主题:三镜走天涯——镜头的组合搭配与使用体会交流(06.23更新:80-200/2.8L) [主题管理员:foxpix]
倒序浏览
主题图片汇总
主题内检索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91.292
主题: 127
帖子: 52551
注册: 2006年8月
内容贡献勋章
可通过微博交流:http://weibo.com/onlyzeiss

三镜走天涯第一期:
[url]https://forum.xitek.com/showthread.php?threadid=455568
[/url]

【写在前面】

看到很多人跟帖问镜头组合的问题,还有三镜的问题,这里我觉得有必要再重复下最早写的一些文字。
所谓的三镜,其实并不是教条的三个镜头,而是借用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意思,就代指了所有的镜头,或者说每个人手里的镜头。当然确实很多时候你会发现三颗镜头的搭配组合正好可以满足大部分的拍摄需要了,但也有很多时候你会觉得要再有另外某颗镜头该多好。所以,别人有一镜天涯,我就来个三镜天涯,就是指伴随自己走过的镜头。
说到“三镜”的搭配问题,在第一期的很长时间里确实在讨论这个问题,不过后来随着玩的方式改变了,讨论的人变少了,慢慢这个搭配组合问题就涉及的比较少了,在我个人没有更多经验分享的情况下,其实非常欢迎大家都来讨论的,当然我也会在后面的文字中把能切合这方面主题的内容多增加一些。

--------10/07/12

============================

自己走过的点点路程:

鼓捣摄影两年多了,今天突然想回头看看,看完有点说不出的感觉,可能是变化太多太快了,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器材是一直在换,但最重要的却是整个对摄影的想法和态度变了。说不上变的好与不好,只能说人变了,导致很多东西都变了,期间的是是非非,纷纷扰扰,有过去的,有遗留的,但全都在记忆里磨灭不了。生活中的事说不清道不明,反而摄影的这些东西却都清清楚楚,历历在目。看看自己以前的照片,以前的文字,有的是那么幼稚,有的是那么突发奇想。曾经的激情和冲动似乎不再,曾经的探知和求索也慢慢放弃,似乎唯一剩下的就是依然还会去按动快门。对于摄影也从简单的爱好到向往专业再到只当娱乐。而两年的时间说长不长,却让人感觉似乎过了10年,从开始到哪里都是小字辈的,到现在很多一起玩的人竟然还比我小;从开始的5K买350D到现在的低廉的2手DSLR价格,颇有点斗转星移,沧海桑田的感觉了。呵呵,说这个不知道会不会被大家B4,毕竟比我大,比我玩的久,比我经历多的人比比皆是,这些感觉估计比我深刻的多,不过还好,这两年其他的没什么提高,抗B4的水平还是有所增长了,不知道这算是进步还是麻木,哈哈。

呵呵,不说没用的了,其实回头看,也是想总结总结,技术没有,就总结总结用过的器材吧,虽然因为技术烂,用啥都被B4过,但好在还算有点体会了,现在回头看,又对以前写的东西有了新的想法,就索性重新来过,在整体性的码点字,就当混字数和泡网分了。器材都很杂,估计写的也比较乱,大家觉得有用就看看,没用就当一个“顶”字好了,哈哈

====================

由于文字太多,为方便大家阅读,重新进行了排版,按先前的模式,一个机身为一个回顾,后面为用此机身时期所使用过的镜头,每个回顾连镜头单独成帖,具体见下面的帖号,进行阅读。谢谢大家的支持!

三镜走天涯第一期:
[url]https://forum.xitek.com/showthread.php?threadid=455568
[/url]
以下为第一期内的帖号

回顾1:起点的350D——见1095帖
Canon EF-s 18-55mm 1:3.5-5.6 II
Canon EF 28-135mm 1:3.5-5.6 IS USM
Sigma AF 10-20mm 1:4-5.6 HSM DC EX
Sigma AF 70-200mm 1:2.8 DG Macro HSM EX

回顾2:初烧1D——见1096帖
Canon EF 50mm 1:1.4 USM
Canon EF 85mm 1:1.8 USM
Voigtlander APO Lanther 125mm 1:2.5 Macro SL
Canon EF 20-35mm 1:2.8 L
Canon EF 28-70mm 1:2.8 L USM

回顾3:X3——煎熬与魅力(SD9)——见1097帖
Sigma AF 15-30mm 1:3.5-5.6 DG DF EX
Sigma AF 24-70mm 1:2.8 DG DF EX

回顾4:全幅之梦(5D)——见1098帖
Canon EF 50mm 1:1.2 L USM
Leica Summicron-R 90mm 1:2
Leica Elmarit-R 19mm 1:2.8
Carl Zeiss Jena Tessar 50mm 1:2.8
Pentacon 29mm 1:2.8 MC
Canon EF 35-350mm 1:3.5-5.6 L USM
Carl Zeiss Jena Sonnar 180mm 1:2.8

回顾5:升级还是倒退?(1D Mark II)——见1099帖
Helios 44-M 58mm 1:2
Carl Zeiss Jena Biotar 58mm 1:2
Carl Zeiss Jena Flektogon 25mm 1:4

回顾6:“尝鲜”是为了“用旧”(40D)——见1948帖
Carl Zeiss Distagon 35mm 1:1.4 HFT
Canon EF 100mm 1:2.8 USM Macro
Fuji X-Fujinon 50mm 1:1.6 DM
Pentax Super-Macro-Takumar 50mm 1:4 & Macro-Takumar 50mm 1:4
Minolta MC Rokkor 58mm 1:1.2
Olympus OM Zuiko Auto.W 28mm 1:2
Canon EF 50mm 1:1.8 II
Canon EF 17-40mm 1:4 L USM

回顾7:数码时代的胶片插曲——见2415帖
Minolta X-700 & Minolta XD-11
CONTAX NX + Carl Zeiss Vario-Sonnar 24-85mm 1:3.5-4.5 T*

以上部分为一期老帖编号
----------------------
下为本帖内编号

回顾8:随心所欲的器材折腾(Nikon D1x)——见555帖到559帖
Nikon AF Nikkor 80-200mm 1:2.8D ED
Nikon Auto Nikkor-S 50mm 1:1.4
Nikon AF Nikkor 18-35mm 1:3.5-4.5D ED
Nikon D50 + Nikon AF Nikkor 50mm 1:1.8D
Nikon AF Micro-Nikkor 60mm 1:2.8D
Nikon AIS Nikkor 85mm 1:1.4
Nikon AIS Nikkor 135mm 1:2
Nikon AIS Nikkor 105mm 1:1.8
Nikon AIS Nikkor 180mm 1:2.8 ED
Nikon AI Nikkor 28mm 1:3.5
Nikon AF Nikkor 50mm 1:1.4D
Nikon Auto Nikkor N.C. 35mm 1:1.4
Sigma AF 28mm 1:1.8 EX DG

回顾9 短暂的旧情复燃(350D+1855IS)——见575帖

回顾10 又见全幅(5D second time)——见647-649帖
Carl Zeiss Planar 1,4/85 T* for CONTAX Y/C
Carl Zeiss Distagon 2/28 T* for CONTAX Y/C
Canon EF 50mm 1:1.4 USM

====================

【回顾11:“过时”的顶级(1Ds)】

PART I —— 想说爱你不容易

首先道歉,很久没发新的东西了,其实也在断断续续的写,但是总是没法一气呵成的写完。再加上俗事繁多,家里笔记本的触摸板轨迹球也老是莫名其妙的犯病,弄得很没心情写东西,就不断的拖欠了。还好,今天终于决定无论如何得写完这一章,也是另一个的阶段性回顾的总领章节。其实前面也提到了,使用5D和50/1.4USM的时候的一些无奈和郁闷,那么随后的折腾也就是针对这些不愉快而来的了。也就是我们这一章的主角佳能EOS 1Ds。

说起来仰慕1系列的大名,尤其是1Ds系列的大名已经很久了,自从入门开始玩佳能,就知道佳能最顶级的相机是1系列里的1Ds系列,嗯,或者说最贵的吧。不过一直以来,1系列其实也算很早就摸过了(详见回顾2里的1D章节),全幅也体会过了(详见前面两个5D的章节),但是最顶级的全幅1Ds却一直无缘拥有,当然最主要的还是因为没钱。在我玩1D和第一次玩5D的时候,大马三啊,D3啊等等都还没出现,大兔子(1Ds Mark II)还是如日中天的顶级机皇,而且无人能竞争。自然价格也就是高高在上了,连带着下面的被换代机型(其实也就只有一台1Ds一代),自然也是价格空间很大,而且也没什么竞争对手。当然5D算一个,但机身性能却又差的不只几条街。所以,当时实在是没钱去买1Ds系列的机器。也就基本一直没怎么考虑过要买,毕竟全幅也体验了,1系列也算是玩过两个了(1D、1D2)。

在用过D1X和两个5D后,发现自己还是喜欢全幅带来的视角和特点,所以在萌生想要换掉手里的5D时,自然也就更多的想从全幅里面选择。不过如果不换门的话,全幅也就只有5D、5D2、1Ds、1Ds2、1Ds3可以选,当然其他家还有α900、D700、D3等,但综合看其实大部分还是买不起,毕竟当时比如5D2这类的机器出来还不算太久,价格还都高,D3、1Ds3自然也是买不起。其实说白了,手里也就是能有出了5D的那部分钱而已。既然5D不能选了,那这个价位的还有谁呢。经过一番研究,我突然发现老款的1Ds竟然也到和5D差不多价位的区间了,以前一直都是1Ds贵的,可能是因为年头越来越远,性能越来越不现代,认的人就慢慢少了吧。而恰恰,1Ds那强大的机身性能和防护性正好是5D上缺乏的,而一直以来对于1Ds的崇拜也终于似乎可以得到实现了。于是,几乎没有在考虑别的机器,就开始在网上找价格合适的1Ds了。

不过,买1Ds的过程还真是充满了偶然并且一波三折的。比如买第一个1Ds时就纯属偶然。当时是去器材城瞎转,随身带了大概两千多,本来也就是去看看有啥便宜好玩的头或者考察下1Ds的行情,结果没想到到了一家店里看到了一台成色很好的1Ds,价格也比我想象的低(其实只是我没仔细了解,只能说是正常价格吧),就走不动步了。那种久违的手感,结实的做工霸气的外观,都深深的诱惑了我。也没在意更多的细节。很冲动的用随身带着的5D和店家商量换,当然店家是愿意的啦,5D好卖很多的,哪怕我当时根本没带着包装充电器啥的,也愿意,就先押了100块,后面我再送去就好了。当然,5D的收购价格是很低的,不过恰好加上我带的钱够买那套1Ds。因为毕竟我不是住在北京的,所以当时和店家商量好等过几天我再把5D的包装充电器啥的送过来,同时把我5D里的那块超精细磨砂屏换回来。然后就兴奋的把1Ds抱回了家。不过杯具也就随之开始了。

1Ds带回家后的兴奋劲很快就因为发现跑焦而消失了。试了几个头都是感觉往远处跑,或者说经常倾向于提前在远处合焦。后来从网上找了半天检测的办法,无奈标版制作太麻烦,就选择了一种很简单的,取材方便的方法。也就是在前后较近的位置上竖立放置两个名片,然后对焦前面那张名片,如果前面清楚后面模糊就说明基本没事,如果后面反而比前面的清楚就肯定是跑焦了。这个方法的好处是很直观,而且结论更明确,因为名片是黑字白底,反差高也没有其他的线条干扰,理论上是最好对焦的物体了,如果还不准就肯定是不准了。测试的结果就是,这台1Ds确实跑焦,对前面的名片,反而是后面那张清楚。无奈只好又跑去北京退换,本来打算还是先把5D换回来,回头再继续找别的1Ds,因为那家店里当时也就那一台1Ds。不过很郁闷的是,到了那里发现我的5D已经被卖掉了,连带着我不想卖的超精细磨砂屏一起。但这个1Ds是不能要的,确实跑焦,无奈只好换个别的,可是同时店里的5D都很贵,而恰好又有一台成色较差的1Ds,试了试倒是不跑焦,但就是感觉成色不好,连胶皮都还开着呢。不过后来也没别的办法,毕竟跑焦这个问题虽然有,但店里说可以放到他那,他给调好了再给我,可这不是还要再跑么,所以无奈之下就换了那个成色较差的1Ds,好处倒是配件都不用换了。当然因为店家把我不卖的超精细磨砂卖掉了,就给了我一块1系列的对焦屏作为补偿。

然而,杯具还在继续。换回来的这台1Ds虽然外观差点,但毕竟解决了上一个跑焦的致命问题,本来也是很高兴的,可是不知道是RPWT还是怎么得罪了老天爷,新来的这台1Ds还是有问题。似乎这台机器是受过潮或者进过水,当天还没觉得什么,第二天就发现按钮经常失灵,需要重新开关机才恢复,但是很快就又不行了,虽然是不跑焦,但这更没法使用啊。结果就是第三次跑去北京,这次好了,没有可换的了,直接退掉了。可是这么里外里我就损失了两千多块啊,欲哭无泪。

不过问题还不算完,机器是退了,可是我手里也没相机了啊。看了半天蜂鸟才发现,其实我实在应该留着原来的5D,价格涨啦。而1Ds则出的人很少,尤其是在我附近的。毕竟我就是不大习惯网购,总还是希望能当面交易。就这样又郁闷了一星期。好在似乎老天终于认为惩罚够了,让我在石家庄发现了一台据说是影友自用的1Ds,看起来也挺新的,而且主要是价格还算便宜,但便宜自然是有缺点的,就是后面的LCD保护屏有个磕痕+裂纹。不过在经历了前两次的折磨后,这点小问题似乎也不算什么了。于是约好周末去看机器。到了石家庄才想起来是在三年大变样,到处都在修路,打车用紧催慢赶了40多分钟才到了地方(我都是提前买好返程票,那次买的票时间太紧)。结果一看,原来也是个JS,只不过没有实体店面,是在居民楼里弄的。说是替朋友代卖。不过既然来了,也就试试吧。还好机器基本没什么问题。那个JS人倒是不错,试机的时候也就聊了两句,然后发现他那还有个当时炒的很火的适马新出的50/1.4,也正好是佳能口的。那77口径的外观确实很唬人啊。于是也就一起试了试。然后也许是前段时间折腾郁闷太久了,就一冲动,连那个S50一起买了。再看时间就是非常紧了,赶紧告别出发直奔火车站。不过毕竟来的时候花了40多分钟,再对照开车的点已经来不及了,我干脆也就基本放弃赶车了,也没催司机。但老天似乎终于开恩啦,竟然让我将将赶上了车。

PART II —— The one that start it all

闲言碎语唠了很多,其实好像都没到正题上。其实也不是为了说1Ds不好,而是说老机器,确实功能价格成色都好的并不好找了。当然后面还会涉及到更具体的东西,大家完全可以自己看过后来决定玩老机器是不是值得。

1Ds作为开一代先河的顶级相机,其实还是很有※※意义的。首先,他是第一台正式发售的全幅数码单反相机。当然或许是不是第一台全幅还有争议,毕竟还有一个CONTAX N DIGITAL的。但ND并没真正的投放市场就不行了,而从现在回头看,不论是整体设计还是数码性能,都是1Ds更强大。所以我更倾向于把1Ds作为第一台135全幅数码相机。其次,他是佳能相机里最贵最顶级的系列的开创者,为以后的1系列和1Ds系列的设计思路和定位模式奠定了标准。再有,1Ds系列也在很长时间内一直代表着数码相机的最高像素和最高画质。而且在很长时间内,如果你又想要顶级的强悍机身做工,又想要全幅的数码成像,那佳能里只有1Ds可选,甚至放眼开去,也基本只有1Ds可选。kodak的14N、SLR/C、SLR/N的机身性能和1Ds比还是有较大差距的,而且数字处理性能也不如,成像上倒是各有千秋。但是随着技术不断进步,各家的全幅不断出现,1Ds这曾经的王者,也渐渐被人遗忘,或敬而远之了。

新机器似乎永远代表着最新的技术和性能,老机器则往往被冠以性价比。其实这么说也没错,老机器毕竟有其当时的设计局限性和技术障碍,不可能和几年甚至十年之后的东西来比较所有的性能,尤其是电子方面。但是老机器作为一个※※阶段,也绝对有新机器无法替代的特点和值得把玩品位的地方。尤其是作为曾经的顶级相机,很多的性能指标其实一直延续至今,并未被超越,而这些指标性能你想在新机器中体验到,那就要花好几倍的加钱了,而价格的绝对值也实在令一般人无法接受。所以玩老机器就成为一种最方便的途径了。而老的顶级机又更是集当时的技术和特性于一身,非常有代表性。可以说玩一个顶级机身,就可以体验一段曾经的年代。

具体到机器本身,1Ds延续了1D的外观,变化很小。主要也就是名牌从D换成了Ds,1D系列的D是金属银色,1Ds系列Ds则是金色的。另外后背的按钮因为一些新功能,标示上有了变化。而配件方面则是所有1系列都通用(注:三代之后电池等不同了),不但是数码之间可以通用,原来的1V等胶片机也都可以通用,不能不说这样的设计非常便于用户的持续使用和升级。整体配置上,1Ds除了是全幅外,也和1D类似。当然1D的那个1/16000s的最高快门速度没了,不过1Ds上多了更实用更经典的ISO 50。也就是从这时起,佳能的顶级机身和全幅机身里都包括了ISO50的扩展选项,不但可以带来更细腻的画质,还能让你在一定程度上白天直接使用更大的光圈。不过ISO50有个缺点就是会损失一档高光细节,大家一定要注意。

1Ds的取景器明显要大于1D的,但亮度上倒没觉得有多么明显的提升,取景器大小其实也和后来的5D差不多,但似乎比5D的亮一点点。所以如果用了5D再用1Ds,倒并不一定会觉得有很惊艳的感觉,但如果是从非全幅上来的,那肯定会很喜欢。手感就不用说了,除非你嫌沉,不然佳能里也只有1系列的手感最好。做工上非常结实,我设置觉得最老的这一代1系列是做工用料最扎实的,越后来虽然看资料重量也是一样的,但总觉得会不如以前的扎实,这个感觉在1Ds3上非常明显。总觉得新机器的壳似乎变薄了呢。1Ds的背面依然是那块小LCD,不过有个改变是,现在加入了回放放大功能,虽然和D1X类似只能放大1级,但也绝对比不能放大要改进了不少。不过这个放大功能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涉及的非常隐蔽,再加上1Ds没有中文菜单,以至于很多人都不知道1Ds也是能放大看照片的。首先,这个放大功能是隐藏在个人设置菜单里的,注意是个人设置,不是机身上就能直接改的自定义设置。而这个个人设置在机身上大部分都没法改,只能通过把机器连接到电脑上,然后用原厂软件设置才行。然后,你就会发现这还需要很多东西来配合。当然原厂软件你首先得有,这个还不是一般现在用的DPP和EOS Utility,而是以前的FIle VIewer Utility和对应的1Ds驱动等。这个东西还很不好找,还好后来有个朋友把他的光盘整个复制了一个给我。有了软件还不算完,1Ds出来的时候USB的性能还不行,也不普遍,专业机器上用的都是1394火线接口。可是现在咱们用你就会发现一个严重的问题,很多电脑上根本没有1394的接口了。于是还得去找个有火线接口的电脑。电脑有了,那还要能连接啊,于是还得去淘个1394的线,注意这里1394口有两种大小,要根据你电脑和1Ds上的接口大小来选择。好了,终于把需要的硬软件都照齐了,下面就是先在电脑上装好原厂的驱动和软件,然后把1Ds连接电脑。等电脑识别出来后,打开软件,寻找相机,就能找到你连接的机器了。然后在个人设置里面把回放放大那里打开就可以了。这个功能打开后,因为是使用了个人设置,在相机的肩屏左下角会有一个”#“号的图标作为提示。一般来说你选1Ds的机器的时候,如果不想自己折腾着麻烦,最好找肩屏上有个小标志的机器喽。当然有这个标志也不能说明机身就一定开启了放大功能,毕竟只要是个人设置里面有启用的项,这个#号就会出现,比如你可以设置一个作者名字,然后你拍的每个照片的EXIF信息里就都会记录下这个名字,来保护你的版权。不过一般来说,愿意费事去改个人设置的人,一般都会把那个回放放大功能打开的。

罗嗦了半天,这个放大功能打开后怎么操作呢,因为你会发现1Ds上没有以后机身上常见的放大缩小的按钮提示图标,也没有二代1系列机身上那个专门用来放大和浏览图片的按钮。估计佳能是为了尽量节省成本,充分利用1D机身模具吧,1Ds后面的按钮布局和1D是一样的,当然也就没法为了这个小小的新功能(而且还藏那么深)增加单独的按钮了。于是佳能想了个办法,在你按一次display回放照片的时候,再次按住display按钮,然后同时去按机身背面右上角曝光锁定钮左边的那个按钮,就可以把当前正在浏览的图片放大了。放大之后直接是忠心部分,如果想看其他部分,还需要继续按着display,然后转动主拨轮就可以了。不过,1Ds已经有较长时间没用了,可能一些操作说法不是很准确,具体的按钮名称还操作方法大家如果需要还是去参考佳能官方的说明书,在佳能中国官网上有中文版PDF文件下载。

对焦上,1Ds依然延续的1V上的45点对焦系统,但我个人感觉似乎不如1D上的对焦快,不知道是不是1D为速度进行优化过以适应高速连拍。1Ds只有3张/秒的连拍速度,且最多只能连续拍9张RAW。不过我试过用※※接1Ds追焦,虽然连拍不多,但基本张张都能追到焦,这点比5D强太多了。除了对焦慢点(感觉单点速度上和5D没有什么区别),1Ds的暗部对焦能力比较差,在光线不好的时候明显会犹豫,速度变慢,而且容易不准。建议使用闪灯配合发射对焦辅助光来使用。其他时候对焦的性能还是不错的。

画质方面,1110W像素在当时绝对是最强悍的,现在看也依然不过时。要知道虽然像素的提升能带来分辨率的提高,但并不一定带给人的观感就好。我个人的经验反而是全幅上1200W像素左右的时候画面给人的效果感觉最好,像素太高会显得画面很干涩。当然我一直期望有个800W或600W像素的全幅出来,但似乎除了已经死掉的ND,其他家是不会出了。1Ds低ISO出片很细腻,而且似乎直接的反差偏低一点,或者宽容度不错,感觉上比5D的层次要好要细腻些,相对来说5D算是佳能机器里反差锐度比较高的。色彩上还原真实细腻,而且不像5D那样有点夸张的成分在里面,1Ds就是为了还原真实来的,所以可能初上手会觉得色彩偏淡,其他可以通过机内调整来改变的。1Ds的色彩不夸张的一个好处就是,出片的感觉1Ds的色彩就像是浸在物体中的,而5D的就好像有点是刷上去似的。

1Ds虽然有独创的ISO50,但高感最高只有1250,现在看来是个非常落后的指标了,现在连入门机都有3200了,而且1600有的机器也基本可以用。这点不像色彩啥的可以有不同风格,而确实是随着处理器性能的提升来提高的,肯定是新机器好于老机器了。不过1Ds的ISO800我个人认为还是可以用用的,640应该基本还是都可用。

不过1Ds的一个大问题是自动白平衡不好用,室外白天没问题,很准的,甚至比后来的机器感觉还真实。可是到了室内和阴天夜里就不行了,不但不准,而且有时会有奇怪的偏色。比如室内就经常偏绿,而不像后来佳能机器那样偏黄或红。毕竟一般室内绿色的灯很少见,所以就会让人觉得怪异。而且这个绿后期去矫正还比较麻烦,反正我老弄不自然。以至于后来我基本都固定一个K值去拍摄,然后全部后期调觉得不合适的白平衡。当然1Ds上是有用户自定义白平衡的这个很准,就是拍一个白色物体,然后把这个照片里的白色定义为白,白平衡根据它来调整。我用灰卡比较过,出来的效果是一样的。不过偏绿这个问题其实和以前我用RDP胶片时的效果比较类似,RDP也是在室内偏绿蓝,1Ds毕竟是作为开先河的数码机器,没有什么别的可参考,自然就是参考胶片了吧。所以1Ds的出片确实有时让人看起来像是胶片的感觉。另外有时偏色也会带来很奇特的效果,反而不是正常的色温白平衡能拍出来的。总之,事物其实都是两面性的。

1Ds另外不好的地方就是续航能力和电子性能速度。1系列直到第三代才改用了锂电池,之前都是用同样的镍氢电池,但1带的机器都明显很耗电,尤其是这个第一代的1Ds。虽然我没有具体统计一次能拍多杀张,但如果拍RAW的话我觉得也就是200到300张之间吧。当然这是在充满电,还有经常回放的前提下。另外用长焦自动头就会更耗电,如果只是转接手动头就好些。我曾经试过网上宣传的那种改的锂电池,确实能拍很多,充满电就去拍,可能拍一天下来还是满电的显示。但如果放上几天,就会很快没电。而且似乎是因为电压不稳定,用改锂电时,关机后肩屏仍然会显示着,只有插拔电池以下才会好,所以我总怀疑这样对机器很不好,再加上我买的按个改装电池做工很一般,和我的机身接触不好,经常在电压不足的时候就一下子不工作了,所以没用多久就送给朋友了。后来找到的国产1系列镍氢切实挺不错,虽然不像锂电能拍那么多,但也不少,而且不会对机身有啥不好的影响,也不贵,所以到现在一直都用国产的了。
1Ds的读写速度是很慢的,相比之下5D还真的算快,至少写卡的时候你就可以继续操作别的。1Ds上你拍了一张如果想马上看详细回放,就需要等待数据处理等灭掉,大概有好十几秒或几十秒吧。这个期间内可以继续拍摄,但不能操作菜单啥的。

那么,简单的说,1Ds能在一个相对低的价位上让你体验1系列,尤其是1Ds系列的最高品质,比如强悍的机身,大气的外观,高档的取景器,45点对焦追焦,很好的防护性,还有类似胶片的发色,细腻的成像等等,但你要忍受他的沉重,很差的电池续航能力和读写卡能力,很差的室内白平衡,较差的俺不对焦能力,很一般的高感等缺点。其实机器没有完美的机器,就看人们如何是把玩和使用。

对了,最后要说下,选购1Ds的一个注意事项。可能是因为机器毕竟比较老了吧,我遇到过和看过别人的几台1Ds几乎都或多或少的有了坏点。也是从1Ds开始,我才注意到坏点的问题。当时是我想出掉手里的1Ds换5D2,结果别人说要个30秒的黑图来看噪点坏点。我就拍了个发给对方,结果一测有快30个坏点了。我才知道原来还有这些讲究的。也才明白了怎么测坏点,怎么去理解坏点。这里只能说,可能老机器很难避免有坏点和噪点了,但是一般使用上都没什么影响的,很难发现的,除非你就是喜欢长时间的去曝光拍夜景或黑色占面积很大的照片。所以,对于爱好老机器的朋友来说,有时也不得不忍受一些不足了。

哈哈,说了半天1Ds,好像缺点居多啊,看来还是时间太久了,竟然把对我来说最重要的一点忘掉了,也可能是太基础性了,反而已经忽视了吧。那就是1Ds是一个非常适合用来转接其他家镜头玩的机器。

当然了,这个适合也只是在和一般的单反相机来比较的,4/3啊,和现在流行的单电自然转接能力更强,不过毕竟ccd小点,还是先不做讨论了。除开这些,在常见的佳能、nikon、宾得、sony等数码单反机身里面,一般认为还是佳能的转接能力最强。但是玩转接还是希望能有个全幅机身来发挥镜头的所有特点,尤其是比如我就喜欢镜头的暗角,而非全幅上基本不好体现出来。但是全幅转接镜头就会出现一个问题,那就是不少镜头会和反光板有冲突,也就是一般说的打板。转接玩的人,也更多的是希望玩玩佳能稍显欠缺的广角标头一段的东西,而恰恰也就是这部分镜头容易打板。再加上广角更需要全幅来体现效果,也就造成了转接需要全幅,但全幅容易打板的矛盾。尤其是5D作为佳能里最便宜的全幅,也是大多数人选择用来体验全幅的机型了,但是5D的反光板设计就比较简陋,打板的问题就比较严重。比如我之前用的D28/2和D35/1.4都是打板。D35只能拍2米内的,D28稍好,但也对不到无限远,只不过可以用小光圈景深覆盖下。但毕竟是还是有限制,比如可能一不小心对超过限制就打板了,也就拍不了了。于是也就有了很多人去磨板或磨镜头屁股。不过5D毕竟还是大几千上万的东西,反正我是舍不得去磨板,而且动手能力差,也不敢磨。对于我这种老师换镜头的人,磨镜头显然也不现实,不但重复用功,而且还会影响出售时的价格。但这个矛盾确实存在,也很烦恼。

不过现在有了另一个变相的解决办法。那就是不用5D,选择基本同样价位的老1Ds,就能发现很多镜头不打板了(当然1Ds系列都是这样,甚至3代在这方面的效果更好)。至少经我个人在5D、5D2、1Ds、1Ds2上实验的结果就是,原来5系列上打板的D28/2、D35/1.4、D25、T45、D15等镜头,在1Ds系列上都不打板,接环都是一样用的最普通最便宜的。当然也不是所有的头都不打,只是肯定比5D打板的少。至于为什么同样是EF口的EOS机身,5D和1Ds的打板情况差这么多呢?我个人的理解是,两者的反光板运动轨迹不大一样,当然也有说法是1系列的反光板结构整体靠后一些。5D的反光板如果你用手拨动就会发现,只能划着弧线运动,而且会有一个弧段内是超出反光镜室外沿的,估计这就是打板的原因了,尤其很多只是镜头后面光圈拨杆挂到反光板的打板情况;而1Ds如果你用手去翻动反光板就能发现,反光板可以向里收缩一小点,再抬起来,我估计1系的反光板设计是直接收缩上升的,所以不突出反光镜室外,也就会少很多打板的情况了。

而且1系列不但具有巨大明亮的取景器(虽然现在从全幅里看,不算最大最亮的了),而且还有一个其他机器都没法比拟的好处,那就是它是现在唯一提供有原厂裂像屏的数码机身。而且还不止一种裂像屏可用。甚至还有新推出的超精细磨砂屏也可以用到老1系列机身上,只不过可能对小光圈时的测光有些影响。不过想来大家用裂像或超精细磨砂都是为了能更好的对焦大光圈镜头。原厂裂像屏大家不要不以为然,虽然现在有很多种国产或非原厂的裂像平提供给不同的机身,但对焦屏如果做得精度不够,是很麻烦的,对焦看起来对上了,其实出来的全不准的,就好像跑焦一样。而且对于很多数码机器来说,本身就不是设计可以换对焦屏的,如果随便换些杂牌的对焦屏,几乎很难保证精度的,而且还可能无法还原回以前的样子,造成使用上的麻烦。而相比之下1Ds就简单太多了,直接买好对焦屏,按说明书,用原装附带的工具,连我这种手笨的人第一次几分钟就换好了,熟练了,甚至都不用一分钟。换完了对焦精度也有保证。只不过数码单反的取景器放大倍率还是偏小,对焦也并不是说换完了屏就什么时候都好用,其实还是有不少限制条件的,但也绝对比原装的好用多了。

另外1系列对于测光和和焦提示的支持要更好,比如中心点可以支持到F8仍然有和焦提示,比如转接收缩光圈不太多时可以不用太费劲去考虑补偿。

总之,严重推荐给转接玩家!

---------------------------------

【Sigma AF 50mm 1:1.4 HSM EX】

严格的说,我在1Ds上用的第一支头不是适马的S50,而是小痰盂。不过小痰盂当时只是借朋友的来试机的,而S50则是和1Ds一起进的,尽管之前折腾1Ds时还用过一两下腾龙的70-300和nikon的一只老K55/1.2,但都很简短,体会很少,就不展开写了,所以1Ds引领的这些对于09年的回忆,就用适马出的50/1.4开头吧。

我似乎一直还是比较偏爱适马的镜头的,而且也算用了不少的适马镜头。虽然也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总体感觉还是不错的,至少是有可圈可点的地方。自然也就对适马的一些动作比较关注。适马这个头从开始有消息我就一直在关注,原因无他,别家副厂都不做这样的镜头,适马敢出就值得瞧瞧。而且从发布的消息看口径那么大,总是很好奇的。不过以我一直的习惯,也没有打算一上市就买一个回来,毕竟刚开始都贵,而且我也不是很喜欢当小白鼠。也许是这个头太独特,也许是利益使然,大家看看从出生到现在,S50的争论和嘴仗几乎就没断过。尤其众说纷纭的跑焦问题更是让人有点望而却步。不过前文书说到了买1Ds的时候顺带就碰到了个还算便宜的S50,而且试了试基本不跑焦,就一起拿下了。所以也就有了这篇文字。

适马这个头入手其实并没特别的感觉,最明显的就是那77的大口径了,在标头的范畴里他基本算是巨无霸,可能也就是佳能原来出的50/1.0L个头重量比他大,但口径才72;蔡司曾经出的CONTAX Planar 55/1.2的体积和他有一拼,其他包括佳能的50/1.2L都没他大,那些正常的1.4标头更是没法比了;但是重量上S50并不多重,也可能是我拿惯了大镜头,不觉得有多沉了吧。总之就是,接上附带的原厂的花瓣罩子后,S50活脱脱一个稍小版的85/1.4,接到1Ds上个头也很和谐,而且重量上不大,所以携带不觉得累。适马这个镜头的外观延续了以往的那种涂层,还是容易显旧,不过最近看到似乎适马改变了涂层,变成了光面的,似乎大家反应不错,不过还没有实际摸过不敢妄下结论。做工上来说,我个人认为S50非常好,甚至感觉比原来用过的50/1.2L还扎实些,50L感觉外观塑料感比较强,而S50则仿佛觉得外壳要厚实些,而且整体很严丝合缝,对焦环转动起来也不松旷,虽然不似手动头丝滑的手感,但阻尼也很合适,至少比我用过的不少自动头好,也可能是因为我用二手头为主,而这个S50比较新的缘故吧,老镜头确实在一些方面会有磨损的。

良好的做工只是一个镜头的基础,而实际的表现才是重点。而S50最明显的特点就是HSM超声波马达了。不但对焦安静,而且速度快。之前用过的标头里面只有佳能的5014和50L是超声波马达的,但5014是微型马达,速度一般,50L也没觉得多快,可能都是跟镜头对焦行程长有关系吧。适马这个头对焦行程就比较短,印象里应该也就90多度,而且3米外的形成就非常短非常短了,看对焦行程感觉是广角头的风格,不像佳能的标头3米外还有5米和10米的标记位,行程虽然也不长,但也总还有一段。也许由此,S50似乎普遍在3米外对焦容易不准,这还不是一般说的跑焦。就比如我当时那支,就是3米内对焦很准,但3米外就不准,有时都找不到焦点去哪了。不过也有人会觉得3米外标头也没多少虚化能力了,而且基本对到无限远完全可以用小点的光圈来覆盖景深了。不过对于我这种大光圈控,还是有一定的遗憾。

既然说到了对焦,自然也就不能不说说适马的跑焦问题。不管这个头是不是适马品控不严导致很多容易跑焦,还是佳能或其他机身厂家对副厂大光圈头有什么限制,总之论坛上讨论的人是很多的,人云亦云也算是目前的国人习惯了,所以S50的跑焦问题就被无限的扩大化了。实际的情形到底如何呢?这个我也说不上太多,毕竟我也只用过一个,周围用的人也不多。就从我的体会说说吧。我手里这个除开在3米外全开焦点容易不准外,其他都还好。不过在不同朋友的3个40D上,全开都跑焦。后来当我出这个头时,是个用5D的朋友,也基本不怎么跑焦,再加上后来和也用这个头的其他朋友聊天,发现他们有正好碰到一点都不跑焦的,或者说,至少他们留下自己用的都是不跑焦的。最后我的总结就是,S50的跑焦似乎是镜头、机身综合起来的个体差异造成的。也就是说同一个头可能在有的机身上没问题,有的就跑焦;而通一个机身可能用不同的S50也有的跑有的不跑。还有个规律似乎是,档次越高的机身跑焦问题越少,比如我当时的1Ds和后来别人的5D,而双数机身就不大好,比如好几个40D。但这些也不好说一定就是共性的。我觉得基本的一点就是自己去试试,找在自己机身上不跑的吧,另外新机器大部分都有焦点微调了,也是个很好的解决办法。

说了半天,既然这头容易跑焦,为啥还要买呢,而且还那么多人去讨论呢?那自然是这个头有其独到的地方了。简单的说就是S50全开的成像不错,至少看起来锐度和反差都不错,不像很多经典设计的标头往往全开成像软,而这软一般就是因为锐度不足和反差偏低。比较典型的就是佳能的EF50/1.4了,其他的比如nikon那个50/1.4D其实也类似。这也是佳能出50/1.2L时被很多人不喜的地方。因为目前的潮流就是大家更多的喜欢用大光圈,自然也就要求大光圈有比较好的成像,似乎刀削般的焦内和奶油般的焦外已经成了共同的追求了。玩大CCD的单反开始时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体验原来小DC很难表现的景深效果了,至少我是这样,而且还沉迷在这个初级阶段。而焦外可能个人喜好而不好比较,焦内就比较简单点,锐不锐还是很好看出来的。适马这次就是正好拿捏住了人们的心理,出了这么一个全开表现不错的大光圈定焦来弥补市场的缺口。而S50也不简单的是在这一个方面有优势,比如做工,比如对焦,都较当时同规格的原厂头要好的。简单的一个1.4大光圈HSM马达镜头就几乎把各家都干翻了。另外适马这个头的光学设计在标头里算是很复杂的了,在我看来,虽然说不上理论的东西,但感觉很类似85L的镜片结构,甚至连非球面镜片放在最后都如出一辙。我最初看了这个结构就觉得这个头适马是出来给APS当人像镜头的,50在APS上基本正好是80左右的视角,尤其适马自己的SD系列数码上,是1.7的转换倍率,乘出来正好是85,而这个头的个头更让人乍一看以为是8514。我用完S50的体会就是,这个头不管在APS还是全幅上都是个不错的人像镜头。

为什么说是不错的人像镜头呢?当然首先是拍人效果不错。S50全开不错,其实到不一定分辨率多高,但锐度反差不错,全开就是可用光圈,这让很多人向往的大光圈虚化或弱光人像片有了可实现的途径;加上做工不错,专业的造也禁得住,而且价格上来说也不是很贵,虽然确实比一般的标头贵,但其实也差不了很多的钱,贵个几百或1千买个可用的1.4和超声波马达还有不错的虚化对不少人来说还是很值得的。而且这个头的发色,似乎对拍人很合适,确实还有适马一贯的偏黄特点,但整体还不错,稍微后期下能解决,而且我个人认为佳能的机器自digic III代处理器开始有越来越偏红的趋势,适马的黄恰恰能够中和一点。这个头整体的发色比较清新活泼,很适合年轻mm的人像照片,50(据说实际是45左右)的视角又比85灵活不少,拍起来灵气活现。而且这个头虽然是标头,但焦外很柔顺,不像一般认为的那样标头焦外杂乱二线性强,不会抢主体的注意力,也很适合作为人像镜头。

但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些特点作为人像头确实很不错,但作为标头却又不一定都好。比如发色太活泼反而拍摄一些人文或者小品反而不怎么舒服,好像少点深沉的内涵;比如焦外太柔顺,反而容易显得环境缺乏立体感空间感,不好营造氛围。甚至在一般镜头上比较常见的暗角,也因为77的大口径而不答容易出现了,也是一部分人觉得没有味道的地方。所以后来我和蔡司P50比较的时候就很快不大喜欢S50的这些特点了。而S50这个头似乎为了照顾全开的成像,为了数码优化,牺牲了一些小光圈的成像,至少我一个朋友拿S50在胶片上用小光圈拍的小光圈拍的效果就很差。另外适马头一贯的色散问题还是有,比如高光溢出的地方会有奇怪的黄绿色的边等。

但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尤其是这个价位上,能得到这么多的好处也该满足了,上万的镜头也是有不足的么。作为一个全开不错,对焦快速,做工扎实的镜头,用来干活非常不错,一般玩也很好,对于有更多内涵要求的人似乎也不一定该关注适马。如果适马解决好了跑焦的问题,那这个头真的还是很超值的,也一直让我很期待S85。

-----------------------------------------

【Tamron SP AF 70-200mm 1:2.8 Di LD Macro】

“很久没写了,中间生了次病又耽误了些时日,我看我的速度也就是能一个月发一篇了,冬天很无聊啊,但无聊的时候发现也没心情和思路写器材修照片,想想还有压了两年的片子没发没整理,这次要写的T720也是去年夏天用过的了,转眼也都一年半了。时光匆匆,把记忆的流水截存下些留在这里吧。”
好吧,上面那段是2010年写的,突然发现已经过了一个冬天了,T720也已经该是前年夏天用过了,估计现在关注的人也很少了,嗯,似乎我一般都是用比较过时的产品的。比如机身一般能和新的差两代,镜头现在则多是距今几十年前的。但是那话怎么说来着?“打自己的飞机,让别人嫖去吧”,呃,不对,应该是“Y自己的Y,让别人SY去吧”,等等,好像还不大对,算了,意思你们懂的,再多说就要被喝血了。
不过真的确实好久没写了,也没怎么拍片,冬天基本都玩ipad了,最近发现ipad也无聊了,又可能回来继续拍拍片,不过其实也拍不出什么了,还是写写“忆机回忆录”,缅怀下过去,独自YY吧。

那么,还是先把T720写了吧。
应该说,从有这个头的消息时我就比较关注的,因为很喜欢这个头的外形,虽然也不能说真的就很好,但也许是因为那个大罩子吧,反正是很喜欢的。不过其实对腾龙头的成像并没什么信心的。倒也不是说腾龙头差,只是用过只70300,感觉成像很干涩,色彩不鲜活,分辨率和锐度倒觉得完全能接受了,可惜我其实反而最在意的是前面两项。
不过,大家也都有过类似的经历,一旦惦记上什么东西就总想弄来玩玩,也许最后还是会舍弃,但不玩总是心里闹得慌啊。可惜的是,T720上市后虽然说在这个规格里面的价格不算贵,但一时也还是买不起的。

天无绝人之路,一个偶然的机会,在无忌上认识了一位网友,也是很喜欢玩各种器材的,拍片也很不错(至少我个人觉得不错),当时正发帖说想用自己的一个外观成色不好的T720换镜头玩,只换不卖,而我手里恰恰有个适马的50/1.4(见上一篇的介绍)在他的意向之中,而且我们离的也不算很远,于是臭味相投,呸呸,是惺惺相惜,一拍即合,就互相把镜头换过来玩玩。我也就终于有机会摸到了T720。

拿到手后,也许是这个头本身的外观成色确实稍差,感觉摸起来整体的做工一般,当然也还不错,可能主要是全塑料的外壳让人觉得和同类型的头比有些怪异吧。不过这样也有个好处就是别看这头外形很大,但其实确实70-200/2.8规格里面最轻的一只,好像只有1KG多点吧。不过整体的造型还是很让人喜欢的,尤其接上1Ds,很是威猛。也可能是我就喜欢大罩子吧,nikon的那个DGP也是大罩子很喜欢,不戴罩子就觉得一般。

做工算是差强人意,外形比较满意,但有一点一用上就发现比较失望,那就是对焦速度。这个头不是超声波马达的,一开始也没奢望着会有多快的对焦,但还是没想到会这么慢。简单说,这个头对焦,就感觉是机身很费力的才能把镜头驱动到焦点的感觉,当然实际使用上兵不会有多大的影响,但确实是有明显慢的感觉,也或者是这个规格的头都是以高速对焦见长,相形之下比较失望而已。而且,是的,在1系列机身上还是慢,不过后来经T720的这位主人自己的测试,说在一个胶片机上用超过标定电压的电池,对焦就会很快,但是机身也会容易损坏。
T720的对焦准确度还是很好的,至少没怎么遇到对焦不准的现象,当然2.8的光圈如果还老跑焦,也确实说不过去。也或者是相对慢的对焦速度就可以提高准确度?

相对于比较失望的对焦速度,T720的成像反而让我比较惊喜。这里也不是说他的成像就好过同规格的众多镜头,但确实比我预期的要好,至少没有以前用过的一些腾龙头那么明显的干涩感觉(虽然确实还是有点),而且色彩感觉也不错。重点的是全焦段全开的成像竟然都不错,尤其在200段全开近摄竟然也有比较好的表现。这点明显比我用过的适马XH微距版要好,XHM在200端全开近摄时有时甚至连焦点也找不到。焦外怎么说呢,720这种规格的头都是不错的,相互间的差别虽然有,但还不如环境影响大,所以不好很量化的评价,至少是还算不错的水平吧。不过T720的宽容度感觉稍弱些,高光容易过曝一些,这点和一些原厂头比还是有点点差距,不过还是上面的话,其实还是拍摄环境的影响更大,镜头没有完美的,全看你怎么用了。

因为毕竟是交换玩的镜头,使用时间并不长,实际也没有拍多少次,所以体会也比较肤浅,也就不多说了,权当是先补交的作业吧。总体上我个人认为T720还是很超值的一个镜头,尤其是二手当时4K多的价格还是很不错的,虽然对焦稍慢,外壳塑料,但其他方面都绝对值回票价了,外形绝对亮骚,唬人很好哈!

------------------------------

【Carl Zeiss Planar 1,4/50 T* ZE】

和前面说的适马S50、腾龙T720一样,蔡司的Z系列手动镜头出现以来我就一直很关注,或者说,是从我知道蔡司Z系列以后就关注吧。我玩蔡司,大家从前面的系列文字中可以看出来,走的是先东蔡(被部分人认为不是很主流的蔡司),然后才接触YC、CONTAX等等更主流一些的蔡司品牌。而Z系列作为目前少数在产的蔡司镜头系列自然备受大家的关注。当然那会还没有现在这么多品种,比较贵的头也买不起,虽然和想试试Z系列里的MP50/2和MP100/2,但一个是很少见且价格高,另一个价格太高,完全都不在能接受的范围内,只能期待以后有缘蹭用下了。

前面说了在用S50,中间还和别人换用了下T720,但随着使用,发现S50并不很适合我的拍摄风格,不是说它不好,而是它对于某些题材的表现并不突出,拍人像很不错,但拍小品就没感觉了,有时也会色彩怪怪的,当然现在回头看,可能是和老1Ds的古怪白平衡有很大关系的,我记得后来在5D2上用用适马的头就感觉色彩正好很舒服。不同时代的数码机器也是有不同风格的啊。总之,因为用途和用法上的一些差异,最终我还是出掉了S50,然后紧接着的问题就是再入个什么头呢?

恰好,当时和一家器材店的老板比较熟,帮忙翻译了些东西,老板为了表达感谢说可以进价买店里的器材,当然应该也就是这么一次机会。正好那时ZE佳能口的蔡司镜头刚出来没多久,世面上也没什么二手,有也和新的价格差不多,而店里恰好有进ZE的P50,本着对蔡司的喜爱,和一只对Z系列的关注和向往,终于在出掉S50后又加了些钱入了一只全新的ZE蔡司P50/1.4。这也算是我位数不多买的全新的镜头之一,似乎也是唯一一只全新手动头,虽然有电子触点和电控光圈马达吧。

镜头的外包装并没什么特别的,很简洁的设计,蓝白相间的印刷看起来很舒服也很大方。但也就仅此而已了。外包装上帖的什么正品行货其实完全可以无视,因为至少当时,大陆是有没有蔡司Z系列的正是代理的,都是从香港来的货。大家一看保卡就知道了,那是蔡司Z系列在香港的代理石利洛自己印的保卡,如果你发邮件问cosina,你就会知道,其实出厂时是不给保卡的,保卡都是各地的代理商自己根据情况印的,但代理其实也修不了镜头,都要返给厂家的,厂家只是给了代理一定的免费维修、配件比例,当然因为手动头本身不容易坏,所以一般都不会有问题。
我开始也被ZE的什么行货水货迷惑过,也是多掏了点钱买的所谓的行货,其实行水都一样,只要是香港来的,里面都是那个保卡,最终也都是去香港保。因为香港没税,去别的国家搞货还贵的,所以基本大家买到的都是香港来的,唯一的区别可能就是有的是过关交了钱的,有的是走私的。。。。

外包装虽然没什么特点,但镜头的做工还是很精致的,至少看起来很精致。亮面的设计看起来很亮骚,银口黑身更是有很强烈的视觉效果,甚至有不少人为此专门找B+W出的银色UV来搭配。开始大家可能觉得这样的设计和主流的CONTAX时代区别很大,但其实这样的设计才更传统,早期蔡司出的contarex等系列的镜头就是类似的外观设计。
镜头本身的质感很不错,冰凉凉的金属,对焦环的手感很丝滑,确实能让人体验到手动对焦时的某些快感。随镜头附带有金属遮光罩,和塑料的前后盖,前盖是内扣的,感觉做工都还不错。但是遮光罩是卡扣式的,而不像CONTAX以前那样是螺口拧的。总感觉两边都是金属,装卸摩擦久了会掉漆,所以遮光罩只是在买来时上到镜头上看了一次整体的效果就没再用过了。。。
Z系列的镜头标准口径似乎是58,也不是以前CONTAX时代的55了,当时买这个头时,从店家那里要来了个二手的铜环58口径的BW UV,虽然后来P50ze出掉了,但这个UV却一直留下来了,也是我第一次接触B+W的铜环UV,确实做工很棒,拿在手里即使是58mm的也沉甸甸的,而且镀膜蓝蓝的,透光率高,反光很小,可惜后来就一直没再怎么有58口径的镜头了。。。。

ZE之所以刚出来那阵很受关注,一是它是佳能口的,佳能用户终于也可以不靠转接环来用蔡司头了,可以实现很多原厂头的功能了,转接带来的一些麻烦也可以解决了(这也是我进这个头的很大原因)。二就是,ZE不同于以前发售的ZF/K/S等纯手动镜头,虽然光学结构一样,但却头次增加了境内CPU和电控马达光圈。当然,这也是和EOS系统本身的设计特点有关的,毕竟EOS系统是整个全新设计的电子相机系统,而之前的尼康宾得啊都是在老卡口上不断改进和电子化来的,还保留了很多机械部分。记得当时ZE算不算是手动头,还有这么改变能不能被接受都被很激烈的讨论过。不过后来蔡司又出了ZF.2系列,也加入了CPU,这种争论似乎就慢慢消失了,哈哈。
在使用上,其实ZE基本相当于把EF镜头打到MF档上来用,基本的功能都有,全开光圈对焦测光啊、和焦提示啊、EXIF信息啊、甚至连闪光曝光系统的数据都支持。确实比转接好用,也简单多了。但使用下来,最重要的对焦和焦提示部分,却没感觉比用电子转接环更准,或者说更容易对准。P50ZE在全开的时候和焦提示也不大准,如果全靠它也很容易对到其他地方去,还是需要一定的摸索和手眼提示配合的。基本上收到F2以后和焦提示就比较准了。另外这种感觉可能也和ZE P50/1.4全开的成像效果有一定关系,这个我后面详细说。
还有个问题,也许是个体问题,但我确实也知道有别人也遇到了,就是ZE P50的电子触点和机身有时会接触不良,不知道是触点高度不够,还是什么,反正有时在拍摄机身时会突然报错而无法拍摄,因为ZE系列几乎和EF头差不多,如果触点接触不良,就无法拍摄了,不像转接,可以完全不靠触点。当然这个情况只是偶尔才出现,而且也可能和机身镜头两方面的一些误差都有关系。总之,大家最好在买二手时在自己机器上试试。

说了好多乱七八糟的,最后说说成像吧。应该说ZE的50/1.4综合看成像还是不错的,小光圈的成像很细腻,分辨率也很高,色彩的还原上也很准,但感觉偏冷些,当然色彩也比较浓郁,发色和EF头还是有比较多的差别,焦外也很有蔡司头的特点,既能虚化,又还有一定的空间感,能让人体会到一些新鲜的感觉。
但是,是的,每个镜头都有但是的,ZE50的全开成像我却不满意,开始还没太觉得,但后来用了一只CONTAX时代的P50,就发现,ZE这个全开成像有点问题,至少是还不如早它几十年出的同样光学结构的YC P50。当然,这里还是不排除我遇到的是个体问题,毕竟也有很多ZE/ZF的P50好片。
ZE50全开的表现就是似乎有点成像发散,很不容易对到一个比较实的焦点,尤其在近距离时,远一点还有景深扩大的效果,看起来还可以,但其实也不容易对准焦。这种效果虽然还不像有些老手动头被拆过后没装好出现的那种象散,但也有点点类似,至少是全开的焦点没有以前CONTAX的锐利。另外全开的焦外也不如老P50看起来舒服。在某些背景的时候,ZE的会出来很放射状的焦外,开起来很不舒服,而老的YC则整体都比较柔和,这点让我有点不可思议,但确实是是用体会。
另外一个问题是,ZE50的发色也许是时代风格的不同,也许是设计商的故意,和CONTAX系列的比,偏冷的比较多,虽然乍一看很特别,但看多了就觉得并不很舒服,而且有点刻意的感觉,不自然。CONTAX的头就能很自然的把冷调喝暖调带出来。同时,没比可能不好发现,和一些老镜头一比,ZE50的发色很干,或许我这么说会被不少反德味反感觉派的人喷,但我就是说说自己的感受,每个人喜好不同嘛。而且我也从来没鼓吹过德味,ZE50我是和奥林巴斯的老OM手动头比的,OM那个50/1.2真是润,有的时候拍出来就想抹了油似的,相形之下ZE的就太干涩了,CONTAX的虽然不如OM的油,但基本比较均衡。
最后就是,ZE50用下来的感觉就是整体反差偏大,可能直接出片不错,但同样的后期步骤出来就比CONTAX的显得反差大,暗部没细节了,更显得有点刻意去追求什么似的。不自然。

所以,很显然,最终我发现我不喜欢ZE50,甚至整个Z系列似乎都是比较类似的特点,我都不大喜欢了。不过这样也好,反而坚定了我对于CONTAX的喜爱,也算是知道了什么才更适合自己,也未尝不是好事。但是同样的,这不是说ZE或Z系列就不好,每个人的偏好不同啊,P50似乎也是Z系列中做的不大好的一只,大部分Z系列的头还是评价很好的,而且ZF在nikon机身上的表现也很不错,至少我看到的ZF的好片比ZE的多多了。

----------------------------------

【Canon EF 80-200mm 1:2.8L】

我想想,虽然对于老L头一直有特别的喜好,但进这个头并不是计划好的,那时候基本就是玩,也没什么计划,碰到什么就玩什么,只要是自己想玩的,买得起又碰到的基本都会弄来玩。这个头印象也是在搜索蜂鸟的时候看到的。当时应该已经挂了很久了,我原来也见过,但没在意。正好当时缺长焦没自动头,再看到这个头时,突然发现他的价格和同期的820L比低很多。当时一般9新往上的※※都要5K多了,这个头才3K多,虽然成色确实不好吧,但怎么说来着,正好符合我口袋的标准啊。我一般都是尽量少花钱来玩镜头,不大在乎成色的(主要是没钱买成色好的)。

还是同前,我不大喜欢网购,尤其是这种标的成色很差的,于是,自然又要跑去北京了。面交似乎总是有很多可以说道的地方,就当我拖字数吧,等等,貌似这不是起点,不是按字数给钱的。。。
以往去北京,要么就是就近在马连道,要么就是和网友约个地铁好到的地方。可是这次都不是。我看到的这家卖※※的是个当时新出现的商家,有店面的他不会带着东西来跟你找地方见面,只能我去找他了。但是又不在地铁附近,那个地方我还都不熟,折腾了很久,打车好多司机都不知道。好不容易到了地方才发现,是个类似施工时临时搭的那种板房的小门脸,周围远点就是工地,都是土路。最后走的时候连回去的车都打不到,只好背着1Ds和※※还有其他东西步行了很远到地铁。这也算是经历过的最劳累的交易过程了。
不过好在镜头是不错的,虽然外观惨点,变焦环松点,但对焦挺准,成像不错,色彩也是非常喜欢的,价格上也就可以了,虽然没罩子,但送了个副厂的脚架环,也知足了,知足常乐啊。

如果对于佳能L镜头的※※有点了解的应该都知道※※,很经典的变焦L头。是EF镜头里的第一代大三元之一(其他两个有前面说到的20-35/2.8L和我一直期待拥有的28-80/2.8-4L)。可能由于当时的USM马达技术还不很完善,第一代的大三元中只有2880L有USM马达,还是那种电控手动对焦机制的。※※配置的是当时比较高档的弧形马达,比一般镜头的微型马达要高档,只是和USM比起来还是有点点噪声,不能全时手动。其实速度上不和新出的快速USM长焦比也不慢多少。配合1系列追焦也完全没问题的,我曾经试过1Ds驱动※※追焦行人,张张都准。不过和我试过的小白在速度上还是有点差距。但和一般的镜头比不慢。

※※的一大特点就是色彩很浓郁,是的,这里要用一个很来形容。我原来用5D试试过一次※※,也是我用的风光模式饱和高,但出来片子感觉色彩非常的浓,当然也不觉得很过分,只是能明显感觉到那种浓浓的色彩。现在是在1Ds上用※※,就不会觉得直出色彩太浓了,1Ds的直出相对要淡和反差低一些。个人使用下来,感觉※※最适合秋天,最能反映求天丰富而绚丽的色彩,深沉又浓烈。另外一个大家可能会喜欢的地方是,※※那个时代的镜头能很好的体现出冷暖调子的交汇,高光暖阴影冷,可能也是和饱和高有关,看起来是很讨喜的。拍人的话我觉得色彩也挺好,这和我本身口味重也有关,但可能拍mm时减点饱和会更好。

虽然※※已经很有年头了,但其实成像一点也不弱,全开的锐度和细节都很好,甚至比一些新镜头还好。尤其是有老镜头的那种细腻的感觉。同时我比过XXBIS,XXBIS确实很锐利了,但是感觉上就有点粗糙,反差和过度有点生硬。※※虽然反差也不低,但就感觉层次过度上更丰富,表现的高光细节更好,也就更有点所谓的油润感吧。※※另外一个值得称道的地方是,焦段全程的成像都很好,不会有这个规格中常见的200端变软的现象,而且整体画面的素质都不错,比较均匀。这点上很多副厂头到现在都还存在问题。我个人觉得和用料有不小的关系。那个时代是佳能创EOS招牌的时期,必然用料做工都很下功夫的。当然这些评价都是建立在实际使用的感受上,估计做光学测试数据上不一定一样。

※※虽然只有72的口径,但其实一点也不轻,和后来出的77口径的XB之类的镜头差不多,也超过了1.3KG,只是比XBIS轻点。但※※本身口径小,体积也小(你从他和XXB用同样的脚架环就能看出来),那在手里就更敦实,足见用料的扎实。但※※的最外壳似乎不是金属的,因为我那个头成色差,有部分外壳都有点松动,感觉上不像金属,但内部肯定是金属的。小体积的好处就是我那个D200AW的单肩包※※就能直接插进一个隔断里还正好盖上盖,XB就很费事了。
不过72的口径虽然和当时佳能的L系列镜头的滤镜很通用,方便用户购买滤镜,但现在看也是有缺点的。那就是在全幅数码上,※※的暗角还是很明显的,XB就几乎没有这个问题。这点上就看个人喜好了,我其实挺喜欢这种暗角的氛围,但有个别时候确实也嫌画面光不均匀,当然啦,也是我基本只全开用有关。。。。

※※的另一个问题是抗光能力差,而且比较严重。阳光从顶部直接照下来的话,出片很容易发白,反差降低很大,虽然许多老长焦和变焦头都有这个问题,但确实有时不好忍受。估计加上遮光罩会好点,可是原厂的遮光罩先不说效果如何,确实难看,二手买还经常没有了,到是大家同时有85L的罩子可以用上。这点上XB就改进很多了。
对了,※※的后镜片和85L类似,就固定在接近卡口的位置的,所以没法用佳能原厂的增倍镜。

总体上,※※就和很多老器材那样,绝对是个好东西,但也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对于这种东西,就看你自己的喜好和品位了。没必要多苛求。其实我觉得有这么漂亮浓郁的色彩,细腻润泽的质感,良好的锐度和成像,还能自动对焦,我就很满足了。其他的小缺点都可以忍受的。反正如果有机会碰到一个成色很好,价格也合理的,我会再进一只的。

====================

[foxpix 编辑于 2011-06-23 16:45]
相关标签: Canon EF 佳能 适马 蔡司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浏览:137375 回帖:710
游客没有回帖权限
泡菜
泡网分: 29.261
主题: 18
帖子: 4186
注册: 2004年4月
沙发?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82.435
主题: 98
帖子: 11141
注册: 2004年5月
板凳?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29.676
主题: 15
帖子: 301
注册: 2002年6月
挤进前5楼。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91.292
主题: 127
帖子: 52551
注册: 2006年8月
内容贡献勋章
谢谢楼上兄弟们的支持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5.077
主题: 11
帖子: 1197
注册: 2007年8月
F兄的帖子不支持是犯罪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
主题: 3
帖子: 56
注册: 2008年10月
学习~~~~~~~~~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35.339
主题: 0
帖子: 2241
注册: 2005年10月
没挤进前五啊!~~~~(>_<~~~~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tox
泡菜
泡网分: 17.904
主题: 3
帖子: 1402
注册: 2006年4月
一定要进前十啊。。。。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six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3.525
主题: 21
帖子: 4426
注册: 2007年2月
支持fox!
前十!呵呵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6.323
主题: 24
帖子: 2671
注册: 2005年6月
暂列第十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91.292
主题: 127
帖子: 52551
注册: 2006年8月
内容贡献勋章
原文由 了一 发表
F兄的帖子不支持是犯罪


了一兄玩的多,要多来讲讲啊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91.292
主题: 127
帖子: 52551
注册: 2006年8月
内容贡献勋章
谢谢兄弟们的支持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特邀泡菜
泡网分: 118.167
主题: 70
帖子: 36138
注册: 2006年10月
内容贡献勋章
年内主力装备
★ NIKON Z 8
LEICA Q3
一不留神,错过开张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03.464
主题: 8
帖子: 13368
注册: 2006年10月
第二会所后排站着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
主题: 2
帖子: 42
注册: 2008年3月
想看看你以前的那些帖子.可是我不知道怎样根据帖号找帖子阿.请教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91.292
主题: 127
帖子: 52551
注册: 2006年8月
内容贡献勋章
原文由 鸠鸠 发表
一不留神,错过开张了。。。

不合规外链图片,不直接显示,谨慎点击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91.292
主题: 127
帖子: 52551
注册: 2006年8月
内容贡献勋章
原文由 quechuaimage 发表
第二会所后排站着

不合规外链图片,不直接显示,谨慎点击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91.292
主题: 127
帖子: 52551
注册: 2006年8月
内容贡献勋章
原文由 taitanc 发表
想看看你以前的那些帖子.可是我不知道怎样根据帖号找帖子阿.请教


奇怪。。旧帖子的连接咋没了,等下我再给加上啊
第一期的帖子看这里
https://forum.xitek.com/showthread.php?threadid=455568
然后按每个帖子最右边的下角找帖子编号,对应顶楼的帖号就找到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35.339
主题: 0
帖子: 2241
注册: 2005年10月
小品
1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35.339
主题: 0
帖子: 2241
注册: 2005年10月
2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35.339
主题: 0
帖子: 2241
注册: 2005年10月
3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005
主题: 0
帖子: 11
注册: 2008年12月
好象靠前.................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特邀泡菜
泡网分: 118.167
主题: 70
帖子: 36138
注册: 2006年10月
内容贡献勋章
年内主力装备
★ NIKON Z 8
LEICA Q3
婚礼小品。。。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7.396
主题: 8
帖子: 2742
注册: 2008年5月
原文由 foxpix 发表

奇怪。。旧帖子的连接咋没了,等下我再给加上啊
第一期的帖子看这里
https://forum.xitek.com/showthread.php?threadid=455568
然后按每个帖子最右边的下角找帖子编号,对应顶楼的帖号就找到了


擠進前25!

強烈支持fox兄

不好意思來晚了

[qqying23 编辑于 2009-03-28 12:32]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26.642
主题: 2
帖子: 331
注册: 2004年3月
坐25座~~~~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34.535
主题: 19
帖子: 19095
注册: 2006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来晚了, 上花庆祝新楼

樱花开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91.292
主题: 127
帖子: 52551
注册: 2006年8月
内容贡献勋章
原文由 jinrui2784 发表
小品
1


都是好东西啊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91.292
主题: 127
帖子: 52551
注册: 2006年8月
内容贡献勋章
原文由 鸠鸠 发表
婚礼小品。。。

不合规外链图片,不直接显示,谨慎点击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91.292
主题: 127
帖子: 52551
注册: 2006年8月
内容贡献勋章
原文由 sanguozi 发表
好象靠前.................


原文由 QQ82748 发表
坐25座~~~~


欢迎欢迎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回复主题: 三镜走天涯——镜头的组合搭配与使用体会交流(06.23更新:80-200/2.8L)
功能受限
游客无回复权限,请登录后再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