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N家的一些史料
正序浏览
主题图片汇总
主题内检索
浏览:5648 回帖:47
游客没有回帖权限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2.8
主题: 70
帖子: 3245
注册: 2007年9月
《七十年龙虎斗!尼康佳能争霸史揭秘(一)2》ZT

    1917年:一个时代的开始

  虽然现在尼康和佳能在135相机市场上从高端到低端都打的难解难分一副你死我活的样子(不过日本公司之间更加强调竞合,而不是单纯的竞争,和本国的民族企业们有着天壤之别),但在他们成立之初,这两家还有过一段不短的露水姻缘,关系维持了差不多13年(1934-1946)才审美疲劳,感情破裂,一拍两散,反目成仇,然后就开始了这一段持续70年的争斗,回顾起来,真是一路的刀光剑影。

  开始正题

  尼康比佳能的※※要长上那么几十年,到今年已经91年了,尼克尔镜头也度过了75年的光辉岁月。

  1917年,东京计器制作所 的光学计量仪器部门和岩城玻璃制作所的反射镜部门合并,成为一家更完善的光学企业,并命名为Nippon Kogaku K.K.(日本光学工业株式会社) 然后又兼并了藤井镜头制作所,这奠定Nikon日后的发展基础,而Nippon Kogaku K.K.这一个名字一直沿用至1988年,只是它的知名度却远不及它的品牌——Nikon,因此,Nippon Kogaku K.K.早已改称Nikon Corporation(这种只知有家不知有国的情况非常多,举例来说,大家都知道Panasonic,很少有人知道松下其实叫Matsushita吧)。

1917年:一个时代的开始

  1917年,尼康向德国聘请了8名光学专家外加上自己的200名员工开张之后,早期产品以望远镜显微镜和光学测量仪器为主。1918年,Nippon Kogaku K.K.正式有了大规模的生产中心厂房,并且开始研究光学玻璃的生产,到1921年它们推出三支反射式望远镜,口径分别为5㎝、7.5㎝及10㎝,还有mikron 4X ,6X这两支棱镜倒像的开普勒双筒望远镜,这是尼康在光学器材领域叱咤风云90年的开始,1920年,尼康从德国请来了光学工程师Heinrich Acht(上图右)负责设计镜头,Heinrich Acht回国后改由日本工程师 Kakuya Sunayama 接手,他根据Acht的资料在1929年完成了Nikon 第一颗 120mm f/4.5镜头但是并未投入量产,用来证明实力的成分更多一些,到1932年,Nippon Kogaku K.K.生产出的摄影用镜头,并启用Nikkor(尼克尔)商标(Nikkor其实是从显微镜上沿用下来的牌子),1937年尼康已经完成了50mm/f4.5、3.5和2.0 的Nikkor镜头光学设计工作,但当时尼康还没有自己的机身。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2.8
主题: 70
帖子: 3245
注册: 2007年9月
《七十年龙虎斗!尼康佳能争霸史揭秘(一)1》ZT

    鸡屁股和塑料拖鞋的故事

  在135相机生产厂商里,有两个名字是所有人都无法忽视的,那就是佳能和尼康。玩相机年头稍长的朋友一定对尼康FM2和佳能AE-1有着深刻的印象,各大论坛里面也隔三岔五就有资深影友通说革命家史,一般开头都是“某年月日,我获得了第一台相机,尼康的xxx型”。

  众所周知,自动单反相机真正在※※广大影友中普及还是本世纪初的那一两年的事情,而机种则以佳能EOS30和尼康F80为代表,CN(Canon Nikon)大战也从那时开始如燎原一般的在各个摄影论坛燃烧起来,当然,最早的CN大战甚至可以追溯到更早的四通利方,新浪摄影之类的早期中文BBS上,只是那时候影响力并不如现在这般大,参与的人数也远不如现在的多罢了。

佳能和尼康

    CN大战多数时候是以对方器材作为攻击的标靶,以两家同级机身的优劣比较作为武器,比如著名的月经话题XX和XX要选那个好?这个XX可以是很多,比如F4和EOS1N,F5和EOS1V,F80和EOS30,到了现在则变成了D80和EOS 30D,D300和EOS 40D,不过进入数码时代之后,倒是很少有人在顶级机身上犹豫了,所以鲜见有问D2Xs和1Ds Mark II该怎么选的。CN大战的好处之一是可以让某系的粉丝们更深刻的理解自己的相机和对手的相机(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呀),不过坏处就是容易上升到人身攻击的高度(主要还是机身攻击),鸡屁股和塑料拖鞋的名头就从那时候来的,尼康铁丝攻击佳能EOS 1系列机身的机顶隆起而又圆滑的曲线很类似于鸡屁股,而佳能的铁丝则攻击尼康F80全身都是塑料做的,跟塑料拖鞋一个材质(C粉们底气的来源就是作为F80对手的EOS 30外壳包裹了一层比易拉罐皮稍厚的镁铝合金蒙皮),还有另一个高论,说尼康F5的机顶傻大傻方,前凸后翘,与棺材板类似,这个言论过于恶劣,故而本文不予支持,随手写出来当作个小八卦,博君一笑尔。

  可以说,佳能与尼康的※※,就是一部百年以内的影像产业发展史,任何一个对相机※※稍有兴趣的人都不可能跳开这两家公司,而作为尼康和佳能自己的发展历程,也是相互缠绕着进行的,有合作,有竞争,整理下来,竟然有几分波澜壮阔荡气回肠的意思来。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2.8
主题: 70
帖子: 3245
注册: 2007年9月
《“NC”大战!尼康佳能早期竞争史回顾5》ZT

   时光荏苒,日月如梭,转眼到了八十年代。这时相机世界已有了质的飞跃,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不仅在测光上被各相机厂广泛运用,而电子快门技术也已经非常成熟,各厂家均把电子相机做为开发和研制的重点。佳能在1974年推出世界上第一台内置※※处理器(就是现在人们说的CPU)电子自动照相机,可谓惊天骇世,是世界相机史上里程碑式的产品,当年便纵横四海,销量突破百万台(共销出540万架)。

    而在1972年,尼康公司也在电子相机方面做了大胆的尝试,这台相机便是Nikkormatt EL,这台光圈先决曝光的相机是尼康后来产量极大、深入人心的尼康FE的前身。 就在这时,尼康的第三代、佳能的第二代专业相机问世了,两者开始了新一轮的较量。这次较量的不仅仅是相机,而且是双方科学技术与相机的全新概念了。

尼康 F3

  十年磨一剑。又是经过了九年的等待,尼康公司于1980年正式推出了第三代专业单反相机F3。这台相机是尼康使用电子快门的第一台,同时又是手动调焦的最后一台专业单反相机。

  *镜头:采用AI卡口,这种卡口是1977年设计出的,可使用NIKKOR绝大部分及E系列镜头。

  *取景器:仍是可更换式,有DE-3、DW-4、DA-2、DX-1等。标准配置为DE-2,取景范围为实际画幅100%,放大率0.8x,有二十余种聚焦屏可换。

  *测光:由蓝硅(SPD)测光元件在反光镜箱底部进行全开光圈TTL※※重点测光,可收缩光圈测光,范围EV1-EV18。
  *快门:横走式钛帘幕快门。电子控制8秒-1/2000秒、B门; 机械控制T门、1/60两档; X同步1/80秒; 电子自拍器。

  *曝光方式:光圈优先AE式自动,测光手动,TTL控制闪光。

  *其它:有多次曝光钮,景深预视钮; 反光镜锁及快门锁,后盖锁; 配有MD-4马达(每秒可拍5.5张); 可换资料后背,大容量后背; 配用专用闪光灯可进行TTL自动闪光摄影。

  F3还有几个特点值得称道:一是机身为铝合金一次浇铸而成,不仅厚重而且强度增加,最薄的地方也不少于1.4mm; 二是电路中的电子连线触点全部采用24K黄金处理,抗腐蚀性好而且不易氧化;三是顶盖与底盖全部采用黄铜冲压成型,坚固耐用。

  F3上市两年后尼康又推出带25mm高视点取景器的F3HP和用钛合金材料制造机身的F3/T型,另外还有一款具有防水功能的F3P型,1983年尼康又推出内置自动聚焦系统的F3AF。

  尼康F3的问世立刻受到专业人士、职业摄影师的欢迎。自1980年问世到2001年停产,共生产了二十一年,成为一款长寿机,是尼康F系列里少有的。2001年由厂方传出停产消息后,立刻引起全世界的惊叹,许多人都为之惋惜。这时的F3成为了一种尼康精神与形象的化身,已不再单单是使用者手里的工具了。

佳能 New F-1

  1970年佳能公司终于找到研制生产专业相机的感觉,以F-1进军135专业相机市场,向尼康相机挑战。但实际上佳能F-1除了坚固耐用方面不输于随后出现的尼康F2之外,其综合因素、整体实力上还是远不及后者的,也就未对尼康专业相机的“王”者地位产生太大的影响。但佳能怎肯善罢甘休,十年后卷土重来,再次向专业相机的冲击,于1981年推出新F-1。再次挑战尼康。

  *镜头:同F-1一样,采用可互换式佳能卡口,可以接装FD、FL、R各系列镜头,其中FD镜头可全开光圈测光。

  *取景器:可更换式。有眼平五棱镜、AE取景器、快速取景器、腰平取景器、腰平放大取景器5种。标准取景器可观实际画幅97%,放大倍率0.8x,聚焦屏可以互换,共有12种之多。

  *测光:采用蓝硅(SPD)元件在聚焦屏后测光,通过更换不同的聚焦屏可以进行※※重点、局部、点测光三种测光方式。

  *快门:这种相机使用了早先曾在佳能EF及宾得LX型相机使用的电子、机械复合快门,就是有电池没电池都能使用。快门材质为超薄钛金属。从8秒到1/60秒为电子控制,1/125秒至1/2000秒及X(1/90秒)、B门为机械控制。有音响式提示自拍器。配有专用自动闪光灯。

  *曝光方式:手动,快门优先(需配上FN马达或卷片器),光圈优先(需配上AE取景器)。

  *其它:有多次曝光,景深预测,后盖保险锁及可换的资料背及大容量后背。AE马达FN每秒可拍5张。

    新F-1的特点同尼康F3一样,坚固耐用,用料十足。机身也是铝合金压铸而成,电路的电子触点均采用镀银。新F-1的另一个特点密封性特别好,据说它的防潮防氧化措施达到了军用品的标准。同F-1一样,新F-1的机身只是庞大的摄影系统的一部分。佳能厂为此开发了许多的配件,只有这些专用配件同机身配合起来,才能发挥出相机本身更大、更先进的作用。

  为了配合1984年洛杉矶奥动会,佳能公司还出了一款“新F-1高速马达相机”。最高速时达到每秒连拍14张,除了机身加马达,还有一个很大的电池盒装在机身下部。

  佳能新F-1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就是它表面的涂漆很容易磨掉,新机到手没几天就露了铜。有人分析说这是佳能公司有意而为,就是要这种相机给人以坚固耐用的印象—虽然表面会难看一些,但功能却完好。也让人们知道这种相机是拿来使用的工具而非玩家手中的藏品,不要吝惜。确实如此,佳能新F-1同尼康F2一样,被人们公认为是“用不坏”的相机。

  佳能 New F1相机有许多独到之处,在一些功能上甚至超过了尼康F3。它的问世给佳能公司带来许多声誉,也抢到一部分专业相机市场。只可惜的是佳能公司在随后的5年里虽然又生产了T系列(T50、T70、T90)手动镜头相机,但随即就转为生产EOS系列的AF相机,彻底摒弃了多年的FD卡口镜头接口。佳能的这一大胆举动伤了许多佳能拥趸的心,老佳能用户一下子有了被遗弃的感觉,所以佳能新F-1虽然起点不低,而且红火了一阵,但很快就被人们所遗忘,远不如尼康F3那样独领风骚二十余年,成为机械相机的长青树。

  尽管佳能 New F1总体上看并不弱于尼康 F3,但由于很多综合因素,尼康在专业摄影领域尤其是新闻摄影领域深厚的基础一直没有被动摇,F3时代可以说是尼康的全胜时代。这种情况,只有在佳能付出了惨痛代价之后,在新一轮尼康 F4 VS 佳能 EOS-1的对决中,才得到了根本的改变。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2.8
主题: 70
帖子: 3245
注册: 2007年9月
《“NC”大战!尼康佳能早期竞争史回顾4》ZT

   前面进行的佳能弗莱克斯与尼康大F的比较,只是从双方都是转轨变型机这一角度出发,而非要在性能与档次上的比较,否则就有失公允了。

  尼康与佳能在专业相机上的真正对决碰撞始于上世纪的七十年代。1970年佳能公司在摸索十余年后终于推出自己的第一台专业单反相机F-1,而一年后(1971年)尼康公司在有了十余年专业相机开发和生产经验之后推出了更高、更强的专业机尼康F2。至此两者在专业135单反相机上的对决与竞争才真正的开始。N、C大战的狼烟点燃了……

佳能 F-1

  自1959年佳能公司推出第一台单反机到1970年十一年间,佳能公司推出了佳能RP、R2000、RM、Canonex、FX、FP、Pellx、FTQL、PelixQL、TL EXEE等十一款单反机。这时才推出专业单反相机,显得有些姗姗来迟了。佳能公司的想法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镜头:可使用FD、FL、R各系列镜头,其中FD系列镜头为全开光圈测光,FL系列镜头为收缩光圈测光。佳能发展到1970年,已有多款各种规格的镜头问世,这些头几乎都可以安在F-1相机上,从而使这种相机在各个领域的使用有了保证。

  *取景器:同其它专业相机一样,佳能F-1的取景器是可换的,备有腰平、自动曝光、T型放大、快速及标准眼平棱镜五种取景器。另外有A、B、C、D四种聚焦屏可换。

  *测光:TTL全开光圈测光,同机身快门、镜头光圈联动,采用CDS对※※12%部分测光,范围EV2.5-EV18,取景器里显示为追针式,这一系统在当时应是最先进的,而且一直领先了尼康七年时间。

  *快门:采用焦平面钛金属横走帘幕快门,由1秒-1/2000秒及B门,最高闪光同步速度为1/60秒。有快门锁,自拍机拨杆兼作景深预测杆,反光镜有减震装置,并可锁定。

  *其它:可以多次曝光,后盖有安全锁。测光使用一枚1.35V汞电池。

  佳能F-1相机的问世也体现了佳能厂专业135相机理念: 佳能的专业相机其实是一个庞大的摄影系统,而机身只是这个系统的核心部分,所以配合佳能F-1的除了一大堆镜头外,还有庞大的附件系统,其中有MF电动马达,F型电动卷片器,各种数据后背,可容纳250张胶片的大容量片盒,以及大量的近摄、显微摄影装置附件等。

    同尼康相机一样,佳能F-1也因结实耐用而赢得人们的称赞,快门可在60摄氏度至零下30摄氏度环境中使用,可承受十万次无故障的考验。这种相机后来多次被指定为奥运会专用相机,为佳能厂赢得不少荣誉。

尼康 F2

  在有了十二年的专业机生产经验后,尼康公司才不紧不慢地推出第二代专业机尼康F2,它既是尼康大F的延续,又同大F有了许多的不同,无论在外型还是具体功能上都有了很大的突破。这时的尼康已经胸有成竹了。

  *镜头:AI、AIS、E系列卡口镜头都可以使用。这时尼克尔卡口镜头已名副其实地成为系列,从6mm到2000mm一应俱全,使尼康F2相机有了大显身手之地。

  *取景器:同大F一样,F2的取景器也是可以互换的,并涵盖100%的实际画幅。它有七种取景器可换,其中DP-1、DP-2、DP-3都是内置TTL测光表的眼平式。

  *测光:F2的测光系统是随取景器的变化而不同的,Ⅰ型为※※偏重点平均测光EV1-17,Ⅱ型测光范围为EV-2-17,Ⅲ型为后期产品,采用测光元件是蓝硅(SPD),灵敏度及性能优于前两者。

  *快门:F2使用经过改良后的横走式金属钛质焦平面快门,1秒-1/2000秒,T、B、2-10秒慢门,X同步为1/80秒。有自拍、景深预测和反光镜锁。

  *其它:备有250张至750张的大容量片盒、资料后背、 MD-2马达每秒可拍1-5幅、使用二枚G13型电池测光。
  F2同大F一样,也有许多改良的不同版本。如与F2同时推出的还有带测光取景器的F2 Photomic版; 1973年又推出带LED测光的Photomic S版; 1796年又推出采用SPD为测光元件的Photomic SB版; 1977年推出使用AI口可实现光圈自动耦合的Photomic A版; 随后又推出Photomic AS型,这是F2最好的一个版本; 1978年为奥运会做了一批带高速卷片功能的F2H型(每秒达10张); 1978年又推出一款用钛金属作机身的F2 Titan版。

    总体看来,尼康F2相机要比佳能F-1要好而且更实用。加上原来尼康F的影响,尼康F2问世后一下子又引起专业摄影者的兴趣,各国职业摄影师开始重新打点装备,购入“新欢”。而佳能F-1却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没有从尼康厂抢走太多的市场。至此在后来十余年的期间里尼康F2仍独领风骚,成为手动机械快门相机的经典,在尼康相机乃至世界相机※※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2.8
主题: 70
帖子: 3245
注册: 2007年9月
《“NC”大战!尼康佳能早期竞争史回顾3》ZT

  到五十年代末期,佳能与尼康都有成熟的品牌产品,但终还是摆脱不了抄袭徕卡和康泰时的影子。虽然他们的模仿可以说是脱胎换骨的,但还没有完全属于“自己”的东西。此时相机制造技术已日臻成熟的佳能与尼康怎肯再甘居人下,他们终于开始向自己的专利产权发起冲击了,这一年是1959年。

  当年5月和6月,佳能与尼康分别推出了自己的第一台单反相机,从而标志着这两家公司在单反相机方面的开拓与生产正式起步。Canon Flex和Nikon F就是两家相机厂的转轨变型,虽然这以后两家仍然出了一些平视取景相机,而且佳能还出了有划时代意义的7S,但终是强弩之末。在后来的四十几年时间里,佳能与尼康相机逐步成为相机界的老大。

佳能 弗莱克斯

  1959年5月佳能公司推出第一台单反相机佳能弗莱克斯(Canon Flex)。而这时佳能平视取景相机的销量正是开始走下坡路的时候,佳能探索性地推出第一款单反相机其实是市场的逼迫。围绕市场开发相机是佳能多年不变的原则。还是看看它的技术特点:

  *镜头:随相机一起出售的是50mm/F1.8的标准镜头,使用互换压环式的R卡座同机身连接。这种接口可以同后来FL、FD卡口镜头互换使用,但是光圈拨杆不能联动。

  *快门:采用了布帘焦平面快门,快门速度为1秒-1/1000秒,B、T门和X闪光同步档。

    *取景器:这种相机采用可卸式五棱镜取景器,体积达到了35×49×40mm,比现代相机用的取景器还要大得多。
  *其它:机身右前方设有外接测光表的插座(另配测光表),过片扳手装在机身下方,并由左手来操作(这点很是笨拙)。

  这种相机的机身加工很细致,外观也很漂亮,用料十足,显得机身很重。 佳能弗莱克斯问世仅比尼康F早一个月,但整机的档次要低不少,显得仓促了一些,特别是它的左手输片使许多人感到不习惯。所以这种相机问世后并没有带来太大的反响,到60年停产只生产了1.7万台。可以说佳能弗莱克斯在N、C大战中,是一个不太成功的开始。

尼康 F

  1959年6月尼康推出第一台也是当时世界最顶尖的单反相机,这台相机的问世代表了日光公司成熟的相机理念,一直影响了尼康相机四十多年。这部被称为尼康“至尊”的F相机至今仍被人们所推荐,仍有大量人士使用,成为尼康精神的化身。它的问世改变了许多专业、新闻摄影人士对相机的认识,从而选择尼康,甚至一生相伴。
尼康F相机也沾足了战争的“光”:从朝鲜战场开始,战地记者开始在徕卡相机上装上尼康的镜头; 而在随后的越南战争中,随着Nikon F的推出,单反相机使用上的种种优势开始充分地显示出来。而此时刻板的德国人依然固守着徕卡旁轴的传统,对单反相机无动于衷。于是,到了战争后期,越来越多的摄影记者开始把徕卡M3放进了摄影包,而挂上了Nikon F……,日本相机工业也由此开始走上了雄霸天下之路。还是来看看Nikon F的技术特点:

  *镜头:同相机一起发售有5支镜头,分别为: 50mm/F2、135mm/F3.5、105mm/F2.5、35mm/F2.8、21mm/F4及尼康首支变焦头85-250mm/F4-4.5,这些镜头首次使用尼康的F卡口接环,这种卡口环同后来的AI、AI-S、E系列、AF系列基本上是可以互换使用的。就是今天,尼康相机的配套镜头仍可在尼康F相机上使用,而当时出的镜头也可用在最新款的尼康F5上!

  *快门:延用原在尼康SP相机上使用徕卡式焦平面快门,材质是金属钛帘幕(据说早期的一百台尼康F为布帘快门),速度为1秒-1/1000秒、B、T门。同尼康SP一样,有自拍装置。

    *取景器:采用可换式取景系统,并有五种取景器可供换用。另外还备有17种不同规格的取景屏可以换用。

  *其它:尼康F相机还有反光镜锁与景深预视按钮。采用了折叠式的逆时针过片扳手,倒片钮上备有闪光灯热靴插座(另备)等许多实用的功能。其中有许多大F上的设计都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不仅被延用到后来的F2、F3、F4甚至移植到今日的F5上,说明了尼康的远见和对现代相机的理解程度。

尼康大F系列阵容

  大F问世可以说是一鸣惊人,不仅领导了现代专业相机的潮流,也使尼康在后来的专业相机发展上打下一个非常好的基础,牢牢把握住专业相机的发展方向。

  大F问世后尼康公司并没有就此罢手,而是在不断地改进和充实它。其中1962年出了带外测光的Nikon F Photomic型、1965年又出了可以进行TTL测光的Nikon F Photomic T型、1967年推出再次改进的Nikon F Photomic TN、1968年推出可以实现半自动光圈的Nikon F Photomic FTn型。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2.8
主题: 70
帖子: 3245
注册: 2007年9月
《“NC”大战!尼康佳能早期竞争史回顾2》ZT

  日本相机靠模仿德国相机起家和发展,从起步到成熟的二、三十年里,总共有九家相机厂模仿徕卡相机,生产的型号达到九十多种,其中仅佳能厂便出了三十余种,而只有尼康厂一家别出心裁地模仿了康泰时。自1948年起到1960年止,尼康公司共有八个不同型号的仿康泰时平视取景测距联动式照相机问世。早期的佳能和尼康相机虽然是模仿之作,但已经融入了日本人的智慧和相机理念,在原机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开拓与创新,其中不乏经典与完美之作。

尼康 SP

  尼康SP是八款尼康平视取景相机第五款,诞生于1957年,也是尼康平视取景相机里最经典最完美的一款。被称为尼康平视取景相机的“机王”。

  尼康SP相机是专门为职业师设计的,其实就是今天所说的“专业机”。它的外型虽然仍似康泰时,但其内部却吸收了许多徕卡相机的技术,同时也溶进了日光公司自己十年来在相机领域探索与开拓的意识和理念。这台相机其实是随后出现的尼康“至尊”产品—尼康大F的开路先锋,不仅许多技术直接移植到了尼康大F相机上,而且还有许多部件甚至可以同大F型相机通用。

  看看尼康SP的独到之处吧:

  同时拥有六个取景框(是世界第一台)。尼康SP仍采用康泰时式的联动测距系统,但进行了许多的改良,特别是右侧的取景窗做得很宽大,设有50mm、85mm、105mm和135mm四个焦段的取景框。另外还有一个小的辅助取景框,观景器内显示28mm和35mm两个焦段的取景信息—令人惊奇的是这两个小取景框都有近摄自动校正系统。无需外加取景器便可一下子使用6只不同焦距镜头,尼康SP开了世界之先,甚至比当时名气最响的徕卡M3还多了三个!

  独特的快门系统。SP虽然是模仿的康泰时外型,但并没有使用康泰时的纵走式金属快门,这种快门结构复杂,工艺要求高而且易损坏,SP还是使用徕卡式的横走式帘幕快门,但是经过了全新的设计。它设有1秒-1/1000秒、B门及T门,速度盘使用仿徕卡的转盘式。SP的机顶设计也有些模仿徕卡M3,右手使用扳手式过片。早期的SP使用布帘快门,而后期的SP开始使用钛质快门,这是尼康相机第一次使用“钛”快门。另外SP开始设置自拍机。可以使用马达卷片器。虽然先于SP推出的Nikon S2的改良型S2E(产量只有32台)曾使用了这种卷片器,但Nikon SP相机还应该算是第一款正式使用卷片器的尼康相机。

  尼康SP相机设计历时三年,可以说煞费了“日光”人的苦心。这款相机问世后,尼康公司已经完全具备了设计生产专业照相机的水平和能力,这时尼康大F的问世可以说是迫不及待了。

佳能 7S

  佳能在平视取景联动相机中最经典的相机是佳能7S,它是1965年推出的,比尼康SP晚了8年,这也是佳能最后一款测距式连动相机。这架因装有50mm/F0.95大口径标准镜头同时出售的相机,可是惊天骇世,出世便引起轰动,被称为佳能平视取景相机的“机皇”。

  佳能7S相机其实是1961年问世的佳能7的改良型。60年代日本相机开始进入黄金时代,这时各厂家都有成熟的相机制造技术,出了不少经典机和名机,而佳能厂更是技术日臻成熟。在单反相机方面虽然还没有推出像尼康F那样的专业相机,在平视取景相机方面却是登峰造极,极尽了当时日本的相机技术水准。

  看看佳能7S的技术特点:

  取景系统。7S仍采用佳能一贯坚持并与徕卡相同的亮框式取景器,内有测距器并与镜头联动。取景器内设有视差自动调节器,设有5个取景框,分别是35mm、50mm、85mm、100mm、135mm(这点可能不及比它早八年的尼康SP)。测光系统。7S具有测光系统,采用CDS光敏电阻实行镜外测光。它的测光部分设有两个区域,即低照度测光(L),范围为EV6-13; 高照度测光(H),范围为EV12-19。测光系统与快门速度盘联动。

    快门系统。7S采用钛金属快门帘幕,结构同徕卡一样是横走式,有快门释放锁以防止误拍。它的速度档为1秒-1/1000秒,并有B、T门设置。7S设有自拍器,这种自拍器是先上弦再按动单独的自拍按钮才释放快门。快速卷片系统。7S的上卷采用了单反相机使用的引片轴结构,就是打开后盖将胶片直接插上引片轴,合上后盖就能卷片过片。这种方便快捷的过卷方式受到了专业摄影者的好评。

  佳能7S相机另一个引人瞩目之处是配备的大口径标头。F0.95是当时世界上实际生产的光圈最大的摄影镜头,纳光能力已经超过了普通人的眼睛。这枚镜头是1961年专为佳能7设计的,但却大量的装在了7S上使用。今天许多现代人可能对佳能7S机身不太感兴趣了。而提起这支镜头谁敢说不是眼前一亮呢!

  除了这支镜头引人注目,佳能到这个时期已经在大口径镜头方面走在了世界的前面,而且许多镜头采用了萤石玻璃,提高了镜头的整体素质。佳能7S配套的镜头可以说是当时世界最全,也是阵容最完整的,有三大系列:

    1.标头:  50mm/F0.95、50mm/F1.2、50mm/F1.4、50mm/F1.8、50mm/F2.8
    2.常规头:19mm/F3.5、25mm/F3.5、28mm/F2.8、35mm/F1.5、35mm/F1.8、35mm/F2、85mm/F1.8、100mm/F2
    3.长焦头:135mm/F2.8、200mm/F3.5、300mm/F4、400mm/F4.5、600mm/F5.6、800mm/F8、1000mm/F11、2000mm/F11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2.8
主题: 70
帖子: 3245
注册: 2007年9月
《“NC”大战!尼康佳能早期竞争史回顾1》ZT

  如果把法国人达盖尔于1839年8月19日公布的“达盖尔”银版摄影系统称为第一台相机,那么到了2002年,照相机的问世已经有163年了。163年对于一个人的生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但对于人类文明世界的开创却仅仅是短短的一瞬。就在这短短的一百多年里世界上究竟出现了多少相机厂又生产了多少种相机,恐怕是谁也无法说清的……

  1913年德国的徕兹公司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采用35mm胶卷、画幅为24mmx36mm的徕卡(LEICA)相机,使相机开始向小型化、平民化发展。这段时间里相机工业已是德国人的天下,在其后的三、四十年里世界上的优秀相机大部分都是德国人制造的。采用35mm胶卷的小型相机,除了徕卡还有1934年问世的康泰时,都曾经显赫一时。在当时徕卡与康泰时两种35mm小型相机虽然代表着两种风格两种流派,但却代表着一种相机文化—即德国相机的严谨、高贵、典雅。这一时期日本的相机工业还处于雏形萌芽期。而且由于战争的需要,这一时期的日本,无论是机械制造还是光学的研制都是围绕着军备而进行。但也恰是这一时期,代表着当今世界相机先进水平的尼康和佳能公司也开始了探索性的起步。

  尼康公司简史

  尼康公司的前身成立于1917年7月,当时的名称叫“日本光学工业株式会社”(Nippon Kogaku K.K),简称“日光公司”。日光公司组成其实是一种“※※行为”,是日本军部为了战争的需要,将在东京的生产研制与光学器械有关的“三菱合资※※”、“藤井镜头”、“东京计器”三家小企业合并,其主要目的就是为军队和战争服务。主要产品是为军方制造的光学仪器: 如望远镜、潜望镜、军用测距仪、航空照相机等。当年日光公司的日子应是很好过的,所有的产品无论是军用还是民用都是※※向其订购的,不需为开发市场寻找用户发愁,只要严把质量关,把东西造好就行了。可能正是这一时期日光公司从严要求自己,才为后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18年日光公司直接从德国请来了8名光学专家来厂作顾问指导,而且随后又将一批自己的光学技师直接送到德国进修。所以日光公司虽然成立时间短,但起点高,一下子就同当时光学工业最为先进的德国接轨了。这也是后来尼康的光学能雄踞世界前列成为一个重要品牌的渊源所在。除了人员的交流与协作,日光公司还几乎引进了德国的全套光学制造设备,从加工光学玻璃到全套的镜片研磨、抛光设备等。可以这么说: 最初的“日光”身体里流淌的是纯正的德国“血液”。

  1920年,日光公司的仪器正式定名为“Nikko”。1921年开发出5CM、7.5CM、10CM三支反射式望远镜,成为尼康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产品。1932年以“Nikkor”作为其生产镜头的注册商标名称,1935年尼康推出50mm F3.5镜头,并用在第一部日本仿徕卡相机Hansa Canon上,引起人们注意。后来由于日本侵略战争的需要,“日光”公司发展迅速,最多时达到19家分厂,23000名员工,一跃成为日本最大的光学仪器生产商。但到了1945年二战结束,“日光”公司一下子陷入了深渊,加上日本成了战败国,经济上大萧条,只生产一些光学仪器不足以维持庞大的开支,日光公司开始大量的裁厂、裁员。到1946年只剩下了一家工厂和1400员工。穷途末路,逼迫“日光”公司走上研制生产相机之路,这才有了日后尼康的辉煌!

  佳能公司简史

  再来看看佳能公司走过的道路。尼康公司的前身是三家小公司的重组,佳能公司的开创则出自两个人的合资, 这两位便是吉田五郎和内田三郎。这两个人还是是舅哥与妹夫的关系。他们结合也可称为一种“家族”工业的开始。吉田先生生于1900年,自幼十分喜欢摄影,中学毕业后,吉田进入了电影领域,这期间他有机会大量地接触和使用各种照相机和摄影机。结果越玩越上瘾,萌生了生产日本一流照相机的想法。于是说服了他的妹夫内田三郎,两个人在东京麻布区六本木12号竹皮屋,成立了“精机光学研究实验屋”,简称“精机公司”,正式开始研制照相机。这一年是1933年,比起日光公司的重组晚了16年。

  精机公司成立后就全力投入到照相机的研制开发中,两年努力即见成效: 1934年研制出日本第一架仿徕卡的35mm照相机,并命名为“观音”(Kwanon)。因为侵犯了徕卡的专利权,只出了样机没能正式投入生产。1935年精机公司推出另一款35毫米焦平面快门的照相机(Hansa Canon),并正式注册佳能商标“Canon”。这台相机被认为是佳能公司第一台推向市场的仿徕卡相机,并获得成功。

  精机公司同日光公司相同的是在二战期间,也曾为军方大量的生产军用的光学仪器(当时日本大部分企业都变成了军工厂),但不同的是他们并没有忘了在相机领域的研制和开发,在1939年推出了“S型”、“J型”、“JS型”、“NS型”四款佳能相机,虽然产量不大(现在可都是收藏领域的精品,价值七八千美金),但相机产业雏型已经形成。等二战一结束,佳能公司迅速恢复了相机的生产。1947年佳能正式将社名改为“佳能照相机株式会社”,至此,“佳能”的名字开始叫响世界。

  有一点是要提的是最初的“佳能”与“尼康”是有过密切的合作的,他们的真正分庭抗礼是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它们的亲密接触体现在早期相机其实是双方的优势互补,早期佳能机身是“精机”公司研制成果,而配套镜头却是日光公司的“Nikkor”品牌镜头。佳能因为有了“Nikkor”使其功成名就,而“Nikkor”镜头也恰是因为佳能相机而被人们所认识。下面是佳能相机使用的“Nikkor”镜头型号。

  型号        年代         镜头
    佳能 J      1939-44    Nikkor F4.5 F3.5
    佳能 JS     1941-45    Nikkor F4.5 F3.5
    佳能 J-Ⅱ   1945-46    Nikkor Feiki-Kogaku Serear F3.5
    佳能 S      1938-46    Nikkor F4.5 F3.5 F2.8 F2
    佳能 NS     1940-42    Nikkor F4.5 F3.5

  先说说佳能

  1936年,精机公司研制出日本的第一台35mm相机(仿徕卡)并命名为“观音”(Kwanon)。该机的快门、过片机械构造及镜头接口几乎是徕卡相机的翻版,外型也与徕卡Ⅱ型极为相似。由于直接采用了徕卡的专利技术,最后没有办法投入生产,只出了一台样机。有意思的是这台样机后来(1937年)想出售给东京的一家相机店,但店主是位虔诚的佛※※,一听说这相机叫“观音”,认为是对佛祖的不敬,当即将它拒之门外。结果精机公司的样机没卖出去最后又回到厂里。目前这台相机放在佳能博物馆里,当然任何人也别再想把它买了去,因为它已经价值连城了!

第一台35mm相机 佳能“观音”

  “精机”真正意义的第一台相机却是1935年2月推出的汉沙·佳能(Hansa Canon)。这种相机不仅正式启用了“佳能”的名称,还是精机公司正式生产的第一款相机,虽然产量不大,但这种相机是真正的面向市场和走向市场的,是佳能真正的“始祖机”。

  Hansa Canon为了区别于徕卡相机而不至于再惹上专利官司,可谓煞费苦心: 首先对相机的接口进行了改造,设计出前插刀式的镜头接口; 同时在机身上方设计出弹出式的取景器。精机公司还设计出独特的后齿轮驱动调焦机构,但一时还没有能力生产这种镜头,于是委托当时日本最大最好的光学制造机构—日光公司代为生产配套镜头。这是两家公司的第一次合作,该镜头的设计标准后来还被佳能J型、S型等相机采用,直到二战后才终止。Hansa Canon在整体功能上同当时的徕卡相机是没有太大差别的,但快门速度只有1/20至1/500秒八档。没有1/20秒以下的慢速档。

   这种以“佳能”命名的相机正式投放市场后因价格低廉,当即受到欢迎,产量在1100台左右。这不仅给精机公司以很大的信心,同时也使日本的相机工业看到希望。随后于1939年,精机公司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改革,一鼓作气生产了佳能S型、J型、JS型、NS型照相机。等到1945年二战结束,精机公司的相机工业已有了很牢固的基础。

  战后精机公司把全力放在照相机开发和研制上,迅速地占领和开拓国内市场。1947年佳能推出了SⅡ型照相机,开始在海外销售并获得好评,同年精机公司正式改名为“佳能照相机株式会社”,同时又增加了投资,扩充生产设备,生产量开始加大。佳能在相机业迅速崛起!

  虽然佳能公司比尼康公司晚16年问世,但第一台相机却比尼康早了整整11年。

  再看看尼康

  可能是佳能在相机领域的成功刺激了尼康公司的神经,战后首先想到的也是生产照相机。日光公司于1946年开始研制相机,开始研制时除了35mm相机还有一款120双反相机,但精明的“日光”看到了135小型相机的前途,当即放弃了120相机的开发而全力主攻135相机的研制。两年后正式投产135相机,并取名为“NikonⅠ”。“Nikon”的名称取自“日本光学株式会社”(Nippon Kogaku K.K)中的“Ni”和“Ko”又加上一个“N”组成,因是第一部相机,就称为“Ⅰ”型。

尼康 NikonⅠ

  日光公司在日本光学方面是老大哥,但在相机领域却是个小弟弟。它的第一部相机问世,比起佳能的“始祖机”整整晚了11年。佳能的成功与崛起是靠模仿和改良徕卡相机,但日光公司在第一款相机却瞄准了135相机的另一个巨子“康泰时”。这次“日光”没有简单地“拿来”,而是直接大胆地进行了改良。其中最大的变化有两点: 一是吸收了徕卡相机的精华,在设计上将徕卡的一些技术改进后直接用到尼康相机(如采用了徕卡的横走式帘幕焦平面快门): 二是将画幅设计为24×32mm。要另起“日本画幅”以对抗广泛流行的24×36mm画幅,可以看出尼康的“野心”不小。实践证明尼康在技术上的改良体现了后来尼康相机敢于吸收其它相机技术精华的胆识,而画幅的改变则是彻底的失败。

  NikonⅠ型相机共生产了738部,其中有229部因质量不合格没有出厂,后来改为了Nikon M型相机。这700多部尼康全部是手工打造的。虽然相机的构造相同,但零件则全是“特制”的,互相之间不一定能够互转互换。

  NikonⅠ相机推向市场时,并没有当年佳能相机那么好的运气,主要是因为当时日本作为战败国,经济萧条,市场不景气,人们吃饭都成问题,已没有了买相机的兴致,所以NikonⅠ型相机卖了很长时间,而且绝大部分都被占领日本的美军和来做生意的欧美商人买走……

  尼康的转机始于1950年。这时朝鲜战争兴起,有大批的美国记者涌入日本,有记者发现有日本人用的徕卡相机上装上Nikkor镜头(当时日本还有一种模仿徕卡相机惟妙惟肖的Nicca牌相机,使用的就是Nikkor镜头),于是一个叫Jacob Deschin的记者应邀参观了“日光”,并选择了全套的尼康镜头装在他的徕卡相机上。后来他在朝鲜拍摄了许多的新闻照片并在《※※※※》发表了一篇特稿,专门介绍Nikon相机和Nikkor镜头。至此,尼康相机一夜之间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注意。

  随同NikonⅠ相机推出的还有35mm F3.5、50mm F3.5、50mm F2、85mm F2、135mm F4五款镜头。尼康虽然起步晚,但开局却很完美!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2.8
主题: 70
帖子: 3245
注册: 2007年9月
《爱不释手的古典美!尼康35Ti专业袖珍机》

    在相机上标“Ti”符号,意为机身由钛合金材料制成的。目前,凡标有Ti的相机均被视为高级相机的象征。尼康(Nikon)35Ti是尼康公司于九三年底作为首架高级35mm袖珍相机而设计开发的产品,其仿古典的外形和钛合金特有的银灰色外壳,并衬以黑色的饰皮显得典雅高贵,被影友称为贵族相机。

    尼康35Ti相机在各类专业袖珍相机中,体积较小,为118×66×36mm。但比理光公司在1997年推出的GR1袖珍相机(117×61×26.5mm)来说,显得较厚实,携带也不如GR1方便,而与美能达公司最新产品TC-1(99×59×29.5mm)相比,35Ti显得是庞然大物了。

    但是,尼康35Ti不像其它的钛合金相机,只是在相机的机身上下盖采用钛合金,而是在整个增强型聚碳酸酯机身外面全部包上钛合金。至于镜筒、聚焦螺丝环以及嵌胶卷的横条等均用铝合金制作,以确保相机的耐用性。由于内部的金属零件较多,以至于相机的重量达324克,仅比佳能EOS888单反机身的340克轻14克,拿在手中给人以一种踏实感,克服了袖珍相机因重量轻而易引起手振的问题。该机虽没有手动设定胶卷感光度功能,但DX编码自动设定由ISO50至5000,这已接近专业单反机的水平。

    从外观看,机顶有一个一无二的椭圆型钟表指针式显示屏,四根指针分别显示:1、手动或自动聚焦的距离;2、光圈值;3、曝光补偿值;4、已拍胶卷张数,还有自拍、倒片及T门指示。

    为了保证专业摄影师对镜头成像质量的苛刻要求,尼康公司使用了一枚正宗的尼柯尔35mm/2.8的镜头,最小光圈为F22,可作半级调校。这是该公司首次在袖珍相机上使用这种专业镜头。该对称型镜头为六片四组,用低色散高透光率的玻璃制造,加上尼康公司的优异镀膜工艺,确保了该机的拍摄素质。笔者用35Ti相机(机号5022904)柯达T-AMX(IS100)胶卷,用最大光圈F2。8近摄报纸经放大至24寸,与原报纸比较,清析度几乎一样,有极佳的反差和锐度。在拍摄人像时,七片的光圈片叶使得背景有很自然的散焦效果。

    尼康公司把其首创的3D矩阵测光系统(Matrix Metring)用到35Ti相机上,该系统把测光区分成六个区域,根据每区域的光度和场景的反应,结合拍摄主体的距离由电脑进行运算,再根据电脑中预存的各项曝光数据计算出精确的曝光量,进行光圈优先或程序曝光(通过控制转盘可作程序偏移)。这种测光系统对逆光能作自动补偿。也许尼康公司对3D矩阵测光系统的高度信赖,35Ti相机不设曝光值锁定功能。但为了迎合摄影师的个人偏好,该机可通过自选功能把测光系统设定为中心重点测光(根据尼康公司的有关资料介绍,该机的中心重点可以从百分之七十五调到百分之二十五,但笔者使用35Ti已近一年,也不知道此功能如何操作,随机的英文说明书也难以查到相关的内容。为此我曾二次请教尼康公司的工作人员,可他们竟也不知如何操作,哪位影友能告诉我)。同时该机还具备可作1/3档调节的2EV曝光补偿功能,可以放心地使用反转片拍摄。笔者多次在矩阵测光模式下拍摄反片,曝光均很准确,只有在天空或高光占画面大多数时,需作曝光补偿。

   尼康35Ti用外线作主动点式自动聚焦,即使在全黑的环境下也方无一失。该机的自动聚焦系统分作883级对焦,已近无级。这比康泰克斯(CONTAX)T2的118级,柯尼卡巧思(KONICA HEXAR)的229级的分级对焦精度要高出许多。而理光公司的GR1只标明AF对焦,而无对焦级数说明,笔者认为这种避而不谈的做法,只能使人怀疑其对焦的精确度,因为按目前的技术水平,袖珍相机的自动聚焦系统只能作分级对焦。也许是尼康公司认为其35Ti的聚焦系统万无一失,所以在取景器内无聚焦正确的显示,也不设在不能聚焦时锁住快门的功能。这易在拍摄难以自动聚焦的主体时会导致拍摄失误。拍摄者只能凭经验判断被摄主体不能自动聚焦时,通过机顶的AF按钮及控制转盘来设定聚焦的距离。

    这时取景器内的椭圆形对焦区域就不显示,以提醒拍摄者相机在作预定对焦距离的拍摄,但取景器内无对焦距离资料(这一不足尼康公司在28Ti中作了改进),每次关机后相机就恢复自动对焦的设定,以方便拍摄。但是,尼康35Ti相机在作预定距离聚焦的设定时,需双手操作,显得较为麻烦,不及康泰克斯T2只需右手拇指拔动控制转盘,单手操作即可完成手动聚焦的距离设定。

    尼康35Ti相机的对焦声、快门声和自动过片声都是极轻微和。半按快门钮对焦后,焦点即被锁住,以方便构图,放开或继续按下快门钮对焦后,焦点回到无穷远(有无穷远锁定功能)。这与AF单反机在对焦或拍摄后焦点不变的情况不一样,这样的设计是为了在再次对焦时有足够的钮距来确保对焦的高度准确性,但也导致对焦慢的缺点,用惯AF单反机的影友稍感不便。这也是AF袖珍相机的通病。尼康公司若能提高35Ti的对自动对焦速度,并加入焦点预测功能,这样在快速抓拍或拍摄动体时能更方便快捷。

    尼康35Ti的镜间快门速度从2秒至1/500秒,并设有一般袖珍相机没有的T门,可作长达10分钟的曝光,这次拍摄夜景非常实用。内置GN9(ISO100/米)的闪光灯可根据拍摄者的需要通过自选取功能设定为自动闪光或不闪光模式,并有强制不闪光(自动闪光模式时用)和强制闪光(需补光或不闪光模式时用)按钮。经拍摄,闪光非常柔和,无一般袖珍相机闪光摄影常见的热点现象。防红眼模式的效果也很好。

    可能是该机有自选闪光模式功能的原因,设计者把强制闪光和强制不闪光按钮设计得很小,且排列在相机正面的右下角,这在使用时是不是按不着就是按错按钮,非常的不便。尼康公司认识到这个不足,在其后来推出的28Ti袖珍相机中将按钮改为控制杆式操作,这样方便快捷,很受摄影师的欢迎。

    尼康35Ti的最近拍摄距离为0.4m,近摄视差补偿标记相当精确。当近摄距离小于0.4m时,取景器内椭圆形对焦区域显示作每秒二次的闪烁,但未锁住快门,易造成近摄失误。该机设有一般袖珍相机都有的中途倒片功能,相机底部的小倒片钮在关机时若误按,也会引发自功倒片,不知设计者为何不把它设计成开机时才能启动,以减少失误,这也是袖珍相机的倒片钮普遍存在的问题。有不少的35Ti使用者认为该机不能在暗房或暗袋内把已拍己张的胶卷剪开拉出来。而笔者经使用发现只需把卷片轮往卷片方向拔一下,卷片轮的防倒片装置即松开,这时就可以轻松地把已拍的胶卷拉出来了。

    尼康公司把35Ti作为专业袖珍机推出,各种功能都按专业摄影师的使用要求来设计制作,但由于是第一次设计这类产品,要把这么多的专业功能放到这小小的相机上,难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又由于是尼康公司九三年的产品,与近年来其他公司生产的专业袖珍相机比,显得有些落后,但该相机却拥有尼康相机结实耐用的品质(当然也有例外,我的这台35Ti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却因快门失灵维修了二次),是摄影师随身携带,随时拍摄的好相机。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2.8
主题: 70
帖子: 3245
注册: 2007年9月
《逝去的辉煌!经典旁轴尼康SP及其复刻版》ZT

一、多方面领先的尼康SP

    在测距联动旁轴相机还是135系统里最高级以及拥有最多用户的年代最末期,Nikon SP出现了!他径直面对的竞争对手是当时最伟大的相机:Leica M3和Zeiss Contax IIA以及Canon 7SZ。相比之下,SP有许多个领先的地方:

    1、SP是世界上第一台集6个对焦框于一身的RF系统:28/35/50/85/105/135,在主取景器的左面是28/35两个没有视差自动补偿的辅取景器。请注意,这是1957年发生的事情,Leica M4P是1980年发行的,SP领先了23年!SP的取景器占了大半个顶盖的后脸,这是独一无二。你如果知道这些,你会马上重新去认识这台机器!

    当现在的人津津乐道Leica的取景器的优越性时,可能很多人没有意识到,SP的取景器在某些地方比Leica的还要优越,带眼睛的使用者用M2/4/5/6时,使用28MM或35MM镜头或许会觉得不便,但如果他们使用SP会觉得很舒服!

    当操作的人选择50/85/105/135线框的时候,是通过旋转围绕着倒片把手的拨盘来操作的,这个拨盘上的刻度用不同颜色的数字加以分辨。而且拨动以后,每一个线框都可以在取景器里同时出现,可以让使用者更全面的了解使用不同焦距镜头的效果。举个例子:当你使用50MM镜头,取景器里只出现50mm的线框,你将线框拨盘拨到85mm刻度,取景器里会在50mm框里再出现85mm的框,如此继续拨动其他的线框刻度,相应的框都能在取景器里一一出现……。这一点和Leica的系统完全不同,M2尽然拥有精巧简单的焦距线框拨杆,但取景器里无法同时显现一个以上的线框,后期的M4P和M6虽然能两个一组的同时显现不同焦段镜头的线框(28/90,35/135,50/75),但与SP比较起来,有点使人觉得杂乱无章,或者有时会混淆我们的视觉了,对我来说,SP的取景器给我较好的舒适性以及最小混淆!

    当然,比起M3来说,SP也有弱点,这一点也是M3最大的荣誉:M3有明亮的取景器。SP的50-135取景器明显的比M3的昏暗,而且,SP的测距联动系统设计比Leica的M系列简单。(译者注:我自己猜测,M系列的测距联动系统是实象式设计而SP的是虚像式设计)

    2、SP是日本第一台只需要一个快门速度调节盘的135相机!这一点现在看起来可能觉得没什么,可当时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3、SP具有第一个专业可靠的驱动马达,在当时这是一件惊天动地的事,可以写入135系统的里程碑!诚然,在SP出现前, Praktica曾经也因为提供一个不可靠和非专业的质量的马达而臭名昭著!当我们用手指轻按现代135相机的快门,耳朵聆听着过片马达的轻鸣声的时候,心里都不禁会涌出一股对SP的敬意!

    4、SP有世界上第一个附件:镜头焦段线框照明系统(Brightline Illuminator)。我也相信这可能也是世界上唯一的!它使用电池,在弱光的情况下,能让使用者轻而易举的看清楚取景器里不同镜头焦段的线框,这个功能徕卡至今还无法抄袭到自己的M系统里!用今天的眼光看,这仍然还是伟大的附件设计。

    5、SP在他后期大概有将近一半的机身,使用了钛质廉幕快门,这也是世界第一个配备钛质廉幕快门的135相机!毫无疑问,实际的使用证明,钛质廉幕的坚固和耐磨是难以置信的。由于用很长的年限,使用布廉快门的徕卡M系统不可避免的会发生布廉破损,而这种事情从来没发生在使用钛廉的SP身上,同样,在烈日下阳光也不可能将SP的钛廉烧出洞来(镜头就象放大镜,如果将装着镜头的徕卡M系列相机置于烈日下足够的时间,阳光会让布廉起火,而同样的条件下,SP会保险很多)。凡事受尊重的徕卡从来不对这件小事加以改进,这真是一件奇怪的事情!

    6、在SP的生产其间,尼康宣称SP在135旁轴系统里拥有焦段最齐全的镜头群:从21/4到1000/6.3。当前的Leica早就放弃了起Reflex housing Viso系统,只为M6用户提供21mm到135mm的镜头。在SP停产以后,佳能的7SZ镜头群包括了19mm到1000mm的镜头!

    7、尼康是世界上第一个为其的RF系统提供微摄镜50/3.5 Micro的厂家,这个记录维持了很多年。而且还提供了象21/4、25/4、50/1.1、85/1.5、85/2 Black、105/2.5、Mountain 105/4、180/2.5 for Reflex housing,还有巨大的500/5和1000/6.3。早期的尼康RF系统镜头筒都是黄铜镀铬的,与其早期的I/M/S/S2系统配套,到S2制作后期,尼康开始使用更轻重量的镀黑色铝合材料来制造镜头的镜筒,有些镜头会使用黄筒和铝合金两种材料,少数的只使用铝合金单种材料,除了早期的镜头,后期镀铬的镜头价格比黑体的便宜一点,其他都一样!

    二、特殊的使用方式以及其耐用性

    与徕卡M3相比,SP所有的感觉都非常好。徕卡M3有较为明亮的取景器,SP的装卸片及倒片更为容易和快捷。

    使用SP时, 50/2、50/1.4、25/4、28/3.5、35/3.5和35/2.8镜头的对焦操作能使用SP机身上的对焦轮,该轮在Nikon标志的上面,而其他镜头则通过镜身上的对焦环调焦。SP机身上的对焦轮后还有一个对焦锁,用来锁定所有镜头的对焦操作,轻轻的按它实行ON/OFF操作。SP的快门设定盘与后来的F系统一样都是单盘设计,往上拔再转动这快门盘实行快门/闪灯同步设定。在快门盘前面有个小窗,里面显示”小红点”和”FX”两个标志,当设定指示向小红点时是不使用电子闪光灯的模式;当指示指向”FX”时是使用电子闪光灯的模式,在该模式下,相机只提供1/60S或者更低的快门速度。在快门释放按钮前有”A”和”R”两个指示刻度,你可以通过拨动快门释放按钮的外圈来控制相机是执行进片或退片模式。相机自身自动指示过片读数,但你还是能用手动设定,提示用户,相机里的是用20张/卷或36张/卷的胶卷。

    时间证明SP的钛廉快门比起徕卡或康太克斯更为可靠,超过9/10的徕卡RF系统的相机如果不使用存放超过30年后,需要大修理后快门才能正常工作;大多数的Leica相机如果一段时间没有经过有效的快门较准,慢快门将失效或者失去准确性;如果将某台徕卡相机存放不使用超过10年,那么布廉可能就需要更换!与之对比下,同样存放条件下的SP通常快门不需要任何维修,我从来没见过一个更换过快门的钛廉SP!

    Bob Rotoloni在他的书里介绍尼康的旁轴联动测距135系统里,1957-1962年间,尼康制造了22,348台SP。有一个数据能显示SP对使用者或者收藏者来说都是比较稀少:尼康大概一共制造了165,000台RF相机,以及950,000台F系列单反相机。而徕卡M3的产量是225,000!最稀少的SP是原来卖给摄影记者的黑体SP,有时你会发现机身号在30,000以上的SP,那是因为该SP换过顶盖。

    最早的SP大概有14,000台是布廉快门的,其它的SP和尼康F系统同样使用钛廉幕快门。在现在,钛廉幕快门的SP价格远高于布廉快门的SP。布廉快门的SP,快门声听起来小一点,但钛廉幕快门有着无可置疑的坚固和耐用。同样,SP拥有较大的快门转动盘,超作的方便性要强于徕卡的M系列!

    后期的钛廉SP系统的一部分零配件和尼康F系列是一样的:过片杆,快门控制系统以及压片板,最有趣的事情是:这些共用的配件原来并不是为F系统设计的。通过这些数据你会的出自己的结论!

    SP比M系列优越的地方还体现在,SP使标准的闪灯同步插口,位置在机顶的左面的最外侧,这能给使用者的取景操作提供舒适性,早期的M3/M2采用非标准的闪灯同步插口,后期的M系列改用标准的闪灯同步插口,但还在同样的位置,同样会影响操作的舒适性。

    三、SP系统的镜头与卡口

    上世纪50年代末是日本相机产家紧追Leitz的年代。或许你现在很难找到基本没有使用痕迹的尼康RF系统镜头,而非常新净的同年代Leitz镜头存量却不少。同样的,Nikon镜头在正常的存放条件下放10年,镜片还能保持新净如初。但五六十年代的Leitz镜头往往经过一定的年限,镜片就会起雾,这归咎于镜头里的润滑剂凝固的缘故,据Don Chatterton说,那个年代Leitz使用的润滑剂是鲸的油脂。

    SP和其它的尼康RF系统一样,使用的是改良过的蔡司、康泰克斯联动测距系统以及卡口,尼康努力地希望能毫无偏差地沿袭这套标准,但可惜的尼康没有完全做到。两套系统有轻微的不同:卡口螺线有轻微的差异!在1946年当时,尼康无法完全按蔡司、康泰克斯的制造精密度来生产,当某个镜头用在两套系统上,广角段是无法体现出任何的差距,当你用85mm或以上的镜头在这不同的系统上对焦时,尼康的差距就显现出来了。

    有人声称,蔡司、康泰克斯卡口与徕卡的螺口相比,有着“与生俱来”的缺陷。我不敢苟同这种观点。机身也有螺纹,镜头也有螺纹,出现超出误差范围的偏差,我觉得是偶然发生的,同样徕卡的螺口镜头也是这样。

    尼康、康泰克斯的RF螺口使用50mm镜头时都有着同样的特殊调焦方式:该调焦盘在机身上,用右手手指拨动调焦转盘,当然如果您喜欢用镜身上的调焦环对焦也是可以的。除了25mm镜头,其他镜头都可以用他们镜身固有的调焦环对焦。具有这种调焦方式的50mm镜头在以前还能找到,但也是很不方便的。广角镜头和和长焦镜通过转动它们的调焦环使镜头对无限远合焦。

    你会吃惊的发现,如果你拿一只使用在SP身上的50/1.4镜头,与使用在M6身上的50/1.4 Summilux镜头作一一的对比,你会发现徕卡的镜头要大约两倍!在轻便和紧凑这方面,尼康的50/1.4镜头是取胜的。

    当现在有人争辩Leitz、尼康、康泰克斯、佳能的镜头孰优孰劣时,我的经验告诉我,用中速或高速胶卷手持拍摄所得到的区别是很微弱的,它们都能象我们所期待的那样,给我们最专业的相片,就如他们都能提供的专业机身一样!

    四、SP系统里最后的惊艳:具有TTL内测光系统的SPX

    SP不是尼康最后的RF相机,尼康在1959年开始继续SPX系统的开发工作,这个SPX才是尼康F系统的基础,带有一个从35-135mm可变焦的取景器,以及TTL测光系统!这是徕卡M5出来前好多年的事,可是对RF爱好者来说,悲剧性的是该机器从没有正式生产过,因为RF相机市场因为大F的出现而极速的萎缩!在某些日本的教材里SPX也被称为SP II。

    多年以前,一个L.A.的器材商告诉我SPX的事情,他说他曾经在70年代的一个摄影器材展上卖过一个SPX给一个日本的观光者,当时买主一面惊愕地看着该商人的脸。刚开始没人相信该器材商的话,但后来我得到见过该原型机的摄影器材出版商证实:的确存在着这么一个原型机,现在这□□□□一无二的机器存放在尼康的博物馆里!

    尽管站在实际的市场营销学立场看SPX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应用,但他也显明,尼康公司在旁轴测距联动相机最后的领域里拥有较强的设计能力,而且在相机制造技术的最前线领引着!

    五、结束语:最后的微笑

    尼康的SP系统称得上照相机里的奇芭;SP是135相机里的里程碑式的杰作;SP是尼康在测距联动旁轴相机领域里最后的微笑!

    SP时代的结束是凄美的!

    在与单反系统的激烈竞争后,旁轴领域里只有极少数的型号幸存下来,SP不在幸存者之列是非常令人惋惜的。如果有一天你见到某只脚架上安放着一台残旧不堪的SP,请你注意:那只是他美丽身影后的幻觉!

    不可否认的是,徕卡和康泰克斯结束了SP的令人惊叹的完美演绎,而SP则几乎结束了佳能。当现在的用家对着徕卡M6,情不自禁地涌出毫无不为过的赞赏时,我却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1957年的SP,其身上流淌着的某些优越性,已经超越徕卡最新的努力!

    2005:微笑的再现

尼康SP复刻限量版

    尼康公司于2005年1月14日宣布,将重新推出SP的复刻限量版本,总共生产2500台,配套镜头为W-Nikkor 3.5cm/1.8。机身号、镜头号、证书号等都是一致的,配套的还有专用相机套。厂家推荐价格为6.9万日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2.8
主题: 70
帖子: 3245
注册: 2007年9月
《四十五年传奇登峰造极!尼康F6完美绝唱》

被冷藏后面的内幕故事

      2004年9月,尼康在德国科隆的Photokina发布了F6胶片单反相机。在数码单反相机垄断摄影市场的年代,尼康的这个举动引起了非凡的轰动和疑惑。尼康的F系列相机从1959年推出的大F开始就是专门为专业新闻体育摄影记者设计,随后在1971年推出的F2,1980年的F3,1988年的F4和1996年的F5都同样是专业新闻摄影相机。而在21世纪正当专业摄影记者大规模转向使用专业数码相机的年代,尼康还推出专业胶片单反相机确实比较奇怪。

尼康 F6

      其实,如果真正了解到一些F6的研制※※内幕就不奇怪了。笔者在2001年春季有机会在尼康北京D100新闻发布会上采访了尼康影像部总经理富野直树先生,其中我们讨论到F5的下一代产品F6。富野先生透露了F6的研制已经在2000年年底全部完成,但尼康还没有决定是否将设计产品化。而这段透露应富野先生要求没有公布与众。

      虽然富野先生没有进一步解释,现在回顾我们可以猜测出尼康把F6冷藏了四年的原因。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摄影器材工业发生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从1999年尼康发行的D1系列开始新闻摄影记者开始放弃传统135胶片单反相机,转为用135数码单反相机。这个转变的原因显然和数码在新闻摄影上的优势有关,而尼康的D1系列把数码单反相机的价格降到更多的记者能够使用的位置显然是这个转变过程的导火线。

      可以设想如果当时Nikon推出专业单反相机F6的话,专业摄影记者们一定会对尼康在专业市场的策略有所疑惑:你到底是主推数码还是胶片?很显然,把F6设计冷藏是一个市场策略决定。

      然而,F6的设计并没有因为“冷藏”而被浪费。2003年尼康推出第二代数码专业单反相机D2H,在D2H机身上面我们看见到一些F6的身影,如十一个对焦点的MultiCAM 2000自动对焦模块。因此D2H还曾被誉为第一款不基于胶片单反相机机身设计的数码单反相机,从某种意义来说确实如此。

      为何尼康在2004年又决定把F6解冻?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尼康对F6的官方定位得到答案:一个为摄影爱好者设计的相机。很显然专业摄影记者从胶片往数码的过渡基本完成,而胶片在一些不同的场合还是有一些优势,不少摄影爱好者还在使用胶片。此外,F6和D2H以及在Photokina同时推出的D2X分享相当多的部件和模块,解冻并将F6产品化应该又是一个市场策略的决定。

接近完美的设计

      当笔者第一次拿到F6时,第一感觉就是这是一个将F5、F100、D2H揉为一体的工艺品,也许和笔者同时拥有这三款机器有关系吧。F6的体积与F100相当,稍微大一点点,而按键的分布和大小和D2H几乎一模一样,然而只有F6的明亮取景器让人想起了F5。

      机身的外形设计有一点复古味道,特别表现在取景器前端的三角型造型,让人回想其老F系列的硬朗三角菱形造型,而机顶和手柄的圆滑线条保留了从F5开始的著名意大利工业设计师Giorgetto Giugiar风格。对一个老尼康用户来说,看着从大F到F3,从F4到F5,F5到现在的F6的设计风格演变,始终能感觉到尼康机身基本设计理念的不断延续。

      将三角菱形融合到流线型的外表设计还反映在其他现代Nikon机身上面,如D2H、D2X和D70。我们甚至可以大胆预测传说中的D100替代产品也将有三角菱形与流线型结合的外观设计。

F6安装竖拍手柄状态

      将竖拍手柄与机身分开的优点是每一个F5用户立即能够体会到的,虽然F5的高速连拍速度令人惊讶,毕竟使用每秒八张的连拍机会不是每天都有。模块式的设计既满足了减轻重量的需求也保证了高速连拍的场合。

      虽然F6体积和F100相当,将这两款机器拿在手上没有任何人会把他们混淆。使用了铸造铝合金的内部结构,镁合金材料的上下机身和前脸,F6在手上的结实程度和F5完全一样:坚如磐石。

      不可更换的取景器具有100%覆盖率,习惯了数码单反相机如D2H的用户会被明亮而宽大的取景器所感动。取消了可以更换取景器也许会让一些老F系列用户有点遗憾,甚至他们当中有一些认为F系列的根本就是可更换取景器。其实,更换取景器的必要性在自动对焦年代基本没有多少意义,而且如果F6的取景器改为可以更换的话机身体积会因此而增加。

      机身按钮设计和F100更加相似,排列比F5和F100更加合理,形状和大小也有所改进。和F5相比F6简化了一些双重保险机构,如机身后背的打开和电源开关都不需要双重按钮操作。有意思的是F6保留了F5上面的手动倒片机构,这对喜好在安静场合如剧场拍摄时非常重要。

      一个不容易被注意但非常有实际意义的设计改进是快门遥控插口和闪光同步(PC)插口由一个连在机身上的橡胶盖所保护,我们终于可以不用操心那些非常容易丢失的小塑料盖了。同样也是为容易丢失的眼罩所考虑,F6(包括D2系列)的取景器眼罩要把取景器内遮光板扳上才能卸下来。

F6背面

      变化最大的恐怕就是后背上一个类似数码单反相机的黑白液晶显示屏。在普通拍摄场合这个显示屏上显示一些拍摄参数,如对焦点分布,光圈,快门,感光度等。使用菜单按钮可以进入如同数码单反相机菜单系统,在里面可以设定众多的参数,包括多达41项的用户设定功能。这些菜单可以选择用中文显示,并有帮助提示。对于习惯了如同CSM 11难以理解的F5用户来说这无疑是一个解脱。不仅仅容易理解,F6的后背还具备了很多以前需要另外购置的附加功能,如在胶片间隙或者头一张打印拍摄参数的功能,延时和定时拍摄功能等。

    提到F6就不能不讨论新开发的MultiCAM 2000自动对焦系统,虽然一年前在D2H上面已经推出,在胶片相机上面还是第一次。九个十字型的对焦点分布在正※※,覆盖了取景器内三分之一的面积,两个水平对焦点分布在两边。除了可以选择单点对焦点以外还可以选择全部对焦点同时使用而挑选最近距离的对焦点,还可以把五个对焦点并为一组而在其中选择最近对焦点等四个不同对焦点选择模式。和F5一样对焦系统还可以自动跟踪主体的移动而选择对焦点,遗憾的是自动跟踪对焦点被选择后在取景器内不会显示其跟踪的变化。

      据尼康官方资料介绍,MultiCAM 2000使用了三个CCD对焦感应器,总共有2000个象素,相比之下F4的MultiCAM 200只有200个象素。把这三个感应器装配在一起对生产工艺有相当高的要求,最后组合好的整个对焦模块可能是单反相机中体积最大的。

      机身前面增加了一个可随意设定功能的功能按钮(FUNC),如默认功能是启动创意闪光系统闪光灯(CLS)上的造型灯。另外一个微小但意义重大的改变是反光板预升可以完全配合自动对焦和自动曝光,其操作也非常简单:按一次快门反光板升起,再按一次启动快门,而按快门前的对焦和曝光被完全保留,无须手动设定。

      为了减轻重量和减少体积F6使用了两块不太常见的CR123A电池。增加竖拍手柄后可以使用八节五号电池或者和D2系列兼容的可充电锂电池EN-EL4,此外使用竖拍手柄后的最高连拍速度和倒片速度也有所提高。

量身定做的操作感

      虽然F6体积和重量都比F5有所减少,没有加上竖拍手柄的F6拿在手上丝毫不感觉到过小。足够厚度的手柄在一个普通尺寸手掌上如同量身定做的感觉,而真正的贴体感觉需要在条件恶劣和要求高的拍摄场合实际拍摄以后才能真正体会到,比如笔者在寒冷的北京带着手套拍摄高速飞行的鸟禽时。以前F5的按钮过小在一些场合往往找不到或者容易按错,在F6就不会发生这样的情形。

      拿起F6拍摄的另外一个惊讶就是宽大明亮的取景器,特别是装上超广角镜头看出去的感觉。这对一些长期使用数码单反相机的用户如笔者是一个崭新的感觉,而F100的取景器完全无法和F6相比。

      尼康在F6宣传材料强调了使用新快门材料(DuPont公司的KEVLAR)的重要性,在实际操作中感觉F6快门声音比F5稍微轻一些,而快门时滞和F5一样,干脆有力没有一丝的犹豫,在高速连拍时取景器内基本感觉不到瞬间黑暗。和F5相似,F6的快门具有自测试功能,保证在15万次快门使用寿命内快门的精确度。

      对焦速度和F5相当,最大的改进是新增加六个共十一个对焦点让用户有更多的选择,此外从F100开始出现的会自动变色的对焦点终于也在顶级机上实现。在各种对焦点选择模式中笔者最喜欢的是五点一组的模式,在捕捉快速运动的主体非常实用。而且F6的后背液晶显示器会显示当前被选择组中的五个对焦点,或者其他模式下被选择的对焦点。这比D2H在机顶上的液晶显示器显示方式更加直观,因为显示面积的增加。

      在拍摄高速飞行物体如野鸭子时F6紧紧跟随主体,只要一开始主体合焦后连拍基本每张都清楚。而在相同场合笔者使用一款入门级的数码单反相机基本没有成功合焦的照片,充分显示了专业相机的优势。

      虽然取消了F5上面的一些双重保险机构,在使用当中不会意外误操作。拉起倒片轮打开后背的阻尼比F5有所增加,因而也起到一定的保险左右。取消了双重保险的好处之一就是可以戴着手套操作,不会被如F5上面的一些小按钮所困扰。也是在D2H上面开始推出的对手动镜头(AIS)的全面支持,包括了所有曝光模式如3D彩色矩阵测光模式。实现方式非常简单:用户只要把手动镜头的焦距和最大光圈输入到F6以后就可以实现所有的曝光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F6所支持的i-TTL闪光模式,这个在2003年与D2H同时发布的无线遥控闪光系统是当今最先进的无线遥控闪光系统。使用支持这个模式的闪光灯如SB-800和SB-600时,摄影师可以轻松自若地从主灯设定所有被遥控灯的参数,包括闪光模式,闪光量补偿等。

      笔者曾经将四盏闪光灯无线遥控使用,如同影楼的多灯使用方式一样,把灯分布在不同位置并根据需要对主灯和其他辅灯输出量进行简单设定,拍摄效果接近影楼多灯效果,而且整个过程完全自动,无须使用测光表对每盏灯进行测试的步骤。

      F6的人机设计几乎接近完美,其表现在于任何一个新用户无须多少时间就可以熟悉使用,详细的中文菜单可以帮助用户快速选择用户设定功能。如果有任何遗憾的话,恐怕就是不能使用数码媒体。

绝唱还是革命性的模块式设计?

      自从F6公布以后,有不少传言有关这是否尼康甚至整个摄影行业最后一台专业135胶片单反相机。而类似数码单反相机的后背和机身底部的众多电路触点又让一些网友开始猜测F6是否具备了安装可更换的数码后背功能,如同Leica的R8/R9上的DMR数码后背。

      无论如何,毫无疑问的是F6是一个当今最先进的135胶卷单反相机,也许它原来针对的用户已经不存在,也许数码会大规模取代135胶卷市场,F6存在的意义是让那些还在使用胶卷的用户有一个接近完美的相机,让他们充分享受拍摄的过程。

      这也许就是整个F系列45年故事的完美终结。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2.8
主题: 70
帖子: 3245
注册: 2007年9月
《上世纪优秀的混血儿!尼康FM3A经典回顾》ZT

    Hybrid,这个词一般被用来指植物、农作物、人种的杂交品种。尼康相机的新品种,FM3A的快门也使用了这个词,可直译为“杂交品种快门”,听起来冰冷的机器仿佛也有了人类似的种群。

    具体的讲,FM3A是FM2与FE2的混血,要明白这一点,很简单,只要看一下FM3A的外观和取景框内就会明白。猛一下从正面看FM3A还以为是FM2,但总觉得有点感觉上的不对,原来,FM3A的NIKON标志使用了尼康AF相机专用的斜体NIKON标志,而不是直体字。感觉上是一种与现代自动相机关系很深的手动相机。后来读了一些FM3A命名的相关资料,对FM3A的这种感觉得到了证实。FM3A的标志中A字标记比FM略小,厂家的本意是告诉大家,这台机器是以M(Manual手动)为主,A功能(Auto)为辅。从背后看FM3A,AF相机上不可缺少的“测光锁定(AE-L)”,被移植到我们熟悉的位置。拿起FM3A看一下取景框,你就会明白,和FE2的取景框内显示屏一模一样。速度由指针指示,非常清楚醒目,使摄影者能更好把握速度变化的微妙过渡。  

  尼康FM3A的最大特点,也就是宣告FM系列与FE系列两大主力胜利会师的标志,是他的快门,该快门设有机械快门和电子快门两挡,并且在没有电源时仍可充分使用。有电源时如设在“光圈先决”挡,快门可以在8-1/4000秒中动作,没有电池或设在手动快门时,机械快门可以在B门-1/4000秒运作。这是一台尼康公司融合FM2与FE2的优点,在自动相机走向顶峰时代的回马枪,是尼康相机集二十年来成败得失经验所生产的优良杂交品种,将是21世纪尼康引以为荣的混血儿。

  通过FM3A、FM2、FE2三种相机的对比,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3种相机水乳交融的关系。不过这一融合是经历了漫长过程的,现在让我们回顾以下小型135相机的发展※※。尼康在开发了F、F2等专业机型时,奥林巴斯(OLYMPUS)开发了小型135机械单反相机——OM-1。受到OM-1成功的鼓舞,尼康决定开发轻便耐用的准专业相机FM和FE。  

  长期以来,无数人责难尼康的“保守”、“封闭”等词是否可以冰释了。想起F4时代,尼康所受的责难,我不觉想起了京剧《赵氏孤儿》中程婴、公孙杵臼的故事,那个故事告诉我们,当真正面对一种生死抉择时,活下来的比死去的更不容易。当所有其他品牌都把手动系列都砍掉的时候,得到的是喝彩,只有活下来的尼康一直在挨骂。我不知道尼康是哪一年掌握的电子/机械快门转换技术,如果尼康早就掌握了这一技术,而直到2001年才推出,那么,尼康是太狡猾、太阴险、也太聪明了。通过对尼康FM3A价值的讨论,我想把自己对手动对焦相机的认识也阐述一下。

  首先,FM3A继承了尼康F、F2等相机朴素的无电源仍可工作的全机械特点。本人有过几次在关键时刻F3、F5没有电的经历,当时真有把那个铁疙瘩从山上扔下去的念头,有一次使用F3,在外地连换了两次钮扣电池,都因为假冒等原因无法使用,最后还是FM2救了急。电源问题好比是悬在自动相机使用者的头上,随时都会落下的剑,那种令人冷汗阵阵的感觉实在可怕。

  其次,就是被无数次争论过的手动相机与自动相机的对比。长期以来,手动相机是保守的代表,自动相机是科技进步的产物。比起那些几十年前就开始使用手动相机的摄影师,我本人是从自动相机开始学摄影的,从尼康601D一直到F5,一个台阶也没落下,我感到“自动对焦方便”这一个优点,掩盖了手动相机使用者对于“测光、构图、成像质量”三点的主观能动性。自动相机的使用者好比住在一间锁了几道防盗门的房子里,进出都不容易;我们能开各种复杂的锁,这是进出房间的基点。因此我们想用自动相机照出有个性的照片,就必须认真研究自动相机的全面性能,比如使用F5,在用自动曝光拍大反差画面时,我个人认为效果并不好,只有注意调节“测光模式、曝光补偿后”,才可以得到理想效果,与其如此,FM2更容易把握。

  第三,即使同样是手动对焦相机,FM2,F3、FE2也各有缺点:FM2并不方便;F3在A模式“自动测光”时,它的AE-L使用起来颇为不便。而FM3A的取自AF相机右手拇指位置的AE-L曝光锁功能,较F3、FE2相机相比,要方便许多。

  第四,我认为选择FM2并不是保守,因为FM2至少不会让你失败。如《孙子兵法》所说“胜者先立于不败之地而后求胜。”我想,使用FM2、喜爱FM2的人一定比其他人更明白FM2的缺点,更希望FM2能精益求精。比如FM2没有胶卷后视窗,出征前经常要在被窝里确认还有没有胶卷;FM2没有曝光补偿,拍摄反转片时经常要前后多照一、两张:最重要的就是连“光圈先决”都没有,FM2确实不方便。

  FM3A的诞生解决了手动相机的诸多难点。此外,还有重要的一点:大量优秀的尼克尔手动镜头又获得了新生,如Ai24mm1:2、Ai28mm1:2、Ai20mm1:2.8、Ai85mm1:1.4等镜头。在这个领域中除了徕卡,尼康已经没有了对手!

  FM3A是不是尼康长期忍耐的产物,我不清楚。但我清楚FM3A绝对不是终点。在与FM3A同时推出的Ai45/2.8标准镜头中,我看到了这一点,这个手动镜头已经加了CPU触点,可以在与F5等相机连接使用时充分使用“光圈先决”。我不觉想,有朝一日,FM3A会不会加上一个数码后背,让手动机、手动镜头也可拍数码照片。我真梦想着这一天!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2.8
主题: 70
帖子: 3245
注册: 2007年9月
《机械单反相机的“帝王” 再回首尼康F2》

    七十年代初,一款在传统照相机※※上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35毫米机械单反机问世,这就是尼康F2。

  作为机械式单反机并在操作性、性能等各方面都登峰造极的尼康F2已走过30多年的历程,至今仍然受到人们的欢迎与青睐! 这在传统照相机阵容中是凤毛麟角的。即便在数码时代的今天,作为机械式单反机“帝王”的尼康F2,仍然以它独特的个性令世界各国的摄影爱好者回味无穷。

    摆脱尼康F的神话

  第一代是机械快门的F和F2。第二代是最初采用电子快门的F3。第三代是AF单反机的F4和F5。

  “日本光学”(现尼康)最初生产的35毫米单反机是尼康F。该机作为专业高级单反机,当时荣登35毫米单反机的“宝座”。之所以如此,是由于尼康F采用了当时已日趋成熟的尼康旁轴取景S系列的技术与工艺。例如,尼康F的机身继承了尼康SP的衣钵。也可以说尼康F的机身是把SP的机身切成两半,在中间设计了反光镜仓和五棱镜,而快门和卷片等机械部分仍然沿用SP的设计,故具有相当高的可靠性。

  当时的单反机和旁轴取景器照相机相比的话,尚不能说十分完美,但是单反机的使用场合是非常广泛的。尼康F上市一段时间以后,当时的“日本光学”收到来自各方面用户的意见和建议,特别是当时的新闻摄影记者,迫切希望尼康F能搭载闪光灯、马达驱动输片和丰富的附属配件。此外,有些用户提出,尼康F的快门按钮太靠后、由于后盖和底盖连在一起,安装三角架后就不能安装胶卷,用起来感到十分不便,等等。用户所反映的这些问题尖锐地说明,尼康F仍然残留着旁轴取景相机的影子。除上述问题以外,最大的问题是反光镜——尼康F的反光镜比较短,当使用超望远镜头时,取景器里的影像显得较暗。

    开发新机型

  鉴于上述种种原因,尼康当时的开发设计技术人员认为,如果只对尼康F进行改进,采取修修补补的方针,是不能完全解决问题的,要彻底解决这些问题,摆在面前的只有一条路,着手开发设计新机型,这就是尼康F2!在某种程度上,尼康F2并不是尼康F的改进型而是将其作为“竞争对手”而诞生的。

    尼康F2的最高快门速度提高到1/2000秒,闪光同步速度提高到1/80秒。虽然比现在电子控制纵走式快门速度低一些,但机械式快门能提高到这个速度让当时尼康的开发设计技术人员着实费了一番苦心!举例来说,为提高快门速度,首先强化了驱动快门的动力,同时将零件彻底轻量化。特别是快门帘幕,选用了好象用手指一捏就会变形似的极薄材料。因此,当时生产快门生产线上的工人,清一色是手指纤细灵巧的女工。通过上述一系列努力,尼康F2的快门速度提高了一倍。

  另外,为解决反光镜的问题,首先将反光镜加长,同时采用轻质材料制造。反光镜本身不仅很薄,而且支撑框采用合金制造,从而实现了高速驱动。在历代尼康的产品中,尼康F2的快门时滞是最小的。

  当时尼康开发设计F2的技术人员还把可靠性作为重点。为进行尼康F2的快门耐久性试验,当时曾用了4千多个胶卷!由于是机械式单反机,每次只能用手卷片。以4千个胶卷来说,试验人员整整需要卷片14万4千次之多!当年尼康对产品质量的重视,由此可见一斑。

    最后一款高级机械单反机

  开发尼康F2是与开发“PHOTOMIC”TTL内藏测光表同时进行的。当时的电子元件性能还不太好,故有这样的说法: “长寿的相机装了个短命的测光表”。鉴于这种原因,尼康技术决策者决定抛弃把测光表安装在机身内的想法,决定把原来尼康F在取景器里内藏电源的设计改为移至机身内,并采用与开关、卷片扳手连动的方式。另外,1977年,采用Ai方式的“PHOTOMIC A”取景器登场,取消了尼康F以来镜头上的传统耦合块。

  尼康F2是首次采用马达驱动卷片的机型。F2用的驱动马达贯通机身底部,通过旋转轴带动胶卷暗盒的卷轴完成卷片。当时的胶卷暗盒卷轴下边很少有带横齿的,因此还得向生产胶卷的厂家定做。从尼康F2诞生到1980年采用电子快门的尼康F3登场,十年间尼康F2一直稳坐35毫米单反机的宝座。尼康F2除测光表以外全为机械机构,这是尼康最后一款全机械单反机。

    日本二手机市场尼康F2的动向

    日本用户购买尼康F2二手机主要选择带平视取景器的及带“PHOTOMIC”取景器型号的。这些型号的尼康F2操作简单,还能享受到手动照相机拍摄的乐趣,故大受人们欢迎。人们还觉得,尼康F2不同于现在的照相机,它完全是由人手工组装的,在现在大生产的背景下尤为珍贵,可谓机械式单反机中的珍品!特别是尼康F2,机械部分做工精良、操作性良好、极少出故障。在目前照相机全自动的大环境下,尼康F2既是人们手中的摄影工具、又是具有升值价值的收藏品!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2.8
主题: 70
帖子: 3245
注册: 2007年9月
《世界首台专业AF单反 尼康F4的开发历程》ZT

    1988年9月,尼康首先在日本、美国、德国发表了F4 ,并于同年12月向全世界发售。

    这是世界上第一部专业级的AF单镜头反光式相机,可以说是迈出了※※性的一步。做为第一台专业AF相机同时也是尼康的第四代旗舰,她的设计开始于1983年。在1984年做出了第一台实验机,在当时并没有考虑将AF技术也融进其中。因为与此同时,尼康的另外一个设计组正在为F3AF而奋斗,那时尼康正在为少在F3的机身里预留一个电子触点而懊悔万分。这就是为什么后来的F3AF看上去和F3只是在取景器上大相径庭,而实际上连机身也不能互换的原因。

    那时的实验版F4与后来的F4也可以说是大相径庭,要是说有什么差不多的地方,恐怕就是那内藏马达以及高速快门了。当然当时用的是FE2的快门^_^,呵呵。其它的吗,就先用F3的内藏凑和凑和。当时的实验机就是为了验证内藏马达的可能性和动作的可靠性而开发的。一方面,尼康在F4里加入FA的区域测光系统同时因为是专业相机又想加入全时手动快门(向宾得学习),而且又希望马达的速度达到6张/秒。同时,机械系统和电子系统协调的可靠性也需要“烟酒烟酒”了。

    既然这样就只有两条路可以走了:一,走机械道路,手动万岁!二,走电子道路,Z80万岁!在激烈的内部斗争中,还是电子一族占了上风,在84年夏季的式样书中写到F4:全电子控制快门,内藏马达,区域测光多模式SLR相机。既然已经决定了走电子化道路,那么就要做出机械相机不能也是不可能做到的功能,当然再像F3那样保留机械备用快门的必要性就没有了。首先是快门,机械快门已经达到了1/4000秒的高速,那么电子快门能做到多快呢?1/8000秒?!可能吗?!俗话说“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1、1/8000秒快门

    在FM2上,尼康已经实现了1/4000的高速机械快门,然而要实现1/8000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首先是快门帘幕的材料问题,门开始的时候FM2的快为了增加强度采用钛合金蜂窝快门结构,而1/8000秒就连钛也抗不住了。在尼康的测试中,用钛合金的快门在5万次左右的时候就和※※※说Hello了。呵呵,我们要马儿快些跑又要马儿减肥,就得给马儿吃些东洋大补丸---碳纤维复合材料。那可是跟美国的航天飞机一起见过市面的东西呀,高技术就是高(不是太军)。同时为了增加快门的可靠性和实现双缝行走采用了前4后4这样的两重遮光结构,这也增加了反光镜升起的时候防止底片意外曝光的安全性。“双重的保护给我安全的感觉”(摘自某xx巾广告)。其实在8片快门叶片里也只有2片是复合材料的。然儿问题又来了,那快门的动作太猛了(感觉象机关枪---尼康设计组成员的语录)。

    怎么办?!伟大的牛顿同学告诉我们:作用力等于反作用力。我们就得做出什么东西来平衡它。第一要提供足够的动量,第二动作行程不能太大。怎么办?!我们就只能采用大比重的材料,什么物质比重大----哈哈金子(太贵了)?铅(太软了)?呵呵,我们又不能用水银(这是Mz3同志的伟大构想),最后尼康采用了钨合金快门平衡机构,有了它F4的快门给人带来的爽爽的感觉。

    但是F4的最高闪光同步速度与FM2一样只有1/250?!为什么?呵呵,为了实现1/8000秒速度,快门是双缝行走,然而闪光同步的时候就不能这样了。

    2、分区测光系统

    尼康在FA上首先实现了分区测光,其测光的准确性和方便是过去的中心重点测光方式所无法相提并论的。在F4上采用分区测光是从设计一开始就决定了的,为了更加的准确,尼康重新设计了测光算法软件同时扩大了数据库的容量。根据FA在使用中暴露出的主要问题,在F4上尼康加了水平传感器。这样,在竖构图的时候就自动切换分区测光的算法。我个人的感觉是尼康的分区测光在早晚和一些光线变化比较大的时候很好用,我用不着补偿按快门就行了。

    这里还要说的是,在尼康的相机里只有FA和F4能在使用手动镜头的时候实现分区测光。包括F5在内的机身都不能,这就要说到后来的机身都需要从AF镜头中的CPU中读取光圈和焦距信息。而在老式的手动头里光圈是以机械偶合环带动机身内部的滑变电阻这种“模拟”方式来传递信息的,那早就不能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了。FA中的分区测光算法是全“模拟方式”的,而F4的是“数模混合”性算法。当然包括后来的3D-RGB测光,都是某种样品采样-查表,优化-逼近算法。RGB测光一改相机测光是色盲的通病,但是再怎么改进也请您记住一点:再好的镜头也不如您的双眼,再准确的测光表也是个白痴。一个好的摄影者要用自己的心去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大脑去驾御相机。

    3、AF系统-1EV条件下AF可能性

    尼康在吸取了F3AF设计的经验教训后,在F4设计一开始就要求保留AF能力。当时的想法是F4与F4AF同时开发同时发卖,采用相同的机身主体,AF模块化附件,AF镜头马达内置。当然,在当时尼康有一个专门的开发小组负责AF组件。其间,镜头马达内置及机身驱动方案曾经同步发展,而且都做出过相应的样机。从实验的结果来看镜头马达内置方案从技术上最为优秀,但是小型直线步进电机,以及大扭矩无芯马达的价格都一直降不下来,同时过去的镜头的内部设计都得做大的修改甚至重新设计。而机身内置AF驱动马达+小螺丝刀在价格以及镜头设计的继承性上又比较好。在美能达推出7000相机后,发卖的头10天就创下了记录,尼康不得不在20天内作出抉择。这就是今天大家见到的卡口,同时也使F3AF和那3只专用AF头成了真正的“空前绝后”。尼康从Honeywell那里买来了相位检出被动AF的专利并将其AF模块直接应用到老F301上推出F501。然而F4这种新时代的旗舰相机是否把AF机能内置就不得不提到桌面上来了。

    这大约是在85年,尼康对F4的设计作出重大的修改。抛弃了AF与MF型,转而合一到只有一种AF型的开发上来。那么就不能再象F3AF那样将全部的AF组件都放到取景器内部了,同时因为有了F3的Pin Hole Mirror 技术F4一开始就把AF-CCD Sensor与点测光&TTL SPD放到了反光镜箱的底部。然而,为了实现在-1EV昏暗环境下的自动聚焦就需要高灵敏度的新CCD-Sensor。86年尼康成功的开发出了高灵敏度的CCD,然而问题也接踵而至,那种CCD对红外区的光线也极为灵敏。而在傍晚等需要AF的时候又不能受外界的红外线影响。怎么办?!这就需要一种专用的滤色片把有害的红外线过滤掉同时又的让足够的可见光透过。又人会说这种滤色片早就有了,看来没什么大不了的了?!呵呵,好事多魔呀。在专用的AF闪光灯的AF辅助聚焦照射灯工作的时候我们又需要这种CCD对红外光的敏感性,又需要把可见光过滤掉让红外线透过来。这就是为什么AF辅助照明灯都是红色的原因了。怎么办?!不好办吧?!这种特殊的相变滤色薄膜的开发也是F4在开发过程中遇到的一个技术难题之一。

    最后就是AF软件的编写了,F4是带有焦点预测功能的。也就是相机可以估计出被摄体在反光镜升起到快门打开之间时间内所要前进或后退的距离从而做出自动的补偿。然而传统的两点式预测算法把物体的运动想象成匀速的,这与实际的许多情况不符。F4是3点式预测算法,即可以计算出物体是否在作加速或减速运动以及其的加速度,从而更加准确的作出判断。当然这里面还有许多细节问题,我会再写篇文章解释其中的许多的猫腻。不过,我在这里可以先回答曾经有人在坛子里问的又关自动聚焦的问题----为什么尼康镜头正向全行程与反向全行程的反馈脉冲数会有几个脉冲的差别?呵呵,其实这个问题太简单了:任何的机械往复运动都要有空程(这个概念是任何有机械设计常识的人都知道的),那几个脉冲就是这空程差的体现。尼康的镜头内部有个51倍焦距的基准校正反馈信号与其它相关的机构及信号配合来解决这个问题--其实这根本就不是什么问题。

尼康 F4  尼康 F4S  尼康 F4E

     F4系列先后推出了F4、F4S、F4E三中变形机身,他们的本体都是一样的,只是在电池盒的容量和外观做了一些修改。但是F4的耗电问题一直没有被很好的解决,到了F5的时候就更惨了,为了给那三个"没心没肺"的马达提供充足的能量,同时那AF运算DSP和RGB测光运算CPU也不是省油的灯,呵呵。尼康又只能给F5肚子里塞进8节电池,但是其实这还是喂不饱它(最好再给它加2-2.3V的能量)。哎,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情,虽然尼康的设计组一直在追赶最先进的技术,F4先后有四代实验机问世。在看到佳能成功实现了USM马达和新的EF卡口之后,尼康又想起了老的F3AF,同时认为自己早晚也会重新回到马达内置的镜头设计上来,也为了不在重捣F3AF的覆辙,就在F4的卡口上予留了给镜头马达供电的触点,这样虽然在早期F4的说明书上对此只字未题,但是在AF-I和AF-S镜头出来的时候,尼康就说F4的用户只要Plug and Play 就行了。

    F4还是比较传统的转盘式设计,使得尼康从F到F3的设计传统得以延续,所以从一开始F3的老用户几乎不用怎么看说明书就可以直接上手操作F4,这也是为了适应老用户而采取的措施。尼康的每一代旗舰都要先向老用户作充分的调查研究,听取意见改进设计。这恐怕也是所谓的“用户就是上帝”的理念吧。

    呵呵,我已经说的不少了。再说说那F4的演变,在后期的F4上尼康改进了可拆卸取景器的锁定装置,还在闪光灯热靴上加了锁定用的螺丝座。其实在R1锁的印字字体和R2锁的外观上也有微妙的变化。其实最主要的变化还是前25万台和以后的生产型的快门结构上尼康做了改进,所体现出来的快门的声音有所不同,细心的爱好者可以去比较比较。

    呵呵,再告诉大家一个独家信息:打开F4的后盖,你会注意到在内机身的左上角(与后盖)配合的小窄沟里面有个小点点,按住它你在打开后盖的情况下按动快门快门就会动作,不然F4是自动保护的快门不动作。那小点点是很有“14”的,在最早期生产的F4里面那是金属做的,外包黑漆。中期型号是灰色的塑料的,最终的生产型是用黑塑料做的。呵呵,给想买二手F4的哥们做个参考而以,千万别说是我告诉你的哟。呵呵。其实尼康还生产过F4的特殊型:取消一切锁定保护按钮,速度盘增加半挡速度调节,没有ME。那是为共同社和美联社的老记们专门做的,对我们广大摄友来说就是听听而以,知道世界上还有那么个东东就行了,不要某一天象看到了UFO似的,显得咱没见过市面。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7.985
主题: 13
帖子: 550
注册: 2004年9月
原文由 step7 发表
插一腿.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2.8
主题: 70
帖子: 3245
注册: 2007年9月
《赫赫有名!尼康F3家族中值得收藏的机型》ZT

    赫赫有名的F3家族,在整个F3生产历程里有哪些型号值得收藏?

尼康F3家族简介

    F3在1980年开始生产,编号由1200001开始,最初出产时是连同摩打MD-4推出,在81、82年开始出产F3HP,方便戴眼镜人士对焦时可看到全景。我觉得F3HP跟F3加DA2 Action Finder看上去分别不大,好处是体积较小,所以较为受人使用。

    1983年尼康厂尝试用F3改造成F3AF机身。F3AF机由当时至今,给人的印象是部非常不成功的相机,其实不可以说失败,因为F3AF是尼康第一批自动对焦单镜反光机,1984年出产的F3专业机身,即F3的职业型F3P,它和普通的F3HP相机有十多项分别。在观景器方面,所有按钮的调校更容易;控制方面亦好些,此外,防水性能也比前提高了。生产了大约三万部,比起一般相机的流通量来说,三万部已属低生产量了。F3P一直至F3朝代完结才停止生产,而F3AF机在1986年已经停产。

1982年推出的F3HP,配备远视点取景器DE-3 HP,视点达25mm

    下一部相机我要说的是尼康F3的TITANIUM型,它有两个版本,一个版本是由1982年生产的;我们叫香槟色(一般人叫白机身),机身的号码由8200001开始。直到84至85年又生产黑机身版本,号码由8500001至1992年为止,尼康也在92年把F3系列相机停产。

    坚固耐用的F3T系列

    讲完这些F3时代的型号,现在和大家解释、分辨一些F3系列哪些相机是值得收藏的,F3无可否认是一部大量生产的自动相机,初期曾受到排斥。因为自动机的弊处是当电池用罄时,整部相机只得1/80秒快门可以使用。所以在那时间形成一个炒风,所有人都炒F2。在F3推出的初段时间未为大家所接受,其后大家用过F3相机后,便对其观感改变,认为F3也是部成功的相机。到81、82年间,大家都开始接受F3相机了。尼康厂亦在同一时间,为迎合所有摄影记者、职业摄影师等人士的需要,特别出产了尼康F3 TITANIUM机身,因为是出产部坚硬而轻身的机身供专业摄影师使用。那么F3T是否像F3T般值钱呢?据我所知F2T约出产了一万部,而F3T单是白机身就已出产了二万至三万部左右,F3T黑机身更不可胜数。在我心目中,F3T不过是一部普通的F3相机,只是换上一个特别的机身而已。改良的部份不过是顶板、取景屏和底板,其余的都没有多大改变。

    F3T机型1982年推出白色版本,1984年推出黑色版本,常规生产的都钛合金机身

    唯一值得收藏的是在美国出售的F3T特别版本,这特别版本是在1982年推出F3T机身时特别生产的,这型号只生产了300套给各界职业摄影师和予人认购。特别之处是机身连50mmF1.4标准镜和精美木盒,三样东西都有着同一个编号,编号由8200001至8200300。1982年的售价约为一千美元(约7800港元),现在虽然升值不多,但渐渐地也是值得收藏的相机,毕竟它只生产了三百部而已。而且很少机会机身连镜头是同一编号的,所以很多专业摄影师都有收藏,形成市面上有全新连出世纸的非常之少,我相信大约亦有二百多部已在收藏家手上。这部相机特别的地方还有一张由美国尼康公司发售的证书。但经无手上出售的十多部都没有这张证书。只有我收藏的那部才有证书。现在各位如在美国找到此机,售价二千至二千五百美元左右。香港的价钱约在二万至二万多元,这样的价钱能买到值得收藏的相机,是非常值得的。

    F3的专业型号

    另一部我想谈谈的相机就是F3 Professional(专业型),因炎F3专业型比起普通的F3相机有很多改进的地方,例如顶板、取景器和机身。由于新的机身没有了自拍掣,所以自拍掣的闪灯便封了。所以整个机身要重新再改过,目的是要进一步封密机身上的各个驳口,借以防水、防尘,使相机可以更耐用。例如快门释放掣,已用软胶封了;菲林感光度转盘亦有胶片保护着,防止沙尘入侵。其他一般职业摄影师不需要的东西,都已一一摒除。例如有一个特别的安全锁来开启机背。所以只要直拉起回卷杆,就可打开机背。还有,菲林格数的显示数值由蓝色改为白色,窗口亦大了,方便职业摄影师观看。快门速度盘亦加高了,使到容易调校,借以提高工作效率。由于有这些改良,使得它也是值得收藏的相机。在出产之初,香港尚不有来货的时候,已掀起一窝蜂的收藏热,1984年达至高潮,当时每部要一万港元左右,然而来货后售价回落至五千港元左右,于是人们有一种错觉,以为这部相机不甚值得收藏,只是买回来使用居多。据我的统计,这部相机约出产了二万至三万部,在F3整个历程来说,亦算是较罕有的相机,但罕有程度当然及不上F2。

    生不逢时的F3AF

    另有一部大家也许不会留意到的相机,就是1983年出产的F3自动对焦相机。这部机名不经传,当时无人会买此部相机,因为它又笨重,对焦又慢。总之它是一部应该在70年代生产的80年代相机。F3AF在市场上非常滞销,直到现在都可以找到全新的相机,但为什么我产此机值得收藏呢?因为这部F3相机完全是另一个机身,它利用观景屏DH1配合机身来推动自动对焦镜头,虽然那个自动对焦镜头非常之慢(不是镜头测距的),但那时已属于创新产品了。我曾经问过总代理,这部F3AF的生产量少过一万部,在这朝代里面,跟其他相机动辄就一百万部或几十万部来比较,相距实在太远了。在F3系列内,F3AF是最少产量的相机,由于市场滞销,所以在1986年便停产。我认为在F3系列内这部是不应忽视的相机,可说深具收藏潜力。现在购买一部原装自动对焦连80mmf2.8和200mmf3.5约八至九千元,而且尚有说明书和皮套等。因为在美国也是卖七至八千元左右而已。这部机我虽不敢保证一定保值,但以种种迹像来看,此部机是不容忽视的。

1983年推出F3AF,配合DX-1 AF取景器和专用的AF镜头可以实现AF

    为什么呢?我用一个例子给大家解释一下,尼康的F2出过一部鲜为人知的相机,当然也很具有收藏价值。这是一部尼康F2日历背相机,一个特别的机身,一个特别的“龟背”,那“龟背”特别阔大又凸了出来,操作起来非常不方便;只有职业人员才使用,例如※※部门,研究科学的人有需要写下资料才会使用。这部相机需要订购,并没有现货供应的。它由1975年投产以至停产,生产数量之少,连尼康厂都查不出来。直至现在才开始为人认识,跟着便有人去搜购,形成此机比普通F2相机贵一倍或以上。我用这个例子是想说明一点:如你现在能把握机会,找到全新的F3AF相机,八至十年后,可能为你赚到金钱了。

    最后,在F3系列内,我要为大家介绍的就是250日历龟背,它使用MF4 250后背,再加上MF12的250背一同推出;为什么这部机背那么特别?因为这一个龟背和F2日历背构思是完全一样的。

    小结

    今天,F3朝代已过去了,现在是F4的天下,不过有许多职业摄影师仍然喜欢用回手动对停相机。无可否认,F3有一个好机身,拍摄起来委实十分方便易用,加上它机身轻巧,特别受到很多摄影师所喜爱。比较起来,F3连摩打和F4S的重量完全是两回事,形成F3是部很好用的相机。不过在我心目中,我觉得F3朝代是跟着F2走的。所以F3相机在市场上形像建立起来,所以不断改变自己,如普通F3到F3HP、F3T白机身、F3T黑机身,F3P Professional(专业型号)相机等。它不断地蜕变,希望在市场中屹立不倒。不过,F3相机在市场内只站立了八年,比较尼康以前的F、F2相机的“寿命”都短;如F在市场上有十二年,尼康F2也有十年,但尼康F3只得八年寿命就被1988年的F4所取替。虽然1988年仍有F3相机供应,但很多人已贪新忘旧转用F4相机,渐渐F3也被人忘记了它曾是一部很好的相机。

图:1983年推出F3AF,配合DX-1 AF取景器和专用的AF镜头可以实现AF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6.336
主题: 17
帖子: 12623
注册: 2004年4月
插一腿.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2.8
主题: 70
帖子: 3245
注册: 2007年9月
《划时代的Nikon F开创尼康单反系统先河》

    1958年,尼康以光学镜片、相机以及镜头在比利时的世界博览会(World Expo)荣获“Grand-Prix”的金、银、铜奖,大满贯的殊荣为尼康辉煌的※※再添一笔。不过,尼康也已经发觉SP系列虽承继了前代机种多方改革的特性,日臻完美,却也等于产品寿命到了尽头,亟需发展新一代的机种取而代之。

    在多方的瞩目下,尼康于1959年发表了F系列的第一台相机Nikon F,成为尼康第一台标准135规格单反相机,开创了尼康135单反相机系统的先河,从而奠定了尼康在专业市场的地位。Nikon F是从早期的旁轴系列演变过来的,最大的特色是可以更换许多附件,例如:五菱镜取景器、卷片马达等,这时的F所配置的取景器是不带测光的功能,仅有取景的作用。然而同一时期,尼康并没有放弃RF机型的开发,1959年3月,尼康更新改款了S4企图延续S系列的命脉。然而,价廉物美Nikon F相机很快地盖过了S4的光芒,1960年尼康发表最后一款测距连动相机S3M后就停止了S系列的生产。

     从1959年起到1972年F2推出为止,Nikon F这个产品就横跨了长达13个年头,在今日半年一换的型号大战中,相当不可思议。Nikon F不管在产量还是生命周期上,至今罕见能与之匹敌的对手。而Nikon F也经历了多次小改款,并推出衍生机型,例如:1962年推出的Nikon F Photomic,首次采用Cds原件测光,测量范围为EV2~17;1965年Nikon F Photomic T,采用了TTL式的Cds测光组件,测光显示为指针式,测光方式为平均测光;1967年Nikon F Photomic TN是T的改进型,测光方式将原来的平均测光改成※※重点测光;1968推出的Nikon F Photomic FTN则是F系列的最后一款,实现了最大光圈指示,并可以在观景窗内可以看到快门速度。

    在商标的标识上,也不断在改进。F系列的后背与现在的SLR不一样,它们是直插锁定的,可以整个后背取下来。

   F系列的机身序列号从6400001开始,早期为数不多的(6400100以前)是采用布帘快门,其他的都是采用横走式钛帘快门。

    Nikon F的机身序列号刻在回卷摇杆右下的位置,由7位数组成,其前三位数代表制造年月。由于661~669的数字已经被Nikon旁轴相机S4采用,所以在Nikon F上没有这个区间的号码。在该序列号之前的660号码的F相机由于和相机S4的机身序列号重复,成为收藏的对象。F相机的730号码之后,已经演变为“新F”版本,在卷片杆,自拍钮等部分开始采用相机F2的元件,在进入740号码时开始全面切换为新型相机。

图:尼康第一台135相机 Nikon F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2.8
主题: 70
帖子: 3245
注册: 2007年9月
《尼康发展简史》

    能和佳能对抗的非尼康莫属了。尼康公司的前身是日本光学工业公司,它是在一战和二战中以生产军用光学仪器为主的企业。1948年试制成公司的第一台35mm照相机–––Nikon I,是画面为24×32mm的焦平面快门测距计小型相机,但这种画面的相机难以在国际上通用,出口受到限制,于是,公司于1954年正式制成国际通用的24×36mm画面的照相机。1959年6月,公司的第一台35mm单反相机Nikon F问世,该机以它的高精度和可靠性强,博得了专业摄影师的信赖,并到世界的一致好评,十数年中, Nikon F相机一直是市场上的畅销机种。尼康单反相机的领先技术是它的快门制造技术,它率先采用蜂巢型的钛帘快门,旨在减轻快门的重量,提高其强度。

    1982年,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最高快门速度达到1/4000秒的Nikon FM2 相机,1988年,Nikon801的最高快门速度达到了1/8000秒。公司还首创了多区评价测光方式(1983年NikonFA),这种测光方式后来在美能达公司的产品中也广为应用。继1959年的NikonF1以后,1971年的F2,1980年的F3,1988年的F4,尼康F系列35mm单反相机几十年来一直是专业摄影师首选的目标.1996年,NIKON F5由于采用了Multi-CAM1300五区域自动对焦感应器及三维多重感应均衡式闪光系统,使它得到全球一致好评。近年来,Nikon F90X、Nikon F100还创造了先进的三维矩阵测光。尼康单反相机以最先进的自动化技术和传统坚固耐用特性相结合而在世界上确定了不可动摇的地位。

    尼康公司1983年才正式加盟生产35mm小型相机的行列,推出的第一台小型相机便是内藏闪光灯与快门钮联动的全自动相机,并在短短的几年间,这种相机的制造技术已与同行并驾齐驱。此外尼康公司的全天候相机在海内外也有极高的声誉,从1963年开始公司共开发了六种最新Nikon.S型水下相机,90年代的尼康水下相机不仅可作水下100米的深水摄影,并具有35mm相机上所有的全自动功能。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2.8
主题: 70
帖子: 3245
注册: 2007年9月
Nikon(尼康)
    尼康公司的前身为日本光学(Nippon Kogaku),后来取Ni及Ko两个词的前两个字母,加上 n 而成为 Nikon。

    尼康公司的前身是日本光学工业公司,它是在一战和二战中以生产军用光学仪器为主的企业。

  1948年试制成公司的第一台35mm照相机Nikon I,是画面为24×32mm的焦平面快门测距计小型相机,但这种画面的相机难以在国际上通用,出口受到限制,于是,公司于1954年正式制成国际通用的24×36mm画面的照相机。
  1959年6月,公司的第一台35mm单反相机Nikon F问世,该机以它的高精度和可靠性强,博得了专业摄影师的信赖,并到世界的一致好评,十数年中, Nikon F相机一直是市场上的畅销机种。尼康单反相机的领先技术是它的快门制造技术,它率先采用蜂巢型的钛帘快门,旨在减轻快门的重量,提高其强度。
  1982年,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最高快门速度达到1/4000秒的Nikon FM2 相机。
  1988年,Nikon801的最高快门速度达到了1/8000秒。公司还首创了多区评价测光方式(1983年NikonFA),这种测光方式后来在美能达公司的产品中也广为应用。

  继1959年的NikonF1以后,1971年的F2,1980年的F3,1988年的F4,尼康F系列35mm单反相机几十年来一直是专业摄影师首选的目标.1996年,NIKON F5由于采用了Multi-CAM1300五区域自动对焦感应器及三维多重感应均衡式闪光系统,使它得到全球一致好评。

  近年来,Nikon F90X、Nikon F100还创造了先进的三维矩陈测光。尼康单反相机以最先进的自动化技术和传统坚固耐用特性相结合而在世界上确定了不可动摇的地位。尼康公司1983年才正式加盟生产35mm小型相机的行列,推出的第一台小型相机便是内藏闪光灯与快门钮联动的全自动相机,并在短短的几年间,这种相机的制造技术已与同行并驾齐驱。此外尼康公司的全天候相机在海内外也有极高的声誉,从1963年开始公司共开发了六种最新Nikon.S型水下相机,90年代的尼康水下相机不仅可作水下100米的深水摄影,并具有35mm相机上所有的全自动功能。
相关标签: Nikon F5 Nikon F100 尼康 通用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回复主题: N家的一些史料
功能受限
游客无回复权限,请登录后再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