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再次总结:景深到底和哪些因素有关
正序浏览
主题图片汇总
主题内检索
浏览:4651 回帖:65
游客没有回帖权限
泡菜
泡网分: 20.74
主题: 65
帖子: 2555
注册: 2006年3月
原文由 对不起该名已被使用 在2009-12-08 23:56发表

正是这样。
任何光学系统都是有损传递系统,是带通的。除非这个系统不存在任何像差,并且口径为无穷大。
任何一个理想点光源,在通过任意一个口径不是无限大的光学系统成像都是一个衍射光斑。

是的,但是对于分辨率高于80线对的全幅镜头来说,这个问题在打印6~8寸照片的时候,还不至于影响景深的判断,所以忽略不计
就好比我们买车的时候,肯定用牛顿力学来计算功率阿,加速度阿,扭矩阿,风阻阿之类,你可以说牛顿力学是错的因为车开快了质量会增加,所以要用相对论力学;但是明显用不着
我估猜老顽童前辈没有完整地看我的推算过程,刚看到我假设镜头分辨率无限大,象差无限小的时候,就开始拍砖了.前辈在第一帖的论述后半部分,讨论的是分辨率对放大和细节的影响,而不是对景深的影响.没错,放大的时候要考虑分辨率,但是在照片不大的时候不需要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42.741
主题: 37
帖子: 8768
注册: 2003年11月
弥散圆从来就不是一个固定的值,它取决于人对模糊的定义,在以前,模糊的范围很宽,例如35毫米胶片是0.033mm就是弥散圆了。但在今天,模糊的范围已经大大缩小。镜头上的景深范围标示在数码相机上多数已经失效,至少我在自己的2个老镜头上是感觉得到的。
不妨实证一下,用85mm镜头,F1.2,距离2米,这样的拍摄景深是多少呢?用http://www.xitek.com/info/showarticle.php?id=1148这个贴的公式,代入0.033mm的弥散圆来算,景深是4.3厘米。但实际上实拍的结果是不到1厘米,100%的大图可以清楚看出景深绝对没有4.3厘米。如果公式没错,那就是弥散圆的问题了。

用1个像素直径来定义弥散圆可能过于苛刻,1.5个像素直径可能会好些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7.26
主题: 22
帖子: 2398
注册: 2008年8月
“在焦距,光圈,物距,观察距离,照片大小,眼力都一样的情况下,画幅越大,景深越大。”

想想是为什么?

答案是:焦距物距相同,这时候,全幅和半幅的构图是完全不同的。全幅会多出大约一倍的画面。底片也大了一倍。如果把照片大小按照与底片面积成正比的方式冲洗出来,全幅约是半幅的两倍大小。而你限定了同样照片大小,也就是说把全幅的照片缩小了。那自然,缩小的画面对于最大容许弥散圆半径的要求就小了很多,很显然的事,半径小了,计算出来的景深显然就变大了。一点问题没有。

如果从全幅的底片里裁出半幅的构图。再放到相同照片大小,事实上,这两就完全没区别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7.26
主题: 22
帖子: 2398
注册: 2008年8月
原文由 老顽童 在2009-12-08 12:12发表
楼主就在这里运用了偷换概念。楼主假设“不考虑衍射和象差,像素无穷小”而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

正是这样。
任何光学系统都是有损传递系统,是带通的。除非这个系统不存在任何像差,并且口径为无穷大。
任何一个理想点光源,在通过任意一个口径不是无限大的光学系统成像都是一个衍射光斑。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6.263
主题: 4
帖子: 7167
注册: 2007年12月
小白菜以为:老顽童19楼刚说到正题上就被像素什么的打乱了,下面是小白菜的功课前几天发在疯鸟上的,各位老师看看对不对:

1、弥散圆与画幅鸟的关系也没有,我们是基于薄透镜成像原理,在理想状况下推算下来了。

2、由于判定景深的判据是相同的,不同画幅(FX、APS)的放大倍率是不一样的,APS/FX=1.5。

3、为了达到最终效果或视觉上的一致,APS的弥散圆相比FX大了1.5倍,那么仅仅由于放大倍率的不同,为了达到最终效果或视觉上的一致放大倍率大的景深浅了(剪裁图片的道理是一样的)。

举例相同构图的情况:

A、a900 焦距56mm 光圈2.8 对焦距离100cm 景深 5.11cm
B、a900 焦距35mm 光圈2.8 对焦距离100cm 景深 13.4cm
C、a700 焦距35mm 光圈2.8 对焦距离100cm 景深 8.93cm

B比A由于 焦距的变化 景深增加了13.4-5.11=8.29cm
C比B由于 放大倍率的不同 景深减少了13.4-8.93=4.47cm

综合焦距和放大倍率的不同引起景深的变化 C比A 景深增加了8.93-5.11=3.82cm。

简单的结论,在相同对焦距离的情况下,APS为达到与FX相同的构图(或视角)应该加大光圈,达到与FX相同的景深。
D、a700 焦距35mm 光圈1.7 对焦距离100cm 景深 5.3cm

其他情况,APS与FX为达到相同构图,改变对焦距离有兴趣的同学算一下吧。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20.74
主题: 65
帖子: 2555
注册: 2006年3月
原文由 junone 在2009-12-08 22:29发表
人为什么会心里有病呢?据费墨先生说,景深问题很简单,楼主把它搞复杂了……

[2009-12-08 22:42 补充如下]

全副与半幅之间,同镜头、同光圈、同物距时景深相同;
135与中富或大幅之间,同焦距、同光圈、同物距时画幅越大景深越浅。

其实你把问题搞得更复杂了
本来景深要么和画幅没关系,要么就是一致相关,或者正比,或者反比
结果呢,你的观点是,全幅和半幅之间,在同镜头、同光圈、同物距时,景深和画幅没关系;到了135与中富或大幅之间,又成了画幅越大景深越浅。本来只要记一个规律,现在要记两个规律
而且,请问这个有关没关的质变点,在哪里?135画幅吗?为什么?我再问,4/3和全幅或者半幅比,又如何?leica新出的s2,还有众多中画幅后背,其画幅介于全幅和传统中幅之间,又该怎么办?
另外,在等大照片等距观察的条件下,135与中幅或大幅之间,同焦距、同光圈、同物距时画幅越大景深越浅——这个结论本来就是反的。或者你可以举出一个成立的前提来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7.864
主题: 82
帖子: 6513
注册: 2008年7月
结合理论和实际应用,我斗胆说一下自己的观点。
我觉得理解这个东西和焦段换算有异曲同工之妙。
50mm+1.5xAPS在相同距离上拍摄的物体在像片中的比例大小 和 全副+75mm应该是完全相同的。但是50mm还是50mm镜头,75mm还是75mm镜头。同一镜头,成像直到镜头最后一片镜片为止,是完全相同的。先前的例子中出来的两张片,透视关系,和景深等是完全不同的。

说到景深,看到了另外一篇讨论有关超景深的。我觉得就实际来说,景深一直到镜头最后一片镜片为止,是完全相同的。
但是谈到实际应用,却是另外一回事。试想,如果APS上截去的那条刚好是超出了超景深范围呢?结论会是如何?

论坛里面经常会讨论这些公式化的东西,说到最后大家都是对的。为什么?因为一开始就没有确定一个标准参照物。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8.09
主题: 13
帖子: 2242
注册: 2005年12月
人为什么会心里有病呢?据费墨先生说,景深问题很简单,楼主把它搞复杂了……

[2009-12-08 22:42 补充如下]

全副与半幅之间,同镜头、同光圈、同物距时景深相同;
135与中富或大幅之间,同焦距、同光圈、同物距时画幅越大景深越浅。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9.993
主题: 492
帖子: 20731
注册: 2008年11月
内容贡献勋章
楼主真是有耐性,写这么多。
其实对于理工科的人来说,景深和画幅的关系非常简单。
景深是允许弥散圆直径、焦距、物距、光圈的函数,或者说,景深是画幅、焦距、物距、光圈的函数,或者说是,画幅、焦距、物距、通光口径的函数。
所以,景深和这四个条件有关。
不知道是不是玩摄影的以文科男居多,这种简单的函数关系搞不懂。他们认为,景深公式里没有画幅这个函数,所以景深和画幅就无关。那景深和光圈也无关了,我完全可以把景深公式变成没有光圈的函数。
基础太差,你和他们说再多都没有用的。居然有人认为,景深内的成像就是清晰的,景深外的就是模糊的,完全不知道容许弥散圆的作用。
比如,狭义相对论,对一个没有基础的人来说,你能让他理解么?

[hunternudt 编辑于 2009-12-08 22:17]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9.993
主题: 492
帖子: 20731
注册: 2008年11月
内容贡献勋章
原文由 老顽童 在2009-12-08 14:55发表
1。但是本贴考虑的问题,是一般照片大小,六寸七寸,也不是拿放大镜看,是肉眼看.此时衍射效应和象差还达不到影响景深的程度
这就带来三个问题,其一,六七寸照片对于实际来说太小了,甚至算不上“作品”。其二,景深大小依赖于你把照片放大到多大的水平,结果就失去了参考意义。其三,对照片大小的限制并没有提及。 ......


6、7寸的照片小了,改为10寸就是。
结果是可允许弥散圆同时变化,并不会影响结果。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9.993
主题: 492
帖子: 20731
注册: 2008年11月
内容贡献勋章
原文由 老顽童 在2009-12-08 13:00发表
这么快就回复了,我现在吃饭去,吃完饭再讨论。

其实关键问题是对弥散圆怎样理解的问题。


弥散圆和可容许弥散圆是两个概念
我觉得你搞混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9.993
主题: 492
帖子: 20731
注册: 2008年11月
内容贡献勋章
原文由 老顽童 在2009-12-08 12:12发表
其实大家都知道,景深只与四个参数有关,这就是焦距、光圈、拍摄距离和弥散圆直径。景深计算公式也非常简单,很容易推导。本来景深问题没有理论疑难,最不容易引发争议。但是,楼主运用了“偷换概念”的技术,结果使得很简单的问题看起来就变得十分复杂了!

这里的关键就是“弥散圆直径”。那么到底什么是 ......


你更改了景深的概念。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20.74
主题: 65
帖子: 2555
注册: 2006年3月
原文由 fasciae 在2009-12-08 15:24发表
不过总的来说,我认为LZ的首贴的问题在于,将不该变的量变了。
1、人眼精度,不应改变,公认值就可以了。不能为了某些鹰眼提高要求,也不能降低到百岁老人的眼力水平。这不是“同等眼力”,而是不照顾特殊眼力
2.照片大小、观察距离,这个本来就有说明的。你非要对60cm观看6寸照片采用0.002mm的弥散圆计算公式,那是应用问题,不是公式问题。
3、同样构图,同样光圈,同样物距。这个不能完全限定把。最起码同样构图和同样舞剧,是应用方式的不同,是可以互相转换的,这点只要澄清即可。不必限定。

1,2本来是不该变的,所以我说主要目的,是探讨画幅和景深的关系,其他条件都不变
3,同构图,同物距,可以同时限定,因为同样物距下,同构图可以用不同的画幅和焦距实现。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20.74
主题: 65
帖子: 2555
注册: 2006年3月
原文由 老顽童 在2009-12-08 14:55发表
最后,关于景深的物理意义,给出一张示意图来说明。图中小椭圆表示由于镜头和感光器限制的弥散圆,三条竖线中间较长的表示焦平面,两边较短的表示焦深,焦深位置恰好在成像光束扩散到弥散圆直径的位置。红色曲线是实际像斑的扩散直径,可以看出它在焦深之内变化很小,而一旦出了这个范围,就会很快扩散。如果镜头焦距远大于焦深,可以根据透镜公式计算出,前焦深对应的是后景深,后焦深对应的是前景深。由于红色曲线在焦平面附近是一个数学上的“峰”(“谷”),是变化最小的部分,所以才因此诞生的“景深”的概念。

其实关键的关键,还是对于这个“弥散圆”的定义上;而弥撒圆的定义,又根源于景深的定义
如果景深的定义是按照你的图来的,那没错。但是我对景深的理解是这样的:
当点在物平面的时候,透过透镜,形成一个点,直径为0;或者按实际的情况来,由于分辨率的限制,弥散成一个圆,但是这个圆很小,肉眼任然判断为一个点
现在把这个点慢慢拿远,如果是理想透镜,那么它开始有弥散圆了,这个弥散圆直径可以算出来,就是式子里面的小d;如果是非理想透镜,可能开始一段时间直径变化不大,也不符合上面的公式计算结果,但是过了一定的点之后,开始变大,并且接近于上面的公式计算结果。当到达一定的距离时,这个点弥散到一定程度,以至于肉眼不能再认为它是一个点了,这个距离,就是后景深。为了确定这个极限弥散直径,需要另一番计算,就是式子里面的大D。
我看到的计算过程都是这样,不知老顽童的算法,可有书或者文献参考?我是理科男
如果把景深公式里面的容许弥散圈,换成镜头分辨率不够导致的弥散光斑直径,那会有什么结果呢?镜头分辨率越低,弥散光斑直径越大,所计算出的景深就越大。但是实际上,如果镜头分辨率太低,以致在照片上看不到一个清晰的点,给人的感觉是:这个照片脱焦了,景深=0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42.741
主题: 37
帖子: 8768
注册: 2003年11月
原文由 老顽童 在2009-12-08 12:12发表
其实大家都知道,景深只与四个参数有关,这就是焦距、光圈、拍摄距离和弥散圆直径。景深计算公式也非常简单,很容易推导。
这里的关键就是“弥散圆直径”。那么到底什么是 ......


弥散圆直径是个理论值,在实际中应该用单个像素直径来代替.其实单个像素面积要大于理论的弥散圆(只要光圈不要收得太小).所以,根本不需要花心思去计算弥散圆直径.用单个像素直径当成弥散圆直径就可以了.现在全幅像素直径为6微米左右,APS-C 4微米左右,所以景深还真的和画幅有关(这只是某个时期电子技术发展造成的暂时现象),APS-C景深要浅些.

[没有就是 编辑于 2009-12-08 15:53]

[2009-12-08 16:04 补充如下]

在http://www.xitek.com/info/showarticle.php?id=1148中35mm胶片弥散圆直径是35微米,似乎有点.....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7.913
主题: 23
帖子: 10664
注册: 2007年8月
内容贡献勋章
问一句,到底现在那个大家都在用的景深计算器,大家觉得那个照片尺寸够么?我看现在开业大彩照满大街。现在的标准,我觉得是不是应该至少按照A4大小算了啊。

至于弥散圆。我想,就算一张照片是用很差的镜头拍的,如果焦内虽然也比较模糊,但是焦内外差别明显,应该还是能说出景深意义的把。-----我说这句话的意思是,其实计算景深的时候,可变量也不能无限增加了,应该默认应该是要忽略衍射、像差问题的。至于底片像素密度,我想就算10*8,只要不是用600万相机,应该还是不用太计较的。

不过总的来说,我认为LZ的首贴的问题在于,将不该变的量变了。
1、人眼精度,不应改变,公认值就可以了。不能为了某些鹰眼提高要求,也不能降低到百岁老人的眼力水平。这不是“同等眼力”,而是不照顾特殊眼力
2.照片大小、观察距离,这个本来就有说明的。你非要对60cm观看6寸照片采用0.002mm的弥散圆计算公式,那是应用问题,不是公式问题。
3、同样构图,同样光圈,同样物距。这个不能完全限定把。最起码同样构图和同样舞剧,是应用方式的不同,是可以互相转换的,这点只要澄清即可。不必限定。

[fasciae 编辑于 2009-12-08 15:26]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版主
泡网分: 156.493
主题: 146
帖子: 46888
注册: 2000年6月
内容贡献勋章 优质内容勋章
原文由 capss 在2009-12-08 13:13发表
老頑童兄常以生活經驗
直覺的去認定光學含義
......
如果你把数学、物理学、工程学看作是我的“生活经验”,把理论推导看作是我的“直觉”的话,你的话也不能算错。

我已前曾经调侃的说过:摄影术是很久以前诞生的,那时候科学技术远不如现在这么发达,许多精英人士无事可作,而摄影正好是一种新生事物,所以他们就把自己的天才和智慧,投入到了摄影术的研究上。我们现在所熟知的摄影方面的很多知识,由于熟悉看起来好像很平常,但是用专家的眼光看,表现出前辈们极高的造诣。这是平常人所看不到的。

不过到了技术飞速发展的现代,数理“精英”们有很多事去做,顾不上摄影了!所以也就轮到我们这些对数学、物理一窍不通的人去探讨先辈的这些理论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版主
泡网分: 156.493
主题: 146
帖子: 46888
注册: 2000年6月
内容贡献勋章 优质内容勋章
1。但是本贴考虑的问题,是一般照片大小,六寸七寸,也不是拿放大镜看,是肉眼看.此时衍射效应和象差还达不到影响景深的程度
这就带来三个问题,其一,六七寸照片对于实际来说太小了,甚至算不上“作品”。其二,景深大小依赖于你把照片放大到多大的水平,结果就失去了参考意义。其三,对照片大小的限制并没有提及。所谓照片大小对景深的影响,实际上把照片分辨率与人眼分辨率综合考虑到实际弥散圆大小里面去了!它只是景深计算的一个特例。

2。其实计算景深也不是我提出来的,包括景深的概念和算法,都有现成的一套东西
景深的概念与推导,是由“理工男”干的。而景深概念的应用,却多是文科生的事。景深概念基于这样的事实:尽管在照片中越靠近对焦点、画面越清楚,但是在对焦点附近的一段距离内,清晰度变化是很小的。它的推导,很娴熟的运用了物理与数学知识,尤其是几何光学、物理光学理论和误差理论,所以我说他是“理工男”。而文科生往往对这些忽略不计。

3。特别注意弥散圈,不是由镜头分辨率决定的,是由物方点偏离物平面多远决定的
这是一个很大的偏差。正因为物点通过镜头和感光器生成的像是一个弥散圆,才造成了对焦点前后一段距离内像的清晰度基本上没有变化。之所以将景深定义为像点失焦成弥散圆大小的光斑时物点的距离偏差,是依据了误差理论。而不是据此定义了弥散圆!根据误差理论,物点失焦时的理论像斑如果小于弥散圆,那么它的实际像斑的直径必然介于弥散圆直径与2倍弥散圆直径之间,清晰度变化很小。而一旦物点超过这个范围,像斑直径迅速扩大,就可以明显看出清晰度的下降!

4。如果弥散圈或者容许弥散圈是由镜头分辨率决定,那就麻烦了,每个镜头的分辨率都不一样,那岂不是每个镜头都有自己独特的景深?
摄影师可以根据自己照片的实际大小规定弥散圆直径,但厂家不能。厂家可以根据自己镜头在胶片上的分辨率规定景深表。所以过去高档镜头说明书里面都给出景深表。现在由于数码相机像素数的限制,现在镜头厂家很少给出景深表了。

5。最后,景深和照片细节有什么关系?难道说景深越大,细节越多?这是两个概念!
较小的弥散圆意味着对照片清晰度要求更高、会计算出较小的景深、所以景深之内有更多的细节。

最后,关于景深的物理意义,给出一张示意图来说明。图中小椭圆表示由于镜头和感光器限制的弥散圆,三条竖线中间较长的表示焦平面,两边较短的表示焦深,焦深位置恰好在成像光束扩散到弥散圆直径的位置。红色曲线是实际像斑的扩散直径,可以看出它在焦深之内变化很小,而一旦出了这个范围,就会很快扩散。如果镜头焦距远大于焦深,可以根据透镜公式计算出,前焦深对应的是后景深,后焦深对应的是前景深。由于红色曲线在焦平面附近是一个数学上的“峰”(“谷”),是变化最小的部分,所以才因此诞生的“景深”的概念。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3.826
主题: 14
帖子: 2371
注册: 2008年11月
在另外一个帖子讨论超焦距,才过来看看楼主这个贴。

这一堆理论计算对不对暂且不去研究,

我们先看看制造镜头的厂家是怎么处理弥散圆这个问题的,很简单,默认就是焦平面上一个固定的长度。

不用去涉及什么感光材料,像素大小,分辨率,放大比,打印尺寸,因为那样会导致问题变得复杂,而其实焦平面上的那个小圈并没有因为这些因素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它只是选取一个固定的值以便于大家讨论和比较而已。

举个更简单的例子,比如在一个音响系统的频率范围,大家都默认用-3dB点的频率来表征,而不必去研究,你听的见,他听不见,或者在什么房间听,谁的音量开多大才能听得见一样。弥散圆也只是起到一个表征作用,告诉大家这个光圈下,无穷远的一个点会在焦平面上弥散到一个多大的圆而已。

所以我认为,大家公认一个焦平面上的最小可分辨直径,这是最方便,最简洁的处理方法。其他的,纯属自找麻烦。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6.263
主题: 4
帖子: 7167
注册: 2007年12月
俺是小白菜,老老实实听课、收藏。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0.023
主题: 5
帖子: 5297
注册: 2007年7月
原文由firexl在2009-12-08 12:42發表
老頑童是我非常敬重的元老,說實話本來想得到您老的支持,沒想到跟我持反對意見,真是痛心失望


老頑童兄常以生活經驗
直覺的去認定光學含義

在日常實際拍照中
確實是有很多限制
像素多少、鏡頭設計

但彌散圓的制定
並不考慮這些在內
所以焦距相同的鏡頭
原廠公布的景深對照表也相同

否則
就要因為機身畫素不同
或光學結構、像差修正不同
原廠要有不同的景深表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版主
泡网分: 156.493
主题: 146
帖子: 46888
注册: 2000年6月
内容贡献勋章 优质内容勋章
原文由 firexl 在2009-12-08 12:42发表
老顽童是我非常敬重的元老,说实话本来想得到您老的支持,没想到跟我持反对意见,真是痛心失望
什么是弥散圆?是物方不在物平面上的一个几何点,透过透镜系统,所成的弥散的斑。如果真的有理想透镜,物平面上的点,通过透镜,弥散圆就是0。这个不会影响景深,为何?因为景深范围内的点,除了物平面上的点,还是会有弥散直径 ......
这么快就回复了,我现在吃饭去,吃完饭再讨论。

其实关键问题是对弥散圆怎样理解的问题。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20.74
主题: 65
帖子: 2555
注册: 2006年3月
原文由 老顽童 在2009-12-08 12:12发表
其实大家都知道,景深只与四个参数有关,这就是焦距、光圈、拍摄距离和弥散圆直径。景深计算公式也非常简单,很容易推导。本来景深问题没有理论疑难,最不容易引发争议。但是,楼主运用了“偷换概念”的技术,结果使得很简单的问题看起来就变得十分复杂了!

这里的关键就是“弥散圆直径”。那么到底什么是 ......

老顽童是我非常敬重的元老,说实话本来想得到您老的支持,没想到跟我持反对意见,真是痛心失望
什么是弥散圆?是物方不在物平面上的一个几何点,透过透镜系统,所成的弥散的斑。如果真的有理想透镜,物平面上的点,通过透镜,弥散圆就是0。这个不会影响景深,为何?因为景深范围内的点,除了物平面上的点,还是会有弥散直径,而这个直径,是决定景深的因素之一。
景深只与照片有多大以及观察距离和肉眼分辨率有关了!
不是只与照片有多大以及观察距离和肉眼分辨率有关了,而是照片有多大以及观察距离和肉眼分辨率有关,这就是决定景深的第二个因素。这就是容许弥散圈。第一个因素的值必须小于等于第二个因素的值,其范围决定了景深。
当初我回避了“不考虑衍射和象差,像素无穷小”这个问题,现在做以解答。如果真如你所说,照片无穷放大,那必须考虑象差和衍射。但是本贴考虑的问题,是一般照片大小,六寸七寸,也不是拿放大镜看,是肉眼看.此时衍射效应和象差还达不到影响景深的程度,或者说,好一点的镜头,分辨率都够了。 比如400nm的光,f/2镜头,其光学极限——airy disk直径是1.22*400nm/2=244nm=0.000244mm,相比容许弥散圈0.035mm,完全可以忽略不计。就算是分辨率50线对的镜头,其最小弥散圆直径0.02mm,还是可以看作一个点,如果把它看作0,不影响计算。如果超过了容许弥散圈直径,则需要考虑这个因素。

其实计算景深也不是我提出来的,包括景深的概念和算法,都有现成的一套东西
http://en.※※※※※※※※※.org/wiki/Depth_of_field
弥散圈的概念和算法
http://en.※※※※※※※※※.org/wiki/Circle_of_confusion
特别注意弥散圈,不是由镜头分辨率决定的,是由物方点偏离物平面多远决定的
如果弥散圈或者容许弥散圈是由镜头分辨率决定,那就麻烦了,每个镜头的分辨率都不一样,那岂不是每个镜头都有自己独特的景深?

最后,景深和照片细节有什么关系?难道说景深越大,细节越多?这是两个概念!

[firexl 编辑于 2009-12-08 12:50]

[2009-12-09 05:54 补充如下]

搞错了一个地方,airy disk直径应该是1.22*400nm*2~=0.001mm,不过还是小于容许弥散圆直径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版主
泡网分: 156.493
主题: 146
帖子: 46888
注册: 2000年6月
内容贡献勋章 优质内容勋章
其实大家都知道,景深只与四个参数有关,这就是焦距、光圈、拍摄距离和弥散圆直径。景深计算公式也非常简单,很容易推导。本来景深问题没有理论疑难,最不容易引发争议。但是,楼主运用了“偷换概念”的技术,结果使得很简单的问题看起来就变得十分复杂了!

这里的关键就是“弥散圆直径”。那么到底什么是弥散圆?

从字面意思看,也就是物方的一个几何点,经过摄影系统的镜头、感光器之后生成的照片,这个点会扩散到一定的范围内,形成一个弥散的斑。如果我们把这个斑看作圆形,这个斑就是弥散圆,它的直径就是弥散圆直径。换句话说,在照片中,我们绝对看不到比弥散圆更小的细节

如果我们把照片放大的足够小,细节仅受到我们肉眼分辨率的限制,等效于照片中有较大的弥散圆直径,照片的细节比较少。

如果我们将照片放大,肉眼可以分辨更多的细节,等效于弥散圆有较小的直径。现在的问题是:如果我们将照片无限放大,细节可以无限增加吗?或者说,弥散圆直径能不能趋向于0?

楼主就在这里运用了偷换概念。楼主假设“不考虑衍射和象差,像素无穷小”而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但是楼主在后面的推导中,却一直回避这个问题。

我们按照常识想一想就会知道,如果这个假设成立,那弥散圆直径就是0,景深只与照片有多大以及观察距离和肉眼分辨率有关了!而实际上人人都知道,镜头和感光器的分辨率是照片能表达的细节多少的最大限制,否则,厂家也不用生产高级镜头和高像素感光器了!

很简单的原理:弥散圆直径不可能小于镜头分辨率的倒数,不可能小于感光器像素的直径,尤其是半导体感光器前面还有一块该死的“低通滤波器”,弥散圆直径不可能小于低通滤波器截止频率(空间频率)的倒数!现在回到老问题:如果我们将照片无限放大,细节可以无限增加吗?这几条限制说明:如果我们有能力将照片放大到超过一定程度,继续放大不会增加任何细节

最后的结论是:照片放大只要超过到一定程度,细节不会再增加,所以景深只与镜头焦距、光圈、拍摄距离和弥散圆直径有关,而弥散圆直径受到镜头与感光器的分辨率的限制

[老顽童 编辑于 2009-12-08 12:15]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20.74
主题: 65
帖子: 2555
注册: 2006年3月
原文由 JLC 在2009-12-05 18:41发表
景深和散景程度也不是一个概念,有些结构就是散的比同焦距的其他结构散的狠。比如sonnar。

[JLC 编辑于 2009-12-05 18:42]

既然不是一个概念,何必提及呢,我也没有提到这个“散景程度”阿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20.74
主题: 65
帖子: 2555
注册: 2006年3月
(本贴前提:焦距,光圈,物距相同;冲成同样大小照片,同样距离观察,同等视力)

有的人会说,aps不就是从ff中抠出一块么,如果冲成同样大的片子,也就是画面中的物体看上去大了点,怎么会影响景深呢?
没错,就是因为看上去大了点,景深就小了!这看似荒谬的推理,恰恰是关键所在!
再次重复主贴中的观点:所有不在物平面上得点,都会成弥散圆,只不过是景深之内的弥散圆太小,肉眼不能分辨罢了。而且弥散得程度,跟该点距离物平面的距离有关,是个渐变的过程。绝不像有些人想象得那样,景深之内绝对清晰,出了景深,刷地一下就散开了,只看到质变看不到量变。
因此,经过裁剪放大后,原本景深之内的一些点,本来刚好不能被肉眼分辨,但是放大之后便能被肉眼看见了,成了焦外。但是这个过程很不明显,特别是FF->APS的变化。如果变化大一些,就容易看出来了。有条件的兄弟可以试试,拿G6调到长焦端,全开光圈,此时物理焦距28mm,光圈2.8,和全幅的28/2.8比试一下;或者F717调到长焦端,全开光圈,此时物理参数48.5/2.4,和全幅的50/2.5比一下。对于离无平面一样远的点,弥散圈大小一样,但是因为DC的画幅小,冲成同样大的照片,放大率大,照片上的弥散圈大,因此景深浅。
再次强调,此时构图不同,dc拍得人像,比全幅拍得大,如果拍同样大小的人像,那么焦距必须改变,还是全幅景深浅

[firexl 编辑于 2009-12-06 05:26]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20.74
主题: 65
帖子: 2555
注册: 2006年3月
原文由 hardblue 在2009-12-05 19:15发表
论坛曾经总结过吧,
等同条件,放大率一样的情况下,大画幅的景深显然比小画幅浅。
实测也是如此。

前提不一样。这句话的前提是,同样构图,同样物距,同样光圈,以及同样的观察条件(包括眼力,冲印的照片大小,观察距离)。
在这个前提下,画幅越大,景深越浅,因为同样构图下,焦距与画幅成正比。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20.74
主题: 65
帖子: 2555
注册: 2006年3月
原文由 24l 在2009-12-05 20:08发表

在焦距,光圈,物距,观察距离,照片大小,眼力都一样的情况下,画幅越大,景深越大。这句话本身就是矛盾的焦距,光圈,物距一样,不同画幅照片大小肯定是不同的。

不矛盾,我说得照片大小,是最终冲印大小,比如7寸,10寸
不管是小dc,还是aps,还是全幅,都可以冲成一样的尺寸
不是说图中的物体有多大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7.364
主题: 69
帖子: 1566
注册: 2005年10月
原文由 firexl 在2009-12-05 14:00发表
这个问题无忌上争论很多,我参加了不少,每次都想一了百了,但是总是不了了之.纵观诸位意见,很多人都坚持景深与画幅无关,所以这个帖子讨论的目的,重点就是景深和画幅的关系.
看到这里,很多人估计就想转载无忌资料库里面的帖子
http://www.xitek.com/info/showarticle.php?id=1148
这个帖子没错,但是没有详细推导 ......


画幅越大,景深越小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246
主题: 22
帖子: 328
注册: 2009年2月
09年某一期的《咔啪》上专门说过景深的问题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回复主题: 再次总结:景深到底和哪些因素有关
功能受限
游客无回复权限,请登录后再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