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一直有疑问, CD音频格式是数字的还是模拟的, 或者是数字+模拟?
正序浏览
主题图片汇总
主题内检索
浏览:8025 回帖:157
游客没有回帖权限
泡菜
泡网分: 29.578
主题: 15
帖子: 1443
注册: 2002年12月
四非色 发表于 2014-02-24 20:23

那个贴口水太多,没精力跟了.
按照你的引用来理解,我是不是可以认为fumac也认同,好的DAC在理论上可以消前端系统和传输带来的Jitter.@fumac
本帖由 iPad4 客户端发布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29.578
主题: 15
帖子: 1443
注册: 2002年12月
washu 发表于 2014-02-24 21:59
这个问题很简单,假设我们有一张碟片,用不同的机器播放它不止一次,那么每台机器每一次,送入缓存的数据是不是一样的?如果一样,说明机...

你说的这个是数据错误,跟Jitter还没太大关系.jitter是由时钟误差造成的,简单讲数据本身是对的,但是没有在正确的时间点上被还原
本帖由 iPad4 客户端发布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30.683
主题: 38
帖子: 3850
注册: 2009年10月
易泽 发表于 2014-2-24 22:04
Jitter和缓存关系不大。盘面质量、读盘能力、算法(纠错能力?也许不应该这么说)等有关。
但我个人觉得,只要不是特别差的盘,在设备没有达到一定高度的情况下,人耳朵不轻易分辨。
我更多觉得听音乐是欣赏音乐本身,太刻意在乎那些,有点像人工质量检测了,类似流水线上的品管(没有瞧不起这个职业的人的意思,而是说自己花大价钱去找这些所谓的差异,很累疼)


缓存当然能改善jitter。现在各种数字媒体播放都会靠缓存解决数据传递过程中的各种“抖动”。有的是因为传输路径中确实存在各种产生抖动的因素。另一方面,数字媒体在记录、编码、传输过程中为了各种目的都要打成各种数据包、插入各种其他的信息。因此数据流在传输中本来就与原始模拟信号并非完全实时同步的,只是“平均速度”相同。这都要靠缓存消除这种时间上的“抖动”。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57.262
主题: 84
帖子: 18778
注册: 2006年3月
内容贡献勋章
sigma110 发表于 2014-2-24 20:16
港台有不少杂志都说到利用高级的外部晶振,能够提升cd机的音质,有些大厂还专门设置了外部输入时钟信号的输入端。

这图是网上找的。


不管怎么说,这个都比换电源保险管和电源线靠谱多了 说起来比起一条“发烧”电源线,一个铷振真不贵。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3.184
主题: 51
帖子: 2643
注册: 2009年5月
eudemon7 发表于 2014-2-24 20:29
我一直有此疑问,从来没有大师们正面回答过,我觉得只要在DAC前加足够大的缓存,转盘输出的Jitter就不存在了,所以只要DAC足够高档,前面无论用DVD还是CD-ROM都不要紧,有数字输出就行。
Jitter和缓存关系不大。盘面质量、读盘能力、算法(纠错能力?也许不应该这么说)等有关。
但我个人觉得,只要不是特别差的盘,在设备没有达到一定高度的情况下,人耳朵不轻易分辨。
我更多觉得听音乐是欣赏音乐本身,太刻意在乎那些,有点像人工质量检测了,类似流水线上的品管(没有瞧不起这个职业的人的意思,而是说自己花大价钱去找这些所谓的差异,很累疼)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57.262
主题: 84
帖子: 18778
注册: 2006年3月
内容贡献勋章
eudemon7 发表于 2014-2-24 20:29
我一直有此疑问,从来没有大师们正面回答过,我觉得只要在DAC前加足够大的缓存,转盘输出的Jitter就不存在了,所以只要DAC足够高档,前面无论用DVD还是CD-ROM都不要紧,有数字输出就行。


这个问题很简单,假设我们有一张碟片,用不同的机器播放它不止一次,那么每台机器每一次,送入缓存的数据是不是一样的?如果一样,说明机械部分产生的晃抖已经被纠正了;如果不一样,嘿嘿。

那么问题又变化为,我们用电脑的光驱抓轨,不同光驱抓同一张碟片,抓出来的镜像文件;或者同一台光驱抓同一张碟,抓几次得到的几个镜像文件,是一样的还是不一样的?如果一样,说明机械部分产生的晃抖已经被纠正了;如果不一样,嘿嘿。

我抓过,然后 Hash 了之后发现是一样的,既然如此,那么抓出来的音轨文件,用电脑播放,通过同轴或光纤输出到外置 DAC,...那么(碟片的)晃抖还有必要去在乎吗?可是,你要知道,你不能这样玩,这样玩要被看不起的。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6.542
主题: 2
帖子: 3368
注册: 2004年3月
eudemon7 发表于 2014-2-24 20:29
我一直有此疑问,从来没有大师们正面回答过,我觉得只要在DAC前加足够大的缓存,转盘输出的Jitter就不存在了,所以只要DAC足够高档,前面无论用DVD还是CD-ROM都不要紧,有数字输出就行。


别取笑我,我是来拋砖和接砖的,按我的理解,Jitter就是“时差”:

1、每一个PCM数据包里的每一个0 1之间有时差,编组加入声道信息时有时差;
2、PCM数据包与PCM数据包之间也有时差,制作和读取两者都会产生;
3、传输各环节有“时差”;
4、PCM数据包加上时间标识形成可被电脑识别并按电脑语言格式存放和传输的“数码文件”,
   由于标记流程的时钟误差或工作误差,也会有“时差”;
   ......

反正在神一般的世界里,一切能给CD音乐带来不良听感的东西,似乎都被神化为“Jitter”,包
括每一种格式的变化都会带来“Jitter”,还有包括我在本主题52、53帖所帖的原因导致的听觉
不良的因素...

因为CD音频格式上世纪被神化为“HiFi”的最高标准,是最完美的东西,容不得别人玷污...
但是由于只有制作标准,没有检验校正标准,所以就很热闹啦...

本帖最后由 四非色 于 2014-2-24 21:32 编辑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38.191
主题: 68
帖子: 1786
注册: 2000年12月
水牛 发表于 2014-2-24 18:50
关于jitter的问题,也是很疑惑。
理论上,通过在DAC之前设置Buffer应该完全可以将系统前端带来的jitter消除掉的。
这样整个Jitter只会在DAC这个阶段产生。至于传输错误,无论USB也好,还是其他介质,
出错的可能信是很小的,完全可以认为是可靠的。
在fumac的贴子里也问过这个问题,不过被淹没在口水之中了,没人回答。
我自己靠墙想了想,比较困难的无非是Buffer的大小以及随之而来的延迟。
对于延迟来说,单纯的音频播放系统问题不大,但是对AV系统来说可能就会出问题。
不过如果仅仅是为了消除前端的Jitter,以现在的晶振精度来说,我觉的只要缓存一次采样数据就可以了。
也就是说,只要在DAC里加2个寄存器,比如一个负责接接受输入,一个中间缓存,然后一个输出(DAC转换)。
所以现在继续疑惑中。。。


我一直有此疑问,从来没有大师们正面回答过,我觉得只要在DAC前加足够大的缓存,转盘输出的Jitter就不存在了,所以只要DAC足够高档,前面无论用DVD还是CD-ROM都不要紧,有数字输出就行。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6.542
主题: 2
帖子: 3368
注册: 2004年3月
水牛 发表于 2014-2-24 18:50
关于jitter的问题,也是很疑惑。
理论上,通过在DAC之前设置Buffer应该完全可以将系统前端带来的jitter消除掉的。
这样整个Jitter只会在DAC这个阶段产生。至于传输错误,无论USB也好,还是其他介质,
出错的可能信是很小的,完全可以认为是可靠的。
在fumac的贴子里也问过这个问题,不过被淹没在口水之中了,没人回答。
我自己靠墙想了想,比较困难的无非是Buffer的大小以及随之而来的延迟。
对于延迟来说,单纯的音频播放系统问题不大,但是对AV系统来说可能就会出问题。
不过如果仅仅是为了消除前端的Jitter,以现在的晶振精度来说,我觉的只要缓存一次采样数据就可以了。
也就是说,只要在DAC里加2个寄存器,比如一个负责接接受输入,一个中间缓存,然后一个输出(DAC转换)。
所以现在继续疑惑中。。。


这个...dac之后那段附马有解释啊,在他的DAC主帖1097帖有解释:

fumac 发表于 2013-10-2 21:32
同轴更理想
我前面有测试结果,最好用异步usb转spdif的声卡,asio
即使一般的usb 异步声卡,效果都可以达到极限低的失真
因为我们dac内部是异步的,完全不受外部抖动的影响,
决定因素在dac的振荡器的相位噪音也就是jitter
你可以看看我们的震荡器是一个ocxo 完全独立的振荡器
这个比tcxo和乳钟的相噪低一个数量级
所以整个dac的高低频失真都是一个水平 -120db左右.

而采用tcxo的dac 绝大部分都会高频失真比中低频失真高一个数量级
你可以看看市面上大部的dac的失真都是4k往上开始急速上升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33.28
主题: 40
帖子: 18145
注册: 2004年6月
内容贡献勋章
washu 发表于 2014-2-24 14:11
就好像换电源保险丝、电源线也能大幅度提升音质一样,换 CD 机的主晶振也是类似的玩法 --- 你很难换其它部分吧。至于铷振是不是骗人的东西,商品铷振是一个很成熟的东西来的,CDMA 基站里边都有呢。


港台有不少杂志都说到利用高级的外部晶振,能够提升cd机的音质,有些大厂还专门设置了外部输入时钟信号的输入端。
以下内容由 sigma110 于 2014-2-24 20:16 补充
这图是网上找的。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33.28
主题: 40
帖子: 18145
注册: 2004年6月
内容贡献勋章
水牛 发表于 2014-2-24 18:50
关于jitter的问题,也是很疑惑。
理论上,通过在DAC之前设置Buffer应该完全可以将系统前端带来的jitter消除掉的。
这样整个Jitter只会在DAC这个阶段产生。至于传输错误,无论USB也好,还是其他介质,
出错的可能信是很小的,完全可以认为是可靠的。
在fumac的贴子里也问过这个问题,不过被淹没在口水之中了,没人回答。
我自己靠墙想了想,比较困难的无非是Buffer的大小以及随之而来的延迟。
对于延迟来说,单纯的音频播放系统问题不大,但是对AV系统来说可能就会出问题。
不过如果仅仅是为了消除前端的Jitter,以现在的晶振精度来说,我觉的只要缓存一次采样数据就可以了。
也就是说,只要在DAC里加2个寄存器,比如一个负责接接受输入,一个中间缓存,然后一个输出(DAC转换)。
所以现在继续疑惑中。。。


现在内存很便宜了,利用大的内存,将数据预读后存储,然后利用dac的高级晶振减小捷特,有这么干的-------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29.578
主题: 15
帖子: 1443
注册: 2002年12月
关于jitter的问题,也是很疑惑。
理论上,通过在DAC之前设置Buffer应该完全可以将系统前端带来的jitter消除掉的。
这样整个Jitter只会在DAC这个阶段产生。至于传输错误,无论USB也好,还是其他介质,
出错的可能信是很小的,完全可以认为是可靠的。
在fumac的贴子里也问过这个问题,不过被淹没在口水之中了,没人回答。
我自己靠墙想了想,比较困难的无非是Buffer的大小以及随之而来的延迟。
对于延迟来说,单纯的音频播放系统问题不大,但是对AV系统来说可能就会出问题。
不过如果仅仅是为了消除前端的Jitter,以现在的晶振精度来说,我觉的只要缓存一次采样数据就可以了。
也就是说,只要在DAC里加2个寄存器,比如一个负责接接受输入,一个中间缓存,然后一个输出(DAC转换)。
所以现在继续疑惑中。。。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57.262
主题: 84
帖子: 18778
注册: 2006年3月
内容贡献勋章
qinyu1999 发表于 2014-2-24 10:01
呵呵!

CD的采样44.1KHz,低的令人羞愧。jitter影响不能说绝对没有,只能说有,但影响非常小。
如果认为消除jitter是简单的靠换一个晶振去解决,只能说对数字电路一窍不通。

铷振,只是听说过这个东西吧,淘宝网上的那些铷振就是骗人的东西。
听过真正的商用机器吗,你能说出解码加时钟的差异吗?


就好像换电源保险丝、电源线也能大幅度提升音质一样,换 CD 机的主晶振也是类似的玩法 --- 你很难换其它部分吧。至于铷振是不是骗人的东西,商品铷振是一个很成熟的东西来的,CDMA 基站里边都有呢。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6.542
主题: 2
帖子: 3368
注册: 2004年3月
xiaoshan 发表于 2010-12-16 10:40
如果是模拟的, 为什么最后出来是数字信号
如果是数字的, 上万块钱的CD机有什么用? 难道不能用普通的CD机数码输出 + 高档的功放代替吗?

难道是数字 + 模拟的?

还有一个疑问. 不同的光驱, 做出来的APE, 声音效果会不一样吗?
哪位大拿能解释一下?

[xiaoshan 编辑于 2010-12-16 10:42]


是数字毫无疑问!但存储和使用管理采用不一样的方式,所以在实际使用中达不到数字文件的精准度,所以就会有各种因
不准确的的后果和因此造成的争论!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43
主题: 16
帖子: 1518
注册: 2012年2月
washu 发表于 2014-2-23 22:13
晃抖(jitter)仪/相噪仪,在电子工程上有这么一个仪器,它就是用来测量晃抖的,说明晃抖对信号正确性有很大影响,所以需要讨论它、测试它、消除它。并且驸马说的对信号的高频部分影响更大也是对的。不过,至于 CD 嘛,CD 系统的数据晃抖主要是 CD 读取机械部分的不稳定,这种不稳定根本不能解决,所以也不去解决,解决它干嘛呢,不会重建时钟嘛。所以我相信工程师已经很好处理了这个问题,至于为什么发烧友们乐于自己去“解决”,人家喜欢折腾不行吗,比如你的 CD 机里边,工程师已经尽量消除了机械读取设备产生的晃抖了,可是主时钟只是一个普通晶振,那么发烧友们一定是不乐见的,普通晶振的相噪太大啦!所以我们要换成铷振(我觉得铷振的相噪其实挺大的)


呵呵!

CD的采样44.1KHz,低的令人羞愧。jitter影响不能说绝对没有,只能说有,但影响非常小。
如果认为消除jitter是简单的靠换一个晶振去解决,只能说对数字电路一窍不通。

铷振,只是听说过这个东西吧,淘宝网上的那些铷振就是骗人的东西。
听过真正的商用机器吗,你能说出解码加时钟的差异吗?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6.542
主题: 2
帖子: 3368
注册: 2004年3月
下图为将上帖图中各点连线进行曲线样条处理后的图样,相当RC电路处理后音频信号图样,曲率仅为参考作用。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假设
取样点落在A线上,则整个22.05kz的正弦音频信号被44.1kz的采样率数字化后,再经AD-DA及相关电路处理后,
已变成一条直线!
取样点落在B、C、D线上,则整个22.05kz的正弦音频信号被44.1kz的采样率数字化后,再经AD-DA及相关电路
处理后,其频率基本不变,但正弦波有了位移(波形曲率由电路中的R值及C值确定在此不讨论)!
我也画过11 kz的正弦音频信号按4次采样的图样进行分析过,但其频率可保持不变,这里就不重复上图了。
因此我猜想,这就是CD的高频失真很难处理的真正原因,也是“jitter”的一部分主因,当然,同一母带制作出不
同母盘压制不同版本的CD,由于采样点不同导致听感不一样也可能与此有关,但并不是很神化的东西。
假如采样率高了,就可以避免这些,坛子里sz517所言也正好利证了这一点
sz517 发表于 2014-2-22 20:32
我因为工作关系,对各种硬件比一般人接触的多一些。

同样的CD抓轨和用光盘放,怎么样都是输,这个我反复对比过很多次了。。

但高清音源就不同了,PC赢面大些,这里有个很重要的问题!

网上现在免费的资源很难辨别,很多都是翻版上变换的,我这里也有不少。。

正版的资源现在各大唱片公司也在卖,但价格比实物光盘更贵些。。

那些为PC HIFI摇旗呐喊的人,有多少是去花钱买的正版?或者有多少听过真正的高清资源?

再说下去就要被群起而攻之。。算了到此打住吧。。。


本帖最后由 四非色 于 2014-2-24 02:36 编辑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6.542
主题: 2
帖子: 3368
注册: 2004年3月
斜阳系缆 发表于 2014-2-23 22:51
这是用CD机播放一张测试光盘中的2K--20K的正弦扫频信号。在信号接近20K时拍摄的图像。

示波器的时基刻度是10微秒。这个波形恐怕还不能说粗略。


那你这个接近20K时的波形就很神了!

我用CAD做个图,分析一下,仅供参考
假设下图白色线就是一个频率为22.05kz的正弦音频信号,
那么用44.1kz的采样率进行采样,则
一个周期仅采样2次,A1、B1、C1、D1分别代表分隔30°的采样起始点,A1、A2、A3、
B1、B2、B3、C1、C2、C3、D1、D2、D3分别代表22.05kz正弦音频信号人各采样点。
蓝色线A1采样起始点在正弦音频信号0°位置,A2则落在180°的位置,…
绿色线B1采样起始点在正弦音频信号30°位置,B2则落在210°的位置,…
青蓝色线C1采样起始点在正弦音频信号60°位置,C2则落在240°的位置,…
红色线D1采样起始点在正弦音频信号60°位置,D2则落在240°的位置,…
下图为各采样点的连线的图样:
本帖最后由 四非色 于 2014-2-24 02:30 编辑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38.085
主题: 19
帖子: 2571
注册: 2003年8月
佳能3D 发表于 2014-2-23 07:05
一个廉价电子表每天快5秒, 用这个水准的廉价晶振作为cd机的时基,不知道有几个发烧友能听出乐曲的音调不准,如果这都听不出,还扯什么jitter, 岂不滑稽?


没弄清楚准确性和抖动的区别。

早期磁带机有一个抖晃率的指标,小于5%都属于合格。这个指标更大,但人耳能够接受。jitter不一样。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38.085
主题: 19
帖子: 2571
注册: 2003年8月
嫩头青 发表于 2014-2-23 04:43
我承认我一直都没有仔细琢磨关于 jitter 的种种解释,只是大致知道了这种误差,但是看了各位的专业解释,越发觉得CD的各类复制没啥问题。

相对SACD,CD本身就是个极差的技术标准,有个网站上对比了两者A/D、D/A的波形,CD简直就是粗略的表示出模拟音频的波幅而已。
.


这是用CD机播放一张测试光盘中的2K--20K的正弦扫频信号。在信号接近20K时拍摄的图像。

示波器的时基刻度是10微秒。这个波形恐怕还不能说粗略。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57.262
主题: 84
帖子: 18778
注册: 2006年3月
内容贡献勋章
TomTom 发表于 2014-2-23 19:24
最简单的解决方式是彻底数字化,摆脱物理介质的依赖,唱片公司直接卖无损数字文件给用户。CD音频标准早就落后,只是版权关系和大唱片公司的策略才一直延续。

软件已经可以不需要CD,音乐产品也没什么问题。


数字文件是可以无损传输和复制的,但谁说它能无损还原了?

CD 就是彻底数字化的,数字文件必然有存储介质,即使在互联网上在线听取也一样,首先它存储在服务器的介质上,然后通过极其不稳定的互联网传输到本地,再被你的播放器送入 DAC 解码,这个过程不产生晃抖才怪,只是工程师已经把问题解决到一定程度了,CD 也一样,问题已经被解决得很好,但发烧友觉得不够好 --- 而已。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57.262
主题: 84
帖子: 18778
注册: 2006年3月
内容贡献勋章
qinyu1999 发表于 2014-2-23 11:10
您又开始忽悠。

jitter 对音频回放的影响一直以来就是猜测,到底有多大影响,没有结论的。
据分析,jitter可能是一个影响音质的因数,工程师都会在设计中减小 jitter。
但总的说,jitter在CD中的影响,是被写手们大大的夸大了。实际上,以目前的数子技术,在CD这个极低数据码流的级别,处理好jitter,很容易的。


晃抖(jitter)仪/相噪仪,在电子工程上有这么一个仪器,它就是用来测量晃抖的,说明晃抖对信号正确性有很大影响,所以需要讨论它、测试它、消除它。并且驸马说的对信号的高频部分影响更大也是对的。不过,至于 CD 嘛,CD 系统的数据晃抖主要是 CD 读取机械部分的不稳定,这种不稳定根本不能解决,所以也不去解决,解决它干嘛呢,不会重建时钟嘛。所以我相信工程师已经很好处理了这个问题,至于为什么发烧友们乐于自己去“解决”,人家喜欢折腾不行吗,比如你的 CD 机里边,工程师已经尽量消除了机械读取设备产生的晃抖了,可是主时钟只是一个普通晶振,那么发烧友们一定是不乐见的,普通晶振的相噪太大啦!所以我们要换成铷振(我觉得铷振的相噪其实挺大的)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38.517
主题: 104
帖子: 5239
注册: 2001年5月
最简单的解决方式是彻底数字化,摆脱物理介质的依赖,唱片公司直接卖无损数字文件给用户。CD音频标准早就落后,只是版权关系和大唱片公司的策略才一直延续。

软件已经可以不需要CD,音乐产品也没什么问题。
本帖由 V2.5.0 iPad 客户端发布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版主
泡网分: 371.936
主题: 532
帖子: 118222
注册: 2001年3月
内容贡献勋章 优质内容勋章
fumac 发表于 2014-2-23 12:05
各位有兴趣看看这个文章,可以看看不同的jitter 对失真(特别是高频失真)和底噪的影响
http://www_thewelltemperedcomputer_com/Lib/Troisi.pdf

高频失真令人很不舒服。
怪不得听质量不好的CD,高音感到特别刺耳,原来是比较难对于高频失真的控制。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64.921
主题: 267
帖子: 18632
注册: 2002年10月
内容贡献勋章
各位有兴趣看看这个文章,可以看看不同的jitter 对失真(特别是高频失真)和底噪的影响
http://www_thewelltemperedcomputer_com/Lib/Troisi.pdf

本帖最后由 fumac 于 2014-2-23 12:08 编辑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6.542
主题: 2
帖子: 3368
注册: 2004年3月
嫩头青 发表于 2014-2-23 04:43
...
相对SACD,CD本身就是个极差的技术标准,有个网站上对比了两者A/D、D/A的波形,CD简直就是粗略的表示出模拟 ...


顶这一句,应该说各种不同主要根源就是它!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64.921
主题: 267
帖子: 18632
注册: 2002年10月
内容贡献勋章
qinyu1999 发表于 2014-2-23 11:10
您又开始忽悠。

jitter 对音频回放的影响一直以来就是猜测,到底有多大影响,没有结论的。
据分析,jitter可能是一个影响音质的因数,工程师都会在设计中减小 jitter。
但总的说,jitter在CD中的影响,是被写手们大大的夸大了。实际上,以目前的数子技术,在CD这个极低数据码流的级别,处理好jitter,很容易的。


你认为我忽悠就忽悠吧,大把实验数据证实的东西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43
主题: 16
帖子: 1518
注册: 2012年2月
fumac 发表于 2014-2-23 10:37
绝对音高,在没有对比的情况下,普通人很难听的出差别
但是, jitter 主要对高频失真影响巨大
jitter越大,高频失真越大,这些早已经是定论
所以,抗抖动设计是主流设计普遍采用的设计思路
目的是为了让高频失真降低.
这些在设计和测试结果和试听结果都是完全正相关的


您又开始忽悠。

jitter 对音频回放的影响一直以来就是猜测,到底有多大影响,没有结论的。
据分析,jitter可能是一个影响音质的因数,工程师都会在设计中减小 jitter。
但总的说,jitter在CD中的影响,是被写手们大大的夸大了。实际上,以目前的数子技术,在CD这个极低数据码流的级别,处理好jitter,很容易的。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2.513
主题: 1
帖子: 3321
注册: 2005年4月
明白了,一个数据流,一个是数据包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5.09
主题: 120
帖子: 1633
注册: 2007年10月
要把内容和储存介质分开才行。内容是数字的,只用0,1表示。CD只是载体,与U盘的作用相同,CD只是用刻痕的深或浅表示0或1,U盘是储存单元存有电荷或不存电荷表示0,1。
本帖由安卓客户端发布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64.921
主题: 267
帖子: 18632
注册: 2002年10月
内容贡献勋章
佳能3D 发表于 2014-2-23 07:05
一个廉价电子表每天快5秒, 用这个水准的廉价晶振作为cd机的时基,不知道有几个发烧友能听出乐曲的音调不准,如果这都听不出,还扯什么jitter, 岂不滑稽?


绝对音高,在没有对比的情况下,普通人很难听的出差别
但是, jitter 主要对高频失真影响巨大
jitter越大,高频失真越大,这些早已经是定论
所以,抗抖动设计是主流设计普遍采用的设计思路
目的是为了让高频失真降低.
这些在设计和测试结果和试听结果都是完全正相关的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回复主题: 一直有疑问, CD音频格式是数字的还是模拟的, 或者是数字+模拟?
功能受限
游客无回复权限,请登录后再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