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让SONY告诉你什么叫技术,8K-CMOS/16Bit/120fps的怪兽发布了!
正序浏览
主题图片汇总
主题内检索
浏览:30135 回帖:196
游客没有回帖权限
泡菜
泡网分: 24.416
主题: 34
帖子: 1139
注册: 2004年2月
这不是原来富士的superCCD么?。。。。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1.607
主题: 8
帖子: 106
注册: 2011年6月
再NB的技术,与照相机也没关系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13.363
主题: 71
帖子: 9856
注册: 2011年7月
原文由 yidavid 在2011-11-02 23:34发表

哈哈,当年乘人之危的结果,接下来就是广场协定,然后是日本经济长期的疲软。


没有办法呀,好莱坞屁颠屁颠的跟在后面呀。。。。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31.987
主题: 249
帖子: 5824
注册: 2008年2月
原文由 yidavid 在2011-11-02 22:26发表
索尼自己就有电影公司,估计这些技术也是实际需要的。


SONY专业系统讲究的是整套解决方案。 SONY电影与广电这块,它是从拍摄、存储、编辑、制作、发行 到 放映 整个流程全部“收罗包圆”!

如果就 4K来说。

F65 提供的是最前端的 4K素材的拍摄。

SR-Memory家族(SR-R1000、SR-R4)提供 4K素材的存储 和 记录

SRM-L560(4K监视器提供 4K素材的预审及评估)

SRX-R320/T420/T110  (4K-SXRD放映机,提供最终 4K素材电影的影院放映).

SONY也是目前行业内,唯一一个拥有从“拍摄” 到 “存储记录” 到 “预审监看” 到 “最终放映”全流程拥有全套 4K技术厂家(行业内除SONY外,别无他号)。

在显示方面, SONY于 2010年推出了行业内第一款 针对4K信号,进行图像信号质量评估的监视器:SRM-L560
在影院放映方面,早在 2007年, SONY就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套应用解决 4K数字电影放映的影院放映系统:SRX-R220。

目前最新一代的4K-SXRD放映机,则是 2009年底推出的:2,000万日元定价 SRX-T420(目前此一系统在北美 和 欧洲的数字放映厅的装机量已经超过 10,000台,为目前世界上 4K放映机技术装机量最庞大的系统)。

http://journal_mycom_co_jp/articles/2009/12/30/siggraph05/004.html
[西区苛刻 编辑于 2011-11-03 00:18]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2.949
主题: 0
帖子: 1747
注册: 2006年12月
原文由 风一样的侠客大大 在2011-11-02 23:18发表

拜托,从米帝手里买的。


哈哈,当年乘人之危的结果,接下来就是广场协定,然后是日本经济长期的疲软。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13.363
主题: 71
帖子: 9856
注册: 2011年7月
原文由 yidavid 在2011-11-02 22:26发表
索尼自己就有电影公司,估计这些技术也是实际需要的。


拜托,从米帝手里买的。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2.949
主题: 0
帖子: 1747
注册: 2006年12月
索尼自己就有电影公司,估计这些技术也是实际需要的。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13.363
主题: 71
帖子: 9856
注册: 2011年7月
必须顶。。。。无他。。。。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3.604
主题: 40
帖子: 810
注册: 2007年11月
原文由 episteme 在2011-04-12 09:55发表

除非顺手把整套后期加创作团队全买下来, 再顺手建个4K的电影院.


这哥们说的好好好玩,赞一个.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1.39
主题: 28
帖子: 1213
注册: 2009年3月
原文由 KnutPB 在2011-04-12 09:33发表
你不装逼,逼不装你。
[/QUOTE]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3.929
主题: 86
帖子: 8314
注册: 2004年9月
原文由 西区苛刻 在2011-04-18 19:45发表
要输出 dPX文件,是因为电影行业非常迫切的想要让前期的数字电影摄影机厂家统一格式标准。而不是五花八门的各自用各自的“压缩编码”!

这一点,在制定数字电影标准的美国“电影摄影师协会”和“美国制片人协会”共同组织的 7部摄影机的评测中,就已经谈得很明确了。这两个电影行业中的权威机构,非常希望电影摄影机厂商,提供的数字电影摄影机是拥有真正的 RGB采样的 2K和4K摄影机(这个目前还没有,包括SONY的 F65,也做不到真正的 4K-RGB格式的采样,那样的采样对单片式传感器来说,需要 2,600万像素)。

同时,提供的记录格式最好能是不压缩的(这个已经有了, SONY SR-Memory系统,在 2K记录时已经能做到完全不压缩)。

再其次,希望数字电影摄影机厂商制造的产品,它的记录格式能是一个统一的标准化的格式架构。(毫无疑问,这个就是在说,希望能统一到 DPX的文件格式体系中)

具体谈话内容,就是这个截图: 重点部分是红线划出的:(我想作为世界电影行业规格制定风向标的ASC(美国电影摄影师协会)联合PGA(美国制片人协会)提出的意见,应该是具有决定意义的。


得,您老继续吧,不和您搀和了,说不过您,我认错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74.684
主题: 37
帖子: 10509
注册: 2002年9月
原文由 西区苛刻 在2011-04-19 19:43发表

《三枪》的这个所谓 50:1,是平均片比。并不是每个镜头都要50次啊。


动作场面爆炸场面,比如连环翻车啥的,好莱坞都是多机拍摄,甚至有用到十几部机器的,很多片子花絮里都有,最后放出来的只是几个镜头而已。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31.987
主题: 249
帖子: 5824
注册: 2008年2月
原文由 JLC 在2011-04-19 19:20发表

演员真苦,同一个动作做50遍,吃饺子都要吃50次,哪怕每次只吃一个呢。我饭量大,25个已经不行了。


《三枪》的这个所谓 50:1,是平均片比。并不是每个镜头都要50次啊。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JLC
泡菜
泡网分: 87.37
主题: 107
帖子: 17647
注册: 2003年6月
内容贡献勋章
原文由 西区苛刻 在2011-04-18 16:51发表

那你说一下,胶片电影拍摄完后,光一格格扫描成数码格式要耗费多少时间和人工成本知道吗?(你做后期肯定还是要用数码去做,所以无论怎么拍摄最终还是要转成数玛。但数码拍摄在转化的时候就要省时省力得多)。

别以为开着机器自动去扫就可以了,扫描那是最耗费时间效率和人工成本的。

顺便找了个《三枪》的资料, ......

演员真苦,同一个动作做50遍,吃饺子都要吃50次,哪怕每次只吃一个呢。我饭量大,25个已经不行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31.987
主题: 249
帖子: 5824
注册: 2008年2月
原文由 ytyw 在2011-04-19 11:22发表

我记得您老大当年没有这机器的时候,说过,大片投资的大头根本不在机器。在人员工资上。

导演费胶片且片子不挣钱?大把省胶片的导演等着替换。那些小千万级别的电影,胶片的价格目前和贵的离谱的数码机器及后期一比,几年之内毫无担忧。

数码当然是趋势,但价格决定一切。如果如今的入门数码单反机身还在万元以上, ......


你眼睛有毛病啊,我下面说得那么明白:“对真正的商业大片,其实这方面的成本也基本不做考虑的。”(这是偶原话吧)。

商业大制作的电影,本来对胶片的成本也不会太多的考虑。

最新的号称制作成本达到 3亿美圆的《创.战纪》(据说比《阿凡达》制作成本更高),用 SONY的 F35拍摄的。   如果这片子用胶片拍摄,制作成本也基本上这个数。

类似这样的商业电影,本身是胶片还是数码拍摄,本就不是问题。

但一部投资只有 1,000万美圆的电影来说,那很显然,用数码比用胶片在拍摄环节会有更多的余地。

另外说一下,好莱坞商业电影中, 2000万美圆以上制作成本的是最大头,好莱坞商业电影,2,000---6,000万美圆的制作属于最主流的中、低成本。

那种2,000万美圆以下的,基本以文艺片和一些R级片居多。

你想啊,一部主要用松下 HVX200这样的手持DV拍摄出来的记实风格的电影《科洛佛档案》,它的制作成本都有 2,000万美圆哈。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20.474
主题: 11
帖子: 3508
注册: 2010年5月
原文由 西区苛刻 在2011-04-18 18:02发表
数码转数码 相对还是要比胶片扫描数码的效率高得多啊!
数码拍摄无非是后期转胶时的胶片耗费. 可前期拍摄,胶片拍摄需要用掉多少胶片啊.
如果有成本限制, 用数码拍摄,导演不满意的镜头根本不用考虑,重来就重来. 可用胶片拍摄,你预算摆在那里,  能想来就来嘛?
[西区苛刻 编辑于 2011-04-18 18:04]

我记得您老大当年没有这机器的时候,说过,大片投资的大头根本不在机器。在人员工资上。

导演费胶片且片子不挣钱?大把省胶片的导演等着替换。那些小千万级别的电影,胶片的价格目前和贵的离谱的数码机器及后期一比,几年之内毫无担忧。

数码当然是趋势,但价格决定一切。如果如今的入门数码单反机身还在万元以上,那么佳能尼康美能达的胶片入门单反也不会停产。

单反价格这5年是跳水。家用高清DV,已经相当于4年前的单反,已经跳水1年了,以后会跳更快。

我只是没有想到,sony打破旧格局的决心如此之大,看来10年之内,电影机的领域,sony也要让价格雪崩了。

对消费者来说,今天只是传说中的F23,5年后也许就可以像买645D一样轻松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20.474
主题: 11
帖子: 3508
注册: 2010年5月
原文由 西区苛刻 在2011-04-18 14:11发表

你还讨论价格啊?你知道什么叫“片体”吗?  你去学习一下,数码的成片与片体比可以达到多少? 而胶片是怎么弄的!你以为是电影胶片的成本是你用的 135胶片照相机的胶片吗?

只有小成本的电影,导演才会控制胶片的用量(这种多见于亚洲地区的电影)。好莱坞商业片,任何一部大制作的,其基本都要用掉几千尺,甚至上万 ......

不提亿元大片看来你真会死啊.
千万美元以上的影片一年拍几部?换算到电影机的需求量来说,全都换sony数码机,也都不够sony塞牙缝的。

当然,卖菲亚特的不停强度法拉利的避震多好,发动机多牛。也是常事。但猴子屁股亮出来,就别想让别人不说红得难看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D23
泡菜
泡网分: 33.614
主题: 34
帖子: 1721
注册: 2001年11月
东西真好.你不个人掏钱买一套,那才叫牛,立刻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大师,作品都不用提,绝差不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31.987
主题: 249
帖子: 5824
注册: 2008年2月
原文由 goepower 在2011-04-18 19:26发表

唉,怎么说您好呢!
dpx格式是通用,但是还是再请您了解一下,不同的后期剪辑、合成软件分别认哪些不同的dpx格式,不同的dpx格式分别有什么优缺点,再说吧...
再说,dpx格式就好?


要输出 dPX文件,是因为电影行业非常迫切的想要让前期的数字电影摄影机厂家统一格式标准。而不是五花八门的各自用各自的“压缩编码”!

这一点,在制定数字电影标准的美国“电影摄影师协会”和“美国制片人协会”共同组织的 7部摄影机的评测中,就已经谈得很明确了。这两个电影行业中的权威机构,非常希望电影摄影机厂商,提供的数字电影摄影机是拥有真正的 RGB采样的 2K和4K摄影机(这个目前还没有,包括SONY的 F65,也做不到真正的 4K-RGB格式的采样,那样的采样对单片式传感器来说,需要 2,600万像素)。

同时,提供的记录格式最好能是不压缩的(这个已经有了, SONY SR-Memory系统,在 2K记录时已经能做到完全不压缩)。

再其次,希望数字电影摄影机厂商制造的产品,它的记录格式能是一个统一的标准化的格式架构。(毫无疑问,这个就是在说,希望能统一到 DPX的文件格式体系中)

具体谈话内容,就是这个截图: 重点部分是红线划出的:(我想作为世界电影行业规格制定风向标的ASC(美国电影摄影师协会)联合PGA(美国制片人协会)提出的意见,应该是具有决定意义的。

[西区苛刻 编辑于 2011-04-18 19:48]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3.929
主题: 86
帖子: 8314
注册: 2004年9月
原文由 西区苛刻 在2011-04-18 19:08发表

额......还是要夸一下偶家 SONY哈......别见怪。

SONY推出 SR-Memory,它提供了一个数码最标准的统一记录标准,和 35mm胶片扫描后,完全一模一样的 DPX原始中间片文件。

过去的数码记录设备,由于记录速度和持续写入数据的安全性上的性能达不到,所以没有一种记录设备能提供原始的 2K 1.6Gbps的DPX文件的记录能 ......


唉,怎么说您好呢!
dpx格式是通用,但是还是再请您了解一下,不同的后期剪辑、合成软件分别认哪些不同的dpx格式,不同的dpx格式分别有什么优缺点,再说吧...
再说,dpx格式就好?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31.987
主题: 249
帖子: 5824
注册: 2008年2月
顺便发一张,由美国“电影摄影师协会” 执行的统一的数字电影制作流程图:

各家的记录格式多被统一转换成了数字中间片需要的 DPX文件。 而SONY的SR-Memory刚好是统一了第一步的记录规格,直接就可以记录完全无损的 DPX文件。所以完全避免了后面的转换步骤。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31.987
主题: 249
帖子: 5824
注册: 2008年2月
原文由 goepower 在2011-04-18 18:37发表

我没说数码不好,也没说胶片好,更没说胶片成本低于数码。
胶片拍需要花多少,数码拍需要花多少,我都非常清楚。

我的意思只是希望您在说之前都用用,或者去了解一下,然后再来说。

请注意,数码转数码,现阶段很不方便,不是您想象中的硬盘对硬盘,卡对卡,COPY过去就行。

用数码,拍的时候用的什么格式,记 ......


额......还是要夸一下偶家 SONY哈......别见怪。

SONY推出 SR-Memory,它提供了一个数码最标准的统一记录标准,和 35mm胶片扫描后,完全一模一样的 DPX原始中间片文件。

过去的数码记录设备,由于记录速度和持续写入数据的安全性上的性能达不到,所以没有一种记录设备能提供原始的 2K 1.6Gbps的DPX文件的记录能力。 基本上都是通过各自的编解码器,编码压缩成各自的所谓压缩记录格式。

SONY推出的 SR-R1、SR-R3、SR-R4 在对 2K/1080p信号记录时,都提供了原始的 12Bit的完全不压缩的 1.6Gbps的,数字电影行业标准中间片规格的 DPX文件的记录能力。

这个等于就是完全把此前 35mm胶片扫描成10Bit的DPX中间片的这个过程完全简化了(同时也完全避免了不同数字格式,向 DPX中间片转换的成本和耗费的时间的产生)。

从 SONY SR-Memory输出的已经是完全不需要转制的标准 DPX文件。现在无论是 F65/F35/F23/SR-M9000PL/F3 的所有 SONY的数字电影摄影(摄像机),只要外接 SR-R1/R3/R4中的任何一款,采用 SR-Memory高速卡,都能实现直接记录无压缩的,不需要任何转换的电影行业统一的 DPX文件!

您说,这样的数码格式,后期还需要“转换”嘛?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3.929
主题: 86
帖子: 8314
注册: 2004年9月
原文由 西区苛刻 在2011-04-18 18:02发表

数码转数码 相对还是要比胶片扫描数码的效率高得多啊!

数码拍摄无非是后期转胶时的胶片耗费. 可前期拍摄,胶片拍摄需要用掉多少胶片啊.

如果有成本限制, 用数码拍摄,导演不满意的镜头根本不用考虑,重来就重来. 可用胶片拍摄,你预算摆在那里,  能想来就来嘛?

[西区苛刻 编辑于 2011-04-18 18:04]


我没说数码不好,也没说胶片好,更没说胶片成本低于数码。
胶片拍需要花多少,数码拍需要花多少,我都非常清楚。

我的意思只是希望您在说之前都用用,或者去了解一下,然后再来说。

请注意,数码转数码,现阶段很不方便,不是您想象中的硬盘对硬盘,卡对卡,COPY过去就行。

用数码,拍的时候用的什么格式,记录在“背包机(就是记录影像的存储仪)”里面的是什么格式,初剪和精剪的剪辑合成软件又能不能认这种格式,如果不能认,软件需要升级什么版本还是需要安装什么插件,如果都不行(我就遇到过不少次),那就需要转换成软件认的格式。那转换的时候,原始素材会不会损失,或者怎么转才能损失最少,最后合成好之后,输出什么格式,什么介质,麻烦您都去了解一下。

还有,不管拍摄的介质是胶片还是数码,在做后期合成前必有一道工序是:TC调色(我所知道的导演,还没有人在拍完之后不去调色的)。
那个和最终合成结束后,成片转胶片是不一样的,成片转胶片叫:“制作拷贝”或者“拷贝制作”!

[goepower 编辑于 2011-04-18 18:40]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31.987
主题: 249
帖子: 5824
注册: 2008年2月
原文由 goepower 在2011-04-18 17:47发表

大哥,您知道柯达的35mm的50D/5201;200T/5213和500T/5218 国内是多少钱一盒吗?一盒胶片是多少寸?在普通片盒、正常格情况下能拍几分钟?一部90分钟电影通常情况下需要多少尺的胶片(或者说需要拍摄多少分钟的素材)?

还有,数码拍出来的,就不用去TC了?至少我没遇到过。我不管是435拍胶片,艾丽莎,D21,RED,还 ......


数码转数码 相对还是要比胶片扫描数码的效率高得多啊!

数码拍摄无非是后期转胶时的胶片耗费. 可前期拍摄,胶片拍摄需要用掉多少胶片啊.

如果有成本限制, 用数码拍摄,导演不满意的镜头根本不用考虑,重来就重来. 可用胶片拍摄,你预算摆在那里,  能想来就来嘛?

[西区苛刻 编辑于 2011-04-18 18:04]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3.929
主题: 86
帖子: 8314
注册: 2004年9月
原文由 西区苛刻 在2011-04-18 14:11发表

你还讨论价格啊?你知道什么叫“片体”吗? 你去学习一下,数码的成片与片体比可以达到多少? 而胶片是怎么弄的!你以为是电影胶片的成本是你用的 135胶片照相机的胶片吗?

只有小成本的电影,导演才会控制胶片的用量(这种多见于亚洲地区的电影)。好莱坞商业片,任何一部大制作的,其基本都要用掉几千尺,甚至上万尺的胶片!光这一项的成本高的能达到几千万美圆。

在电影拍摄中,一个镜头重复拍十几,甚至几十遍并不少见(往往要达到导演的完全满意,基本不可能一遍就成功的)。 而这时候,用电影胶片,你拍几十遍,那成本之大是可想而知的(胶片的成本就在这里,因为胶片只能单次记录,重拍就意味着报废)。

但数字,你随便去拍,一个镜头连续哪怕 100次的重复都是 0成本。

而且实际上,对真正的商业大片,其实这方面的成本也基本不做考虑的。目前大部分电影还是用胶片拍,更关键的还是习惯(尤其是电影摄影师对胶片机操作上养成的一种自然的习惯)。

还有胶片机的宽容度,宽容度好的35mm胶片,最大宽容为:14档。 目前这个还是数码电影摄影机达不到的(不过 F65的首测,传感器的基本宽容度水平已经超过 14档,也就是说在之前数码和胶片最大性能差距上,也已经超越了胶片)。

那你说一下,胶片电影拍摄完后,光一格格扫描成数码格式要耗费多少时间和人工成本知道吗?(你做后期肯定还是要用数码去做,所以无论怎么拍摄最终还是要转成数玛。但数码拍摄在转化的时候就要省时省力得多)。

别以为开着机器自动去扫就可以了,扫描那是最耗费时间效率和人工成本的。

顺便找了个《三枪》的资料,《三枪》整个片子拍完,片体和成片最终比例是:50:1(也就是说,平均一个镜头最终定型的和拍摄过程中不断重复的比例是:1:50。

这个就是数码最大优势。 胶片碰到这种情况,这种比例的话,那成本可就不是高出一点了。 实际上好莱坞商业大片,其片比远不止这个比例,只不过对制作成本往往上亿美圆的商业片来说,它并不注重这个成本罢了。


大哥,您知道柯达的35mm的50D/5201;200T/5213和500T/5218 国内是多少钱一盒吗?一盒胶片是多少寸?在普通片盒、正常格情况下能拍几分钟?一部90分钟电影通常情况下需要多少尺的胶片(或者说需要拍摄多少分钟的素材)?

还有,数码拍出来的,就不用去TC了?至少我没遇到过。我不管是435拍胶片,艾丽莎,D21,RED,还是5D2拍出来,都要去TC的...
您知道北京华龙TC多少钱小时,广州国际TC多少钱一小时,HK的DD和PO TC是多少钱一小时?
如果您要去HK做TC,胶片怎么带过关,找谁带过关,带过关需要多少钱...

不是说SONY这东西不好,只是您这把这SONY夸成这样...,希望您都用用以后再来说,不多说了。

[goepower 编辑于 2011-04-18 17:51]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3.127
主题: 1
帖子: 29
注册: 2010年12月
原文由 vvhh1234 在2011-04-18 16:27发表
用胶片倒不是胶片多出色,因为第一 胶片的流程太清楚了,驾轻就熟 习惯问题
第二 胶片的质感,眼色啊 曝光等等 我们太适应了,看了那么几十年胶片 没什么好不好 先来后到的原因,所以更适应胶片


你老了!out了!

你可以跟上潮流,也可以被潮流遗弃!

[贡多拉啊 编辑于 2011-04-18 17:29]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31.987
主题: 249
帖子: 5824
注册: 2008年2月
原文由 wmdai 在2011-04-18 14:15发表

关键还是味道,像《星战》,总感觉怪怪的,大概就是所谓“数码味”,不如纯胶片的舒服。

目前纯胶片似乎主要用在文艺片等上面,因为不怎么需要特技制作,而动作片科幻片等,数码更方便,更利于后期添加特效。


《星战前传》太遥远了。当时用的还是 HDW-F900。当时的拍摄记录是:4:2:2 @ 8Bit的 HDCAM Video格式(HDW-F900连双HD-SDI的,用来输出 RGB 4:4:4格式信号的端口都没有,配备的还是单 HD-SDI)。

你想啊, 8Bit的 video信号,你要想做的完全和胶片的感觉一样,在余地上小了好多。

现在的数字电影摄影机,基本上都能输出 RGB 4:4:4的10bit信号(像 F65甚至是 16Bit的 RAW),这样的数字格式你要把它弄得和胶片差不多并不困难。

而且随着标准的 IIF-ACES数字电影规格的建立(这个本身就是为了让数码全面超越胶片;SONY F65已经是世界上目前第一部完全符合 IIF-ACES标准的数字电影摄影机 ),数字电影只会比胶片更好。

[西区苛刻 编辑于 2011-04-18 17:12]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31.987
主题: 249
帖子: 5824
注册: 2008年2月
原文由 ytyw 在2011-04-18 13:08发表

我觉得价格才是主要因素。很多导演,在预算下的胶片量控制得非常好。如果改用数码。成本却并不能下来。据称的后期和前期优势,在后期机器被极少数厂家垄断的今天,也被高昂价格抵消的很悲惨。

除非可以用民用接口来完成数据的传输和导出。让蓝领流水线全面参与数码机输出和后期,否则数码电影机的普及只能是缓慢的。


那你说一下,胶片电影拍摄完后,光一格格扫描成数码格式要耗费多少时间和人工成本知道吗?(你做后期肯定还是要用数码去做,所以无论怎么拍摄最终还是要转成数玛。但数码拍摄在转化的时候就要省时省力得多)。

别以为开着机器自动去扫就可以了,扫描那是最耗费时间效率和人工成本的。

顺便找了个《三枪》的资料,《三枪》整个片子拍完,片体和成片最终比例是:50:1(也就是说,平均一个镜头最终定型的和拍摄过程中不断重复的比例是:1:50。

这个就是数码最大优势。 胶片碰到这种情况,这种比例的话,那成本可就不是高出一点了。  实际上好莱坞商业大片,其片比远不止这个比例,只不过对制作成本往往上亿美圆的商业片来说,它并不注重这个成本罢了。

[西区苛刻 编辑于 2011-04-18 16:58]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27.247
主题: 22
帖子: 815
注册: 2004年11月
用胶片倒不是胶片多出色,因为第一 胶片的流程太清楚了,驾轻就熟 习惯问题
第二 胶片的质感,眼色啊 曝光等等 我们太适应了,看了那么几十年胶片 没什么好不好 先来后到的原因,所以更适应胶片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43.217
主题: 187
帖子: 20523
注册: 2008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好文章,好介绍,支持!!!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回复主题: 让SONY告诉你什么叫技术,8K-CMOS/16Bit/120fps的怪兽发布了!
功能受限
游客无回复权限,请登录后再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