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从卢浮宫到奥赛,欧洲绘画名作巡礼★★★(梵高) [主题管理员:情枭的黎明]
正序浏览
主题图片汇总
主题内检索
浏览:36017 回帖:828
游客没有回帖权限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288
主题: 81
帖子: 17977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ZT
       此画在构图上仿效戈雅的《穿衣的玛哈》和提香的《躺着的维纳斯》,但在取材、技法上却是与传统艺术、与当时的学院派的原则截然不同的。
       画虽题以诸神居住的仙山圣域——奥林匹亚之名,但表现的却是现代都市生活的一角;人物形象不似戈雅、提香笔下姿态高雅、行为拘谨的理想化的女性裸体,而是毫无古典优美之感的一个神态高做而又满不在乎的娼妓式的女人;技法也新颖独特,线条脆弱暗淡,没有阴影层次,色调明快,前景和后景、着衣黑人和裸体白人对比极其强烈。
       在这幅画中,大面积的深暗和明亮色块形成了强烈对比,一些严格的棱线在这两个色块之间游走,将其分别开来。白种裸体女人苍白的、带着绿色阴影的肉体,黑人奴隶,比黑人还要黑的猫,冷白色的像雪一样有些刺目的床上物品,羊皮纸似的大披肩,女仆的浅粉色衣裙,大块棕色和黑色的背景——这些颜色彼此冲突又紧密地配合在一起,互相映村。而那些小色块,如头发上的饰带、黑天鹅的线颈饰、手镯、花束和大技肩的花卉图案以及猫和黑种女人身上比较打眼的五官等等,这些作品中的每一个因素——线条、色彩或构图,在这儿都不是场面的再现,而是一个一个的符号。
       在此画中,马奈把神话题材作了世俗化的处理,画了一个平庸无奇的小市民女子,躺在白色的靠垫上,坦然面对欣赏者,表情冷漠而大胆,其形体靠大面积明暗对比来表现,而体积以轮廓线勾画出来。马奈对这幅画完全放弃了绘画的古典模式,从而为印象主义依据对世界的直接观察来描绘个人感受的艺术追求开辟了道路。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288
主题: 81
帖子: 17977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奥林匹亚 马奈 法国 1863年 布面油画 130.5x190cm

ZT
       奥林匹亚,是这个模特的假名,她的真名是维多琳·默兰,巴黎艺术圈的交际花。这幅画乍一看,是一个古典绘画中常见的“年轻的贵妇人”形象:一个美丽的贵妇人百无聊赖地靠在床上,这时,她的黑人女仆送来了一个崇拜者表示倾慕的鲜花。但这幅画真正的意义在于,不仅在题材上,而且在技法上巅覆了文艺复兴以来的传统表现方式,以明确的轮廓线条和强烈的色彩来表现立体感,真正奠定了马奈大师级的地位。画中的女人其实是一位妓女,却毫无低贱的感觉。马奈把她画成一个人,而不是一件物品。整幅画显露出一个讯息,她是出于自愿来施展魅力,而非服从别人的指示。当这幅画于1865年在沙龙展出时,人们对这个普通面孔、身体瘦弱的维纳斯感到惊讶和气愤。“奥林比亚”这幅画似乎把审美的观念打乱了。于是,立刻遭到媒体挑衅的批评,乃至于被封杀,而马奈也被迫逃往西班牙。
      这幅《奥林匹亚》完成于1863年,1865年5月在沙龙(官方展览会)首次展出,随即遭到强烈批评并封杀——尽管这之前很多人都画过裸女。不难理解,封杀的理由就是因为默兰。默兰是谁?她并非职业模特,她的脸部表情惯于瞠视世界,这也正是吸引马奈的地方。她和马奈相识于1862年,很快成为马奈宠爱的模特。在1862到1873年间,马奈创作了7幅作品以默兰为主人公,她的白皙的皮肤和棕红色的头发,充满了诱惑力。她边做模特边上绘画课,开始为杂志画插图,然后尝试架上绘画,并于1876年把自己的自画像“年轻女子的半身像”送沙龙展出,签名是“维多琳·默兰,马奈的学生兼模特儿,曾为《奥林匹亚》的模特儿”。原来,奥林匹亚并不是她的真名,而这次她需要以真名示人,并通过马奈获得身份认同。据说,默兰经常出入艺术家聚居的蒙马特区酒吧,跳舞、酗酒,人们称她为“诱惑者”,但她却是个同性恋者。1879年,她完成“16世纪纽伦堡的布尔乔亚”巨幅画作。就是这张画与马奈的画同时参与了当年的沙龙展。但默兰在绘画上似乎没能取得大的成就,其全部艺术工作也不见于同时代人的文字记录。而《奥林匹亚》这幅画在马奈死后,另一位印象派大师莫奈怕它流落到国外,便和其他几个人于1890年集资买下了赠给国家。1907年,法国总理克列孟梭下令把这幅画陈列在卢浮宫里展出。现在已 转移到奥赛博物馆。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288
主题: 81
帖子: 17977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ZT
      贝尔克海滩位于法国西北部加莱海峡省,面临大西洋。这里自古以来就是法国的重要渔港。
      法兰西第二帝国时期贝尔克地区在医学舞台上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那个时候贝尔克地区有一个水手的遗孀名叫Marianne Brillard,她平时在医院照顾病儿。她提议给那些病儿进行海浴。海浴之后这些病儿的身体开始加速好转。这一现象引起了许多医生的注意,海水浴疗法由此诞生。这一举动还引起了法兰西第三帝国皇后欧仁尼的注意。皇后带着王子坐着专车专门来贝尔克参观。贝尔克因为Marianne Brillard,因为海水浴疗法而名声大噪。
      除此以外,贝克尔风景怡人,这里的细沙海滩非常舒适。浅色的细沙海滩连着蔚蓝的海水,看着渔夫们船来船往网起网落辛勤劳作,这一切令人陶醉~~法国写实派印象派之父爱德华.马奈非常中意贝尔克海滩,留下了《苏珊和尤金·马奈在贝尔克海滩上》《贝尔克的海滩》等有关贝尔克海滩的名作。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288
主题: 81
帖子: 17977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海滩上 马奈 法国 1873年 色粉画 59.5x73cm

ZT
     马奈在1873年的夏天创作了这幅油画。他和他的家人在这个沿海小镇居住了三周之后,他让他的夫人和他的弟弟在海边给他当模特,所以这张画上就呈现出了无数的沙子和油彩汇合的样子。在这幅画中,马奈夫人苏珊娜(Suzanne)穿着防风衣,戴着※※※式的面纱,还有一袭很有层次感的衣裙,专注地看她的书。马奈的弟弟,后来很快成了莫里索的丈夫,注视着大海,以和十年前《草地上的午餐》中同样的姿势,倒在沙滩上。构图上,这两个三角形,使得人物的构图稳定,他们以自己的方式,以后背对着观众,似乎他们沉浸在自己的语言当中。这种孤立感使得这张作品给人以不确定的忧郁感。
      马奈的作品,在色调上选择的并不宽泛,这其中包括了他著名的灰黑的形式,而这种灰黑的色彩通常是印象派艺术家所反对的。他从一个年轻的学者那里借鉴了一个流畅的而又轻便的笔法,这种表达的方式比其表面蕴含着更多的意味。这种表达法在风景画上尤为显著,虽然看起来草率马虎,但实质上却是出奇的强烈:一些条状浮动的风船的天际,被放置在了帆布的边缘,好象画家违反了透视规则。在海上的颜色的变化从黑暗的深蓝色的到鲜绿色,由强有力的渐强的水平的颜色,并且以条状渐而造成缺乏深度和一个被铺平的效果。正是这种效果,可以被称为马奈所特有的被日本艺术所影响的风格。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288
主题: 81
帖子: 17977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乔治.克列孟梭 马奈 法国 1879-1880年 布面油画 80x60cm

ZT
      乔治·克列孟梭(Georges Clemenceau,1841-1929),法兰西第三※※※总理,法国近代史上少数几个最负盛名的政治家之一,他的政治生涯延续了半个多世纪,与法国多次重大政治事件紧密相连。一生中的最大的贡献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力主作战,带领法国战胜了德国,雪了普法战争之耻,重振了法国的“国威”与民族情绪,他被誉为“胜利之父”,是法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马奈画这幅画时的克列孟梭已是巴黎市议会议长,激进共和派集团※※,后来担任法国总理。画中他双臂紧叉,身体笔直,浓眉大眼,炯炯有神,看上去是一个追求信念和坚定不移的人。
     这幅画的主角乔治·克列孟梭(法语:Georges Clemenceau,1841年9月28日—1929年11月24日),法国政治家、新闻记者、法兰西第三※※※总理,法国近代史上少数几个最负盛名的政治家之一,他的政治生涯延续了半个多世纪,与法国多次重大政治事件紧密相连。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协约国的胜利和凡尔赛和约的签订作出重要贡献,被当时欧洲人称为“胜利之父”。1871年他被选入巴黎市议会。1875年起担任市议会议长。1876年当选为众议员,不久便成为激进派※※。他一贯拥护共和,反对复辟帝制。1877年带头反对麦克-马洪※※企图加强个人权力的做法;他虽然不赞成社会主义,但同社会主义者保持着友好的关系。在某些问题上,他受了社会主义者一定的影响。他于1880年创办《正义报》,※※※的女婿龙格是该报最有影响的编辑之一。在龙格影响下,克列孟梭采纳了1879年刚成立的法国工人党纲领所提出的最重要的※※和社会改革要求。1906年3月,他在萨里昂内阁中任内政部长,同年10月萨里昂内阁垮台后,出任总理兼内政部长。他主持的这届内阁延续达33个月之久,是第三※※※时期寿命最长的几届内阁之一。1909年受到有势力的代尔卡塞攻击而辞职,随游历海外,1911年,再度当选为参议员。1917年的时候。当时法国前线失利,伤亡很重,士气低落。俄国退出了战争。法国※※内部以前总理卡约为代表的一派,主张立即议和,实现“没有胜利者的和平”。在这紧急情况下,主战的雷蒙·普恩加莱※※决定请克列孟梭组阁。其时克列孟梭已76岁高龄,身兼总理与※※部长重任。1918年3月8日,他在众议院的政策演说中说:“我的对内政策是:我要作战。我的对外政策是:我要作战。……任何时候,任何地方,我都要作战……而且我将不断作战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288
主题: 81
帖子: 17977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史蒂芬·马拉美肖像 马奈 法国 1876年 布面油画 27.5x36cm

ZT
      史蒂芬·马拉美(Stephane Mallarme 1842-1898)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和散文家。《牧神的午后》是他著名的代表作。他是马奈相交十年的朋友。这幅小小的肖像画抓住了一个非常微妙的瞬间,诗人既没在读书,也没有思索,而是眼神放空,轻松、舒适地抽一只雪茄。画的用色是凝重的,但人物的姿态、神情都无比舒畅自然,有摄影抓怕的灵活感。这幅画是马奈对马拉美在评论上赞扬他是印象派领军人物的答谢。马拉美本人非常喜欢这幅作品,其家人一直珍藏了五十年,直到1928年被收购后藏于奥赛博物馆。
       马拉美生于巴黎一个官员家庭。在他很小的时候,母亲、父亲和姐姐相继离开人世,由外祖母抚养长大。中学时代,马拉美迷上了诗歌。1862年,马拉美开始发表诗歌,同年去英国进修英语。次年回到法国。1866年,马拉美的诗歌开始受到诗坛的关注。著有《诗与散文》、诗集《徜徉集》等。 其中长诗《牧神的午后》(1876)是他著名的代表作,音乐大师德彪西由此创作出《牧神午后前奏曲》,尼金斯基创作了独幕舞剧。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288
主题: 81
帖子: 17977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手持紫罗兰花束的贝尔特·莫里索 马奈 法国 1872年 布面油画 55×38cm

ZT
      莫里索是法国印象派团体中最出色的女画家。19岁的莫里索在罗浮宫临画时邂逅了年长她9岁的马奈。他身上有着饱满的沧桑,而她,恰处于最爱做梦的年龄,她习惯仰着优美的脖颈来凝视他,视他为人生导师,甘心成为他的模特。在这幅肖像画中,莫里索黑头布高高地将头发包裹起,黑围巾,黑裙子。而她青春焕发的脸穿透了马奈式的特有的浓黑。她的眼睛好大好亮。当她藏着青春的心事,以这忧愁的目光凝视着他,他竟不知,一颗芳心正在为自己而激烈跳动。这时的马奈正与他家的家庭教师热恋,她后来 于1874年嫁给了马奈的弟弟尤金,就再也没有为马奈充当模特。生活宁静,绘画有成,1895年莫里索53岁那年去世。
     当印象派备受攻击的时候,一篇报章的评论将参展的年轻人称作“五、六个疯子和一个女人”,这个女人便是莫里索。1874年第一次举办画展时,她是唯一的女性。也是唯一一位没遭到嘲笑的画家。莫里索家和马奈家一起到海滨度假。马奈有两个弟弟,老二沉默木讷,投向她的目光专注而深情;老三活泼开朗,有他的场合,笑声不断。36岁的她嫁给了老二尤金。她享受到了婚姻生活的宁静与幸福。丈夫将她放在心尖上疼着,家境优渥,拥有一批高质量的朋友,德加、雷诺阿都是沙龙常客。女儿朱莉的出生,更给家庭带来了无限生机。婚姻使她拓展了她人生的地平线,温柔恬淡的母亲,美丽风情的新妇,她的笔更加细腻奔放。她的画,洋溢着女性阴柔的馨香,又不乏男性的阳刚之美,轻灵飘逸,纵情泼放,有着太阳的芬芳,终成为印象派的元老画家之一。她是忠诚的妻子,更是长情的女子,一直将马奈收藏在内心深处。马奈去世,她写信给姐姐:“你明白我内心的痛苦。我永远都不会忘记那些与他在一起的愉快而亲密的日子。”莫里索53岁那年去世,雷诺阿没来得及拿行李,便跳上了去马赛的第一班火车,赶去参加她的葬礼。那一天,印象派画家都沉默着,将悲伤,沾上油彩,涂进了画布。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288
主题: 81
帖子: 17977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天心子 发表于 2018-8-3 21:25
图文并茂
这幅画我也喜欢右边的美女,面部塑造很精彩!轻描淡写,信手拈来,但是整体感,情绪、氛围却签到好处……贴个局部~


欢迎同好光临!

依尔玛·布鲁内 马奈 法国 1880-1882年 色粉画 55×44cm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144
主题: 4
帖子: 437
注册: 2008年2月
情枭的黎明 发表于 2018-8-3 19:00
阳台 马奈 法国 1868-1869年 布面油画 170x124.5cm

ZT
      马奈一生都在寻求学院派沙龙的认可,《阳台》最终为1869年的沙龙所接受。在这幅画中,马奈试图探究户外强光跟室内形象暗影之间的对比。画作右边的淑女连个像样的鼻子都没有,这样的处理方法在当时的人看来十分幼稚无知,但在户外阳光普照之下,圆凸的形象有时确实看起来是扁平的,仅仅像一些色斑,马奈真实记录了这种效果。整幅画的总体印象充满了真实的深度感。栏杆被画成鲜明的绿色,横切画面,全然不顾关于色彩和谐的传统规则。人们会感觉自己跟那一组阳台上的人物对面而立。《阳台》中有四个人物,左边的把胳膊放在阳台栏杆上目光忧郁的女人为女画家贝尔特·莫里索,后来嫁给了马奈的弟弟。右面是年轻的女小提琴演奏家芬尼·克劳斯,画中的她正在脱下自己的手套。中间这个显得踌躇满志的是风景画家安东尼·基勒梅,而画作后面隐约出现的男孩,正是被马奈称为“小弟弟”的莱昂。
     《阳台》可以看出马奈是从传统中去寻求灵感。显然这幅作品和戈雅的“阳台上的玛哈”类似,也正是戈雅的这幅画刺激马奈创作了一组阳台上的人物,去探究户外强光跟隐没室内形象的暗影之间的对比。马奈的这一探索远远超出60年前戈雅的限度,他把这一探索 ...


图文并茂
这幅画我也喜欢右边的美女,面部塑造很精彩!轻描淡写,信手拈来,但是整体感,情绪、氛围却签到好处……贴个局部~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288
主题: 81
帖子: 17977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阳台 马奈 法国 1868-1869年 布面油画 170x124.5cm

ZT
      马奈一生都在寻求学院派沙龙的认可,《阳台》最终为1869年的沙龙所接受。在这幅画中,马奈试图探究户外强光跟室内形象暗影之间的对比。画作右边的淑女连个像样的鼻子都没有,这样的处理方法在当时的人看来十分幼稚无知,但在户外阳光普照之下,圆凸的形象有时确实看起来是扁平的,仅仅像一些色斑,马奈真实记录了这种效果。整幅画的总体印象充满了真实的深度感。栏杆被画成鲜明的绿色,横切画面,全然不顾关于色彩和谐的传统规则。人们会感觉自己跟那一组阳台上的人物对面而立。《阳台》中有四个人物,左边的把胳膊放在阳台栏杆上目光忧郁的女人为女画家贝尔特·莫里索,后来嫁给了马奈的弟弟。右面是年轻的女小提琴演奏家芬尼·克劳斯,画中的她正在脱下自己的手套。中间这个显得踌躇满志的是风景画家安东尼·基勒梅,而画作后面隐约出现的男孩,正是被马奈称为“小弟弟”的莱昂。
     《阳台》可以看出马奈是从传统中去寻求灵感。显然这幅作品和戈雅的“阳台上的玛哈”类似,也正是戈雅的这幅画刺激马奈创作了一组阳台上的人物,去探究户外强光跟隐没室内形象的暗影之间的对比。马奈的这一探索远远超出60年前戈雅的限度,他把这一探索引向深入。跟戈雅的画不同,马奈的淑女头部没有用传统的手法造型,马奈画的头部看起来是扁平的,他并不想通过明暗的交互作用画出躯体的立体感。背景中的那位淑女连个像样的鼻子都没有。我们不难想像为什么在不了解马奈意图的人看来,这种处理方法好象十分幼稚无知。然而事实却是,在户外,在阳光普照之下,圆凸的形象有时确实看起来是扁平的,仅仅像一些色斑。马奈要探索的正是这种效果。结果当我们站在前面观看时,他的画看起来比任何一位前辈名家的作品都更接近现实。我们实际感觉自己跟那一组阳台上的人物对面而立。整幅画的总体印象并不是扁平的,恰恰相反,有真实的深度感。产生这一惊人的效果有一个原因是阳台栏的色彩鲜明。栏杆被画成鲜绿色,横切画面,全然不顾关于色彩和谐的传统规则。结果这道栏杆显行非常鲜明,突出于场面之前,场面就退到它后面去了。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288
主题: 81
帖子: 17977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题材方面,马奈将赤身的女子和两个衣冠楚楚的男子安排在一起,并置于巴黎最普通、最常见的场景——草地午餐之中。这一反常态的表达方式是对当时古典绘画常见的教化和情感主题的讥讽与挑战。 [4]
      整个画面清新、淡雅,把一次草地午餐描绘得愉快、闲适、随意、自然。画面上蜿蜓曲折分成两个层次的流水,使画面有一种流动的感觉。画上色彩浓重,光线也很强烈,具有很强的色感和光感。 [2]
      这幅画的画法抛弃了人们所习惯的光滑用笔,而且不借助线条而是用色彩造型。并且作者运用了强烈的色彩和明快的平透色彩,从而彻底突破了传统的厚涂法,使画面变成了二度平面。 [2]
       在构图上,马奈采用了稳定的三角形,画面中间的三位人物与远处的女子及更远处的森林深处等,都可以构成纵深的三角形。 [5]
      技巧方面,古典主义绘画讲究透视、空间,观者在欣赏一幅古典绘画时,通常能感觉画面所营造出的景深感。而马奈则试图打破古典绘画这一传统,《草地上的午餐》的光源似乎来自画的正前方,不柔和的光线赋予了画面一种平面感,所需色彩均被平涂于画布之上,同时简化对象的明暗层次,省略中间色,加强光影间的对比。这样一来,画面的空间关系被削弱,平面感增强,进而一种有悖于传统绘画的新式绘画语言——平面性应运而生。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288
主题: 81
帖子: 17977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ZT
       印象派绘画是西方绘画史上划时代的艺术流派,19世纪七八十年代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其影响遍及欧洲,并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但它在法国取得了最为辉煌的艺术成就。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法国涌现出一大批印象派艺术大师,他们创作出大量令人耳熟能详的经典巨制,例如: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
      印象派代表人物有莫奈、马奈、毕沙罗、雷诺阿、 西斯莱、德加、科罗、莫里索、巴齐约等。他们继承了法国现实主义(Realism)前辈画家库尔贝“让艺术面向当代生活”的传统,使自己的创作进一步摆脱了对※※、神话、宗教等题材的依赖,摆脱了讲述故事的传统绘画程式约束,艺术家们走出画室,深入原野和乡村、街头,把对自然清新生动的感观放到了首位,认真观察沐浴在光线中的自然景色,寻求并把握色彩的冷暖变化和相互作用,以看似随意实则准确地抓住对象的迅捷手法把变幻不居的光色效果记录在画布上,留下瞬间的永恒图像。这种取自于直接外光写生的方式和捕捉到的种种生动印象以及其所呈现的种种风格,不能不说是印象派绘画的创举和对绘画的革命。印象派美术运动的影响遍及各国,获得了辉煌的成就。直到今天,他们的作品仍然是人们喜爱的艺术珍宝。

草地上的午餐 马奈 法国 1863年 布面油画 208x264.5cm

    这幅画1863年在落选者沙龙中展出,引起轰动,在题材和表现方法上都与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学院派原则相悖。马奈直接表现尘世环境,把全裸的女子和衣冠楚楚的绅士画在一起,画法上摆脱了传统绘画中精细的笔触和大量的棕褐色调,代之以鲜艳明亮、对比强烈、近乎平涂的概括的色块。这一切学院派都不能忍受。图中女主角为模特维多琳·默兰,男主角是马奈的弟弟古斯塔夫·马奈和小舅子费迪南·蕾荷芙。此画在构图上,把人物置于同一类树木茂密的背景中,中心展开了一个有限的深度,中间不远的地方那个弯腰的女子,成为与前景中三个人物组成的古典式三角形构图的顶点。在技法上,把绘画作为二度表面的主张又向前推进了一步,在对外光和深色背景下出现作了新的尝试。
     爱德华·马奈(Edouard Manet 1832-1883年),法国印象主义画派的奠基人,于1832年出生在一个巴黎的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司法部官员,母亲是外交官的女儿。这位富家公子违背父亲希望他成为律师的愿望,投身绘画艺术,并以非凡的才能,打破艺术常规,开辟了西方绘画的一个新时代。马奈虽然常常被归为印象派画家,但他从没有参加过印象派画展,却积极向官方主导的绘画沙龙提交作品。《草地上的午餐》、《吹笛少年》均在官方沙龙落选,《奥林匹亚》虽入选沙龙却被斥为“粗俗”和“不道德”。直到1881年,马奈的作品才在沙龙中得到二等奖;次年,他的作品得以免审进入沙龙;然而1883年,马奈就与世长辞了。马奈去世后,人们才发现了他的艺术天才,著名作家左拉在一次展览前言中写道:“从前挖苦和嘲笑他的人,都向他脱帽致敬,并说他是全民公认的艺术大师。”
      马奈在经过年轻人在所难免的多次动摇之后,终于在1863年,走出了他决定性的一步,这一步影响了他此后的整个一生,那就是他在落选沙龙上展出了“草地上的午餐”。这幅作品把一个裸女同两个着衣男子放在一起。当时,只能在传说场面里表现天神时,才允许画裸体。画面更是造成了一种向深处扩展的线的节奏;可是,马奈为了避免完全立体感,放弃了这种节奏,他只是利用大片的平涂颜色来突出画中的一个个对象。相当成功的设色效果是靠了纯蓝色、灰色或深黄色调子之间的对比而取得的。风景的表现手法轻柔而概括,很引人注目。静物的色彩也很夺人。人物都画得很生动。左边男子的头画得很结实。裸女的身体没有施加阴影,塑造得却很好。但人物同风景并不协调,风景既不像是背景,也不像是人物周围的环境。画中有几处色彩画得很精彩,但就整体来说,这幅画是不成功的。前面我们已经说了马奈艺术所特有的一些描绘特点,所以,这是很容易理解的。“草地上的午餐”——这是介乎文艺复兴时期的所谓描绘现实和马奈所特有的中世纪式的“创造形象”之间的一种妥协。这两种观察方法在这里是彼此对立的,而不是混合的;由此而产生了构图的不稳定性。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288
主题: 81
帖子: 17977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杰洛姆创作角斗士雕塑》(Gerome sculpting the Gladiators)。作者Jean-Leon Gerome 和Aime Morot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288
主题: 81
帖子: 17977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在入口处等待着博物馆开门。

ZT
        奥赛博物馆的展品按艺术家的年代和流派分设在大厅的底层、中层和顶层。
        底层展出的是1850年至1870年的绘画、雕塑和装饰艺术作品,其中有安格尔、德拉克洛瓦、德加、莫奈、罗丹等的作品。
       中层陈列的是1870年至1914年的作品,其中有第三※※※时期的官方艺术、象征主义、学院派绘画以及新艺术时期的装饰艺术作品。
       顶层集中展示的是印象派以及后印象派画家的作品,是世界上收藏印象派主要画作最多的地方。因此,有人称之为印象主义画家的殿堂。不但内部收藏各类的艺术品,古典主义艺术风格的建筑物本身也是颇有看头。它的屋顶采用玻璃,可在自然光线下欣赏艺术作品。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288
主题: 81
帖子: 17977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大门两侧的海报显示一场梵高作品的特展正在进行。

ZT
      卢浮宫代表着新与旧的对立式对话,蓬皮杜中心代表着先锋的建筑探索,而奥赛博物馆则代表着“功能、适用、美观”的传统建筑评价标准,和谐统一地展示着旧建筑所能创造的新价值。
        巴黎三大博物馆中,收藏19世纪中期以前以古典艺术为主的是卢浮宫博物馆,收藏20世纪初以来以当代艺术为主的是蓬皮杜艺术文化中心。以19世纪中叶与20世纪初之间的近代艺术为收藏主题的是奥塞博物馆,使巴黎的艺术文化收藏得以完善,成为一个完整的序列。难怪有人将这三座博物馆称为巴黎文化艺术发展史中的三部曲。
      从公共博物馆建成的时间上看,奥赛博物馆确实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早在1793年,卢浮宫就向公众开放。虽然20世纪80年代卢浮宫经由贝聿铭之手进行了大规模的改扩建,直至1988年才重新向公众开放,但卢浮宫作为博物馆迄今已有两百多年的※※。蓬皮杜艺术文化中心1977年落成开幕,迄今也有近35年的※※。奥赛博物馆的改造启动于20世纪70年代末,于1986年完成并作为博物馆向公众开放,是三座公共博物馆中最年轻的一个。因此,当讨论奥赛博物馆应该承载什么样的藏品的时候,参与策划的人们决定,既然前有卢浮宫展示古典艺术,后有蓬皮杜展示当代艺术,这两者之间的空白就由奥赛来填补。
      奥赛博物馆因而成为近代艺术的主展场,主要展出1848至1915年间具有代表性的绘画和雕塑作品。其中,最富盛名的是印象派、后印象派和新印象派的收藏。著名藏品包括梵高的《自画像》、罗丹的《地狱之门》、德加的《十四岁的小舞女》,以及莫奈、塞尚、雷诺阿等人的作品,奥赛也正因此当之无愧成为近代艺术的圣地。
     作为收藏建筑,奥赛博物馆本身也有耐人寻味之处。与其他两个博物馆的建筑相比,它并没有十分怪异的造型,或是引起巨大争议的改造方案,而是十分尊重既有建筑,手法相对平实。一方面,虽然也是旧建筑改造,但毕竟是对一个废弃的火车站进行改造,不像在巴黎明珠卢浮宫头上动刀那样惹人争议。其次,建筑师们主要对室内进行了大量的功能改造,使之满足新的展览需求,并没有对建筑的外表有较大的动作,因此该建筑本身似乎缺乏话题。它不像卢浮宫那样是吸引眼球的地标,也不像蓬皮杜那样有一个制造话题的设计态度,它更像是较为普通的建筑改建,使之得体、适用、美观、完善。
     这并不是说,奥赛博物馆的改造就没有挑战。相反,它面临着功能转换方面的巨大挑战。一栋建筑,设计的时候是火车站,并且运行了数十年。如果按照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中所提出的建筑设计三要素来进行评价,一个“适用、坚固、美观”的火车站,是否“适用”于博物馆?假如不适用,如何改造,才能让它适用于新的展览的功能需求?旧建筑如何满足新的需求?这是摆在建筑师面前最棘手的任务。
     奥赛博物馆位于塞纳河的左岸,与卢浮宫隔河相望。19世纪中叶,这里曾是行政法院和皇家审计院的所在地,1789年法国※※※时被大火烧毁。100年后,巴黎要举办万国博览会。1898年,巴黎奥尔良铁路公司在此修建火车站,以迎接万国博览会。1900年,火车站建成通车。在此后的40年间,奥赛火车站是巴黎发往法国西部和南部地区如波尔多、奥尔良等城市所有火车的起点。至1939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电力火车变长,原长138米的站台已不能满足需求。奥赛火车站只得改为运营郊区线路,逐渐冷落。二战期间,其部分空间成为邮件收发中心。1961年,※※下令停运,奥赛火车站被彻底弃用。由于其精良的设计和工艺,该建筑得以暂时保留下来,但一直无人问津。直至1972年,有人建议将其改建成艺术博物馆,该建议得到了时任法国※※的蓬皮杜的支持。
       因此,摆在建筑师面前的是这样一个建筑:一个原来的大火车站遗留下来的空旷大厅,长138米,宽40米,高32米。这样的内部空间尺度太大,作为展览使用的话,将一幅油画挂在墙上,就仿佛往万里长城上贴了一张邮票那么不起眼。正如前文提到过的,如何使旧建筑满足新的要求,是建筑师面临的首要难题。
      主持设计的是一位意大利女建筑师盖·奥伦蒂(Gae Aulenti)。她同时也是照明和室内设计师、工业设计师和舞台设计师。此前她还参与了蓬皮杜艺术文化中心的当代艺术展廊的设计。当理解了奥赛的最大困境是使旧建筑的内部适应博物馆的新功能时,盖的室内设计经验看上去会对营造新的室内空间有帮助。与其他几位巴黎的年轻设计师一起,经过反复讨论和对比,盖决定采用在大空间内分设小展厅的方式解决展览的尺度问题。小展厅为人们提供大小适宜的欣赏作品的空间。与此同时,小展厅在大厅的内部,分布于大厅的两侧,保留了原有大厅恢弘的气氛,并使原有天花板精美的设计重新展示在公众面前。
      改造完的奥赛博物馆,大门在建筑的西侧,进门后看到逐步抬高的阶梯式通高大厅。大厅由西到东长100米,高32米。大厅空间呈轴对称,两侧是一间间独立的小展厅。因此,当视线沿着台阶向上看时,最令人瞩目的便是火车站遗留的高大宽敞的拱形顶棚。屋顶为铸铁横梁,采用大理石装饰,部分屋顶为玻璃天窗,使大厅充满自然光线。整个空间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大厅依稀有百余年前奢华的火车站的意象,小展厅则满足了展览的需要。逐步抬高的阶梯给了大厅一种舞台感,仿佛展览的画作和雕塑是舞台上的布景,而活动的人群才是舞台上的主角。奥赛博物馆改造后不仅满足了功能要求,还被注入了一种新的活力。空间与艺术品、参观者很好地融为一体。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288
主题: 81
帖子: 17977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奥赛博物馆近照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288
主题: 81
帖子: 17977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隔着塞纳河远眺奥赛博物馆

ZT
         卢浮宫前杜伊勒花园(杜丽花园Jardin des Tuileries)塞纳河对岸,一幢有大钟的美丽建筑是过去的巴黎西南火车站,1986年被改造成全球印象派藏品最多的博物馆。巴黎三大博物馆之一的奥赛博物馆主要收藏的是1848-1912年的艺术珍品(1848年前的藏品建议参观卢浮宫,1912年后的艺术建议参观蓬皮杜),来这里一定不能错过的就是这些印象派大师的珍品:梵高(Van Gogh)的《自画像》《阿孚尔的教堂》、莫奈(Claude Monet)的《印象日出》《风中的女人》、米勒(Jean-Francois Millet)的《拾穗者》、马奈(Edouard Mane)t的《草地上的午餐Le dejeurner su lherbe》、塞尚(Paul Cezanne)的《静物》、还有雷诺阿(Renoir)、高更(Gauguin)、毕加索(Picasso)等人的众多精品。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288
主题: 81
帖子: 17977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感人的一幕,艺术无国界,无老幼.....

告别卢浮宫,我们即将前往奥赛博物馆。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288
主题: 81
帖子: 17977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ZHJJUN 发表于 2018-7-29 07:57
名作多多,大饱眼福!


谢ZHJJUN兄支持!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02.032
主题: 66
帖子: 52533
注册: 2009年11月
优质内容勋章
年内主力装备
★ NEX-7
★ DSC-RX10M2
名作多多,大饱眼福!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288
主题: 81
帖子: 17977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不清楚为何卢浮宫收藏了这几张雷诺阿,而没有被转到奥赛。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288
主题: 81
帖子: 17977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卢浮宫的作品行将结束,还有不少图片因为欠缺资料而没有整理发出,只能未来再补充。
最后发几张卢浮宫内少见的印象派大师雷诺阿的作品,随即将进入奥赛博物馆的精彩世界........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288
主题: 81
帖子: 17977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拾穗 米勒 法国 1857年 布面油画 83.5x111cm

ZT
       1857年画家43岁时,完成了《拾穗者》。在已经收割后的田野里,3个贫苦的农妇正在捡拾麦田里散落的麦穗。画中没有庞杂的场面,也没有过多细节,十分单纯,令人一目了然。3个农妇神态疲惫,头顶着盛夏的烈日,在似火的骄阳烧烤着的大地上寻找失落的麦穗,辛劳的汗水已浸透了粗布衣衫。画面的背景是堆成小山似的麦垛,主人骑在马上监督农民们干活,丰收远景和前景3个农妇形成鲜明的对比。这就暗示在丰收的年景,农民们仍然不得温饱。重大的社会问题,严酷的阶级对立,在这幅画中被画家用具体的形象深刻地揭示了出来。作品问世以后产生了惊人的社会反响,资产阶级评论家凭着他们的敏感,从政治上作出论断:“画里有农民的※※声。”“这3个拾穗者如此自命不凡,简直就像3个同命运的女神。”还有人惊呼道:“在这3个突出在天空前的拾穗者后面,有农民暴动的刀枪和1793年的断头台。”事实上画家并没有他们想得那么多,他只是把自己的经历和感受画出来而已。这幅画的生命就在于真实,这种真实能引起人们对那个社会的怀疑。所以作为写实主义画家的米勒使资产阶级感到害怕。米勒在他所有的画中都采用了简洁手法,表现丰富的内涵,他的思想观点都通过真实的形象和场面自然地流露了出来。他创造了一种无与伦比的农民典型,他笔下的农民具有一种朴实、善良、憨厚和稚拙的美,永远散发着泥土的气息。米勒是伟大的农民画家,他的艺术是公认的农村生活的庄严史诗。他用画笔和颜色表达了农民对土地的依恋,也揭示了人类围绕土地而争斗的喜悦与悲哀。人们称米勒是“乡巴佬中的但丁、土※※中的米开朗琪罗”。
     让·弗朗索瓦·米勒〔Jean Francois Millet 1814-1875〕,19世纪法国最杰出的以表现农民题材而著称的现实主义画家,法国近代绘画史上最受人民爱戴的画家,也是法国巴比松派的代表画家。出生在诺曼底省的一个农民家庭,青年时代种过田。他创作的作品以描绘农民的劳动和生活为主,具有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他用新鲜的眼光去观察自然,反对当时学院派一些人认为高贵的绘画必须表现高贵人物的观念。他爱生活、爱劳动、爱农民。他在巴比松的第一幅代表作品是《播种者》。以后相继创作了《拾穗者》和《晚钟》等名作。他说:“我的一生中除去田野外我什么也没有看到过,我只想尽我的能力把它们表现出来 。”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288
主题: 81
帖子: 17977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ZT
      柯罗笔下妇女的表情,都有一个共同性,即是凝视与沉思性,缺少笑容,说明画家中是在追求某种讨好人的表面效果。模特儿按照画家指定的意大利民间服饰来进行打扮。此外,这幅肖像标志着柯罗在人物画上的风格的衡定统一性,那就是始终以和谐和完整的艺术形象,使画面产生诗一般清新、浓郁的气氛,也如他的风景画那样。作品现藏于巴黎卢浮宫。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288
主题: 81
帖子: 17977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珍珠女郎 柯罗 法国 1870年 布面油画 70x55cm

ZT
      这是一幅色彩优美的肖像杰作,它描绘一个戴着用树叶编的“花环”的青年女子。一片树叶在她的前额投下了影子,观众把这个影子误认作珍珠。这虽是一个错觉,却包含着对这幅画的真理性的判断。在绘制风景画之外,柯罗也描绘他身边平民妇女的形象。不同于安格尔那些珠光宝气的上流社会妇女的形象,他的作品非常写实。画中的女性,衣着简朴,神态沉静,静静地生活在自己平常的天地中,显出一种安详而又朴实的美。笔法自如、色彩美妙的《戴珍珠的女人》(作于1874)与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有异曲同工之妙,不同的是在这幅画中的女人饱满的前额上有一片美妙的树叶阴影,人物衣着更加朴素,整个形象与他的风景画一样给人带来清新自然的美感。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288
主题: 81
帖子: 17977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ZT
     《蒙特枫丹的回忆》是行将暮年的柯罗似乎在回忆美景,又似回顾人生。整个画面你看到的却不是怀旧,而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甜美。是他对逝去的时光,精炼到最真最美,保持了一份从真从美的初心。因着经历了多个流派交相争辉的时代,俨然成了混合体。
    蒙特枫丹位于巴黎城的北部,柯罗曾深深被那儿的美景所倾倒。这幅《蒙特枫丹的回忆》正是柯罗通过回忆而作,作此画时他正行将暮年,似乎在回忆美景,又好似在回顾人生。但是整个画面你看到的却不是怀旧,而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甜美,要不是娴熟的技法表现,你或许会认为这是刚刚学画之人所为,因为,画面朦胧中透着清新,纷杂中显得干净,一种无法言明的纯纯的老道,一份对自然的深情荡漾而出。他对逝去的时光,精炼到最真最美,保持了一份从真从美的初心。
     相信首先映入你眼帘的是左侧的这棵几乎只剩下主干的独树和树下那一点红的妇人,以及身旁两个一橙一蓝的孩童。妇人身上被拉伸的红裙,说明她正踮脚尖把树上的发现采撷为己有,两个孩子一个在用手指着树上她的发现,做着妇人的帮手,一个弯蹲着身子在地上采着什么。正是后面宁静而开阔的湖面为背景,把他们定格,并推送为我们的第一眼所得,当然也有右侧几乎占了三分之二画幅的枝繁叶茂的大树帮衬的效果。湖边面上的雾气尚未消退,并不影响远处的树林在湖中形成倒影,在晨曦中增加了许多的湿润感,用手捊一下头发,会不会还会出现些水滴。树的婆娑好似昨夜经历了一场暴风骤雨,又像要表现这树林的稚气,调皮的劲。树的枝稍那飞舞的姿态就像是水面的涟漪,天空中有一双眼睛在注视着这一切的变化。
      星星点点的花儿随心地点缀着这个早晨,也点缀着画家的心显现在画面上,绽开的小花有种一夜被唤醒的感觉,没有具象,但是,你却知道它在那里,有一股生命的朝气在蒸腾而出,充满了生机和诗情。灰绿的色调构成画面的主调,稍显冷峻,却是柯罗的一贯作风,理性的安静中不缺失温馨和亲切。科罗喜欢在自然画卷中加入人的作为,这正是他高超过人的地方,使自然与人构成艺术生命的整体。整幅画令人体贴到柯罗对自然的美好有种情感奔涌的感受,一如既往对自然的爱恋。你可能会说这是不是他一生未娶的原因,把自己奉献给了自然。或许是吧。柯罗十分热爱大自然,他曾说: “艺术就是爱 ”。他认为家庭的现实生活和艺术的精神追求会存有矛盾,以至于他决然选择了后者。未婚的他并不孤独,他用绘画将爱献给了自然,因此,我们在他的画中,不难看到并体会到自然对他爱的回敬,他的世外桃源就在每一幅画中。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288
主题: 81
帖子: 17977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蒙特枫丹的回忆 柯罗 法国 1864年 布面油画 65x58.9cm

ZT
    这幅《蒙特枫丹的回忆》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蒙特枫丹位于巴黎北部桑利斯附近。画面展开于湖边森林的一角:晨雾初开,林地和湖面温暖而湿润。长期受风雨吹打而有些倾斜的老树占据画面的一半以上,湖边一棵小树与它呼应,保持了画面的平衡感。透过薄雾的阳光点点洒在湖面上,草地上的小花正在吐露菁华。在这生机勃勃的画面中,一位身着红裙的女子正抬头扬臂采摘树上的菌蕈。树下两个天真活泼的孩子,一个在告诉女子她发现的菌蕈,一个在低头采摘地上的野花。人物活动的点缀使这幅作品更富于生机,红色的裙子起着活跃画面和强调效果的作用,整幅画面犹如一首温柔婉转的歌曲。
    卡米耶·柯罗(Jean-Baptiste Camille Cont 1796—1875),法国杰出的风景画家。他目睹了美术史上的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的兴衰,直至印象主义的兴起。因而在柯罗的身上染上了各个时代的混合色彩与艺术风格的因素。 他40岁以后,成为巴比松画派的志同道合者,画风倾向于这个画派,与巴比松画家们共享自然写生的乐趣,成为一个在艺术上独具奇趣的风景画家。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288
主题: 81
帖子: 17977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高清大图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288
主题: 81
帖子: 17977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补一张德拉克洛瓦的捕食中的狮子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288
主题: 81
帖子: 17977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高清大图

ZT
           伊丽莎白·维杰·勒布伦是20世纪以前鲜少可以跻身欧洲顶级艺术家行列的女性,要知道在那个时代女性根本无法进入绘画作坊成为学徒,也不被允许临摹人体。
  伊丽莎白·维杰·勒布伦是20世纪以前鲜少可以跻身欧洲顶级艺术家行列的女性,要知道在那个时代女性根本无法进入绘画作坊成为学徒,也不被允许临摹人体。不过维杰·勒布伦成功进入法国皇家学院学习并成为了法国旧制度时代最杰出的肖像画家之一。2月15日起,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推出主题展览,一展这位杰出女艺术家的绘画成就。
  人们称她为挥霍之徒、魔女、淫妇,坊间甚至传闻她会用鲜血沐浴,然而在法国女画家伊丽莎白·维杰·勒布伦(Elisabeth-Louise Vigée Le Brun)1780年代所画的肖像画中,玛丽·安托瓦内特(Marie Antoinette)——法国的最后一位王后显得如此温柔娴静,甚至,端庄。
  画面中的女王娇弱沉静,可现实中的她却被※※搅得不平静。在画作完成后不到十年,她就被马车押送往协和广场,在那里迎接她的是断头台。女王从未预见到自己会有如此结局,即便可以,那么至少在画像中,这黑色的命运也会被画家所粉饰。
  为玛丽·安托瓦内特绘制肖像画成就了维杰·勒布伦的事业,同时和皇家过从甚密也让她有很长一段时间远离故土。伊丽莎白·维杰·勒布伦是20世纪以前鲜少可以跻身欧洲顶级艺术家行列的女性,要知道在那个时代女性根本无法进入绘画作坊成为学徒,也不被允许临摹人体。不过维杰·勒布伦成功进入法国皇家学院学习并成为了法国旧制度时代最杰出的肖像画家之一。
  从风格上来讲,维杰·勒布伦既避免使用洛可可晚期的轻快明亮,也鲜少运用新古典主义的技法,而是以一种调和的自然主义来对抗二者。一直以来,她与皇室的关系、她的性别以及她的要价之高都是她备受关注的原因。
  ※※※开始后,维杰·勒布伦被迫逃离巴黎。不过,凭借她的高超画技和名声,那不勒斯、维也纳、圣彼得堡的贵族们都成为了她的常客,她的作品几乎囊括所有欧洲宫廷。1802年,她返回法国, 86岁时在巴黎去世。
  这段不寻常的经历构成了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最新展览“维杰·勒布伦——法国※※※时期的女艺术家”的主题——那段动荡年岁中温和精致的肖像作品。这是维杰·勒布伦的首次回顾展,也是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欧洲艺术部近半个世纪以来第一次举办一位女性的个展,展出维杰·勒布伦的79幅肖像作品和一幅风景画。展览自2月15日起,持续至5月15日。

  自学成才的女画家

  伊丽莎白·维杰·勒布伦1755年出生于巴黎,母亲是位普通妇人,父亲则粗通粉彩,他很早便意识到女儿的艺术天分并亲自教授她画画。有意思的是,正如艺术史家琳达·诺克林在她的著作《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性艺术家》中所提出的那样,20世纪以前几乎每一个女画家都有一位从事绘画专业的父亲,勒布伦亦是如此。不过,在她12岁的时候,父亲便离开了人世,为了让女儿免于失怙之痛,维杰·勒布伦的母亲陪伴她遍览了巴黎及周边的大小艺术收藏,不久,维杰·勒布伦草草地参加了由一位绘画爱好者所举办的小型画院,并得到了风景画家约瑟夫·维尔内的指点。她早期的肖像画中记录了这两位对她来说十分重要的人物。
  因为性别关系,维杰·勒布伦无法得到正式的绘画培训,多数时间她通过观察、模仿和实际的工作自学成才。青年时代,她就开始以帮人画画补贴家用,甚至小有名气——据闻,1774年,19岁的维杰·勒布伦因为过于多产而被当局查封了工作室,直到她正式加入某同业公会禁令才得以解除,在此之前,她都是无证经营。
  为逃离家庭,1776年维杰·勒布伦嫁给了一位艺术商让·巴普蒂斯·皮埃尔·勒布伦,他带着维杰去往荷兰和佛兰德斯欣赏了许多荷兰顶级大师的艺术作品,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维杰·勒布伦的绘画技巧,不过这段婚姻却阻碍了维杰得以进入皇家学院的机会——有规定,与艺术商结婚的艺术家不得进入学院,皇家学院对任何一位有野心的画家来说都十分诱人,因为它意味着跻身上流沙龙并得到赞助。
  但这并没有妨碍维杰很快以“勒布伦夫人”的名号成为当时最受追捧的肖像画家,她也赢得了玛丽·安托瓦内特王后的青睐,后者在1783年破格让她得以进入了皇家学院,成为学院中仅有的四位女艺术家之一。
  作为惯例,进入学院需得提交一幅作品作为入院的凭证,而维杰·勒布伦交出的是一幅毫不起眼的神话场景——和平女神,她露出一侧乳房,手臂中夹带一只象征丰饶的羊角,拥抱着一位妇人,代表法国。在18世纪,绘画的门类有高低等级之分,※※题材最优,生活场景稍逊,风景画次之,最没有地位的是静物画,维杰·勒布伦的选择也是在表达自己作为画家的勇气和决心。

  她为玛丽女王画肖像

  勒布伦的笔下也曾有过男性,比如路易十六的财政大臣卡罗纳子爵,画作中的他头戴假发,身着黑衣,正自豪地将一封书信呈给国王。但是维杰·勒布伦最喜欢画的还是女人,据统计,她作品中的5/6都是女性——侯爵夫人或是伯爵夫人们在虚假的乡村风景中摆好姿势,孩童们欢乐雀跃,而王后,慵懒地待在小特里亚侬宫中,对于自己屈指可数的生命毫不知情。
  维杰·勒布伦为玛丽·安托瓦内特留下不少画像。此次展览进门的首幅画作便是她的初次尝试,1778年受到玛丽王后的母亲——玛利亚·特蕾莎女王之邀,维杰为王后画了一幅巨型全身肖像,从签名中可知当时画家仅22岁。这幅肖像画远不至完美——皇后的白色裙撑看起来又硬又闪,如同上了漆的金属一般,背景中则堆砌着各种建筑元素。不过,这幅画却取悦了玛利亚·特蕾莎女王,她对自己女儿身着宫廷礼服的庄严仪态毫无兴趣,但她认为画作对玛丽神情的处理极好地展现了她的高贵、甜美以及哈布斯堡家族的特质。

  事实上,在维杰·勒布伦的全身肖像画中,背景中的建筑在空间和尺度上总显得些微失调,特别是《玛丽·安托内特和她的孩子们》(1787)和《身着蓝丝绒裙的玛丽·安托内特》(1788)。前者是为了向法国人民证明,他们心目中放荡、冷血的皇后实际上是一位慈母。画中的皇太子手指向一个空的婴儿床,意指在绘画过程中女王刚刚失去的仅11个月大的孩子。后来维杰·勒布伦在为女性画肖像时会应用一些虚构出来的风景,这是一时的潮流,不过效果也不尽如人意。
  在一些半身肖像中,勒布伦对女性小鬈发和华贵织物的再现能力简直无可指摘。比如她在1782年所绘的《伊利济公爵夫人的肖像》中,公爵夫人身着白色衬衣与黑色外套,头戴一顶插花的草帽。画面随意得几乎就像快照一般,颈边衣领的褶皱柔软如花瓣。

  她对孩童的细致刻画也很出名,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1786年她为自己的女儿朱莉所画的一幅肖像。画面中6岁的小女孩手执一面镜子,正仔细端详自己的脸。
  维杰·勒布伦的肖像画因明丽的色彩而彰显不同风格,她用色大胆,往往令人耳目一新,为主题凸显增色不少。

  动荡年代欧洲宫廷的“镜子”

  1789年10月,国王与王后从凡尔赛宫被押送至巴黎,幽禁在杜伊勒里宫中。维杰·勒布伦则很早就逃离,开始了她整整12年的逃亡生涯。逃离时既没有丈夫的陪伴,也没有钱财傍身,她拥有的仅仅是自己的名声和才能。此次展览中有一幅借自乌菲齐美术馆的自画像(1790年),画中勒布伦头戴一顶朴素的白色圆帽,双唇微启,睁大着眼睛,神情中半是惊讶半是纯真。阴影处左侧放置着一幅尚未完工的玛丽女王的肖像,女王脖颈上的珍珠项链闪耀着光泽。这只是维杰·勒布伦多幅自画像中的其中之一,但是似乎最为精致用心的一幅:画中既是一位艺术家,又是一名显贵,尽显女性温柔,又不失专业水准。
  逃亡的最后六年维杰·勒布伦待在俄国。在那里,她替许多王后、公爵夫人以及上流社会的姑娘们画肖像。而与此同时,她的故乡则陷于革命与反革命的动荡往复中。和她一样流亡的同胞们极少出现在她的作品中,因为他们付不起她出的高价。在她的绘画中,有无数精致的鬈发、浮夸的装饰、华丽的布料,金钱也许无法买到美貌,但是,维杰·勒布伦用画笔记录下无数美人——她是圣彼得堡最受宠的“镜子”。
  如何评判这些精致却谄媚的肖像取决于你认为艺术在权利面前能够展现几分真实。并非所有的艺术家都是在孤独中求索的天才,倾尽心力追寻美的真谛。要记得曾经也有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从鲁本斯到迭戈·委拉兹开斯,从约翰·辛格尓·萨金特到蒂娜·巴尼,这些杰出的艺术家们都曾在自己的时代侍奉权贵,并利用这种亲密关系所带来的优势和权力重新定义绘画再现可以有的形式,维杰·勒布伦就是一位在这个层面上的优秀画家。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回复主题: ★★★从卢浮宫到奥赛,欧洲绘画名作巡礼★★★(梵高)
功能受限
游客无回复权限,请登录后再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