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祖国的大地上(二)北京(1),正上图国博非洲雕刻 [主题管理员:hym1941]
正序浏览
主题图片汇总
主题内检索
浏览:88388 回帖:2316
游客没有回帖权限
陈年泡菜
泡网分: 51.982
主题: 41
帖子: 38397
注册: 2009年1月
内容贡献勋章
年内主力装备
★ ILCE-7M3
古代中国-春秋战国—061

      《青铜胄》
      战国
      内蒙古赤峰美丽河出土。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51.982
主题: 41
帖子: 38397
注册: 2009年1月
内容贡献勋章
年内主力装备
★ ILCE-7M3
古代中国-春秋战国—060

      第四单元:春秋战国时期的周边各族

      春秋时期,中原人常常自称为“诸夏”,将居住在周边地区的部族称为“蛮、夷、戎、狄”。随着中原各国与周边民族的密切交往,到春秋战国之际,“蛮、夷、戎、狄”中的大多数部族逐渐与“诸夏”相融合,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当时,北部与西北部地区的少数民族被泛称为戎和狄。其中,戎包括北戎、山戎及部落众多的西方戎族,狄包括白狄、赤狄、长狄等部族。到了战国时期,这些部族多与华夏族融合成一体。北部地区的部族被泛称为“胡貉”,包括东胡、匈奴、林胡、楼烦等;西北部地区的部族被泛称为“氐羌”。

《狼噬牛纹金牌饰》

      战国 匈奴 (前475 - 前221年)
      饰物
      1972年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原伊克昭盟)杭锦旗阿鲁柴登出土
      长12.7厘米、宽7.4厘米、重237.625克
      这件牌饰用黄金制成,牌面上压制出四狼噬牛的纹样。以牛的脊柱为轴,中分画面,四狼两两成对,对称分布于左右。画面线条流动,动感极强,纹饰丰满,使得整个场景充满了紧张的气氛。
      战国时期生活在蒙古高原的林胡、楼烦、匈奴等少数民族,与中亚草原的游牧民族联系密切,金属制品的纹饰风格深受其影响,狼噬牛纹即是比较典型的中亚草原艺术风格。同时这些民族又受到中原文化的熏染,此牌饰对称布局的画面就带有中原艺术风格。因此,这件器物从制作工艺到纹饰风格,集中体现了这种不同文化的交汇与创新。

      《嵌宝石金牌饰》
      战国(前475 - 前221年)
      饰物
      1972年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原伊克昭盟)杭锦旗阿鲁柴登出土

本帖最后由 hym1941 于 2017-5-27 20:46 编辑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51.982
主题: 41
帖子: 38397
注册: 2009年1月
内容贡献勋章
年内主力装备
★ ILCE-7M3

古代中国-春秋战国—059


      《虎纹青铜钲》
      战国  蜀  
      传四川新津出土
      钲是中国古代礼乐之重器,形近鎛,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史籍说,青铜钲为古代行军用的打击乐器,又名“丁宁”。该钲柄较长,器身正面刻有虎纹、树纹和巴蜀文字,是典型的古代巴人和蜀人使用的器物。巴、蜀是今四川省境内的部族,巴在今四川省东部地区,蜀在今四川省西部长江上游以北地区。蜀在春秋末年已有发达的农业,战国中期迁都于今四川成都,成为"戎狄之长"。巴、蜀受秦楚文化的影响很深,在青铜器上铸刻虎纹、于纹、花蒂纹,则是本民族风格的体现。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51.982
主题: 41
帖子: 38397
注册: 2009年1月
内容贡献勋章
年内主力装备
★ ILCE-7M3
古代中国-春秋战国—058

      《青铜錞于》
      春秋
      錞于是一种打击乐器,与鼓相和,或与钲并用,多见于南方地区。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51.982
主题: 41
帖子: 38397
注册: 2009年1月
内容贡献勋章
年内主力装备
★ ILCE-7M3
古代中国-春秋战国—057

      《“邾公华”青铜钟》
      春秋
      乐器
      传山东省邹县出土
      高36.4厘米、口宽18.1厘米
      器上有铭文75字,作器者为邾宣公之父邾悼公,即邾公华。
      这件甬钟鼓部饰有精细的蜷体龙纹,钲部和鼓部铸有铭文75字,记录了作器者为邾悼公华,其在位时间是公元前555年-前541年。
      邾即邹是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曹姓,位于今山东邹县中南部、济宁东境及滕县北境,相传为颛顼后裔挟所建。公元前614年,邾文公迁都于绎(今山东邹县东南纪王城)。邾国三面与鲁国为界,经常受其侵扰,邾国只能借齐、吴等大国之力与鲁国对抗。战国时期,邾为楚国所灭。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51.982
主题: 41
帖子: 38397
注册: 2009年1月
内容贡献勋章
年内主力装备
★ ILCE-7M3

古代中国-春秋战国—056

      《兽钮青铜鎛(BO)》
      春秋 郑
      乐器
      传1923年河南省新郑县李家楼出土
      高86.2厘米
      镈是一种形制接近于钟的乐器,不像钟口呈弧状,为平口,器身横截面为椭圆形。
与此同时出土的铜器已知的有钟、鼎、鬲、簋、壶、盘和兵器、车马具等,共百余件,推测出自一座大墓之中。从墓的随葬品看,可能是郑国诸侯的墓葬。郑是周宣王之弟郑桓公的封国,初封于郑(今陕西省华县东)。周幽王时,桓公见西周将亡,将财产、家属等迁移到东虢和郐之间。郑武公即位后,先后攻灭郐和东虢,建立郑国,都新郑(今河南省新郑县)。后渐衰弱,公元前375年被韩国所灭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51.982
主题: 41
帖子: 38397
注册: 2009年1月
内容贡献勋章
年内主力装备
★ ILCE-7M3

古代中国-春秋战国—055

      《石编磬》
      战国 魏
      乐器
      1957年河南省陕县后川出土
      这组编磬共10件,其长度、宽度依次为72.9厘米、17.7厘米,66厘米、16厘米,48.7厘米、14.5厘米,48.l厘米、15、5厘米,48厘米、15.2厘米,41厘米、13,5厘米,38厘米、12.5厘米,32.6厘米、11.25厘米,30.6厘米、111厘米,29厘米、10.3厘米。编磬是成组悬挂在磬架上按谱敲击的成套乐器(磬架系仿河南省信阳市长台关出土的钟架而制作)。出土编磬的陕县后川2040号墓形制阔大,出土文物极多,仅大件铜器即有80余件。魏国是战国早期的强国,从这组编磬可以推见该墓主人的地位之高。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51.982
主题: 41
帖子: 38397
注册: 2009年1月
内容贡献勋章
年内主力装备
★ ILCE-7M3
古代中国-春秋战国—054

      《青铜编钟》
      战国 楚
      乐器
      1957年河南省信阳市长台关出土
      这套编钟共13件,附铜辖(悬挂编钟的钩鞘)13个。13件编钟的高度依次是30.5厘米、25.7厘米、24.5厘米、23.4厘米、21.8厘米、21.4厘米、20.3厘米、19厘米、17.6厘米、16.6厘米、15.9厘米、15.5厘米、13厘米。最大一件钟的两面铸有铭文12字,记载楚历屈之月,晋国救戎于楚的事件。经试音发现这组编钟音阶准确,音质优美,每枚钟都能发两个乐音,两音之间为大三度关系,符合现代声学原理。经※※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测试,音律准确。1957年7月,※※人民广播电台第一次播送了用这套编钟演奏的《东方红》乐曲。       1970年※※第一颗人造卫星遨游太空携带的乐曲《东方红》就是用这组编钟演奏的。该编钟曾随中国对外文物展览先后赴丹麦、英国、美国等十几个国家演出。
      周朝是依靠礼制来维护统治秩序的,编钟这种礼乐用器的数量和种类的多少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从西周早期出现三个一组的编钟以后,其每组的数量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加。春秋战国时期,上层贵族仍沿袭周王朝的一些礼制,因此在其大墓中经常陪葬编钟、编磬。
西周时期贵族的音乐,主要是配合礼仪演奏的,曲调讲究严肃、平稳,伴奏的乐器以钟、磬、鼓等打击乐器为主,被称为“金石之音”。《荀子·乐论篇》中谈到各种乐器之音在礼乐中的作用:鼓似天,钟似地,磬似水,竽、笙、管等似日月星辰。礼乐在春秋战国时期被称为“雅乐”,可在庙堂上制造出一种天、地、人浑然一体的庄重气氛。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51.982
主题: 41
帖子: 38397
注册: 2009年1月
内容贡献勋章
年内主力装备
★ ILCE-7M3
古代中国-春秋战国—053

      第三单元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文化领域发生巨变,一些得到良好教育的“士”人聚徒讲学,著书立说,建立了众多学术流派。其中,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与墨子开创的墨家学派成为时代显学,※※遍天下。他们与道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等学派自由争论政治、思想领域的各种问题,在学术思想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思想界的活跃也促进了文学、史学、艺术与科学的发展,中华文明从此走入了一个生机勃勃、硕果累累的新时代。

      《楚辞》
      
      这是一部长篇诗歌总集,作者为屈原(亦有宋玉、景差、唐勒等少量作品)。分《离骚》、《九章》、《招魂》、《九歌》、《天问》等篇章,大部分都是伤时哀世之作。楚辞原是江汉地区以楚方言写作的诗歌。屈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吸收中原诗歌创作的精华,对原有楚辞加以改造、提高,把楚辞创作成带有丰富想象力和浪漫主义气质的长篇抒情诗,这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次飞跃。楚辞运用大量神话传说来反映作者思念祖国及同腐朽势力斗争的思想感情。其中以《离骚》、《九章》、《招魂》反映的※※情感最为强烈。《天问》一连串提出170多个问题,涉及从开天辟地到天地的构造,从神话传说到有史时代的各个方面,表现了作者深邃的思绪和犀利的眼光。《九歌》是经过改编的南楚民间的祭神歌,反映了南楚巫文化的一个侧面。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51.982
主题: 41
帖子: 38397
注册: 2009年1月
内容贡献勋章
年内主力装备
★ ILCE-7M3
古代中国-春秋战国—052

      《青铜釭》
      战国 秦
      曲尺形铜构件
      1973年陕西凤翔县姚家岗出土。
      长42厘米、宽16厘米。
      这类构件用来连接加固宫殿壁柱、门窗所用的饰件,其外露的两面饰有蟠螭纹,与当时青铜礼器上的纹饰相似。饰件的一端为尖齿形,可能象征兽嘴。有一面有2个小钉孔,用于固定所嵌入的部位。饰件器壁坚厚,纹饰繁密,不仅能加固木制物件,还可以起到装饰效果。这种构件目前发现较少。姚家岗铜构件出土地点,位于秦都雍城遗址附近,先后出土过两批,有长形、方形多种。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51.982
主题: 41
帖子: 38397
注册: 2009年1月
内容贡献勋章
年内主力装备
★ ILCE-7M3
古代中国-春秋战国—051

      《黼黻(fu fu)纹筒瓦》
      战国 燕
      建筑材料
      传河北省易县燕下都遗址出土
      长90.2厘米、径36厘米
      瓦身镶贴的三角形黼黻纹,交错排列分为两组。这类瓦可能是当时覆在宫殿墙头上保护墙头的“护墙瓦”。燕下都古城东西长约8公里,南北宽约4公里。中间有一南北纵贯的河道将其分为东西两城。东城也称内城。内城北部※※武阳台到老台一带,属宫殿建筑区。从该区出土的黼黻纹大型筒瓦看,当时燕下都的宫殿建筑是非常宏伟高大的。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51.982
主题: 41
帖子: 38397
注册: 2009年1月
内容贡献勋章
年内主力装备
★ ILCE-7M3
古代中国-春秋战国—050

      《饕餮纹半瓦当》
      战国 燕
      建筑材料
      1930年河北省易县燕下都遗址出土
      高9.8厘米、径19.8厘米
      此瓦当饰严谨严森的饕餮纹,当是燕王宫殿所用。燕下都是燕昭王时期修建的,是燕国通往齐、赵等国的咽喉要地,也是燕国南部的政治、经济、军事重镇。燕下都自1930年调查发掘以来,发现大大小小许多建筑遗存,都属于宫殿建筑群,其中有兽形陶水管、有华美纹饰的瓦、半瓦当等,为研究燕国城市建设的规模、布局和建筑艺术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51.982
主题: 41
帖子: 38397
注册: 2009年1月
内容贡献勋章
年内主力装备
★ ILCE-7M3
古代中国-春秋战国—049

      《人形青铜灯》
      战国 齐
      1957年山东诸城出土
      战国时期的灯具以青铜质的为主体,多为贵族实用器。此灯整体为一身着短衣男子双手擎灯状。人形铜灯的人俑粗壮有力,身穿短衣,圆眼阔口,腰束宽带,立于盘龙座上,双手向左右张开擎灯,完全是一副武士的模样。脚踏龙,显示了他的神勇;双手擎灯,显示了他的神力。盏盘下的子母榫口与盘柄插合,可根据需要随意拆卸,构造精巧。人足下为盘龙形镂空圆座。出土时还随附有一柄供添油用的长柄铜勺。这件铜灯设计巧妙,造型新颖,专家认为它应是战国时期齐国宫廷中所使用。有神力而兼神勇人俑是齐人对勇武力士的一种标准表现方式,体现了齐人尚武的传统。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51.982
主题: 41
帖子: 38397
注册: 2009年1月
内容贡献勋章
年内主力装备
★ ILCE-7M3
古代中国-春秋战国—048

      《错银铜卧牛》
      战国 楚
      镇席之器
      1956年安徽省寿县出土
      长10厘米、高5厘米
      青铜卧牛作蟠伏顾首状,形态逼真,栩栩如生。牛身有错银云纹,不仅动感十足,而且充满神秘气氛。腹下刻有“大府之器”铭文。 “大府”是王室掌管财币货藏的机构,是王室府库的官长,掌管四方向王室进贡的“货贿”,同时在王进行赏赐时负责从府库中搬取、清点赏赐品。此器当是大府所藏专供王室使用的器物,故造型制作都异常精美。
      青铜卧牛为席镇。古人跪坐于地、床、榻等,上必铺席。为了避免起身落坐时折卷席角,需要重物将其四隅压镇。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51.982
主题: 41
帖子: 38397
注册: 2009年1月
内容贡献勋章
年内主力装备
★ ILCE-7M3
观潮人 发表于 2017-5-25 15:31
感谢楼主给我们带来这么精美绝伦的文物及详细的介绍。


      谢谢您的光临!

古代中国-春秋战国—047

      《透雕蟠螭纹青铜镜》
      战国 楚
      照面用具
      1976年湖北省江陵县张家山战国墓出土
      直径20.5厘米
      这面铜镜是由银白色镜面和镂空透雕的镜背合体而成,小环钮可穿带,钮外为镂空的蟠螭纹,屈曲联结,靠外缘有一圈镂室的菱形纹;内区为透雕的四组龙纹;内外区交界处饰一周重环纹和三角云纹。整个青铜镜构思巧妙,制作精美。楚国青铜铸造业发达,出土铜镜数量多,样式繁复,花纹美观,铸造精工。楚国铜镜分方形与圆形两种,但以圆形镜为多。战国楚式镜一般背面的钮较薄,多作三弦纹钮。
      透雕双层青铜镜,是青铜镜发展过程中一个独特的品种,其镜面和镜背分别铸造,然后嵌合在一起,镜背的镂空花纹繁缛细腻。此类青铜镜流行于战国时期,主要见于东周王城所在的洛阳地区及楚国。其中楚国是战国青铜镜出土最多的地方。这件青铜镜的纹饰更接近于中原地区的常用纹饰,应该是楚国借鉴了洛阳地区的工艺风格铸造的。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2.34
主题: 1
帖子: 3851
注册: 2008年3月
感谢楼主给我们带来这么精美绝伦的文物及详细的介绍。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51.982
主题: 41
帖子: 38397
注册: 2009年1月
内容贡献勋章
年内主力装备
★ ILCE-7M3
古代中国-春秋战国—046

      《“齐侯子行”青铜匜(yi)》
      春秋 齐  
      1977年山东临朐出土
      此匜乃齐候之子形所作。
      古代贵族用盥器。器身呈弧瓢形,前有长流,后有屈兽为鋬,兽口衔器沿,尾卷起,兽身饰重环纹,器下有四兽足,兽头顶器底,卷尾触地。口沿外壁饰窃曲纹,腹部饰瓦纹,匜底内铸铭文,三行15字。为国家一级文物。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51.982
主题: 41
帖子: 38397
注册: 2009年1月
内容贡献勋章
年内主力装备
★ ILCE-7M3
古代中国-春秋战国—045

      《“令狐君嗣子”青铜壶》
      战国 韩
      盛酒器
      传1927年河南省洛阳市金村古墓出土
      高46.5厘米、口径14.8厘米
      该青铜壶分壶盖和器身两部分。壶盖上有镂空的六莲瓣状捉手,下有子口以纳入壶身中。壶身侈口,束颈、溜肩、鼓腹,壶底有圈足,肩部两侧有相对的衔环耳。盖缘和壶身均饰散虺纹,其中壶身纹饰共5周。铭文位于壶颈部,共23行50字,内容是令狐君的嗣子铸壶的颂辞,为家族安康祈福。令狐在今山西省猗氏县西南。战国初晋封其大夫于令狐,称令狐君。
      该壶出于洛阳金村的一座墓葬中,同出者两件,形制、纹饰和铭文基本相同,另一件在加拿大多伦多皇家安大略博物馆。
      在东周较高等级墓葬中,青铜壶大多成对出现。此类带莲瓣状捉手的壶盖,出现于春秋中期,盛行于春秋末年到战国中期。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51.982
主题: 41
帖子: 38397
注册: 2009年1月
内容贡献勋章
年内主力装备
★ ILCE-7M3
古代中国-春秋战国—044

      春秋战国时期,贵族礼仪化的饮食活动依然很多,壶、簋、罍、鼎、盘、匜等青铜饮食器仍在使用;漆器因其艳丽而轻巧,被广泛应用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丝织业的发展,使丝绸服装成为贵族阶层的主要衣着;华丽的铜灯、精美的铜镜等,都成为贵族家居生活中的时尚用品。

      《“襄安君”青铜扁壶》
      战国  燕
      容酒器。
      壶是长颈容器的统称,其变化式样甚多,有圆形、方形、扁形、瓠形等。它自商代已有,春秋战国时期尤其盛行,一直沿用到汉代或更晚。
      襄安君是燕国王族,燕昭王时封君。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51.982
主题: 41
帖子: 38397
注册: 2009年1月
内容贡献勋章
年内主力装备
★ ILCE-7M3
古代中国-春秋战国—043

      春秋战国时代,由于征收田赋的需要(楚国的“量入修赋”,鲁国的“初税亩”,以及后来田赋制度的确立),和商业发展的需要,度量衡显得更为重要,其制度也日趋完备。度量衡在它发展史上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但又由于当时小国林立,诸侯纷争,政治上的不统一,表现在度量衡上就有不少的地域差异。

《天秤和环权》

      战国 楚
      1954年湖南省长沙市左家公山出土
      秤杆由木杆和二铜盘组成,木杆呈扁条状,长27厘米,中间一孔,穿丝线为提纽。铜盘径4厘米,边缘有4个对称小孔,穿丝线后分别系于秤杆两端,成提纽天平。环权共9枚,自小至大重量为0.6克、1.2克、21克、4.6克、8克、15.6克、31.3克、61.82克、125克。这是非常难得的一组古代成套衡具。据研究,各枚环权,分别为当时的一株、二株、三株、六株、十二株、一两、二两、四两、八两。当时楚的1斤约合现在的250克。楚国商业发达,度量衡制度亦比较准确规范,当时楚国使用的货币是铜贝和黄金版,推测这种小型衡器用于称量供切割使用的黄金版。

      《“商鞅”青铜方升》
      战国 秦
      此器是秦孝公十八年(公元前344年)商鞅变法时所规定的标准量器。秦统一六国后,又在其底部加刻了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诏书,命令丞相隗状和王綰把商鞅既定的制度推行到全国。方升全长18.7、内口长12.4、宽6.9、深2.3厘米,容积202.15毫升,重0.7公斤,为长方形的有柄量器。器的外壁刻铭文,共75字分别为,(底部铭文)“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左壁铭文)“十八年,齐(率)卿大夫众来聘。冬十二月乙酉,大良造鞅。爰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寸)壹为升。”(前壁铭文)“重泉”。

本帖最后由 hym1941 于 2017-5-24 19:58 编辑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51.982
主题: 41
帖子: 38397
注册: 2009年1月
内容贡献勋章
年内主力装备
★ ILCE-7M3
古代中国-春秋战国—042

      《圜钱》
      圜钱是战国中晚期的青铜铸币,是一种进步的铸币形式。圜钱也称圜金、环钱圆形,※※有一个圆孔。钱上铸有文字。一说由纺轮演变而来;一说由璧环演变而来。
      最早的圜钱产生在政治经济制度较为先进的魏国。如面文“垣”、“共”字等。这种形式的钱币,比起“布币”、“刀币”来便于携带,也便于互相接受,符合商品交换发展的需要。各国先后所仿铸,先是赵国、秦国仿铸,后有齐国、燕国仿铸。
      1-2.“賹刀”(齐) 3.“賹六刀”(齐)4-6.“明化”(燕)7-10“共”(魏)
11-13.“垣”(魏) 14-16.“蔺”(赵) 17.东周(东周)


      《史记•秦本纪》记载:“(秦昭襄王)十五年,大良造白起攻魏,取垣,复与之。”表明垣地属魏,战国晚期被秦国攻取,后来又还给了魏国。垣,在今山西垣曲东南。
      蔺和离石都是战国时赵国的属地。离石即今山西的离石县,蔺在今离石县西,也称蔺阳邑,两地相距很近,赵在这两地都铸过纪地的圜钱。
      春秋战国之际,东周王畿内先后分封出“西周”、“东周”两个封国,在战国末期为秦国所灭。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51.982
主题: 41
帖子: 38397
注册: 2009年1月
内容贡献勋章
年内主力装备
★ ILCE-7M3
古代中国-春秋战国—041

      《刀币》
      春秋晚期至战国时期的燕国、齐国、赵国、中山国所通行的刀类货币。
     燕国刀币
1.无字尖首刀 2-3.“五”尖首刀 4.“明”桥背刀 5.“明”罄折刀
赵国刀币
1-2.“甘丹” 3.“白人” 4.“蔺” 5.“晋化”

      “甘丹”即邯郸,战国时为赵国都城。
      齐国刀币
      齐刀比较厚重,以厚大精美而著称,基本形制是尖首、弧背、凹刃,刀的末端有圆环,面、背有文字或饰纹。
资料没收集,不能一一对应了。
      4. 齐建邦囗缶(宝)化(货)  长18.2厘米,宽2.95厘米。为战国时期齐货币。它是齐刀中面文字数最多者,铸造规矩整齐,形体美观,但数量较少。
      5. 齐缶(宝)化(货)  长18.7厘米,宽3厘米。齐国刀币形体较大,币面文字多为铸币地名加“缶(宝)化(货)”二字。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51.982
主题: 41
帖子: 38397
注册: 2009年1月
内容贡献勋章
年内主力装备
★ ILCE-7M3
古代中国-春秋战国—040

      《平肩弧足空首布》
      春秋·晋
      1.“亥” 2.“四”3.“成”4.“封丘少化”5.“毫”
      空首布是春秋时期较为流行的一种布币形式。但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空首布在使用过程也如贝币般渐渐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如它那方形中空的首部及尖锐的肩和足,不但容易伤人,又不便于大量的携带和存放。且其在流通过程中的弊端也越发的突出。后来,布的体型被逐渐变小,同时还伴随了文字的出现。
     最典型的就是布币的正面被铸有一至两个文字,如数字、干支以及地名等等。有了这种面额更大的货币人们的交易活动就变得更为方便,以至于各诸侯国也纷纷效仿起来。到了战国时期,韩、魏、赵、燕、楚等主要的诸侯国也都铸行布币。后来,为了便于携带,空首布的体型越来越小,但这不同于后世钱币的减重。在当时,减重是不影响其充当的价值的。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51.982
主题: 41
帖子: 38397
注册: 2009年1月
内容贡献勋章
年内主力装备
★ ILCE-7M3
古代中国-春秋战国—039

      《青铜空首布》
      春秋 晋
      货币
      1956年山西侯马出土
      空首布是中国早期的金属铸币, 1956年山西省侯马出土的耸肩尖足空首布,形体较大,一般通高为13~15厘米左右,每件重量(含布首泥芯)在34~44克之间,这是迄今考古发现的中国最早的金属铸币。金属铸币的出现反映了当时商业交换的发展,而商业交换的一般发展途径是从实物交换经一般等价物再形成为金属铸币作中介的,故中国这种最初的铸币形式多取自生产工具,空首布就是仿照农业工具镈的形式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51.982
主题: 41
帖子: 38397
注册: 2009年1月
内容贡献勋章
年内主力装备
★ ILCE-7M3

古代中国-春秋战国—038

      春秋战国时期,城市的数量不断增加,规模日益扩大,城市的商业特点日趋明显。为适应商业发展的需要,各国大量铸造金属货币,并实行各自的度量衡制。这些均为纯金制作的楚国货币,呈版状,上用印凿打钤印文。“卢金”上钤有圆形印戳,其中的“卢”字是地名。“郢爯”上所钤方形印戳的“爯”字是称量的意思,“爯”前一字为地名。类似的货币楚还有“陈爯”、“鄟爯”等。郢爯和卢金都是中国最早的黄金铸币,支付时切割成小块,称量使用。

      《郢爯和卢金》
      战国  楚   
      1979年安徽省寿县东津乡花园村出土
      这些由纯黄金制作的楚国货币,呈版状,上用印凿打钤印文。郢爯面上所打钤的“爯”字是称量的意思,“爯”前一字为地名,郢是楚国首都。类似的货币楚还有“陈爯”、“鄟爯”等。卢金上钤有圆形印戳“卢金”,其中的“卢”字也是地名。郢爯和卢金都是中国最早的黄金铸币,支付时切割成小块,称量使用。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51.982
主题: 41
帖子: 38397
注册: 2009年1月
内容贡献勋章
年内主力装备
★ ILCE-7M3
古代中国-春秋战国—037

      《鎏金嵌玉镶琉璃银带钩》
      战国 魏 (前475-前221年)
      1951年河南省辉县固围村五号墓出土
      长18.7厘米、宽4.9厘米
      带钩呈琵琶形。中部凸起,呈弧状,底部为银托。钩首为兽首,青玉雕刻,兽首用细线刻画出圆眼、长鼻和长嘴喙,喙两侧有数道横线纹。额头正中有一花蕾纹,上斜刻小方格纹,有角。面为包金组成的浮雕兽面,两侧盘绕两条夔龙,倒向勾端,合为一首。与两侧夔龙方向相反,又蟠绕着两只凤鸟纹。脊背正中,均匀嵌入三块白玉玦,玦面刻有卧蚕纹。前、后两玉玦的中心孔各嵌入一个琉璃珠。玉玦色呈青白色,刻纹较为精细。整个带钩把金属铸造工艺和琢玉工艺结合起来,纹饰繁复,玲珑剔透,包金镶玉,雍容华贵,是战围带钩中的精品,极为奢华,反映了当时金银工艺的最高水平。堪称中国古代最华美的带钩。
      1950年至1953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河南辉县琉璃阁、固围村一带进行过三次发掘,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发现了一批战国时代的大墓及其附属的车马坑,此件制作精美的带钩就出于固围村5号墓中。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51.982
主题: 41
帖子: 38397
注册: 2009年1月
内容贡献勋章
年内主力装备
★ ILCE-7M3

古代中国-春秋战国—036

      《玉剑饰、玉璧》
      战国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51.982
主题: 41
帖子: 38397
注册: 2009年1月
内容贡献勋章
年内主力装备
★ ILCE-7M3
古代中国-春秋战国—035

      《玉环、玉璧》
      战国 曾
      1978年湖北随县出土
      玉璧环内外缘各有一周阴刻线,形成内外边廓。两线内雕琢谷纹,排列成行,错位相对。谷纹是谷物发芽的样子,也称蝌蚪纹、涡纹、卧蚕纹等,象征万物复苏和对丰收的盼望。谷纹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的玉器中。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51.982
主题: 41
帖子: 38397
注册: 2009年1月
内容贡献勋章
年内主力装备
★ ILCE-7M3
古代中国-春秋战国—034

      《云兽纹青玉璜》
      战国 魏 (前375-前276年)
      佩饰品
      1950-1951年河南省辉县固围村一号墓祭坑出土
      长20.5厘米,宽4.8厘米
      该器号称“佩玉之冠”,这件玉璜由七块和阗青白玉和两个鎏金青铜兽首衔接而成,中间五块玉以铜片穿连,青铜片从五块玉中穿出后,左右两端各装饰鎏金青铜兽首,两只兽首分别衔着透雕的椭圆形玉,青铜片与玉衔接吻合严密,至今毫无松动。这件玉璜集阴刻、浮雕、镂空、接榫、碾磨等多种工艺于一身,尤其用若干节玉片配合金属衔接,制作难度极大,代表了当时玉器制作工艺的最高水平。
      璜是一种圆弧形玉器,目前所知最早的璜出土于浙江余姚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文化遗址。除用作日常佩饰外,璜具有重要的礼仪功用。《周礼》就将玉璜与玉琮、玉璧、玉圭、玉璋、玉琥称为“礼天地四方”的礼器。春秋战国时期,玉被赋予了很多文化内涵,王公贵族皆以佩玉为时尚。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51.982
主题: 41
帖子: 38397
注册: 2009年1月
内容贡献勋章
年内主力装备
★ ILCE-7M3
古代中国-春秋战国—033

      《龙梁原始瓷壶》
      战国 楚
      盛酒器
      1955年浙江省绍兴市漓渚出土
      高18厘米、口径7厘米
      此壶由夹砂硬陶制作,圆口、斜肩、鼓腹,肩上有一龙形提梁。龙身有锯齿形脊背,以龙首为短流,底部有3个兽形蹄足,造型接近青铜器。此壶胎质坚硬,薄釉,腹及盖顶饰指甲纹,没有早期青瓷常出现的釉层剥落现象,是中国早期原始青瓷中的佳作。原始青瓷是汉代成熟的青瓷的前身,汉代青瓷的主要产地是今浙江上虞、绍兴一带。目前,在绍兴附近已发现烧制原始青瓷的战国窑址多处,说明两者有很深的渊源关系。
      原始青瓷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夏、商时期,它是在制陶技术成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和陶器相比,原始瓷具备了胎体坚硬、表面施釉、光滑洁净不渗水等特点,与东汉晚期成熟的瓷器相比,却又显得胎质较粗,火候控制不够成熟,常有变形、釉色不稳定等现象,是从陶器向瓷器发展过程中的产物,被专家们称为“原始青瓷”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回复主题: 祖国的大地上(二)北京(1),正上图国博非洲雕刻
功能受限
游客无回复权限,请登录后再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