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祖国的大地上(二)北京(1),正上图国博非洲雕刻 [主题管理员:hym1941]
正序浏览
主题图片汇总
主题内检索
浏览:88385 回帖:2316
游客没有回帖权限
陈年泡菜
泡网分: 51.982
主题: 41
帖子: 38397
注册: 2009年1月
内容贡献勋章
年内主力装备
★ ILCE-7M3
古代中国-春秋战国—032

      《朱绘兽耳陶壶》
      战国 燕
      盛酒器
      1957年北京市昌平区松园村战国墓葬出土
      高70厘米、口径20厘米
      此壶为泥质灰陶,陶胎呈深灰色,平盖,颈部四周有对称兽耳和兽面衔环铺首各一对,从颈到腹为上方下圆形式,器身贴格状宽带成四开光,朱绘云纹和变形蟠螭纹,造型优美,是战国陶器的珍品。燕国类似的彩绘仿铜陶器在燕上都(今北京市西南)、燕下都(今河北省易县)周围多有发现,这也正是燕国墓葬的一个特点。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51.982
主题: 41
帖子: 38397
注册: 2009年1月
内容贡献勋章
年内主力装备
★ ILCE-7M3

古代中国-春秋战国—031

      《青铜盏》
      春秋 楚
      盛食器
      1978年河南省淅川县下寺楚墓出土
      高19.5厘米、口径23.2厘米
      盏是楚国特有的一种食器,进入春秋后才出现。这件青铜盏直口,腹微鼓,圜底、三只镂空螭纹足。盖正中有平环形捉手,由八组对称的蟠螭纹盘绕而成,螭首上下盘绕,螭身卷曲,螭尾接于器盖。捉手外侧盖面上有4个环钮,器身上有2兽耳和2环耳,盖面有绹索纹、蟠虺纹和蟠螭纹所组成的纹饰两周。盖沿饰锯齿纹一周,沿下饰附兽首状边卡三个。器身饰绹索纹、蟠虺纹带各二周及锯齿纹一周。盏盖握手与器下三足镂空装饰是采用失蜡法铸造。
      所谓失蜡法是指将易熔的黄蜡或蜂蜡制成蜡模,然后用细泥浆多次浇淋,并涂上耐火材料使之硬化,做成铸型,再次烘烤使蜡模融化流出,剩下的泥壳形成空腔,借助这一空腔浇铸青铜液成器。下寺1号楚墓属于春秋晚期前段的墓葬,这件青铜盏是目前已知较早使用失蜡法铸造的器物,纹饰精美,工艺成熟,显示失蜡法铸造在中国已经有较为悠久的※※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51.982
主题: 41
帖子: 38397
注册: 2009年1月
内容贡献勋章
年内主力装备
★ ILCE-7M3
古代中国-春秋战国—030

      《铜手钳》
      战国  秦   
      1979年陕西凤翔出土
      这种铜手钳与我们现在使用的已经十分近似,充分表明当时手工业的发达程度。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51.982
主题: 41
帖子: 38397
注册: 2009年1月
内容贡献勋章
年内主力装备
★ ILCE-7M3
古代中国-春秋战国—029

      《鎏金银盘》
      战国 秦 昭王三十三年(公元前274年)
      1978年-1980年山东淄博临淄西汉齐王墓出土
      高5.5厘米,口径37厘米
      此盘敞口、折沿,浅腹,平底。通体银质地,遍体饰浅浮雕变形蟠螭纹,纹饰表面鎏金。此器虽然出土于西汉齐王墓周边的陪葬墓,但从造型、纹饰上都有战国时代特点。银盘上有三种铭文,其字体分别属于战国周人系统、秦人系统和西汉初年样式。有学者分析,秦式文字中有“左工”、“卅三年”等字样,为秦昭王三十三年由秦国工官“左工”制造。而后来不知是何原因,周人得到此盘并将其价格刻于盘上,藏于“中府”—即周王所藏财货之地。最后辗转进入西汉齐王府中。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51.982
主题: 41
帖子: 38397
注册: 2009年1月
内容贡献勋章
年内主力装备
★ ILCE-7M3
古代中国-春秋战国—028

      《错金银马首形铜辕》
      战国 魏  
      车辕饰件
      1951年河南省辉县固围村出土
      高8.8厘米、长13.7厘米、管径4.8厘米
      这件铜辕饰呈马首形,其头部和颈部用错金银的工艺装饰云纹和鳞纹,制作精美,为车用装饰,装配在车辕的前端。是战国时期错金银铜器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魏在春秋时代是晋国的一个大贵族,是晋国的“六卿之一”,后来逐渐成为一支强大的政治势力。公元前471年,韩、赵、魏三家消灭其他势力瓜分晋国(史称“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魏与韩、赵被周威烈王册封为“诸侯”,成为战国时期中原的强国。魏的疆域在今山西省西南部和河南省北部都安邑(今山西省夏县),后迁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战国初,魏文侯任用李悝、吴起、西门豹等进行经济、政治和军事改革,加速了魏国的封建化进程,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有名的强国。辉县固围村大墓是形制规模很大的“中”字形墓(两墓道的墓),周围有陵园,类似诸侯陵墓的规格,所以出土的车辕饰异常精美。
      这件错金银马首形铜辕饰出土于战国中期魏国贵族墓,此墓是目前所知魏国墓葬中规格最高的一座,出土的器物多工艺考究,精美绝伦。这件错金银青铜代表了魏国青铜器铸造及错金银工艺的最高水平,也反映了贵族生活的奢靡。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51.982
主题: 41
帖子: 38397
注册: 2009年1月
内容贡献勋章
年内主力装备
★ ILCE-7M3
古代中国-春秋战国—027

      春秋时期,中国人已经掌握了冶铁技术。战国时期,铸铁技术日趋成熟,特别是铸铁柔化技术的发明以及铁范的使用,极大地提高了铁器的产量。到战国中期,铁器已广泛应用于农业,使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当时的铁铧犁大多呈 V 形,后端比较宽阔,前端尖利,并有直棱,可以加强刺土功能,表明了耕作技术的一大进步。
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在铸范的制作、合金原料的配比选择、冶铸的技巧上更加讲究,其中合范铸造、熔模铸造、焊接等多项技术的出现,错金、错银、嵌赤铜、包金、鎏金、镶嵌、刻镂等新工艺的使用,使青铜器制作呈现出新的风貌。丝织品的种类繁多,拥有当时世界上领先的织造技术;原始瓷器的烧制有所进步;大量金银器和精美玉器、漆器的使用,表现出王室贵族追求奢华的时尚。

      《铸铁范》
      战国燕锄铁范,1953年河北兴隆古洞沟出土。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51.982
主题: 41
帖子: 38397
注册: 2009年1月
内容贡献勋章
年内主力装备
★ ILCE-7M3
古代中国-春秋战国—026

      第二单元 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和生活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革新促进了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铁器的普遍使用提高了农业产量,促进了手工业、商业的繁荣。原先是各国政治、军事中心的都邑,到战国中期,都发展成为工商业大都会。

       《独木橇》
      春秋
      1958年江苏武进淹城出土。
      橇长11米,用整段楠木凿成,是泥沼上的运输工具。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51.982
主题: 41
帖子: 38397
注册: 2009年1月
内容贡献勋章
年内主力装备
★ ILCE-7M3

古代中国-春秋战国—025

      《“郑右库”青铜戈》
      战国 韩
      兵器
      1971年河南省新郑县白庙范村出土
      通长25.2厘米、胡长11.2厘米
      戈内上有铭文“(郑)右库”,郑即战国韩的首都新郑(在今河南省新郑县),“右库”是当时韩的一个制造、贮藏武器的部门。韩在春秋时是晋国的一个大夫,后来逐渐成为一支强有力的政治势力,参与瓜分晋国,其后不断向外扩张,公元前403年被周威烈王册封为“诸侯”,成为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的强国。韩的疆域在今山西省东南部和河南省中部,首都原在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市),后又迁到宜阳(今河南省宜阳县)、阳翟(今河南省禹县),灭郑后,则把首都迁到新郑。
      “郑右库”青铜戈尖锋,长援,援中部有脊、上下皆有刃,其中下刃因前后弧度不同从而形成一个棘凸,增大了杀伤力;胡较长,胡上有三个长条形穿;内三面皆有刃,前端也有一长条形穿。内上有铭文“奠右库”三字。
      本器出土于郑韩故城内,同出有多件有铭兵器,均为战国时韩国兵器。根据东周文献记载,“库”是兵器的存放地,“右库”是韩国都城新郑的一处兵器库,另外尚有“左库”,性质相同。

      另三件是燕国的戈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51.982
主题: 41
帖子: 38397
注册: 2009年1月
内容贡献勋章
年内主力装备
★ ILCE-7M3


      《宋公栾戈》
      春秋   兵器
      传1936年安徽寿县出土
      全长22.3厘米
      此戈有铭文6字,为错金鸟篆体。宋公栾即宋国国君宋景公,尚武的时代,君主武官都有专用的兵器。王者之戈矛,古兵之至尊,君主诸侯兵器上多用错金字署名,而卿大夫则铸铭文。这件青铜戈胡部有6个工整的错金鸟篆铭文,“宋公栾之造戈”。“宋公栾”是宋国第27任国君宋景公,周敬王四年(公元前5l6年)即位,卒于周贞定王十八年(公元前451年)。
      戈是一种用来勾杀的兵器,在春秋战国时期被广泛使用,一般为青铜铸造,配以木柄。
      宋国为子姓,周武王分封诸侯的时候,封商纣王的庶兄、当年曾投降周朝的微子启于商丘(今河南商丘南),国号宋,以奉商朝的宗祀,所辖范围有今河南东部和山东、江苏、安徽部分地区。宋国一直是小国,春秋时有所发展,齐桓公称霸时,宋国一直是齐国的盟友,因此齐桓公临终时把公子昭托付给宋襄公。宋襄公是宋国第20任国君,他不负重托,联合诸侯军队平定齐国内乱,助公子昭当上国君,即齐孝公。宋襄公成功帮助公子昭当上国君后,自觉有实力在诸侯中称霸,但终因国力弱小而失败。公元前4世纪中叶,司城子罕逐杀宋桓侯,夺得政权。公元前286年为齐国所灭。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51.982
主题: 41
帖子: 38397
注册: 2009年1月
内容贡献勋章
年内主力装备
★ ILCE-7M3

古代中国-春秋战国—023

      《楚高青铜缶》
      战国晚期 楚
      容酒器
      1954年山东省泰安县采集。
      通高37厘米、口径24.5厘米、底径24.1 厘米。
      楚高青铜缶广肩,圆腹,直口,圈足。腹中部饰一突起环带,其上有 个凸圆形装饰,盖上有 个凸圆形装饰。器、盖口沿处均有“楚高”字样。造型与装饰为战国楚国风格,被认为是楚国灭鲁之后在泰山举行祭祀活动时埋下的遗物。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51.982
主题: 41
帖子: 38397
注册: 2009年1月
内容贡献勋章
年内主力装备
★ ILCE-7M3
古代中国-春秋战国—022

      《“栾书”青铜缶》
      战国 楚
      盛酒或盛水器
      通高40.5厘米、口径16.5厘米、足径17厘米
      此器光素无纹,器颈至肩下有铭文5行40字,由左而右,字皆嵌金,为栾书子孙祭祀祖先而作,但多年来习称栾书缶。栾书又称“栾武子”或“栾伯”,是春秋时晋国大夫,执政14年,于鲁成公四年(公元前587年)将中军,卒于公元前573年。器上错金铭文字形规整,至今熠熠生光。错金技法创于春秋中叶,但此缶无论从器形还是字体看,都属楚国作风,故实际是后来入于楚国的栾书子孙的遗物。
      “栾书”青铜缶器形似壶,小口,短颈溜肩,圆腹,矮圈足,圈足外缘有三个等距离的小长方形片状饰向外侧伸出,底部作十字形凸起。盖顶弧形,盖面内沿有三个等距离的小长方形微凸的卡。盖上和腹侧各有四个对称的环形耳,耳上有阴线的云纹。缶盖与腹表均有铭文。盖铭2行8字:“正月季春元日己丑。”腹铭错金5行40字:“正月季春元日己丑,余畜孙书也择其吉金,以作铸缶。以祭我皇祖,虞(余)以祈眉寿。栾书之子孙,万世是宝。”
      此器相传出土于河南辉县。20世纪90年代初,有学者根据新发掘的考古材料,指出该器应定为楚式器物。
金银错工艺产生于春秋中期前后,其工艺程序是先在青铜器表面铸出浅凹的纹饰或铭文,如果是特别精细的纹饰,则是在器表用墨笔绘出纹饰,按纹饰用硬度较大的工具錾刻浅槽,然后在浅槽内嵌入细薄的金银片或金银丝,再进行打磨,使嵌入的金银片与铜器表面相平滑,最后在器表用木炭加清水进一步打磨,使器表增光发亮,从而利用金银与青铜的不同光泽映衬出各种色彩。这种工艺在初期时比较注重施于铭文,此缶是目前所见最早的一件错金铭文青铜器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51.982
主题: 41
帖子: 38397
注册: 2009年1月
内容贡献勋章
年内主力装备
★ ILCE-7M3
古代中国-春秋战国—021

      《“熊悍”青铜鼎》
      战国 楚
      祭祀礼器
      传1933年安徽省寿县朱家集李三孤堆出土
      高55.6厘米
      铜鼎的器、盖口沿有刻铭。从铭文看,该鼎是楚幽王熊悍(公元前237~前228年在位)销毁缴获的兵器而改铸的礼器。寿县在战国初是蔡的首都(下蔡),蔡被楚灭后改称寿春。公元前241年,楚考烈王熊完被秦所逼,迁都寿春,称郢。熊悍是熊完之子,楚幽王三年(公元前235年),秦继攻赵之后,命大将辛梧率四郡兵马,联合魏国,对楚国发起攻击,后兵败而退。楚幽王十年(公元前228年)三月,幽王卒,死后葬于寿春,此鼎出土之地即其陵墓所在。
      这件青铜鼎腹部微弧,两侧有一对长方形附耳,三只蹄形足,足上端装饰兽首。器盖上有一圆环和三个变形的鸟型钮。腹上部饰细密的涡纹,腹中部饰弦纹。器及盖口刻有铭文62字,记录了楚幽王时期楚国大败秦军,将缴获的青铜兵器熔化后铸造此鼎,以彰其功绩。“熊悍”青铜鼎共有2件,大小、形制相同,另一件藏于天津博物馆,铭文66字,内容基本一致。
      此青铜鼎出土于楚幽王的陵墓。该墓在20世纪30年代被※※盗掘,出土的器物流散到京、津、沪等地收藏者手中,新中国成立后,该墓部分流散的文物被集中收藏在国家博物馆、安徽省博物馆、天津博物馆等单位。

本帖最后由 hym1941 于 2017-5-20 22:01 编辑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51.982
主题: 41
帖子: 38397
注册: 2009年1月
内容贡献勋章
年内主力装备
★ ILCE-7M3

古代中国-春秋战国—020

      《青铜缶》
      战国 曾
      1978年湖北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
      高124.5厘米、口径48.4厘米,重327.5千克,此缶为曾侯乙自作用器,是迄今出土的最大最重的先秦酒器。盖上有4个环钮,盖用环链扣在肩上的龙形拱钮上。腹部有4个环钮,大概是供移动时捆绑绳索所用。缶的颈和下腹部饰有蟠虺纹组成的蕉叶纹,其上为3匝蟠虺纹,颈部有“曾侯乙乍持,用冬(终)”的铭文,表明它是曾侯乙王室所用的大型储酒器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51.982
主题: 41
帖子: 38397
注册: 2009年1月
内容贡献勋章
年内主力装备
★ ILCE-7M3

古代中国-春秋战国—019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51.982
主题: 41
帖子: 38397
注册: 2009年1月
内容贡献勋章
年内主力装备
★ ILCE-7M3
古代中国-春秋战国—018

      《青铜冰鉴》
      战国早期 曾
      冰酒器
      1978年湖北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
      冰鉴长76厘米,宽76厘米,高63.2厘米,国家一级文物,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鉴身的四面和四棱上,共有八个拱曲的龙形耳钮,钮尾均有小龙缠绕,又有两朵五瓣小花立于尾上。四足兽、八接檐,蟠螭纹、勾连云纹,异常精美!上置长柄铜勺。铸造技艺精湛,失蜡、镶嵌、镂雕、浮雕俱全。
      这套酒器设计巧妙,铸作精细,形体壮伟,外观新颖别致,奇特精美。双层的方形器皿,中有方壶,上有镂孔盖,鉴、壶之间可置冰,※※最早的冰箱。也可鉴、壶之间加热水温酒,冷热藏酒,功能兼备!在现知商周青铜酒器中尚无可朋比者。
本帖最后由 hym1941 于 2017-5-20 22:03 编辑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51.982
主题: 41
帖子: 38397
注册: 2009年1月
内容贡献勋章
年内主力装备
★ ILCE-7M3
古代中国-春秋战国—017

      《三戈青铜戟》
      战国 曾
      兵器
      1978年湖北省随县擂鼓墩1号墓出土
      长3.43米
      三戈铜戟的柲为木制。外裹竹条,以丝线缠绑,再涂漆,挺括坚韧,平滑而有弹性。此戟顶端装铜矛头和有内铜戈,往下4.7厘米处又装一无内铜戈,再往下5厘米处再装一无内铜戈,一矛三戈同柲。戟是一种矛和戈合体安装在长木柄上的兵器,集勾、刺、啄、割几种功能于一体,是※※古代一种先进的长柄兵器。这种多戈戟多见于这个时期的南方地区,起初是徒兵的武器,用于步战。这件长达3米的多戈戟,应该是车战的兵器,用于勾击对方的车士,同时也能攻击对方接近战车的步兵。这种兵器在中国是首次发现。
      中国古代最早的青铜戟出现于商代晚期,其戈、矛系分别铸造,然后通过柲联装在一起。西周时期铸造的青铜戟,是直接把矛和戈的功能合二为一,浑铸为十字形。春秋战国时期,戟仍然回到矛戈联装的方式,并普遍用于军队装备。在冷兵器时代,戟的优势十分明显,它可以装备在步兵、骑兵、舟兵等多个兵种,杀伤力大,因此成为一种使用范围广,延续时间长的兵器。

      《“虢太子元徒”青铜戈》
      春秋 虢
      兵器
      1957年河南省三门峡市上村岭虢国墓地1052号墓出土
      全长17.1厘米
      此戈上有“虢太子元徒戈”6字铭文,可知墓主人为虢国太子。虢有东虢、西虢、北虢之分。北虢都上阳(今河南省陕县李家窑),占有今河南省三门峡市和山西省平陆县一带,公元前655年为晋国所灭。上村岭虢国墓地属北虢。
这件青铜戈中胡上有四穿,援中部起脊,前锋呈三角形,锐角,内有横穿,穿的两侧铸有“虢太子元徒戈”六字,说明此戈是虢国太子用器。
      周武王灭商后,封他的叔叔虢仲于制,即今河南荥阳一带,史称东虢;虢叔封于雍,大致位于今陕西宝鸡东,史称西虢。东西二虢地位十分重要,一个直接拱卫周都镐京(今陕西西安东),另一个则控制着关中通向东方广大地区的要道。东虢于公元前767年被郑国所灭;西虢则随平王东迁,被改封在陕,即今河南三门峡一带,都上阳(今河南陕县李家窑)。东迁后的虢国地跨黄河两岸,史称南虢、北虢,于公元前655年为晋国所灭。西虢东迁后,故土仍留有一个虢国,被称为小虢,于公元前687年被秦国所灭。上村岭虢国墓地属于北虢。

      《“廿年郑令”青铜矛》
      战国 韩
      1971年河南新郑出土。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51.982
主题: 41
帖子: 38397
注册: 2009年1月
内容贡献勋章
年内主力装备
★ ILCE-7M3

古代中国-春秋战国—016

      《“曾仲斿父”青铜方壶》
      春秋 曾
      盛酒或盛水器
      1966年湖北省京山县出土
      高66.7厘米
      此器盖内与壶内壁均有铭文12字,为曾仲游父作器。据文献记载,“曾”有三个,一个在今山东省峄县,一个在今河南省柘城县北,另一个则在今湖北省江汉流域。这个曾仲游父壶应属后者所铸。此曾国与黄国、江国互通婚姻,京山发现的97件铜器中,6件有曾国铭文,2件有黄国铭文,说明在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这个曾国与黄国已经有了密切的联姻关系。
      这件青铜壶由壶盖和壶身两部分组成,器体横截面呈圆角长方形。盖身上宽下窄,下有子口以纳入壶体中,上有波带“莲瓣”状捉手(共有10个波带),盖面中空。壶侈口、方唇,束颈,颈两侧有立角兽首衔环耳;鼓腹略下垂;底部圈足外侈。壶盖缘和颈部各饰一周“S”形穷曲纹,口颈间饰一周波带纹,腹部上下饰两周波带纹,圈足饰一周垂鳞纹。器盖内和壶内壁均铸有铭文12字:“曾〔仲〕斿父用吉金自作宝尊壶”。显示此壶为曾仲斿父所作。
      与此壶同出的一件青铜鼎铭作“曾侯仲子斿父”,可知其为曾侯的第二个儿子子,是曾国重要的贵族。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51.982
主题: 41
帖子: 38397
注册: 2009年1月
内容贡献勋章
年内主力装备
★ ILCE-7M3

古代中国-春秋战国—015

      《陈候青铜壶》
      春秋 陈
      容酒器
      1963年山东肥城孙楼小王庄出土。
      器通高50.5厘米、口长16.8厘米,宽12.2厘米。扁方体,长颈,垂腹,圆角方圈足,盖为子口,盖顶有圆角长方形捉手。颈两侧附象首套环大耳,象鼻上扬。盖、颈、足饰弦纹,腹饰“田”字纹。器盖对铭,各阴文13字:“陈侯作妫橹媵壶,其万年永宝用。” 此器是陈侯为其女儿伪櫓所做的陪嫁器。
      “陈”,先秦国名,妫姓,原在河南睢阳,后迁安徽亳县。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51.982
主题: 41
帖子: 38397
注册: 2009年1月
内容贡献勋章
年内主力装备
★ ILCE-7M3

古代中国-春秋战国—014

      《“蔡侯申”青铜方壶》
      春秋 蔡
      盛酒或盛水器
      1955年安徽省寿县蔡侯墓出土
      高79.8厘米,口长18.5厘米、口宽18.3厘米
      此壶颈内有铭文6字,为蔡侯申作器。蔡侯申即蔡昭侯。蔡是周初武王弟叔度的封国,后因叔度随武庚反叛,被周公放逐,改封其子蔡仲于此,建都上蔡(今河南省上蔡西南)。春秋时期蔡常受楚的逼迫,多次迁移。平侯迁新蔡(今河南省新蔡),昭侯时又迁州来(今安徽省凤台),称下蔡。蔡是小国,处于吴、楚之间,既要尊戴周王,还要讲好吴、楚,处境艰难。公元前447年为楚国所灭。
      这件青铜方壶是盛酒或盛水器,有盖,盖上为镂空的莲瓣状装饰。长颈,颈部有两个大兽耳;腹部作十字分栏装饰。颈部和腹部的上半部有细小的蟠螭纹,底有4个动物形足。壶颈部内侧有铭文6字:“蔡侯申之用壶”。
      蔡是周文化在淮河流域的代表,但是自春秋中期以后,蔡国逐渐被楚国控制,其文化面貌受楚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多,器物的造型和装饰也多为楚国的风格。这件方壶的造型和装饰基本与楚器相同,而其莲瓣盖样式则是受到三晋风格影响的结果。
      该器出土于安徽寿县的蔡昭侯(名申)墓,此墓的发现是20世纪50年代的重大考古发现之一,出土的青铜器有486件,其中有铭文的60余件,这些铭文是我们研究蔡国※※的珍贵文字资料,填补了史料记载的空白。同时,这些青铜器制作精美,品种丰富,时代明确,成为判断春秋晚期青铜器的标尺。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51.982
主题: 41
帖子: 38397
注册: 2009年1月
内容贡献勋章
年内主力装备
★ ILCE-7M3

古代中国-春秋战国—013

      《“秦公”青铜簋》
      春秋 秦景公时期(公元前576-前537年)
      盛食器
      传1921年甘肃天水出土
      高19.8厘米、口径18.5厘米、足径19.5厘米
      这件青铜簋双耳,有盖,圈足外撇。盖边缘及器口下饰勾连形蟠螭纹,腹部饰瓦纹;双耳有兽首装饰;圈足饰波带纹。盖内有铭文54字,器内有铭文51字,记述了秦国的祖先已建都12代,作器者要继承前辈事业,永保四方土地。另外器盖还有秦汉时期后刻的铭文各8字,记录了此簋在秦汉时为西县官物,曾被当作容器使用。
      秦,嬴姓,其祖先因擅长养马,被周孝王封于秦邑,周宣王时,秦庄公大破西戎,兼犬丘之地,被封为西垂大夫,其子襄公因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被封为诸侯。秦德公时迁都雍(今陕西凤翔)。秦穆公时与晋联姻,并助晋公子夷吾(晋惠公)复国,在与晋国的交往中恩威并施,使晋国屈服,秦国开始向东发展,为日后走向强盛奠定了基础。
      关于“秦公”青铜簋制作年代,近百年来一直有多种学术观点。王国维先生认为此器作于秦徙雍以后,用于供奉西垂陵庙;郭沫若先生、陈昭容先生认为是秦景公时器;李学勤先生从器型、铭文、字体等方面考证认为是秦穆公时器。目前大多学者采用秦景公作器的观点。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51.982
主题: 41
帖子: 38397
注册: 2009年1月
内容贡献勋章
年内主力装备
★ ILCE-7M3

古代中国-春秋战国—012

      《鸟形青铜匜(yi)》
      春秋 燕
      1952年河北唐山贾各庄出土
      青铜匜是一件水器,为当时的贵族洗漱用具。
      全器呈鸟形,器体似匜,流与鋬均做鸟首状,比较少见。该器出土地属燕国。燕国是周王室同姓诸侯国中最靠北边的一个,东为孤竹,北为戎狄,东北为肃慎,东南与齐国接界。因受九河和戎狄的阻隔,春秋时期燕国与中原各诸侯国较少往来。燕庄公二十七年(公元前664年),山戎侵燕,燕告急于齐,齐桓公北伐山戎,至孤竹而还。当齐桓公回国时,燕庄公长途相送,不觉越过燕界进入齐境,齐桓公以诸侯相送不出国境之礼,将燕庄公所至之地割给燕国,燕庄公在止步之地筑城,取名燕留,以作纪念。燕留故城在今河北省长芦县东北。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51.982
主题: 41
帖子: 38397
注册: 2009年1月
内容贡献勋章
年内主力装备
★ ILCE-7M3

古代中国-春秋战国—011

      图中由下至上:

      《“吴王光”青铜剑》
      春秋 吴
      兵器
      1964年山西省原平出土
      吴王光青铜剑,剑茎短,长锷,剑长:50.7cm,刃宽:5cm,茎长:9cm。剑首圆形,茎圆柱形,中间两条凸棱,脊断面菱形。剑格两面有兽面纹。剑身两侧饰火焰纹。近剑格处有铭文,自己剥蚀,大体可辨为两行八字:“攻吴王光 自作用剑”

      《“吴王夫差”青铜剑》
      春秋 吴
      兵器
      1976年河南省辉县出土
      全长59.1厘米、剑身宽5厘米
      此剑剑锷锋利,剑身满饰花纹,剑谭饰嵌绿松石兽面纹。近镡处有篆书铭文10字,为吴王夫差用剑。吴王夫差兵器已发现多件。夫差是吴王阖闾的儿子,于公元前495年继王位,次年击败越王勾践,继而转师北上,争霸中原。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与晋定公盟于黄池(今河南省商丘县南)。
      这件青铜剑剑身中间隆脊有棱,近镡处有铭文10字“攻(吴)王夫差自作其元用”。
      吴国,姬姓,是周太王之子泰伯后人的封地,周武王时周章始封,都吴(今江苏苏州),历12代王,公元前473年被越国所灭。吴国最强大的时期在春秋晚期,曾经短时期称霸中原,而吴王夫差正是吴国最强大时期的国君。春秋战国时期是征战频繁的年代,军事的需要推动了兵器铸造的发展。吴国和越国的地势都不适合车战,步兵较多,剑这种短兵器的使用量很大,因此吴越地区铸剑的水平,远远超过中原地区,有很多被世人称羡的名剑,各诸侯国也以得到吴越的宝剑为荣。这个时期的剑用青铜铸造,在不同的部位加入了一定量的锡、铅、铁、硫等成分,以保证剑身的韧性和刃部的锋利,使其刚柔相济。目前出土和著录的“吴王夫差”青铜剑有9把,其形制和铭文大体相同。

      《青铜剑》
      春秋 吴
      兵器
      1965年湖北江陵望山出土.
      这把出土于湖北省江陵望山一号楚国贵族墓的青铜剑,即为举世闻名的越王勾践剑。当年,考古工作者在墓主人身体的左手边,发现这柄装在黑色漆木箱鞘内的名贵青铜剑。此剑与剑鞘吻合得十分紧密。拔剑出鞘,寒光耀目,而且毫无锈蚀,刃薄锋利。试之以纸,20余层一划而破。剑全长为55.6厘米,其中剑身长45.6厘米,剑格宽5厘米。剑身满饰黑色菱形几何暗花纹,剑格正和反面还分别用蓝色琉璃和绿松石镶嵌成美丽的纹饰,剑柄以丝绳缠缚,剑首向外形翻卷作圆箍,内铸有极其精细的11道同心圆圈。据《战国策·赵策》记载,吴、越之剑“肉试则断牛马,金试则截盘匜”;《越绝书·宝剑篇》也记有名剑鉴赏家薛烛对越王勾践的“纯钧”宝剑评论说:“手振拂,扬其华,淬如芙蓉始出。观其钣,烂如列星之行;观其光,浑浑如水之溢于塘。观其断,岩岩如琐石;观其才,焕焕职冰释。……虽复倾城量金,珠玉竭河,犹不能得一物”。而《庄子·刻意篇》则云:吴越之剑“柙而藏之,不敢用也,宝之至也”,其身价之重自不待言。根据1977年12月上海复旦大学静电加速器实验室等有关专家进行的科学测定,此剑的主要的成份是青铜和锡,还含有少量的铅、铁、镍和硫等,剑身的黑色菱形花纹是经过硫化处理的,剑刃精磨技艺水平可同现在精密磨床生产的产品相媲美,充分显示了当时越国铸剑工匠的高超的技艺。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51.982
主题: 41
帖子: 38397
注册: 2009年1月
内容贡献勋章
年内主力装备
★ ILCE-7M3
古代中国-春秋战国—010

      《“吴王夫差”青铜鉴》
      春秋 吴
      盛水或盛冰器
      传河南省辉县琉璃阁出土
      高44.8厘米、口径76.5厘米、重60千克
      鉴为盛水器,可用于盛水照面或冰镇食物。体形巨大的鉴还多用作礼器或陈设器。此器敞口,方唇,折沿,束颈,深鼓腹,平底。颈部两侧有兽首衔双环耳,两耳间的口沿装饰有浮雕伏虎,虎弓身曲体攀在器口作探头状。器身装饰有三道繁密的蟠虺纹,最下饰三角纹,内饰蟠虺纹。腹内铸有铭文2行13字,记载吴王夫差用青铜作此鉴。
      春秋后期吴国国力开始强盛。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一度攻破楚国,其子吴王夫差又曾战胜越国,迫使越王勾践屈服求和,并北上与晋国争霸。公元前473年,反被越国所灭,夫差自尽。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51.982
主题: 41
帖子: 38397
注册: 2009年1月
内容贡献勋章
年内主力装备
★ ILCE-7M3
古代中国-春秋战国—009

      《“吴王光”青铜鉴》
      春秋 吴
      盛水或盛冰器
      1955年安徽省寿县蔡侯墓出土
      高35厘米、口径57厘米
      铜鉴内壁有铭文52字,为吴王光嫁女于蔡所作之器。吴也叫句吴、攻吴,姬姓,其始祖是周太王之子太伯、仲雍,拥有今江苏大部和安徽、浙江的一部分区域,建都于吴(今江苏省苏州市)。吴王光,即吴王阖闾(?—前496),春秋时期吴国第24任国王,又作阖庐,姓姬,名光,吴王诸樊之子,故又称“公子光”。公元前514至前496年在位,著名军事家,为“春秋五霸”之一。
      吴王光其女叔姬名寺吁。吴国和蔡国同属姬姓,吴王光嫁女于蔡,为古代少见的同姓通婚之例,也反映了蔡、吴两国的关系。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51.982
主题: 41
帖子: 38397
注册: 2009年1月
内容贡献勋章
年内主力装备
★ ILCE-7M3
古代中国-春秋战国—008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51.982
主题: 41
帖子: 38397
注册: 2009年1月
内容贡献勋章
年内主力装备
★ ILCE-7M3
古代中国-春秋战国—007

      《王子午青铜鼎》
      春秋 楚
      炊器
      1978年河南省淅川县下寺2号墓出土
      高67厘米、口径66厘米、重100.2千克
      铜鼎腹内及盖内有鸟篆书铭文,盖铭4字,器铭84字,内容主要是作器者叙说自己的德政,同时上祭祖先,下为子孙祈福。
作器者为王子午。王子午系楚庄王之子,又名子庚,颇有战功,楚共王时他为司马,在吴国入侵楚国时曾率楚军大败吴师。楚康王二年(公元前558年)继任令尹(相当于后世的丞相、宰相),康王八年(公元前552年)病卒。楚国开始在今湖北西部建都,后迁都于郢。春秋时不断与晋国争霸,楚庄王曾为霸主。
       这件青铜鼎平底、束腰、外撇耳,有盖。腹部外围有六条镂空的怪兽附加装饰。“王子午”青铜鼎是春秋晚期楚国王族铸造的礼器,出土时一共有形制相同而大小规格不同的七件,此件是其中最大的一件。其整体曲线造型一改商周青铜鼎硬朗的风格,使厚重的青铜鼎尽显柔美。其铸造使用了当时先进的焊接技术和失蜡铸造技术。先以失蜡法铸出6条立体龙形怪兽的兽身、兽角、腰饰、尾饰四部分,在相应的连接点预先铸出连接孔和榫头,然后注入焊料连接。怪兽、鼎足与器身的结合也使用了铸焊工艺。经分析,焊料合金的含锡量达98.23%,硬度很高,保证了各连接点结实牢固。器内铭文使用的是华丽的鸟篆体。鸟篆是一种美术字体,大致起源于春秋时期,在楚、吴、越、蔡等国流行,一般在兵器上的简短铭文中使用,像该器这样长篇的铭文中使用鸟篆体是十分罕见的。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51.982
主题: 41
帖子: 38397
注册: 2009年1月
内容贡献勋章
年内主力装备
★ ILCE-7M3
古代中国-春秋战国—006

      《牛头蟠螭纹蹄足青铜列鼎》
      春秋 晋
      1988年山西太原金胜村晋赵卿墓出土
      这是山西太原赵卿墓出土的列鼎。赵卿是春秋晚期晋国执政卿,依礼制可用五鼎。赵卿墓共出土三套列鼎,分别为七鼎、六鼎和五鼎。此套六鼎一组,既不符合奇数的礼制,也不符合赵卿身份等级,体现了赵氏家族日益壮大的实力和礼崩乐坏的史实。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51.982
主题: 41
帖子: 38397
注册: 2009年1月
内容贡献勋章
年内主力装备
★ ILCE-7M3
古代中国-春秋战国—005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51.982
主题: 41
帖子: 38397
注册: 2009年1月
内容贡献勋章
年内主力装备
★ ILCE-7M3
古代中国-春秋战国—004

      《青铜方壶》
      春秋 晋
      盛酒或盛水器
      1961年山西省侯马市出土
      高84.5厘米
      铜壶出土地侯马一带,春秋时为晋国晚期都城新田所在地,遗址于1952年被发现。公元前585年,晋景公迁都新田,从此新田成为历时200多年的晋国都城。考古发现证明今山西侯马即晋都新田之所在。
      这件方壶由壶身和壶盖两部分组成。壶身侈口、高颈,颈两侧有衔环的兽首耳,四棱为兽形扉棱;腹明显外鼓,四棱上部也是兽形扉棱;圈足上有镂孔,下部垂直下折呈台状。壶盖上有外侈的镂孔捉手,下有子口以伸入壶身;盖四棱也有兽形扉棱,兽首在上,张口衔上缘。壶身和壶盖均有纹饰:壶身颈部纹饰可分两组,由上到下分别是一周波带纹和两周简化龙纹,腹部主题纹饰是交龙纹,龙纹下还有蛙纹和鸟纹等;盖缘则饰一周穷曲纹。
      这件方壶体形较大,纹饰繁缛,气势不凡,为春秋晋国青铜器中的精品。这件器物所出的侯马上马墓地13号墓,是晋都新田时期的一座重要的贵族墓葬。
壶是当时最主要的盛酒器,按形状可分为方壶和圆壶。根据《仪礼》的记载,方壶多用于重要的礼仪场合,等级也较高。目前发现的春秋时期较高规格墓葬中,多随葬有成对的方壶。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51.982
主题: 41
帖子: 38397
注册: 2009年1月
内容贡献勋章
年内主力装备
★ ILCE-7M3
古代中国-春秋战国—003

      《兽耳青铜壶》
      春秋  晋
      传山西侯马出土。
      铜壶出土地侯马一带,春秋时为晋国晚期都城新田所在地,遗址于1952年被发现。晋是周成王叔父叔虞的封国。
      春秋初期,晋昭侯分封叔父成师于曲沃(今山西省闻喜县东北),造成分裂局面,后为曲沃武公所统一。晋献公迁都于锋(今山西省翼城县东南),陆续攻灭周围小国。晋文公改革内政,国力富强。公元前632年,晋联合齐、秦等国伐楚救宋,在城濮(今河南省濮城)大败楚军,会诸侯于践土(今河南省广武县),成为中原霸主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回复主题: 祖国的大地上(二)北京(1),正上图国博非洲雕刻
功能受限
游客无回复权限,请登录后再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