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 斌姐眼中的摄影大师们
倒序浏览
主题图片汇总
主题内检索
浏览:158604 回帖:2500
游客没有回帖权限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7.536
主题: 182
帖子: 12119
注册: 2005年8月
斌姐 发表于 2015-3-18 20:54
“景观摄影”不是国内特有的题材,但这个概念是国内特有的。国外的说法是Deadpan(无表情外观/冷面)美学,可应用于很多题材,比如Thomas Ruff拍的人像,不过比较常见的是拍地景与建筑。

国内的“景观摄影”概念比较着重于社会风景,肯纳自然不是,迈克尔.沃尔夫的《建筑密度》算是吧。俺现在能想到的是:Lewis Baltz,Edward Burtynsky,Richard Misrach,Dan Holdsworth的《A machine for living》,Jacqueline Hassink的《Mindscapes》


毛卫东的观点:国内的所谓“景观摄影”是个伪概念,或者说就是个山寨货。源自对德波《景观社会》以及“新地形”的误读。俺表示同意他的观点,且认为国内的所谓“景观摄影”其实是国内的社会纪实摄影(特指国内的纪实摄影)走不下去了之后的误打误撞。当然,现在“景观摄影”也同样走不下去了。至于“无表情外观”,深圳大学的杨莉莉同学颇有研究,值得参考。她认为国内模仿“无表情”的大有人在,但都“热”,做到“冷面”的几乎木有。俺表示同意,且认为根源在于国内的所谓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当代摄影,其底色都难以摆脱骨子里的浪漫主义,尤其是政治浪漫主义……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113
主题: 0
帖子: 55
注册: 2015年2月
斌姐 发表于 2015-3-18 12:36
The Alligator’s Approach,1988

顺便请教外语达人,“The Alligator’s Approach”怎么理解?


鳄鱼来了?应该是摄影师玩的一种幽默吧。仔细看湖底有一鳄鱼状物,但看起来胖胖的,似乎是玩具?孩子似乎正在睡觉,所以意识不到将到的“危险”?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2.343
主题: 2
帖子: 2289
注册: 2014年8月
摄交名流 发表于 2015-3-18 21:47
毛卫东的观点:国内的所谓“景观摄影”是个伪概念,或者说就是个山寨货。源自对德波《景观社会》以及“新地形”的误读。俺表示同意他的观点,且认为国内的所谓“景观摄影”其实是国内的社会纪实摄影(特指国内的纪实摄影)走不下去了之后的误打误撞。当然,现在“景观摄影”也同样走不下去了。至于“无表情外观”,深圳大学的杨莉莉同学颇有研究,值得参考。她认为国内模仿“无表情”的大有人在,但都“热”,做到“冷面”的几乎木有。俺表示同意,且认为根源在于国内的所谓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当代摄影,其底色都难以摆脱骨子里的浪漫主义,尤其是政治浪漫主义……


俺觉得概念啊分类啊这些就让理论家去热爱好了,拍照的人不必纠结这些:)

邵译农/慕辰 的《大礼堂》看着蛮“冷面”啊:)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7.536
主题: 182
帖子: 12119
注册: 2005年8月
[邵译农/慕辰 的《大礼堂》看着蛮“冷面”啊:)
[/quote]

主题意义太明显了,还是不够“冷”。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2.343
主题: 2
帖子: 2289
注册: 2014年8月
sywjmmhh 发表于 2015-3-18 21:59
鳄鱼来了?应该是摄影师玩的一种幽默吧。仔细看湖底有一鳄鱼状物,但看起来胖胖的,似乎是玩具?孩子似乎正在睡觉,所以意识不到将到的“危险”?


喔。谢谢:)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2.343
主题: 2
帖子: 2289
注册: 2014年8月
摄交名流 发表于 2015-3-18 22:17
[邵译农/慕辰 的《大礼堂》看着蛮“冷面”啊:)


主题意义太明显了,还是不够“冷”。
[/quote]

俺觉得判断“冷面”不是看主题意义,而是它的影像外观:看似疏离、客观、冷静的观看视角。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7.536
主题: 182
帖子: 12119
注册: 2005年8月
斌姐 发表于 2015-3-18 22:34
主题意义太明显了,还是不够“冷”。


俺觉得判断“冷面”不是看主题意义,而是它的影像外观:看似疏离、客观、冷静的观看视角。
[/quote]

呵呵,你看到冷,俺看到热,都正常。你肯定有你的理由以及相关的知识谱系,俺也有俺的理由和知识谱系,在俺看来自20世纪以来中国人就没“冷”过,一直是热、热、再热……今天依旧……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2.343
主题: 2
帖子: 2289
注册: 2014年8月
摄交名流 发表于 2015-3-18 22:53
俺觉得判断“冷面”不是看主题意义,而是它的影像外观:看似疏离、客观、冷静的观看视角。


呵呵,你看到冷,俺看到热,都正常。你肯定有你的理由以及相关的知识谱系,俺也有俺的理由和知识谱系,在俺看来自20世纪以来中国人就没“冷”过,一直是热、热、再热……今天依旧……
[/quote]

嗯。如果影像能体现出这种热,也蛮有特色:)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7.536
主题: 182
帖子: 12119
注册: 2005年8月
斌姐 发表于 2015-3-18 23:19
呵呵,你看到冷,俺看到热,都正常。你肯定有你的理由以及相关的知识谱系,俺也有俺的理由和知识谱系,在俺看来自20世纪以来中国人就没“冷”过,一直是热、热、再热……今天依旧……


嗯。如果影像能体现出这种热,也蛮有特色:)
[/quote]

9494,只不过大多都没体现出这种热,而是影像自己热。“冷”是一种智慧,俺一直在思考这种智慧,貌似想明白了一点点,但做起来很难。国内现在的风景摄影,做得最好的,就是将自己的主观情感注入到物像之中,属于“有我之境”。然而“无表情”更近乎“无我之境”。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2.343
主题: 2
帖子: 2289
注册: 2014年8月
摄交名流 发表于 2015-3-18 23:35
嗯。如果影像能体现出这种热,也蛮有特色:)


9494,只不过大多都没体现出这种热,而是影像自己热。“冷”是一种智慧,俺一直在思考这种智慧,貌似想明白了一点点,但做起来很难。国内现在的风景摄影,做得最好的,就是将自己的主观情感注入到物像之中,属于“有我之境”。然而“无表情”更近乎“无我之境”。
[/quote]

看似“无我之境”,其实处处都是“我”:)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7.536
主题: 182
帖子: 12119
注册: 2005年8月
斌姐 发表于 2015-3-18 23:47
9494,只不过大多都没体现出这种热,而是影像自己热。“冷”是一种智慧,俺一直在思考这种智慧,貌似想明白了一点点,但做起来很难。国内现在的风景摄影,做得最好的,就是将自己的主观情感注入到物像之中,属于“有我之境”。然而“无表情”更近乎“无我之境”。


看似“无我之境”,其实处处都是“我”:)
[/quote]

那是,“无我”本身就是一种“我”,但那是一种境界:)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8.378
主题: 9
帖子: 5221
注册: 2006年5月
众测俱乐部标识
摄交名流 发表于 2015-3-18 23:35
嗯。如果影像能体现出这种热,也蛮有特色:)


9494,只不过大多都没体现出这种热,而是影像自己热。“冷”是一种智慧,俺一直在思考这种智慧,貌似想明白了一点点,但做起来很难。国内现在的风景摄影,做得最好的,就是将自己的主观情感注入到物像之中,属于“有我之境”。然而“无表情”更近乎“无我之境”。
[/quote]
这里讲得好。冷之后的发展,是什么境界?名流想过没?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7.536
主题: 182
帖子: 12119
注册: 2005年8月
tukela 发表于 2015-3-19 00:05
9494,只不过大多都没体现出这种热,而是影像自己热。“冷”是一种智慧,俺一直在思考这种智慧,貌似想明白了一点点,但做起来很难。国内现在的风景摄影,做得最好的,就是将自己的主观情感注入到物像之中,属于“有我之境”。然而“无表情”更近乎“无我之境”。

这里讲得好。冷之后的发展,是什么境界?名流想过没?
[/quote]

影像的冷热终属表象,关键是背后的精神向度。中国深受政治浪漫主义之害,这个才最值得反思。还有一个问题,中国人的心路历程及心理结构与西方人不同,所以自20世纪以来学西方仅得皮相,其间更兼引狼入室……改革开放后又学了30年,仍仅得皮相。现在怎么办?不学吧,那叫自绝于人类文明;学吧,如何勘破皮相而得灵魂?让中国人再去经历西方人特定※※文化所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那是不可能的;回到自己的古代文明去,则更是不可能的。然而也正是在这样的困境乃至绝境中,才是真正出开宗立派的大师的最佳时刻。只是现在还看不到有这样的人物出现……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34.219
主题: 28
帖子: 2140
注册: 2003年10月
斌姐 发表于 2015-3-18 20:54
“景观摄影”不是国内特有的题材,但这个概念是国内特有的。国外的说法是Deadpan(无表情外观/冷面)美学,可应用于很多题材,比如Thomas Ruff拍的人像,不过比较常见的是拍地景与建筑。国内的“景观摄影”概念比较着重于社会风景,肯纳自然不是,迈克尔.沃尔夫的《建筑密度》算是吧。俺现在能想到的是:Lewis Baltz,Edward Burtynsky,Richard Misrach,Dan Holdsworth的《A machine for living》,Jacqueline Hassink的《Mindscapes》

斌姐 发表于 2015-3-18 21:03
马西莫.维塔利属于deadpan的范畴,但不属于强调人造景观的"景观摄影“,俺觉得哈。楢桥朝子自然不是。
分类蛮累,你要写论文?

斌姐 发表于 2015-3-18 22:09
俺觉得概念啊分类啊这些就让理论家去热爱好了,拍照的人不必纠结这些:)
邵译农/慕辰 的《大礼堂》看着蛮“冷面”啊:)

谢谢!受教了。之前倒是在一篇论文中想对“景观摄影”有所引用,但是由于学科背景的原因,感觉不足以把这些说清楚因此作罢了。但是一直以来对这个概念与题材到时十分感兴趣,因此现在就想问一下。之前在大画幅论坛来我发了个帖子没人回,在这里感觉比较温暖。
说道论文,感觉以您的知识面,出一些综述类的文章应该不难。对艺术或摄影理论圈里的游戏规则不了解,但是做学问的似乎都喜欢“追溯”。个人觉得如果能多一些这样的文章出现,对门外汉而言,除了看看照片,对审美能力与作品价值的判断能力的提高还是有帮助的吧。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34.219
主题: 28
帖子: 2140
注册: 2003年10月
摄交名流 发表于 2015-3-18 21:47
毛卫东的观点:国内的所谓“景观摄影”是个伪概念,或者说就是个山寨货。源自对德波《景观社会》以及“新地形”的误读。俺表示同意他的观点,且认为国内的所谓“景观摄影”其实是国内的社会纪实摄影(特指国内的纪实摄影)走不下去了之后的误打误撞。当然,现在“景观摄影”也同样走不下去了。至于“无表情外观”,深圳大学的杨莉莉同学颇有研究,值得参考。她认为国内模仿“无表情”的大有人在,但都“热”,做到“冷面”的几乎木有。俺表示同意,且认为根源在于国内的所谓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当代摄影,其底色都难以摆脱骨子里的浪漫主义,尤其是政治浪漫主义……

摄交名流 发表于 2015-3-18 22:17
[邵译农/慕辰 的《大礼堂》看着蛮“冷面”啊:)
主题意义太明显了,还是不够“冷”。

的确,记得蔡萌也说国内的“景观摄影”介于观念与纪实之间。不过他倒是把吴印咸的《人民大会堂》作为“景观”来看待,以您对《大礼堂》的观点,也还是不够冷啊。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34.219
主题: 28
帖子: 2140
注册: 2003年10月
斌姐 发表于 2015-3-18 23:47
9494,只不过大多都没体现出这种热,而是影像自己热。“冷”是一种智慧,俺一直在思考这种智慧,貌似想明白了一点点,但做起来很难。国内现在的风景摄影,做得最好的,就是将自己的主观情感注入到物像之中,属于“有我之境”。然而“无表情”更近乎“无我之境”。


看似“无我之境”,其实处处都是“我”:)
[/quote]
摄交名流 发表于 2015-3-18 22:53
呵呵,你看到冷,俺看到热,都正常。你肯定有你的理由以及相关的知识谱系,俺也有俺的理由和知识谱系,在俺看来自20世纪以来中国人就没“冷”过,一直是热、热、再热……今天依旧……


看了二位的对话很有启发。对既有的国内“景观”类作品,不知是否能这样汇总:
1、貌似客观的视角
2、对象通常是较大的尺度
3、用尽量大的画幅以提供较多的信息量
4、不提供明确的观点
但反过来发现,首先“客观”这一点就很难成立,受制于摄影师背景或要解决的现实问题,目前能见到的作品取材与构图无不例外在遵循一些必备的章法,实际上本身已经是一个舍弃或添加的过程,很难说是完全客观的。可能这也导致了对概念的争议。倒是马丁.帕尔影像中的复杂与无序的确有一些“客观”的影子。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7.536
主题: 182
帖子: 12119
注册: 2005年8月
mitoo 发表于 2015-3-19 09:32
的确,记得蔡萌也说国内的“景观摄影”介于观念与纪实之间。不过他倒是把吴印咸的《人民大会堂》作为“景观”来看待,以您对《大礼堂》的观点,也还是不够冷啊。


呵呵,蔡……

应该说,根本就不存在“景观摄影”这一说,完全是一帮半通不通的人杜撰出来的。这个根本就不值得讨论。毛卫东、唐东平才是对摄影史有系统了解的人,但人家不会随口胡说借以吸引眼球,所以你们反而不知道人家。至于“无表情”,杨莉莉写过很多系统的文章,对从德国新客观主义到杜塞尔多夫学派直至今天的发展,介绍得都很全面,为什么不找来看一看呢?贝歇夫妇的儿子还在三影堂放过片子,都是关于类型学的,如世界各地的某类教堂等……可惜他老妈来时俺没在帝都。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34.219
主题: 28
帖子: 2140
注册: 2003年10月
摄交名流 发表于 2015-3-19 10:20
应该说,根本就不存在“景观摄影”这一说,完全是一帮半通不通的人杜撰出来的。这个根本就不值得讨论。毛卫东、唐东平才是对摄影史有系统了解的人,但人家不会随口胡说借以吸引眼球,所以你们反而不知道人家。至于“无表情”,杨莉莉写过很多系统的文章,对从德国新客观主义到杜塞尔多夫学派直至今天的发展,介绍得都很全面,为什么不找来看一看呢?贝歇夫妇的儿子还在三影堂放过片子,都是关于类型学的,如世界各地的某类教堂等……可惜他老妈来时俺没在帝都。

对摄影史我完全是处于不了解的状态,呵呵,非常感谢您的建议,一定会仔细阅读!现在不敢发声了。
类型学相关知识在我的专业中倒是有所涉猎,涉及建筑类型学与城市类型学,虽然与杜塞尔多夫学派是两码事,或许可以作为了解西方现代摄影的切入点。
还是看您们讨论比较好,不过我初衷是获得一些国外摄影师的名字,这个目的不但差不多是达到了,而且还获取了对国内文献的切入途径。再次感谢!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7.536
主题: 182
帖子: 12119
注册: 2005年8月
mitoo 发表于 2015-3-19 09:54
看似“无我之境”,其实处处都是“我”:)


看了二位的对话很有启发。对既有的国内“景观”类作品,不知是否能这样汇总:
1、貌似客观的视角
2、对象通常是较大的尺度
3、用尽量大的画幅以提供较多的信息量
4、不提供明确的观点
但反过来发现,首先“客观”这一点就很难成立,受制于摄影师背景或要解决的现实问题,目前能见到的作品取材与构图无不例外在遵循一些必备的章法,实际上本身已经是一个舍弃或添加的过程,很难说是完全客观的。可能这也导致了对概念的争议。倒是马丁.帕尔影像中的复杂与无序的确有一些“客观”的影子。
[/quote]

建议你不要写这样的论文,以讹传讹么?顾铮早就论述过所谓“景观摄影”,而且从徐勇的《胡同101》到当代,征引了很多作品当例证。然而引来的却是行家的嘲笑。其实顾铮已经是很难得的比较严谨的学者了,平时并不像其他人那样信口开河。但在“景观摄影”的问题上还是有点想当然了。他是学摄影专业的,对德波、福柯、鲍德里亚等后现代理论虽然也了解,但毕竟浮光掠影,难免会误用。当然这个也不能求全责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知识盲区,不能以自己的专业强项去攻击别人的知识软肋……

写一篇真正严谨且有见地的论文,比拍出好照片来容易么?俺看一点都不容易。你现在连最基本的资料都不完备,连哪些观点站得住,哪些是信口开河都分不清辨不明,怎么写?还是补课学习吧先。做人一定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做学问更该如此。这话也算俺的自勉,俺自己也时有不严谨之处,当自警。国内摄影界之所以一团浆糊,就因为妄人太多……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7.536
主题: 182
帖子: 12119
注册: 2005年8月
mitoo 发表于 2015-3-19 10:43
对摄影史我完全是处于不了解的状态,呵呵,非常感谢您的建议,一定会仔细阅读!现在不敢发声了。
类型学相关知识在我的专业中倒是有所涉猎,涉及建筑类型学与城市类型学,虽然与杜塞尔多夫学派是两码事,或许可以作为了解西方现代摄影的切入点。
还是看您们讨论比较好,不过我初衷是获得一些国外摄影师的名字,这个目的不但差不多是达到了,而且还获取了对国内文献的切入途径。再次感谢!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7.172
主题: 24
帖子: 4555
注册: 2013年6月
年内主力装备
PENTAX KP
斌姐 发表于 2015-3-18 12:36
The Alligator’s Approach,1988

顺便请教外语达人,“The Alligator’s Approach”怎么理解?


可能可以借用一个歌名“暗涌”;或者直白的借用某歌词“危险,分布在前面”  

终于空闲下来了,继续排队学习~~~。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34.219
主题: 28
帖子: 2140
注册: 2003年10月
摄交名流 发表于 2015-3-19 10:56

写一篇真正严谨且有见地的论文,比拍出好照片来容易么?


兄完全误会我的意思了。

我之前有一篇文章,是站在地理学与城市规划的视角看待当下的城市问题,核心是把摄影当做一种“测量”,通过计量统计研究一些城市要素出现的次数,可以形成某种空间分布。本有打算把“作品”当做分析的对象,但是后来放弃了,因为感觉“作品”本身都不够客观,无法成为统计样本。后来采取了随机抽样方式,反而效果好些。不过这反而激发了对于“景观”概念与题材的兴趣,也引发了前面的提问。当然对此也只能是兴趣,还从未有过发文章的想法,毕竟离这个专业太远了。也不知道表达清楚了没有:)

不过抛开概念不谈,如果有人真的能统计一下各类摄影“作品”中的一些相关内容,倒是一件比较有趣的事。

--------------------

可能真如摄交兄前面所说,知识背景决定了谈话的内容。其实在一些学科中,景观并不是新鲜词汇,只是这里是摄影论坛。虽然我本人也是对国内“景观摄影”提法的客观程度持怀疑,但是站在您的框架里说话,被误会的概率是比较大的。
《辞海》对景观有四种解释:风光景色、地学名词、特定区域、类型概念。如果从别的学科看,大概有几个方向:地理把景观的自然或人文形态的空间构成与特征。生态学把水土、植被、人当做景观的一部分,判断其结构、功能和变化。而城市规划中更多的是在说“景观建筑”。此外还有一些人做过不同的描述,较一致的看法是体现了人与空间的某种联系。以上仅供参考。而对于在摄影中的“景观”,正如摄交兄的提醒,不提也罢。
本帖最后由 mitoo 于 2015-3-19 12:49 编辑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82.46
主题: 31
帖子: 17543
注册: 2004年3月
内容贡献勋章
斌姐 发表于 2015-3-16 17:32
国内:)
北京?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82.46
主题: 31
帖子: 17543
注册: 2004年3月
内容贡献勋章
摄交名流 发表于 2015-3-16 19:21
呵呵,不好意思啊,不行。
太遗憾了,其实是想学习一下大师拍照时的思路和考虑的要点。不过还是要优先尊重您的权利
如果您有其他的片子是能够发来给大家学习的我也非常期待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7.536
主题: 182
帖子: 12119
注册: 2005年8月
mitoo 发表于 2015-3-19 11:21
兄完全误会我的意思了。

我之前有一篇文章,是站在地理学与城市规划的视角看待当下的城市问题,核心是把摄影当做一种“测量”,通过计量统计研究一些城市要素出现的次数,可以形成某种空间分布。本有打算把“作品”当做分析的对象,但是后来放弃了,因为感觉“作品”本身都不够客观,无法成为统计样本。后来采取了随机抽样方式,反而效果好些。不过这反而激发了对于“景观”概念与题材的兴趣,也引发了前面的提问。当然对此也只能是兴趣,还从未有过发文章的想法,毕竟离这个专业太远了。也不知道表达清楚了没有:)

不过抛开概念不谈,如果有人真的能统计一下各类摄影“作品”中的一些相关内容,倒是一件比较有趣的事。

--------------------

可能真如摄交兄前面所说,知识背景决定了谈话的内容。其实在一些学科中,景观并不是新鲜词汇,只是这里是摄影论坛。虽然我本人也是对国内“景观摄影”提法的客观程度持怀疑,但是站在您的框架里说话,被误会的概率是比较大的。
《辞海》对景观有四种解释:风光景色、地学名词、特定区域、类型概念。如果从别的学科看,大概有几个方向:地理把景观的自然或人文形态的空间构成与特征。生态学把水土、植被、人当做景观的一部分,判断其结构、功能 ...


哈哈,不好意思啊,确实误解兄了……多交流!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2.343
主题: 2
帖子: 2289
注册: 2014年8月
每次看到你们互道“兄”都羡慕得眼睛发绿,哈哈,太有爱了。早知道俺该隐瞒性别:)

既然说得那么热闹,那就八卦一下正反方的观点:)对理论无感的请自行无视:)

俺看过毛卫东翻译的《摄影文论丛刊》首刊(顺便表达一下对他自费出版及免费派发的景仰),有篇刘易斯.巴茨的《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摄影》(副标题是:想玩摇滚已老,想死还年轻)。里面提及60年代末三个极具影响力的展览《迈向社会景观》、《美国社会景观的十二位摄影师》以及《新纪实》,其中两个展览的标题包含了“社会景观”(Social Landscape)一词,文章说这是李.弗里德兰德杜撰的词,“他和两位同行戴安.阿勃兹和盖瑞.维诺格兰德一道,成为‘社会景观’摄影的核心力量。。。如果说一场运动值得有一个名字的话,它的生命力就必须经过检验,不仅要靠它的先驱们者们的力量 ,而且要凭借前后几代创作者的力量。正是面对这种批评界的考验,“社会景观”显得经久不衰。。。“

然后,俺毫无根据地猜想这也许是毛认同的观点。

再说说景观摄影这个词。以下摘自蔡萌的访谈:

“最初我将这一名词用到国内时,与西方的原意有所不同。2006年,我发现了吴印咸拍摄于上世纪80年代的“人民大会堂”,这让我非常震惊,因为它和慕辰、邵逸农拍摄的“大礼堂”、渠岩的“权力空间”杨铁军的“※※大楼”、孟瑾的“每个房间都被点亮”有着共通的对政治、权力和意识形态的关注。而且在拍摄手法上都是一种景观摄影方式。于是,便借用了此时刚出版不久的法国思想家居伊.德波(Guy-Ernest Debord,1931—1994)的《景观社会》一书对“景观”(Spectacle)的描述。因此,国内最早使用的“景观摄影”(Spectacle Photography)一词与西方的意义有所不同,它更多属于一个政治学意义上的概念。当年我在第三届连州摄影节上策划了一个叫“征兆”的景观摄影专题展。而随后又在第三届广州国际摄影双年展(2009)、丽水摄影节,以及※※美术学院美术馆策划了景观摄影的相关展览。随着这两年的景观摄影逐渐成为中国当下摄影中国的热门词汇,有越来越多的艺术家、摄影师采取景观摄影的方式,它变得不再局限于权力政治,开始变得更加多元,其概念和意义开始与西方原有概念相近了。”

以下摘自蔡萌的《景观摄影,中国当代摄影的一种类型》:
“景观摄影”是近年来出现在中国当代摄影中的一个特殊转型现象。它是指一种建立在冷静、理性和相对客观的观看方式主导下,以“人造景观”作为拍摄对象的摄影类型。从视表达上看,它很像电影中常出现的“空镜头”,其画面中很少有人物出现,并往往体现着一种拍摄者对社会景观现场的凝视(gaze)和“无表情外观”(Deadpan)。虽然很少看到人的出现,但在这些摄影图像中,你确很容易感受到一种人的痕迹,以及基于这种痕迹所隐含着的某种人的存在状态。在这些“空镜头”般的“无表情外观”摄影中,为我们呈现的却是当下中国社会现场中最为丰富的视觉现代性面孔。”

另外,关于居伊.德波的名著《景观社会》(La Societe du Spectacle,有条件的话建议直接看英文版,比中文版好懂。法文版没看过,也许更好懂:),出版于1967年,对于景观的概念,德波有这样的论述:“在现代生产条件无所不在的社会,生活本身展现为景观(Spectacle)的庞大堆聚。直接存在的一切全部转化为一个表象。”,“景观是全部视觉和全部意识的焦点”,“景观不是影像的聚积,而是以影像为中介的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它是已经物化了的世界观”,“它是现实世界非现实的核心,在其全部特有的形式――新闻、宣传、广告、娱乐表演中,景观成为主导性的生活模式”,“景观是一种表象的肯定和将全部社会生活认同为纯粹表象的肯定”。

名流提及的顾铮的文章俺没印象,@名流:网上能找到吗?嘲笑他的是哪些行家?怎么嘲笑的?原谅俺的八卦心:)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2.343
主题: 2
帖子: 2289
注册: 2014年8月
摄交名流 发表于 2015-3-19 10:20

毛卫东、唐东平才是对摄影史有系统了解的人,但人家不会随口胡说借以吸引眼球,所以你们反而不知道人家。。。贝歇夫妇的儿子还在三影堂放过片子,都是关于类型学的,如世界各地的某类教堂等……可惜他老妈来时俺没在帝都。


说到国内对摄影史系统了解的人,俺最景仰的是付羽。贝歇夫人的讲座俺有去听,听到贝歇会把碍事的树直接锯掉,俺还是感到比较震惊的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2.343
主题: 2
帖子: 2289
注册: 2014年8月
mitoo 发表于 2015-3-19 11:21
兄完全误会我的意思了。

我之前有一篇文章,是站在地理学与城市规划的视角看待当下的城市问题,核心是把摄影当做一种“测量”,通过计量统计研究一些城市要素出现的次数,可以形成某种空间分布。本有打算把“作品”当做分析的对象,但是后来放弃了,因为感觉“作品”本身都不够客观,无法成为统计样本。后来采取了随机抽样方式,反而效果好些。不过这反而激发了对于“景观”概念与题材的兴趣,也引发了前面的提问。当然对此也只能是兴趣,还从未有过发文章的想法,毕竟离这个专业太远了。也不知道表达清楚了没有:)

不过抛开概念不谈,如果有人真的能统计一下各类摄影“作品”中的一些相关内容,倒是一件比较有趣的事。

--------------------

可能真如摄交兄前面所说,知识背景决定了谈话的内容。其实在一些学科中,景观并不是新鲜词汇,只是这里是摄影论坛。虽然我本人也是对国内“景观摄影”提法的客观程度持怀疑,但是站在您的框架里说话,被误会的概率是比较大的。
《辞海》对景观有四种解释:风光景色、地学名词、特定区域、类型概念。如果从别的学科看,大概有几个方向:地理把景观的自然或人文形态的空间构成与特征。生态学把水土、植被、人当做景观的一部分,判断其结构、功能 ...


俺的建议是:永远不要被任何显得权威专业的说法唬住:)听一下就好,自己做功课,多找不同角度的观点来看,然后得出自己的结论:)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7.536
主题: 182
帖子: 12119
注册: 2005年8月
斌姐 发表于 2015-3-19 23:03
说到国内对摄影史系统了解的人,俺最景仰的是付羽。贝歇夫人的讲座俺有去听,听到贝歇会把碍事的树直接锯掉,俺还是感到比较震惊的


嗯,付羽确实也不错,精暗房,钟爱弗兰克,强调摄影本体……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7.536
主题: 182
帖子: 12119
注册: 2005年8月
斌姐 发表于 2015-3-19 22:54
每次看到你们互道“兄”都羡慕得眼睛发绿,哈哈,太有爱了。早知道俺该隐瞒性别:)

既然说得那么热闹,那就八卦一下正反方的观点:)对理论无感的请自行无视:)

俺看过毛卫东翻译的《摄影文论丛刊》首刊(顺便表达一下对他自费出版及免费派发的景仰),有篇刘易斯.巴茨的《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摄影》(副标题是:想玩摇滚已老,想死还年轻)。里面提及60年代末三个极具影响力的展览《迈向社会景观》、《美国社会景观的十二位摄影师》以及《新纪实》,其中两个展览的标题包含了“社会景观”(Social Landscape)一词,文章说这是李.弗里德兰德杜撰的词,“他和两位同行戴安.阿勃兹和盖瑞.维诺格兰德一道,成为‘社会景观’摄影的核心力量。。。如果说一场运动值得有一个名字的话,它的生命力就必须经过检验,不仅要靠它的先驱们者们的力量 ,而且要凭借前后几代创作者的力量。正是面对这种批评界的考验,“社会景观”显得经久不衰。。。“

然后,俺毫无根据地猜想这也许是毛认同的观点。

再说说景观摄影这个词。以下摘自蔡萌的访谈:

“最初我将这一名词用到国内时,与西方的原意有所不同。2006年,我发现了吴印咸拍摄于上世纪80年代的“人民大会堂”,这让我非常震惊,因为它和慕辰、邵 ...


毛的《摄影文论丛刊》第二期也已经出来了,俺正在看,还没看完呢。把吴的大会堂与今天的社会景观摄影归为一谈,就如也曾有人将※※※时期拍摄的※※※※归入观念摄影一个道理。对此俺不表态,大家觉得可以就可以,觉得是个冷笑话就当冷笑话吧。

顾的文章最著名的是当代摄影的空间转向,还有一篇是专门说景观摄影的,题目忘了。当然,八卦的事就不说了。

福柯也好,鲍德里亚、德波也好,这些所谓的后现代理论到底价值如何?其实是一个非常值得思索的问题。福、鲍、还有那个德里达,在法国并非学术界认可的权威,是美国人把他们捧成大师的。他们的观点并非没有道理,但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夸大其词。鲍德里亚就被戏称为“科幻”作家,他所描述的现实或许更适合未来世界……由这样的理论衍生出来的东西,是否靠得住呢?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回复主题: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 斌姐眼中的摄影大师们
功能受限
游客无回复权限,请登录后再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