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您在什么情况下选择西医?什么情况下选择西医?
倒序浏览
主题图片汇总
主题内检索
浏览:11694 回帖:1202
游客没有回帖权限
泡菜
泡网分: 0.151
主题: 0
帖子: 230
注册: 2007年8月
一个毒理研究方面的共识是,低浓度的药物和高浓度的药物,其毒性并不一定成线性。就是说高浓度有毒,低浓度可能完全没毒。就像我讲的杨白劳喝卤水的例子。

为了在有生之年尽快看到毒性结果,或者为了在退休之前早日拿到博士学位,大量的毒理实验结果,是过量喂服取得的。真的可靠吗?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8.463
主题: 112
帖子: 8067
注册: 2012年6月
我觉随着新疾病的不断出现,还有病毒随环境的不断变异,用来做西医课本的纸可能越来越不够用了,每种病都要搞一个方法来治,每种病毒变异的疗法又不相同,要记住这么多西药和西医疗法还真是很头痛,还是中医简单些,来来去就那几个方子,掌握医理和药理后,要弄出多少组合和变化都没问题。
还有,西医每年都要做那么多的临床实验来验证新药,可能地球上的人和小白鼠也会越来越不够用了。 本帖最后由 tony98 于 2014-9-28 11:11 编辑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9.079
主题: 45
帖子: 6474
注册: 2009年10月
philzhang 发表于 2014-9-28 10:52
急性毒性细辛煎剂给小鼠灌胃LD50为123.75mg/kg
一个成年人体重是70kg,那么LD50就是8.66g。挥发油含量取平均为3%,黄樟醚相对含量是3%里面的20%。要吃进8.66g黄樟醚,就需要吃1.44公斤的的细辛。如果取低值,吃10公斤也不够。
你看看我的计算对不对。

我觉得你算的不对,但是原文《细辛的毒性与临床用量探讨》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年11期 柳俊辉等,广西中医学院)
也没给出这个实验的操作和出处,但是根据挥发油1. 2mg/kg的LD50,70kg体重对应的84mg,你这个结论可能算的不对。
不过这不影响细辛是比较危险的结论。
古书早有结论——细辛不过钱(散剂)。
现代药典中:入丸散剂,0. 5~ 1g; 入汤剂, 5~ 15g。

我想说明的是你对黄樟醚含量的理解有偏差,
细辛的黄樟醚含量已经高到很危险的程度了,
而花椒大料的含量低的几乎不影响健康。

拿花椒大料和空气西红柿苹果是可以比比,
但是细辛和上述这些完全不是一个数量级的。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151
主题: 0
帖子: 230
注册: 2007年8月
valleychow 发表于 2014-9-28 11:38
我觉得你算的不对,但是原文《细辛的毒性与临床用量探讨》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年11期 柳俊辉等,广西中医学院)
也没给出这个实验的操作和出处,但是根据挥发油1. 2mg/kg的LD50,70kg体重对应的84mg,你这个结论可能算的不对。
不过这不影响细辛是比较危险的结论。
古书早有结论——细辛不过钱(散剂)。
现代药典中:入丸散剂,0. 5~ 1g; 入汤剂, 5~ 15g。

我想说明的是你对黄樟醚含量的理解有偏差,
细辛的黄樟醚含量已经高到很危险的程度了,
而花椒大料的含量低的几乎不影响健康。

拿花椒大料和空气西红柿苹果是可以比比,
但是细辛和上述这些完全不是一个数量级的。

从维基上看:FDA认为黄樟醚对鼠有弱致癌性。在天然产物中,它的毒性,根据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的看法,和呼吸室内空气或引用自来水(注意是美国的可直接引用的自来水)相当。
Safrole is regarded by the 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DA) to be a weak carcinogen in rats.[5]However, according to a 1977 study of the metabolites of safrole in both rats and humans, two carcinogenic metabolites of safrole found in the urine of rats, 1'-hydroxysafrole and 3'-hydroxyisosafrole, were not found in human urine.[6] The European Commission on Health and consumer protection assumes safrole to be genotoxic and carcinogenic.[7] It occurs naturally in a variety of spices, such as cinnamon, nutmeg, andblack pepper and herbs such as basil. In that role, safrole, like many naturally occurring compounds, may have a small but measurable ability to induce cancer in rodents. Despite this, the effects in humans were estimated by the 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oratory to be similar to risks posed by breathing indoor air or drinking municipally supplied water.[8] In the United States, it was once widely used as a food additive in root beer, sassafras tea, and other common goods, but was banned by the FDA after its carcinogenicity in rats was discovered. Today, safrole is also banned for use in soap and perfumes by the International Fragrance Association.

欧盟健康与消费者保护总署的报告指出:小剂量的黄樟醚(人:0.165 mg or 1.655 mg,鼠:0.63mg/kg)在24小时内几乎全部随尿排出。高剂量750mg/kg只有25%在24小时内排出。按照我们以前的换算,这相当于8.7kg每人的剂量。急性毒性,按照1964年Jenner et al.的文章,比我们先前的换算还要高十倍以上,意味着要一个人一天吃90公斤以上的细辛。短期毒性,剂量750 mg/kg/天 19天内10个老鼠死9个; 剂量500 mg/kg/天,46天后10只老鼠只有一只死亡。可以看到,剂量稍微减少些,毒性迅速下降。长期毒性的肝脏损伤情况,100 mg/kg为很轻微, 500 mg/kg为轻微, 1000 mg/kg为轻微到中等, 5000 mg/kg为中等到严重。

Opinion of the Scientific Committee on Food on the safety of the
presence of safrole (1-allyl-3,4-methylene dioxy benzene) in flavourings
and other food ingredients with flavouring properties
(adopted on 12 December 2001) EUROPEAN COMMISSION
HEALTH & CONSUMER PROTECTION DIRECTORATE-GENERAL

Small doses of safrole radiolabeled with 14C in the 1'-position
of the allylic side chain were absorbed rapidly and excreted almost completely via the urine
in 24 hours in both man (0.165 mg or 1.655 mg) and rat (0.63 mg/kg). In rats treated with a
higher dose (750 mg/kg) only 25% safrole was excreted in 24 hours. 1,2-Dihydroxy-4-allyl
benzene was the main urinary metabolite in both species; HOS was detected in the urine of
rat and not in the urine of man (Benedetti et al., 1977).

Acute toxicity
The oral LD50 was reported to be 1950 mg/kg bw for rats and 2350 mg/kg bw for mice
(Jenner et al., 1964).
Short-term toxicity
Groups of young adult Osborne-Mendel rats of both sexes received safrole by oral
intubation at doses of 250, 500 and 750 mg/kg bw/day up to 105 days.
At doses of 750 mg/kg/d for 19 days 9/10 animals died; with 500 mg/kg/d only 1/10
animals died after 46 days; with 250 mg/kg/d no animal died within 34 days and the
following effects were observed: liver hypertrophy and focal necrosis plus slight fibrosis,6
fatty infiltration (steatosis), bile duct proliferation, adrenal enlargement with fatty
infiltration (Hagan et al., 1965).
Long-term and Chronic toxicity
Groups of 25 male and 25 female Osborne-Mendel rats were fed 0, 100, 500, 1000 and
5000 mg/kg (0, 0.01, 0.05, 0.1 and 0.5 %) safrole in the diet for two years. The levels
correspond approximately to average daily intakes of 0, 5, 25, 50, or 100 mg/kg bw/day.
Changes in the liver including benign and malignant tumours (hepatic cell adenoma,
hepatocholangioma, hepatic cell carcinoma and hepatocholangiocarcinoma) were
observed. Reduced body weight gain was reported in both sexes at the highest dose; mild
anemia and leukocytosis were also reported. The liver injury was rated as very slight at
100 mg/kg, slight at 500 mg/kg, slight to moderate at 1000 mg/kg, and moderate to
severe at 5000 mg/kg. Tumour incidence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at 5000 mg/kg (14
rats with malignant tumours, 5 with benign tumours versus 2 and 1, respectively, in the
controls. Tumour incidence in the other groups was: 8 benign on 1000 mg/kg, 2
malignant and 1 benign on 500 mg/kg, and 1 benign on 100 mg/kg. (Long et al., 1963).

所以,单纯从以上实验结果来衡量,一个人每天吃1公斤以上的细辛,所摄取的黄樟醚只能造成轻微的肝损伤。如果再考虑到细辛中的其他成分,可能对黄樟醚的毒性有一定制衡,那么你还会对细辛畏之如虎吗?

细辛有毒,只是中医对自己的高标准严要求而已。西医的所谓毒性试验,距离中医的自我要求,相差甚远。
本帖最后由 philzhang 于 2014-9-28 12:30 编辑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34.207
主题: 4
帖子: 231
注册: 2000年11月
无敌大橙子 发表于 2014-9-17 08:53
西医是结构工程师,中医是泥水匠。
墙壁有裂缝,泥水匠抹点水泥就遮住了裂缝,结构工程师会去计算大楼受力是否正常,然后决定是不处理或者大动干戈地加固。
住在大楼里的大妈大爷一定是赞赏泥水匠的,而结构工程师与他们太遥远,会觉得不好用。


你好像说反了。
西医是泥水匠,发炎了,消炎,结核了,割掉

中医应该是结构工程师,不是针对问题,而是针对身体机能平衡用药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9.079
主题: 45
帖子: 6474
注册: 2009年10月
philzhang 发表于 2014-9-28 12:28
从维基上看:FDA认为黄樟醚对鼠有弱致癌性。在天然产物中,它的毒性,根据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的看法,和呼吸室内空气或引用自来水(注意是美国的可直接引用的自来水)相当。
Safrole is regarded by the 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DA) to be a weak carcinogen in rats.[5]However, according to a 1977 study of the metabolites of safrole in both rats and humans, two carcinogenic metabolites of safrole found in the urine of rats, 1'-hydroxysafrole and 3'-hydroxyisosafrole, were not found in human urine.[6] The European Commission on Health and consumer protection assumes safrole to be genotoxic and carcinogenic.[7] It occurs naturally in a variety of spices, such as cinnamon, nutmeg, andblack pepper and herbs such as basil. In that role, safrole, like many naturally occurring compounds, may have a small but measurable ability to induce cancer in rodents. Despite this, the effects in humans were estimated by the 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oratory to be similar to risks posed by breathing indoor air or drinking mun ...

In the United States, it was once widely used as a food additive in root beer, sassafras tea, and other common goods, but was banned by the FDA after its carcinogenicity in rats was discovered. Today, safrole is also banned for use in soap and perfumes by the International Fragrance Association.
你引用的是60-70年代研究的结果,黄樟醚在70年代后发现对大鼠有致癌性以后被FDA禁止( banned)了。现在,国际香料协会也禁止了黄樟素在肥皂和香水中使用。
我引用的是07年的国产文献《中华中医药学刊》等中医药界主流刊物,
如果你认为中医药界主流刊物的有毒结论不符合你的看法,那么我就不多说了。
我也前面也说过,如果非吃不可,增加煎药时间是一个提高安全性的做法。
我不吃任何中药,我畏不畏的关系不大。
我是提醒,包括你在内的,中医师和服用中药的人一定要谨慎。
btw,古代细辛根部入药,中国现行药典干燥根和根茎入药,市面上的劣质细辛全草除叶入药。
药典限度是含马兜铃酸I不得过0.001%,而细辛根不含马兜铃酸。
你可以找个药材市场问问,流通药材来源、去向、标准,中间是否有监管。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34.207
主题: 4
帖子: 231
注册: 2000年11月
johnnyliu 发表于 2014-9-20 03:52
反正么 我不象某人 空口说瞎话也没啥意思 那时候鲁迅小 中药不懂无所谓 反正他的智商和这里大多数黑子一样。。。。最后西医也没学好。。还是文科比较合适 只要天赋带点尖酸刻薄就行

嗯 鲁迅自己也用中药了 还蛮偏方的。。。有点看不懂 下面是鲁迅日记节选

1912年9月三日 以一小包寄家,内摩菰二十两,剌夹六具,狗皮膏六枚。  1912年11月十日 饮姜汁以治胃痛,竟小愈。  1912年11月二十三日 午腹痛,造姜汁饮服之。  1916年1月二十二日 晴,大风。。晚因肩痛而饮五加皮酒。  1916年7月十日 昙。感寒发热,服规那丸二枚卧  1920年11月二十三日 晴。发热,休息。上午服萆麻子油二勺,写二次。  1923年4月二十七日 晴。往直隶书局买《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一部二本,一元四角。  1923年6月十六日 晴,热。午齿痛,下午服舍利盐一帖,至晚泻二次,渐愈。  1926年10月 二十六日 晴,风。上午收淑卿所寄绒线衣两件,十滴药水一瓶,八日付邮。  1930年8月十四日 晴,大热。服胃散一撮。夜半服Help八粒。  1934年10月十七日 晴。得李天元所寄三七粉及百宝丹各一瓶。  1936年2月八日 昙。夜三弟来并赠莨菪膏药一张。  1936年2月十三日 晴。夜烈文来。云背痛,以莨菪膏赠之。

。。。。居然还想学针灸 ...


死的其所呗!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37.128
主题: 89
帖子: 2054
注册: 2001年2月
tony98 发表于 2014-9-28 11:09
我觉随着新疾病的不断出现,还有病毒随环境的不断变异,用来做西医课本的纸可能越来越不够用了,每种病都要搞一个方法来治,每种病毒变异的疗法又不相同,要记住这么多西药和西医疗法还真是很头痛,还是中医简单些,来来去就那几个方子,掌握医理和药理后,要弄出多少组合和变化都没问题。
还有,西医每年都要做那么多的临床实验来验证新药,可能地球上的人和小白鼠也会越来越不够用了。

就是就是,还是中医多好啊,哈哈哈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37.128
主题: 89
帖子: 2054
注册: 2001年2月
philzhang 发表于 2014-9-28 02:49
所以,我的求医顺序是:

找个好中医-->自己学中医-->自学配合找个一般的中医帮助-->西医

当然,也不绝对。外伤,急性传染性疾病而中医没有合适办法的,直接去找西医。

错了错了
如果没有中医,非典如何控制?埃博拉如何消除?
中医早就可以刮毒疗伤和开颅手术
中医万能滴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8.463
主题: 112
帖子: 8067
注册: 2012年6月
有时候想想挺可笑的,西方对于即使是短期服用也能对身体产生极大毒副作用的化学药品非常迷信,对它的副作用视而不见,而对需要长期大剂量不对症服用,才可能产生副作用的绿色环保中草药充满偏见和质疑,并将其列为禁药。看到有些人很老了,身体已经很弱,已经经不起折腾了,家人还要动员他做大手术和吃大量西药,还认为这样听西医的话,才能更好的治好病,每次看到家属被叫去签手术同意书,和治疗同意书,以后死了西医可以免责,这样的西医还真是科学啊。中医应该多学学,不管能不能治好,先让家属签个同意书,然后治不好治死人也不是自己的责任了。可惜,中医如果这样做,别人都会怪中医师没水平,不让治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2.471
主题: 2
帖子: 7784
注册: 2014年8月
tony98 发表于 2014-9-27 23:33
没看到吗?埃博拉不治立马死了,快点拿你的西医来拯救非常害怕的美国人吧!现在美国人都把它列为最高等级的恐怖武器了,因为医不好都撤退了,你再不出手,西医就成笑话了。
你总不能老让中医在那帮你扛住吧。哈

中医什么病都能治,西医很谦虚,没说过什么病都能治。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151
主题: 0
帖子: 230
注册: 2007年8月
valleychow 发表于 2014-9-28 12:56
In the United States, it was once widely used as a food additive in root beer, sassafras tea, and other common goods, but was banned by the FDA after its carcinogenicity in rats was discovered. Today, safrole is also banned for use in soap and perfumes by the International Fragrance Association.
你引用的是60-70年代研究的结果,黄樟醚在70年代后发现对大鼠有致癌性以后被FDA禁止( banned)了。现在,国际香料协会也禁止了黄樟素在肥皂和香水中使用。
我引用的是07年的国产文献《中华中医药学刊》等中医药界主流刊物,
如果你认为中医药界主流刊物的有毒结论不符合你的看法,那么我就不多说了。
我也前面也说过,如果非吃不可,增加煎药时间是一个提高安全性的做法。
我不吃任何中药,我畏不畏的关系不大。
我是提醒,包括你在内的,中医师和服用中药的人一定要谨慎。
btw,古代细辛根部入药,中国现行药典干燥根和根茎入药,市面上的劣质细辛全草除叶入药。
药典限度是含马兜铃酸I不得过0.001%,而细辛根不含马兜铃酸。
你可以找个药材市场问问,流通药材来源、去向、标准,中间是否有监管。


注意我引用的是FDA网站上现在可以核实的资料。欧盟的资料出于2001年。他们引用早期的文献,并不说明不够权威。倒是近期发表的文献,实验结果是不是可以重现,还得比较核实。
我自己吃的细辛干粉,当然是根部。直到清末才出现全草入药,这是商家无良,和中医药理论的优劣无关。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9.079
主题: 45
帖子: 6474
注册: 2009年10月
philzhang 发表于 2014-09-28 20:30
注意我引用的是FDA网站上现在可以核实的资料。欧盟的资料出于2001年。他们引用早期的文献,并不说明不够权威。倒是近期发表的文献,实...

除非你自己采的,或者自己炮制。不然没有全根入药。
本帖由 iPhone 5 (GSM CDMA) 客户端发布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版内禁言]
泡网分: 1.962
主题: 24
帖子: 1474
注册: 2014年8月
5MMKT 发表于 2014-9-28 17:22
中医什么病都能治,西医很谦虚,没说过什么病都能治。
错了,中医什么都可以预防。中医什么病都能治,就是没有能治好的。因为他们不是治病,他们是治症。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2.471
主题: 2
帖子: 7784
注册: 2014年8月
jason3 发表于 2014-9-28 21:23
错了,中医什么都可以预防。中医什么病都能治,就是没有能治好的。因为他们不是治病,他们是治症。

喝板兰根冲剂,防一切瘟疫。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9.079
主题: 45
帖子: 6474
注册: 2009年10月
philzhang 发表于 2014-09-28 20:30
注意我引用的是FDA网站上现在可以核实的资料。欧盟的资料出于2001年。他们引用早期的文献,并不说明不够权威。倒是近期发表的文献,实...

上面一段英文正是你引用的,70年代文献表明对大鼠有致癌性以后,fda全面禁掉了黄樟素。
本帖由 iPhone 5 (GSM CDMA) 客户端发布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151
主题: 0
帖子: 230
注册: 2007年8月
valleychow 发表于 2014-9-28 21:39
上面一段英文正是你引用的,70年代文献表明对大鼠有致癌性以后,fda全面禁掉了黄樟素。

谢谢你客观冷静的讨论。即便我们不能达成一致意见,起码我们对问题的认识都各自得到了加深。

其实黄樟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从我们各自引用的文献中,我们看到了结果的巨大差别。给老鼠喂药,没什么高科技,用不到蛋白质表达基因修饰,可是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小组做出的结果就可以相差百倍以上。从750mg/kg减少到500mg/kg,30%的变化,老鼠死亡率减少了9倍。那么100倍的变化,会有什么结果呢?根本就说不清了。所以黄樟醚的毒性,才会和空气和水归为一个水平。这里还只是单组分纯物质的考察。放到实际产物中,随便上百的干扰因素加进来,您觉得这研究还能做下去吗?

只是随便举了个例子。如果你研究其他中草药的毒性,更是糊涂酱一盆。不是中医糊涂,而是现代科技手段,还根本没有能力来判断中草药的是与非。就像让小学生给大学研究生改考试卷子,你说那不是乱点鸳鸯谱吗?这也是目前西医的困境所在。由于研究方向的错误,现在就好像要让人去干上帝的活儿,怎么不错误百出,举步维艰呢?

看西医或西方科学对其他毒物的了解,同样问题多多。我不是全面否定现代科学,只是说要承认现代科技还存在诸多不足。比如,我们听说烧焦的食物有多环芳烃,致癌。可是FDA列出的16种PAH的毒性到底怎样,也是一本糊涂账。这些毒物的高纯物质非常昂贵,大规模实验根本做不起。这些毒物的结构经常很相似,甚至分子式一样,分子结构基本一样,仅仅是一个基团的取代位置或手性变化了,就可能一个有毒,一个无毒了。根本无法用什么理论推理预测,你说咋办?其实FDA也多半是随便找点数据,先拼凑个标准交差了事。你说有多科学?它自己都说不清。我说这些都是有我的工作背景做支持的。

关于西药,其实也大体如此。

所以,对于西医,我承认它是科学。但它不代表真理,更没有资格用它的一套错误百出的标准去衡量中药对错。基本上,中医药和西医,是两条道上跑的车,离汇合点还远的很。我们有生之年,是看不到的。所以中西医之争,一定还会继续下去。也许,中医药在市场的魔力下被暂时打败了。但它的根,却会深植于民间。当春风吹来,它会欣欣然睁开睡眼,破土而出,茁壮成长的!我坚信这一点!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版内禁言]
泡网分: 1.962
主题: 24
帖子: 1474
注册: 2014年8月
philzhang 发表于 2014-9-29 00:32
谢谢你客观冷静的讨论。即便我们不能达成一致意见,起码我们对问题的认识都各自得到了加深。
何必呢,这些都是下医,作为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医,应该注重上医,修炼人体,达到百毒不侵,最后永生不死。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9.079
主题: 45
帖子: 6474
注册: 2009年10月
philzhang 发表于 2014-9-29 00:32
谢谢你客观冷静的讨论。即便我们不能达成一致意见,起码我们对问题的认识都各自得到了加深。

其实黄樟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从我们各自引用的文献中,我们看到了结果的巨大差别。给老鼠喂药,没什么高科技,用不到蛋白质表达基因修饰,可是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小组做出的结果就可以相差百倍以上。从750mg/kg减少到500mg/kg,30%的变化,老鼠死亡率减少了9倍。那么100倍的变化,会有什么结果呢?根本就说不清了。所以黄樟醚的毒性,才会和空气和水归为一个水平。这里还只是单组分纯物质的考察。放到实际产物中,随便上百的干扰因素加进来,您觉得这研究还能做下去吗?

只是随便举了个例子。如果你研究其他中草药的毒性,更是糊涂酱一盆。不是中医糊涂,而是现代科技手段,还根本没有能力来判断中草药的是与非。就像让小学生给大学研究生改考试卷子,你说那不是乱点鸳鸯谱吗?这也是目前西医的困境所在。由于研究方向的错误,现在就好像要让人去干上帝的活儿,怎么不错误百出,举步维艰呢?

看西医或西方科学对其他毒物的了解,同样问题多多。我不是全面否定现代科学,只是说要承认现代科技还存在诸多不足。比如,我们听说烧焦的食物有多环芳烃,致癌。可是FDA列出的16种PAH的毒性到底怎样, ...

所以黄樟醚的毒性,才会和空气和水归为一个水平。
你这结论真好,祝你吃的愉快身体健康。
不知道你做什么工作的,可能和药没关系,不过也无所谓,你知道中医药现状是一败涂地就行。记住,没有好的土壤,就不会有好的果实,中医早就自毁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9.079
主题: 45
帖子: 6474
注册: 2009年10月
中医之争的实质和中医的出路

作者:方舟子 发表于2008年2月6日

一年多以前在网上爆发的有关中医的争论已渐渐不再引起媒体的关注,可以说已告一个段落。做为在这场争论中观点经常被媒体有意无意地歪曲的一名主要参与者,我想有必要做一个小结。许多人第一次听到居然还有中国人批评甚至要求废除被宣传为“民族瑰宝”的中医,都感到不可思议,而实际上这并非一个新现象。自从现代医学从西方传入中国并被不恰当地称为“西医”以来,有关中医的优劣、存废的争论就没有停止过,并几次达到白炽化程度,最近的这一次不会是最后的一次。
因为争论被冠以中医与西医的名头,让人联想到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之争,很容易激发许多国人的民族感情。其实所谓的中医并非指中国医学,而是特指中国传统医学,而所谓的西医指的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为全人类所认可的现代医学,并不包括西方传统医学(例如古希腊的医学)。现代医学虽然起源于西方,却不属于西方,而是和其他科学学科一样不具有民族、国家属性,属于全世界。因此,中西医之争实质上是旧医学与新医学之争,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之争,地方医学与世界医学之争,玄学医学与科学医学之争。
不管中医的支持者是否承认,这场争论实际上都有一个参照系,那就是现代科学。因此,虽然争论的几个关键问题——例如中医体系的科学性问题、中药的有效性问题——是早就提出来的旧问题,但是随着几十年来现代科学的发展,特别是现代医学日新月异的进步,让中医的批评者掌握了更多的批判武器,让我们得以更科学、准确地看待这些旧问题,给貌似重复的※※争论增添了新的内涵。
尽管科学哲学界对如何判定一个理论体系是否科学有所争议,存在不同的判定标准,但是这不等于说我们就无法区分科学与非科学体系。这些标准是从被公认为科学的学科的特征归纳、总结出来的。不管采用哪一套标准,例如理论的自恰性、可检验性、可证伪性、可重复性、可测量性等等来衡量,都可以判定中医体系不是一个科学的体系。这个结论丝毫也不应该让人感到惊讶,因为科学的判定标准是根据现代科学制定的,而在科学在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诞生之前,中医体系就已基本定型了,很显然不可能是一个科学体系。实际上除了中国,没有哪个国家的科学界把中医或任何其他民族传统医学当成科学看待。
有些中医支持者为了把中医说成科学,另外提出了科学判定标准。这在逻辑上是荒谬的。这实际上是先入为主地认定了中医是科学,然后再去设立相应的科学标准。我们要判定某个事物的属性,应该根据已有的标准,而不应该特地为之另设新的标准。这在※※上也是错乱的。如果中医是科学的话,相当于要把科学诞生的时间提前上千年,从而大幅度地改写世界科学史。而在本质上与中医并无区别的其他民族的传统医学,甚至连同风水、算命、巫术等种种玄学、迷信也都可以根据相同的理由自称为科学,其结果是混淆了科学与非科学的界限。当然,对这一点一些中医支持者不会认为是个难堪,因为他们也相信风水、算命、巫术等等都是科学。
有些中医支持者只是简单地把有效等同于科学,认为中药、针灸的有效性即证明了中医的科学性。事实上,各个民族传统医学中都有一些行之有效的疗法,这是长期医疗实践中摸索出来的经验,有其隐含的科学道理,但是并不能用以说明其五花八门的理论体系的科学性。例如针灸对某些疾病有较可靠的疗效,这可以从神经生理学的角度做出解释,并不能说明经络理论的科学性。
而且,中药、针灸的有效性本来还有待科学的检验。中医支持者的一个常见的辩护理由是中医已有上千年的※※,所以它必定是有效的。一个事物有悠久的※※并不足以证明其有效——风水、算命、巫术的※※并不比中医短。※※悠久的传统医学固然含有宝贵的经验,但是同样含有许多以讹传讹的谬误。许多人认为中医治疗有效是因为本人或亲友曾被中医治好了病,中医业者也喜欢举自己曾经治好某人,特别是某※※、某名人的病为自己做宣传。这种个案即使是真实的也不足为凭。这些案例中的所谓“绝症”可能不过是误诊。而且,现代医学已认识到,许多疾病是可以不经治疗就好转甚至痊愈的,在接受假治疗、受到心理暗示时会好得更快。因此某个人接受过中医治疗、吃中药之后病好了,并不能证明中医治疗、中药就是真正有效的,也可能只是起到安慰、心理暗示作用。要证明一种药物、疗法确实有效,必须经过严格的临床检验、统计才行。
一种药物即使真有疗效,如果其毒性、副作用过大或不明确,也不宜使用。虽然至今我们仍然能经常见到“中药是天然药物,没有毒副作用”的宣传,但是由于服用中药导致中毒或出现严重副作用的报道也时见报端。面对这种尴尬局面,中医支持者往往以中医早就有“是药三分毒”的说法、西药也有毒副作用进行辩护。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药物是否有毒副作用,而在于是否对药物的毒副作用有清楚、具体的认识并让使用者知悉。要知道药物的确切毒副作用,特别是慢性毒性和长期副作用,必须用科学方法加以研究,只靠经验是无济于事的。中医向来认为无毒的许多中药现在都已被发现有毒副作用,甚至是严重的毒副作用,但是至今对中药的毒副作用仍然缺乏像对西药那样的系统、严格的研究,也没有像西药那样详细地说明。对中药的毒副作用不了解,或虽然了解但不告知的做法,导致一般消费者误以为中药没有毒副作用,害人不浅。
连最热衷的中医支持者也不得不承认,中医现在已经衰落。虽然三甲医院按要求必须设有中医科,但据一家三甲医院的统计,去看中医科的患者仅占3%。即使是所谓“中医医院”,也早已改成采用现代医学检验、治疗方法为主。然而,中医在国内日趋衰落的同时,却一直有中医支持者宣称中医已走出国门,在西方发达国家发扬光大。官方媒体上一则“美国FDA承认中医是科学体系”的谣传更让一些中医支持者觉得扬眉吐气。而实际情形是,美国至今没有承认中医的合法地位,也没有一种中药被批准做为药物上市。进入美国市场的中药都是做为不能宣称能治病的保健品销售的,而且主要在唐人街※※圈中销售。中医在西方国家是做为一种被边缘化的另类医学而存在的。尽管在将来某种中成药有可能在经过科学检验后也在西方国家被批准做为药物使用,但是中医的另类医学地位不可能发生根本的变化。
在现代医学兴起之后,传统医学就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落。在中国由于政策保护、深厚的文化传统和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等因素,使得中国的传统医学的生命力要比其他国家更为旺盛。但是几十年来的※※已经证明,试图靠政策保护、舆论宣传、谎言欺骗来振兴中医,要与现代医学一比高低,只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不过,我们批评中医的非科学性、质疑中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揭示中医药的真实情况,并不是要全盘否定中医药。中医药中仍然有一些有价值的部分值得去挖掘。
既然中医理论体系不是一个科学体系,而现在我们已经有了科学的医学理论体系,那么就应该废弃过时的、不科学的中医理论,而代之以现代医学理论。也就是说,不宜再在医疗中使用中医理论,也没有必要试图去证明中医理论的科学性、为其寻找科学基础——几十年的※※也已经证明,这种“科学”研究只是在浪费中国宝贵的科研经费。但是,我们并不否定中医理论体系的※※价值和文化价值,可以从※※、文化的角度把中医做为一种文化遗产进行研究。
中药、针灸等中医疗法既含有古人长期医疗实践中摸索出来的许多宝贵经验,也含有大量的谬误,必须进行必要的鉴别,用科学方法检验其有效性和安全性。一旦获得验证,就可以被现代医学采用,成为现代医学的一部分。只有废弃中医理论,并用国际公认的科学方法检验中药和中医的其他具体疗法,中医中的某些合理成分才会得到保留,中医的贡献才能获得公认,从而融入世界医学的主流。

(很多网友问能否用一篇文章把中医的问题大致说清楚,其实方舟子的这篇总结性质的文章就差不多,方的文章很多,我所以在其众多文章中选中此文,也是觉得这篇文章可以在总体上代表方舟子关于中医药的基本观点,其实并不像外界传说的那样极端,事实上很多因为中医的问题而讨厌方舟子的人,并没有仔细读过方舟子写的文章或书,他们不了解方舟子的观点,其实也不清楚自己的斤两,正所谓“不知己不知彼每战必殆”,在为中医辩护的过程中,这些试图阻挡※※潮流的妄人,只能是以小丑的姿态被※※的车轮轰隆隆碾压过去,碎成粉末。另外,还有不少网友问哪本书可以用来说服自家父母,那当然是方舟子哪本《批评中医》了,但说实话,脑子正常的话,这一篇文章就够了。)

本帖由 iPhone 5 (GSM CDMA) 客户端发布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151
主题: 0
帖子: 230
注册: 2007年8月
valleychow 发表于 2014-9-29 11:04
所以黄樟醚的毒性,才会和空气和水归为一个水平。
你这结论真好,祝你吃的愉快身体健康。
不知道你做什么工作的,可能和药没关系,不过也无所谓,你知道中医药现状是一败涂地就行。记住,没有好的土壤,就不会有好的果实,中医早就自毁了。

细辛有毒,中医早有定论。但是,细辛的毒,可能不仅仅是黄樟醚和马兜铃酸的问题,应该还有现代科技目前无法认知的其他原因。所以呢,需要了,我会继续吃,但不会长期大量地吃,并保持身体健康和精神的愉快。
如果你完完全全地相信西医告诉你的一切,也好。信则灵。有时候,心理安慰也是很重要的。安慰剂面粉的疗效,也经常比对比组的西药不差到哪里去。当然,你可以把功劳都记到西药的账上,把不灵和副作用都归结于小概率的解释。也祝你吃西医吃得愉快,享受现代高科技手术的可靠和安全,并能成功地幸运地避开“小概率”事件。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9.079
主题: 45
帖子: 6474
注册: 2009年10月
为什么无效的治疗会被认为有效?
祖述宪
提要

病人常把疾病的痊愈归于先前的治疗,医生也常这样。其实很多情况并非如此。有效的医疗是近代以后的事情,所以古代的医生常常是“贪天之功以为己力”。这种现象至今仍很常见。造成疗效假象有许多原因,主要由于疾病的自愈或自发缓解、药物和治疗的安慰效应、缺乏严格的评价疗效标准以及诊断不确实,以及把良性疾病误诊为严重或恶性疾病所造成的。对传统医疗的信仰也是原因之一。因此,对任何药物或医疗的效果必须进行严格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并且得到同行的检验和公认。对病人疗效的如实判断是医师科学水平的考验。


前言
  
古时民智未开,不仅对疾病无知,对评估治疗效果更缺乏自知之明,因此中西的古代医籍关于治疗效果的记述都失之夸大。17世纪欧洲使用的天然药物和疗法种类也十分繁多,同样大都无效。那时,“很少有人区别某种治疗之后的康复,由于治疗而康复和无关于治疗而康复这三种情形[1]”(着重号是引文原有的),即不能作正确判断疾病的痊愈与治疗之间有无因果联系,不懂得把发生于治疗后的疾病痊愈、由于治疗造成的疾病痊愈和与治疗无关的疾病痊愈区别开来。
在20世纪前期,医药的疗效仍然主要是由专家权威根据疾病的发病机制、实验室的药理学研究和经验来推断,这种方法的缺点是“想当然”,并不可靠,有些风行一时被认为有效的疗法,后来证明是无益有害的。现在医学界一致认为,药物的医疗效果评定必须进行严格的随机化对照临床试验[2,3,4]。临床试验是建立在生物统计学原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整套的医疗效果和安全性的临床评价方法,已经被世界医学界公认和采用,从而使医疗效果评价的效率大大提高。然而,轻信个别的“经验”和片面的观察,把无效的治疗当成有效,至今不仅在大众中非常普遍,很多医生也常落入这种圈套。

疗效假象的根源

1.确实和缺乏严格的评价疗效标准

临床试验评价疗效的病例诊断必须确实,效果须有严格的定义。疾病的诊断标准不同,疗效当然大不一样。打开中医药书刊,似乎什么疑难杂症都有灵丹妙药可治,药物和疗法多如牛毛,但公认有效的却如凤毛麟角,或者根本阙如。这是因为中医缺乏疾病实体的概念,只是根据疾患的表面现象辨别症候,“诊断主要是凭宏观的观察做出粗略的估计……导致中医诊断带有明显的意向性、随意性和不确定性[5]”。很难想象仅仅根据对病人的粗略观察,像有无恶寒、出汗、口渴、二便(大小便)以及舌苔和脉象等,能对疾病做出诊断进行有效的治疗。
例如,《本草纲目》称犀角、羚羊角、虎鼻、虎睛、麝香、牛黄和牡鼠可以治疗小儿“惊痫”,而“惊痫”是一症状或综合征,缺乏明确的定义,大概来说相当于儿科学上的抽动、惊厥或痫性发作。这些症状的病因各不相同,严重程度大相悬殊。热性惊厥发作和痫性发作时令常人感到严重,但发作持续时间短暂,无效的药物也容易“见效”。犀角等中药“治好”的小儿“惊痫”,或许都是这类疾患自限性发作,对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重症疾病,就不会起作用了。
现在※※很多研究药物疗效的方法粗糙,病例诊断不实,没有对照或对照不适当,效果判断主观随意,甚至弄虚作假,使得许多疗效报告很不可信。笔者见过一些声称擅长治疗“肝(硬变)腹水”和“慢性肾炎”等难治之症而出名的中医或乡村医生,当邀请他们为医院的病人进行治疗时,他们便寻找各种借口加以拒绝。有些人声称他的药物或疗法如何“有效”,但总不愿意进行临床试验。这是因为他们缺乏信心或者自知原本虚假,所谓“治好的”病人未必真是那种疾病,或者并非真的“治好”。
近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协和医院和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的心内科专家们说:他们在门诊见到的长期按冠心病治疗的病人中,至少一半是诊断错误,主要因为一些医生仅凭心电图ST-T变化下诊断(杨锐.冠心病:一半诊断错误.《健康时报》2002年2月21日)。我的一位亲属被临床诊断为冠心病近10年,病史、临床表现和心电图各项检查都很“典型”,治疗似乎也有效。后来由上海某大医院的专科医师进行冠状动脉造影,诊断为冠状动脉肌桥[注1],而不是冠心病。※※有那么多治疗冠心病的中草药在广泛应用,不知是否认真做过临床试验?病人的诊断是否确切?
许多疾病的诊断必须有病理组织检查的支持。北京一位病理学家认为:※※的病理科医生中,中等水平的误诊率约5-15%。他所在的※※※总医院设备精良,临床活检中尚有5-10%属疑难病例,其中1/3-1/2在多种实验技术辅助下仍无法确诊。他还列举了10个病理上把良性疾病误诊为恶性肿瘤的实例。误诊不仅给病人带来严重后果,而且造成对肿瘤治疗认识上的混乱,“出现某某癌被治愈、某某癌存活多少年的错误报道”(纪小龙.病理医生与诊断失误.www. Pathology_net_cn;《健康报》2000年5月10日)。下面的例子取自一则报道:上海一位病人,被医院诊断为“肝癌”,他使用各种草药治疗产生了“效果”,生存了十多年,76岁时去世。死前他献出“验方”,企图造福他人,但尸体病理解剖发现他患的不是肝癌,而是弥漫性海绵状血管瘤(最后的奉献.《文汇报》1996年7月13日)。这个病例在上海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病理讨论会上进行讨论后,不久附属中山医院又遇到相似的病例。
现代临床试验判断治疗效果要求有明确的客观指标,只根据症状是否改善,是很不可靠的。曾经令癌症病人设法追求的鲨鱼软骨制剂,是美国哥伦比亚电视台的一个有影响力的节目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此药在美国风行一时并传入※※。他们说古巴的29名癌症晚期病人在服用鲨鱼软骨后,大多数“感觉好转”。但临床试验证明,鲨鱼软骨对癌症病人没有任何疗效,所谓“感觉好转”不是科学的评价指标[6]。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癌症疗效判断标准,治疗后瘤体缩小50%以上、至少持续4周,无新病灶出现者,才判定为有效。而“中医药的标准明显低于此标准”,其实应属于无效范围。有些专治“癌症”的江湖骗子,谎称或轻率地说病人是“癌症”,然后把“痊愈”和“奇迹”归于自己使用的草药、秘方或其它疗法(其中很多在所使用的药物中,加入了有效的化学药物),或者症状稍有短暂的变化就声称有效。例如一位晚期胃癌病人,选择了一家声称“治不好不收钱”的民间疗法诊所就医。服了3服药粉,呕吐有所缓解,这个医生就说治疗“已经起效”,理所当然地收取了一笔数目不小的药费。尽管病人又多次前去治疗,但仍于3个月后死亡(杨刚.如何评价民间医疗对晚期癌症的治疗.《健康报》1998年3月4日)。这类事例十分常见。
此外,由于抽样误差,血压、血糖和血胆固醇等测量值时常有波动,健康人的真值是一段时间测量值的均数,一次的测量值可能高于或低于正常。在进行筛检时,会发现有些测量值异常的人,再次测量时又趋于正常,即向均数回归(regression to the mean)[3,7]。例如:在一个冠心病多危险因素干预试验项目中进行血压筛检,第1次发现的高血压组的舒张压是99.2±7.7 mmHg(均数±标准差),在干预前每隔12个月检查血压一次,共两次,舒张压分别是91.2±9.6 和90.7±9.8mmHg,逐步趋向于正常[8],说明这类高血压不给任何治疗亦会下降。由于随机变异,二次测量的相关系数r总是<1,所以,高血压组第二次的血压均数与受检人口的血压均数的差值,大致等于r乘以高血压组第一次的血压均数与受检人口的血压均数的差值。如果初次检出高血压即给予治疗,人们会把血压下降归功于治疗效果,因此向均数回归常使疗效夸大[3,9]。

2.疾病的自限性与自发缓解

疾病有其固有的自然病程,多数疾病可不治自愈,即自限性(self-limiting)。上呼吸道感染、感染性腹泻和甲型肝炎都是自愈的典型例子。乙型病毒性肝炎虽有慢性倾向,甚至发展为严重肝病,但初发感染70%在短期内自愈,部分出现一过性表面抗原(HBsAg)血症,任何无效的所谓“转阴药”对这种情况都可能“奏效”。在抗生素问世前,传染病缺乏有效的治疗,各种疾病的病死率大体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上,多数病人靠自身的免疫力得以康复。
许多严重疾病虽不能自愈,但可出现自发性缓解(spontaneous remission),这常被误解为治疗的效果。自发性缓解是指在无有效处理或干预的情况下所出现的病情好转。极少数晚期癌症病人由于在手术中发现腹腔和肝脏有广泛转移,只得回家放弃治疗,但多年后出现在医生面前,健康良好,癌症消退。尽管癌症自发性消退十分罕见,但这种病人在世界医学文献上已有好几百例记录,诊断确凿无疑,很难解释 [10,11]。癌症自发性缓解是指迅速生长的癌瘤,自发出现生长减缓甚至停止生长,随后发生恶化。癌症自发性消退(spontaneous regression)则是指在全然没有治疗或在无意义的治疗下,癌瘤体积显著缩小甚至完全消失,病人在一段时间内或完全恢复健康。所以,癌症的自发性消退未必是病灶完全消失或痊愈 [11]。据报道,在世界医学文献上这类病人至少已有好几百例,Boyd以及Everson与Cole等将自发性缓解或消退的癌症病例报告总结成书,其中的病例诊断是确凿无疑的,结果难以解释[11,12]。非何杰金淋巴瘤未经有效治疗出现自发消退是较常见的例子。20多年前,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医生征得83例非何杰金淋巴瘤晚期病人的同意,不给予任何治疗,结果5年和10年的生存率分别为82%和73%。19例(23%)自发消退,其中30%为结节型差分化淋巴细胞淋巴瘤[13]。
某些难治性慢性疾病出现治疗“奇迹”,也可能是自发性缓解产生的巧合。在免疫抑制剂问世之前,系统性红斑狼疮预后恶劣,但也有病人在经历10年的严重病情以后,出现长期的自发性缓解[3]。这类幸运的事件发生率很低,且难以预料。
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就说:“许多疾病还是本能地自愈”,“患者自身同疾病斗争即是一种治疗,病因会因此清除。”又说:“由于富人的病痛自动缓解了,庸医以双倍的好运气赢得声誉。[14]”※※的民间说法“倒霉的医生治病头,走运的医生治病尾”,与此不谋而合。17世纪医学家托马斯·西德纳姆(T. Sydenham)被誉为英国的希波克拉底,他对病人采取观察对待,尽可能少用药物去干扰的方针;批评当时的医生大量使用草药和传统药方。他说“医生所能做的最好事情是,……给人体以每一个能够发挥其自愈力的机会”[1]。贝尔纳也认为:“病能自己痊愈,而且证据比比皆是;没有艺术家(指医生——本文作者注)干预的情况下,病能很好地自愈。[15]”(注2)其实※※古代也有学者懂得病人可以不治自愈。《周礼》记载考核医生的办法是:“岁终则稽其医事,以制其食:十全为上,……十失四为下。”郑玄注曰:“以失四为下者,五则半矣,或不治自愈。[16]”清代学者俞曲园说,“其药之而愈者,乃其不药而愈者也。其不药不愈者,则药之亦不愈。[17]”正说的是那时疾病痊愈的都是自愈,不能自愈的病医生也治不好。学术深厚的医生对疾病的自愈倾向和医疗的限度,都会有清醒的认识(注3)。
但是,有些医学专家却不理解古人和民间都懂得的很多疾病具有自限性这个浅显的道理。例如,中国中医研究院的研究员李经纬在称赞已故著名中医蒲辅周的医术高明时,竟然举了这么一个例子:“60年代,我的孩子小,发烧感冒很厉害,用了很多药物无效。孩子妈抱着请蒲老看,蒲老说‘没的关系’。开一个方子才四五味药,很清淡,熬一熬吃下,两剂就好了(李经纬.让医史告诉今天.《北京青年报》,2003年5月19日)。”
早在19世纪,法国生理学家克洛德·贝尔纳就说:“人们不会凭一位医生说,他治好过多少位病人来判断他的功绩。首先,他应该科学地证明,这些病人是他治好的,而不是病人自愈的。”

3.安慰效应

安慰效应是指由于药物、手术或其他医疗措施所产生的一种非特异性的良性反应,主要是心理因素造成的。医生的语言和态度以及医院环境,都可有这种效应。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安慰剂如生理盐水和乳糖可能产生明显的镇痛、安眠等效果,其模式与有效药物相似。
安慰剂的用途主要作为临床试验的对照,亦曾用作暗示治疗。大约35%的躯体疾患和40%以上的精神疾患,安慰剂可能产生效果,但不稳定,随时间和情境的变化而有不同,最终归于失效。安慰效应存在个体差异,性格外向、无主见、缺少自信和容易受暗示的人,安慰剂容易起作用。少数人还出现安慰剂的不良反应 [4]。
保健品、补药或强壮剂(tonics)其实都是安慰剂。※※的传统补药人参、鹿茸、阿胶、虎骨、燕窝等家喻户晓,被认为是珍贵药材,但都没有经过临床试验,或者不能证明有效。当前“珍贵药材”赝品泛滥,名不副实,但销售势头不衰,显然是由于安慰作用。1952年“五反运动”期间,中药店里查出很多假药,牛、羊角冒充羚羊角犀角,蚌壳粉充当珍珠粉普遍存在。周作人认为,这一方面说明奸商的欺诈和贪图暴利,另一方面在学术上应重新估价这些药是否真的灵验,动物的角本是差不多的东西,病人和医生无须再看重那些昂贵的罕物了(注4)。

4.“移花接木”

“移花接木”是指病人同时采用几种疗法,人们把有效归于自己偏爱的那种疗法,但其实效果却来自别的治疗。在一些“中西医结合治疗”文章中,常把疗效归于中医药,有些癌症病人在应用外科手术和化疗后又接受中药治疗,长期生存者常归功于后者。下面是最近看到的例子。
江苏的一份畅销的报纸上,刊登一篇中药救活“小黄人”的长篇报道,故事是:一个患先天性“胆管不通”的男婴,在出生1个月时南京某医院为他进行了胆囊切除术,大便因此由白变黄,但仍有深度黄疸和转氨酶升高,据说有“胆汁郁积性肝硬化”。后来父母带孩子去一所省中医院就诊,医生采取“辨证施治”,“开了半个月的中药,以及一些退黄疸的输液”,用药一个月黄疸消退,皮肤转白。于是父母带着孩子,去中医院表示感谢。这类报道有其固定的套数,本文也不例外。首先渲染中药治疗前病情如何严重,“西医”如何束手无策,甚至给予放弃治疗乃至绝望的劝告,然后转求中医,遂药到病除。这个婴儿自手术至“皮肤转白”历时多久,报道没有说明,但最长也不超过几个月(冯瑶、丁岚.大黄金钱散救活“小黄人”《现代快报》2007年3月14日A11版)。其实,手术后肝脏胆汁淤积和黄疸消退需要一个过程,而救活这个“小黄人”的应是前面施行的胆道手术,而不是“清热凉血药”。
再如刚刚收到上海一位中医教授所写的一本书,其中有他的临症经验,颇为神奇。兹举一例:一位老年人患“高血压危象,血压260/190毫米汞柱,正在急诊室抢救,内服静推各种降压药下不来,头胀、脸部通红,求我一助。心想,此断不可内服,以免不测,不妨外治。以引火归源之剂温水浸泡双脚。没想到,就这一招还真管用,15分钟后血压稳步下降,在场的人无不松了口气。[18]”如此严重的高血压危象被“泡脚”轻而易举地所解决,这种“奇迹”恐怕任何训练有素的医生都不会相信的。我倒认为,“血压稳步下降”可能正是由于“内服静推各种降压药”的结果。中医是※※古代的医术,其基本的观察陈述是个人的、主观的知觉经验,主体间难以重复和检验,所以中医根据自己的经验自行其是,各说各一套,碰巧者说不定因此一举成名。
大量揭发出来的资料表明,市上不少所谓的“纯中草药制剂”,其实加入了有效的化学药物,如治疗糖尿病的加入降糖药格列本脲,抗菌消炎药加抗生素,治疗哮喘、类风湿病的加激素,治感冒药加入解热药等。病人不明真相,以为草药有效, 其实是添加剂起作用。这是另一种张冠李戴, 常在发生毒副作用时才被发现, 是极其有害的。
最后,引用香港凤凰卫视主播刘海若在英国遭受车祸受伤的治疗经过和华文传媒对中英两国医生治疗的报道,看看人们的偏见怎样严重扭曲对疗效的评价。2002年5月10日,刘海若在英国遭遇车祸,致脑部和多脏器严重损伤,伴有昏迷,被送入伦敦的皇家公费医院治疗(注5)。在受伤2天内医生为她做了脑、肝、肺的四次大手术,术后仍昏迷,但血压、脉搏良好稳定,“并未出现外界传媒所说的‘脑死亡’”(据大陆报纸报道,开始医生可能怀疑过她“脑干死亡”)。15日,应家属请求北京宣武医院凌锋医师前去看望。凌锋证实刘海若已经恢复自主呼吸,对接触有反应,不是脑死亡。23日开始,医院已试着将她的呼吸机去掉;她的面部肿胀已逐渐消退,对他人说话有反应,“会立即翻动手脚……眨动双眼”。6月7日即受伤近1个月之后,病情已完全稳定,才用飞机将刘海若接往北京治疗。“经中西医配合治疗,在昏迷近3个月之后终于苏醒并能开口说话。”如今她早已基本恢复了健康。英国那所医院的及时而有效的积极治疗,对刘海若的起死回生显然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大陆和香港的一些华文媒体报道却与此相反,前去看望的凌锋医师对该医院也多所指摘。英国实行全民公费医疗,公立医院服务的效率或许难以尽如人意,但这所综合性医院不可能像报道所说的那样糟糕。为了突显“正是成功结合中西医疗原理的成果”和自己的功绩,报道称“外国医生已经判了‘死刑’”;凤凰卫视的刘总(刘长乐)“感慨道:英国医学界险些定位为脑死亡的弥留状态,‘在英国,脑死亡的概念比植物人还要严重,如果伤者无人认领,他的器官便可以被无偿切除,移植给其他病人。我们当时不惜一切人力物力来阻止这种情况发生。”他竟然按照自己无端的推测和设想,把英国医生说成是草菅人命的凶手。他还说:“我不是专家,不好妄加品评,但我敢说,宣武医院采取了大量中西医结合的办法让海若神奇地康复。”有些人则鼓吹是“安宫牛黄丸的奇迹”,但刘海若只服了4粒安宫牛黄丸。(http://www_southcn_com/news/hktwma/fake/200205131157.htm)”这些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的说法实在荒谬。

医疗效果评价必须进行临床试验

从上述的例子可见,疗效评价中存在许多陷阱,导致错误的判断,常识推理是很不可靠的。任何一种无效医术或任何一位执业的庸医,都可因为疾病的自愈、安慰作用和误诊等因素的巧合,积累出治病“有效”的经验,甚至可以“贪天之功”成为“名医”。这就是“多言幸中”,即由于“以人命为尝试,积之既久,幸中偶合者日益加多,犹多言之必有中也” [19]。
对照临床试验评价药物的医疗效果被认为是上个千年最重大的医学成就之一,对现代医学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20]。现在一种新药或新疗法在临床应用之前,必须经过国家医药管理部门(如美国的FDA)的严格审批,进入三个不同目的的临床试验阶段。第3期临床试验的受试病人必须有可比的对照组,采用随机分组、明确的疗效指标、双盲法观察效果;盲底置于中立的权威机构,待临床试验结束以后在监督下揭盲,评定结果。一般来说,医生总会偏爱自己的治疗,主观上存在有效期望,病人有取悦医生、“报喜不报忧”的倾向,二者都会产生疗效假象。为了避免主观因素对评价效果的影响采取双盲设计,其优点已由许多对照研究所证明。※※的传统医药疗效至今不被医学界承认,不仅在于它缺乏合理的科学基础,亦由于未进行合格的临床试验,或者试验经不起重复。
现代医疗要求对病人的任何处理都必须建立在最佳证据的基础上,这个证据就是临床试验研究的结果,而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笔者最初译作“持据医学或有据医学”)就是向临床医师提供合理治疗的证据。循证医学是在临床流行病学和生物统计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系统方法,旨在保证病人得到合理的治疗,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首先要批判地考察和收集疾病的临床试验,将一种疾病的各个临床试验的结果综合起来,进行疗效的统计分析,称为集合分析或集粹分析(meta-analysis)。如今已有专门机构有计划地系统收集各种(不同药物或治疗)临床试验结果,进行集合分析,确定效果的证据,比较效果的高下,分成等级,通过网站或出版物发布,供临床医师择优选用。其实,医疗卫生工作各个环节的决策都应当讲求效率,如诊断方法、护理和预防措施的应用均须持之以据,根据临床试验的效果评价择优而用,各方面都要循证,进行集合分析和建立证据库,所以也称为循证医疗保健(evidence-based health-care)。
※※的现实情况是,大多数医生仍然沿用教科书上无批判性的教条、经验和积习,乃至道听途说。许多已经证明无效,甚至无益有害的药物和治疗陋习,仍被医患双方所乐于接受。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是循证医学的基础,但临床试验的观念至今还远未被※※大多数医师,甚至获得高学位的医师所理解,因此循证医学缺乏立足的基础。时下循证医学一词在国内颇为时髦,还有专门的期刊,其实不得要领。更奇怪的是,有些人士说,“中国因为有中医,所以循证医学特别有利”。此话不知从何说起?的确,国际一些机构支持在※※发展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那是人家认为※※是发展中国家,希望我们采用临床试验的方法,对我们信以为真的疗法或措施(特别是中医药)认真进行效果评价,去伪存真,提高医疗效率,避免卫生资源的浪费。
中医的医案是传习经验的文本,常是从名医医治过的成千上万病人中挑选出来的治愈案例,简单地记录病人的一些表面现象和中医的辨证,没有明确的诊断。用药的效果几乎都是“其效如神”的,但病人究竟是治疗之后的康复,由于治疗而康复和无关于治疗,则是不加考虑的。有人声称,中医和西医分属不同的医疗体系,治病原则大不相同,中医药只能根据个人的经验辨证论治,不适合进行临床试验,试问如果不用公认的科学标准加以考验,怎么证明治疗有效,令人信服呢?
对待所有医药效果的基本原则应是“无效推定”:凡未经规范的临床试验证明有效者,应被视为无效。许多人对中医药难出国门感到困惑,症结正在这里。现在人们讨论中医药现代化,说的多是中药生产现代化,如中药做成什么制剂,生产达到什么标准,这当然是必要的,但还缺少基本前提。用科学界接受的规则证明疗效,并把有效的成分提取出来加以验证并得到国际公认,才是关键的必备条件,否则永远是自说自话。



注释
       注1:冠状动脉肌桥:正常的冠状动脉行走于心外膜下,如果部分冠状动脉(隧道段)行走于心肌纤维中,当心肌收缩时这段冠状动脉变窄,舒张期又恢复正常,这种现象称为冠状动脉肌桥。
        注2.著名法国生理学家克洛德·贝尔纳(ClaudeBernard 1813-1878)批评当时流行的一些有名望的开业医生的观点,认为他们“坚持说医学注定只是一门艺术,所以医生不应是科学家,而是艺术家”是错误的。他说如果一位医生“根据他个人特有的思想或感情来治病”,那就要问这位医生艺术家“能治好病吗?”“人们不会凭一位医生说,他治好过多少位病人来判断他的功绩。首先,他应该科学地证明,这些病人是他治好的,而不是病人自愈的。”这才是真正的医术标准。又说:“自称医生艺术家的人会减缓医学科学的进步,因为他们提高医生的身价,却贬低了科学的重要性。”“医生自诩的这种治疗灵感,除了有利于无知的人和江湖医生、甚至有教育的人的偶然个别事实外,往往得不到其它的证明。”(《实验医学研究导论》:214页)这些话对我们认识传统医疗很有意义。其实医疗实践首先是根源于医学科学,即我们能够加以解释和重复证明的知识、逻辑和先前的经验,其次是来自艺术方面,包括信念、直觉和判断,后者是难以言传的。
        注3.医学家钱惪(1904-2006),传染病学家与医学教育家。曾任上海第一医学院副院长和重庆医学院院长。他“对病人从不说‘包治’之类的话”;如果病人恢复,他认为“多半靠病人自己,我们不应贪功”。(一级教授传记:《内科学家钱惪》.参见:《上海医科大学七十年》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7:379)郭沫若说:他的父亲懂中医,“凡是找他的人大概都是药到病除”,“因此,乡里人差不多把他当成救世主一样”。“这种事实在科学上是可以说明的。本来人的本身具有自然疗养的力量,一切的病患都是自己在疗养,医生不过是帮助这种机构的运行罢了。所以大概的病只要能够静养,都可以不药而痊。一般医生虽然平庸到万分,也能够糊口的原故就在这个地方了。父亲用的药大概是一些温和的药,这对于人的身体是不会有害的,又加以别人对他的信仰,这第一着便使患者安心,这是医病的第一种妙剂(郭沫若:《少年时代》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120-121)。
        注4.“牛黄到底是怎么呢?各个牛黄的性质效力都是一样的么?真可以‘清心’治病么?我想药学专家都应当分析试验,根据结果发表出来,可以医病的继续使用,否则一律取消。……其实别的好些贵重药品也当这样办理的。珍珠粉与蚌壳粉有什么不同,…… 想起来大概总是差不多的吧。听说这是美容的药料,是从前贵妇人爱用的东西,在现今还有销路么?若是有的,那么便请她们改用普通制的蚌壳粉,平价售卖,不必再上奸商们的当。至于丸药里加珍珠粉的,大抵也不妨以蚌壳粉代用,反正没有效力这一点原是一样的(《周作人文类编》第四卷,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607-608)。
        注5.这家医院名字是Royal Free Hospital,其实是英国公费医院(报道译作“皇家自由医院”),一所隶属国民保健署(NHS)的著名综合性医院,设有900张病床,每年约有50万来自世界各国的病人前去就诊(http://www_royalfree_org_uk)。


本帖由 iPhone 5 (GSM CDMA) 客户端发布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9.079
主题: 45
帖子: 6474
注册: 2009年10月
参考文献略

本帖最后由 valleychow 于 2014-9-29 22:44 编辑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151
主题: 0
帖子: 230
注册: 2007年8月
valleychow 发表于 2014-9-29 12:26
中医之争的实质和中医的出路

作者:方舟子 发表于2008年2月6日

一年多以前在网上爆发的有关中医的争论已渐渐不再引起媒体的关注,可以说已告一个段落。做为在这场争论中观点经常被媒体有意无意地歪曲的一名主要参与者,我想有必要做一个小结。许多人第一次听到居然还有中国人批评甚至要求废除被宣传为“民族瑰宝”的中医,都感到不可思议,而实际上这并非一个新现象。自从现代医学从西方传入中国并被不恰当地称为“西医”以来,有关中医的优劣、存废的争论就没有停止过,并几次达到白炽化程度,最近的这一次不会是最后的一次。
因为争论被冠以中医与西医的名头,让人联想到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之争,很容易激发许多国人的民族感情。其实所谓的中医并非指中国医学,而是特指中国传统医学,而所谓的西医指的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为全人类所认可的现代医学,并不包括西方传统医学(例如古希腊的医学)。现代医学虽然起源于西方,却不属于西方,而是和其他科学学科一样不具有民族、国家属性,属于全世界。因此,中西医之争实质上是旧医学与新医学之争,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之争,地方医学与世界医学之争,玄学医学与科学医学之争。
不管中医的支持者是否承认,这场争论实际上都有一个参照系,那就是现代科学。 ...

方舟子不是科学教父。他甚至也不是个真正的科学家。他只是个十几年前的过气博士(你要是看看网上他用英文讲的一段话,你可能会对他的英文水平都产生怀疑),毕业后没有搞什么专业研究,而转型成了科普作家和打假斗士。我尊重他对某些假的揭露与批判。但是,我不把他当科学教主顶礼膜拜。

他号召全民大吃转基因,您现在以为如何?也就是2年时间,您有否感觉风向有点变了?北美杂粮店原来卖黄豆,发不出芽。现在,专门标注,非转基因。拿回家一泡,顺利出芽。您说这转基因的东西这么好,北美的人咋开始不吃了?

他提出,中医理论是垃圾,该完全抛弃,只有一些中药,还可以拿来用用。但是,正如我在前贴指出的,中医的核心价值,正在于它的理论体系。几味完全一样的药物混一起,仅仅是相互间比例变化了,药物方向就变了,就治完全不同的病。这在现代西医是无法解释更无法加以运用的。抛弃了中医理论,中医就变成了西医,变成了专病专方。青蒿素治疟疾,黄连素治腹泻。当然,中医有相当多的验方是所谓专病专方的。但是,中医的内核,是善于用有限的几味药,经过辩证后施与人体,轻轻点拨一下,使固涩的车轴得以润滑,使人体的车轮恢复正常的运转,于是就可以治千病万病。

这种大智慧,方舟子之流,不理解也就罢了。您可别跟着方舟子走啊。他是有背景的,您可能比不了啊。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151
主题: 0
帖子: 230
注册: 2007年8月
我这里有原书的中文翻译。限于篇幅,暂从略。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29.166
主题: 35
帖子: 5805
注册: 2002年9月
philzhang 发表于 2014-9-29 22:47
。。。抛弃了中医理论,中医就变成了西医,变成了专病专方。青蒿素治疟疾,黄连素治腹泻。。。


另一方面,貌似先进性的提纯手段所产生的药物并不一定长效,提纯后的药物单独很短时间使用会产生抗药性,西医建议也是类似中药一样混合使用,比如青蒿素,黄连怎么煮都能达到效果,黄连素经过多次使用就未必了,混合的中药天生就不会有抗药性这个问题,这个很早就有研究验证。

以先进的科技水平,根本达不到以低廉工业化方法克隆出验方中药的水平,而在这个“科学水平”基础上认定中药是不科学,并认为中药这种组方变化是没用标准衡量不科学和低效率操作的,是否有些可笑?也许再过个百十来年吧,把人体当作机器的西医能真正认识每个人的不同并不是机械使用同一种治疗手段就能达到最佳效果的,现在的西医从来不理解一年中节气变化对人体用药是应该有变化的,药就是标准的量,无论人体随季节是怎么变的。 本帖最后由 schar 于 2014-9-29 23:18 编辑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151
主题: 0
帖子: 230
注册: 2007年8月
《无效的医疗》

    内容介绍:
    为什么医疗开销越大,我们对健康的担心却越重?

    为什么医生总是建议用昂贵的药品、甚至让患者接受那些医生本人不会选择的手术?

    在医药界,用药、诊断和治疗的根据,常常不是医学的合理性,而是经济利益、疏忽乃至缪误。当医生自己生病的时候,他们常常不会服用那些他们开给普通人的药,或者动他们劝病人们接受的手术。

    医疗在某种程度上的欺骗性,原因之一是基于医药相关行业的经济利益,而普通大众对医疗知识的匮乏,对现代医药的盲从和迷信也助长了这种现象。

    本书运用了大量的事实和案例告诉我们,现代人类正在接受着很多无效甚至有害的药物和手术。本书并不旨在全盘否定现代医疗的进步,而是希望告诫广大读者,在我们把健康交给现代医学的同时,保持对过度医疗的谨慎和客观的态度比盲从更加有益。

《无效的医疗》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尤格•布莱克(Jörg Blech),毕业于汉堡新闻学院,在德国和英国获取生物学和生物化学学位。1994年起从事医疗和学术领域的编辑工作,曾服务于《明星杂志》和《时代周报》,1999年任职于《明镜》周刊。其著作《发明疾病的人》连续40周登上《明镜》周刊畅销书排行榜。

    目 录
    前言我们的健康

    愚昧与谬误

    何以医疗界的缺失和自欺如此普遍

    医学的空想

    执迷于可信个案

    自行恢复却被归功于医疗措施

    信心带来康复

    医学“咒语”如何解除

    信条左右了医学

    从不公诸于众的负面数据

    服药者的国度

    药品市场吃掉了数十亿

    给医生的假信息

    帮助遗忘的药物

    被炒作的骨质疏松症

    有关屁股的迷思

    早发现但不必早烦恼

    癌症与大筛检的进退两难

    妇女筛检的邀请

    为前列腺做预防?

    对化疗的疑虑

    后期癌症治疗25年来没有进展?

    腰内的利刃

    腰痛是全民之痛

    没被证明的疗效

    人生起步时的宿命

    椎间盘切除术的时代

    庸医的处理方式

    许多伤口都是靠时间才愈合

    外科手术的假象

    存疑手术的分布图

    告别子宫

    儿童摘除扁桃腺

    颈动脉上的切割

    出差前摘除胆囊

    肚子里的花招

    序言
    无效的痴迷

    《无毒一身轻》作者林光常

    西医在过去200年来,在关键性的时刻,曾经解救过不少人的生命,但是,今日在本书作者眼中,不少医疗措施根本是无效的!

    翻开这本书,我们所看到的不是触目惊心,而是司空见惯的麻木与蒙蔽。这倒不是说现代医疗在一心一意地欺骗着饱受疾病折磨的患者,而是反映了包括医疗系统、患者在内的,整个社会对于医疗一厢情愿的痴迷。当然,在这本书中你可以看到,这是怎样一种无效,甚至是无望的痴迷。

    早在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就呼吁21世纪全球人类必将发展的有四大医学:自然疗法、传统医学(如中医)、顺势疗法和对抗疗法(即西医)。然而现今说到治疗,若不采用西医,就是未接受治疗,彷佛西医成了唯一的医学。

    现代医学也已经渐渐与西医画上了等号,对抗性治疗也几乎成为面对疾病时医生与患者所能想到的唯一方案。凭借着现代化的手术室和复杂的生化试验、药品开发,医生们开始忘却、甚至嘲笑起了那些古老的医学理论和实践。自以为是的探索,增加了整个社会为医疗体系运行支付的成本。而这些投入最终只被用作完善那个已经失效的体制和治疗方式。

    问题远不止这些。在漫长的治疗过程中,我们很难区别,疾病的治愈究竟是身体自我康复的结果,还是成罐的药品和外科手术的作用。之所以这样说,并不是哗众取宠,我们必须承认现代医学中众多改善人类健康的努力是卓有成效的。但是,在这里要探讨的是那些毫无效用的医疗方式为何得以滋生。其中一些治疗手段,甚至在某些疾病的治疗过程中掀起了流行风潮。当医院为昂贵而无效的医疗设备心痛时,并没有更多的动力促使他们认识到改善医疗手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与此对应的是经济利益对医院、制药业带来的持久的刺激,仿佛一剂永不消褪的兴奋剂。在经营目的的促动下,医院的虚荣与自满无休止地膨胀,与之而来的只能是无效医疗方式积累的一次又一次教训——当然,每每提及他们仍会以介绍经验的方式向患者解释,这种解释在更大程度上是一种欺骗。

    如果你认为切除和缝合你身体的某一部分有利于你的健康,那你就大错特错了,任何一个医生都清楚,那不过是挽救生命的一种尝试。但是今天,即使这样的尝试也时常以无效告终。你或许早就听过,扁桃体和阑尾切除了也无甚大碍的观点。可是你有没有想过,人类如何携带着毫无作用的器官完成进化?你或许一直以为体检中使用X光或者B超检查可以进一步防止身体内在的病变。可你是否想过,一张模糊的幻灯片或图像,能提供的信息并不会比简单的检查更多?

    医疗的无效已经远远不是某些治疗手段的失败那么简单了。如果真是那样,我们可能没有必要提出这样一个命题,毕竟自然科学的探索中,总要面对可能失败的风险。医疗的问题在于,一些无效的手段被认为是合理的,甚至被纳入制度。许多国家的医疗制度,并没有提出摒弃这些手段的方式,反而为无效的医疗提供了生长的土壤。

    在这本书中,你将看到一些不曾了解的数据,通过它们看到现代医疗手段让患者破费的同时,却并没有积极挽救他们的生命,更不要说巩固他们的健康了。全世界25000种医学刊物,每年发表200万篇论文。其中五到七成的研究结果没有公之于众——因为它们反映了现代医疗负面或有害的一面。

    这是一个谎言,很多时候,它欺骗了生命,更多时候,它自欺欺人。从整形外科的神话,到心脏手术中的误导;从无奈的腰痛,到以痛苦出名的化疗,在这本书中你看到的还远不止这些。

    当然,这并不是一本讳疾忌医的书,作者也并没有劝你放弃在医院诊断和治疗。我希望大家和我一样,走出惯性思维的误区,破除那些无效的痴迷。

    最后,我再次自己一贯以来坚持的、也是本书所倡导的一个重要观点:健康是你的权利,更是你的责任。任何医疗的有效与否,都和你自身的修复系统有关。所以,你该为你的健康负责,医生只是你的助手。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151
主题: 0
帖子: 230
注册: 2007年8月
我有本书全文,限于篇幅,暂不转帖。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151
主题: 0
帖子: 230
注册: 2007年8月
制药业的真相

---------------
序言:药物非比寻常(1)
---------------

  很多人买不起药了,他们不得不节衣缩食,或者擅自降低服药剂量。很多人羞于承认自己买不起药,他们手持处方离开医生的办公室后,并没有去花钱把那些昂贵的药买回来,结果导致这些病人没有得到相应的治疗。每天,我们都会受到很多制药业药品广告的狂轰滥炸。不同的药物可能会采用不同的推销方式,例如有的药品广告采用健美的人们尽情享受户外运动的形式,但在这些纷繁的广告形式背后,往往都传达出一个共同的信息。究其实质,这些广告在告诉我们:“是的,这些处方药是非常昂贵,但这也正表明了它们是多么有价值。再说,我们的研发成本是十分高昂的,我们需要弥补这些成本。作为‘以研究为本’的公司,我们在不断地提供那些能够延长寿命、提高生命品质的创新药物,并且在极力避免医疗费用的上涨。你们是美国自由市场体系不断发展的受益者,因此,你们应该停止抱怨、心存感激,赶紧付钱吧!”说的更明白点,这话的意思就是:药品物超所值。
  ◎关乎金钱抑或关乎生命
  确实如此吗?当然,第一句话很实在。处方药的价格确实很高,并且仍在继续攀升。现在美国每年在处方药上的支出高达2000亿美元,并且这个数字在以每年12%的速度增长(1999年的增速高达18%)。药物支出是整个医疗保健支出中增长最快的一部分——而整个医疗保健支出本身就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药物支出的增长反映出以下事实:人们比他们过去服用了更多的药物;这些药物往往是那些昂贵的新药而不是便宜的旧药;用得最多的处方药的价格会不断上涨,有时一年会提价好几次。
  例如,先灵葆雅公司(Schering-Plough)最畅销的抗过敏药物Claritin在药物专利过期之前,5年内提价13次,价格累计增长超过50%——这是一般通货膨胀率的4倍。正如一位公司发言人所解释的那样,“提价在这个行业内并不是什么新鲜事,这样才能够使我们有能力进行研发投入。”2002年,老年人在服用最多的50种药物上的平均年支出额将近1500美元(药物的价格其实相差很大,这里指的是公司所称的平均批发价格,这一价格与没有保险的个人在药店需要支付的金额通常是十分接近的)。
  为处方药付费已经不仅仅是困扰穷人的一个问题。由于宏观经济持续不景气,健康保险也在不断缩水。雇主越来越多地要求员工自己去负担某些费用,许多公司都降低了它们在健康福利方面的支出。由于处方药的成本上升如此之快,付费者非常急切地想要将这些成本转嫁到个人身上。其结果就是越来越多的人们将为他们的药物账单上更多的部分掏腰包。这确实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后果。
  很多人买不起药了,他们不得不节衣缩食,或者擅自降低服药剂量。很多人羞于承认自己买不起药,他们手持处方离开医生的办公室后,并没有去花钱把那些昂贵的药买回来,结果导致这些病人没有得到相应的治疗。而医生可能会错误地认为开出的药没有起作用,又开一些其它药物——这只会使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
  受害最深的是老年人。当医疗保险法案在1965年开始实施的时候,人们服用的处方药远没有现在多,并且一般都很便宜。因此,当时没有人认为需要在法案中加入关于门诊病人处方药福利方面的内容。那时候,老年人通常能够支付得起他们需要的任何药物。大约一半到三分之二的老年人都有额外的保险,可以部分地弥补他们在处方药上的支出,但是,这个比例正在不断下降,因为雇主和保险公司都认为这是一项赔钱的买卖。2003年底,议会通过了一项医疗保险改革法案,其中包括将在2006年实施的处方药福利计划。但是,我们预计,这项福利是远远不够的,并且将很快被上涨的价格和行政成本所抵消。
  很显然,老年人比年轻人需要更多的处方药——尤其是治疗关节炎、糖尿病、高血压和高胆固醇等慢性病的药。2001年,将近四分之一的老年人由于费用问题减少了服用剂量,或者是没有按照处方购买药物(这一比例现在肯定更高了)。令人难过的是,最虚弱的人也是最不可能得到额外保险的人。按照每一种药物一年的平均费用1500美元计算,一个没有额外保险的人,如果他需要服用6种不同的处方药的话——这种情况并不罕见——一年需要支付9000美元,没有多少老年人能够支付得起。
  更进一步而言,制药业的荒谬之处在于,药物的价格对那些最需要它们的人来讲更加昂贵,这些人根本就支付不起。该行业对一些大客户,如卫生维护组织(HMO)或退伍军人事务部(DepartmentofVeteransAffairs)给予优惠,而那些没有额外保险的医疗保险接受者却需要支付很高的价格。因为前者是大批量地购买,因此可以讨价还价,获得十分可观的折扣,而后者没有讨价还价的能力。
  在过去的两年中,我们第一次看到公众对这种掠夺性的定价行为以及制药业的其他令人生疑的行为的※※。正是由于公众的※※,制药公司开始重视公关宣传。那些奇妙的宣传语像咒语一般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所讲的无非是科研、创新和美国精神。科研、创新、美国精神,这确实是一个很好听的故事。
  ◎花言巧语与事实真相

---------------
序言:药物非比寻常(2)
---------------

  尽管花言巧语甚嚣尘上,但事实真相根本就不是它们所描述的那样。首先,研究和开发(R&D)只是大型制药公司预算中相对较小的一部分——被其掩盖的是用在销售和管理上的巨额费用,研究开发所占比例甚至比利润还小。事实上,将近20年来,这一行业在美国都绝对是最赚钱的行业(2003年,制药业第一次丧失了自己第一的位置,排名第三,落在了“采矿、原油生产”和“商业银行”的后面)。制药公司制定的价格与药品制造的成本之间相距甚远,大幅度的降价也根本不会对研究和开发带来任何威胁。
  第二,制药业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创新。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近年来投放市场的新药中只有极少数是真正重要的,而且它们大多是财政资金资助的学术机构、小型生物科技公司或者国家卫生研究所(NIH)研制出来的。绝大多数的“新”药根本就不新,只不过是对市场上已有的旧药进行了些微的变动。这些药品被称为“模仿性创新药”。它主要是通过制造与畅销药十分相似的药物来抢占已经确立的有利可图的市场份额。例如,我们现在市场上有六种降胆固醇药(Mevacor,Lipitor,Zocor,Pravachol,Lescol,以及最新的Crestor),后几种都是第一种修改后的产品。正如凯泽医疗公司(KaiserPermanenteMedicalGroup)的副执行董事莎伦•※※(SharonLevine)博士所言:“如果我是一个制造商,当专利快要到期的时候,我能通过仅仅改变配方中的一个分子,就再获得20年的专利权,然后说服医生开这个新药,让消费者使用这种新药,用每周服用一次的Prozac取代每日服用一次的Prozac。既然这样行得通,那我为什么还要花那么多钱、冒那么大风险去研制一种新的药物呢?”
  第三,该行业很难算得上是美国自由企业的典范。可以肯定的是,它确实可以自由地决定应当开发何种药物(例如,开发模仿性新药而不是真正的创新药物),并且它也确实可以自由地定价——将价格定在人们可以忍受的极限,但是该行业的发展完全取决于※※以专利的形式赋予的垄断权以及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批准的市场垄断权。如果说它在发明新药物方面并不是十分创新的话,那么它在探求扩大其专利权的道路上倒是十分创新并富有攻击性的。
  此外,该行业并没有体现出什么特殊的美国精神。它们通常都是跨国公司。几乎有一半大型制药公司的总部设在欧洲(确切的数字会由于并购而发生变化)。2002年的十大制药公司是美国的辉瑞(Pfizer)、默克(Merck)、强生(Johnson&Johnson)、百时美施贵宝公司(Bristol-MyersSquibb)和惠氏(Wyeth)(前称为美国家庭用品AmericanHomeProducts),英国的葛兰素史克(GlaxoSmithKline)、阿斯利康(AstraZeneca),瑞士的诺华(Novartis)和罗氏(Roche),法国的安万特(Aventis)。2004年,安万特(Aventis)与另一家法国公司赛诺菲圣德拉堡集团(Sanofi-Synthelabo)合并,排名前移至第三名。所有的公司在经营方面都十分相似,其药物在美国的定价都高于其他市场的定价。由于美国是主要的利润中心,制药公司仅仅出于公共关系方面的考虑而大肆宣扬美国精神,不管它们到底是不是美国公司。确实有一些欧洲的公司将研发中心建在美国。它们宣称这是因为很多其他国家实行价格管制,而我们不实行。但更可能的原因是,它们想要成为美国大学和国家卫生研究所(NIH)举世无双的研究成果的食利者。也就是说,不是私人企业,而是我们财政赞助的研究机构将它们吸引过来的。
  ◎直截了当地说
  这本书要揭示制药业的真相。制药业最初的崇高目标是为人类研发和生产有用的新药,但该行业过去二十多来年的发展却与其初衷渐行渐远。现在,它变成了一个卖药的市场营销机器,所销售的药物的疗效令人生疑。制药业利用它的财富和权力去影响任何一个可能阻碍它的机构,包括美国议会、食品与药物管理局、学术医学中心(AcademicMedicalCenter)以及医生。它们的营销努力大部分是针对医生的,毕竟医生掌握着开处方的权力。
  我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工作了20年,亲眼目睹了该行业对医药研究的影响。该杂志旨在研究疾病的原因与治疗方法。很快,该杂志受到一些制药公司的赞助。我发现这些公司试图对研究进行一定的控制,这种情况在我刚进杂志社时闻所未闻,其目的很明显,就是使用不正当手段使其药物看起来表现不俗。例如,公司会要求研究人员将它们的新药与一种安慰剂(糖丸)进行比较,而不是跟旧药进行比较。这样的话,新药的药效也许看起来很好,但事实上可能还不如旧药。还有许多其他方法可以使研究带有偏见。并不是所有伎俩都能被察觉出来,甚至对专家来说也很难。当然,我们一旦发现这类论文就会拒绝采纳,但是通常它们又会在其他杂志上发表。有时候,如果研究结论对该公司的药物不利的话,公司就不允许研究人员发表其研究成果。看到制药业的影响不断增大,我越来越感到不安,因为很多已发表的研究成果可能存在严重错误,这些研究使医生相信新药通常更为有效和安全,但事实并非如此。

---------------
序言:药物非比寻常(3)
---------------

  现在有迹象表明,制药业正面临很大的麻烦,主要是因为创新药太少了。另外,公众对不断飞涨的价格越来越不满,药品的购买者开始大声抱怨价格令人无法忍受。尽管利润数额仍旧十分巨大,但是事实上利润已经开始下降,一些大型公司的股价开始下跌。面对这种情况,制药公司不去投资生产更多的创新药品和降低价格,而是将更多的钱投入到公关宣传、钻法律的空子以延长专利权以及游说※※来阻止对价格管制的改革上。
  如果处方药像其他普通消费品一样,所有这些也许无足轻重。但是,药物非比寻常。人们的健康甚至生命都需要药物来维系。用参议员黛比•史戴布诺(DebbieStabenow)的话来说,“这可不像买一辆汽车或者网球鞋或者花生酱。”人们需要知道在这个行业中有一些标准和规则来约束它,使得它不会为了追逐利润而将其他考虑置之度外。在第十三章中,我将会提出一些对制药系统进行改革的方法,以确保我们能以合理的价格得到优质的药物,使制药业达到它自己宣传的那么好。
  改革还必须扩展到行业之外那些与其合作的组织和机构中,包括FDA、医生和研究机构。这种彻底的改革需要※※采取行动,而这又需要强大的公众压力。这会是一场艰苦的战斗。制药公司在华盛顿有最大的游说团,它们对政治竞选慷慨解囊。立法者从制药业那里受惠良多,要想打破这种局面将会十分困难。
  但是,对立法者而言,比竞选献金更重要的是人们的选票。这就是你需要知道事实真相的原因之所在——也是我写作本书的宗旨。与该行业宣扬的相反,你并没有得到物有所值的药品。事实是,制药业欺骗了我们,并且如果没有大家的觉醒和坚定的决心,就不会有真正的改革。

---------------
2000亿美元的行业(1)
---------------

  制药业的巨人们会做些什么呢?
  只要有可能,它们就会为所欲为。
  它不是一台创新的机器,而只是一台巨大的营销机器。
  我们花的钱一点都不值。美国不能再支撑制药业的现状了。问题在于,制药业自己是否意识到了这一点?是否愿意实行真正的改革来约束自己的胃口,同时保存自己的实力呢?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它再也不能无动于衷了。
  ?此话正是描述制药业的。它已经渐渐习惯了为所欲为。1980年是一个分水岭。在此之前,它是一个很好的行业,但此后,它成了一个丑陋的庞大行业。从1960年到1980年,处方药的销售额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一直保持稳定,但是从1980年到2000年,这个比例增至三倍。现在,处方药的销售额每年超过2000亿美元。而且,从1980年初开始,制药业一直是美国最赚钱的行业(只是在2003年,它在列入财富500强的47个行业中排名降到了第三名)。与该行业突如其来的暴利相关的事件中,没有一件与这些公司销售的药物的质量有关。
  在本章中,我将带你回顾一下制药业的※※——它辉煌而短暂的崛起,以及即将到来的衰落(或许是一次彻底大检修)的一些迹象。我在本章并不准备深入到细节中去,只是想瞥一眼岩石被举起后下面有些什么东西。那景色可能会不堪入目。
  开始之前,先介绍一下我在全书中要使用的一些事实和数据。我使用的绝大多数数据是2001年的,因为这是我所考虑的该行业各个方面的数据都较为完备的年份中最近的一年。坚持使用某一特定年份的数据,有利于读者清楚地了解整个局面。但是,对于一些特别重要的事实,我会使用2002年或者2003年的数据。在任何情况下,我都会指明我所引用的数据是哪个年份的。
  我还需要解释一下,当我说这是一个2000亿美元的行业时,我指的是什么。根据※※的资料,这大致是美国人2002年在处方药上的消费总额。该数字包括消费者直接在药店买药的开支,以及邮购药物定单的总额(不论最后是否掏钱购买了),其中包括了批发商、药剂师以及其他中间人和零售商所赚取的将近25%的价格涨幅。但是,它并不包括在医院、疗养院或是医生诊所里开的药物的价格总额,许多抗癌药也不包括在内。在大多数分析中,这些药费支出都被分配到这些机构的成本中去了。
  制药公司的收入(或者说销售额)有点与众不同,至少体现在公司年度报告的摘要中。它通常指的是一个公司的全球销售额,包括卖给医疗保健机构的销售额,但是不包括中间人和零售商的收入。
  或许关于制药业引用最多的统计资料是爱美仕市场调研咨询有限公司(IMSHealth)的数据,它估计2002年全球处方药的销售额大约是4000亿美元,其中约有一半来自美国。因此,2000亿美元的巨人其实应当是一个4000亿美元的超大巨人,但是本书主要关注制药公司在美国的经营。
  读者应该能够理解,大多数的数字要想做到绝对准确几乎是不可能的。在药物到达消费者手中以前,已经经过多级销售渠道,并且支付方式非常复杂,有时还十分隐蔽。如果不知情,那么比较苹果和橘子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而在这里,你需要知道,一个数字是否仅仅包括处方药,还是也包括了非处方药以及该制药公司生产的其他药物;它是否包括中间人和零售商的收入;它仅仅是指门诊病人的消费额,还是也包含医疗保健机构的购买额;以及它是否包括邮购药品定单。
  重现昔日辉煌
  1980年,罗纳德•里根(RonaldReagan)※※的当选可能是大型制药公司崛起的一个最根本的原因。里根※※不仅在※※政策上而且在整个社会范围内大力促进商业发展。随着这种政策导向,公众对财富的态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那之前,人们对巨额财富的态度还有些不屑。你可以选择致富,或者选择做正确的事,但是大多数人认为同时做到这两点是很难的。这一信念在科学家和其他知识分子当中尤其强烈。他们可以选择在学术界过一种舒服但是并不奢华的生活,寄希望于能够进行最尖端的科研,或者他们可以选择“下海”,做那些不是十分重要但是报酬优厚的工作。从里根时期开始直到20世纪90年代,美国人逐渐改变了论调。有钱开始变得不仅受人尊敬,而且近乎一种美德。商业竞争中有“赢家”也有“输家”,赢家富有被认为理所当然。二战以来不断缩小的※※※※,突然又开始扩大,到如今差距巨大。
  ※※的很多促进商业发展的举措使得制药业及其首席执行官们很快就加入到了“赢家”的行列中去。有两项举措十分重要。从1980年开始,议会颁布了一系列法案,以促进财政资金资助的基础研究更快地转化为有用的新产品——这一过程有时被称为“技术转让”,目的同样是为了提高美国的高技术企业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这些法案中最重要的一项是《贝赫—多尔法案》(Bayh-DoleAct),其主要的发起人是参议员伯奇•贝赫[BirchBayh(D-Ind.)]和罗伯特•多尔[RobertDole(R-Kans.)]。《贝赫—多尔法案》规定大学和小公司有权为得到国家卫生研究所(NIH)资助的研究成果申请专利,然后将这些垄断性专利让渡给制药公司。到那时为止,财政资助的研发成果还是不受专利保护的,哪家公司都可以用。但是现在大学——国家卫生研究所资助的绝大多数项目都在此进行——可以为其发现申请专利,并且收取专利权税。类似的法规还允许国家卫生研究所自己与制药公司打交道,直接将其发现应用到制药业。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回复主题: 您在什么情况下选择西医?什么情况下选择西医?
功能受限
游客无回复权限,请登录后再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