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初中几何即可证明所谓透视效果和焦距和无关。
正序浏览
主题图片汇总
主题内检索
浏览:22784 回帖:1697
游客没有回帖权限
禁言中
泡网分: 13.447
主题: 29
帖子: 8086
注册: 2015年7月
DQIMAGE 发表于 2017-1-21 23:36
你如果觉得别人是在偷换概念,其实很简单,你将你认为的透视效果清楚地表达出来,双方就可以正常的讨论了。

透视(近大远小的比例)只和距离有关,观察者(人或相机),被观察物的距离一确定,这个透视效果就完全固定了。不管你用什么相机,什么镜头,被观察物的近大远小的比例就是完全一样。

你能正面回答这个问题么?

我说的还不清楚吗?一遍又一遍,你都拒绝“听懂”啊。

真心想帮你的人已经后悔站错队了。他一开始可是真心想帮你啊,不要一再触及他良知的底线了。呵呵。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13.447
主题: 29
帖子: 8086
注册: 2015年7月
光的深深深 发表于 2017-1-22 00:37
我是实用派,至于结论的怎么得出来,我其实是不知道的,我先粗暴的接受关于透视的结论用于实践。 玩合成的摄影师也不会和你讲透视,但会和你讲相机高度(透视一致),对焦距离之类的(为了保证景深一致),还有PS里面各素材的色彩融合一致等。     
...


嗯。主体构图是前提,镜头选择依透视,腿脚跑动随镜头。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874
主题: 77
帖子: 2044
注册: 2014年4月
     有个调查研究说回答问题能让人学到更多,听课只能接受5%?我回答过程中也解决了我之前的疑惑,既然要保证相机高度一致,但有个反例,在超现实合成的时候,相机高度肯定是不一致的。我提到一个超现实合成的例子,即如果把人合成到一颗蘑菇下面,如何保证透视也是自然的。,还是绘画书本里面的那个词,视平线。这才是万变不离其宗的科学法则。那个测量相机高度是为了保证在现实合成的时候地平线一致,并不适合于超现实合成,之前看合成教材也没有体会到这么深,因为那个家伙的几个案例都不是超现实的。
     另外再多一句嘴,很多合成的案例对透视的处理是很不严谨的,包括※※※※※※※上面的一些频道。 本帖最后由 光的深深深 于 2017-1-22 00:55 编辑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874
主题: 77
帖子: 2044
注册: 2014年4月
DQIMAGE 发表于 2017-1-22 00:13
你这种合成有点和画画类似。画画是要追求真实感,透视是用来衡量你合成的效果好不好的,这个时候,似乎不能严格计算(也许是我不懂)。

但实际观察和实际拍摄中,透视关系在你将你的眼睛(相机)和被观察物的位置确定后,就不再改变了。不知你是否认同

      我是实用派,至于结论的怎么得出来,我其实是不知道的,我先粗暴的接受关于透视的结论用于实践。 玩合成的摄影师也不会和你讲透视,但会和你讲相机高度(透视一致),对焦距离之类的(为了保证景深一致),还有PS里面各素材的色彩融合一致等。     
      这个观点单张流的时候,认同,如果玩合成的话,通过PS操作,不同距离也可以得到合理的透视,但远近不一样了。不过只要不影响我合成效果就行。
      不管是绘画还是摄影,这个确定是需要严格计算的,不过用计算这个词不太妥,算是对齐吧。是有科学规律的,并不是主观控制。只是绘画更头疼一些,比如绘画里面铁轨的消失点都是需要刚好交叉在地平线上面的,即三条线要交叉,地平线,两条铁轨线。如果绘画做不到这点,就是失败的透视处理。摄影简单很多,不用理会这个,所见即所得,拍出来就是交叉在地平线上的,很合理。
      关于摄影的透视处理,其实也要严格保证地平线(视平线)是对齐的(你说的严格计算),另外,为了保证各个素材的拍摄高度一致,前期拍摄需要上三角架,并且用尺测量相机的高度是否一致。
     这里还涉及到一些超现实合成的画面,相机高度肯定不一致。比如将一个人合成到一株蘑菇下面,这个时候的规则就是“地平线”一致,如果是一张仰拍的人,合成到一个俯拍的蘑菇下面,就是透视不合理,不懂的人也觉得怪怪的,虽然说不出来哪里不对劲,但专业摄影师或者学过画画的会说视平线不一致。
      其实,一张流的摄影师完全不需要理会透视。争论这么多好像实用意义不大,除非想玩合成。

本帖最后由 光的深深深 于 2017-1-22 00:39 编辑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2.963
主题: 106
帖子: 2411
注册: 2013年12月
Jian 发表于 2017-1-22 00:22
同等条件下(仅改变焦距其他所有拍摄条件相同)广角和长焦拍到的画面大小一致,


你是说,距离一样?相机一样?只换镜头?那根本就不可能得到大小一致的画面了。

这个时候你的选择只能是改变距离。然后就变成了:广角的拍摄距离近,透视(近大远小的程度)就大。长焦的拍摄距离远,透视(近大远小的程度)就小。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2.963
主题: 106
帖子: 2411
注册: 2013年12月
x夜游x 发表于 2017-1-22 00:19
理论上,允许10亿像素,0噪点的相机存在。
实际上,不可能,就算有,也没人买得起


我到是持比较乐观态度。现在已经有上亿像素的相机了,谁知道会不会过几年,就有两亿的,三亿的呢?

如果你从实际操作来讨论的话,你说的非常对,焦距对透视的影响,实际上是对实际拍摄距离的影响,14mm镜头的实际距离当然和200mm的实际距离会不一样。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6.121
主题: 55
帖子: 5170
注册: 2002年2月
DQIMAGE 发表于 2017-1-22 00:09
我同意你说的这个结论。但这其实回到了原点上,就是我们怎么定义透视。

楼主和我说的透视,是近大远小的比例,只随距离变化(刚才有人说焦距也有影响,但那个影响是说,用广角和长焦造成实际上的距离有差异)。

你说的画面最近,和最远小,我理解的是视角变化,造成拍到的画面大小不一致。广角肯定能拍到更多空间,更多物体,这样最近和最远的距离肯定比用长焦拍得的画面上的物体的最近大,最远小,不一样了。

我认为我们没有根本上的分歧,不知你以为呢?
同等条件下(仅改变焦距其他所有拍摄条件相同)广角和长焦拍到的画面大小一致, 本帖最后由 Jian 于 2017-1-22 00:24 编辑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544
主题: 10
帖子: 534
注册: 2015年8月
DQIMAGE 发表于 2017-1-22 00:04
打鸟的话,一般离鸟起码十几米吧。那么焦距差的这几百mm,造成的透视(近大远小)的差异会比较轻了。事实上,如果有一个10亿像素的相机用一个24mm的拍,再裁中间的1000万像素,和用一个1000万像素的相机用240mm拍,得到的画面会是基本一致的,透视感会有差别,但差别只在那200多mm。


理论上,允许10亿像素,0噪点的相机存在。
实际上,不可能,就算有,也没人买得起。

你还是放弃吧,不管变换多少种解析方法,理论上的东西还是会触及到现实的边界。 本帖最后由 x夜游x 于 2017-1-22 00:23 编辑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2.963
主题: 106
帖子: 2411
注册: 2013年12月
光的深深深 发表于 2017-1-22 00:05
因为需要练习合成,不同素材要看上去是自然的,所以还真学习了一下透视方面的东西。也买了本绘画讲透视的教材。
地平线的部份,即两张素材照片都有各自的视平线(地平线),如果合成在一起,那么需要将地平线对齐,就是透视合理,看着就很自然。不然总觉得哪里不对劲,当然,懂的人会明白这是地平线不一致。
不过我理解并不深刻,但我接受这样的观点,焦距、距离不影响透视效果。我合成照片有用就行了。有个※※※※※实际拍摄中也会拿这样的不同远近的合成一张图片上去,仅仅对齐地平线即可。但焦段和距离不要相差太大太极端就行,这还涉及到锐度和镜头扭曲的问题。一般我都是用24-70,如果是鱼眼和大炮素材合成在一起,这就太。。。

我们用图来举例,关于距离的讨论
先说这张图,背景、天空、前景的船、还有亭子都是合成的。不是同一天拍摄。
一张比较远的照片,看上去像隔得很近,先无视锐度的问题,当然有经验了,这问题可以避免。

不合规外链图片,不直接显示,谨慎点击

另外一张图,我放大,变得更近了对不对,我对齐地平线即可。

不合规外链图片,不直接显示,谨慎点击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2.963
主题: 106
帖子: 2411
注册: 2013年12月
Jian 发表于 2017-1-21 23:56
透视当然是近大远小,但是同等条件下(仅改变焦距其他所有拍摄条件相同)短焦距镜头所拍画面展示的空间远大于长焦镜头。西老的透视比对有个问题忽略了空间关系的区别,仅比教相同部分画面透视比例关系,长焦镜头所拍的画面没有包含短焦镜头所拍的画面最近大和最远小比例,仅比较相同点忽略了不同点,画面的最近大和最远小的比教才是决定画面透视效果不同的重要因数


我同意你说的这个结论。但这其实回到了原点上,就是我们怎么定义透视。

楼主和我说的透视,是近大远小的比例,只随距离变化(刚才有人说焦距也有影响,但那个影响是说,用广角和长焦造成实际上的距离有差异)。

你说的画面最近,和最远小,我理解的是视角变化,造成拍到的画面大小不一致。广角肯定能拍到更多空间,更多物体,这样最近和最远的距离肯定比用长焦拍得的画面上的物体的最近大,最远小,不一样了。

我认为我们没有根本上的分歧,不知你以为呢?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874
主题: 77
帖子: 2044
注册: 2014年4月
DQIMAGE 发表于 2017-1-21 23:33
透视(近大远小的程度)只和距离有关。用阅兵的方阵来说,一个20人*20人的方阵,如果靠第一个人很近的观察的话,最后一个人比第一个人就要小很多,但如果隔很远去看,所有的人高度都基本一致。

你说的地平线,我理解是不是因为地平线接近无限远?在画画的时候,透视是不是合理,是需要技术的。色彩对透视的影响我不懂,我就不现丑了。

但是如果是现实生活中,用人眼观察,用相机拍摄,是客观的存在,去除了镜头的畸变影响的话。透视关系在你(相机)的位置与被观察的物体位置固定的时候,就不再发生变化了。

欢迎讨论。

因为需要练习合成,不同素材要看上去是自然的,所以还真学习了一下透视方面的东西。也买了本绘画讲透视的教材。
地平线的部份,即两张素材照片都有各自的视平线(地平线),如果合成在一起,那么需要将地平线对齐,就是透视合理,看着就很自然。不然总觉得哪里不对劲,当然,懂的人会明白这是地平线不一致。
不过我理解并不深刻,但我接受这样的观点,焦距、距离不影响透视效果,影响透视效果的是相机的高度,以及镜头与地面的角度。我合成照片有用就行了。有个※※※※※实际拍摄中也会拿这样的不同远近的合成一张图片上去,仅仅对齐地平线即可。但焦段和距离不要相差太大太极端就行,这还涉及到锐度和镜头扭曲的问题。一般我都是用24-70,如果是鱼眼和大炮素材合成在一起,这就太。。。

我们用图来举例,关于距离的讨论
先说这张图,背景、天空、前景的船、还有亭子都是合成的。不是同一天拍摄。
一张比较远的照片,看上去像隔得很近,先无视锐度的问题,当然有经验了,这问题可以避免。

不合规外链图片,不直接显示,谨慎点击

另外一张图,我放大,变得更近了对不对,我对齐地平线即可。

不合规外链图片,不直接显示,谨慎点击

本帖最后由 光的深深深 于 2017-1-22 00:13 编辑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2.963
主题: 106
帖子: 2411
注册: 2013年12月
x夜游x 发表于 2017-1-21 23:46
为什么分歧点就在这里?
因为,理论上,你可以用广角镜头打鸟。实际上——不行


打鸟的话,一般离鸟起码十几米吧。那么焦距差的这几百mm,造成的透视(近大远小)的差异会比较轻了。事实上,如果有一个10亿像素的相机用一个24mm的拍,再裁中间的1000万像素,和用一个1000万像素的相机用240mm拍,得到的画面会是基本一致的,透视感会有差别,但差别只在那200多mm。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6.121
主题: 55
帖子: 5170
注册: 2002年2月
DQIMAGE 发表于 2017-1-21 23:05
非得区分的话,那就是两个概念,一个是透视(近大远小),另一个是视角。
透视当然是近大远小,但是同等条件下(仅改变焦距其他所有拍摄条件相同)短焦距镜头所拍画面展示的空间远大于长焦镜头。西老的透视比对有个问题忽略了空间关系的区别,仅比教相同部分画面透视比例关系,长焦镜头所拍的画面没有包含短焦镜头所拍的画面最近大和最远小比例,仅比较相同点忽略了不同点,画面的最近大和最远小的比教才是决定画面透视效果不同的重要因数 本帖最后由 Jian 于 2017-1-21 23:58 编辑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2.963
主题: 106
帖子: 2411
注册: 2013年12月
x夜游x 发表于 2017-1-21 23:40
透视(近大远小的比例)只和距离有关。这是正确的。
想得出透视(近大远小的比例)和焦距无关。就必须补偿一条“距离和焦距无关。”
我认为这是很正常的逻辑思路。
“到底距离和焦距是否有关。”理论和实际的分歧点也就在这里。


看来我们在最基本的概念上达成一致了。

你的意思是:如果同一台相机,换上了不同的镜头,会造成实际的距离会有些许差别?如果你是这个意思,我认同。而且在拍摄距离比较近的时候,比如三脚架的中心离被摄物400mm拍摄,14mm的镜头,和100mm的镜头,实际的距离就不一样了,会差个几十mm。这个时候,不能忽略焦距这个影响。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544
主题: 10
帖子: 534
注册: 2015年8月
x夜游x 发表于 2017-1-21 23:40
透视(近大远小的比例)只和距离有关。这是正确的。
想得出透视(近大远小的比例)和焦距无关。就必须补偿一条“距离和焦距无关。”
我认为这是很正常的逻辑思路。
“到底距离和焦距是否有关。”理论和实际的分歧点也就在这里。


为什么分歧点就在这里?
因为,理论上,你可以用广角镜头打鸟。实际上——不行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544
主题: 10
帖子: 534
注册: 2015年8月
DQIMAGE 发表于 2017-1-21 23:33
你如果觉得别人是在偷换概念,其实很简单,你将你认为的透视效果清楚地表达出来,双方就可以正常的讨论了。

透视(近大远小的比例)只和距离有关,观察者(人或相机),被观察物的距离一确定,这个透视效果就完全固定了。不管你用什么相机,什么镜头,被观察物的近大远小的比例就是完全一样的。


透视(近大远小的比例)只和距离有关。这是正确的。
想得出透视(近大远小的比例)和焦距无关。就必须补偿一条“距离和焦距无关。”
我认为这是很正常的逻辑思路。
“到底距离和焦距是否有关。”理论和实际的分歧点也就在这里。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2.963
主题: 106
帖子: 2411
注册: 2013年12月
九里桥 发表于 2017-1-21 23:33
说得好啊,谁是典范啊:上来不问青红皂白三个帖子“三把火”:玄学、初中不行、还给老师啊?呵呵。

说的就是思辨过程呢:立论要有立论的依据,要基于约定俗成的概念,要紧扣摄影实践,哪句错了?呵呵。


你如果觉得别人是在偷换概念,其实很简单,你将你认为的透视效果清楚地表达出来,双方就可以正常的讨论了。

透视(近大远小的比例)只和距离有关,观察者(人或相机),被观察物的距离一确定,这个透视效果就完全固定了。不管你用什么相机,什么镜头,被观察物的近大远小的比例就是完全一样。

你能正面回答这个问题么?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2.963
主题: 106
帖子: 2411
注册: 2013年12月
光的深深深 发表于 2017-1-21 23:16
距离也没有关系吧?远的物体放大对齐地平线透视是一样的(大气透视不在这个范围之内,大气透视只有色彩上面的差异,远的冷,近的暖)
画画的时候,透视是否合理,主要看两点,即地平线、消失点。至于色彩,就主观了,有的反着来,远的暖,近的冷。


透视(近大远小的程度)只和距离有关。用阅兵的方阵来说,一个20人*20人的方阵,如果靠第一个人很近的观察的话,最后一个人比第一个人就要小很多,但如果隔很远去看,所有的人高度都基本一致。

你说的地平线,我理解是不是因为地平线接近无限远?在画画的时候,透视是不是合理,是需要技术的。色彩对透视的影响我不懂,我就不现丑了。

但是如果是现实生活中,用人眼观察,用相机拍摄,是客观的存在,去除了镜头的畸变影响的话。透视关系在你(相机)的位置与被观察的物体位置固定的时候,就不再发生变化了。

欢迎讨论。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13.447
主题: 29
帖子: 8086
注册: 2015年7月
logical 发表于 2017-1-21 23:21
争对错,而不论事实,这样的思辨的过程,很有意思吗?呵呵 :-)

说得好啊,谁是典范啊:上来不问青红皂白三个帖子“三把火”:玄学、初中不行、还给老师啊?呵呵。

说的就是思辨过程呢:立论要有立论的依据,要基于约定俗成的概念,要紧扣摄影实践,哪句错了?呵呵。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2.963
主题: 106
帖子: 2411
注册: 2013年12月
x夜游x 发表于 2017-1-21 23:18
犯糊涂的人永远不会有自知之明。
偷换概念也一样。

花大力气证明一个与大众习惯认知完全不是一码事的概念,然后误导大众的习惯认知。
这是一种高端的“偷换概念”手段。

透视效果和焦距和无关?
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先不纠结这个“透视效果”是什么偷换概念的名词。我先把它纠正了再说——

“物距决定透视比例。”能推导出“透视比例和焦距和无关”吗?
你们这些数学家真的该补补逻辑学。想得出后面那个结论。你至少补偿一条“物距和焦距无关”
纯理论数学上,确实是无关。
运用到拍照上,敢说得出无关这字眼的,就已经不是玩拍照的了,纯属一个数学家在抬杠


你如果觉得别人是在偷换概念,其实很简单,你将你认为的透视效果清楚地表达出来,双方就可以正常的讨论了。

透视(近大远小的比例)只和距离有关,观察者(人或相机),被观察物的距离一确定,这个透视效果就完全固定了。不管你用什么相机,什么镜头,被观察物的近大远小的比例就是完全一样的。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47.422
主题: 0
帖子: 9736
注册: 2002年10月
九里桥 发表于 2017-1-21 23:10
如果你们谁认为过程不是这样的,敬请执政。

如果哪位说这个过程我错哪了,你们为错,我就把您当神仙供起来,不再敢说你半个不字。呵呵。

争对错,而不论事实,这样的思辨的过程,很有意思吗?呵呵 :-)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544
主题: 10
帖子: 534
注册: 2015年8月
DQIMAGE 发表于 2017-1-21 22:47
所以你看到了吧,楼主在说透视效果,这老法师将其偷换成了“构图”。然后后面说了一堆的构图要一样大小,怎样怎样。


犯糊涂的人永远不会有自知之明。
偷换概念也一样。

花大力气证明一个与大众习惯认知完全不是一码事的概念,然后误导大众的习惯认知。
这是一种高端的“偷换概念”手段。

透视效果和焦距和无关?
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先不纠结这个“透视效果”是什么偷换概念的名词。我先把它纠正了再说——

“物距决定透视比例。”能推导出“透视比例和焦距和无关”吗?
你们这些数学家真的该补补逻辑学。想得出后面那个结论。你至少补偿一条“物距和焦距无关”
纯理论数学上,确实是无关。
运用到拍照上,敢说得出无关这字眼的,就已经不是玩拍照的了,纯属一个数学家在抬杠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2.963
主题: 106
帖子: 2411
注册: 2013年12月
九里桥 发表于 2017-1-21 23:14
兵哥您还是歇会吧,您还不如楼主呢。

楼主好歹知道他使用了“等距离拍摄”为基础的透视概念打了概念仗,所以才抬出“因果关系说”为自己遮羞的。所以他是初中生、您是小学生。呵呵。


好好辩驳。别扯其它的。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874
主题: 77
帖子: 2044
注册: 2014年4月
DQIMAGE 发表于 2017-1-21 23:07
别扯了,正面怼一下嘛。 透视(近大远小)只和拍摄距离有关。别扯什么车轱辘话。来啊。

距离也没有关系吧?远的物体放大对齐地平线透视是一样的(大气透视不在这个范围之内,大气透视只有色彩上面的差异,远的冷,近的暖)
画画的时候,透视是否合理,主要看两点,即地平线、消失点。至于色彩,就主观了,有的反着来,远的暖,近的冷。
本帖最后由 光的深深深 于 2017-1-21 23:18 编辑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13.447
主题: 29
帖子: 8086
注册: 2015年7月
DQIMAGE 发表于 2017-1-21 23:07
别扯了,正面怼一下嘛。 透视(近大远小)只和拍摄距离有关。别扯什么车轱辘话。来啊。
兵哥您还是歇会吧,您还不如楼主呢。

楼主好歹知道他使用了“等距离拍摄”为基础的透视概念打了概念仗,所以才抬出“因果关系说”为自己遮羞的。所以他是初中生、您是小学生。呵呵。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13.447
主题: 29
帖子: 8086
注册: 2015年7月
九里桥 发表于 2017-1-21 23:05
拜托,楼主平白无故出来煞有介事地指摘人们公认基于等主体构图为基础谈谈论的透视是不懂初中几何、是为了忽悠人们多买镜头好不好。发现自己错了又抛出臭名昭著的“因果关系论”:如果 y = 3x + 4,x 就是因,y 就是果,所以机位是因、构图是果好不好?

然后我告诉楼主如果 y = 3x + 4,那么 x = 1/3*y - 4/3 就成立,y 就是因,x 就是果,所以构图是因、机位是果,然后楼主说我到的败坏,要拉黑我~~

然后兵哥就接了楼主的班,车轱辘话再来了一遍,然后您的大驾就来了。呵呵。

如果你们谁认为过程不是这样的,敬请执政。

如果哪位说这个过程我错哪了,你们为错,我就把您当神仙供起来,不再敢说你半个不字。呵呵。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2.963
主题: 106
帖子: 2411
注册: 2013年12月
九里桥 发表于 2017-1-21 23:05
拜托,楼主平白无故出来煞有介事地指摘人们公认基于等主体构图为基础谈谈论的透视是不懂初中几何、是为了忽悠人们多买镜头好不好。发现自己错了又抛出臭名昭著的“因果关系论”:如果 y = 3x + 4,x 就是因,y 就是果,所以机位是因、构图是果好不好?

然后我告诉楼主如果 y = 3x + 4,那么 x = 1/3*y - 4/3 就成立,y 就是因,x 就是果,所以构图是因、机位是果,然后楼主说我到的败坏,要拉黑我~~

然后兵哥就接了楼主的班,车轱辘话再来了一遍,然后您的大驾就来了。呵呵。


别扯了,正面怼一下嘛。 透视(近大远小)只和拍摄距离有关。别扯什么车轱辘话。来啊。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2.963
主题: 106
帖子: 2411
注册: 2013年12月
Jian 发表于 2017-1-21 23:00
西老所说的仅仅是形体透视(几何透视),并不是楼主所说的透视效果


非得区分的话,那就是两个概念,一个是透视(近大远小),另一个是视角。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13.447
主题: 29
帖子: 8086
注册: 2015年7月
logical 发表于 2017-1-21 22:43
哈哈,原来楼主说了“透视”的概念,没谈“构图”,就是“强换”概念 -- 您老之前可是说的“偷换概念”,现在能发明一个“强换概念”的说辞来继续玩您更上层楼的“偷换大法” -- 佩服佩服!

-- 谈了“透视”,没谈老法师们擅长的“摄影”,就是“偷换概念”了? -- 对不起,那是老法师您嘴里的“强换概念”,咱们粗人,是不懂的 。。。 哈哈 :-)


拜托,楼主平白无故出来煞有介事地指摘人们公认基于等主体构图为基础谈谈论的透视是不懂初中几何、是为了忽悠人们多买镜头好不好。发现自己错了又抛出臭名昭著的“因果关系论”:如果 y = 3x + 4,x 就是因,y 就是果,所以机位是因、构图是果好不好?

然后我告诉楼主如果 y = 3x + 4,那么 x = 1/3*y - 4/3 就成立,y 就是因,x 就是果,所以构图是因、机位是果,然后楼主说我到的败坏,要拉黑我~~

然后兵哥就接了楼主的班,车轱辘话再来了一遍,然后您的大驾就来了。呵呵。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2.963
主题: 106
帖子: 2411
注册: 2013年12月
x夜游x 发表于 2017-1-21 22:51
还在扯

楼主说的透视:正确解读应该是透视比例,其实就是物体的远近大小比例,强调纵向远近对比。
我们日常拍照所追求的透视:正确解读应该是透视感,或称为透视效果,它不仅包含纵向的远近对比,还包括横向的视角透视对比。

两者不是同一个东西!不是同一个东西!不是同一个东西!不是同一个东西!不是同一个东西!不是同一个东西!不是同一个东西!
不是同一个东西!不是同一个东西!不是同一个东西!不是同一个东西!不是同一个东西!不是同一个东西!不是同一个东西!
不是同一个东西!不是同一个东西!不是同一个东西!不是同一个东西!不是同一个东西!不是同一个东西!不是同一个东西!
不是同一个东西!不是同一个东西!不是同一个东西!不是同一个东西!不是同一个东西!不是同一个东西!不是同一个东西!
不是同一个东西!不是同一个东西!不是同一个东西!不是同一个东西!不是同一个东西!不是同一个东西!不是同一个东西!


我相信,我哪怕用五行红字,也打不醒装睡的数学家。


对。
不过我理解你说的横向的透视感应该是大视角+近大远小。 视角大,自然可以拍到更多更广的画面,而一个更大的视角,可以容纳更多的近大远小的元素。这样一来,透视感也就更容易直观感受到。

事实上这两者不矛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回复主题: 初中几何即可证明所谓透视效果和焦距和无关。
功能受限
游客无回复权限,请登录后再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