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从镜头设计谈谈我(想)收集的镜头 - 您心目中的五星头是什么 [主题管理员:9th]
正序浏览
主题图片汇总
主题内检索
浏览:11271 回帖:193
游客没有回帖权限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8.47
主题: 177
帖子: 5656
注册: 2002年12月
年内主力装备
LEICA M10 MONOCHROM
ILCE-7RM3
GFX100S
9th 发表于 2021-5-26 13:12
五六十年代的光学设计还主要靠设计师的经验和天赋,徕卡因为是旁轴,主要依靠双高斯,Mandler和团队也还刚刚起步。而Enna在反望远和变焦方面的设计都挺创新的。当然作为小厂他们不能像徕卡那样肆无忌惮用猛料,但相对普通的用料设计出素质不错的镜头足以证明其实力。
至于不同卡口,基本都是相同的设计,毕竟那时设计一枚镜头需要的时间和精力都没那么简单。只是徕卡口的买家更舍得花钱

明白了,多谢兄解惑。
还有个问题,如果结构固定了,比如同为双高斯,或者天塞,不同厂家镜头间的差别主要由什么决定呢?玻璃冶炼?装配精度?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9th
泡菜
泡网分: 0.288
主题: 4
帖子: 299
注册: 2006年2月
vitas 发表于 2021-5-26 05:41
长见识。
请教老兄,这些镜头同规格的各种卡口的成像质量有区别吗?为徕卡口的设计更独特?还是沾上徕卡口的天然贵?


五六十年代的光学设计还主要靠设计师的经验和天赋,徕卡因为是旁轴,主要依靠双高斯,Mandler和团队也还刚刚起步。而Enna在反望远和变焦方面的设计都挺创新的。当然作为小厂他们不能像徕卡那样肆无忌惮用猛料,但相对普通的用料设计出素质不错的镜头足以证明其实力。
至于不同卡口,基本都是相同的设计,毕竟那时设计一枚镜头需要的时间和精力都没那么简单。只是徕卡口的买家更舍得花钱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8.47
主题: 177
帖子: 5656
注册: 2002年12月
年内主力装备
LEICA M10 MONOCHROM
ILCE-7RM3
GFX100S
9th 发表于 2021-5-26 04:05
口水Super Lithagon。Enna在五六十年代的光学水平大概不比徕卡差,50/1.9,85/1.5和35/1.9都很不错。

长见识。
请教老兄,这些镜头同规格的各种卡口的成像质量有区别吗?为徕卡口的设计更独特?还是沾上徕卡口的天然贵?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9th
泡菜
泡网分: 0.288
主题: 4
帖子: 299
注册: 2006年2月
levinson 发表于 2021-5-24 11:46
Enna Super Lithagon 35mm F1.9
这只很多年前用过朋友的,对比R352第一版,我更喜欢ENNA3519

当年留下的片子


口水Super Lithagon。Enna在五六十年代的光学水平大概不比徕卡差,50/1.9,85/1.5和35/1.9都很不错。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281.861
主题: 57
帖子: 93193
注册: 2004年4月
内容贡献勋章
年内主力装备
★ OpticFilm 8200i
★ NIKON Z 7_2
M9 Digital Camera
9th 发表于 2021-3-31 09:06
十,Inverted Telephoto(反望远)

※※简介
Inverted Telephoto或Retrofocus是为了在镜头和像平面之间留出足够的空间而设计的。
1931年,TTH的H.W. Lee提出了在普通镜头前面加入凹透镜的设计方案,用在镜头后面有分光镜来分别记录红绿蓝三色的Technicolor摄影机上。
这种设计跟镜尾用凹透镜缩短镜头尺寸的望远型结构正好相反,所以叫反望远。
对于单反相机,由于反光镜的存在,对称型广角镜头也不能留出足够的镜后空间。
在1950年,Piere Angenieux借鉴了Lee的方案,设计了135系统的第一款反望远结构广角镜,Retrofocus Type R1 35mm F2.5。
而跟第一片凹镜组合的成像部分,正是前文提到的5片4组Xenar结构。
另外,东蔡的Harry Zollner也差不多同时提出了反望远设计,命名为Flektogon。
有了反望远的模版,各种单反广角镜也就层出不穷进入市场。
不过,这些设计基本都是Tessar,Ernostar,或好一点的双高斯前面加一片或两片凹镜的组合,随着视角和光圈扩大边角画质严重下降。
到了1957年,Enna第一次提出了改变后组的结构,用多重镜片纠正像差,推出了光圈达到F1.9的Super Lithagon 35/1.9,为大光圈反望远设计提供了基本思路。
再后来,尼康的35mm F1.4进一步把光圈提升 ...

Enna Super Lithagon 35mm F1.9
这只很多年前用过朋友的,对比R352第一版,我更喜欢ENNA3519

当年留下的片子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9th
泡菜
泡网分: 0.288
主题: 4
帖子: 299
注册: 2006年2月
vitas 发表于 2021-5-20 13:56
太好啦。我在湾区,您们也在加州吗?


semilin 发表于 2021-3-14 02:46
如果你在东湾,Mike's Camera还不错,办个会员能便宜不少,135、120、4×5都能冲洗。倒不是给他家打广告,只是这个东西不说很多人都不知道,我自己冲洗之前也是在他家弄的。当然比起自己冲洗还是贵多了,而且也不方便,特别是4×5,所以后来改自己弄了。


刚建了个群,二位如果感兴趣欢迎进来一起交流。希望不违gui.
本帖最后由 9th 于 2021-5-22 10:03 编辑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8.47
主题: 177
帖子: 5656
注册: 2002年12月
年内主力装备
LEICA M10 MONOCHROM
ILCE-7RM3
GFX100S
9th 发表于 2021-5-20 14:35
@semilin向我推荐过东湾的冲印店。

娃哈哈,我只去过SF的Photoworks。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9th
泡菜
泡网分: 0.288
主题: 4
帖子: 299
注册: 2006年2月
gzfanco 发表于 2021-5-20 16:46
楼主有没有耍过konica m50/2.0?


没玩过。。 对于成熟的50F2双高斯设计,用起来肯定不会差。作为旁轴镜头,大部分人应该会拿徕卡做参考,大概日系的主要区别是会让你始终惦记着summicron,当然如果已经有了summicron,要试试其他不同的味道,那就蔡司,福伦达,柯尼卡,甚至五六十年代的老镜头这些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057
主题: 15
帖子: 2725
注册: 2012年6月
楼主有没有耍过konica m50/2.0?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9th
泡菜
泡网分: 0.288
主题: 4
帖子: 299
注册: 2006年2月
vitas 发表于 2021-5-20 13:56
太好啦。我在湾区,您们也在加州吗?


@semilin向我推荐过东湾的冲印店。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8.47
主题: 177
帖子: 5656
注册: 2002年12月
年内主力装备
LEICA M10 MONOCHROM
ILCE-7RM3
GFX100S
9th 发表于 2021-5-20 13:47
谢谢夸奖。这个帖子里前面还有一位semilin兄,貌似大家离得不远,以后若有机会可以建个小群一起交流学习。

太好啦。我在湾区,您们也在加州吗?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9th
泡菜
泡网分: 0.288
主题: 4
帖子: 299
注册: 2006年2月
vitas 发表于 2021-5-20 13:37
]
看了您拍的片子,不是互相吹捧,非常有味道和劲道,堪称内外兼修。
片子有没有温度,一望便知。看过太多照片,再怎么折腾,也是凉的。


谢谢夸奖。这个帖子里前面还有一位semilin兄,貌似大家离得不远,以后若有机会可以建个小群一起交流学习。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8.47
主题: 177
帖子: 5656
注册: 2002年12月
年内主力装备
LEICA M10 MONOCHROM
ILCE-7RM3
GFX100S
9th 发表于 2021-5-20 13:19
惭愧啊。看了您的旁轴帖子,非常钦佩。相比起来在下只是摸得多拍的少的器材发烧友和摄影云玩家。。。
]
看了您拍的片子,不是互相吹捧,非常有味道和劲道,堪称内外兼修。
片子有没有温度,一望便知。看过太多照片,再怎么折腾,也是凉的。
本帖最后由 vitas 于 2021-5-20 13:37 编辑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9th
泡菜
泡网分: 0.288
主题: 4
帖子: 299
注册: 2006年2月
vitas 发表于 2021-5-20 05:22
芝麻开门,发现宝藏,眼花缭乱,瞠目结舌,白给也不知道拿哪个好


惭愧啊。看了您的旁轴帖子,非常钦佩。相比起来在下只是摸得多拍的少的器材发烧友和摄影云玩家。。。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8.47
主题: 177
帖子: 5656
注册: 2002年12月
年内主力装备
LEICA M10 MONOCHROM
ILCE-7RM3
GFX100S
芝麻开门,发现宝藏,眼花缭乱,瞠目结舌,白给也不知道拿哪个好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9th
泡菜
泡网分: 0.288
主题: 4
帖子: 299
注册: 2006年2月
Xenotar 发表于 2021-4-5 12:31
Fujinon 5cm F1.2是雙高斯
Konishiroku Hexanon 60mm F1.2 是Sonnar
雖然都用三合鏡片,雙高斯和松納還是有本質上的區別。


嗯。我本来想说的是Fujinon似乎是从Bertele在1937年的8片4组Sonnar改进型出发,对后组大动手术,变成跟前组更对称的设计。不过从最后结果来看,它后组的胶合已经变成了发散作用,跟前半部分相呼应,所以Fujinon这只是确实更符合双高斯。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8.32
主题: 12
帖子: 1408
注册: 2003年11月
9th 发表于 2021-3-22 08:02
哈哈,嗯,您那提到很多只听过名字的稀有品种,能找来实图让大家见一见就太好了。不着急,值得等。

Fujinon我看法是以Sonnar为基础,加入了很多双高斯的思路,从对称性和玻璃组合上纠正像差,所以放在这里。还有一些以Ultra Speed Panchro双高斯为基础,加入松纳元素的,像Simlar,佳能85/1.5就分在双高斯里。当然,这个界限也不是很好明确划分。

Fujinon 5cm F1.2是雙高斯
Konishiroku Hexanon 60mm F1.2 是Sonnar
雖然都用三合鏡片,雙高斯和松納還是有本質上的區別。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9th
泡菜
泡网分: 0.288
主题: 4
帖子: 299
注册: 2006年2月
到此为止,普通摄影用的传统手动定焦设计应该基本都覆盖到了,剩下还有微距,鱼眼,折返,移轴,柔焦这些特殊用途或特殊效果镜,以后有机会再聊。
谢谢关注!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9th
泡菜
泡网分: 0.288
主题: 4
帖子: 299
注册: 2006年2月
十,Inverted Telephoto(反望远)

※※简介
Inverted Telephoto或Retrofocus是为了在镜头和像平面之间留出足够的空间而设计的。
1931年,TTH的H.W. Lee提出了在普通镜头前面加入凹透镜的设计方案,用在镜头后面有分光镜来分别记录红绿蓝三色的Technicolor摄影机上。
这种设计跟镜尾用凹透镜缩短镜头尺寸的望远型结构正好相反,所以叫反望远。
对于单反相机,由于反光镜的存在,对称型广角镜头也不能留出足够的镜后空间。
在1950年,Piere Angenieux借鉴了Lee的方案,设计了135系统的第一款反望远结构广角镜,Retrofocus Type R1 35mm F2.5。
而跟第一片凹镜组合的成像部分,正是前文提到的5片4组Xenar结构。
另外,东蔡的Harry Zollner也差不多同时提出了反望远设计,命名为Flektogon。
有了反望远的模版,各种单反广角镜也就层出不穷进入市场。
不过,这些设计基本都是Tessar,Ernostar,或好一点的双高斯前面加一片或两片凹镜的组合,随着视角和光圈扩大边角画质严重下降。
到了1957年,Enna第一次提出了改变后组的结构,用多重镜片纠正像差,推出了光圈达到F1.9的Super Lithagon 35/1.9,为大光圈反望远设计提供了基本思路。
再后来,尼康的35mm F1.4进一步把光圈提升,并有CRC来做近摄纠正。
1972年左右,蔡司和佳能分别设计了35mm F1.4和24mm F1.4,使用了非球面加浮动对焦技术,把反望远结构推上了顶峰。

成像特点
边缘像散和色散情况比对称结构严重,所以设计更复杂,尤其大光圈一般需要非球面镜纠正畸变。

收集指南
Enna Super Lithagon 35mm F1.9(?):反望远结构设计中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很少见到。
Zeiss Contarex Distagon 35mm F2(4星):广角设计大师Erhard Glatzel在60年代的早期作品,工艺手感,光学素质都很棒。
Zeiss CY Distagon 35mm F1.4(5星):Erhard Glatzel的代表作,浮动组,非球面,高曲折低色散玻璃,这些70年代的各种高科技打造而成的全能广角。
Canon FD 24mm F1.4 ASPHERICAL(?):佳能的超大光圈反望远设计,视角更大,五星备选。
Zeiss CY Distagon 21mm F2.8(4.5星):反望远结构的又一顶级设计。由Karl-Heinz Schuster于1992年完成。采用了异常色散材料纠正色像差,作为拥有90度视角的超广角,画质惊人。 本帖最后由 9th 于 2021-3-31 09:22 编辑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9th
泡菜
泡网分: 0.288
主题: 4
帖子: 299
注册: 2006年2月
九,Biogon(标刚)

※※简介
在1950年以前,在大中画幅上也有一些对称型设计可以达到90度100度的超广视角,但要么光圈小到F45这种"小孔成像"级别,要么制作难度大,主要用在航空测绘等领域。
1954年,蔡司推出了涵盖135到4x5几种不同画幅,光圈F4.5的Biogon镜头,由Ludwig Bertele设计,真正开启了90度摄影视角。(Bertele在1936年设计的35/2.8也标Biogon但那是松纳变形结构)
不过接下来的三四十年间,蔡司的发展重心不在旁轴系统,所以1994年的ContaxG之前,并没有出现其他带Biogon标签的135画幅适配镜头。
倒是Schneider基于Biogon设计了Super Angulon,有配备在LeicaM系统的21/4和21/3.4。
徕卡也于1964年设计了Biogon结构的Elmarit28和后来的Elmarit21,进一步扩大了Biogon结构的光圈。

成像特点
对称结构,畸变小,边角失光现象更明显,并不会随光圈缩小有太多改善。全像场画质比较一致,但由于成像入射角大,用在数码感光器上会有边角崩坏。

收集指南
Zeiss Contarex Biogon 21mm F4.5(5星):对称型超广角的传奇,素质出色,几乎零畸变。正如Bertele出品的一贯宗旨,出道就巅峰,没什么改进空间,Sonnar和Biogon都是如此。可惜在数码上没法用。
Leica Super Angulon 21mm F3.4(?):施耐德设计的Biogon结构。
Leica Elmarit 28mm F2.8(?):徕卡自己设计的Biogon结构。
Zeiss ZM Biogon 21mm F2.8(?):新的设计已经带一些反望远性质,没那么对称了。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9th
泡菜
泡网分: 0.288
主题: 4
帖子: 299
注册: 2006年2月
7. 5片4组 - Unilite结构
Wray Unilite 50mm F2(?):Charles Wynne在Wray设计的双高斯简化结构。
Pentax M 50mm F2(?):宾得的经济适用版标头。
Nikon AIs 105mm F1.8(?):中长焦后组简化成为5片4组。
Zeiss CY Planar 135mm F2(?):中长焦后组简化成为5片4组。
另外,5片4组还广泛应用在中画幅,包括施耐德Xenotar,东蔡Biometar,禄莱和哈苏上用的Planar不少是基于5片4组的,超出35mm范围,不表。

8. 双高斯三明治结构 - 顾名思义,就是双高斯中间又夹了镜片。早在1906年,Beck就有在原始双高斯中间夹一片薄凹镜以减少球差的设计,称为Isostigmar。Paul Rudolph在1926年提出的Makro Plasmat设计,同样用了夹薄镜片的方式降低球差并扩大像场。TTH的Arthur Warmisham也有在6片4组双高斯胶合镜内部再胶合一片镜片的设计扩大视角。由于三明治结构能起到拉平像场的作用,而后的不少双高斯广角设计也采用了这种思路。
Voigtlander Septon 50mm F2(4星):中间夹胶合镜的7片5组结构,蔡司的设计,福伦达的工艺,自然是一流的素质。
Leica Summilux-R 50mm F1.4 E60(4.5星):7片6组中间夹一片薄镜的8片7组结构,这样可以降低对球差的过度纠正,所以焦内刀锐,焦外奶化。当然,体积和成本也比别家的50/1.4高一截。经典性差了点,否则也是五星。
Leica Summicron 35mm F2 八枚(4星):双高斯中间夹两片的8片6组。
Leica Summilux 35mm F1.4(?):135系统里第一支光圈达到1.4的35mm镜头,双高斯中间夹一片成为7片5组。
Leica Summicron-M 35mm F2 七枚(4星):类似Summilux35的7片5组。对于35mm焦段来说,传统双高斯设计虽然有体积优势,但画质上会受到一定限制。

9. 双高斯带松纳的混搭结构 - 早期尤其是在日本缺少高级玻璃的年代,为了实现大光圈有时候会在双高斯中加入松纳元素。
Topcon Simlar 5cm F1.5(?):7片4组,Dallmeyer的Septec据说用的是同样的设计。
Canon Serenar 85mm F1.5(?):7片4组,佳能旁轴时期的85mm大光圈。
Konishiroku Hexanon 60mm F1.2(?):Konica1956年的超大光圈镜头,资料有限,貌似有松纳元素。到1999年的限量版就完全是双高斯设计了。56年原版实际产量应该比99年限量的800枚更低。
本帖最后由 9th 于 2021-3-28 09:37 编辑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9th
泡菜
泡网分: 0.288
主题: 4
帖子: 299
注册: 2006年2月
Xenotar 发表于 2021-3-27 14:00
民用鏡頭只是蔡司的副業


这个牛!是二战期间给德军特制的吧。

蔡司的光学实力确实厉害,只要项目有需求,技术上就能满足,50mm/0.7也在60年代就做出来了。可惜这么强的光学被相机策略“拖累“了。西蔡本来还有Contax在旁轴上跟徕卡分庭抗礼,但M3横空出世以后,基本宣告了其他旁轴的死刑。而在日益流行的单反系统上,西蔡把宝压在镜间快门的Contaflex,发挥不了光学上的优势,结果在百花齐放的五十年代,没留下什么好镜头,不可谓不可惜。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8.32
主题: 12
帖子: 1408
注册: 2003年11月
9th 发表于 2021-3-23 06:05
Zeiss Contarex Planar 55mm F1.4(3.5星):说起来有点难以置信,号称光学巨人的蔡司在135系统的第一款光圈达到1.4的标头,到1961年才面世,这时候日本厂家已经把光圈推到1.2,1.1甚至0.95了,这也从侧面说明了蔡司在50年代相机策略上的严重失误。

民用鏡頭只是蔡司的副業
本帖最后由 Xenotar 于 2021-3-27 14:08 编辑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9th
泡菜
泡网分: 0.288
主题: 4
帖子: 299
注册: 2006年2月
5. 7片5组 - 前镜或后镜拆为两片

5a. 拆后镜
Cooke Speed Panchro Ser II 50mm F2(5星):7片5组Super Speed Panchro的嫡系继承,随着彩色电影的普及,定义了”Cooke Look”。
Leica Summarit 50mm F1.5(?):战前Leitz Xenon的镀膜版,包括紧随其后类似设计的第一版Summilux50,都是拆后镜的7片5组。一般认为光学素质上差强人意,个人没用过。
Zeiss Contarex Planar 55mm F1.4(3.5星):说起来有点难以置信,号称光学巨人的蔡司在135系统的第一款光圈达到1.4的标头,到1961年才面世,这时候日本厂家已经把光圈推到1.2,1.1甚至0.95了,这也从侧面说明了蔡司在50年代相机策略上的严重失误。Contarex55比CY50/1.4的球差纠正差些,但也因此而拥有与其他7片6组F1.4单反标头比起来更独特的成像表现,加上高超的工艺手感,值得拥有。
Canon FD 55mm F1.2 ASPHERICAL(5星):佳能于1971年推出的超大光圈标头,后镜拆成三片的8片6组,最后一片镜片对焦时固定不动做近摄纠正,并在第二片玻璃使用非球面,体现了当时对镜头素质的极致追求。从此佳能一发不可收拾,各种L镜相继出现,佳能红圈成为高素质镜头的标志。

5b. 拆前镜
Canon RF 50mm F0.95(4星):1961年,虽然旁轴已经风光不再,但佳能还是借鉴H.W. Lee的7片5组拆分前镜的设计推出了光圈达到F0.95的大眼睛,为那个时代的大光圈竞赛画上了句号。

5c. 前后都拆
Nikon Nikkor-N 50mm F1.1(?):1956年尼康旁轴的超大光圈标头。拆完的最后一片再变成胶合镜的9片6组。
Canon FD 85mm F1.2 ASPHERICAL(4.5星):跟55/1.2ASPHERICAL一样,非球面加尾镜固定,把85mm焦段的光圈也推到了1.2。
Zeiss CY Planar 85mm F1.2(?):1982年Contax五十周年纪念出品,跟佳能85/1.2ASPHERICAL的设计很像,但晚了六年。

6. 7片6组 - Super Takumar结构

Asahi Super Takumar 50mm F1.4(4星):早期是8片6组,1965年改为7片6组,由高桥泰夫设计,成为后世50mm/1.4单反标头的基本模版。※※影响大,但作为大光圈标配镜头,带有经济妥协性质,所以降级到4星。
其他大厂的F1.4标头(3星):早期有用7片5组的,后来就都跟着抄宾得7片6组设计了。
其他大厂的F1.2标头(4星): 有的是7片6组,有的是7片5组,没有差太多。不过佳能的普通版1.2可能为了跟高端的L镜拉开距离,稍微差点意思。
Pentax A* 85mm F1.4(?):也是7片6组,最后一片尾镜对焦时固定不动起到近摄纠正的作用。
Pentax A* 135mm F1.8(?):还是7片6组,不过到了135mm,后组简化,前组加强。
Pentax L 43mm F1.9 Special(?):不同的焦段,类似的设计,可见宾得对7片6组是真爱。无反转接的话L39口的特别版应该手感更好。
Nikon Noct-Nikkor 58mm F1.2(?):7片6组加了非球面纠正残余慧差。
Leica Noctilux 50mm F1(?):有点贵。不过有句话说得好,贵不是好东西的毛病,是我们自己的毛病。
Zeiss CY Planar 55mm F1.2(?):同上。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9th
泡菜
泡网分: 0.288
主题: 4
帖子: 299
注册: 2006年2月
danier 发表于 2021-3-26 10:34
楼主能否分析介绍一下痞子伐结构的镜头


惭愧!Petzval属于超纲范围了,哈哈,在下对大画幅镜头接触很少。虽然135画幅有众筹版,但真要体验匹兹瓦还是要大底板。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9th
泡菜
泡网分: 0.288
主题: 4
帖子: 299
注册: 2006年2月
levinson 发表于 2021-3-25 19:02
哈哈,我收集镜头是思路和LZ很相近

xenon,Icarex Ultron,Voigtlander Ultron,nokton,

Leica Summitar,DR,Chiyoko 502,E43V1


这些都是各种设计中有代表性的优质品。不过有一些在列的镜头还在我的购物单上,现在没前几年那么烧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7.99
主题: 29
帖子: 6528
注册: 2007年8月
楼主能否分析介绍一下痞子伐结构的镜头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8.47
主题: 177
帖子: 5656
注册: 2002年12月
年内主力装备
LEICA M10 MONOCHROM
ILCE-7RM3
GFX100S
神贴,学习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281.861
主题: 57
帖子: 93193
注册: 2004年4月
内容贡献勋章
年内主力装备
★ OpticFilm 8200i
★ NIKON Z 7_2
M9 Digital Camera
9th 发表于 2021-3-25 07:51
4. 7片4组 - 前镜或后镜改为胶合镜

4a. 胶合前镜
Leica Summitar 50mm F2(3.5星):Max Berek设计的7片4组结构,1939年上市。徕卡第一款值得称道的大光圈标头,之前的Summar和Xenon都弱了点。
Leica Summicron 50mm F2 RG/DR(5星):1953年的Summicron缩头沿用了Summitar结构,不过前面两组胶合镜都拆开以提供更多修正自由度,所以是7片6组。缩头版使用了镧玻璃,但素质还不算顶级。1957年改进后的Rigid和DR版,工艺精湛,分辨率爆表,成为标头的标杆。正因为有它的存在,把4代Summicron50挤掉了半颗星。不为别的,就因为它满分10分可以打到12分的制作工艺。
Minolta Super Rokkor 5cm F2(?):之前有人提到过这只。五十年代初,日本光学还在经常抄德国设计的作业,尼康佳能喜欢抄蔡司的松纳,而美能达则在1955年抄了徕卡的Summicron,作为自家螺口旁轴的大光圈标头,就是这枚Super Rokkor 5cm。谁又能想到,二十年之后,德国相机行业没落,轮到徕卡在多款R镜中照搬美能达的设计。

4b. 胶合后镜
Leica Summilux-M 50mm F1.4(4.5星):1961年的第二版Summilux50,由Walter Mandler设计,比起第一版后镜拆分的7片5组有明显提升。第二版虽然后镜改为胶合,但前组的胶合镜拆开 ...

哈哈,我收集镜头是思路和LZ很相近

xenon,Icarex Ultron,Voigtlander Ultron,nokton,

Leica Summitar,DR,Chiyoko 502,E43V1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9th
泡菜
泡网分: 0.288
主题: 4
帖子: 299
注册: 2006年2月
4. 7片4组 - 前镜或后镜改为胶合镜

4a. 胶合前镜
Leica Summitar 50mm F2(3.5星):Max Berek设计的7片4组结构,1939年上市。徕卡第一款值得称道的大光圈标头,之前的Summar和Xenon都弱了点。
Leica Summicron 50mm F2 RG/DR(5星):1953年的Summicron缩头沿用了Summitar结构,不过前面两组胶合镜都拆开以提供更多修正自由度,所以是7片6组。缩头版使用了镧玻璃,但素质还不算顶级。1957年改进后的Rigid和DR版,工艺精湛,分辨率爆表,成为标头的标杆。正因为有它的存在,把4代Summicron50挤掉了半颗星。不为别的,就因为它满分10分可以打到12分的制作工艺。
Minolta Super Rokkor 5cm F2(?):之前有人提到过这只。五十年代初,日本光学还在经常抄德国设计的作业,尼康佳能喜欢抄蔡司的松纳,而美能达则在1955年抄了徕卡的Summicron,作为自家螺口旁轴的大光圈标头,就是这枚Super Rokkor 5cm。谁又能想到,二十年之后,德国相机行业没落,轮到徕卡在多款R镜中照搬美能达的设计。

4b. 胶合后镜
Leica Summilux-M 50mm F1.4(4.5星):1961年的第二版Summilux50,由Walter Mandler设计,比起第一版后镜拆分的7片5组有明显提升。第二版虽然后镜改为胶合,但前组的胶合镜拆开,所以也是7片5组。相同的光学设计一直用到2004年被ASPH版本取代,也是传奇。
Leica Summilux-M 75mm F1.4(5星):继1979年的4代Summicron50和4代Summicron35七枚之后,称得上传统球面双高斯设计集大成者的Walter Mandler于1980推出了这枚75mm/1.4,跟第二版Summilux50一样是7片5组。个人认为,79到80年的Summicron35,Summicron50,Summilux75这三枚镜头,基本在各自焦段和光圈代表了传统球面双高斯设计的最高水平。其中Summilux75更是Mandler个人最喜欢的镜头,全开边角会有点肉,但对于人像镜这不是什么问题。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回复主题: 从镜头设计谈谈我(想)收集的镜头 - 您心目中的五星头是什么
功能受限
游客无回复权限,请登录后再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