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数码摄影流程近20年,也没啥大改变。含最早的向右曝光中文资料
正序浏览
主题图片汇总
主题内检索
禁言中
泡网分: 3.615
主题: 44
帖子: 3196
注册: 2013年1月
无忌最大的贡献,我觉得就是“向右曝光”最早的中文贡献者,2005-09-16。最近偶尔看到可能是原作者的@rex8848 关于《数码摄影流程》的介绍,看看发帖日期和对应的软件版本,再看看今天,真的从流程上说变化不大,AI带来变化,比起数码和胶片的革命巨变,还是不能比。这是锦上添花和开天辟地的区别。ACR的可用版本,也要2005年以后大家才慢慢搞。

http://7thgen_info/blog/2005/07/digital-photographing-workflow/


以下是转贴:
Digital Photographing Workflow(2005-07
其实早就想写这个了(买了 Dimage A2 就是为了玩数码后期的嘛),今天看书看的发昏,于是就动笔写点东西。

这里写的东西就是我现在主要采用的方法,很多有价值的信息都来自 Michael Reichmann 优异的 The Luminous Landscape 站点,作为资深的摄影师和产品评测专家,Reichmann是胶片/数码、大中小器材兼修的通才,看他的文章经常有不少收获。

好,言归正传。Here is the list:

1. 尽可能使用较低的 ISO,尤其对我这种以户外风景为主的,现在 A2 上尽可能只用 ISO 64(除非拍运动或者抓拍夜景),胶片机更是只用 ISO100 或以下的正/负片。
2. 尽可能使用 RAW 模式。RAW 模式不仅保持了最大限度的原始拍摄信息(就好像还没有冲洗的胶片),而且支持 16-bit 模式,给后续修饰留下了所有的可能。如果没有 RAW 模式,我就根本不会玩数码。
3. “Expose to the right” (注1)。
4. 使用一个优秀的 RAW 预处理软件来打开文件,CS 内置的 Adobe Camera RAW(ACR)就很好。你可以在这里调整曝光(色温、亮度、对比、饱和等等)和很多其他的参数。
5. 使用 ACR 中的 Luminance Smoothing 和 Color Noise Reduction(在 Detail 页)功能来优化各种色彩噪点。50 对于这两个参数来说都是不错的参考值。
6. 在 ACR 中放大到 100%,检查是否有紫边之类的色差像差,这可以通过 ACR 中的 Chromatic Aberration 和 Vignetting 参数(在 Lens 页)来调整消除。
7. 尽可能使用 16-bit 模式,直到你不得不转为 8-bit,一般这是在你要输出的时候。我在这里列出的操作都支持 16-bit 模式。
8. 现在完成了 RAW 的预处理,进入 Photoshop,首先进行细节增强,这里用到的技术叫做“局部对比加强”(注2)。
9. 如果需要的话,这个时候可以做一些常规的处理,主要是修复瑕疵(当然是使用 PS 强大的 Healing Brush/Spot Healing Brush),以及 resize。
10. 全局降噪。不要使用 PS 自己的那些降噪程序,神奇的 Noise Ninja(注3)不错,也有很多别的选择比如 Nik Software 的 DFine;这个步骤可选,而且是有损的,自己慎重采用。
11. 输出前的最后一步是进行锐化。普通的 USM 或者 CS2 以上版本提供的 Smart Sharpener 都不错,但是如果要提供更专业的效果,尤其是准备打印输出的话,就需要使用更专业的工具。这里推荐的是 Photokit Sharpener(注3)和 Nik Software 的 Sharpener Pro,例如前者,用满幅的RAW,一般来说 Capture Sharpener 用 “Digital High Res / Medium Edge”,Output Sharpener 用相应纸张大小的 Inkjet 设置。

OK,就是这些。其中后面几步内容对于扫描的胶片也适用。

注1 Expose to the Right

这句看似不着边际的话来自 Michael Reichmann 非常有意思的一篇文章:Expose to the Right。其核心结论就是:在数码摄影的曝光过程中,尽量让你的直方图(histogram)偏向坐标的右侧——当然,histogram 两端不能溢出是常识了——而不是很多人错误认为的居中、均匀最好。

这是目前 CCD/CMOS 的技术特点决定的。下面是主要的事实:

1. 目前主要的 RAW 格式,都是用 12-bit 记录一个像素的信息(号称 16-bit,不过一般只用 12-bit),不过这个不重要,只是为了下面说明方便。也就是说,一个像素有 4096 级亮度或者色级(2的12次方)。
2. 目前数码感光器材,无论是 CCD 还是 CMOS,一般的动态范围都是5档 EV 左右(也有说大约6档的)。
3. 由于器件的感光特征,那 4096 级数据对这五档 EV 的分布是指数变化的。也就是说,那 4096 级中数值最亮的一半(共 2048 级)都是用来记录画面最亮的一档 EV 的,接下来有 1024 级记录次亮一档 EV 的细节,依此类推(在上面的链接中有对这个机制的进一步解释)。设想一下,如果你的 histogram 主要集中在中间或者偏左,那么意味着你就浪费了超过一半的数据空间,整个图像的信噪比就会偏低了。
4. 只有在 RAW 的预处理过程中才能应用这一技术,如果用 JPEG 格式,相机内置的处理程序已经把上面说的几个过程已经打包给你做完了,再要调整就没可能了——又一个必须用 RAW 的理由。

你可以马上试试这个技术。支一个脚架,拍一张正常曝光的,然后拍一张 +1EV 的,注意不要出现高光溢出(这里就体现出实时直方图的价值了)。然后分别作 RAW 的预处理,在 PS 中对比一下,尤其是在最暗部检查噪点和层次。如果没发现啥区别你也没啥损失,要是有区别。。。你就知道以后该怎么拍数码照了 :-)

注2 Local Contrast Enhancement

还是来自 Michael Reichmann 的网站(当然不是他发明的),这又是一个极其有用但是别处看不到的技术:Local Contrast Enhancement。人能够在非常大的动态范围内识别非常丰富的细节,这是因为人眼和人脑配合,能够在你从视野的一个局部去到另一个局部时进行自适应的调整,也就是说,其实局部的对比度优化能够比较明显的提高画面的质量。这个本不是什么新鲜论调,关键是文章中给出了加强局部对比度的简单易行的办法——居然是 USM(难怪,这可是 PS 的作者之一,Thomas Knoll 教给 Reichmann的,不知道Thomas Knoll 的去查查 Adobe Camera RAW 的 About :-) )!使用下面的参数,并适当微调:Amount – 20%,Radius – 50,Threshold – 0。注意这里 Threshold 是 0,所以其实没有什么锐化的效果——那个是后面的事情了。而巨大的 Radius 就是奥妙所在。。。试试就知道了,虽然不是很显著的差别,但是效果真是不错。

注3 Noise Ninja & Photokit Sharpener

这两个工具都名列 Michael Reichmann 的 Three Must-Have Plug-Ins 之列。我之前也在介绍我自己常用 Photoshop Plugins 的贴里介绍过。相信我,用过之后你再也不会想用其他的降噪和锐化软件。
相关标签: DiMAGE A2 PRO 胶片 Digital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上海
浏览:19471 回帖:5
第 1 页 / 共 1 页
游客没有回帖权限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9.103
主题: 95
帖子: 7226
注册: 2008年10月
一品红茶 发表于 2024-09-03 08:59
向右曝光,这是拍摄数码照片用RAW记录拍摄数据,由它的成像原理所决定的。直到今天,还有一些“大师”仍抱着胶片时代的宁欠勿曝。
还有一些人,或只拍 .jpg。或骄傲的 “直出”。别人拍了RAW,进入PS,就是“弄虚作假”。是被他们看不上的。
在当下物质...

胶片时代应该是宁过勿欠,因为胶片有很好的肩部,可以更多的容许过曝,而数码的高光是截至的,255就溢出了,啥都没了。而胶片的暗部就是一坨糊糊,基本上拉不出啥东西。

数码时代,其实相机厂商已经尽可能的自动帮你做到向右曝光了,这是相机追求高信噪比的结果。比如传感器有8-9EV可用的宽容度,则高光一般就留3EV,然后暗部留5-6EV,所以暗部可以随便拉,高光随便一弄就爆了。而胶片则是只有2-3EV在暗部,而5-6EV在高光(大致比拟,非精确结论)。

楼主的提到的这个实验早就有人做过了,我记得我专门整理了一个贴子搜集类似的实验以及个人的经验:【数码/胶片 —— 曝光研习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美国
泡菜
泡网分: 0.085
主题: 0
帖子: 18
注册: 2016年4月
感谢分享!好贴收藏。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上海
泡菜
泡网分: 4.188
主题: 0
帖子: 29
注册: 2004年1月
收藏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四川省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2.346
主题: 60
帖子: 5197
注册: 2008年2月
向右曝光,这是拍摄数码照片用RAW记录拍摄数据,由它的成像原理所决定的。直到今天,还有一些“大师”仍抱着胶片时代的宁欠勿曝。
还有一些人,或只拍 .jpg。或骄傲的 “直出”。别人拍了RAW,进入PS,就是“弄虚作假”。是被他们看不上的。
在当下物质技术环境下,很多时候对于很多人,相机也就是一个相当于幼儿园小朋友手中的玩具。各玩各的吧。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云南省
禁言中
泡网分: 3.615
主题: 44
帖子: 3196
注册: 2013年1月
无忌是最早提出“向右曝光”的,互联网是有记忆的,这是无忌的※※贡献。回顾向右曝光的※※,最早是PS/ACR的开发者提出来的。

2003-07-31   https://luminous-landscape_com/expose-right/  (Thomas Knoll,每一个PS版本开头作者列表都有)
2005-07  两年后中文网络出现这个概念,就是开头的链接。
2005-09-16  无忌发帖,首次向公众引入这个概念,https://production.xitek.com/glossary-a-detail-id-77.html

这里我把有用的几个帖子链接放在这里,因为这是一个体系。向右曝光,需要配套 RAW 拍摄、直方图概念的相关理解。

1.向右曝光的比喻理解,用功放和话筒比喻,(《向左还是向右》#第9贴);
2.直方图的理解。相机直方图都是面向输出的,是在sRGB、AdobeRGB、Display P3等色彩空间域,并不是RAW域的直方图。直方图与曲线之不完全技术解析#115贴》
3.而RAW直方图,厂家不会开放,只有第三方工具,且没有实时性,这个只能依赖经验。直方图与曲线之不完全技术解析#117贴》
4.索尼提供了斑马线功能,可以方便实时参考。作为输入曝光的参考(@rivershaw 的“斑马线#579”)
5.向右曝光后的RAW偏白色,看似没有细节,可以通过后期拉回。《向右曝光之后期处理,曝光渐变蒙版》
RAW原片和真正的原片对比

6.高画质的向右曝光处理是为了给后期更大的宽容度,防止色阶断层。《后期处理之预防“色阶断裂”》#13贴

以上是一个整体后期的思路,个人觉得已经很通俗易懂了。拍摄RAW,正常曝光或向右曝光均可,但绝没有必要欠曝。这样才能发挥器材的潜力。《安全调色指南》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上海
回复主题: 数码摄影流程近20年,也没啥大改变。含最早的向右曝光中文资料
功能受限
游客无回复权限,请登录后再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