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数码/胶片 —— 曝光研习社】 [主题管理员:semilin]
正序浏览
主题图片汇总
主题内检索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9.103
主题: 95
帖子: 7226
注册: 2008年10月
这个帖子本来是叫《一套图看懂数码和胶片的区别》,主要是引用了一些网上关于数码和胶片曝光特性的例子,让大家更好的了解数码和胶片的特点,以达到充分利用它们的动态范围,让准确的曝光为拍摄目的所服务。但随着示例的增加,同时也有一些自己的片子想找个地方上传,所以就干脆把这里变成一个供大家交流数码胶片曝光经验的场所。欢迎大家多多上片!

==========================================================
========================== 第一例 ===========================
==========================================================

一直都知道胶片的高光部分有更好的宽容度,而数码的暗部有更好的宽容度,正因为如此,胶片的照片在正常曝光的情况下,能保留更多的高光色彩,不像数码那么容易高光失色抢白。所以胶片看起来更厚重油润,而数码看起来显得单薄干燥。可惜一直没有一个很直观的例子进行对比,说明到底有怎样的实际区别,最近开始拍胶片,也在网上看了不少资料,发现这个非常直观的实例。图片来自The Slanted Lens的《Film vs Digital: Can You Tell the Difference?》。

其实这是一个很普适的结果,适用于所有品牌的数码相机的CMOS,CCD传感器。具体数值上可能稍有差别,比如CCD可能暗部的噪声多一些,但基本规律是一样的。因为是用D850作为对比拍的,所以暂时放在Nikon版。

测试的是同一场景下,用胶片(Kodak Portra 400)和数码(D850)同时拍摄,刻意过爆/欠曝,然后后期拉回的效果。好了,话不多说,直接看图吧:

先看过曝的:

+1EV
+2EV
+3EV
+4EV
+5EV
再看欠曝的:

-1EV
-2EV
-3EV
-4EV
这里也就提供了一个让数码拍得更像胶片的方法,或者说更好保护高光的方法。基本上数码传感器的上半部分(中性灰到高光的EV差距)要比中性灰到暗部的EV差距少很多,这么做的意义在于现在的数码相机都在追求信噪比,所以相机本身已经在尽最大努力的向右曝光了,只给中性灰到高光溢出留下了相对较少的空间。当我们发现相机曝光所选择的区域会导致高光溢出的时候,我们就应该刻意的向左曝光(宁欠勿过),以保证高光不溢出。至于暗部可以很容易的从raw里面拉出来,嫌噪点多再降噪就可以了。在拍摄光比比较大的环境时,一种拍法就时完全无视液晶屏的jpeg回放,盯住最高光的部分,定到+2EV,然后拍摄,这个时候主体图像可能一片漆黑,当等从raw里拉回来之后,可以明显的感觉图像的色彩非常的有“胶片”特色,基本没有高光的抢白,而且色彩丰富而细腻。

作为一个额外的参考,知乎上对于胶片和数码的宽容度对比,已经有很详细的研究文章,这里就只给个链接,有兴趣的色友可以前往学习,其中很多测试数据都来自大型的相机对比网站:伪胶佬:《吹一波胶片的动态范围和宽容度》

==========================================================
========================== 第二例 ===========================
==========================================================

人眼对高光的细节敏感度远远超过暗部,(《Perfect Exposure from Theory to Practice》上的说法是人眼对高光敏感度是对暗部的20倍),而恰恰胶片的特性也保证了足够强的高光宽容度,所以胶片的阳光照看起来非常的舒服。

再补充几张不同胶片高光宽容度的测试,测试的内容来自Kyle McDougall在YT上的评测视频:
==========================================================
========================== 第三例 ===========================
==========================================================

再补充一个自己拍的实例,说明数码如何通过高光保护达到类似胶片的曝光效果(色彩当然还需要另外调节)。

先用数码直接拍摄一张,对房屋和树木测光,房屋和树木稍微过曝(因为本身颜色偏深),而天空则是一片惨白。

注意这时的曝光参数:光圈 : f/11.0;曝光时间 : 1/100;ISO感光度 : 400
为保护高光部分的天空,可以欠曝3EV(光圈-1EV,ISO -2EV)再拍一张,可以看到房屋和树都非常的暗了,如果是胶片,欠3EV是比较难拉回来的了。但用数码就可以正好利用数码超强的暗部保留,从而通过后期恢复暗部的曝光和颜色。

注意现在的曝光参数:光圈 : f/16.0;曝光时间 : 1/100;ISO感光度 : 100
最最简单的恢复方法,甚至不需要raw格式,jpeg在光影魔术手里面点两次“一键补光”,就可以得到非常好的效果了。
当然,如果用胶片相机,这种情景就完全不是这样的拍法了,直接测光得到光圈 : f/11.0;曝光时间 : 1/100;(胶片ISO400),然后减0.5-1EV,比如直接用光圈 : f/16.0;曝光时间 : 1/100;因为胶片高光有足够的宽容度,所以天空部分依然能够得到足够的细节和颜色,而暗部准确的曝光使得你不用提升任何暗部(本来也没有多少空间提升),就同样可以得到非常好的效果了。

==========================================================
========================== 第四例 ===========================
==========================================================

那如果胶片标准曝光冲洗所获得的宽容度还是不够呢?下面再来一个胶片应对大光比的例子。这时候胶片需要要针对暗部曝光,然后减少显影时间来压亮部,以提高最终出片的动态范围(这是Professor Agar在YT上给的一个例子)。

先来看如果胶片按室外高光部分来测光曝光的结果,这个时候光圈是f16,室内几乎一片黑,没有任何细节:
如果按照室内的暗部来测光曝光,则光圈为f4,结果是室外彻底过曝了:
如果坚持用标准显影时间,想用一个折中的曝光参数来把高光和暗部都包括进来,在这种大光比的情况是难以做到理想的结果的,比如用f8:
这个时候,需要扩展胶片的动态范围,就必须以暗部为基准进行曝光(这里也就是f4),但是在冲洗的时候通过减短显影时间来压住高光,Professor Agar把显影时间减半,得到了满意的效果:
通过这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无论胶片还是数码,都有各自扩充动态范围的方法,充分的了解自己手里的成像介质,熟练的使用曝光技巧,才能充分的发挥他们的性能。

==========================================================
========================== 第五例 ===========================
==========================================================

之前的几个例子都比较感性,没有更系统客观的测试,这次专门使用D600的传感器作为研究对象,测试了CMOS图像传感器的动态范围,特别是分别针对灰卡和色卡进行了拍摄,可以让大家更清楚到底我们的数码底片上记录了多少信息,又有多少失真。

首先,我们选择一张灰卡(18%中性灰)和一张色卡,用入射式测光表测好入射光强,然后拍摄一张0EV的照片(红框所示),然后使用手动曝光模式,让曝光偏移从+5EV开始一直递减到-10EV,一共16张照片。如果只始终机内直出,则效果如下图所示。可以看出,大致可用的区间是+2EV至-4EV。
然后我们使用尼康自家的NX-Studio对NEF进行处理,最大限度的试图恢复正确的曝光,这个时候,可用的区间范围变成了+3EV至-7EV,-8EV甚至-9EV依然可以区分颜色,只不过偏色越来越严重。
如果熟悉分区曝光法的爱好者,那么这个测试会变得非常的有用,因为你可以很好的分配RAW文件的有效记录区间,去对应你拍摄场景里各个部分的光强,特别是在特殊的情况下,你不会受制于相机自动曝光系统的设置,也不会盲目的采用网站各种测光曝光“技法”,真正的去“正确曝光”。比如很多人说的“向右曝光”还是“向左曝光”,“直方图不打墙”之类的极其简化的测光曝光方法,在你明白了测光曝光的真正原理之后,这些就变得可有可无了。

我一直想找一个刚好“向左曝光”、“向右曝光”、“直方图不打墙”、“测高光暗部取平均”都不适用,只有真正理解曝光原理才能正确曝光的场景。最近终于在石峰国家公园遇到了。在下图的场景里,最高光的部分应该是洞顶的天空和直接被光线打亮的岩石部分,大约15EV,而洞底最暗但是依然向上受光的部分大约只有-1EV,对于这样一个场景,如果你不能安心的架上三脚架,多张曝光堆栈,就一张照片,应该怎么去曝光呢?显然直接“点测高光”15EV(f16, 1/100s, ISO100),或者“向右曝光”12EV(f11, 1/50s, ISO200),都是不行的,这样暗部就完全死黑了。如果“点测暗部”-1EV(f4, 1/2s, ISO6400),或者“向左曝光”1EV(f4, 1/4s, ISO3200),也是不行的,这个图虽然最终是要牺牲掉高光,但是如此低的曝光值会使得上方大面积岩石一片苍白。另外,“测高光暗部取平均”还是不行,8EV,高光也曝白了,暗部也死黑了……那直接矩阵平均测光呢?读数是2EV(f4, 1/8s, ISO3200),也不够好,虽然大面积的岩石是正确了,但洞顶附近的岩石依然会很亮,而且这个曝光组合的快门速度(1/8s)已经很难清楚的捕捉到行走的行人和它的头灯了,手持拍摄也会变得很困难。这个时候最合适的曝光参数是4EV(f4, 1/30s, ISO3200),把平均值再往下压-2EV,尽可能的减小过曝区域的范围,但是又充分利用传感器暗部的空间,把大多数细节囊括在RAW文件里。并且,这个曝光参数是刚好在可接受感光度和可以手持拍摄快门速度内。整个思考的过程和判断在前一个行人通过时就可以快速做出,而当第二个行人带着头灯通过的时候,矩阵测光,ISO3200,F4,曝光补偿-2EV,已经设置好,等着一对焦就可以按下快门,正好捕捉到行人的影子投影到石壁上的瞬间。
所以对于想认真学习摄影的爱好者,无论是胶片还是数码,都需要自己测试自己手中器材的完整动态范围,包括最终打印输出的部分,这样才能充分掌握相机的性能,真正的发挥器材的最大潜力。

==========================================================
========================== 第六例 ===========================
==========================================================

前面讲了很多复杂的高动态范围的曝光例子,其本质是让你必须去了解完整的曝光过程,然后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这包括三个方面:
其一,是场景里的各个部分的光强分布,最高的高光多少EV,最暗的暗部多少EV,你要拍摄的主体对象的高光、暗部又分别是多少EV,怎么去测光才能获得这些值。其二,是怎么去安排这些曝光值,落在你的器材的动态范围里的什么位置。以保证最终的图像能够达到你预期的最好效果。其三,你的后期,包括冲洗,印刷,需要怎样的处理来获得你在拍摄时预期的动态范围,哪些需要压缩,那些需要扩展。

当你完全明白了这个过程之后,就不用再拘泥于这些繁复的过程,真正融会贯通之后,甚至可以“不测而摄”(估光估测)。这里给一个相反的例子,没测光,直接设好光圈快门,走到那里举起相机就拍的例子:
这辆老式的福特卡车我已经注意很久了,每天早上晨跑的时候都会看见它停在那附近,所以一直想把它拍下来。它和后面房子、树构建起来的一幅图像也已经在头脑里盘旋了很久,但是总是等不到好的机会。不是前面停了别的车,就是后面。而且之前是夏天,每次经过那里的时候太阳已经比较高了,强烈的阳光照在车体上导致难以体现墨绿色的车身,所以只能等待机会。希望冬天太阳会低一些。同时,我在考虑曝光的问题,清晨阳光应该是EV13-14,车体稍暗即使略欠也问题不大,光圈因为不追求什么景深效果,所以就尽量小些,能保证安全快门就可以了,大概F/11吧 。可惜到了冬天,太阳是够低了,车又被前面房子的阴影罩住了。整个车子在阴影里画面就太平了,而且很难和上面树梢的高光平衡。所以只能接着等,直到几个星期后的一天早上,一缕阳光从前面房子的狭缝里透出来,正好打在了车左侧的金属高光部分。这时候,我觉得时机已经成熟了。立马掉头回家,拿了相机,完全没有测光,直接F/11 1/60s(EV13),拍了两张。第一张是严格的在我预先想好的位置拍的,退了几布又拍了第二张,以防止取景不慎切掉什么,这样第二张取景大一些,后期还可以裁切补救。结果第一张效果就不错,也就是上面这张。整个“测光”的过程在拍摄前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就完成了,对画面里的高光阴影都做了充分的估计的判断,最终结果也证实一切都与预期一致。完全没有必要站到拍摄位置的时候才掏出测光表来一个一个部分的测,再计算曝光值。

==========================================================
========================== 第七例 ===========================
==========================================================

有的人或许觉得他拍胶片的时候没有感到胶片高光那么好啊,似乎该过曝的还会过曝,就像有人质疑第一例中The Slanted Lens的实验一样。其实这里有个先决条件是,你拍的胶片是自己冲洗,自己扫描吗?如果是交给冲洗店冲洗扫描,那很有可能你并没有充分挖掘胶片的高光潜力。首先,在冲洗的时候,如果是页片,或者整卷统一曝光的情况下,是可以通过调整冲洗时间以控制高光的显影程度。这个虽然彩色负片没有黑白的调整空间那么大,但是还是可以适当的找回1EV左右。另外,扫描的过程通过控制高光锚定点,也可以找回很多高光细节,这个店扫的时候别人不太可能会帮你一张一张的仔细调节的,自动设置的结果往往多数情况问题不大,但是特殊的时候,就可能让你的高光彻底过保,失去细节。

这里有一个最近遇到的例子,用Kodak Gold200的135胶片拍一朵淡绿色的仙人掌花,如果点测花朵,虽然花朵曝光正确了,但是背后仙人掌的背景很多暗部细节可能就没有了。但如果整体曝光充足,那么使用扫描仪自动设置的时候,花朵又彻底过曝了(右图)。其实并没有,如果手动调节扫描时候的白点和黑点位置,那看似过曝的花瓣其实是可以找出很多细节的(左图)。
semilin 编辑于 2024-04-30 12:30
相关标签: Kodak Portra 400 D850 光圈 胶片
(2)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浏览:7384 回帖:115
游客没有回帖权限
陈年泡菜
泡网分: 44.627
主题: 12
帖子: 13897
注册: 2004年3月
年内主力装备
★ NIKON Z 8
★ NIKON Z f
NIKON Df
好帖

搬张凳子坐下认真学习,谢楼主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湖南省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9.103
主题: 95
帖子: 7226
注册: 2008年10月
好久没来了,继续研习数码于胶片的曝光技巧。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semilin 编辑于 2024-04-30 12:38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美国
资深泡菜
泡网分: 41.162
主题: 61
帖子: 9283
注册: 2005年2月
semilin 发表于 2023-11-20 11:56
真正hardcore的都是玩光学放大,按他们的说法,任何过程带了数码就不地道,味不正了。
另外就是拍大画幅反转,直接放灯箱上用观片镜看,那震撼的效果是任何负片,数码,无法比拟的。

是的 我指的是数字HardCore,是带有妥协的。

Analog Hard Core 是完全不接触数字的

但这样就不容易被看见,尤其在这个信息化时代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美国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9.103
主题: 95
帖子: 7226
注册: 2008年10月
瞬间的震撼 发表于 2023-11-20 10:58
Digitalized negatives 和 Scanned negatives 是有区别的
目前市场现状
Light User :   Digital Camera + Film mimic filter = Film Photo
Mainstr...

真正hardcore的都是玩光学放大,按他们的说法,任何过程带了数码就不地道,味不正了。

另外就是拍大画幅反转,直接放灯箱上用观片镜看,那震撼的效果是任何负片,数码,无法比拟的。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美国
资深泡菜
泡网分: 41.162
主题: 61
帖子: 9283
注册: 2005年2月
Digitalized negatives 和 Scanned negatives 是有区别的

目前市场现状

Light User :   Digital Camera + Film mimic filter = Film Photo

Mainstream User: Film Camera + Digitalized process = Film Photo

HardCore User: Film Camera + Scanner = Film Photo  

基本上属于 酒酿,江小白 和茅台的区别

酒酿也能喝...还省钱  市场销量酒酿卖的还是比茅台多很多....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美国
资深泡菜
泡网分: 41.162
主题: 61
帖子: 9283
注册: 2005年2月
semilin 发表于 2022-09-23 10:54
又一个很好的例子,来看看胶片中幅,数码中幅,数码全幅的高光暗部表现有多大差别,这是在Links的X2D评测视频里截的图:


我指出一点小细节

因为Links平时都用数字相机对胶片进行数码化,所以呈现出的结果其实也深受数字相机成像限制 尤其是高光层次会缺失,色彩过渡也会比较平

用比较好的线扫描CCD扫描仪如哈苏X5和柯达智佳进行数字化,会得到非常不同的视觉效果,高光细节保护会更好,颜色过渡也较为优美。

我其实看了很多各类人马用索尼尼康和佳能进行数字化的底片效果了,最终瓶颈其实也就是数字相机的效果,也就这样了。当然,很多人喜欢这么操作,作为数胶双修的一个手段。虽然能理解,但不够纯粹,上限限死了,有点串味在所难免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美国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9.103
主题: 95
帖子: 7226
注册: 2008年10月
duoduobear 发表于 2023-10-18 01:58
请问这些照片里有使用滤镜压暗天空吗?

我得回忆一下,这些是用尼康24移、45移+F80拍的,中灰和渐变肯定没用,因为我的是方片滤镜,装135上还移轴太麻烦了。但有可能用了一个CPL。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美国
子版版主
泡网分: 93.61
主题: 998
帖子: 25581
注册: 2003年10月
内容贡献勋章
semilin 发表于 2022-06-11 12:44
最近的新玩法,用135胶片单反+移轴镜头,拍摄了一个《水泥厂》系列:

请问这些照片里有使用滤镜压暗天空吗?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美国
子版版主
泡网分: 93.61
主题: 998
帖子: 25581
注册: 2003年10月
内容贡献勋章
semilin 发表于 2022-04-07 08:36
如果熟悉分区曝光法的爱好者,那么这个测试会变得非常的有用,因为你可以很好的分配RAW文件的有效记录区间,去对应你拍摄场景里各个部分的光强,特别是在特殊的情况下,你不会受制于相机自动曝光系统的设置,也不会盲目的采用网站各种测光曝光“技法”,真正的去“正...

很值得学习的曝光分析方法。谢谢!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美国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9.103
主题: 95
帖子: 7226
注册: 2008年10月
duoduobear 发表于 2023-10-17 07:05
这里说的冲洗的时候减短显影时间是处理底片的时候进行的吧? 那么如果一卷胶卷上各张照片的曝光不同,是不是就不能做这个操作了?只能对散页片进行这样的调整处理?

对,这些技巧主要都是针对页片sheet film的,所以拍页片的一般都会准备个小本子,每一张片拍的时候都把需要做的加减记录好,然后冲的时候分开冲(相同加减量可以一起)。

卷片roll film在大画幅时代基本上就相当于point and shoot,讲的就是快拍而已,自然做不到那么细致。当然现在也有人带几个120后背,每个后背设定不同的加减值,然后就可以把需要加减相同显影时间的都拍在同一卷上。但毕竟底小了,我觉得这么搞的意义不大。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美国
子版版主
泡网分: 93.61
主题: 998
帖子: 25581
注册: 2003年10月
内容贡献勋章
semilin 发表于 2022-02-01 13:47
胶片需要扩展动态范围,就必须以暗部为基准进行曝光,这里也就是f4,但是在冲洗的时候通过减短显影时间来压住高光,Professor Agar把显影时间减半,得到了满意的效果:

这里说的冲洗的时候减短显影时间是处理底片的时候进行的吧? 那么如果一卷胶卷上各张照片的曝光不同,是不是就不能做这个操作了?只能对散页片进行这样的调整处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美国
资深泡菜
泡网分: 9.944
主题: 41
帖子: 8582
注册: 2008年7月
年内主力装备
GFX100S
M9 Digital Camera
iPhone 12 Pro Max
NIKON D3
伪胶片...
本帖最后由 wuziyin 于 2022-9-23 15:03 编辑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江苏省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9.103
主题: 95
帖子: 7226
注册: 2008年10月
又一个很好的例子,来看看胶片中幅,数码中幅,数码全幅的高光暗部表现有多大差别,这是在Links的X2D评测视频里截的图: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美国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9.103
主题: 95
帖子: 7226
注册: 2008年10月
Theboss 发表于 2022-6-20 14:02
还没仔细看帖,说一个目前的总结:
胶片向右,数码向左?


嗯,基本就是这样。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067
主题: 4
帖子: 60
注册: 2012年10月
还没仔细看帖,说一个目前的总结:
胶片向右,数码向左?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9.103
主题: 95
帖子: 7226
注册: 2008年10月
有的人或许觉得他拍胶片的时候没有感到胶片高光那么好啊,似乎该过曝的还会过曝,就像有人质疑第一例中The Slanted Lens的实验一样。其实这里有个先决条件是,你拍的胶片是自己冲洗,自己扫描吗?如果是交给冲洗店冲洗扫描,那很有可能你并没有充分挖掘胶片的高光潜力。首先,在冲洗的时候,如果是页片,或者整卷统一曝光的情况下,是可以通过调整冲洗时间以控制高光的显影程度。这个虽然彩色负片没有黑白的调整空间那么大,但是还是可以适当的找回1EV左右。另外,扫描的过程通过控制高光锚定点,也可以找回很多高光细节,这个店扫的时候别人不太可能会帮你一张一张的仔细调节的,自动设置的结果往往多数情况问题不大,但是特殊的时候,就可能让你的高光彻底过保,失去细节。

这里有一个最近遇到的例子,用Kodak Gold200的135胶片拍一朵淡绿色的仙人掌花,如果点测花朵,虽然花朵曝光正确了,但是背后仙人掌的背景很多暗部细节可能就没有了。但如果整体曝光充足,那么使用扫描仪自动设置的时候,花朵又彻底过曝了(右图)。其实并没有,如果手动调节扫描时候的白点和黑点位置,那看似过曝的花瓣其实是可以找出很多细节的(左图)。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9.103
主题: 95
帖子: 7226
注册: 2008年10月
最近的新玩法,用135胶片单反+移轴镜头,拍摄了一个《水泥厂》系列: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9.103
主题: 95
帖子: 7226
注册: 2008年10月
Nikon F100 + AFS24-85G + Kodak Gold 200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9.103
主题: 95
帖子: 7226
注册: 2008年10月

Nikon F100 + AFS24-85G + Kodak Gold 200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9.103
主题: 95
帖子: 7226
注册: 2008年10月
也上几张最近拍的胶片:

Nikon F100 + AFS24-85G + Kodak Gold 200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9.103
主题: 95
帖子: 7226
注册: 2008年10月
Khhui 发表于 2022-4-18 09:34
如果要上120画幅那就更不好弄了,费用不低购买胶卷麻烦。所以还是数码相机来得方便及使用成本低廉,不用冲洗胶卷再数码后期,还有就是拍摄后马上看片效果,这可是胶卷不可能的事了。


要比方便、成本低,那肯定胶片不是数码的对手。不过不能拍完马上看片,未必是一个缺陷,只能说这两种成像介质的拍摄方式方法不一样而已。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2.715
主题: 10
帖子: 5747
注册: 2019年5月
年内主力装备
★ NIKON D7100
★ NIKON D750
semilin 发表于 2022-4-16 13:27
胶片要跟现在几千万的数码比清晰度和纯净度,那还得上120中画幅才行。

Mamiya RZ67II + 110mm/2.8W + Ektar 100 vs. Nikon D600 + 85/1.8G
如果要上120画幅那就更不好弄了,费用不低购买胶卷麻烦。所以还是数码相机来得方便及使用成本低廉,不用冲洗胶卷再数码后期,还有就是拍摄后马上看片效果,这可是胶卷不可能的事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9.103
主题: 95
帖子: 7226
注册: 2008年10月
Khhui 发表于 2022-4-16 09:21
富士200胶卷,自己冲洗。扫描仪数码化后电脑后期了一下。感觉上还是色彩果粒多些,清晰度是比不上数码相机的,不过是否是扫描仪的问题吧还不确定,有时间用微距拍胶卷在作对比。这张没后期过,色彩刚觉会差些,不知到为啥这些图都会自动倒转的


胶片要跟现在几千万的数码比清晰度和纯净度,那还得上120中画幅才行。

Mamiya RZ67II + 110mm/2.8W + Ektar 100 vs. Nikon D600 + 85/1.8G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2.715
主题: 10
帖子: 5747
注册: 2019年5月
年内主力装备
★ NIKON D7100
★ NIKON D750
semilin 发表于 2022-4-16 07:04
色彩还原不错

这是什么胶卷?是送到外面店冲吗?
富士200胶卷,自己冲洗。扫描仪数码化后电脑后期了一下。感觉上还是色彩果粒多些,清晰度是比不上数码相机的,不过是否是扫描仪的问题吧还不确定,有时间用微距拍胶卷在作对比。这张没后期过,色彩刚觉会差些,不知到为啥这些图都会自动倒转的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9.103
主题: 95
帖子: 7226
注册: 2008年10月
Khhui 发表于 2022-4-9 10:22
拍摄曝光原理不管胶片还是数码相机都没变,变得是方便和成本。我其实买FM2回来只是过过胶片手动单反的隐,补偿一下当年的所想而当时根本没条件(缺钱)。上几张数码化后有小后期照片


色彩还原不错

这是什么胶卷?是送到外面店冲吗?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2.715
主题: 10
帖子: 5747
注册: 2019年5月
年内主力装备
★ NIKON D7100
★ NIKON D750
这张没后期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2.715
主题: 10
帖子: 5747
注册: 2019年5月
年内主力装备
★ NIKON D7100
★ NIKON D750
semilin 发表于 2022-4-9 00:30
其实现在冲胶卷的还挺多的,但是都上网了,因为本地的生意少而且门面租金高,某宝上搜冲洗即可。时代在进步,这些年从拍大画幅,中画幅胶片,一直到135数码,是真真切切的体会到科技进步带来的便利性,但我觉得真正的摄影爱好者还是不应该忽略那些最基本的原理,因为无论是什么器材,数码也好,胶片也好,曝光的基本原理是一样的,而现在的自动化机身,甚至人工智能,计算摄影,还没能完全替代人的思考和创作,在某些情况下我们得回到最初的原理,来处理曝光的过程。
拍摄曝光原理不管胶片还是数码相机都没变,变得是方便和成本。我其实买FM2回来只是过过胶片手动单反的隐,补偿一下当年的所想而当时根本没条件(缺钱)。上几张数码化后有小后期照片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9.103
主题: 95
帖子: 7226
注册: 2008年10月
Khhui 发表于 2022-4-8 17:57
我几年前也进了一台二手FM2胶片机,拍过几卷胶卷,现在没有冲洗交卷了,只能自己学着冲洗。是胶卷的问题还是我冲洗问题呢就难搞清楚了,也有可能是扫描仪的问题吧。还剩一卷都去没拍了,哎,想想还是数码相机方便些,加上FM2只有一个AIS 50/1.4标头。


其实现在冲胶卷的还挺多的,但是都上网了,因为本地的生意少而且门面租金高,某宝上搜冲洗即可。时代在进步,这些年从拍大画幅,中画幅胶片,一直到135数码,是真真切切的体会到科技进步带来的便利性,但我觉得真正的摄影爱好者还是不应该忽略那些最基本的原理,因为无论是什么器材,数码也好,胶片也好,曝光的基本原理是一样的,而现在的自动化机身,甚至人工智能,计算摄影,还没能完全替代人的思考和创作,在某些情况下我们得回到最初的原理,来处理曝光的过程。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2.715
主题: 10
帖子: 5747
注册: 2019年5月
年内主力装备
★ NIKON D7100
★ NIKON D750
semilin 发表于 2022-4-8 15:53
嗯,是啊。以前胶片都是算着张数拍,一卷可能拍半年才拍完拿去冲洗。可惜现在有这样的机会,很多人却再也没有这个心态了。毕竟现在数码太容易,太简单,太快速了,拍照就是按完快门看结果,不行再拍就是了,很少有人再花很多精力和心思去研究这些曝光的细节,掌握曝光的原理。曝光由一个复杂的光化/光电转换过程,变成了一句口诀,甚至最后连口诀都不要了,反正就是试嘛,不行就包围,“我回去慢慢挑慢慢P还不行吗?”
我几年前也进了一台二手FM2胶片机,拍过几卷胶卷,现在没有冲洗交卷了,只能自己学着冲洗。是胶卷的问题还是我冲洗问题呢就难搞清楚了,也有可能是扫描仪的问题吧。还剩一卷都去没拍了,哎,想想还是数码相机方便些,加上FM2只有一个AIS 50/1.4标头。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回复主题: 【数码/胶片 —— 曝光研习社】
功能受限
游客无回复权限,请登录后再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