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数码/胶片 —— 曝光研习社】 [主题管理员:semilin]
正序浏览
主题图片汇总
主题内检索
浏览:7385 回帖:115
游客没有回帖权限
禁言中
泡网分: 2.417
主题: 1
帖子: 2280
注册: 2015年2月
正解啦,胶片欠曝就完蛋,天气不好就完蛋。而CMOS感光元件,专业拯救阴天欠曝片。

这是最近硬修的一张,所以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18.48
主题: 19
帖子: 14381
注册: 2008年4月
就是个线性问题,数码一定遵循线性法则,胶片不是,而且么,胶片要120的片才能有135数码的动态水准。
本帖由 色影无忌论坛小程序 发布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9.314
主题: 9
帖子: 4361
注册: 2006年2月
楼主帖子很好,我决定玩胶片去了
本帖由 色影无忌论坛小程序 发布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404
主题: 49
帖子: 769
注册: 2018年1月
好建议!
本帖由安卓客户端发布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4.904
主题: 129
帖子: 13578
注册: 2013年7月
反转片对曝光要求非常高,我是不敢用手动胶片去玩反转的,曝光容易失误。
除非是专业级别,准专业级别的手动胶片机,如尼康F3,奥巴OM-4TI, 佳能NEW F-1 这种级别。。

玩反转片,尽量用自动对焦的胶片机。。测光不容易失误。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82
主题: 17
帖子: 579
注册: 2012年4月
结论是没错的。现实是,就国内这个负片冲洗和扫描总体水平而言,得到的结果还不如数码。当然也有做的好的,但真的是凤毛麟角。
真要有靠谱的冲洗和扫描,负片值得玩一玩。
本帖由IOS客户端发布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5.405
主题: 15
帖子: 2898
注册: 2006年1月
胶片也要分负片和反转片。
负片对过曝的宽容度是好。
反转片过曝更惨,不如现在的全幅数码。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23.6
主题: 145
帖子: 6564
注册: 2008年9月
看现场光线情况吧,
一般来说现场光线弱,数码尽量向右曝光;
现场光线强,数码适当向左曝光。
楼主现在举的例子是光线强的情况,可以再在室内光线暗的时候测试一下。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997
主题: 1
帖子: 996
注册: 2018年9月
MacWin 发表于 2019-3-14 08:04
前几天刚看到一个主张数码向右曝光的主张...

佳能就比较适合向右曝光,尼康的不行。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9.103
主题: 95
帖子: 7226
注册: 2008年10月
sanleye 发表于 2019-3-14 08:12
非常直观的对比。
另外搭车问一句,那这样小范围测光是不是用点测光比较合适?
如果对焦对在脸上,测光按照裙子来,该如何弄?是对焦对上以后手动减曝光吗?


点测是一个方法。但如果要想测光测得非常准,最好是用入射式测光表,然后计算好EV之后,用M档拍摄。反射式测光受物体的颜色和材质影响很大,测高光点的时候往往不是很准,只能靠经验来加减曝光补偿。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573
主题: 14
帖子: 92
注册: 2017年4月
非常直观的对比。
另外搭车问一句,那这样小范围测光是不是用点测光比较合适?
如果对焦对在脸上,测光按照裙子来,该如何弄?是对焦对上以后手动减曝光吗?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8.491
主题: 296
帖子: 3927
注册: 2003年5月
前几天刚看到一个主张数码向右曝光的主张...
本帖由IOS客户端发布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553
主题: 9
帖子: 1022
注册: 2014年12月
好材料,收藏了
本帖由 色影无忌论坛小程序 发布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84.645
主题: 45
帖子: 16788
注册: 2006年3月
对亮部测光再拍摄就可以了,拍反转片常用的方法。
本帖由安卓客户端发布
(1)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3.889
主题: 67
帖子: 3914
注册: 2013年12月
客观,形象,直观,易懂,难忘!非常棒的学习资料,感谢LZ的分享!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5.131
主题: 2
帖子: 1947
注册: 2004年2月
有道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47.733
主题: 51
帖子: 7067
注册: 2002年9月
这个对比,清晰明了!
以前用负片是向右曝光,后期扫描或者冲印加密度很容易,后来用数码是向左曝光了,尽量保留高光信息。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9.103
主题: 95
帖子: 7226
注册: 2008年10月
-4EV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9.103
主题: 95
帖子: 7226
注册: 2008年10月
-3EV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9.103
主题: 95
帖子: 7226
注册: 2008年10月
-2EV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9.103
主题: 95
帖子: 7226
注册: 2008年10月
-1EV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9.103
主题: 95
帖子: 7226
注册: 2008年10月
+5EV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9.103
主题: 95
帖子: 7226
注册: 2008年10月
+4EV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9.103
主题: 95
帖子: 7226
注册: 2008年10月
+3EV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9.103
主题: 95
帖子: 7226
注册: 2008年10月
+2EV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9.103
主题: 95
帖子: 7226
注册: 2008年10月
+1EV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9.103
主题: 95
帖子: 7226
注册: 2008年10月
这个帖子本来是叫《一套图看懂数码和胶片的区别》,主要是引用了一些网上关于数码和胶片曝光特性的例子,让大家更好的了解数码和胶片的特点,以达到充分利用它们的动态范围,让准确的曝光为拍摄目的所服务。但随着示例的增加,同时也有一些自己的片子想找个地方上传,所以就干脆把这里变成一个供大家交流数码胶片曝光经验的场所。欢迎大家多多上片!

==========================================================
========================== 第一例 ===========================
==========================================================

一直都知道胶片的高光部分有更好的宽容度,而数码的暗部有更好的宽容度,正因为如此,胶片的照片在正常曝光的情况下,能保留更多的高光色彩,不像数码那么容易高光失色抢白。所以胶片看起来更厚重油润,而数码看起来显得单薄干燥。可惜一直没有一个很直观的例子进行对比,说明到底有怎样的实际区别,最近开始拍胶片,也在网上看了不少资料,发现这个非常直观的实例。图片来自The Slanted Lens的《Film vs Digital: Can You Tell the Difference?》。

其实这是一个很普适的结果,适用于所有品牌的数码相机的CMOS,CCD传感器。具体数值上可能稍有差别,比如CCD可能暗部的噪声多一些,但基本规律是一样的。因为是用D850作为对比拍的,所以暂时放在Nikon版。

测试的是同一场景下,用胶片(Kodak Portra 400)和数码(D850)同时拍摄,刻意过爆/欠曝,然后后期拉回的效果。好了,话不多说,直接看图吧:

先看过曝的:

+1EV
+2EV
+3EV
+4EV
+5EV
再看欠曝的:

-1EV
-2EV
-3EV
-4EV
这里也就提供了一个让数码拍得更像胶片的方法,或者说更好保护高光的方法。基本上数码传感器的上半部分(中性灰到高光的EV差距)要比中性灰到暗部的EV差距少很多,这么做的意义在于现在的数码相机都在追求信噪比,所以相机本身已经在尽最大努力的向右曝光了,只给中性灰到高光溢出留下了相对较少的空间。当我们发现相机曝光所选择的区域会导致高光溢出的时候,我们就应该刻意的向左曝光(宁欠勿过),以保证高光不溢出。至于暗部可以很容易的从raw里面拉出来,嫌噪点多再降噪就可以了。在拍摄光比比较大的环境时,一种拍法就时完全无视液晶屏的jpeg回放,盯住最高光的部分,定到+2EV,然后拍摄,这个时候主体图像可能一片漆黑,当等从raw里拉回来之后,可以明显的感觉图像的色彩非常的有“胶片”特色,基本没有高光的抢白,而且色彩丰富而细腻。

作为一个额外的参考,知乎上对于胶片和数码的宽容度对比,已经有很详细的研究文章,这里就只给个链接,有兴趣的色友可以前往学习,其中很多测试数据都来自大型的相机对比网站:伪胶佬:《吹一波胶片的动态范围和宽容度》

==========================================================
========================== 第二例 ===========================
==========================================================

人眼对高光的细节敏感度远远超过暗部,(《Perfect Exposure from Theory to Practice》上的说法是人眼对高光敏感度是对暗部的20倍),而恰恰胶片的特性也保证了足够强的高光宽容度,所以胶片的阳光照看起来非常的舒服。

再补充几张不同胶片高光宽容度的测试,测试的内容来自Kyle McDougall在YT上的评测视频:
==========================================================
========================== 第三例 ===========================
==========================================================

再补充一个自己拍的实例,说明数码如何通过高光保护达到类似胶片的曝光效果(色彩当然还需要另外调节)。

先用数码直接拍摄一张,对房屋和树木测光,房屋和树木稍微过曝(因为本身颜色偏深),而天空则是一片惨白。

注意这时的曝光参数:光圈 : f/11.0;曝光时间 : 1/100;ISO感光度 : 400
为保护高光部分的天空,可以欠曝3EV(光圈-1EV,ISO -2EV)再拍一张,可以看到房屋和树都非常的暗了,如果是胶片,欠3EV是比较难拉回来的了。但用数码就可以正好利用数码超强的暗部保留,从而通过后期恢复暗部的曝光和颜色。

注意现在的曝光参数:光圈 : f/16.0;曝光时间 : 1/100;ISO感光度 : 100
最最简单的恢复方法,甚至不需要raw格式,jpeg在光影魔术手里面点两次“一键补光”,就可以得到非常好的效果了。
当然,如果用胶片相机,这种情景就完全不是这样的拍法了,直接测光得到光圈 : f/11.0;曝光时间 : 1/100;(胶片ISO400),然后减0.5-1EV,比如直接用光圈 : f/16.0;曝光时间 : 1/100;因为胶片高光有足够的宽容度,所以天空部分依然能够得到足够的细节和颜色,而暗部准确的曝光使得你不用提升任何暗部(本来也没有多少空间提升),就同样可以得到非常好的效果了。

==========================================================
========================== 第四例 ===========================
==========================================================

那如果胶片标准曝光冲洗所获得的宽容度还是不够呢?下面再来一个胶片应对大光比的例子。这时候胶片需要要针对暗部曝光,然后减少显影时间来压亮部,以提高最终出片的动态范围(这是Professor Agar在YT上给的一个例子)。

先来看如果胶片按室外高光部分来测光曝光的结果,这个时候光圈是f16,室内几乎一片黑,没有任何细节:
如果按照室内的暗部来测光曝光,则光圈为f4,结果是室外彻底过曝了:
如果坚持用标准显影时间,想用一个折中的曝光参数来把高光和暗部都包括进来,在这种大光比的情况是难以做到理想的结果的,比如用f8:
这个时候,需要扩展胶片的动态范围,就必须以暗部为基准进行曝光(这里也就是f4),但是在冲洗的时候通过减短显影时间来压住高光,Professor Agar把显影时间减半,得到了满意的效果:
通过这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无论胶片还是数码,都有各自扩充动态范围的方法,充分的了解自己手里的成像介质,熟练的使用曝光技巧,才能充分的发挥他们的性能。

==========================================================
========================== 第五例 ===========================
==========================================================

之前的几个例子都比较感性,没有更系统客观的测试,这次专门使用D600的传感器作为研究对象,测试了CMOS图像传感器的动态范围,特别是分别针对灰卡和色卡进行了拍摄,可以让大家更清楚到底我们的数码底片上记录了多少信息,又有多少失真。

首先,我们选择一张灰卡(18%中性灰)和一张色卡,用入射式测光表测好入射光强,然后拍摄一张0EV的照片(红框所示),然后使用手动曝光模式,让曝光偏移从+5EV开始一直递减到-10EV,一共16张照片。如果只始终机内直出,则效果如下图所示。可以看出,大致可用的区间是+2EV至-4EV。
然后我们使用尼康自家的NX-Studio对NEF进行处理,最大限度的试图恢复正确的曝光,这个时候,可用的区间范围变成了+3EV至-7EV,-8EV甚至-9EV依然可以区分颜色,只不过偏色越来越严重。
如果熟悉分区曝光法的爱好者,那么这个测试会变得非常的有用,因为你可以很好的分配RAW文件的有效记录区间,去对应你拍摄场景里各个部分的光强,特别是在特殊的情况下,你不会受制于相机自动曝光系统的设置,也不会盲目的采用网站各种测光曝光“技法”,真正的去“正确曝光”。比如很多人说的“向右曝光”还是“向左曝光”,“直方图不打墙”之类的极其简化的测光曝光方法,在你明白了测光曝光的真正原理之后,这些就变得可有可无了。

我一直想找一个刚好“向左曝光”、“向右曝光”、“直方图不打墙”、“测高光暗部取平均”都不适用,只有真正理解曝光原理才能正确曝光的场景。最近终于在石峰国家公园遇到了。在下图的场景里,最高光的部分应该是洞顶的天空和直接被光线打亮的岩石部分,大约15EV,而洞底最暗但是依然向上受光的部分大约只有-1EV,对于这样一个场景,如果你不能安心的架上三脚架,多张曝光堆栈,就一张照片,应该怎么去曝光呢?显然直接“点测高光”15EV(f16, 1/100s, ISO100),或者“向右曝光”12EV(f11, 1/50s, ISO200),都是不行的,这样暗部就完全死黑了。如果“点测暗部”-1EV(f4, 1/2s, ISO6400),或者“向左曝光”1EV(f4, 1/4s, ISO3200),也是不行的,这个图虽然最终是要牺牲掉高光,但是如此低的曝光值会使得上方大面积岩石一片苍白。另外,“测高光暗部取平均”还是不行,8EV,高光也曝白了,暗部也死黑了……那直接矩阵平均测光呢?读数是2EV(f4, 1/8s, ISO3200),也不够好,虽然大面积的岩石是正确了,但洞顶附近的岩石依然会很亮,而且这个曝光组合的快门速度(1/8s)已经很难清楚的捕捉到行走的行人和它的头灯了,手持拍摄也会变得很困难。这个时候最合适的曝光参数是4EV(f4, 1/30s, ISO3200),把平均值再往下压-2EV,尽可能的减小过曝区域的范围,但是又充分利用传感器暗部的空间,把大多数细节囊括在RAW文件里。并且,这个曝光参数是刚好在可接受感光度和可以手持拍摄快门速度内。整个思考的过程和判断在前一个行人通过时就可以快速做出,而当第二个行人带着头灯通过的时候,矩阵测光,ISO3200,F4,曝光补偿-2EV,已经设置好,等着一对焦就可以按下快门,正好捕捉到行人的影子投影到石壁上的瞬间。
所以对于想认真学习摄影的爱好者,无论是胶片还是数码,都需要自己测试自己手中器材的完整动态范围,包括最终打印输出的部分,这样才能充分掌握相机的性能,真正的发挥器材的最大潜力。

==========================================================
========================== 第六例 ===========================
==========================================================

前面讲了很多复杂的高动态范围的曝光例子,其本质是让你必须去了解完整的曝光过程,然后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这包括三个方面:
其一,是场景里的各个部分的光强分布,最高的高光多少EV,最暗的暗部多少EV,你要拍摄的主体对象的高光、暗部又分别是多少EV,怎么去测光才能获得这些值。其二,是怎么去安排这些曝光值,落在你的器材的动态范围里的什么位置。以保证最终的图像能够达到你预期的最好效果。其三,你的后期,包括冲洗,印刷,需要怎样的处理来获得你在拍摄时预期的动态范围,哪些需要压缩,那些需要扩展。

当你完全明白了这个过程之后,就不用再拘泥于这些繁复的过程,真正融会贯通之后,甚至可以“不测而摄”(估光估测)。这里给一个相反的例子,没测光,直接设好光圈快门,走到那里举起相机就拍的例子:
这辆老式的福特卡车我已经注意很久了,每天早上晨跑的时候都会看见它停在那附近,所以一直想把它拍下来。它和后面房子、树构建起来的一幅图像也已经在头脑里盘旋了很久,但是总是等不到好的机会。不是前面停了别的车,就是后面。而且之前是夏天,每次经过那里的时候太阳已经比较高了,强烈的阳光照在车体上导致难以体现墨绿色的车身,所以只能等待机会。希望冬天太阳会低一些。同时,我在考虑曝光的问题,清晨阳光应该是EV13-14,车体稍暗即使略欠也问题不大,光圈因为不追求什么景深效果,所以就尽量小些,能保证安全快门就可以了,大概F/11吧 。可惜到了冬天,太阳是够低了,车又被前面房子的阴影罩住了。整个车子在阴影里画面就太平了,而且很难和上面树梢的高光平衡。所以只能接着等,直到几个星期后的一天早上,一缕阳光从前面房子的狭缝里透出来,正好打在了车左侧的金属高光部分。这时候,我觉得时机已经成熟了。立马掉头回家,拿了相机,完全没有测光,直接F/11 1/60s(EV13),拍了两张。第一张是严格的在我预先想好的位置拍的,退了几布又拍了第二张,以防止取景不慎切掉什么,这样第二张取景大一些,后期还可以裁切补救。结果第一张效果就不错,也就是上面这张。整个“测光”的过程在拍摄前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就完成了,对画面里的高光阴影都做了充分的估计的判断,最终结果也证实一切都与预期一致。完全没有必要站到拍摄位置的时候才掏出测光表来一个一个部分的测,再计算曝光值。

==========================================================
========================== 第七例 ===========================
==========================================================

有的人或许觉得他拍胶片的时候没有感到胶片高光那么好啊,似乎该过曝的还会过曝,就像有人质疑第一例中The Slanted Lens的实验一样。其实这里有个先决条件是,你拍的胶片是自己冲洗,自己扫描吗?如果是交给冲洗店冲洗扫描,那很有可能你并没有充分挖掘胶片的高光潜力。首先,在冲洗的时候,如果是页片,或者整卷统一曝光的情况下,是可以通过调整冲洗时间以控制高光的显影程度。这个虽然彩色负片没有黑白的调整空间那么大,但是还是可以适当的找回1EV左右。另外,扫描的过程通过控制高光锚定点,也可以找回很多高光细节,这个店扫的时候别人不太可能会帮你一张一张的仔细调节的,自动设置的结果往往多数情况问题不大,但是特殊的时候,就可能让你的高光彻底过保,失去细节。

这里有一个最近遇到的例子,用Kodak Gold200的135胶片拍一朵淡绿色的仙人掌花,如果点测花朵,虽然花朵曝光正确了,但是背后仙人掌的背景很多暗部细节可能就没有了。但如果整体曝光充足,那么使用扫描仪自动设置的时候,花朵又彻底过曝了(右图)。其实并没有,如果手动调节扫描时候的白点和黑点位置,那看似过曝的花瓣其实是可以找出很多细节的(左图)。
semilin 编辑于 2024-04-30 12:30
相关标签: Kodak Portra 400 D850 光圈 胶片
(2)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回复主题: 【数码/胶片 —— 曝光研习社】
功能受限
游客无回复权限,请登录后再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