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关于古典音乐之我见 [主题管理员:Jdai]
正序浏览
主题图片汇总
主题内检索
浏览:145560 回帖:2504
游客没有回帖权限
老坛泡菜
泡网分: 37.645
主题: 6
帖子: 1515
注册: 2003年7月
功德无量!

鼓励一下,等下一回合。

看来这些个指挥不光能“指”,还很能说。

正因为马勒得交响曲天上地下无所不包,所以给指挥和录音都构成挑战,而且,给音响重放也构成挑战。所以在听马勒交响曲CD时,都得在心里加权才行。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3.877
主题: 8
帖子: 2358
注册: 2005年9月
jdai兄功德无量。

读了jdai兄的译文,我忍不住又翻出原文读了一下,发现每一篇作者的文笔都很好,但翻译的难度却不小,jdai兄译作精彩纷呈,有例为证:

随便挑一处,如第一篇,查尔斯·马克拉斯爵士评介马勒第一交响乐的第二段第一句:“The opening of the piece is a huge nature description, with that long, long octave played by the strings, then the first appearance of the descending fourth motif in the woodwind.”

各位对照一下jdai兄的译文,如果你不佩服,我就佩服你。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65.664
主题: 132
帖子: 15240
注册: 2005年3月
马里斯·杨颂斯推介马勒第二交响乐《复活》

马勒是古往今来最了不起的作曲家之一。他的作品涉及一系列宏大命题。他的音乐如今受人追捧,皆因其内涵包罗万象,具有普世意义。既歌颂大自然,也嘲讽人生,有爱恨情仇,也有变态扭曲,有杯具,也有洗具。他通过镜子看见他自己的脸,听众则通过他的音乐品味各自的心情。他的音乐在每人的内心撞出回声,于是我们听得见我们的恐惧、犹疑和痛苦。

第二交响乐正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他在向自己提出宏大问题的同时,听众们也受到了同样诘问。生命是什么?生活是为什么?未来是什么?我们死了以后去哪里?各种疑问接踵而来。然后,马勒笔锋一转,开始描摹人类心灵之种种。直到最后乐章,他才对第一乐章提出的诸多问题做了回答。他的答案是——复活。因为他相信来世,相信每个人会经历很多次来世。

交响乐的第一乐章是一首葬礼进行曲,而且是第一交响乐中的英雄主人公的葬礼。英雄因素遍布马勒每一部交响乐。那么,英雄又是谁呢?英雄就是我们。英雄就是马勒。从这一点看,肖斯塔科维奇与马勒颇为相似。肖斯塔科维奇也总是把自己带入英雄角色,然后写入音乐里。马勒不是遗世独立的旁观者,马勒总是将自己置身每一个情境中。现在他把自己当做那个躺在棺材里的死者。于是我们跟随马勒亲历人生的不同阶段。

第二乐章是对人生美好时光的回忆。

第三乐章再度提出哲学命题,而且更为深刻。该乐章取材于马勒原创的一首歌曲,内容有关帕多瓦的圣安东尼向鱼类布道。当然,这寓言其实还是针对人类的。该乐章充满了幽灵和黑暗,鱼儿们听完了布道,转身便忘得精光。他们才懒得伤脑筋呢。这正是马勒对人类的观感。于是,最终的结论有了。你可以向人类苦口婆心地宣讲,你可以向他们布道,你可以告诉人们该如何生活,该如何遵守禁忌,但是,人们总是无动于衷。于是,马勒在音乐中大加讽刺挖苦嘲笑,并且相信,只有极少数人能明白他的这些含义。

马勒的愤世嫉俗其实相当适合对现代社会的评价。21世纪的人类科技水平已经登峰造极,按理说人类的德行也该有相应的提升,但现实情况却相反。人类的心性依然蒙昧。人类已经能飞上月球,但是心智水平却还是原始。因为我们不肯从我们的错误中吸取心得,我们压根儿不在乎我们的心灵是否得到升华。出人意表的是,马勒在这段涉及严肃哲学命题的音乐中,特意采用了轻快甜美、宛如街头小调的旋律。这种怪异手法正是马勒的拿手好戏。

第四乐章,“初光”,是一段非常深刻的有关灵魂和上帝的音乐。这段歌曲必须用孩童般的嗓音演唱,才能表现纯真如孩童的情愫。这也是马勒的信条之一。孩童对事物的反应才是最真挚的反应。

第五乐章是一段效果惊人的幻想音乐。骇人心魄的死亡进行曲之后,传来了庄严的召唤,这是上帝和末日审判的召唤。在这里,合唱队以最轻柔的方式加入进来,唱出向上帝的祈愿,并显得格外的乐观。答案就要宣布了。大家都在等待着上帝做出宣判。可是宣判并没有到来,压根儿就不存在。在那一刻,所有人都是平等的,人们并不会受到末日审判。于是万籁俱静。这一时刻非比寻常。你进入了另一个世界,却变成了一个全新的生命,好比婴儿的降生。只有真正的天才,才能写出这样的音乐。而只有莫扎特那样的天才,才能把这样的音乐写得不假思索。

环球公司最新出版的总谱中做了500多处修正。有些错处确实可能是马勒当年作曲时的失误。毕竟人人都可能出错的。即便贝多芬也会出错。当年我的老师经常说,“随他去吧,不必改过来,因为我们很愿意犯天才的错误。”我们真的应该弄明白马勒的本意究竟是什么。不过,马勒本人对这部交响乐也是一改再改,不断修饰,直到1910年在巴黎首演。我们可以理解马勒的一再修改,因为对马勒而言,终极答案其实是不存在的。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49.56
主题: 16
帖子: 9944
注册: 2004年1月
原文由 jdai 在2010-03-28 16:29发表
《两只老虎》是西洋童谣“Frère Jacques ”(雅克兄弟)的中文版。对后者,国人知者不多。所以洋鬼子马克拉斯不仅知道两只老虎,还知道“上穷碧落下黄泉”,只不过说成“from Inferno to Paradise”而已。


布鲁敏翻译的真不错,不仅让不太了解的中国人能懂,加上拼音洋人莫须也能看懂。还有个泰坦尼克,估计马勒也没成想到能有这么个新鲜名字。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65.664
主题: 132
帖子: 15240
注册: 2005年3月
《两只老虎》是西洋童谣“Frère Jacques ”(雅克兄弟)的中文版。对后者,国人知者不多。所以洋鬼子马克拉斯不仅知道两只老虎,还知道“上穷碧落下黄泉”,只不过说成“from Inferno to Paradise”而已。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24.828
主题: 21
帖子: 10211
注册: 2009年1月
能在谈论时上个音乐吗?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49.56
主题: 16
帖子: 9944
注册: 2004年1月
原文由 jdai 在2010-03-28 11:31发表
看看《留声机》3月号请来的11位指挥如何评介马勒11部交响乐。

==========================================================

查尔斯·马克拉斯爵士评介马勒第一交响乐
由低音大提琴演奏一段人所共知的《两只老虎》


马克拉斯居然也知道两只老虎啊,真是人所共知了,啧啧。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65.664
主题: 132
帖子: 15240
注册: 2005年3月
看看《留声机》3月号请来的11位指挥如何评介马勒11部交响乐。

==========================================================

查尔斯·马克拉斯爵士评介马勒第一交响乐

马勒第一交响乐别名“泰坦尼克音诗”,是马勒本人最为倚重的作品。因为它是马勒亲自指挥演奏得最多的一部交响乐。这部交响乐原本有五个乐章,其中四个乐章统一由一个下行旋律的第四主题所贯穿着,唯独第二乐章“布鲁敏”例外,因其风格不协调,马勒后来将第二乐章删除。于是第一交响乐定型为现今的四乐章形式。

乐曲开头是一段大场面的自然风光描绘。弦乐奏出悠长的八度和音,随后下行音阶的第四主题首次亮相,由木管组演奏。然后是风景画。布谷鸟鸣叫,远处传来急促的猎人号角。该段开头音乐与整部作品稍后的整体风格反差极大。当乐曲进入较快的段落时,我们听到了熟悉的旋律,《清晨时分穿越田野》,这是马勒声乐套曲《旅人之歌》中的一首。这段旋律成为这个快板乐章的主题。《旅人之歌》一共四首歌曲,其中另外两首歌的旋律也分别被第二和第三乐章所引用。

第三乐章的风格相当另类。其旋律何止是难听,简直算得上丑陋阴暗。和声怪异,配器刺耳。 我感觉马勒脑海里呈现的是一幅葬礼图景。猎人的葬礼。送葬的棺材后面跟着一群野兽。野兽们为猎人的一命呜呼而兴高采烈。该乐章的开头便剑走偏锋,由低音大提琴演奏一段人所共知的《两只老虎》,作为乐章的主题。该旋律逐渐转为卡农曲式,其它乐器渐次加入,而双簧管凌驾乐队之上,吹出怪诞的变奏,随后,变奏的任务从双簧管改为降E大调单簧管。 旋律再度变为刺耳难听。当年第一交响乐在维也纳首演时,这个乐章曾经遭受评论界猛烈抨击。当时的人们一致认为交响乐应该优美动听,马勒这种自然主义的写实风格严重与之背道而驰。

第四乐章的演奏,需要一个超大规模的乐队。音乐之震撼,可用上穷碧落下黄泉来形容。乐章开头是阴郁冷酷的第四主题,初听仿佛是来自地狱的呼唤。随后,该主题逐渐变得柔和温顺乃至优雅,最后终于变成优美的歌唱性旋律。这是马勒的神来之笔。优美旋律初时由铜管乐器轻柔地奏出,几近暗哑。当年马勒在指挥演奏这一段时,经常变换配器方式,圆号有时加弱音器,有时却不加,仅要求轻声演奏。这段音乐相当精彩,音乐主题由C大调开始,忽然便提升为D大调,即整部交响乐的主调。整部交响乐进行至此,是最精彩的一瞬。乐章结尾时,再度回归优美的歌唱性主题,当年马勒在乐谱上注明,所有圆号手此刻必须起立演奏,并尽量发出最宏亮的声音。如今这种方式早已是爵士乐队的惯用手法。以前我在美国科罗拉多参加艾斯本音乐节并指挥演奏这部交响乐时,刚巧当地正举行圆号爱好者大会,于是我们的音乐会演出到这一段时,特意请了30位圆号手加盟演奏。

音乐逐渐加快,向宏伟的高潮冲刺,从F小调变为降D大调,其间还经过C大调和D大调。我们乐团本身只有8位圆号手,为了达到双倍音效,我们在录音室里把圆号部分录了两次,然后叠加在最终的录音带上。

关于第一交响乐的唱片,我个人最喜欢布鲁诺·瓦尔特的录音。他很了解马勒,知道怎样把马勒音乐中的精髓展现出来。瓦尔特的唱片中还收录了一段他的访谈录音,讲到马勒本人如何调教乐队。马勒指挥交响乐演奏的思路经常改变,不停地折腾乐队,以追求音响效果的通透澄澈。马勒虽然创作结构宏大的曲子,但他历来也对音乐配器的精致和清澈音效孜孜以求。马勒希望音乐的各部分都清晰可辨,让台下听众能听清每一种乐器,每一处细节。

[jdai 编辑于 2010-03-28 11:39]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65.664
主题: 132
帖子: 15240
注册: 2005年3月
昨天话没说完。回锅肉不好,夹生饭更不好。所谓听懂马勒,窃以为并非要听懂每曲的结构,辨识每个副部主题和彼此逻辑关系。听细节之美即可。宏观结构是音乐家们考虑的问题。有人或许问,旋律不美,何谈细节之美?答曰,可以听其情绪。音乐的情绪还是很容易辨认的。情绪可以用节拍和速度表达,也可以用配器色彩表达。明媚温暖的声音和阴郁冷漠的声音并不难区别。所以古典音乐并不需要歌词,甚至连标题也不用。马勒交响乐虽然结构复杂篇幅浩大,但是每一处的情绪总是很鲜明。好比游山逛水打着陶冶性情的旗号,固然有标榜之嫌,确也有寄情山水,借物言志。所以懂不懂,靠直觉也行,不必非弄明白奏鸣曲结构。音乐如果非要讲故事,就显得功利和庸俗。如果讲心情,不但豁然开阔,而且真实自然。马勒的音乐近年来愈发显得出类拔萃,不在于好听,而在于情绪复杂且真实。论好听,没人比得过柴可夫斯基,论打动人心和值得一再回味,则没人比得过马勒。旅游团们寄情山水,借物言志。发烧友听马勒也有同样的功效,而且足不出户。而且不必是音乐家。别人若问听懂没有,大可以说懂了。然后编个故事忽悠他,反正他也不懂,否则不会问你这傻问题。
(1)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3.877
主题: 8
帖子: 2358
注册: 2005年9月
jdai兄的比喻妙极。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65.664
主题: 132
帖子: 15240
注册: 2005年3月
告schen兄及诸位,我已弄到3月号《留声机》。一看,11位指挥谈马勒11部交响乐(包括“大地之歌”),足足11篇文章。篇幅很长,不知何时才有空翻译出来共享。今年是马勒诞辰150年,去世100年纪念。

前次做回锅肉,提到听懂交响乐的奏鸣曲结构,其实三段式是最简单的模式。实际情况没那么单一。尤其到了马勒时期,各种主题和副题互相穿插。这时候可以偷懒,好比看电影《黑客帝国》和《魔戒》,不必弄懂每个人物关系,只要知道故事主线和戏剧基调就行。所谓故事主线,在《黑客帝国》中,无非现实与理想,爱情和仇恨,道德底线和世界观。在《魔戒》中,无非是各方势力争抢一枚戒指,一路上追杀与被追杀而已···。

或者把音乐当做建筑。进了北京故宫或者颐和园,知道沿着中轴线走,或者往昆明湖山上走,知道几个大殿,厢房,戏台,但没必要弄明白各条甬道怎么相通。

逛公园或者看电影,知道故事情节当然好,不甚了了也无妨,只要能欣赏其中细节美即可。所谓细节之美,在古典音乐中,固然有旋律,但也有配器、音色以及节奏。配器和音色的小小变化,或者节奏方面的起伏跌宕,可以像天上云彩和霞光,瞬息之间让人心动。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0
主题: 11
帖子: 398
注册: 2010年1月
“我是这样,书上说不好懂不好听又没完没了时间很长的曲儿.书上建议一般爱乐者就不要费那劲了.我认为这就是招我,我非听不可,我还没完没了的听,我可不做一般地,我可不是一班的.所以我的背景音乐每天让大家咬牙,先有人关小音量,后有人关上发出声响屋子的门,家里大家都在,我听的曲儿总觉得是邻居家放的.这一年多听马勒布鲁克纳的交响曲.真说不上好听有时候我也烦躁了就找来莫扎特舒伯特听听.喜欢听每天都听的算我一个,一直这样觉得百多年的作曲家排着队等着我能听听他们掏心窝子的心声,这确实是个福气的事.有一天你背景着的声音忽然让你若有所思你因着那声音你心跳加快热泪盈眶热血往上撞,行了那圆圆的塑料片在你这儿从此变得沉重了你会细心的去保存它你会认为这声音属于你的了这很重要.我想这大概就是音乐的魅力吧。。。。。。。。。。”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9.086
主题: 316
帖子: 4321
注册: 2006年12月
mark  jdai资深还是常回来走走吧!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30.271
主题: 2
帖子: 164
注册: 2002年2月
老大们都过那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49.56
主题: 16
帖子: 9944
注册: 2004年1月
原文由 jdai 在2010-03-07 23:42发表
而莫斯科大剧院乐团也不再是穆拉文斯基时代可以相提并论。

人家穆拉文斯基在※※格勒混了一辈子,从没去莫斯科大剧院当过音乐总监。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83.234
主题: 99
帖子: 11553
注册: 2001年4月
原文由 jdai 在2010-03-08 05:03发表

今夜失眠,随便在网上逛,看到schen兄念旧,提及我的名字,我若不出来回复,假装潜水,就有了装13的嫌疑。为友情计,宁肯回帖,哪怕做了一次没志气的回锅肉。

我在楼下既然对“古典音乐之我见”做了我自己的总结,写完却觉得其内容空泛,有装B说教的味道。那么不妨再推荐介绍一些曲目罢。另外,再介绍些如何听懂古 ......


我很是怀念猪头兄啊,怎么?你也要走啦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3.877
主题: 8
帖子: 2358
注册: 2005年9月
jdai兄如仙人来去无踪,转瞬即不见身影。呵呵,不再勉强老兄。有空多回来看看,想到了就再写点。这里有很多朋友喜爱读你的帖子。如果你在别处发表了什么新的文字,也要记得到这里来说一声,我第一个跑去看。当然,最好还是回来继续留守屋脊。大人不记小人过,视听论坛就视听论坛吧,不是说酒香不怕陋巷么?

上次大概一时激动,碰巧又是正在看奥斯卡颁奖,不知怎的就把豆瓣网说成了土豆网,音乐和电影串了门。其实这两个网站我都只各去过一次,同样的不熟悉。不过豆瓣也罢,土豆也罢,都不如回锅肉香。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6.831
主题: 2
帖子: 164
注册: 2006年8月
看了jdai的推荐,发现jdai似乎比较喜欢更“年轻”一些的音乐?始终记得听到老柴的船歌时的心情,可总是哼不对旋律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6.831
主题: 2
帖子: 164
注册: 2006年8月
jdai重新回来了   真是万幸,不用我到处google jdai了,虽然总是潜水,但是这个坛子没有jdai实在是个挺遗憾的事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3.877
主题: 8
帖子: 2358
注册: 2005年9月
原文由 jdai 在2010-03-08 00:00发表

如果你有原文的电子版,不妨发给我。你知道我的邮箱的。


电子版没找到,直接将杂志寄给老兄吧。请查邮箱。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3.877
主题: 8
帖子: 2358
注册: 2005年9月
jdai兄回来了!真高兴。

不好意思,我还呆在无忌。上次无忌文字论坛突然变动之后,本来不想再在各个帖子里发言,最终没忍住。这下好,就在视听论坛混了。也是没办法,暂时没有别的去处。我平时去的网站屈指可数,来无忌纯属碰巧,到现在成了我网上聊音乐的唯一地点,别处都不熟悉。jdai兄提到过土豆网,我去那里找过jdai兄,没找到。呵呵,还是做回锅肉吧,听上去比做土豆强。

其实真正舍不得这里的是在此结交的几位朋友,大多都还未在现实中见过面,这里就是我们在虚拟空间里碰头的地方。

我并非只会发牢骚,我给无忌管理层写了一封短信,希望恢复原来的音响和音乐论坛,但很遗憾没有回音。另一封短信是有关突然消失的所有归档主题,倒是收到了较满意的答复。

呵呵,我很念旧。

jdai兄要委我重任打理本帖,恕我不接令。现在这样挺好的。当然,更好的是jdai兄的另几个帖子如“音乐的风水轮流转”和“时评点滴”也能再度热闹起来...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65.664
主题: 132
帖子: 15240
注册: 2005年3月
原文由 f801 在2010-03-08 01:38发表
jdai:
很久不见了哈


今夜失眠,随便在网上逛,看到schen兄念旧,提及我的名字,我若不出来回复,假装潜水,就有了装13的嫌疑。为友情计,宁肯回帖,哪怕做了一次没志气的回锅肉。

我在楼下既然对“古典音乐之我见”做了我自己的总结,写完却觉得其内容空泛,有装B说教的味道。那么不妨再推荐介绍一些曲目罢。另外,再介绍些如何听懂古典音乐的个人心得吧。反正今晚我失眠,而且已经成了回锅肉。最后,再介绍些如何买唱片。希望一个小时能写完,毕竟明早还要上班。

翻看这个帖子最初的文字,4年多前的旧帖,78页之前的文字,除了感慨物是人非,也感慨世界上绝大多数对古典音乐怀有兴趣的人,都是从“旋律好听”做为主要的衡量标准。那么,我推荐音乐,就姑且从“旋律好听”入手吧。

一、 旋律好听的音乐

那些妇孺皆知的世界名曲,我就不再重复了,比如德沃夏克《自新大陆》,《月亮颂》,《幽默曲》,舒曼《梦幻曲》,圣桑《天鹅》,《引子与回旋随想曲》,柴可夫斯基《天鹅湖》之类···。我在此推荐一些有助大家拓宽耳目的曲子吧,也就是说,虽然好听但是比较冷门的曲子。我的动机是:

A)提供新信息;
B)用事实证明古典音乐的博大和丰富;
C)冷门的曲子未必难找,现在有网络呢。只要知道曲名,大家去网上搜吧。

我立马能想到的一些优美旋律是:

1)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印度客人之歌》;
2)柏辽兹《夏夜》;
3)门德尔松《芬加尔山洞序曲》;
4)格拉祖诺夫《四季》;
5)卡巴列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
6)阿丁塞尔《华沙协奏曲》;
7)包罗丁《在中亚细亚草原》;
8)李斯特《爱之梦》;
9)理查·施特劳斯《意大利交响诗》;
10)格里格《晨曦》;
11)格罗菲《大峡谷组曲》;
12)魏伦《瑞典小夜曲》;
13)埃里克·寇茨《宁静的湖泊》;
14)沃恩·威廉斯《绿袖子幻想曲》;
15)凯特贝《波斯市场》;
16)德彪西《沉思》;
18)拉威尔《死公主的孔雀舞曲》;
19)韦伯《邀舞》;
20)鲁宾斯坦《春潮》;
21)普罗科菲耶夫《战争与和平》中的圆舞曲;
22)肖斯塔科维奇《难忘的1919》;
23)蒙蒂《查尔达什舞曲》;
24)萨※※蒂《中国花鼓》;
25)柯普兰《平民号角》;

注意,在网上搜索时,最好将作曲家姓名与曲名同时搜索,否则将会发现,有不止一位作曲家写过《四季》、《沉思》和《查尔达什舞曲》。

楼下我说过,古典音乐中,虽然旋律优美的曲子俯拾即是,但也有更多曲子不靠旋律取胜,而靠思想取胜。所谓思想的表达,既可以通过讲故事,也可以通过讲心情。

二、讲故事的音乐

1)巴托克《神奇的满大人》
——讲的是男女之间的爱恨纠葛。男的靠暴力和权力征服女性。男的内心自卑,女性楚楚可怜,二人均心有不甘,两人冲突激烈,音乐中性别对比强烈。你不用懂得乐理,只要听到粗暴狂躁的段落,一定是男性。剩下的部分可以理解为女性。从头到尾没有优美的旋律,但有骇人听闻的戏剧效果。

2)普罗科菲耶夫《彼得与狼》
——其中有几个人物,老爷爷,小孙子,大灰狼,鸭子,猫,小鸟,猎人。至少小孙子和大灰狼,一听就能听出来。

3)舒伯特《魔王》
——三个人物,父亲,垂死的儿子,魔王。道具:飞奔的马。环境:黑夜的森林。

4)科萨科夫《天方夜谭》
——开头的独奏小提琴代表讲故事的※※※宫女。然后一段一段的曲子就是一段一段的故事。看看唱片各段标题吧。

5)格什温《一个美国人在巴黎》
——其中的布鲁斯段落代表美国游客,其它部分代表热热闹闹的巴黎。

6)科萨科夫《野蜂飞舞》
——俄罗斯浪漫派作曲家均以生动地讲故事为最高追求。这段小曲子除了描写嗡嗡的蜂群,没别的,因此不必多解释。

除了讲故事的音乐,更多的音乐是讲述心情的。话说到这里,就有点复杂。

很多古典音乐,旋律不算优美,至少不那么新奇,而且也不是讲故事。但是这类音乐并非内容空洞形式乏味。因为它们是用来讲心情的。这类音乐通常没有标题,只有作品代号或者曲式名称和调性。要想对这类音乐产生兴趣,需要了解基本的乐理,尤其是音乐的结构。至少要对音乐语言有基本的认识。比如奏鸣曲的逻辑结构,比如特定调性的感情动机,比如各种和弦所象征的色彩,比如不同曲式的节奏特征以及所代表的思想倾向。···这些东西,说来话长,而且严重超出了我的知识水平,因此就不能展开来谈了。

但是至少,要能听得出葬礼进行曲,听得出民歌素材,听得出谐谑曲,听得出快板,柔板,听得出小步舞曲,听得出巴洛克,听得出爵士乐和黑人灵歌。

能够理解奏鸣曲结构,基本就算是攻下了古典音乐的半壁江山。

典型的奏鸣曲结构,通常用于交响乐第一乐章。而第一乐章,其实是整部交响乐的提纲,框定了整部作品的基调和范围。因此,能听懂奏鸣曲,就能大体听懂交响乐第一乐章,也就算听懂了整部交响乐的70%。尽管这部交响乐旋律毫不优美,但是其深刻而复杂的思想内核,足够吸引你的注意甚至为之动情。因为,所有交响乐的思绪都跟千百年来一再重复的人生历练相关。

奏鸣曲的标准结构,相当于一篇文章。1)文章的开头。无非是点明论题,阐述作者观点。2)然后,引入相左的观点进行对比论证和分析。3)一番宏篇大论之后,最后进入总结,再次强调作者的主题观点,得出最终结论,然后画上句号,全文结束。

奏鸣曲的逻辑结构也是这样。通常分为三部分,

1)呈示部:相当于文章的开头部分。这时候会突出一个鲜明的音乐旋律,作为第一主题,即代表作者的心态和观点。然后,作为对比和冲突的对立面,会有第二个主题出现。第二主题通常与第一主题调性不同。两个主题开始交织和对抗,这时候音乐风格往往显得怪诞而不和谐,也就是说,不好听。

2)展开部:将上述两个主题进行交替发挥和变化,使得冲突更加激烈和广泛,相当于文章的论证部分;

3)再现部:冲突和论证的结果,是为了最终肯定作者的观点,因此,音乐到了这里,要下结论了。好比一场官司的法庭判决。于是,呈示部的第一主题再次出现,不过音乐形式更加辉煌和高昂,扬眉吐气,华丽绽放,矛盾和冲突得到解决,乐曲在经历各种调性变换之后,重新回到调性的主音和弦,一切显得安然和光明,音乐终于有了结束的理由。

再现部是奏鸣曲的皇冠明珠,是画龙点睛之笔。到了这里,冲突决出了胜负,矛盾有了结论,即所谓乐曲的“解决”。

所谓“解决”,正是奏鸣曲最令人期待的部分,而开头的“呈示”,则是用来提出悬念,吊人胃口。因此,乐曲能否成功,首先看开头能否吊起听众的胃口,其次看最终能否符合逻辑地达到“解决”。而这整个过程,其实与旋律没多少关系。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83.234
主题: 99
帖子: 11553
注册: 2001年4月
jdai:
很久不见了哈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65.664
主题: 132
帖子: 15240
注册: 2005年3月
原文由 schen 在2010-03-03 13:15发表
最新一期(2010年3月期)的英国留声机杂志发表了一项比较大的工程,请来了十一位当代马勒指挥家,分别就马勒的十一部交响乐作品(包括大地之歌)谈各自感想,读来很受益。不知哪里有中译文?-- 由此又想起了jdai兄,很久没见了,想念。


如果你有原文的电子版,不妨发给我。你知道我的邮箱的。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65.664
主题: 132
帖子: 15240
注册: 2005年3月
原文由 schen 在2010-03-03 13:15发表
最新一期(2010年3月期)的英国留声机杂志发表了一项比较大的工程,请来了十一位当代马勒指挥家,分别就马勒的十一部交响乐作品(包括大地之歌)谈各自感想,读来很受益。不知哪里有中译文?-- 由此又想起了jdai兄,很久没见了,想念。


果然schen还在顶这个帖子。干脆交给你打理罢。反正也快封顶,不会辛苦很久。

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这是几年来国内职场上流传的一句话,似乎也适用于网络。我们这些老人该退出江湖,给后来者腾出空间。这不,刚看到又有人孕出新的古典音乐帖子,风格似与这个帖子迥然不同。从猪头唛草创这个帖子开始,迄今已经四年多,哪怕是肥皂剧也该落幕了。古典乐的方方面面,在这个帖子里已经多有涉及,而我擅自做主,按着自己的兴趣,逐渐把它从大众口味拉到小众口味,从通俗的生理感受转向晦涩的思辨牛角尖,从与人为善和兼容并蓄,引向非此即彼和唯我独尊,孰是孰非,全都在这儿摊着呢。至少有一点在下可以无愧于心,那就是,我从来不曾删除任何异见,让每个网友自己随意汲取能引起他精神共鸣的观点好了,假如他有耐心读这些积累了四年多的又臭又长的跟帖的话。我不但不曾删帖,而且不曾编辑过任何贴子。一切都是原生态。国家环保局不妨借鉴一下这种态度。随着时光推移,原生态愈发显得弥足珍贵。好比古乐团的本真演绎,好比富特文格勒和卡萨尔斯的※※录音。

回到“古典音乐之我见”的主题,其实我四年来从不曾综合地讲出我本人的全部观点。主贴的精彩观点并不是我的,而是猪头唛的。

我对于古典音乐的观点可以概括如下:

1)每个人从小听音乐都是从优美旋律入门的,这个诀窍对欣赏古典音乐依然适用。不过,如果欣赏古典音乐时仅仅以旋律为评判标准,可能会与很多杰作擦肩而过;

2)古典音乐的优美旋律多半能带来感官愉悦,而撇开旋律之外的其余部分,往往更能带来心情和哲理的触动,好比吃肉能让你吃饱,但是骨头和汤往往能让你对滋味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3)因此,古典音乐既包含精神内容,也包含世界观,所谓“音乐与政治无关”的观点,其实是一个严重的谬误和错觉;

4)因为古典音乐在优美旋律的外皮之下包含着深刻的哲学潜台词,所以,对不同版本的唱片进行对比聆听,可以品评无穷的玄妙和差异,真正的发烧友千万不要漠视这一点。同样是马勒和布鲁克纳,仅听一套唱片是肯定不够的。倘若不凑巧只听过一套平庸的录音或者音乐会,很可能在你心里的聆听结论中酿成一桩桩冤假错案。如果不信,就尽管听信国内交响团演奏的德彪西和勃拉姆斯,甚至近年来的拜鲁伊特音乐节好了;

5)多数发烧友的日常音乐生活都是借助家庭音响,而不是音乐厅音乐会。假如你想充分听到古典音乐中除了优美旋律之外的内容,一定要尽可能积攒一套尽可能像样的音响。电脑喇叭,多媒体音箱,甚至家庭影院,都可能误导你对巴托克和斯特拉文斯基的结论。当然,如果你已经充分满足于小喇叭和网络下载音乐的效果,也纯然是你的自由和权利;

6) 古典音乐不是化石,尽管巴赫距离我们两百多年,但是对巴赫的解读和认知乃至诠释和审美偏好,一直象时装和流行歌曲一样不断演化和变迁,哪怕柏林爱乐和维也纳爱乐这样※※上百年的权威乐团,演奏风格也并非一成不变地固守富特文格勒时期的成熟传统,而莫斯科大剧院乐团也不再是穆拉文斯基时代可以相提并论。因此,我的观点是,老唱片老录音固然值得珍视,但是新唱片新录音同样不可忽略。西蒙·拉特尔和马里斯·杨颂斯若干年后也将获得不亚于托斯卡尼尼和富特文格勒的江湖地位,趁着大伙儿现在都还算年轻,如果这二位大腕儿光临你的城市,你砸锅卖铁也得弄一张音乐会票来听听,以后等你老了,就可以在小辈们面前吹吹牛,让他们好好羡慕一下。如果身处穷乡僻壤,当地没有音乐厅,也可以设法弄几套拉特尔和杨颂斯的新唱片听听,千万别说,手头有了富特文格勒和克伦佩勒足矣;

···

我的“古典音乐之我见”基本就是这些。我先走啦。等有闲心了,我另辟一块新地儿去。这个帖子,谁舍不得放弃跟帖,就把它慢慢顶到底吧,反正也只剩100多层楼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3.877
主题: 8
帖子: 2358
注册: 2005年9月
最新一期(2010年3月期)的英国留声机杂志发表了一项比较大的工程,请来了十一位当代马勒指挥家,分别就马勒的十一部交响乐作品(包括大地之歌)谈各自感想,读来很受益。不知哪里有中译文?-- 由此又想起了jdai兄,很久没见了,想念。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3.877
主题: 8
帖子: 2358
注册: 2005年9月
这星期在西雅图。

这座城市已来过多次,但每次都是来去匆匆,连市区是什么样的都不知道。

今天晚上有空,出去转了转。第一站是西雅图大学,七点钟西雅图歌剧团在此有一个音乐讲座,关于威尔第与瓦格纳音乐的比较,有点像比较文学,很有意思。内容比起以前学生时代听的那些音乐讲座精彩多了,听众不多,但也不少,除了我与另两位年轻女子,清一色是老年知识分子。两位男主持人倒是年龄与我相仿,其知识之渊博,令我仰望钦慕不已。

两个小时的威尔第与瓦格纳,夹杂着包括民族主义等各类似乎与音乐无关其实相关的话题,令我胃口大开。离开校园,换换口味,去西雅图第一老字号的Maneki日本料理吃晚饭,精神、物质食粮两不误,碰巧凑齐(二战)三轴心,很满足的一个夜晚。

http://www_seattleopera_org/calendar/event.aspx?eventDateID=2071

http://seattleopera_blogspot_com/2010/02/wagner-vs-verdi-nationalism-vs.html

http://www_manekirestaurant_com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3.877
主题: 8
帖子: 2358
注册: 2005年9月
原文由 schen 在2009-11-12 06:05发表
这几天在听这套阿卡多演奏的帕格尼尼,共六张CD,第一张就过不了关 -- 放进CD机就出不来了,  帕格尼尼第一及第二小提琴协奏曲,听了一遍又一遍...

迪图瓦与伦敦爱乐的表现也极佳。帕格尼尼的音乐,就该这样。

这感染力,比眼下的流感厉害多了。


我的表达欠缺。我说的感染力,就是音乐的感染力。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3.877
主题: 8
帖子: 2358
注册: 2005年9月
好久没有在这里见到jdai兄了。想念。

看到这个帖子,又想起了猪兄。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4.777
主题: 26
帖子: 1536
注册: 2006年9月
原文由 schen 在2009-11-12 06:05发表
这几天在听这套阿卡多演奏的帕格尼尼,共六张CD,第一张就过不了关 -- 放进CD机就出不来了,  帕格尼尼第一及第二小提琴协奏曲,听了一遍又一遍...

迪图瓦与伦敦爱乐的表现也极佳。帕格尼尼的音乐,就该这样。

这感染力,比眼下的流感厉害多了。

听这玩意容易走神,注意技巧多了,关注音乐本身就少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回复主题: 关于古典音乐之我见
功能受限
游客无回复权限,请登录后再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