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新闻论坛比较冷清,开贴记录一些新闻界纪事、纪实 [主题管理员:陈兄]
正序浏览
主题图片汇总
主题内检索
浏览:5155 回帖:76
游客没有回帖权限
资深泡菜
泡网分: 43.954
主题: 19
帖子: 1708
注册: 2002年6月
刚才看台湾中天新闻电视:感情台新闻局长也会对媒体关照有加:立委吴育升问行政院长谢长庭:新闻局姚文智(※※※)要求东森台增加TBVS外资介入的报道,减少※※※父亲丧事播出,当庭宣读,丢人。
台湾的TVBS重压之下依然直抒己见,做新闻的到这个份上值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2.758
主题: 11
帖子: 1030
注册: 2002年2月
呵呵,还在写稿,顺利进来看看,发现陈兄的新贴,精强!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43.954
主题: 19
帖子: 1708
注册: 2002年6月
做编辑、记者很累,但是做他们的老公、老婆更有太多的感慨。
   曾经有一男编辑讲了这样一个笑话:晚上12点回家推开家门,发现桌子上有老婆写的便条:饭在锅里、酒在冰箱里、人在床上。
    当他吃饭回到床上的时候,看见老婆睡的很香,也不好意思打扰便偷偷的钻进被窝。
    第二天醒来时发现老婆早已经上班了,桌子上同样有一便条:饭依然在锅里、饮料在冰箱里、人在路上。
    该编辑下午上班的时候感觉很对不起老婆,遂也留一便条:你说是什么呢?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41.206
主题: 20
帖子: 1464
注册: 2002年1月
柴春芽,这个兄弟很牛嘛。感动中。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43.954
主题: 19
帖子: 1708
注册: 2002年6月
O编:照片会有的,但只是点缀了。

10年后纸质媒体可能消亡(我等要为网络打工了)

据俄罗斯《俄罗斯报》报道,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日前在英国伦敦庆祝自己50岁生日时宣布,今后10年纸张将失去原来的意义,人人都将拥有自己的计算机。
  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比尔·盖茨只是大胆预言称,无论报纸和杂志记者是否高兴,10年后,纸张都将在事实上失去其作 为信息载体的意义,大量信息将通过电子途径,而不是以成堆纸页的形式,送达个人信息终端。届时,人类将全天24小时接入互联网。

  盖茨早在17岁时就设计出了自己第一份程序,19岁时开始梦想让每个家庭都能用上个人计算机,随后创建了微软公司,成为世界首富。他说:“现在世界上还没有60亿台电脑,但我们已极大地接近了这个梦想。今天计算机数量已超过10亿台,虽然现在它们不像预期的那样强大、方便,但在今后10年我们将完全实现我们的梦想。”

我的看法:
对记者来说哪个载体并不重要,新闻还是要人去采编的,不高兴的是印刷等行业。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版主
泡网分: 57.266
主题: 71
帖子: 4890
注册: 2002年3月
陈兄:
新闻界的纪事应该有些照片吧。看了好几天了,希望能有些片子来纪事。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43.954
主题: 19
帖子: 1708
注册: 2002年6月
《求是》-《小康》北京联络处因业务发展需要,现招聘
策划、采编、发行、广告各一名。欢迎加盟!

请联系:matmarshalling@hotmail.com,   clarkdream@xinhuanet.com

《小康》杂志是由求是杂志社于 2004 年创立的一本新闻性政经类刊物,目前是月刊。

《小康》报道立足于影响中国※※健康转型,核心读者群由以下几个群体组成: 75% 为职业从政者,即县处级以上的高级公务员,对区域经济决策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力; 20% 为具有成长性的各地商界※※,即各地具备全国扩张实力和战略意图的明星企业的领导者; 5% 为学界精英和中国当前以及未来政治、经济格局走向的密切关注者。

《小康》杂志的定位:关注职业从政者的职业状态、生存状态;重点关注区域政治格局变化对该区域社会各阶层带来的变化;重点关注职业从政者与受其影响较大的社会各阶层关系(包括政商、政民关系)。

《小康》杂志的操作理念是“独家挖掘、深度解剖、愉悦阅读”,全面观察并追踪政界明星以及即将成为明星的职业政治家,就政界动向、官场生态、政商关系、区域经济增长做出观点独立、风格独特的报道。

《小康》杂志每月 1 日出版面市,同时出版电子版(网址 http://www_chinaxiaokang_com )。

本人也是《小康》的特约记者,杂志有点风骨。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4.321
主题: 8
帖子: 2009
注册: 2003年7月
一直在看柴春芽的CDD,里面的曲子很不错啊~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43.954
主题: 19
帖子: 1708
注册: 2002年6月
《南方周末》摄影记者柴春芽辞职赴藏支教

     日前,原《南方周末》摄影记者柴春芽,辞去报社职务,前往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县汪布顶乡各麦村小学志愿教学。柴春芽,甘肃陇西人,1999年毕业于西北师大政法系。多年来,他在兰州、西安、广州等地多家媒体担任过编辑和记者工作。在《南方周末》担任专职摄影师期间,曾参与报道了发生在中国大大小小的灾难,经常目击着疼痛和悲伤,鲜血和眼泪。此次他作出做志愿者的决定后,悄然辞职并抵达成都。以下为他本人受邀从成都致函※※文化网的独家申明——
     现在
     2005年8月25日,我从广州到达成都。在成都,我等待着从德格来的朋友萧艾和西绕多吉。萧艾从去年开始,一直呆在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县温拖乡当批村禅印寺小学,为那里的孩子们上汉语课,她给孩子们带去了许多教育物资。今年,她把几个孩子带到德格和康定,让他们上中学和大学。而她还在北京寻找这些孩子学费的资助者。8月28日,萧艾和西绕多吉到了成都。萧艾告诉我,我这次支教的地方由原来的禅印寺改为汪布顶乡各麦村小学,小学有一位藏语老师,已经在那里教了20多年的书。我的责任是教会孩子们汉语和英语,并在每周周末骑马1小时到山下的百年古寺--银南寺--教两位年轻的活佛汉语。我决定用《※※生死书》(汉语版)作为他俩的教材。
     缘起
     今年7月初,我和《南方周末》文字记者沈颖赴安徽涡阳采访,那里有一座复新学校,北大毕业的殷永纯(他被媒体塑造成了一名英雄)领导着一群所谓的志愿者,开展所谓的乡村志愿者教育。但最后的调查显示,除了个别真正关心乡村教育的有志之士,更多的所谓的志愿者是城市生活的失意者,是内地小中专毕业后找不到工作者,还有一些无德无才的乡村教师,他们互相倾轧,矛盾重重,而以殷永纯为首的领导层一面收取学生高昂的学费,一面对外界骗取捐款。(见《南方周末》2005年7月14日新闻二版《殷永纯案:志愿者学校的实验危机》)。
     我在愤怒中想到了马骅。
     在采访中,我对沈颖说:我相信,只有那些大学毕业后在主流城市获得功名后,主动放弃再投身志愿者行列的人,才是纯洁的志愿者。中国太多的自称志愿者的人,无非是一群追名逐利之徒。我希望自己像马骅一样,默默地投身于贫穷乡村的教育,纯粹是因为心灵的需要。
     从安徽回到北京后,和唯色阿佳谈起这些,她说她认识萧艾,可以帮我联系。8月初,我到甘肃采访,在从陇西到兰州的列车上,唯色阿佳电话里说她终于联系上了萧艾,并向她推荐了我。我的心情特别愉快。在兰州,没有滞留,赶快回到北京,处理一些事情,再到广州,跟报社办理了离职手续。
     性质
     我认为:30岁前做自己喜欢的事情,30岁后做自己应当做的事情,及利益大众的事情。我觉得这种愿望正在逐步实现。
     另外,这次支教纯属个人志愿和义务的民间行为,跟任何组织和※※无关。我既不乞求组织或※※资助,也不乞求民间善款,我的吃住在牧民家里,别的生活费用由我在《南方周末》写作版开的专栏文章稿费支撑。
     这是一次实现改造的机会,我将在草原上学习藏语及藏族文化,而且归依没有电和通讯的贫穷生活,必将砥砺自我的意志。
     我接受外界对各麦小学的捐助。但不是钱,而是儿童衣物和学习用具。他们最小的孩子7-8岁,最大的孩子15-16岁。
     捐助物可寄: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县林业局 西绕多吉 收,邮编627250
     姿态
     坚持不宣传,以低调姿态完成一年的支教行为。
     只在朋友圈里相互通告,因为我希望有像我一样的自由主义者,在明年我离去时接续这份高尚的工作。
     依据※※文化网,我宣布,本人不接受其他媒体的采访,除非有媒体愿意承担费用,让我带领我的那些藏族学生到城市参观。
     我与外界日常的唯一联系是西绕多吉和他的家人,他家电话0836-8222913
     我可能每个月骑马3个多小时到县城上网查看电子邮件,如有事情,请登陆我的摄影主页留言 http://www_chaichunya_cdd_cn

他主页上的自我介绍是这样写的:

天生偏左的无※※主义者,具有狮子座人铺张炫耀的劣迹,同时兼具感恩和侠义的美德.1975年生于甘肃陇西一个遥远的小山村,8岁入学前在山坡上牧羊,因而跟牧羊的光棍学会了用粗糙的嗓子歌唱更其粗糙的生活.1999年毕业于西北师大政法系,写作诗歌和小说,曾在兰州和西安的平面媒体做过深度报道的文字记者,后来在《南方都市报》和《南方周末》任摄影记者。今年辞职,开始浪荡江湖,将在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阿须草原义务支教一年.

图为著名摄影记者柴春芽

[陈兄 编辑于 2005-10-29 08:35]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43.954
主题: 19
帖子: 1708
注册: 2002年6月
新闻学经典名句

“报纸是一群人的完美集合体——包括各种肤色、所有性别、不同经历的人,这些人崇尚公正,对没有希望或没有声音表达他们希望的人充满同情心。”这是格里高利•法弗里(Gregory Favre)在担任美国报纸编辑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Newspaper Editors, ASNE)主席时对协会成员讲的话。

他们是“一群热爱语言,一直精益求精、心怀敬畏地使用它的人,他们吃苦耐劳,并随时准备被闹钟叫醒。”

法弗里担任过加利福尼亚的《萨克拉门托蜜蜂报》(Sacramento Bee)的执行总编,年轻时在老家密西西比乡间的一份周报开始他的新闻工作生涯,这番话是对他近50年报纸经验的总结。

  《※※※科学箴言报》总编辑理查德•J•卡塔尼(Richard J. Cattani)总结了职业新闻记者应当具备的素质,包括:独立、高产、细致、愿作榜样、通才、权威性、进取心、乐于助人、视野开阔、敏感、深思熟虑、自信、有个性、直觉感强、可教、无私、责任感、活跃、有条不紊。最后,他的忠告是:“如果你不能做到一睁眼就开始写作,那就试试干点别的吧!”

  《图森公民报》(Tucson Citizen)总编辑保罗•麦卡利(Paul McKalip)在报纸基金会(Newspaper Fund)出版的一种择业指南中,对申请加入新闻事业的人提出了以下要求:“聪明智慧、兴趣广泛、进取心强、技能高超、一丝不苟、精益求精、适应截稿压力、文笔优美。”

  “我认为每个记者或编辑都应当设身处地,把自己视为报道中的当事人。这是学习客观公正的极好方法。”

  如果《迈阿密先驱报》前总编大卫•劳伦斯(David Lawrence)的这个建议能够实现,那么今天的新闻媒体可能就不会遭遇到如此多的公愤,而且可能也不会有如此多的诽谤诉讼。

  《斯平菲尔德太阳新闻报》(Springfeild News Sun)总编辑卡拉•加雷特•哈肖(Karla Garret Harshaw)指出,公信力不仅仅指准确性,和确保姓名、日期和地点准确无误,也要包括报纸对它所在地区的报道方式。“我们应当广泛地反映所在地区人们的各种观点和看法,以及生活形态。有时我想,哪个领域我们关注不够,在这个领域我们的公信力就会出问题。”

  哈佛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Harvard Center for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的著名学者西塞拉•博克(Sissela Bok)说,从公众的观点来看,公信力必须与可信性相结合。“当你有一种直接的手段来核实你听到的事情时,这非常容易做到。但是,作为读者和电视观众的公众显然没有核实手段。因此他们会说:‘怎么能相信这个人说的话?’‘怎么能相信报纸上说的话?’这就是与公众沟通会出麻烦的地方。”

  《沃斯港明星电讯》(Fort Worth Star Telegram)主管地区事务的副社长杰克•汀斯利(Jack Tinsley),向编辑们提供了以下关于公信力的观点:

  — 新闻报道的第一优先是准确。不能因为抢先而牺牲准确和公正,虽然我们渴望既

准确又能抢先。

  — 要显著地刊登更正。

  — 避免偏听偏信,努力实现公正和平衡。

  — 努力避免匿名的新闻来源。

  谢丽•里奇亚迪(Sherry Richiardi)在《美国新闻评论》上写道,这些报道大部分都是被谣言和匿名来源支配,特别是※※性丑闻案的报道。从报纸到杂志到广播电视,新闻的准则已荡然无存。她还总结了丧失新闻准则的常见表现:

— 以牺牲准确为代价而争第一的本能冲动。 

— 容忍把推断和猜测当成新闻。

— 匆忙做判断。

— 大量使用不可靠的新闻来源。

— 把没有证实的信息当作事实来报道。



  “文字是神圣的。它们值得尊敬。如果你用正确的顺序,正确地使用它们,就能够将世界向前推进一小步。”这是汤姆•斯托帕(Tom Stoppard)在《真实的事件》(The Real Thing)一书的论述。

  “一个记者必须要用导语引起读者——和编辑——的注意……无论涉及哪种体裁,这一原则都是相同的。第一个字、第一个短语、第一个段落至关重要。” 作家、自由撰稿人罗伯特•奈特(Robert M. Knight)说。

  “写作是再思的艺术。最先涌上心头的东西很少是令人满意的。写作技巧的基础不是现成语句的涌流,而是对字词的筛选。”

  美联社资深特稿编辑和语言指导雷尼(杰克)•卡彭的这番话,用在撰写复杂报道的导语上非常恰当。

  “你的导语要让读者大叫一声:‘哇塞’——导语要让读者眼前一亮,这样才能吸引他的注意力,让他迫不急待地读完报道的其余部分。”

很久以前,《国家图片》(National Graphic)的编辑部成员※※※•雷诺兹(James Reynolds),在他为《鹅毛笔》杂志写的一篇的文章中,就做出这样经典的教诲。

“写作的精髓就是改写。”威廉•金塞尔在他的名著《完美写作》的开篇中写道:“职业写作者反复改写他们写过的句子,然后再改写他们改写过的句子。”

“写作者的最基本的目标……已经很清楚:就是要用最简单、最准确和最直接的文字来叙述。”《哈波斯》杂志(Harper’s)前主编刘易斯•莱汉在他的专栏《休闲椅》(The Easy Chair)中说。

  印第安那州蒙斯特市《时代报》(Times)的写作指导凯文•麦克格雷斯(Kevin McGrath)在《美国编辑》杂志的专栏中这样评论道:

  最蹩脚的写作者否认这个残酷的事实:没有一个人能够一气呵成并达到完美无缺;而最优秀的写作者则承认这一点。最优秀的写作者修改自己的作品,然后修改更多,然后再次修改。

  “照片是幸运的!我们能够从中分享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瞬间。我们采写的每一篇报道和拍摄的每一张照片对某些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全国新闻摄影家协会(National Press Photographers Association)副主席琳达•阿斯伯里-安吉尔(Linda Asberry-Angelle)在1997年“最佳新闻摄影作品”颁奖会上这样说。

  “作为摄影记者,我们可能是第100次被指派去拍摄高中橄榄球赛,但对于那些孩子们来说,可能是第一次出现在报纸上。我们拍摄的这些照片会被裁剪下来,装进照框,夹进相册,粘在冰箱上。这就是说,我们捕捉到了某个人生活中的一瞬间。”阿斯伯里-安吉尔女士说。

  以下是兰马克报业集团(Landmark Community Newspapers,Inc)为摄影记者制定的几项最重要的指南:

——避免五个以上的人出现在一张照片中(合影除外),理想选择的是:三人就足够了;

——构图要紧凑,一般情况下,头与头之间不要有空白;

——无情地裁剪、果断下手,不要吝惜;

——成人的全身像一般从胸廓底端裁剪;

——放大照片时要慷慨大方,好的照片见报时总是要比你最初想像的宽一栏;

——照片中人的头像至少要有十美分硬币那么大。

  《辛辛那提问询者报》的时事漫画家吉姆•伯格曼(Jim Borgman)在美国报纸编辑协会的杂志《公告栏》上写道:“在《问询者报》,我的漫画可以自由发挥,如果有时与编辑部的观点一致,那只是巧合。我们几乎没有接到一封读者来信,说因为看到社论与漫画的观点对立而被搞糊涂了。署着画家名字的漫画就被看作是它自己的声音。当我的总编失去了对这个空间的控制权后,他得到的是新鲜、活力和创造力,还有争辩的素材。”

  “显然,你不会准备报道一起飞机失事,但是,我想你每天的工作就是在做准备。”《新闻日报》《Newsday》记者亚当•豪瓦兹(Adam Horvath)在接受普利策奖时这样说。他所在的报纸因报道三角洲公司TWA800航班在诺瓦斯科蒡亚失事而获得这项殊荣。

 “大多数记者认为他们可以满足于这样的工作:找你谈几句,得到你说的一句话,回到办公室,描述几个数字,然后再找一些长期的敌对者,得到一句相反的话。”

这种尖锐的批评来自马里兰州乔治王子县的监察官韦尼•科里(Wayne Curry),他说,记者们对※※怎样执政缺乏最基本的了解。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43.954
主题: 19
帖子: 1708
注册: 2002年6月
来自上海新闻晨报的消息:
新闻照片走进拍卖台
24组(33幅)由晨报记者拍摄的珍贵新闻摄影图片将于本周五(10月28日)公开拍卖。这是国内首次举行新闻图片的专场拍卖会,也是《新闻晨报》在此领域的一次全新尝试。本次拍卖的新闻图片都是选自《新闻晨报》“咔嚓,穿越二十季”摄影作品回顾展的精品,今天起全部拍品将在上海国际商品拍卖有限公司预展3天。

  1999年建国50周年国庆前夕外滩人流如潮  
的盛世景像、跳伞运动员从金茂大厦跃下的一刹那、女子监狱内母子犯人共度新年的感人画面、※※第一跨海大桥东海大桥逐日建成的雄姿……新闻晨报摄影记者王杰、丁志平、竺钢等用镜头捕捉了这些精彩的瞬间,体现了晨报“追求最鲜活实用的新闻”的一贯理念。

  这些图片成功记录了上海细节,既有欣赏价值,也有较高的收藏价值。有意竞拍的读者须在拍卖前凭身份证或护照(企业凭营业执照)办理登记手续、领取号牌,并支付保证金人民币壹仟元整。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43.954
主题: 19
帖子: 1708
注册: 2002年6月
台州交警冲击台州晚报事件结果:

刚刚得到的准确消息:李小国撤销党内党外职务处分,调离交警岗位,两个副的按有关规定处分 .

这真是冲动的惩罚,看似一拳头断送了自己的仕途,实际上是头脑里的特权思想在作怪,没有端正自己作为执法者的正确位置,他的行为给台州公安形象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老百姓和※※很生气.
后果很严重!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43.954
主题: 19
帖子: 1708
注册: 2002年6月
记者注意了,北大免费培训

未名大讲堂

——与名记者、名主持、名专家面对面

主办单位

北京大学电视研究中心

※※电视台研究室

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电视学研委会

背景与意义

大众传媒生存的环境与生成的环境构成媒介与环境的双重视阈。在数字化、产业化、集团化的传媒新格局背景下;在媒介对社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媒体也因此获得了最好的发展机遇之时,媒体应如何顺应时势、调整对策、健康发展,又怎样保持媒体立场、坚守记者职业操守和媒介责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记者是媒体的中坚。我们选择在第六个记者节到来之际,在北京大学开设讲坛,特请名记者名主持名专家就上述媒体热点问题,尤其记者的现实问题,比如记者如何在思维遭受立体冲击时保持观念的先进性,如何在思想日新月异的发展中保持思考的独立性,如何在每一个报道领域对社会和国家产生积极的影响,如何做一名优秀而且非常职业的电视记者等等展开演讲。

本次活动为纯公益活动,免费向大众媒体从业人员和高校学生提供专业服务。我们真诚的希望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为推动中国电视传媒与国家社会的互动发展,做出一份务实的、有益的贡献。

活动形式

2005年11月8日在北京大学举行。专家论坛和互动讨论相结合。

上午:11月8日9:30——12:00

开幕式:9:30——10:00

第一单元:10:00——12:00

主题:数字化、产业化时代的新闻传播

主持及主讲:

白岩松
北京大学电视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电视台 著名主持人

陆小华
北京大学电视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新华通讯社新闻研究所 所长
《中国记者》总编辑

喻国明
北京大学电视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 教授 博士生导师

彭吉象
北京大学电视研究中心主任
北京大学艺术学系※※ 教授 博士生导师

每人演讲30分钟 互动讨论30分钟

下午:11月8日1:30——5:00

第二单元: 1:30——3:00

主题:媒介·社会·人

主持及主讲:

敬一丹
北京大学电视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电视台著名主持人

王 甫
北京大学电视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电视台研究室 主任 博士
《电视研究》副主编

胡智锋
北京大学电视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中国传媒大学《现代传播》主编 教授 博士生导师

每人演讲20分钟 互动讨论30分钟

第三单元:3:30——5:00

主题:直面收视率

主持及主讲:

时统宇
北京大学电视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 研究员

靳智伟
北京大学电视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央视市场研究公司 高级研究员

赵为民
北京大学电视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北京大学宣传部 部长 新闻发言人
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 副院长 教授

俞 虹
北京大学艺术学系 教授 博士
北京大学电视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每人演讲20分钟 互动讨论30分钟

地点: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阳光大厅

活动方式:业务论坛及学术争鸣(义务公益活动,食宿、交通自理,北京大学电视研究中心提供必要信息)

服务对象:全国电视工作者、新闻工作者、各高校学生

参与方式:下载网络报名表,媒体工作者加盖本单位公章,在校学生填写报名表,经北京大学电视研究中心进行资格审查并确认后参加

报名时间:即日起至2005年10月25日,10月30日之前反馈确认信息。

请注意:

各新闻媒体人员请发送本人联系电话和电子邮件地址至:pkutv@vip.sohu.com,报名表加盖公章后发送传真至010-62759675。

各高校学生请将报名表发送至:pkutv@sogou.com。

点击下载报名表

咨询电话:

叶 宇 博士 62619594 <**隐私保护,信息超过7天的手机号码不予显示**>

崔亚娟 博士 52763938 <**隐私保护,信息超过7天的手机号码不予显示**>

北京大学电视研究中心

※※电视台研究室

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电视学研委会

(中华传媒网)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43.954
主题: 19
帖子: 1708
注册: 2002年6月
10.1大假前传上海《每日经济》要被《第一财经》合并,现在的话题是:上海的财经类报刊太多,资源浪费,改合并为关门,要停办《每日经济》。这些大报(大开面报纸)注水文章太多,充数旧闻横陈,经常还引起一些不快,是应该当断则断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43.954
主题: 19
帖子: 1708
注册: 2002年6月
国家广电总局与新闻出版总署较劲了,谁牛?

一贯以来,新闻机构的记者证都是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颁发。但是,在今年,广电总局却向包括※※电视台在内的全国广播电视从业人员颁发了《中※※※※※广播电视编辑记者证》,这意味着今后广播电视记者将不用新闻出版总署的记者证了,新闻出版总署核发的对象只能是报纸期刊和通讯社的记者。广电总局的法律依据是《行政许可法》第313项:“广播电视编辑记者、主持人、播音员的执业资格认定由广电总局实施”。
    这其中不免有经济利益的驱使和部门规章的冲突。去年,全国共发放记者证15万个,发证前记者资格考试每人交了300元“培训费”,单这一项,新闻总署就有4500万元的收入呀。
    广电总局和新闻总署同属正部级单位,且总局局长还兼任了??部副部长。所以,两家单位互相都不买对方的帐。3月1日,新闻总署出台了《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规定:“全国新闻机构使用统一样式的记者证,证件名称为新闻记者证。其他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制作、仿制新闻记者证,不得制作、发放专供采访使用的其它正式证件。”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针对广电总局的,但总局是不会理睬它的,因为《管理办法》是总署"署委会"讨论通过的,又不是国务院办公会,对总局毫无约束力。

利益使然啊!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43.954
主题: 19
帖子: 1708
注册: 2002年6月
关于记者证:
(我是杂志摄记,记者证也迟迟没拿到手,好象先报纸后期刊)

以下转帖:
交了三四次的钱(好象交了300多元吧),填了四五次的表,交了五六次照片,

拖了二三年的时间,咱们广播电视系统的记者证总算发下来了。可是,拿到证后

的我们,没有一个不失望与愤怒的。
  这个证件是有史以来最难看的。薄薄的塑料封面,粗糙的烫金字,而且封面

上印满了密密麻麻的楷体字:中※※※※※ 广播电视编辑记者证,一点也不

醒目,更显得没有一点档次和品位,与职称资格证书、民办学校的电脑培训合格

证书没有什么区别。同时,大开本的设计,实在不方便携带。真不知广电总局发

这个证是让我们外出采访时证明身份用,还是锁在抽屉里等着他们一年一次年审

时用。看看人家新闻出版总署发的新闻记者证,真是一个天,一个地,人家那才

叫记者证。
  还有,干吗叫“编辑记者证”?只听说过记者证,从未听说过编辑记者证。

众所周知,编辑有资格证书上岗就行了,外出采访时都是以记者身份进行的,统

一发记者证就行了,广电总局何必自作聪明,贻笑大方地弄出个“编辑记者证”


  再说内页。一样是印刷粗糙,扉页上还此地无银三百两地印有“本证由国家

广电总局批准颁发,持证人具备广播电视编辑记者执业资格”,真是笑话,难怪

有人要怀疑这不是记者证,只是执业资格证书。更可笑的是,我一位同事证件上

的照片明明是女的,可性别一栏却填的是:男。
  新闻出版总署从今年3月1日起颁布施行的《新 闻 记 者 证 管 理 办 法》

明确规定:“全国新闻机构使用统一样式的记者证,证件名称为新闻记者证。新

闻记者证是※※新闻机构的新闻采编人员从事新闻采访活动使用的有效工作身份

证件,由新闻出版总署统一印制并核发。新闻记者证由新闻出版总署统一编号,

并加盖新闻出版总署印章、新闻记者证核发专用章、新闻记者证年度审核专用章

和本新闻机构钢印方为有效。其他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制作、仿制新闻记者证

,不得制作、发放专供采访使用的其它正式证件。”完了,我们的记者证是假的

!按照这个规定,我们是“广播电视编辑记者证”,不是“新闻记者证”;颁发

单位是国家广电总局,属于“其它单位和个人制作、仿制新闻记者证”。而且,

在中国记者网上,输入我们的证件编号是查无此证,就是按照广电总局提供的查

验网址,也无从查核。你说,不是假证是什么?难怪,我们的记者到一家单位采

访,人家一看那又大又难看的“编辑记者证”,就怀疑是假的了,硬是不接受采

访,说这样的证件他也有一大堆,说着,从抽屉里拿出职称证书、英语合格证书

、电脑培训合格证书,甚至还有什么锅炉安全培训证书,哪一样都和我们的编辑

记者证差不多,有的甚至还比我们的精致。这真是我们广播电视记者的耻辱啊!

记者,一个多么神圣而特别的职业,而现在这个神圣而特别职业的身份证明,却

等同于锅炉安全培训证书,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愤怒与耻辱啊!而这种耻辱,就是

我们的主管部门国家广电总局“恩赐”给我们的。满以为广电总局费尽心机,从

新闻出版总署手中抢过发放记者的权力,会好好利用为我们谋利,最不济也应该

发个好看的记者证,让报社的同行们羡慕羡慕吧,谁料想,却是我们丢脸丢大了


  按理说,记者证应该发给一线的编辑记者,但我们很多长期在采编一线、各

项条件均合格、并取得了编辑记者培训合格证书的编辑记者,却莫名其妙地没有

拿到编辑记者证,而且是没有任何理由。而一些广告经营人员、办公后勤人员却

个个都有了,真不知广电总局的大爷们是干什么吃的!

[陈兄 编辑于 2005-10-25 14:01]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43.954
主题: 19
帖子: 1708
注册: 2002年6月
本论坛在大牛等DX的辛苦浇灌下好帖不断,单个帖子的点击率很高,精品主题多多,回帖踊跃,然虽版面新艳但整个栏目略欠繁荣,今开贴:纪实、纪事新闻届业内凡事种种。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回复主题: 新闻论坛比较冷清,开贴记录一些新闻界纪事、纪实
功能受限
游客无回复权限,请登录后再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