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四驱技术扫盲贴 [主题管理员:jinseng]
正序浏览
主题图片汇总
主题内检索
泡菜
泡网分: 22.027
主题: 34
帖子: 829
注册: 2006年9月
四轮驱动方式有分时四驱、全时四驱和适时四驱之分。

分时四驱:设计有分动器,靠操作分动器实现两驱与四驱的切换,在公路高速行驶时只能以两驱进行。正因为这种四驱不能长时间处于四轮驱动状态,所以把它称作"分时四驱"(PART-TIME 4WD)。

全时四驱:通过※※差速器、前轴差速器、后轴差速器把驱动力分配到四个轮胎。除了纯机械式※※差速器之外,还有如下几种※※差速器:

a:Torsen LSD (扭矩感应式)

Torsen利用蜗杆可以驱动涡轮、但是涡轮不能驱动蜗杆的机械原理实现差速,并且可使前后轴获得的扭矩控制在25%-75%之间。

Torsen差速器实现了恒时、连续扭矩控制管理,它持续工作,没有时间上的延迟,但不介入总扭矩输出的调整,也就不存在着扭矩的损失,与牵引力控制和车身稳定控制系统相比具有更大的优越性。因为没有传统的自锁差速器所配备的多片式离合器,也就不存在磨损,并实现了免维护。

Torsen差速器的优点是纯机械,极为可靠,反应速度快、线形度好,缺点是体积和重量大、成本高。

由于Torsen具有很好的可靠性和扭力输出,因此采用Torsen的,既有公路四驱、也有越野四驱:除了奥迪quattro以外,还有丰田LC等越野车。Torsen本身不能象分动器那样锁止输出角速度,因此部分采用Torsen中差的越野车另外增加了中差锁。

值得一提的是,只有纵置的引擎才能使用Torsen差速器,横置引擎的车(如A3)就不行了,4驱的A3 quattro只是使用了大众的4Motion电子4驱系统。

b:viscous coupling device (粘液耦合式)

VCD利用特殊粘液的温度特性,使得温度正常时前后轮允许有不同的角速度、打滑时粘液温度上升、阻尼上升从而限制滑动,使得前后轴维持最低的扭矩输出,达到限滑的目的。

VCD具有体积小、重量轻、成本较低的优点,但是反应速度相对较慢、线形度较差。

VCD几乎只能用于公路性的四驱系统。Subaru是VCD的主要用家:除了STi以外,Subaru的5速手动挡车型均采用VCD作四驱中差。

c:智能制动式

采用普通的开放式※※差速器,但是不具备扭矩定向分配能力,为此在车轮端结合ABS、ESP系统,采取“智能”制动方式,当某个轮子打滑时,单独对该轮进行部分或者全部制动,改变扭矩输出。

此方式最早为奔驰的4Matic四驱系统采用,现在也有其他少数厂家采用。

d:电控式多片离合器

电子系统控制的多片离合器连接前后轴,并且以限滑摩擦方式一直保持有扭矩传输,但是视路面情况实时调整耦合度和前后轴扭矩分配。

由于是电子系统,反应略慢、可靠性略低,但是控制方式很灵活。在此基础上,有些厂家进一步将电子控制延伸到轮间差速器,达到对每个轮子的扭矩输出控制,这就是本田的SH-AWD、EVO的ACD+AYC的四驱原理。

从电控液压多片式离合器的结构来讲,也不适合长时间传递大动力。动力是靠电磁压紧离合器片传递的.这就决定了它只能短时输出大扭力或长时间输出小扭力,否则需要不断的更换离合器片。

适时四驱:电子系统控制的单组离合器连接前后轴,平时分离,为两驱方式。当电子系统监测到打滑时,离合器自动接合,转为四驱方式。这类适时四驱车辆平时行驶只有前轮驱动,当侦测到前轮开始打滑时,才开始把动力输送到原来完全没有动力的后轮,因此反应要比全时四轮驱动慢半拍。

理论上,全时四驱是最理想的车辆驱动方式,它能使车轮抓地更牢、在高速转向时更自如、更容易被操控,可同时增加汽车的安全性能和运动性能。因为四个车轮任何时候都有动力分配,当某个车轮发生打滑的时候,系统就会自动介入,重新分配四个车轮的动力,以保证四个车轮任何时候都获得最高的贴地性,这类系统在湿滑的路面上有着非常明显的操控优势。因此,越来越多的SUV和轿车采用全时四驱其作用就不仅是越野,全时四驱带来的操控稳定和主动安全性才是它们的另一目的,特别是一些高性能的轿车

[jinseng 编辑于 2009-09-23 22:17]
相关标签: Time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浏览:6335 回帖:51
游客没有回帖权限
泡菜
泡网分: 22.027
主题: 34
帖子: 829
注册: 2006年9月
原文由 zergling 发表

敢情我的5MT Impreza 1.5的四驱是斯巴鲁里面最差劲的。。。。之前还为它的50:50动力分配窃喜呢。早知道不看着帖子了。唉!


那篇文章说得未必就全部正确。

窃以为,用于4档自动车型的Active AWD才是斯巴鲁的最低端配置。这种4驱甚至没有※※差速器,在正常行驶状态下,电控多片式离合器处于半结合状态,前后轴之间的动力分配恒定在90:10,只有在监测到前轮开始打滑时,才开始把动力输送到原来只有10%动力的后轮。

事实上这和第三代HALDEX四驱已经没有什么区别了,这种适时四驱也可以做到正常行驶情况下,前后轴之间的动力分配恒定在90:10。

如果说Active AWD是Subaru的高端产品的话,那么使用第三代Haldex四驱的大众的途欢、高尔夫R36,奥迪的TT 3.2 quttro、A3 quttro、Volvo XC90/S80、SAAB、福特的KUGA,路虎的神行者2就都比Subaru的Continuous AWD强了。什么※※差速器,还不如结构简单、成本低廉的单一多片式离合器装置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46.451
主题: 172
帖子: 14506
注册: 2008年8月
内容贡献勋章
原文由 zergling 发表

敢情我的5MT Impreza 1.5的四驱是斯巴鲁里面最差劲的。。。。之前还为它的50:50动力分配窃喜呢。早知道不看着帖子了。唉!


现在还有2WD版本的新硬皮鲨。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版主
泡网分: 68.873
主题: 193
帖子: 6178
注册: 2000年5月
优质内容勋章
原文由 jinseng 发表
这位朋友的话很容易误导大家。
开放式的差速器是没有锁止能力的,所以才会出现自锁差速器和差速锁一说。
至于NP242不过是带有机械差速锁的差速器而已。
所以,不带有机械差速锁的※※差速器一般都带有一个“柔性连接”的限滑装置。
因此,与采用纯机械式差速锁的全时四驱不同的是,很多全时四驱采用了自锁差 ......


你应该虚心向雪地疾驰学习。
他指出了你文中的不足之处,你却说他误导大家。
事实上是你在误导大家。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0.184
主题: 30
帖子: 1036
注册: 2003年1月
原文由 九九八八 发表

So again which system is the best? I would say the order could be as follows:

1. DCCD with Front and Rear LSDs - WRX Sti
2. VTD - 4EAT on WRX and 5EAT on Outback XT, Outback 3.0R and Legacy GT
3. Active AWD with Rear LSD: 4EAT on Outback 2.5i
4. Tie. Depends on what you need more? proactive AWD system or the Rear LSD (if offroading)
* Active AWD without Rear LSD: 4EAT on Impreza 2.5i, Legacy 2.5i and Legacy 2.5i Ltd
* Continuous AWD with Rear LSD: 5MT on WRX, Legacy GT, Outback 2.5i, Outback XT and 6MT on spec.B
5. Continuous AWD without Rear LSD: 5MT on Impreza 2.5i and Legacy 2.5i


敢情我的5MT Impreza 1.5的四驱是斯巴鲁里面最差劲的。。。。之前还为它的50:50动力分配窃喜呢。早知道不看着帖子了。唉!

[zergling 编辑于 2008-11-21 17:34]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22.027
主题: 34
帖子: 829
注册: 2006年9月
原文由 雪地疾驰 发表

全时四驱的※※差速器并不都是采用粘式耦合器或离合器式的“柔性连接”,也有纯机械式的差速器,如烧包阿康说的XJ上的NP242或WJ上使用的NV242分动器中的※※差速器。(见图)我想楼主看图后,应该不会认为这个差速器是“柔性连接”的全时四驱※※差速器吧?

并且楼主话中说到的“与纯机械式的差速锁不同的是”这句话中的“差速锁”应该为“差速器”。因为对于真正的越野车分动器来讲,没有必要再去设计一个单独的锁止组件,这与前后桥上明显安装的差速锁不同。※※差速器的锁止只需要根据※※差速器的结构通过变换档位让差速功能失效即可,比如通过※※差速器轴的位移使分动器中的前后轴传动齿轮组啮合。实际上很多利用电子化控制的可100%锁止的※※差速器,使用的也是这种方式。

至于文章开始所说的“分时四驱只适合越野车”这句一样是不严肃的,应该改为“分时四驱只适合在越野状态下使用”。

对于文章中“全时四驱的缺点......全时四驱才被那些死硬派的越野人士所不齿......”之描述也不准确,应该将“全时四驱”改为“适时四驱”更合适些。事实上机械式的全时四驱系统深受死硬派的越野人士所喜爱,因为在很多路面上他们需要这样的全时四驱系统,比如陡峭的铺装路面或碎石路面,长距离的冰雪间断下的铺装路面,以及其他如使用分时四驱时则需要经常切换回两驱的复杂路面。这时车主会很希望自己的车有机械式的全时四驱系统。

所以楼主以上这些差错对于一个严肃的越野爱好者来说是不应出现的。

楼主对于全时四驱的描述,主要是基于一些城市SUV,而真正的越野车并非你所描述的这类四驱结构。简单讲,真正的越野车,其※※差速器应可实现100%的锁止,即拥有分时四驱功能。当然,一些简单的越野车取消了※※差速器,即只有分时四驱而没有全时四驱。

那些※※差速器不能达到100%锁止的SUV,都应归为城市SUV。

此外,正如前段时间我在与森林98讨论的差速锁问题中所述,更硬派的越野车除了拥有可100%锁止的※※差速器外,还有100%锁止的后差速器以及前差速器。


这位朋友的话很容易误导大家。

开放式的差速器是没有锁止能力的,所以才会出现自锁差速器和差速锁一说。

至于NP242不过是带有机械差速锁的差速器而已。

所以,不带有机械差速锁的※※差速器一般都带有一个“柔性连接”的限滑装置。

因此,与采用纯机械式差速锁的全时四驱不同的是,很多全时四驱采用了自锁差速器。这些自锁差速器既可以是纯机械式的Torsen中差,也可以是粘液耦合式或多片离合式。

但是自锁差速器往往不能达到100%锁止。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7.512
主题: 97
帖子: 2067
注册: 2004年12月
智能制动式 应该比较简单吧!例如哈弗车,加上一个※※差速器,利用本车已经有的ABS和ESP就能做到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22.027
主题: 34
帖子: 829
注册: 2006年9月
原文由 蓝精灵 发表

你描述的其实是viscous type coupling的工作方式但不是CRV的四驱工作方式。9988的图确实是CRV的,在坛子里已经贴过,也讨论过不止一次了。

这是我以前写的:
CRV的四驱依靠两套装置。第一套装置是两个扣合在一起,和clutch ......


终于弄明白了!CR-V有多片式离合器,但不是电控的。

“适时四驱系统本身又可分为机械式和电控多片离合器式。其中机械式又有主动、被动之分,工作原理大同小异,当耦合器的输入轴和输出轴存在转速差,即前后轮的产生转速差时,耦合器便会通过硅油把动力传给从动轮,其中被动机械式耦合器的灵敏度是很差的,只有当前后轮的转速差很大时,从动轮才会介入工作,而主动机械式由于加装了液压泵,因此响应速度要快一些。本田CR-V就是纯机械适时四驱的代表车型,这种SUV只适合城市代步,越野性能很不理想,是辆不折不扣的公路四驱车,结合CR-V的价位,本田为其匹配这套陈旧的四驱系统实在过于吝啬。
电控多片离合器式适时四驱在响应速度和操控性上则大有改观,它通过电脑来控制多片离合器的结合或是断开,这就不存在转速差过小,硅油产生的压力不足难以推动耦合器工作的问题了,一切只需要传感器把车轮的行驶状况传给ECU,一切由ECU来做出命令就OK了。目前市场上多数SUV均采用的是这套适时四驱系统,例如现代途胜、日产逍客,以及新欧蓝德、指南者、汉兰达等车型。”

[jinseng 编辑于 2008-11-09 16:31]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50.498
主题: 173
帖子: 4820
注册: 2000年12月
原文由 jinseng 发表
存疑的地方:

一般认为本田的CR-V属于最早期的适时四驱,是纯机械式的。它通过液力耦合器来实现自动向后轮分配动力。这种四驱的核心部件就是这个液力耦合器,在这个耦合器中充满了硅油,输入轴和输出轴一端与浸没在硅油中的叶轮相连,另一端则与前后差速器相连。在正常行驶的时候,前后车轮保持相同的速度运转,液力耦合器的两个轴之间不存在转速差。当前轮出现打滑的时候,转速会超过后轮,从而导致耦合器里的两个叶轮之间出现转速差,这种转速差会导致硅油升温而粘度迅速升高,从而将动力传递给后轮。这种适时四驱的结构比较简单,不需要电控元件,但由于它需要前后车轮出现明显转速差的时候液力耦合器才能介入,因此它的响应速度比较慢,无论是在提高越野性能还是通过性能的时候,都会明显逊色于全时四驱。

不知道为什么九九八八给出的图竟然是液压双泵+多片式离合器的?图上也并没有显示这是CR-V的四驱系统,九九八八不会是把本田Acura RL或MDX的SH-AWD四驱系统的图贴上来了吧!

请九九八八澄清这个问题。


你描述的其实是viscous type coupling的工作方式但不是CRV的四驱工作方式。9988的图确实是CRV的,在坛子里已经贴过,也讨论过不止一次了。

这是我以前写的:
CRV的四驱依靠两套装置。第一套装置是两个扣合在一起,和clutch pack连接的转盘,一个连前轴,一个连后轴(见上图右方)。转盘之间有斜向的沟槽,6颗钢珠嵌在沟槽里。平时两个转盘转动速度相同,紧密咬合,钢珠固定不动。当两个转盘出现速差,钢珠沿着沟槽被顶向clutch pack的方向,推动其中一个转盘压紧clutch pack,实现动力输送。这套装置反应快,因为只要两个转盘出现速差钢珠就开始运动,但缺点是clutch pack行程比较短,因为钢珠位移有限。所以在下面图里显示只有很小的一部分动力被输送到后轮。
第二套装置是液压系统。前后轴各控制一个泵,泵的转速由轴的转速控制。当前后轴有速差时两个泵流量出现差别,产生液压推动转盘而压紧clutch pack。从第三张图可以看出主要的动力输送是靠液压完成的,但液压起作用需要时间,所以和第一套装置互为补充。
空口无凭,本田自己的说法,有兴趣看英文的同学可以自己去读:
http://www_hondanews_com/categories/844/releases/3653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22.027
主题: 34
帖子: 829
注册: 2006年9月
原文由 蓝精灵 发表

人家都已经把文字贴了出来你还看不懂就没什么好说的了。Subaru的车里只有5速手动档中差用的viscous type coupling device。4速、5速自动档和6速手动档的车用的都是multi-plate transfer clutch。

另外你的一个基本性概念错误就是把粘液耦合式差速器和LSD等同起来。LSD (Limited slip differential)是所有限滑差速器的总称,粘液耦合式差速器只是其中一种。Torsen也属于LSD。


前面的就不说了。

后面这个问题,概念错误的是你。

※※差速器和限滑差速器不是一个东西。

由于差速器的工作特性是把驱动力传递给附着力较小的车轮,因此当车辆出现打滑或是一个车轮架空时,差速器就会把更多的驱动力传给这个打滑或是腾空的车轮,显然这有悖于差速器系统设计的初衷,所以采用※※差速器的车型还要配备各种限滑机构,当出现上述情况时可以手动来锁死※※差速器。

LSD在前轮和后轮的很常见,但用作中差的却极少。Subaru的LSD中差就是这样一个特例。

一般所说的LSD都是粘液耦合式的,但也有例外,就像你说的,Torsen也属于LSD。

所以我才说“LSD几乎只能用于公路性的四驱系统。Subaru是LSD的主要用家:除了STi以外,Subaru均采用LSD作为四驱中差。一般越野车几乎没有采用LSD作为中差的。”

这里的LSD专指粘液耦合式的限滑机构。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22.027
主题: 34
帖子: 829
注册: 2006年9月
感谢雪地疾驰、九九八八、蓝精灵几位网友的批评和补充。

现将帖子里需要补充说明的地方列在下面:

1、全时四驱除了粘液耦合和多片离合器式的柔性连接,还有纯机械式的Torsen中差和其他类型的机械中差。

2、除了文中所列的几种形式的全时四驱外,还有一种形式的全时四驱拥有分时四驱的功能。

3、除了STi以外,Subaru的手动挡均采用VCD作为四驱中差。4速、5速自动档和6速手动档用的是multi-plate transfer clutch。

存疑的地方:

一般认为本田的CR-V属于最早期的适时四驱,是纯机械式的。它通过液力耦合器来实现自动向后轮分配动力。这种四驱的核心部件就是这个液力耦合器,在这个耦合器中充满了硅油,输入轴和输出轴一端与浸没在硅油中的叶轮相连,另一端则与前后差速器相连。在正常行驶的时候,前后车轮保持相同的速度运转,液力耦合器的两个轴之间不存在转速差。当前轮出现打滑的时候,转速会超过后轮,从而导致耦合器里的两个叶轮之间出现转速差,这种转速差会导致硅油升温而粘度迅速升高,从而将动力传递给后轮。这种适时四驱的结构比较简单,不需要电控元件,但由于它需要前后车轮出现明显转速差的时候液力耦合器才能介入,因此它的响应速度比较慢,无论是在提高越野性能还是通过性能的时候,都会明显逊色于全时四驱。

不知道为什么九九八八给出的图竟然是液压双泵+多片式离合器的?图上也并没有显示这是CR-V的四驱系统,九九八八不会是把本田Acura RL或MDX的SH-AWD四驱系统的图贴上来了吧!

请九九八八澄清这个问题。

[jinseng 编辑于 2008-11-09 14:46]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50.498
主题: 173
帖子: 4820
注册: 2000年12月
原文由 jinseng 发表

先生,我觉得你很好笑。

我不知道你有没有仔细看过你所引用的文字,或者你的英文水平实在有限,没有看出来除了STi所用的DCCD以外,斯巴鲁的AWD用的都是粘液耦合式中差,英文是viscous coupling device,用在你所谓高端的“Continuous AWD System”和“Variable Torque Distribution (VTD)”四驱系统上。


人家都已经把文字贴了出来你还看不懂就没什么好说的了。Subaru的车里只有5速手动档中差用的viscous type coupling device。4速、5速自动档和6速手动档的车用的都是multi-plate transfer clutch。

另外你的一个基本性概念错误就是把粘液耦合式差速器和LSD等同起来。LSD (Limited slip differential)是所有限滑差速器的总称,粘液耦合式差速器只是其中一种。Torsen也属于LSD。
这方面的资料实在太多了,随便查一下就知道:
http://en.※※※※※※※※※.org/wiki/Limited_slip_differential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22.19
主题: 1
帖子: 493
注册: 2004年11月
收藏~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22.027
主题: 34
帖子: 829
注册: 2006年9月
原文由 九九八八 发表

斯巴鲁的awd系统,价钱不同的东西,名字一样,东西不一样,容易造成困扰。
粘液耦合LSD只用在最低端的产品线上。
高端产品不用这个。

There is a lot of confusion abou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various Subaru AWD systems:

    * Continuous (for 5MT)
    * Active (for 4EAT)
    * VTD (for 5EAT) ......


先生,我觉得你很好笑。

我不知道你有没有仔细看过你所引用的文字,或者你的英文水平实在有限,没有看出来除了STi所用的DCCD以外,斯巴鲁的AWD用的都是粘液耦合式中差,英文是viscous coupling device,用在你所谓高端的“Continuous AWD System”和“Variable Torque Distribution (VTD)”四驱系统上。

还有楼下那位认为我写的关于Subaru的部分有很多错漏的ID是“蓝精灵”的网友,请跟楼下这位英文不太好的高手多学点儿东西。

[2008-11-09 00:47 补充如下]

Subaru的VTD用的是多片式电控离合器+行星齿轮中差,与宝马X5的四驱技术水平相当,比使用Haldex电控离合器的大众4Motion、Volvo、SAAB、Land Rover高一个级别。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9.111
主题: 37
帖子: 3016
注册: 2005年5月
原文由 wuyuxin100 发表
大维的视频找到啦。http://www_t5566_cn/video/10694955.html


对、对,就是这个视频!

那天晚上稀里糊涂找到的,只顾欣赏了,看完了就关掉了,忘添到收藏夹了,每次关机前都清理系统临时文件,所以就不知道出处了。哈哈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9.737
主题: 9
帖子: 2301
注册: 2006年4月
大维的视频找到啦。http://www_t5566_cn/video/10694955.html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44.363
主题: 663
帖子: 13964
注册: 2007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年内主力装备
Canon EOS R7
★ Canon EOS R6m2
偶是Legacy GT Wagon,不知道是什么4驱。。。

开的时候,啥感觉没有。。。

就是稳。。。走过30级公里的盘上路,

稳的一塌糊涂。。。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46.451
主题: 172
帖子: 14506
注册: 2008年8月
内容贡献勋章
能够凑一块聊聊共同爱好的大玩具。缘分难得,开心就好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9.737
主题: 9
帖子: 2301
注册: 2006年4月
原文由 发表回复 发表

楼主发的至少能看懂汉字!上过小学3年级的,除极个别生僻字之外基本都看得懂。至于正确与错误的成份有多少,看的人可以结合别人的回复来自己判断。
图王那的那些大篇的外文和花花绿绿图片,有几个人能看懂?
我相信图王肯定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高深水平,不过他发错地方了这是肯定的。应该专门开一贴去,集中性地张贴些 ......

图王每次都不厌其烦地发图上来给网友提供宝贵的资料,非常的难能可贵。您的建议虽然似乎有一点儿道理,但我觉得,如果因为您的这个建议而影响了图王上图的积极性,那可就太遗憾啦!我相信很多学汽车工程、机械工程的网友,对图王的图片还是非常感兴趣的。其实图王发上来的图片,应该还是比较直观的科普宣传性质的,既然我们都喜欢汽车、经常上汽车论坛,那么,花点儿时间浏览一下图王的图片,不失为一件快事!
感谢jinseng和bigwood网友对我帖子的回复,感谢图王九九八八网友发的图片!沙漠之箭网友,再耐心的找一下你说的链接,让我们都欣赏一下!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
主题: 1
帖子: 19
注册: 2008年10月
原文由 发表回复 发表
图王那的那些大篇的外文和花花绿绿图片,有几个人能看懂?


你没必要说出来嘛。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
主题: 12
帖子: 49
注册: 2008年9月
原文由 bminor 发表

以讹传讹就是这么来的。


楼主发的至少能看懂汉字!上过小学3年级的,除极个别生僻字之外基本都看得懂。至于正确与错误的成份有多少,看的人可以结合别人的回复来自己判断。
图王那的那些大篇的外文和花花绿绿图片,有几个人能看懂?
我相信图王肯定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高深水平,不过他发错地方了这是肯定的。应该专门开一贴去,集中性地张贴些99%的人看不懂的图文。别人在有闲空的时候,可以礼节性地进去回个“好!”“牛!”之类恭维用词。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
主题: 1
帖子: 19
注册: 2008年10月
原文由 发表回复 发表
楼主这样的贴子最好----通俗,易懂


以讹传讹就是这么来的。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
主题: 12
帖子: 49
注册: 2008年9月
大图王,别总传些一般人不容易看懂的文字和图片,还大篇大篇的。
楼主这样的贴子最好----通俗,易懂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46.451
主题: 172
帖子: 14506
注册: 2008年8月
内容贡献勋章
原文由 jinseng 发表
除了STi以外,Subaru均采用LSD作为四驱中差。


斯巴鲁的awd系统,价钱不同的东西,名字一样,东西不一样,容易造成困扰。
粘液耦合LSD只用在最低端的产品线上。
高端产品不用这个。

There is a lot of confusion abou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various Subaru AWD systems:

    * Continuous (for 5MT)
    * Active (for 4EAT)
    * VTD (for 5EAT)
    * availability or non-availability of Rear LSD

So heres an attempt to explain the differences....

1. Continuous AWD System:

The manual transmission’s all-wheel drive is referred to as a continuous all-wheel drive system. It uses a center differential located inside the transmission case that is controlled by a viscous coupling device. In effect, the center differential is a limited-slip differential.

In normal operation, power is distributed equally to the front and rear wheels. Plates are alternately attached to the front and rear output shafts inside the viscous coupling. When a rotational difference occurs between the front and back wheels, the plates inside the viscous housing shear inside the contained fluid (a type of silicone) heating it and causing the fluid to thicken. The thickened fluid causes the plates to transfer torque from those that rotate faster (the slipping wheels) to the plates that rotate slower (the wheels with the best traction).

This no-maintenance system is simple, compact and virtually invisible in its operation. The system can distribute torque from a 50:50 torque split for maximum traction to mostly front or rear wheel drive.

(Source: http://www_autoworld_com/news/Subaru..._All-Wheel.htm)

A. Continuous AWD with Rear LSD: Available with 5MT on WRX, Legacy GT, Outback 2.5i, Outback XT and with 6MT on Spec.B

B. Continuous AWD without rear LSD: Available with 5MT on Impreza 2.5i, Outback Sport and Legacy 2.5i

2. Active AWD System:

Active all-wheel drive is a term coined by Subaru to differentiate the all-wheel drive system in the automatic transmission (4EAT) from other "reactive" all-wheel drive systems on the market today. What makes this all-wheel drive system so special is its ability to anticipate traction needs and act before a wheel slips.

The mechanism that transfers torque fore and aft is contained within the transmission’s tailshaft. To the casual observer it looks just like a typical hydraulic clutch found in any automatic. The key difference in this clutch pack is its operation. It’s designed to slip according to how much all-wheel drive is needed. When an automatic’s clutch slips, it is due to a malfunction and will eventually burn up. But the multi-plate transfer (MPT) clutch uses a special friction material that easily withstands the friction loads generated during torque transfer. (Also referred to as VTC = Variable Transfer Clutch)
The MPT’s operation is controlled by the Transmission Control Unit (or TCU) and constantly changes dependent on how the vehicle is being driven. To get more all-wheel drive, the TCU increases the hydraulic pressure to the clutch for less slippage. Less all-wheel drive calls for more slip and the TCU reduces the hydraulic pressure to the clutch.
Under normal, dry pavement operation torque split is about 90% front and 10% rear. This distribution helps to compensate for the car’s weight distribution and resultant smaller effective rolling diameter of the front tires. As weight transfers to the rear of the vehicle, (i.e., under acceleration), the TCU shifts the torque split more toward the rear wheels. Under hard braking, torque is directed forward. Torque distribution is changed based upon how the vehicle is being driven. Throttle position, gearshift lever position, current gear and other factors combine to influence the TCU and it, in turn, selects a software map that determines how aggressively torque split will be adjusted.
Two speed sensors are used by the TCU to detect wheel slippage. One sensor monitors the front axle set, the other the rear axle set. Pre-programmed variables help the TCU differentiate between slipping wheels and normal wheel speed differentials as what occurs when cornering. A speed differential (front-to-rear) of up to 20% signals the TCU that the vehicle is cornering and torque is distributed to the front wheels to help increase traction during the turn. Anything above 20%, however, indicates to the TCU that wheel slippage is occurring and torque is then distributed to the rear wheels.
Another feature of the all-wheel drive system is its interaction with the anti-lock brake system. When ABS is engaged, the transmission selects third gear, reducing the unpredictability of engine braking and, thus, reducing the possibility of wheel lock-up. But all four wheels are still connected to the engine through the AWD system and are brought back up to overall vehicle speed quicker and can, therefore, be controlled again sooner. In a two-wheel drive system if the locking wheel isn’t a drive wheel, it can only be brought back up to overall wheel speed by whatever traction exists between it and the road. The quicker a wheel is controlled the better the stopping performance

(Source: http://www_autoworld_com/news/Subaru..._All-Wheel.htm)

A. Active AWD with Rear LSD: Available with Outback 2.5i

B. Active AWD without Rear LSD: Available with 4EAT on Impreza 2.5i, Legacy 2.5i, Legacy 2.5i Ltd

3. Variable Torque Distribution (VTD):

It has the MPT (multi plate transfer) clutch aka VTC as found in the Active AWD system but it also has a planetary-type center differential and a Rear LSD. The center differential provides the ability to have a default torque split of 45/55 front/rear (as against the 90/10 split in Active AWD). In every other aspect it is similar to the Active AWD in that it anticipates wheel slippage instead of reacting to it as in the case of a MT. We can say the the VTD is an advanced Active AWD system

Available with 4EAT on Impreza WRX
Available with 5EAT on Outback XT, Outback 3.0R, Legacy GT

4. Driver Controlled Center Differential (DCCD):

Uses an electronically managed multiplate transfer clutch and a mechanical limited-slip differential in conjunction with a planetary gear-type center differential to control power distribution between the front and rear wheels. Normally, DCCD splits power 41% front and 59% rear. Sensors monitor parameters such as wheel slippage, steering angle, throttle position and braking to help determine torque distribution and direct it to the wheels with optimum traction. DCCD also features a helical-type limited-slip front differential and a Torsen® limited-slip rear differential.

Available with 6MT on Impreza WRX Sti

Does my Subaru have a Rear LSD?

Another point of confusion is which Subarus have Rear Limited Slip Differentials (Rear LSD) and which ones do not. For this you can refer to the list of Subaru AWDs above where I have also listed the Subaru models which have that type of AWD. But to make things even clearer heres a list of Subarus with and without Rear LSD:

    Subarus without Rear LSD:

    Impreza 2.5i (5MT and 4EAT)
    Outback Sport (5MT and 4EAT)
    Legacy 2.5i (5MT and 4EAT)
    Legacy 2.5i Ltd. (4EAT)

    Subarus with Rear LSD:

    Impreza WRX (5MT and 4EAT)
    Outback 2.5i (5MT and 4EAT)
    Outback XT (5MT and 5EAT)
    Outback 3.0R (5EAT)
    Legacy GT (5MT and 5EAT)
    Spec.B (6MT)
    WRX Sti (also has Front LSD)

As we all know that the center differential can split the torque in between the front and the rear axles depending on the front/rear wheel slippage. But its the Front and the Rear LSDs which can split the power between left and right wheels. So it is very advantageous to have at least the Rear LSD if not the Front LSD. If the left rear wheel slips the Rear LSD can transfer the power to the right rear wheel.

Subaru does not offer Rear LSDs in its lower models except in Outback 2.5i!! which is understandable since it is designed for off-road conditions. (This might explain the mpg difference in Outback 2.5i and Legacy 2.5i)

Which is Better?

Now that brings us to the next point of debate as to which one is better?

So here's an excerpt from an article I found:

(Source: http://www_cars_com/carsapp/cars/?sr...all_wheel.tmpl)

"Simpler AWD systems “bias” the power to the front or the rear in this way and react to slippage when it occurs. Subaru's “continuous” AWD system is this type. More advanced systems are designed to be proactive rather than reactive. For example, Subaru’s “active” AWD is claimed to anticipate and prevent slippage for a seamless driving experience. Audi's quattro and related Volkswagen 4MOTION AWD systems route power based on vehicle dynamics: Rear tires have greater grip during acceleration, so during that action the rear wheels receive more of the engine’s power. In turns, the outside front wheel has the most grip and thus gets the most power, followed by both rear wheels.

With advanced AWD like this available on cars such as the Porsche 911 Carrera 4, it’s clear that four driven wheels are no longer the province of high-ridin’ mud buggies. For surefooted handling during acceleration — even on bone-dry roads — AWD is tough to beat."

As per the author of this article the Continuous AWD system found on Subarus with 5MT and 6MT is a simpler system in that it is more reactive than proactive. Whereas the Active AWD systems (with Variable Transfer Clutch) found on 4EAT Subarus and the VTD (which is an advanced Active AWD system) found on 5EAT Subarus are proactive in predicting wheel slippage conditions and hence react faster. But obviously the Continuous AWD systems have the advantages of being less complex and hence less prone to failures and low repair costs.

So again which system is the best? I would say the order could be as follows:

   1. DCCD with Front and Rear LSDs - WRX Sti
   2. VTD - 4EAT on WRX and 5EAT on Outback XT, Outback 3.0R and Legacy GT
   3. Active AWD with Rear LSD: 4EAT on Outback 2.5i
   4. Tie. Depends on what you need more? proactive AWD system or the Rear LSD (if offroading)
          * Active AWD without Rear LSD: 4EAT on Impreza 2.5i, Legacy 2.5i and Legacy 2.5i Ltd
          * Continuous AWD with Rear LSD: 5MT on WRX, Legacy GT, Outback 2.5i, Outback XT and 6MT on spec.B
   5. Continuous AWD without Rear LSD: 5MT on Impreza 2.5i and Legacy 2.5i

Subaru saves its best AWD system for the Impreza WRX Sti which has the DCCD system with front and rear LSDs.

I wasnt aware that the Outback 2.5i has the Rear LSD. Thats an advantage over the Legacy 2.5i.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46.451
主题: 172
帖子: 14506
注册: 2008年8月
内容贡献勋章
原文由 jinseng 发表
CR-V最次,连电控离合器都没有,基本是永远100:0


CR-V的双泵4WD系统示意图
液压双泵系统和多板离合器系统配合工作。
不是只有一个双泵系统。
[九九八八 编辑于 2008-11-08 08:54]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46.451
主题: 172
帖子: 14506
注册: 2008年8月
内容贡献勋章
破鞋关于蛤蟆的pdf文档里是这么说的
http://www_porsche_com/all/media/pdf/Cayenne_MY07_GB.pdf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50.498
主题: 173
帖子: 4820
注册: 2000年12月
这里面涉及到Subaru的部分错漏太多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46.451
主题: 172
帖子: 14506
注册: 2008年8月
内容贡献勋章
原文由 jinseng 发表

卡宴是使用托森中差的,和途锐一样,是纯机械的。


卡宴和途锐都是电控多板离合器中差。这个技术不是haldex提供的。
Q7是torsen。

从图上看,很明显。
卡宴分动箱
途锐分动箱
Q7分动箱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9.111
主题: 37
帖子: 3016
注册: 2005年5月
原文由 jinseng 发表

不是差很多,而是差太多了。

维特拉没有别的4驱形式。


昨晚看到过一个新款3.2大维爬坡测试的视频(链接地址忘记了),在标准的45度角上坡和45度角下坡的钢架上,哦,老天哪,半个直角啊,新大维竟然能非常轻松地爬上去、又非常稳健地爬下来,上坡还可以中停再起步,从视频的情况来看,它还有很大的余力,如果摩擦力足够的话,肯定可以爬更陡的坡度,实在太厉害了!比2.0老款强多了!

仅就爬坡这一点而言,3.2款新大维估计能够超过吉姆尼了,虽然吉姆尼也可以爬45度角以上的陡坡,但余力不太富余了,吉姆尼低速4L档输出到轮毂的扭矩在这样的陡坡上也只是刚好够用。

换句话说,3.2款新大维的爬坡能力在同样的测试环境中可以超过大多数的常见越野车和SUV,其他方面另论。非常意外和惊讶!

CRV、欧蓝德、奇骏之类的SUV难以望其项背!确实是差太多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36.659
主题: 59
帖子: 2298
注册: 2003年1月
原文由 jinseng 发表
全时四驱
  
通过一个柔性连接的※※差速器,再通过前轴和后轴的独立差速器,把驱动力分配到四个轮胎。与纯机械式的差速锁不同的是,全时四驱的差速器可以是粘结耦合式,也可以是多离合式,但相同的是都可以允许前后轮、左右轮之间有一个转速差,因此全时四驱就可以高速在公路上飞驰。


全时四驱的※※差速器并不都是采用粘式耦合器或离合器式的“柔性连接”,也有纯机械式的差速器,如烧包阿康说的XJ上的NP242或WJ上使用的NV242分动器中的※※差速器。(见图)我想楼主看图后,应该不会认为这个差速器是“柔性连接”的全时四驱※※差速器吧?

并且楼主话中说到的“与纯机械式的差速锁不同的是”这句话中的“差速锁”应该为“差速器”。因为对于真正的越野车分动器来讲,没有必要再去设计一个单独的锁止组件,这与前后桥上明显安装的差速锁不同。※※差速器的锁止只需要根据※※差速器的结构通过变换档位让差速功能失效即可,比如通过※※差速器轴的位移使分动器中的前后轴传动齿轮组啮合。实际上很多利用电子化控制的可100%锁止的※※差速器,使用的也是这种方式。

至于文章开始所说的“分时四驱只适合越野车”这句一样是不严肃的,应该改为“分时四驱只适合在越野状态下使用”。

对于文章中“全时四驱的缺点......全时四驱才被那些死硬派的越野人士所不齿......”之描述也不准确,应该将“全时四驱”改为“适时四驱”更合适些。事实上机械式的全时四驱系统深受死硬派的越野人士所喜爱,因为在很多路面上他们需要这样的全时四驱系统,比如陡峭的铺装路面或碎石路面,长距离的冰雪间断下的铺装路面,以及其他如使用分时四驱时则需要经常切换回两驱的复杂路面。这时车主会很希望自己的车有机械式的全时四驱系统。

所以楼主以上这些差错对于一个严肃的越野爱好者来说是不应出现的。

楼主对于全时四驱的描述,主要是基于一些城市SUV,而真正的越野车并非你所描述的这类四驱结构。简单讲,真正的越野车,其※※差速器应可实现100%的锁止,即拥有分时四驱功能。当然,一些简单的越野车取消了※※差速器,即只有分时四驱而没有全时四驱。

那些※※差速器不能达到100%锁止的SUV,都应归为城市SUV。

此外,正如前段时间我在与森林98讨论的差速锁问题中所述,更硬派的越野车除了拥有可100%锁止的※※差速器外,还有100%锁止的后差速器以及前差速器。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回复主题: 四驱技术扫盲贴
功能受限
游客无回复权限,请登录后再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