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富士X100与徕卡X1对比测试图片详解(兼顾其他像素接近的数码相机画质对比) [主题管理员:糊涂终结者]
正序浏览
主题图片汇总
主题内检索
浏览:77628 回帖:886
游客没有回帖权限
泡菜
泡网分: 13.84
主题: 378
帖子: 9298
注册: 2008年6月
原文由 苏特米尔 在2011-11-11 10:14发表

按照基本原理,一个基本的方法是:
在一定色域内,按照一定原则选择一些代表性色印刷在指定质量标准的纸板(或其他指定材料上)。另外,选择一台高质量严格标准的显示器,在电脑上做出和色板一模一样颜色色卡。一开始设计不可能和色板一致,需要不断反复修改。在此过程中,还要有辨色能力很强的专业人员将色板和屏幕上 ......


人工比对色板、色谱的方法很普遍,例如,PH试纸......等。好像目前许多情况下,仪器还代替不了人工。也许孤陋寡闻,是不是有公司出了辨色仪器。不过PH值可以不用试纸,有一些快速测量仪器,不过好像没有试纸可靠稳定。

[苏特米尔 编辑于 2011-11-11 10:37]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3.84
主题: 378
帖子: 9298
注册: 2008年6月
原文由 不怕风不怕雨 在2011-11-09 23:12发表
colorchecker的rgb是怎么得出来的?


按照基本原理,一个基本的方法是:
在一定色域内,按照一定原则选择一些代表性色印刷在指定质量标准的纸板(或其他指定材料上)。另外,选择一台高质量严格标准的显示器,在电脑上做出和色板一模一样颜色色卡。一开始设计不可能和色板一致,需要不断反复修改。在此过程中,还要有辨色能力很强的专业人员将色板和屏幕上的颜色比对,设计人员不断修改RGB值,直到色卡和屏幕颜色比对结果完全一致。这时的RGB数值就是色板的对应RGB值。它的精度取决于专业人员的辨色能力。这点放心,有些人辨色能力非常强,未必输于仪器。

使用应该不难,将设计好的相机对准色板拍照。如果得到的RGB值接近色板标定数值,说明你的设计是对的。否则,修改算法,重新来过。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78.07
主题: 37
帖子: 28238
注册: 2007年12月
内容贡献勋章
原文由 苏特米尔 在2011-11-10 22:08发表
如果专家觉得色卡和算法不对,可以修改标准和算法,而不是根据色卡和算法去修改我们的视觉和主观印象。

其中,这句话“而不是根据色卡和算法去修改我们的视觉和主观印象。”在语言修辞上属于一种比喻的用法,寓意为视觉印象比色卡和算法重要。因为读者并不会真的以为可以修改“我们的视觉印象”。所谓“本末倒置”的议论,很明白指的是只认为技术指标重要,视觉印象属主观偏见不可靠。这在一般的情况下,语义不会发生混淆。但是如果某个小流氓装昏蛋,装作不懂,别人也没办法。


“如果专家觉得色卡和算法不对,可以修改标准和算法,而不是根据色卡和算法去修改我们的视觉和主观印象”----这不等于是废话了嘛?因为要是专家觉得色卡和算法不对,当然是要修改标准和算法,而不是根据色卡和算法去修改我们的视觉和主观印象啦。但你再解释这句话“而不是根据色卡和算法去修改我们的视觉和主观印象”又与前面所说的相互矛盾了,即“寓意为视觉印象比色卡和算法重要”,既然“视觉印象比色卡和算法重要”,那还修改什么“色卡和算法”啊?以人的视觉印象判断不就结了吗?\(^o^)/~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3.84
主题: 378
帖子: 9298
注册: 2008年6月
如果专家觉得色卡和算法不对,可以修改标准和算法,而不是根据色卡和算法去修改我们的视觉和主观印象。

其中,这句话“而不是根据色卡和算法去修改我们的视觉和主观印象。”在语言修辞上属于一种比喻的用法,寓意为视觉印象比色卡和算法重要。因为读者并不会真的以为可以修改“我们的视觉印象”。所谓“本末倒置”的议论,很明白指的是只认为技术指标重要,视觉印象属主观偏见不可靠。这在一般的情况下,语义不会发生混淆。但是如果某个小流氓装昏蛋,装作不懂,别人也没办法。

[苏特米尔 编辑于 2011-11-10 22:12]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78.07
主题: 37
帖子: 28238
注册: 2007年12月
内容贡献勋章
原文由 苏特米尔 在2011-11-10 16:37发表
所有这些发言,不论多么转弯抹角,归总就一个意思:
相机画质好坏是以人的主观视觉效果为标准的。
数据指标只是在分析主观视觉效果的基础上产生的一个有效的工具,这个工具的好坏,也是以视觉效果为标准的,而不是相反。

色彩还原—说的准确点儿,就是数码相机如何“作假”欺骗我们的眼睛,使我们看到的图片产生看到 ......


既然是“相机画质好坏是以人的主观视觉效果为标准的”,那么偶在1楼解读的“主观视觉效果”没有错吧?\(^o^)/~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78.07
主题: 37
帖子: 28238
注册: 2007年12月
内容贡献勋章
原文由 苏特米尔 在2011-11-10 11:35发表
说得好,我在补充一下。
关于那个colorchecker色卡的问题,因为我不是这个领域的专家,不能提供权威性意见。但是有一点是比较清楚的,应当是先有专家的主观视觉经验和判断,然后才有的色卡标准和相机图像处理算法的。这个意思是说,人的视觉主观判断(专家的)是最初的根本和出发点。色卡标准和图像算法对不对,是以人的视觉经验为判断依据。如果专家觉得色卡和算法不对,可以修改标准和算法,而不是根据色卡和算法去修改我们的视觉和主观印象。楼主在这个问题上本末倒置了


你也老大不小了,偶都不好意思说你了,怎么还跟不怕风不怕雨学自慰啊?偶在哪里、在哪个帖子里“根据色卡和算法去修改我们的视觉和主观印象”了啊?!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78.07
主题: 37
帖子: 28238
注册: 2007年12月
内容贡献勋章
原文由 不怕风不怕雨 在2011-11-10 10:57发表
1. 追求数码相机的色彩接近于原物,这是你的基本观点。色彩接近于原物,你就要先定义原物是什么色彩,然后你才能鉴别数码相机的色彩是不是接近它,原物的色彩是怎么定义的?你一直说不清楚。

2. 在数码相机上,不同的曝光值会让照片上的“原物”呈现不同色彩,不同的测光方式也会造成不同的白平衡,同一个测光点画面构图稍有改变也有可能得到不同的白平衡,当同一个场景拍出两个白平衡的时候,你把哪个定义为数码相机的色彩?

3. 视觉舒适感取决于色彩关系,而不是孤立地和实物比照色彩,现实色彩色域那么宽你拿数码相机是追不过来的。想追求原物的绝对色彩,这在指导思想上就缺乏色彩常识。

4. 在数码照片上追逐原物的色彩产生的另一个问题是你没办法兑现。假如你拍数码照片是想在显示器上欣赏,你怎么解决不同显示器造成的色彩差异?相机还原得接近一点也好,差一点也好,早就淹没在色彩差异巨大的不同显示器之间了,你这个数据没有价值。

5. 假如你玩摄影是想输出欣赏,一样无法兑现“色彩接近原物”。先说印刷,平面印刷的图像文件分两种,一种是纯数字图像(矢量图),另一种是模拟图像(像素图),我们数码照片的图像一律都是模拟的,想印刷就必须转换成四色模式,你知道一个颜色从rgb转换成cmyk将产生多少种组合吗?在电脑上看到的可能是同一个色彩,但由于印刷色剂是化学材料,不同组合也会产生色彩差异,k到头是单黑,cmy到头是一种组合黑,两种黑是不一样的,不同组合的黑会产生差异,同一种黑印在不同纸材质上也是不一样的,这么多因素影响,即使是追求绝对色值见长的印刷在处理色彩上也是很棘手的事情,有时也会出现色彩误差较大的情况。况且对个人用户来说基本是不可能印刷的。再说打印,印刷尚且都搞不定色彩,打印就更无法控制了,同一个图像你在惠普和爱普生上打印产生的差异远远超过在三菱和海德堡上印刷,不同打印机的色彩甚至比不同显示器的差异还要大,你那个rgb拐了八道弯之后早就面目全非了。再说扩印,富士和柯达在相纸上的色彩差异是有目共睹的,你用哪个作为照相机的色彩和原物比较呢?

上述一共5个问题,囊括了数码相机可以感知色彩的各个领域,这几个问题交叉影响着数码相机呈现的绝对色彩,现有技术下你无法逾越。这势必造成了人们欣赏数码色彩的时候不得不接受一个较大范围的误差。这里我并不是彻底否定colorchecker的价值,它提供的数据就好比天气预报的“晴”,这个信息让我们判断带不带雨伞是有效的,但你想通过这个信息判断第二天是否值得登上电视塔去拍风光大片是不可能的。摄影是图像的世界,色彩是极其复杂的现象,在现有技术下最有效的是靠视觉感观和形象思维来评价,了解视觉规律,有助于你理解为什么会产生各种感觉,这才是正路。现在的量化数据只能是隔靴搔痒,如果基础科学没有革命性突破,你想用数据解读“画质”这种视觉综合感受,从指导思想上就是一个生搬硬套的伪科学态度。


O(∩_∩)O哈哈~,看到你这帖偶实在是忍不住笑出声来了!\(^o^)/~

恕偶直言,你大概有自慰的嗜好吧?在讨论问题时,你居然会莫须有地(或是望文生义地)虚拟别人的一个观点,然后对其狂批一通,以此获得快感?

请你注意,你在哪里看到的偶的基本观点是“追求数码相机的色彩接近于原物”的啊?!这里偶只不过在告诉你,对数码相机色彩的评估主要是根据其色彩还原的评测来判断的,而色彩还原的评测主要依靠拍摄colorchecker的24块色卡,再用专门的软件判读出来。这怎么成了偶的“追求数码相机的色彩接近于原物”的观点了啊?偶在这里分明讲的是数码相机色彩评测所采用的“方法”,而不是偶的“观点”呀?!如果说偶的观点,那就是评测两款数码相机色彩的优劣,主要靠对比两者的色彩还原度来判断,而不是靠人的主观意志,即对色彩的偏好。

所以,虽然你胡侃了1、2、3、4、5条,也不过是一大推废话,也许你就是靠这些东西来获得自慰的快感,那偶就不打扰了,请你继续.......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3.84
主题: 378
帖子: 9298
注册: 2008年6月
电脑显示器色谱简单,现实环境色谱复杂,根本不存在物理还原。见图: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3.84
主题: 378
帖子: 9298
注册: 2008年6月
所有这些发言,不论多么转弯抹角,归总就一个意思:
相机画质好坏是以人的主观视觉效果为标准的。
数据指标只是在分析主观视觉效果的基础上产生的一个有效的工具,这个工具的好坏,也是以视觉效果为标准的,而不是相反。

色彩还原—说的准确点儿,就是数码相机如何“作假”欺骗我们的眼睛,使我们看到的图片产生看到现实的错觉。
画质好就是不但视错觉看起来“真”,而且舒服。

[苏特米尔 编辑于 2011-11-10 16:42]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3.84
主题: 378
帖子: 9298
注册: 2008年6月
我的下面两段发言(第950、951楼),意思是提醒:画质是不能“仅仅”用数据指标评判,评判标准应当是人的主观感觉,数据指标只能是参考。主观视觉效果具有优先权,如果大家的视觉感觉认为指标不对,那就修订指标标准!
这有可能吗?有。再过几十年、或几百年、或几千年,我们的营养条件大大变化了,视觉细胞也可能进化了,辨色能力也进化了。那么色卡标准必然被修订。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3.84
主题: 378
帖子: 9298
注册: 2008年6月
我们每个人之间对颜色的感觉并不完全一样,同样环境下的一幅画,或同一个显示器上的照片。每个人的视觉并非是一致的,而是大体一致,“大差不差”。
同一个人年轻时和上了年纪细胞老化时,看到同一幅画或同一个颜色,是有区别的。有一个著名西洋画家,名字忘了,据说年老时的画作偏色,有科学家认为是年纪大,视觉变化所致。
有许多人色盲、色弱不必讲,正常人辨色能力差异是很大的。
所以说真实环境用相机进行“色彩还原”,根本就是不科学的说法。之所以这么说,是为了方便理解。现实中这种例子很多。例如“太阳从东方升起”,只是一种习惯说法。其实是地球自转,太阳并没有动。如果有人从字面出发,研究太阳是上午运动得快,还是中午运动得快,就是荒谬。

[苏特米尔 编辑于 2011-11-10 15:16]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3.84
主题: 378
帖子: 9298
注册: 2008年6月
现在靠墙一想,忽然明白所谓相机的“还原真实景物的色彩”理论上是根本不可能的。“可见光是电磁波谱中人眼可以感知的部分,可见光谱没有精确的范围;一般人的眼睛可以感知的电磁波的波长在在0.77~0.39微米之间,但还有一些人能够感知到波长大约在0.380到0.780微米之间。”。按照我们感觉分类,有赤橙黄绿青蓝紫七大类颜色。波长不同的电磁波,引起人眼的颜色感觉不同。0.77~0.622微米,感觉为红色;0.622~0.597微米,橙色;0.597~0.577微米,黄色;0.577~0.492微米,绿色;0.492~0.455微米,蓝靛色;0.455~0.39微米,紫色。
数码相机和电脑显示器(无论LCD还是CRT),只有红R,绿G,蓝B,三种颜色。你用三种颜色去还原无数种颜色,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不过大家疑惑了,我们有图有真相,不是做到了吗?其实那是“幻觉”。例如,现实中有黄色,电脑显示器根本不会发出黄色!那“黄色”是怎么来的?那是用红色和绿色混合出来的。实际这两种颜色根本没有变化,波长和频率并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实际也没有合并,只是到达我们的视觉细胞,我们产生了黄色的错觉而已。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3.84
主题: 378
帖子: 9298
注册: 2008年6月
原文由 不怕风不怕雨 在2011-11-10 10:57发表
1. 追求数码相机的色彩接近于原物,这是你的基本观点。色彩接近于原物,你就要先定义原物是什么色彩,然后你才能鉴别数码相机的色彩是不是接近它,原物的色彩是怎么定义的?你一直说不清楚。
2. 在数码相机上,不同的曝光值会让照片上的“原物”呈现不同色彩,不同的测光方式也会造成不同的白平衡,同一个测光点画面 ......


说得好,我在补充一下。
关于那个colorchecker色卡的问题,因为我不是这个领域的专家,不能提供权威性意见。但是有一点是比较清楚的,应当是先有专家的主观视觉经验和判断,然后才有的色卡标准和相机图像处理算法的。这个意思是说,人的视觉主观判断(专家的)是最初的根本和出发点。色卡标准和图像算法对不对,是以人的视觉经验为判断依据。如果专家觉得色卡和算法不对,可以修改标准和算法,而不是根据色卡和算法去修改我们的视觉和主观印象。楼主在这个问题上本末倒置了。

这里所说的人的主观视觉标准,不是任何人都可以的,只能是极少数经验丰富专家的。全世界这么大,无法事事请专家。仅仅尼康、佳能这几家的无数产品就足以把专家累死。所以就发明了色卡标准,制定了这个标准仅仅是为了方便和统一。因为即使专家也可能有不同意见,所以专家们就约定一个标准。这个是人定的,不是万古不变的,如果人觉得不合适了,完全可以再去修订。所以这个标准不是绝对真理,或“上帝的命令”。

[2011-11-10 11:57 补充如下]

那个colorchecker色卡虽然解决了很多生产、生活、科研上的实际问题,但她不是万能的,有些问题是解决不了的。“不怕风雨”提到的“取样”问题,也是色卡无能为力的。
回到相机画质问题上,依然是个人的视觉心理问题。不能用数据指标校正视觉,而是根据视觉修改数据指标。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8.44
主题: 211
帖子: 8470
注册: 2007年12月
原文由 糊涂终结者 在2011-11-10 08:48发表

至于“你想反过来取样,连想都不用想,根本不可能”,笑翻了!下面的彩色圆是苏特米尔先生提供的,偶用CS3就可以轻松地“反过来”取样了,怎么叫不可能呢?


计算机上的每个色彩本身就是一个rgb值。

从模拟向数字转换的取样不是你这么理解的。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8.44
主题: 211
帖子: 8470
注册: 2007年12月
原文由 糊涂终结者 在2011-11-10 08:48发表

“colorchecker的rgb是怎么得出来的?”----不是早就说过了吗?这色卡也不是偶发明生产的,那个RGB值也不是偶给出的。至于是先确定RGB值,再拿这个值输出成色彩,还是反过来取样,你也得问人家发明生产色卡的厂家吧?再说了,不论这个RGB值是怎么得来的,测试数码相机的色彩还原用colorchecker的24块色卡有什么错啊? ......


1. 追求数码相机的色彩接近于原物,这是你的基本观点。色彩接近于原物,你就要先定义原物是什么色彩,然后你才能鉴别数码相机的色彩是不是接近它,原物的色彩是怎么定义的?你一直说不清楚。

2. 在数码相机上,不同的曝光值会让照片上的“原物”呈现不同色彩,不同的测光方式也会造成不同的白平衡,同一个测光点画面构图稍有改变也有可能得到不同的白平衡,当同一个场景拍出两个白平衡的时候,你把哪个定义为数码相机的色彩?

3. 视觉舒适感取决于色彩关系,而不是孤立地和实物比照色彩,现实色彩色域那么宽你拿数码相机是追不过来的。想追求原物的绝对色彩,这在指导思想上就缺乏色彩常识。

4. 在数码照片上追逐原物的色彩产生的另一个问题是你没办法兑现。假如你拍数码照片是想在显示器上欣赏,你怎么解决不同显示器造成的色彩差异?相机还原得接近一点也好,差一点也好,早就淹没在色彩差异巨大的不同显示器之间了,你这个数据没有价值。

5. 假如你玩摄影是想输出欣赏,一样无法兑现“色彩接近原物”。先说印刷,平面印刷的图像文件分两种,一种是纯数字图像(矢量图),另一种是模拟图像(像素图),我们数码照片的图像一律都是模拟的,想印刷就必须转换成四色模式,你知道一个颜色从rgb转换成cmyk将产生多少种组合吗?在电脑上看到的可能是同一个色彩,但由于印刷色剂是化学材料,不同组合也会产生色彩差异,k到头是单黑,cmy到头是一种组合黑,两种黑是不一样的,不同组合的黑会产生差异,同一种黑印在不同纸材质上也是不一样的,这么多因素影响,即使是追求绝对色值见长的印刷在处理色彩上也是很棘手的事情,有时也会出现色彩误差较大的情况。况且对个人用户来说基本是不可能印刷的。再说打印,印刷尚且都搞不定色彩,打印就更无法控制了,同一个图像你在惠普和爱普生上打印产生的差异远远超过在三菱和海德堡上印刷,不同打印机的色彩甚至比不同显示器的差异还要大,你那个rgb拐了八道弯之后早就面目全非了。再说扩印,富士和柯达在相纸上的色彩差异是有目共睹的,你用哪个作为照相机的色彩和原物比较呢?

上述一共5个问题,囊括了数码相机可以感知色彩的各个领域,这几个问题交叉影响着数码相机呈现的绝对色彩,现有技术下你无法逾越。这势必造成了人们欣赏数码色彩的时候不得不接受一个较大范围的误差。这里我并不是彻底否定colorchecker的价值,它提供的数据就好比天气预报的“晴”,这个信息让我们判断带不带雨伞是有效的,但你想通过这个信息判断第二天是否值得登上电视塔去拍风光大片是不可能的。摄影是图像的世界,色彩是极其复杂的现象,在现有技术下最有效的是靠视觉感观和形象思维来评价,了解视觉规律,有助于你理解为什么会产生各种感觉,这才是正路。现在的量化数据只能是隔靴搔痒,如果基础科学没有革命性突破,你想用数据解读“画质”这种视觉综合感受,从指导思想上就是一个生搬硬套的伪科学态度。

[不怕风不怕雨 编辑于 2011-11-10 11:00]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3.84
主题: 378
帖子: 9298
注册: 2008年6月
原文由 糊涂终结者 在2011-11-10 08:48发表
至于“你想反过来取样,连想都不用想,根本不可能”,笑翻了!下面的彩色圆是苏特米尔先生提供的,偶用CS3就可以轻松地“反过来”取样了,怎么叫不可能呢?


我是楼主引用的三个彩色元始作俑者。我来向大家指出楼主上述话的误区。
我提供的三个彩色元不是真实的印刷纸片,实际上就是存在电脑文件里的三组RGB数值,电脑在读取我的文件后,按照文件内部指定的规则将这三组RGB数值显示在电脑屏幕上,大家就看到了三个色彩近似的彩色元。仅此而已。其实,我的这幅图片,严格地讲,是一个数学矩阵。中间三个圆形区域的矩阵元素的数值,正好是可以翻译成那三个RGB数值。电脑按照一定的算法,将这个矩阵映射到屏幕上,就形成了所说的图片。楼主不满足于看到屏幕上的图像,使用软件直接把我那个矩阵中相应区域的数值读取出来,这是一件非常正常和简单的事情。但是,回到讨论,这跟“不怕风雨”先生说到的现实空间取样问题没有关系,一分钱关系都没有。

另外,那三个圆的RGB数值是固定的,但是在不同的显示器上看到的却不是完全一样的颜色。我在办公室和在家里显示器看到的不同。楼主和其他人看到的,同理,也是互不相同,只是大体近似。楼主读取了那三组数值,但是他看到的到底是什么颜色?精确地讲,没人知道。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3.84
主题: 378
帖子: 9298
注册: 2008年6月
原文由 不怕风不怕雨 在2011-11-09 23:29发表

我来论坛只对事,不对人。我在和一个观点交流,并不是和lz交流。这样会减少很多无谓的争吵。在lz身上集中了很多摄影爱好者常见的观察误区(当然我也不能避免错误,这都是正常的),所以我还是比较有兴趣在这里讨论一下。


同意。

[2011-11-10 10:49 补充如下]

“同意”即“同样的意思”是也。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78.07
主题: 37
帖子: 28238
注册: 2007年12月
内容贡献勋章
原文由 不怕风不怕雨 在2011-11-09 23:12发表
从现实生活中的空间反射色彩转换为数字化的直射色光,是模数转换,这是一个基础科学问题,必定涉及测量、取样,模数转换的取样都是模拟的,取样如果要能数字的化,那它根本就没必要再转换了。正因为取样是模拟的,所以它转换的数字从理论上就是模拟的,这是一环扣一环的关系。什么是真正的数字?你先确定rgb值,再拿这个值输出成色彩,这至少在理论上是真正意义的数字,你想反过来取样,连想都不用想,根本不可能。

印刷在这个问题上是一个非常好的佐证。现在色彩还原最稳定的就是印刷,但印刷色样都是从cmyk关联到输出色彩,没有从输出色彩关联到cmyk的。为什么是单向关联?还是上面说的问题,你一旦反过来取样,必定变成模拟的。所以印刷色卡的色彩都是先有cmyk,后有色样,假如不给你色值,即使拿着色卡,你也无法还原出它的cmyk,不信你可以从色卡上随便剪下一块颜色拿到印厂,你说要还原出这个颜色,人家一定会问你要cmyk,否则很难准确地反向关联。正因为如此,我特别好奇colorchecker色卡的rgb值是怎么反向关联出来的,因为摄影捕捉的是一个特定光源、特定空气质量下的空间色彩,比印刷那种人工输出的平面色彩更难量化,它是直接来自大自然,这个东西要真如你说的能用一个绝对数字量化,那瑞士这工作室早该集体得诺贝尔奖了,还卖什么色卡呀?

事实上你也一直都说不清楚。colorchecker的rgb是怎么得出来的?


“colorchecker的rgb是怎么得出来的?”----不是早就说过了吗?这色卡也不是偶发明生产的,那个RGB值也不是偶给出的。至于是先确定RGB值,再拿这个值输出成色彩,还是反过来取样,你也得问人家发明生产色卡的厂家吧?再说了,不论这个RGB值是怎么得来的,测试数码相机的色彩还原用colorchecker的24块色卡有什么错啊?!

至于“你想反过来取样,连想都不用想,根本不可能”,笑翻了!下面的彩色圆是苏特米尔先生提供的,偶用CS3就可以轻松地“反过来”取样了,怎么叫不可能呢?

.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8.44
主题: 211
帖子: 8470
注册: 2007年12月
原文由 苏特米尔 在2011-11-08 17:50发表
建议:不用和楼主辩论了,让他无敌于天下吧!正所谓无知者无畏。


我来论坛只对事,不对人。我在和一个观点交流,并不是和lz交流。这样会减少很多无谓的争吵。在lz身上集中了很多摄影爱好者常见的观察误区(当然我也不能避免错误,这都是正常的),所以我还是比较有兴趣在这里讨论一下。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8.44
主题: 211
帖子: 8470
注册: 2007年12月
原文由 糊涂终结者 在2011-11-08 22:18发表

“色彩还原实际上是一个印刷术语”----又开始胡言乱语了!看百度百科的解释:

色彩还原

色彩还原指彩色胶片经过拍摄和洗印加工,彩色摄影画面的色彩大体上和原景物的色彩相一致。是早期彩□□□□□□摄影追求的目标。影响色彩还原的因素有胶片的性能,摄影镜头的质量,光线的色温、洗印条件、印片光号等。如果 ......


色彩还原的根本目的是一样的,印刷是我们平时经常接触的色彩还原最稳定、最有代表性的例证。印刷在这个问题中具有非常典型的参考价值。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8.44
主题: 211
帖子: 8470
注册: 2007年12月
原文由 糊涂终结者 在2011-11-08 22:24发表

色卡提供的rgb是怎么模拟出来的?请具体说明!


从现实生活中的空间反射色彩转换为数字化的直射色光,是模数转换,这是一个基础科学问题,必定涉及测量、取样,模数转换的取样都是模拟的,取样如果要能数字的化,那它根本就没必要再转换了。正因为取样是模拟的,所以它转换的数字从理论上就是模拟的,这是一环扣一环的关系。什么是真正的数字?你先确定rgb值,再拿这个值输出成色彩,这至少在理论上是真正意义的数字,你想反过来取样,连想都不用想,根本不可能。

印刷在这个问题上是一个非常好的佐证。现在色彩还原最稳定的就是印刷,但印刷色样都是从cmyk关联到输出色彩,没有从输出色彩关联到cmyk的。为什么是单向关联?还是上面说的问题,你一旦反过来取样,必定变成模拟的。所以印刷色卡的色彩都是先有cmyk,后有色样,假如不给你色值,即使拿着色卡,你也无法还原出它的cmyk,不信你可以从色卡上随便剪下一块颜色拿到印厂,你说要还原出这个颜色,人家一定会问你要cmyk,否则很难准确地反向关联。正因为如此,我特别好奇colorchecker色卡的rgb值是怎么反向关联出来的,因为摄影捕捉的是一个特定光源、特定空气质量下的空间色彩,比印刷那种人工输出的平面色彩更难量化,它是直接来自大自然,这个东西要真如你说的能用一个绝对数字量化,那瑞士这工作室早该集体得诺贝尔奖了,还卖什么色卡呀?

事实上你也一直都说不清楚。colorchecker的rgb是怎么得出来的?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78.07
主题: 37
帖子: 28238
注册: 2007年12月
内容贡献勋章
原文由 苏特米尔 在2011-11-09 19:51发表

这个所谓“物理机制”应当不是孟塞尔实验室制作工艺,而应当是原理和科学技术依据。不关该公司职员的事。是不是该公司的人不重要。


如果属于“原理和科学技术”问题,那就更不应该问偶了,偶不是早就声明过了嘛,偶是幼儿园毕业\(^o^)/~......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78.07
主题: 37
帖子: 28238
注册: 2007年12月
内容贡献勋章
原文由 苏特米尔 在2011-11-09 16:54发表
说话人提到的这是个印刷“术语”,其意思是把它借用在影像产品上大错没有,但还是有一点小问题可以商榷。这就是问题的实质。

如果是正常争论,你可以证明这点小问题也没有,这样就把对方反驳了。但你却没这么做,用了一个表面看起来似乎相关,实际八竿子打不着的论据反驳。其实,谁对谁错没关系,打岔使人郁闷。


到底谁在打岔啊?!有没有搞错?

如果“其意思是把它借用在影像产品上大错没有”,那么他可以直接说出“小问题”不就结了吗?其实根本不是大错没有,而是连小错都没有,他这么说才是理屈词穷,用这个所谓的“印刷术语”来打岔,转移话题。偶用百度百科对色彩还原的解释来回应他的所谓的“印刷术语”,怎么是偶用“八竿子打不着的论据反驳”的呢?这个解释清楚地表明色彩还原在影像产业也是广泛使用的。


“如果是正常争论,你可以证明这点小问题也没有,这样就把对方反驳了”----问题恰恰出在这里,他并没有说出有什么“小问题”啊?你让偶去证明什么啊?!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3.84
主题: 378
帖子: 9298
注册: 2008年6月
原文由 糊涂终结者 在2011-11-09 12:04发表
色卡都是爱色丽公司下属孟塞尔实验室制作的ColorChecker标准色卡,要问其物理机制来源,偶也不是其公司的职员,找错人了吧?


这个所谓“物理机制”应当不是孟塞尔实验室制作工艺,而应当是原理和科学技术依据。不关该公司职员的事。是不是该公司的人不重要。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3.84
主题: 378
帖子: 9298
注册: 2008年6月
原文由 糊涂终结者 在2011-11-09 12:04发表
偶再来解释一下:
色彩还原是什么术语,这不是问题的实质!不管它是什么“术语”,用在影像产品上有没有错啊?如果没有错,.......


说话人提到的这是个印刷“术语”,其意思是把它借用在影像产品上大错没有,但还是有一点小问题可以商榷。这就是问题的实质。

[苏特米尔 编辑于 2011-11-09 17:02]

[2011-11-09 17:16 补充如下]

如果是正常争论,你可以证明这点小问题也没有,这样就把对方反驳了。但你却没这么做,用了一个表面看起来似乎相关,实际八竿子打不着的论据反驳。其实,谁对谁错没关系,打岔使人郁闷。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78.07
主题: 37
帖子: 28238
注册: 2007年12月
内容贡献勋章
原文由 苏特米尔 在2011-11-09 11:47发表

是你使大家抓狂,大家不得不感叹。

我来解释一下:
“色彩还原实际上是一个印刷术语”,说话的人的意思很明白,是指“色彩还原”词义的最早的来源。你引用的解释是后来的借用和发展。
“但他对这个数据的来源、精度一点概念都没有”,说话的人指的是物理机制来源,不是你理解的由哪一家机构生产提供的。


偶再来解释一下:

色彩还原是什么术语,这不是问题的实质!不管它是什么“术语”,用在影像产品上有没有错啊?如果没有错,纠结它是什么“术语”有什么意义呢?

色卡都是爱色丽公司下属孟塞尔实验室制作的ColorChecker标准色卡,要问其物理机制来源,偶也不是其公司的职员,找错人了吧?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3.84
主题: 378
帖子: 9298
注册: 2008年6月
原文由 糊涂终结者 在2011-11-09 11:23发表
应该说他的质疑与偶解释无关!
请你不要再继续无聊下去,你有疑问可以质疑,不要中途抬杠,拜托了!

是你使大家抓狂,大家不得不感叹。

我来解释一下:
“色彩还原实际上是一个印刷术语”,说话的人的意思很明白,是指“色彩还原”词义的最早的来源。你引用的解释是后来的借用和发展。
“但他对这个数据的来源、精度一点概念都没有”,说话的人指的是物理机制来源,不是你理解的由哪一家机构生产提供的。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78.07
主题: 37
帖子: 28238
注册: 2007年12月
内容贡献勋章
原文由 苏特米尔 在2011-11-09 11:09发表

你把主题有关的帖子删除,而把你的一些无关的帖子保留。

被你删的帖子不过是在提醒你:你的回答和人家的质疑毫无关系。


应该说他的质疑与偶解释无关!

请你不要再继续无聊下去,你有疑问可以质疑,不要中途抬杠,拜托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3.84
主题: 378
帖子: 9298
注册: 2008年6月
原文由 糊涂终结者 在2011-11-09 10:58发表
重申,与本帖主题无关的帖子一律删除。


你把主题有关的帖子删除,而把你的一些无关的帖子保留。

被你删的帖子不过是在提醒你:你的回答和人家的质疑毫无关系。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78.07
主题: 37
帖子: 28238
注册: 2007年12月
内容贡献勋章
重申,与本帖主题无关的帖子一律删除。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回复主题: 富士X100与徕卡X1对比测试图片详解(兼顾其他像素接近的数码相机画质对比)
功能受限
游客无回复权限,请登录后再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