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大画幅自然摄影贴图及讨论区--告别唯美,从心开始。
正序浏览
主题图片汇总
主题内检索
浏览:500699 回帖:2500
游客没有回帖权限
泡菜
泡网分: 9.531
主题: 12
帖子: 495
注册: 2009年2月
自然摄影终归是一种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思考与探索,喜欢楼主的文字,喜欢这里的精品影像;
虽然技术不佳,也因此,常来学习!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9.789
主题: 7
帖子: 2255
注册: 2004年11月
何处不相逢 发表于 2012-5-16 09:35
题目叫水缸与碗柜,现在又加上水桶,并名之曰三者 之间的关系。这些都可以理解。不过由此也说明,作者本身对此的表现重点,是含混不清的。
浓缩和折射,是一个加工过程,和景物的原生状态,本不是一回事。
至于画面是否完美,我不认为自己有这个能力来下判断。但是,在一个画面中,不管你表现的是什么,甚至不管你是否清楚地知道你想表现什么,你画面的成份,而不甘当配角而决然跃出者,必为“恶金”。


哈哈,何老师是楸住水桶不放了,不过说实话,俺从拍摄到后来反复观看,的确没看出水桶有哪一点碍眼之处。不过一张片子确实不可能每个人都喜欢,摄影对我来说很简单,想表达的也很简单:自己眼中的生活。感谢何老师真实诚恳的意见,以后继续努力。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9.798
主题: 19
帖子: 1926
注册: 2006年12月
题目叫水缸与碗柜,现在又加上水桶,并名之曰三者 之间的关系。这些都可以理解。不过由此也说明,作者本身对此的表现重点,是含混不清的。
浓缩和折射,是一个加工过程,和景物的原生状态,本不是一回事。
至于画面是否完美,我不认为自己有这个能力来下判断。但是,在一个画面中,不管你表现的是什么,甚至不管你是否清楚地知道你想表现什么,你画面的成份,而不甘当配角而决然跃出者,必为“恶金”。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9.789
主题: 7
帖子: 2255
注册: 2004年11月
何处不相逢 发表于 2012-5-14 12:28
这张片子我反反复复看了好多遍,目光始终会停留在水桶上面。水桶是你想要表现的重点吗?我认为不是。我说的,就是这个问题。


也许不同的观看者体会不同吧,这张照片要说重点的话,可能就是碗柜和水缸以及水桶等其他物件之间的关系,我的很多生活静物都希望能浓缩出、折射出生活的痕迹很影子。这也是我坚持保证静物的自然状态的原因,如果为了保证画面的完美,而去拿掉水桶,我认为那是在破坏生活本身和自己心里的那份纯粹。我自己很相信这样的坚持,也是我自己个性使然,虽然很多单画面并不完美,但联系起来,却更能读出真实的生活,生活本身就不可能是完美的。

如果说水桶比较突出,也许更能让画面中的元素产生快慢关系,放在水缸边是方便,挡在碗柜门前说明其使用频率高于碗柜的开启,或是准备马上就要使用。

再贴一张‘不完美’的静物,旁边看电视的小孩晃动的脚,是破坏了画面呢?还是为场景添加生气?

《客厅》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9.798
主题: 19
帖子: 1926
注册: 2006年12月
夏罗多吉 发表于 2012-5-12 17:31
水桶是本来就在那里的,当时房主还准备帮我收拾一下,我赶紧制止了她。俺一直坚持拍摄自然状态,有缺陷那也是生活本身。不过我确实没感觉出水桶的问题,这应该就是他们平时使用的状态,放在水缸边上方便一些。


这张片子我反反复复看了好多遍,目光始终会停留在水桶上面。水桶是你想要表现的重点吗?我认为不是。我说的,就是这个问题。

九州同 发表于 2012-5-12 19:03
看书学习最后还是得落实到片子上。


俗话说,十年磨一剑。俺从扛起座机,还不满5年。不着急,慢慢来。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5.941
主题: 5
帖子: 3030
注册: 2007年7月
看书学习最后还是得落实到片子上。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9.789
主题: 7
帖子: 2255
注册: 2004年11月
何处不相逢 发表于 2012-5-11 12:50
康德认为,他的哲学有三大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我能够知道什么”,这是认识论的问题;第二个问题是“我应该做什么”,这是道德的问题;第三个问题是“我可以希望什么”,这是宗教和情感的问题。这三个问题归结起来,就是“人是什么”。
我理解,可以归结为那句老话,还是要即真即善即美。好理解吧?

夏兄的片子越来越讲究了,不过似乎味道淡了一点。
这张片子,感觉水桶有点不对。纯粹凭感觉说的哈!


水桶是本来就在那里的,当时房主还准备帮我收拾一下,我赶紧制止了她。俺一直坚持拍摄自然状态,有缺陷那也是生活本身。不过我确实没感觉出水桶的问题,这应该就是他们平时使用的状态,放在水缸边上方便一些。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9.798
主题: 19
帖子: 1926
注册: 2006年12月
夏罗多吉 发表于 2012-5-8 16:34
何老师这里理论太丰富了,看不懂了,还是继续拍生活!

《碗柜与水缸》
......


康德认为,他的哲学有三大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我能够知道什么”,这是认识论的问题;第二个问题是“我应该做什么”,这是道德的问题;第三个问题是“我可以希望什么”,这是宗教和情感的问题。这三个问题归结起来,就是“人是什么”。
我理解,可以归结为那句老话,还是要即真即善即美。好理解吧?

夏兄的片子越来越讲究了,不过似乎味道淡了一点。
这张片子,感觉水桶有点不对。纯粹凭感觉说的哈!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9.789
主题: 7
帖子: 2255
注册: 2004年11月
何老师这里理论太丰富了,看不懂了,还是继续拍生活!

《碗柜与水缸》
《拔火罐》
《修面》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9.798
主题: 19
帖子: 1926
注册: 2006年12月
继续读书

读书摘抄《邓晓芒:康德哲学演讲录》

第一讲 纯粹理性批判

当时对康德的哲学思想影响最大的是休谟,他说休谟打断了他的独断论的迷梦。

独断论也称教条主义,是当时德国流行的理性派哲学,由笛卡尔创立,强调先验的观念。英国盛行的是经验派,由培根所开创,注重的是经验。

经验论以前基本是唯物主义的,承认我们的感性知识来自外界事物的客观实在对我们感官的作用,我们通过感官就能把握客观实在的规律。但贝克莱和休谟把经验论推向了极端,形成了一种唯心主义的经验论。只承认我们在感性中、知觉中、在我们所接受的印象中所获得的东西,而把知识的来源问题撇开。

休谟一个著名的论证就是关于因果性的论证,对因果性的可靠性和必然性进行了解构。这是当时休谟向整个欧洲哲学界提出的挑战。

十年以后,直到181年,康德发表了《纯粹理性批判》。

康德认为,一切思维者都具有一种思维的结构,都必须服从于这样一种结构。这样的结构,他称之为先验的。从知识里面去发现知识普遍性的结构,这就是康德的思路。

以往的知识论都是按照亚里斯多德提出的真理定义,“知识就是观念和对象的符合”。但这样的定义,在休谟的攻击下已经站不住脚了。

对此,康德有一个解释。我们的观念和对象相符合,是因为这个对象首先符合我们的观念。

人类的知识不是一个凭空的认识,我们有一个认识之网,认识之网就是一个认识结构。我们用先天的认识之网,去捕捉经验中所获得的知觉和印象,然后把它们组成一个知识体系。那么,对于这个对象,人的观念是否可靠就要看我提出的判断是否符合这个对象世界—现象界的整体结构,这个整体结构可以看作是认识的对象,我们的观念如果符合认识对象,它就具有客观实在性。

这就是康德在认识论里的一个“哥白尼式的革命”。他把主体和客体的观念做了一个颠倒,不是主体符合客体,而是主体建立其客体,客体符合主体,这就为科学知识找到了新的基础。这个基础在于人的主体能动地建立起来的一种普遍必然性。

所以康德就建立起了一个理性的法庭,这并没有解决一切科学知识的问题,而是给科学知识的可靠性建立了一个基础。这就是康德对休谟的回应。



《纯粹理性批判》提出的总问题,是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先验的当然是先天的,先天的不一定是先验的。“先天的”是说我们在一件事情还没有发生之前就可以先天断言它;“先验的”除了可以先天断言它,还是我们的这个断言如何可能的知识。

按照康德的说法,谓词已经包含在主词里面的叫分析判断,谓词不包含在主词里面的叫综合判断。分析命题只能澄清知识而不能增加知识。但是分析命题有个长处,就是具有必然性。凡是经验的或者后天的综合判断都没有普遍必然性,都是偶然的。但是它能增加新的知识,这是其优点。

那么有没有一种判断既是综合的,能够增加我们的知识;同时又带有普遍必然性、先天性?这就是先天综合判断的由来。康德通过对我们已有知识的分析,认为存在这样的先天综合判断。比如,数学是一种先天综合判断,自然科学里面的基本命题也都是一些先天综合命题。

但是,康德的问题不是有没有先天综合判断,而是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它的可能性根据何在?它又是如何构造起来的?

《纯粹理性批判》总的来说是两大部分,一是先验要素论,一是先验方※※

认识结构要素分析通常分为两种:一个是感性要素,一个是逻辑要素。与之相对应,我们的知识分为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康德认为,这其实是同一种知识的不同层面。

感性是被动接受的。但是康德认为,你要能够被动接受,就要具有被动接受的能力—先验的感受能力。你必须要具有一套先验的形式框架,才能把这些具体的材料装下来。所以感性里面有先天的东西,这就是直观的形式框架。

感性的形式框架就是时间和空间。人的认识主体现有一套时间空间的结构,然后用这套结构去接受物自体刺激人的感官所形成和产生的那些知觉印象,这才叫做感受到。如果把时间和空间作为一种先天的直观形式,单独从知识中抽出来加以考察,可以用来解决一个问题,就是数学如何可能的问题。



光是一个感性地接受不叫知识,只有做判断才叫知识,而一旦下判断就有对错的问题。所以在康德看来,知识的基本要素就是判断。要做判断就要有逻辑,一切知识都有判断、逻辑、理性知识,这样的理性知识康德称为先验逻辑。在经验之先,又能够在经验中得到验证的、能够运用与经验对象的,就是先验的。

近代以来的自然科学都是定量化的,都可以用数学来加以计算,那是隶属于它的先天直观形式的。但更高层次的理解必须要有知性的概念。知性的纯粹概念,康德称之为范畴。

一切自然科学都包含纯粹知性的概念,所以包含先天综合判断。康德把这个判断分为四类:一个是质,一个是量,一个是关系,一个是模态。亚里斯多德的每类判断只有两个,康德将之改为三个。这三个判断呈现出正、反、合的关系,也就是第三个判断是前两个判断的综合。

量:单一性、多数性、总体性

质:实在性、否定性、限制性

关系:实体与偶性、原因性与依存性、协同性或者交互性

模态:可能性与不可能性、现实性与非现实性、必然性与偶然性

范畴不是列出来就行了,它还要演绎。演绎最后追溯到的就是这个最高点—先验自我意识的统觉。

有了自我意识和范畴,我们就可以看到,自我意识在人的一切知识中都起作用,起根本性作用。因此,自康德以后,人的认识就不再被看做是被动的,人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发挥。

至于康德所发现的这种能性以及这一套体系本身是从哪里来的,他说这个就不知道了。

现在我们回顾一下,纯粹理性批判的总问题,就是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的问题。

先验感性论解决的是数学先天综合判断是如何可能的。数学如何可能,是以人的先天直观形式—时间和空间作为条件的。

自然科学的可能性,就在于先验自我意识的统觉的综合统一,它体现为范畴以及图型的能动作用。

先验辩证法解决的第三个问题就是以往的形而上学是如何不可能的。产生这种逻辑错误的原因,就在于对现象和物自体的混淆。一切可能的经验都需要有感性,如果我们借助于理性的理念超出这个范围,就会导致先验的幻想。

第二讲  《实践理性批判》

《实践理性批判》涉及的是物自体的问题,涉及的是人的自由、人的实践能力、人的意志、人的欲望等问题。从结构上讲,《实践理性批判》从一开始就要从最高的地方降下来。所以,它从分析论中的原理出发,进入到纯粹实践理性的对象概念。康德认为,人在实践中把善恶当作自己的对象。如果你把善恶当作自己的对象来进行实践,你当然会受到影响。但你在实践中,你从欲望和意志出发,感性的影响是你的后果,这不是你事先考虑的。你事先并不一定要去考虑感性的后果,尤其是道德行为,是不应当考虑后果的。只有日常技术行为才考虑后果。

康德在道德方面是一个动机论者,这个动机本身伴随着情感。

纯粹实践理性还有一个辨证论,就是道德和幸福。

最后是方※※。方※※就是说道德,纯粹实践理性就是说道德。



一般的实践理性包括我们通常讲的日常事件,它的根基是一般的欲望。道德是最纯粹的实践理性,它的根基是纯粹的自由意志。

需要批判的是什么呢?是用这样一种纯粹自由的实践理性,去批判的考察人在一般的实践理性中的种种表现。



人具有一种纯粹的实践能力,这种能力一旦被肯定,那么由此也就肯定了人具有一种先验的自由。就是说,人在任何情况下,先验的就具有自由能力。自由的概念形成了由纯粹理性批判到实践理性批判两者之间的一个过渡。

自由是没有办法认识的,凡是认识的都已经处在必然之中了;如果要给自由找出一个原因,那这个自由已经不是自由的了。自由的内容在认识意义上是空洞的,但在实践的意义上是充实的。



在分析论中,康德首先区分了两种不同的原理,一种是主观有效的准则,一种是对一切意志普遍有效的法则。客观的法则是建立在纯粹实践理性之上的一个动机,准则往往基于个人的欲望。

如何把法则区分出来,康德提出了四条规律。

第一条是,你的意志的动机不能建立在一个现实的对象之上。功利主义的伦理学不可能找到一个普遍的实践的法则。

第二条是,个人的幸福也不能成为法则。功利主义和幸福主义其实是不可分的,获得功利最终还是为了实现人的幸福。幸福主义主要是衡量人的幸福度,所以更强调个人的感觉。但是,这个幸福感也不能成为普遍的法则。即使达到幸福的顶峰,也可能发觉它不过如此。

第三条是这样的:“能够提出这样一条实践理性的法则,就是要这样行动,使你的意志的准则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同时被看做一个普遍的立法的原则”。这有点像同义反复,它的意思就是说,是你的个人的准则成为一条普遍的法则。这就是康德所说的道德律。

第四条是自律的原则,是说上面的道德律,不是外人强加给你的,而是你自己的自由意志自己立法所制定的。自律的原则是康德的最高原则,是为了自由意志始终是自由意志,而不是沦为其它目的的手段。



自由的范畴表。每一项都是自由的,都涉及到善和恶,实现了自由就是善,违背了自由就是恶。但它的层次是不一样的,区别就在于:从带有更多的感性的色彩,一步步把感性色彩排除掉,到最后涉及义务的时候,已经不考虑感性了。这个范畴表的排列是有意义的,是指导人们怎样在一般实践理性的活动中,逐步上升到纯粹实践理性,实现真正的自由意志。



第三讲 《判断力批判》

康德认为,他的哲学有三大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我能够知道什么”,这是认识论的问题;第二个问题是“我应该做什么”,这是道德的问题;第三个问题是“我可以希望什么”,这是宗教和情感的问题。这三个问题归结起来,就是“人是什么”。

按照康德的※※观,人是越来越意识到自己的道德律的。所以判断力批判的提出,不仅给前面的两大批判搭起了桥梁,而且能够用来解释人类问什么越来越趋向于道德。

判断力就是把知性运用到感性对象的能力。这种意义上的判断力,康德称之为“规定性判断”。就是已经有了范畴,已经有了普遍的概念,要为这个概念找到恰当的对象。所以规定性判断有一个特点,它是从普遍到特殊,先有普遍然后把普遍运用到特殊的场合,其结果是形成知识。

而先有特殊的具体感性对象,然后从这个对象出发,为它寻求一般的原则,也就是从特殊到普遍,这也是一种判断力。称之为反思性判断力。反思判断通过反思有所体会,收获的不是知识,而是一种主观的感受,这种感受是人性的一种普遍性的感受。这种反思的判断力回到人的心中,感到一种普遍性的愉快。为什么会感到愉快?因为我们人类的各种能力得到了适合于它的对象。审美判断力的诸认识能力的活动不是为了认识外界的某个对象,相反,它是要从外界的某个具体对象返回自己的内心,是以内心的诸认识能力的协调活动本身作为自己的目的。

反思判断力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审美。审美判断力批判就是要研究人的鉴赏能力何以可能的问题。在审美中,每个东西是从质开始,然后再到量,然后关系,然后模态,由此形成美的四个契机。

第一个契机是质的契机。我们首先考虑,审美中我们获得的这种感受的性质是怎么样的?康德认为,应该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它不是一个具体的目的,但是它具有合目的性。就是说面对一个审美对象的时候,我调动我的各种认识能力,这些认识能力不是为了认识、不是为了道德、也不是为了受教育,而是为了它们本身具有一种协调活动,这些协调活动好像是为了趋向一个共同的目的一样相互配合着,但又没有目的。

第二个契机是量的契机。所谓“无概念的普遍性”,它是通过欣赏、通过感觉而达到的。

第三个契机是关系契机。其特点是一个美的对象具有形式的合目的性,主观形式的合目的性。也就是说,我们在欣赏一个对象的时候,欣赏的不是内容,而是它的形式。康德称之为“自由美”,就是摆脱了对内容的考虑的美。要考虑到内容,就不是自由美了,而是“依存美”、“附庸美”。

最后一个契机是模态契机,就是讲必然性,它的依据是共通感。审美的目的必然是趋向于共通感的。审美就是为了传递情感,形成共通感的。

康德认为,有一些对象是我们不能把握的,就是涉及无限的那种情况。理性能够提出理念,所谓理念就是涉及无限的概念。而知性提出的范畴,是把握有限的对象。
如何才能达到这样一种审美呢?必须调动你心中的另外一种能力,就是理性。你只有知性而理性不强,就欣赏不了崇高;理性未经锻炼,也欣赏不了崇高。
一个理性的文明人才能欣赏蛮荒的大自然,哪怕那个地方不适合人们生活。
崇高主要有两种,一是数学的崇高,一是力学的崇高。
数学的崇高就是面对自然界无限的量、庞大的体积、广阔的地平线,我们感到人的渺小。自然界在尺度上达到无限的时候,我们不能用知性去把握它,必须调动理性来把握它。
力学的崇高就是对力量的一种恐惧。

审美判断的演绎。所谓演绎,就是说美的判断都是先天综合判断。这种判断如何可能,它的根据何在?这就要从美的判断的性质说起。
一个审美判断首先具有这样的性质:它是主观的,但看起来好像是客观的。
审美判断还具有这样的性质:虽然它好像是客观的,但这种客观是一种主观的客观。也就是说,这种客观并不是这个事物的属性,而是人人都认为美、都表示认同,才显得好像是客观的。
为什么会有这种必然倾向呢?康德认为是因为人有共通感。
审美判断为什么可能?是因为人的情感具有共通性。这就是康德的演绎。
艺术是一种是人与人之间的共通感,在经验上体现出来并实现普遍传达的手段。共通感通过艺术,能够在经验中实现出来。
共通感还是人的先天素质,它使得每个人都可以进行美的欣赏。所以,在康德的观念里,欣赏和鉴赏力都高于艺术。

辨证论主要讨论艺术和审美的标准。
作为审美的感性的判断力,它是没有一个外在的标准的。用什么样的标准去评价它,都不足以把它的美揭示出来。
没有固定的标准,但是有相对的标准、无限的标准,这就是康德的回答。

一个有目的的东西看起来好像是没有目的的,而一个没有目的的自然的东西又好像是有目的的艺术品,这就是美在艺术品和自然界身上所具有的两面性。因此,我们有了这样一个观念:艺术品本身必须好像是自然物,自然物看起来像一个艺术品。而把自然界看作是一个艺术品、看作是一个有目的的产物,又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念:自然界的目的论的观念。
有机体的每一个部分都表现为服从整体的目的,每一部分都以整体作为目标。这与艺术品非常相似。一个艺术品,一个好的艺术品,它没有一个部分是多余的,每一个部分都是那么天衣无缝的符合它的主题。
关于有机体的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自组织”。自组织的观点体现出一个目的论的概念,就是内在目的论的观点,即自己以自己为目的。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5.94
主题: 0
帖子: 20
注册: 2010年1月
我想摄影和其他艺术一样都存在继承和发展、保守和激进的问题。审美的发展是无限的,比如构图的内在联系,没到2012年,你知道皮鞋和胶囊能联系起来吗。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9.798
主题: 19
帖子: 1926
注册: 2006年12月
读书摘抄《池田大作 杜维明:对话的文明》

对话的基本是承认他人和别的文明的宽容精神。不过,只是“承认”,还不能够摆脱“虽不否认,但会忽视”的秉性。因此,要进行真正的对话,“互相尊敬”就成为不可缺少的因素。更重要的是,要具有“称赞差异”这一广阔的胸襟。

人与人的相遇,看似偶然,其实可以说带有某种必然性。人如果使命感强烈为实现理想和目的而认真努力,就会与支持与指导的好人相遇。

对于普遍的人权应有的态度,我们考虑的是以下两点:一点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另一点是“不能把人当做手段,人本身就是目的”。

以前为避免文明互争而产生悲剧采用的办法,可说是一种“文化相对主义”。但是,这种“消极的宽容”是极其脆弱的。

更重要的是不要把差异当做负面价值,而要把它转换成正面价值。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只有确立了公正,才会给我们每个人带来利益。

如果我们能超越利己主义,就会真正享受到家人的亲切关爱;如果能够超越任人唯亲主义,就会体会到地区社会真正的善意;如果能够超越封闭的地区狭隘性,就会表现出真正意义上的※※心;如果能够超越排外主义的国家主义,就会提倡真正的世界公※※义;如果能够超越人类至上主义,就能够推进“人类共生的大地”的思想。

全球一体化的兴起,文化的同一化的必要感就会增强。

所谓“对话的文明”,并不是以“划一化”为目标,而是争取各自的文化既保持自己的传统性又获得普遍性的“在多样性中的统一”。

人们挖掘自己赖以立足的文化和传统,就可以发现存在于这种个别性基础之上的普遍性。全球性正是孕育于这种个别性之中。

衡量社会进步的一个基准,是个人的选择和自我表现能得到多大程度的扩大。

美国的自以为是、唯我独尊的本性是与对话的精神不相容的。特别是当他以“※※※的正义”的形式表现出来时,就不可能期待能与拥有其它信仰的人们开展富有成果的对话和接触。

不带正义的自由、不带关爱的合理性、不带礼仪的合法性、不负责任的权力以及不讲社会团结的个人尊严之类的价值,是不可能成为为人性开花发挥作用的重要的核心价值的。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9.798
主题: 19
帖子: 1926
注册: 2006年12月
继续读书学习

读书摘抄《苏宏斌:现象学美学导论》

按照胡塞尔的观点,现象学的基本原则应该是“面向事情本身”,在这一原则下,现象学的研究方法应该是本质直观和先验还原,研究的对象则是纯粹意识及其意向性结构。然而早期哥廷根学派的其他成员却只赞同本质直观的方法,同时他们也更倾向于把“事情本身”理解为客观的事物。海德格尔对这一切则做了彻底的改变,他认为现象学的研究对象是存在者的存在及其意义,研究方法是理解和领会出发的诠释学。而萨特则主张取消先验自我的概念,只需要返回前反思的自我。梅洛庞蒂认为,只要通过对知觉经验的意向性分析,就可以揭示人类对存在意义的原初的领会和筹划过程,从而成为联系胡塞尔现象学和海德格尔存在哲学的纽带。
但是,在不同的现象学家那里,仍然存在着某种一以贯之的内在旨趣。在我看来,这就是对西方传统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批判和超越,其根本方式就是追求思想的本源性。
不过,批判和超越形而上学并不是现象学的首创,德国古典哲学已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努力。康德所采用的方法是,首先假定本体与现象、理性与感性、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对立,然后再试图通过寻找他们之间的中间环节,来克服和消除这种对立。而现象学的方法则不同,从胡塞尔开始的每一位现象学家,明确否认二元论的合法性,试图寻找到某种二元对立产生之前的某种本原性的、浑然一体的状态。
※※的角度看,二元论的思维方式不仅是西方传统哲学的根本特征,也是从古希腊到近代的西方美学的根本特征。主要包括本体论和认识论两个方面。本体论意义上的二元论产生于柏拉图的世界二重化原则,并在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中得到进一步的确立。这一原则在美学上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本质主义,也就是把美的本质问题看作是美学研究的首要问题。认识论上的二元论则是由笛卡尔在近代确立起来的,这一原则在美学上的主要影响是科学主义,即把审美与认识对立起来,使艺术与审美成为认识活动的附庸。以康德和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试图通过辩证法消除这种二元论的思维方式,其结果却是形而上学的复辟。以胡塞尔和海德格尔为代表的现象学思想,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登上了思想的舞台。

第一章 现象学与美学的方※※变革
胡塞尔 超越自然主义
胡塞尔承认,作为感官知觉的看或直观无法把握到事物的普遍性。因此,首先要对看或者直观的意义加以扩展:“我们在完全广义上运用直观这个表述,这个广义是指自身经验,具有自己看见的事物并且在这个自身的看的基础上注意到相似性,而后进行那种精神上的递推,在这种递推的过程中,共同之物:红、形状等等自身的表现出来。也就是说,被直观的把握到了。”胡塞尔认为这种思维同样能够把握对象的一般性,因而名之曰本质直观。
海德格尔 走向后形而上学
海德格尔的兴趣一开始就集中在本体论方面,由此提出了一个纠缠其一生的问题:“如果存在着有多重含义,那么哪一种是主导的基本含义呢?什么叫存在?”
在海德格尔看来,现象学最需要研究的对象是那些处于隐蔽状态的、未显像的现象,而这种现象只能是存在着的存在。“对存在的领悟本身就是此在的存在规定。”因此,探寻存在的意义问题,就必须从存在论上厘清此在的存在机制。
海德格尔解构形而上学的思路是这样的:首先返回到西方思想的源头,揭示出希腊早期思想家源始的存在经验,然后再检验这一经验如何在柏拉图所开创的形而上学中受到越来越深的蒙蔽,然后再探寻超越形而上学的解救之路。
海氏认为,对古希腊人来讲存在不是抽象概念所把握到的普遍对象或意义,而是一个与人的存在息息相关的出现、打开、在场的显现和生成过程。不过这种思想在后期不可避免的失落了,这种失落的过程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得以完成。伴随着对存在的遗忘,作为形而上学基础的根据律进一步导致了一种计算性或者表象性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的显示后果就是现代科学与技术的发达和膨胀,而这一结果反过来又进一步加剧了存在被遗忘的现状。这种威胁从根本上触动了人类,迫使人类深刻认识到摆脱这种危机的迫切性,从而通过返回那种更源初的存在经验来寻求拯救之路。
海氏早期思想的核心是基础存在论。其出发点是:此在的生存论结构是“在世界之中存在”。显然,“在之中”是此在与世界的根本关系。他所说的世界,不是某个此在的世界,也不是所有此在的共同世界,而是此在本源性的世界经验。那么此在是如何获得自身的世界经验呢?海氏归结为此在的生存方式。具体地说,此在在繁忙活动中首先照面的存在者不是一般的物,而是各种用具。用具不是以孤立的方式存在,它总是指向一个用具整体,因为在每一个用具之间总是存在着依附关系。世界之世界性的显露有赖于用具的指引作用。指引就是借助某种标志来表示某种特定的含义,标志首先是一种用具。标志的这种显示和指引作用本质上乃是一切上手之物(用具)的存在论结构。这种存在性质又可以称之为因缘。
以一把壶为例。要想把握壶的物性因素,就首先必须摆脱对象性的思维方式。海氏认为壶之物性因素就在于它作为容器而存在;真正使壶具有容纳作用的是它的虚空;它所容纳的是水,水来自泉,泉来之天地;水是终有一死的人的饮料;水也可以用于敬神献祭。也就是说,壶中栖息着天、地、神、人。通过这种容纳和栖留,壶就把这四者带入它们本己要素的光亮中,也就是说使它的本质要素显现出来,从而成其为本质。
梅洛庞蒂 反对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
梅洛庞蒂认为,胡塞尔所说的先验还原是不可能彻底进行的,而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已经表明,人没有所谓的内在性,人就存在于世界之中,而且只有在世界之中才可能认识自己。梅洛庞蒂就此认为,所谓生活世界就是人在其中生活的世界,而对这一世界的描述不需要摆脱意向性分析的方法。他认为,人类的所有知识都产生于知觉经验所开启的视野中,知觉的原初结构渗透于整个反思的和科学的经验范围,所有人类共在的形式都建立在知觉的基础上。就这样,梅洛庞蒂终于以知觉现象为中介,把胡塞尔的现象学和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结合起来了。
在梅洛庞蒂看来,知觉的主体是肉身化的身体-主体,作为原初经验的知觉活动是人在世间的生存活动,是身体-主体与世界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交流,具有一种暧昧性的特征。所谓暧昧形式梅洛庞蒂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是指知觉经验既不是一种刺激-反应行为,也不是纯粹的构成活动,而是介乎这两者之间的一种辩证关系。知觉活动有着自身的结构,这种结构是由我们与世界的相互关系决定的,因此我们在知觉一个对象的时候,首先把握到的就是对象的整体,而后才通过分析发现促使他们结合起来的相似性。
身体与对象的区别在于,它永远不可能成为被观察者,而只能是观察者。我们的身体必须处于某一位置,因此对象只能将一定的侧面显现给我们。也正是这种存在方式,决定了我们对事物的知觉必然采取一种形象-背景的结构。
自我并不是一个可以被知觉的对象,因为我们总是处在一定的处境和行为中,我们只能在行动中确立自己的现实性和发现自己。因此,我们是通过自己与物的关系间接地了解自己,这种了解必然是不彻底和不充分的。
第二章 现象学的意向性理论
胡塞尔对于先验意识的考察主要涉及两个部分:现象学的时间意识和仪式活动的意向性特征。
时间意识是先验自我的存在方式,是在内在时间中绵延着的体验之流,只有时间意识才能使这种体验流获得统一。
意识的根本特征在于它“对某物的意识”,必然指向某物。一切非对象化的意识都是以对象化的意识行为作为基础的,因此,意向性成为意识活动的根本特征。
意识活动是由意向作用和意向对象构成的,所谓意向性理论就是研究如何通过意向作用而构成意向对象。意向对象并不是与外在的是在对象相对的内在对象,它是现象学对于意识体验的反思中才出现的。严格说来,意向对象并不是真正的对象,它只是对象的意义。但后期的胡塞尔认为,意义只是构成意向对象的核心,“完整的意向对象是由诸多意向对象因素的复合体构成的,在该复合体中,特定的意义因素只是形成一种必不可少的核心层,其它因素本质上是基于此核心层之上,因此这些因素同样可被称为意义因素,不过是在一种扩大的意义上。”这些因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对象的边缘与和对象本身。
第三章 审美对象的存在方式
第一节 胡塞尔:作为意向对象的审美对象
纵观胡塞尔对审美活动的分析,他基本上把审美对象看作是一种精神图像或图像客体。在图像意识中存在许多不同的立义形式,在它们之间有着相互叠加和互相蕴含的关系,因此构成了多重的对象性:
第一种客体是“物理图像”;第二种是图像客体或精神图像,又称展示性的客体,就是通过那些物理图像展示出来的一种新的图像;第三种客体是被展示的客体。
物理图像就是所谓立义材料或“中性与料”,意向活动就是通过赋予这些材料以一定的意义来构成意向对象的;图像客体则是由此所构成的意向对象;被展示的客体或图像主题则是意向活动所依据的实在对象。
就图像客体与物理图像的关系来说,两者不可能同时显现,因而具有一定的双重对象性,同时,两者存在者奠基关系。
就图像客体与图像主题的关系来说,图像主题本身并不在图像意识中显现出来,而是在图像意识中展现出来;图像客体得闲先是以图像主题的展现为前提的;两者具有相似性。
第二节 海德格尔:审美对象--存在真理之闪耀
海德格尔并没有专门的审美对象理论,因为在他看来,审美一词本身,就已经预设了一种二元对立关系。撇开思想方法和范畴体系的差异,海德格尔与其老师之间对艺术作品的现象学分析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他们都试图从画面之中看出更多的东西,也就是说,都把审美对象看作是与画面所给与的感受材料不同的东西。
那么,艺术作品中所包含的这种审美对象究竟是什么呢?海德格尔认为这就是艺术家所领悟到的存在之意义或真理。真理是指存在者之无弊。艺术的特征就在于,艺术家通过刻画此裂隙(世界和大地的争执)而赋予真理一定的形象,海氏称之为真理的“闪耀的嵌合”,这种被嵌入作品之中的闪耀就是美。在这里,真与美相统一的古老命题,被赋予了崭新的意义。
第三节 萨特、茵加登和杜夫海纳的争论
第四节 讨论
以胡塞尔为代表的现象学家坚持一种构成性的意向性理论,把审美对象看做是意识的意向性活动的构成物,同时又或多或少的肯定感知材料对构成审美对象的奠基作用,实际上是把审美对象当成审美主体与实在对象的中介环节。因此,是通过寻找中介环节来消解主客体之间的二元对立。
以海德格尔和梅洛庞蒂为代表的另一方,则抛弃了这种构成性理论,认为审美对象意义的构成是在主客体分离之前的本源性状态中完成的。因此,他们是通过回溯到某种非二元论的源始状态,来彻底消除和摆脱主客体之间的对立的。
第四章 审美对象与艺术作品
第一节 艺术作品与审美对象的区分
严格说来,把艺术作品看作一种实在之物,只是就艺术欣赏这种特殊的审美经验而言的。对于艺术创造活动来说,艺术作品同样是一种意向性的构成物。
现在的问题是,人们在艺术作品的表演中究竟观赏到什么东西?
以看戏的过程为例。杜夫海纳认为,我们所感知的不是演员的声音,而是演员的歌唱是配有音乐而非乐队伴奏的歌唱,是在这歌唱中显现的歌词和音乐的整体,这个整体构成了我们的审美对象。这样的一种审美对象当然是一种感性的存在,但在这感性之中显现着意义。意义究竟是什么东西?它既是众多的又是单一的。对于音乐来说,它是乐段、旋律、变奏的统一;对于戏剧来说,它是故事、主题、结构的统一。这样一种感性存在及其意义统一体,就是审美对象。

茵加登把文学作品看做一种多层次的构造,它们分别是:字音及高一级的语音组合;意义单元;多重图式化层面;再现客体层面。
着四个层面中,只有第一个被归结为构成意向对象的感觉材料,后面的三个层面都是意向对象,构成一种层层递进的关系,其中,再现客体占据了作品结构的最高层。不过,茵加登指出,某些作品中包含着“形而上质”,只有那些伟大的艺术作品才具有这种品质。这些品质,其实就是传统美学所研究的各种审美范畴或审美形态。客观地说,有关这方面的学说,是现象学美学的薄弱环节。
第二节 艺术作品的结构形态
杜夫海纳认为,艺术作品的一般结构包含三方面的要素:材料、主题和表现。显然,这一结构模式不过重复了胡塞尔的下述观点:意向对象是意向行为通过赋予感觉材料一定的意义而构成的。
第三节 茵加登:艺术作品的具体化
艺术作品之所以需要具体化,根本上讲是因为它是一种意向对象。而一切意向对象都具有空白和未定性。
从艺术欣赏的角度讲,审美活动就需要把作品的空白之处加以填补,这就是所谓作品的具体化。这种现象就提出了一个客观性的问题。
第四节 杜夫海纳:作品、表演与公众
杜夫海纳把表演活动看做是艺术作品向审美对象转化过程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阶段。包含在作品中的思想要想真正成为思想,不仅要求表达,而且要被人感受到。
作品的现实性是指它根据表演与否而所是的东西;作品的真实性是指他想成为通过表演而恰恰成为的东西,即审美对象。由于真实性时表演活动的目标而不是起点,表演因此成为解释活动。对于同一部作品,可以做出种种不同的解释,作品的意义也随着时代的变更替而变化。
创作过程就是作品由非现实向现实的过渡。不是他想要创作作品,而是作品自己想要在他身上出现。作品选中了他,把它作为体现自己的手段。在这个意义上,对艺术家本人而言,确有一个作品先于他而存在。至于这个作品究竟是什么,他并不知道。认识它的唯一途径是在创作中发现它。
作品期待于观赏者的,既是对它的认可又是对它的完成。
艺术作品通过自身的呈现制服了观赏者的情欲,建立起秩序和节奏,使心灵在平静下来的躯体中怡然自得。因此,通过鉴赏力,见证人把自己提高到了人的普遍水平,正是这种人的普遍性决定了鉴赏判断的普遍性。因而作品对欣赏者的作用,也就是审美对象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只有超越一个你和一个我的关系,人群才是本质上具有社会性的人群。在这个意义上,审美经验是一种社会行为。他在更高的层次上把人们集拢到一起,尽管个人仍然是个人,他们却又休戚与共之感。这种对公众的拥有,也因此成为审美对象与其他对象相区别的重要标志。
对于艺术作品向审美对象的区分,以及前者向后者转化过程的分析,是现象学美学的重要理论贡献。
第五章 审美对象与其他对象
在审美对象中,知觉所注重的乃是材料的感性特质,形式的最终目的就是把这些感性特质呈现出来。
正是由于艺术突出了材料本身的存在,因此审美对象就与实用物品相疏远,而与自然亲近起来。尽管审美对象已经赋予自然以某种形式或秩序,但由于它不是智力活动的对象,而只能诉诸于感性的审美经验,因而它的意义必然是无可穷尽的,这就使审美对象保留着自然所具有的神秘性和原始性。形式就是使“感性成为自然的东西”,形式使审美对象不再作为一个实在对象的再现手段而存在,而是有它自身的存在。
何为风格?风格就是“作者出现的地方”。风格首先是以技巧的形式表现出来,它就是某种处理材料的方式。艺术技巧并不是中性的技术手段,它是为某种独特的想法或看法服务的。
在审美对象身上,显现出一种活的意识统一体。因为审美对象不仅表现出一种服从于审美的感性形式的必然性和艺术家首先体验到的一种意义的必然性,而且它的形式还显示着创造这一形式的作者的个性。
我们对待世界的态度可分为两种:自然态度和哲学态度。
所谓自然态度就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采取的思维方式。通过这种方式,我们所意识到的是一个在空间中无限延伸、在时间中无限变化着的世界。
胡塞尔认为,这是由先验意识的意向性结构和时间特征来赋予的。首先,任何事物的显现都是以侧显的方式进行的,这导致了空间意识的产生,是事物具有空间上的延展性。由于未显现的事物必然构成已知事物的边缘域,因此空间就显现为无限的。其次,组成纯粹意识的体验流本质上是一种时间性的存在,正是这种现象学的时间意识成为外在世界所具有的客观时间的根源。
第六章 审美经验的构成要素
梅洛庞蒂和杜夫海纳把审美经验归结为一种知觉活动。是一种身体-主体与对象之间一种往复不已的相互作用和交流。按照这种看法,艺术家不是站在生活之外去观察生活,而是把事物也看做有机的生命的主体,与其建立一种平等的交流关系。而事实上,艺术家在观察对象的时候,并没有与事物对立起来,他总是设法忘却一切对于事物的固有看法,使自己完全沉浸到事物当中去,使自己变成事物的一部分。只有这样,他才能真正领悟风景的魅力和意义。反过来,当艺术家与风景建立了这样的交流关系后,景物自然也就获得了自己的生命。艺术家正是从这种生命的述说中领悟了大自然的奥秘,从而获得了取之不尽的创作资源。
第七章 审美经验动态过程
杜夫海纳把审美经验划分为三个阶段:呈现、构成和评价。首先,在知觉的原始经验--身体的感知中,使对象的感性特征充分呈现出来;其次,在知觉活动的控制下,通过想象活动来构成作为意向对象的审美对象;最后,在知觉中所包含的理解力的作用下,把握审美对象所表现的意义,并产生最终的审美感觉。
第一节 呈现阶段
在这个阶段,先验的理智能力尚没有接入,对象是直接向我们的肉体呈现的。这里可以说用肉体的我思代替了先验自我的构成意识。在这个原始的知觉阶段,我们的肉体和对象实际上是作为一个主客体的整体存在于世界上的,在这个整体中,主体和客体密不可分。
审美对象首先是感性的高度发展,其全部意义都是在感性中给予的,而感性必须用肉体来承受。因此,美感经验首先是一种纯真的愉悦。然而另一方面,肉体也必须首先具有智力,才能够正确或者适当地感受作品的意义。
第二节 构成阶段
想象力是顺着肉体本身在呈现方面首先获得的经验来调动的,其基本功能就是把这种经验转变成可见的东西,使之接近再现。
审美经验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主体与对象必须相隔一定的距离。对于那些无距离的感觉,是没有真正的艺术性可言的。
第三节 评价阶段
思考是为了把握对象的意义,并对其审美价值作出做出准确的评价和判断;感觉则是审美活动的最终目的。
原始经验把对象的外观呈现给肉体的自我而感觉则在对象身上揭示出一种内在的深度。主体在感觉中呈现出一种新的态度,能否产生这种感觉就成为衡量我的知觉能力和存在深度的标志。
感觉作为一种存在体验,本身是一种静观。
真正的审美知觉就是康德所说的反思判断力。
从思考到感觉的态度不是一种单向的过渡,而是一种相互交替的构成。正是这种交替运动把审美知觉推向了高峰。杜夫海纳由此完成了对于审美经验过程的分析。
第八章 审美经验的主体间性特征
第九章 现象学与西方现代美学
结语 反对形而上学与现代美学的出路
形而上学主要包含两种形态:本体论和认识论。与之对应,传统美学研究包含着两个核心问题:美的本质问题和审美经验的特征问题。
对于美的本质问题,现代美学所采取的一种常用做法,就是将其彻底加以否定或排除。
在这方面的典型例子就是现代英美的分析哲学。在他们看来,美学研究的任务就是对传统的美学命题进行一种语言批判,即通过语言和逻辑的分析方法,清除传统美学中那些无意义的形而上学的命题,以此完成对于传统美学的治疗任务。
另一方面,现代欧陆哲学则是采用非理性的现代本体论代替传统本体论。其根本特点,就在于把人及其生存或生命活动纳入了本体论的研究视野。在唯意志论和生命哲学所建构的本体论体系中,人的存在都被认为处在各种存在者之上的最高位置。这显然是一种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
而后现代主义不是以一种新的思想建构来为我们提供新的方向,而是彻底否定了进行思想建构的可能性,所剩下的似乎只有一种解构性的思想批判了。这显然也不是一种当代思想的真正出路。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9.798
主题: 19
帖子: 1926
注册: 2006年12月
润普 发表于 2012-4-23 18:51
恭喜何处被资深,今后要多发些片子,多写心得感想。


片子去年拍得不少,不过很多时候不知道说什么。发上来,听人家说好或者不好,我觉得没意思。因为我对别人怎么判断自己的片子不感兴趣,也不需要别人的赞美来获得满足。对于我来说,拍摄的过程就是一种很大的满足,片子只是一种意向活动的结果而已。从这个角度而言,对片子是否满意,只能说明当时对事物的领悟是否到位。所以我觉得风光摄影,还是要在深度上下功夫,而没必要满世界乱跑。对于一个场景,一个地方,不在于你是否拍摄过,而在于你究竟在这里感受到了什么,究竟看到了什么。你发掘得越深入,你的片子就越有深度。从结果讲,就越与别人不一样。这个不一样,不是为不同而不同,而是对事物认识深度的不同,是更加接近事物的本质,就是所谓的真。当然,这种拍摄的方式很多人不理解。反正我是很喜欢,因为每次都有新认识,所以是乐在其中。当然,也有很多时候,一无所获。不过,你能知道无所获的原因,又何尝不是一种收获呢?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9.798
主题: 19
帖子: 1926
注册: 2006年12月
甲马戏珠 发表于 2012-4-23 08:14
何处对于批评的嘴硬的硬可不光在嘴上。环顾屋脊,何人能如何处般把自己的片子升格到这种境界?

大象无形,守望,向往,空灵诉说的是人与苍穹间的交流,阐述的是作者的精神修为。你看不出当中门道,那是修为不够,你觉得偏色,那是拘泥世俗。你看见贡嘎,那是你眼花了。


“嘴硬”是俗语,按照九爷自己的书面语言,准确的表述应该是:“执着与固执”。

我说的是我的感受,谈不上所谓的境界。您将之“升格”为“境界”,小小地满足了我脆弱的自尊心,我必须给您说声谢谢!

“大象无形”是一种很高的境界,我反复照镜子,确实还达不到。这个问题上,您有点拔苗助长了。

人本来就是天地间的一粒尘埃。自培根以后,主客易位,大自然成了人类征服的对象;广岛的蘑菇云,宣告的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彻底颠倒;所谓物极必反,西方主流的意识形态也开始了反思,于是有了绿色运动的兴起;城市的日益扩张,“景观”的无所不在,迫使人们开始了感性地逃离钢筋水泥的森林。因为在那里,人更容易回归本来的面目,更容易以自然的时空为观照,从而重新发现自己。
“苍”说的是颜色,“穹”描述的是形状,合起来指的是天空。这主要是一个传统的空间概念。在这里,您说对了一半。

知道自己修为不够,还是不错的:人贵有自知之明嘛!

按照科学的观点,我那几张片子都是偏色,这点您没说错。

那确实是贡嘎,您没眼花;如果只看得见贡嘎,用您自己的话来说,那是“修为不够”。 本帖最后由 何处不相逢 于 2012-4-23 11:34 编辑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0.115
主题: 1
帖子: 114
注册: 2012年3月
九州同 发表于 2012-4-19 20:47
不知道您心里怎么想的,更说不上您想要的是什么。

我个人感觉何处有一个缺点,凡是别人批评他的片子,他一定是嘴硬的很。
其实提意见的才是好心。不过,艺术家们可能是这样---不能批评。


何处对于批评的嘴硬的硬可不光在嘴上。环顾屋脊,何人能如何处般把自己的片子升格到这种境界?

大象无形,守望,向往,空灵诉说的是人与苍穹间的交流,阐述的是作者的精神修为。你看不出当中门道,那是修为不够,你觉得偏色,那是拘泥世俗。你看见贡嘎,那是你眼花了。 本帖最后由 甲马戏珠 于 2012-4-23 08:15 编辑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9.798
主题: 19
帖子: 1926
注册: 2006年12月
tm561017 发表于 2012-4-22 22:07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个人的看法;如何看一幅摄影作品,1作品是真实的。2作品的神形兼备。3作品作者的情感。


一张片子,总要表达什么东西吧?如果一张片子的所有元素,都共同地表达这个东西,差不多可以算一张片子吧。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0.839
主题: 19
帖子: 3017
注册: 2009年11月
九州同 发表于 2012-4-19 22:13
我对于那张617(暂时这么说,真假宽幅不管)感觉是要加Haze镜,蓝的一塌糊涂。

这实际上又引出另一个话题,照相是为了谁,照片是给谁看的,当然有人说照相就是为了自己,我也同意。
我也见过心态特别牛逼的说,我拍了这么多片子只能是给那么几个人看,道理怎么说都行。何处的感觉也许真的我读不懂。

大画幅论坛真正谈拍片子的恐怕何处这块是难得的帖子,争论自然应该有。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个人的看法;如何看一幅摄影作品,1作品是真实的。2作品的神形兼备。3作品作者的情感。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9.798
主题: 19
帖子: 1926
注册: 2006年12月
润普 发表于 2012-4-20 16:24
何处,俺的那些回复都是玩笑话,因为你针对构图的讨论,让俺不太服气,就想搅浑水,你还是要坚持你的理念,并祝拍片愉快。

蛔虫也是现代减肥的一种方法。




早看出来啦!

构图是很基本的,但不能局限在里面。
我个人体会,由构图--构成--张力--格式塔,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里面的顺序不能跳过,只能慢慢的超越它。越往后走,隔在你的感受和表达之间的那道墙就会慢慢被突破。最终,由感觉来,还是回到感觉去。
个人体会,这是一个很愉快的过程。
也祝你愉快!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43.138
主题: 10
帖子: 18938
注册: 2006年11月
年内主力装备
E-PL5
何处,俺的那些回复都是玩笑话,因为你针对构图的讨论,让俺不太服气,就想搅浑水,你还是要坚持你的理念,并祝拍片愉快。
以下内容由 润普 于 2012-4-20 16:26 补充
蛔虫也是现代减肥的一种方法。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9.798
主题: 19
帖子: 1926
注册: 2006年12月
九州同 发表于 2012-4-19 20:47
不知道您心里怎么想的,更说不上您想要的是什么。

我个人感觉何处有一个缺点,凡是别人批评他的片子,他一定是嘴硬的很。
其实提意见的才是好心。不过,艺术家们可能是这样---不能批评。


我在逐句回复,你却挑刺态度。
我观察九爷有一个特点:一旦说话不对路,马上就改套路。哈哈!

甲马戏珠 发表于 2012-4-19 21:06
这莫非就是传说中的瓦蓝?俺立马被何处这蓝给镇住了。此蓝本应天上有,人间何处按快门。
没有构图,没有思考,没有观念。这三无作品达到了三大皆空的境界。如果再能够没有按快门的话,那则四大皆空也!


很遗憾,您说错了。
您说的这些,这里面都有。看不到这些,说明您还真不懂。

小梅沙 发表于 2012-4-19 21:13
这张前景有些曝光不足,线条还是取得不错的


你说第二张?
是显示器没调好吧?

润普 发表于 2012-4-19 21:18
何处要的是感觉,不能感动别人,也就孤芳自赏了,他要的无法产生共鸣,坚持自己的观点也无可厚非;
再看“向往”和“守望”,相隔不到几步,还使用了不同焦距的镜头,有很强烈的技巧痕迹,而且注入了个人的主观意念,以引导其他观者的意向,有点生硬了。


能否感动你,不能作为是否孤芳自赏的依据。
感动不了你,只能说明或者是你或者是我或者我们的感觉,是有问题的。
这里面当然有技巧、有意图。看得出来这些,说明你懂这些;只看到这些,说明你只懂这些。
我拍下的,只是我看到的。没有想要引导谁的视线。这一点,你错了。

房前屋后种点菜 发表于 2012-4-19 21:31
整成黑白还是不错滴!


同感。
只是这话不能反过来说。

九州同 发表于 2012-4-19 22:13
我对于那张617(暂时这么说,真假宽幅不管)感觉是要加Haze镜,蓝的一塌糊涂。
这实际上又引出另一个话题,照相是为了谁,照片是给谁看的,当然有人说照相就是为了自己,我也同意。
我也见过心态特别牛逼的说,我拍了这么多片子只能是给那么几个人看,道理怎么说都行。何处的感觉也许真的我读不懂。
大画幅论坛真正谈拍片子的恐怕何处这块是难得的帖子,争论自然应该有。


您那括号,很严谨。不过也包含着一点点怀疑。
从这个角度也仅仅从这个角度讲,您有点少见多怪了。

什么“Haze镜”的,我不懂。不过您可以用PS调调试试,如果你对效果满意,谢谢您告诉我一声!

照相当然可以为了谁,但是,一定要为了谁吗?我嚼着,您有点被功利缠着了。

争论不一定是好事,不过起码不能当成坏事。哈哈,欢迎!

孤影自赏 发表于 2012-4-20 09:03
喜欢这调调。


喜欢就好! 本帖最后由 何处不相逢 于 2012-4-20 14:33 编辑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5.941
主题: 5
帖子: 3030
注册: 2007年7月
润普 发表于 2012-4-19 21:18
何处要的是感觉,不能感动别人,也就孤芳自赏了,他要的无法产生共鸣,坚持自己的观点也无可厚非;
再看“向往”和“守望”,相隔不到几步,还使用了不同焦距的镜头,有很强烈的技巧痕迹,而且注入了个人的主观意念,以引导其他观者的意向,有点生硬了。


我对于那张617(暂时这么说,真假宽幅不管)感觉是要加Haze镜,蓝的一塌糊涂。

这实际上又引出另一个话题,照相是为了谁,照片是给谁看的,当然有人说照相就是为了自己,我也同意。
我也见过心态特别牛逼的说,我拍了这么多片子只能是给那么几个人看,道理怎么说都行。何处的感觉也许真的我读不懂。

大画幅论坛真正谈拍片子的恐怕何处这块是难得的帖子,争论自然应该有。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4.866
主题: 1
帖子: 2746
注册: 2008年12月
小梅沙 发表于 2012-4-19 21:13
这张前景有些曝光不足,线条还是取得不错的


整成黑白还是不错滴!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43.138
主题: 10
帖子: 18938
注册: 2006年11月
年内主力装备
E-PL5
九州同 发表于 2012-4-19 20:47
不知道您心里怎么想的,更说不上您想要的是什么。

我个人感觉何处有一个缺点,凡是别人批评他的片子,他一定是嘴硬的很。
其实提意见的才是好心。不过,艺术家们可能是这样---不能批评。


何处要的是感觉,不能感动别人,也就孤芳自赏了,他要的无法产生共鸣,坚持自己的观点也无可厚非;
再看“向往”和“守望”,相隔不到几步,还使用了不同焦距的镜头,有很强烈的技巧痕迹,而且注入了个人的主观意念,以引导其他观者的意向,有点生硬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54.23
主题: 94
帖子: 14262
注册: 2006年4月
何处不相逢 发表于 2012-4-19 13:47
这不是贡嘎
这是向往


这张前景有些曝光不足,线条还是取得不错的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0.115
主题: 1
帖子: 114
注册: 2012年3月
何处不相逢 发表于 2012-4-19 13:48
这不是贡嘎
这是空灵


这莫非就是传说中的瓦蓝?俺立马被何处这蓝给镇住了。此蓝本应天上有,人间何处按快门。
没有构图,没有思考,没有观念。这三无作品达到了三大皆空的境界。如果再能够没有按快门的话,那则四大皆空也!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5.941
主题: 5
帖子: 3030
注册: 2007年7月
何处不相逢 发表于 2012-4-19 15:20
我觉得与“好”还是“不好”无关,因为这就是我想要的。
严格说来,根本谈不上“想”还是“不想”,只是一种感觉:感觉到了,就按下快门了。
所以说只是一种感觉,谈不上想法,更无关技术了。


不知道您心里怎么想的,更说不上您想要的是什么。

我个人感觉何处有一个缺点,凡是别人批评他的片子,他一定是嘴硬的很。
其实提意见的才是好心。不过,艺术家们可能是这样---不能批评。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9.798
主题: 19
帖子: 1926
注册: 2006年12月
九州同 发表于 2012-4-19 15:03
我觉得不太好,远处的雪山被蓝色弥漫着,这并不是您想要的吧?想法与技术手段并不一致。


我觉得与“好”还是“不好”无关,因为这就是我想要的。
严格说来,根本谈不上“想”还是“不想”,只是一种感觉:感觉到了,就按下快门了。
所以说只是一种感觉,谈不上想法,更无关技术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5.941
主题: 5
帖子: 3030
注册: 2007年7月
何处不相逢 发表于 2012-4-19 13:48
这不是贡嘎
这是空灵


我觉得不太好,远处的雪山被蓝色弥漫着,这并不是您想要的吧?想法与技术手段并不一致。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9.798
主题: 19
帖子: 1926
注册: 2006年12月
这不是贡嘎
这是空灵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回复主题: 大画幅自然摄影贴图及讨论区--告别唯美,从心开始。
功能受限
游客无回复权限,请登录后再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