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抛砖引玉之二 ---- 不同镜头背景虚化的比较
正序浏览
主题图片汇总
主题内检索
浏览:57457 回帖:136
游客没有回帖权限
泡菜
泡网分: 31.396
主题: 0
帖子: 70
注册: 2001年8月
黑旋风做研究是一把好手.让我学到很多.

我觉得最重要,也需要牢记的是弥散圈公式
C = (f*d)/((M*f+d)*N*(M-1))

当d趋于无穷远,此公式简化为
C = f/N/(M-1)

这正是Jacobson提到的有意思的结论:对于极远处的背景, 镜头的虚化能力
和通光孔直径(焦距/光圈值)成正比.

用此公式很容易算出极远处的背景的弥散圈大小,与图中各曲线一致.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11.992
主题: 155
帖子: 21951
注册: 2000年10月
内容贡献勋章 优质内容勋章
gjgjgjgj。

也许下一代数码相机的相对孔径要做到F0.5左右,如果CCD尺寸不变的话。其实对于那么小的成像面积也并非做不到。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223
主题: 23
帖子: 1736
注册: 2000年8月
再接再厉, 把虚化进行到底

首先要说明一下为什么在前面的讨论中一直假设同样的放大倍数, 这是因为在同样的胶片幅面上,放大倍数相同则主体的成像大小相同,在这基础上讨论背景的虚化才是有实际意义的.

现在让我们来比较一下不同画幅相机的虚化能力.

大家都知道幅面越大虚化能力就越高, 为什么呢? 用景深来解释是不充分的, 一则120的最大允许弥散圈直径更大, 二则上文中已经说明了景深和虚化间没有直接的联系.

由于120和135的胶片幅面不同,等放大倍数的假定不再有效, 新的讨论基础是: 两中相机分别用等视角的镜头以同样的对焦距离拍摄. 这个假定保证了主体在片子中成像的比例及透视相当. 以645为例, 645的长边是60mm, 135的长边是36mm, 若以长边为基准, 645相对于135的焦距系数是1.66, 所以下面的例子是以166mmF2.8的645镜头和100mmF2.8的135镜头在2米的对焦距离计算的, 计算结果如图五所示.

这个结果没有什么特别的, 645的镜头由于焦距长, 在底片上当然虚化的更厉害. 但当俺把两根曲线的值相除时, 结果令俺吃了一惊, 竟然是个与背景距离无关的常数! 立刻用弥散圈的公式 C = f^2*(So/Soa-1)/(N*(So-f)) 推导了一番, 答案是简明的,

假设: 镜头的焦距系数是K, 小画幅镜头的焦距是f, 大画幅镜头的焦距是K*f, 光圈,对焦距离都相同,则它们的弥散圈直径之比为:

C大/C小 = K^2 * (M-K)/(M-1)

这里M是相对于小画幅系统的放大倍数. 例如在图五的计算中, 135系统是100mm镜头对焦距离2米, 故M=20. 考虑到通常的人像摄影时M和K有数量级的差异, 上面的结果可以有条件的简化为

C大/C小 = K^2

这是个很有意思的结果, 用文字表述就是: "当不同画幅的相机用等视角,等光圈的镜头在相同的"较长的"对焦距离拍摄时,它们弥散圈的直径之比等于焦距系数的平方". 由于底片的面积不同, 实际的虚化程度须按两个底片放大成相同尺寸的照片后的结果比较, 也就是小画幅的弥散圈直径还得再乘以K. 如此得到我们的结论:

结论: 当不同画幅的相机用等视角,等光圈的镜头在相同的"较长的"对焦距离拍摄时,它们虚化程度之比等于焦距系数.
这里"较长的"对焦距离的含义是M远大于K, 否则须加修正系数: (M-K)/(M-1)

注意这个结论是普适的, 应用于645/135时, 就是:645的虚化能力是135的1.66倍.

解释一下, 所谓"虚化能力是135的1.66倍"是指最终印成同尺寸相片时, 弥散圈的直径比135的大1.66倍. 参考弥散圈的计算公式可知, 弥散圈的直径线性反比于光圈数, 所以也可以理解成: 645镜头的虚化能力与光圈1.66倍的等效焦距的135镜头相当. 例子: 645镜头的166F2.8 = 135镜头的100F1.7.

当把这个结论推广到数码机时, 就能解释为何消费级的数码机虽然有F2.0的光圈确还是无法虚化背景. 以俺自己的古董数码相机 Olympus C2020Z 为例, 它相对于135的镜头焦距系数是K=5.38. 由于CCD小故M值极大, 可以不考虑修正系数.

结论:  Olympus C2020Z 的虚化能力是135系统的1/5.38.

Olympus C2020Z 的长端是105F2.8, 但只相当于135系统105F15的虚化能力. 当然就无虚可言了   

图五: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223
主题: 23
帖子: 1736
注册: 2000年8月
机长: 还是把你说的图贴上来了, 那个推导的帖子里数学式子多了点, 估计大部分人都不爱看. 其实我自己也一样

下图是图一在0-10厘米区域的放大, 可以看出当距离为30mm以下时线条开始重合(当然实际并没有重合), 而这时的弥散圈是0.03-0.04间, 差不多就是最大允许弥散圈的位置.

图四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
主题: 5
帖子: 332
注册: 2002年4月
好文章值得收藏,good!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m9m
资深泡菜
泡网分: -0.001
主题: 74
帖子: 4452
注册: 2000年7月
这个帖子应该加入网刊,啥时候名字变蓝?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11.992
主题: 155
帖子: 21951
注册: 2000年10月
内容贡献勋章 优质内容勋章
谢谢黑旋风,

这些推导就足够了,所以,景深和焦距无关的结论是在特定条件下的。

嘿嘿,惭愧,俺也曾经是工科硕士,现在看到这些推导头都大了。 提这个问题想说明的是,摄影理论中许多“定理”其实都是特定边界条件下的近似结果,大概是为了一般摄影者的方便,毕竟做个摄影家是不需要太多的光学和数学知识的,但讨论器材时如果把这些“定理”无限扩大化的话,难免会有些误导。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223
主题: 23
帖子: 1736
注册: 2000年8月
先谢谢各位的鼓励.

To 机长, 俺的计算工具在家里的电脑里, 等夜里俺把你说的图贴上来. 这里俺先做一些数学的小推导.

按公式  C = f^2*(So/Soa-1)/(N*(So-f)) 假设放大倍数为M, 背景离主体的距离是d, 则

So=M*f  Soa=M*f+d
C = (f*d)/((M*f+d)*N*(M-1))   (注: 原公式的值是负的, 这里把它转正了)

假设有两个焦距各为f1,f2(f1>f2)的镜头, 用相同的光圈N, 相同的放大倍数M拍摄同样的场景, 算出焦点后距离d的弥散圈直径分别为C1和C2, 则容易算出

C1/C2 = (M*f1*f2 + f1*d) / (M*f1*f2 + f2*d)

这个比值在随着d的增长趋于f1/f2, 即对远处的背景200毫米镜头的弥散圈直径会趋向于比50mm的大4倍, 这个结果可以由上文中的图一验证. 这其实也是个有意思的结论, 简单地可以描述为: 对于极远处的背景, 镜头的虚化能力与它的焦距成正比.

可在另一段, 当d很小时, 比值则会趋近于1. 计算一个例子,
假设 f1=200, f2=50, M=20, d=30, 算得

C1/C2 = 0.978

即在主体后30mm处, 它们的弥散圈的大小已非常接近, 所以算得的景深很接近(不是相等)是可能的.

2) 按西老的公式 http://www.xitek.com/xuetang/optics/depthoffield.htm 把里面的符号换成咱这里的

后景深 = N*c*So^2 / (f^2 - N*c*So)

其中, N:光圈, c:容许弥散圆直径, So:对焦距离, f:焦距

假设放大倍数是M, 则 So=M*f

后景深 = (N*c*M^2) * (f/(f - N*c*M))

在假定等光圈, 等放大倍数时, 上式中的前项是定值, 不同焦距镜头的景深差异由后面的 (f/(f - N*c*M)) 的比值决定

由此可知, 所谓的"同样倍率、同样光圈,景深与镜头焦长无关"的近似成立条件是: N*c*M要远小于f,  
1. N要小, 即光圈要开大,
2. M要小, 即主体在底片的成像要大

计算两个例子,

例一
N=2.8, c=0.035, M=20
f1=50, 该比值为1.04
f2=200, 该比值为1.009
在这个给定条件, 200mm和50mm的景深有约3%的差别.

例二
N=5.6, c=0.035, M=40
f1=50, 该比值为1.18
f2=200, 该比值为1.04
在这个给定条件, 200mm和50mm的景深有约13%的差别.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11.992
主题: 155
帖子: 21951
注册: 2000年10月
内容贡献勋章 优质内容勋章
黑旋风你能不能把图1焦点后距离=0-2倍景深的部分曲线画出来?

从你这个图上看,很难让人相信“同样倍率、同样光圈,景深与镜头焦长无关”这样的结论,因为从这个图上看,4根曲线都应该在焦点后距离为0的时候收敛于0,那么除非这4根曲线还有一个交点,不然不可能出现弥散园相等而焦点后距离也相等,也就是景深相等的情况。那么为什么把这个交点对应的弥散园直径做为计算景深的条件,值得思考。

换句话讲,在同样光圈、同样放大率的情况下,弥散圆直径是与镜头焦距密切相关的,除非某个特定的弥散圆直径,广义上讲,景深和镜头焦距严重相关!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9.272
主题: 1
帖子: 283
注册: 2001年2月
昨晚一点刚在香港的二手网站上定了台EF85/1.2,一得意就没回无忌看看
黑兄怎么半夜1:30贴这篇文章,真是"与我心有戚戚"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
主题: 16
帖子: 251
注册: 2001年5月
有一种说法,镜头的虚化背景能力和通光孔直径(焦距/光圈值)成正比,可以用来估计镜头的虚化背景能力。
以该文中 85F1.2, 85F1.4, 135F2, 85F1.8 的图为例:
85/1.2 = 71 mm
85/1.4 = 61 mm
135/2 = 68 mm
85/1.8 = 47mm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6.891
主题: 32
帖子: 758
注册: 2001年1月
建议收入无忌网刊!
绝对好文!
需要的就是这种踏实认真的研究精神!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1.803
主题: 7
帖子: 359
注册: 2001年12月
Great Work!

这工作俺一直想做来着,就是没做。

前几个结果跟俺想象的结果差不多,85/1.2实在出乎预料了。

结论,除非有钱买超大口径镜头(85/1.2之类),长焦在背景虚化上总是占优势的。

===================
奇怪,怎么又默认这个名字了。

[※※蓝 编辑于 2002-04-19 09:10 ]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
主题: 6
帖子: 462
注册: 2001年10月
好文,实是好文!思路新颖,想法别致,说理充分,全面。读后悉然。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223
主题: 23
帖子: 1736
注册: 2000年8月
图三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223
主题: 23
帖子: 1736
注册: 2000年8月
图二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223
主题: 23
帖子: 1736
注册: 2000年8月
图一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223
主题: 23
帖子: 1736
注册: 2000年8月
---------------------------------------
这个主题原本是贴在 http://www.xitek.com/forum/showthread.php?threadid=78357 中的, 但似乎和贴主讨论的问题不是很相关, 而俺自己又觉得是挺有意义的问题, 所以把它拉过来,扩充修给后重起一贴.
---------------------------------------

常见到这样的问题: 85/1.8和135/2.8哪个背景虚化的更厉害? 100F2.8和50F2.8, 当主体的成像同样大小时, 景深哪一个大? 背景虚化哪一个更厉害?

景深是容易计算的, 下面是由 http://211.99.196.232/cgi-bin/pgc/test/formular.cgi 算出的结果
假定放大倍数是1:20(典型的135竖幅半身像), 计算的是后景深
50F2.8-----对焦距离1米----30.11mm
100F2.8----对焦距离2米----29.67mm
200F2.8----对焦距离4米----29.45mm
可知长焦头的景深稍浅, 但差别微乎其微. 笼统的说就是景深都是30mm. 但它们的背景虚化是很不一样的! 当我们想分离主体和背景时, 重要的不是景深, 而是虚化程度.本贴就想探讨一下如何计算背景的虚化, 以及比较不同镜头的虚化能力.

所谓虚化就是焦外的点在焦平面的成像的弥散圈超过了"容许弥散圆直径". 显然虚化的程度取决于弥散圈的大小. 用上面的例子, 当镜头对焦眼睛时, 耳朵基本还是清晰的,
后脑勺的头发开始落在景深外面, 但此时弥散圈的差别还不大, 但对于人身后4米的树林, 200mm镜头形成在底片的弥散圈会明显的大于50mm的, 所以给人的感觉是200mm的虚化能力更强.

弥散圈的计算也是容易的, 按 photo_net ( http://www_photo_net/learn/optics/lensTutorial ) 给出的弥散圈近似计算公式:

So: --主体到镜头的距离
Soa: --焦外另一物体到镜头的距离
C: --焦外物体弥散圈直径  
N: --光圈 (f-stop)
f: --镜头焦距

C = f^2*(So/Soa-1)/(N*(So-f))

这里So, Soa是对原文中定义的简化描述, 当不是微距摄影时和原定义"近乎"一样. 想深究的请参看原文.

OK, 开始计算了,

第一组, 计算当放大倍数是1:20时, 28/2.8(物距56cm), 50/2.8(物距1米), 100/2.8(物距2米), 200/2.8(物距4米) 对主体后10米内不同距离物体的弥散圈直径.


图中的横坐标是焦外物体在主体后的距离, 纵坐标是弥散圈的直径, 曲线越高, 虚化程度越高.
可以看出, 在主体后50cm内时, 有差别但不大, 随着距离的增加, 差距迅速加大, 28F2.8的镜头从2米起就几乎是直线了, 最大弥散圈也就半毫米左右, 50F2.8则从6米左右开始拉平, 远处物体弥散圈在1毫米的左右. 而100F2.8尤其200F2.8则在10米的距离内越远虚化的越厉害.  

第二组, 让我们比较几只长用的人像头, 50F1.4, 85F1.8, 105F2, 200F2.8, 同样假设1:20的放大倍率.


结果是有趣的, 在背景离主体一米内时, 50F1.4有最强的虚化能力(其实比85和105也没强多少). 三米以外时,200F2.8就一骑绝尘而去了, 85F1.8和105F2表现接近, 在一到三米内的虚化能力超过50和200.  

第三组, 看一看几个超级人像头的表现, 85F1.2, 85F1.4, 135F2, 加一个上一组的85F1.8作对照, 放大率还是1:20


可见这几个大光圈头的虚化远胜85F1.8, 其中85F1.2更是一马当先, 它对离主体1.5米的背景的虚化, 相当于85F1.8对10米外背景的虚化! 85F1.4和135F2则差别不大.

希望这些比较能帮助选镜头的朋友消除心中的疑惑. 抛砖引玉, 不对之处还请DX们指正.

[黑旋风 编辑于 2002-04-19 01:30 ]
相关标签: 28/2.8 135/2.8 景深 背景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回复主题: 抛砖引玉之二 ---- 不同镜头背景虚化的比较
功能受限
游客无回复权限,请登录后再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