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闲聊镜头的立体感、层次感和空气感 [主题管理员:晋山晋水]
正序浏览
主题图片汇总
主题内检索
浏览:30401 回帖:209
游客没有回帖权限
泡菜
泡网分: 0.395
主题: 0
帖子: 65
注册: 2015年4月
秃瓣杜英 发表于 2015-7-10 00:38
老师对相机在画质表达力中不可或缺的论点很切合实际。
是牛机还是狗机,是全幅还是截幅,是C家还是N家,区别不但有,而且大。
同样场景,截幅按理说只是全幅的一部分,但如果同一场景、用同一镜头比较,将全幅画面裁成截幅画面,其纵深感的第一眼感觉,截、全两幅,我比较过(照片找不见了),确有细微差别的——介或许亦说明不同相机之间的差别,遑论色彩细节等差别更大之处。
但老师说,要拍出空气感,首先要有空气感变化明显的场景,如果是空气质量很好,一眼从前景望到背景都没有什么明显的差别,这是一种全画面同质化的情况,空气感就被削弱了……好像不太同意,有差别、无差别,那和空气质量有关,和介里进行探讨的“空气感”似不吻合。

在下理解,老师诠释的是空气显像感,而此帖楼主或许可能要说明的是画面的空气存在感。
既“存在”,无论晴之通透、霾之弥漫,都应算作是空气感,是有空气存在的那种神清气爽抑或潮湿闷沉的感觉,是一种不但调动眼睛并且调动其他器官一起参与画面意境的画质能力——我怎么也越说越玄虚了?


“老师”不敢当,学无止境,我也是学生,咱们进行这些讨论,都是为了互相取长补短

观点相同部分就不再赘述

我这里强调的“空气感”或者“立体感”的概念都是在狭义范围内的。

这个狭义的意思,就是指这个“空气感”是作为表达的主体出现,就好比我们评价某人的相貌,一般首先都会说他(她)的最大特点,比如脸长,或者鼻子大,或者丹凤眼,因为这是他(她)相貌上最抓人的地方,观众第一眼就会注意到的地方,然后继续描述下去才是第二特点第三特点。

举个例子:就像写文章一样,如果是一句话的神回复,我们可能会绞尽脑汁将我们最喜欢的那个点用最简短但是最打动人的文字表达出来;如果是短文,我们会尽量围绕重点描写;如果是中篇,可能就会出现配角,第二配角,群众演员龙套之类的辅助角色。从简单到复杂,逐步弱化,当然也有倒叙的方式,把某个想要表达的重要特点放在结尾,前面都是烘托铺垫,结尾才是画龙点睛的情况,这和个人表述风格或者目标有关系。

我们在创作作品的时候,也要有一个思路,这个场景中,哪个特征是最抓人的,或者作者被这个场景中的哪个部分感动了并且想把它表现出来传导给观众。

这个思路其实就是创作的起点。摄影是一门记录的艺术。为什么是艺术?因为摄影本身是有很多技巧可供选择的,而不是单纯只有记录的能力。这些技巧的存在,可以让它脱离简单记录工具的身份而上升到创作工具的层面。

这样再回头看我前面的理解,为什么要使用“强化”“削弱”等词语,目标就在这里了。如果,一个场景中,“空气感”是我们想表现的主体,那么自然需要一个可以强化这种感觉的场景,如果这个场景“通透”是主体,“空气带来的影响”就相对比较弱,虽然物理上的空气影响依然存在,但是“感”这个部分这时所表现的特征是“空气质量好到几乎没有存在感”了,这时候,如果作者想表现的是这个城市的空气质量好,这当然也可以说是一种画面的空气感,但这种空气感,已经不能当成画面的主体去对待,因为这种场景表现的主体一般是城市风景或者人文,空气感基本上处于一种被过滤状态,通透的空气对清晰表现主体有很大的帮助。这就像时装秀,如果MT穿的是一件完全透明找不到任何光线反映出来款式的衣服,我们要轻易看出它的款就有困难,服装师在创作时也许会局部调用完全透明的材质,但不会大面积的使用这种材质,因为那样,观众会说,这和没穿没什么两样,都看不出什么款了,还需要设计师干吗?(当然为了出名搞个秀的情况除外,因为那时候的主体是让人去讨论作者和他的“创举”,但即使是这种情况,依然需要有足够的辅助道具来维持它的话题性)。这里举这个例子没有任何讽刺的意思,这是很多时候摄影人都容易犯的错误,就是不能准确地把握每件道具对表达主体的作用。

这里引申出来的是一个思路:一个好的作品,每件道具都是可以利用上的。作为摄影师,可以使用的创作器材应该是一个很完整的概念,相机,镜头,后期,灯具,道具,阳光,水。。。都是可以为了自己的创作目标服务的。在技巧上,既可以是做加法,也可以是做减法,同样,构图、色彩、光影表现,也都是为了强化感觉服务的,“空气的存在感”也是其中“道具”之一,它起到的作用类似于像一些大光圈镜头在最大光圈时表现出来的特性那样,增强了整个画面的“氛围感”,就像我zt的那张照片,它充分抓住了阳光在空气的作用下,将场景烘托得更加暖意,这里面融进了作者借助景物所表达的情感在里面了,观众第一眼看到之后多半会感受到作品表现出了一种热腾腾暖洋洋的生活气息(当然这是我个人的感受)。这种方向在其它领域也有共性,另一个典型的例子是音乐,如果不是听演唱会,而是用器材重放,有喜欢用耳机听的,但耳机无法达到大口径低音喇叭所带来的那种整体震撼感,在家里放音乐又很难带来在嗨吧所感受到的那种震撼感。这就是氛围的作用,这里面并没有高低之分,而是兴趣点的取向问题。

所以您说的“是一种不但调动眼睛并且调动其他器官一起参与画面意境的画质能力”已经是比较准确的说明了它存在的意义。不是玄学的依据在于,空气密度不同造成的“空气感”是客观实际存在的,就像上面说的那些区别,是客观存在的,并非脑补出来的。当然这里肯定是使用了脑子去做信息处理的,我们眼睛所看到的东西都会经过大脑处理,有人看得到有人看不到,这都是大脑处理的结果。定义是否玄学的标准在于它是不是可以从物理学上去测量,而我们都知道空气质量不同是客观存在的,所以不是玄学。

这时候,我们又可以说,它不是狭义的,而是广义存在的。这其中的变量在于:摄影师要不要用上它?需要用它的时候,它就是一个要找出具体差异化、考量其作用的道具了,这时候的探讨就要进入狭义的范围。我的理解,摄影的所有语言,在具体使用时,都要经历一个狭义探讨的过程,越探讨就会越细致越深入。这个过程往往意味着距离精确掌握这种工具的程度越来越近。

以上是我的理解。我这么说并非说您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空气感是错误的,因为将对象广义化和狭义化是反复交替的状态,就像我们画画的时候,画一段时间,会站到远处眯起眼睛看看自己的画,这个作用是什么?就是退出狭义刻画细节的状态去感受一下整幅画的大感觉,避免在某个局部过早的投入太多的笔墨而破坏整体,比如非主体过多着墨必然会将整幅画的调子起得太高,如果这个局部是陪衬体,那么后面的主体次主体就必须比它更精细或者明暗对比度更强或者色彩对比度更强烈才能成为超过它的存在,而绘画是做加法,尽量减少涂改是必须要做到的,油画和其它的可覆盖擦洗的画种还有余地,遇到国画之类的一次成形的画种,预先经营画面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所以,广义思考和狭义思考以及实践都是一个完整理解一个研究对象的必经之路。

需要补充的一点是我大量以其它门类举例只是为了辅助说明我的理解,而非想将摄影和绘画等同起来讨论,摄影有其独特的地方,快速偶然特意去寻找某个时刻的光线摆拍抓拍后期数码暗房,这都是常见的情况,有它自身的语言,绘画只是作为和它有共性的门类给它提供了一些可借鉴的理解方式。另外也不是说“空气感”是每次都必须强调的,而是根据题材来取舍的,它在通透需要的时候可以被减去,在氛围需要的时候加上也许更好。

以上
(1)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453
主题: 7
帖子: 447
注册: 2013年10月
我觉得立体感有两个条件挺重要,一个是分辨率高,二是从亮到暗的变化表现要丰富 本帖最后由 recd 于 2015-7-10 09:01 编辑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221
主题: 0
帖子: 1219
注册: 2014年5月
xwg2010 发表于 2015-7-8 15:26
以前学画时涉及到了空气感,说点理解。

空气感是客观存在的,从物理的角度去描述就是空气当中所含的杂质、水汽的密度都是有局部差异的,这样就会导致光线产生变化,我们透过空气所看到的物体也随之产生微妙的变化,反馈到我们眼中。导致这些变化的原因有气候、不同时间段的空气密度不同,比如浓雾淡雾的差别,早上和中午的差别等等,空气感是一种低反差但层次丰富的表现,通过照片,看的人能够理解当时空气的质量和前后的距离。

我们学画的时候,有一个训练就是同一个场景进行不同时间段写生,结果是否优秀的标准就是能不能让人从画中看出这个时间段,或者给人感觉当时现场的温度是热的还是冷的等,当然这个要求已经很高,大部分同学其实是达不到的。只是通过这个训练过程可以学习到对不同时间段的影像的变化产生一种敏感性(观察力训练),同时也是一个表达能力的训练,就是说看得到能不能画出来。并且,加强对真实世界光影变化的理解。

后来喜欢琢磨摄影,玩过几个镜头,就一直在琢磨这个空气感的问题。说点体会。

我觉得和绘画有类似的情况,要在最终的作品中表现出客观存在的空气感来,这需要几点。

1、镜头的能力。

人眼看不到区别的,谈表现出来肯定是无意义的,有看不到的人, ...


老师对相机在画质表达力中不可或缺的论点很切合实际。
是牛机还是狗机,是全幅还是截幅,是C家还是N家,区别不但有,而且大。
同样场景,截幅按理说只是全幅的一部分,但如果同一场景、用同一镜头比较,将全幅画面裁成截幅画面,其纵深感的第一眼感觉,截、全两幅,我比较过(照片找不见了),确有细微差别的——介或许亦说明不同相机之间的差别,遑论色彩细节等差别更大之处。
但老师说,要拍出空气感,首先要有空气感变化明显的场景,如果是空气质量很好,一眼从前景望到背景都没有什么明显的差别,这是一种全画面同质化的情况,空气感就被削弱了……好像不太同意,有差别、无差别,那和空气质量有关,和介里进行探讨的“空气感”似不吻合。

在下理解,老师诠释的是空气显像感,而此帖楼主或许可能要说明的是画面的空气存在感。
既“存在”,无论晴之通透、霾之弥漫,都应算作是空气感,是有空气存在的那种神清气爽抑或潮湿闷沉的感觉,是一种不但调动眼睛并且调动其他器官一起参与画面意境的画质能力——我怎么也越说越玄虚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2.674
主题: 37
帖子: 584
注册: 2008年12月
xwg2010 发表于 2015-7-8 16:45
握手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395
主题: 0
帖子: 65
注册: 2015年4月
松睿 发表于 2015-07-08 08:32
赞一个先,咱们是同行出身,本人科班油画......
握手
本帖由 [url="https://itunes.apple.com/cn/app/wu-ji-lun-tan/id516883320?mt=8"]无忌论坛V3.1.0[/url] iPhone6 iOS8.3 客户端发布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23.422
主题: 26
帖子: 1514
注册: 2005年5月
秃瓣杜英 发表于 2015-7-6 18:54
背景自然的化开,最好能分清远近和物体结像
好像是介种感觉。

是的,如果单纯虛化的什么都没有了,真成奶油了,那反而什么都谈不上。
焦外结像既要有奶油般的边界,又不能过于銳利——就是低端镜头虛化常见的毛刺感
所以我觉得好镜头功夫看焦外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2.674
主题: 37
帖子: 584
注册: 2008年12月
xwg2010 发表于 2015-7-8 15:26
以前学画时涉及到了空气感,说点理解。

空气感是客观存在的,从物理的角度去描述就是空气当中所含的杂质、水汽的密度都是有局部差异的,这样就会导致光线产生变化,我们透过空气所看到的物体也随之产生微妙的变化,反馈到我们眼中。导致这些变化的原因有气候、不同时间段的空气密度不同,比如浓雾淡雾的差别,早上和中午的差别等等,空气感是一种低反差但层次丰富的表现,通过照片,看的人能够理解当时空气的质量和前后的距离。

我们学画的时候,有一个训练就是同一个场景进行不同时间段写生,结果是否优秀的标准就是能不能让人从画中看出这个时间段,或者给人感觉当时现场的温度是热的还是冷的等,当然这个要求已经很高,大部分同学其实是达不到的。只是通过这个训练过程可以学习到对不同时间段的影像的变化产生一种敏感性(观察力训练),同时也是一个表达能力的训练,就是说看得到能不能画出来。并且,加强对真实世界光影变化的理解。

后来喜欢琢磨摄影,玩过几个镜头,就一直在琢磨这个空气感的问题。说点体会。

我觉得和绘画有类似的情况,要在最终的作品中表现出客观存在的空气感来,这需要几点。

1、镜头的能力。

人眼看不到区别的,谈表现出来肯定是无意义的,有看不到的人, ...


赞一个先,咱们是同行出身,本人科班油画......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395
主题: 0
帖子: 65
注册: 2015年4月
以前学画时涉及到了空气感,说点理解。

空气感是客观存在的,从物理的角度去描述就是空气当中所含的杂质、水汽的密度都是有局部差异的,这样就会导致光线产生变化,我们透过空气所看到的物体也随之产生微妙的变化,反馈到我们眼中。导致这些变化的原因有气候、不同时间段的空气密度不同,比如浓雾淡雾的差别,早上和中午的差别等等,空气感是一种低反差但层次丰富的表现,通过照片,看的人能够理解当时空气的质量和前后的距离。

我们学画的时候,有一个训练就是同一个场景进行不同时间段写生,结果是否优秀的标准就是能不能让人从画中看出这个时间段,或者给人感觉当时现场的温度是热的还是冷的等,当然这个要求已经很高,大部分同学其实是达不到的。只是通过这个训练过程可以学习到对不同时间段的影像的变化产生一种敏感性(观察力训练),同时也是一个表达能力的训练,就是说看得到能不能画出来。并且,加强对真实世界光影变化的理解。

后来喜欢琢磨摄影,玩过几个镜头,就一直在琢磨这个空气感的问题。说点体会。

我觉得和绘画有类似的情况,要在最终的作品中表现出客观存在的空气感来,这需要几点。

1、镜头的能力。

人眼看不到区别的,谈表现出来肯定是无意义的,有看不到的人,这时候就算相信有区别其实也是靠脑补,所以如果是看不到区别的,要先去学会观察,找到区别,先要有一双观察能力细致入微的眼睛。镜头也是如此,能不能看到这些细微的变化并将它们传达到胶片或者CCD上?镜头之间肯定有差异,但是差异到底有多大?这个我无法明确说明,我看过很多胶片的作品,感觉在胶片上,德系日系的差异没有想像的那么大,看过一些将空气感拍得很强的日系镜头的作品。但是因为没有同场景不同品牌型号的镜头对比,所以不能确定如果同样是那个场景和时间点,德系会如何表现,是不是会比日系更有空气感,我都不好下结论,因为我自己没做过相关的试验,以前是佳能和莱卡双修,还玩过几天尼康,但是当时理解不多,所以没有仔细对比过,只是很喜欢莱卡的那种味道,现在觉得当时应该做一些同场景对比测试的,这样才能肯定自己的一些想法。

2、相机的能力。

这点我觉得很容易被忽视,因为看到很多人都在谈镜头的差别,但是谈成像器差别的不是太多。我认为镜味这个概念不能单独拎出来说,而是要和胶片或者CCD放在一起说,胶片时代很好理解,胶片首先分辨率就很高,表达能力很强,基本上可以将镜头的素质完全表现出来,而不同品牌和型号的胶片有着明显的味道差别,这是由于胶片在设计的时候立足点是不同的,所以要谈镜味不能将胶片忽略,很多所谓的强烈“德味”,更多的其实是胶片的味道,但是我这样说不表示我就无视德系和日系的差异,只是没做过同条件对比,没有发言权罢了。同样,不同品牌的数码相机的取向也是不同的,首先像素要达到镜头的能力,其次是算法要先进或者说原理要先进,不能靠猜色彩,而是要能准确地表达细微的色彩变化。现在手头的器材能不能表现出空气感?这个就要自己去试了。

3、拍摄技巧。

这点很重要但也是容易被忽视的。

要拍出空气感,首先要有空气感变化明显的场景,如果是空气质量很好,一眼从前景望到背景都没有什么明显的差别,这是一种全画面同质化的情况,空气感就被削弱了,所以如果希望空气感明显,尽可能去寻找能够强化空气质感的场景,选景到位了,只要器材还可以,就不难表现出一定的空气感,如果器材这方面能力更强,那当然更理想。所以器材对比,要在同场景同时间点上去对比,有条件的同学可以尝试一下,这样可以找到明确的差别的实证,发到网上来,以后我们买器材就有依据了。

然后要有准确的曝光,亮部过曝没有细节和暗部死黑没有细节都是破坏空气感的最好方式。作品的空气感其本质是对空气质感的表现能力,空气质感的表现能力就是对非常细微的色彩、明暗变化的表现能力,如果不能尽量保持多的细节,空气感自然就会下降。所以其实空气感还是立体感的延伸,但是加了一个场景强化的因素进来。立体感可以是不依托空气感而存在的,就是说,任何场景,只要光线选择可以加强立体感,器材适合表现立体感,照片的立体感就会产生。而空气感是在对立体感准确表达的基础上,加进了对更多细节微妙变化的表达能力的要求,同时需要场景具备加强空气感的成分。

另外,我认为大光圈虚化和空气感并无直接联系,通过大光圈将画面主体和背景切割开,是通过减弱背景的表现来突出主体,主体和背景之间的空气实际上都被虚化代替了,是一种主动模糊或者放弃对背景的描述,这种模糊没有描述主体和背景之间真实的空气质感,而空气感的表现应该是从画面的纵轴方向从远到近所有的物体因为中间空气变化造成的影像的准确表达,这时候用的往往是小光圈,这时候的背景也会有可能模糊,但并不是靠镜头去大级别的模糊,而是靠空气本身密度变化制造出来的模糊。

以上是我的理解。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1)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6.877
主题: 79
帖子: 919
注册: 2010年3月
北极的鱼 发表于 2015-7-3 08:55
但凡讨论空气感,立体感的帖子,均不会出现同样场景,不同镜头对比的帖子,用于具体描述,由此成玄。楼主能更进一步么?


怒赞啊,我就是以前在P坛询问什么空气感,立体感的片子
一群资深把我骂的狗血喷头

我当时咋就想不起来让他们用不同镜头,相同参数,拍同一个场景呢?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48.637
主题: 196
帖子: 17140
注册: 2003年5月
众测俱乐部标识
北极的鱼 发表于 2015-7-3 08:55
但凡讨论空气感,立体感的帖子,均不会出现同样场景,不同镜头对比的帖子,用于具体描述,由此成玄。楼主能更进一步么?

无忌里面也就这样了  就是这个层次 本帖最后由 lmsd 于 2015-7-6 19:16 编辑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2.674
主题: 37
帖子: 584
注册: 2008年12月
有木有空气感?
nex5r+美能达MC55mmf1.8pf  机内加0.7档曝光, 光圈全开。(锐度,对比度无调整)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221
主题: 0
帖子: 1219
注册: 2014年5月
晋山晋水 发表于 2013-7-8 18:03
某日,和朋友谈论对镜头的认识,论及什么是空气感?回首近年来把玩过的各类镜头,谈些粗浅认识,不一定准确,纯属个人理解。
   空气感、立体感、层次感都描述摄影的常用语言,准确来说,是描述镜头的。一个好的镜头,最基本的描述和判断是分辨率、色彩。佳能的L头与非L头,最大的区别是色彩,L头色彩浓厚。如果是德国镜头,比如蔡司和徕卡,色彩有俗称的德味,简而言之,就是色彩想在油缸了泡过一样,油润发亮。佳能镜头里,色彩最具德味的是35L。对着红色的凳子、家具拍一张,这种色彩感觉非常明显。
    分辨率,这个概念比较普及,无需多谈。简而言之就是分辨细节的能力,直观感受就是锐度(实则和锐度也不完全一样)。镜头的大光圈,f1.4、f2.0的分辨率通常不高,最高是f5.6,用f1.8和f5.6拍一拍,很明显看出分辨率的不同。佳能的狗头和L头、变焦和定焦、大光圈和小光圈,分辨率都有明显不同。
  有朋友指出,分辨率和锐度是不一样的。确实,两者相关但有不尽相同。这里再加以详细论述这个问题。
  先引用网友的一段话:一般来说镜头表现的微反差和整体反差是互相制约的,怎么理解微反差和整体反差这两个概念? 简单地说,整体反差就是一个物体的"轮廓", 微反差就是"细节",整体反差决定了一 ...

空气感还找不到技术描述。以后再说。
空气感可能是立体感的一种另说,您上文提到最末一张片子时用了“通透”一词,我觉得就是描绘“空气感”的一个确切的用语。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221
主题: 0
帖子: 1219
注册: 2014年5月
Carrera4S 发表于 2015-7-5 22:47
我理解的空气感,层次感和立体感,焦距应该在50以下,最好是35,光圈不能小于2.0,物距2米左右。
1. 焦点处清晰,自然
2. 背景自然的化开,最好能分清远近和物体结像
3. 是的,我这里并不是指的虚化,如果单纯的虚化,50/1.8,或者70-300/4.5-5.6这类千元级的镜头在比较近的对焦距离下虚化程度都远胜35/1.4

背景自然的化开,最好能分清远近和物体结像
好像是介种感觉。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221
主题: 0
帖子: 1219
注册: 2014年5月
阮蒙蒙 发表于 2015-7-3 09:38
m50/1 您说的三点都具备

晶莹剔透!
不过我自己通过一些不多的实践,总觉得在使用超大光圈时,所谓立体感,反倒不明显。
可能更确切地加以评语,应该是所谓“切割感”。

感性一点表达,是不是立体感是藕断丝连,而切割感是割袍断义。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2.532
主题: 33
帖子: 18967
注册: 2011年10月
内容贡献勋章
月内主力装备
★ M9 Digital Camera
听之任之 发表于 2015-7-5 09:55
再有就是镜头与机身的配合,这个很重要,很多的相机的算法并不好,对于光的微细分辨不重视,也会无法反映出镜头特性的。

大法最差  其次为P家  日系佳能  德系徕卡  中幅肯定是飞思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2.674
主题: 37
帖子: 584
注册: 2008年12月
shotbest 发表于 2015-7-4 13:42
------------------------------
现代日系镜头所强调的就是:自动,各种各样的自动功能是现代日系镜头的最主要特征和卖点。

至于日系镜头光学性能指标最主要的一个特征就是光圈标称值都很大,F1.2F1.4那都是很常见滴,不像德制镜头大光圈都是凤毛麟角。至于楼主提出的立体感、空气感日系镜头确实乏善可陈,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事实也再一次证实了在光学设备设计制造领域日本人至今依然还是个非常善于赚钱的徒弟、伙计,而不是个开创性的师傅更谈不上具有艺术造诣的大师了。
确实如此!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23.422
主题: 26
帖子: 1514
注册: 2005年5月
我理解的空气感,层次感和立体感,焦距应该在50以下,最好是35,光圈不能小于2.0,物距2米左右。
1. 焦点处清晰,自然
2. 背景自然的化开,最好能分清远近和物体结像
3. 是的,我这里并不是指的虚化,如果单纯的虚化,50/1.8,或者70-300/4.5-5.6这类千元级的镜头在比较近的对焦距离下虚化程度都远胜35/1.4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27.15
主题: 21
帖子: 2786
注册: 2006年6月
晋山晋水 发表于 2015-7-3 14:42
谈到电影镜头,最近也很感兴趣,谈谈我的认识。
   电影镜头有太多迷雾,说得最多的就是诸如:强大的立体感、氛围感,强烈的情感。又或者:在摄影镜头里,徕卡、蔡司是两座高峰,但在电影镜头里,他们根本排不上号。诸如种种,充满迷雾。
   电影头与摄影头是两个不同的领域。确实有一些明显的差别。
    
    电影镜头的最大特点是分辨率高,锐度高。可以看一下电影镜头的使用场景。电影是要放大在大屏幕上观看的,放大倍数非常大。但电影的底片通常很小,即使高端的arri口电影镜头,画幅也仅相当于apsc大小,为全幅的66%。画幅更小、小得多是C口、D口。底片小但又要经得起放大,所以电影镜头必须要有超高的分辨率。高端的电影镜头分辨率可达到8000万像素,而一般的高级摄影镜头分辨率最多就是3000-4000万像素。所以,用电影镜头转接在相机上拍摄,由于电影镜头的超高分辨率,照片在焦点处的成像特别密实的,密度很高,有一种强烈的质感,或阳光下有很重的胶片味。100%放大看,非常明显。
    
    再谈谈电影镜头的另一个特色:焦外。由于镜头受到诸多光学技术限制。光学设计上需要平衡的包括各种像差、色差、畸变、暗角,还要受限于物理尺寸大小、重量等。没有完美的镜头,只能优化一 ...

说的到位,好帖子学习了,我现在也是无莱卡不欢,虽然其性价比很低。。。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8.541
主题: 2
帖子: 414
注册: 2009年9月
再有就是镜头与机身的配合,这个很重要,很多的相机的算法并不好,对于光的微细分辨不重视,也会无法反映出镜头特性的。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8.541
主题: 2
帖子: 414
注册: 2009年9月
老鸟与菜鸟的区别往往就是对镜头的各种感受。当然很多老鸟由于种种原因,也是无法理解空气感的。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3.508
主题: 13
帖子: 292
注册: 2007年10月
据我用的一些镜头看,徕卡和禄来的立体感是很强的,早期的福伦达也是,蔡司随后,尼康镜头立体感很差,平的很,反差大,也不润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2
主题: 4
帖子: 117
注册: 2013年11月
学习了
本帖由安卓客户端发布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73.962
主题: 34
帖子: 17710
注册: 2002年6月
年内主力装备
★ HUAWEI Pura 70 Pro
★ ILCE-7RM3
Sigma ART 50/1.4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73.962
主题: 34
帖子: 17710
注册: 2002年6月
年内主力装备
★ HUAWEI Pura 70 Pro
★ ILCE-7RM3
R70-210/4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2.532
主题: 33
帖子: 18967
注册: 2011年10月
内容贡献勋章
月内主力装备
★ M9 Digital Camera
五轮指 发表于 2015-7-4 11:53
楼主置顶的莱卡照片的”立体感“瞬间把我震住了!

您以前如用过佳能,可否点评下佳能各镜头的层次感和空气感?

至于立体感,以我的经验来判断,佳能镜头基本是木有的。

佳能镜头
传感器  场景  人头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537
主题: 8
帖子: 530
注册: 2014年1月
五轮指 发表于 2015-7-4 11:53
楼主置顶的莱卡照片的”立体感“瞬间把我震住了!

您以前如用过佳能,可否点评下佳能各镜头的层次感和空气感?

至于立体感,以我的经验来判断,佳能镜头基本是木有的。


------------------------------
现代日系镜头所强调的就是:自动,各种各样的自动功能是现代日系镜头的最主要特征和卖点。

至于日系镜头光学性能指标最主要的一个特征就是光圈标称值都很大,F1.2F1.4那都是很常见滴,不像德制镜头大光圈都是凤毛麟角。至于楼主提出的立体感、空气感日系镜头确实乏善可陈,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事实也再一次证实了在光学设备设计制造领域日本人至今依然还是个非常善于赚钱的徒弟、伙计,而不是个开创性的师傅更谈不上具有艺术造诣的大师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3.688
主题: 0
帖子: 47
注册: 2007年6月
楼主置顶的莱卡照片的”立体感“瞬间把我震住了!

您以前如用过佳能,可否点评下佳能各镜头的层次感和空气感?

至于立体感,以我的经验来判断,佳能镜头基本是木有的。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43.202
主题: 21
帖子: 10988
注册: 2006年6月
xlidong 发表于 2015-7-3 20:16
俄罗斯契斯恰可夫的一套


总不能拿荷尔拜因来说吧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3.818
主题: 15
帖子: 3827
注册: 2011年11月
阮蒙蒙 发表于 2015-7-3 19:36
支持您的讨论 立体 层次 空气并不是玄乎的东西 比如画素描基础课程的石膏像 最基本的是形体准确 立体感强 有空间感 这个从哪里来 那就是要求绘画者的笔触描绘尽量的准确 细腻 描写的过渡越准确 越细腻 那对象就越立体 层次越丰富 空间感越强 高手的素描一般也是具备这些要素 镜头的话 只要描写能力强 这些要素当然具备

俄罗斯契斯恰可夫的一套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43.202
主题: 21
帖子: 10988
注册: 2006年6月
晋山晋水 发表于 2015-7-3 15:28
阮大师所用过的镜头甚多,片子一流,敬佩。


支持您的讨论 立体 层次 空气并不是玄乎的东西 比如画素描基础课程的石膏像 最基本的是形体准确 立体感强 有空间感 这个从哪里来 那就是要求绘画者的笔触描绘尽量的准确 细腻 描写的过渡越准确 越细腻 那对象就越立体 层次越丰富 空间感越强 高手的素描一般也是具备这些要素 镜头的话 只要描写能力强 这些要素当然具备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回复主题: 闲聊镜头的立体感、层次感和空气感
功能受限
游客无回复权限,请登录后再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