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PS模拟DP2Q,大家能看出画质的区别吗?
正序浏览
主题图片汇总
主题内检索
陈年泡菜
泡网分: 64.406
主题: 97
帖子: 12943
注册: 2002年1月
全彩图放大400%看,有极少量区别,色差通道有分辨率区别。
看来,DPQ丢掉3/4的绿、红信息,最终效果也没什么问题,完全能满足眼睛的需要。100% PK马赛克还是有实力的。

这是一张SD1M的照片,SPP解RAW,16位Tiff出图,PS中裁取100%局部。模拟方法是:
1.Tiff局部图转Lab模式。
2.把a通道复制到新的图像a中(灰度图像)、b通道复制到新的图像b中。
3.把新的图像a、图像b缩小一半,然后再扩大一倍。模拟DPQ中间层和底层的插值。
4.把图像a、b再分别复制回原图像的a、b通道中。

为了方便比较,把模拟后和模拟前的图像拼接在一起,大家能看出哪幅是原图吗?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相关标签: 色差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浏览:10364 回帖:128
游客没有回帖权限
泡菜
泡网分: 5.115
主题: 17
帖子: 644
注册: 2014年9月
Timme 发表于 2014-7-4 00:25
针对DPQ建筑物纹理的涂抹问题,特地再做了一个模拟图片。方法依旧是RG缩一半再扩一倍和原来的B混合作为色度通道,明度通道直接使用原来的B通道明度归一化。(请忽略奇怪的色彩变化,这是我在明度处理上偷懒造成的...)

可以看到,在理想情况下(SD14 ISO50的信噪比下)采用DPQ的结构完全不会产生明显的涂抹。

所以我的推测是:DPQ信噪比太低了,涂抹是降噪算法造成的。

其实DPQ的结构本身并不一定会提高信噪比。假如忽略RG层电路噪声和光波吸收不均,这个4:1:1的结构反而会把信噪比降低到约1/√3。只有能保证RG层简化带来的信噪比提升大于√3倍,DPQ的结构才是有意义的。按现在的实际照片看来,似乎并未达到预期的状态。

按照上面的推测,再考虑到DPQ像素密度的提升,DPQ ISO100的涂抹程度应该介乎DPM ISO200~ISO400之间。


广州石室圣心教堂!广州的朋友啊。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3.957
主题: 13
帖子: 1182
注册: 2006年4月
事实说明DP2Q没模拟的那么好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766
主题: 19
帖子: 1269
注册: 2014年9月
该人员 发表于 2014-6-22 21:52
这个违反能量守恒定律啊。既然上层转换了全部光,也就不会给中下层剩余青黄光了。总之,透过本层的光线,无法被本层转换才对。


为什么要偏执狂呢?为什么不留一些、透一些?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64.406
主题: 97
帖子: 12943
注册: 2002年1月
xieqiao 发表于 2014-9-4 12:21
Quatrro的模拟效果的确不错,但理论归理论,DP2Q发布以后的真实情况确实令人大跌眼镜,不知是顶层硬件设计的失败,还是固件和软件的问题?
实际拍摄效果,quatrro超过merrill是肯定的,出片率,操控性就更不用说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7.66
主题: 41
帖子: 9362
注册: 2012年1月
Quatrro的模拟效果的确不错,但理论归理论,DP2Q发布以后的真实情况确实令人大跌眼镜,不知是顶层硬件设计的失败,还是固件和软件的问题?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962
主题: 2
帖子: 957
注册: 2012年8月
Timme 发表于 2014-7-4 00:25
针对DPQ建筑物纹理的涂抹问题,特地再做了一个模拟图片。方法依旧是RG缩一半再扩一倍和原来的B混合作为色度通道,明度通道直接使用原来的B通道明度归一化。(请忽略奇怪的色彩变化,这是我在明度处理上偷懒造成的...)

可以看到,在理想情况下(SD14 ISO50的信噪比下)采用DPQ的结构完全不会产生明显的涂抹。

所以我的推测是:DPQ信噪比太低了,涂抹是降噪算法造成的。

其实DPQ的结构本身并不一定会提高信噪比。假如忽略RG层电路噪声和光波吸收不均,这个4:1:1的结构反而会把信噪比降低到约1/√3。只有能保证RG层简化带来的信噪比提升大于√3倍,DPQ的结构才是有意义的。按现在的实际照片看来,似乎并未达到预期的状态。

按照上面的推测,再考虑到DPQ像素密度的提升,DPQ ISO100的涂抹程度应该介乎DPM ISO200~ISO400之间。
相信这个实验得出的结论,就看看适马能不能解决信噪比的问题。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1.33
主题: 33
帖子: 4776
注册: 2005年11月
针对DPQ建筑物纹理的涂抹问题,特地再做了一个模拟图片。方法依旧是RG缩一半再扩一倍和原来的B混合作为色度通道,明度通道直接使用原来的B通道明度归一化。(请忽略奇怪的色彩变化,这是我在明度处理上偷懒造成的...)

可以看到,在理想情况下(SD14 ISO50的信噪比下)采用DPQ的结构完全不会产生明显的涂抹。

所以我的推测是:DPQ信噪比太低了,涂抹是降噪算法造成的。

其实DPQ的结构本身并不一定会提高信噪比。假如忽略RG层电路噪声和光波吸收不均,这个4:1:1的结构反而会把信噪比降低到约1/√3。只有能保证RG层简化带来的信噪比提升大于√3倍,DPQ的结构才是有意义的。按现在的实际照片看来,似乎并未达到预期的状态。

按照上面的推测,再考虑到DPQ像素密度的提升,DPQ ISO100的涂抹程度应该介乎DPM ISO200~ISO400之间。 本帖最后由 Timme 于 2014-7-4 00:29 编辑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版内禁言]
泡网分: 0.388
主题: 1
帖子: 369
注册: 2014年6月
仔细对比感觉左边更清晰一点。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039
主题: 4
帖子: 35
注册: 2014年6月
我想说的是,fevon的sensor,无论是x3还是quattro,实际上都是类似lab或者说是yuv的色彩空间,只是第二层和第三层具体的信号类型,和lab或者yuv一定是不一样的。不同的波长的光在硅基上透射的深度可以找到公式,但是适马具体是在多深的位置上收集光电信号,不得而知,所以实际的sensor的频谱相应没法通过公式算出来。如果有工具的话,可以做全光谱扫描得到,那个设备几百万美刀。不过独色的模拟已经相当靠谱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039
主题: 4
帖子: 35
注册: 2014年6月
X3er 发表于 2014-2-13 19:30
支持独资的研究,二把刀翻译一下。
-------------------------------------------

JPEG 和TIFF的质量:
JPEG的取样方法:
--------------------------
在SPP中,当X3F的Raw文件转换成JPEG时,使用的是YCbCr色彩空间来产生数据。
为使JPEG文件更小些,在SPP中使用了YCbCr采样的方法。

4:4:4

4:4:4 是Y(亮度分量)和CbCr(色差分量)的采样率,在4个水平像素中比率为4Y,4Cb,和4Cr。
因为每4像素数据有12 bits ,就能达到很高精度。然而文件尺寸比4:2:2.大。为节省使用4:4:4取样方法的数据,
SPP中 JPEG质量应选7-12。

4:2:2
4:2:2是Y(亮度分量)和CbCr(色差分量)的采样率,在4个水平像素中比率为 4 Y, 2 Cb 和2 Cr。

因为每4像素数据有8 bits ,产生的文件尺寸比4:4:4小。质量比4:4:4要差。

翻译的基本没啥问题,但是jpeg压缩采用yuv是很正常的一个选择,和raw文件本来是什么格式的并没有必然的关系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5.971
主题: 37
帖子: 15494
注册: 2007年8月
Timme 发表于 2014-6-25 22:30
按照DPQ的传感器结构做了个“更准确”的模拟。方法是RG缩一半(Bilinear)再扩一倍(Bicubic)和原来的B混合,切换到Lab提取ab通道,再用B的明度归一化后作为LAB的明度通道。

亮度有差别是因为明度直接用了B。。。如果明度低频用RGB、高频用B会更准确。

眼见的画质下降是暗处信噪比有所降低。
嗯,这个模拟似乎更接近Q的效果,区别比较明显。
如果SPP改进能让Q达到贴首这种效果就非常成功了,此外,如果顶层的高像素可以进行硬合并,三层像素都玩低像素点对点并达到DPS或DPX的效果,一机多能也是相当好玩的。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9.09
主题: 0
帖子: 122
注册: 2005年10月
独色 发表于 2014-2-13 14:48
再上一张,ISO400的,原图100%局部,大家认真比较一下,看看一眼能看出差别不?
这幅图的比较相当重要。

很奇怪,一眼就看出左边的好一点。

我用的可是07年买的BenQ普通的TN屏显示器哦。。。

不过您后来对X3往后的发展担忧的确是个好问题。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5.971
主题: 37
帖子: 15494
注册: 2007年8月
xieqiao 发表于 2014-6-22 21:35
嗯,很有道理。想起来了,以前有一个帖子专门探讨过,据说“分辨率最高的镜头是微距镜头,会支持到6000万像素。也就是说,目前单反到了6000万像素是极限,再高的话,镜头就跟不上了。”  还有一种说法是如下:

https://forum.xitek.com/forum-viewthread-tid-995440-extra-page%3D1-ordertype-2-t-1403443792.html

http://bbs_photofans_cn/thread-488779-1-1.html

一名网友在一次参加石利洛组织的蔡司镜头试用会上,听蔡司的工程师讲过,全幅也好,半幅也罢,他们认为现在优质的镜头分辩率最高是按4000万相素设计的,蔡司的相对高一点,是按5000万做的设计。

蔡司公司认为135数码相机的极限相素数应该在4000万左右。超过了这个极限,由于衍射产生的影响,恐怕只有最大光圈可用,收缩光圈,画质就会有较大下降。尽管如此,蔡司还是按照5000万相素的标准设计了新镜头,所以新款蔡司镜头配合高相素的全画幅相机更能发挥它的潜在性能。

不过,飞思公司的顶级数码后IQ280实现了8000万像素的输出性能。
都是5000W的话,全幅还是半幅差异非常大,还是要归结到像素密度概念来衡量。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1.33
主题: 33
帖子: 4776
注册: 2005年11月
按照DPQ的传感器结构做了个“更准确”的模拟。方法是RG缩一半(Bilinear)再扩一倍(Bicubic)和原来的B混合,切换到Lab提取ab通道,再用B的明度归一化后作为LAB的明度通道。

亮度有差别是因为明度直接用了B。。。如果明度低频用RGB、高频用B会更准确。

眼见的画质下降是暗处信噪比有所降低。 本帖最后由 Timme 于 2014-6-25 22:32 编辑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1.33
主题: 33
帖子: 4776
注册: 2005年11月
LZ你这个实验跟DPQ其实没什么关系,基本就是模拟YUV444降到YUV422,这个当然是基本看不出来的(特别是原图质量一般的情况下)。

如果严格按DPQ结构,在RGB通道里把RG缩一半再扩一倍,再和原B通道混合,效果会很差-------因为虽然B是锐利的,但RG是糊的,叠加的结果就是糊的。

所以实际上需要的算法是明度的低频信号用上面的糊的RGB,明度高频信号用B通道,然后色度信号用上面的糊的RGB-------最终效果还有待实验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7.66
主题: 41
帖子: 9362
注册: 2012年1月
独色 发表于 2014-6-23 15:59
4/3的顶级头,大约相当于全幅的6000万像素的水平。


看来,由于现有绝大部分镜头都将喂不饱全幅X3,所以下一个只能期待SD1 Quattro的单反了。

查了一下,施耐德55mmLS f2.8这款镜头是施耐德厂家经过高清数码化调焦的,精度优于普通数码镜头,可以用在8000万像素数码后背上。
或者施耐德240mm F4.5是飞思镜头阵营当中的“王者巨炮”,机身搭配645DF+以及8000万像素后背IQ180。
实拍样张: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64.406
主题: 97
帖子: 12943
注册: 2002年1月
xieqiao 发表于 2014-6-22 21:35
嗯,很有道理。想起来了,以前有一个帖子专门探讨过,据说“分辨率最高的镜头是微距镜头,会支持到6000万像素。也就是说,目前单反到了6000万像素是极限,再高的话,镜头就跟不上了。”  还有一种说法是如下:

https://forum.xitek.com/forum-viewthread-tid-995440-extra-page%3D1-ordertype-2-t-1403443792.html

http://bbs_photofans_cn/thread-488779-1-1.html

一名网友在一次参加石利洛组织的蔡司镜头试用会上,听蔡司的工程师讲过,全幅也好,半幅也罢,他们认为现在优质的镜头分辩率最高是按4000万相素设计的,蔡司的相对高一点,是按5000万做的设计。

蔡司公司认为135数码相机的极限相素数应该在4000万左右。超过了这个极限,由于衍射产生的影响,恐怕只有最大光圈可用,收缩光圈,画质就会有较大下降。尽管如此,蔡司还是按照5000万相素的标准设计了新镜头,所以新款蔡司镜头配合高相素的全画幅相机更能发挥它的潜在性能。

不过,飞思公司的顶级数码后IQ280实现了8000万像素的输出性能。
4/3的顶级头,大约相当于全幅的6000万像素的水平。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64.406
主题: 97
帖子: 12943
注册: 2002年1月
xieqiao 发表于 2014-6-23 15:19
样张好像不如这个模拟DP2Q后的效果啊。
dp2q冕鹤样张,从鸟人的眼光看,其实是相当不错的,尤其是黑白灰的分辨率和色彩过渡,只是处理的问题,噪点和色斑没压住。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7.66
主题: 41
帖子: 9362
注册: 2012年1月
样张好像不如这个模拟DP2Q后的效果啊。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64.406
主题: 97
帖子: 12943
注册: 2002年1月
该人员 发表于 2014-6-22 21:52
这个违反能量守恒定律啊。既然上层转换了全部光,也就不会给中下层剩余青黄光了。总之,透过本层的光线,无法被本层转换才对。
上层不可能转换了全部光,波长较长的光会渗透到内部去。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3.535
主题: 45
帖子: 15059
注册: 2009年9月
年内主力装备
SIGMA DP1 Merrill
RICOH GR III
独色 发表于 2014-2-13 18:01
大家的思路都是在第一层感蓝光、第二层感绿光、第三层感红光上面,但我怀疑其实第一层是感全部光,第二层感剩余的青光,第三层感再剩余的黄光,只有这样,才最高效省事。
这个违反能量守恒定律啊。既然上层转换了全部光,也就不会给中下层剩余青黄光了。总之,透过本层的光线,无法被本层转换才对。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7.66
主题: 41
帖子: 9362
注册: 2012年1月
独色 发表于 2014-6-22 21:17
山木说瓶颈在镜头,分辨率不够,我觉得是实话。


嗯,很有道理。想起来了,以前有一个帖子专门探讨过,据说“分辨率最高的镜头是微距镜头,会支持到6000万像素。也就是说,目前单反到了6000万像素是极限,再高的话,镜头就跟不上了。”  还有一种说法是如下:

https://forum.xitek.com/forum-viewthread-tid-995440-extra-page%3D1-ordertype-2-t-1403443792.html

http://bbs_photofans_cn/thread-488779-1-1.html

一名网友在一次参加石利洛组织的蔡司镜头试用会上,听蔡司的工程师讲过,全幅也好,半幅也罢,他们认为现在优质的镜头分辩率最高是按4000万相素设计的,蔡司的相对高一点,是按5000万做的设计。

蔡司公司认为135数码相机的极限相素数应该在4000万左右。超过了这个极限,由于衍射产生的影响,恐怕只有最大光圈可用,收缩光圈,画质就会有较大下降。尽管如此,蔡司还是按照5000万相素的标准设计了新镜头,所以新款蔡司镜头配合高相素的全画幅相机更能发挥它的潜在性能。

不过,飞思公司的顶级数码后IQ280实现了8000万像素的输出性能。

本帖最后由 xieqiao 于 2014-6-22 21:52 编辑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64.406
主题: 97
帖子: 12943
注册: 2002年1月
xieqiao 发表于 2014-6-22 14:19
请教楼主陈年泡菜,全幅”X3“从技术上说,主要的瓶颈在哪里呢?适马是顺势推出SD1 Quattro单反好呢,还是直接推出全幅单反好呢?
山木说瓶颈在镜头,分辨率不够,我觉得是实话。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153
主题: 4
帖子: 1157
注册: 2013年7月
独色 发表于 2014-2-13 18:01
大家的思路都是在第一层感蓝光、第二层感绿光、第三层感红光上面,但我怀疑其实第一层是感全部光,第二层感剩余的青光,第三层感再剩余的黄光,只有这样,才最高效省事。

我也是这么认为的,应该采用YCbCr模式。
以后期待1:1:1的全幅1500W点对点的X3,YCbCr模式。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7.66
主题: 41
帖子: 9362
注册: 2012年1月
独色 发表于 2014-2-13 19:12
接着来说这幅图吧。让人担心适马的X3操守和未来全幅X3的结构的一张图。
明显大家都没把它当回事儿,参与的人不多,猜对的人只有一个,不过猜对与否并不是重点,重点是大家几乎都不能一眼看出区别这个结果。
这张图片采用了比首帖图片更夸张的处理参数,对色差通道做了4倍缩图(模拟第二、第三层像素的16合1),然后扩展4倍(1分16),结果大家几乎都看不出区别。既然16合1大家都无法肉眼分辨,那适马会不会下降低线呢?我们反过来推一下,以现有的DPq的第二、三层500万像素为基准,向上扩展16倍,500*16=8000,也就是说,适马可以做出8000万像素的“X3”来。在与马赛克艰苦的像素大战上,适马一下子轻松了,适马是商人,考虑到DPq的思路,自然会利用这种技术,进而推出全幅"X3"芯片。
也许,点对点的X3之路,从DPq开始,已经终止了。


请教楼主陈年泡菜,全幅”X3“从技术上说,主要的瓶颈在哪里呢?适马是顺势推出SD1 Quattro单反好呢,还是直接推出全幅单反好呢?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258
主题: 5
帖子: 389
注册: 2005年10月
众测俱乐部标识
独色 发表于 2014-2-13 14:48
再上一张,ISO400的,原图100%局部,大家认真比较一下,看看一眼能看出差别不?
这幅图的比较相当重要。


左图是原图。鼻子后边的毛立体感更强,眯起眼睛后,左图羽毛暗部更暗,感觉色彩也更饱和些!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258
主题: 5
帖子: 389
注册: 2005年10月
众测俱乐部标识
dwannawb 发表于 2014-2-13 03:00
按独色的方法重做一遍,完全无法辨别原图和4:1:1的模拟图,至少我不能。
Quattro绝对是一次摄影模式的革命:画质不损失,文件体积减小,处理速度加快!
这还是X3解出的RGB文件模拟出的结果,如果是Quattro的RAW,质量会更高!
猜猜吧,看看哪个是原图!


右边的细节似乎更好一些。在一些很轻微的细节里,亮度和色彩的对比右图更强烈,且质感与立体感更强。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288
主题: 4
帖子: 297
注册: 2013年6月
牺牲这点难以察觉的分辨率来换取相对完整和准确的色彩,绝对值!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447
主题: 24
帖子: 1345
注册: 2009年9月
左边轮廓线条硬朗些,适合拍非人的东西。右边柔和些。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回复主题: PS模拟DP2Q,大家能看出画质的区别吗?
功能受限
游客无回复权限,请登录后再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