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阿弥陀佛!
正序浏览
主题图片汇总
主题内检索
浏览:48076 回帖:559
游客没有回帖权限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3.769
主题: 66
帖子: 2573
注册: 2004年1月
南无阿弥托佛!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27.462
主题: 12
帖子: 238
注册: 2003年2月
南无阿弥陀佛!!楼下的朋友拍的是宁波阿育王寺吗?
一直很喜欢杭州的灵隐寺,拍过的朋友请上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0.002
主题: 6
帖子: 2379
注册: 2003年4月
《 卍 》
《 卐 》
《 护 卐 者 卍 护 》
《 卐 护 护 卍者 》
《净土宗》
《 转 经 》
《 阿 育 王 柱 》
《 木 鱼 》
《 护 法 柱 》
《 佛 光 普 造    佛 太 子 诞 》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0.002
主题: 6
帖子: 2379
注册: 2003年4月
《 WHO THAT 》
《 护 卐 者 卍 护 》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9.064
主题: 34
帖子: 5219
注册: 2003年2月
南无阿弥陀佛!!!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9.064
主题: 34
帖子: 5219
注册: 2003年2月
南无阿弥陀佛!!!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
主题: 0
帖子: 15
注册: 2003年5月
听各位居士大德讲佛法,渡人向善,我心欢喜!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6.316
主题: 78
帖子: 1277
注册: 2001年12月
……
※※处在理性思维的高级阶段。人类到释迦牟尼佛时代,辩证思维才成熟。辩证法最初来源于佛教。-----※※※

辩证法在佛教中已达到很精细的程度。-----※※※
……


这都是从哪本书上出的啊?问了几个学哲学的好象都没见过这两句,还望指点一二。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9.064
主题: 34
帖子: 5219
注册: 2003年2月
放生十大功德
  印光大师

  (一)无刀兵劫。世上刀兵大劫,皆由人心好杀所致。人人戒杀放生,则人人全其慈悲爱物之心,而刀兵劫运,亦自消灭于无形,此转移世运之绝大运动也,深望大政治家,大教育家,大农工家,注意于此,力为提倡,必有绝大效果。

  (二)集诸吉祥。吾人一发慈悲之心,则喜气集于其身,此感应必然之理。

  (三)长寿健康。佛经云:戒杀放生之人,得二种福报。一者长寿。二者多福多寿无病。

  (四)多子宜男。放生者善体天地好生之心,故获宜男之庆。

  (五)诸佛欢喜。一切生物,佛皆视之如子,救一物命,即是救佛一子,诸佛皆大欢喜。

  (六)物类感恩。所救生物临死得活,皆大欢喜,感恩思德,永为万劫图报之缘。

  (七)无诸灾难。慈悲之人,福德日增,一切患难,皆无形消灭。

  (八)得生天上。戒杀放生者,来世得生于四王天,享无边之福。若兼修净土者,直可往生于西方极乐国土,其功德实无涯矣。

  (九)现在为人生极危险时代。盖烟酒之癖,恋爱之魔,缠绕众人。如众生报恩,则诸恶消灭,四季安宁。

  (十)动物由下级进于高阶之状态,与人类由野蛮进于文明之阶级相符合。据生物学家之言曰:凡生物皆应于外界之状态而生变化。如人人戒杀放生,则生生不息,善心相感,正似子孙代代相传,永远福寿。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9.064
主题: 34
帖子: 5219
注册: 2003年2月
南无阿弥陀佛!!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9.064
主题: 34
帖子: 5219
注册: 2003年2月
谷 响 集
       三昧耶戒佛※※黄念祖敬答客问
 

小 引

  夫一切法从因缘生。因缘牵引成种种事,往往不知其所以然而然者。此集之印行亦是随缘演变,非始料所及。戊午岁(一九七八)起开始酝酿注解《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乃谢绝酬应,于故交今雨之间唯通鱼雁。数年之间论佛之书札颇多,不意江南有热心居士,抄出所得书信,蔚然成册。认为有益,坚主刊印。复蒙上海悲誓宏深为法忘身之郑老居士赞助。愚虽再三婉谢,亦未获允。于是乃仰体诸君子之大心,不揣愚陋,捡得讨论佛法函件六十余通,于中遴选,校定删节,乃成斯集,敬作供养,并请教正。

  集名谷响,盖取自永明大师之《宗镜录》。其百卷之末有偈云:“化人问幻士,谷响答泉声。欲达吾宗旨,泥牛水上行。”数年来诸方贤达不耻下问,乃引起幻士之酬对。下愚之掬诚献曝,正如谷响之应和。空谷回响,随声而应,故名《谷响集》。

  《宗镜录》之宗旨为“泥牛水上行”。此语直似金刚王宝剑,斩断一切情计。至于本集宗旨,愚则效颦仍用此五字,而变其次序为“水牛泥上行”。水牛者,天地间一蠢物耳!呆头呆脑,千丑百拙。若问其行处,亦只是水塘里打滚,粪土中操作。毫无文彩,更不奇特。夫牛之耕田,唯知牵犁曳耙。愚之答问,唯知随机而应,率真而言,“宁可身受地狱苦,不把佛法作人情”。于是拖泥带水,而作落草之谈。以言遣之,未曾道著一字。五十封信,总是落二落三。直是扯葛藤而已。今以世法为喻,水牛焉比拖拉机,上机利智自当机械化、电力化、自动化,而永弃水牛。但在山区无法使用拖拉机之处,水牛尚不失其助耕之用。古德云:“若要会,也须从这里过。”故本集或可为初修作他山之助而已。

  本集所答之问者:有初信、有未信,有初修、有久修,有禅、有净、有密,有专修、有兼修,种种不一。故所答亦随机而异。但万变不离其宗,唯以般若为导、净土为归。若无般若,则成迷信,只是附法外道,煮砂终难作饭。若不以净土为归,则于现世,决定难出轮回,再出头来,不知何年何劫。故愚呕心沥血以此为劝也。

  念祖乃具缚凡夫,谬误难免。禅宗有“陈解问”之说,指陈明本人见地,参以请大德指教或印证。当前拙见已备显集中,谨以此集作个问端,敬向诸方请求指示。故此集非答话也,实为陈解之问而已。敬请诸方大德不吝慈悲,垂赐棒正,不胜企祷之至!

 

答信摘抄
 

(一)答小友

  为了更好地继承既往与迎接未来,都必须了解佛法。

  接到来信,我很高兴。您纯正朴实,心地光明,沉默寡言,不与人争,所以不同于凡俗。有许多人善言说,广交游,办法多,门路广,实际只是小聪明,佛法称之为“世智辩聪”。这种人学佛至为困难,称为“八难”之一,与盲、聋、哑、精神病患者,处于同一的行列。

  信佛与否,尚为第二步的事,但对于佛教的理解则刻不容缓。日人有一部《禅学讲义》,其中说只要是一个人就必须理解禅。我觉得这个要求未免太高。只要每一个中国的知识分子能理解禅,那就很不错了。实际上,在一百年前,中国的旧社会基本上就有这种情况。过去的文人如果对于禅宗一无所知,他便“面目可憎,语言无味”,像个市侩。因为自从汉代佛教流入中国后,便在哲学、科学、文学、艺术、音乐、政治、经济各领域都起了升华作用,各个方面都因为摄取了佛教的新血液而面目一新了。不研究佛教便会在中国古代学术各个方面,出现空※※,而得不到全面的了解,当然也就谈不到如何来继承。

  这些空※※不但局限了人所理解的“量”,更严重的,它影响所理解的“质”。不理解佛教便很难理解中国学术中,离文字、超形相,精深微妙、思虑所不能及的妙谛。我们便将辜负固有文化的宝贵遗产。

  另一方面,不理解佛教哲理,则将落后于时代。近百年中由于相对论、量子论、亚原子物理学、太空中的宇宙研究等等,所取得的成果,给佛教哲理增添了许多实际论证和实例。许多大科学家都在研究佛教,希望给实验结果找到解释,给研究工作找出方向。这是一个新的形势,整个科学正在酝酿一场※※※

  当前确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我们生逢其时,便应肩荷起这个伟大的任务,发起“自利利他、自觉觉他”的大志。我们要为一切有情感、有灵性的生物,谋求最广大、最长久、最真实、最彻底的利益,这就是“利他”。最真实最彻底的利益,那便是觉悟。所以要“觉他”,要把这些醉生梦死的人,从醉梦中唤醒。点破他们的愚痴迷乱,恢复他们本有的觉性。让他们得到真实的利益。既要觉人,先须自觉。既能自觉,即是自利。故此八个字的次第为:为利他,乃觉他;欲觉他,先自觉;因自觉,即自利。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人,这样的生活才有意义。目前芸芸众生中,多少人终身忙乱,只是在混吃等死:混口饭吃等待死亡!

 

 

(二)答小女

  劝真实发心,善处逆境

  (一)任何一个人,如果不愿意醉生梦死,一直糊涂到进火葬场,那就首先必须明白这一件事:为什么要活着?活着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

  人身难得,哪方面难得?天比人聪明,有福有寿;天比人好,为什么不说天身难得?因为在解决根本问题来说,天身不如人身。天人享乐放逸,不像人能精进;人身难得而易失,一失人身,万劫难复。这就是说,解决问题的最好机会是人身,但这个机会如电光石火,稍纵即逝。三途一报五千劫,如何得了!因此第一个问题很明显,活着就是为解决生死,也就是抓住这一生机会永超生死。

  (二)“眼前都是生死事”,既然活着便必然有这些事。表面看来,这些事与出生死有矛盾。怎么办?道理很明白。人不能都出家,出家也不能离开衣食住行与社会联系。所以要抓纲,一纲举万目张,一领提全衣顺。所以在头脑中要有出生死这条纲。万变不离其宗,万目皆随于纲,世法和佛法就打成一片。例如,要做好工作,为了什么?如果其目的、动机落在佛法上,那么你所做的工作,也就是佛的工作。反言之,如果你在佛教道场中,忙得脚跟不点地,可是,内心深处,是个人打算,是利用佛教求名、求利,那就是在欺骗佛,表面是佛※※,实质上何异于魔子魔孙!同样,整天拜佛烧香,所希望的只是消灾延寿、富贵荣华,妻儿子女,人间福报,这就叫做愚中倍人。不明佛法是愚痴,知道佛法还是这样,故曰倍人。既是在家人,当然有无穷无尽的世间事,只要从出世法出发,并落实到出世法上,世法又何尝有妨碍呢?但是当有不同的机会时,选择什么,这是检验自己最好的仪器,是自己有没有真实发心的真实表现。老是为了世间而牺牲出世间,那还谈得到什么发心呢?

  (三)有的时候是不容你自己选择的。例如我的上干校和你的下农村,是不由分说。这类的事,大的小的,酸、咸、苦、辣、甜样样俱全,过去有,现在有,将来还会有。怎么办?既然无容选择,当然也就无法逃避。那就要逆来顺受,化火宅为清凉,转毒药成甘露,善于利用,善于转变。

  一切事物皆有两面:有利的一面,不利的一面;光明的一面,黑暗的一面。一切事物对于我们的根本大事,同样有以上两方面,就看我们会不会用,会用就能转。但能转物即同如来。“转物”二字多少人错会,以为是把眼前的一座大楼搬走了,才是转物。不对,那是圣末边事。应知,转烦恼为菩提才真是转物。例如:※※时我在河南干校,身份是牛鬼蛇神,人皆厌恶。对于自己的家庭与自己的前途一筹莫展,无能为力。整天劳动,身同牛马。这是好事是坏事?可是我当时觉得,人不愿和我说话,我正好一句话不说。既然许多事我盘算也无用,干脆就不想。于是我在修持上得到一个飞跃,坏事变为好事。

  对于你来说,现在(一九七九年)是好事还是坏事?应该说有好有坏。工作单位要垮台,经济上没有收入,从世法看,这都是坏事。但必须重视这当中有一件大好事:现在可以有全部的时间和最好的因缘,来学佛和修行。这不但是在家人所难有的,出家人同样也难于求到;可是你自己有了!怎样使好的方面落实,是现在的首要问题。关键是这三段话要理解清楚:第一是发心;第二是分清主次,知所选择;第三,在无选择之中,则从两方面下手。避免其坏的方面,落实其好的方面,当然无往而不利。

  这一段话虽不圆满,但万分重要,应好好去思考。如能信受,绝不辜负这一生。好好努力!

 

 

(三)答A居士

  一、劝继续忏悔念佛求生

  三月十二日来信收到,此信实是您能否往生的关键,因此抽暇先回您的信。从信中可以看出:(一)您的发心很真诚,用功也很勤。(二)对于自己要求很严格,并敢于直率的说出自己的缺点。(三)为忏悔自己过失,曾哭过数十次。这些都是很可贵的优点。但目前成为障碍者,则由于(一)嗔毒较深,(二)更重要的则是,对于教理的了解,还不深入。

  修行人常犯轻敌之病,常以为自己一用功便能克制烦恼,一切太平,这实是不符合实际的主观愿望。应知贪嗔痴三毒,多劫以来,染入我们的心田,如油入面。在和面时掺入一些油是极其容易的;但掺入之后,想再从面中取出这些油,那就难如上青天了,所以经典中说世尊的常随※※中,许多已证阿罗汉,但三毒所残留的习气,仍保留不断,只有如来才能断残习。盖“久反之地,非一战所能成功”,故首先劝您,不可丧失信心。犯错误,怎么办?那很自然,那就是忏悔。再犯怎么办?那就再忏悔。一切罪从忏悔灭,故普贤大士十大愿王中云:“我此忏悔,无有穷尽。”普贤菩萨尚且尽未来际,忏悔不休,我们凡夫焉能因为忏悔数百次,哭过几十次,但脾气不改,愧见如来,便半途而废呢?

  您说发一次脾气,就把多日修持的功德,一把火烧光,这是根据于“一点嗔心火,能烧功德林”而来的。但我们想要正确理解经论中的一句话,那就需要联系其它经论中文句,融会贯通来理会。例如,经论中说我们看经和念佛的功德,“如食金刚,决定不消”。这就是说念佛和诵经的功德,如同人吞食了金刚钻(钻石),这是决不会消失的。于是这句金言,便同您的体会,烧光了一切功德,完全矛盾了。那么,这相矛盾的两句话应如何融会来正确了解呢?现在我做个譬喻。例如有人被法院冻结了他在银行中存款,这笔钱他当时完全不能动用,就和没有这笔钱一模一样,这就是“火烧功德林”之原意。但是这笔钱并没有被没收,没收了,那才真是烧光了。现在只是冻结,仍承认这笔钱是他的,这就是“决定不消”之义。我这个譬喻,可引证佛经。佛在世时有一人因八万劫前遇虎,失声念了一句南无佛,八万劫后得遇释迦牟尼佛,因此一句功德,收容为僧,而证阿罗汉。试想,此人在八万劫中应该生过多少气,发过多少嗔心火,但这句南无佛的功德“决定不消”,终于凭其功德而证阿罗汉。同时根据这段经中开示,证明嗔毒等的可怕,所以把念佛功德的果报推迟了八万劫。

  修禅定的人,一发脾气,于是禅定的境界保不住,定中所发的神通,也不出现了,必须再用一段功才能恢复。至于修净的人,临终一念,如果是嗔恨,那就决定不能往生。以前修持的功德,以及求生极乐的愿望,此时都失效了。这即烧尽功德林之意。所以我们必须忍辱护嗔心,如能忍辱则嗔心渐渐的自然不起了。

  您来信问我有什么办法?现在“办法”已跃然于纸上矣!办法是:(1)恒修忏悔。(2)修行忍辱,善护己念。在这两方面的无上武器,便是一句佛号。

  (一)忏悔,有理忏与事忏。理忏者,如“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亡时罪亦空”。是谓心空则罪消也。是以“若欲忏罪者,端坐念实相”,若能心契实相则诸罪自然消除。但此法不是凡夫之人所易做到。事忏者(又名作法仟),乃修忏法(例如大悲仟)以忏除罪业。目前有先师所编之《宝王三昧忏》,又名《长寿忏》,正在印制。印好后,会寄送您一本,您可照忏轨礼拜忏罪。但更重要者,《观经》说“念佛一声,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劝您一心持名,是即无上殊胜之忏悔。

  (二)忍辱护念:《金刚经》中忍辱仙人,实是我们之良师,仙人是说法度众,反被诬蔑为调戏妇女,并用刀来节节支解,可是仙人当时无人我等相,不生嗔恨。故知嗔毒之根在于我相,若无我相,还有谁会生气?所以生气者,只是为了它违反了我,污辱了我,冤屈了我,欺负了我,侵害了我,处处都是因为多了个我。若能无我,则一切烦恼,都除了根,便必然随之消灭了。正因为多了个我,于是处处有障碍。例如有人骂我是“蠢猪”,当他骂完了,这句骂人的话也当时消灭完了,何处还有这两个字的音声?“蠢猪”这句话本身就是肥皂泡(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他已骂完,于是这个肥皂泡已经消灭。可是自己不依不饶,还死抱着这个已灭的肥皂泡不放。大发脾气,真是加倍的愚痴。所以我们应在日常生活中,尽量秉着经中无我无人的开示,来待人接物,应付一切。例如有人骂我,请问骂人的人是谁,挨骂的人是谁,那句骂人的话是什么,实际上一切皆不可得。故云:“万法本闲,唯人自闹。”何苦来。自己要闹个不休,把心歇一歇不好吗?《首楞严经》云:“狂心不歇,歇即菩提。”我们何尝不想歇心,但是歇不下来。所以要一心念佛,这是最好的歇心之法。古云:“念佛功纯,妄想自然不起。”那还有什么脾气可发?

  奉劝您进一步把功课集中在持佛名号。随时随地,心中常提这句佛号。您念佛看经的功德,与忏悔而哭泣的功德,都是决定不消,盼您继续努力。根据您的信愿行,都已有基础,但能坚持下去,决定可以往生。净土宗称为他力门,乃是仗佛力而能往生。只要我们深信切愿持佛名号,那么在我们临终,阿弥陀佛自然实践其本愿,前来迎接,加持行人,“慈悲加佑,令心不乱”(见唐玄奘大师译的阿弥陀经,名为称赞净土佛摄受经)。我们凡夫往生,都是带业往生,您这些嗔恨之业,便都托弥陀慈航之力,而不成障碍了。

 

  二、劝看破世缘,一心念佛

  读来信,对于您的不幸遭遇很同情。丈夫离婚,儿子不很听话,自己又有病,许多折磨集中一身,确甚苦恼。但您在烦恼堆里,仍然信心不退,并坚持念佛,很是难得,实应赞叹!

  您的苦恼,证实了在娑婆世界修行之难。它是“进一退九”,进一步便要退九步。就像您想用功,这是进步,可是偏偏有事引您发火吵架,这便是退了九步。同时也说明如果有一种因缘使您进步,例如您看了《净土资粮》很想发心,可是偏有种种烦恼来使您退步,这又是退九。这就叫娑婆世界。这是修行人个个都共同的,只是表现到每人身上而有不同而已。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要下定决心,誓于今生出离生死,往生极乐。

  实际上,夫妻儿女只是一台戏。在台上您是母亲,下了台您是谁?所谓母子,其实都是戏,都是假的。您是过于认真了。《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我们现在所遇到的一切,好的坏的,通通都是肥皂泡,马上就要幻灭的。老实说来您的儿子在当前年青人中还是不错的,您是“爱之深,责之切”。演变至今,几乎形同水火了。您现在应当认清目前是演戏,您在演“三娘教子”,其实您本非“三娘”,您只是您自己。这次您演“三娘”,下次您演什么还不知道。希望您看破这台戏,往生极乐,莲花化生。

  俗云“不受魔,不成佛”,先师夏老有诗曰:“病久方知身是苦,魔多反使道心坚。”这两句对于您很合适。在病痛中,在烦恼中,能念这一句佛号,功德更大。因为在“难能”,所以“可贵”。烦恼乃多生习气,如油入面,不能期望忏悔几次,便能永断。只有不断地忏悔,不断地改正。发了脾气,马上知道不对,便到佛前忏悔,这就是进步。脾气发得小了一点,短了一点,都是很大的进步。烦恼很多,一样往生,故云“带业往生”或云“带惑往生”。这便是阿弥陀佛极大的慈悲,也是净土法门无比的殊胜。您能闻能信,能修此法,实是最大的幸福。《无量寿经》说这就是佛的第一※※。世间一切,只是些肥皂泡,千万不要被这些假像耽误了您的根本大事。

  蕅益大师说:“往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也就是说,一个人能否往生极乐,全看他有没有信和愿,如都有,那就能去,不管他念佛的水平和脾气的大小(当然,临终时正发脾气,则不能往生)。反之脾气很好,念佛也好,但信愿不足则去不成。所以您当前应多读《净土资粮》来增进自己的信愿。至于您的脾气,只要您是在克制,而不是放纵,发了就好好忏悔,一心念佛,仍是可以往生的。

  您问临终时是否有魔怪变成佛形来诱骗?蕅益大师说,临终时不是魔扰时。也即是说,临终时没有魔扰,见佛即是见佛。总之您只要在临终时把这一句佛号念到底,只要能念就接着念,这便一定往生。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22.806
主题: 8
帖子: 593
注册: 2003年5月
阿弥陀佛(合十)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9.064
主题: 34
帖子: 5219
注册: 2003年2月
TO 老赫 师兄:
毗卢遮那佛是释迦牟尼佛的法身佛。
但是你贴的是释迦牟尼佛。

[2003-10-17 00:24 补充如下]

这尊观音菩萨像不知道。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23.825
主题: 36
帖子: 437
注册: 2003年3月
再请问,此为何观音?各手持之物为何物?望指点一二.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23.825
主题: 36
帖子: 437
注册: 2003年3月
阿弥陀佛,请教各位居士,吡卢舍那佛是否即释迦牟尼佛?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
主题: 2
帖子: 151
注册: 2003年6月
搬板凳,学习.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48.181
主题: 105
帖子: 6610
注册: 2003年5月
"把简单的哲理变得千变万化复杂化过于玄化....
万物不起执著却让人事事执著...难以成佛........"

矛盾吗?如果某一天,你发现"不起执著"与"事事执著"根本没有区别,才真相信大智慧的圆满

[2003-10-12 19:17 补充如下]

性相一如,理事无碍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0.002
主题: 6
帖子: 2379
注册: 2003年4月
佛教当真是执著这些佛经吗?哪又和整日里阿弥托佛的保佑我儿子升官发财有什么区别?
个人认为:大智慧唯一不圆满的地方就是把简单的哲理变得千变万化复杂化过于玄化....
万物不起执著却让人事事执著...难以成佛........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30.745
主题: 104
帖子: 2196
注册: 2003年6月
沒料到毒壇裏也有居士。

這裏的經典多如牛毛:http://www_buddhist-canon_com/

[黑夜 编辑于 2003-10-08 16:13]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07.925
主题: 27
帖子: 14503
注册: 2002年7月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第一品、法会因由分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第二品、善现启请分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服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服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第三品、大乘正宗分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服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而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第四品、妙行无住分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第五品、如理实见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第六品、正信希有分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第七品、无得无说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第八品、依法出生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第九品、一相无相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第十品、庄严净土分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静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第十一品、无为福胜分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第十二品、尊重正教分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

第十三品、如法受持分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密。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第十四品、离相寂灭分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静。即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即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相即名诸佛。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密。即非第一波罗密。是名第一波罗密。须菩提。忍辱波罗密。如来说非忍辱波罗密。是名忍辱波罗密。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瞋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即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第十五品、持经功德分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即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即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第十六品、能净业障分
复此。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祗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或有人闻。心即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第十七品、究竟无我分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服其心。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即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即为非大身。是名大身。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即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第十八品、一体同观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第十九品、法界通化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第二十品、离色离相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第二十一品、非说所说分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第二十二品、无法可得分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第二十三品、净心行善分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第二十四品、福智无比分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第二十五品、化无所化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即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第二十六品、法身非相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
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第二十七品、无断无灭分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第二十八品、不受不贪分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第二十九品、威仪寂静分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从去。故名如来。

第三十品、一合理相分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即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即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第三十一品、知见不生分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第三十二品、应化非真分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祗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48.181
主题: 105
帖子: 6610
注册: 2003年5月
夏莲老的诗真真是好啊!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07.925
主题: 27
帖子: 14503
注册: 2002年7月
弥陀教我念弥陀 口念弥陀听弥陀
弥陀弥陀直念去 原来弥陀念弥陀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07.925
主题: 27
帖子: 14503
注册: 2002年7月
但只老实念 不必问如何 莫管同与异 休论自与他
只贵愿力强 那怕妄想多 散乱固成病 分别易入魔
境缘无好丑 佛号一扫过 句句念能真 决定出娑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07.925
主题: 27
帖子: 14503
注册: 2002年7月
有大福德始念佛 发菩提心修十善
佛说无上深妙禅 浅人当作浅法看
四仪庄严三业净 坚守重戒勿少犯
打破人我是非关 放下生平闲知见
谈玄说妙不相干 三字真传老实念
只此即是长夜灯 苦海慈航斩魔剑
要拔多劫生死根 直拼此身作呆汉
五宗八教一句收 切莫念外觅方便
过缓过急同是病 强想一心心愈乱
志坚如钢气如绵 不间不杂自成片
因心果佛互感应 根身器界潜转换
烦恼未伏念不一 习气不除佛不现
千万句如一句时 何愁不见弥陀面
此事非易亦非难 三昧全凭信行愿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07.925
主题: 27
帖子: 14503
注册: 2002年7月
念佛最忌 精神涣散 字句模糊 先快后慢
既无音节 又不联贯 心不应口 声不摄念
轻忽养识 古德所叹 如此念法 永难成片

声和韵稳 字正音圆 恳切绵密 沉著安闲
声合乎心 心应乎声 心声相依 妄念自清

佛号如珠 念头如线 分则各离 合则成串
心不离佛 口不离念 如线贯珠 相续不断

未能一心 先求专念 未能不乱 先学成片
真勤真专 功效自见 无须问人 还请自验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07.925
主题: 27
帖子: 14503
注册: 2002年7月
净宗心要:
(一)世尊唯说弥陀愿海

  中国可以说是一个净土宗的国家。信的人很多,但是真正能够理解净土宗的殊胜的,还是很希有。中日共尊举世敬仰的善导大师有两句话:“释迦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这是说世尊为什么出兴于世,到人间来说法,来度众生,开演种种的教化,其唯一的原因就是要说弥陀如来的本愿。这两句没有什么特殊的名词术语。就是佛所以兴出世,唯一要说的是弥陀的本愿的海嘛,都能懂。但真能懂得,确实十分希有。大家想想看,佛说这么多法,怎么说就是说弥陀本愿海呢?这里就不好懂了。所以佛经语深。我们一辈子把这两句话能够真正明白了,就没有白来一趟啊!这话只有像善导大师这样的水平才能说得出。所以莲池大师说:善导大师人称是弥陀化身,纵然不是弥陀,也是观音势至文殊普贤的同等人物,所以才能说出这样的话。我能听到这样殊胜的开示,深感佛恩。由于感恩故想报恩,所以今天抱病来到这个念佛道场,为弥陀本愿大海敬申供养净宗心要。
  佛法是传心之法,心法的纲要称为心要。净土三经中《阿弥陀经》称小经,《无量寿经》称大经。有的竟当作一部经,《阿弥陀经》称小本,《无量寿经》称大本。所以我们就从这两部经研究净土宗要。因为《无量寿经》称为净宗第一经,《阿弥陀经》则是流传最广天天念诵的经。

(二)阿弥陀经宗要

  《阿弥陀经》的纲宗是什么呢?蕅益大师说得最好,蕅益大师写的《弥陀要解》,近代净宗大德印光法师说:这个《要解》是此经一切注解中最好的。释迦牟尼佛自己来写也不能超过。小本宗要是信愿持名,我们研究小本,我们就遵蕅益大师。蕅益大师说小本纲宗是“信愿持名”。信愿行称为三资粮。我们出去旅行要预备钱这是资呀,要带粮票这是粮,所带干粮那更是粮了。信、愿、行这三个是三种不可少的资粮。今天大家都成为居士,还能说不信吗?来参加这个念佛道场当然知道有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也是信,而且是很殊胜的信,但是蕅益大师在他的《要解》里对于这个信字举出六样,今天简单说一点。信是六信,刚才我说的,信有极乐世界,信有佛,这信的是事,这是些事相。在事上你能信,你就可得分。应知有不少专研究佛学的人,在这方面不信。信有阿弥陀佛,那是他佛,这是信他。六信之中信了事信了他,最多是信心的三分之一。而六信里头跟事相对的还有理,所以信事还要信理。与他相对的是自,信他还要信自。这样子。例如金子打一个戒指,是个圆圈,打个环子又是一个样子,打条项链又是一个样子,你只认识这个戒指,耳环同项链,只认得事相,不认得都是金。金就是这些耳环戒指的本体。本体是金,是平等的,没有差别的。所以理体,这个本体是不变动的,无生无灭的,他可以出现一切形相。金子可以打出任何形相的东西,但是金子没有固定的式样,究竟是长是方的?不一定。根据铸造的情况能出生一切相。金子不因打成戒指而出生,它是本来就有的,也不会把它熔化了,就消灭,金子全部都在。
  理和事,我们能信事还要能信理。理就是法身佛了。法身佛遍虚空尽未来,没有过去现在未来。理与事应同信,若有欠缺便不是深信。自与他也是同样,信他之外还要信自,这是密宗的根本道理。很多人都想学密,不知道这是密宗的要领。只是去受灌顶,修法是得不到殊胜法益的。密宗殊胜之处在于自己就是本尊。禅宗说什么是佛?“清潭对面就是”。你一看清潭的水,清潭对面,你自己就在水中现出来,就是自己啊。《观经》中,“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你在念佛,就是是心在作佛,你作佛的这个心,他本来就是佛。这跟禅宗和密宗完会是一味的。所以信他还要信自。再有信因信果,现在先说一般的因果,很多佛※※都把它忘了,要真信因果他还敢做恶事吗?那他这个人就变了。这是一般说的因果,信得也很不够。但是这个六信的因果更深一步,不只是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个当然得信,但这不是深信。深信呢,就信:你是个凡夫,信愿持名一生念佛,临终还在念,你就成为阿鞞跋致。你本是凡夫,有信有愿专念阿弥陀佛,就这么一句一句的念,没有什么另外的巧妙,你现生所得的果,决定成佛。证了不退转,那不就决定成佛吗?这个信愿持名的因得无上菩提的果,很多人恐怕不见得能信。一般人总想再修点这个,修点那个,东求一点,西求一点,不能相信这个殊胜的因果。所以我们要具有六信,要能具有六信这已经是很深的智慧了。如果还没有具足的话,那就一点一点去增加嘛。现在从信事信他开始,我们需要不断地深入,不断地发展。生了病不相信我念佛就能好,要找个气功师给你治病,那你就认为气功师的力量比你这个佛号的力量大呀。你这个信心应该打个问号!所以都是要深入,要深信。信有六个方面,这六个方面都要深信,这就是心要。
  念佛念得多念得少,念得有妄想没妄想,那不是往生的关键。关键就在于你有没有深信切愿,所以蕅益大师说:“往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愿:“欣慕极乐,厌离娑婆”。看来这事很容易,实际并不容易。尤其是“厌离娑婆”这四个字很不容易。多少修行人还在争名啊,争利啊。这个名利不都是娑婆世界的东西吗?还不是在留恋吗?总想生活改善一些,生活不更是娑婆世界的东西吗?儿女呀,夫妇这些感情,唯恐自己的对方对自己的爱不真啊,计较我对你很真,你对我不真,很伤心!这些感情极乐世界没有。极乐世界都是男人。这些东西正是娑婆世界的缠缚,就是这些东西使得本来是佛的你,堕落成今天这个样子。所以要真正的厌离,对于这一切都不留恋。不是说都要出家,许多出家人他身出家而心在家,他又争佛教中的地位与名闻,他又有新的关系,有和他相亲的,又有相疏的,不知不觉形成帮派,团结一派打击别人。出家而在家,还是留恋娑婆。居士们最好是在家出家。先从淡开始,渐渐发展到真实厌离,毫无留恋。信心坚定,欣愿极乐,老实持名,三资粮就圆满了,这是小本《阿弥陀经》的宗要。

(三)大乘无量寿经宗要

  大本宗要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发菩提心不仅是净土宗单独注重的。任何一个大乘法门,不管你是参禅,你是学教,尤其是密宗。密宗之所以殊胜,所以成就快成就大,唯一的原因就是特别重视菩提心。看经看教种种都不能离开菩提心。菩提心是什么心呢?也就相当于刚才六信都深信,对于娑婆毫无留恋,一心只愿同众生都到极乐世界去精修。所以小经的信愿也就是菩提心。菩提心是大智慧大慈悲大愿力三个一体,这样的心。不是一般的智慧,是大智慧,是般若,大慈悲和大愿,这样的心才称为菩提心。这个在密宗称为行愿菩提心,胜义菩提心。显教也一样称为顺事菩提心或者是顺理的菩提心。或者叫做世俗菩提心,胜义谛菩提心,总之可分为两种。两种具足的那才是真正的发起了菩提心了。唐朝有个新罗僧人元晓法师在《无量寿经宗要》中说:“无上菩提心一是顺事发心,二是顺理发心。”随事发心呢,就是咱们的四宏誓愿:“烦恼无边誓愿断”,这就是断德,能把无边烦恼一齐斩断是断德。“法门无量誓愿学”,这是智德,你能修佛这么多法,这么多法是大智慧是智德。断烦恼就要有智慧呀。“众生无边誓愿度”,是恩德,对于众生有恩,那么这三个合起来就成佛了,“佛道无上誓愿证”。所以真正发起四宏誓愿,也就是发起了一部分菩提心,叫做随事发心或者叫做世俗菩提心。密宗叫做行愿菩提心。发起这个心功德不可思议。
  进一步呢,顺理发心了,顺理发心就不好用言语来说了。勉强来说,实际这个心,就是自己本有的真心,觉悟的心。菩提就是觉悟。觉悟什么?觉悟自己自心就是佛,自己本来是佛。这个大觉就言语道断。言语这条道路断了,在无可说中勉强来说:一切法皆如幻梦。这个不但是破人我这个执,法执也破了。《金刚经》上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许多人,经是天天念,但对这些内容如聋如盲。很多人天天练功,把练功当作真实的事。这和《金刚经》的差距就太大啊!一切有为法,有为嘛,想干个什么,想得到什么,锻炼个什么。你把这个臭皮囊不要了,换成不坏之体,九转丹成,羽化脱胎种种,还都是如梦如幻呀!所以一切事(与理相对)法,不但上面说的法是幻梦,就是阿罗汉的出世法也一样。阿罗汉没破法执,他还是有烦恼可断,有阿罗汉可证,这成了法执了。应知是非有非无,事理无碍。
  “佛说诸法空,为除诸有故”。佛告诉你诸法空是因为你着了有了。破你这个有啊!底下就要提防啊!你倘若着在空上了,那更坏了。“若复着于空,诸佛不能度”啊!佛教的殊胜高妙也就在此。顺理菩提心,理是实际理体,简称本体,它是非有非空,空有不二,从容中道。你着有着空都是背离了本体,都落在二上。空是对有说的,就二了。二就不是“不二法门”了。《维摩诘经》就是讲的不二法门。很多修行人,就在这二上打转,这离成就很远啦。先应离言绝虑,离开言说,所以言说无非是指月的标,指路的路牌。例如到颐和园,路上有块指路牌上写颐和园,你按牌子所指方向,自然会找到园子,但许多人以为牌子所在之处就是颐和园,那就大错特错了。又例如室内有灯我指一指,并说这就是灯,我这么一指,一伸手,你认为这个手是灯。现在人们错就错在这儿,尤其是学者。这是灯,我的话没错啊!这个是灯,他不知道顺着我手所指去看灯,他认为我这个手是灯。离言,言也不是不要,经也不是不要,但你要是执着,你就是抓住了手指或这个指路牌了。所以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心的行处没有路了。所以禅宗之开悟,密宗的大圆满大手印,都是到这个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火灭灰寒之后,冷灰中突然爆出一颗热豆。从这样的悟解发起广大心。从这个地方出发,这样来发心。不见有烦恼跟善法作对,但仍是断烦恼修善法,这才是中道。有人听到烦恼善法也平等,那我也不必去修善了,也不必去断烦恼了,烦恼与善法平等了,真能平等吗?吃烤鸭与霉面包一样吗?如不能一样,还是要修善法断烦恼,虽然是修善法断烦恼,而烦恼善法平等。对于度众生,要度无量无边的众生,没有能度所度之心。《金刚经》上说:“我应该如是如是灭度无量无边众生,而实无一众生得灭度者。”就是这个意思。我愿终日度生,而终日没有一个谁是能度谁是所度的念头。所以布施讲三轮体空,我把一万美金送给这位朋友,内不见能给美金之我,外不见接受美金之他,中不见这一万美金,就称为三轮体空。我们布施供养修一切福都应该体会这三轮体空。那你的功德就大一万万倍、一万亿倍、一亿亿倍,就可以无限大。因为你一执着就成为有为法,有为法就有限量,无为法是无限量的。顺理发心就没有退转,如是发心功德无边哪!诸佛穷劫演说,说其功德犹不能尽。
  《维摩诘经》说:“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菩提心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简称)即是出家。”有很多人想出家,不过常有困难,例如父母不答应也是不行。你发菩提心就是出家,你一个在家人有出家人一样的功德。《维摩诘经》又说:“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一切具足。”一切功德你已经具足了,你不再欠少什么。所以我们这个修行,要抓住这个根本哪!一切具足。还有《毗婆沙论》(注①)中说:“此法门是诸佛之父。”此法门即是发菩提心,这是一切佛的父亲。“诸佛之母。”看见没有,诸佛完全是从发菩提心生出来的。又说:“是诸佛之眼。”诸佛要普度,要能照见一切,什么是眼呢?菩提心是眼。“是无生法忍之母。”我们都是花开见佛入无生,见了阿弥陀佛,花开见佛了,入了无生法忍,无生法忍的母亲是什么?是发菩提心。你在花开时为什么证无生,因为你曾真正发起了菩提心。“是大慈大悲之母。”常常修习功德无量啊!无边哪!赞叹发菩提心的殊胜啊!佛的父佛的母。花开见佛入无生,这是无生之母。再有《大般若经》(注②)里头说:“如以箭射物。”拿箭去射靶子,那你就可能射中或者射不中。但是你往地下射,谁都中。这就是说,你发菩提心就像拿箭射地,绝对中的。这是发菩提心的功德。底下讲一下密宗的菩提心功德,那就更深刻。所以人们往往是舍本求末。最根本的东西你把他扔了。密宗经典《菩提心义》(注③):“菩提之心,成佛之本。”这个菩提的心呀,是成佛之本呀!本源呀!是大事因缘,佛出现于世是大事因缘,“大事因缘莫过于此”,大事因缘没有再超过发菩提心了。底下更说明“若人求佛慧”,你如果有人要求佛的智慧,佛就是智慧,转八识成四智,就是智慧。涅槃三德是法身、般若、解脱,得解脱,恢复本有的法身,都全凭般若妙慧。欲求佛慧就须“通达菩提心”。通达了菩提心就可“即身成佛”。父母所生的身,就在这个身中得证大觉果位。禅宗是即心成佛,密宗是即身成佛。即身成佛的关键在于彻底通达菩提心。但现在所遗憾的,不管是显教是密宗,真正明白什么是菩提心的人已不多了。寻枝摘叶者多,着重根本者少。《菩提心论》(注④)还说:“此菩提心能包藏一切诸佛功德法故。”这个菩提心就包括了含藏了一切诸佛的功德之法。“若修证出现。”所以这相当于开悟啊,开大圆满解,大圆满见,然后契入大圆满。这就跟禅宗一样啊!五祖跟六祖说:“不明自心,不识本性,学法无益。”不明白自己的心,不明白自己的本性,学法没有什么好处。“若明自心,明自本性,即是丈夫天人师。”你就是佛,衣钵就给他了。一个没有出家受戒的人得衣钵,这是千古第一奇事。所以当时庙里人想不通,怎么佛的衣钵让一个庙里做工的人拿走了,所以追呀。这不是为名利去追。大家要知道这是太想不通了。
  上一句“为一切导师”是觉他,自觉则“一切导之归本”。所发的心不是向外驰求,而是返究心源,回心达本。本者,本源,本觉。如珠发光(发心)还照珠体(是归本)。《净修捷要》说:“始本不离,直趋觉路。”始觉合本觉就不离觉悟。再者,“本”就是密严国土。密严佛土即是极乐世界。净宗有“先送心归极乐”之说。这话是指虽然自己身在娑婆,可是神栖极乐,自己心神不离彼土。这是初步解释,进一步心土不二,若自心与极乐常寂光土相应,自身当下便是法身大士。所以你当下“不起于座能成一切佛事”。不用起座,一切佛事都圆满成办。这是圆顿教的教旨。若能理解,有极殊胜的功德。纵是不能理解,一经于耳根,都有永劫不消的法益。因为都是金刚智慧,佛的真正心髓!要成佛,要种佛的因。佛是觉悟,觉什么?平等法。自心佛心平等。释迦牟尼佛成佛时第一句话就是:“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唯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一切众生,苍蝇蚂蚁也一样都有如来的智慧德相。但因有妄想执着,就不能出现,成了凡夫。怪谁呢?只怪自己。
  前面讲了发心的殊胜功德,若问不发怎样呢?可从两面说《涅槃经》,佛在涅槃时说:“虽信别相”(对于差别的能信)“不信一体无差别相。”(不信自性是一切一体,本无差别之相)。这叫做“信不具。”现在大家具信不具信,大家自己根据《涅槃经》的话考虑考虑,信不信这个一体无差别的本体!若不具足,经中说:由于信不具足故,所有境界亦不具足。这话分量很重。因为信不具足,你虽然认真持戒,不杀生不饮酒不什么什么,你的五戒仍不具足。“虽有多闻亦不具足。”你虽听得很多,但对这最重要的不理解。古德还说:“无菩提心,三归五戒亦不成就。”这就说到根上了。三归五戒都不成就,那就惭愧了。所以我们要真正明白什么是顺理菩提心。为什么三归五戒不成就啊?佛法的根本义你不明白。
  华严更有一句话,大家听了应该记住,你发过菩提心你忘了。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为魔业。”你做的善事也成了魔的事业。所以到底是学佛还是学魔,这个地方很多人还是搞不清楚。很多人自己以为是在学佛,不知道已是在魔队里头上班。在佛堂念发心文,出了佛堂忘得一干二净,烦恼照旧生,火气依旧旺,学法无益。不明根本只行小善不能出魔。所以希望大家辗转劝说,要明这个根本。否则没有归依就不是佛※※呀。
  上面所说顺理菩提心比较深刻。现在我们净宗初机行人怎么做?引用昙鸾大师《论注》(注⑤)中的话,他说:“无上菩提心即是愿做佛心。”不求声闻缘觉,不是想生天,想有个好死,来生富贵,这都不行了。要发愿做佛的心。“愿做佛心即是度众生心。”不是我自己要成佛,佛教的伟大就是不为我。为什么要成佛?要度众生。怎么度众生?即是“摄取众生生有佛国土心。”摄受众生到有佛的国土去的心。《大乘起信论》上说:“众生如弱鸟缠枝。”小鸟刚会飞离开树枝不行。没有成就的人,离开佛不行。怎么度众生,让众生生到有佛的地方去,“是故愿生彼安乐国土要发无上菩提心。”“若人不发无上菩提心,为乐故愿生,必当不得生也。”不是为了普度一切,为了利他,只是自己能够幸福,学法但求一切吉祥,没有苦恼,不但今生这辈子要好,我死了下辈子还要好,整个是个人打算,就不是大乘心。极乐世界往生的都是大乘,其中称为声闻缘觉者,是指断惑的程度,若论发心,都是发了大乘心。《往生论》说:“二乘种不生。”二乘种性的声闻缘觉不能往生。所以净土大法,不要把他看浅了。
  大经宗要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蕅益大师说:一句佛号即释迦牟尼佛所得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阿弥陀如来在因地上,发了种种大愿,多少劫的修行成了佛,他这是无量种种功德的果实。这句阿弥陀佛名号,是无量劫来多少功德所成就的,所以名号是功德的果实,所以名号中自然含有无量的一切功德。现在把佛的这样一个果地觉悟的果实,作为我们缚地凡失,生死苦海中众生在因地中修行的初心。阿弥陀佛这句佛号具有万德,我念阿弥陀佛,我的心就是这句阿弥陀佛,这句就有阿弥陀佛的万德,就成了我的心了,所以我的心召来了阿弥陀如来的万德。直接了当不可思议。净宗妙用可从蕅益《要解》中摘录两句:“从事持达理持,即凡心成佛心”。事持人人能行,从这里开始,渐渐垢净功纯,暗合道妙,达于理持。这是凡心已在不知不觉超凡成圣,成了佛心。咱们开始就这么一句句念去,所以很多老太太老修行得到往生。福建有一个八十多岁老太太,她几十年吃素念佛,临终一直八天不吃饭,端坐念佛,死后还是端坐,搭扣都不乱,还很庄严。八十多岁了。她从事持不知不觉地暗合道妙趋向理持。你念时,世间事都不贪恋,万缘就放下了。心中只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就是一念单提。事持若能一切放下,就无所住。《金刚经》宗要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你这一句佛号明明朗朗,不断不灭就是生心。这无住生心本是登地菩萨才做得到的事,但是凡夫老实念佛,不知不觉,暗合道妙,不住万缘,生心不息,你就等于地上菩萨了。所以你念佛功德不可思议(持咒也如此)。从事持到理持,于是这个事持的凡夫之心,就当下成为佛心。即凡心成佛心,即心成佛,直接了当。所以念佛功德不可思议。再有《观佛三昧经》打个殊胜譬喻,一个穷人偷了王子的金瓶子,这是宝贝。大家就追他,他就上了树。追赶者把树弄倒了,穷人掉下来。可是这个时候,他把金瓶这个宝贝吞下去,他终于摔死了,后来身体都坏了,可是那个瓶子还在放光,那些毒蛇都吓跑了。这是个佛说的譬喻。佛又告阿难:“住于念佛者,心印不坏,亦复如是。”你住于念佛的人,他的心印不坏。就跟这穷人吃这宝贝之后,都摔死了,四肢都坏烂了,这宝贝金瓶还在心中放光,还把蛇都吓跑了。所以你这念佛者应知心中老有这句佛号就是心印不坏。心印者,佛就是以心传心,以心印心。以心为印,印证万法。传法,传的是什么?传的是心。怎么给你印证?是拿心来印证。印就是印鉴,你这印鉴对了,人家银行就付款。印鉴不对,你本人的钱从银行取不出来。“住于念佛者心印不坏”是《观佛三昧经》的※※。不坏就是常照,就是放光。禅、密、净土有很多相通之处。

(四)先师虚老开示净业心要

  一九三一年福建功德林居士念佛七,中国近代三大高僧(谛老印老虚老)中的虚老(虚老是接我入佛门的第一位恩师),正好有事在当地,听说有念佛七,他就去了。功德林居士们正在念佛,听说虚老来了,很多人出去迎接礼拜。谁知虚老大加呵斥,责怪他们说:“你们都是居士,参加念佛七,学佛好多年了。今天是佛七道场,你们怎么倒插法幢呀!倒着插呀!为什么跑出来给我磕头。”这样大家就都回来了,坐好听讲。这样虚老就接着讲:“念佛打七贵在一心。”(虚老之意:身在道场就是要一心一意地修,如果不是一心一意,东看西听,有人还要聊点天,这么参加念佛七,念到弥勒下生,还是业障缠身,不但现在不成就,念到弥勒菩萨再来的时候,你还是业障缠身。应当从头到尾的绵绵密密,一句紧跟着一句,一字一字,一句一句不要乱。不是说证到一心不乱,就是你念这一句别乱,一会儿想吃饼,一会儿又想去看电视,一会儿又想家里炉子上还有水壶,这心就乱了。在道场里这些都放下,就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佛来也这么念,不用说虚老来了,佛现前,还是这么念,魔来也这么念。念到风吹不入,雨打不湿,不受外头的干扰,才有成功的日子。佛是什么?佛就是觉悟。佛者觉也。魔是什么?魔是魔恼。魔者恼也。魔是恼乱,让你烦恼。佛就叫你觉悟,佛是觉者。所以你觉的时候就是见佛的时候。觉心朗照清清楚楚就是见佛。生了烦恼,你在恼害人,或者被人恼害,那样的时候就是着了魔了。)虚老又开示:“刚才佛七道场有很多人就坐着不动。不管谁来还是念佛,这些人都见佛了。”“那几位来磕头接我的你们接到了什么?虚耗时光,白白地浪费了时间。”(所以我们大家都尽量珍惜时间,时间就是生命。)“那岂不是因为我而恼乱了你们的大事呀,你们在念佛,我来,你们就不安心,出来接我。是我干扰了你们,也就是你们把我推到魔的旁边去了。”这真是极殊胜的开示,许多学佛的人都颠倒了,怎样才是尊敬三宝,怎样才是如法修持,怎样才能免于自欺欺人。再有几句谈到神通方面的事情,“一般不明佛法,未忘名利求通求变,存此妄想非邪即魔。”一般人不明白佛法是什么?名利之心根本未忘,念念之间所盘算的是如何争夺佛教中的名位与权利。学法之后就想得神通,就想能变化,存在着这种妄想不是邪徒就是魔的眷属,非邪即魔。须知心外无法,一切法是在自己心内。刚才说自信,要信自心本来有如来智慧德相,不可心外求法。刚才说我们念阿弥陀佛,那不是在心外求,你要信自,都在你自心之内,你的心跟佛的心一样遍满一切处,不但阿弥陀佛在你心内,没有一个佛不在你心内。虚老又说:神通岂可起心希求,有此用心,岂能证无住真理。《金刚经》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你先有一个要求得通的心,就有所住,怎么能够相契无住的真实道理。“此类人们”,佛就称他们为“可怜悯者”!
  虚老的开示妙意无穷,其中殊胜之处是呵责离座迎接顶礼之人为“倒插法幢”,而赞在原座不动之人是“念佛见佛”。这同当年释尊升天为母说法后回到人间,呵责来迎的比丘尼,而赞不来迎接的须菩提,如同一辙。这位比丘尼有神通,化现为转轮圣王,于是排在迎佛队伍前首第一位,果然她第一个看见佛,佛一见便责备她为什么站到大僧的前面,她说“想早见佛”。佛说“你没有看见我,倒是须菩提第一个看见我”,这天须菩提在林间※※,动了一念,今日世尊回来是否去接?继而想到如来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佛无来去,何须迎送。就继续※※。可见禅门是传心之法。世尊的心就传到现代的虚老。心心相印,一味无差。从此公案的启示,什么叫做见佛,如何才能见佛,都不必再问了。
  同时对于净宗也是极宝贵的开示,大力宣示,“念佛贵在一心”。佛来魔来一切不管,只要老实专念,前后相继。呵斥迎接者是“倒插法幢”(颠倒,毁法)。赞叹继续持念不动之人为“念佛见佛”。净宗警语“念佛时即见佛时”,可见虚老的话,正是当代禅宗第一大德对净宗的宝贵印证。或有人说:你错会了,虚老的重点在“不动”而不在念佛。我说:念佛的重点正在“不动”。净念相继,正是“如如不动”。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回复主题: 阿弥陀佛!
功能受限
游客无回复权限,请登录后再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