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阿弥陀佛!
正序浏览
主题图片汇总
主题内检索
浏览:48074 回帖:559
游客没有回帖权限
泡菜
泡网分: 18.865
主题: 22
帖子: 223
注册: 2001年1月
给大家一个链接,可以去看看。
http://www_fjdh_com/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48.181
主题: 105
帖子: 6610
注册: 2003年5月
etrs师兄:黄念祖居士的《大经解》我曾翻过,不过当时正学习净空法师的《无量寿经详解》,所以未曾通读。
《金刚经讲义》我也只读了三分之一。
今年以来,日渐懈怠,惭愧。
今年读过黄念祖居士的《心声录》,也非常好啊。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8.103
主题: 43
帖子: 1285
注册: 2001年3月
在成都昭觉寺游玩,见一居士面壁用功,很虔诚,不敢打扰,远远的拍了一张:
另外,寺内的“显密圆通”的匾也很见汉藏佛教的和睦,殊途同归。
[乐水山 编辑于 2003-09-27 22:46]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9.064
主题: 34
帖子: 5219
注册: 2003年2月
林云师兄:
<金刚经讲义>已看过,但未深入。
黄念祖居士的《大经解》广博洪深,值得研读。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48.181
主题: 105
帖子: 6610
注册: 2003年5月
阿弥陀佛.
江味农居士的<金刚经讲义>非常殊胜,对金刚经有兴趣的师兄不可不读.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9.064
主题: 34
帖子: 5219
注册: 2003年2月
多谢诸位师兄!!
南无阿弥陀佛!!!!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07.925
主题: 27
帖子: 14503
注册: 2002年7月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录 

    今讲此经,先讲经题,次讲※※。经题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八字。经常法也,佛口所宣说之常法,皆谓之经。波罗蜜、梵语,蜜、到义,波罗、彼岸义,即到彼岸义。如过渡然,由此岸到彼岸也。又波罗蜜,事究竟义,谓凡事做到圆满究竟、即谓之波罗蜜。般若、梵语,智慧义。金刚、矿物名,其质最坚最利,不为一切物所摧破,而能摧破一切物。且其坚利之质,本来具足,非由外物构成,亦非由外物锻练而成。以之喻人本具之佛智慧,从无始以来人人同具,在圣不增,在凡不减,不为无始无明所汨没,且能照破无始无明,如风扫浮云,霜消杲日,虽寂照如如,而复非寂非照,虽非寂非照,而复恒寂恒照,此即所谓金刚般若也。若不具此金刚般若,则所事不能到圆满究竟,故必须金刚般若,始能波罗蜜也。
    今且就世间法言之,无论欲办何事,无智慧本不能办,无较优之智慧,虽办亦不能办到成就,此世人所共知共见者也。更从出世法念佛一门言之,倘念佛之人,未经耆宿之开示了达念佛之真理,固不能念,即念亦不能有往生极乐之成功。何以故?不具金刚般若,必不能摧破邪道,护持正法也。昔有一念佛者,因其友数称其名,其人闻之,曰:汝何故念我名乎?友曰:我念汝名才数百声,汝即生嗔心,汝念弥陀佛日千百声,焉知弥陀佛不生嗔心乎?其人恐念佛亵佛,遂自此不念。又有一念佛之人,遇一禅师诘之曰:念佛者是谁?其人懵然。谓念佛无益,亦停止不念。盖皆由不具金刚般若,一遇外缘即为所障住也。更有人颇解佛说西方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倘有人称念其名,念至三五七日,一心不乱,临命终时,即得往生彼处,故日夜念不辍。一日、有参禅师谓之曰:父母未生以前是谁?死后谁往生?其人心乱犹豫,将念佛功夫从此间断,此无他,不具金刚般若,不能破他而为他所破也。倘能获得金刚般若,心佛无二,念佛念心,是心是佛,并无能念之人,亦无所念之佛,念念无念,自他圆融,并无众生亦无有佛,即是往生极乐世界,即是阿弥陀佛矣。尚何异说之足障乎!是即念佛之事,成办到圆满究竟也。
    然此经所说到圆满究竟,有特殊之义焉。此经为教化菩萨之大法,指示菩萨修行六度万行,证得菩提涅槃之佛果,方可谓之圆满究竟。二乘证得生空智果,我执虽去,法执犹存,不得谓之圆满究竟也。须菩提本属声闻,不乐小法,回趣大乘,殷勤启请无上妙法以资进修,故世尊于只陀林,当一千二百五十大比丘众,为说此经,俾各各了达此金刚般若,迳趣无上菩提及究竟涅.经中所云发菩提心,行六度万行,而不住于相等之妙谛,即金刚般若之行相也,亦即趣证无上因果之妙法也。明夫此,则知所谓金刚般若波罗蜜矣。
   此经为释迦牟尼佛金口所宣说,为阿难尊者所结集,原本梵文,后入中国,经鸠摩罗什法师翻译成中文。鸠摩罗什,梵音,华言童寿,即童年而有耆德之谓。又称曰三藏法师,三藏者,经律论也。言能以经律论为师,亦能以经律论为他人之师。此经与弥陀经,译本有多种,而此师所译者明白晓畅,故最为流通焉。

法会因由分第一

    此经原无分数,后经梁昭明太子分为三十二分,虽分为三十二分,而文与义本一气连贯,不为分所割截,读者会而通之可也。此第一分,曰法会因由,凡会聚众※※说法,曰法会。凡法会说法,必有发起之因由,如放光震动等类是。此会不然,则以持?乞食、洗足、敷座、日用寻常之本地风光而为说法之因由焉。若依三分判经:此分完全为序分,序有二:一通,二别。自如是我闻至千二百五十俱,为通序;自尔时至敷座而坐,为别序。

如是我闻。

    自下明通序。通序有六事,‘如是’者,第一,明所闻之法。如、决定义,是、即指此经,决定所闻之法即此经也。此二字总括全经宗旨,明夫全经宗旨,即明诸法实相,即明金刚般若,即明究竟无上菩提,故云如是。‘我闻’者,第二,明能闻之人。我者,阿难自称,闻、耳闻,谓我亲从佛边闻,非传闻也。夫我本四大、五阴和合运续之假相,耳为五根外门之假形,识无有时,闻亦无有,何以谓之我闻耶?随世俗故,说我闻无咎。若依胜义,则是因缘闻,是不闻闻,是闻无所闻;故说者无说无示,闻者无闻无得也。

一时,

    此第三,明说经之时。一、数量义,时、即时间。即遥指释迦牟尼佛在舍卫国祇洹精舍,于有数量之时间说此经也。

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佛者,第四,明说经之主。佛,梵语,具言佛陀,华言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义,即由金刚般若到究竟圆满,妙庄严海,富有万德之称。在者,住义,行住坐卧悉可名住。
   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者,第五,明说经之处。处有二:(一)通,(二)别。舍卫国即通处,祇树给孤独园即别处也。舍卫国在中天竺国,佛受须达※※之请,故居于此。祇树给孤独园,即祇洹精舍也。时舍卫国主波斯匿王有一大臣,名曰须达,家富好施,人咸称之曰给孤独。因择地起舍请世尊说法,化导众生,适觅得王太子只陀之园,园在国城外,其地平正,树木郁茂,最为适宜。太子谓之曰:卿若以黄金布满其地,侯当相与。须达如其言,以金密布,仅余少地。太子曰:前言戏耳,返其金即施以园。须达不可,国人亦以太子无戏言反难。太子不得已,曰:止,勿更出金,园属卿,树属我,可乎?须达从之。舍成,遂以二人之名连合树园名之。

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此第六,明同闻众也。比丘、梵语,华言乞士。有二义:(一)乞佛法以资心,(二)乞食物以资身。※※,比丘中具大德大名闻者也。众者,僧也。僧非个人之名,四人以上谓之僧,仿佛一团体之谓。千二百五十人俱者,俱,共住义。千二百五十人,即共住大比丘众之总数也。过去现在因果经云:耶舍※※子朋党五十人,优楼频螺迦叶师徒五百人,那提迦叶、伽耶迦叶师徒各二百五十人,舍利弗、目连师徒各一百人,共千二百五十人也。然法会听众本不可以数计,此众先本外道,见佛在先,得度亦在先,因感佛之鸿恩──度其出离三界,解脱生死──,故常随行藉以报恩也。以上六事具足,义乃完成。其往迹均彰彰可考,确非阿难之所杜撰也。

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

   自下别序,分二章:(一)明行乞食事,(二)明敷座而坐事。此初。‘尔时’者,即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之时。‘世尊’者,世间无上最尊之称,惟佛乃能当之。‘食时’者,正为乞食之时,亦居士营食成就之时。世间居士,食有定时,早则始营未就,晚则啖食已讫,均非乞食之时也。非乞食之时而行乞,不惟乞者无所得,而施者亦无有施,于自于他两两恼乱;故世尊胜德内涵,宏福外施,虽一举一动之微,无有不自他两利者。‘著衣’者,以衣附著于身,衣有上中下三品,平常起卧著下品,入众法事著中品,入大聚落,进见国王则著上品。明整仪容,不同寻常乞丐乞食。舍卫大城,即舍卫国之都城,园在城外,故云入城乞食。已者,完毕也,犹云:乞食之事业已完毕。‘次第乞’者,谓挨次顺序而乞,不舍贫而从富,亦不舍富而从贫,正以显示平第之道也。
   此明乞食之后事。得食后,即还归祇洹而食,不得随得随啖。讫,竟也。敷,设也,陈设座位,镇摄仪容,然后净心※※,入于三昧,而将说法焉。
    夫佛、菩萨、罗汉,自行均已成办,且位至罗汉,生存示灭已能自主,何必乞食为?盖乞食者,实施※※教化利导众生也,实行成就众生布施波罗蜜而报众生之恩也。故虽自行已办,犹无日不为方便众生之事也。未发心者令其发心,已发心者令其成熟,已成熟者令早得解脱,速证究竟圆满金刚般若安住清净法界。
   乃复说此金刚般若没罗蜜经,以显众生本具金刚波罗般若之体,而伸万行无住金刚般若之用。已得金刚般若,则事事无碍,法法皆通,寻常日行是佛法,行住坐卧亦佛法,平常心尤莫非佛法。神通变化既佛法之无上妙用,即喜笑怒呵亦莫非佛法之方便善巧。若未显得金刚般若,虽有移山倒海之神通,亦妖魔外道之邪术;虽有万年之禅定,亦人天有漏之福果。业报一尽,仍不免五趣轮回之苦。诸君宜仔细究!此金刚般若本人人具足,周遍法界,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复不离内外中间,不可思议,不可执著,久之功驯,自有顿契之一日。不然,向外驰求,以佛具变化、放光、震动等种种神通,遂执变化、放光、震动等种种神通然后为佛,不能简别外道,则失之毫厘,差以千里矣!慎之慎之!

善现启请分第二

    据流支十二分义,此分已入正宗分。依昭明所判,则此分属序分。善现者,须菩提名。须菩提,梵语,华言善义,或言善吉,或言空生,因生时仓库空虚,家人卜之,曰:既善且吉,故名。又须菩提恒乐空定,分别空义,为解空第一,故名空生。‘启请’者,以语言启白世尊,请求说法也。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此明请法之仪。长老须菩提者,须菩提内秘菩萨行,外现声闻相,位高德祟,故称长老。将请说法,必先致敬以示尊重。于是当时在大比丘众中,从座起立,偏袒露其右肩,以示堪任大法;右膝屈而著地,以示住真实地;合掌恭敬,以示屈曲伏从,无有违拒;然后以言说启白世尊。表敬须具三业:(一)身、(二)语、(三)意。起立、袒肩、膝著地及合掌,身业敬也;而白佛言,语业敬也;下问善男善女发心趣果之无上妙法,意业敬也。一举一动,无非不可思议之轨则也。

‘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此明赞世尊之德。世尊、如来,皆佛之通称。‘如’者,证得诸法实相如如不动之谓,‘来’者,来三界垂化之谓。又,如过去诸佛再来,故名如来。希有,犹云罕有。谓世尊舍弃王位,出家修行,具足三德,化度众生,世出世间甚为罕有也。‘菩萨’者,梵语,具云菩提萨埵。菩提,觉义;萨埵、有情义,谓有情中之觉者。故凡发菩提心者,皆可谓之菩萨。‘护念’者,护卫体念,令其内德成就。如母子然,母念则成,不念则坏;菩萨亦尔,佛护念则善根成就,不护念则善根损坏也。‘付嘱’者,付托嘱付,令其外德成就。如世间父母,以家业付托其子,嘱咐成立。‘善’者,善巧方便,谓世尊随机施教,以菩萨堪任法宝,正宜护念、付嘱,则即加被无上法宝,常当护念、付嘱也。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此明所问之事。阿,无义;耨多罗,上义;三,正义;藐,等义;菩提,觉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无上正等正觉义。简言之,即佛果,即果地觉。发菩提心,即因地心。凡夫因无明覆障不得名觉,外小非正觉,菩萨虽正觉而非无上正等,故无上正等正觉惟佛独成就也。须菩提问世尊云:凡善根之男子,及善根之女人,未发菩提心者云何发菩提心?已发菩提心者,云何住菩提心?云何降伏其烦恼心,而免损害其菩提心?是即由因地心趣证果地觉之要道也。与法华经所谓,佛惟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为开示众生佛之知见,为令众生悟入佛之知见同。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此明叹美其请。以须菩提声闻众而能问菩萨事,故重言善哉善哉以叹美之曰:

如来对于菩萨善护念、付嘱,诚如汝所云也。

‘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此明许答其问。谛者,审实义,汝今一心审实而听,当为汝说。应如是住之如是,是指下第四分;如是降伏其心之如是,指下第三分。意谓善男子、善女人,若发菩提心,应如下说无所住而住,无所降伏而降伏,无须另起心而住,另起心以降伏也。如欲另起心以降伏其妄心及烦恼心,则是妄上加妄,不能降伏矣。昔二祖问达摩祖师安心之法,师曰:‘将心来,为尔安’。二祖对曰:‘觅心了不可得’。师曰:‘吾与尔安心竟’。即此意也。‘唯然’者,急速应诺,认可其言之是,愿欢喜倾心而闻也。


大乘正宗分第三

    ‘乘’者,运载义,谓如车乘,载物运行,由此而达彼。‘大’者,简小义,以喻菩萨乘此般若大乘直趣佛果;简非凡小所乘之乘,以趋生死或涅槃也。‘正宗’者,真正宗主也,谓此分为大乘真正之宗主。然真正宗主,究竟不止此一分,不过此分为大乘正宗之纲领,故曰大乘正宗分云。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此明发心。摩诃、大义。如是之是、指下所说。众生分九类:(一)卵生,谓由卵体中产生者,如鸡鸭等。(二)胎生,谓由胚胎产生者,如人类及牛羊等。(三)湿生,谓依湿气而生者,如微生虫等。(四)化生,谓变化而生,如孑孓化为蚊,腐草化为萤之类。(五)有色,谓欲界、色界中众生之有色可见者。(六)无色,谓无色界众生之无色可见者。(七)有想,谓除色界四禅天中之无想天众生,其余三界众生皆是。(八)无想,谓色界中四禅天之无想众生也。由欲界众生,以种种苦恼皆由于想,遂修无想定得生无想天,自谓已证解脱而究非也,经五百劫,仍堕生死轮回。(九)非有想非无想,谓无色界中非非想处天之众生也,此处众生已无身体世界,同于虚空,惟有定无慧,经八万劫,还落空亡。

佛时有一修此定者,耳闻鸟鸣鱼跃,噪扰不堪,偶萌嗔念,云当食尽此鱼鸟以除障碍。久之入定。佛成道后,即欲度之,因迟一日,已生非非想处,遂叹息悬记,将来须堕为食鱼鸟之狸,后报尽更堕入地狱。故三界为一大牢狱,世界为一大苦海,外道犹如陷阱,修行人不可不慎也。

涅槃者,圆寂义。无余者,谓万德俱圆,二障永灭,无有余蕴也。灭度者,灭障度苦义。世尊告须菩提:诸菩萨中之大菩萨,降伏其心,必须发广大心,见三界九类所有之众生,沉沦苦海,轮迥生死,起悲愍心,皆令其圆满寂静,灭其障碍而度其出离也。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此明降心。无量、无数、无边,均极多义。我相者,谓人皆以四大五阴和合相续假相为我相。人相者,对我相言,如人类,我对之称人,故名人相也。众生相者,即我对人以及非人,所谓九类众生差别之相也。寿者相者,谓生命永久相继不断之相也。又凡有情各具此四相。如既称曰我,则有我相;而我具人格,则是人相;我属生物,则是众生相;我有生命存在,则是寿者相;余可类推。菩萨既发广大心,度三界九类无量无数无边极多之众生已,其心不著实有众生得灭度者,则其心自无烦恼,自然降伏而不损害其菩提心矣。何以故?盖菩萨度众生,不著菩萨为能度之相,众生为所度之相,当观菩萨众生之相,皆是四大五阴和合相续,皆是毕竟清净,虽度而实无能度所度者。不然、若菩萨谓我能度人,则即著我相;我能度人度众生,则即著人相、众生相;有我、人、众生恒时存在,则即著寿者相。总之、即是一著我相,则四相皆著。心既有著,则心即不能降,一切烦恼颠倒皆随之而起,是不及声闻果之犹证生空,乌足称人法双空之菩萨哉。

妙行无住分第四

此分答住问。以修万行而无所行,谓之妙行。以于法无所住而住,故谓之无住也。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此明行菩萨行不住于相,即为住菩提心。布施分三种:(一)财施,(二)法施,(三)无畏施。布施为六度之首,摄六度尽。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也,举六尘而六根、六识包括在内,摄一切法尽矣。谓菩萨行于三种布施,于施者,受者,财物,以及动静语默、供养恭敬、因果报应种种法相,皆不执著,所谓无所住也,然行于布施。而于施者,受者,财物等相不住者,何以故?盖不住相布施,则其所得福德多至不可思量也。若住相布施,则所得系人天有漏之福报,而可思可量矣。非所以住菩提心之道,亦即非所以显得金刚般若之道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

此以喻明福德多。四维者: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之四方也,合东、南、西、北、上、下六方,共为十方。十方虚空不可思量,本为须菩提所知。无住相布施之福德,亦复如十方虚空不可以思量计度也。

‘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此结上所云。上来不住相而行布施等之教,应依之而住也。

如理实见分第五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上云于法亦不住而行布施,云何得成佛身相耶?盖如来法身虽非即相,亦非离相,必须如理方可实见,非可执著三十二相即是如来法身也。为证明须菩提已了此义,故世尊发问以占其能否如理实见。能,则具金刚般若,即身相可见如来法身;不能,则未具金刚般若,即不执身相亦不得见如来法身也。古来宗门,务令人自己了解。不然,仅逞口说,实无智慧,说食数宝,终无益也。苏东坡赞佛云:‘八风吹不动’,而为佛印一呵所动,可知其心未相应也。身相者,色身可见之相也,如世尊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须菩提示现声闻,心已领悟如来、菩萨、众生之相,皆是自心分别所缘影像,故一承佛问‘可以身相见如来不’,即答曰:不也。盖如来所说身相,即四大五阴和合相续之假相,即非身相也。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此明不仅身相即非身相,凡一切根身器界形形色色之相,莫非镜花、水月之虚妄,无有实相可得也。若能如是了解诸相虚妄,即是了解诸法实相,即是无上智慧,即是金刚般若妙心,即是已见如来法身,不可泥拘住法行施而修成佛之色身也。

正信希有分第六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此明信受人。上云虽修万行,而不著能行人、所行法,此法甚为希有,甚为难信,故须菩提启白佛言:颇有众生得亲闻如上所说无上甚深妙法,能生实信不?佛告之云:汝勿疑现在亲闻者无信受之人,即未来亦有起信受之人也。

后五百岁者,正法五百岁,像法五百岁,此即像法后之五百岁也。像法之后,法垂衰弊,有出家之持戒者,在家之修福者,于此所说章句法门,皆能了解真实义谛,通达诸法实相,一心正信,以此行无所行、得无所得之法为真实不虚。当知此信受之人,非仅于一二少数佛而植善根,乃已于无数阿僧祇劫,无量千万佛所深植善根矣。如六祖然,闻经一二句,即启发其金刚种子,可知深种善根之人,虽多劫后能闻能信受;未植善根之人,即亲耹金口宣说,亦不能如实了解也。

倘有闻是章句,刹那一念由清净慧生清净信者,此心一生,佛种成就牢不可破。故前祖师曰:能生一念净信,即可成佛。且此经为诸佛之母,常为佛所守护。若净信受持者,如来以智慧力,悉知其行菩提因,悉见其得菩提果,故是等净信众生所得福德无量也。

‘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此明上信受义。法与非法,系对待名词,如云法是正行,非法则非正行。法相是,则非法相即非。法是善法,则非法即非善法。法是无漏,则非法即是有漏。上云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盖是等了达众生四大假合,本来空无,无有四相之可言。且复了达五阴之法亦如幻非实,法相无有,非法相亦不可得,其心湛然,无所执著,是诸众生二空已明,空病亦去也。不然、若是等众生心对于相,不达假合,即行取著,则是已著我相,著我相则人、众生、寿者相即无不著矣。

复次,倘是等众生不达万法缘生,取著一种法相,则无论何法皆行取著,即起我、人、众生、寿者见矣。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26.78
主题: 9
帖子: 400
注册: 2001年11月
楼下一段已经找了多时,太好了!阿弥陀佛...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48.181
主题: 105
帖子: 6610
注册: 2003年5月
touzilee师兄:这一段是黄念祖大德的开示吧.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07.925
主题: 27
帖子: 14503
注册: 2002年7月
我喜欢的一段关于心经的解释:

一、心经两种形式
    在※※广泛流传家喻户晓的《心经》,是唐代大德玄奘法师的译本。它的格式不同于其
它经典,它前面没有「如是我闻」这一段证信的序分,结尾也没有大家欢喜,信受奉行,作
礼而去之类的流通分。秦代罗什大师所译也与此相同,但其它多种古译(到清季共有七种)
以及在※※的藏文《心经》,则仍和其它经典一样,包括了首尾这两部份,玄奘、罗什两大
师译本的不同,乃由于他们的简化,《心经》正宗分(即常见的心经)只二百多字,首尾两
部份所占的百分比数过大,为了重点突出,故删除未译。
    现在把玄奘大师没有译出的部份,简单介绍于下:
    甲、序分(证明分)「如是我闻。一时婆伽梵在王舍城灵鹫山与大比丘众及大菩萨众
俱。尔时婆伽梵入深明法门三昧。是时复有圣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观照般若波罗蜜多深妙之
行,照见五蕴皆自性空。尔时寿命具足舍利子承佛威力,白圣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言。」佛的
聚会在王舍城灵鹫山,很多大比丘大菩萨都在左右,佛入了深明法门三昧。这时观自在菩萨
也正在观照般若波罗蜜多甚深微妙之行,这时就照见色受想行识这五蕴皆是空幻。这时舍利
子(即舍利弗)依仗佛的加持,乘此威力敬问观自在菩萨说:善男子,若欲修般若波罗蜜多
深妙行者,作何修习?舍利弗代我们大众而问,所问非常切要。我们如果现在想修般若波罗
蜜多深妙行的人应该怎样修习呢?圣观自在菩萨摩诃萨告寿命具足舍利子言。(这里就肯定
了,是观自在菩萨答复舍利子的话。近代中日的著者,有人根据「大般若经学观品」中,世
尊所说有与本经几乎全同的文句,就主张《心经》也是释迦牟尼佛说的,《心经》的首尾乃
是后人所增添。此说不敢苟同,佛说与《心经》一致,正表佛佛道同,且古译中有首尾居绝
对多数,※※经本亦有首尾,焉可都看成妄作。且古德对※※极为尊重,妄以己意编造经
文,实为戒律所不许也。且流通分中复有世尊赞叹印证观音所说之文,殊不应全看成是伪
造。)
    乙、流通分(结尾):※※※菩萨说咒之后对舍利子说:「菩萨摩诃萨应如是修行深妙
般若波罗蜜多。」于是「婆伽梵」(就是世尊,就是佛)释迦牟尼佛从三昧起,出定后就告
圣观自在菩萨说:「善哉!善哉!」两个善哉重复说,表明世尊非常赞叹。佛又说:「善男
子如是如是。」(善男子,就是这样,就是这样。)来证明※※※菩萨所说的话,就是这
样,就是这样。这是世尊由衷的无以复加的证明与赞叹。※※唐代禅宗祖师证明人的开悟时
说,「如是如是,汝如是,余亦如是。」这就是以心印心。「如汝所说(就像你所说的),
深妙般若波罗蜜多应如是行,一切如来亦皆随喜。」佛证明了,深妙般若波罗蜜就应该这样
做。一切如来都欢喜赞叹,都跟你一样做。释迦牟尼佛说话后,「寿命具足舍利子、圣观自
在菩萨摩诃萨、及诸眷属、天、人、阿修罗、乾闼婆等一切世间皆大欢喜、宣赞佛旨。」最
后舍利子、※※※菩萨和他们的眷属(道友※※)、天、人和会中的天龙八部、阿修罗等,
和一切世间的修学道众,都产生了前所未有且无法形容的安乐和欢喜,此等安乐和欢喜,超
越一切世间所有的安乐和欢喜,所以叫作大欢喜。向佛礼拜辞去。大众感受佛恩,感恩便要
报恩,于是便宣扬赞叹本人所亲闻的般若妙法。把从佛所听到的,向具有根器的人传播,这
才是真的恭敬。
二、玄奘大师承受本经的殊胜因缘
    我们念诵这部经,是玄奘大师蒙一位神僧亲授的本子。经过是这样的:他和唐太宗李世
民很相知,李世民很敬重他,他感到有些经典翻译不够好,他想再去印度找原本对证一下,
但是李世民觉得大师是国宝,不愿他冒这么大的风险,所以不肯放他出国。用现在的话,他
就偷越国境,私自出国的。出发时约有三百多人随从,但因他又没有得到国家的批准,所以
困难重重,回国时跟著的人几乎死光了。可见是十分困难的。途中走到一个地方,他正赶
路,突然听到有人呼叫的声音,他找到一个庙,看到一个人生病了,长了一身癞,正在呻
吟,他就给他医治。本来他要赶路去取经,但有人要死,不救不符合本心,就把自己取经的
事暂时搁下,照顾这病人。这个病是传染的,他也不管,一直照顾他,他把这个病人照顾好
了,病人感谢他,就送他一本梵文的《心经》。玄奘大师就一路念这个经。念经免难有很具
体的实况。一次走到一个河边上看到很热闹,正是外道婆罗门举行祭祀的时候。婆罗门有九
十五种外道,有很高的,也有很低的,有很原始的,甚至是很野蛮的。这种外道就是野蛮
的,他们相信河神,并且每年拿一个活人扔到河里,就象中国的河伯娶妇一样,都是极端迷
信。这时玄奘大师碰到他们,正是他们举行祭祀,而且已经指定了一个人,要把这个人扔到
河里去。这个人有家眷,他要与家里人死别,自己也哭,家里人也哭。正在这极度悲伤的时
候,突然
看见一个外国人(玄奘大师)来了,就决定把这个外国人送到河里祭祀。家属都很高兴,把
玄奘大师用绳子捆起来,要把他往河里丢。他这个时候看到大众无理可喻,也就无话可说
了。只是有个要求说:「我们出家人都要修行,要念经的,你们送我祭神,我也没有办法,
你们让我念念经好不好?我死之前想念念经。」大众说:「好吧!你念吧!」他拿起《心
经》就念。念到第三遍时,天地变色,飞沙走石,这些人害怕了,忙说,这样的人我们不能
得罪,赶快把他放了,并且给他磕头。于是玄奘大师非常感谢给经的和尚,等他取经回来,
循原路去找,不但这个和尚没有了,就是当初那个庙也找不到了。于是就感觉当初所遇不是
世间的凡人,这是《心经》到玄奘大师手里的经过。玄奘大师翻的是这部经,我们念的也就
是这部经。玄奘大师得到神僧传授本经,一路消灾免难,证明《心经》威力无穷,般若妙力
不可思议,更重要的是显示了经中般若妙义无上尊贵不可思议。
    以下步入正文,我还不是正式讲经,只是宣说一下我对《心经》的点滴体会。
三、经  题
【(摩诃)波若波罗蜜多心经】
    常念《心经》的经题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括弧中的「摩诃」,见余译,「摩诃」
就是大、多、殊胜三方面。意义很多,往往就不翻了。「大」不是大小的大,就是说这个道
理是极其究竟,彻底,离开我们世俗的相对的这些概念。这是一个绝对的大,不是对比。这
个火炉和房子比,说房子大,房子和楼比,它又小了。世间上哪有什么大小,小的就是大
的,大的又是小的,都是相对的,这个大不是比较的,是绝对的,「多」、「胜」也都是这
样。
    「般若」也是梵文,我们可以把摩诃般若翻成大智慧,这都很勉强。因为翻成我们的话
表示不足,翻成智慧就很容易和汉文的智慧这个名词相混。我们常说的智慧,再说就是聪
明,再一混变成伶俐。世上这种聪明伶俐成了智慧了?恰恰相反,世智辩聪是我们学佛的八
种障难之一,跟聋子瞎子神经病是一样的,成为学佛的障难呀!这样混淆就失掉了原文的意
思。经中的智慧,是一种怎么能够了悟实相,契入证入实相的智慧。实相是什么,我能够
悟;我不但能悟,而且能够证。也可以这样说,实相就是佛的知见。所以《法华经》说,十
方的如来,「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只是为了一件大事,一个大的因缘,所以出现
于世。什么事?就是开示悟入佛的知见,就是要向众生开显佛的知见,宣示佛的知见。众生
听到这些开示,就能开悟明了佛的知见,入佛知见就契入,证入。众生本来是凡夫的知见,
所以大事因缘是什么呢?告诉我们什么是佛的知见,我们就从我们的知见逐渐的:有的快,
有的慢,快就是顿法,慢就是渐法,把我们原来的知见舍弃了,换成了佛的知见。般若是什
么呢?就是这样的智慧,你能够明了,了解,悟到佛的知见是什么,然后就做到、证实到佛
的知见。说句很粗俗的话,佛的思想(当然佛不是想,这是打比方的话),成了你的思想
了。不是一个勉强的,这个事情就像要追随一个※※,要把※※的思想变成自己的思想,那
你就自然地、忠实地接受※※的领导。现在要比这个例子更深一步,是知和见。佛之所知,
佛之所见,把佛的知见转成了我们自身的知见。而佛知见是我们本有的,只是我们现在是迷
惑了,所以成为众生知见。般若就是这样一种智慧,不是一般的聪明。你能拿诺贝尔奖金,
你能写出多少好文学作品,都不是般若。
    般若一体而有三义:(一)实相般若,(二)观照般若,(三)文字般若。
    (一)实相般若是观照与文字的本体,实相不是有相,不是无相,不是非有相,不是非无
相,不是也有也无相,永离一切幻妄的相。可是体性不空,遍为诸法作相,具足过恒沙等等
性德的妙用。六度万行都是本性所具所起。(二)观照般若如实相之本体而起照用,照时仍是
寂然不动。(三)文字般若如实显示本体与观照。以上三者即一,实相是观照与文字的体,观
照是照实相照文字,文字是表达实相及观照。学人从文字般若入手,而起照用,一旦契悟,
入于实相。实相是体,文字是相,观照是用。
    「波罗蜜多」是梵文。可以译为「彼岸到」和「度」(即六度之度)。生死岸中很苦,
这一生变人道,不信佛的人来生保人身不容易。你要是儒家,仁、义、礼、智、信这五种都
具足;或在佛道里要守五戒,若不达到这个水平,人身保不住。信佛的人很少。有仁、有
义、有礼、有智、有信,这也是稀有的人。既然稀有,就是说来生能变人的人很稀有,所以
很苦。变畜生,落汤的螃蟹,在锅里活活地蒸死。鸡、猪、羊等等动物,都得被杀。并且子
子孙孙注定了都是被人吃的。谁愿意自己的孩子被人吃,但猪等就注定了。变成鬼就更苦
了,鬼比动物还苦,喉小腹大,不能饮食。重罪的鬼判入地狱,鬼在地狱中是极苦的,一日
之中生死
千万次。六道中比人好点是修罗。阿修罗很聪明,很能干,很有神通。但是他心不纯,不
善,他嫉妒。另一类是皈依正法作※※、是好的。还有一类嫉妒释迦牟尼佛,总想破坏,怕
人皈依释迦牟尼佛减少了自己的群众。这类阿修罗嫉妒障碍破坏佛法,死后堕地狱。六道中
最高是天界,外道想升天,但升天还是在六道里头。外道以升天做为解脱,佛教以升天看成
堕落。因为本来是佛,你现在跑到天界里去了,没出六道,早晚一天要转入三恶道,很可
悲。不能以眼前的幸福认为问题都解决了,未出六道早晚还会变猪、变狗、入地狱,所以在
六道中同处于堕落,这是此岸。(是指生死六道轮回这一边)。诸佛以大智慧,勇猛修行,
觉悟正道,永离苦趣,证入涅槃,这是彼岸。一切都寂灭了,寂灭就得到真实的乐。所以佛
菩萨是常乐我净,所以涅槃是彼岸。中流就是烦恼流。为什么我们度不过去?烦恼无尽就度
不过去,能越过这些烦恼就到彼岸了。到了彼岸,就是从生死这一岸到本自无生也就无灭、
常乐我净、寂灭为乐、圆满无碍的境界,称为彼岸。「波罗蜜多」原来直译为「彼岸到」,
现翻成「到彼岸」。所以,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就是大智慧到彼岸。
    「心」,经题中「心」字的涵义有两个:一个是中心,心要与核心的意思。佛说般若二
十二年,佛说法一共四十九年,几乎用了一半的时间,足见般若的重要。经中说:「五度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如盲,般若为导(又云般若为目)。」般若经很多,
《大般若经》六百卷,而这个经最短只有二百多字,如同般若中的心,心是中心的意思,核
心和心要的意思。例如一个人最重要的是心。大乘佛法是全部佛教的核心,般若是大乘佛法
的核心,而《心经》是般若经典的核心,所以称为《心经》。二者,心是指明当人的本心,
人人都有一个真心,但我们现在本有的真心被妄心所遮盖。现在这个我是个妄我,不是真的
我。我们现在不实,我们在上当受骗。我们的真心,释迦牟尼佛在成佛的那一刹那就说:
「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任何一个众生,不但在座的你我,任何一
位,就如飞的苍蝇,小小的蚂蚁,以至于作为地狱中的鬼,都有和佛一样的智慧,和佛一样
的德相。这是我们的本心,具有如来智慧德相的那个心,就是我们的本心,是我们妙明真
心。这一点是我们学佛的最要紧的信念和基础。要相信自己的心。这是释迦牟尼佛成佛时说
的第一句话,对于这一句话不相信,虽能信佛说的其他的话,你就没信到根本上,而是信到
一些枝叶问题上。要相信这个心。佛接着说:「唯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我们有这个心,
为什么你没有佛那么大的功德和神通妙用?就因有妄想、有执著,自己把自己束缚住了,所
以就不能证得。所以我们的一切经典,一方面显明这个真心,叫你恢复你的本心;一方面是
帮助你扫除这些妄见,去掉这一切妄,你本有的真就自然显现,所以跟道教不一样。道教叫
九转丹成,炼丹,修婴儿,一次又一次的尸解,要修出一个什么,证出一个什么来。佛教是
说,我们本来就是,众生只是错了,只是睡着了,正在做梦,种种颠倒。你把梦醒了,叫醒
你,一醒就完事了。「如梦幻泡影」,在梦中被老虎吃了,何须找人帮助打老虎,只要拍醒
你就没事了。本来没有老虎嘛!就是这么个事。所以我们要明白,我们都有本心,我们的修
行方法也就是如此,不是真的把老虎赶走,赶走老虎干什么?老虎是虚妄的,你梦里才有老
虎呢,你醒了之后明白了,原来是个梦。所以这是般若之心,所指是我们的真心。
    这个「心」字在《金刚经》中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如是生清净心」,「应生
无所住心」。在《观经》中「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以上两经中的「心」字,即是本经经
题中的「心」字。蕅益大师在《心经释要》中说:「此直指吾人现前一念介尔之心,即是三
般若也」。既然我们当前一念介尔之心就是三般若,足见一切般若经典和一大藏教无非显明
当人各各的自心。而《心经》正是一大藏教的核心,所以直截了当称为《心经》。大师又
说:「实相般若……达此现前一念即实相。」「观照般若……照此现前一念即实相。」「文
字般若……显此现前一念即实相。」「是故此心即三般若,三般若是一心。此理常然,不可
改变,故名为经。」大师开示精妙绝伦。《华严经》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故当人本
心与佛无别,若能了达现前之念即是实相,亦即了达当人之心即是佛心,心佛两者毫无差
别,若能了达即是实相般若。若能观照现前一念,虽是水上生波,但全波无不是水,凡有动
念何非实相。这即是观照般若。文字般若只是显示本体与照用,显明当前一念即实相。
    「经」。「经」是通名,「般若波罗蜜多」是本经独有之名,称为别名。经的涵义是贯
摄常法。贯通古今(贯),广摄一切(摄),此理常然(常),永为法则(法)。可见经题
概括很深的意思。古云:「智者见经题,便知全部意。」有智慧的人看见经题,这个经的全
部意思也就知道了。
四、经  文
【观自在菩萨。】
    「观自在菩萨」,就是※※※菩萨。这是大士的两个名号。《普门品》是※※※菩萨,
正好※※※菩萨寻声救苦。昨天来了一位核电站的朋友,他母亲信佛很虔诚,常念观音。他
开飞机突然发生障碍,在很危险的时候就听见有人告诉他,你应该如何操作,他完全照着
做,结果平安降落。所以※※※菩萨大慈大悲,庇护我们一切苦难中的众生。这人的妈妈念
※※※菩萨得到※※※大士的加被。大家只要念※※※菩萨名号,功德都不可思议。哪怕平
时不念佛的人,在急难之中,临时抱佛脚都有用。你只要肯念,就会有明显的感应。我们这
莲华精舍有一个同学,他是留学生,从美国回国不久,结婚了。一次坐飞机,觉得今天飞机
很不平稳,等一会儿就看见驾驶员从驾驶舱的门里出来了,向大家宣布:「今天飞机的机械
出了故障,我没有本事使飞机到达目的地了。所以大家你们各自决定吧!愿意跳伞的就跳
伞,愿意如何的从便,总之我是没有办法了。」说完了,他就回到他的驾驶舱。全舱的人先
一听很意外,思想还没转过来,等思想一转过来一片哭声,命在旦夕。这个留学生说,当时
第一念是知道这事危险了,但心里想的倒不是自己怕死。第一想到的是新婚的爱人和孩子,
我死了他们怎么办,刚结婚,孩子还小,先动了这一念,再动一念是什么呢?他突然想到,
我们中国不是有菩萨吗?当时他的思想活动就是这样,一听这话知道是要死,首先想到老婆
孩子很可怜,再一想中国有菩萨,就念起观音菩萨来了。他虽然不信,可是在这种生死关头
的念,往往比平常在佛堂里念要恳切。只是一片求救的心,念著!念著!他就看见※※※
萨现身了。他就大声喊说:「大家不要哭,你们哭没有用。」他就把自己看到的事情一说:
「我已经看见※※※菩萨了,决定是有,我们大家一块儿念。」这时大家一想,现在也没有
别的办法,没有别的道路,大家就念吧!所以全舱就都念了,念著念著,大家不知念了多少
时间了。就都一心去念了。念得很诚,很专一,也很自然,渐渐觉得飞机平稳了,很平静,
很平静,大家闭著眼睛不知道,只是一心的念,忽然接飞机的人把舱门打开来接他们了,到
了!大家喜出望外,飞机已经着陆了。而驾驶舱的门不开,别人把驾驶舱打开,看见开飞机
的人昏死过去了,他穿的飞行服都汗透了,当然有医生急救了。他睁开眼第一句话,「你去
问后舱的人干什么来着?今天我是绝对没有办法把飞机着陆了,不知他们做什么了。」机场
人问客人:「你们在后边干什么哪?」他们说:「我们在念菩萨。」※※※菩萨寻声救苦,
所以《大乘无量寿经》说:「若有急难恐怖,但自皈命※※※菩萨,无不得解脱者」。很多
很多证明,有许多事情甚至超过古代的《观音灵感录》。我知道得很多,但没有时间去写,
因为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要把这些写下来可以写很厚的一本书,都是很直接的,不是辗转
道听途说的。
    本经大士名号是「观自在」,「观自在」表示观照般若已经自在无碍了。再者,观什么
呢?先师夏老说:「观自,身体是自否?那是假的。」所以要观真我,即是观自性,自家的
主人翁在不在,是不是在做主,是不是被妄心所蒙蔽。夏师又说:「如不知观自己,不知自
在不在,则不能算入门。」「菩萨」全名是菩提萨埵。菩提是觉悟,萨埵是有情,合起来是
觉有情。把菩提萨埵简化称为菩萨。所以看见名字就知道,不但自利更要利他了,不是自
了。蕅益大师说:「智契实相则自利满足,智宣文字则利他普遍,故名菩萨。」这是能行般
若波罗蜜的人。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前面说了,在法会上释迦牟尼佛入定,※※※菩萨也在行很深的般若波罗蜜多。「深」
就是深浅的深。加一「深」字就分别于小乘也能修习的通(天台宗通教指大小乘相通之道)
般若,而是只有大乘才可以明白入手的般若。唯有大乘行人才能信受奉行,所以称为深般若
波罗蜜。在修行深般若的时候,「照见五蕴皆空」。「照」即观照般若的照。「蕴」是蕴
藏,遮盖的意思。我们刚才说了,人人有佛性,为什么佛性不显呢?就是因为这五样给遮盖
住了。五蕴是色、受、想、行、识。色蕴是物质这方面,一切万物,凡眼所见,耳所闻,鼻
所嗅,舌所尝、身所觉,以及意所想到的东西都是色蕴。受蕴,例如,我们现在看见了风
扇,看见有一个东西,这个就是色蕴,我们一看,脑子就有所领受,内心生起一种领纳的作
用,来领纳乐境(乐受)、苦境(苦受)及不苦不乐境(舍受)。想蕴就是种种思想,当内
心与外境接触时所引起的思想活动,如了解、联想、综合与分析。而我们这个想是念念不断
的,念念迁流就是行蕴。识蕴是我们能够了别、认识,例如上述风扇转动发声,人最初只听
到声音,随即知道是声音,这是耳识;同时传达到意,能分别了知这是风扇转动所发的声
音,这就是意识;意识是了别,这个了别的念头相续不断,似水长流,前浪后浪滚滚不停就
叫作行蕴。所以行蕴以迁流为义。至于受蕴,当听悦耳顺心之声就欢喜,听到刺耳违心的声
音则烦恼,所以它以领受为义。受想行识四蕴属于心的,因为心、身两方面,心上的障碍更
多。所以五蕴里,四个说的都是心,都是精神方面的,只有一个色蕴是有关物质方面的。五
蕴都遮盖我们本性,是妙明真心的障碍。
    「照」,无心就叫作照,有心叫作想。我们也念《心经》,也能讲经,法师也能说五蕴
皆空,但是他并没有度一切苦厄。因为他不是照,他是有心叫作想。※※※菩萨他是照,他
能照见五蕴皆空。照的意思是离开我们的妄念,像镜子照东西一样,明明白白,清清楚楚,
一根头发也不会给你照错,毫发不爽。但是镜子没有分别,没有爱憎,不留痕迹。照像的底
片照了一张,再按一下就不行了,留了痕迹,再照就照重了,就毁了;镜子没有这样的事,
你照一千次、一万次,都是一点儿也不会错的,他就是无心。你这个「像」,你东西没来的
时候,它不会来迎接你,东西走了以后,马上就不再留一点痕迹。这就是它没有取舍,没有
爱憎;也不是说白种人我就多照你的优点,黑种人我就不照你的优点,都没有分别。它无
心,无心所以清楚,这就叫作照。也就是观照般若。※※※菩萨「照见五蕴皆空」,蕅益大
师说:「五蕴无不即空、假、中,四句俱离,百非性绝,强名为空耳」。也就是说,五蕴没
有任何一蕴不是空谛、假谛、中谛。提出五蕴皆空,这是空谛,但有五蕴的假名,这是假
谛,两方面合起来,即空即假,便是中谛。因之它们也就离开了「有」、「无」、「非有非
无」、「亦有亦无」这四句,既离开了四句,便自然不堕百非。现称之为空乃勉强之说,实
际应说是第一义空。
    「度一切苦厄」,苦是痛苦,厄是穷困疾厄。苦有各种各种的苦,基本的,人生有八种
苦,生、老、病、死,都是苦。在母胎的时候很苦,出生与刚降生的时候都很苦,这是生
苦。等到老了,跟老年人谈谈,也就要诉苦了,美国人说,儿童像在天堂,老人像入牢狱。
这儿有病,那儿酸了,这儿疼了,吃东西也不行了,听东西也费劲了,行走也困难了,甚至
脑力也衰了,好多年青时所能享受的,这时候都享受不到了。老是一苦。死是一苦不用说
了,说我难受得要死,那就是说死是最难受的。佛说:如活的乌龟,你把它的壳儿扒下来;
一只活的牛,你把它的皮剥下来。人之死所受的痛苦是难免的,还有病苦,「病来方知健是
仙」。可见一生病便不是神仙而是受罪了。在生老病死四苦之外,还有怨憎会苦,这个人就
是跟我有意见,怎么也不行,偏偏碰到一块儿,或做你的上级,或做你的朋友,做你的邻
居,甚至于成为你的眷属。为什么有的人离婚,这是怨憎会,与别人都很好,就是这两个人
要吵,这是很苦的一件事,怨憎相会。有的人一生怨憎相会,所碰到的都是不如意,到处都
有人事问题,到处很苦恼,非常苦。这是八种苦中的一种,「怨憎会」,相怨相憎,偏偏相
见。有的人最好不见,偏偏天天见面,偏偏要来找毛病。这是怨憎会,人生不免,知道这个
我们就心平气和了。「爱别离」又是一苦,你最喜欢,你最爱的人偏偏要别离,所以生离死
别,死别当然是最后一次,但是生离的情况大家都会遇到,相爱的人偏偏要别离。「求不得
苦」,不管是谁,你总会有一件事是你要求而求不到的,例如成吉思汗,他那么大的武功,
什么敌人都被他打败了,他想求的事情还是求不到。他想求不死,找多少道士,最后给他做
了个结论,这不死是不可能的。求不得苦,终有求不得的。一个根本的苦是「五蕴炽盛」,
色受想行识这五种东西荫盖了你,它很盛,使你的妙明真心不能显现,因此你有烦恼,这是
苦的根本。所以称为八苦,八苦交煎。
    观自在菩萨在修习甚深的大智慧到彼岸时,以般若妙慧观照五蕴,了达五蕴并非实有,
当体即空,又不是空无,乃是第一义空。于是「度一切苦厄」,使自己身心出离分段与变易
两种生死的苦因和苦果,也令全法界众生同出生死的苦因苦果(根据《心经释要》)。初机
听到这话,不易信受。自度生死还易信,怎么能令法界全体众生同出生死呢?应知菩萨发
心,便是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在修耳根圆通「寂灭现前」时,便得两种殊胜,上与诸佛同一
慈力,下与众生同一悲仰,证入了三无差别的本心,自心与众生无别。所以自身心出生死,
众生同出生死。般若妙用难思,这就是波罗蜜多。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在首尾三分俱全的译本中:修习般若波罗蜜多深妙行的人应当怎么修习呢?他提一个
问。观自在菩萨答复舍利子所提的问题,所以首先称他的名字,舍利子。由于关键是「照见
五蕴皆空」,所以首先要谈五蕴和五蕴皆空。五蕴头一个是色蕴,色受想行识称为五蕴。五
蕴之中以色蕴是空最不好领会。色是看得见的,摸得着的,听得到的,这样一些能感受到的
东西,是真实存在。现在听到「色即是空」就不能理解。明明有个风扇在转,可以看得见,
有风吹到自己身上,明明是有,为什么说是空?众生颠倒就在这个地方。风扇是在这里,但
当体即空。它虽在这里,但它就是空。不但佛法,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这样说:「物质是由于
人类的错觉。」爱因斯坦又说:「宇宙中的存在只有场。」磁有磁场,电有电场。现在上海
交通大学已经证实人体有场,人的身体能形成一个场,像磁石一样在空间就成一个场。如要
把废铁拿回来重化,就把收到很多很多废料用电磁铁一吸,其中铁就吸上去了,这样就把铁
挑出来了,为什么能把铁挑出来?因为有个磁场作用。爱因斯坦曾说:「宇宙间只有场和物
质这两样东西。」底下他又补充一句:「实际只有场,物质不过是场里场强特别高(能量特
别强)的地方。」所以就把目前人类头脑中,有物质存在的认识给否定了。再看所有的物
体,不过是一百多种元素,氢、氧等等,种种的化合而成了千变万化的种种物质。一切原子
不过是带负电的电子、带正电的质子、还有中子所形成的。所有这些颗粒都带有二重性,一
重是波动性,声音有声波,光线有光波,无线电有无线电波。所以无线电、电视,我们为什
么能收到?就是通过电磁波,发射台把携带节目的电磁波输送到我们这里,就在我们这一小
间房子里,我们可以看到世界各地的节目,都是电磁波的作用。波你抓不着,看不见,闻不
着,一点物质性都没有,但是有很大的作用。它把千万里外的足球决赛让你看见了。另外一
重是颗粒性,颗粒性就是说,能量集中的地方称之为颗粒。那么就没有什么叫物质的。现在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不只是佛※※的语言,也成了科学家的语言。在高级试验中,
把粒子打破,可以得到比电子小多少万倍的东西,新的家族,许许多多种类的子,试验当
中,你把它们封起来,有时有些「子」忽然间就没有了,就变空了,另外有的「子」就是在
空之中又可以生出来。宏观世界宇宙也证明,有的天体在崩溃,有的天体在新生。可以从空
变成有,也可以从有变成空。所以我们从现代科学来理解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比过去容
易了。过去我们老认为,它是明明白白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怎么说它是空?实际它当体就
空。这些是木头,木头不过是元素,元素不过是电子、质子、中子。电子、质子、中子,不
过是二重性,二重性就是波动和能量,没有什么叫木头。木头就没有了,木头空了。这个是
金属,金属还是一样,它不过是电子、质子、中子,它有二重性,波动和能量,这个金属的
概念也没有了。所以现代的第一流的大科学家,他们在研究佛法,一种是想从佛法中对科研
的方向找到一点启示,再一种就是他们在试验中观察到的一些新的现象,他们认为不可思
议,已经突破科学的领域,科学已有的规律对现在科学试验所发生的现象解释不了,他们想
从佛经上找到一些启发,以求得解释。这是一个崭新的形势,所以我常说:这是世界文化大
飞跃的前夕。同时,电脑的发明解放了人脑的劳动。过去瓦特发明了蒸气机可以代替人的体
力,起了工业革命。现在电脑可以代替人的脑力,电脑可以替你查资料,给你计算,我写了
一部书,简体字翻成繁体字,很麻烦,通过电脑去翻就会很快,电脑代替人的脑力劳动,人
就可以做别的事情。这是一个很伟大的时代。
    我们还回到「色即是空」上,这个地方从科学上说,东西根本就是波动和作用。能量就
是作用,不是什么都没有,有这种动。再做个比方,这个试验谁都可以做,今天晚上回到家
里,你把电灯都关了,你点一枝香,你把香拿来旋转,就看见一个亮的圆圈出来了。你要是
按8字形转,就出现一个8字。从前演节目,把火棒点起来,可以出现各种花,哪里有这些
东西?可是你看到这些东西。实实在在就是一个点著了的香头,一个点,它在动。所以佛说
这一切物质如旋火轮,一个火在旋转,成了一个轮子。实际上没有这个轮子。所以只是一个
东西的动相。现在我们全是动相,我们不要以为桌子是在静止,桌子的每一个每一个小原子
通通都在动,原子中的电子在乱动,忙乱极了在那儿动。桌子本体也在动,我们人呢?你我
也在动,有句诗:「坐地日行八万里。」人坐在地上,地球在转,转一圈八万多里,你在
动,桌子也动,一天转八万里,都在动。地球自转一圈八万多里,而且地球围着太阳也在
转。太阳围着它的中心也在转,这个中心也要围着它的中心在转,到哪个中心找到头,不知
道。实际是不可穷尽的,一切都在动,本来没有东西,只是动,动中感觉有。一根香一动就
出来圈了,没有这个圈,这是一种错觉,认为它是个圈。这就能解释「色即是空」。
    再说,所谓这一切东西都是因缘而生,有种种条件,这些条件凑出来的,就形成这么个
东西。例如水因风在吹动,水面上产生了波。波就因有水有风而出现的,它没有固定的「自
性」。风停波息,波又回复成水。这个譬喻说明,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水代表第一义空、
中道和本有的妙明真心。波代表色。从水中生出了波,说明「空即是色」,波又回归于水,
说明「色即是空」。
「色即是空」四句为什么要重复,有个说明:第一句是对凡夫说的。因为凡夫执著这些物质
的东西是实有,所以告诉你是空。破除你这样一个执著。小乘证了空,他就执著空,空成了
你执著的东西,空也就同于色,故说「空即是色」。第三、四两句,两者完全是一味的,是
对菩萨。菩萨本来如此。这一切本来是不二的,所以「维摩诘经」直指不二法门。我们把色
跟空看成是对立的两个东西,是色便不能是空,是空就不能是色,这是形式逻辑。菩萨是圆
融无碍、色空不二。
    色所产生的东西既然是空,眼睛所接受的也都是空,接受也就不存在了,所引起的想当
然也是虚妄的,于是表示思想迁流的行蕴也是虚妄的,那些了别当然也是虚妄的。「色」字
一破,下面的就都破了。所以「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是一个精简的笔法,否则每个都
有四句:受即是空,空即是受,受不异空,空不异受。一直到识,识即是空,空即是识,识
不异空,空不异识。「亦复如是」概括了好多文字。
    说五蕴皆空,但不可以产生断灭见。消除这些相,正是显本相。打个比方说,如果你来
参观故宫博物馆,这里许多器件都是金的,我就告诉你说:这些东西都是一样的,都是金
的。这句话是成立的。我又告诉你,这个是金子做的塔、佛像、坛城,彼此都是不一样的,
当然这话也成立。刚才说一样的是我,现在说不一样的也是我,可是这两句话都对。因为金
子代表性,性则相同,事相就千变万化。性是一样的,这就是佛性。佛性、妙明真心、实
相,这些都是名词,这些名词不同,说的是一样的事情。这个佛性也可以拿磁性做比方。一
个带电的电线放在磁场里它就要旋转,这是电动机的原理。眼前的电风扇就是电动机,电风
扇一开就动了。另外,你要是在磁场里安装一个旋转的线圈,它就要生电,就是发电机的原
理。所以磁场的作用很大,产生作用的是磁性,但是你要找出这个磁性是找不到的。磁铁有
磁性,但是找磁性就不可得。通过磁性,可以理解人的自性(佛性),但你要找是找不着
的。人人皆具如来智慧德相,正由于我们的自性,我们的本心啊,而这一切事相都是从本心
本性所显出来的,并无实体,所以说五蕴皆空,唯有一心。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大士再唤舍利弗,并进一步开示说,所以五蕴诸法,当下的本体就是真空实相(空
相)。以上面所举两例来说明:(一)风静波停,满池清水,波表事物,水喻空相。(二)金杯
熔化,杯空金在。杯表诸法,金喻本体。两喻是同样的,水与金都是譬喻我们佛性,我们的
妙明真心,这是不生不灭的。把金子造成一金杯,金没有变化,而金杯出生了。把金杯再熔
化,于是金杯没有了,灭了。好像金杯有生有灭,可是金杯的本体是什么?只是金并无别
物。金表真空,所以「杯」当体就是空。杯成时,金也没有生,杯灭时,金也没有灭。所谓
生灭只是众生于无生无灭之中妄见种种生灭而已。五蕴如水上之波,本身就是水。看见波
动,实际只是水动,水表空性,故可喻明五蕴即是空相,本自「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满天是云,黑暗的时候,太阳并没有脏。既然没有脏,也就没有什么要
恢复干净,它本来就是如此。进一步说,一切万物,从本以来是清净的,众生以分别心来看
万物,认为太阳为净,乌云为秽,其实乌云与太阳平等,有什么秽浊。再者,以烦恼等为
伪,真心为净,其实烦恼由于妄念,妄念源于真心,如水生波,波全体是水,并无别物。水
喻真心,波喻妄念,若论本体,妄即是真,有什么垢净。
    「不增不减」,我们的本性在做众生的时候显不出佛的智慧。好像阴天看不见太阳。虽
一点也看不见,但不是没有太阳了,太阳还是在。等到雨停了,太阳就出来了。正下雨时,
太阳没有减少,晴了天,太阳也没有增加。真空实性连增减都没有,还有什么生死,还有什
么生灭,这个东西减少减少,减到零,那就灭了。根本不减少,哪有什么叫灭。
    这一切诸法本来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末后综合前文指出真空本性中,本
来没有五蕴。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这十二个名为十二入(或十二处),也就是前面的五蕴。因众生根器不同,乃有侧重点
不同的种种方式的说法。眼耳鼻舌身是色蕴,意就是受想行识四蕴,这六样称为六根,色声
香味触法,眼睛所对的是色,耳所对的是声,鼻所对是香,舌所对是味,身所对是触,风一
来,吹到身上很凉快,是一种触觉。前五个眼耳鼻舌身,这是属于身的,还有属于心的,意
是第六个,这六根代表我们身内的。外境就色声香味触法称为六尘。「法」字是一切事物,
有形的、无形的、道理、概念、抽象的、具体的,一切一切都可以称之为法。在此是指我们
不见、不闻、无香、无味、无触时,自己内心所缘的境界。这些境界实际是前五尘留落的影
子。例如去年曾上泰山观日出,此时回忆旧时的景象,心中所念只是旧时泰山日出的影像,
这就是法尘。就是我们意的对象,属于外境的是色声香味触法。前面说了五蕴皆空,第一个
是色蕴空,色空,所以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都空了。前五尘都空,它们的影子法尘当然
也就空了。再有,五蕴受想行识都空了,那当然我们的意也就空了。所以「无眼耳鼻舌身
意,无色声香味触法」。六根加六尘,这两个是相对的,互相起一些联系,这十二样东西称
为十二入,十二入皆空。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这句话代表十八界皆是真空。界是界限、区别、种类。例如可把人区别为政界、军界、
商界、教育界等。十八界的界正是此意。眼等六根成六界,色等六尘又成六界,眼识到意识
是六识,又成六界,共成十八界。其中能取是六根,所取是六尘,六尘和合发起六识。例如
一个设备,手能触及机体,启动开关,眼能看到屏上的形像色彩,耳能听到语言音乐,意根
生意识能起综合作用,而认识这是一部彩色电视机。所以依眼根而能了别色尘的是眼识,依
耳根而能了别声尘者是耳识……,依身根了别触尘的是身识,依意根而能了别法尘的是意
识。一般称眼到身是前五识,意识是第六识。眼看见色,内有镜头,外有要照的对象。人是
活物,还有识的作用,不是简单的照相机,这是眼识。耳朵听见声,耳和声,耳是根,声是
尘,能了别的还有一个耳识。所以六根六尘再六个识就称为十八界。(十八界是:眼界、耳
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色界、声界、香界、味界、触界、法界、眼识界,耳识界、
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意识界。)
    经中指出:「无眼耳鼻舌身意」,内无六根。「无色声香味触法」,外无六尘。「十二
入」都无了。因为根尘都没有,识又从何发生呢?所以十八界也空。就是把有关「人我」的
五蕴、十二入、十八界这些东西让你理解了,这些都是空。你不外乎内有六根,外有六尘,
再加上你识的作用,总之这一切过去我们都认为这个是我,是真实的,「心经」告诉你这一
切皆无。在真实的法性中,这一切都是虚妄所显之相。如水上之波,正波动时,波整体是
水,即是真空,所以说都无。让你破除人我。(第六识是分别一切的。什么是善,什么是
恶;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是,什么是非;什么是美,什么是丑。第七识末那识是执
我,老执着一个我。这就是说:我们之所以成为一个我,想保持自己,种种思想一来,都有
个我,不知不觉都从我字出发,这就是第七识的作用。第八识称为藏识,叫作阿赖耶识,一
切档案都贮存在里面。眼耳鼻舌身相当于摄像机的镜头,把在外的东西摄收进来,从第六识
第七识传达到第八识,即阿赖耶识。这一切都贮存了,也就是种子,这是一方面。另一方
面,它是真正代表你的,所以去后来先。死的时候,身体都坏了,眼耳鼻舌身都没有作用
了,第六识也就不行了,第七识也不行了,还有第八识最后从身体离开,这人就是真的死。
我们不说灵魂,我们说第八识。我们佛教没有断见,也没有常见。所以就高于其他一切的宗
教和科学。阿赖耶识是档案室,大家现在听我说的许多话,脑子里增加了许多新的档案,档
案里增加了新材料跟刚才不一样了,你跟刚才是相似,不是刚才那个我了。天天增加新的东
西,所以是相似相续。它因为相似,所以不是常,不是老不变。但它又相续,所以就不断。
不断不常、相似相续是阿赖耶识,即第八识。现在我们只谈前六识。)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上面的五蕴、十二入、十八界都无,破人我执,叫做为凡人法。从「无无明亦无无明
尽」起,破法我执,叫做为圣人法。从无明到老死叫做十二因缘,是缘觉主要所修之法。其
内容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
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这十二因缘,互相依赖而有,有此法才有彼法。经云: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说明了从因缘而起的法则,例如「老死」,为什么有老死?
就是因为有生,有生就必然有老死。推到源头则是由于无明,正是由于无明,生死不已。要
破除这十二因缘,只要其中一处灭,就一切都灭。这是缘觉的法执,也叫做法我,破此法
我,故说十二因缘皆空。《金刚经》说得很好:「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
法。」大家要知道,佛说的一切法,就是拿船做比喻,因为你要渡河,没有船不行,所以佛
告诉你这些法。但是上了岸还要这些船做什么?所以「渡河需用筏,登岸不需舟」。
    十二因缘又名十二支。「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这是教导我
们,破除十二因缘的法执,十二因缘相互联系,包括过去、现在和未来,也是包括我们怎么
出轮回的办法。轮回不已就因这十二件事情相续不已,所以要修行,断这十二因缘。「无
明」浅说很容易理解,就是糊涂愚痴,障碍你明白真理。深一点说,不了达真如一相,妄生
分别执著,就成了无明。无明是我们生死的根本,愚痴是最大的障碍。无明就糊涂,糊涂后
就颠倒,颠倒就会造业,造业就是行。第二个是「行」。以上就是过去生中,我们所作的
因。过去生中,我们一直是糊涂造业,驱使阿赖耶识堕入母胎,一念看见父母的情况,一动
淫念就跑到胎里去了。这就是今生生命的开始,这是「识」。在胎里慢慢长大,还不能形成
一个人,这是在胎中身心渐发育之位,已有受想行识等名字,这是心法,所以叫做「名」。
还有眼等,这是色法,所以全名是「名色」。第五「六入」,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都慢慢
成长起来了,就是快出胎之位,叫做「六入」。第六「触」,出了胎之后,便与六尘相接
触,在两三岁的时候,对外界的事物只是接触而已,他没有什么思维和领略。再大一点,到
了六、七岁就能领略一点,也会说话了,很多事情都知道了。第七「受」,六、七岁便对事
物有苦乐的感受。第三至第七支这一段就是今生的开始,是我们从过去生中所得的果,是前
生决定的。所以小孩有的聪明,有的不聪明,有的听话,有的不听话,这一切由于过去所造
的业,通过识而带来的。第八「爱」,既能领受,便贪爱种种美妙事物。十四、五岁的时候
就有强盛的爱欲之心,于是今生又迷惑了。第九「取」,成年之后,对所爱之境贪求不息执
著追取。不仅仅爱而已,必要得到就是取。爱和取是现在我们所生的迷惑,为什么你要喜欢
这些?本来是空,这是错觉,你偏偏要喜欢,本来是不垢不净,你偏认为他清净美好。妄生
分别,妄自取著,爱和取就是现在的迷惑。底下第十就是「有」,由于有爱有取的烦恼,做
种种的业,定招有当来的果报。第八、九、十三支是现在所做之因,要招来生之果。第十一
支「生」,既造种种之因,来生定又于六道四生之中受生。第十二支「老死」,出生之后当
然还是要老死,这二支就是来生的果。这十二因缘修的时候,你从某个地方一截断,你或从
爱取断,或从无明照破,让它不是这样相续不已,使这种东西不是老按这种规律支配你,那
么你就出离生死了。缘觉修的法就是如此,确实可以了生死,可以成为辟支佛,是小乘的极
果。若是大乘菩萨就能了达十二因缘,三世循环、一切境界、因果名目都是水上之波,如梦
如幻,故曰:「无无明」乃至「无老死」。举出首尾二支,则其中十支皆可概括。经中又
说:「亦无无明尽」,乃至「亦无老死尽」,是破法执,本无无明,再说尽或不尽都成戏
论。「乃至」两字同样是带过其中十支。
    再者,进一步体会「无无明」的深义,在佛将入涅槃的时候,入种种境界,入种种禅
定,入种种空间去找这个无明,找无明找不到,于是说无明不可得。无明要是不可得,无明
都没有实性,无明就没有了,这是《涅槃经》中,世尊、大悲慈父给我们的最宝贵的开示。
入种种禅定,种种境界所得的结论,就是佛找无明实性不可得。「无无明」,所以这是顿法
的关键。你要对这个问题体会很深,根本没有无明,你又本来成佛,你跟佛还有多少距离?
所以是有顿(刹那成就)、有渐(须三大阿僧祗劫),就看你自己的根器,你能信多少。大
家想想是不是。释迦牟尼佛告诉大家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是因为无明,就因为妄想执著成
为众生。但是无明实性找不到,譬如是做梦,梦见老虎吃你了,或者跟一个美女谈恋爱,这
种种惊吓,种种欢喜,梦一醒全没有了。所以只要醒醒,梦就完了,不须把老虎赶掉,请大
家捉老虎,用不着呵。日本有个笑话很好玩,一个人愚痴,他做梦(日本人很喜欢喝酒),
梦中得到一瓶很好的酒,他马上要吃酒,酒很好,要烫了吃才好,于是叫他的老婆给烫一
烫。就在叫老婆烫酒的时候,他忽然间醒了,醒了一想是个梦,很遗憾,酒没吃成,早知道
如此不烫就吃就好了。哈哈……很可笑,众生就是这样。实在是做梦,这一切都是空的。梦
中有老虎,根本不存在,大梦一醒,原来自己安卧在席梦思的床上。一切现成,本来是佛。
所以永明大师说:世尊涅槃时关于无明不可得的开示,众生应拿骨头做笔,皮做纸,血当墨
来书写报恩。大乘经中说:菩萨要断尽四十二品无明,方才究竟成佛。为什么此处又说「无
无明」?这可用一个比方来说明。水(喻佛)与冰(喻众生)都是氢二氧一,毫无分别,可
是水无碍,放在任何形式的容器中都能适应。冰就有碍,处处都不能适应,原因只在水已凝
结成冰。毛病只在凝结(结字很巧,恰恰就是结缚的结字),于是就有碍了,可是请你找出
这个「凝结」是什么?不可得。「凝结」譬喻无明,众生因有无明就有碍了。可是无明不可
得。
【无苦集灭道。】
    苦集灭道叫做四谛法。含义是知苦、断集、慕灭、修道。这个话又是倒装的。因为有集
才有苦,修道才能灭。人生是苦,真实不虚,就称为苦谛。一切可以招引苦果的种种恶因,
例如无明,爱见等烦恼叫做集谛。一切苦恼永远消灭叫灭谛。一切圣道(道即道路与方法)
修了能灭除苦恼的叫做道谛。谛是真实不颠倒之义。人道的八苦在「度一切苦厄」处,已经
介绍过了。八苦交煎,苦恼无边,所以首先是知苦,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呢?苦这么可怕,
我们要消掉苦的因,苦的因是烦恼、造业。由于这些因就要受到苦果,为除苦的因所以要断
集。烦恼、造业种种恶因不出现于我们的心、身、口,希望苦恼永灭,这就是灭谛。怎样才
能灭苦,修习三无漏学,六波罗蜜,八正道等等圣道,即是道谛。声闻乘行人,厌苦乃断一
切苦因,羡灭尽烦恼之乐而修道,以此为法即是声闻的法执。大乘菩萨了知根本无无明,也
就没有烦恼,也就没有苦,都是事相的显现,都是梦中事,醒来之后就没有这些事。当体全
空,只是一心,本来无苦无集,醒来就是,无道可修。故曰:「无苦集灭道」。阿罗汉修的
四谛法也破了。
【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无智」。菩萨修行成佛,就是把八识转成四智。前五识转「成所作智」,第六识意识
成为「妙观察智」,如镜照物,观察得很清楚,但是没有受影响,没有分别,没有痕迹。第
七是执我,末那识变为「平等性智」。执我有自、有他就不平等。自他都一样,一切都同
体,就转为平等性智。第八识变为「大圆镜智」,这也是个比喻,镜子无所不照,一个又大
又圆的镜子。我们的镜子是平面的,只照一方,如果镜子是大的圆球,就无所不照。这个智
慧无所不照,称为大圆镜智,成佛的智慧,所以佛就是把八识转成四智。
    这为什么说无智?就是说,转识成智还是在你没有成佛之前,修行道路上的事。真正到
释迦牟尼佛成佛的时候是什么呢?就是这句话:一切众生本具如来智慧德相。不是还要你
转,你本来就具一切如来智慧。成所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大圆镜智,本自具足,不
是你修持转而得的。所以「无智」。又《破空论》说:「是故此心即三般若,三般若只是一
心。」般若者,殊胜大智慧,只是一心,智如波,心如水,水上生波,全波是水,只是一
心,故曰「无智」。
    「无得」。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是成就无上正等菩提。所谓新成只是恢复原来的
本有,若有新得,就会有所增。(原是一百,又得一,应为一百零一)经中前已示明「不增
不减」,若有所得,就会有所增,便与经意相违。故《金刚经》说:「实无有法,如来得阿
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就是「以无所得故」的含义。
    这里从※※本补充一句做为参考。「是以无苦集灭道,无智无得亦无不得」。就怕你落
空,一切都无,流于断灭。
「菩提萨埵」这一句的衔接,在中国、日本皆有两种。一种是菩提萨埵紧接前文作为结束,
成为「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一种是放在后头作为开始,藏本译文正是这
样。※※跟印度相接,彼此间的大德往返很容易,两国的往来很频繁。所以很多经典是到了
※※,没有传到大陆,还有好多经典到了※※※※就翻译了,中国没有翻译的也不少。所
以现在大家对于※※的佛教很重视,它有一些经典是大陆、其他国家所没有的,印度也没有
了。还有一些它已经翻译成藏文了,而别的国家还没有翻译的。※※还有个特点,他们翻的
东西也是求准确,比如《阿弥陀经》,鸠摩罗什翻译,六方佛赞,东、西、南、北方,上、
下方。真正的原来的梵文本是十方佛赞,还有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角,都有很多佛
在赞。玄奘翻译的就是十方佛赞,和※※翻译的相同。至于「菩提萨埵」连接下文,日本宏
法大师也正是这样主张。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
槃。】  「菩提萨埵」就是菩萨,因为是无所得故,依止般若波罗蜜多,就心无挂碍。若
老存有所得心,就走不上般若的道路,要有所得,就有所求了,有所求就有所为,那么都成
了有为法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有为法就不是般若了,所以就必须除尽有所得
心,方能行至行不到处。这个般若,是大家行所不能到的地方,你要行到,必须把有所得的
心,除得一干二净才可以。这个地方我们就很清楚了,菩提萨埵是以无所得故,因为无所得
故,你就无求无为。你无求无为,才能依止般若波罗蜜多,时时观照眼前的万事万物当体就
是空。如梦中物,梦中见老虎真实是有,要咬自己,而其实完全是虚妄,用不着害怕,对于
一切都应这样对待。时时处处长久地这样观照薰习,到纯熟时就能够对境无心,妄念不起,
这是自然的不起,不是强之使无也。若离妄念还有什么牵挂障碍。故经曰:「心无挂碍」,
也就自然「无有恐怖」了。
    无有恐怖,就自然「远离颠倒梦想」,颠倒是一切不理智的思想行动。颠倒者,凡夫有
四倒,二乘有四倒。凡夫的四倒是把不净的当干净的,把无常的当作常,把没有我的当做
我,把苦当做乐,这是凡夫的四倒。
    凡夫的四倒为:(一)以不净为净:明明是一些很脏的东西,大家看它很干净,实际都
是些很污秽的东西。人就是一层皮好看,揭掉一层皮,恐怕谁都不愿摸一摸,都是些血肉模
糊,到处都是虫子,这只是一个行走的厕所,哪里会干净?哪里会美丽?凡夫就觉得美好清
净,这是以不净为净。(二)以苦为乐:这个世界一切都是苦,没有享乐,顶多只有一点点
的享乐,如刀口上的一点蜜,很锋利的刀口上一点儿蜜,舌头一舔,刚尝到甜味的时候,舌
头就破了。这是八苦交煎,可是大家不觉悟,乐此不疲,在里头终日忙碌,为衣、食、金
钱、恋爱在那战斗、拚命得很苦。(三)以无我为我:一切本来无我,那里找一个我?镜子
里看看,当年的我不知哪去了。谁都是一样,一切一切,老朋友一见面都变成头白面皱了,
哪个算是我呢?而这个我,是个主宰的意思,而自己焉能主宰,都是业缘牵引,以无我为
我。(四)以无常为常:一切事情都是无常,偏把无常当作常,这是凡夫的颠倒。本来时时
都在转变,转眼间都变化了,无常,什么都在改变,人生百岁,便把一百年认为是无穷无
尽,拼死在那营谋。这是凡夫的四倒。阿罗汉也有四倒,到了菩萨是常乐我净。
    阿罗汉的四倒为:(一)阿罗汉认为一切都无常。他又颠倒了,菩萨是常。(二)阿罗
汉认为世间不净。但常乐我净、清净本然,极乐世界一切都清净。阿罗汉以净为不净,又一
倒。(三)阿罗汉证人我空。可是菩萨是真我,妙明真心,常乐我净嘛!阿罗汉有我说无我,
又是颠倒。(四)以乐为苦。阿罗汉知苦断集,而菩萨境界,慈悲喜舍,是喜。常乐我净是
乐,皆大欢喜。到了大乘境界,皆大欢喜。二乘境界不得其乐,只是执苦。这是二乘的颠
倒。
《心经》是文字般若,体会其中深奥妙义,而起观照,五蕴皆空,一切不可得,反复薰习,
渐渐入于无为,远离凡夫四倒、阿罗汉四倒、种种颠倒见,并且远离梦想,梦想即是妄想。
观照纯熟,妄想自然不起,一念不生,这就叫做究竟涅槃。阿罗汉所证只是人空,没有证法
空,只是有余涅槃。大乘则人法俱空,证无余涅槃。涅槃之义是寂灭,或翻圆寂。涅槃有三
德:(一)法身,(二)般若,(三)解脱。因般若才能从无量烦恼中得到解脱,而成解脱
德。至于法身德,也须般若德才能恢复本有的法身。迷时不知,智光明照才能显现。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不但是菩萨依般若而修,过去、未来、现在,三世一切诸佛也都是依般若而得最高无上
之正觉。十方诸佛从最初发菩提心,中间行菩萨道,直到最后成佛,没有不是以般若为先
导,所以般若称为诸佛之母。「阿耨多罗」,可译作「无上」。「三藐三菩提」译为「正等
正觉」。合称无上正等正觉。这是所证的最高无上之果。至于以前一直讲「无得」,此处突
然出现佛得无上正等正觉,这正显中道,无得之得,才是真得。得而无得,佛不作是念,认
为自己得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
虚。】
    密咒为什么称为密,因它的奥义不是众生的思维所能了达。般若也正是这样,「众生之
心处处能缘,独不能缘于般若」。此两者都是不可思议,所以用咒来形容赞叹般若。故云
《心经》的深般若即是「大神咒」,因为同具无比的妙用。「大明咒」,因同具智光普照之
相。是「无上咒」,因都是以实相为体。是「无等等咒」,般若与咒同是一心,无有一法能
同此心相等,此心能等同一切诸法,令它们同归实相正印。故知咒与般若都能「度一切苦
厄」,能惠予众生真实之利,「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以前※※是显说,观自在菩萨指出般若即咒,此处※※是咒,乃是密说,指示咒即般
若。所以本经显密圆融不可思议。即有言说又有离言说。可是无言说中,正说般若妙法;有
言说中,正含无边密义。所以蕅益大师说,此咒「正以不翻为妙」。
    总之,咒最好是不解释,因为你解释,只是把咒中无量的意思中说出一两个,反而是局
限了。你现在要体会本经,从有说到无说,从显到密,到离开一切思想,离开一切含义,就
更殊胜。所以不需要解释。因为它巧妙就是从有说的文字到无说,从可思议到不可思议,从
显到密,如果你把它翻出来,通通变成可以理解的东西了,它的密意就消失了。禅宗往往单
提一句无意味的话头,也就是离开你现在这些思想、这些道理,叫你体会你本来面目,你的
本性,你本来的妙明真心,所以密咒同样也是如此。
五、《心经》是一切众生出苦慈航
    这是先师夏莲老讲《心经》时的一句宝贵开示,现在引用作为本文结语,正是画龙点
睛。修行无论那一宗,都必须以般若为导引,才能直趋觉岸。般若有三:(一)实相是体;
(二)文字是相;(三)观照是用。从文字起观照,从观照入实相。可见从闻法到证果之
间,所依的只是般若的照用。这个照用不是局限于道场佛堂之内,而是根据自身领会,贯彻
到一切日用(办公、管家、待人接物、饮食起居、运动游戏等等)当中,使人们记得、认
识、了悟五蕴皆空,诸法空相,而自然离开挂碍恐怖,颠倒梦想,自然渐入大觉之路。道理
不再多说,只举一个有趣的事例,一小则日本的故事,可以做为参考,结束今天谈话,也就
说明我们只要有智慧在心中,就可以免除很多烦恼。
    日本有个一休和尚,很小就很聪明。在他八、九岁时,一天他的师父出去了。他就在
玩,跑到方丈室,看见师兄在那儿哭,师兄比他大几岁,哭得很伤心,他说:「我们是学禅
的人,应无所怕,不应该哭,你哭什么呢?师兄说:「你不知道,我这儿不得了了,师父就
是这个盒子最宝重,从来不许我看、不许我动,不知什么东西?我就想看,想动。今天师父
出去了,我就把这个盒子偷偷打开来看,是件瓷器,我不小心给摔了,师父回来我怎么办
呢?我今天实在没有办法了,只好哭了。」一休说:「你不要哭了,说是我摔的。」师兄
说:「那我对不起你,你要受责打怎么办呢?」两个都是小孩,最后商定,今天师兄应得的
馒头给一休吃,让一休承认瓷器是他摔的,他拿着一包碎瓷走了。
    师父回来了,问一休:「在干什么?又在玩?」答:「没有,我在参禅呢!我参究问
题,我在用功。」师父问:「你参什么?」一休说:「我参一切都无常啊!究竟有没有一个
人能够不死呢?如果能够,有什么办法可以达到呢?」师父笑了说:「咳,糊涂啊!没有,
都是无常,没有例外,哪有一个人老活,没有的事情。」一休又问:「噢,是这样。人是这
样,东西呢?」师父说:「东西也不能常存,法是一样的,都是无常,没有一样东西常有
的。」一休又问:「是这样,咱们最心爱最喜欢的东西要坏了呢?」师父说:「那也没办
法,一切都是不能常存的,时节因缘到了它就要坏,那有什么办法。」一休交出一个布包
说:「师父,这儿就有一个时节因缘到了,坏了的东西。……」师父看了也就一笑了之,没
话可说。所以我们心中如果有智慧,碰到忍耐不住或舍不得的事情,也就很平静。从这小
事,我们可以体会观照般若的妙用。我们在生活中,根据这些道理对待一切事物,那么我们
就会比凡夫,比其他不学佛的人减轻很多烦恼苦痛。如果在烦恼苦痛中,这位日僧可能大发
脾气,打这孩子一顿,这便是恼害众生。由于一休提醒了一切无常,这样一来,※※※就只
好一笑了之。这很自然,这就是观照的作用。
    我们谈到很深的般若之心,因为六百部的般若经可以浓缩为一部《金刚经》五千字;五
千字的《金刚经》可以浓缩为一部《心经》二百六十字。所以这一部《心经》就代表了六百
卷的般若,是如来一代时教的精华,摄无不尽。
    (先师夏莲老继续发挥说:一部《心经》可再浓缩为「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
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几句可再浓缩成「观自在菩萨」五个字;再浓缩就只
是一个「照」字。六百卷大般若经全入一个「照」字,是多字入一字,是一多相即。一个
「照」字开展为六百卷大经,正是「破微尘出大千经卷」,大千经卷中每一字又含无量经
卷,是重重无尽。所以般若功德不可说、不可说。普愿有情以般若为导,以净土为归。「南
无阿弥陀佛」。先师又说:「这句佛号即是真般若,这是最秘的核心。」)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0.578
主题: 50
帖子: 828
注册: 2002年10月
上帝啊!:expr002: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23.279
主题: 42
帖子: 593
注册: 2002年8月
喜欢,太长,做个标记。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0
主题: 142
帖子: 735
注册: 2000年5月
优质内容勋章
林云兄讲得清楚明白。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48.181
主题: 105
帖子: 6610
注册: 2003年5月
佛学之博大精深,虽有圣哲无所措手。
                      ----康有为
佛比所有的学说和教条显得更加伟大。千百年来,他的启示一直震撼着人类。
                      ----著名政治家 尼赫鲁
佛教的理论,使上智人不能不信。
                      ——近代思想家 章太炎
※※处在理性思维的高级阶段。人类到释迦牟尼佛时代,辩证思维才成熟。辩证法最初来源于佛教。                 -----※※※

在世界宗教中,只有佛教是切实地以系统理性的分析来考察生活中的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世界著名学者 巴格尔

释迦牟尼真是大哲,我平常对人生有许多难以解答的问题,他居然早已明白的启示了。
                       -----鲁迅
假使没有佛教因果律,宇宙就只有混乱。
                   ----世界几何学之父 威勒博士
佛教大矣,孔次大,耶为小。
                   ----近代思想家 谭嗣同
佛教不但不是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最彻底的学理,科学造诣深者,愈能解释佛经中素心的真义。                      ----中国现代科学家 尤智表

佛教是※※上唯一真正注重和依据实证的宗教。
                          ----著名哲学家尼采
通过特殊的催眠方法约有百分之七十的人,可鲜明地回忆前世记忆,甚至有的可追忆到自已前九世的境况。        ----美国心理学家文巴克博士

佛教本身蕴藏极深的智慧,它对宇宙人生的洞察,有着独到和深刻的发现。
                   -----上海同济大学陈从周教授
只要日月继续存在,只要人类还继续生活在这个星球上,佛教就会一直延续下去。
                   -----斯里兰卡总理班达拉奈克
佛教以出世的精神,于入世的事业。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
释迦牟尼佛是把智慧之光投射人类心灵的第一人。
                     -----印度※※拉克斯坦

我认为佛学的提倡,不特于对科学毫无抵触,而且能使科学的方法上加一层深密,科学的分类上加一层正确,科学的效果上加一层保证。
                     ----早期※※※哲学宣传者李石岑

佛法之广大精深,余所素信不疑者也。
                    -----※※※※※创始人陈独秀
辩证法在佛教中已达到很精细的程度。
                    -----※※※
无常的社会观,菩萨行的人生观,引导我走上了革命道路。
                          -----早期革命家瞿秋白
出家人是最高尚最伟大的,顺治皇帝曾作"黄金白玉非为贵,唯有袈裟披肩难"之赞誉。
                          -----著名书画曲剧家李叔同
发展科学,庄严国土,佛教论文,利乐有情。
                         ----李铁映为《佛教科学论》出版题词
 
佛教文化对中国伦理道德等产生了很大影响,其许多主张同我们现在提倡的精神文明的思想是一致的。                     -----李瑞环
 
佛学不可不学,办了佛学院,两年毕业,专弄政治,这个办法不行,得搞四年,光政治好,佛学上没有学问是不行的。
                    ----※※※一九六年一月二十二日同班禅大师的谈话
千万不可妄自评论你所不知道的道理,否则你可能会用生命的代价来补偿你所犯过的错误。                           -----莎士比亚
 
在科学上,几乎每件事都是超过你直接经验的。世间人往往仅以自已的见闻和经验来评判事物,但他不知道,我们的感觉和经验经常在欺骗自已。
                       -----著名物理学家威斯柯夫

佛学乃哲学之母,研究佛学,可补科学之偏。
                       -----孙中山

如果有一个能够应付现代科学需求,又能与科学相依共存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
                       -----爱因斯坦
我本人是科学家,但对佛法同样感兴趣。我认为佛法与科学是一而二而一的。
                       ----沈家祯博士
佛学广矣,大矣,深矣,微矣,切于人事,证于实用,实天地间最高尚圆满,深地著名之学说也。佛教之信仰,乃智信而非迷信。
                        ------梁启超
佛教所开示的法,包含内容的广大深奥,确实无与伦比。
                        ----英国著名学者克里
学佛的名人
古代:
白居易(唐),王维(唐),王安石(宋),苏轼(宋),黄庭坚(宋),成吉思汗(元),唐伯虎(明),袁了凡(明),林则徐(清),龚自珍(清),魏源(清),谭嗣同(清)

近代:
马一浮、章太炎、熊十力、李炳南、许地山、丰子恺,梁漱溟,赵朴初,启功,
许哲良
当代:
戴厚英,林清玄(台),昌圣法师(俗名李娜,曾是大陆著名歌星),张立(香港企业家,〈平常谈〉主持),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48.181
主题: 105
帖子: 6610
注册: 2003年5月
bowarrow师兄:
"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36.42
主题: 35
帖子: 1294
注册: 2001年3月
林云兄好文啊,向您学习!在下,有另外的一个问题,您取这个用户名,是否和黑教大师林云有关?海涵。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48.181
主题: 105
帖子: 6610
注册: 2003年5月
也说科学与迷信

前一阵坛子上最红的贴子,我想莫过于《这些事你相信吗》?
今天在这个贴子里谈,我想会少一分喧嚣,多一点平和。

先明词义。手头没有辞典,只能依文解义了。
科学——具体不知道这个词从什么时候出现,学是学科,譬如“文学”“美学”“红学”之类;科指科目,大致分科别类之意。两个字组成词,大致给一个定义:用数学归纳(?)的方法,对事物分门别类进行解析的学说。
迷信——信指相信,信任;迷是说迷惑,不清楚。也就是说:相信自己不知道的事情。

以上不难看出,科学与迷信,更大程度上是指一种态度,对宇宙人生的态度。我们选择什么样的态度,这很难回答。就我看来,绝大多数的人,实际上是一种迷信的态度。
因为在大多数人看来,科学就代表正确、真实。但实际上科学只是一种方法,并有种种结论(公理、定理、定律之类)。盲目相信这种结论,就算迷信,因为你不清楚。
相信风水、手相之类的东西,更是迷信,同样是因为你不清楚。
对于学佛者来说,一般的相信佛法,求神拜佛也是迷信。

佛法是觉悟者对我们的教育,觉悟,指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所谓人生实相。儒家也有说:一事不知,儒者之耻。对整个宇宙人生,只要有一点不知道,不明了,就不算真觉悟。

那怎么办?
佛法认为我们认识世界,有三种量——比量、现量、圣言量。
比量,类似于科学,通过我们所认知的去比较、推测。但这无法得到真实的结论,因为前提就可能是错的。通过不完整得到完整,这是不可能的。
现量,即实相。这个我们无法知道,只有觉悟者(佛)才能明了。
圣言量,觉悟者(佛)给我们宣说的实相。譬如明眼人给瞎子讲周围的世界。

我们所求的是现量,现量譬如照镜子,了了分明,无需思维。而现量是本来就有的,同样讲照镜子,我们看不到现量,是因为镜子上的灰尘太多,要证得现量,只要擦去灰尘,还得“本来面目”就行了。怎样擦镜子,觉悟者给我们说了很多方法,这些方法我们后来称之为——佛法。
方法与现量无关,只是“标月之指”“筏逾之舟”

我们要证得现量,只有依圣言量。这就有个问题,为什么“信”圣言量?因为佛说“不妄语”。妄语也就不成其为“佛”了。

一个“信”字,难倒多少英雄好汉!

另外,佛法只是方法,关键在于的实证。这个“实证”,因该和我们所讲的“科学”粘上点边吧……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48.181
主题: 105
帖子: 6610
注册: 2003年5月
支持!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9.064
主题: 34
帖子: 5219
注册: 2003年2月
新开了个帖子专谈素食诸位居士、大德有空去坐坐
http://www.xitek.com/forum/showthread.php?threadid=174638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22.255
主题: 21
帖子: 350
注册: 2001年12月
独孤求胜

梵唱大悲咒
撼動無數心靈的天籟之音 (藏音修行版CIS-8002 )

这张CD片已经请到   是男女声的

我早先的那张是男声的.

各有各的韵味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6.316
主题: 78
帖子: 1277
注册: 2001年12月
顺治皇帝归山河

天下丛林饭似山   钵盂到处任君餐

黄金白玉非为贵   惟有袈裟披最难

朕为山河大地主   忧国忧民自转烦

百年三万六千天   不及僧家半日闲

 

悔恨当初一念差   黄袍换却紫袈裟

吾本西方一纳子   为何流落帝王家

来时欢喜去时迷   空在人间走一回

未曾生我我是谁   生我之时我是谁

 

长大成人方是我   合眼朦胧又是谁

兔走鸟飞东复西   为人切莫用心机

百年世事三更梦   万里江山一局棋

禹疏九河汤伐夏   秦吞六国汉登基

 

古今多少英雄将   南北山头卧土泥

来时糊涂去时还   为人切莫用心机

不如不来也不去   也无欢喜也无悲

每日清闲自家知   红尘之事远相离

 

口中常吃清和饭   身上常穿百纳衣

五湖四海为上客   逍遥佛殿任君栖

莫说出家容易得   皆因累代种根基

十八年来不自由   南争北战几时休

吾今撒手归山去   管他千秋与万秋

+++++++++++++++++++++++++++++

还有一版本

+++++++++++++++++++++++++++++

    天下丛林饭似山,钵盂到处任君餐;

    黄金白玉非为贵,惟有袈裟披身难。

    朕为大地山河主,忧国忧民事转烦;

    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闲。

    来时糊涂去时迷,空在人间走一回;

    未曾生时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

    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谁;

    不如不来亦不去,来时欢喜去时悲。

    悲欢离合多劳虑,何日清闲谁得知;

    若能了达僧家事,从此回头不算迟。

    世间难比出家人,无牵无挂得安宜;

    口中吃得清和味,身上常穿百衲衣。

    五湖四海为上客,皆因宿世种菩提;

    个个都是真罗汉,披搭如来三等衣。

    金乌玉兔东复西,为人切莫用心机;

    百年世事三更梦,万里乾坤一局棋。

    禹开九州汤放桀,秦吞六国汉登基;

    古来多少英雄汉,南北山头卧黄泥。

    黄袍换却紫袈裟,只为当年一念差;

    我本西方一衲子,为何落在帝皇家。

    十八年来不自由,南征北讨几时休;

    我今撒手西方去,不管千秋与万秋。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22.255
主题: 21
帖子: 350
注册: 2001年12月
独孤求胜

梵唱大悲咒
撼動無數心靈的天籟之音 (藏音修行版CIS-8002 )  

这张CD片在那里可以请到啊???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9.064
主题: 34
帖子: 5219
注册: 2003年2月
塑料大龙前辈:
佛像庄严相好,请问在那里拍的?谢谢!!!阿弥陀佛!!!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69.665
主题: 126
帖子: 7826
注册: 2001年11月
优质内容勋章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9.064
主题: 34
帖子: 5219
注册: 2003年2月
因果同时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9.008
主题: 45
帖子: 1867
注册: 2002年11月
石库门兄:我知道问题出在哪儿了。

不妨参看——
http://www_lama_com_tw/6_music/cd4.htm
摘录部分段落:

《梵唱大悲咒》自從96年底推出以來,即成為佛教樂壇最受矚目的作品之一,或許也是這幾年來,國內最「超人氣」的宗教音樂之一。這首曲輯以※※的梵唱方式,表現出空靈柔美的質感,每一個音符都宛若天籟之音,充滿強烈的攝受與感染力量。它的風行,除了表示因緣的不可思議、菩薩威神的不可思議外,還有什麼可以解釋呢?

不過,關於《梵唱大悲咒》,最常被提及的問題就是:「它與一般通行的《大悲咒》,為什麼不一樣呢?」簡言之,《梵唱大悲咒》是十一面觀世音菩薩的大悲心咒之總持,是近年來由※※引進的密咒;而一般通行的《大悲咒》則是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的「大悲心陀羅尼」,在中土早已流傳千年以上。傳承系列不同,內容當然不一樣,但其帶給人們的法喜與感動則是無二無別的。

汉地佛※※人人皆知并经常持诵的《大悲咒》请参看:
http://member_netease_com/~buddism/dbz/index.htm

这完全是两种内容不同的咒语,但是并没有优劣高下之分。一般跟别人提起藏文版的《大悲咒》时,还是要说明全称《十一面觀世音菩薩大悲心咒》才不致混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22.255
主题: 21
帖子: 350
注册: 2001年12月
又看了一下,是藏音版
现在有国语版.梵音版.藏音版.
不只大汉高僧诵经时用什么语言.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9.008
主题: 45
帖子: 1867
注册: 2002年11月
好象没有听说过有藏文版的《大悲咒》咧。建议石库门兄确认一下(大悲咒咒语是梵文的)。

好CD,经典的汉地佛教流行咒语,加持力大啊。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22.255
主题: 21
帖子: 350
注册: 2001年12月
正在放藏文版的<大悲咒>CD.点着百年老纯檀.
斗室里弥漫着空灵的气氛......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9.064
主题: 34
帖子: 5219
注册: 2003年2月
南无阿弥陀佛!!!!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回复主题: 阿弥陀佛!
功能受限
游客无回复权限,请登录后再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