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初中几何即可证明所谓透视效果和焦距和无关。
正序浏览
主题图片汇总
主题内检索
浏览:22779 回帖:1697
游客没有回帖权限
泡菜
泡网分: 6.268
主题: 46
帖子: 13010
注册: 2010年9月
你要区别“透视效果”和“相同的透视”。

相同的透视不代表相同的透视效果。严格地说透视是对场景所有物体而言的透视,而小视角只取※※一小块的透视,实际上已经损失了很多周边物体,透视效果怎么能相同呢?

即便从纯几何光学出发,与焦距相关的视角与透视效果也是有关系。如果用广角你会看到明显的透视感,距离不变你增加镜头焦距,视角变小,你不断增加焦距最后视角非常小的时候,长焦拍出来的画面趋向为散点透视的效果,你说透视的感觉变没有变呢?短焦距广角镜头大视角会有这种散点透视的感觉吗?

老师批评甲是对的,因为是要他们拍出突出透视效果,那就应该用广角镜头。

DQIMAGE 发表于 2017-1-20 11:26
所以很清楚了。你我说的透视,不是一回事嘛。

我说的透视,是基本的光学原理,是在不同的距离近大远小的程度。距离越近,近大远小的程度就越大。距离越远,近大远小的程度就越小。 如纽摄上说的,一排200人的直线队伍,你离第一个很近的时候,(比如一米),不管你是用眼晴看,也不管你用什么镜头,什么相机拍,最后一个人看起来比第一个人小很多,而这种大小的比例,是不依你用人眼看,还是用相机 拍 改变的。
再如国庆阅兵,大家在电视上看到的方阵多是隔了很远的距离拍的。这个时候,同样1米85的士兵,第一个看来就和最后一个差不太多,这就是距离远了,近大远小的比例(程度)就小很多了。

你说的透视,实际上是视角,是场景。同样的距离,两样的底,16mm的视角大,拍到的画面多,看起来就自然有所谓的透视感强。但其实还是你将视角等同与透视了。

你非得将视角大就理解为透视感强,我也没意见。

另外,如果这个老师也是这样理解的,我只能说,这个老师的水平也一般般,说不定是老法师也不一定。
本帖最后由 燕啤大马甲 于 2017-1-20 11:44 编辑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2.963
主题: 106
帖子: 2411
注册: 2013年12月
ell 发表于 2017-1-20 11:19
呵呵 透视学不是那么简单滴 真要是那么简单几百年来艺术大师们在吵什么 两个相同比例的东西 在不同的空间 不同的色彩下 透视效果天差地别 唉 算了 这些东西没有艺术理论做根基和几十年的艺术沉淀是没法理解的 也不是几句话能说清的 我归纳的几句话少数朋友能看懂就行了 多说无益

动不动就拿艺术理论,几十年的沉淀来做挡箭牌。这样没学过艺术的我们不能理解你说的,也就是很正常了,是吧。

不过艺术有高低,但一些基本的原理是不用那么高深的艺术沉淀也能讨论的。

两个相同比例的东西 在不同的空间 不同的色彩下 透视效果天差地别。在不同的空间,不就是我说的,距离不同么导致透视(近大远小的程度)不同么?

至于色彩影响,我还真不了解,不敢说话。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02
主题: 0
帖子: 19
注册: 2013年6月
燕啤大马甲 发表于 2017-1-20 11:03
鱼眼广角镜头的自然的透视本身就应该是那种四周径向压缩的球面感的变形(或被范范说为畸变、失真、几何失真之类的的说法),其实是自然的透视变形。人眼如果用余光去看的话,也会模糊地看到头顶的水平直线和地面的直线会在左侧和右侧发生曲线弯曲,在无穷远处重合。这是曲线透视(curvilinear perspective)的表现。

广角超广角度镜有的类似鱼眼镜头那样,是曲线透视的镜头,而很多光角镜头是往往会对曲线透视进行矫正,把成像中的弯曲的直线矫正变直,透视表现为直线透视(rectilinear perspective)。这种直线透视的镜头,会在周边体现越来越强的拉伸。其特点是直线没有变形感但物体本身感觉被拉伸变形。

无论是以上的哪种透视变形的广角镜都会加强场景的透视效果。


這跟我先前說的是同一個概念,不過光學裡不叫做透視(perspective)而叫投影(projection),這種東西跟樓主所談及的沒有關係的喔!!
但是在實際的相片裡很容易混淆,變成同一平面的東西在視野中心與邊緣的像大小不一。

看來大家常常被中文混淆。 本帖最后由 vcxz123852 于 2017-1-20 11:34 编辑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2.963
主题: 106
帖子: 2411
注册: 2013年12月
燕啤大马甲 发表于 2017-1-20 11:23
我想我们有了些共同点。

不过按照楼主标题和内容的说法儿,都是提到的证明和讨论的问题都是【透视效果】,而其几何证明证明了透视关系,证明的不是透视效果。

我们拍照的时候。讲透视效果不会关注“同距离透视相同” 的问题,说同距离下20mm和50mm镜头透视相同,那没有任何意义,要突出透视效果,必然选择短焦距的20mm而不是50mm镜头。所以透视效果和焦距是绝对有关系的。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同距离下广角镜更多地包容了清晰的近距离的物体, 那会提供更多近处的参照对比物,大大增加远小近大的对比反差,提供更大的距离感和纵深感,强化透视效果。而长焦镜头虽然同样的透视,但丢失了这些近处的大小对比的参照物,必然弱化远小近大的反差,透视效果减弱。


我觉得理性的讨论会一步一步接近事实,或者说,即便有不同意见,也能得到一些共识。

就如我刚回你的那条来说,我理解的透视,是近大远小的比例,这个比例只随观察者,主体的距离而定。
你理解的透视,应该是视角。视角大了,容纳的内容多,就有画面感,场景就比较宏大(我也不知道怎么描述)。你将这个理解为透视效果,我没意见。

但搞清我们理解的不同,也是有意义的。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2.963
主题: 106
帖子: 2411
注册: 2013年12月
燕啤大马甲 发表于 2017-1-20 11:10
如果老师让两个学生在同样的拍摄地点拍一张突出透视效果的照片, 甲同学心里刻骨铭心的相信透视只和距离有关,和焦距无关,然后用经典的35mm镜头精心构图完成;乙同学则掏出16mm的镜头拍下一张。老师拿到两张片子会怎样? 甲同学一定被骂。


所以很清楚了。你我说的透视,不是一回事嘛。

我说的透视,是基本的光学原理,是在不同的距离近大远小的程度。距离越近,近大远小的程度就越大。距离越远,近大远小的程度就越小。 如纽摄上说的,一排200人的直线队伍,你离第一个很近的时候,(比如一米),不管你是用眼晴看,也不管你用什么镜头,什么相机拍,最后一个人看起来比第一个人小很多,而这种大小的比例,是不依你用人眼看,还是用相机 拍 改变的。
再如国庆阅兵,大家在电视上看到的方阵多是隔了很远的距离拍的。这个时候,同样1米85的士兵,第一个看来就和最后一个差不太多,这就是距离远了,近大远小的比例(程度)就小很多了。

你说的透视,实际上是视角,是场景。同样的距离,两样的底,16mm的视角大,拍到的画面多,看起来就自然有所谓的透视感强。但其实还是你将视角等同与透视了。

你非得将视角大就理解为透视感强,我也没意见。

另外,如果这个老师也是这样理解的,我只能说,这个老师的水平也一般般,说不定是老法师也不一定。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6.268
主题: 46
帖子: 13010
注册: 2010年9月
我想我们有了些共同点。

不过按照楼主标题和内容的说法儿,都是提到的证明和讨论的问题都是【透视效果】,而其几何证明证明了透视关系,证明的不是透视效果。

我们拍照的时候。讲透视效果不会关注“同距离透视相同” 的问题,说同距离下20mm和50mm镜头透视相同,那没有任何意义,要突出透视效果,必然选择短焦距的20mm而不是50mm镜头。所以透视效果和焦距是绝对有关系的。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同距离下广角镜更多地包容了清晰的近距离的物体, 那会提供更多近处的参照对比物,大大增加远小近大的对比反差,提供更大的距离感和纵深感,强化透视效果。而长焦镜头虽然同样的透视,但丢失了这些近处的大小对比的参照物,必然弱化远小近大的反差,透视效果减弱。

DQIMAGE 发表于 2017-1-20 10:00
是的,你这段话没错。在同等底的相机上,焦距决定了视角。

但是如果基于这个基础,不同的焦距,在同样的位置拍得的照片,其透视效果(近大远小的程度)是一样的。不知你同意否?

我大致明白你的意思。同样位置,16mm拍的超广角,画面大,包括的景物多,看起来是有所谓的透视感强,但中焦能拍出的那一部分画面,里面的景物近大远小的程度,还是一样的。

可能是我们理解的透视不一样吧,我理解的透视是近大远小的程度,这个只由距离决定,你理解的透视感是场景,视角大了,画面大了,透视感就强。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ell
泡菜
泡网分: 23.407
主题: 16
帖子: 1200
注册: 2003年6月
DQIMAGE 发表于 2017-1-20 11:01
你第二点说学过美术绘画的人就会理解你。恰恰相反,学过美术绘画基本的人,首选考虑的透视就只是距离影响到了近大远小的程度。和你说的摄影完全是没关系的。


呵呵 透视学不是那么简单滴 真要是那么简单几百年来艺术大师们在吵什么 两个相同比例的东西 在不同的空间 不同的色彩下 透视效果天差地别 唉 算了 这些东西没有艺术理论做根基和几十年的艺术沉淀是没法理解的 也不是几句话能说清的 我归纳的几句话少数朋友能看懂就行了 多说无益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2.963
主题: 106
帖子: 2411
注册: 2013年12月
九里桥 发表于 2017-1-20 11:05
“简单”的道理为什么会带来完全错误的结论?因为你们的“错误”比简单的道理更低级。

也许我对自己平时讲课的水平太过自信了吧?也许理解我的那些类比,不仅需要 60 分以上的左脑智商,还需要丰富的工程实践做基础。事实上,我通常讲课时得到的反响虽好,但我毕竟只给公司项目经理、技术主管以上的高级技术人员讲过课,毕竟我们都是有共同语言的一类人。毕竟讲清楚一个低级错误,是一件很困难、很高级的事情。


你在自己的专业领域的水平我不知道,也不敢评论。不过从你的语言来看,也确实很自信。

不过在摄影领域,透视不是什么特别高深的原理,也用不着用什么高深的其它领域的例子来打比方。从你不停的环顾左右而言它来看,你不过是个固执坚持自己所谓“正确”理论的老法师而已。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6.268
主题: 46
帖子: 13010
注册: 2010年9月
如果老师让两个学生在同样的拍摄地点拍一张突出透视效果的照片, 甲同学心里刻骨铭心的相信透视只和距离有关,和焦距无关,然后用经典的35mm镜头精心构图完成;乙同学则掏出16mm的镜头拍下一张。老师拿到两张片子会怎样? 甲同学一定被骂。

DQIMAGE 发表于 2017-1-20 09:48
我看到的是题主反复讲的只是一个很普通的透视原理:透视只和距离有关,和焦距无关
但你却从各个方面,不停用各种不知所云的比方,将一个简单的事实说得云里雾里了。什么艺术,数学,火车,雨水。

打比方是为了方便理解。但这么个简单的事实,需要你这么多比方么?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13.447
主题: 29
帖子: 8086
注册: 2015年7月
DQIMAGE 发表于 2017-1-20 09:48
我看到的是题主反复讲的只是一个很普通的透视原理:透视只和距离有关,和焦距无关。
但你却从各个方面,不停用各种不知所云的比方,将一个简单的事实说得云里雾里了。什么艺术,数学,火车,雨水。

打比方是为了方便理解。但这么个简单的事实,需要你这么多比方么?


“简单”的道理为什么会带来完全错误的结论?因为你们的“错误”比简单的道理更低级。

也许我对自己平时讲课的水平太过自信了吧?也许理解我的那些类比,不仅需要 60 分以上的左脑智商,还需要丰富的工程实践做基础。事实上,我通常讲课时得到的反响虽好,但我毕竟只给公司项目经理、技术主管以上的高级技术人员讲过课,毕竟我们都是有共同语言的一类人。毕竟讲清楚一个低级错误,是一件很困难、很高级的事情。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6.268
主题: 46
帖子: 13010
注册: 2010年9月
鱼眼广角镜头的自然的透视本身就应该是那种四周径向压缩的球面感的变形(或被范范说为畸变、失真、几何失真之类的的说法),其实是自然的透视变形。人眼如果用余光去看的话,也会模糊地看到头顶的水平直线和地面的直线会在左侧和右侧发生曲线弯曲,在无穷远处重合。这是曲线透视(curvilinear perspective)的表现。

广角超广角度镜有的类似鱼眼镜头那样,是曲线透视的镜头,而很多光角镜头是往往会对曲线透视进行矫正,把成像中的弯曲的直线矫正变直,透视表现为直线透视(rectilinear perspective)。这种直线透视的镜头,会在周边体现越来越强的拉伸。其特点是直线没有变形感但物体本身感觉被拉伸变形。

无论是以上的哪种透视变形的广角镜都会加强场景的透视效果。

雨中赏花 发表于 2017-1-20 03:28
就像广角镜头拍人像,在边缘部位的会严重变形,这种现象和透视变形没有半点联系。
镜头的广角越大,首片镜片的曲率越大,校正桶状和枕状畸变的拉伸就越大,镜头的这种情况和透视畸变没有任何关联。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2.963
主题: 106
帖子: 2411
注册: 2013年12月
ell 发表于 2017-1-20 10:48
呵呵 看来你正是我第二点中提到的以外的人

你第二点说学过美术绘画的人就会理解你。恰恰相反,学过美术绘画基本的人,首选考虑的透视就只是距离影响到了近大远小的程度。和你说的摄影完全是没关系的。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ell
泡菜
泡网分: 23.407
主题: 16
帖子: 1200
注册: 2003年6月
lmeasy 发表于 2017-1-20 10:07
透视效果就是近大远小的比例,和画面是整体还是局部压根就没有什么关系。楼主在讨论的本身就是一个几何上的问题,跟摄影的关系都不大,所以就别搞那么复杂了。

呵呵 看来你正是我第二点中提到的以外的人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2.963
主题: 106
帖子: 2411
注册: 2013年12月
lmeasy 发表于 2017-1-20 10:00
被那些连基础知识都一知半解的所谓大师忽悠残了的新手菜鸟基本上都这样。


所以很多学美术的同学,一旦对摄影有兴趣,学习起来是非常快的。因为他们事先就掌握了最基本的原理,规则,那些什么焦距,等效,底,只不过是会加深对基本原理的认识。

而更多的新人,是从拿着傻瓜机,手机开始摄影的,对这些基本原理完全没概念,如果碰上几个老法师一讲,整个知识体系就完全是混淆不清的,就会有很多似是而非的概念在头脑里了。这时再想去推翻之前的,很难。

更可怕的是一些老法师,他们已经玩摄影好多年了,被一些人捧一下,自觉就变成老师了,这时就算你指出他的错误,他也是打死都不会再认的了。

以上不是针对谁,但也欢迎对号入座。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2.699
主题: 93
帖子: 4884
注册: 2015年5月
ell 发表于 2017-01-20 01:18
1、这张照片 清清楚楚地说明了 在等距离 不同焦距下 用来对比的两个杯子 具有极为近似的“透视比例”(忽略光学变形) 我觉得可以理解...

透视效果就是近大远小的比例,和画面是整体还是局部压根就没有什么关系。楼主在讨论的本身就是一个几何上的问题,跟摄影的关系都不大,所以就别搞那么复杂了。
本帖由 samsung+SM-N9200 客户端发布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2.699
主题: 93
帖子: 4884
注册: 2015年5月
DQIMAGE 发表于 2017-01-20 01:48
我看到的是题主反复讲的只是一个很普通的透视原理:透视只和距离有关,和焦距无关。
但你却从各个方面,不停用各种不知所云的比方,将一个...

被那些连基础知识都一知半解的所谓大师忽悠残了的新手菜鸟基本上都这样。
本帖由 samsung+SM-N9200 客户端发布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2.963
主题: 106
帖子: 2411
注册: 2013年12月
燕啤大马甲 发表于 2017-1-20 09:43
你强调视角没有问题,但是我们很少有人拍摄时候知道采用的视角具体是多少度,我们只知道焦距。一个相机的底片是固定的,这就决定了视角的大小和焦距的大小绑定,也就是说视角是通过焦距反映出来的。所以我们拍照的时候关注的只是焦距参数。

如果换底,全幅靠换成APS-C相机,视角会发生变化,但是有等效焦距系数 - 裁剪系数,所以你可以很容易地更换镜头焦距而获得同样的视角。但是在APS-C相机还是全幅机上,不换相机的话,底片大小不变,焦距大小依然可以和视角绑定或者说对应,从而使镜头焦距成为能拍多广的参考依据。


是的,你这段话没错。在同等底的相机上,焦距决定了视角。

但是如果基于这个基础,不同的焦距,在同样的位置拍得的照片,其透视效果(近大远小的程度)是一样的。不知你同意否?

我大致明白你的意思。同样位置,16mm拍的超广角,画面大,包括的景物多,看起来是有所谓的透视感强,但中焦能拍出的那一部分画面,里面的景物近大远小的程度,还是一样的。

可能是我们理解的透视不一样吧,我理解的透视是近大远小的程度,这个只由距离决定,你理解的透视感是场景,视角大了,画面大了,透视感就强。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029
主题: 0
帖子: 19
注册: 2016年11月
透视只与摄距相关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2.963
主题: 106
帖子: 2411
注册: 2013年12月
九里桥 发表于 2017-1-20 08:02
其实我讲的才是真正的“理论”,切合实际应用的的“理论”,他讲的是他钻进一个封闭小屋之后搞出的不知所云的“理论”

“只要懂得用光原理,什么风格的照片都能拍出来。”这句话我很赞成。

白马非马,用光原理不是光学原理。其实从光学的角度,摄影技术只用到很小很小的一部分。其实即便是与摄影直接相关的光学的内容,从原理的出发你需要从无数个角度全方位地研究它,每个角度可能都会有不同的结论。从局部去看,这些结论甚至于常常是互相矛盾的。

但只有很少很少的特殊角度与“用光”有关,只有和用光有关的角度得出的理论才是我们需要去研究的。也只有从用光的角度去观察得出的结论才是“正确”的。那些貌似矛盾、“错误”的原理不仅对于你的摄影实践没有帮助,反而可能会给你带来种种误导

数学更是如此。数学的内容博大精深,几乎可以应用到世界上任何一个领域,因为它可以很好的和这些领域的实际问题相结合。这种结合的紧密是数学应用生命力的源泉。

我前面讲过很多遍了:事实上,极端点讲,理论数学(纯数学)是可以任意“胡来”、随便“胡思乱想”的,关键是这样的纯数学有没有“价值”、有没有生命力。当然这种价值的判断,不一定和某个领域的实 ...


我看到的是题主反复讲的只是一个很普通的透视原理:透视只和距离有关,和焦距无关。
但你却从各个方面,不停用各种不知所云的比方,将一个简单的事实说得云里雾里了。什么艺术,数学,火车,雨水。

打比方是为了方便理解。但这么个简单的事实,需要你这么多比方么?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2.963
主题: 106
帖子: 2411
注册: 2013年12月
ell 发表于 2017-1-20 09:18
1、这张照片 清清楚楚地说明了 在等距离 不同焦距下 用来对比的两个杯子 具有极为近似的“透视比例”(忽略光学变形) 我觉得可以理解为相同 这一点的确不用再质疑了
2、但是很明显这并不是楼主的命题“透视效果” 因为透视效果和画面的整体绝对是有关系的 就这两张原图来说 “透视效果”完全不一样 相信绝大多数理性的 和学过基础美学 具备绘画基础的朋友会同意我的说法
3、为了重新获得相同的“透视比例” 层主对24毫米原片进行了截图 这等于是无形中利用“透视比例规律”还原了70mm焦距 使两张图变成了等距离同焦距 所以这恰恰不能说明楼主提出的“透视效果”问题
4、所以从一开始我就说过研究了几百年的 “透视效果”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计算就能解决的问题 如果楼主的命题从一开始就是“透视比例” 那么也就不需要这么多的质疑和讨论了


重要的是视角。同一位置,相同的视角可以用不同焦距镜头+不同底来实现。

第四点,透视是美术上利用光学原理得到的一个概念。为的是更真实的表现现实场景。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6.268
主题: 46
帖子: 13010
注册: 2010年9月
你强调视角没有问题,但是我们很少有人拍摄时候知道采用的视角具体是多少度,我们只知道焦距。一个相机的底片是固定的,这就决定了视角的大小和焦距的大小绑定,也就是说视角是通过焦距反映出来的。所以我们拍照的时候关注的只是焦距参数。

如果换底,全幅靠换成APS-C相机,视角会发生变化,但是有等效焦距系数 - 裁剪系数,所以你可以很容易地更换镜头焦距而获得同样的视角。但是在APS-C相机还是全幅机上,不换相机的话,底片大小不变,焦距大小依然可以和视角绑定或者说对应,从而使镜头焦距成为能拍多广的参考依据。

DQIMAGE 发表于 2017-1-20 09:20
我觉得你机械将焦距和视角等同了。

视角才是决定因素,焦段+底大小是实现视角的方式。同样114度(对角线)超广角,我们可以用14mm+36*24mm全幅实现,也能用35mm焦段+69中画幅实现。

所谓等效焦距是一个由视角衍生出来的概念。焦距是物理参数,一个镜头设计出来,焦距就已经固定,不能改变。用不同的底拍摄,可以实现不同视角。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2.963
主题: 106
帖子: 2411
注册: 2013年12月
imkdk 发表于 2017-1-19 23:49
不,我就觉得使用不同焦距,一样的可以拍出24mm的透视。
比如你用全副的24mm拍了一张透视感很强的大片,然后我在相同位置,用APS-C的16mm拍出来透视感一模一样的一张。此时16mm的透视 == 24mm的透视,那么是不是说明24mm这个焦距不是必须的?是可以被16mm替代的?还是你觉得站在同样位置,16mm+APS-C拍不出来24mm+全副的透视效果?


兄弟你别被带偏了。

焦距什么的得和底配合来说,最终实现的是视角。比如135上的14mm,对角线114度。在69画幅上35mm的镜头就已经是这个超广角了

只不过之前的主流是135全幅,入门机搞了个C幅,才搞出个什么等效焦距的说法,其实根本的还是要实现同样的视角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6.268
主题: 46
帖子: 13010
注册: 2010年9月
4点全部同意
ell 发表于 2017-1-20 09:18
1、这张照片 清清楚楚地说明了 在等距离 不同焦距下 用来对比的两个杯子 具有极为近似的“透视比例”(忽略光学变形) 我觉得可以理解为相同 这一点的确不用再质疑了
2、但是很明显这并不是楼主的命题“透视效果” 因为透视效果和画面的整体绝对是有关系的 就这两张原图来说 “透视效果”完全不一样 相信绝大多数理性的 和学过基础美学 具备绘画基础的朋友会同意我的说法
3、为了重新获得相同的“透视比例” 层主对24毫米原片进行了截图 这等于是无形中利用“透视比例规律”还原了70mm焦距 使两张图变成了等距离同焦距 所以这恰恰不能说明楼主提出的“透视效果”问题
4、所以从一开始我就说过研究了几百年的 “透视效果”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计算就能解决的问题 如果楼主的命题从一开始就是“透视比例” 那么也就不需要这么多的质疑和讨论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2.963
主题: 106
帖子: 2411
注册: 2013年12月
燕啤大马甲 发表于 2017-1-19 23:57
不是内容多就增加透视感。而是纳入的边缘近处物体增加了远近大小对比,周边增加的视野会给出更多的透视线条和透视变形。比如10mm超广角的这种效果, 如果换普通28mm拍,无论你保持不保持同样的拍摄距离都拍不出来的。

所以实际拍摄中,你要强烈的透视效果,首先考虑的是镜头焦距,而不是选择拍摄距离就行了。


我觉得你机械将焦距和视角等同了。

视角才是决定因素,焦段+底大小是实现视角的方式。同样114度(对角线)超广角,我们可以用14mm+36*24mm全幅实现,也能用35mm焦段+69中画幅实现。

所谓等效焦距是一个由视角衍生出来的概念。焦距是物理参数,一个镜头设计出来,焦距就已经固定,不能改变。用不同的底拍摄,可以实现不同视角。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ell
泡菜
泡网分: 23.407
主题: 16
帖子: 1200
注册: 2003年6月
imeasy 发表于 2017-1-17 16:42
补一张图,刚好手头有黑卡,在桌子上随手拍了两张。这个问题的讨论可以终结了


1、这张照片 清清楚楚地说明了 在等距离 不同焦距下 用来对比的两个杯子 具有极为近似的“透视比例”(忽略光学变形) 我觉得可以理解为相同 这一点的确不用再质疑了
2、但是很明显这并不是楼主的命题“透视效果” 因为透视效果和画面的整体绝对是有关系的 就这两张原图来说 “透视效果”完全不一样 相信绝大多数理性的 和学过基础美学 具备绘画基础的朋友会同意我的说法
3、为了重新获得相同的“透视比例” 层主对24毫米原片进行了截图 这等于是无形中利用“透视比例规律”还原了70mm焦距 使两张图变成了等距离同焦距 所以这恰恰不能说明楼主提出的“透视效果”问题
4、所以从一开始我就说过研究了几百年的 “透视效果”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计算就能解决的问题 如果楼主的命题从一开始就是“透视比例” 那么也就不需要这么多的质疑和讨论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51.988
主题: 22
帖子: 17180
注册: 2002年3月
雨中赏花 发表于 2017-1-20 03:28
就像广角镜头拍人像,在边缘部位的会严重变形,这种现象和透视变形没有半点联系。
镜头的广角越大,首片镜片的曲率越大,校正桶状和枕状畸变的拉伸就越大,镜头的这种情况和透视畸变没有任何关联。


这个实际上不是镜头本身的失真,是整个光学成像的后果。

人眼的组合广角实际很大,但是是个球面成像系统,相机是平面成像系统,人看拍出来的照片,相当于焦平面的东西在球面上成像,必定失真。最近开始流行的vr,实际上就是纠正了这个失真。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2.963
主题: 106
帖子: 2411
注册: 2013年12月
vcxz123852 发表于 2017-1-20 08:36
那個各位
透視與透視變形是2種不同的東西,千萬別搞混淆了!!!
這邊講的透視變形有點類似廣角角度的橫向投影變形(wide angle distortion),不是光學畸變,是物體在經過超廣角鏡頭被拉長的效果,這種效果尤其是在拍進物時特別明顯。

我看了半天才看出原來大家好像都混淆在一起了~~


终于有个设计镜头的来说话了。一堆人将形变和畸变搞混。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02
主题: 0
帖子: 19
注册: 2013年6月
vcxz123852 发表于 2017-1-20 08:36
那個各位
透視與透視變形是2種不同的東西,千萬別搞混淆了!!!
這邊講的透視變形有點類似廣角角度的橫向投影變形(wide angle distortion),不是光學畸變,是物體在經過超廣角鏡頭被拉長的效果,這種效果尤其是在拍進物時特別明顯。

我看了半天才看出原來大家好像都混淆在一起了~~

講得更完整一點,是光學畸變的參考標準本身也帶有畸變,w角度的橫向線性投影,而不是tanw投影。再講下去就是光學設計的範疇了,所以知道有這個東西就好了,他跟透視是2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喔!!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402
主题: 7
帖子: 385
注册: 2015年5月
黄海的盐粒子 发表于 2017-1-20 08:55
你转动相机的时候发现影物有形变,那是因为光学中心的位置变了。如果你用前面有人说的那个全景云台,将光学中心固定住,你再转动,就会发现没有这个现象了。

这是前面那位举例不合适,你不用给我重复常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124
主题: 29
帖子: 870
注册: 2013年3月
argentwolf 发表于 2017-1-19 20:47
接个广角头,用实时取景,转动相机,看显示屏可以发现景物不断压缩拉伸。

你转动相机的时候发现影物有形变,那是因为光学中心的位置变了。如果你用前面有人说的那个全景云台,将光学中心固定住,你再转动,就会发现没有这个现象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回复主题: 初中几何即可证明所谓透视效果和焦距和无关。
功能受限
游客无回复权限,请登录后再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