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我的中大画幅相机集锦 资料收集贴
正序浏览
主题图片汇总
主题内检索
浏览:6419 回帖:140
游客没有回帖权限
泡菜
泡网分: 12.921
主题: 22
帖子: 657
注册: 2017年11月
玛米亚HX702转换元件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2.921
主题: 22
帖子: 657
注册: 2017年11月
2008年,日本玛米亚公司宣布消息,他们针对旗下传统中画幅胶片单反RB67ProSD中画幅胶片单反推出一款数码转换模块。它的型号为HX702。该模块的主要作用是可以在RB67ProSD或者RB67ProS胶片相机上使用ZD Back数码后背。这款附件它将会在4月21日开始销售,官方指导售价为144900日元,约合人民币10592元。
    根据该公司网页介绍,这款产品能够直接转接在RB67ProSD和RB67ProS数码相机上,让它们能够垂直或者横向使用ZD Back数码后背。但是此时1.47倍的焦距转换系数。该转换模块的物理体积为117×35.3×133mm,重量是240克。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2.921
主题: 22
帖子: 657
注册: 2017年11月
双头快门线的使用

白的在机身,黑的在镜头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2.921
主题: 22
帖子: 657
注册: 2017年11月
安装环的说明书和图片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2.921
主题: 22
帖子: 657
注册: 2017年11月
装上后的图片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2.921
主题: 22
帖子: 657
注册: 2017年11月
老的C型镜头需要加一个环才能在SD机器上使用,具体加法,就是把环套装老镜头的后口镜头上。见图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2.921
主题: 22
帖子: 657
注册: 2017年11月
收集到了中文说明书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2.921
主题: 22
帖子: 657
注册: 2017年11月
关于6*8电动后背的几点说明

说一下6*8电动后背和机身镜头三者的关系。
很多年以前,就想买这个68后背,品尝一下大底片的味道,那时由于太贵的原因一直没有买成,后来花1700元进了一个成色很新的,朋友一用就发现了问题,横构图画面两边有阴影,除去这两边阴影,实际尺寸和67背尺寸是一样的。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现象呢?这和镜头的光学设计和机身的构造是密切相关的。
以前我在讲KL65镜头时,曾就反摄远广角镜头结构讲到像方主点的成像原理,实际上当马米亚RB67设计成功时,机身的内在形状和镜头的成像原理所要求的空间应该完全吻合,带旋转的7*7尺寸使得大马机身已够大够重,因此,一切的设计只能是刚刚好,如,当不同焦距的KL的镜头的像方主点在机身内或镜头中或镜头外形成,并以此点向焦平面发射成像时,机身中的反光镜托架两者的距离刚刚好够69mm宽度成像要求的宽度,实际上,像方主点发出的成像光束是圆形的,只不过设计师把机身和后背都做成长方形以符合照片的形状,满足人们的通常欣赏习惯,这个方块以外还有一些清晰像场没有用上,于是,老马的工程师为了充分挖掘RB67的潜力,开发了这个68电动后背。
可是,68后背的尺寸是56*76mm,这横幅的多出来的7mm怎么得到?我们发现,在拍摄竖构图时就不会出现反光镜托架的阴影,只是托架的底部隆起的一条脊线使得68的竖幅照片的上沿线有一些轻微的虚线边,但是问题不大,这也是没有办法。
由此可见,我们已经无法旋转后背的方式拍横幅照片了,为了避开托架阴影,我们只有永远把这个电动后背固定在竖幅的旋转方位,把沉重的大马在脚架上放倒来拍,用腰平的人也许一下子不习惯,但是,用腰平的人,既然能习惯于左右颠倒,这加上的上下颠倒没有多久也会习惯的。
那么,我们通过测量发现,旋转架上的窗口尺寸是58*74mm,满足于67底片的56*69mm尺寸绰绰有于,又怎么满足于68底片的56*76mm呢?实际上,由于像方主点发出的成像光束是放射状的,只要旋转架的窗口离底片平面有一定的距离那是完全没有问题的,而符合76mm宽的成像光束一定不会在通过旋转架窗口时被遮挡,我们发现,通过测量旋转架到焦平面足足还有4mm的距离,由于像方主点光束的放射作用,我们得到了完全没有遮挡的68画面,这主要拜赐于SD的镜箱高度的足够以及旋转架窗口尺寸足够大,使得在一部6*7的机器上都到了6*8的画面,只不过拍起来有些辛苦,样子有点怪。
6*8的底片的比例正好是3:4,和645底片的比例一样,比645的底片大了1。8倍,就凭这一点,这个68后背就很有吸引力,何况本身大马机器非常便宜,你不需要另买一部68的机器,只需要买一个后背就行了。
有一点需要说明,SD的取景器毛玻璃的影像范围不是百分之百的,只有百分之九十六,用68后背两边各有4mm看不见,拍合影时要注意,风光无所谓。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2.921
主题: 22
帖子: 657
注册: 2017年11月
玛米亚几个镜头的说明:

说一下大家关注度较高的KL65。
在KL的广角中,这支头体积是比较大的,重1070g,长度像个中焦头,九片八组的改良结构,早期时配S机身的65头是八片七组,结构不一样,但是凭良心讲,这二者没有太大区别,以前用过C50,高倍放大时,边缘的色差是看得见的,可见C级标准和KL标准有区别,光学结构和镀膜都重新设计,而给S机身配的50和后来镀膜改良的C50的十一片八组的结构这么多年来一直没有变,实际上这个焦距段的镜头这样的光学结构已是非常经典,存在的不足不是大问题,当然,高级的镜头也应运而生,如RZ用的ULD50,已经多达十五片的光学新结构,由于没有用过,不好发表意见,但是校正以前的残存的色差和边缘的因场曲造成的清晰不足应该是有提高的,而马米亚公司把KL的广角只做到了65mm的焦距,因此给使用者带来了遗憾,大家只好把注意力放在了KL65上。
那么这支广角镜头为什么体积会这么大?这么长?这是和它的光学结构有关。这支镜头属于反摄远光学结构,什么叫反摄远结构以前帖子里我没有讲清楚,有必要讲一下。
这支镜头65mm的焦距照理说从镜头成像的像方主点到焦平面应该是65mm的距离,可是,大马如此大的机身和巨大的反光镜这65mm根本不能容下,怎么办?是聪明的法国人赫赫有名的昂热尼厄公司的工程师发明了反摄远光学结构解决了这个问题。
反摄远结构顾名思义就是和正摄远结构相反的,我估计浪漫的法国人在苦苦思索时,一不小心把一个摄远镜头颠倒过来忽然发现了这个光学特性,当然说穿了简单,发明者付出的心血是很大的,不是这么颠倒一下就行,整个镜组都要重新设计以符合广角镜头的特点。反摄远结构的光学镜片在前组是采用了具有发散作用的负透镜组,KL65前组用了三块,KL75用了二块,KL90用了二块,C50也用了三块,都是平凹和凸凹结构,而在后面的镜组则是具有一定对应作用的正组透镜,这样的设计主要使像方主点后移,以便容下大马的镜箱和反光镜,在这里起主要作用的是前组,使得主点后移而到焦平面距离又不变,面在许多旁轴的和大型技术相机由于没有反光镜箱的结构,都采用了标准的广角镜组设计,如完全对称八片四组的超级安格隆,标准的大广角镜组的设计带来的好处是边缘视场清晰度较好,由于对称光学的作用在不同远近距离拍摄时边缘清晰度影响较小,镜头个头也不需要做得很大,但是由于后镜片贴胶片太近,浙晕是比较大的,往往需要收小光圈和加中灰镜来解决。
而反摄远结构的广角镜头则边缘的照度得到了改良,镜头的光学口径也比较大,由于前镜组用了大体积的负透镜,因此镜头很大,又重,由于是不对称的光学结构,近摄时边缘的成像质量有一定的影响,因而,这些镜头都带有自动和手动的浮动镜组来校正,因此,用大马的兄弟一定要记得使用这个校正环,这好比在KL很优秀的光学品质上,校正了浮动镜片会创造了更好的成像质量的基础平台,加上收小光圈的景深作用,KL的成像质量是非常好的。

介绍一下KL75mm3。5L。
这支镜头在市场上的拥有量是很少的,主要原因是它的焦距值在广角镜头中的视角太小,只有61度,相当于35mm镜头的37mm镜头,又由于和KL90太靠近,所以很多人会去选择50和65头,其实每一个镜头的视角在摄影活动中是一定有他特定的作用的,选配三镜组合时,只要广角的视角和标准的视角离它较远,选择它是合适的,如50,75,127或者150,都是很好的组合。
KL75由于视场角度小,带来了令人满意的无暗角,几乎不存在的畸变,在这里要说明一下,KL系统的广角镜头在边缘视场失光和畸变控制和别的品牌相比是做的最好的,不论是C50,KL65,KL75,KL90,边缘视场的暗角都很微弱有的甚至没有,这并非一定是德国镜头在这两个方面才是最好的,勃浪尼卡的67相机用的PG50,PG65,PS40,PS50,PS65,PE50,PE60也有很好的暗角和畸变控制,得多的用家都有深刻的映象,而我们在用哈苏的40,宾得67的45,宾得645的AF35,都可以看到明显的边缘视场的失光,当然有时候这种边缘的光衰落也不见得是一种坏事,会符合一种意境和加强视觉中心的需要,现代人用广角对这种现象也不强求和已经适应了,因为不管怎么样,浙晕的现象不是很严重的。
KL75的光学结构为9片7组,前面有两块大的负透镜起着将像方主点后移的作用,如果更大的广角就要再前面加一块更大的负透镜以获得更大的视场,如C50,KL65,有意思的是,后面的7块镜片是完全一致的外径尺寸的大小的正负透镜,这样的设计也就造成了在整个KL75的像场中光学不足非常小,也包括清晰度的一致性,我们在别的厂家也可看到同样的设计,如勃浪尼卡67的PG65,645机用的PE60等,看来,对于一种焦距镜头的设计,大多数的厂家都是一致的,光学设计的调整无法违背光学的规律,只能是通过镜片的品质的提升和镀膜工艺的改变来达到成像质量的小小的提高。
KL75在要求严谨的场合下是非常合适的,如人数多的合影,建筑,室内装璜等要求不变形的题材,我在拍摄合影中人较多时会用KL75,因为这时候也可以用KL90,但是距离会很远,对焦困难,大气□□□□中的尘埃也会影响照片的清晰度,那么用KL75甚至KL65都是合适的,拍摄距离不远于10m最好。
如果遇到KL75,就要把它买下,已经成了品质好的稀罕之物了。

说一下KL90mm3。5镜头。
现在中幅的标准镜头一般都是视场角为50度左右的,如645的75mm,66的80mm,67机器用的90mm,实际上标准头的视角如符合人眼睛的46度的话,67相机的标准头应该是100mm,如勃浪尼卡的PG-1的100mm3。5,或者是宾得的105mm2。4,当然宾得也有一支90mm2。8,
50度的视场角应该是小广角了,但是厂家这样的标准配备,用户也没有什么异议,也习惯了,可是,几乎所有的厂家对于50度视场角的标准头都采用了对称高斯六片四组或变高斯的六片五组的光学结构,唯有马米亚采用了复杂的八片七组的广角结构,就连早年的为S机器配备的90mm3。8C头也采用了七片五组光学结构,可见,厂家一直把90头作为小广角镜头来设计的,不管怎样,在相同的视角下,高较正的光学系统一定是更好的,KL90配备了只是广角和微距特有的手动校正的浮动镜片校正环,使得影像在远近距离都有一个完美一致的清晰度,由于职业的需要,我把90KL,75KL,65KL作为拍摄合影最为契合的镜头,这三支镜头从来没有让我失望过,KL90没有暗角,也看不见畸变,不要说KL90,就连65KL也看不到明显的暗角,这点中幅镜头要比35mm镜头优秀的多,变型也比35mm镜头小很多,由于浮动镜片校正环作用,KL90在光圈f8时就能中心和边缘影像很一致的清晰度,极端光线下在f5。6-8之间边缘的人像也保证有很好的清晰度,由于是小广角结构,景深范围也大,用起来很放心,而当我用勃浪尼卡GS-1的100mm镜头时,当拍摄的人少一些的时候,就会担心景深不够,KL镜头还有一个特色是采用精工快门,品质的优秀有目共睹,不是酷使几乎不会有问题,我家的SEIKO挂钟一年也只有二十秒的误差。
我觉得有可能还是要有KL90的标准配备,KL90在使用的范围上要比KL127大一些,差不多两斤的重量,牢固,可靠,是世界上最重的标准镜头,使用起来很放心。

不知道大家在用大马时都喜欢配什么样的中焦镜头?我在这里向大家推荐KL150。
一般来说,配KL150原有的标准头一定是KL90,不然的话有KL127再配置KL150就太近了,向大家推荐KL150,主要是从相对的大口径来说的,大家知道,大马的对焦屏不够细腻,暗光下对焦有一定的困难,选镜头尽可能选大口径的,KL镜头中,3。5已是最大口径了,因此,如果配KL65mm4,KL90mm3。5,KL150mm3。5,可以说是最大口径的一套了,有人会认为,厂家为什么不再开发出更大口径的镜头?实际上是快门的尺寸和SD机身限制了,大马由于旋转后背的设计,机身尺寸和重量已够大了,镜头的卡口尺寸不能再加大,大家可以看到,所有的SEIKO快门在每支镜头上都是一个尺寸,即一号快门。
KL150镜头个比较小,长度只有76mm,和KL127基本一样,中焦头的尺寸减小,主要拜赐于正摄远光学结构的改革,上次和大家讲了KL65的反摄远光学结构,这个KL150明显像方主点前移了,什么是像方主点要向大家解释一下,一支镜头的成像是将拍摄的画面由物方向镜头的某一个点会聚,再由这个点向焦平面射出成像,这个点就叫像方主点,这个点在镜头上的位置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说,广角在后,标准和中焦在镜组内,长焦会出镜头之外了,那么KL150的像方主点在哪里呢?你可以粗略算一下知道了,大马的机身卡口到焦平面的距离大概为120mm,加上KL150的76mm,那么这支镜头的主点肯定在镜头中间了,要知道,不管镜头设计的长短,主点到底片平面的距离一定是设计的焦距值,是不可变的,而镜头设计的长短是设计师根据要求将正负透镜度数大小的选择。
KL150很可爱,小小的镜头,前镜片却是一片大镜片,这是大口径要求的,六片四组的相似对称结构,成像是没有话说,以前在开影楼时,一直以这支镜头打主力,当然,我们不应该把中焦镜头定义为人像镜头,中焦拍什么题材都是很好的,厂家也不会决弃中焦镜头的边缘分辨率,而人像题材的拍摄也不是不要边缘的清晰度,而千篇一律的虚化背景的大光圈应用,在风光摄影中,用中焦来剪去不需要的画面的作用是很重要的。

为什么没有KL50?这个问题是很多人都想知道。
早在十五前,我得到马米亚公司的一次打折,花了5800买了KL65,看到这支类似中焦镜头的大个子,心里很高兴,也被它的优秀的品质所折服,当时我也想到,为什么没有KL50?而C50则是满世界都是,而且价格远远低于KL65,我想当时,马米亚有可能限于技术的原因一时还做不出KL标准的50mm镜头,好在我不是风光摄影师,50头也没有那么迫切,而我们的周围有很多的实用家,也不需要吹毛求疵地找那些不大的差别,用C50的远远比KL65多。
没有多久,RZ的配套镜头和旁轴的67镜头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大家知道,RB机器进入90年代成了亚洲影楼的最佳配备,KL127,KL150成了相当重要的镜头,而KL90则是合影的重要镜头之一,而RZ机器则是世界职业摄影师的首选,旁轴的67机器则是风光摄影师的重要机器,于是50mm镜头变得相当重要,在这样的供求关系下,RZ的15片11组的ULD50mm4。5出世了,旁轴的50头也出世了,晚一些的时候这两个机型都出了更广一些的相当于35mm的镜头21mm焦距的43mm镜头,RZ只见过图片,没有看见销售,旁轴的43mm镜头则成了不少风光摄影师的追求,而RB机器则大多数掌握在像我这样的人像摄影师手中,对广角不迫切,很少有人又兼有风光的。
到了今天,RB全线退出影楼,到了业余爱好者的手中,于是,对广角的品质要求又重新被提了出来,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RB等胶片机器都停产了,我们的要求已无法达到,KL65成了一块最后的美玉,说实在话,全机械的相机非常值得收藏,镜头也一样,我的KL65至今很新,全机械的SEIKO非常准确,用起来一点问题也没有,若要收藏,多少年都可以,若马米亚当时有一支KL50闻世该多好,这对收藏是一件完美的事情,只是胶片时代退得太快了,人们还没有拍摄好胶片,数码就来了,而相当多的人都怪胶片摄影不好而彻底与之决裂,只玩数码了。
可见,马米亚的研发实力是相当强大的,只是厂家是根据不同的用户需求来研发,从昂贵的价格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大广角的品质应该是不错的,至今我也念念不忘ULD50,由于不能和RB兼容,因此的必须再配一个RZ机身,而现在二手市场上,RZ二型实在是又贵成色好的又少,而从收藏的角度上来说也没有RB67SD好。
纵观KL这些为数不多的镜头,光学品质相当好,既是马米亚再愿意开发,品质也无法再上一层楼,因此,我们拿着这些镜头是非常心安理得的,二手市场上,品相好的机身和镜头越来越少,有机会和有条件应早拿下,全机械相机收藏的条件最好。

和大家谈谈摄影镜头的分辨率问题。
关于镜头的清晰度作为使用者的影友都以拍摄的图片和主观的语言来描绘,但是作为专业的测试机构都是以仪器测试的结果,以数据和客观的语言来总结,那么我们怎样去读懂专业的测试报告和数据?使得和们更了解我们使用的镜头,我觉得这是大家要学习的。
专业测试机构一般都以调制传递函数方法来分析镜头的,是目前最为客观的测量手段,它有两个座标,竖座标是镜头的反差系数,横座标最镜头的像场半径,一般说来,会有四组由像场中心绘制到半径边缘的曲线,每一组有两条,一个是弧矢线,用S表示,一个是子午线,用T表示。这些线具有什么含义?以像场中心为方向,往外发射,与方向一致的线条叫弧矢线,与发射方向九十度相交的线叫做子午线,由于玻璃的特性和材质的不一样,以及熔化工艺水平的不一样,镜组在成像时,对这两个方向的分辨率是不一样的,一般说来,弧矢线的清晰度会高过子午线,这是玻璃特性所决定的,镜头最难分辨的是边缘视场的竖线条,但也不尽然,在一些大幅的大广角镜头中,会发生在边缘视场时,弥矢线会向下穿越子午线,形成非常不好的相交现象,这种现象会造成图像的清晰度紊乱,当然我们是希望S和T的两条曲线尽可能的并行且边缘下降的不厉害,不然的话,这支镜头的边缘失光就太严重了。一般说来,微距镜头曲线最平,标准次之,中焦也很好,没有APO技术的长焦曲线就分离很厉害,主要原因是因为色差的原因造成子午方向分辩率大幅下降,而广角是因为视角太大造成光学玻璃在边缘视场上无法达到理想化要求,也就是说,它无法看清边缘的影像,因此,再好的大广角镜头边缘的曲线都会下降的多,越广越多,由此可见,最好不用太广和太长的镜头。
各种片幅的四组曲线的分辨率指数也不一样,35mm最高,中幅在后,最低的是大幅的镜头,在MTF曲线图上,35mm的最细的细节分辨率可以测试到每mm40线,而且能保持有足够的反差,换句话说,细部也很清晰可辩,而大幅的最高分辩率就只有每mm20线了,由此可见,大幅的镜头的分辩率并不比小中幅的镜头高,而是相对的低倍放大而造成的细腻无比的影像。
由此可见,如果我们在大马上通过接环用大幅镜头肯定清晰度不如KL镜头,我们通过下面这个测试可以看出这二者的差别。在一个固定的地方,用4*5拍摄一个画面,然后在选用一个合适焦距的KL镜头拍摄4*5画面中的一个剪裁的画面,这个剪裁的画面就是我们用4*5镜头装在大马拍到的画面,实际上是用了67后背剪裁了而已,67以外的还有呢,这样,一张4*5底片和一张6*7cm底片冲洗出来,4*5上面剪裁出来的6*7cm画面的清晰度和KL拍摄的原片的清晰度明显KL要好的多,只有4*5不剪裁拍摄的和67相机一样的画面,才有细腻的影像,我们把大幅镜头弄到大马机身上实际上每拍一张照片都是4*5剪裁成6*7cm的一个局部,由于4*5镜头的分辩率低于中幅镜头,这个6*7代表着4*5镜头的分辩率水平和代表着中幅镜头分辩率水平KL的原片的肯定有区别了。
可能我在讲镜头的分辩率问题时讲得不够细,大家有些不够明白,这里再把MTF曲线详细讲解一下,因为MTF不容易一下子明白,但是这对了解镜头又是最科学的。
上次讲到一个镜头的测试报告中有四组曲线,这四组曲线分别代表每毫米5线,10线,20线,40线,这是代表35mm镜头和中幅镜头的,如果是大幅镜头则是2。5线,5线,10线,20线,一般来说,厂家和专业测试机构都会推出两张图,一张是全光圈的,一张是最佳光圈的,全光圈的图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你也可以了解一下你的镜头的平台情况,我们在这里讲的最佳光圈的MTF图。
这张图的四组曲线分别代表了一个摄影画面的大中小微的四方面的细节给我们看到的最好的视觉清晰度,当然,对于一支好的镜头来说,还有超过每毫米40线以上的分辩率,如每毫米60线,在好的放大镜头的作用下也可以显现在像纸上,但是,如果这么高的细节线条没有足够的视觉反差,人的眼睛在一定的距离下是不容易看清的,如果你要把这么高的分辩率细节调到清晰的高反差,那么其它的中大线条的反差会高到废品的地步,如制版胶片,因此,科学家就把最高的一组曲线定在每毫米40线,这是非常符合人们观看照片的要求的,你想,你在一定的距离欣赏一张美丽的桂林山水照片时,也可以凑近距离看清渔翁身上所披的蓑衣的细节,看清打鱼萝筐的竹蔑的线条,这些细节就会有可能超过每毫米40线,我们不需要在观看大中线条那么远的距离来看细节,凑近看才会带来惊喜,这些细节的低一些的反差,非常符合照片不同层次的欣赏习惯。
MTF由像场中心向半径的最边缘的延伸的这条曲线,它包含了像差中的场曲,球差,色差,慧差对画面的清晰的影响,也可以看到光衰落对边缘失光的影响,厂家会另外绘制三张小图,分别为光衰落,畸变和色差指数,这里要说明一下,曲线不包括畸变信息的。
其实一支镜头好与不好,最重要的是边缘的清晰度是否高,是否和中心比较一致,一般说来,大广角镜头边缘的分辩率总是比较低的,没有很好地校正色差的长焦边缘也不好,这二者都是色差和场曲及球差所造成,而标准,近似标准的小中焦,微距镜头都有非常一致整体清晰度。
现在,有关各厂家的MTF曲线报告非常少,KL和RZ的镜头几乎没有,可以看到哈苏的,罗敦司德放大镜头的,哈苏提供的MTF图是值得信赖的,厂家对于广角和长焦的不足照样跃于纸上,并不隐瞒,罗敦司德也是一样,对于大幅的放大镜头,WA广角放大镜头边缘的线条的陡降和边缘弧矢子午线条的分离也是一一绘出,倒是有不少的人,有时候主观的看法往往过于完美,我觉得,有机会看看MTF,对我们公正认识镜头,用好镜头会有帮助。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2.921
主题: 22
帖子: 657
注册: 2017年11月
影楼实战技巧(室内人像篇)

主要谈谈室内人像的拍摄技巧。
    一、合理的配备器材
    1、照相机的配备:
    A、婚纱影楼:以120型相机为主,使用最普遍的是玛米亚RB67相机,根据影楼的规模配不同的镜头。大型婚纱影楼配三到四个镜头。如50mm广角、90mm标头、150或者180mm中焦,250mm或360mm长焦;四只后背,如黑白片一只、彩色负片一只。中型婚纱影楼可配两到三个镜头,其中50mm广角、90mm标头、180mm中焦各一只,后背两只,彩色片和黑白片各一只,小型婚纱影楼一般配一只127mm镜头和一只后背。
    B、写真影楼:以135型相机为主,使用较多的有尼康F5、FM2、F90X、F60、F70,佳能EOS-IN、EOS-5、EOS-50,美能达800SI、600SI、X-700等相机,尼康镜头可配85mm定焦、80mm-200mm变焦,佳能相机可配EF85/1.2L USM定焦、EF70-200mm/2.8L USM、70/2.8L USM;美能达相机可配AF100/2.8定焦,AF28-70/2.8G和AF80-200/2.8GA变焦镜头。
    2、灯光配备要求:一般准备3至5只250W-600W功率的灯就可以了,灯上可配柔光箱、蜂巢罩、四叶片、
色片等附件。
    3、背景:现代影楼背景都装在背景机上,有4-12轴,一般配有各种色调,黑、白、灰较常用,黄、红、蓝、绿、紫等背景也可配备。
    4、其它器材:测光表、三角架(云台)各种器具等。
    二、根据顾客需求定型套系
    影楼人像套系定型的依据是价位,价位高的套系大,价位低的套系小,套系是根据市场需求设计出来的,灯光、背景、道具、服饰较固定,影楼要根据流行不断推出新的套系来吸引消费者。摄影师要根据顾客的实际情况,突出套系的特点。
    三、完美的构图能力是影室人像摄影师必备
    影楼人像构图应以美化顾客为目的,构图的变化要考虑顾客所选套系影集制作的需要求其变化,一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注意:1、根据顾客相貌和身材决定景别,如五官端正、在拍摄时可多拍特写。如五官不够端正但身材较好,可多拍七分身或全身。2、据顾客选择的套系可在画幅格式上求变化,如后期美工中的跨页就要有横长形构图。3、人物在画面中的位置要根据画面的意境与形式感求变化,一般分稳定式构图、开放式构图和留白式构图。4、姿态和手势要注意表现线条美,并与人物面部表情相呼应。5、道具、服饰、背景环境不要在画面中比人还突出。
    总之,要恰当地选择景别、画幅格式和确实拍摄方向、高度,适当按排人物的位置,灵活处理身体的姿态和手势,巧妙利用小道具,表现服饰的线条特征,处理好背景环境是人像摄影师必须具备的素质。
    四、美化人物的布光方案
    影室人像用光重点以美化被摄者为目的,现在常用的影楼用光方法大体分为三类:
    1、平光快速布光法:
    第一步:在被摄者前面布置三个灯,并使三灯的曝光量相一致。
    注意:A、三个灯都要加柔光箱,光质要柔;B、三个灯分别置于左45°、右45°、下15°角处构成等距离的“V”字形。
    第二步:在被摄者后面布置两灯,并使两灯的曝光量相一致。
    注意:A、测后面两灯时开着前面三灯。B、后面两盏灯芯交叉布光。C、后面两灯都加上蜂巢和磨砂片、四叶片。D、背景灯的色片与背景同色。
    第三步:分别测前面三灯和后面两灯的总曝光量,并使之相等。按总曝光量过曝半级或一级进行曝光。
    2、传统经典布光法:
    第一步主光;根据被摄者情况控制主光的光质、强度、色温以及光位,测主光时要开着辅光。
    第二步辅光:辅光是为了表现暗部层次,控制反差,辅光不要超过主光的亮度,光质要柔。
    第三步轮廓光:主要用于表现顾客的轮廓线条,一般是起分离主体和背景作用,并不是每一幅照片都有。
    第四步背景光;背景是在必要才用,背景光的作用是控制画面影调,表现背景色彩,塑造背景空间。
    第五步修饰光:修饰光多是用小功率聚光灯修饰或突出某一需特别表现的局部。  
    3、现代亮丽人像布光法:
    此种布光法应该说是传统经典布光和现代平面布光的综合应用,人物面部以平柔的光线加以美化,表现轮廓边沿,头发用较硬的立体光表现出立体感、质感。具体布光方法如下:
    第一步:前面三灯,先分别测出三灯的曝光指数,再测出三灯的总曝光量,前面三灯的光质要柔,离被摄人物的距离以拍摄时不“穿帮”为原则。
    第二步:轮廓光,轮廓光光位在侧逆方向,光质较硬,灯光的强度以比前面三灯的总曝光量过一级光圈为合适,布光时应注意不要使轮廓光直接射入镜头。
    第三步:背景光,背景光一般是一只,从被摄者的背后另外一侧照射背景,光质可以硬一点。背景光的亮度不要太亮,应与准确曝光量一致。
    第四步:确定准确曝光量,一般以前面三灯的总曝光量过曝一级为宜,如前面总曝光量是f/11.5,那么准确曝光量是f/8.5.
    五、恒光灯,石英灯的应用
    恒灯在影楼人像中主要用于画面色调的控制。影楼人像常用的恒灯有专用影室石英灯、影室造型灯、冷光源、民用日光灯,其用光方法是一样的,主要是色调、画面气氛的区别。下面主要介绍石英灯的运用方法:
    石英灯的布光方法与闪光灯一样,可布成大平光,也可立体用光,还可以与不同环境配合使用,如:1、运用两盏石英灯拍摄,一盏主灯照射人物,一盏灯照射天花板或墙面,靠反光增加环境亮度进行拍摄。2、用石英灯与室内环境光的组合拍照,创造出古典、温馨的环境气氛,运用时石英灯比环境光稍亮一点,但不能太强,否则就会推动环境气氛。3、石英灯与自然光营造出室内与室外的混合光的画面效果。4、石英灯还可在室外阴天和早晚环境运用,另有一种韵味。
    六、色彩的控制
    影室人像的色彩设计比较方便,除了可以用服装的色彩来形成色调外,还可以选择背景的色彩和灵活选择灯光来控制。一般分如下几种色彩设计:
    1、暖调设计的拍摄方法:A、运用服装、背景的色彩构成暖调画面。B、石英灯等低色温光源用日光片拍摄。C、在镜头前加降色温色片。D、在灯光前加暖色调滤光纸。E、后期制作偏色处理。
    2、冷调设计的拍摄方法:A、选择以蓝、青色为主的服饰、背景、道具。B、用灯光片在闪光灯下拍摄。C、在镜头前加升色温滤色镜。D、在灯光前加冷色调滤光纸。E、后期制作偏蓝、青。
    3、中间调设计的拍摄方法:A、选用绿、紫和黑、白、灰服饰、背景构成画面。B、用黑白胶片白拍摄后期扩印成偏绿、紫的照片。C、运用绿、紫色纸加在灯光前拍照。D、运用绿、紫滤色镜拍照。
    4、对比色设计的拍色方法:对比色调主要是服饰、背景、道具的色彩构成对比关系,如:色彩的冷暖对比、补色的对比、鲜晦的对比、明暗的对比。
    5、和谐构成的拍摄方法:A、选择服饰、背景的色彩用同类色、类似色、低饱和度的色彩、消色构成画面。B、运用色光统一画面色调。
    6、重彩设计的拍摄方法:A、选用纯度高、鲜艳、重的色彩构成画面。B、运用浓艳的色光拍摄。
    7、淡彩设计的拍摄方法:A、服饰、背景选择那些浅淡的,明度高的色彩构成画面。B、拍摄时过曝2-3级。C、拍摄时加柔光镜、纱。
    总之,影室人像在用光方面是比较灵活的,容易控制画面的色调,也可以根据需要加以设计,在掌握了灯光、构图、色彩等必备的基础上,可以灵活运用。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2.921
主题: 22
帖子: 657
注册: 2017年11月
玛米亚中画幅—RB67

影像的数码化进程中,数码相机以其快捷方便、即拍即现的优势,占领了传统胶片相机的半壁江山,且有指日间将其取代的趋势,这也促使大批优秀的传统机械相机从婚纱影楼及商业摄影的第一线提前退役,大量流入二手市场。玛米亚RB67系列相机便是其中之一。手头不宽裕的影友得福了,以俄产中幅机的价格购入性能指标不在同一档次的RB67相机步入中画幅之门。
RB67的耐用性是有目共睹的,这也是此相机自1970年推出以来经久不衰的原因,旋转后背、镜间快门镜头、皮腔对焦……无一不证明这是一部个性极强的相机,也正是因为这繁琐的操作,使刚刚上手的影友头皮发怵。在此就所遇问题总结归类如下,使玛米亚RB67成为大家手中一支顺手的枪。

一、近摄曝光补偿表的读识
近摄是影友经常遇到的题材,本机为皮腔式对焦,较一般对焦环式相机对焦范围更广,其近摄功能强大。在进行近摄时物距缩短,像距增大,透射到胶片的光线强度减弱,曝光补偿多少合适呢?识读一下皮腔右手边的近摄曝光补偿表一目了然,省去了测量、计算,方法如下:在皮腔前端镜头座的竖坐标上,找到使用镜头焦距。例如使用的是90MM标头,构图对标完毕,在竖坐标上找到90MM,然后顺着90MM所在横坐标找到与机身相交是在0EV、0、5EV、1EV哪个区,那么在按快门的时候就要补偿相应的曝光值。
二、不同镜头拍摄时物距表的识读
对景深的控制需要准确的物距数值,有对焦距的镜头比较直观,可换镜头的皮腔或对焦方式同样有表可读。看一下上面提到的那面表在皮腔前端找到你用的镜头横坐标上,来自右上方黄、绿的曲线相交并且有个圆点,这条有相交并且有圆点的斜线就是这只镜头的焦距指示线,这条斜线与皮腔后边机身上的竖坐标的交叉点,就是被摄物到机身的距离,好玩吧?换另一只镜头试一下吧!
三、不同时期机身与镜头的组合使用
RB67系列相机在近四十年的生产进程中不断改进,先后有RB67、RB67-S、RB67-SD三款机身和SElKO、C型、KL型、APO型镜头先后问世,厂家在性能进步的同时,仍保持各时期机身与镜头的互换。只是在互换时注意一些小细节,以免卡壳。首先了解一下早后期产品的差异,C型镜头与RB67最早同期推出,其内置接环直径为54MM,KL型与APO型则增至61MM,RB67-S、RB67-SD的镜头接口内径则为61MM。KL型镜头除光学素质稍逊APO镜头以外,其外形与规格完全相同。只是APO镜质高价昂,国内很少有人使用,所以在以下61MM内置接环口径的镜头就由KL型镜全权代表。纵贯全局是镜头内置接环直径左右了不同时期镜头与机身的配合,于是KL型镜头内置接环上有一个直径差为7MM的旋转接环(如图2),取下这个环,KL型镜头的内置接环直径就有61MM减为54MM,就可以用在RB67机身上,C型镜头的后部内置接环安装上这个转接环,就可以用在RB67-S、RB67-SD机身上。玛米亚厂家的这一改进是为了使RB67系列相机与电子化的RZ系列相机通用。这样RB相机的镜头都可以用在RZ相机上(RZ相机的镜头接环都是61MM的)。同样不同时期的近摄接环、增倍镜也要根据其内置镜头接环口径不同来使用这个转接环。
四、在RB67相机上其它镜头的代用
哈苏相机的蔡司镜头转接到RB67上岂不更好?答曰:否。RB67相机使用的是带有镜间快门的镜头,机身不具备精确控制曝光的能力,看看你要代用的镜头,无法能在镜头上调节快门的都不能用在RB67上。
可是,可是大画幅背景取景相机的镜头加上接环就能用在你的大马上了,转接环设计制作合理甚至可以移轴拍摄。哈哈施奈德、罗德刚、尼康、富士等高素质镜头岂不更爽?只是由于要留出反光镜活动的距离,所以在使用广角镜时镜头尾部与胶片的距离限制了广角镜的选择,只能使用115MM以上的镜头。
谈到镜间快门镜头在本机使用的利与弊,本人就个人观点评说一下:镜间快门的使用增加了每支镜头的构造机构与制造成本,却简化了机身的结构及零部件使用量,机身结构却变得结实,减少了机身故障发生率的可能。工作中一只镜头快门出现故障,换另一只镜头即可。我们一般会有多只不同焦距的镜头,却总是只有一部机身,或许换上去的镜头视角不是很合适,但拍下来总是比什么也拍不到强吧?镜间快门的最高一级快门都可以闪光同步,这就意味着你可以用更高的快门凝固动体的影像。宾得67的焦平面快门就曾为提高闪光同步改为1/30秒而专门开发了一只镜间快门的镜头来弥补这一缺陷。当然镜间快门也是有不足的,它的结构导致不能把曝光时间做的更快,它的快门最高一般为1/500秒,而我们的大马只有1/400秒。

五、B门及快门线的使用
B门必须是使用快门线来控制的,先说一下快门线的应用。
看一看大马那块巨大的反光镜,想象一下它动起来的劲头,你还会相信保持底片清晰的安全快门吗?所以用反光镜预升会比较好一些,这样用更轻巧的三脚架就可以架得住大马。
如果你坚信反光镜的动作不会影响到你底片的清晰度,那么就把单头快门线拧在相机的快门释放按钮上,如果你觉得还是反光镜预升会带来更结实的成像,那么就把快门线拧在镜头左手边标有M、VP的钮上,拍摄时先按下相机快门释放钮,“跨啦”一声以后等反光镜的余震平息了再按下快门线。这里控制的是T门和其他常用档位,B门的操作是独立的,把快门线拧在镜头右手的B钮上, 按下机身的快门释放钮,反光镜上翻快门打开,读秒结束,再按快门线关闭快门,好了,就这样,你用单头的廉价普通快门线同样完成了双头快门线的工作,(注意在这里最主要是廉价,这个对于我们真的很重要,哈哈)并且在野外转场拍摄的时候你还可以少拧一个快门线头,而使用原厂快门线无非是把多的那条快门线拧在相机快门释放钮上,取代手的作用, 而这个取代与你底片清晰度无关,用到反光镜欲升时这条线更是累赘,需要把它卸下来。你是不是打消了去买原厂双头快门的念头?
六、快门的顺利开启之路
为减少操作失误,本机设有多种安全装置,因此在拍摄时想要顺利按下快门要过六道关:
(1)快门上弦把手一定要向下按到位;
(2)快门释放按钮有锁,防止意外拍摄,拍摄时应当在白点位置,还有一个是红色的,那个是锁住快门用的,防止误拍;
(3)正常拍摄完毕(并非多次曝光)的情况下是否过片;
(4)片盒内是否正常装好胶片,并已成功卷到第一张,第一张胶片要扳好几次的;
(5)后背是否旋转到正确的横竖拍摄位置,在这2种状态的中间任何位置都不行的;
(6)拍摄时是否完全扭出胶片的遮光板,还应注意遮光板在一部分未完全扭出的时候也可以按下快门释放钮。
再就是记得在更换镜头的时候要先给快门上弦采卸的下镜头。
好了,余下的就是装上一只120胶卷,感受中画幅带来的美妙感受吧。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2.921
主题: 22
帖子: 657
注册: 2017年11月
玛米亚的前世今生:

很少人知道玛米亚相机诞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时,也或许是因为从战火中走来,让它成了坚固、耐用的代名词。今天我们介绍的主角就是玛米亚的一款经典的中画幅相机:Mamiya C330双反相机。

玛米亚的前身是玛米亚光机制作所,由相机设计师间宫精一(Mamiya Seiichi)担任技师长,创建于1940年,在战争的阴云笼罩之下,日本大部分地区被划为禁止摄影区,而且照相机也成为管制产品。此时,因玛米亚相机得到了日本军需省和※※航空总部军需工场的订单,用来生产固定射击瞄准侦察镜、战斗机照相枪和弹着记录摄影装置,依靠着为军队提供的设备玛米亚得到了丰厚的回报。

1950年改名为玛米亚照相机株式会社。玛米亚公司以生产专业型中画幅相机见长,早在成立之初,玛米亚就为专业摄影师和高级摄影发烧友市场生产了一系列老式的折合式相机、便携式玛米亚6系及7系测距式相机,而120双镜头反光照相机MamiyaC330、C220、画面为6cm×7cm的镜间快门单反相机Mamiya RB67、RZ67;画面为 6cm×4.5cm的焦平面快门单反相机Mamiya645,以及后来成为与飞思公司合作的大行其道的Mamiya AFD 645都是很受专业摄影师欢迎的机种。

从1957年玛米亚推出第一台可换镜头的120双反相机MAMIYA Flex-C(亦称C1),到1983年最后一款同系列相机MAMIYA-C330S,期间共有10个同系列不同型号的双反相机面市,其中位居高端最具影响力的,当属1969年推出的MAMIYA-C330型。该机集前期C1、C2、C3、C22、C33、C220等机型优势之大成,可使用120、220两种胶卷,相幅为6cm×6cm。C330沿袭了C系独有的可换镜头设计,支持C系从55mm广角到250mm中长焦的全系列七个焦段十余款双组可换镜头。该机采用磨砂聚焦屏俯视取景,取景器内有对应不同镜头的近摄距视差矫正指示,从而解决了双反相机近距离视差问题。该机为轨道皮腔式双镜同步调焦,皮腔行程之大可令任何一款配套镜头轻松实现微距摄影。与C系其他机型一样,C330也是手柄卷片与快门上弦联动,具有自动计数,防重拍及多次曝光功能,同时防止换镜头时跑光的幕帘互锁等保护功能应有尽有。该机的互换镜头均为性能优异的MAMIYA-SEKOR系列,成像质量优异,取景/摄影两个镜头同体同规格同品质,在每组摄影镜头上,都装有MAMIYA自己开发的专用镜中快门,速度范围B、1~1/500秒,而且镜头更换十分简便快捷。

C330一共有7个可换Sekor镜头,分别是55mm F4.5、65mm F3.5、80mm F2.8、105mm F3.5、135mm F4.5、180mm F4.5、250mm F6.4,囊括了从广角到长焦的各个焦段,而这七颗镜头也按年代划分拥有众多版本,最早期的是全金属镀铬镜头,俗称白头,顾名思义就是金属银色,构造简单结实,耐摔耐用。早期黄色单层镀膜,成像素质不比后期黑头差,后期镜头造型较为统一,均为黑色涂层。

从早期的黄色镜头镀膜到最后期的紫色镜头镀膜,从早期的快门手柄无蓝点标志到后期的蓝点标志,玛米亚的技术在日趋成熟和完善。

80mm镜头最后期生产的Sekor S镜头,是随Mamiya C330 S出现的,特点是镜头前脸的规格文字移到取景镜头上方,并且镜片为多层紫色镀膜,总体效果非常好看,成像素质在业内也有很高评价,属于七颗镜头里最值得拥有的!另外提一下105mm F3.5 DS镜头,这是105mm最后的一个版本,在镜头规格文字处有红色DS标记,这颗镜头是所有镜头里功能最多的,取景镜头有光圈拨杆,可以跟摄影镜头同步以预览景深,在闪光灯M/X设置拨杆处多了一个V挡,可以实现10秒延迟自拍,算是七个镜头里趣味最多的镜头。

C330机身功能之多是之前任何双反都无法比拟的,作为可换镜头双反可以联动记数过卷上弦,可以调节不同镜头之间的视差,有曝光补偿指示,可拍摄120和220两种胶卷,可更换多种取景屏,也可更换多种取景器,如五棱镜取景器、反光取景器、CDS测光取景器、腰平放大取景器等等,还有多种手柄可以更换:枪式、L式、曲式等,总之配件五花八门。

其中Mamiya C330 S则一直生产到1994年,是发展到最后期的双反,无论是外形、做工、功能都已经很现代化,属于最后一代机械相机,很多人也许会注意到还有C220系列,其实就是同时期C330的简化版,针对非专业用户推出的,相比C330少了很多功能,也更加轻巧,镜头也是跟C330通用的,比起便携机来说还是足够强大的,最后一个版本C220F设计方面更加接近C330 S,现代而又全面。

玛米亚C330作为专业中画幅双反,以其更为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更加专业化的优异性能,在琳琅满目的双反相机中独树一帜,它的实用表现已经接近甚至在某些功能上超越了中画幅单反相机,难怪此机一直为欧美众多职业摄影师所青睐,并把它作为风光摄影和人像婚纱摄影的主要工具之一,这与※※在上世纪90年代婚纱影楼效仿港台追捧RB67中幅单反大相径庭。

国内多为人所熟知的双反相机是海鸥和禄来,毕竟在双反相机兴起的年代,很多国外优秀的品牌没有进入到中国,大家能见到使用到的便是国内仿照禄来制造的各种国产双反,实际上那个时期,国外大部分相机厂商都有制造过双反相机。

与禄莱系列双反相比,玛米亚C系列无法回避的缺陷就是笨重,如此复杂的结构又要真材实料不笨重才怪。尽管C330已经在前期C系机型基础上,对体积和重量进行了更科学的优化设计,但C330配4.5/180镜头实称重量仍达2千克,这相当于2.5台禄莱3.5MX或4台留比特166(LUBITEL双反相机(爱好者)是前苏联生产的胶木壳简易120双镜头反光相机,使用120胶卷.相机使用两镜间齿轮啮合对焦,镜间快门)的重量!所以偶尔携其采风扮骚,一路下来总免不了略感劳顿。

继C330之后,玛米亚公司又在十几年后的1982、1983年,陆续推出了具有调焦手轮锁定功能和卡式(也叫运动型)取景遮光罩的C330F及其轻型版C330S,其中C330F因其与经典机型C330几乎完全一样并略有改进,况且问世较晚更显年轻力壮,故被推举为C系列顶级机型,但无论是性能品质还是市场交易价格,C330与C330F都难分伯仲,注重经典与※※文化沉积的收藏者甚至更垂青于影响更加深远的MAMIYA-C330。

从1948年,Mamiya模仿Rollei制造出第一台双反相机MAMIYA FLEX,到1994年Mamiya C330 S停产,其间经历十多个版本,被誉为日本火车头。之所以把S拿出来单独说,是因为C330 S是从1983年开始生产,1994年停产,是最后一代C330,也是最轻、做工最好、最美型的C330!

2006年日本玛米亚株式会社宣布,将其光学机器事业部门及其子公司转让给日本Cosmos Scientic公司。这次并购将包含玛米亚在影像市场的所有业务,包括了胶卷、光学仪器业务、三脚架、以及闪光放电管,而与其相关的固定资产、商标权、以及专利权等也将一并纳入Cosmos数码影像公司旗下。在此前后,玛米亚除了中画幅单反相机系列外,几乎停止了大部分其他类型相机的开发与生产,包括旁轴相机与双反相机......

而接手的Cosmos Scientic公司为了挽救品牌,重振雄风,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品牌资源整合,并于2008年将玛米亚(Mamiya)品牌与来自丹麦的著名机背品牌——飞思(Phase One)进行合作,开发出新一代中画幅数码单反相机,并且取得了今天数码背专业摄影中工作机型的领导者地位,获得了一定的市场份额和效益,然而玛米亚(Mamiya),这个昔日辉煌的品牌,却逐步地给飞思品牌所替代,所有这些,就成了后来的故事了.....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2.921
主题: 22
帖子: 657
注册: 2017年11月
介绍个玛米亚的配件吧:波拉后背

宝丽来现在是一次成像工艺的代名词,是因为长期以来这个专利一直由宝丽来公司所有

宝丽来后背对于现在玩数码的色友估计比较陌生,可是在没有数码的年代要即时看效果也就只有它了;

尤其是在商业摄影领域,看波拉像是俗成惯例,商业摄影的成本高很大一部分也是因为它;

记得那时在一次严格的商业摄影之后,拍成了一张PP,波拉片给撕得一地的壮观场面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2.921
主题: 22
帖子: 657
注册: 2017年11月
关于镜头浮动补偿问题  不是所有镜头前面的那个环都是浮动补偿的环   注意环上有(FLOATING.....)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2.921
主题: 22
帖子: 657
注册: 2017年11月
玛米亚RB67最新镜头参数(L镜头)

mamiya rb67 Pro SD L卡口镜头资料参数
Pro SD是Pro S的升级版,于1990年发售,卡口从54mm扩展至61mm。同时发售KL/L卡口镜头。
KL65mmF4L - 超低分散 8群9枚。最短撮影距離0.348m。φ77。近距離補正。
KL75mmF3.5L - 超低分散 7群9枚。最短撮影距離0.379m。φ77。近距離補正。
移轴L75mmF4.5S/L - 9群11枚。最短撮影距離0.416m、φ105mm。Pro SD専用。
KL90mmF3.5L - 超低分散 7群8枚。最短撮影距離0.448m、 φ77mm。近距離補正。
KL127mmF3.5L - 4群6枚。最短撮影距離0.639m、φ77mm。
微距KL140mmF4.5M/L-A - 4群6枚。最短撮影距離0.759m、φ77mm。
KL150mmF3.5L - 4群6枚。最短撮影距離0.817m、φ77mm。
KL180mmF4.5L-A - 3群4枚。最短撮影距離1.099mφ77mm。
KL210mmF4.5アポ/L - 5群7枚。最短撮影距離1.432m。φ77mm。
KL250mmF4.5L-A - 4群5枚。最短撮影距離1.854m、φ77mm。
KL250mmF4.5アポ/L - 5群7枚。最短撮影距離1.86m。φ77mm。
KL350mmF5.6アポ/L - 6群7枚。最短撮影距離3.423m。φ77mm。
L500mmF6アポ/L - 7群7枚。最短撮影距離6.493m。φ105mm。Pro SD専用。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2.921
主题: 22
帖子: 657
注册: 2017年11月
玛米亚Mamiya型号大全
转载



Mamiya(始於1940年)經典相機簡表
型號
推出年代
持點
Mamiya Flex PF
1962.1
(105mm鏡頭)專為員警使用而特別設計的TLR。
Mamiya Press
1962.8
(帶90mm鏡頭)Mamiya第一台可交換鏡頭和後背的相機,為新聞記者而設計。其後背可以傾斜和擺動,適合微距攝影。
Mamiya Flex C3
1962.9
(帶105mm鏡頭)Mamiya第一台帶過片手搖柄的TLR。
Mamiya Press G
1963.12
(帶90mm鏡頭)專門為使用Graflex膠片的後背和配件而設計的。
Mamiya Press S
1964.5
(105mm鏡頭)Mamiya Press的經濟版。固定了鏡頭不能交換,後背不能傾斜和擺動。
Mamiya C33
1965.4
(帶105mm鏡頭)過片帶動快門同步上弦,有影像偏差補償,可用120/220膠卷。
1965.6
將Mamiya Press可交換鏡頭的功能加入Press S型號中。
Mamiya Flex C22
1966.3
(帶105mm鏡頭) C33的簡化版。過片與快門上弦要分開處理。
Mamiya Press Super 23
1967.8
可交換鏡頭和後背,後背可以傾斜和擺動,自動影像偏差補償,可以使用頁片膠片。
Mamiya Flex C220
1968.4
(帶80mm f/3.7鏡頭)Flex C22的簡潔型。
Mamiya Universal Press
1969.4
(淨機身)可交換鏡頭和後背,可用Polariod後背。
Mamiya Flex C330
1969.10
(帶105mm鏡頭)Flex C33的簡潔型,改進了過片搖把和可更換對焦屏。
Mamiya RB67 Professional
1970.5
第一台可旋轉後背的6x7cm SLR,是為專業攝影師而設計的。
Mamiya RB67 Professional S (Pro-S)
1974.9
RB67的改進版,有防上雙重曝光裝置,插入式遮光罩,當後背在垂直位置時自動有直倒取景框線。
Mamiya M645
1975.6
(最高快門速度1/500s)日本第一台6x4.5cm畫幅單反相機。電子動圈快門控制。榮獲日本國際貿易省(MITI)的傑出”G-Mark”獎。
M645-1000S
1976.11
(最高快門速度1/1000s)M645的改進版,增加了自拍功能,改良了手搖過片裝置和一些其他功能。同樣榮獲”G-Mark”獎。
M645 J
1979.2
(最高快門速度1/500s)供出口用的M645經濟版。
Mamiya Flex C330f
1982.3
(帶105mm鏡頭) C330改進版,卡式遮光罩,對焦旋鈕可鎖定。
Mamiya Flex C220f
1982.3
(帶80mm鏡頭) C220改進版,卡式遮光罩。
Mamiya RZ67 Professional
1982.5
是RB67的電子進化版。採用電子快門,過片與快門上弦一次完成,自動取景框蒙片,明亮取景器,可AE上鎖的自動曝光取景器和電子搖控快門繩等電子功能。電腦輔助設計鏡頭。
Mamiya Flex C330S
1983.10
(帶105mm鏡頭) C330f 的輕型版。
M645 Super
1985.12
模組化設計的相機,可更換機背、對焦屏、取景器、馬達過片手柄。AE取景器設有三種測光模式:※※重點加權平均測光、點測光和A/S矩陣測光。也獲”G-Mark”獎。
Mamiya 6
1989.5
(帶75mm f/3.5鏡頭)世界上第一台可交換鏡頭旁軸取景6x6cm畫幅相機(可交換鏡頭為50、75、150mm),可收縮鏡頭卡口,帶影像偏差補償的寬大明亮取景框。全電子快門,可手動調整或自動曝光。
Mamiya RB67 Professional SD
1990
RB67 Pro-S的改進版。鏡頭卡口增大,可以使用75mm移軸和500mmAPO鏡頭。
M645 Pro
1992
M645 Super的改進型號。增强了使用馬達手柄時的機械可靠性和耐用性。內置電子自拍器。在配用Grip II電動手柄和使用N/L系列鏡間快門鏡頭時,可以實現雙快門速度的自動耦合。
Mamiya RZ ProII
1993
Mamiya RZ67 Pro改進版。可以設置1/2檔快門速度,雙軌精細皮腔對焦系統,增加內部診斷電路和聲響警報。
Mamiya 6MF
1993
Mamiya 6的改良型。多畫幅,內置多種焦距框線,使用蒙片可以選擇120片幅的6x6、6x4.5cm或135片幅的24x54mm全景畫幅。
Mamiya 7
1995
根據Mamiya 6MF 可交換鏡頭旁軸式取景器相機的基礎改為6x7cm畫幅相機,可交換4支鏡頭,其中一支為自帶取景器的90°超廣角43cm鏡頭。可以另購135片幅的24x65mm全景拍攝配件。
M645 Pro SV Pack
1995
套裝機,內含Mamiya 645 Pro機身、80/2.8 N標準鏡頭、電動手柄WG420、HA401 120後背、新款FK402 AE 眼平取景器,有屈光度調整,自動或手動曝光功能。
M645 Pro SVX Pack
1996
套裝機,內含Mamiya 645 Pro機身、80/2.8 N標準鏡頭、HA401 120後背、新款FP401 眼平取景器,有屈光度調整。
Mamiya 645 Pro TL
1997
645 Pro的改進型號,外觀沒變,增加了TTL自動鏡後閃燈曝光功能及用WG401電動手柄。
Mamiya 7II
1999.1
Mamiya 7的改進型號。更明亮的取景器、增加了多次曝光功能、一按快捷式調整曝光補償功能、有橫和豎挂帶環、機身有香檳或黑色可選擇。
Mamiya 645AF
1999.3.1
自動對焦。1999.10.25發售。Mamiya全新設計的第一台(世界上第三台)120 AF SLR。內置P、AV、TV、M、X 和 T,還有A,S 和 A-S 曝光模式選擇。採用全新系列的645AF鏡頭,但可兼用原來手動645MF鏡頭。此相機可以認為是645 Pro的自動對焦版,主要分別是不能更換取景器。
Mamiya 645 AFD
2001
添加了紅外線輔助對焦燈和裝配了新型的對焦感應器,加強了在弱光環境下的自動對焦性能,增加了給數碼後背連接訊號用的金屬接觸點來配合Mamiya數碼後背使用。
Mamiya RZ Pro IID
2005.4
在RZ67 Pro II的基礎上增加了MSC(Mamiya Serial Communication)系统,實現了數碼數據傳輸系統來配合MAMIYA 數碼後背使用。
Mamiya 645 AFD II
2005.9
645 AFD的升級版於2005.7面世。更亮麗的取景器,更快速的操作反應。
Mamiya ZD
2006
Mamiya ZD相機是全球首款一體化中片幅數碼單鏡反光相機,配備了一塊36x48mm中片幅尺寸的全畫幅CCD感光元件,拍攝像素高達2,200萬,可以使用所有645AF/AFD和兼用645MF鏡頭。較壯一點的單鏡反光相機外型設計令它靈活程度絕不遜於時下的135系统單鏡反光相機。
Mamiya ZD Back
2007
拍攝像素高達2,200萬,36x48mm中片幅尺寸的全畫幅CCD感光元件的數碼背,是Mamiya 645AFD系列和Mamiya RZ/RB 6x7系列相機數碼化的最佳配搭。
Mamiya 645 AFD III
2008.3
645 AFDII型改良版,加強數碼背兼容性,更快更靜對焦系統,把曝光模式和曝光補償設定集中在手柄按鈕調控,取消了以往置於取景器上的左右調控盤,令外觀更時尚和操控更優秀。
Mamiya ZD double buffer
2008.11
把ZD Back數碼背緩衝區加倍令連拍可多達 22張,新增支緩SDHC儲存卡和中文菜單。
Mamiya M Digital Back
2009.6
Mamiya M系列是一款按鈕簡約,結構堅固,成像優秀的專業數碼背。
Mamiya 645DF
2009.10
Mamiya 645DF 是針對數碼背而改進的新系列,取消了對菲菻背的支持,加強了數據傳送能力來配合現今強大圖元的數碼背,更可配用專用電子垂直手柄。如配合專用全新的 Mamiya 645 LS D Schnedier系列鏡頭更可擁有高達1/800秒鏡間快門全程閃燈快門同步,更快更精準的對焦和減小了快門的時滯。
Mamiya DM System
2010.8
Mamiya DM系列數碼背/套機是擁有6x7"顯示觸幕屏,成像超優的高階專業數碼背系統。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2.921
主题: 22
帖子: 657
注册: 2017年11月
玛米亚RB67SD介绍

自从接触相机开始,就由胶片到数码,然后数码转回胶片的过程,话说潮流其实就是一个循环,说不定哪天胶片又再次焕发青春(虽然比较渺茫)。我沉迷于胶片摄影,主要原因我是喜欢胶片那种独有的质感和神秘感。当然,我并不反对数码摄影,我自己本身也有用数码进行摄影,某些场合我还一定得用上数码,不得不承认现今数码时代的便捷,随手可以拍,人人都可以当摄影师。
有句老话:"玩胶片的迟早会上中画幅,最终会上大画幅。"打处玩胶片摄影那一开始,120中画幅的情结就萌生了。毕竟,120拥有更大的感光面积,同等条件下扫描,6×6就能扫到至少2200万像素!我一直在寻找、选择一款值得购买的、可靠的120机器。经过一番的资料搜集,我最终选定了玛米亚RB67 Professional SD。


Mamiya RB67 Pro SD 是一台全机械相机,个人玩胶片相机推荐一定要玩纯机械型的要么就是全自动的(例如佳能的EOS系列,尼康F80等等)。因为纯机械相机没有涉及电子电路,不用担心电子组件老化而出问题的情况。另外,非机械相机需要电池,我之前玩过的需要用装电池才能工作的相机,现在有好些电池型号已经停产,找不到电池代替品的只能当摆设用。能找到代替品的,也有电压不同而造成误差。这是我的个人习惯,至于好不好,就见仁见智了。
玛米亚RB7SD这个机器拿在手上就可以感觉到非常皮实,据接触的玛米亚RB67的用家说法,耐用性不用担心,除了一个缺点——太重。其实这些纯机械结构的相机个人觉得就像一件艺术品,即使到最后胶片消失,保留一两台纯机械式的胶片相机,也是一种情怀。
2015年7月的时候,我无意中在淘宝看到有人卖一套RB67,带127KL的套头和6*7后背。主要是镜头成色很好还带了原厂遮光罩,机身成色也不差,我一咬牙把这套机器拿下了。后来,基于喜欢折腾的本性陆续又入了一个早期第一代的6*7后背,一个主要为了改装成为拍135宽幅的645后背。从我买RB67SD之前做的资料搜集就已经发现百度上中画幅可以找到的资料不多,转到Google上资料也是相当的缺乏,可以看出120中画幅相机本身普及程度很低,即使是当年胶盛行的年代,也是135用家比较多,而且那些时候的网络也不像现在这么发达,大家也没有在网上有太多的交流,导致可参考的资料不多,机器操作起来可能有点障碍。所以,我决定写一点简单使用说明,以供后面的玛米亚RB67用家参考。
在看简单使用说明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玛米亚RB67中画幅系列几个型号间的区别以及一些个人体会。我们从玛米亚年谱中得知:
1970年5月:玛米亚RB67 Professional,第一款6cmx7cm画幅单反相机,采用为专业人士设计的、革命性的旋转后背设计,方便了竖画幅拍摄。
1974年9月:玛米亚RB67 Professional S(Pro-S)RB67的改进型。带有防重复拍摄保护结构、单触式对焦遮光罩和用于后背垂直拍摄时使用的自动框线指示。
1981年10月:玛米亚RB Professional67 GL,为纪念玛米亚RB Professional67推出10周年而发售的特别限量版,总产量为300台。
1982年5月:玛米亚RZ67 Professional机身,采用了电子快门的RB67改进版。改进之处包括单程卷片、改进的快门推动结构、自动蒙罩和明亮的取景器。可采用交互联动型AE自动曝光取景器和其他摇控电子附件。镜头系统采用计算机设计。.
1989年9月:4只玛米亚RZ67用新镜头推出,包括210mm f4.5、250mm f4.5、350mm f5.6、500mm f6。
1990年9月:玛米亚RB67 Professional SD RB67 Pro-S的升级机型,提供更宽的镜头卡口以使使用75mm移轴镜头和500APO镜头。
1993年2月:玛米亚RZ Pro II,玛米亚RZ67 Pro的升级型号,提供快门1/2级调校、双轨微距精密蛇腹系统和提供声音告警信号的内部诊断电路。
根据上面资料的显示,Mamiya RB67 Pro 始于1970年 之后推出改良版 RB67 ProS,1981年10月 推出300台限量的黄金版 RB67 ProGL (电度部分是金色 蒙皮是棕色),最新的版本是1990年9月发表的RB67 ProSD。目前二手市场最常见的是ProS及ProSD。RB67全系列的镜头, 对焦屏, 腰平/眼平取景器, 后背皆通用。其镜头演化的时间表是: SEKOR --> SEKOR NB --> SEKOR C --> K/L 有何不同? 根据日本※※※※的资料,K/L系列是采用低色散镜片 且可通用于RZ电子机身,另外K/L的卡口是61mm,SEKOR系的卡口是54mm,要把K/L装于旧款机身时 只需把卡口上的增厚环拿下来就可以了,B/RZ系列皆为镜间快门(快门在镜头内)
快门机构为SEIKO制造 (就是做手表的那个"精工"), 镜头无法对焦,必须依靠蛇腹的伸缩改变镜头与底片间的相对位置,对焦距离越近蛇腹要推出来越多,另外 全系列的镜头滤镜尺寸都是77mm,遮光罩是软橡胶制 可折叠伸缩 因此90/127/150都可以通用同一个遮光罩。
玛米亚RB67 PRO SD为最后生产的版本,即使算1990年产的到现在也就20多年的※※,机身上相对其他版本来说机器的零部件各项功能都会可靠一点,毕竟年代比较新。另外,玛米亚RB67 PRO SD除机器外观略有改变以外,更多的还是性能的提高,比如后期SD款的胶卷后背不但棱角分明更显阳刚,而且百分之百都具备多次曝光拨钮。SD机身的改变,则更多是对新一代高品质KL系列镜头的完全匹配。须知道,早期非SD机身要使用KL镜头,或者是用于早期机身的C系镜头要用于SD机身,必须要做点手脚才好用。个人建议在选购的时候尽量挑选玛米亚RB67 PRO SD,一些商家或者个人在出售的时候并没有注明版本,这点要注意分辨。最后玛米亚RB67 PRO SD似乎也分早期版本和后期版本,机身侧面的机器型号标示有些是金属浮雕制作的,有些则是平面的,如下图。据了解,立体的是早出的,平面的是后来出的,至于哪个更好,个人认为并无太大区别。

RB67系列的后背据说也有多达11种可以选择,而且各个时期的后背都直接通用,只是在使用上会有一些细微的差异。个人机身镜头喜欢PROSD版,而后背就喜欢最早期的旧版本,因为旧版是全金属,虽然重而且防呆机制相对少一点,但感觉很耐操,而新版的PROS PROSD的后背已改用大量塑料零件,耐用性比较差,经常听到玛米亚RB67出现故障的问题基本是集中后背上。所以我个人使用的玛米亚RB67就为下面中的那个私人定制杂交版了。

上方比较:旧版左边的是防止重复曝光的指示,按过快门后会变红,过片后会跳回白色。PROSD版防止重复曝光的防呆机制是最右边那个白色拔杆决定,想玩重曝的时候向上推一下,露出红点就可以了。

说一下旧版和新版的过片的不同:装上胶卷后,过片前需要把中间有个银色的小拉杆往左边拨,然后才再过片。旧版后背刚收到手的时候拍了第一张后过片就卡着了,我也一时懵了,以为出现过片故障,最后无意中拔了一下中间银色的小拉杆后又能继续过片,但始终心里还是有一道坎:"这个后背是不是有问题的?"带着这个疑问不断寻找第一代RB67的使用说明书,终于在说明书看到用旧版后背是需要拔一下银色小拉杆后才能继续上片,这样我才放下心头大石。而PROS 和PROSD版都不需要做这个步骤,直接可以过片,然后自动停片。还有个缺点,就是你拍片前必须要先看一下防止重复曝光的指示,如果是红色的话,必须先过片,如果不过片直接上弦也是能按下快门的,不过这样就会变成重曝。我有几次看到好风景的时候急急忙忙取出机器,测好光上弦按下快门后才发现没过片……网上有一个老外做的RB67使用解说也吐槽过这个设计,不过我觉得还是多用习惯下就好了,毕竟旧版的后背使用起来的耐用性会有一种让人更加可靠的感觉。

第一代玛米亚RB67说明书中的操作指示

RB67相机部件功能解释:

上排左起:旋转机背用的可动接环 / 机身 / 镜头
中排左起:后背 / 后背外盖
下排左起:对焦屏 / 取景器 / 豆腐刀

快门释放钮,在机身正面,镜头的右下角
机身下面,脚架锁点/机背转盘卡榫/机背卡忖
好了,罗嗦了这么多,我们直接看最重要的一步──如何装底片。

一开始请先打开机背,装上底片(示范底片是Fuji Acros100)

后背内部,箭头及底片拉出方向的标示,底片方向一定要对,不然整卷都不会曝光...上图中左边是上一卷底片所留下的片轴,片头前端有一个圆孔,而片轴中心有一个小倒钩,穿过原有的片轴后,底片就抽不出来了。

过片杆慢慢拉,把新底片上的START标记对齐箭头,将后背装入机背内,开始来回拉过片杆,直到"1"的标记出现为止,此时过片杆也会卡住。
拍之前要记得把遮光板也就我们所说的豆腐刀拉走。

右手食指处为遮光板

取景器在此,还可以打开放大镜辅助对焦.后背横放时里面的两条横线就是影像范围,直放时就的看那两条直的。

拇指所在为快门拉杆,请尽量一次推到最底.未上快门前反光版不会升起你是无法取景及对焦的.而圆形的就是对焦钮,推动它蛇腹就会移动底片及镜头相对位置就能对焦了.那表格是曝光补偿表,以与被摄物的距离来计算,有兴趣的话到文章最后的官方详细说明连结中研究。一切准备好就按下快门钮拍摄,最重要的是检查快门和光圈,必须是合理曝光设置,不要懒得用测光表!不然到冲完才知道曝光出错就太迟了。拍完一张要记得过片.使用6x7格式可以拍十张。

底片拍完了,要怎么处理呢?如无意外就是这样的,按下释放转轴按钮把底片取出。打开内设的贴纸贴回去就完成了,拿去冲扫吧。
上面粗略的说明了Mamiya RB67 的使用方法,还是不太明白的,可以请教老师或问对摄影比较有心得的学长姐.以下附上三代机器中英原厂说明书供大家研究.祝你能拍出满意的作品。
最后补充:这台机器有很多防呆机制,有几种情形是无法释放快门的
1. 豆腐刀未抽出,但只要抽出5mm就可以释放快门,请注意
2. 反光镜在升起的状态
3. 后背没转到正确角度,只能拍直幅或横幅,没有斜45度这种的
4. 快门钮外圈的保险没开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2.921
主题: 22
帖子: 657
注册: 2017年11月
玛米亚RB67SD英文说明书链接:

http://www_chyangwa_com/download/instruction/Mamiya/RB67_Pro_SD_v7.PDF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2.921
主题: 22
帖子: 657
注册: 2017年11月
一 玛米亚 RB 67 SD相机

玛米亚RB67相机完全攻略

    影像的数码化进程中,数码相机以其快捷方便、即拍即现的优势,占领了传统胶片相机的半壁江山,且有指日间将其取代的趋势,这也促使大批优秀的传统机械相机从婚纱影楼及商业摄影的第一线提前退役,大量流入二手市场。玛米亚RB67系列相机便是其中之一。手头不宽裕的影友得福了,以俄产中幅机的价格购入性能指标不在同一档次的RB67相机步入中画幅之门。
         RB67的耐用性是有目共睹的,这也是此相机自1970年推出以来经久不衰的原因,旋转后背、镜间快门镜头、皮腔对焦……无一不证明这是一部个性极强的相机,也正是因为这繁琐的操作,使刚刚上手的影友头皮发怵。在此就所遇问题总结归类如下,使玛米亚RB67成为大家手中一支顺手的枪。
        一、近摄曝光补偿表的读识
        近摄是影友经常遇到的题材,本机为皮腔式对焦,较一般对焦环式相机对焦范围更广,其近摄功能强大。在进行近摄时物距缩短,像距增大,透射到胶片的光线强度减弱,曝光补偿多少合适呢?识读一下皮腔右手边的近摄曝光补偿表一目了然,省去了测量、计算,方法如下:在皮腔前端镜头座的竖坐标上,找到使用镜头焦距。例如使用的是90MM标头,构图对标完毕,在竖坐标上找到90MM,然后顺着90MM所在横坐标找到与机身相交是在0EV、0、5EV、1EV哪个区,那么在按快门的时候就要补偿相应的曝光值。
        二、不同镜头拍摄时物距表的识读
        对景深的控制需要准确的物距数值,有对焦距的镜头比较直观,可换镜头的皮腔或对焦方式同样有表可读。看一下上面提到的那面表在皮腔前端找到你用的镜头横坐标上,来自右上方黄、绿的曲线相交并且有个圆点,这条有相交并且有圆点的斜线就是这只镜头的焦距指示线,这条斜线与皮腔后边机身上的竖坐标的交叉点,就是被摄物到机身的距离,好玩吧?换另一只镜头试一下吧!
        三、不同时期机身与镜头的组合使用
       RB67系列相机在近四十年的生产进程中不断改进,先后有RB67、RB67-S、RB67-SD三款机身和SElKO、C型、KL型、APO型镜头先后问世,厂家在性能进步的同时,仍保持各时期机身与镜头的互换。只是在互换时注意一些小细节,以免卡壳。首先了解一下早后期产品的差异,C型镜头与RB67最早同期推出,其内置接环直径为54MM,KL型与APO型则增至61MM,RB67-S、RB67-SD的镜头接口内径则为61MM。KL型镜头除光学素质稍逊APO镜头以外,其外形与规格完全相同。只是APO镜质高价昂,国内很少有人使用,所以在以下61MM内置接环口径的镜头就由KL型镜全权代表。纵贯全局是镜头内置接环直径左右了不同时期镜头与机身的配合,于是KL型镜头内置接环上有一个直径差为7MM的旋转接环(如图2),取下这个环,KL型镜头的内置接环直径就有61MM减为54MM,就可以用在RB67机身上,C型镜头的后部内置接环安装上这个转接环,就可以用在RB67-S、RB67-SD机身上。玛米亚厂家的这一改进是为了使RB67系列相机与电子化的RZ系列相机通用。这样RB相机的镜头都可以用在RZ相机上(RZ相机的镜头接环都是61MM的)。同样不同时期的近摄接环、增倍镜也要根据其内置镜头接环口径不同来使用这个转接环。
        四、在RB67相机上其它镜头的代用
       哈苏相机的蔡司镜头转接到RB67上岂不更好?答曰:否。RB67相机使用的是带有镜间快门的镜头,机身不具备精确控制曝光的能力,看看你要代用的镜头,无法能在镜头上调节快门的都不能用在RB67上。
       可是,可是大画幅背景取景相机的镜头加上接环就能用在你的大马上了,转接环设计制作合理甚至可以移轴拍摄。哈哈施奈德、罗德刚、尼康、富士等高素质镜头岂不更爽?只是由于要留出反光镜活动的距离,所以在使用广角镜时镜头尾部与胶片的距离限制了广角镜的选择,只能使用115MM以上的镜头。
谈到镜间快门镜头在本机使用的利与弊,本人就个人观点评说一下:镜间快门增加了,每个镜头的构建的构造与价格却简化了,机身的结构、机身零部件减少,也就减少了一个故障发生的可能。工作中一只镜头快门出现故障,换另一只镜头即可。我们一般会有多只不同焦距的镜头,却总是只有一部机身,或许换上去的镜头视角不是很合适,但拍下来总是比什么也拍不到强吧?镜间快门的最高一级快门都可以闪光同步,这就意味着你可以用更高的快门凝固动体的影像。宾得67的焦平面快门就曾为提高闪光同步改为1/30秒而专门开发了一只镜间快门的镜头来弥补这一缺陷。当然镜间快门也是有不足的,它的结构导致不能把曝光时间做的更快,它的快门最高一般为1/500秒,而我们的大马只有1/400秒。
        五、B门及快门线的使用
        B门必须是使用快门线来控制的,先说一下快门线的应用。
看一看大马那块巨大的反光镜,想象一下它动起来的劲头,你还会相信保持底片清晰的安全快门吗?所以用反光镜欲升会比较好一些,这样还能用更轻巧的三脚架。
        如果你坚信反光镜的动作不会影响到你底片的清晰度,那么你就把单头快门线拧在相机的快门释放按钮上,如果你觉得还是反光镜欲升会带来更结实的成像,那么就把快门线拧在镜头左手边标有M、VP的钮上,拍摄时先按下相机快门释放钮,等反光镜的余震平息了再按下快门线,这里控制的是T门和其他常用档位,B门的操作是独立的,把快门线拧在镜头右手的B钮上, 按下机身的快门释放钮,反光镜上翻快门打开,读秒结束,再按快门线关闭快门,好了,就这些你用单头的普通快门线同样完成了双头快门线的工作,并且在野外转场拍摄的时候你还可以少拧一个快门线头,而使用原厂快门线无非是把多的那条快门线拧在相机快门释放钮上,取代手的作用, 而这个取代与你底片清晰度无关,用到反光镜欲升时这条线更是累赘,需要把它卸下来。你是不是打消了去买原厂双头快门的念头?
        六、快门的顺利开启之路
        为减少操作失误,本机设有多种安全装置,因此在拍摄时想要顺利按下快门要过六道关:
      (1)快门上弦把手一定要向下按到位;
      (2)快门释放按钮有锁,防止意外拍摄,拍摄时应当在百点位置;
      (3)正常拍摄完毕(并非多次曝光)的情况下是否过片;
      (4)片盒内是否正常装好胶片,并已卷到第一张;
      (5)后背是否旋转到正确的横竖拍摄位置;
      (6)拍摄时是否完全扭出胶片的遮光板,还应注意遮光板在一部分未完全扭出的时候也可以按下快门释放钮。
        再就是记得在更换镜头的时候要先给快门上弦采卸的下镜头。
        好了,余下的就是装上一只120胶卷,感受中画幅带来的美妙感受吧!

为刚刚入手大马的影友更快熟悉自己手中的“枪”及早进入状态出好片,在下斗胆在此作一个大马的简易教程供大家参考,本人才疏学浅,不足之处望大家不吝赐教,以免贻笑大方。刚刚遇到的RB67SD67后背压片不平的问题.正在研究之中,未果所以尚未收录其中,日后如有其他问题随时添加。 图片正在整理之中   

转自色影无忌 饮光人  先生,如有不妥敬请谅解。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2.921
主题: 22
帖子: 657
注册: 2017年11月
近端时间迷上了中大画幅,有现代的,也有很早的机器,很多都不太熟悉,功能和使用方法也不了解,在这里开一个贴,把资料集合起来,偏于学习和参考。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回复主题: 我的中大画幅相机集锦 资料收集贴
功能受限
游客无回复权限,请登录后再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