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用photoshop做色彩管理实验
倒序浏览
主题图片汇总
主题内检索
浏览:49471 回帖:1823
游客没有回帖权限
泡菜
泡网分: 7.192
主题: 9
帖子: 4583
注册: 2018年12月
stevenkoh 发表于 2021-10-14 16:41
树下朋友前贴(1273贴)就说了,这是“单一光源”下拍摄的问题,这也是我提到钱老师说的“RAW色彩空间”的问题。具体大家本页看帖就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针对“红色光源白平衡”问题,你在 这个贴(634楼) 补充的“混合光源”问题。请问,你怎么处理“混合光源”下的RAW白平衡问题?RAW文件里附加的色温信息怎么体现“混合光源”?你觉得RAW文件本身是否包含“色温”信息?

RAW文件中的“色温信息”是RAW文件有明确的色彩转换关系的关键,但这个信息并非是拍照时的光源体现,它只是一个拍摄参数,是拍摄者拍摄意图的体现,决定按现场光源确定色温或否的是拍摄者,而不是相机的任务。比如我拍夕阳下的街景,直接就5500K色温去拍,这并不符合当时的主光源的色温,但它是我拍摄意图的体现。
.
所以,RAW中有没有色温信息与现场是什么光源完全没有关系,无论现场光源是什么、显色性如何、有多么复杂,只要你拍,就要设定白平衡参数,RAW文件中就必然有色温和色度偏移参数,它们就决定了RAW中的RGB数据向其它色彩空间转换的确定关系,从而确定了了RAW文件所保存的色彩矩阵,并且这些色彩也确实是相机依据拍摄者的指令而正确采集到的色彩信息。
.
至于拍摄者后期又要如何调色来完成“从采集到的色彩到想要的色彩”,那已经是下一步的工作了。
本帖最后由 树下的石头 于 2021-10-14 18:12 编辑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7.507
主题: 48
帖子: 7250
注册: 2007年7月
年内主力装备
NIKON Z 8
stevenkoh 发表于 2021-10-14 16:41
树下朋友前贴(1273贴)就说了,这是“单一光源”下拍摄的问题,这也是我提到钱老师说的“RAW色彩空间”的问题。具体大家本页看帖就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针对“红色光源白平衡”问题,你在 这个贴(634楼) 补充的“混合光源”问题。请问,你怎么处理“混合光源”下的RAW白平衡问题?RAW文件里附加的色温信息怎么体现“混合光源”?你觉得RAW文件本身是否包含“色温”信息?


无论是“单一光源”还是“混合光源”,对于计算颜色来说,用到的都是光谱分布。实际上,只有普朗克光源和日光光源,有确定的光谱分布计算公式,其他光源(“单一光源”、“混合光源”)很难知道确定的光谱分布。所以,Adobe采用SA、D65两组光源内插的办法计算颜色,就是认为其他光源(“单一光源”、“混合光源”)的光谱分布,都是在SA、D65光源的光谱分布之间,而SA、D65的光谱分布是已知的数据。

RAW记录的白平衡是一组RGB数据,实际上就是对应XYZ的白色,用XYZ在CIE xy上的白点坐标与SA、D65坐标的距离作为权系数,对SA、D65两组光源下的标准颜色做内插,得到其他光源(“单一光源”、“混合光源”)下的标准颜色。

所以,对Adobe的dcp来说,白平衡的确定并不理会是“单一光源”还是“混合光源”,只要知道白点在CIE xy上的坐标,都能确定出内插的权系数,使用SA、D65的光谱分布来计算颜色,并由此确定出RAW的颜色、RAW的色域、RAW的色彩空间。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7.507
主题: 48
帖子: 7250
注册: 2007年7月
年内主力装备
NIKON Z 8
树下的石头 发表于 2021-10-14 18:11
RAW文件中的“色温信息”是RAW文件有明确的色彩转换关系的关键,但这个信息并非是拍照时的光源体现,它只是一个拍摄参数,是拍摄者拍摄意图的体现,决定按现场光源确定色温或否的是拍摄者,而不是相机的任务。比如我拍夕阳下的街景,直接就5500K色温去拍,这并不符合当时的主光源的色温,但它是我拍摄意图的体现。
.
所以,RAW中有没有色温信息与现场是什么光源完全没有关系,无论现场光源是什么、显色性如何、有多么复杂,只要你拍,就要设定白平衡参数,RAW文件中就必然有色温和色度偏移参数,它们就决定了RAW中的RGB数据向其它色彩空间转换的确定关系,从而确定了了RAW文件所保存的色彩矩阵,并且这些色彩也确实是相机依据拍摄者的指令而正确采集到的色彩信息。
.
至于拍摄者后期又要如何调色来完成“从采集到的色彩到想要的色彩”,那已经是下一步的工作了。
...


RAW文件中没有“色温信息”,因为对RAW保存的的RGB来说,没有色温的概念。RAW只是保存一组白平衡的RGB数据。

Adobe(LR、ACR)的色温(T)、色调(Tint)是按照下面的算法计算出来的:

dcp包含两组用于确定白平衡白点的ColorMatrix,分别对应SA和D65标准光源。SA、D65光源的白点是确定的,所以可以计算出确定的ColorMatrix。

对于其他光源下的白平衡白点,首先假定一个XYZ1,计算出XYZ到SA、D65的距离,用这个距离做权系数,对两组ColorMatrix内插,用内插得出的ColorMatrix计算RAW的白平衡点RGB对应的XYZ2,迭代,直到XYZ1、XYZ2的色度坐标相同,算法收敛,由此得出这个光源下白平衡白点的CIE xy坐标。

再根据白平衡白点的CIE xy坐标,找出经过这个白点的普朗克黑体轨迹的法线,把普朗克黑体轨迹的交点x、y换算成色温值(T);再计算白点坐标到普朗克黑体轨迹的交点的距离,换算成Mired,就是色调值(Tint)。
本帖最后由 rivershaw 于 2021-10-14 19:51 编辑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7.192
主题: 9
帖子: 4583
注册: 2018年12月
rivershaw 发表于 2021-10-14 19:47
RAW文件中没有“色温信息”,因为对RAW保存的的RGB来说,没有色温的概念。RAW只是保存一组白平衡的RGB数据。

Adobe(LR、ACR)的色温(T)、色调(Tint)是按照下面的算法计算出来的:

dcp包含两组用于确定白平衡白点的ColorMatrix,分别对应SA和D65标准光源。SA、D65光源的白点是确定的,所以可以计算出确定的ColorMatrix。

对于其他光源下的白平衡白点,首先假定一个XYZ1,计算出XYZ到SA、D65的距离,用这个距离做权系数,对两组ColorMatrix内插,用内插得出的ColorMatrix,根据ColorMatrix计算RAW的白平衡点RGB对应的XYZ2,迭代,直到XYZ1、XYZ2的色度坐标相同,算法收敛,由此得出这个光源下白平衡白点的CIE xy坐标。

再根据白平衡白点的CIE xy坐标,找出经过这个白点的普朗克黑体轨迹的法线,把普朗克黑体轨迹的交点x、y换算成色温值(T);再计算白点坐标到普朗克黑体轨迹的交点的距离,换算成Mired,就是色调值(Tint)。
...

受教了。
没有研究过RAW文件的存储内容,只是看RawTherapee中白平衡参数中包换色温、色度、蓝红平衡三个数值、并且相机中的白平衡设置也是这三项,因此而进行的猜测。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7.507
主题: 48
帖子: 7250
注册: 2007年7月
年内主力装备
NIKON Z 8
树下的石头 发表于 2021-10-14 20:02
受教了。
没有研究过RAW文件的存储内容,只是看RawTherapee中白平衡参数中包换色温、色度、蓝红平衡三个数值、并且相机中的白平衡设置也是这三项,因此而进行的猜测。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3.833
主题: 45
帖子: 3365
注册: 2013年1月
rivershaw 发表于 2021-10-14 19:21
无论是“单一光源”还是“混合光源”,对于计算颜色来说,用到的都是光谱分布。实际上,只有普朗克光源和日光光源,有确定的光谱分布计算公式,其他光源(“单一光源”、“混合光源”)很难知道确定的光谱分布。所以,Adobe采用SA、D65两组光源内插的办法计算颜色,就是认为其他光源(“单一光源”、“混合光源”)的光谱分布,都是在SA、D65光源的光谱分布之间,而SA、D65的光谱分布是已知的数据。

RAW记录的白平衡是一组RGB数据,实际上就是对应XYZ的白色,用XYZ在CIE xy上的白点坐标与SA、D65坐标的距离作为权系数,对SA、D65两组光源下的标准颜色做内插,得到其他光源(“单一光源”、“混合光源”)下的标准颜色。

所以,对Adobe的dcp来说,白平衡的确定并不理会是“单一光源”还是“混合光源”,只要知道白点在CIE xy上的坐标,都能确定出内插的权系数,使用SA、D65的光谱分布来计算颜色,并由此确定出RAW的颜色、RAW的色域、RAW的色彩空间。
...


到了“色彩内部”,任何“光源”,都可以模拟建模,撸过3D游戏引擎代码就不会仅仅浅层理解“光源”。色温仅仅是光源的一个方面,参见下面视频。在3D游戏的世界,是不存在RAW数据的。一切光源都是用“算法”得出的,这些算法,就是基于“线性空间”内的RGB操作。3D加速,也是基于线性RGB的混色计算加速。也就是“混合光源”后的分布混色反射规律,都是在取得色彩以后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418544204?

但在色彩的前端——RAW的 RGB数据是不适用前面提到的光源混色各类模型和公式的,也不需要!所以,RAW RGB-> CIE xyz (色彩)是一种 测量+推导 的“估算”(参见:1215贴)。所以,太空舱需要携带色卡,电视剧拍摄也需要色卡。

这种估算需要三个变量、1. 照片 JPG色彩  (假设叫 Color RGB,比如标准色卡或任何能测量CIE xyz数值的自制色卡);2.RAW RGB;3.光源色温 Color temprature,这三个条件。钱老师讲座视频的RAW,以及自制测量的范例中,三个条件光源已知的(色温是摄影者指定确认)、颜色已知(色卡CIE xyz数据),RAW RGB数据已知。这样可以得出自己的色彩数据(以DCP格式保存)。这样可以不用RAW内部附带色温信息,以及相机色彩矩阵计算的插值数据,完全自己说了算。这就是树上网友在 1277贴 说的情况。

而在一些特殊场合,色温用计算的插值数据也不精确,那么就可以携带色卡“更好的估算”。这就是 太空舱需要携带色卡,电视剧拍摄也需要的标准色卡。可以直接计算,所在光源的色温。

实际上,对资深摄影师来说,色温是摄影师的色彩确认权力!摄影师的人眼,才是颜色的缔造者。但问题是,这对手机计算摄影来说是不现实的事情,这就像我们打印提供者无法面基的原理一样!

普通RAW的色温计算,其实只有 RGGB 三通道,或者 RYYB三通道,但色温传感器有多通道,能更精确的估算色温。但再怎么也是“估算”,不是摄影师的“人眼确认”。

所以,事实其实更确认了,撸代码就知道(比如RawTherapee使用的Libraw库),虽然RAW文件记载着相机颜色矩阵以及色温,但实际上 RAW文件不需要色温,RAW无需确定色温

也就是说,而对于RAW来说,楼主曾经提到的『因为数码照相机不存在确定的设备色域,就没有固定的编码方法。但是拍出一张RAW照片后,光源确定了,白点也就确定了,包含的颜色也基本确定了(说基本是忽略“同色异谱”),这张照片就可以有自己的确定编码、自己的颜色范围,可以叫做“有效”色域,区别于数码照相机的设备色域。』(链接:)是错误的;而楼主提到的『照片的光源可以任意变化(即光源/色温无需确定)..』才是正确的。

那么,RAW文件无需确定“色温”。那 RAW的RGB还能叫色彩吗?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7.507
主题: 48
帖子: 7250
注册: 2007年7月
年内主力装备
NIKON Z 8
stevenkoh 发表于 2021-10-14 22:28
到了“色彩内部”,任何“光源”,都可以模拟建模,撸过3D游戏引擎代码就不会仅仅浅层理解“光源”。色温仅仅是光源的一个方面,参见下面视频。在3D游戏的世界,是不存在RAW数据的。一切光源都是用“算法”得出的,这些算法,就是基于“线性空间”内的RGB操作。3D加速,也是基于线性RGB的混色计算加速。也就是“混合光源”后的分布混色反射规律,都是在取得色彩以后
……
但在色彩的前端——RAW的 RGB数据是不适用前面提到的光源混色各类模型和公式的,也不需要!所以,RAW RGB-> CIE xyz (色彩)是一种 测量+推导 的“估算”(参见:1215贴)。所以,太空舱需要携带色卡,电视剧拍摄也需要色卡。

这种估算需要三个变量、1. 照片 JPG色彩  (假设叫 Color RGB,比如标准色卡或任何能测量CIE xyz数值的自制色卡);2.RAW RGB;3.光源色温 Color temprature,这三个条件。钱老师讲座视频的RAW,以及自制测量的范例中,三个条件光源已知的 ...


对于照片的颜色来说,始终存在着两种目标,颜色的还原与颜色的渲染。

颜色的渲染,摄影师可以把照片调成任意的颜色,计算机图形学的光源算法也是如此。

而对于颜色的还原来说,颜色的计算必须基于光源的光谱,应该按照光源的光谱分布计算颜色。色卡的颜色是光源的光谱分布和色块的反射率光谱分布共同决定的,不同的光源下,色块的颜色是不一样的。按照光源的光谱分布,把颜色校准到这个光源下的色卡颜色,是颜色还原。不管光源的光谱分布,强行把颜色校准到色卡的颜色(在某个标准光源下的绝对颜色),不是标准的颜色还原算法,而是类似颜色的渲染。

色卡会提供两组数据,一种是每个色块的反射率光谱分布,另一种是色块的绝对颜色XYZ(Lab)。色块的绝对颜色都是在某个标准光源下得出的颜色,比如D65。按照前一种色卡数据校准颜色,不同光源下的颜色不同,按照后一种色卡数据校准颜色,不同光源下的颜色都被校准到D65光源下的颜色。

RAW的解码软件应该按照色卡每个色块的反射率光谱分布还原颜色,Adobe的双色温dcp内插就是这个意思。而大部分的RAW解码软件,并没有按照光源的光谱分布、色块的光谱分布校准颜色,而是按照色块的绝对颜色校准颜色。

摄影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渲染颜色,这与RAW的解码软件的颜色还原是两种不同的目标。

RAW照片的白平衡点也是如此,按照现场光源确定的白点被用于颜色还原,摄影师指定的白点被用于颜色渲染。

不管是解码软件根据现场光源确定的白点,还是摄影师任意指定的白点,白平衡的根本作用是确定RAW的色域,没有白点,RAW的色域不确定,有了白点,RAW的色域就确定了,这与sRGB、Adobe RGB、ProPhoto RGB色彩空间完全一样。

色域外的颜色是看不见的,看见的是被压缩到色域边界上的颜色。为了尽量让颜色看得见,RAW解码时的色域需要做得够大,所以从RAW的RGB转换到标准色彩空间的RGB,Adobe选用ProPhoto RGB色域就是这个道理。

数码时代,色温是延用胶片时代的说法。严格说,数码时代的色温是相关色温,包含两个维度,色温值(T)和色调值(Tint),胶片时代的色温是绝对色温,只有一个维度,色温值(T)。不管胶片时代还是数码时代,根据色温计算出白点的坐标,也就是光源在色品图上的坐标是计算颜色的重要依据。只不过胶片允许的光源白点必须在普朗克轨迹上(一维),数码允许光源白点偏离普朗克轨迹(二维)。

数码时代,应该少用色温(T、Tint),多用光源、白点的坐标,因为从白点坐标与相关色温(T、Tint)的换算,算法太复杂,大部分软件使用了简化算法,会产生较大的误差。
本帖最后由 rivershaw 于 2021-10-15 04:24 编辑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7.192
主题: 9
帖子: 4583
注册: 2018年12月
stevenkoh 发表于 2021-10-14 22:28
……

实际上,对资深摄影师来说,色温是摄影师的色彩确认权力!摄影师的人眼,才是颜色的缔造者。但问题是,这对手机计算摄影来说是不现实的事情,这就像我们打印提供者无法面基的原理一样!

普通RAW的色温计算,其实只有 RGGB 三通道,或者 RYYB三通道,但色温传感器有多通道,能更精确的估算色温。但再怎么也是“估算”,不是摄影师的“人眼确认”。

所以,事实其实更确认了,撸代码就知道(比如RawTherapee使用的Libraw库),虽然RAW文件记载着相机颜色矩阵以及色温,但实际上 RAW文件不需要色温,RAW无需确定色温。

也就是说,而对于RAW来说,楼主曾经提到的『因为数码照相机不存在确定的设备色域,就没有固定的编码方法。但是拍出一张RAW照片后,光源确定了,白点也就确定了,包含的颜色也基本确定了(说基本是忽略“同色异谱”),这张照片就可以有自己的确定编码、自己的颜色范围,可以叫做“有效”色域,区别于数码照相机的设备色域。』(链接:)是错误的;而楼主提到的『照片的光源可以任意变化(即光源/色温无需确定)..』才是正确的。

那么,RAW文件无需确定“色温”。那 RAW的RGB还能叫色彩吗?


3D渲染引擎需要知道光源色温(以及其它属性),是因为它是色彩的生成者,光源和表面都是渲染的必要素材;RAW是摄影师以自己的拍摄意图、以相机为工具将大自然的渲染结果所“截图”的数据,它是结果而不是素材,为什么还需要适用3D渲染的光源混色模型和公式?当渲染引擎完成渲染之后,把结果保存成图像文件然后删除整个模型,这张图像文件难道就不能叫色彩了吗?

“色温”是摄影师的色彩确认权力,但是这个确认权力是在拍照前期就已经行使过了,RAW本身就是这一权力行使之后的成果,只要拍照,摄影师就必然要“确定色温”、设定白平衡参数,而这个参数就会经计算后存储到RAW文件中,又谈何“RAW文件无需确定‘色温’、不是色彩呢”?

RAW文件中存储的“色温”数据,与RGGB或RYYB无关,也与“估算”无关——所谓估算只是提供给摄影师的辅助工具,它的数值就是在前期由摄影师确认并且设定到拍摄参数中去的,它反应的是摄影师的拍摄意图,是摄影师意志的体现,如果有摄影师坚持使用固定的白平衡参数而用不同的色温滤镜来实现自己的意图,那也是摄影师的自由选择权,这与RAW是不是色彩数据有什么关系?

你所说的“楼主说错了”那段话,我觉得你的理解方向有误。楼主说的是,色彩转换时色域、伽马、白点三者不可缺一,而同一相机拍的各个RAW文件的白点可能各不相同,导致相机或者说相机的RAW集合没有一个固定的色彩转换范围。现在我又有了一个新的想法,那就是或许相机不是没有固定的“色彩捕捉范围”,只是因为白点不同导致在采用类似相对色度的算法进行色彩转换时,其色彩范围发生了偏移。

至于楼主所说“照片的光源可以任意变化”那说的是拍照前期、具体照片尚未出现的时候,这里楼主所说“照片”是作为集合名词而不是代表个体;而对于具体的照片个体来说,拍摄前期完成、照片诞生,其“光源”、“色温”数据就已经确定了,你是如何从中得出“即光源/色温无需确定”这个理解的?
本帖最后由 树下的石头 于 2021-10-15 08:22 编辑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7.507
主题: 48
帖子: 7250
注册: 2007年7月
年内主力装备
NIKON Z 8
树下的石头 发表于 2021-10-15 08:14
3D渲染引擎需要知道光源色温(以及其它属性),是因为它是色彩的生成者,光源和表面都是渲染的必要素材;RAW是摄影师以自己的拍摄意图、以相机为工具将大自然的渲染结果所“截图”的数据,它是结果而不是素材,为什么还需要适用3D渲染的光源混色模型和公式?当渲染引擎完成渲染之后,把结果保存成图像文件然后删除整个模型,这张图像文件难道就不能叫色彩了吗?

“色温”是摄影师的色彩确认权力,但是这个确认权力是在拍照前期就已经行使过了,RAW本身就是这一权力行使之后的成果,只要拍照,摄影师就必然要“确定色温”、设定白平衡参数,而这个参数就会经计算后存储到RAW文件中,又谈何“RAW文件无需确定‘色温’、不是色彩呢”?

RAW文件中存储的“色温”数据,与RGGB或RYYB无关,也与“估算”无关——所谓估算只是提供给摄影师的辅助工具,它的数值就是在前期由摄影师确认并且设定到拍摄参数中去的,它反应的是摄影师的拍摄意图,是摄影师意志的体现,如果有摄影师坚持使用固定的白平衡参数而用不同的色温滤镜来实现自己的意图,那也是摄影师的自由选择权,这与RAW是不是色彩数据有什么关系?

你所说的“楼主说错了”那段话,我觉得你的理解方向有误。楼主说的是,色彩 ...


照相机的“色彩捕捉范围”就是照相机CMOS的光谱响应。从CMOS的光谱响应计算出颜色,需要知道光源的光谱分布,不知道光源的光谱分布,照相机的颜色就不确定,也就是色域编码不确定。

一旦知道了光源的光谱分布,按照照相机固有的光谱响应,就能确定地计算出XYZ颜色,也就能确定出色域了。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7.192
主题: 9
帖子: 4583
注册: 2018年12月
rivershaw 发表于 2021-10-15 09:22
照相机的“色彩捕捉范围”就是照相机CMOS的光谱响应。从CMOS的光谱响应计算出颜色,需要知道光源的光谱分布,不知道光源的光谱分布,照相机的颜色就不确定,也就是色域编码不确定。

一旦知道了光源的光谱分布,按照照相机固有的光谱响应,就能确定地计算出XYZ颜色,也就能确定出色域了。

需要知道光源的光谱分布来计算的颜色是“物色”,如果我拍“光色”是不是就不需要知道光源的光谱分布了?
比如我要拍出光源的影响,或是拍显示器的显示效果,是不是应该使用固定色温?

rivershaw 发表于 2021-10-15 04:23
……
数码时代,应该少用色温(T、Tint),多用光源、白点的坐标,因为从白点坐标与相关色温(T、Tint)的换算,算法太复杂,大部分软件使用了简化算法,会产生较大的误差。

这句话是不是可以理解为:除非要使用与当前光源无关的白平衡参数,否则应该多用相机的“自定义白平衡”(使用白卡)、RawTherapee的“吸管白平衡”,少用直接指定数值的“色温/滤光片白平衡”?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7.507
主题: 48
帖子: 7250
注册: 2007年7月
年内主力装备
NIKON Z 8
树下的石头 发表于 2021-10-15 09:41
需要知道光源的光谱分布来计算的颜色是“物色”,如果我拍“光色”是不是就不需要知道光源的光谱分布了?
比如我要拍出光源的影响,或是拍显示器的显示效果,是不是应该使用固定色温?

这句话是不是可以理解为:除非要使用与当前光源无关的白平衡参数,否则应该多用相机的“自定义白平衡”(使用白卡)、RawTherapee的“吸管白平衡”,少用直接指定数值的“色温/滤光片白平衡”?


“物色”、“光色”应该没有什么区别。“物色”是反射率的光谱分布,“光色”是透射率的光谱分布,“光源”还是光源的光谱分布。

光源的影响,主要是色彩空间转换时白点的转换。比如sRGB的白点是D65,转换到PCS就变成了D50,再用显示器看,又变成D65。原始照片的光源,在显示器上当成D65看,就没有现场光源的颜色效果了,所以白平衡的“氛围”有一套摄影人的处理办法,简单说就是色温偏移,详细说有点复杂,一句半句难说清楚。

你说得完全正确,“自定义白平衡”就是直接按照指定的白色计算出准确的CIE xy坐标,“吸管白平衡”也是,对应的色温、色调则可能是简易算法计算出来的,不准,只能参考。指定色温和滤光片,都不是准确的CIE xy坐标,所以计算出白平衡都不会太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30.752
主题: 2
帖子: 8690
注册: 2008年12月
树下的石头 发表于 2021-10-14 15:54
我的意思是,相机拍照之前光源是未知的,但拍照生成RAW的时候是已知的。我室外太阳下拍一张,再在室内LED灯光下拍一张,这两个RAW文件都有各自的白平衡参数,都是已知的,是在前期时写入到RAW文件的数据,这时,它们都有属于自己的固定的色彩范围。

用户后期设定白平衡,并不是因为RAW中缺少白平衡参数,而是前期没有做好、白平衡参数不正确、需要后期修改以进行弥补,属于采集量化之后的数据处理;到生成RAW文件时,对色彩数据的采集与量化就都已经完成了,得到的是确定的色彩数据,接下来的操作就属于用户对采集量化的色彩数据进行个性化处理,让它由“采集到的色彩”变成“我想要的色彩”,与录音后进行的调音混音属于同一类操作。

但是,由于RAW文件中存储的色温数据各有不同,从而会导致不同的RAW文件的色彩能力范围也各有不同,因此具体的每个RAW文件个体都有明确(但可改变)的色彩范围,而作为集合概念的“某相机的RAW”整体上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色彩范围,因此相机也就没有明确的色彩范围,这一点是相机与扫描仪的区别。当然,如果有人坚持只使用5500K摄影灯拍摄,那又是另一种特定用法,属于对相机能力限制下的使用,不足以代表相机属性。
...

按照“色域”的定义,色域分为两种情况:
1 给定色彩空间所限定的色彩范围,如sRGB、ARGB的色域
2 设备所具备的色彩表达范围,如某显示器的显示色域、某印刷机的工作色域

对于输入设备(如相机)来说,它的“色域”应该是设备本身的特性,而不是被拍摄对象的色彩范围。
至于说白平衡参数,那只是人为的设定或者依据一个算法计算出来参数,并不是相机自己的“能力”,也不是相机的属性。
在胶片时代,我们是依据胶片还原的效果来调整底片配方和冲洗配方的
在数字时代,我们是通过图片的还原效果来调整计算得到算法的
本质上都是从结果来确定还原方式。这个和设备本身其实没有关系。所以这个并不是设备的色域要素

所谓色域,其实是“颜色”的一个子集。比如显示器、比如印刷机。。。
然而,从技术上说,相机所能够采集的信号范围是超过人眼色彩范围的。
或者说,相机传感器能接受的频谱是远超“人眼颜色”的频谱范围。

即使是普通的民用相机,也已经超过了“颜色”的范围。
大家都知道Sony707相机的“透视风波”,那就是红外摄影的效果。。。
当然,人类可以使用滤色镜等手段来限制额外的频谱,但是没有特殊需要不可能限制“人眼颜色”范围内的频谱的。
所以,“相机原始信息”内的信息是包含所有的“人眼颜色”的。
那么,既然已经超过了人眼颜色的范围,自然就不存在“人眼颜色的范围”的区域了。

固然,我们可以通过设置的参数或机器计算出的参数来将“相机原始信息”进行转换和规范、确定色彩空间,赋予颜色编码。
不过,这个解析处理(或者机内计算处理)后已经不再是“相机原始信息”了。

本帖最后由 tianman 于 2021-10-15 10:42 编辑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30.752
主题: 2
帖子: 8690
注册: 2008年12月
rivershaw 发表于 2021-10-15 09:22
照相机的“色彩捕捉范围”就是照相机CMOS的光谱响应。从CMOS的光谱响应计算出颜色,需要知道光源的光谱分布,不知道光源的光谱分布,照相机的颜色就不确定,也就是色域编码不确定。

一旦知道了光源的光谱分布,按照照相机固有的光谱响应,就能确定地计算出XYZ颜色,也就能确定出色域了。

道理上说,“色域编码”和“色域”并不是一回事儿
“色域”在这里是指设备可处理的色彩范围。是设备特性。对应的是“绝对颜色”
无论没有“色域编码”,无论使用哪一种“色域编码”,这个“色彩范围”都是确定的。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7.192
主题: 9
帖子: 4583
注册: 2018年12月
rivershaw 发表于 2021-10-15 10:29
“物色”、“光色”应该没有什么区别。“物色”是反射率的光谱分布,“光色”是透射率的光谱分布,“光源”还是光源的光谱分布。

光源的影响,主要是色彩空间转换时白点的转换。比如sRGB的白点是D65,转换到PCS就变成了D50,再用显示器看,又变成D65。原始照片的光源,在显示器上当成D65看,就没有现场光源的颜色效果了,所以白平衡的“氛围”有一套摄影人的处理办法,简单说就是色温偏移,详细说有点复杂,一句半句难说清楚。

你说得完全正确,“自定义白平衡”就是直接按照指定的白色计算出准确的CIE xy坐标,“吸管白平衡”也是,对应的色温、色调则可能是简易算法计算出来的,不准,只能参考。指定色温和滤光片,都不是准确的CIE xy坐标,所以计算出白平衡都不会太准。

我说的“光色”并不是专指“透射”特性,而是指任何光源或直接或经反射、透射后的颜色。比如要拍不同色温LED灯的效果对比,物体反射特性相同但颜色不同;或是拍不同显示器色温的效果对比,同样的白色在不同显示器上效果不同,那应该如何设置白平衡?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7.192
主题: 9
帖子: 4583
注册: 2018年12月
tianman 发表于 2021-10-15 10:40
按照“色域”的定义,色域分为两种情况:
1 给定色彩空间所限定的色彩范围,如sRGB、ARGB的色域
2 设备所具备的色彩表达范围,如某显示器的显示色域、某印刷机的工作色域

对于输入设备(如相机)来说,它的“色域”应该是设备本身的特性,而不是被拍摄对象的色彩范围。
至于说白平衡参数,那只是人为的设定或者依据一个算法计算出来参数,并不是相机自己的“能力”,也不是相机的属性。
在胶片时代,我们是依据胶片还原的效果来调整底片配方和冲洗配方的
在数字时代,我们是通过图片的还原效果来调整计算得到算法的
本质上都是从结果来确定还原方式。这个和设备本身其实没有关系。所以这个并不是设备的色域要素

所谓色域,其实是“颜色”的一个子集。比如显示器、比如印刷机。。。
然而,从技术上说,相机所能够采集的信号范围是超过人眼色彩范围的。
或者说,相机传感器能接受的频谱是远超“人眼颜色”的频谱范围。

即使是普通的民用相机,也已经超过了“颜色”的范围。
大家都知道Sony707相机的“透视风波”,那就是红外摄影的效果。。。
当然,人类可以使用滤色镜等手段来限制额外的频谱,但是没有特殊需要不可能限制“人眼颜色”范围内的频谱的。
所以,“相机原始信息”内的信息是包含 ...

据我所知很多相机并不能完全覆盖人眼的可视颜色范围,并不是说范围以外的颜色不会令相机感光,而是这些颜色的感光结果的红绿蓝三分量的比率与另一种颜色相同,那么这种颜色就在相机的色彩范围之外。并不是说能令相机感光的颜色就在相机的色彩范围内,要能令相机感光并且能被相机识别、表达的颜色才在相机的色彩范围内。

整个CIELAB集合中的颜色都可以转换到sRGB空间,但不能说sRGB空间覆盖了CIELAB。

相机都有自己的DCP,而其RGB全集(各分量取值范围在[0,1]之间)经DCP的色彩转换算法运算后可以得到一个CIE XYZ的坐标集合,这个坐标集合就是相机的色彩范围。这个CIE XYZ坐标集合并不能覆盖完整的色度图,处于这个范围以外的颜色,经相机采集、感光、DCP转换后,会成为该范围以内的另一种颜色。

滤色片决定DCP,DCP决定了其色彩表达范围,这个色彩表达范围就是相机的色彩范围,超出这个色彩表达范围的颜色会被相机表达成另一种颜色。

如果去除相机上的红外截止滤片,那么红外线可以被红外相机采集量化,但量化结果却是相机色彩范围内的一种颜色而不再是不可见的红外线,因此该相机的“色彩范围”并没有包括红外,它在该相机的输入域中,但不在相机的输出域中。
本帖最后由 树下的石头 于 2021-10-15 11:49 编辑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30.752
主题: 2
帖子: 8690
注册: 2008年12月
树下的石头 发表于 2021-10-15 11:19
据我所知很多相机并不能完全覆盖人眼的可视颜色范围,并不是说它在这些颜色下无法感光,而是它对红绿蓝三像素下的感光比率与其它颜色相同,那么这种颜色就在相机的色彩范围之外。

相机滤片的频谱特性决定了DCP,而其RGB全集(各分量取值范围在[0,1]之间)经DCP的色彩转换算法运算后可以得到一个CIE XYZ的坐标集合,这个坐标集合就是是什么人色彩范围。这个CIE XYZ坐标集合并不能覆盖完整的色度图,处于这个范围以外的颜色,经相机采集、感光、DCP转换后,会成为该范围以内的另一种颜色。

如果去除相机上的红外截止滤片,那么红外线可以被红外相机采集量化,但量化结果却是相机色彩范围内的一种颜色而不再是不可见的红外线,因此该相机的“色彩范围”并没有包括红外,它在该相机的输入域内,但不在相机的输出域内。

“对红绿蓝三像素下的感光比率与其它颜色相同,那么这种颜色就在相机的色彩范围之外”,这个我现在还不太清楚。学习中。。。

“而其RGB全集(各分量取值范围在[0,1]之间)经DCP的色彩转换算法运算后可以得到一个CIE XYZ的坐标集合,”
问题在于,只要是“经DCP的色彩转换算法运算”,那就已经不是“相机原始数据”了,或者说,不再是RAW数据了。

“相机滤片的频谱特性决定了DCP,而其RGB全集(各分量取值范围在[0,1]之间)经DCP的色彩转换算法运算后可以得到一个CIE XYZ的坐标集合,这个坐标集合就是是什么人色彩范围。这个CIE XYZ坐标集合并不能覆盖完整的色度图。”
假如这个能够成立的话,相机岂不是就存在固定色域了?

“如果去除相机上的红外截止滤片,那么红外线可以被红外相机采集量化,但量化结果却是相机色彩范围内的一种颜色而不再是不可见的红外线”。
这个确实。不过我个人估计那是因为采集信息超出“DCP的色彩转换算法运算”造成的偏差。
因为它们并不在RGB全集的范围之内。。。

其实,我也认同“它在该相机的输入域内,但不在相机的输出域内。”
所以,我认为相机输出的(格式化的)图象文件是有色域的。
只是它的原始信息(RAW)还没有色域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7.192
主题: 9
帖子: 4583
注册: 2018年12月
tianman 发表于 2021-10-15 11:57
“对红绿蓝三像素下的感光比率与其它颜色相同,那么这种颜色就在相机的色彩范围之外”,这个我现在还不太清楚。学习中。。。

“而其RGB全集(各分量取值范围在[0,1]之间)经DCP的色彩转换算法运算后可以得到一个CIE XYZ的坐标集合,”
问题在于,只要是“经DCP的色彩转换算法运算”,那就已经不是“相机原始数据”了,或者说,不再是RAW数据了。

“相机滤片的频谱特性决定了DCP,而其RGB全集(各分量取值范围在[0,1]之间)经DCP的色彩转换算法运算后可以得到一个CIE XYZ的坐标集合,这个坐标集合就是是什么人色彩范围。这个CIE XYZ坐标集合并不能覆盖完整的色度图。”
假如这个能够成立的话,相机岂不是就存在固定色域了?

“如果去除相机上的红外截止滤片,那么红外线可以被红外相机采集量化,但量化结果却是相机色彩范围内的一种颜色而不再是不可见的红外线”。
这个确实。不过我个人估计那是因为采集信息超出“DCP的色彩转换算法运算”造成的偏差。
因为它们并不在RGB全集的范围之内。。。

其实,我也认同“它在该相机的输入域内,但不在相机的输出域内。”
所以,我认为相机输出的(格式化的)图象文件是有色域的。
只是它的原始信息(RAW)还没有色域 ...

不是“经DCP的色彩转换算法运算”成其它数据,而是与DCP组合在一起,成为“可以被DCP定义的转换算法转换成CIE XYZ数据”的RGB数据,就与JPEG中的数据一样——可以被ICC所定义的转换算法转换为CIE XYZ数据的RGB数据。

你所说的“原始信息”应该是指RAW中的CFA数据,它们确实没有色域,因为它们只是ADC的输出序列。但经过马赛克排列信息分RGB通道,再用CFA+DCP+白点数据定义了色彩转换规则,它们就组成了颜色数据。这里DCP+白点就与ICC是同一性质的,是描述了一个色彩空间,从而让CFA数据变成了一个RGB模式色彩空间的RGB数据。CFA不是色彩数据,它和马赛克排列信息、DCP、白点这些相机/拍摄参数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之后才是色彩数据。色域不是“原始信息”定义的,而是DCP与白点定义的。

JPEG等图像格式与RAW不同的一点是,这些“标准”的文件格式不存在“没有ICC”的情况,因为有标准规定了“没有ICC就使用sRGB的ICC”,而RAW没有这样一个标准。我用RawTherapee打开90D的RAW时,它就只能读出CFA数据却找不到RAW中的DCP文件,然后似乎是当成sRGB去处理的,而Adobe DNG Convertor遇到这种情况好像是当ProPhoto RGB去处理的。
本帖最后由 树下的石头 于 2021-10-15 12:25 编辑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30.752
主题: 2
帖子: 8690
注册: 2008年12月
树下的石头 发表于 2021-10-15 12:11
不是“经DCP的色彩转换算法运算”成其它数据,而是与DCP组合在一起,成为“可以被DCP定义的转换算法转换成CIE XYZ数据”的RGB数据,就与JPEG中的数据一样——可以被ICC所定义的转换算法转换为CIE XYZ数据的RGB数据。

你所说的“原始信息”应该是指RAW中的CFA数据,它们确实没有色域,因为它们只是ADC的输出序列。但经过马赛克排列信息分RGB通道,再用CFA+DCP+白点数据定义了色彩转换规则,它们就组成了颜色数据。这里DCP+白点就与ICC是同一性质的,是描述了一个色彩空间,从而让CFA数据变成了一个RGB模式色彩空间的RGB数据。CFA不是色彩数据,它和马赛克排列信息、DCP、白点这些相机/拍摄参数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之后才是色彩数据。色域不是“原始信息”定义的,而是DCP与白点定义的。

JPEG等图像格式与RAW不同的一点是,这些“标准”的文件格式不存在“没有ICC”的情况,因为有标准规定了“没有ICC就使用sRGB的ICC”,而RAW没有这样一个标准。我用RawTherapee打开90D的RAW时,它就只能读出CFA数据却找不到RAW中的DCP文件,然后似乎是当成sRGB去处理的,而Adobe DNG Convertor遇到这种情况好像是当ProPhoto RGB去处理的。
...

确实,我认为RAW数据其实是指“RAW中的CFA数据”,
因为我的看法是,DCP属于人为拟合的参数,类似于胶片的冲印配方。

而相机拍到的“原始数据”其实是CFA数据,只有它才和被摄景物相关。
DCP+白点数据其实都是人工定义的固定参数。它们确实“是描述了一个色彩空间”。
但是,在使用它们进行解析之前的RAW“原始数据”,应该还没有“色域”呢。。。
它们只是“食材+菜谱(CFA +DCP和白点数据)”,还谈不上“色、香、味(色域)”
类似于胶片的潜影,即使附上了冲印配方,我们也看不到图象。只有冲印(解析)以后,才能看到图像。
本帖最后由 tianman 于 2021-10-15 13:00 编辑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7.507
主题: 48
帖子: 7250
注册: 2007年7月
年内主力装备
NIKON Z 8
树下的石头 发表于 2021-10-15 11:02
我说的“光色”并不是专指“透射”特性,而是指任何光源或直接或经反射、透射后的颜色。比如要拍不同色温LED灯的效果对比,物体反射特性相同但颜色不同;或是拍不同显示器色温的效果对比,同样的白色在不同显示器上效果不同,那应该如何设置白平衡?


你说的这个非常、非常有意思!

假定显示器的白点校准到D65,拍摄屏幕的颜色,在这个屏幕上显示照片,白平衡应该用D65。假定显示器的白点校准到D50,拍摄屏幕的颜色,在这个屏幕上显示照片,白平衡肯定应该用D50。

但是,假如拍摄一个D50的显示器屏幕,在一个D65的屏幕上显示照片,白平衡应该用D50还是D65呢?

假如白平衡用D50拍摄D50的显示器屏幕,输出的sRGB照片会把白平衡的D50转换成D65,在D65的显示器上显示时,原始的D50白色,被显示成了D65白色。假如白平衡用D65拍摄D50的显示器屏幕,相当于用D65的光谱替换了D50的光谱,所有的颜色全部都计算错了,最后显示的颜色也就不可能正确。

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禁止白点转换,白平衡用D50拍摄D50的显示器屏幕,RAW色彩空间转换到sRGB时不做白点转换,显示sRGB照片时,色彩空间转换也不做白点转换,这样才能忠实地显示出颜色的区别。

可惜,photoshop、icc都无法做到禁止白点转换(禁用Bradford色适应变换)。想要做成,只有自己写代码才行。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7.507
主题: 48
帖子: 7250
注册: 2007年7月
年内主力装备
NIKON Z 8
tianman 发表于 2021-10-15 10:58
道理上说,“色域编码”和“色域”并不是一回事儿
“色域”在这里是指设备可处理的色彩范围。是设备特性。对应的是“绝对颜色”
无论没有“色域编码”,无论使用哪一种“色域编码”,这个“色彩范围”都是确定的。


色域的不确定性有多种原因,我说的色域编码不确定,意指由于色域编码不确定导致的色域不确定。

色域编码确定了,XYZ颜色的范围也就确定了,色域也就确定了。不同的编码方式能确定出完全不同的色域。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7.507
主题: 48
帖子: 7250
注册: 2007年7月
年内主力装备
NIKON Z 8
tianman 发表于 2021-10-15 12:44
确实,我认为RAW数据其实是指“RAW中的CFA数据”,
因为我的看法是,DCP属于人为拟合的参数,类似于胶片的冲印配方。

而相机拍到的“原始数据”其实是CFA数据,只有它才和被摄景物相关。
DCP+白点数据其实都是人工定义的固定参数。它们确实“是描述了一个色彩空间”。
但是,在使用它们进行解析之前的RAW“原始数据”,应该还没有“色域”呢。。。
它们只是“食材+菜谱(CFA +DCP和白点数据)”,还谈不上“色、香、味(色域)”
类似于胶片的潜影,即使附上了冲印配方,我们也看不到图象。只有冲印(解析)以后,才能看到图像。


确实,我认为JPEG数据其实是指“JPEG中的RGB数据”,
因为我的看法是,icc属于人为拟合的参数,类似于胶片的冲印配方。

而相机拍到的“原始数据”其实是RGB数据,只有它才和被摄景物相关。
icc数据其实都是人工定义的固定参数。它们确实“是描述了一个色彩空间”。
但是,在使用它们进行解析之前的JPEG“原始数据”,应该还没有“色域”呢。。。
它们只是“食材+菜谱(RGB+icc)”,还谈不上“色、香、味(色域)”
类似于胶片的潜影,即使附上了冲印配方,我们也看不到图象。只有冲印(解析)以后,才能看到图像。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30.752
主题: 2
帖子: 8690
注册: 2008年12月
rivershaw 发表于 2021-10-15 14:00
你说的这个非常、非常有意思!

假定显示器的白点校准到D65,拍摄屏幕的颜色,在这个屏幕上显示照片,白平衡应该用D65。假定显示器的白点校准到D50,拍摄屏幕的颜色,在这个屏幕上显示照片,白平衡肯定应该用D50。

但是,假如拍摄一个D50的显示器屏幕,在一个D65的屏幕上显示照片,白平衡应该用D50还是D65呢?

假如白平衡用D50拍摄D50的显示器屏幕,输出的sRGB照片会把白平衡的D50转换成D65,在D65的显示器上显示时,原始的D50白色,被显示成了D65白色。假如白平衡用D65拍摄D50的显示器屏幕,相当于用D65的光谱替换了D50的光谱,所有的颜色全部都计算错了,最后显示的颜色也就不可能正确。

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禁止白点转换,白平衡用D50拍摄D50的显示器屏幕,RAW色彩空间转换到sRGB时不做白点转换,显示sRGB照片时,色彩空间转换也不做白点转换,这样才能忠实地显示出颜色的区别。

可惜,photoshop、icc都无法做到禁止白点转换(禁用Bradford色适应变换)。想要做成,只有自己写代码才行。
...

我i觉得这个应该不是问题。。。。

我们确定白点,是和具体的色彩空间编码有关的。“白点”的应用是为了确定此空间的编码方式的
而icc是和PSC对应的。或者说,图象每一点的色彩编码,都是能通过icc对应到PSC。
所以,只要应用了色彩管理,无需考虑具体色彩空间的白点。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47.403
主题: 0
帖子: 9364
注册: 2002年10月
tianman 发表于 2021-10-15 14:22
我i觉得这个应该不是问题。。。。

我们确定白点,是和具体的色彩空间编码有关的。“白点”的应用是为了确定此空间的编码方式的
而icc是和PSC对应的。或者说,图象每一点的色彩编码,都是能通过icc对应到PSC。
所以,只要应用了色彩管理,无需考虑具体色彩空间的白点。

白点本身就是色彩管理的一部分工作 -- 不考虑白点的色彩管理是残缺的,因为白点改变了,ICC也会改变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7.507
主题: 48
帖子: 7250
注册: 2007年7月
年内主力装备
NIKON Z 8
tianman 发表于 2021-10-15 14:22
我i觉得这个应该不是问题。。。。

我们确定白点,是和具体的色彩空间编码有关的。“白点”的应用是为了确定此空间的编码方式的
而icc是和PSC对应的。或者说,图象每一点的色彩编码,都是能通过icc对应到PSC。
所以,只要应用了色彩管理,无需考虑具体色彩空间的白点。


举个例子,你用钨丝灯(SA)拍一张白纸,白平衡用SA,送到D65显示器上看,白纸的颜色是SA还是D65?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30.752
主题: 2
帖子: 8690
注册: 2008年12月
rivershaw 发表于 2021-10-15 14:14
色域的不确定性有多种原因,我说的色域编码不确定,意指由于色域编码不确定导致的色域不确定。

色域编码确定了,XYZ颜色的范围也就确定了,色域也就确定了。不同的编码方式能确定出完全不同的色域。

色域是设备的物理能力,是设备表达“颜色”的能力。
无论是否编码,也无论如何编码,这个设备能力都是确定的。
比如显示器、比如印刷机。。。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30.752
主题: 2
帖子: 8690
注册: 2008年12月
logical 发表于 2021-10-15 14:30
白点本身就是色彩管理的一部分工作 -- 不考虑白点的色彩管理是残缺的,因为白点改变了,ICC也会改变

所以说,icc就包括了对具体色彩空间内白点的因素了。
这不就是“跨设备”的要求吗?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7.192
主题: 9
帖子: 4583
注册: 2018年12月
tianman 发表于 2021-10-15 14:22
我i觉得这个应该不是问题。。。。

我们确定白点,是和具体的色彩空间编码有关的。“白点”的应用是为了确定此空间的编码方式的
而icc是和PSC对应的。或者说,图象每一点的色彩编码,都是能通过icc对应到PSC。
所以,只要应用了色彩管理,无需考虑具体色彩空间的白点。

这是确实是个问题,就是D50的白色转换到D65的色彩空间下究竟应该是白色还是黄色,“图象每一点的色彩编码,都是能通过icc对应到PSC”,但同一个RGB值应该对应到哪一点,这并不是固定不变的。相对色度、感观、饱和度方式下当然应该转换到新的白色,但绝对色度的话,ACE引擎转换后是白色,ICM转换后是黄色。 本帖最后由 树下的石头 于 2021-10-15 14:41 编辑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30.752
主题: 2
帖子: 8690
注册: 2008年12月
rivershaw 发表于 2021-10-15 14:30
举个例子,你用钨丝灯(SA)拍一张白纸,白平衡用SA,送到D65显示器上看,白纸的颜色是SA还是D65?

白平衡是人为设置或计算的结果,影响的是图象本身色彩,并不属于相机本身的属性。
白点主要用于编码和与PSC的校正,和图象的白平衡设置不是一回事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47.403
主题: 0
帖子: 9364
注册: 2002年10月
树下的石头 发表于 2021-10-15 12:11
不是“经DCP的色彩转换算法运算”成其它数据,而是与DCP组合在一起,成为“可以被DCP定义的转换算法转换成CIE XYZ数据”的RGB数据,就与JPEG中的数据一样——可以被ICC所定义的转换算法转换为CIE XYZ数据的RGB数据。

你所说的“原始信息”应该是指RAW中的CFA数据,它们确实没有色域,因为它们只是ADC的输出序列。但经过马赛克排列信息分RGB通道,再用CFA+DCP+白点数据定义了色彩转换规则,它们就组成了颜色数据。这里DCP+白点就与ICC是同一性质的,是描述了一个色彩空间,从而让CFA数据变成了一个RGB模式色彩空间的RGB数据。CFA不是色彩数据,它和马赛克排列信息、DCP、白点这些相机/拍摄参数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之后才是色彩数据。色域不是“原始信息”定义的,而是DCP与白点定义的。

JPEG等图像格式与RAW不同的一点是,这些“标准”的文件格式不存在“没有ICC”的情况,因为有标准规定了“没有ICC就使用sRGB的ICC”,而RAW没有这样一个标准。我用RawTherapee打开90D的RAW时,它就只能读出CFA数据却找不到RAW中的DCP文件,然后似乎是当成sRGB去处理的,而Adobe DNG Convertor遇到这种情况好像是当ProPhoto RGB去处理的。
...

按照楼主的分析,DCP处理RAW原始数据之后的色彩还是绝对色彩空间的颜色,而没有找到RAW中的DCP, 也就没有经过正确映射:

https://forum.xitek.com/thread-1915969-1-1.html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7.507
主题: 48
帖子: 7250
注册: 2007年7月
年内主力装备
NIKON Z 8
tianman 发表于 2021-10-15 14:32
色域是设备的物理能力,是设备表达“颜色”的能力。
无论是否编码,也无论如何编码,这个设备能力都是确定的。
比如显示器、比如印刷机。。。


色域是颜色编码方式确定出的颜色范围。

比如显示器、比如印刷机,使用XYZ编码和Lab编码,色域的形状、大小一样吗?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回复主题: 用photoshop做色彩管理实验
功能受限
游客无回复权限,请登录后再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