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RAW详解
倒序浏览
主题图片汇总
主题内检索
浏览:14668 回帖:296
游客没有回帖权限
子版版主
泡网分: 94.575
主题: 1039
帖子: 26240
注册: 2003年10月
内容贡献勋章
demosaic算法插值后看上去绿油油黑黢黢,套用RawRG色b彩空间后就成为sRGB,看上去就自然了,这一点是为什么楼主说得不够明白。是demosaic算法转换后的色彩空间和sRGB不一样吗?为何不一次性转到sRGB呢?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7.507
主题: 48
帖子: 7250
注册: 2007年7月
年内主力装备
NIKON Z 8
duoduobear 发表于 2021-1-17 08:04
demosaic算法插值后看上去绿油油黑黢黢,套用RawRG色b彩空间后就成为sRGB,看上去就自然了,这一点是为什么楼主说得不够明白。是demosaic算法转换后的色彩空间和sRGB不一样吗?为何不一次性转到sRGB呢?


是的!demosaic算法转换后的色彩空间和sRGB不一样,区别很大,如果RAW照片没有内嵌与RAW相匹配的icc,会把图片的RGB当成sRGB色彩空间来解读显示,结果就是黑黢黢、绿油油的。

LR、ACR这样的解码软件,都是直接把RAW的色彩空间转换到sRGB、Adobe RGB、ProPhoto RGB,所以大家都没有见过这种黑黢黢、绿油油的RAW原始照片,所以才会有人误以为RAW没有色彩空间、没有颜色。

我的目的是想详细说明RAW的解码过程。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7.507
主题: 48
帖子: 7250
注册: 2007年7月
年内主力装备
NIKON Z 8
RAW详解(二)

说到颜色,大家最熟悉的恐怕就是RGB了,但是可惜,几乎所有的RGB都是与设备相关的相对颜色!

所谓与设备相关,就是设备甲输出的RGB是【255;0;0】,设备乙输出的RGB是【219;0;0】,两个RGB不相同,但它们可能是一个相同的颜色,比如设备甲是sRGB,设备乙是Adobe RGB。还有,设备甲输出的RGB是【255;0;0】,设备乙输出也是【255;0;0】,两个RGB相同,但它们可能不是同一个颜色,比如,同是【255;0;0】,sRGB与Adobe RGB就是不同的颜色。

与设备无关的绝对颜色只有XYZ,地球上的XYZ与月亮上的XYZ,只要XYZ相同就是相同的颜色,只要XYZ不同就一定是不同的颜色。所以当不同色彩空间转换时,要保持颜色不变,就要保持XYZ不变,RGB则是变化的不同数值。

RAW存储的是RGB数值,对RAW来说,确定色彩空间非常重要,知道了色彩空间,就知道了RGB到XYZ的转换矩阵,就能把RAW的RGB转换成绝对颜色XYZ,再根据XYZ,转换到sRGB、Adobe RGB或者ProPhoto RGB,得到正常的照片。

照片的配置文件icc里面就包含了RGB2XYZ和XYZ2RGB转换矩阵,或者3DLUT(4DLUT)转换表,有了icc,就能把RGB转换到XYZ,或者把XYZ转换到RGB。所以,1#那张黑黢黢、绿油油的RAW照片,指定了icc是rawRGB之后,就转换成了sRGB的正常照片。

显然,问题归纳到了1#自定义的那个RAW的色彩空间rawRGB是怎么来的,R、G、B和白点的坐标是怎么来的,还有Gamma为什么是1.0。

sRGB这样通用、标准的色彩空间,是用R、G、B坐标围成的色域、白点坐标和Gamma数值来定义的,用这些参数计算出RGB2XYZ和XYZ2RGB的颜色转换矩阵,以及Gamma变换曲线。

但是RAW的色彩空间没法这样定义,因为每一张RAW照片的白平衡可能都不一样,白平衡不一样就是白点坐标不同,白点坐标不同色彩空间就不一样。所以,每张RAW照片都有自己的色彩空间,我们知道,icc都是针对每个设备制作,要是针对每张RAW照片都制作一个icc,那就太麻烦了,没有人这样做。

确定RAW的色彩空间,一般采用色卡校色的方法,直接计算出RGB2XYZ和XYZ2RGB的颜色转换矩阵,根据RGB2XYZ和XYZ2RGB矩阵可以确定色彩空间。

具体做法,从黑黢黢、绿油油的原始RAW照片中取出色卡部分,分别计算每个色块的RGB颜色值,就能得到一个【3×24】的RGB数组。照片中的色卡是标准24色的麦克白(Macbeth)色卡,可以从X-Rite公司的网站上找到每个色块的XYZ数据,也是一个【3×24】的数组。用多项式拟合(最小二乘)就能计算出RAW照片的RGB到正常色卡颜色XYZ的转换矩阵RGB2XYZ:

RGB2XYZ =XYZ×矩阵转置(RGB)/(RGB×矩阵转置(RGB))。

用这个RGB2XYZ就能把原始RAW照片的RGB,转换成XYZ,再利用sRGB色彩空间的XYZ到RGB的转换矩阵XYZ2RGB,把XYZ转换到sRGB空间的RGB,变成正常的sRGB照片。

有了RGB2XYZ矩阵,用R=【1;0;0】、G=【0;1;0】、B=【0;0;1】,白点=【1;1;1】,与RGB2XYZ相乘,就能计算出R、G、B和白点在色品图上的坐标,确定出RAW的色彩空间。

与JPEG、TIFF不同,CMOS输出的RAW是线性的,就是RAW的R、G、B数值大小与CMOS的照度成线性关系。景物亮度增加一倍,RAW的RGB数值增加一倍(×2);景物亮度减少一半,RAW的RGB数值变成1/2(×1/2)。这是CMOS的物理性质决定的,所以RAW的色彩空间的Gamma=1.0。

照片中有色卡可以这样确定色彩空间,没有色卡怎么办?

Adobe给出的解决方案是,预先用低色温光源(2800K)和高色温光源(6500K)各拍一张包含色卡的RAW照片,计算出两个RGB2XYZ1和RGB2XYZ2。再根据当前的白平衡色温,计算出白平衡点在色品图上的坐标,以白点到2800K、6500K的距离作为权系数,对RGB2XYZ1和RGB2XYZ2内插出一个RGB2XYZ,用于RGB到XYZ的转换。

实际上,CMOS的光谱响应不是均匀的,仅靠RGB2XYZ还不能完全校准颜色和白平衡,比如上面经过RGB2XYZ转换后的照片,颜色与色卡还是有一些区别,需要再用一个3DLUT进一步校准颜色。Adobe提供了两个HSV的3D数据表,分别对应2800K和6500K,也是根据白平衡点内插后,更进一步校准颜色。

把高低色温的RGB2XYZ、HSV的3D数据表统统写入一个文件,当成RAW的、针对不同白平衡白点的icc来使用,就是大名鼎鼎的dcp文件,Digital Camera Profile,专门用于Lightroom、ACR对RAW解码。

(未完待续)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8.493
主题: 230
帖子: 4557
注册: 2006年2月
年内主力装备
Canon EOS R7
L2D-20c
同意你的观点!
一班说RAW没有色彩空间的人正在杀来。。。闪!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7.507
主题: 48
帖子: 7250
注册: 2007年7月
年内主力装备
NIKON Z 8
下图,上面的是ACR对RAW解码的照片,下面的是我自己写的代码对RAW解码的效果。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168
主题: 3
帖子: 163
注册: 2019年11月
学习了 收获不浅。谢谢分享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7.507
主题: 48
帖子: 7250
注册: 2007年7月
年内主力装备
NIKON Z 8
RAW详解(三)

大部分人都不可能写个程序去解码RAW,所以搞不明白RAW里面究竟存的是什么数据,这很正常,我也是写了解RAW的代码后,才彻底明白了RAW是怎么回事。

照相机设置里面都有一个色彩空间设置,可以选sRGB,或者Adobe RGB,这个设置对RAW有没有影响呢?

肯定地说,对RAW的原始数据CFA没有任何影响。

但是RAW文件都是扩展的TIFF格式,会内嵌一张JPEG图片用于预览,这张JPEG图片是受色彩空间设置影响的,照相机设置成sRGB,这张JPEG就是sRGB,照相机设置成Adobe RGB,这张照片就是Adobe RGB的。

白平衡对RAW的数据有影响吗?

肯定地说,对RAW的原始数据CFA没有任何影响。

CFA记录的是CMOS的固定输出,与白平衡没有关系,白平衡只影响照相机的JPEG编码。对RAW来说,白平衡只是一组RGB数据,或者XYZ数据,存放在RAW文件里面,用于计算白点的坐标。RAW后期解码时,这组白平衡数据作为“原照设置”提供一个白平衡的参考。

重要的话要反复说,白平衡就是确定RAW色彩空间的白点,白点不同,RAW的色彩空间就不同,色彩空间不同,RAW能表达的颜色范围就可能不同。

RAW的CFA是CMOS的原始输出数据,不管是什么光源,不管是什么白平衡白点,CFA数据都是固定不变的。但是后期解码时,指定的白平衡白点不同,RAW的CFA的色彩空间是变化的,也就是对CFA的RGB的解读不同,所以从RGB转换出来的XYZ也就不同,最后得到的照片颜色也不同。

如果懂色彩空间,理解这一点很容易,sRGB也是如此,如果把sRGB的白点改掉,不用D65,改用D50,一张sRGB的照片,RGB还是原来的数值保持不变,但icc的白点变了,照片的颜色也变了。

有人说JPEG、TIFF才是照片,RAW不是照片是数据。

照片、数据的划分很不科学,从数码的角度看,JPEG、TIFF、RAW都是数据,所以也都可以说是照片。Adobe搞了一个DNG协议,DNG涵盖了所有厂商的RAW格式,任何一个RAW都可以不丢失信息地转换成DNG格式文件。Adobe把DNG叫做“数字负片”,Digital Negative。所以,可以说JPEG、TIFF是照片,RAW相当于胶片,彩色负片。

白平衡会影响RAW解码时的色阶吗?

这是个非常、非常有意义的问题!

一般来说,马赛克的CMOS有四个通道,RGGB,假如拍摄一张白纸,R、G、B的数值一样大吗?换句专业一点的话说,就是CMOS的匹配色温是多少,在什么样的光源下,白纸才会让R、G、B通道的输出一样大。

拧下镜头,升起反光板,我们可以看一下CMOS的表面颜色,大部分CMOS的表面是紫莹莹、橙汪汪的。说明CMOS反射掉了大量的品色、橙黄色,所以在正常的光源下,品色、橙黄色被反射掉,剩下的就是绿油油的,这就是RAW原始照片为什么是黑黢黢、绿油油的。就是说,正常日光下,R、G、B通道的G的数值要远远大于R、B。就是说,要让R、G、B通道数值一样大,必须用低色温、非常偏品色的光源照射,白纸才能R、G、B差不多一样。

所以,CMOS的匹配色温是低色温、色偏是品色,以sony的A7R3为例,CMOS的匹配色温是2002K(Tint=-194)。就是说,要用一个2002K(Tint=-194)的光源照射,白纸的R、G、B在RAW数据上才会一样大。

说到这里,顺便说一句色温的问题。胶片时代的光源必须是普朗克光源,就是光源必须在普朗克轨迹上,所以色温都是指绝对色温,只有一个K值,也就是色偏(Tint)为0。这是胶片的物理性质决定的,如果Tint不是0,照片就会偏色,而且无法纠正。数码时代,颜色都是算出来的,允许光源偏离普朗克轨迹,数码说的色温都是相对色温(相关色温),除了K值,还有一个偏离普朗克轨迹的Tint。Tint有人翻译成“色调”,我叫它色偏。所以,胶片时代叫色温匹配,是一维的匹配,数码叫白平衡,是二维的平衡。所以,胶片时代使用的光源必须显色性好,显色性不好就会偏色。数码则不需要,显色性差的光源下照样能准确还原颜色。

接着说CMOS的匹配色温,正常光源下,R、G、B中G远大于R、B,所以G通道最容易过曝溢出,所以照片中过曝的地方往往会偏品色。R、B通道的数值会比G通道小,所以最先发生断阶的就是R、B通道。这是CMOS原始匹配色温造成的问题,与白平衡没有什么关系,如果想要改善这个问题,尽量使用低色温,偏品色的光源。

为什么CMOS会把匹配色温搞成这样,是工艺原因还是物理特性,我不知道!但是这样有一个非常大的好处,就是G通道的数值最大,可以利用G通道来直接计算测光,而不必管R、B通道,不必用亮度方程来计算,这对照相机来说可以减少工作量。现在有的照相机宣传自己是3D、4D测光,就说明以前是G通道测光,现在用RGB的组合,计算亮度方程用于测光。

(未完待续)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9.639
主题: 6
帖子: 2623
注册: 2005年5月
好贴啊!收藏起来,认真学习。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031
主题: 0
帖子: 27
注册: 2013年6月
好贴!表述的非常清楚,收获很大!辛苦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24.188
主题: 149
帖子: 6626
注册: 2008年9月
能不能归纳一下,一个RAW文件里由几部分数据构成?CFA+?+?
哪些是曝光数据,哪些是图像指标?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7.507
主题: 48
帖子: 7250
注册: 2007年7月
年内主力装备
NIKON Z 8
chncwk 发表于 2021-1-18 10:58
能不能归纳一下,一个RAW文件里由几部分数据构成?CFA+?+?
哪些是曝光数据,哪些是图像指标?


可以参考Adobe的DNG协议:https://wwwimages.adobe.com/content/dam/Adobe/en/products/photoshop/pdfs/dng_spec_1.5.0.0.pdf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7.507
主题: 48
帖子: 7250
注册: 2007年7月
年内主力装备
NIKON Z 8
RAW详解(四)

在首帖里,对黑黢黢、绿油油的RAW原始照片指定了icc为rawRGB后,照片颜色基本正常了,但是与真正解码出来的sRGB照片还是有很大区别(参见7楼照片),存在明显的亮度、对比度失常,失常的原因是没有加入影调曲线(Tone Curve)。

Lightroom、ACR对RAW的解码,用色卡校准找出RAW的色彩空间,把RAW的RGB转换成XYZ后,会把XYZ先转换到ProPhoto RGB的RGB空间,把RGB变换成HSV,用3DLUT校准表对色卡颜色做进一步校准,校准后把HSV变换回RGB,然后应用一条1DLUT的影调曲线。

注意,你在Lightroom、ACR中设置的色彩空间都是输出照片的色彩空间,Lightroom、ACR的内部工作空间固定为ProPhoto RGB,不能修改!Lightroom、ACR都是首先从XYZ转换到ProPhoto RGB,在ProPhoto RGB色彩空间应用HSV的3DLUT颜色校准表和1DLUT的影调曲线。最后才按照你的设置,把ProPhoto RGB色彩空间转换到你要导出照片的sRGB或者Adobe RGB色彩空间。

关于影调曲线,需要知道下面的事情。

1、照相机里面每种照片风格的影调曲线都不相同。RAW文件里面可能包含一条或者一条影调曲线。dcp文件里面也可能包含有影调曲线。Lightroom、ACR内部也有一个缺省的影调曲线。

2、Lightroom、ACR对RAW解码时优先使用dcp的影调曲线;dcp没有影调曲线就可能使用RAW内部的影调曲线;如果dcp、RAW都没有影调曲线,Lightroom、ACR使用自己缺省的影调曲线。

3、如果存在Adobe模拟照相机风格的dcp,这些dcp的影调曲线是照相机照片风格实测的影调曲线。

4、特别要注意,影调曲线与Gamma曲线不是一回事。RAW解码时,你可以任意修改影调曲线,Gamma曲线则是固定不变的,不能修改。Lightroom、ACR对RAW的解码时,先应用影调曲线,再按照输出照片的色彩空间,应用Gamma曲线。

下图是Lightroom、ACR内部的缺省影调曲线。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我在前面讲过,RAW的RGB数值与CMOS的照度,也就是景物的亮度,是线性关系,经过影调曲线后,RGB就不再是线性关系了,变成了非线性关系。Photoshop里面有个Camera Raw滤镜,有人以为RAW可以解码成JPEG、TIFF,JPEG、TIFF也可以用Camera Raw滤镜反变换回RAW,这是误解。JPEG、TIFF无法反变换回RAW,根本原因就在于影调曲线,我们无法知道JPEG、TIFF使用了哪种影调曲线,所以无法变换回去。也是因为这个影调曲线把RGB变成了非线性的,Camera Raw滤镜虽然有白平衡工具,但是也无法像RAW那样调整所有颜色的白平衡。线性RGB的白平衡,用白平衡吸管点一下,所有偏色的中性色都全部变成不偏色的,而非线性的RGB,用白平衡吸管点一下,只有被点的部分能变成中性色,其他亮度的中性色还是偏色。

(未完待续)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031
主题: 0
帖子: 27
注册: 2013年6月
rivershaw 发表于 2021-1-19 05:09
RAW详解(四)

在首帖里,对黑黢黢、绿油油的RAW原始照片指定了icc为rawRGB后,照片颜色基本正常了,但是与真正解码出来的sRGB照片还是有很大区别(参见7楼照片),存在明显的亮度、对比度失常,失常的原因是没有加入影调曲线(Tone Curve)。

Lightroom、ACR对RAW的解码,用色卡校准找出RAW的色彩空间,把RAW的RGB转换成XYZ后,会把XYZ先转换到ProPhoto RGB的RGB空间,把RGB变换成HSV,用3DLUT校准表对色卡颜色做进一步校准,校准后把HSV变换回RGB,然后应用一条1DLUT的影调曲线。

注意,你在Lightroom、ACR中设置的色彩空间都是输出照片的色彩空间,Lightroom、ACR的内部工作空间固定为ProPhoto RGB,不能修改!Lightroom、ACR都是首先从XYZ转换到ProPhoto RGB,在ProPhoto RGB色彩空间应用HSV的3DLUT颜色校准表和1DLUT的影调曲线。最后才按照你的设置,把ProPhoto RGB色彩空间转换到你要导出照片的sRGB或者Adobe RGB色彩空间。

关于影调曲线,需要知道下面的事情。

1、照相机里面每种照片风格的影调曲线都不相同。RAW文件里面可能包含一条或者一条影调曲线。dcp文件里面也可能包含有影调曲线。Lightroom、ACR内部也有一个缺省的影调曲线。

2、Lightroom、ACR对RAW解码时优先使用dcp的影调曲线 ...
期待续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4.306
主题: 15
帖子: 182
注册: 2005年8月
谢谢楼主分享,虽然不太懂但非常支持这样的技术贴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7.507
主题: 48
帖子: 7250
注册: 2007年7月
年内主力装备
NIKON Z 8
cao61 发表于 2021-1-21 11:27
谢谢楼主分享,虽然不太懂但非常支持这样的技术贴


有不清楚的地方我可以详细说,如果一上来都说细了,篇幅太大不容易抓住重点。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7.507
主题: 48
帖子: 7250
注册: 2007年7月
年内主力装备
NIKON Z 8
RAW详解(五)

前面所说的RAW的知识,对想知道RAW究竟是怎么回事的人来说,可能有点帮助,对使用RAW几乎没有什么用处,因为这些问题,RAW的解码软件都在内部彻底解决了。从这一贴开始,我们来说真正对使用RAW有用的事情——RAW的曝光。

现在的数码摄影是从胶片摄影延续过来的,但许多熟悉胶片的大师,都老得扛不动照相机了。大师们开班授课讲的基本都是胶片摄影那套原理,比如测光曝光,白加黑减,但是他们很可能从来没有用过胶片,或者对胶片只是知道点皮毛。如果只是随便拍拍照片娱乐,胶片摄影那套基本原理足够用了,但如果想进阶,就必须要搞清楚CMOS记录数据的特点,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数码摄影的技能。CMOS记录的原始数据,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RAW格式照片。

胶片时代,大部分人拍完一个胶卷,送到图片社,拿回来一沓子照片。可能没有想过,你拍摄时的曝光,是按照照片的亮度曝光,还是按照胶片的密度曝光?大部分摄影书说的都是按照照片的亮度曝光,但是有经验的摄影师都是按照胶片密度来计算曝光,就是所谓的前期曝光。后期在洗印照片时,再根据需要对相纸进行曝光调整,结合各种后期技巧,比如遮挡减光、局部加光,这是所谓的后期曝光。前期按照胶片密度曝光,后期按照影调调整曝光,这样洗印出来的照片,影调更丰富,颜色更饱满。

到了数码时代,按下快门就能看到照片,所见即所得,大部分人更加忘记了还有前期曝光和后期曝光的区别。实际上,数码也像胶片一样分为前期曝光和后期曝光,前期曝光记录下的数据就是RAW,后期曝光调整后的照片才是JPEG。

所以,RAW就相当于胶片时代的胶片,JPEG相当于胶片时代的照片。

所以,有经验的摄影师会按照RAW数据前期曝光,后期对RAW解码时再一次调整曝光,得到影调更准确,色调更好看的JPEG照片。

之所以有经验的摄影师会按照胶片密度曝光,而不是照片亮度曝光,是因为胶片的密度范围远远大于照片的亮度范围,按照胶片密度曝光,后期洗印时,再把大范围的密度按照需要压缩到小范围的照片亮度。对数码摄影也是同样的道理,RAW能记录的数据范围,远远大于JPEG。从RAW解码到JPEG,Lightroom、Photoshop ACR这样的软件可以大幅度修改影调的对应关系,重新映射影调,这样就比照相机用固定的影调曲线效果要好得多。

怎么才能按照RAW的数据来曝光呢?

首先我们来看看JPEG的曝光标准。ISO标准化组织规定,对18%灰板测光,按照测光值曝光,灰板在8bit、sRGB的照片上R、G、B=118。所有照相机都必须符合这一个标准,没有例外。(精确计算实际上RGB不是118,而是119)

18%反射率的灰板,在8bit的JPEG照片上RGB=119,被叫做中间灰(中灰、中间调),被摄影的影调理论定义为影调5,景物亮度比18%灰板增加一倍(36%)、或者加1级曝光是影调6,景物亮度减到一半(9%)、或者减1级曝光是影调4,依次类推,胶片时代大家认为照片能搞出10个影调,从0到9,影调0是全黑,影调9是全白。

当你想表现美女的白嫩皮肤,就把肤色放到影调6或者影调7,就是在点测光皮肤基础上加1级或者2级曝光,当你想表现健美女郎的黝黑皮肤,可以减1级曝光,把肤色放到影调IV。阳光下的雪地、顺光的白云,应该是影调8,对雪地、白云点测光,加3级曝光。阴影里的黑煤块,应该是影调2,点测后要减3级曝光。

这就是典型的按照照片亮度曝光,也叫按照影调曝光。初学者要学会这个得费一番功夫,老法师也喜欢对此津津乐道,当成法宝。其实,对喜欢数码摄影的初学者来说,要不要去学习这种曝光技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觉得没有必要去学,而是直接学习拍摄RAW的曝光方法,RAW前期曝光只有一个简单的原则,别让需要保留的高光过曝。后期解码再调整曝光,重新映射照片影调。

18%反射率的灰板,RGB=119,为什么叫中间灰?

这是因为,在人眼看来18%反射率的灰板正好是亮度的中间。实际上,精确计算的话,18%是从Lab=【50;0;0】原始数据来的,Lab叫做均匀色彩空间,就是Lab数值与人眼的感觉比较一致,Lab的亮度L是0到100,50正好是中间,按照Lab=【50;0;0】计算出的XYZ,亮度Y=0.1842,就是18.42%,所以我们常说的18%灰,精确计算是18.42%。18.42%(0.1842)做sRGB的Gamma曲线变换,用Gamma公式计算一下,结果是0.4663,8bit的最大值是255,0.4663×255=118.91,精确计算的结果是RGB=119。如果用Adobe RGB的Gamma,18.42%做Gamma变换后是0.4633,0.4633×255=118。18.42%做ProPhoto RGB的Gamma变换结果是0.3908,0.3908×255=100。这些数据都可以用photoshop进行验证。

由此,为了方便计算,假定照相机内部JPEG编码前使用的也是Adobe缺省的影调曲线,可以计算出影调0到影调9的JPEG照片的RGB数值,如下图所示。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从上面的表格中可以看出,景物亮度变化与RAW是线性关系,亮度增加1级,RAW的RGB×2,亮度减少1级,RAW的RGB×1/2。但是经过影调曲线后,RGB就不再是线性,而是非线性的了。JPEG的RGB是线性RAW的RGB,经过影调曲线、Gamma两次非线性变换的结果。对线性的RAW来说,只要不过曝,前期曝光加1级,后期解码时减1级,效果完全一样。但是非线性的JPEG就不行,JPEG的RGB与曝光不是×2、×1/2的关系。

能不能把JPEG的RGB反变换回到线性关系呢?

Gamma是确定的公式,可以反变换。但一般来说JPEG文件中不包含影调曲线的信息,所以没法对影调曲线做反变换。

Adobe有一个XMP协议,支持在JPEG文件中嵌入Lightroom、ACR解码时的调整参数。如果JPEG是用Lightroom、ACR解码的结果,也内嵌了XMP元数据,理论上,photoshop的Camera Raw滤镜能知道解码时的影调曲线,能对影调曲线还原,但目前看还原后的线性效果还是不理想,这可能与影调曲线、Gamma曲线变换时的色阶损失有关。如果JPEG不是Lightroom、ACR解码的结果,或者根本没有内嵌XMP元数据,Camera Raw滤镜只能用一条套用的影调曲线还原,RGB的线性程度是非常差的。

RGB的线性程度直接影响白平衡,RAW原始的RGB线性非常好,所以用白平衡吸管点一下,所有白平衡都能纠正来。JPEG的Camera Raw滤镜也有白平衡吸管,但是因为影调曲线的作用,Camera Raw滤镜还原的RGB线性不好,所以Camera Raw白平衡吸管只能保证点到的部位是白的,其他部分保证不了,很可能偏色。

对JPEG直出来说,照片的影调是一步到位,对某个景物点测光,不做曝光修正,这个景物在照片中的亮度就是18.42%,如果这个景物是白色的,JPEG照片上就是RGB=119,这是ISO规定的,所有照相机都一样。那么,我们的问题是,这个景物在RAW上面的数值是多少呢?

把RGB=119,做Gamma反变换,假定影调曲线是Adobe缺省的影调曲线,做影调曲线的反变换,最后的数值是0.0961。现在,要引入一个数码摄影中非常重要概念,高光宽容度。

什么是高光宽容度?

所谓高光宽容度,就是对18%灰板测光、曝光,RAW的灰板数值到RAW最大值的范围。按照前面的推算,这个高光宽容度就是0.0961到1.0,换算成EV值,就是log2(1.0/0.0961)=3.38EV。这个高光宽容度非常重要,超过这个宽容度,RAW就过曝溢出了。

显然,对JPEG直出来说,这个高光宽容度是固定不变的。18%灰板对应影调5(EV=0),到影调9就是4.0EV,超过了3.38EV的高光宽容度,必定发生RAW过曝溢出,所以对JPEG来说,影调9是过曝后的全白。

而对RAW来说,前期曝光减少1级,后期曝光加上1级,对照片影调没有影响,但是高光宽容度增加了1级,这就是向左曝光,能增加高光范围,同时也增加噪点。如果前期曝光增加1级,后期曝光减少1级,对照片影调还是没有影响,但是高光宽容度降低了1级,这就是向右曝光,能减少噪点,同时也降低高光范围。

再多说几句照相机的宽容度和动态范围,宽容度定义为CMOS能记录的最暗到最亮的范围,最亮就是RAW=1.0,这个容易理解,关键是最暗,最暗是指能分辨出图像细节的最暗,噪声大了,湮灭了图像细节,最暗就到达了边界。动态范围是定义为最大信号与最小信号之比,最大信号就是RAW=1.0,最小信号就要看噪声了,一般常用信噪比为1的信号是最小信号。显然,无论是宽容度还是动态范围,都是一个噪声大小的指标,对摄影技法没有什么用处。有用的是高光宽容度,高光宽容度是RAW的曝光依据。

因为影调曲线规定,起始点是0.0,终止点是1.0,所以能把RAW的0.0到1.0都转换到JPEG的RGB,所以,对JPEG来说,不存在过曝溢出的概念,也不存在宽容度和动态范围的概念,这一点也是很多人不明白的。过曝溢出、宽容度、动态范围、高光宽容度都是只针对RAW的概念。如果你用photoshop调整JPEG的亮度,RGB数据超过255溢出了,它仅仅是溢出与过曝是一点关系也没有。

对拍摄RAW来说,可以任意改变,向左曝光可以提高高光宽容度(会增加噪点),向右曝光可以降低高光宽容度(能降低噪点),也可以用修改影调曲线来改变高光宽容度。但是对习惯拍摄胶片的大部分JPEG直出摄影师来说,都觉得3.38EV的高光宽容度不够用,所以厂商在照相机内部做了一个向左曝光,增加高光宽容度。总是能在论坛里看见傻孩子惊叹某个照相机的宽容度高,因为过曝的RAW能拉得回来,孰不知就是一个照相机内部的向左曝光,与照相机的性能没有一毛钱的关系。对这个照相机内部的向左曝光,Adobe的DNG协议有一个标签BaselineExposure,需要在RAW解码时回调到正常曝光位置。新的DNG协议还增加了一个BaselineExposureOffset,用于dcp的影调曲线调整。

比如,sony的A7R3照相机,BaselineExposure是0.15EV,但是实测18%灰板对应RAW的数值是0.0687。如果使用Adobe的缺省影调曲线,0.0687经过影调曲线后变成0.1160,sRGB的Gamma曲线变换后是0.3750,0.3750×255=96,JPEG的RGB=96,没有达到119。没有达到的原因是sony照相机内部的影调曲线与Adobe的缺省影调曲线区别较大,用sony自己的影调曲线,0.0687经过影调曲线后变成0.1842,Gamma变换后就是119。sony自己的影调曲线比Adobe的缺省影调曲线增益大了1/3EV。所以,sony的A7R3实际的高光宽容度为log2(1.0/0.0687)=3.86EV。

到了这里,大家肯定都对18%中灰在RAW的数值非常感兴趣,按照通常照片摄影曝光的理念,这个位置非常重要,对JPEG直出来说,它能在拍摄前预判哪些高光会过曝,对拍摄RAW来说,更是你决定向左、向右曝光的依据。胶片时代,胶片制造商会告诉你18%中灰对应的胶片密度值,叫做最佳密度。数码时代,照相机厂商都不说18%中灰对应的RAW数值是多少。

所以,我们需要用高光宽容度去实测这个18%中灰的RAW位置。

我每买一款新照相机,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实测一下照相机的高光宽容度。照一张表面粗糙的白纸,对它点测光拍摄RAW照片,然后每增加1/3EV拍一张,直到曝光量加到5.0EV。导入Lightroom,把曝光减回到正常值,仔细观察纸张的表面纹理,恰好还能还原纸张表面纹理,曝光量最大的那张,就是高光宽容度,比如可能是3.7、4.0甚至4.7EV。

这样我就心中有数了,比如拍顺光下的蓝天、白云,点测光最亮的白云,直接把曝光控制到高光宽容度的最大值,这张照片就肯定不会过曝。

假如高光宽容度是4.0EV,18%中灰在RAW的数值就是1.0/(2^4.0)=0.0625,实测的这个数值已经包括了厂商内部的向左曝光修正(BaselineExposure和BaselineExposureOffset)。

有人会利用一些RAW的工具,比如RawDigger查看RAW的直方图,结果会发现,实测的高光宽容度会比RAW的溢出范围大一些,就是说,直方图上RAW的某个通道已经溢出了,但是Lightroom、ACR还能正常解码,不丢失细节。下次来说Lightroom、ACR的这个通道溢出后的高光扩展算法。

(未完待续)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7.507
主题: 48
帖子: 7250
注册: 2007年7月
年内主力装备
NIKON Z 8
RAW详解(六)

高光扩展算法(Highlight Expand)。

前面反复说过,由于CMOS匹配色温的缘故,正常光线下,RAW记录的原始照片,直接看是绿油油、黑黢黢的,G通道的数值远远大于R通道和B通道,也就是G通道最容易过曝溢出。

G通道过曝溢出,G被限制在最大值1.0,此时R通道和B通道还没有过曝溢出,数值还可以随亮度增加,结果,白平衡处理之后就变成R、B都比G大,过曝的地方颜色就会偏品。

一张照片中,最亮的肯定是过曝的地方,而过曝很亮的地方,应该是不带彩的纯白色。如果把照片中G通道过曝,R、B通道还没过曝的部分当成中性色(白色)对待,白平衡后的R、G、B应该一样大,白平衡前的R、G、B也会保持固定的比例关系,这就可以用R或者B推测出溢出后的G的实际大小,对G的数值做修正,就能恢复出过曝的颜色。

举个例子,白平衡后,白色的RGB应该一样大,反推回去,也能知道白平衡前的RGB的比例,比如是白平衡前RGB的比例关系是0.3705:1.0: 0.7356,现在的RGB是【0.89;1.0;1.0】,G、B通道都过曝溢出了,但B通道还没有溢出,按照比例关系,能推算出G=1.0/0.3705×0.89=2.4022,B=0.7356/0.3705×0.89=1.7670,也就是现在的RGB如果没有溢出限幅,颜色应该是【0.89;2.4022;1.7670】。

这就是高光扩展算法,归纳起来说,当R、G、B只有一个通道溢出时,推算溢出的通道,能还原出溢出部分的一些颜色(虽然有较大误差);当R、G、B有2个通道溢出时,利用没有溢出的通道推算,能还原出白颜色的层次。

Lightroom、ACR都有这个高光扩展算法,所以对白色的高光,即使RAW的某些通道过曝溢出了,仍然可以还原出过曝的白色的层次。以前有些解码软件内部没有这个高光扩展算法,过曝的高光就会出现品色。

前面讲到的高光宽容度的测试方法,在这个高光扩展算法下有时能提高1级左右的高光宽容度(与光源有关),但是过曝的高光可能无法准确还原颜色。如果重视高光部分的颜色,使用高光宽容度时就要保守一点,如果高光接近过曝的部分是白色,使用高光宽容度就可以大胆一些。

(未完待续)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7.507
主题: 48
帖子: 7250
注册: 2007年7月
年内主力装备
NIKON Z 8
RAW详解(七)

我们可以简单归纳一下RAW解码的过程。首先,根据色卡校准计算出的RGB2XYZ矩阵和白平衡白点的坐标,确定RAW的原始色彩空间,把RAW转换到XYZ颜色。然后,把XYZ转换到ProPhoto RGB色彩空间,在ProPhoto RGB色彩空间对HSV进一步用3DLUT校准颜色。

到此为止,RGB都的线性数据,RGB大小与CMOS的照度、景物亮度成正比,满足曝光加1级,RGB×2;曝光减1级,RGB×1/2的关系。

接下来,用1DLUT的影调曲线对R、G、B做变换,应用过影调曲线后,RGB就不再是线性数据,而是非线性数据了。

有些资料把经过影调曲线非线性变换后的R、G、B,仍然叫做线性RGB(Linear RGB),目的是与Gamma的非线性变换相区别,实际上,影调曲线是非线性曲线,应用过影调曲线后的RGB已经不是线性的了。比如,photoshop的拾色器显示的数据,RGB和HSB是Gamma校正后的数据,Lab是Gamma校正前、影调曲线后的数据,有的资料里面把从Lab转换出来的RGB,叫做Linear RGB(线性RGB),实际是经过影调曲线非线性变换后的数据。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最后,根据输出目标的色彩空间(sRGB或Adobe RGB),把Prophoto RGB转换到sRGB或者Adobe RGB,并且对R、G、B做非线性的Gamma变换。

为什么我总是强调影调曲线和Gamma曲线的非线性变换?

因为正是这个非线性变换破坏了RAW的线性色阶!单纯从bit数上说,14bit的RAW比8bit的JPEG,bit数多了6位,好像色阶更丰富。实际上,RAW的RGB是线性的,而JPEG、TIFF的RGB是非线性的,影调曲线、Gamma曲线,会把RAW的大量的色阶,压缩进JPEG、TIFF的一个色阶,这个非线性的曲线应用,会损失掉RAW的大量色阶。

所以,你在RAW的线性空间可以对RGB任意调整,出现色阶断裂全不要紧,因为很多RAW的色阶在影调曲线、Gamma曲线的转换中,会被压缩,只要留有一个色阶,JPEG、TIFF就不会出现断层。反过来则不行,JPEG在photoshop里面哪怕仅做一点点调整,色阶都会断裂,出现断层,只是这个断层你看不看得出来。很多人没有注意这个问题是因为photoshop处理后往往需要缩图,缩图的时候样条函数内插,会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断阶。

我画一个影调曲线和Gamma曲线合并的转换结果,说明这个色阶压缩的意思。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所以对线性的RAW调图,比对非线性的JPEG、TIFF调图,色阶损失要小得多,最终图像的质量也要好得多。不是对RAW调图不损失色阶,调图都会损失色阶,只不过RAW调图损失的是线性的色阶,比影调曲线变换、Gamma曲线变换损失的色阶少,在最终的JPEG、TIFF照片上几乎没有色阶损失,比在JPEG、TIFF上的调图损失的色阶要少很多。特别是RAW的向右曝光,色阶损失会更少。

(未完待续)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7.507
主题: 48
帖子: 7250
注册: 2007年7月
年内主力装备
NIKON Z 8
RAW详解(八)

这一回,我们把重点放在RAW曝光与JPEG曝光的区别上。明白这个问题需要先了解一下测光的基本原理。

最基本的测光是点测光,把测光点对准景物中的某一点,测量这个点的亮度值,然后把这个景物点当成18%(0.1842)反射率的灰板,换算出曝光的光圈、快门速度、ISO组合。不修改这个曝光组合,直接按下快门,这个景物点在照片上的亮度就是18%(0.1842)。如果这个点是白色的,sRGB的8bit的JPEG的RGB就是119。

所以我们可以说,点测光是一个完全客观的曝光依据。

用点测光,对着全部取景范围内景物,最亮的、最暗的等等、等等,测出几百个亮度值,然后综合分析这些亮度值,选择一个既能兼容最亮的景物,又能兼容最暗的景物,还能照顾到对焦点最重要的景物,给出一个可能合适的曝光组合,这就是一个主观的、也算是简单AI的测光方法。

这个方法,由奥林巴斯最早发明,叫ESP测光(评估测光),佳能改进后叫评价测光,尼康改进后叫矩阵测光,索尼学来后叫多重测光。(下文统统使用评价测光来替代这一类测光方式)

这是一个主观的测光方法,各个厂商计算出的曝光组合可以不相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佳能的评价测光特别关心对焦点的亮度情况,拍摄逆光人像时会自动提高曝光量。尼康对权衡最亮、最暗的部分最有心得,能比较好地保持高光不过曝、阴影不太黑。索尼的多重曝光也有特点,优先照顾高光不要过曝,不管顺光、逆光都是如此。

对JPEG直出来说,影调曲线固定,高光宽容度固定,前期曝光和后期曝光都是在按快门的瞬间一次完成、一步到位。所以有经验的摄影师最喜欢点测光,点测光后,自己计算、控制影调。也有摄影师使用评价测光这类测光方式,大量拍摄习惯了之后也知道这类测光的主观特点,但是用久了,一旦换门,立刻就会出现问题。坛子就经常有人抱怨索尼的照片偏暗,这实际上不能责怪厂商,评价测光完全是厂商的主观意图体现。

对RAW来说,前期曝光就一个原则,重要的高光不要过曝,后期曝光再精调照片亮度和影调关系。所以RAW最适合使用评价测光之类的测光方式。所以索尼、尼康的评价测光最适合拍摄RAW,佳能的逆光人像则容易过曝。

怎么才能保证RAW的高光不过曝呢?

最常用的办法是看直方图,结合照相机的高光过曝告警。很多人使用这个办法,网上搜搜就能找到具体做法。我不细说,我只说这个办法的局限性。

照相机显示的直方图是JPEG的,不是RAW的,照相机也没有高光扩展算法,所以用直方图估计过曝虽然可用,但是不太准确,向右曝光得不够。一般来说,按照直方图向右曝光后,如果用Lightroom、ACR解码,RAW大部分时候还可以再加1级曝光。

高光告警也是JPEG的,一样的道理,高光告警边界即使设置在255,也不一定是RAW的过曝边界。所以局部有高光告警,RAW解码时可能还是可以拉回来的。

其实照相机内部做个RAW的直方图完全没有难度,但是厂商怕搞乱了传统的摄影技法,不敢乱加这个RAW的直方图。索尼从摄像的角度给出了一个办法,搞了个“斑马线”,这个斑马线设置成“下限、109+”,正好对应RAW的溢出边界,只要RAW有溢出斑马线就会亮起来,这对拍摄RAW非常有用。109就是109%,是摄像时的最大亮度值,相当于RAW的1.0。

最后来说说RAW与JPEG的曝光区别。

JPEG的曝光是前期、后期一次完成,RAW的曝光是前期、后期分开,前期只管不过曝,后期才调整影调。这就决定了,对JPEG直出来说正确的曝光,对RAW的前期曝光来说就是错误的。对RAW来说正确的前期曝光,对JPEG直出来说,就是错误的曝光!

有很多人喜欢拍摄JPEG+RAW,细究起来,JPEG+RAW应该按JPEG曝光呢?还是按照RAW曝光呢?按RAW曝光,JPEG要么是惨白一片(向右曝光),要么是黑乎乎的(向左曝光)。要是按照JPEG曝光,RAW就既不能向左曝光、也不能向右曝光,发挥不出RAW的优势。总之是两难。

对老鸟来说,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就行了,对初学者来说,我主张彻底放弃JPEG,改成RAW解码方式,这样容易快速掌握摄影的方法。

(未完待续)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7.507
主题: 48
帖子: 7250
注册: 2007年7月
年内主力装备
NIKON Z 8
RAW详解(九)

作为RAW详解的终结篇,最后我们来说Lightroom、ACR解码时的6个基本参数,曝光、对比度、高光、阴影、白色、黑色,以及它们的调整方法。

前面反复说,RAW的曝光分为前期曝光和后期曝光,所以RAW解码的第一步就是后期调整曝光,这个曝光调整的原则就是把18%中间灰调整到合适的影调上。Lightroom、ACR内部的曝光算法就是对RAW的RGB简单地乘以一个系数,按照EV计算,这个系数就是2^EV,曝光+0.33,系数就是2^0.33=1.2570,曝光-0.7,系数就是2^(-0.7)=0.6156。

对比度的调整,就是把18%中间灰两边的亮度向外拉,亮的更亮,暗的更暗,18%中间灰保持不变。对比度滑块>0,照片反差增强;比度滑块<0,照片反差减弱。

白色(White)、黑色(black),这个以前叫“白色色阶”、“黑色色阶”,这两个参数是对RAW的RGB重新做归一化,y=(x-black)/(white-black),也就是修改RAW的边界值。比如原来照片中RAW的实际最大值是0.81,实际最小值是0.02,让white=0.81,black=0.02,RAW就重新归一化成0.0到1.0。这样相当于增加了照片的反差,但是与对比度的区别是18%中间灰的位置也变了,不像对比度调整是保持中间灰不变的。

举个例子,一张对比度过小的照片,要想增加反差,对比度调到头,黑色、白色也拉到头了,效果还是不理想怎么办?可以减曝光,减曝光后RAW的实际最大值降低了,就是white小了,再用白色滑块拉,能进一步提高对比度。

高光、阴影,这是对影调曲线弯曲程度的修改,可以改变影调的映射关系。

在这几个参数的调整中,需要注意一下几点。

1、曝光加大,会增加暗部噪点,所以应该尽可能在拍摄时向右曝光,后期只减少不加大。加大曝光会影响照片质量。

2、尽量优先使用黑色、白色调整照片反差(对比度),因为用黑色、白色调节对比度比直接调“对比度”照片的色调更柔和,反差更均匀,照片观感更好。

3、优先使用高光、阴影调整影调曲线,而不要用Lightroom、ACR里面的曲线调整影调曲线。高光、阴影对影调曲线的调整比曲线直接调整更平滑,影调曲线越平滑,色阶变化越均匀,照片看起来越舒服,如果影调曲线平滑度不够,照片的色调看起来就生硬。

4、最后请注意,黑色、白色、高光、阴影的调整,会对18%中间灰有一点影响,所以曝光可能需要多次调整才能准确。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22.928
主题: 1
帖子: 694
注册: 2003年1月
精彩好文。慢慢学习!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636
主题: 16
帖子: 606
注册: 2016年2月
看不懂,但是有一点挺赞同,自然光下,点测光脸部+1到2档曝光挺好用的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031
主题: 0
帖子: 27
注册: 2013年6月
@rivershaw老师,读了《RAW详解》这篇文章,收获很大,解决了很多以前困惑的问题!那么进一步提个更深的问题:                        现在绝大多数相机厂商提供的RAW文件中的数据都是14位的,还有16位的(比如HUAWEI手机P40PRO),可是SONY的RM10M4的RAW是12位的。请问这样的4倍以上的数据精度差别,对于图像的画质、色彩以及前期拍、照后期的调整,到底有多大的差异!!!很想听听您的讲解!!! 本帖最后由 lzy5 于 2021-1-27 05:42 编辑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7.507
主题: 48
帖子: 7250
注册: 2007年7月
年内主力装备
NIKON Z 8
lzy5 发表于 2021-1-27 05:41
@rivershaw老师,读了《RAW详解》这篇文章,收获很大,解决了很多以前困惑的问题!那么进一步提个更深的问题:                        现在绝大多数相机厂商提供的RAW文件中的数据都是14位的,还有16位的(比如HUAWEI手机P40PRO),可是SONY的RM10M4的RAW是12位的。请问这样的4倍以上的数据精度差别,对于图像的画质、色彩以及前期拍、照后期的调整,到底有多大的差异!!!很想听听您的讲解!!!


我前面只提了高光宽容度,它是18%灰对应RAW的数值。实际上也存在着阴影宽容度,就是这个RAW数值到图像最暗还能分辨出细节的范围。

图像最暗部分还能分辨出细节,就是一个噪声指标。噪声比信号还大,图像湮灭在噪声中无法分辨细节,就是阴影宽容度的最小边界。

对于噪声,有下面几个比较重要的概念:

1、量化噪声。即使原始的模拟信号噪声为0,数字量化后也会产生噪声,这个噪声是量化噪声。量化bit数越少,这个噪声越大。

2、CMOS本身存在固有噪声,从目前的照相机情况看,CMOS固有噪声可能索尼更低一点点,佳能稍高一点点,但都被先进的半导体工艺做得很低了,区别不是太大。

3、对图像来说,还有一类与CMOS无关的噪声,叫做光子散弹噪声,是CMOS在快门开启的时间段内,每个像素接受到的光子数不均匀产生的噪声。显然,像素面积越大、接受到的光子数越多,这个噪声越大,所以有光的时候,CMOS的固定噪声就可以忽略不计了。但是光子就是信号,光子数越多,信号越强,这个光子散弹噪声的信噪比越高,对画质影响越小。光子散弹噪声就是人们常说的高感噪声。

所以,RAW的bit数选多少合适,要看上面几个噪声的情况而定。如果RAW的bit数很高,量化噪声虽然很小,但是CMOS固有噪声、光子散弹噪声很大,量化后RAW的低bit位上都是噪声,bit数再高也没有意义。反过来,CMOS固有噪声、光子散弹噪声很小,RAW的bit数不够,量化噪声很大,也不利于提高照片画质。

量化噪声、CMOS固有噪声、光子散弹噪声,共同决定图像的噪声水平,共同影响能分辨的信号最小值。这个噪声的指标,往往用动态范围(宽容度)来衡量,动态范围大(宽容度高)意思就是量化噪声、CMOS固有噪声、光子散弹噪声合并的总噪声更小。

噪声一般都是用信噪比来衡量,信噪比高就是信号大、噪声小。信噪比高,噪声在照片上不明显,也容易被各种降噪算法消除。信噪比低,噪声在照片上就明显,区分信号与噪声就困难,降噪也困难。

目前的数码照相机,光子散弹噪声是主要问题。单个像素面积大、光子散弹噪声信噪比高,比如全幅照相机,就需要更多的bit数量化,以降低量化噪声影响,所以一般都是14bit。如果像素密度高、光子散弹噪声信噪比低,就不需要特别高的bit数量化,比如M43照相机还是使用12bit量化。某些极低像素密度的中画幅照相机据说使用了16bit的RAW。

我不太相信P40是16bit的RAW,因为没有意义。明显P40的像素密度极高,光子散弹噪声的影响也就会非常严重,用12bit的量化足够了,应该不会使用16bit。

很可能是有人搞错了,因为Huawei采用了DNG格式的RAW,DNG格式是支持16bit的RGB的,所以不是16bit的CFA,而是从CFA做demosaic后转换成了16bit的RGB,就像是16bit的TIFF一样,而不是16bit的CFA。说RAW的bit数,都是指CFA的有效位宽,而不是RGB的位宽。当然,P40从原始的CMOS输出,经过各种图像处理,重新生成一个16bit的CFA存储在RAW里面也不是不可能,只不过针对原始的CMOS输出,用16bit的量化实在是没有必要。

对一张照片来说,亮的地方信号大,信噪比高,不容易发现噪点,噪点都存在于照片的暗部,越黑的部分信噪比越差。但是直接看这张照片,黑暗的部分不容易看清楚,也能掩盖噪点。所以,对噪点来说,后期提亮是最要命的事情,提亮会严重暴露出噪点。

所以数码摄影对付噪点的关键是前期向右曝光,就是尽量增加曝光量(开大光圈、降低快门速度),增加曝光量就是增大CMOS接受到的光子数,这能有效提高光子散弹噪声的信噪比。而后期减曝光降低照片亮度,把原本显眼的噪点压暗到黑暗处,让它不明显。

最后请注意,提高ISO不是向右曝光!!!提高ISO能让照片更亮,但提高ISO不能改变曝光量,不能增加光子数。所以要谨记,提高ISO不是向右曝光,不能有效降低光子散弹噪声的影响。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7.307
主题: 25
帖子: 1654
注册: 2015年8月
曲高和寡,像LZ这样的人才是论坛的栋梁。学习中。
(1)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031
主题: 0
帖子: 27
注册: 2013年6月
rivershaw 发表于 2021-1-27 08:13
我前面只提了高光宽容度,它是18%灰对应RAW的数值。实际上也存在着阴影宽容度,就是这个RAW数值到图像最暗还能分辨出细节的范围。

图像最暗部分还能分辨出细节,就是一个噪声指标。噪声比信号还大,图像湮灭在噪声中无法分辨细节,就是阴影宽容度的最小边界。

对于噪声,有下面几个比较重要的概念:

1、量化噪声。即使原始的模拟信号噪声为0,数字量化后也会产生噪声,这个噪声是量化噪声。量化bit数越少,这个噪声越大。

2、CMOS本身存在固有噪声,从目前的照相机情况看,CMOS固有噪声可能索尼更低一点点,佳能稍高一点点,但都被先进的半导体工艺做得很低了,区别不是太大。

3、对图像来说,还有一类与CMOS无关的噪声,叫做光子散弹噪声,是CMOS在快门开启的时间段内,每个像素接受到的光子数不均匀产生的噪声。显然,像素面积越大、接受到的光子数越多,这个噪声越大,所以有光的时候,CMOS的固定噪声就可以忽略不计了。但是光子就是信号,光子数越多,信号越强,这个光子散弹噪声的信噪比越高,对画质影响越小。光子散弹噪声就是人们常说的高感噪声。

所以,RAW的bit数选多少合适,要看上面几个噪声的情况而定。如果RAW的bit数很高,量化噪声虽然很小,但是CMOS固有噪声、光子散弹噪声很大 ...
谢谢,还有一点不明白:RAW的bit数是怎么来的,不是由A/D变换器的位数决定的吗?不是硬件采样的精度吗?顺便发一个华为手机P40pro RAW文件数据的截图,为了方便您答复我的疑问。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30.071
主题: 23
帖子: 6229
注册: 2004年2月
现在乌鸡少有的技术贴,一定要留个痕迹

又想起了当年建筑等大侠。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7.507
主题: 48
帖子: 7250
注册: 2007年7月
年内主力装备
NIKON Z 8
lzy5 发表于 2021-1-27 10:28
谢谢,还有一点不明白:RAW的bit数是怎么来的,不是由A/D变换器的位数决定的吗?不是硬件采样的精度吗?顺便发一个华为手机P40pro RAW文件数据的截图,为了方便您答复我的疑问。


你能把P40的这个RAW(DNG)发给我看看吗?[email]rivershaw@sina.com[/email]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801
主题: 18
帖子: 780
注册: 2019年11月
首页插入学习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回复主题: RAW详解
功能受限
游客无回复权限,请登录后再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