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RAW详解
倒序浏览
主题图片汇总
主题内检索
浏览:14675 回帖:296
游客没有回帖权限
老坛泡菜
泡网分: 5.217
主题: 49
帖子: 4055
注册: 2012年1月
众测俱乐部标识
年内主力装备
DSC-R1
OPPO Find X6 Pro
rivershaw 发表于 2021-1-29 11:00
颜色的原理,加色法的三基色是RGB,减色法的三基色是MCY,显然RYYB是不符合颜色的最基本原理的。所以RYYB的说法,意思是我的RGGB的G,不是很绿,稍微偏黄一点,而不是彻底用Y替代掉G。

G偏Y一点有什么好处呢?

会使CMOS的匹配色温稍高一点,P40的CMOS匹配色温是3893K(-130),的确比一般照相机CMOS的色温要高一点,大部分照相机的CMOS色温都在3000K以下。

CMOS的匹配色温,我在前面帖子里讲过了,因为CMOS的匹配色温比日光低很多,这会造成日光下拍片B通道的输出非常小,B的色阶数很少,提高一点CMOS的色温,能改善B通道的色阶,提升一点点画质。

这也是高像素密度CMOS迫不得已采用的办法,最基本的原理就是相同能量下,色温越高的光源,光子数越少。给CMOS戴上一个偏黄的滤镜,能降低光源的色温(提高CMOS的色温),能让ISO相同的情况下,多接受一些光子,改善一点点光子散弹噪声的信噪比。

这个技术,照相机里面最早是奥林巴斯用在M43上的,现在手机也拿来用了。 ...


请问是否意味着RYYB的COMS出片,会偏色多些,不容易调整?

最近看到几大国产手机品牌的旗舰型号,主摄和超广角的CMOS面积都达到了1/1.5左右规格,即以前旗舰卡片机的规格。试了一下RAW文件,感觉画质还可以。但发现华为P40 PRO的RAW文件,使用lightroom默认解出的颜色偏得有些大。不知是否正常?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7.507
主题: 48
帖子: 7250
注册: 2007年7月
年内主力装备
NIKON Z 8
chentangA 发表于 2021-4-10 14:20
请问是否意味着RYYB的COMS出片,会偏色多些,不容易调整?

最近看到几大国产手机品牌的旗舰型号,主摄和超广角的CMOS面积都达到了1/1.5左右规格,即以前旗舰卡片机的规格。试了一下RAW文件,感觉画质还可以。但发现华为P40 PRO的RAW文件,使用lightroom默认解出的颜色偏得有些大。不知是否正常?


不会的,RYYB经过色卡校准后不会有偏色的问题。

LR解码手机的RAW出现偏色,主要原因可能是Adobe没有制作针对这款手机的dcp,没有对应的dcp,只能使用手机推荐的白平衡、颜色矩阵,但LR的颜色算法可能与手机不同,手机可能有颜色渲染,LR没有,这样颜色区别可能就比较大。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5.217
主题: 49
帖子: 4055
注册: 2012年1月
众测俱乐部标识
年内主力装备
DSC-R1
OPPO Find X6 Pro
rivershaw 发表于 2021-4-10 16:56
不会的,RYYB经过色卡校准后不会有偏色的问题。

LR解码手机的RAW出现偏色,主要原因可能是Adobe没有制作针对这款手机的dcp,没有对应的dcp,只能使用手机推荐的白平衡、颜色矩阵,但LR的颜色算法可能与手机不同,手机可能有颜色渲染,LR没有,这样颜色区别可能就比较大。


谢谢您的指点,那我就放心了。本来有点想买华为手机,可担心RYYB传感器会产生天生的偏色问题。

另外,请问手机的dng文件,用什么软件编辑比较好?我试了一下,华为和VIVO的dng文件,只有lightroom和camera raw才能打开,我自己以前习惯的capture one 和DXO都打不开。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3.833
主题: 45
帖子: 3365
注册: 2013年1月
BlueM 发表于 2021-4-10 10:56
嗯,原始数据确实需要拉到16bit,这样方便处理也不易失真,当然这是有代价的——会牺牲一些上载效率。


是的。我DNG用的不多,不过现在的摄像头底层API的RAW格式,很多都提供了DNG封装接口。而传统相机用DNG的很少,基本都是手机、无人机、摄像头啥的。我手头用过的,不管采样位深多少,但是储存都是16bit。

华为Mate 10 /DNG
[EXIF] BitsPerSample: 16
[EXIF] WhiteLevel: 1023
[EXIF] Compression: Uncompressed
[EXIF] UniqueCameraModel: HUAWEI NXT-CL00-HUAWEI-HUAWEI

360摄像头,insta360 One
[EXIF] BitsPerSample: 16
[EXIF] WhiteLevel: 16383
[EXIF] Compression: Uncompressed
[EXIF] UniqueCameraModel: Insta360 ONE

大疆无人机 精灵3
[EXIF] BitsPerSample: 16
[EXIF] WhiteLevel: 16383
[EXIF] Compression: Uncompressed
[EXIF] UniqueCameraModel: FC300C

大疆无人机 御
[EXIF] BitsPerSample: 16
[EXIF] WhiteLevel: 16383
[EXIF] Compression: Uncompressed
[EXIF] UniqueCameraModel: FC220

华为 P30手机
[EXIF] BitsPerSample: 16
[EXIF] WhiteLevel: 4095
[EXIF] Compression: Uncompressed
[EXIF] UniqueCameraModel: VOG-AL00-HUAWEI-HUAWEI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7.507
主题: 48
帖子: 7250
注册: 2007年7月
年内主力装备
NIKON Z 8
chentangA 发表于 2021-4-10 17:53
谢谢您的指点,那我就放心了。本来有点想买华为手机,可担心RYYB传感器会产生天生的偏色问题。

另外,请问手机的dng文件,用什么软件编辑比较好?我试了一下,华为和VIVO的dng文件,只有lightroom和camera raw才能打开,我自己以前习惯的capture one 和DXO都打不开。


DNG是Adobe推出的类似RAW的文件格式,用Adobe的Lightroom、ACR软件编辑可以比较好的兼容。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5.217
主题: 49
帖子: 4055
注册: 2012年1月
众测俱乐部标识
年内主力装备
DSC-R1
OPPO Find X6 Pro
rivershaw 发表于 2021-4-10 18:10
DNG是Adobe推出的类似RAW的文件格式,用Adobe的Lightroom、ACR软件编辑可以比较好的兼容。


谢谢!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041
主题: 0
帖子: 31
注册: 2018年10月
rivershaw 发表于 2021-1-24 07:23
RAW详解(八)

这一回,我们把重点放在RAW曝光与JPEG曝光的区别上。明白这个问题需要先了解一下测光的基本原理。

最基本的测光是点测光,把测光点对准景物中的某一点,测量这个点的亮度值,然后把这个景物点当成18%(0.1842)反射率的灰板,换算出曝光的光圈、快门速度、ISO组合。不修改这个曝光组合,直接按下快门,这个景物点在照片上的亮度就是18%(0.1842)。如果这个点是白色的,sRGB的8bit的JPEG的RGB就是119。

所以我们可以说,点测光是一个完全客观的曝光依据。

用点测光,对着全部取景范围内景物,最亮的、最暗的等等、等等,测出几百个亮度值,然后综合分析这些亮度值,选择一个既能兼容最亮的景物,又能兼容最暗的景物,还能照顾到对焦点最重要的景物,给出一个可能合适的曝光组合,这就是一个主观的、也算是简单AI的测光方法。

这个方法,由奥林巴斯最早发明,叫ESP测光(评估测光),佳能改进后叫评价测光,尼康改进后叫矩阵测光,索尼学来后叫多重测光。(下文统统使用评价测光来替代这一类测光方式)

这是一个主观的测光方法,各个厂商计算出的曝光组合可以不相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佳能的评价测光特别关心对焦点的亮度情况,拍摄逆光人像时会自动提高曝光量。尼康对权衡最亮、 ...


@rivershaw  难得的技术帖,强烈支持。我不太懂摄影,只能算是有一点了解,所以有几个地方不太理解,还望您解惑。谢谢。

1、关于点测光的原理。您最后提到“如果这个点是白色的,sRGB的8bit的JPEG的RGB就是119。”我觉的“这个点是白色的”并非必要条件吧。根据曝光标准,不论点测光对象的实际明暗如何,经过影调曲线调整后的值都应该是0.1842,再经过sRGB伽马曲线变换后值都应该是119。

2、评价测光是否最适合RAW曝光。正如您所说,RAW前期曝光的原则就是确保重要高光不过曝光,虽然尼康、索尼的评价测光会兼顾高光和阴影,但我觉的它们无法判断哪些是重要的高光,哪些是不重要的高光,重要或不重要完全是拍摄者的主观判断,相机无法替代。因此我觉的如果已经知道相机的高光宽容度,对于RAW的前期曝光还是点测光为好。具体来讲,拍摄时可以对场景中重要的高光进行点测光,然后再用高光宽容度补偿,这样应该基本达到了向右曝光的极限。只要高光宽容度是准确的,甚至查看直方图也没啥必要了。

3、关于如何知道相机的高光容度。您用实测的办法来解决是一种方法,我想到另一种方法不知是否可行。既然高光宽容度只与影调曲线有关,那么只要知道影调曲线就可以知道高光宽容度。基于此,可以把RAW转换为DNG,或者直接查看dcp文件就可以获得相机的影调曲线,然后就可依此确定相机的高光宽容度。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7.507
主题: 48
帖子: 7250
注册: 2007年7月
年内主力装备
NIKON Z 8
逐色追影 发表于 2021-4-17 10:38
@rivershaw  难得的技术帖,强烈支持。我不太懂摄影,只能算是有一点了解,所以有几个地方不太理解,还望您解惑。谢谢。

1、关于点测光的原理。您最后提到“如果这个点是白色的,sRGB的8bit的JPEG的RGB就是119。”我觉的“这个点是白色的”并非必要条件吧。根据曝光标准,不论点测光对象的实际明暗如何,经过影调曲线调整后的值都应该是0.1842,再经过sRGB伽马曲线变换后值都应该是119。

2、评价测光是否最适合RAW曝光。正如您所说,RAW前期曝光的原则就是确保重要高光不过曝光,虽然尼康、索尼的评价测光会兼顾高光和阴影,但我觉的它们无法判断哪些是重要的高光,哪些是不重要的高光,重要或不重要完全是拍摄者的主观判断,相机无法替代。因此我觉的如果已经知道相机的高光宽容度,对于RAW的前期曝光还是点测光为好。具体来讲,拍摄时可以对场景中重要的高光进行点测光,然后再用高光宽容度补偿,这样应该基本达到了向右曝光的极限。只要高光宽容度是准确的,甚至查看直方图也没啥必要了。

3、关于如何知道相机的高光容度。您用实测的办法来解决是一种方法,我想到另一种方法不知是否可行。既然高光宽容度只与影调曲线有关,那么只要知道影调曲线就可以知道高光宽容度。基于此,可以把RAW转换为DNG,或者直接查看dcp文件就可以获得相机的影调曲线,然后就可依此确定相机的高光宽容度。


1、理论上说,点测光的亮度值是0.1842,就是XYZ的Y=0.1842,不同的X、Z对应的R、G、B可能有很多不同的数值,比如,RGB=【235;0;0】、【140;116;0】、【111;124;80】,这些颜色的亮度Y都是0.1842,都符合点测光条件,只有当测光点是白色时,XYZ=D65×0.1842,才有RGB=【119;119;119】。(这里的D65=【0.9504;1;1.0889】)

2、你说得对,哪些高光重要是由拍摄者判断的。所以sony的多重测光,优先保证最亮的高光不过曝溢出。很多情况下,最亮的高光也就是拍摄者认为的重要的高光。“对场景中重要的高光进行点测光,然后再用高光宽容度补偿,这样应该基本达到了向右曝光的极限”,这的确是个好方法,比看JPEG的直方图更好,我经常这样做。

3、你提到的这种方法比较困难,一是厂商内部会做向左偏移的曝光修正,BaselineExposure和BaselineExposureOffset,不解码RAW,很难知道这两个数值。二是白平衡之前的RGB与白平衡之后的RGB相差很大,溢出要看白平衡之前的RGB,而白平衡之前的亮度方程不确定的情况下,点测光的亮度值Y很难换算出RGB的数值。三是dcp不一定包含影调曲线,如果dcp没有,就要实测Adobe使用的影调曲线。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041
主题: 0
帖子: 31
注册: 2018年10月
rivershaw 发表于 2021-4-17 13:32
1、理论上说,点测光的亮度值是0.1842,就是XYZ的Y=0.1842,不同的X、Z对应的R、G、B可能有很多不同的数值,比如,RGB=【235;0;0】、【140;116;0】、【111;124;80】,这些颜色的亮度Y都是0.1842,都符合点测光条件,只有当测光点是白色时,XYZ=D65×0.1842,才有RGB=【119;119;119】。(这里的D65=【0.9504;1;1.0889】)

2、你说得对,哪些高光重要是由拍摄者判断的。所以sony的多重测光,优先保证最亮的高光不过曝溢出。很多情况下,最亮的高光也就是拍摄者认为的重要的高光。“对场景中重要的高光进行点测光,然后再用高光宽容度补偿,这样应该基本达到了向右曝光的极限”,这的确是个好方法,比看JPEG的直方图更好,我经常这样做。

3、你提到的这种方法比较困难,一是厂商内部会做向左偏移的曝光修正,BaselineExposure和BaselineExposureOffset,不解码RAW,很难知道这两个数值。二是白平衡之前的RGB与白平衡之后的RGB相差很大,溢出要看白平衡之前的RGB,而白平衡之前的亮度方程不确定的情况下,点测光的亮度值Y很难换算出RGB的数值。三是dcp不一定包含影调曲线,如果dcp没有,就要实测Adobe使用的影调曲线。

...


谢谢!

1、关于点测光,或许我表述得不太准确。准确的表述似乎应该是“只要点测光的对象是中性灰,标准曝光后的sRGB值就是【119,119,119】”。因为对于中性灰景物而言,其反射的应该是一定比例的光源色(相当于是对D65光源XYZ【0.9504,1,1.0889】的等比例缩小),标准曝光的结果应该就是再将它们等比例缩放到XYZ=D65×0.1842,这样,相应的sRGB值应该都是【119,119,119】”。比如,对18%灰板点测光,标准曝光的sRGB值应该也是【119,119,119】”。

2、关于根据影调曲线查找高光宽容度,当然是假设可以得到影调曲线的情况下。经过您的提示,我也觉的此法不可行。主要是因为影调曲线是作用于白平衡校正后的RAW数据,而不是白平衡校正前的RAW数据,纵然通过影调曲线可以查得一个高光宽容度,但也无法准确反应白平衡校正前的真正的高光宽容度(我对亮度方程不熟悉)。至于厂商内部的向左偏移曝光修正感觉应该不是问题,因为这种情况下,要达到标准曝光,影调曲线必定相应会有一定的增益(也就是说,影调曲线本身已经匹配了这种向左偏移曝光修正)。正如您在帖中例举的sony的A7R3一样,BaselineExposure是0.15EV,但它的影调曲线也比Adobe的缺省影调曲线增益大了1/3EV,根据它自己的影调曲线可查出18%灰板的RAW数据值为0.0687,和您提供的实测值是一致的。

不知我的理解对不对,请指正。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7.507
主题: 48
帖子: 7250
注册: 2007年7月
年内主力装备
NIKON Z 8
逐色追影 发表于 2021-4-17 22:15
谢谢!

1、关于点测光,或许我表述得不太准确。准确的表述似乎应该是“只要点测光的对象是中性灰,标准曝光后的sRGB值就是【119,119,119】”。因为对于中性灰景物而言,其反射的应该是一定比例的光源色(相当于是对D65光源XYZ【0.9504,1,1.0889】的等比例缩小),标准曝光的结果应该就是再将它们等比例缩放到XYZ=D65×0.1842,这样,相应的sRGB值应该都是【119,119,119】”。比如,对18%灰板点测光,标准曝光的sRGB值应该也是【119,119,119】”。

2、关于根据影调曲线查找高光宽容度,当然是假设可以得到影调曲线的情况下。经过您的提示,我也觉的此法不可行。主要是因为影调曲线是作用于白平衡校正后的RAW数据,而不是白平衡校正前的RAW数据,纵然通过影调曲线可以查得一个高光宽容度,但也无法准确反应白平衡校正前的真正的高光宽容度(我对亮度方程不熟悉)。至于厂商内部的向左偏移曝光修正感觉应该不是问题,因为这种情况下,要达到标准曝光,影调曲线必定相应会有一定的增益(也就是说,影调曲线本身已经匹配了这种向左偏移曝光修正)。正如您在帖中例举的sony的A7R3一样,BaselineExposure是0.15EV,但它的影调曲线也比Adobe的缺省影调曲线增益大了1/3EV,根据它自己的影调曲线可查出 ...


1、就是这个意思。

2、BaselineExposure和BaselineExposureOffset不是用影调曲线补偿回来的,是直接用曝光补偿。除了BaselineExposure和BaselineExposureOffset,另外还会用影调曲线提升18%中度灰。所以,A7R3的RAW解码,dcp用“Adobe标准”、“Adobe颜色”与“相机标准”相比,中度灰会低0.3EV,原因是“Adobe标准”、“Adobe颜色”的影调曲线与“相机标准”的影调曲线不一样,对中度灰的提升作用不一样。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041
主题: 0
帖子: 31
注册: 2018年10月
rivershaw 发表于 2021-4-18 03:11
1、就是这个意思。

2、BaselineExposure和BaselineExposureOffset不是用影调曲线补偿回来的,是直接用曝光补偿。除了BaselineExposure和BaselineExposureOffset,另外还会用影调曲线提升18%中度灰。所以,A7R3的RAW解码,dcp用“Adobe标准”、“Adobe颜色”与“相机标准”相比,中度灰会低0.3EV,原因是“Adobe标准”、“Adobe颜色”的影调曲线与“相机标准”的影调曲线不一样,对中度灰的提升作用不一样。


谢谢您解惑。我很喜欢您的这种技术帖,许多内容都是逐字逐句地反复看,努力地尝试理解您表述的意思,因此也会有许多疑惑,但愿您不要嫌烦。

1、关于RAW解码过程中的非线性操作,我觉的不仅仅只有影调曲线和gamma曲线,诸如3DLUT之类的操作以及象ACR中HSL调整、渐变滤镜、径向滤镜等都应该是非线性操作。因此,只进行影调曲线和gamma曲线的逆变换还不能真正还原到线性值。把非线性的JPG还原到线性的RAW,在计算机视觉领域目前似乎还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内容。

2、ACR不仅可以解码RAW,还可以对JPG进行编辑,那么ACR载入JPG时,是否会尝试进行这种线性还原呢?理论上有两种选择:一种是不进行这种线性还原,直接将JPG的色彩空间转换到ACR的工作空间即线性ProPhotoRGB,以此作为起点进行编辑(相当于以前RAW解码时所进行的各种编辑调整都已经固化到图像数据中)。另一种是尝试进行线性还原。这基本上相当于把JPG还原到RAW一样,原来解码时各种编辑调整并没有固化到图像数据中,而是作为元数据一样存在,ACR的后续编辑调整相当于只是相当于修改这些元数据。在RAW解码时的各种编辑调整参数不可知的情况下,后一种方案的实现目前来看似乎是不可能的事。还有一种情况,假如RAW解码的JPG又在PS中进行了大量的编辑操作,或者干脆在PS中从空画布开始随意涂鸦几笔直接创建一个JPG,那么ACR又该如何处置呢?还会试图进行线性还原吗?

3、您在帖中提到ACR处理JPG时会尝试进行影调曲线的还原,而且还提到“如果JPEG不是Lightroom、ACR解码的结果,或者根本没有内嵌XMP元数据,Camera Raw滤镜只能用一条套用的影调曲线还原。”我想知道的是,您的这个结论是基于您实际验证的结果呢,还是来自某个权威资料?如果是您实际验证的结果,那么您是如何验证的呢?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7.507
主题: 48
帖子: 7250
注册: 2007年7月
年内主力装备
NIKON Z 8
逐色追影 发表于 2021-4-18 11:41
谢谢您解惑。我很喜欢您的这种技术帖,许多内容都是逐字逐句地反复看,努力地尝试理解您表述的意思,因此也会有许多疑惑,但愿您不要嫌烦。

1、关于RAW解码过程中的非线性操作,我觉的不仅仅只有影调曲线和gamma曲线,诸如3DLUT之类的操作以及象ACR中HSL调整、渐变滤镜、径向滤镜等都应该是非线性操作。因此,只进行影调曲线和gamma曲线的逆变换还不能真正还原到线性值。把非线性的JPG还原到线性的RAW,在计算机视觉领域目前似乎还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内容。

2、ACR不仅可以解码RAW,还可以对JPG进行编辑,那么ACR载入JPG时,是否会尝试进行这种线性还原呢?理论上有两种选择:一种是不进行这种线性还原,直接将JPG的色彩空间转换到ACR的工作空间即线性ProPhotoRGB,以此作为起点进行编辑(相当于以前RAW解码时所进行的各种编辑调整都已经固化到图像数据中)。另一种是尝试进行线性还原。这基本上相当于把JPG还原到RAW一样,原来解码时各种编辑调整并没有固化到图像数据中,而是作为元数据一样存在,ACR的后续编辑调整相当于只是相当于修改这些元数据。在RAW解码时的各种编辑调整参数不可知的情况下,后一种方案的实现目前来看似乎是不可能的事。还有一种情况,假如RAW解码的JPG又在PS中进行了大量 ...


1、你说得非常对!HSV的3DLUT,对V是有非线性调整的,但是这种非线性调整幅度比较小,而且是随机的,不是影调曲线那样固定规律的,所以一般都算HSV的非线性改变。如果出现HSV对V的大幅度固定偏移调整,就要废弃这个3DLUT,重新校准曝光后再重新做HSV数据表。

2、3、我在ProPhoto RGB色彩空间做几个色块,保存成TIFF文件,然后在ACR里面加一级曝光,然后对比数据。我把TIFF的RGB做Gamma反变换后,再按照Adobe的缺省影调曲线反变换,对RGB加一级曝光就是线性RGB×2,再应用影调曲线和Gamma,最后的结果与ACR里面加一级曝光比较吻合。如果不做影调曲线反变换,数据差别很大,所以判断ACR里面要做影调曲线反变换。你也可以这样验证一下。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7.507
主题: 48
帖子: 7250
注册: 2007年7月
年内主力装备
NIKON Z 8
rivershaw 发表于 2021-4-18 14:34
1、你说得非常对!HSV的3DLUT,对V是有非线性调整的,但是这种非线性调整幅度比较小,而且是随机的,不是影调曲线那样固定规律的,所以一般都算HSV的非线性改变。如果出现HSV对V的大幅度固定偏移调整,就要废弃这个3DLUT,重新校准曝光后再重新做HSV数据表。

2、3、我在ProPhoto RGB色彩空间做几个色块,保存成TIFF文件,然后在ACR里面加一级曝光,然后对比数据。我把TIFF的RGB做Gamma反变换后,再按照Adobe的缺省影调曲线反变换,对RGB加一级曝光就是线性RGB×2,再应用影调曲线和Gamma,最后的结果与ACR里面加一级曝光比较吻合。如果不做影调曲线反变换,数据差别很大,所以判断ACR里面要做影调曲线反变换。你也可以这样验证一下。


少了一个“不”, 本帖最后由 rivershaw 于 2021-4-18 20:39 编辑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3.833
主题: 45
帖子: 3365
注册: 2013年1月
xeransis 发表于 2021-3-31 02:08
居然错过了这么好的帖子! 收藏收藏!

原理看明白了,@rivershaw 想请教一下, 这个非线性的影调曲线在photoshop处理图片的过程中是什么时候被应用的。 如果我用ACR打开一张raw, 是下面的流程吗? 还是说在第二步在photoshop里面打开以后,无论工作色彩空间和bit数如何设置,在进行进一步处理之前都已经应用了文中提到的影调曲线或者Gama曲线了? 还是说如果设置色彩空间是16bit则不应用影调曲线,8bit就会应用?

1. 在ACR的界面中调整raw包括白平衡等等,仍然是在raw的线性空间调整;
2. 调整到我比较满意了点打开,此时选择的空间如果是adobeRGB 16bit, 那么仍然是线性空间内;
3. 进一步做其他的调整和应用图层, 滤镜等等,仍然是在线性空间内;
4. 调整满意保存为jpg,此时应用影调曲线,转换色彩空间到输出空间比如sRGB,量化到8bit并且进行JPG压缩。


这个问题的知识点,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线性空间”、“影调函数”、“Raw文件的非可视性”、“内部色彩空间”,最终这类问题都会指向“设置ProPhoto RGB”,为了“避免”色阶啥的。这很多都是概念理解不精进,导致色彩管理的参数设置不精准,要么设置错误,要么得不偿失,无谓的多做很多。

我先说一下答案,这个“影调曲线”是应用在1和2,这两个过程中任何的渲染(可以理解为预览)RAW文件,都要应用到影调曲线(tone curve)。这个不是“线性”或“非线性”的问题,和是否“线性”关系不大。被一些粗浅的软文渲染,很多用户潜意识认为“线性空间”才能放手大干,不损失宽容度,才高级。这都是不理解何为“线性”空间。

首先,我们知道曲线有“影调曲线”、Gamma曲线。Gamma曲线比较好理解,主要是为了8位编码效率,尤其是显示是24位,需要特别利用8位的宽度。这种Gamma是一种约定,只要记录(数据)、传输(显卡)、显示(显示器)大家一致就能精确显示。

一般而言,我们所指的“线性空间”其实就是指Gamma校正后的线性空间,而不是“影调曲线”。这东西,比起影像的人,那些搞3D的,搞游戏的,搞AI识别的,栽在Gamma Correction上的太多了。去看看那些苦逼码农,很多都不懂色彩知识。莫名陷入这种东西,怎么混色出其他颜色了,百思不得姐。

那么我们影像所说“影调曲线”到底什么意思呢?这也有理论基础。首先要记住,Raw没有颜色只有RGB数据。这句话的意思是RAW本身具有“非显示性”。影像记录的CMOS(RAW)和显示设备(不管是显示器,或者灯光/纸张/油墨组合)之间亮度差异非常大。比如说,汽车大灯、电焊的弧光,这样在RAW里面可以分别记录,但在显示设备中都是全白。为什么RAW文件不经过“影调曲线”会灰灰的,就是因为过于RAW记录的动态范围远远大于显示设备。简单说,RAW是定影,显示器是显影,所谓"影调曲线"就是之间的一个桥梁。把过亮的压缩一下,过暗保留一下。我认为经过”影调曲线“调整的,仍旧是线性空间,仍旧保留了”影像的宽容度/精度“。

因为不同的”色彩空间“定义的白点、色温、亮度范围不同。所以,影调曲线取决于摄影场景(高光比例,比如风景、人物模式)、目标色彩空间(sRGB、AdobeRGB、ProPhotoRGB,以及目前流行HDR)而不同。没有影调曲线,原始RAW数据亮度关系不协调。所以,影调曲线的意义,就是让你载入色彩空间的时候,有一个大致可以看的影像。具体你可以进PS再调整嘛。

一般而言,线性空间客户最终没必要知道,这是码农的苦逼活。我使用的色彩空间手册作者,强烈不建议开放给用户使用。

我建议程序员不要允许向用户开放把线性空间用作一般用途的优化选项,或提供一个专门的工作流程来处理,而对用户屏蔽所谓“线性空间优化”。对于最终用户,我建议不要使用线性XYZ空间。他们不管在存储、图像处理,他们都得不到任何好处。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7.507
主题: 48
帖子: 7250
注册: 2007年7月
年内主力装备
NIKON Z 8
stevenkoh 发表于 2021-4-21 17:36
这个问题的知识点,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线性空间”、“影调函数”、“Raw文件的非可视性”、“内部色彩空间”,最终这类问题都会指向“设置ProPhoto RGB”,为了“避免”色阶啥的。这很多都是概念理解不精进,导致色彩管理的参数设置不精准,要么设置错误,要么得不偿失,无谓的多做很多。

我先说一下答案,这个“影调曲线”是应用在1和2,这两个过程中任何的渲染(可以理解为预览)RAW文件,都要应用到影调曲线(tone curve)。这个不是“线性”或“非线性”的问题,和是否“线性”关系不大。被一些粗浅的软文渲染,很多用户潜意识认为“线性空间”才能放手大干,不损失宽容度,才高级。这都是不理解何为“线性”空间。

首先,我们知道曲线有“影调曲线”、Gamma曲线。Gamma曲线比较好理解,主要是为了8位编码效率,尤其是显示是24位,需要特别利用8位的宽度。这种Gamma是一种约定,只要记录(数据)、传输(显卡)、显示(显示器)大家一致就能精确显示。

一般而言,我们所指的“线性空间”其实就是指Gamma校正后的线性空间,而不是“影调曲线”。这东西,比起影像的人,那些搞3D的,搞游戏的,搞AI识别的,栽在Gamma Correction上的太多了。去看看那些苦逼码农,很多都不懂色彩知识。莫名陷入 ...


完全的胡说八道,没有一句话是正确的。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041
主题: 0
帖子: 31
注册: 2018年10月
rivershaw 发表于 2021-4-18 20:38
少了一个“不”,


@rivershaw 您一丝不苟的认真态度令人敬佩,谢谢您的及时更正。

1、这两天抽空试了一下ACR处理JPG图片时影调曲线的逆变换问题,初步感觉是曝光控件和白平衡吸管使用了这样的流程,但其他控件应该不是。最典型的就是ACR中的曲线面板肯定不是基于这样的流程,还有您得出的对比度调节时保持18%不变的结论应该也是基于不考虑影调曲线逆变换的前提吧,而且估计还应该是用纯色图像进行试验。

2、我再说一下对ACR中色调控件算法的一些初步发现。ACR的处理版本目前共有5个,就色调控件的算法而言,前两个版本(不妨称为旧版)与后三个版本(不妨称为新版)不同。目前发现的主要不同点1)新版的色调控件都采用了图像自适应的算法,也就是说,一个像素调整后的颜色不仅与它调整前的颜色有关,而且还和图像中其它像素的颜色有关。换言之,同一个颜色在不同的图像中可能会得到不同的颜色。(2)旧版曝光值增加的算法和您帖中得出的结论一致,即对RGB值简单乘以一个系数,但曝光值减小则是一种非线性算法;新版中的曝光值算法,不论增加还是减小都是一种非线性算法。(2)对比度调节保持不变的点,旧版在线性PRO中恒定为56(为什么是这么个值?)但在新版中,虽然采用了图像自适应的算法,但肯定与您提到的18%灰有关。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041
主题: 0
帖子: 31
注册: 2018年10月
rivershaw 发表于 2021-4-21 19:46
完全的胡说八道,没有一句话是正确的。


说真的,我到目前为止对这个影调曲线仍有一些困惑,它的初衷到底是什么?它最初是怎么来的?
在您前面的介绍中,有两个地方用到了这个影调曲线,一个是色卡校准的时候,一个是谈到各种照片风格的时候。就拿色卡校准来说,是不是说通过色卡校准得到颜色转换矩阵并通过颜色转换矩阵把rawRGB转换到XYZ之后,还不能实现色卡XYZ值的准确还原(或者说此时只能实现色度的还原),只有在此基础上再通过影调曲线才能实现色卡XYZ值的真正还原?也就是说,这个基本的影调曲线也是色卡校准的产物?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7.507
主题: 48
帖子: 7250
注册: 2007年7月
年内主力装备
NIKON Z 8
逐色追影 发表于 2021-4-21 22:39
@rivershaw 您一丝不苟的认真态度令人敬佩,谢谢您的及时更正。

1、这两天抽空试了一下ACR处理JPG图片时影调曲线的逆变换问题,初步感觉是曝光控件和白平衡吸管使用了这样的流程,但其他控件应该不是。最典型的就是ACR中的曲线面板肯定不是基于这样的流程,还有您得出的对比度调节时保持18%不变的结论应该也是基于不考虑影调曲线逆变换的前提吧,而且估计还应该是用纯色图像进行试验。

2、我再说一下对ACR中色调控件算法的一些初步发现。ACR的处理版本目前共有5个,就色调控件的算法而言,前两个版本(不妨称为旧版)与后三个版本(不妨称为新版)不同。目前发现的主要不同点1)新版的色调控件都采用了图像自适应的算法,也就是说,一个像素调整后的颜色不仅与它调整前的颜色有关,而且还和图像中其它像素的颜色有关。换言之,同一个颜色在不同的图像中可能会得到不同的颜色。(2)旧版曝光值增加的算法和您帖中得出的结论一致,即对RGB值简单乘以一个系数,但曝光值减小则是一种非线性算法;新版中的曝光值算法,不论增加还是减小都是一种非线性算法。(2)对比度调节保持不变的点,旧版在线性PRO中恒定为56(为什么是这么个值?)但在新版中,虽然采用了图像自适应的算法,但肯定与您提到的18%灰有关。


1、ACR处理JPG图片时,做了Gamma反变换、Adobe缺省影调曲线反变换后,ACR认为现在的RGB已经是线性空间了,其他的算法都是在这个RGB线性空间上处理,处理完毕再做Adobe缺省影调曲线变换、Gamma变换。ACR里面的曲线调整,最终是两条曲线的效果,ACR曲线和影调曲线。同样,在线性空间的RGB上的对比度调整,就是简单的比例乘法,中心是18%,向两边按相同比例放大、缩小,是纯线性的,但是对比度调整后,再经过影调曲线、Gamma曲线,就变成非线性的了。如果不是RGB线性空间,对比度算法就五花八门了,因为要吻合非线性空间的视觉感受。

2、新、旧ACR版本使用的影调曲线不同,影调曲线不同就无法把RGB真正还原到线性空间。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7.507
主题: 48
帖子: 7250
注册: 2007年7月
年内主力装备
NIKON Z 8
逐色追影 发表于 2021-4-21 23:02
说真的,我到目前为止对这个影调曲线仍有一些困惑,它的初衷到底是什么?它最初是怎么来的?
在您前面的介绍中,有两个地方用到了这个影调曲线,一个是色卡校准的时候,一个是谈到各种照片风格的时候。就拿色卡校准来说,是不是说通过色卡校准得到颜色转换矩阵并通过颜色转换矩阵把rawRGB转换到XYZ之后,还不能实现色卡XYZ值的准确还原(或者说此时只能实现色度的还原),只有在此基础上再通过影调曲线才能实现色卡XYZ值的真正还原?也就是说,这个基本的影调曲线也是色卡校准的产物?


色卡校准必须在影调曲线之前,因为色卡校准要在线性空间做,色卡校准与影调曲线没有关系。

影调曲线是人眼视觉的规律,从理论上说从视觉的明视觉、暗视觉的感受统计、计算出来的,我记得有个依赖视见函数的算法,时间久了不太确定。简单说,就是对亮度做了这个影调曲线变换,人眼看起来更舒服,心里感受更好。

这里的影调曲线是符合人眼观察静态画面时的感觉,所以只是针对照片的,视频不能使用静态照片的影调曲线。

RAW的RGB经过矩阵转换,HSV、LookTable校准后,客观计算出的颜色非常准了,但是与人眼主观感觉还有区别、与心理感受还有不同,影调曲线就是修正这些主观感受的。

既然影调曲线是主观感受,你可以按照自己的色彩感受任意修改影调曲线。

缺省的影调曲线确定,有点类似于白点转换时色彩调整矩阵(Bradford)。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041
主题: 0
帖子: 31
注册: 2018年10月
rivershaw 发表于 2021-4-22 05:16
色卡校准必须在影调曲线之前,因为色卡校准要在线性空间做,色卡校准与影调曲线没有关系。

影调曲线是人眼视觉的规律,从理论上说从视觉的明视觉、暗视觉的感受统计、计算出来的,我记得有个依赖视见函数的算法,时间久了不太确定。简单说,就是对亮度做了这个影调曲线变换,人眼看起来更舒服,心里感受更好。

这里的影调曲线是符合人眼观察静态画面时的感觉,所以只是针对照片的,视频不能使用静态照片的影调曲线。

RAW的RGB经过矩阵转换,HSV、LookTable校准后,客观计算出的颜色非常准了,但是与人眼主观感觉还有区别、与心理感受还有不同,影调曲线就是修正这些主观感受的。

既然影调曲线是主观感受,你可以按照自己的色彩感受任意修改影调曲线。

缺省的影调曲线确定,有点类似于白点转换时色彩调整矩阵(Bradford)。


谢谢您的提示,您看看下面的理解对不对:
1、关于色卡校准。rawRGB经过矩阵转换以及随后的HSV查找表进一步修正之后就已经完成了,这意味着此时色卡中各个色块的XYZ值已经与色卡中真实的XYZ值非常一致了,18%灰板的Y值此时已经是0.1842了。

2、关于影调曲线。影调曲线并不是为了还原人眼对拍摄场景的真实感受,而是出于美观的考虑使照片看起来更好。也就是说,影调曲线的设计完全是出于主观考量,而不是客观考量。

3、如果我只想还原真实的场景,并不考虑是不是好看,那么是不是把这个影调曲线设置为线性(45度直线)就可以了。这样,再经过伽马变换抵消显示器的伽马衰减后,人眼通过显示器接受到的就是线性数据,最后再通过人类视觉系统的非线性响应,就相当于在人眼中实现了拍摄场景的还原。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7.507
主题: 48
帖子: 7250
注册: 2007年7月
年内主力装备
NIKON Z 8
逐色追影 发表于 2021-4-22 10:47
谢谢您的提示,您看看下面的理解对不对:
1、关于色卡校准。rawRGB经过矩阵转换以及随后的HSV查找表进一步修正之后就已经完成了,这意味着此时色卡中各个色块的XYZ值已经与色卡中真实的XYZ值非常一致了,18%灰板的Y值此时已经是0.1842了。

2、关于影调曲线。影调曲线并不是为了还原人眼对拍摄场景的真实感受,而是出于美观的考虑使照片看起来更好。也就是说,影调曲线的设计完全是出于主观考量,而不是客观考量。

3、如果我只想还原真实的场景,并不考虑是不是好看,那么是不是把这个影调曲线设置为线性(45度直线)就可以了。这样,再经过伽马变换抵消显示器的伽马衰减后,人眼通过显示器接受到的就是线性数据,最后再通过人类视觉系统的非线性响应,就相当于在人眼中实现了拍摄场景的还原。


1、前面都对,18%灰板的Y是不是0.1842要看矩阵的增益,或者说矩阵是对什么亮度做的归一化。矩阵的增益可以为1,也可以调整为18%灰板Y恰好是0.1842。我举例中Y恰好是0.1842,矩阵有大于1的增益。Lightroom、ACR的矩阵增益为1,所以Y还要靠影调曲线和Baseline提升增益。

2,3、我理解影调曲线本身就是还原主观感受,没有影调曲线的照片看起来灰暗、对比度不良,有了影调曲线,人们习惯的说法是通透。色卡校准把RAW的RGB校准到色卡的XYZ,RGB、XYZ都是线性的,而我们大部分时候看见的色卡照片都是经过影调曲线,如果没有影调曲线,直接看线性的色卡照片,很灰暗,不好看。
本帖最后由 rivershaw 于 2021-4-22 13:59 编辑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041
主题: 0
帖子: 31
注册: 2018年10月
rivershaw 发表于 2021-4-22 13:57
1、前面都对,18%灰板的Y是不是0.1842要看矩阵的增益,或者说矩阵是对什么亮度做的归一化。矩阵的增益可以为1,也可以调整为18%灰板Y恰好是0.1842。我举例中Y恰好是0.1842,矩阵有大于1的增益。Lightroom、ACR的矩阵增益为1,所以Y还要靠影调曲线和Baseline提升增益。

2,3、我理解影调曲线本身就是还原主观感受,没有影调曲线的照片看起来灰暗、对比度不良,有了影调曲线,人们习惯的说法是通透。色卡校准把RAW的RGB校准到色卡的XYZ,RGB、XYZ都是线性的,而我们大部分时候看见的色卡照片都是经过影调曲线,如果没有影调曲线,直接看线性的色卡照片,很灰暗,不好看。


如果矩阵的增益改变了,那根据矩阵转换后的色卡XYZ值是不是也不准了?
我的感觉是通过转换矩阵和HSV进一步校准,既然色卡的XYZ值已经非常准确了,那也就意味着场景中包含18%灰板在内的其它颜色值也就准确了,怎么会出现色卡的XYZ值准确但18%灰板的Y值却不准确的情况呢?烦请您再解释一下。 本帖最后由 逐色追影 于 2021-4-22 20:21 编辑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7.507
主题: 48
帖子: 7250
注册: 2007年7月
年内主力装备
NIKON Z 8
逐色追影 发表于 2021-4-22 20:20
如果矩阵的增益改变了,那根据矩阵转换后的色卡XYZ值是不是也不准了?
我的感觉是通过转换矩阵和HSV进一步校准,既然色卡的XYZ值已经非常准确了,那也就意味着场景中包含18%灰板在内的其它颜色值也就准确了,怎么会出现色卡的XYZ值准确但18%灰板的Y值却不准确的情况呢?烦请您再解释一下。


对于线性空间来说,亮度都是相对值,不是绝对值。

色卡校准可以只校准色度,不校准亮度,Lightroom、ACR都是这样的。

当然,也可以同时校准色度和亮度,我举的rawRGB例子就是。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041
主题: 0
帖子: 31
注册: 2018年10月
rivershaw 发表于 2021-4-23 02:57
对于线性空间来说,亮度都是相对值,不是绝对值。

色卡校准可以只校准色度,不校准亮度,Lightroom、ACR都是这样的。

当然,也可以同时校准色度和亮度,我举的rawRGB例子就是。


OK,这样理解起来就很顺畅了,非常感谢。再请教一下您关于BaselineExposure的一些疑惑:

1、BaselineExposure是相机前期拍摄时内置曝光补偿的一个指标,而且您也提到需要在RAW解码时回调到正常曝光位置。那么BaselineExposure的值究竟指的是相机前期拍摄时内置的曝光补偿呢,还是指RAW解码时的回调量呢?因为这两个的正负应该正好相反。

2、BaselineExposure应该就是相机内部向左曝光或向右曝光的反应吧?如果BaselineExposure的值指的是RAW解码时的回调量,那么如果BaselineExposure值为正,相机内部就是负曝光补偿(即向左曝光);反之如果BaselineExposure值为负,相机内部就是正曝光补偿(即向右曝光)。

3、ACR解码时,基于BaselineExposure的回调量并没有体现在曝光滑块上,那么它体现在什么地方?难道是在底层自动进行了回调而且用户不可控?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7.507
主题: 48
帖子: 7250
注册: 2007年7月
年内主力装备
NIKON Z 8
逐色追影 发表于 2021-4-23 20:13
OK,这样理解起来就很顺畅了,非常感谢。再请教一下您关于BaselineExposure的一些疑惑:

1、BaselineExposure是相机前期拍摄时内置曝光补偿的一个指标,而且您也提到需要在RAW解码时回调到正常曝光位置。那么BaselineExposure的值究竟指的是相机前期拍摄时内置的曝光补偿呢,还是指RAW解码时的回调量呢?因为这两个的正负应该正好相反。

2、BaselineExposure应该就是相机内部向左曝光或向右曝光的反应吧?如果BaselineExposure的值指的是RAW解码时的回调量,那么如果BaselineExposure值为正,相机内部就是负曝光补偿(即向左曝光);反之如果BaselineExposure值为负,相机内部就是正曝光补偿(即向右曝光)。

3、ACR解码时,基于BaselineExposure的回调量并没有体现在曝光滑块上,那么它体现在什么地方?难道是在底层自动进行了回调而且用户不可控?


完全正确!BaselineExposure是相机内部的曝光调整,ACR解码时内部自动补偿,用户不可控。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041
主题: 0
帖子: 31
注册: 2018年10月
rivershaw 发表于 2021-4-24 02:55
完全正确!BaselineExposure是相机内部的曝光调整,ACR解码时内部自动补偿,用户不可控。


谢谢!

1、ACR解码时,针对BaselineExposure的内部自动补偿发生在RAW解码流程中的哪个环节呢?感觉应该是在转换到proPhotoRGB并通过HSV查找表进一步校准之后,应用ProfileLookTable标签之前,不知是不是这样?

2、BaselineExposureOffset标签和BaselineExposure标签是不是在同一个环节合并执行?或者是二者分别在不同的环节单独执行?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7.507
主题: 48
帖子: 7250
注册: 2007年7月
年内主力装备
NIKON Z 8
逐色追影 发表于 2021-4-24 16:27
谢谢!

1、ACR解码时,针对BaselineExposure的内部自动补偿发生在RAW解码流程中的哪个环节呢?感觉应该是在转换到proPhotoRGB并通过HSV查找表进一步校准之后,应用ProfileLookTable标签之前,不知是不是这样?

2、BaselineExposureOffset标签和BaselineExposure标签是不是在同一个环节合并执行?或者是二者分别在不同的环节单独执行?


1、我不知道ACR是在哪个环节做的,我是放在RAW的归一化之后,白平衡之前,在近可能早的地方。肯定要在HSV校准之前,因为HSV是对RGB限幅的,RGB限幅后再调整曝光就不对了。这还跟采用的计算方法有关,我采用的是浮点算法,如果采用定点算法可能曝光补偿的位置不同。

2、对,协议规定是合并处理。我是与解码时调整的曝光补偿都一起做。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041
主题: 0
帖子: 31
注册: 2018年10月
rivershaw 发表于 2021-4-24 17:03
1、我不知道ACR是在哪个环节做的,我是放在RAW的归一化之后,白平衡之前,在近可能早的地方。肯定要在HSV校准之前,因为HSV是对RGB限幅的,RGB限幅后再调整曝光就不对了。这还跟采用的计算方法有关,我采用的是浮点算法,如果采用定点算法可能曝光补偿的位置不同。

2、对,协议规定是合并处理。我是与解码时调整的曝光补偿都一起做。


我上面的想法是来源于CVPR2016上一个老外教程中的插图,基于DNG SDK得出的DNG处理流程,如附图所示。
我觉的,图中第七步“Exposure Curve Application”应该对应于解码时的曝光补偿(逻辑上也就是ACR中的曝光滑块),BaselineExposureOffset标签和BaselineExposure标签本质上也是对曝光补偿的一种调整,因此感觉三者应该在图中第七步合并执行。

您对DNG SDK应该比较熟悉,可以考证一下老外提供的这个流程图是否准确,以及我上面的理解是否正确。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7.507
主题: 48
帖子: 7250
注册: 2007年7月
年内主力装备
NIKON Z 8
逐色追影 发表于 2021-4-24 18:15
我上面的想法是来源于CVPR2016上一个老外教程中的插图,基于DNG SDK得出的DNG处理流程,如附图所示。
我觉的,图中第七步“Exposure Curve Application”应该对应于解码时的曝光补偿(逻辑上也就是ACR中的曝光滑块),BaselineExposureOffset标签和BaselineExposure标签本质上也是对曝光补偿的一种调整,因此感觉三者应该在图中第七步合并执行。

您对DNG SDK应该比较熟悉,可以考证一下老外提供的这个流程图是否准确,以及我上面的理解是否正确。


抱歉,我前面说错了!

我以前是把曝光补偿放到白平衡之前的,刚刚看了一下代码,现在改成与你的图一致了,是应该放在HSV与LookTable之间。好像DNG协议有个新版本建议这样做。人老了记性不好,实在抱歉。

我没有用过DNG SDK,因为用的是MATLAB,不是C++。我都是参考DNG的协议说明,没读过DNG SDK。

你的图与我的流程基本一致,区别是我没做镜头校正、降噪,在Demosaic之后增加了高光扩展算法。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041
主题: 0
帖子: 31
注册: 2018年10月
rivershaw 发表于 2021-4-24 19:10
抱歉,我前面说错了!

我以前是把曝光补偿放到白平衡之前的,刚刚看了一下代码,现在改成与你的图一致了,是应该放在HSV与LookTable之间。好像DNG协议有个新版本建议这样做。人老了记性不好,实在抱歉。

我没有用过DNG SDK,因为用的是MATLAB,不是C++。我都是参考DNG的协议说明,没读过DNG SDK。

你的图与我的流程基本一致,区别是我没做镜头校正、降噪,在Demosaic之后增加了高光扩展算法。


@rivershaw  您太客气了!您渊博的学识令我折服,您诲人不倦的精神令我感动,能够向您叨叨请教倍感荣幸。关于MATLAB,教程中也有一个基于MATLAB平台的处理流程图,和前面的流程是一样的,只不过没有详细展开说明。现把图附上,供您参考。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回复主题: RAW详解
功能受限
游客无回复权限,请登录后再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