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Minolta手动镜头的一些数据 [主题管理员:jackripper]
正序浏览
主题图片汇总
主题内检索
浏览:82805 回帖:357
游客没有回帖权限
泡菜
泡网分: 0
主题: 2
帖子: 145
注册: 2005年5月
调场 /移轴镜头的示例,样图来自Minolta官方的宣传资料。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
主题: 2
帖子: 145
注册: 2005年5月
抱歉,一直忙着活着,所以可能有些顾此失彼。就定焦手动镜头,还有专业镜头的部分。还有就是变焦头部分了,希望能尽快做完。

专业镜头
我个人的感觉,微距镜头是应该属于专业镜头的范畴的,虽然对于微距镜头一直没有非常精确的定义,只是根据镜头标识中出现的Macro来判定这是一支微距镜头。

一支微距镜头首先需要有非常平直的聚焦视场。

虽然我们肉眼已经难以分辨,但是真实存在的事实是,所有镜头在最终成像的焦点上都是有着轻微弯曲的视场的,这是因为镜头自身带有的曲度造成的。而微距镜头则是尽可能地修正了这种视场曲度。这么做当然是有理由的,因为平坦的视场能够更接近本来面目地反映出一些拍摄题材的要求,比如古钱币,邮票,艺术品的样本拍摄或者文件翻拍。在这种时候,微距镜头平坦的视场能够保证镜头※※位置与边角处的成像具有相同的高锐利度,而不会象普通镜头那样在越靠近边角处的地方会越来越多地失去目标物的细节。

Minolta对于微距镜头的掌握其实并不是非常的出色,至少在焦段设定上不如其他厂商更富有选择性。从始至终,Minolta只开发了50mm &100mm两种微距镜头。配合接环使用,两款镜头都能达到有1:1的等大放大功能。50mm镜头小巧轻便,而100mm镜头能够让摄影师获得更大的最近对焦距离,这在野外摄影中是非常重要的。

在微距镜头中还有一个专门的门类,皮腔镜头。这种镜头很小,很轻,甚至省略了镜身上的聚焦环,改用接合的皮腔通过前后的移动来完成聚焦过程。问题是,在使用上皮腔镜头具有普通微距镜头更大的不方便性。

――是的,微距镜头在使用上具有很大的不方便性。这是因为微距镜头在处于微距聚焦时,景深会变得非常狭窄。加上构图中需要考虑的焦平面问题,对被摄主体动作神态的瞬间捕捉,过于靠近的对焦距离导致难以有效布光 。 。 。所有的一切都让微距摄影变得异常痛苦难熬。所以许多专业三角架厂家会有一项产品叫做微距翻拍架,可以用来翻拍,而最主要的作用是解决了微距摄影中需要不断微调的机身位置。

生产于1960年前后的Macro 50mm f:3.5镜头,是Minolta的第一款微距镜头,同时也是Minolta为数不多的带有M39转接环的镜头――Leica/Minolta的转接环。同时镜头也带有1:1放大的接环。

这款镜头使用手动预设光圈,所以它拥有两个光圈环。但是与其它预设光圈镜头不同的是,这款镜头拥有两套完全不同的光圈刻度。f:3.5-22的有效光圈是使用在镜头被当作常规镜头使用时,而f:4.8-32的光圈范围只能使用在镜头连接上微距接环以后。此外,镜头还标有方便查找的放大倍率刻度和非常独特的曝光补偿系统。

Macro 50mm f:3.5镜头在随后的产品中取消了M39转接环,但是镜头的光学设计却一直没有改变,被一直使用到后MD时代。

50mm微距镜头

版本 有效光圈 片组结构 滤镜接口 对焦距离 尺寸Ø x 重量 g 生产时间
一代SR 3.5-22 6/4 55 0.23 63 x54 260 1961
二代MC 3.5-22 6/4 55 0.23 68 x55 330 1969
三代MC 3.5-22 6/4 55 0.23 66.5 x55.5 325 1973
MC Cel 3.5-22 6/4 55 0.23 66.5 x55.5 325 1973
三代MC 3.5-22 6/4 55 0.23 64.5 x55.5 220 1976
一代MD 3.5-22 6/4 55 0.23 64.5 x55.5 220 1977
三代MD 3.5-22 6/4 55 0.23 64 x55.5 200 1981

100mm微距镜头
版本 有效光圈 片组结构 滤镜接口 对焦距离 尺寸Ø x 重量 g 生产时间
二代MC 3.5-22 5/4 55 0.45 57 x88.5 550 1971
三代MC 3.5-22 5/4 55 0.45 75 x88.5 600 1973
二代MD 3.5-22 5/4 55 0.45 74.5 x88.5 600 1978
二代MD 4.0-32 5/4 55 0.45 66.5 x88.5 380 1979
三代MD 4.0-32 5/4 55 0.45 66 x88.5 385 1981

然后应该是皮腔镜头。皮腔镜头同样是微距镜头的一种,镜头自身没有聚焦结构,需要连接在专用皮腔上工作。而这个皮腔大体可以想象成手风琴的连接风箱――没见过手风琴?那我也爱莫能助了。

对于皮腔镜头,我没有更多的了解或者研究,只是听说它在使用时会显得更麻烦。

记得当初准备进百微头时曾搞出个笑话,那时候对镜头的了解还不是很全面,更不知道微距头中还有一种专门的皮腔镜头,所以当所以的条件都符合,拿到镜头时才发现,这颗镜头怎么这么小?当时真的很佩服Minolta的工程师们,能制作出这么小巧可爱的镜头来,然后才发现,这颗镜头应该如何聚焦呢?

按照Minolta的设想,皮腔镜头的最初作用是完全不同于微距镜头的,皮腔镜头更多是被使用在特写摄影相关的场合中。这同样反映在镜头的标识里,微距镜头是使用Macro作为其专有名称的;而皮腔镜头,比如1980年生产的12.5mm皮腔镜头就采用了Micro这个词。注意其中的第二个字母的差别,虽然仅仅是一个字母的差别,但是词意却不同。

皮腔镜头的出现与微距镜头出现的时间差不多,大概都在1960年前后。如同Minolta的第一支微距镜头一样,这支镜头同样拥有M39的Leica –Minolta转接环,可以应用在Leica相机上。

Minolta皮腔镜头一直使用手动光圈,除了50mm &100mm皮腔镜头。这两款镜头在标识中使用的也并不是Micro,而是Macro――BELLOWS MACRO。这里面当然有原因,只是我不知道而已。

皮腔镜头

焦段 版本 有效光圈 片组结构 滤镜接口 尺寸Ø x 重量 g 生产时间
12.5mm 莱卡代工 1.9-8.0 4/4 特制 25.5 x12.5 30 1974
12.5mm MD镜头 2.0-16 4/4 特制 33 x23.5 40 1978-81
25mm 莱卡代工 2.5-16 6/4 特制 28 x15.5 50 1974
25mm MD镜头 2.5-16 6/4 特制 33.5 x17 40 1978-81
50mm MD镜头 3.5-32 6/4 34 &55 57 x24.5 115 1979-81
100mm MD镜头 4.0-32 3/3 55 63 x35 165 1967
100mm MD镜头 4.0-32 5/4 34 &55 57 x28.5 150 1979
135mm 一代SR 4.0-22 3/3 特制 56 x55 200 1961-66

LEITZ PHOTAR 12.5mm f:1.9 -8.0,真正由德国Leica制造的显微镜头。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这支镜头并非Leica为Minolta设计生产的,而是需要通过专门的转接环连接在皮腔上,从而实现5X –20X 的放大倍率。

MINOLTA BELLOWS MICRO ROKKOR-X 12.5mm 1:2 LENS MADE IN JAPAN,这才是Minolta生产的镜头,根据Leica显微镜头的设计方案,重新设计的。这种合作曾经出现在Minolta 24mm天星镜头中。Leica使用了Minolta的天星镜头的设计方案,设计生产了自己24mm镜头。

虽然Minolta的这款皮腔镜头的确来源于Leica镜头的设计方案,但是我个人认为这并不代表这款镜头就具有德国血统或者德国味道。作为世界上最杰出的摄影器材商,镜头的设计方案与镜头镀膜技术的含义是截然不同的,而我始终觉得Leica是不会将自己的镜头镀膜技术转让给Minolta的,即使两家公司曾有过所谓的蜜月期。而如果没有Leica的镜头镀膜技术,即使Minolta使用了与Leica镜头相同的设计方案,同样不可能获得所谓的德国镜头味道。

1974年出现的第一款25mm皮腔镜头同样是Leica设计生产的,配合转接环在Minolta相机上能实现2X –10X的放大倍率。

25mm皮腔镜头能啮合在绝大多数的,20.32mm显微镜细丝螺旋纹路上,和Minolta卡口的镜头皮腔上。

50mm &100mm皮腔镜头,使用Macro作为镜头标识,具有自动光圈技术。而且据说为了这两款镜头,Minolta前后推出了三套镜头皮腔。

而Minolta设计生产的,真正意义上的专业镜头,就是下面的三款镜头:调场,移轴和柔焦。我不知道Minolta在进入自动镜头时代是不是仍保持着创造奇迹的习惯和能力,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三款诞生在手动时代中的专业镜头的确如同三颗璀璨的明星一直闪耀在夜空里,向每一个后来者彰显着那段辉煌的※※。――虽然它们超乎寻常的强大功能并不总是我们经常有机会使用的。

24mmVFC,场曲可调镜头。场曲可调镜头是在24mm大广角镜头的基础上设计开发的,是一支专业性很强的镜头。VFC的原意是Variable Field Curvature。这支镜头上有一个特殊的功能调节环,用来改变焦点附近视场的弯曲度,使之能够靠近或者更加远离视野中心。而这种功能对于那些因为远离焦点,处在景深范围之外的景物是有一定帮助的。景深之外的景物往往是模糊的,这是因为相机成像原理造成的。而通过弯曲视场曲度,能够人为地把那些原本模糊的部分重新变得清晰起来。这对于那些无法采用小光圈加大景深获得清晰图像的场景是非常有帮助的。
版本 有效光圈 片组结构 滤镜接口 对焦距离 尺寸Ø x 重量 g 生产时间
三代MC 2.8-16 9/7 55 0.3 67 x50 325 1975
一代MD 2.8-22 9/7 55 0.3 67 x50.5 340 1977
二代MD 2.8-22 9/7 55 0.3 67 x50.5 340 1977
三代MD 2.8-22 9/7 55 0.3 64.5 x50.5 340 1982

35mm SHIFT CA,移轴镜头。移轴镜头是Minolta第二款专业镜头,也是Minolta设计生产的个体镜头功能最强大的镜头。移轴镜头具有VFC镜头调节场曲的功能,所以单位售价一直居高不下。

移轴镜头最主要的功能反映在类似建筑摄影上,在近距离建筑摄影上,由于透视关系的原因,两栋相邻的高楼会呈现出向某一个交汇点倾斜的现象。通过移轴镜头的调整,能够人为修正这种倾斜,使建筑物重新恢复到笔直挺立的状态。
版本 有效光圈 片组结构 滤镜接口 对焦距离 尺寸Ø x 重量 g 生产时间
三代MC 2.8-22 9/7 55 0.3 83.5 x71.5 560 1976
二代MD 2.8-22 9/7 55 0.3 83.5 x71.5 555 1977
三代MD 2.8-22 9/7 55 0.3 83.5 x71.5 555 1982

85mm f:2.8 Varisoft,Minolta的柔焦镜头与普通的柔焦滤镜效果并不一样,并不是柔焦滤镜简单地形成一种朦胧地氛围。通过调整柔焦镜头上面的三档柔焦开关,能够获得程度不同的柔焦效果。这也使得Minolta的这款柔焦镜头成为大多数肖像摄影师必须配备的特效镜头之一。
版本 有效光圈 片组结构 滤镜接口 对焦距离 尺寸Ø x 重量 g 生产时间
二代MD 2.8-16 6/5 55 0.8 70 x80 430 1978
三代MD 2.8-16 6/5 55 0.8 70 x80 430 1984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4.383
主题: 11
帖子: 3881
注册: 2005年12月
等新贴!!!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9.944
主题: 6
帖子: 2623
注册: 2005年5月
严重关注本贴!希望不要中毒太深。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0.313
主题: 12
帖子: 3416
注册: 2004年11月
各位,看你们讨论的这么热闹,如果有兴趣的话,我有一个QQ群尚没有使用,可以让大家在QQ群里讨论,群号记不住了。

大家觉得可以的话,晚上或明天我把QQ群号发到这里。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9.659
主题: 2
帖子: 741
注册: 2003年2月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9.659
主题: 2
帖子: 741
注册: 2003年2月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9.659
主题: 2
帖子: 741
注册: 2003年2月
这个MC 35/1.8还是不错地:
http://cgi_ebay_com/ws/eBayISAPI.dll?ViewItem&item=7590218508&rd=1&sspagename=STRK%3AMEWA%3AIT&rd=1
要不要等这个样儿地?

[scuba1995 编辑于 2006-03-08 21:57]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9.659
主题: 2
帖子: 741
注册: 2003年2月
沙鸟兄的评价是:

MC跟MD的从镀膜来看好象是两回事,MD表现的颜色要更丰富一点,饱和一点,MC更爽朗一点,清丽一点.不过,这样说纯粹是直觉,我不能从MTF上找到根据.如果只留一个的话,我还是只留下MC,个人比较喜欢这种美能达的味道.

我是要MD 的还是MC的呢?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9.659
主题: 2
帖子: 741
注册: 2003年2月
原文由 oliverjiang 发表
哈哈哈,盯35的还得算我一个……


还有墨林屋脊兄,

咱不会自相残杀吧?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4.383
主题: 11
帖子: 3881
注册: 2005年12月
嗯嗯!!!!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70.575
主题: 67
帖子: 9471
注册: 2002年3月
哈哈哈,盯35的还得算我一个……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1.872
主题: 3
帖子: 183
注册: 2004年12月
50/1.4的标头49口径和55口径的有什么差别?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2.557
主题: 8
帖子: 406
注册: 2005年2月
看来盯着35mm的不只我一个哦!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4.383
主题: 11
帖子: 3881
注册: 2005年12月
MC头到MD头的换代中,重新设计了镜头的光学结构,改变了镜头的滤镜接口,并且在镜身制造上使用了大量塑料材料,是镜头重量降低了差不多一半。我想也正是这一点让许多患有严重“金属癖好”的用户对MD镜头嗤之以鼻。实际上,金属癖们对于双H胶粒版就已经嗤之以鼻了,认为是Minolta假借时代流行的名义对成本和工艺的一种妥协。

其实许多测试都很难做到客观公正的,因为作为用户首先对于镜头的版本就会有自己的好恶,在此基础上作出的判断就很难公正客观了。


这个实在话,赞同!!!!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9.659
主题: 2
帖子: 741
注册: 2003年2月
多谢提醒,好在我还有两个50的都是49的,我对口径倒是不太介意。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
主题: 2
帖子: 145
注册: 2005年5月
但35mm/1.8是49mm口径,其他几支镜头都是55mm口径。这一点兄弟一定要弄清楚。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9.659
主题: 2
帖子: 741
注册: 2003年2月
那就买了再说,正好编成ROKKOR-X黄标队,已经有24和85了,下次锈豆了再买个50/1.2的就齐活。。。。。

:)谢谢啊。。。。。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
主题: 2
帖子: 145
注册: 2005年5月
回复scuba1995:兄弟,实话实说,我没比较过,因为我没有过MD版本的35mm镜头。这东西贵得要命,不是随便就能搞来一个做测试的。而且许多品相好的镜头原则上是只限于美国本土交易的,我不知道这算不算他们的行规。

MC头到MD头的换代中,重新设计了镜头的光学结构,改变了镜头的滤镜接口,并且在镜身制造上使用了大量塑料材料,是镜头重量降低了差不多一半。我想也正是这一点让许多患有严重“金属癖好”的用户对MD镜头嗤之以鼻。实际上,金属癖们对于双H胶粒版就已经嗤之以鼻了,认为是Minolta假借时代流行的名义对成本和工艺的一种妥协。

其实许多测试都很难做到客观公正的,因为作为用户首先对于镜头的版本就会有自己的好恶,在此基础上作出的判断就很难公正客观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9.659
主题: 2
帖子: 741
注册: 2003年2月
想收个MD 35/1.8,JACK兄说说和MC版本在成象上能有多大差异呢?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4.383
主题: 11
帖子: 3881
注册: 2005年12月
原文由 midnight 发表

也不一定
135/2.8美能达出过二三十个版本,哪个版本好和年代估计没有必然的关系

比如我们通常认为一代MC头的镀膜不怎么好,逆光很差,但是一代MC 35/1.8的逆光性能也不差,甚至可以说好

你手中的135/2.8,多拍拍吧,一个镜头,自己掌握了,熟悉了,就是好镜头。


多谢,我正是以用为主的,听说此头成像色泽清淡,人像皮肤还原非常不错,应该好好用她,等月中修假带GF出去试片去.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005
主题: 2
帖子: 925
注册: 2004年5月
原文由 肖成 发表

看样子这颗头收藏价值大于使用价值了,谢兄解答!!!

也不一定
135/2.8美能达出过二三十个版本,哪个版本好和年代估计没有必然的关系

比如我们通常认为一代MC头的镀膜不怎么好,逆光很差,但是一代MC 35/1.8的逆光性能也不差,甚至可以说好

你手中的135/2.8,多拍拍吧,一个镜头,自己掌握了,熟悉了,就是好镜头。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4.383
主题: 11
帖子: 3881
注册: 2005年12月
写了三天了,还有多少?
jackripper兄,把所有的资料整理下,放到首贴吧!!!
每次都要翻下去,好辛苦的.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30.808
主题: 11
帖子: 397
注册: 2002年2月
好文!
人像头里,怎么没有100MMF2的描述?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
主题: 2
帖子: 145
注册: 2005年5月
标准长焦镜头

Minolta为它的单镜头反光相机设计生产了一个非常庞大的镜头族群,这也是为了更好地卖出它的相机产品。单镜头反光相机在使用超广角镜头方面明显不如旁轴相机,但是在长焦及超长焦镜头方面的使用上,却有着非常突出的表现。

1959年到1960年期间,Minolta为其即将面市的新款相机设计了一款全新的长焦镜头――MINOLTA TELE ROKKOR-F 1:2.5 f=180mm。180mm是个非常受欢迎的焦段设定,f:2.5的大光圈更让这支镜头充分显露出Minolta对它的信心与期望。要知道,这种光圈定义在当时已经是同焦段镜头中速度最快的镜头了。而且,把这支镜头放在今天来看同样是值得我们去追求的。我们可以比较一下Nikon的180mm镜头。开始定型生产于1977年的Nikon AI系列180mm镜头,最大光圈为f:2.8。虽然在后来的演化中镜头开始采用具有防消色散功能的ED玻璃,但是镜头最大光圈始终保持在f:2.8并且一直维持到1995年以后的自动镜头中。由此可见,Minolta这支设计于1950年以后的180mm镜头是拥有怎样豪华的设置。

这是一支充满了传奇色彩的镜头。虽然它的名气并不大,远比上象鹰眼,天星或者漫步者那些镜头那样让人耳熟能详,但是这支镜头却一直是众多收藏家可望而难求的珍品。实际上,※※上是否真的有人曾一睹其芳容,都难成定论。因为这支镜头经过考证之后被认定属于Minolta为数不多的原型镜头,即使却有实物也绝难得见了。

的确,180mm f:2.5即使在如今来说也是一款高成本的镜头,而居高不下的生产成本势必影响到最终的销售。加上Minolta后来发展起来的长焦镜头序列完全能够满足用户的需要,如此豪华的镜头也就没有继续投入实际生产的必要了。

所以说,Minolta※※上所生产的最具有吸引力的镜头,应该就包括这支只存在于广告宣传画册中的,极具豪华的180mm f:2.5了。

版本 有效光圈 片组结构 滤镜接口 对焦距离 尺寸Ø x 重量 g 生产时间
一代SR 2.5-22 6/5 77 2.5 ? ? 1959

真正被投放到市场上的标准长焦镜头应该从200mm焦段开始计算的,而200mm长焦镜头第一次出现在市场上是1959年,一款带有半自动光圈的200mm f:3.5镜头。比起现在普遍流通在二手市场上的200mm f:4.0镜头,这支最大光圈为f:3.5的镜头也是很奢华的。当然不能比较后来的200mm f:2.8。1972年,第三代MC镜头序列时这支镜头开始使用新的镜头镀膜工艺,并且随着MC镜头序列的结束而结束了它的全部存在。一支重新设计的200mm f:4.0镜头被用来取代这支镜头。

第一支200mm f:3.5使用了半自动光圈,这是因为当时的技术条件所限制。第一代MC镜头序列时,开始采用自动光圈技术。

1964年,Minolta设计生产了200mm焦段中的第二支镜头,最大光圈为f:5.0手动预设光圈镜头。――一点都不错,MINOLTA TELE ROKKOR-QE 1:5.0 f=200mm。这的确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在Minolta成功推出了200mm f:3.5半自动光圈镜头之后,竟然会回过头来开发这种慢速的,需要手动预设光圈的镜头。

这是一种商业上需要,Minolta曾经成功地运用在28mm f:3.5镜头的设计开发中。因为低成本带来的低售价,使得这款面向低收入用户群体开发的镜头同样获得了成功。

这款慢速镜头同样在第三代MC镜头结束时被取消了生产序列。

进入MD镜头序列以后,200mm f:4.0开始出现并且一直主导着200mm镜头的市场。这款镜头无论从速度上还是从价格上都很好地兼顾了高低两端的用户需要。当然,对于那些对镜头速度永远都嫌太小的用户来说,f:4.0当然是不能接受的。所以Minolta设计开发了拥有豪华配置的200mm f:2.8。直径达到72mm的超大前组镜片,和特殊的低色散镜头玻璃,使这款200mm f:2.8与后来开发的135mm f:2.0当之无愧地成为后MD时代的最杰出作品。

200mm镜头  视角12.5°
版本 有效光圈 片组结构 滤镜接口 对焦距离 尺寸Ø x 重量 g 生产时间
一代SR 3.5-22 6/4 67 2.0 67 x138 770 1959-61
一代MC 3.5-22 6/4 62 2.5 70 x136 750 1966
二代MC 3.5-22 6/4 62 2.5 70 x136 750 1970
三代MC 3.5-22 6/4 62 2.5 75 x137.5 775 1974
一代SR 5.0-22 5/4 52 2.5 56 x149 430 1964
一代MC 4.5-22 5/5 52 2.5 63 x130 500 1967
二代MC 4.5-22 5/5 52 2.5 63 x130 500 1970
三代MC 4.5-22 5/5 55 2.5 64.5 x130 545 1973
MC Cel 4.5-22 5/5 55 2.5 64.5 x130 535 1975
MC Cel 4.0-22 6/5 55 2.5 65 x130.5 595 1974
三代MC 4.0-22 5/5 55 2.5 64.5 x131 520 1975
一代MD 4.0-22 5/5 55 2.5 64.5 x131 520 1977
二代MD 4.0-22 5/5 55 2.5 64.5 x131 520 1977
MD Cel 4.0-22 5/5 55 2.5 64.5 x130 535 1978
二代MD 4.0-22 5/5 55 2.5 64 x116.5 400 1980
三代MD 4.0-22 5/5 55 2.5 64 x116.5 410 1981
二代MD 2.8-32 5/5 72 1.8 78 x133 700 1979
三代MD 2.8-32 5/5 72 1.8 78 x133 700 1981

与200mm镜头复杂的品系不同,300mm镜头只存在两种不同的镜头系列,最大光圈分别是f:4.5 &f:5.6的镜头。

1960年,Minolta设计生产了第一款300mm镜头。那是一支巨大而且沉重的镜头,采用非常简单的4片3组光学结构。因为镜头本身速度很快,所以即使在300mm的长焦距下依然能保证相机取景器内有充足的光照。这支完全依靠手动预设光圈的镜头拥有1.25千克的自身重量,如果不配备三脚架接环,这种重量的镜头是很难使用的。更奇怪的是镜头最初采用的标识,用来表示焦距的单位并不是后来广泛采用的毫米单位,而是使用了罕见的厘米单位。整个镜头标识为:MINOLTA TELE ROKKOR-TD 1:4.5 f=30cm。

作为Minolta的高端产品,300mm f:4.5一直都在经历着变革。光学结构上的,机械性能上的,镀膜工艺上的。进入MD镜头序列时的整体改进算是最彻底的一次了,光学结构被改变了,采用了内对焦技术。一直伴随在镜头上的三脚架接环被彻底甩掉了,自身重量终于被减轻到一千克以下。

对应300mm f:4.5的是另一款低端镜头,Minolta 300mm f:5.6。同前者比起来,这支镜头无论从重量上还是尺寸上都没有那么夸张。当然,在应用上也不如前者那么宽了。

300mm镜头  视角8°
版本 有效光圈 片组结构 滤镜接口 对焦距离 尺寸Ø x 重量 g 生产时间
一代SR 4.5-22 4/3 77 4.5 80 x245 1250 1960
一代SR 4.5-22 4/4 77 4.5 80 x250 1020 1965
一代MC 4.5-22 6/6 72 4.5 80 x200 1150 1969
二代MC 4.5-22 6/6 72 4.5 80 x200 1150 1969
三代MC 4.5-22 6/6 72 4.5 80 x199.5 1155 1973
二代MD 4.5-32 7/6 72 3.0 77 x177.5 710 1978
三代MD 4.5-32 7/6 72 3.0 77 x177.5 705 1981
一代SR 5.6-22 4/4 62 4.5 65 x197 545 1965
三代MC 5.6-22 5/5 55 4.5 65.2 x186 720 1973
一代MD 5.6-22 5/5 55 4.5 65 x186 695 1978
二代MD 5.6-32 5/5 55 4.5 65 x186 695 1978
三代MD 5.6-32 5/5 55 4.5 65 x186 695 1981

如果按照生产年代来叙述,300mm镜头之后应该直接是800mm镜头。因为Minolta在设计生产了300mm镜头之后就直接跳到了800mm镜头的开发当中,中间的空白是在很长时间以后,才被重新填补的。

比起300mm镜头,后来开发的400mm镜头品种更简单,只有单一的f:5.6一个品系。而这一品系却是驰名的APO系列。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并不知道所谓的APO代表了什么意思――当然是指所谓的人文含义。就APO的技术含义很明确,是Apochromatic的字首简写,意思是高度消除色散的,而带有APO字样的镜头则表示使用了Minolta独特的复消色散设计和特殊的低色散镜头玻璃,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彩色像差的产生,特别能够提高长焦及超长焦镜头的成像质量,提高成像清晰度,降低色差干扰。但是APO的人文含义是什么?是阿波罗神?或者是启示录?!

无论怎样,MINOLTA APO TELE ROKKOR的镜头是一款成像锐度非常高的镜头。虽然镜头自身的尺寸和重量,让它在实际使用中受到了一些限制,但是作为Minolta长焦镜头技术的代表作品,这支镜头在坊间仍然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中。

400mm镜头  视角6°
版本 有效光圈 片组结构 滤镜接口 对焦距离 尺寸Ø x 重量 g 生产时间
三代MC 5.6-32 7/6 72 5.0 83 x256.5 1470 1976
一代MD 5.6-32 7/6 72 5.0 83 x256.5 1470 1977
二代MD 5.6-32 7/6 72 5.0 83 x256.5 1470 1977
三代MD 5.6-32 7/6 72 5.0 83 x256.5 1440 1982

Minolta※※上设计生产的,对焦行程最长的手动镜头是哪一款?或者说焦距最大的直线性镜头是哪一支?就是这支MINOLTA TELE ROKKOR-TD 1:5.6 f=60cm。

这支生产于1959年的镜头采用手动预设光圈技术,自身尺寸为132 x530mm,拥有高达4700克惊人重量。为此,镜头拥有自己的带有传动齿轮的支架,可以固定在三脚架上来辅助聚焦过程。

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这支巨无霸镜头没过多长时间就被排除在生产序列之外了。之后,在1976年时一款新的600mm原型镜头出现在宣传资料里。值得庆幸的是,这款镜头并没有象当年的180mm镜头一样只是停留在宣传资料里。1978年,采用了全新APO技术的600mm f:6.3超长焦望远镜头出现在销售货架上。虽然这支专业性很强的镜头并不是普通用户经常有机会能使用到的,但它至少填补了Minolta超长焦望远镜头组群中的一段空※※域。
600mm镜头的专业性的确太强了。镜头采用的95mm前镜片组,使得很难有合适的滤镜能够与之匹配。所以600mm镜头采用了类似折返镜头才使用的镜后加载滤镜的方法。此外为了更有效地减少聚焦行程引起的镜身变化,镜头采用了内对焦技术。而这种技术后来被广泛使用在自动镜头上。

600mm镜头  视角4°
版本 有效光圈 片组结构 滤镜接口 对焦距离 尺寸Ø x 重量 g 生产时间
一代SR 5.6-32 4/3 126 10 132 x530 4700 1959
三代MC 6.3-32 9/8 95 5.0 108 x373.5 2400 1976
二代MD 6.3-32 9/8 95 5.0 108 x373.5 2400 1978
三代MD 6.3-32 9/8 95 5.0 108 x373.5 2400 1982

在超长焦镜头中,还有一类镜头是属于构思非常精巧的品系――折返镜头。如果抛开折返镜头固定光圈的弊端来看它的优点,这种巧妙的设计的确很有些意思。

曾看过一篇文章,认为最早的折返镜头技术是由Minolta设计开发的。对此我不想发表任何见解,史海沉勾难以考证。但是让我们尝试计算一下,400mm镜头的镜身长度是在250mm左右;600mm镜头的镜身长度是在370mm左右,那么以0.6作为常数来计算焦距最长的1600mm镜头,可以得出其镜身长度约等于960mm。那是一个什么概念?恐怕那不是镜头,是一支狙击※※。而折返镜头的作用就是大大缩短了镜头的尺寸,让它能够更好地掌握在每一个用户手中。

诞生于Minolta手中的第一支折返镜头是1972年的800mm f:8.0镜头。也正是基于这一点我认为最早的折返镜头技术并不是Minolta提出的,因为在Nikon的镜头组谱中能查到A系和C系的超长焦距折返镜头,而典型的Nikon A系镜头应该是生产于1960年代。

折返镜头最大的特点是前镜片直径非常大,所以用来度量折返镜头的滤镜标准是后镜片组,通常是39mm。而使用在折返镜头上的滤镜也都是通过镜后接入的方式加载到镜头上。
前面说过,折返镜头有一个与生俱来的缺陷就是镜头都是采用固定光圈的方式,这使得折返镜头在使用中会受到一定的限制,比如在变换景深上。

超长焦距的折返镜头同样是非常沉重的,加上异常狭窄的视角,使得在通过镜头寻找目标时变得非常困难。沉重的镜身更需要坚固的三脚架加以支撑,这就越发限制了摄影师的活动范围。万幸的是,这种专业镜头并不需要我们每时每刻都绑定在相机上。不然,那才是真正的恶梦!

折返镜头
版本 视角 片组结构 滤镜接口 对焦距离 尺寸Ø x 重量 g 生产时间
250mm /5.6 10° 6/5 62 /39 2.5 66.5 x58 250 1979
500mm /8.0 5° 6/5 77 /39 4.0 83 x98.5 635 1977-83
800mm /8.0 3° 8/7 特制 8.0 125 x166.5 2000 1972-81
1600mm /11 1.5° 6/5 特制 20 178 x325 6850 1974-81

最后,让我们还是以一款只存在于※※传说中的镜头来结束折返镜头的叙述好了,这款镜头就是Minolta生产的,被称为“大玻璃块儿”的RF 1000mm f:6.3。

大玻璃块儿有多大?直径200mm的一整块镜头玻璃,的确算是很大了。很少有人见识过真正的大玻璃块儿,更多的只是看到资料上的文字。1965年前后的产品,7片6组的光学结构,30m的对焦距离,217 x450的外形尺寸。至于重量,10600克。很惊人,非常惊人。我想这也是为什么最终没有继续生产它的原因,虽然它几乎可以成为Minolta率先开发了折返镜头技术的有力证据,但是Minolta不会只为了博物馆的需要而去保留一条单独的生产序列的。

记住这款镜头的标识,MINOLTA RF ROKKOR 1:6.3 f=1000mm。虽然从使用上看这支镜头有些太笨重了,但是相信我,一旦你找到了它,自然会有人愿意拿着大把钞票来找你的,那些收藏家一直都在寻找它,Minolta的大玻璃块儿!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67.352
主题: 94
帖子: 10357
注册: 2002年10月
上一张第一代MC 金属58的照片。。。。

从资料看它应该也发黄,但是我一个朋友确定他手上的不黄。看来和保存条件还是有关。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67.352
主题: 94
帖子: 10357
注册: 2002年10月
真是好帖子,内容丰富,文笔亦出众啊。不少信息我也是第一次听说,比如35mm,24mm镜头的绰号,还有Rokkor-X黄标、白标的趣闻。真是受益匪浅。

这样一个帖子现在出现真当时啊,因为受益于ebay,国内的M家手动玩家装备实力愈加增强,从以前没有选择,能够找到一只M家原厂的镜头就欣喜若狂到现在可以比较从容的研究一下版本了。

自己有过的镜头cover了各个时期的版本,现在是只收集MC Rokkor-X版本镜头的,坛子里据我所知,midnight兄也是搜集MC Rokkor-X,不过他比我苛刻很多,只搜集所谓2代MC; 晓小兄,收藏颇杂,不过对老的金属MC情有独衷,他一套25/2.5+35/1.8+58/1.4+100/2.5的金属组合也常常让我羡慕; 还有smoker兄是一套齐整的MD Rokkor-X。

但是我想也没有人对于版本的研究达到jackripper兄这样的深度,^_^,实在钦佩不已。

反复读了很多遍,对其中若干处,深为赞同。。。。

还需要特别说明的一个产品系列是CELTIC镜头。Cel镜头是Minolta在MC及MD镜头的生产序列中,为了兼顾当时的低收入用户设计开发的一个单独的镜头品系。虽然有着同主流镜头相同的焦段设定和光圈设计,但是为了最大程度地降低生产成本进而降低售价,镜头多采用低成本材料或者低成本镀膜技术。至于同主流镜头存在多大的差异,没有作过实际测试不敢妄加评论,但是本着一分钱一分货的原则,Cel镜头既然能卖得很低价,自然有省钱的地方存在。

celtic镜头主要的差别是采用单层镀膜而不是rokkor的多层消色差镀膜;另外外观工艺上也有所简化,但是据minolta官方资料,玻璃材料倒是相同的。自己曾经有过celtic 28、2.8和100-200/5.6,确实工艺上无法让我满意。
广角镜头的另一个问题是镜头边角失光(light fall-off)。17mm镜头反映得更明显,这是因为镜头本身的光学结构有些特殊,造成了它的边缘和角落因为得不到更多光照而显得比中心位置黑暗。尤其是在反映如蓝天这种大而平滑的场景时。--对镜头进行边角失光测试的重要方法就是拍摄蓝天。对于17mm镜头存在的边角失光有一个补救的办法,是使用中灰度滤镜来抵消镜头的边缘失光现象。(neutral-density filter:又称中性灰度滤镜。)

我个人使用经验是17最好不要装滤镜比如UV,一般的厚度的UV容易挡角。
而阳光的直接照射又会加速这种色变的过程,因为阳光中的UV(紫外线)会加快钍和镧的衰变速度。但是有经验证明,这种采用了放射性元素制造的镜头玻璃,在镜片明显趋向黄色以后,只要适当地密封保存在完全黑暗的环境中,情况就会得到缓解甚至黄色反光会完全消失。

这点和我在 http://members_aol_com/xkaes/5012.htm 看到的正好相反,值得商榷。
"These radioactive elements degrade over time and can cause the lens to turn yellow if not regularly exposed to UV light. The yellow tint will not affect B&W pictures, but will cast a tint on color pictures. It can be removed by exposing the glass to UV light, such as a bright window sill. Make sure the lens is not exposed to direct sunlight as the heat can cause the internal lubricants to migrate. Depending on where you live, the yellowing will take a few weeks to a few months to disappear. Storing this lens without the lens caps will prevent the yellowing."
1978年,45mm镜头被重新修改了光学结构,推出了市场。同样,这颗镜头的市场地位是低收入群体,或者用作入门级的镜头。但是市场的反映却完全出乎了 Minolta最初的市场预期,这支镜头受到用户的追捧,导致售价一度超过最初的定价。这大概是许多人把这支镜头混淆成最初的那支古老的45mm f:2.8饼干头了,但是更靠近人类双眼透视效果的成像,无疑为这款镜头赢得了相应的市场地位。

有传言认为这支镜头使用了单层镀膜技术,就象售价更低的Celtic系列镜头。这种说法无法得到Minolta的官方认可,或者第三方的权威认定。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作为一支出色的标准镜头,45mm f:2.0能够胜任任何场合下的大多数光照条件。唯一会影响到最终成像的不确定因素就是,摄影师本身的摄影技术。

不少说法是45这个头是单层镀膜,但是按照minolta的产品线,标Rokkor的就应该是多层镀膜。另外还要吃DX也提到过紫色的镀膜一般不会是单层的。

老头镜片发黄是个很让人头痛的问题,我的体会偏黄似乎是一代MC的某些头的毛病,但是根据资料,58/1.2的二代和三代MC版本也会偏黄,但是某些人的使用经验又说明二代MC版本以后的58/1.2不会偏黄,不知道那个是正确的?

mid, 58/1.2金属调焦环版本有过两个,一个是扁平的调焦环,一个就是最常见的八棱紫金锤;然后是白标的MC Rokkor。这三者都存在普遍的发黄现象。

到MC Rokkor-x 时代,由于改变了玻璃,不会偏黄。

我曾仔细研究过一些镜头,发现Minolta对于它那些当家镜头品质的追求,始终是不曾放松的。同样作为肖像头,三代MD 135mm/2.8镜头使用了工程塑料制造的内部聚焦构件,而诸如85mm/1.7这种镜头,却始终在使用全金属的内部聚焦构件。--不是装饰在外面聚焦环上的那一圈橡胶粒,是聚焦环里面用来啮合的两部分。

相对来讲MC的黄X版倒会有一些品相不错的存货,虽然价格不菲,但毕竟是一代名头,物有所值。我曾收到一颗MC的黄X头,除了镜身外表带有一些不名物质的喷溅痕迹以外,镜片内部竟然看不到丝毫灰尘。卖家向我透露说这颗头在第一手买主手中就没使用过(又一个象我一样挖坑藏镜头的家伙?)流转到子女手中才被当作废弃物便宜出掉。


can't agree more.虽然HH的头我就见过若干个95%以上的。 我拆过若干只镜头,确实体会到M虽然各个焦段的镜头没有明显档次划分,但是确实对某几个焦段的做工更加用心一点。MC Rokkor-HH 35、1。8是我见过金属版本镜头中做工最实在的。

而17/4即使到了MD时代,光圈仍然是金属的。

[2006-03-06 13:53 补充如下]

Minolta镜头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许多老镜头在经过了时间的流转之后,会产生一种很神奇的焦外成像效果,这种效果被成为“魔幻般”的效果。而这种效果是后期的MD头无法通过技术革新达到的。

can't agree more.....50、581.2,85到100,这几个头焦外老头都有种特别的魅力,而且没有被MD的版本继承下来。

我现在一直很感兴趣最古老的一款矩形遮光罩,坊间倒是偶有出货。但是配合这款遮光罩的镜头实在是太古老太难使用了

估计你是指D57KC, 配 35/2.8 and 35/4。我曾经花25USD拍也没有拿下来。如果不是太在意品牌,可以试试konica 的配24mm的矩形遮光罩,ebay上比较常见,价格也比较合算。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4.383
主题: 11
帖子: 3881
注册: 2005年12月
原文由 jackripper 发表
回复 肖成:兄弟那支老古董肯定是一代MC头了,从镜头标识上套取就能得出这个结论。Minolta最早开发的镜头包括28mm,100mm,和135mm镜头,在这些镜头上面能够找到Minolta历代镜头版本变化的印记,甚至是镜头接口技术的变化。这款镜头就体现了二代SR镜头向一代MC镜头转型的过程。镜头具有自动光圈技术,正在开始尝试联合测光技术。

Minolta一直很骄傲的一件事就是在他的设计方案中,很少有镜头采用光圈环中置镜身的样式。这种设计在其他一些牌子的镜头上倒是很常见。所以后来在加入光圈直读技术及联合测光技术时,所有光圈环中置的镜头不得不重新设计镜头样式。但是很少不等于没有,实际上Minolta当时还是有一些镜头为了迎合当时的流行设计采用了中置光圈环设计,尤其是两款最早设计生产的长焦镜头中,因为个子高,有充分空间。

一代MC头,光圈环中置式样。按照年代推算应该是在1966-1968年间,具体生产时间会靠前。至于其中的一些具体数据,很多都是二次推算出来的。日系镜头的早期宣传资料尤其喜欢采用英制单位标注所有数据,包括最近对焦距离,重量尺寸等。所以就需要通过二次换算。

不过看得出来,这颗镜头的外观品相应该算是非常不错的。几十年的岁月流转还能保持着这样的外观,是非常不容易的。


看样子这颗头收藏价值大于使用价值了,谢兄解答!!!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1.735
主题: 37
帖子: 1670
注册: 2002年6月
用过几个美能达135/2.8,色彩都比较浓郁,这样的风格很讨人喜欢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63.528
主题: 173
帖子: 7327
注册: 2001年3月
MD135/2.8的最大光圈实际可能达不到f/2.8,所以照片有一点暗也在情理之中。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回复主题: Minolta手动镜头的一些数据
功能受限
游客无回复权限,请登录后再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