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我镜头里的中国 [主题管理员:IWILLKILLU]
正序浏览
主题图片汇总
主题内检索
浏览:37041 回帖:1231
游客没有回帖权限
泡菜
泡网分: 0
主题: 1
帖子: 62
注册: 2006年2月
下次再也不走路去上课了!
小安要爬着去上课?
我觉得LZ的介绍很好的,要不然有些东西我也搞不懂。而且以后还可以跟学生吹一吹!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
主题: 0
帖子: 514
注册: 2005年10月
翘了整整两个星期的课,今天跑去上课,发现教室里空空如也。打电话给教授,才得知此课这个学期全面改革,变成了成了网上布置作业,网上投递,利用课堂论坛进行切磋。教授说,你们现在已经是要毕业的学生了,已经不需要教授面对面地讲课······

我今天好不容易才从床上爬起来,并且走路去上课,谁知道居然白跑一趟。下次再也不走路去上课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
主题: 0
帖子: 514
注册: 2005年10月
原文由 伊牧 发表
今天李老师为我们上了一堂狮子教育课,今天真是有意义的一天···啊!
嘿嘿···伊牧,真有你的~!! 绝啊····

“一顺百顺年年顺,千财万财满门财" 这个对联也太直白了些······LZ文字多,搬张沙发坐下来慢慢看。

猴子:你那梯田的只有一张么?其他的也发上来瞧瞧嘛。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
主题: 0
帖子: 14
注册: 2006年5月
嘴里长溃疡,三天了还是不见好,喝水都痛!'⌒',你什么时候才能被流放到自贡呀~~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
主题: 0
帖子: 42
注册: 2006年7月
头包说话象个小女生一样
今天准备坚持读完以下文字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
主题: 0
帖子: 42
注册: 2006年7月
老师的记忆力真强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
主题: 0
帖子: 42
注册: 2006年7月
文字太多!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82.955
主题: 27
帖子: 7213
注册: 2005年6月
年内主力装备
NIKON D7100
《宝源龙泉寺.人家》

龙泉寺既已丧失寺庙的大部分功能,现在已经成为当地农民的住家,门联上“一顺百顺年年顺,千财万财满门财”,可以看出人们的希冀。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8.711
主题: 0
帖子: 669
注册: 2005年10月
这个柱础好玩.

囫囵吞枣吞了一大堆,长见识啊!(摸着圆滚滚的肚子作打饱嗝状)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82.955
主题: 27
帖子: 7213
注册: 2005年6月
年内主力装备
NIKON D7100
《宝源龙泉寺.柱础》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82.955
主题: 27
帖子: 7213
注册: 2005年6月
年内主力装备
NIKON D7100
不是上课,有真正的伊牧老师在此岂敢妄称老师,只是大家资源共享而已。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
主题: 1
帖子: 62
注册: 2006年2月
今天李老师为我们上了一堂狮子教育课,今天真是有意义的一天···啊!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8.711
主题: 0
帖子: 669
注册: 2005年10月
嗡嗡嗡.....今儿文字太多,看得我头都大了.那些可怜的惨遭毒手的狮子啊,,呜呜呜看得我眼泪汪汪.........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82.955
主题: 27
帖子: 7213
注册: 2005年6月
年内主力装备
NIKON D7100
《宝源龙泉寺.寺门》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82.955
主题: 27
帖子: 7213
注册: 2005年6月
年内主力装备
NIKON D7100
《宝源龙泉寺.寺门石刻》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82.955
主题: 27
帖子: 7213
注册: 2005年6月
年内主力装备
NIKON D7100
《宝源龙泉寺.寺门》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8.711
主题: 0
帖子: 669
注册: 2005年10月
原文由 耐克s5轰炸机 发表
我们也漂流!


好像是在水泥地上漂流.....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8.711
主题: 0
帖子: 669
注册: 2005年10月
瞧好了,这才是真正的威风凛凛的狮子.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82.955
主题: 27
帖子: 7213
注册: 2005年6月
年内主力装备
NIKON D7100
我现在也有点怀疑那是一只蟾蜍而不是狮子......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8.711
主题: 0
帖子: 669
注册: 2005年10月
我觉得蛮猴的梯田拍得不错

没觉得夸张啊.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8.711
主题: 0
帖子: 669
注册: 2005年10月
原文由 耐克s5轰炸机 发表
杂个头包每天都来!


请轰炸机仔细阅读杀人撰写的<<我镜头里的中国>>序言.

杀人,那头狮子怎么拍得跟一赖蛤蟆似的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82.955
主题: 27
帖子: 7213
注册: 2005年6月
年内主力装备
NIKON D7100
《宝源龙泉寺.楹联》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82.955
主题: 27
帖子: 7213
注册: 2005年6月
年内主力装备
NIKON D7100
《赤水宝源.龙泉寺石狮》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82.955
主题: 27
帖子: 7213
注册: 2005年6月
年内主力装备
NIKON D7100
狮子是产于非洲及印度的一种性情凶猛的哺乳动物,然而其兽中之王的美誉却为世界共知。英国、比利时、捷克斯洛伐克、西班牙、瑞士、威尼斯等国家及一些城市,※※上都曾以狮子形象作为其城市的标志。中华民族虽自称为龙的传人,可是因地理位置与印度相邻,故而狮子的形象在※※也有着悠久而广泛的影响,并渐渐成为了我们国家的一种神兽。自然动物的神化,并不是我们国家独有的演变过程,但狮子形象的中国化却代表着外来文化与中华文明本身的不断融合与发展的过程,在中外文明发展史的交流与发展中,起了一定的作用。

狮子是何时传入中国的?在不断中国化的过程中狮子的形象经过了哪些演变过程?每个朝代的狮子形象各有何独到的特色?中国狮在表现材料、表现手法上有哪些不同的地方?狮子在※※民间到底有何作用?狮子是何时被国人称为中国的象征的?在本文中,我们通过分析这些问题,找出中国狮作为一种艺术形象在※※民间的特殊地位。

可以看出,狮子虽属外来品,但是国人对其喜爱程度并不亚于中国传统的龙凤等,对其不断施以中国化的改造加工,逐渐形成了一种与“中国龙”相对的民俗艺术体系。



二、狮子艺术形象的中国化

从考古学的角度我们可以得知,在中华文明起源之前,我们国家曾经存在过狮子的足迹,可是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初期,狮子便已经从※※的土地上消失了。故而我们很容易的确定狮子是从外国传入的一种动物,并且是一种很少见的动物,除了皇帝及少数一些人之外,外界的人是很少可以得知狮子的具体形象和特性的。外来狮子中国化的过程经历了一系列长时间的演变和发展,形成了具有浓厚中国化气息的艺术形象。在此,我们可以从时间和空间的两个角度来分析狮子中国化的进程。



(一)、时间上分析中国狮的演变过程和发展

1、 狮子传入的时间

   ①  西汉说  狮子到底何时传入中国,在※※的学界有两种不同的说法。广大学者一致认为狮子的传入年代是据今有两千年的汉代。所提出的理论依据是《汉书·西域传》中有记载:东汉“章和元年(公元前)西域长史班超击莎东大破之。月氏国遣使献扶拔、师子(狮子)。”月氏是秦汉时期游牧于敦煌、祈连山之间的古族,后遭匈奴攻击而西迁至塞种(今新疆西部伊犁河流域及迤西一带)称为大月氏。张骞通使西域后,狮子方作为“殊方异物”传入中国。

东汉顺帝时,疏勒国王派使者到洛阳,向东汉※※赠送礼品,其中就有狮子。顺帝见到这巨大而凶猛的野兽,颇感新奇,即命把狮子安置在御苑内,加固铁笼,并传旨大臣们一起观赏。

② 早于西汉说  湖北民族学院艺术系教师廖少华存在不同见解,认为狮子的传入应比汉代还早,“在战国时期便略见端倪。譬如北方草原民族束腰皮带的挂钩,古称‘师比头’已呈明显的狮子状态,并于春秋战国时期传入中原;另外,故宫博物院藏之青铜‘水族饰蟠螭座方盘’亦具狮之雏形”,“其次,传说中舜的图腾中也出现过狮子;古代西南少数民族中的勐笼傣族也以雄狮作为图腾,时至现代他们的佛寺、佛塔之门还放置狮子”。他还根据大月氏国所处的地理位置,断定“师比头”中的狮造型于秦汉前的战国时期出现。

笔者个人的观点是,狮子的形象的出现的确应早于西汉的记载,由于秦汉时期有关文献较少,我们不能单从一个方面就断定狮子是在西汉时期传入中原,但是廖少华没有注意到一点,“西汉说”支持的是狮子所传入中原的时间,我们并不排除狮子在除中原外其他地方存在的可能性。他所列举的一些例证,只能明确证明其他民族采用狮子作为其民族标致的时间,并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狮子形象在何时传入中原地区。故而笔者认为,西汉传入年代应比汉代要早。

2、狮子形象传入的途径

   狮子形象的传入应该由两条线路进入中原地区,一条是由西域方向作为番邦的贡品进入中原,而另一条则是由印度国通过佛教的传入不断的深化和发展的。

  ① 西域贡品  上文所述,支持西汉说的人据《后汉书》所写,狮子是作为大月氏等国的贡品进入中原地区的。可以看出,西域与※※中原地区的文化交往是狮子形象传入中原的一个途径。而狮子应首先是被当朝统治者所见,一般平民是不能够见到这种西域的贡品的。西域贡品狮的出现,说明狮子也只是作为一种贵族化的艺术品形象出现在东汉的皇宫、墓室之中。

  ②  佛教传入  佛教从印度兴起,已有很长的※※,在西汉末年传入中国。“狮子的梵语叫僧加彼,即众僧的意思。狮子作为佛祖释迦牟尼的象征动物,在佛经《涅》、《大智论》中均有描述”,“通过佛教的传播,把印度的风物、文化、艺术等带入中国”。可以说,真正的融入到※※中原的寻常百姓生活之中的狮子形象,并不是通过西域各国向中原朝廷进献贡品的形式出现的,而是与印度佛教的传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二)、历代狮子形象有演变和发展

1、汉代  

汉代以后,狮子虽不断定传入中国,但数量必竟有限,再加上路途遥远艰辛,猛兽运输极为困难,能如期到达中国的寥寥无几。然而,这种巨大而凶猛的异兽大多饲养在帝王宫苑之内,平民很难见到,艺术家们只能根据传闻进行创作。汉代的艺术家对狮子充满了神异感,认为它是能“食虎豹”的“殊方异物”,三国时期孟康在注释《汉书·西域传》时说:“狮子似虎,正黄有斑纹,尾端茸大如斗”。艺术家们根据自己熟悉的虎、豹、马等动物形状,抓住猛兽张牙舞爪的基本特征,凭借书籍中的记载和传说,发挥自己的艺术想象,运用取舍、集中、夸张的处理方法,进行理想化的艺术塑造,这样塑造出来的狮子形象和真狮之间必然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从陕西省博物馆藏东汉石狮来看,外观上都是以猛虎为基本型,再加上狮子的明显特征来雕刻的。“陕西咸阳出土的东汉石雕石兽,揉合了狮与虎的特点,而头部造型尚还保留了战国时期青铜器饰物中兽头特征,从而显示汉代狮造型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从考古学和艺术发生学角度看,汉代应属狮造型的转型期。”

另一方面,民间艺术家们都有有一套古代老祖宗“图腾”式的造型手法,他们对狮子采取了浪漫而神瑞化的装饰,突出地表现狮子的威武、强健和凶猛的气质。有的在狮子的户上添上一双飞翔的翅膀,有的在狮子的头上饰以单角或双角,有的在狮身上饰以云纹和火焰纹,以显示其无限的神威。这些装饰,使狮子变得怪异起来。“东汉的石狮造型的特点是取立式行走状,运动感较为强烈,给人一种力的美感;其次是刀法洗练,往往借石质的总体形状,在关键处施以斧凿,石狮的嘴部不透雕、颔须、双翼多用阴线刻画,从而使客观存在的整体感很强烈。”东汉的石狮在艺术造型上还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即在其两膀往往长出一对羽翼,这是东汉时期神学思想在石刻艺术中的反映,东汉时期人们认为只要能够“羽化”或乘上有翅膀的灵兽便可得道升天。因此,我们往往会看到在东汉皇族墓葬中的狮子形象大多数均为有翼狮的形象,统治阶级是想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使在冥间的主人升天成仙。这些狮子带有运动的感觉,向我们展现了民族传统雕塑的宏浑气势,形成了“惟※※石刻,气魄深汉雄大”的艺术风格,带给人们以无穷的遐想。

2、南北朝  

从考古出土的文物资料分析,狮子的自然真实形象和传播狮子形象的佛教艺术,是沿着丝绸之路渐渐由西北向南方延伸的,愈近西北,西域味和狮子的真实形象愈浓;愈近南方,中国传统的神兽味愈浓。这一点可以从南朝与北朝狮子形象的明显不同看出来。如果说在汉代狮子形象的出现代表着一种有翼的可帮助人们升天的神兽出现在汉代陵墓之中,那么在南北朝时期的狮子形象就是带有更多的压邪镇魔、守护陵墓的目的。在此时期,陵前雕刻石兽之风日益盛行,互相攀比竞争之风也愈来愈烈,作为“百兽之王”的狮子,便成了守卫陵墓的石兽之一。

南朝时期的狮子继承了东汉石狮躯体硕大,气势宏浑的特色,并由夸张的线条和表现方式向写实方向转换,“石雕名手们往往在狮子的原形上给以加强和夸张”,当时的艺术家们可能多见过狮子的本体面目,故而逐渐由单纯的书面知识和极度的夸大转向现实与夸张想结合的样式。如萧宏墓前石狮似从远方傲然阔步而来,好像发现什么而骤然停住,欲止将行的神态表达得很充分。“南朝的石雕名匠们继承传统,吸收外来精华,他们在雕刻石狮时抓住了区别于老虎的特征,强调了狮子长披式的旋卷鬣毛和宽厚壮实的胸肌,突出了强健的动势”。特别一提的是,在南朝梁代石狮已经开始分出雌雄,雄狮硕肥豪迈,张口吐舌,而雌狮则动势较小,肌肉丰满,有的伴有小兽。

在佛教昌盛的南朝,印度风格的狮子形象,曾一度风行于中国的造型艺术中,其代表就是吐舌石狮。梁代吴平忠候萧景墓、安成康王萧秀墓、梁代佚名墓前的大小石狮形象,一律口露长舌。但是按华夏文化的传统观念,舌是“灵根”,宜藏忌露,以至这样的“吐赤白舌”狮的形象在唐代后期已为罕见。对吐舌的修正,是狮子形象华夏化的重要步骤。

南朝的狮子在陵墓前,而北朝的石狮在石窟中。南北朝时期出现的一批佛教艺术狮子,主要集中在北朝的石窟雕刻中。“北朝的石雕艺人们在继承秦汉传统的基础上,结合了印度佛教艺术的创制手法,又接受了从‘丝绸之路’大道貌岸然上吹来的西域新风,使北朝的石窟狮子造型中西融会,呈现出奋进向上、富有浪漫色彩的宏浑面貌,它和南朝的陵墓狮子交相辉映,成为中国雕塑艺术史上光辉的一页。”

3、唐代  

唐代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和繁荣的国家,这种民族的自信、自尊、自强精神,在唐代狮子艺术上得到体现,使其呈现出雄迈、威猛、饱满、活跃的精神面貌。唐代的狮子艺术,在初唐以继承为主,进入盛唐和中唐,得到繁荣和突破性的发展,到了晚唐又趋向衰弱。从唐朝的“十八陵”中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唐代狮子的一系列发展与演变过程。如乾陵的狮子形象突出刻画了头部的卷毛、突鼻、阔口、利齿,反映了帝王生前专制独尊,死后仍要显※※权不可侵犯的用意。其形象还成功运用了※※汉唐以来民族化的兽类雕刻装饰手法,继承了传统的线刻技艺,充满了灵动的韵律和节奏。

我们在研究唐代的狮子的时候可以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即是在西方的波斯风格的艺术中,以“人狮搏斗”的题材是经常出现的,而当西域的风格传入中原地区之后,我们便很难再发现有如“人狮搏斗”的场面出现,这又是为什么呢?这个原因可能与我们国家的传统思想观念密不可分,我们中国的观念认为人和自然应该是统一的整体,不应该是相对抗的两个方面。所以人与狮子应该是相和谐而不应该属于相对抗的状态。狮子演变到了中国,自然要符合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因而我们看到的中国狮是威而不怒,强而不悍的一种人狮和谐的形象。从唐宋到晚清,几乎家喻户晓的“狮子戏绣球”图(以中国式驯狮术为生活原型),就是人狮和谐的艺术体现。

4、宋代  

五代两宋时期的中国狮子艺术在继承前代的现实主义手法的基础上得到了充实和丰富。但唐代成期那种宏伟博大的气魄明显减弱,体量也逐步显小。从北宁帝陵前的狮子上虽然还可看到唐代的遗风,但在宋代文人雅士提倡的那种文雅、高洁。恬静的和风吹拂下,狮子的精神面貌开始转猛为驯,装饰味不断加浓。到了南宋,这种情况更为剧烈。在150年的南宋岁月中,镇守用的门狮形象一律为蹲踞式,项颈上开始配有铃铛和绶带。

  由上文可知,中国狮子的艺术形象向民间化,主要是因为印度佛教的不断传入开始的,但是,中国狮真正走向民间,应该是从宋代开始。主要是因为在南北朝时期的日常用品中狮子形象的出现和发展。到了五代两宋时期,封建文化不断深化。它的宗教艺术、建筑艺术和工艺美术都注重于现实,狮子的“神性”、“佛性”、和“王气”逐步衰退,并开始缓步迈向民间。狮子造型的人间性、商品性和民族性进一步得到加强和深化,应用日益广泛,其精巧的构思、细腻的表现都超过了前代。如果把唐代的中国狮子称为黄金时代的话,那么五代两宋的中国狮子称得上是白银时代了。

5、 明清  

明代是中国狮子艺术在晚期的一个发展高峰。从现在的狮子形象来看,明代虽力图恢复唐宋时期的那种雄迈作风,但传统的狮子造型艺术终究抵不住世俗化和商品化的潮流,狮子的艺术形象最终还是沿着明代官僚和中、下层平民的欣赏爱好方向发展。从品类和使用范围来说,明代的狮子艺术是最为广泛的。

明代的狮子造型已走向程式化,其特征是端庄、敦厚,整体比例匀称,狮身上的装饰得到进一步增强。狮子大致可分为宫廷狮子和民间狮子。前者做工精巧,装饰华丽,用材高贵;后者充满生活气息,自然质朴,用材普遍,多为泥塑木雕。

明代虽然有不少似威猛的雄狮,但归根到底是驯化的狮子,最终成为民间的吉祥物。特别是在南方狮子形象中,大多为成双成对的形式,或是雌雄顾盼,或是母子戏乐,富有人情气息,育分表过民间艺人丰富而自由的想象力。

清代的狮子造型和应用比明代更为程式化,更普及,狮子失去昔日的威严,纷纷来到寻常百姓家中安家落户。因此在民宅建筑中,我们可以看到丰富多彩的狮子形象。随着科学的发展和工具的改进,狮子的艺术创作技艺有了提高,然而却趋向繁琐,甚至纤弱。清代的狮子在中国绘画和雕刻中已经完全定型,并出现了相应的理论概括。关于雕狮,李斗在《扬州画舫录》卷一七,制订如下的营造规格:“狮子分头、脸、身、腿、牙、胯、绣带、铃铛、旋螺纹、滚凿绣球、出凿崽子。”所谓“旋螺纹”,指的是螺髻式的狮鬣,时至今日,仍然是民间石匠雕狮的程式之一。

三、中国狮子形象的南北差异

中国地域辽阔,南北文化习俗和生活方式各不相同,狮子的造型风格也存在着“南狮”和“北狮”的差异,北狮:浑、实、健;南狮则圆、柔、美。

1、北狮

“北狮”,主要指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的狮子形象。它们是元、明、清三代狮子程式化形象与北方乡土狮子形象相结合的一种造型。主要分布在山西、山东、河北、河南及陕西五省,其影响波及东北三省及内蒙古、湖北、甘肃、安徽等省。

北狮发祥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黄土高原。其造型古朴雄传,体形带方,骨线显明,看起来精悍有劲,颇具铁骨铮铮,粗眉大眼的“汉子”个性,造就了“浑、实、雄、键”的特色。

从北狮的气度和格调上,又可分为宫廷狮和民间狮两种类型。宫廷狮包括部分佛教狮,形态比较规矩。姿态比较呆板,拘谨,低着头,颈不转,形貌千篇一律,仅仅为突出帝王和神佛的威严。

民间狮是老百姓心目中的狮子,艺人们抒发的是自己的情感,这类狮子不仅生动活泼,而且具有实用功能。

2、南狮

“南狮”的范围包括※※东南沿海的福建、广东、台湾、海南岛及广西等地。由于南岭山系东向福建,横卧粤赣,西迤湖桂,隔离了中国南方的省区,黄河流域的古文化较难影响到这里。这里背山面海,气候湿润,物产丰富,南狮也就在这样的环境中造就了自己的特色。

南狮大致上有“闽南狮”和“岭南狮”两个大类。闽南狮包括福建省中部、东部、南部沿海,台湾省及金门、澎湖等区域。狮子普遍特征是头大腿细,玲珑纤巧,脑凸鼻凹,每一头狮子都有一条扭动着的动态线,体块结构起伏丰富,装饰比北狮华丽,从每一角去欣赏,都会感觉到完整而富有变化。岭南狮,主要指广东、广西、海南一带的狮子形象。岭南狮与闽南狮同属一类,所不同的是岭南狮的身躯更为修长,体态更显圆浑,头部鉴别小,二只大耳朵如一对蒲扇耸起,鼻短而有横纹,尾巴如蕉叶状卷集,毛发长而密集,嘴下有长须,头部和脑部有起伏的装饰线,显得老健含蓄,整体感强,通体协调。

在此可论知一点,狮子的艺术形象与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文化差异性有着极其密切的关联的。不同的文化背景以至于不同的民族,都有可能根据自己的文化思想和理解程度上的不同创造出其不同的狮子艺术风格的。如沈阳故宫中的狮子形象就融合了狗的因素在其中。这是因为传说满族是东北的一支少数民族,对于狮子的形象还应当属于一种粗浅的认知阶段,而狗则是满族的一种崇拜性动物,当满族不断被华夏民族的文化风格所发改变时,一方面汉族中对狮子形象的威严意识深入满族统治者的心中,另一方面又不愿让自己的文化消失殆尽,故而两种动物形象相融合,从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具有满族特色的狮子形象。

三、民间狮子艺术形象的多样性

陵墓、宫殿、官衙、寺庙前的狮子是帝王、官宦和豪富们权势的象征。然而,狮子那雄浑巍然的形象出自民间工匠艺人们的双手,因此深受广大劳动人民的喜爱。虽然狮子传入时和发展时主要是由石质雕刻而成,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经历了一系列从材料到表现手法上的不断丰富和创新过程。而这一过程,也正是我们国家民间艺术的不断发扬光大的结果。

1、材料

人们抹去了笼罩在守门石狮身上的神圣灵光,运用不同质地的材料,使威猛的狮子在民间成了喜庆吉祥的瑞兽,成了人们美好理想的化身。虽然它们没有像皇室宫衙前的守门狮那样庞大,却也以小见大,体现它特殊的艺术魅力。

①  陶瓷狮  用陶瓷制狮在隋唐两代颇为普遍,唐代的陶瓷工艺狮子一般都以写实为主,形象灵活、饱满,装饰华丽,色彩灿烂,还充满野性。“唐三彩”是唐代陶瓷的代表,在陕西省临潼博物馆内有一对琉璃三彩狮,狮子在滚打嬉戏,威猛中带有稚气。显然这是供唐代宫廷中的王公贵妃们赏玩的,属于取悦性的欣赏品,与威严而冷峻 的陵墓狮在气质上完全不同。

② 金属狮  狮子形象在金、银、铜器物上的应用,唐代已经普遍,铜镜是唐代金属工艺品中的佼佼者。唐代佛教兴盛,铜镜的外形有不少莲花图案,威猛的中国式写实狮子与花草相结合,成为唐代铜镜中常见的形式。唐代金属工艺中的狮子,还见于武士的盾牌、铜盘、门环、镇纸及佛教法器等。铁制工艺狮,是五代两宋的新发展。现在留传至今最著名的大型铁狮为五代后周广顺三年铸造的大型铁狮。除此之外,北京孔庙内有遗下的数尊金代铸铁座狮。

③ 线刻绘画狮  除雕刻工艺以外,线刻和绘画也是一个大类。佛教寺塔、墓志中的线刻狮子威武跃支,比例准确,动作灵活,线条组织充满节奏与韵律。唐代时期的线刻时期,不仅有盛唐之风,而且还说明狮子是由外国传入中国的事实。、,屏风中的狮子造型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④  泥狮  陕西凤翔的泥塑玩具狮是当地民间艺人按照自己的观察和欣赏习惯,将传说中的兽中之王与狗猫的具体形象相结合,使狮子形象憨态可掬。这种狮子的造型既强调减法,又强调夸张,夸张了狮子的大头和眼睛,突出了一排大而白的牙齿,在白色的泥巴地上仅用了红、黄、黑三种色彩,用似乎随手抹上的线条来区别狮子的形体,丰富了玩具的形象。

⑤  糖狮  中国的饮食文化,不仅讲究色香味,而且非常重视造型美。在北宋时期的汴京的饮食店里已经出售“狮子糖”。到了清代,糖狮风靡江南各地。“糖狮”是“兽糖”的一种,其制法包括熬糖、入模、脱胎等工序,明末的科学家宋应星有详细记载,见《天工开物》卷上的“造白糖”法。

⑥  布狮  山东临沂、潍坊的民间布制狮子,头部做得与身体一样大,眼睛、耳朵、尾巴都做了充分的夸张。把一头凶猛的狮子变成憨态可掬、稚气横溢的可爱形象。广东和福建的民间彩扎狮子,用彩色的布料、毛绒剪贴拼制,通体用金银线刺绣,绒球点缀着狮头,整个形象显得色彩俏丽,活泼生动。

(二)、表现手法

中国狮子艺术的表现手法是丰富多彩的,它并不只局限于静止状态的表现形式,动态的表现更是生龙活现,引人关注的即是※※传统的技艺——舞狮。

舞狮在※※2000余年里的演变中,形成了各种不同的风格和流派,大体上可分为“南方狮”和“北方狮”两大类。

北方狮往往把北魏时代的魏太武帝称为自己的祖师,因为是他把西亚传入的狮子队改名为“北魏瑞狮”,并关怀着“瑞狮”的成长。北方狮的外形与真狮比较接近,全身覆盖着金黄色的狮披,舞狮 时由大狮、小狮和舞狮人组成,大狮由两人合作扮成,一人做狮头,一人做狮尾,而小狮则只有一人装扮,装扮狮子者的穿着同金黄色的狮披是一致的。舞狮人手持绣球,引诱狮子起舞。舞动时,亦步亦趋,时跃时扑,为使舞狮的动作合拍,增添欢乐气氛,还用京鼓、京钹、京锣等乐器配合,热闹而有节奏。

南方狮以广东和福建两地为代表。广东狮往往夸张其头部的造型,额部十分突出,额上装有镜子、眼睛,眼睛大都是下玻璃眼球,显得光彩夺目,明亮有神。狮披系彩色布条,五彩斑斓。狮头外壳以竹篾编扎而成,一人舞狮头,一人舞狮尾,另一人则戴上假面具戏狮。

福建狮以闽南的舞狮队最为典型,狮子的头部用竹篾绑扎框架,裱糊上纸或绸布,使眼睛突出,嘴巴张开,狮披是带红边的黄布,脊背上镶青色条纹布,用麻丝成束当狮尾。表演时一人撑狮头,另一人顶狮尾,模拟狮子的动作一跃一跳,一仰一卧,配合默契。

除了舞狮之外,古时的人们还有用雪塑狮之戏。雪狮属于北国风光。北宋的贵族之家,每逢隆冬,开筵宴乐,塑雪狮是一种豪华的排场。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一O中记其事云:“是月(十二月)虽无节序,而豪贵之家,遇雪即开筵,塑雪狮,装雪灯,雪口以会亲旧。”尽管用瑞雪塑狮,寓有吉祥之意,但无法持久,气温一升就非溶化不可。对此,宋诗中也偶有讥讽。

五、中国狮子形象体系的意义和地位

  1、狮子形象的体系化

狮子自外国传入中国,历经了两千年的演变和发展,到了今天可以说是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艺术形象体系。正如龙凤的艺术形象在※※的演变与成熟一样,狮子这样的一种外来艺术形象,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构造理论,表达方式和表现涵义。狮子形象中国化的过程就是这种体系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狮子形象在中国的深入人心是有一定的文化底蕴的。它与※※的民族传统文化紧紧结合在一起,不断的由贵族化向民间化过渡,最终形成令广大劳动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象。

  2、中国狮子形象地位的下降

古代中国人崇拜“四灵”:麟、凤、龟、龙。整个中华大地,几乎成了龙的国度。外来的狮子要在这样的文化生态中存活,自然不能享有它在西域那样崇高的品位,只能纳入“狮在龙下”的格局,以致形成“龙成九子,狮居第五”的古老传说。很明显,在古代中国的世俗性和封建性的礼仪中,狮既不能凌驾于龙之上,也不能与龙平起平坐,完全丧失了它在西域作为神力与王权的象征的显赫地位,只能侧身于仪卫性的行列,以走狮或蹲狮的姿态,出现在历代帝陵的墓道上,守护着“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3、中国狮子形象的神化与民俗化

狮子不仅融入人事的哀乐之中,甚至还被视为耕畜的保护神,可能是因为狮本为万兽之首,有镇守之作用。在清代成都曾流传过这样的《狮王神疏》:

“惟是无灾无害。今某家有牛受病,水草不沾。特备香楮等敬析尊神降敕符水,俾其服之,有力如虎,不染瘟灾,大武如龙,长生水草。群物叨爱育之德,益显仁民之思矣。谨疏以闻。”

据上引证,可知在民间传统中,狮子被视为哀乐与共,利物利人的神秘力量,这是华夏狮文化区别与西域狮文化的※※的和民族的特色。

每逢过年过节,舞狮作为一种喜庆的活动为广大人民所喜爱。除节庆宴乐的场合外,狮子殡葬礼俗中也扮演独特的角色。

  4、近现代所付于中国狮的新意义

揭开近代※※的帷幕,自※※战争的洋人大炮轰开中国封建王朝封闭的大门,中国便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渐渐沦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由于长期的自我封闭,中国依然沉睡在“****上国”的迷梦之中。因此西方有人称※※为“东方的睡狮”,寓意深刻,发人深醒。但随着1949年中※※※※※的成立,中华民族这头沉睡已久的“东方睡狮”终于睁开朦胧的睡眼,抖擞精神,重新站立于太平洋的西岸。

  5、当代中国狮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在物质文明发达的今天,狮子形象又以其崭新的生命融入了这个高速发展的新世纪。中国狮的艺术形象在当今社会中仍然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不仅石狮等传统艺术风格的狮子形象在现代社会中发展和不断创新,每年还举办中国龙狮运动会,全国的舞龙舞狮的优秀人才们聚在一起,相互切磋,相互借鉴,使※※舞龙舞狮这项传统活动得到继承、延续,不仅如此,许多国内的舞狮团体在相关的国际大赛中获得了优秀的成绩。

狮子形象的中国化,从移植、归化到创新,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凝聚着历代能工巧匠的心血。潜移默化之后的中国狮,独立于世界艺术之林,堪称“中华一绝”。它的独特面貌,并不是套用“神似”的传统画论可以解释的。正如以上的论述所表明的那样,狮子形象之所以大放异彩,完全是由于输入华夏文化的血液,既保存狮子威武气派,又赋予它祥和的面貌。

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中国狮子,是※※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外友好往来的见证,“它显示了※※伟大、悠久的※※和文化,展示了※※历代艺术家们高超的艺术成就,凝成了一个万古不灭的民族精神”。

《赤水宝源.永盛山石狮》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
主题: 0
帖子: 42
注册: 2006年7月
原文由 蛮猴 发表
元阳的梯田

不太适应这种夸张的风格.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82.955
主题: 27
帖子: 7213
注册: 2005年6月
年内主力装备
NIKON D7100
难怪取名叫轰炸机......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
主题: 0
帖子: 42
注册: 2006年7月
不是每一次拍摄都会带来出乎意料的惊喜.
毫无顾及的释放快门给人的感觉是享受.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
主题: 0
帖子: 42
注册: 2006年7月
我亦是因为右侧那一排在夕阳下生辉的金属网才发的这张片.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82.955
主题: 27
帖子: 7213
注册: 2005年6月
年内主力装备
NIKON D7100
轰炸机,《岸》那张照片为什么不重点拍摄图片右侧那一排在夕阳下生辉的金属网?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回复主题: 我镜头里的中国
功能受限
游客无回复权限,请登录后再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