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时评点滴
正序浏览
主题图片汇总
主题内检索
浏览:6774 回帖:77
游客没有回帖权限
禁言中
泡网分: 65.664
主题: 132
帖子: 15240
注册: 2005年3月
【男高音逐个数】

去年春天,休息了五个月的罗兰多·维拉宗重返歌剧舞台。他看上去明显判若两人,穿了花衬衫,神清气爽,在柯文特花园搞了一个小演唱会。但是他的声音变得刺耳,目光失神。这位原籍墨西哥的世界顶尖男高音此前感觉状态不佳,于是回老家充电。如今复出,各方面看起来,他似乎比原先状况更糟了。好多演出不得不取消,上星期,果然不出所料,他决定今年继续回家休养。

他在网站上向“观众们,同事们,朋友们”道歉说,他的声带上长了一个囊肿,需要动手术。而歌剧界人士却认为,这手术本身并不值得大惊小怪,真正让人担忧的问题另有缘由,不仅针对维拉宗,而是男高音圈子的普遍危机。多明戈目前已经半退休,维拉宗原本是众望所归的接班人,而现在却成了一个悬念。

早在1990年,三大男高音在罗马世界杯足球赛上引吭高歌,从此赚得盆满钵满,并吸引了大众对男高音究竟能唱多高的兴趣。帕瓦罗蒂、多明戈、卡雷拉斯向观众们展现了高雅艺术的魅力,将歌剧表演和体育比赛成功地对接,然而三位老将日薄西山,顶尖男高音是否后继有人,成了又一场竞赛。

在耶鲁大学出版社的杂志《男高音》当月号中,英国希拉德四重唱团(Hilliard Ensemble)的歌唱家约翰·波特宣称,相对于重量级的瓦格纳男高音而言,抒情男高音历来都是非常罕见的人物。※※上,平均每十年才能涌现一位男高音。卡鲁索,吉利,戈比,当年都曾是唱遍江湖无敌手的天之骄子。

要想成为顶尖男高音,不仅要能飙高音,而且要掌握技巧,乐感要好,而且还要有恒心和毅力。要耐得住的寂寞。大器晚成的科莱里,直到40岁以后才赢得国际舞台。

男高音的修炼过程,有时候不像常人想象的那样简单。卡鲁索抽烟喝酒,还睡懒觉。为了减轻他肺部所承受的超负荷压力,他曾经动手术摘掉了一根肋骨。卡鲁索1921年去世时的前夜,他依然在卧床研习一个新角色。约西·比约林是出身瑞典的著名男高音,他是个酒鬼,然而听听他最后一张唱片,威尔第《安魂曲》,你绝对听不出他的嗓子受到任何酒精损害。科莱里,认为性生活会损坏他的嗓子,于是毅然禁欲,好像红衣大主教。

男高音们的奉献精神仿佛修道士,而深情执着宛如目前走红的“美声四绅士”(Il Divo)以及前年在“英国达人”一鸣惊人的手机销售员保罗·波茨。他们的真功夫不是电视台搞搞特技就能代替的。虽然有好多票友都能唱两段咏叹调,不过真要完整唱下来一部歌剧,非顶尖男高音不能胜任。这不光是嗓音的问题。比如意大利盲人歌手安德烈·波切利,唱民谣不在话下,但是在底特律登台表演马斯涅歌剧《维特》时却大出洋相。一位歌剧男高音的成长,历来充满艰辛坎坷,这十年里,我们眼睁睁看着一位又一位男高音铩羽而归。

阿根廷男高音何塞·库拉,现年46岁,曾经红极一时。如今他变身为指挥,作曲家,舞台导演,客座教授,唯独不敢再提男高音这茬儿。他的老乡马切洛·艾尔瓦雷兹更是昙花一现,如今只能跟名不见经传的意大利歌手萨尔瓦图里·里奇特拉合作二重唱。

罗伯托·阿兰尼亚,现年45岁,一位从巴黎的比萨店里发迹的西西里歌手,星途起起落落,完全随着其著名的女高音妻子安吉拉·乔治欧漂泊不定。阿兰尼亚曾经在大都会歌剧院落败,然后又被斯卡拉歌剧院的《阿依达》班底扫地出门。不过,如果他严于律己,厉兵秣马,还是有希望东山再起的。

过去五年来,罗兰多·维拉宗托了多明戈的福,挣了不少快钱,尽管他在柯文特花园的《霍夫曼故事》中砸了锅。多明戈一直在帮维拉宗撑腰。维拉宗天赋秉异,既能唱低音男中音,又能唱轻盈的巴洛克式高音,堪称全才,演技漂亮,而且和蔼可亲。他跟青梅竹马的心理学家妻子已经有了两个孩子,称得上是幸福美满,无忧无虑。

不过自从三大男高音之后,音乐行业仿佛中了魔咒,给维拉宗带来意想不到的压力。三年前,环球唱片挑起价格大战,将维拉宗从维京古典挖墙脚拉了过来,然后安排他与俄罗斯美女女高音安娜·奈瑞贝柯组成搭档。那年夏天,这对黄金搭档的海报贴满了欧洲各地。他的经理人也加盟环球,并专门为他设立个人网站造势。维拉宗顶不住重重压力,终于垮了下来。他取消了今后九个月的演出安排,不过是否能够恢复元气卷土重来,还是个疑问。

硕果仅存的,目前还有两位抒情男高音。胡安·迪亚哥·弗洛雷兹,36岁,学会了帕瓦罗蒂的绝招,成了高音C之王。他演唱唐尼采蒂歌剧《※※女郎》时,一口气唱出了9个高音C,轻松胜任,一气呵成。在斯卡拉歌剧院,他打破了歌剧院74年来的规矩,将咏叹调重复唱了两遍。这位来自秘鲁的男高音经常与法国女高音娜塔莉·迪赛联袂,今年七月将在柯文特花园登台。他很用功,没有大腕儿架子,——这不算夸耀,可以理解为他缺乏大家风范。

与此同时,约纳斯·考夫曼正在崭露头角。他也是大器晚成的男高音,起先在苏黎世歌剧院,是弗兰茨·维尔瑟-莫斯特麾下大将,现在成了继翁德里希之后又一位星光耀眼的德国男高音。翁德里希43年前死于一场发生在乡间别墅中的神秘事故,其后德国顶尖男高音一直空缺,直到现在考夫曼破茧而出。然而,考夫曼也是熬到了40岁,才开始引人瞩目。他的成名颇为出人意料,所以至今还没来得及开设个人网站。今年秋天他将取代维拉宗,在柯文特花园出演《唐卡洛》。他的首选搭档是芮妮·弗莱明,奈瑞贝柯,乔治欧,或者别的一流女高音。

维拉宗隐退,领军人物的※※重任似乎落到了作风勤勉的考夫曼肩上。是否他能继续压住阿兰尼亚和弗洛雷兹的势头,是否歌剧之王的王冠从此将稳稳地戴在一位德国男高音头上,依然还不太好说。

译自《Are we down to our last tenor?》
By Norman Lebrecht / May 6, 2009

------------------------------------------------------
无论如何,维拉宗全盛时期的唱功实在了得。譬如这张三年前他在老东家维京古典出的唱片。

[jdai 编辑于 2009-05-09 01:54]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65.664
主题: 132
帖子: 15240
注册: 2005年3月
原文由 panpei 发表
借jdai地盘作个非正式报道:昨天下午(5月7日)王健在新加坡的YST音乐学校给大提琴班学生上课,我溜出办公室去听课。两小时课上完,一帮学生围着照相。拍完照,聊到下一张唱片何时发行,六月份DG推出王健的Elgar大提琴协奏曲,忘了问跟那个乐团,谁指挥。王健一年约70场演出,居无定所。今天晚上,在榴莲壳剧场演奏肖斯塔科 ......


期待后续报道。

王健终于要录埃尔加大协啦。希望能跟杜普蕾叫板。杜普蕾那个实在太老,录音也不理想。新加坡大榴莲音效很不错。我几年前去听过一场,亚洲青年交响乐团演奏拉赫玛尼诺夫第二交响乐,指挥是切利比达奇的老乡科密绍纳。既然专门去听独奏大提琴,你买的票位置很好,能听到很多细微的泛音。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26.818
主题: 9
帖子: 508
注册: 2004年3月
借jdai地盘作个非正式报道:昨天下午(5月7日)王健在新加坡的YST音乐学校给大提琴班学生上课,我溜出办公室去听课。两小时课上完,一帮学生围着照相。拍完照,聊到下一张唱片何时发行,六月份DG推出王健的Elgar大提琴协奏曲,忘了问跟那个乐团,谁指挥。王健一年约70场演出,居无定所。今天晚上,在榴莲壳剧场演奏肖斯塔科维奇,陈其钢和柴科夫斯基作品。水蓝指挥新加坡交响乐团伴奏。最馋人的是那个琴盒子里的300多年的Amati, 就为听它,我买的是第一排中间偏左的票。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65.664
主题: 132
帖子: 15240
注册: 2005年3月
原文由 枯痴 发表

呵呵,前些日子海丁克带芝加哥团来上海,好像也是拿海顿的曲子做的开胃菜。。


海汀克应该早点来中国。现在国内对他好评如潮。我听了他的肖斯塔科维奇和德彪西之后顿生好感的。下一步打算收他的马勒和贝多芬。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65.664
主题: 132
帖子: 15240
注册: 2005年3月
原文由 zhp62 发表
海顿是个好同志,德性好,人缘好,音乐也没什么棱角。可以陶冶人,呵呵。


海顿个性虽不太鲜明。那年头大师太多,把他光芒盖住了。但我觉得,至少海顿弦乐小夜曲可算是他的个人标签。他的弦乐四重奏也讲究,不算粗制滥造。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55.102
主题: 168
帖子: 6550
注册: 2001年10月
原文由 jdai 发表
想听海顿音乐历来不是难事。但他的曲子从来不曾举足轻重。大指挥家们,习惯把海顿交响乐作为热身曲目而不是主打曲目。托斯卡尼尼喜欢在演奏理查·施特劳斯《堂吉诃德》之前先演奏海顿第92交响乐,富特※※勒喜欢在演奏舒曼或者布鲁克纳第4交响乐之前先演奏海顿第88交响乐。托马斯·比彻姆更加随意,他喜欢用海顿晚期交响乐作为吸引城市工薪阶层的音乐会听众集中注意力和维持剧场秩序的手段。


呵呵,前些日子海丁克带芝加哥团来上海,好像也是拿海顿的曲子做的开胃菜。。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55.102
主题: 168
帖子: 6550
注册: 2001年10月
原文由 jdai 发表
电影《指挥家的抉择》(taking sides)应该有不少人看过吧?CCTV音乐频道播放过。现在勒布莱希特又写了一篇相关的文章。

------------------------------------------------------
【乱世中的良心】

下个月是剧作家罗纳德·哈伍德的大日子,他的两部戏从奇切斯特艺术节一直演到伦敦西区。这两部戏都是关 ......


taking sides, 还真没有看过,,,比较喜欢富特文格勒,,,改天要找这片子看看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37.645
主题: 6
帖子: 1515
注册: 2003年7月
海顿是个好同志,德性好,人缘好,音乐也没什么棱角。可以陶冶人,呵呵。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65.664
主题: 132
帖子: 15240
注册: 2005年3月
【牛人海顿】

该怎么说他呢?在创作方面,有的人惜墨如金,有的人则连篇累牍。勋伯格一年顶多写一首曲子,而海顿,一个星期就能写三首出来。

然而,海顿写了那么多曲子,却始终没有一首类似莫扎特小夜曲或者门德尔松婚礼进行曲那样,成为他独特的个人标志。他不停地写呀写,好多曲子大同小异,以至于在出版商手里进行分类时,一个作品编号可能对应着六部弦乐四重奏。

1920年代,一个吃饱了撑的荷兰人下决心好好整理一下海顿的手稿和首版乐谱,弄一个权威的海顿作品目录出来。他整理到5000部作品时,终于失去耐心,半途而废。如今,虽然各种海顿作品已经堆到了天花板,仍有新发现陆续浮出水面。他的曲子实在太多,任何人都会晕头转向。而今年又是他逝世200周年,着实让音乐节和音乐会的策划者们大伤脑筋。我们该拿海顿怎么办呢?这个难题,真让人想哭。

海顿的唱片全集已经出来了。全套有150张CD之多。虽然卖得便宜,虽然每部作品都做了归类,却更是火上浇油。这么一大堆唱片捧到你面前,管保你登时就泄了气,倒了胃口。海顿年,日子不那么爽哦。

纸上谈兵当然容易。海顿是古典主义时期的代表性作曲家之一。正是他首创了交响乐和弦乐四重奏的音乐体裁。莫扎特曾经亲切地喊他“海顿老爹”。海顿并不满足于创造音乐体裁,更身体力行,一口气写了104部交响乐和68部弦乐四重奏。虽然这些曲子多半乏善可陈。不仅如此,海顿还为8种不同的乐器分别写过协奏曲,还写了好多弥撒曲,写了两部大型的清唱剧,《创世纪》和《四季》,写了13部意大利语歌剧和6部德语歌剧,还有数不胜数的三重奏和钢琴曲,还有上百首苏格兰、威尔士和英语歌曲。

1790年代,海顿住在伦敦时,有三位爱丁堡出版商找上门来,邀请他为民谣谱曲。报酬是一首歌1金币或者2金币,外加一些小礼物,譬如丝绸手绢或者鼻烟壶之类。海顿欣然从命。累计写作的歌曲可以灌录20张CD。他认识的一个伦敦医生的太太喜欢写诗,他又为她的诗歌谱了不少曲子。

这套漂亮的海顿唱片只卖90英镑,平均每张碟只合65便士。交响乐由亚当·菲舍指挥,录得很不错。而布赫宾得四重奏团演奏的弦乐四重奏也颇有水平。其他曲目的录音么,来源杂七杂八,尤其缺少名家演绎,使得这套唱片颇有鸡肋之感。

想听海顿音乐历来不是难事。但他的曲子从来不曾举足轻重。大指挥家们,习惯把海顿交响乐作为热身曲目而不是主打曲目。托斯卡尼尼喜欢在演奏理查·施特劳斯《堂吉诃德》之前先演奏海顿第92交响乐,富特※※勒喜欢在演奏舒曼或者布鲁克纳第4交响乐之前先演奏海顿第88交响乐。托马斯·比彻姆更加随意,他喜欢用海顿晚期交响乐作为吸引城市工薪阶层的音乐会听众集中注意力和维持剧场秩序的手段。

听多了海顿,很快就能意识到,他不是一个像莫扎特或者贝多芬那样具有明确的个人风格和理念的作曲家。他一辈子多半在指挥贵族宫廷乐队中度过。他写的曲子多半供那些在漫长冬季的夜晚里百无聊赖的贵族们消遣。他的目标是创作新曲子,而不是创作新的风格。那些匈牙利贵族们之所以为他提供食宿,并不是为了让他的音乐忽然冒出别出心裁的声音来打断贵族们的社交谈话的。

海顿为了让自己的曲子更有市场,特意给自己的交响乐起了名字。第92交响乐名叫《牛津》,因为他在牛津大学指挥演奏了这部作品来庆祝自己被授予荣誉博士。他的第94交响乐带有彬彬有礼地唬人一跳的效果,于是取名《惊愕》。他的第101交响乐有点儿机械节奏的风格,于是取名《时钟》。他的第82至87交响乐以巴黎命名,而第98至104交响乐以伦敦命名。这几部作品是他最精彩的曲子。他在60多岁时住在伦敦,小日子过得很滋润,既跟上流社会交往,身边还有情妇相伴。他是一位保守的艺术家,既讨人喜欢,也循规蹈矩。伦敦交响乐最棒的录音版本,出自安塔尔·多拉蒂,或者内维尔·马林纳,或者尼古拉·哈农库特指挥的录音。

杰奎琳·杜普蕾演奏的C大调大提琴协奏曲和玛莎·阿格里奇演奏的D大调钢琴协奏曲也是很棒的录音。阿玛迪乌斯四重奏团和林赛四重奏团录制的弦乐四重奏都很不错。海顿本人的可爱个性最突出反映在他1790年所做的《云雀四重奏》中,小鸟的啼鸣变成了温雅的四声部对话,结尾颇有苏格兰舞曲的味道。

在写作《创世纪》时,一天早上,有来访者打断了海顿的工作,“你看这些音符多像海浪啊。”海顿指着手稿,“或者像山峰?”他对不知所措的来客开朗地笑着,“有时候”,海顿说,“在一本正经的当儿,我们得给自己找些乐子。”

海顿后来回到了维也纳,不过依然对英国恋恋不舍。他写了《尼尔森弥撒》来纪念尼罗河战役的胜利。海顿77岁去世前夕,拿破仑军队开始攻打维也纳,“别害怕,”作曲家说道,“海顿在哪儿,哪儿就太平无事。”

上文我说过,海顿一直没写出过什么标志性的曲子。其实此言谬矣。1797年,他的《皇帝四重奏》中的一段曲子先被用作奥地利国歌《上帝保佑吾皇弗兰茨》,然后又成为德国国歌《德意志高于一切》。海顿对此事的反应充分体现了他的低调和谦逊。他坐在钢琴边,开始弹起这段曲子的变奏,器宇轩昂被抽去,曲子变得略带感伤。海顿陷入了安详的沉思。

译自How to get a handle on Haydn
By Norman Lebrecht / February 18, 2009

[jdai 编辑于 2009-05-04 04:24]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65.664
主题: 132
帖子: 15240
注册: 2005年3月
原文由 schen 发表
听上去很不错的两部电影,可惜没看过。

说到理查施特劳斯,如有可能,jdai兄应该翻译Larry Rothe写的《顶尖的二流作曲家》(First-Rate Second-Class Composer)一文给大伙儿一读。这篇文章收录在他与 Michael Steinberg合著的《For the Love of Music》书中。

顶尖的二流作曲家之说,出自理查施特劳斯本人。


《抉择》可以试试在电驴下载。那本《For the love of music》我试试找来看。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3.877
主题: 8
帖子: 2358
注册: 2005年9月
听上去很不错的两部电影,可惜没看过。

说到理查施特劳斯,如有可能,jdai兄应该翻译Larry Rothe写的《顶尖的二流作曲家》(First-Rate Second-Class Composer)一文给大伙儿一读。这篇文章收录在他与 Michael Steinberg合著的《For the Love of Music》书中。

顶尖的二流作曲家之说,出自理查施特劳斯本人。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65.664
主题: 132
帖子: 15240
注册: 2005年3月
电影《指挥家的抉择》(taking sides)应该有不少人看过吧?CCTV音乐频道播放过。现在勒布莱希特又写了一篇相关的文章。

------------------------------------------------------
【乱世中的良心】

下个月是剧作家罗纳德·哈伍德的大日子,他的两部戏从奇切斯特艺术节一直演到伦敦西区。这两部戏都是关于音乐家在极权政治下何以自处的题材。《抉择》(Taking Sides)讲的是指挥家富特※※勒在1946年接受去纳粹化审判时的经历。二战中,身为柏林爱乐乐团首席指挥,富特※※勒没有接受来自纽约爱乐乐团的优厚邀请,而是继续留任于纳粹德国音乐旗舰的宝座。

※※※时代,古典音乐中的现代派、左派和犹太人思潮首先被赶尽杀绝,继而成为纳粹国家机器的点缀和附庸。拜鲁伊特和柏林的音乐活动演变成国家庆典。著名音乐家们春风得意,不亚于电影明星。音乐家如果不做纳粹的座上宾,就势必成为纳粹的阶下囚,何去何从,很少有人能躲得过这一关。

富特※※勒,身为保守派知识分子,决定先屈就,再伺机为身处水火的人们奉献音乐和希望。他陆续救助了80多位有名有姓的受迫害者,其中一些人在战后的审判中挺身为他作证。“多亏富特※※勒,我的父亲才能在荷兰逃脱盖世太保的魔掌”,小提琴家卡尔·弗莱彻的儿子对我说道。

然而战后对富特※※勒提出起诉的出发点是,他的国际名声和音乐活动,在客观上为纳粹的统治和罪行提供了帮助。虽然最后宣判他无罪,但是关于艺术家身处罪恶国家中所应该秉持的正确的操守原则,依然长期成为法律中的空白。哈伍德的剧本在1995年拍成了电影,从而将演员和观众都推到了这个尖锐的问题面前:换做你,你会怎么做?看了这出戏,富特※※勒的遗孀伊丽莎白老太太,曾经问哈伍德,他究竟从哪儿找到了当年的这些审判记录?“我没找到”,剧作家回答,“全是我自己编的。”《抉择》说的正是我和你的故事,当我们面对暴政统治时,可能采取的态度和立场。

作为《抉择》的姊妹篇,去年刚刚首演的《合作》,是哈罗德的另一部类似题材的剧作。讲的是理查·施特劳斯与斯蒂芬·茨威格的一段短暂交往。这二人的鼎鼎大名不用多说了吧。前者是歌剧《莎乐美》和《玫瑰骑士》的作曲家,后者是著名的奥地利作家。纳粹掌权伊始,69岁高龄的理查·施特劳斯答应出任帝国音乐事务部的头儿,专门负责对德国音乐家的甄选和批准。施特劳斯后来解释说,他之所以接手这个职位,实在是因为舍不得放弃他在德国歌剧界苦心经营的一片江山。

1935年,一封写给茨威格的信被党卫军截获,因其内容反动,施特劳斯丢了乌纱帽。从此他开始为他的犹太儿媳和两个孙子的安危担惊受怕起来。另一方面,茨威格本人也是犹太人,于是先流亡英国,再随后,与妻子一起在巴西自杀。施特劳斯和茨威格合作的唯一成果,是歌剧《沉默的女人》。该剧发生在17世纪的伦敦,展现一派不合时宜的风光明媚。《合作》上星期首次在汉堡为德国观众公演,现场气氛颇为惴惴不安。剧中,施特劳斯面对战后的法官,说道,“我信仰的党派是艺术,仅仅艺术。”

哈伍德年届74岁,是罗曼·波兰斯基电影《钢琴师》的编剧,并因此得了奥斯卡奖。哈伍德大半辈子都在思考着有关乱世中的艺术家的天职之类揪心的命题。哈伍德出生于南非,随后在1960年离开。从此,他陷入无休止的自责,无法原谅自己没有参与对种族隔离的抗争。早在1995年,我曾经跟他交谈过,那时《抉择》即将搬上舞台。那时候他对纳粹音乐家的态度,比我偏激得多。

“我写这些剧本的动机,就是想探讨,换成我在当年境况下会怎么做”,他这星期对我说。此时《合作》的德国首演刚刚散场。“富特※※勒和施特劳斯都说:我别无他路。但是道义的选择永远是存在的。※※上任何时期都不像那时候一样,是非这么清楚地明摆着。”

我们就这么事后诸葛亮地往下谈着。那两位纳粹时期的顶尖音乐家,当年肯定已经风闻了大屠杀和迫害的种种情形,不过,他们对恐怖真相的了解肯定不像我们今天这么具体。所以我对哈伍德说,一位搞音乐的人,无论他的所作所为究竟怎么样,又能对极权统治产生什么撼动和影响呢?

“什么影响也没有”,他宽厚地笑笑,“艺术是软绵无力的。艺术并不能保护文明,而我们只能装作它能保护文明的样子。”

这就是两部戏的核心了。艺术家在舞台上是世界的主宰,然而在真实世界的舞台上,艺术家只是一团软泥。任凭施特劳斯和富特※※勒做什么,都无法阻挡大屠杀。可是他们的无所作为,客观上纵容了纳粹以文明化身自诩。

个人的正义感虽然微不足道,却始终挥之不去。它让我们日复一日地内心纠结着,弄出一部又一部作品来排遣自己。维果·莫特森曾经主演了电影《魔戒》,现在又拍了新电影《good》,讲了一个文学教授加入纳粹时的困扰。全世界的孩童在《穿条纹睡衣的男孩》中,读到9岁的布鲁诺怎样面对铁丝网后的犹太小朋友。在乔纳森·利特尔的《好心人》中,纳粹党徒从古希腊名言中寻找精神支柱。哪怕堕入万丈深渊,也想着内心平安。

有关第三帝国的种种生死纠葛,激发着我们的思索,“换了是我,我会怎么做?”这个问题活生生地摆在我们面前。现任教皇,60年前曾经被迫参加过※※※青年党。5年前,他又一次面临困境。法国有一片墓地葬着一些纳粹党徒,其中有些人曾经参与了灭绝性屠杀村民的行动。教皇应该为这些亡灵祈福吗?他最后终于还是祈福了。纳粹留下的痕迹成了一个道德真空,哪怕侍奉上帝的虔诚之人也感到进退维谷。法则尚未铭刻,信仰极度迷乱。

然而我发现哈伍德这些年来对待富特※※勒和施特劳斯的态度已经明显豁达。而我自己的思绪却随着眼前新证物的累积而愈加偏激。几星期前的德国报章,刊登了一些温情脉脉沆瀣一气的旧照片。施特劳斯与戈培尔喜笑颜开地在柏林款待日本大使。1939年富特※※勒在一场音乐会后,与专杀犹太人的维也纳侩子手把酒言欢,一同向※※※套近乎,周围是欢呼的人群,他的乐团上方是巨大的纳粹标语和万字旗。

这些聪明绝顶的知识分子怎么能声称自己无辜?谁说他们没有立场?选择是他们自己的,而他们却站错了队。对今天的我们来说,当沾满鲜血的手伸过来寻求愉悦时,罪恶时代的艺术行为也需要有一个道德准绳。※※※时代留下的教训是,艺术家无论有作为还是无作为,都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怎样负责?我们得订立一个日内瓦公约,既保护战俘,也甄别艺术家在乱世中的权利和职责。二战结束已经70年,这场争论依然方兴未艾。

Why artists need a Geneva Convention
By Norman Lebrecht / April 22, 2009

[jdai 编辑于 2009-04-28 03:10]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65.664
主题: 132
帖子: 15240
注册: 2005年3月
原文由 brighterzhang 发表

前不久刚从电视上看了“咏乐汇”中,李咏对郎朗的访谈。这里讲的一些东西和真实情况显然不符(也许是老外采访郎朗时语言沟通不畅?):
1 郎朗 是不是※※大院住了很长时间?这点不知道。但他应该是在沈阳长大的,5岁获得沈阳市钢琴比赛第一名,然后他父亲大约觉得儿子是个弹琴的料,想让他获得全国第一名,就辞掉工作 ......


是否在沈阳的※※大院长大的?现将原文中的有关段落转帖如下供参考。至于是否9岁投考音乐学院失败,估计不是语言沟通的问题,可能是文章作者记错了罢。最可靠的依据,当然还是朗朗本人的传记。中文版早就出了。只是我懒得去买来看。

he was raised on an air force barracks where his father played the two-stringed erhu in the orchestra and his mother recounted forsaken dreams of being a singer. He watched Superman on television but preferred a cartoon called Monkey King ‘because he did not fall for women – he had no need of a love life’. He began piano lessons at three years old, made his public debut at five.

At nine, he failed an audition to the Beijing Conservatory and was ordered by his father to swallow a bottle of pills and kill himself.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1.283
主题: 2
帖子: 374
注册: 2008年12月
原文由 得不住 发表
如28樓的觀點.有的人可以比.有的人根本就不能比.沃爾特文格勒可以和托斯卡尼尼比.巴赫可與維瓦爾第比.莫扎特可與海頓比.而貝多芬則無與倫比.郎朗也不能與卡拉斯比.卡拉斯是最偉大的歌唱家.她的演唱沁人心脾使人淚流滿面激動不已!如一唱片店老板所言她是用生命歌唱.


您这有些比较也不太靠谱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38.851
主题: 120
帖子: 4234
注册: 2005年5月
朗朗的钢琴根本没有认真听过,这人眼不顺,偶完了,自决于人民。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28.055
主题: 18
帖子: 741
注册: 2004年7月
原文由 jdai 发表
【朗朗外号叫“梆梆”】

单单论名气而言,在古典音乐方面,谁是当今头号国际大牌,向来是秃子头上的虱子。

……在※※大院里长大……在中国,26岁的朗朗俨然已是未来的天之骄子。他的巨幅招贴画有六层楼之高,从香港一路挂到了哈尔滨……。9岁时,他投考北京的※※音乐学院却名落孙山,为此父亲勒令他服药自杀……


前不久刚从电视上看了“咏乐汇”中,李咏对郎朗的访谈。这里讲的一些东西和真实情况显然不符(也许是老外采访郎朗时语言沟通不畅?):
1 郎朗 是不是※※大院住了很长时间?这点不知道。但他应该是在沈阳长大的,5岁获得沈阳市钢琴比赛第一名,然后他父亲大约觉得儿子是个弹琴的料,想让他获得全国第一名,就辞掉工作,带他“南下”北京拜师……。但是他跟第一个老师学半年后,那个老师说:“你别学钢琴了,你和你爸是错误的,太疯狂了,学什么琴啊!回家吧,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说他不是学钢琴的料,就把他开除了。这大大打击了小郎朗的信心和积极性。儿子的泄气,让他爸爸生气,因此变成了爸爸逼儿子练琴;
2 郎朗的爸爸叫他服药或者跳楼,也不是因为他“9岁时没有考入※※音乐学院”,而是学校下课后,他没有马上回家,而是去给学校合唱队伴奏。儿子放学后没有马上回家练琴,让他爸爸很生气,因此向儿子提出了三条:一是回沈阳,二是跳楼,三是吃药……

可叹的是:那位北京钢琴教师,差点埋没了一个天才的钢琴家!要不是他有个能坚持的严父,郎朗也许真的就耽误了!后来他12岁真的得了全国钢琴比赛第一名,而且考上了※※音乐学院。但他第一次去参加国际比赛(德国)没有获得公费,是他父亲借钱自费去参加的,又取得比赛第一名……

[brighterzhang 编辑于 2009-04-11 21:18]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2.137
主题: 28
帖子: 4711
注册: 2009年4月
如28樓的觀點.有的人可以比.有的人根本就不能比.沃爾特文格勒可以和托斯卡尼尼比.巴赫可與維瓦爾第比.莫扎特可與海頓比.而貝多芬則無與倫比.郎朗也不能與卡拉斯比.卡拉斯是最偉大的歌唱家.她的演唱沁人心脾使人淚流滿面激動不已!如一唱片店老板所言她是用生命歌唱.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65.664
主题: 132
帖子: 15240
注册: 2005年3月
原文由 schen 发表

梆梆一定就是Bang Bang了 -- 英语中常用的象声词。

这个外号起得有意思。Lang Lang,Bang Bang,一字(母)之差,很传神,骨子里有那么一点损,但面子上更多的是调侃和幽默,众人闻之难免会意一笑,朗朗本人听到,却也奈何不得,最好是自嘲大笑三声 -- 并且一定要笑声朗朗。


呵呵,没错。原文中是写的Bang Bang。显然是老外笑他弹起琴来随心所欲。另外我猜朗朗之所以在国外这么出名,或多或少是因为他的姓名本身很卡通,颇有东方大熊猫的滑稽好玩。哪里像※※※,叫起来干巴巴,没有想象力。所以,艺人取个好听的艺名确实很重要。最最成功的比如梅兰芳,邓丽君,玛丽莲·梦露,···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3.877
主题: 8
帖子: 2358
注册: 2005年9月
原文由 jdai 发表
【朗朗外号叫“梆梆”】

单单论名气而言,在古典音乐方面,谁是当今头号国际大牌,向来是秃子头上的虱子。

十年前,这顶帽子非帕瓦罗蒂莫属。再往前,是命运多舛的女高音玛丽亚·卡拉斯。卡拉斯之前的头号名人是指挥家托斯卡尼尼,因为至少有40%的美国老百姓曾经是他老人家的铁杆粉丝。而托斯卡尼尼之前呢,应 ......


梆梆一定就是Bang Bang了 -- 英语中常用的象声词。

这个外号起得有意思。Lang Lang,Bang Bang,一字(母)之差,很传神,骨子里有那么一点损,但面子上更多的是调侃和幽默,众人闻之难免会意一笑,朗朗本人听到,却也奈何不得,最好是自嘲大笑三声 -- 并且一定要笑声朗朗。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65.664
主题: 132
帖子: 15240
注册: 2005年3月
原文由 zhp62 发表
这篇写得比较中肯,但是作者的预言好像有点乐观了。朗朗的确已经让古典音乐会观众的平均年龄下降不少,但是同时也改变了音乐会的形态,象马戏场了。作者拿他与卡拉斯相比,有点好笑,也许卡拉斯曾经也是风靡世界的一时明星,但是,在听过古今一拨又一拨女高音之后,再来听卡拉斯唱《为艺术,为爱情》,那是怎样的一个女人啊 ......


勒布莱希特讲话比较酸,他只说谁是最有名的,不提谁是最伟大的。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37.645
主题: 6
帖子: 1515
注册: 2003年7月
这篇写得比较中肯,但是作者的预言好像有点乐观了。朗朗的确已经让古典音乐会观众的平均年龄下降不少,但是同时也改变了音乐会的形态,象马戏场了。作者拿他与卡拉斯相比,有点好笑,也许卡拉斯曾经也是风靡世界的一时明星,但是,在听过古今一拨又一拨女高音之后,再来听卡拉斯唱《为艺术,为爱情》,那是怎样的一个女人啊,那哪里是在“唱歌剧”,那分明是在“说话”。尽管是单声道录音,尽管已经“倒了嗓子”,尽管已经是老太婆的年纪了,尽管,,,,,,。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65.664
主题: 132
帖子: 15240
注册: 2005年3月
【朗朗外号叫“梆梆”】

单单论名气而言,在古典音乐方面,谁是当今头号国际大牌,向来是秃子头上的虱子。

十年前,这顶帽子非帕瓦罗蒂莫属。再往前,是命运多舛的女高音玛丽亚·卡拉斯。卡拉斯之前的头号名人是指挥家托斯卡尼尼,因为至少有40%的美国老百姓曾经是他老人家的铁杆粉丝。而托斯卡尼尼之前呢,应该是男高音卡鲁索。他是唱片史上第一位畅销歌手。以上四位大腕儿,正是人类※※进入唱片工业和商业包装明星的大时代之后的头一个世纪里的头号人物。

帕瓦罗蒂于2007年去世后,国际乐坛一度星光黯淡。但是没过多久,去年的北京奥运开幕式,终于让钢琴家朗朗在世人面前大放异彩。他身着白色礼服,气派宛如摇滚巨星,身边有无数可爱孩童簇拥着,在全世界数十亿观众面前一鸣惊人。

在中国,26岁的朗朗俨然已是未来的天之骄子。他的巨幅招贴画有六层楼之高,从香港一路挂到了哈尔滨。全中国有三千万小琴童正在家长们的鞭策之下极力仿效着他的成功之梦。全国各地雨后春笋般落成的音乐厅,纷纷翘首以盼这位钢琴巨星的大驾光临。

自从在奥运会精彩亮相之后,朗朗成了金字招牌,先后在纽约感恩节庆典演出和伦敦皇家音乐会上现身,甚至还到斯德哥尔摩的诺贝尔发奖音乐会上献技。阿迪达斯推出了以朗朗命名的运动鞋,索尼和中国招商银行将朗朗作为形象大使。他的光彩远远超出古典音乐领域,但是他本人,依然坚定地固守着古典音乐的唯一阵地,丝毫不动摇。

本月底,朗朗将在伦敦巴比肯中心逗留一周,演奏艰涩高深的巴托克协奏曲和谭盾的新作品,另外还举办一场独奏会。他的大名已经登上公告牌,我们将会发现,音乐会听众的平均年龄将顿时比以往年轻了20岁,而报刊的评论文章也将陡然充满不屑之辞。

古典音乐界对朗朗的态度历来很像人格分裂症。一方面大家急切地希望用他的年轻魅力作为音乐会的票房招徕,另一方面又希望他不要那么时髦新潮,头发不要弄得那么怪异,风度不要那么高调。大伙儿搞不清他究竟是什么脾性,为什么那样演奏,究竟是同志还是直人,打算把西方钢琴音乐传统引向何处。

有关这些质疑,将可以在朗朗自传的英文版里找到部分答案。他的自传出版得早了点儿,不过还是揭示了不少关于他的坎坷历程的内幕。一个有着严苛双亲的孩子,周围都是※※期间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在※※大院里长大,他父亲在乐团里拉二胡,他母亲是一位向来不得志的歌唱家。他在电视里看着超人的英雄故事,私下里却最喜欢孙悟空,“因为孙悟空从不为女人拜倒,他从来不需要爱情”。他三岁开始学钢琴,五岁登台演奏。

9岁时,他投考北京的※※音乐学院却名落孙山,为此父亲勒令他服药自杀。失败,是这个孤注一掷的家庭决不愿看到的结局。两年前,朗朗坐在英国BBC的演播室里对我讲这个故事时,整个演播室的气氛顿时冰冷彻骨。但他依然对严酷的双亲和家庭忠心不二,这令我不可思议。尽管出了那次事情之后,他和父母整整一个月互不理睬。而他后来在卡内基第一次举行演奏会时,他还是把他那铁石心肠的父亲请上台一起谢幕。

在中国,小音乐家成名的捷径是赢得各种比赛。朗朗第一次获胜是在他十岁时。次年,他又前往德国参赛,老师事先劝告他“别指望得第一名”,因为中国※※已经选送了两位顶尖高手。而朗朗的座右铭恰恰是“我要得第一”。只要得第一,可以不惜一切代价。

他很幸运,后来进了费城的柯蒂斯学院,老前辈格拉夫曼像爷爷一样爱护他,既教他音乐知识,也教他文化修养。朗朗在修养方面欠缺甚多,登台演奏时虽然技巧完美,但是台风令人侧目。

我听过他演奏的贝多芬,粗枝大叶,胡敲乱打,宛如一介武夫,所以有人给朗朗起了外号,叫作“梆梆”。但是毕竟,他的演奏还是令听众为之动容。他处处与众不同,绝不是凡庸之辈。所以巴伦博伊姆和梅塔等人经常对他谆谆教诲,指点他读书,弥补修养上的不足。

了解他的人说,朗朗很想找个女朋友,可惜没时间。这倒是事实。他不在音乐厅,就在飞机上。他一直被“争第一”的念头驱赶得团团转,完全身不由己。

朗朗的强势将※※※和其他竞争对手逼得退出了中国的主流音乐厅演出市场。不过,毕竟江山代有才人出。朗朗的目标不得不集中在近来开始走红的年方20的小姑娘王羽佳身上。她本月刚在DG唱片公司发行了首张专辑,并将在今年夏天的琉琛音乐节上获得与阿巴多联袂演出开幕音乐会的机会。

朗朗的野心与他所从事的艺术产生了冲突。所谓“力争第一”的观念其实是体育比赛,而真正的艺术家应该是专注于内在的精神世界,不能成天惦记着最快最强最著名。音乐厅是用来让人们逃避和忘却日常生活的竞争压力的所在。

朗朗依然处在潮流前沿,依然是天才竞争和名人八卦的焦点。他知道如何力排众议永占顶峰,知道怎样吸引公众眼球。别人,有急功近利和目光短浅的,只顾着在跨界唱片方面埋头捞快钱。但朗朗始终不为所动。他有他的长期打算,也就是说,坚守古典音乐演奏事业不动摇,知难而上地开拓大众对古典音乐的认同。无论你喜欢还是不喜欢,他肯定是未来半个世纪的古典音乐形象代表。他在世界很多地方,已经比披头士更有知名度。

译自The pianist who is more famous than the Beatles
By Norman Lebrecht / April 8, 2009

[jdai 编辑于 2009-04-11 05:52]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4.777
主题: 26
帖子: 1536
注册: 2006年9月
搬把小凳子来听J大侠讲课,呵呵.
现在好乐评难得,比好演奏更难得.要么是涂脂抹粉的枪文,要么就是有些乐评人搏出位为了"语不惊人死不休"而"语不惊人死不休"。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765
主题: 2
帖子: 75
注册: 2006年7月
原文由 jdai 发表
【一个富翁的马勒梦】

人生的追梦,往往充满戏剧悬念,惟其过程的曲折,使最终的胜利之果倍加甘甜。这个星期,经过了长达四分之一世纪的岁月,我终于见证了一个人的梦想成真。

早在1981年,我就听说,有个美国阔佬,花钱雇了伦敦某个交响乐团跟他一起排练马勒第二交响乐,亦即名叫《复活》的那部曲子。据说他的目的并 ......

卡普兰来中国我去听了现场,在世纪剧院,应该是指挥的※※乐团,那时还没改名叫国交。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65.664
主题: 132
帖子: 15240
注册: 2005年3月
这是去年八月帮《留声机》翻译的文章。后来刊物歇业,文章也没发表。干脆贴在这里,废物利用吧。

【沃恩·威廉斯唱片推介】
(沃恩·威廉斯唱片林林种种,过去一直以英国音乐家演义居多,如今则开始波及国际乐坛。安德鲁·艾森巴赫从中挑选了名演名录向我们逐一介绍,并包括了一些少为人知的唱片。)

英国作曲家拉尔夫·沃恩·威廉斯去世已经50周年,影响力依然势头不减。过去这些年间,林林种种的唱片版本颇为可观,假若作曲家在世,谅必对此感到既惊讶又宽慰。沃恩·威廉斯的音乐历来受到一众前辈本土指挥家的青睐,譬如鲍尔特、巴比罗利、伍德、斯托科夫斯基,萨金特和古森斯。如今,晚辈指挥家再接再厉,譬如亨德利、希考克斯、安德鲁·戴维斯、诺灵顿、劳埃德-琼斯以及保罗·丹尼尔。当然我也不会忘记为布莱登·托马森捧场,他率领伦敦交响乐团在桑德斯(CHANDOS)唱片公司录制的沃恩·威廉斯作品系列,其第四交响乐相当强劲有力。而柯林·戴维斯最近也率领伦敦交响乐团在纽约和波士顿演奏了沃恩·威廉斯第四第六交响乐——不知道稍后会不会出版现场录音唱片呢?

在我看来,尤为鼓舞人心的是,沃恩·威廉斯的音乐不仅受到英国指挥家和乐团的推崇,也日益受到国际乐坛的重视。人们不再抱有偏见,以为他只代表狭隘的英国乡土风格。其实在美国,沃恩·威廉斯历来不乏拥趸,例如库塞维茨基、米特罗普洛斯、伯恩斯坦、斯坦因贝尔格、以及阿布拉芬内尔。1967年至1972年间,安德烈·普列文曾经率领伦敦交响乐团在RCA唱片公司录制了沃恩·威廉斯系列唱片,颇为引人瞩目。随后则群起效尤,斯特拉金(RCA)、海汀克(EMI)、罗伯特·斯帕诺则将率领他的亚特兰大乐团在TELARC唱片公司录制沃恩·威廉斯系列。罗杰斯蒂文斯基、贝格伦德、奥拉莫和万斯卡等诸多指挥也都会继续推波助澜。尤洛夫斯基则将以沃恩·威廉斯第八交响乐拉开伦敦交响乐团2008-09年音乐季的序幕。而我本人将在下面根据我所收集的沃恩·威廉斯唱片进行介绍,包括一些鲜为人知的好唱片,但愿借此能对进一步推介这位风格多元的大作曲家有所裨益。

记忆中,我最早听过的沃恩·威廉斯音乐,是他的歌曲《菩提芳草》说起。长期以来我以为这首歌曲来自民歌素材,其实不然。这首歌的曲调纯粹是沃恩·威廉斯本人的创作。它简洁清新优美,感人肺腑。这种神奇的才华贯穿着沃恩·威廉斯一生的创作。他的旋律总是优美亲切。再举他另外一部早期的声乐套曲《旅行之歌》为例,其中的优美韵味总是让人感到清新和陶醉,美妙的旋律和歌曲的意境微妙地契合。著名的威尔士低音男中音拜伦·特斐尔演唱的这部作品尤其值得推荐。

《约伯假面剧舞曲》也是我孩提时的启蒙音乐。起初是被我大哥唱片架上那套鲍尔特1970年率伦敦交响乐团录制的黑胶唱片中的插图所吸引,那是威廉·布莱克的手笔。很快,音乐本身的优美动听迷住了我。“上帝之子的萨拉班德舞”是沃恩·威廉斯最好听的曲子之一;还有旋风般骇人的“撒旦胜利之舞”;以及明媚安详的“阿里夫的青春美貌之舞”中一段美不胜收的小提琴独奏。于是我对这部杰作越发爱不释手:假若让我选一张沃恩·威廉斯荒岛唱片,我肯定选这张《约伯》。我非常喜欢鲍尔特的录音版本,他的四张唱片我都喜欢。不过后来亨德利1983年率领伦敦爱乐乐团录制的唱片也不遑多让。亨德利的诠释既气势磅礴又精雕细刻,既充满诗意柔情又充满戏剧性,譬如第六场,撒旦粗鄙地向上帝王座靠近时,那段宏大的管风琴引子。我喜欢的唱片还有不少。巴比罗利率领伦敦小交响乐团录制的《塔利斯主题幻想曲》是最先纳入我珍藏的本土唱片。这张唱片激情饱满、意境独特。它是深夜在伦敦圣殿教堂演奏录制。录音时间选在深夜,是为了避开白天马路上的车辆噪音。这张唱片总是带给我梦幻感受。后来我又逐渐偏向鲍尔特在二次大战时率领BBC交响乐团在HMV的录音。我觉得这部录音才是真正的权威演绎。

普列文1972年率领伦敦交响乐团录制的《伦敦交响乐》效果爆棚(他在RCA全套录音的压轴戏),是我接触沃恩·威廉斯九部交响乐的开端。如今我依然很喜欢它,不过鲍尔特的单声道版本(DECCA)和亨德利率领伦敦皇家爱乐乐团的数码录音(CfP)则更为传神。即便如此,上述三个版本统统逊色于巴比罗利版本。巴比罗利1957年率领哈勒乐团在Pye/Nixa的录音并由Dutton发行的唱片,是一个更为动情自如而且分寸严谨的演绎,展现了极为默契的合作班底和电光石火的灵感爆发。这种一气呵成的效果不是后期的剪辑制作可以相提并论。这个难得的版本绝对是发烧友的首善之选。另外,你还可以从希考克斯率领伦敦交响乐团在CHANDOS录制的动人版本中体味作曲家的微妙初衷,该唱片获得了当年的留声机大奖。作曲家曾经在1933年对这部作品进行了修改,然而相比之下,还是原版那长达一小时的音乐能够更真切地体现那种夸张的雄心、饱满的活力和强烈的神秘感。

下面谈谈另外三个具有代表性的交响乐唱片。首先是作曲家本人1937年率领BBC交响乐团举行的第四交响乐首演录音。这张唱片如今依然是效果最火爆的一个演奏,结尾处赋格段落营造出危机四伏的意境,能让人感到呼吸急促。其次要说的,是鲍尔特在1953年指挥演奏的《大海交响乐》。这张唱片令鲍尔特当年大出风头。虽然是单声道录音,但是音色相当饱满,你不妨把音量调高一格,开头一段的气势能令你目瞪口呆。另外,鲍尔特在这张唱片中的指挥颇具大将风度,分寸得当。而他与独奏家们(伊索贝尔·巴列以及约翰·卡梅隆)的配合相得益彰,而伦敦爱乐乐团的乐手们则全情投入。此外,我们不能错过普列文1971年1月录制的《田园交响乐》唱片。这个演奏宁静优雅、热情生动,伦敦交响乐团状态极佳,加之结尾处希瑟·哈珀的迷人演唱,这可算是普列文历来留下的最精彩的唱片之一。

帕沃·伯格伦德率伯恩茅茨交响乐团在EMI录制的第六交响乐是我第一次聆听这部气势雄浑的曲子。之后,费恩录制了更为雄壮的第四交响乐。而今,唱片选择更为丰富。鲍尔特1953年录制的第六交响乐(在DECCA录制,当时作曲家也在场),这也是一个很有吸引力的版本。此外还有亨德利的数码录音版本(CfP公司),海汀克和安德鲁·戴维斯版本,后者是1990年BBC交响乐团为华纳公司录制的沃恩·威廉斯名曲之一,唱片中还收入了深情动人的《塔利斯主题幻想曲》以及塔斯敏·利特尔演奏得相当漂亮的《云雀高飞》。海汀克则通过EMI发行了他的沃恩·威廉斯套装,包括耐人寻味的《南极交响乐》,还包括风格绚丽难得一见的《第九交响乐》(尽管亨德利和伦敦皇家爱乐乐团的版本也相当不错)。值得一提的还有再版发行的斯特拉金指挥的第八交响乐(爱乐乐团在演奏“卡法蒂纳”慢乐章时有超水平发挥)。巴比罗利指挥哈勒乐团的第八交响乐首演录音则朴实无华。那么,关于第五交响乐,有什么好唱片可推荐?选择依然不少。巴比罗利(1944),鲍尔特(1953),普列文(1971),罗杰斯蒂文斯基、亨德利、巴克尔斯以及希考克斯都录下了精彩唱片。不过我本人还是忍不住喜欢由作曲家本人在1952年逍遥音乐会上指挥伦敦爱乐乐团演奏的第五交响乐录音,彼时他已年届79岁高龄。

现在来说说那些谪落的遗珠。有一首曲子是为独奏中提琴和合唱团(无词歌)以及小管弦乐队所写,名叫《原野之花》(1925年)。这首曲子优美得带点儿异域风情,格调温馨,却长期以来鲜为人知。虽然标称为组曲,却更像一首分为六个部分的幻想曲。每一曲的开头都引用“所罗门之歌”作序,间以沃恩·威廉斯本人的某些改动。亨德利1986年率领伦敦皇家爱乐乐团协同中提琴家克里斯托弗·巴尔莫录制的唱片相当棒,不容错过。

《一个人的巴托克》是沃恩·威廉斯1931年特地为钢琴家哈瑞特·科恩所做。这也是一部长期湮没的杰作。它的创作前后酝酿了五年,其雄壮风格直指作曲家的第四交响乐。亨德利录过两个版本的唱片,分别是与钢琴家霍华德·谢利(Lyrita唱片公司)和皮尔斯·莱恩(EMI)。这两张唱片都不错,最好都弄来听听。

若论悦耳动听和感人肺腑,作于1934-35年的《都铎王朝五幅肖像》可谓心水之选。尤其倒数第二段“珍妮的吱喳(她为小麻雀菲利普哀伤)”代表着作曲家最有灵性的天赋所在(日落时泪水盈盈)。女中音简·里格比协同希考克斯率领伦敦交响乐团在CHANDOS公司录制的唱片,演唱最为深情款款。如果喜欢听英国风格的弦乐音色,则不可错过《大协奏曲》。1950年时乡村音乐学校协会录制的唱片曾经盛极一时,乐队阵容庞大,既有初学者也有专业高手。另外,1967年由诺曼·德尔玛率领伯恩茅斯交响乐团的精彩唱片也不得不提的当年绝响。

值得推崇的还有两首弦乐四重奏以及作于1912年的弦乐五重奏《幻想曲》。拿索斯公司录制于2001年的唱片获得了当年的留声机大奖。另外Hyperion公司为纳什乐团录制的套装版本也收入了一些少为人知的早期作品,从中可以感受到当时作曲家力图树立自我风格的端倪。此外,还有类似交响乐风格的《在费恩乡村》也悦耳动听,尤其是伯纳德·海汀克率领伦敦爱乐乐团演奏的录音。

毋庸赘言,说到沃恩·威廉斯唱片,不能不提由鲍尔特录制的歌剧《天路历程》。这部号称“道德歌剧”的作品花去了沃恩·威廉斯三十年光阴。鲍尔特的演绎阵容相当强大,且事先经过精心排练,完全是一个不可多得的珍贵版本。最近EMI出版了古典音乐廉价套装,不光包括这部唱片,还包括久负盛名的亨德利指挥伦敦皇家爱乐的交响乐全集以及双倍弦乐队阵容的《帕蒂塔》,还有伊恩·帕特里奇的《在温洛克边界》和《十首布莱克歌曲》(由珍内特·克莱克斯顿与伦敦音乐家小组合作演唱),以及《献给音乐的小夜曲》(鲍尔特),《钢琴协奏曲》(莱恩、亨德利),西尔维斯特里风格新颖的《塔利斯主题幻想曲》以及《海上骑士》和《恋爱中的约翰爵士》(梅内迪斯·戴维斯领衔),《牲口贩子》(格罗夫斯领衔),《G小调弥撒》,《感恩赞》和《牛津悲歌》(这是我个人偏爱,尤其喜欢约翰·威斯特布鲁克的雄辩演绎)。

理查·希考克斯在CHANDOS唱片公司也录制了很不错的沃恩·威廉斯歌剧唱片。《恋爱中的约翰爵士》(唐纳德·麦克斯维尔饰演法尔斯塔夫)可说是当代最佳演绎。与皇家歌剧院合作的《天路历程》也不差。最后,我想提到希考克斯另外两套精彩演绎作为文章的结尾。即沃恩·威廉斯1925年创作的宗教剧《圣城》(这是作曲家个人风格最鲜明的作品之一)和1937年创作的康塔塔《赐予吾民平安》。这些优秀的音乐将能经受时间的检验。无疑,沃恩·威廉斯的音乐已经经受了时间的考验,他的声誉将日益扩大。

[jdai 编辑于 2009-03-07 16:26]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
主题: 6
帖子: 45
注册: 2008年12月
原文由 IBMA31 发表
Jdai兄的文章我一般都看不太懂。把这篇的英文原文看了一下,发现Jdai兄的翻译有一些不准确的地方。

既然如此,干脆把目光跳过它,跳到四分之一世纪之前去。

这一句不太对。英文原文是

Rather than look back on a year that most of us would prefer to forget, let's look ahead to the biggest celebration of c ......


个人觉得网络文字不用如此较真。英文好的自然可以去看原文。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038
主题: 0
帖子: 1486
注册: 2008年8月
先留個記號。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65.664
主题: 132
帖子: 15240
注册: 2005年3月
原文由 chandler_qin 发表
JDAI:
另外,想问,他在PHILIPHS的小双张,是不是音色没有老版的好??
严重怀疑中,因为,对于钢琴,感觉,还是单张的好很多,是不是录音早的原因??


我没有他的菲利普小双张,只有他的一张菲利普50周年纪念。根据我听其他唱片的经验,我觉得小双张音色并不差。甚至比原来初版单张更好。因为经过重整。我手头这张单张,录音年代从1972年的模拟录音跨到1982年的数字录音,听起来没什么差别。莫扎特钢协对录音技术并不太敏感。很多模拟录音甚至单声道经过重整后都不错。另外还有些比布伦德尔老得多的前辈,比如弗朗索瓦,吉塞金,阿劳,肯普夫等等,录音更老,但一直也很有市场。

以上仅供qin兄参考。

[jdai 编辑于 2009-01-03 13:44]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34.987
主题: 166
帖子: 3945
注册: 2002年5月
JDAI:
另外,想问,他在PHILIPHS的小双张,是不是音色没有老版的好??
严重怀疑中,因为,对于钢琴,感觉,还是单张的好很多,是不是录音早的原因??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65.664
主题: 132
帖子: 15240
注册: 2005年3月
原文由 chandler_qin 发表
JDAI:
新年好!!!!
能介绍一下布伦德尔的海顿么???
奏鸣曲还是协奏曲比较出色?


呵呵,我也没听过布伦德尔的海顿,我只听过他最拿手的莫扎特和贝多芬。布伦德尔触键清亮晶莹,很适合古典主义。现在他退出乐坛太可惜了。

祝 新年快乐!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回复主题: 时评点滴
功能受限
游客无回复权限,请登录后再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