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舞台摄影——中国戏曲摄影交流 [主题管理员:冰雪骄子]
倒序浏览
主题图片汇总
主题内检索
浏览:30808 回帖:421
游客没有回帖权限
泡菜
泡网分: 37.732
主题: 33
帖子: 3545
注册: 2007年7月
“端阳戏韵”戏曲晚会——黄梅戏《女驸马》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37.732
主题: 33
帖子: 3545
注册: 2007年7月
黄梅戏

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与京剧、越剧、评剧 、豫剧并称中国五大剧种。它发源于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处黄梅多云山,与鄂东和赣东北的采茶戏同出一源,其最初形式是湖北黄梅一带的采茶歌。黄梅戏用安庆语言念唱,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黄梅戏的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 黄梅戏来自于民间,雅俗共赏、怡情悦性,她以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清新的乡土风味感染观众。

黄梅戏代表作《女驸马》是一部极富传奇色彩的古装戏,说的是湖北襄阳道台之女冯素贞冒死救夫,经历了种种曲折,终于如愿以偿,成就了美满姻缘的故事。该剧通过女扮男装冒名赶考、偶中状元误招东床驸马、洞房献智化险为夷等一系列近乎离奇却又在情理之中的戏剧情节,塑造了一个善良、勇敢、聪慧的古代少女形象。

黄梅戏原名“黄梅采茶调”,渊源于唐初,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黄梅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

  清道光前后,产生和流传于皖、鄂、赣三省间的黄梅采茶调、江西调、桐城调、凤阳歌,受戏曲青阳腔、徽调的影响,与莲湘、高跷、旱船等民间艺术相结合,逐渐形成了一些小戏。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又在吸收“罗汉桩”、青阳腔、徽调的演出内容和表演形式的基础上,产生了故事完整的本戏。在从小戏过渡到本戏的过程中,曾出现过一种被老艺人称之为“串戏”的表演形式。所谓“串戏”是指那些各自独立而又彼此关连的一组小戏。这些小戏有的以事“串”,有的则以人“串””。“串戏”的情节比小戏丰富,出场的人物也突破了小丑、小旦、小生的三小范围。其中一些年龄大的剧中人物需要用正旦、老生、老丑来扮演。这就为本戏的产生创造了条件。戏在剧目方面,号称“大戏三十六本,小戏七十二折”。大戏主要表现的是当时人民对阶级压迫、贫富悬殊的现实不满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如《荞麦记》《告粮官》《天仙配》等。小戏大都表现的是农村劳动者的生活片段,如《点大麦》《纺棉纱》《卖斗箩》。

  解放以后,先后整理改编了《天仙配》《女驸马》《罗帕记》《赵桂英》《慈母泪》《三搜国丈府》等一批大小传统剧目,创作了神话剧《牛郎织女》※※剧《失刑斩》《玉堂春》现代戏《春暖花开》《小店春早》《蓓蕾初开》。其中《天仙配》:树上的鸟儿成双对........《女驸马》《玉堂春》和《牛郎织女》相继搬上银幕,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严凤英、王少舫、张辉、黄新德、吴琼、※※、韩再芬是著名的黄梅戏演员。

  黄梅戏已成为深受全国观众喜爱的著名剧种。黄梅戏已有两百多年的※※,早期叫黄梅调,是“自唱自乐”的民间艺术。

黄梅戏鼻祖

  简介 邢绣娘:本名秀莲,因会挑花绣朵,后改名绣娘。生于乾隆十四年,死于嘉庆二十三年(1749-1818),黄梅县孔垄镇邢大墩人。 邢绣娘出身贫寒,自幼聪明伶俐,乖巧可人,喜爱歌唱,且歌喉婉转,音韵悠扬,她的演唱别具一格,深受民众喜爱,她曾经四次为乾隆皇帝献艺,并获得了“黄梅名伶”的御赐墨宝。

黄梅戏唱腔委婉清新,分花腔和平词两大类。花腔以演小戏为主,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歌风味,多用“衬词”如“呼舍”、“喂却”之类。有“夫妻观灯”、“蓝桥会”、“打猪草”等;平词是正本戏中最主要的唱腔,常用于大段叙述,抒情,听起来委婉悠扬,有“梁祝”、“天仙配”等。 现代黄梅戏在音乐方面增强了“平词”类唱腔的表现力,常用于大段抒情、叙事,是正本戏的主要唱腔;突破了某些“花腔”专戏专用的限制,吸收民歌和其他音乐成分,创造了与传统唱腔相协调的新腔。黄梅戏以高胡为主要伴奏乐器,加以其它民族乐器和锣鼓配合,适合于表现多种题材的剧目。

黄梅戏角色行当的体制是在“二小戏”、“三小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上演整本大戏后,角色行当才逐渐发展成正旦、正生、小旦、小生、小丑、老旦、奶生、花脸诸行。辛亥革命前后,角色行当分工被归纳为上四脚和下四脚。上四脚是:正旦(青衣)、老生(白须)、正生(黑须)、花脸;下四脚是:小生、花旦、小丑、老旦。行当虽有分工,但很少有人专工一行。※※十九年(1930)以后,黄梅戏班社常与徽、京班社合班演出。由于演出剧目的需要,又出现了刀马旦、武二花行当,但未固定下来。当时的黄梅戏班多为半职业性质,一般只有三打、七唱、箱上(管理服装道具)、箱下(负责烧茶做饭)十二人。行当搭配基本上是正旦、正生、小旦、小生、小丑、老旦、花脸七行。由于班社人少,演整本大戏时,常常是一个演员要兼扮几个角色,因而在黄梅戏中,戏内角色虽有行当规范,但演员却没有严格分行。

黄梅戏的优秀剧目有《天仙配》、《牛郎织女》、《槐荫记》、《女驸马》、《孟丽君》、《夫妻观灯》、《打猪草》、《柳树井》、《蓝桥会》、《路遇》、《王小六打豆腐》、《小辞店》、《玉堂春》等等。

黄梅戏的三腔   

三腔是“彩腔”、“仙腔”、“阴司腔”三种腔体的统称。   

三腔有许多共同点。首先,三腔在音乐体制上综合了曲牌体和板腔体的因素,呈现出“准板腔体”的状态。三腔各自拥有一个基本腔体,彩腔、仙腔为四句体,它们的字位安排、复句位置、锣鼓的用法都较固定,具有曲牌体的定格之感。但三腔的每一腔体都派生出对板或数板,还形成一些补充腔句,因此,三腔也有板腔体的特点。其次,在男女分腔上,三腔既不同于主腔的男女腔转调相连,也不同于大多数花腔小曲的男女腔同腔同调演唱,而是男女腔在旋律上差别较大,容易区别开来。再者,在戏剧性表现功能上,三腔兼有抒情性叙事性表现能力。   

三腔是一组情趣各异的姊妹腔,它们的不同之处也很显见。如三腔的来源各不相同。彩腔,又称“打彩调”,它由花腔小曲逐渐演变而成。仙腔也称作“道腔”、“道情”,产生于当地的道教音乐,直接进入黄梅戏或先由青阳腔吸收后由黄梅戏传承。阴司腔又叫“还魂腔”,来自青阳腔,故又叫“阴司高腔”。三腔的表情及用途也不同:彩腔表达光高采烈的喜庆之情;而男仙腔则有舒展洒脱的气度,通过特殊唱法的处理,还可以获得奇异的喜剧色彩或表达伤感的情绪,阴司腔是一个表现沉郁的腔体,原为剧中亡灵或行将辞世的角色抒发悲伤的情感所用,其言戚戚,其音哀哀,恍若进入阴曹地府一般。另外,三腔的调式及句式不尽相同。彩腔、仙腔有五声徵调式、六声徵调式两种,阴司腔则是五声商调式。

黄梅戏唱腔有三种形式:主腔、花腔、三腔(“彩腔”、“仙腔”、“阴司腔”三种腔体的统称)。

黄梅戏的主腔   

主腔是黄梅戏传统唱腔中最具戏剧性表现力的一个腔系。它以板式变化体(或称板腔体)为音乐结构的原则,正是这一主要特点使它区别于曲牌联缀体(或称曲牌体)的“花腔”以及兼有两种体制特征的“三腔”。   

主腔并不意味着在黄梅戏的所有剧目中每每为主。实际上,花腔小戏基本上不用主腔,有些大戏也并非以主腔为主,之所以把这一腔系称作主腔,是就它的音乐形态及音乐表现功能而言的。另外,从黄梅戏音乐发展史来看,主腔也晚于花腔和三腔。这一发展过程又与剧目从独角戏、两小戏、三小戏发展到串戏而最终能演整本大戏的历程相吻合。因此,可以认为:主腔是黄梅戏发展到成熟阶段的产物。它的出现,标志着黄梅戏音乐的基本风格的框定。

黄梅戏的艺术特色
  在剧目方面,号称“大戏三十六本,小戏七十二折”。大戏主要表现的是当时人民对阶级压迫、贫富悬殊的现实不满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如《荞麦记》、《告粮官》、《天仙配》等。小戏大都表现的是农村劳动者的生活片段,如《点大麦》、《纺棉纱》、《卖斗箩》。

  解放以后,先后整理改编了《天仙配》、《女驸马》、《罗帕记》、《赵桂英》、《慈母泪》、《三搜国丈府》等一批大小传统剧目,创作了神话剧《牛郎织女》、※※剧《失刑斩》、现代戏《春暖花开》、《小店春早》、《蓓蕾初开》。其中《天仙配》、《女驸马》和《牛郎织女》相继搬上银幕,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严凤英、王少舫、吴琼、※※是黄梅戏的著名演员。

  黄梅戏的类别主要有花腔和平词。花腔以演小戏为主,富生活气息和民歌风味。平词,正本戏中的主要唱腔,常用大段的叙述、抒情,韵味丰富,如行云流水。

黄梅戏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约从清乾隆到辛亥革命前后。产生和流传到皖、鄂、赣三省间的采茶调、江西调、桐城调、凤阳歌,受当地戏曲(青阳腔、徽调)演出的影响,与莲湘、高跷、旱船等民间艺术形成结合,逐渐形成了一些小戏。进一步发展,又从一种叫“罗汉桩”的曲艺形式和青阳腔与徽调吸收了演出内容与表现形式,于是产生了故事完整的本戏。从小戏到本戏还有一种过渡形式,老艺人称之为“串戏”。所谓“串戏”就是各自独立而又彼此关连着的一组小戏,有的以事“串”,有的则以人“串”。“串戏”的情节比小戏丰富,出场的人物也突破了小丑、小旦、小生的三小范围。其中一些年龄大的人物需要用正旦、老生、老丑来扮演。这就为本戏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第二阶段,是从辛亥革命到1949年。这一阶段,黄梅戏演出活动渐渐职业化,并从农村草台走上了城市舞台。黄梅戏入安庆城后,曾与京剧合班,并在上海受到越剧、扬剧、淮剧和从北方来的评剧(时称“蹦蹦戏”)的影响,在演出的内容与形式上都起了很大变化。编排、移植了一批新剧目,其中有连台本戏《文素臣》、《宏碧缘》、《华丽缘》、《蜜蜂记》等。音乐方面,对传统唱腔进行初步改革,减少了老腔中的虚声衬字,使之明快、流畅,观众易于听懂所唱的内容。取消了帮腔,试用胡琴伴奏。表演方面,吸收融化了京剧和其他兄弟剧种的程式动作,丰富了表现手段。其它如服装、化妆和舞台设置,亦较农村草台时有所发展。

  第三阶段,是1949至今。1952年,黄梅戏艺人带着《打猪草》、《蓝桥会》等剧目到上海演出。几十年来造就了一大批演员,除对黄梅戏演唱艺术有突出成就的严凤英、王少舫等老一辈艺术家外,中青年演员※※、韩再芬等相继在舞台上、银幕上和电视屏幕上展现了各自的英姿,引起了观众的注视。严凤英、王少舫合演的《天仙配》,曾二度摄制成影片,轰动海内外。

著名演员
  严凤英、王少舫、张云风、潘璟琍、黄宗毅、黄新德、※※、陈小芳、张辉、吴琼、杨俊、吴亚玲、袁玫、韩再芬、周莉、李萍、汪菱花、汪静、李文、赵媛媛、孙娟、余顺、周源源、周珊等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37.732
主题: 33
帖子: 3545
注册: 2007年7月
黄梅戏

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与京剧、越剧、评剧 、豫剧并称中国五大剧种。它发源于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处黄梅多云山,与鄂东和赣东北的采茶戏同出一源,其最初形式是湖北黄梅一带的采茶歌。黄梅戏用安庆语言念唱,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黄梅戏的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 黄梅戏来自于民间,雅俗共赏、怡情悦性,她以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清新的乡土风味感染观众。

黄梅戏代表作《女驸马》是一部极富传奇色彩的古装戏,说的是湖北襄阳道台之女冯素贞冒死救夫,经历了种种曲折,终于如愿以偿,成就了美满姻缘的故事。该剧通过女扮男装冒名赶考、偶中状元误招东床驸马、洞房献智化险为夷等一系列近乎离奇却又在情理之中的戏剧情节,塑造了一个善良、勇敢、聪慧的古代少女形象。

黄梅戏原名“黄梅采茶调”,渊源于唐初,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黄梅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

  清道光前后,产生和流传于皖、鄂、赣三省间的黄梅采茶调、江西调、桐城调、凤阳歌,受戏曲青阳腔、徽调的影响,与莲湘、高跷、旱船等民间艺术相结合,逐渐形成了一些小戏。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又在吸收“罗汉桩”、青阳腔、徽调的演出内容和表演形式的基础上,产生了故事完整的本戏。在从小戏过渡到本戏的过程中,曾出现过一种被老艺人称之为“串戏”的表演形式。所谓“串戏”是指那些各自独立而又彼此关连的一组小戏。这些小戏有的以事“串”,有的则以人“串””。“串戏”的情节比小戏丰富,出场的人物也突破了小丑、小旦、小生的三小范围。其中一些年龄大的剧中人物需要用正旦、老生、老丑来扮演。这就为本戏的产生创造了条件。戏在剧目方面,号称“大戏三十六本,小戏七十二折”。大戏主要表现的是当时人民对阶级压迫、贫富悬殊的现实不满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如《荞麦记》《告粮官》《天仙配》等。小戏大都表现的是农村劳动者的生活片段,如《点大麦》《纺棉纱》《卖斗箩》。

  解放以后,先后整理改编了《天仙配》《女驸马》《罗帕记》《赵桂英》《慈母泪》《三搜国丈府》等一批大小传统剧目,创作了神话剧《牛郎织女》※※剧《失刑斩》《玉堂春》现代戏《春暖花开》《小店春早》《蓓蕾初开》。其中《天仙配》:树上的鸟儿成双对........《女驸马》《玉堂春》和《牛郎织女》相继搬上银幕,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严凤英、王少舫、张辉、黄新德、吴琼、※※、韩再芬是著名的黄梅戏演员。

  黄梅戏已成为深受全国观众喜爱的著名剧种。黄梅戏已有两百多年的※※,早期叫黄梅调,是“自唱自乐”的民间艺术。

黄梅戏鼻祖

  简介 邢绣娘:本名秀莲,因会挑花绣朵,后改名绣娘。生于乾隆十四年,死于嘉庆二十三年(1749-1818),黄梅县孔垄镇邢大墩人。 邢绣娘出身贫寒,自幼聪明伶俐,乖巧可人,喜爱歌唱,且歌喉婉转,音韵悠扬,她的演唱别具一格,深受民众喜爱,她曾经四次为乾隆皇帝献艺,并获得了“黄梅名伶”的御赐墨宝。

黄梅戏唱腔委婉清新,分花腔和平词两大类。花腔以演小戏为主,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歌风味,多用“衬词”如“呼舍”、“喂却”之类。有“夫妻观灯”、“蓝桥会”、“打猪草”等;平词是正本戏中最主要的唱腔,常用于大段叙述,抒情,听起来委婉悠扬,有“梁祝”、“天仙配”等。 现代黄梅戏在音乐方面增强了“平词”类唱腔的表现力,常用于大段抒情、叙事,是正本戏的主要唱腔;突破了某些“花腔”专戏专用的限制,吸收民歌和其他音乐成分,创造了与传统唱腔相协调的新腔。黄梅戏以高胡为主要伴奏乐器,加以其它民族乐器和锣鼓配合,适合于表现多种题材的剧目。

黄梅戏角色行当的体制是在“二小戏”、“三小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上演整本大戏后,角色行当才逐渐发展成正旦、正生、小旦、小生、小丑、老旦、奶生、花脸诸行。辛亥革命前后,角色行当分工被归纳为上四脚和下四脚。上四脚是:正旦(青衣)、老生(白须)、正生(黑须)、花脸;下四脚是:小生、花旦、小丑、老旦。行当虽有分工,但很少有人专工一行。※※十九年(1930)以后,黄梅戏班社常与徽、京班社合班演出。由于演出剧目的需要,又出现了刀马旦、武二花行当,但未固定下来。当时的黄梅戏班多为半职业性质,一般只有三打、七唱、箱上(管理服装道具)、箱下(负责烧茶做饭)十二人。行当搭配基本上是正旦、正生、小旦、小生、小丑、老旦、花脸七行。由于班社人少,演整本大戏时,常常是一个演员要兼扮几个角色,因而在黄梅戏中,戏内角色虽有行当规范,但演员却没有严格分行。

黄梅戏的优秀剧目有《天仙配》、《牛郎织女》、《槐荫记》、《女驸马》、《孟丽君》、《夫妻观灯》、《打猪草》、《柳树井》、《蓝桥会》、《路遇》、《王小六打豆腐》、《小辞店》、《玉堂春》等等。

黄梅戏的三腔   

三腔是“彩腔”、“仙腔”、“阴司腔”三种腔体的统称。   

三腔有许多共同点。首先,三腔在音乐体制上综合了曲牌体和板腔体的因素,呈现出“准板腔体”的状态。三腔各自拥有一个基本腔体,彩腔、仙腔为四句体,它们的字位安排、复句位置、锣鼓的用法都较固定,具有曲牌体的定格之感。但三腔的每一腔体都派生出对板或数板,还形成一些补充腔句,因此,三腔也有板腔体的特点。其次,在男女分腔上,三腔既不同于主腔的男女腔转调相连,也不同于大多数花腔小曲的男女腔同腔同调演唱,而是男女腔在旋律上差别较大,容易区别开来。再者,在戏剧性表现功能上,三腔兼有抒情性叙事性表现能力。   

三腔是一组情趣各异的姊妹腔,它们的不同之处也很显见。如三腔的来源各不相同。彩腔,又称“打彩调”,它由花腔小曲逐渐演变而成。仙腔也称作“道腔”、“道情”,产生于当地的道教音乐,直接进入黄梅戏或先由青阳腔吸收后由黄梅戏传承。阴司腔又叫“还魂腔”,来自青阳腔,故又叫“阴司高腔”。三腔的表情及用途也不同:彩腔表达光高采烈的喜庆之情;而男仙腔则有舒展洒脱的气度,通过特殊唱法的处理,还可以获得奇异的喜剧色彩或表达伤感的情绪,阴司腔是一个表现沉郁的腔体,原为剧中亡灵或行将辞世的角色抒发悲伤的情感所用,其言戚戚,其音哀哀,恍若进入阴曹地府一般。另外,三腔的调式及句式不尽相同。彩腔、仙腔有五声徵调式、六声徵调式两种,阴司腔则是五声商调式。

黄梅戏唱腔有三种形式:主腔、花腔、三腔(“彩腔”、“仙腔”、“阴司腔”三种腔体的统称)。

黄梅戏的主腔   

主腔是黄梅戏传统唱腔中最具戏剧性表现力的一个腔系。它以板式变化体(或称板腔体)为音乐结构的原则,正是这一主要特点使它区别于曲牌联缀体(或称曲牌体)的“花腔”以及兼有两种体制特征的“三腔”。   

主腔并不意味着在黄梅戏的所有剧目中每每为主。实际上,花腔小戏基本上不用主腔,有些大戏也并非以主腔为主,之所以把这一腔系称作主腔,是就它的音乐形态及音乐表现功能而言的。另外,从黄梅戏音乐发展史来看,主腔也晚于花腔和三腔。这一发展过程又与剧目从独角戏、两小戏、三小戏发展到串戏而最终能演整本大戏的历程相吻合。因此,可以认为:主腔是黄梅戏发展到成熟阶段的产物。它的出现,标志着黄梅戏音乐的基本风格的框定。

黄梅戏的艺术特色
  在剧目方面,号称“大戏三十六本,小戏七十二折”。大戏主要表现的是当时人民对阶级压迫、贫富悬殊的现实不满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如《荞麦记》、《告粮官》、《天仙配》等。小戏大都表现的是农村劳动者的生活片段,如《点大麦》、《纺棉纱》、《卖斗箩》。

  解放以后,先后整理改编了《天仙配》、《女驸马》、《罗帕记》、《赵桂英》、《慈母泪》、《三搜国丈府》等一批大小传统剧目,创作了神话剧《牛郎织女》、※※剧《失刑斩》、现代戏《春暖花开》、《小店春早》、《蓓蕾初开》。其中《天仙配》、《女驸马》和《牛郎织女》相继搬上银幕,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严凤英、王少舫、吴琼、※※是黄梅戏的著名演员。

  黄梅戏的类别主要有花腔和平词。花腔以演小戏为主,富生活气息和民歌风味。平词,正本戏中的主要唱腔,常用大段的叙述、抒情,韵味丰富,如行云流水。

黄梅戏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约从清乾隆到辛亥革命前后。产生和流传到皖、鄂、赣三省间的采茶调、江西调、桐城调、凤阳歌,受当地戏曲(青阳腔、徽调)演出的影响,与莲湘、高跷、旱船等民间艺术形成结合,逐渐形成了一些小戏。进一步发展,又从一种叫“罗汉桩”的曲艺形式和青阳腔与徽调吸收了演出内容与表现形式,于是产生了故事完整的本戏。从小戏到本戏还有一种过渡形式,老艺人称之为“串戏”。所谓“串戏”就是各自独立而又彼此关连着的一组小戏,有的以事“串”,有的则以人“串”。“串戏”的情节比小戏丰富,出场的人物也突破了小丑、小旦、小生的三小范围。其中一些年龄大的人物需要用正旦、老生、老丑来扮演。这就为本戏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第二阶段,是从辛亥革命到1949年。这一阶段,黄梅戏演出活动渐渐职业化,并从农村草台走上了城市舞台。黄梅戏入安庆城后,曾与京剧合班,并在上海受到越剧、扬剧、淮剧和从北方来的评剧(时称“蹦蹦戏”)的影响,在演出的内容与形式上都起了很大变化。编排、移植了一批新剧目,其中有连台本戏《文素臣》、《宏碧缘》、《华丽缘》、《蜜蜂记》等。音乐方面,对传统唱腔进行初步改革,减少了老腔中的虚声衬字,使之明快、流畅,观众易于听懂所唱的内容。取消了帮腔,试用胡琴伴奏。表演方面,吸收融化了京剧和其他兄弟剧种的程式动作,丰富了表现手段。其它如服装、化妆和舞台设置,亦较农村草台时有所发展。

  第三阶段,是1949至今。1952年,黄梅戏艺人带着《打猪草》、《蓝桥会》等剧目到上海演出。几十年来造就了一大批演员,除对黄梅戏演唱艺术有突出成就的严凤英、王少舫等老一辈艺术家外,中青年演员※※、韩再芬等相继在舞台上、银幕上和电视屏幕上展现了各自的英姿,引起了观众的注视。严凤英、王少舫合演的《天仙配》,曾二度摄制成影片,轰动海内外。

著名演员
  严凤英、王少舫、张云风、潘璟琍、黄宗毅、黄新德、※※、陈小芳、张辉、吴琼、杨俊、吴亚玲、袁玫、韩再芬、周莉、李萍、汪菱花、汪静、李文、赵媛媛、孙娟、余顺、周源源、周珊等

黄梅戏《女驸马》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37.732
主题: 33
帖子: 3545
注册: 2007年7月
黄梅戏

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与京剧、越剧、评剧 、豫剧并称中国五大剧种。它发源于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处黄梅多云山,与鄂东和赣东北的采茶戏同出一源,其最初形式是湖北黄梅一带的采茶歌。黄梅戏用安庆语言念唱,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黄梅戏的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 黄梅戏来自于民间,雅俗共赏、怡情悦性,她以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清新的乡土风味感染观众。

黄梅戏代表作《女驸马》是一部极富传奇色彩的古装戏,说的是湖北襄阳道台之女冯素贞冒死救夫,经历了种种曲折,终于如愿以偿,成就了美满姻缘的故事。该剧通过女扮男装冒名赶考、偶中状元误招东床驸马、洞房献智化险为夷等一系列近乎离奇却又在情理之中的戏剧情节,塑造了一个善良、勇敢、聪慧的古代少女形象。

黄梅戏原名“黄梅采茶调”,渊源于唐初,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黄梅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

  清道光前后,产生和流传于皖、鄂、赣三省间的黄梅采茶调、江西调、桐城调、凤阳歌,受戏曲青阳腔、徽调的影响,与莲湘、高跷、旱船等民间艺术相结合,逐渐形成了一些小戏。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又在吸收“罗汉桩”、青阳腔、徽调的演出内容和表演形式的基础上,产生了故事完整的本戏。在从小戏过渡到本戏的过程中,曾出现过一种被老艺人称之为“串戏”的表演形式。所谓“串戏”是指那些各自独立而又彼此关连的一组小戏。这些小戏有的以事“串”,有的则以人“串””。“串戏”的情节比小戏丰富,出场的人物也突破了小丑、小旦、小生的三小范围。其中一些年龄大的剧中人物需要用正旦、老生、老丑来扮演。这就为本戏的产生创造了条件。戏在剧目方面,号称“大戏三十六本,小戏七十二折”。大戏主要表现的是当时人民对阶级压迫、贫富悬殊的现实不满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如《荞麦记》《告粮官》《天仙配》等。小戏大都表现的是农村劳动者的生活片段,如《点大麦》《纺棉纱》《卖斗箩》。

  解放以后,先后整理改编了《天仙配》《女驸马》《罗帕记》《赵桂英》《慈母泪》《三搜国丈府》等一批大小传统剧目,创作了神话剧《牛郎织女》※※剧《失刑斩》《玉堂春》现代戏《春暖花开》《小店春早》《蓓蕾初开》。其中《天仙配》:树上的鸟儿成双对........《女驸马》《玉堂春》和《牛郎织女》相继搬上银幕,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严凤英、王少舫、张辉、黄新德、吴琼、※※、韩再芬是著名的黄梅戏演员。

  黄梅戏已成为深受全国观众喜爱的著名剧种。黄梅戏已有两百多年的※※,早期叫黄梅调,是“自唱自乐”的民间艺术。

黄梅戏鼻祖

  简介 邢绣娘:本名秀莲,因会挑花绣朵,后改名绣娘。生于乾隆十四年,死于嘉庆二十三年(1749-1818),黄梅县孔垄镇邢大墩人。 邢绣娘出身贫寒,自幼聪明伶俐,乖巧可人,喜爱歌唱,且歌喉婉转,音韵悠扬,她的演唱别具一格,深受民众喜爱,她曾经四次为乾隆皇帝献艺,并获得了“黄梅名伶”的御赐墨宝。

黄梅戏唱腔委婉清新,分花腔和平词两大类。花腔以演小戏为主,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歌风味,多用“衬词”如“呼舍”、“喂却”之类。有“夫妻观灯”、“蓝桥会”、“打猪草”等;平词是正本戏中最主要的唱腔,常用于大段叙述,抒情,听起来委婉悠扬,有“梁祝”、“天仙配”等。 现代黄梅戏在音乐方面增强了“平词”类唱腔的表现力,常用于大段抒情、叙事,是正本戏的主要唱腔;突破了某些“花腔”专戏专用的限制,吸收民歌和其他音乐成分,创造了与传统唱腔相协调的新腔。黄梅戏以高胡为主要伴奏乐器,加以其它民族乐器和锣鼓配合,适合于表现多种题材的剧目。

黄梅戏角色行当的体制是在“二小戏”、“三小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上演整本大戏后,角色行当才逐渐发展成正旦、正生、小旦、小生、小丑、老旦、奶生、花脸诸行。辛亥革命前后,角色行当分工被归纳为上四脚和下四脚。上四脚是:正旦(青衣)、老生(白须)、正生(黑须)、花脸;下四脚是:小生、花旦、小丑、老旦。行当虽有分工,但很少有人专工一行。※※十九年(1930)以后,黄梅戏班社常与徽、京班社合班演出。由于演出剧目的需要,又出现了刀马旦、武二花行当,但未固定下来。当时的黄梅戏班多为半职业性质,一般只有三打、七唱、箱上(管理服装道具)、箱下(负责烧茶做饭)十二人。行当搭配基本上是正旦、正生、小旦、小生、小丑、老旦、花脸七行。由于班社人少,演整本大戏时,常常是一个演员要兼扮几个角色,因而在黄梅戏中,戏内角色虽有行当规范,但演员却没有严格分行。

黄梅戏的优秀剧目有《天仙配》、《牛郎织女》、《槐荫记》、《女驸马》、《孟丽君》、《夫妻观灯》、《打猪草》、《柳树井》、《蓝桥会》、《路遇》、《王小六打豆腐》、《小辞店》、《玉堂春》等等。

黄梅戏的三腔   

三腔是“彩腔”、“仙腔”、“阴司腔”三种腔体的统称。   

三腔有许多共同点。首先,三腔在音乐体制上综合了曲牌体和板腔体的因素,呈现出“准板腔体”的状态。三腔各自拥有一个基本腔体,彩腔、仙腔为四句体,它们的字位安排、复句位置、锣鼓的用法都较固定,具有曲牌体的定格之感。但三腔的每一腔体都派生出对板或数板,还形成一些补充腔句,因此,三腔也有板腔体的特点。其次,在男女分腔上,三腔既不同于主腔的男女腔转调相连,也不同于大多数花腔小曲的男女腔同腔同调演唱,而是男女腔在旋律上差别较大,容易区别开来。再者,在戏剧性表现功能上,三腔兼有抒情性叙事性表现能力。   

三腔是一组情趣各异的姊妹腔,它们的不同之处也很显见。如三腔的来源各不相同。彩腔,又称“打彩调”,它由花腔小曲逐渐演变而成。仙腔也称作“道腔”、“道情”,产生于当地的道教音乐,直接进入黄梅戏或先由青阳腔吸收后由黄梅戏传承。阴司腔又叫“还魂腔”,来自青阳腔,故又叫“阴司高腔”。三腔的表情及用途也不同:彩腔表达光高采烈的喜庆之情;而男仙腔则有舒展洒脱的气度,通过特殊唱法的处理,还可以获得奇异的喜剧色彩或表达伤感的情绪,阴司腔是一个表现沉郁的腔体,原为剧中亡灵或行将辞世的角色抒发悲伤的情感所用,其言戚戚,其音哀哀,恍若进入阴曹地府一般。另外,三腔的调式及句式不尽相同。彩腔、仙腔有五声徵调式、六声徵调式两种,阴司腔则是五声商调式。

黄梅戏唱腔有三种形式:主腔、花腔、三腔(“彩腔”、“仙腔”、“阴司腔”三种腔体的统称)。

黄梅戏的主腔   

主腔是黄梅戏传统唱腔中最具戏剧性表现力的一个腔系。它以板式变化体(或称板腔体)为音乐结构的原则,正是这一主要特点使它区别于曲牌联缀体(或称曲牌体)的“花腔”以及兼有两种体制特征的“三腔”。   

主腔并不意味着在黄梅戏的所有剧目中每每为主。实际上,花腔小戏基本上不用主腔,有些大戏也并非以主腔为主,之所以把这一腔系称作主腔,是就它的音乐形态及音乐表现功能而言的。另外,从黄梅戏音乐发展史来看,主腔也晚于花腔和三腔。这一发展过程又与剧目从独角戏、两小戏、三小戏发展到串戏而最终能演整本大戏的历程相吻合。因此,可以认为:主腔是黄梅戏发展到成熟阶段的产物。它的出现,标志着黄梅戏音乐的基本风格的框定。

黄梅戏的艺术特色
  在剧目方面,号称“大戏三十六本,小戏七十二折”。大戏主要表现的是当时人民对阶级压迫、贫富悬殊的现实不满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如《荞麦记》、《告粮官》、《天仙配》等。小戏大都表现的是农村劳动者的生活片段,如《点大麦》、《纺棉纱》、《卖斗箩》。

  解放以后,先后整理改编了《天仙配》、《女驸马》、《罗帕记》、《赵桂英》、《慈母泪》、《三搜国丈府》等一批大小传统剧目,创作了神话剧《牛郎织女》、※※剧《失刑斩》、现代戏《春暖花开》、《小店春早》、《蓓蕾初开》。其中《天仙配》、《女驸马》和《牛郎织女》相继搬上银幕,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严凤英、王少舫、吴琼、※※是黄梅戏的著名演员。

  黄梅戏的类别主要有花腔和平词。花腔以演小戏为主,富生活气息和民歌风味。平词,正本戏中的主要唱腔,常用大段的叙述、抒情,韵味丰富,如行云流水。

黄梅戏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约从清乾隆到辛亥革命前后。产生和流传到皖、鄂、赣三省间的采茶调、江西调、桐城调、凤阳歌,受当地戏曲(青阳腔、徽调)演出的影响,与莲湘、高跷、旱船等民间艺术形成结合,逐渐形成了一些小戏。进一步发展,又从一种叫“罗汉桩”的曲艺形式和青阳腔与徽调吸收了演出内容与表现形式,于是产生了故事完整的本戏。从小戏到本戏还有一种过渡形式,老艺人称之为“串戏”。所谓“串戏”就是各自独立而又彼此关连着的一组小戏,有的以事“串”,有的则以人“串”。“串戏”的情节比小戏丰富,出场的人物也突破了小丑、小旦、小生的三小范围。其中一些年龄大的人物需要用正旦、老生、老丑来扮演。这就为本戏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第二阶段,是从辛亥革命到1949年。这一阶段,黄梅戏演出活动渐渐职业化,并从农村草台走上了城市舞台。黄梅戏入安庆城后,曾与京剧合班,并在上海受到越剧、扬剧、淮剧和从北方来的评剧(时称“蹦蹦戏”)的影响,在演出的内容与形式上都起了很大变化。编排、移植了一批新剧目,其中有连台本戏《文素臣》、《宏碧缘》、《华丽缘》、《蜜蜂记》等。音乐方面,对传统唱腔进行初步改革,减少了老腔中的虚声衬字,使之明快、流畅,观众易于听懂所唱的内容。取消了帮腔,试用胡琴伴奏。表演方面,吸收融化了京剧和其他兄弟剧种的程式动作,丰富了表现手段。其它如服装、化妆和舞台设置,亦较农村草台时有所发展。

  第三阶段,是1949至今。1952年,黄梅戏艺人带着《打猪草》、《蓝桥会》等剧目到上海演出。几十年来造就了一大批演员,除对黄梅戏演唱艺术有突出成就的严凤英、王少舫等老一辈艺术家外,中青年演员※※、韩再芬等相继在舞台上、银幕上和电视屏幕上展现了各自的英姿,引起了观众的注视。严凤英、王少舫合演的《天仙配》,曾二度摄制成影片,轰动海内外。

著名演员
  严凤英、王少舫、张云风、潘璟琍、黄宗毅、黄新德、※※、陈小芳、张辉、吴琼、杨俊、吴亚玲、袁玫、韩再芬、周莉、李萍、汪菱花、汪静、李文、赵媛媛、孙娟、余顺、周源源、周珊等

黄梅戏《女驸马》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37.732
主题: 33
帖子: 3545
注册: 2007年7月
黄梅戏

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与京剧、越剧、评剧 、豫剧并称中国五大剧种。它发源于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处黄梅多云山,与鄂东和赣东北的采茶戏同出一源,其最初形式是湖北黄梅一带的采茶歌。黄梅戏用安庆语言念唱,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黄梅戏的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 黄梅戏来自于民间,雅俗共赏、怡情悦性,她以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清新的乡土风味感染观众。

黄梅戏代表作《女驸马》是一部极富传奇色彩的古装戏,说的是湖北襄阳道台之女冯素贞冒死救夫,经历了种种曲折,终于如愿以偿,成就了美满姻缘的故事。该剧通过女扮男装冒名赶考、偶中状元误招东床驸马、洞房献智化险为夷等一系列近乎离奇却又在情理之中的戏剧情节,塑造了一个善良、勇敢、聪慧的古代少女形象。

黄梅戏《女驸马》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37.732
主题: 33
帖子: 3545
注册: 2007年7月
黄梅戏

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与京剧、越剧、评剧 、豫剧并称中国五大剧种。它发源于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处黄梅多云山,与鄂东和赣东北的采茶戏同出一源,其最初形式是湖北黄梅一带的采茶歌。黄梅戏用安庆语言念唱,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黄梅戏的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 黄梅戏来自于民间,雅俗共赏、怡情悦性,她以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清新的乡土风味感染观众。

黄梅戏代表作《女驸马》是一部极富传奇色彩的古装戏,说的是湖北襄阳道台之女冯素贞冒死救夫,经历了种种曲折,终于如愿以偿,成就了美满姻缘的故事。该剧通过女扮男装冒名赶考、偶中状元误招东床驸马、洞房献智化险为夷等一系列近乎离奇却又在情理之中的戏剧情节,塑造了一个善良、勇敢、聪慧的古代少女形象。

黄梅戏《女驸马》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37.732
主题: 33
帖子: 3545
注册: 2007年7月
黄梅戏

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与京剧、越剧、评剧 、豫剧并称中国五大剧种。它发源于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处黄梅多云山,与鄂东和赣东北的采茶戏同出一源,其最初形式是湖北黄梅一带的采茶歌。黄梅戏用安庆语言念唱,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黄梅戏的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 黄梅戏来自于民间,雅俗共赏、怡情悦性,她以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清新的乡土风味感染观众。

黄梅戏代表作《女驸马》是一部极富传奇色彩的古装戏,说的是湖北襄阳道台之女冯素贞冒死救夫,经历了种种曲折,终于如愿以偿,成就了美满姻缘的故事。该剧通过女扮男装冒名赶考、偶中状元误招东床驸马、洞房献智化险为夷等一系列近乎离奇却又在情理之中的戏剧情节,塑造了一个善良、勇敢、聪慧的古代少女形象。

黄梅戏《女驸马》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6.101
主题: 0
帖子: 1
注册: 2005年1月
楼主是摄影专业人士还是戏曲专业人士?
不管是哪种,您的工作都为这两个专业作出了贡献,向您致敬。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37.732
主题: 33
帖子: 3545
注册: 2007年7月
原文由 tntdong 在2011-06-12 13:49发表
楼主是摄影专业人士还是戏曲专业人士?
不管是哪种,您的工作都为这两个专业作出了贡献,向您致敬。


tntdong兄您好,多谢您的关注,您说的这两种人俺都不是,俺纯粹就是业余爱好,不敢谈专业两个字,还有像各位老师学习!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37.732
主题: 33
帖子: 3545
注册: 2007年7月
杨洋,梅派青衣、花衫行当。自天津艺术学校考入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先后师从:王志怡、张晶、杨秋玲、刘秀荣、艾美君等老师。学习剧目:《武家坡》、《贵妃醉酒》《霸王别姬》、《捧印》、《百花赠剑》、《天女散花》、《杨门女将》 ……

杨洋文武兼济,扮相好,嗓子好。曾获2000年天津新人月比赛中获 “新苗奖”。 现在山东省京剧院工作。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37.732
主题: 33
帖子: 3545
注册: 2007年7月
杨洋,梅派青衣、花衫行当。自天津艺术学校考入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先后师从:王志怡、张晶、杨秋玲、刘秀荣、艾美君等老师。学习剧目:《武家坡》、《贵妃醉酒》《霸王别姬》、《捧印》、《百花赠剑》、《天女散花》、《杨门女将》 ……

杨洋文武兼济,扮相好,嗓子好。曾获2000年天津新人月比赛中获 “新苗奖”。 现在山东省京剧院工作。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37.732
主题: 33
帖子: 3545
注册: 2007年7月
杨洋,梅派青衣、花衫行当。自天津艺术学校考入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先后师从:王志怡、张晶、杨秋玲、刘秀荣、艾美君等老师。学习剧目:《武家坡》、《贵妃醉酒》《霸王别姬》、《捧印》、《百花赠剑》、《天女散花》、《杨门女将》 ……

杨洋文武兼济,扮相好,嗓子好。曾获2000年天津新人月比赛中获 “新苗奖”。 现在山东省京剧院工作。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37.732
主题: 33
帖子: 3545
注册: 2007年7月
李胜素 工青衣、花衫。中国京剧院主要演员。她曾是山西省政协委员,省青联委员,现任全国政协委员。不仅在内地菊坛叫响,在香港、台湾等地区也受到欢迎。李胜素扮相俊俏,秀丽动人,音色圆润优美,唱腔甘醇有味,行腔舒展自然,表演洒脱,功底深厚,有大家风范,颇得梅派神韵。

把李胜素视为梅派后学者中之翘楚,应是当之无愧。就可塑性而言,同辈的京剧演员中达到她目前水剧照(15张)准的屈指可数。从骨子老戏,到新编剧目,她都能驾轻就熟。

李胜素擅演的剧目有:《大保国》、《二进宫》、《宇宙锋》、《红鬃烈马》、《霸王别姬》、《贵妃醉酒》、《生死恨》、《廉锦枫》、《白蛇传》、《四郎探母》、《凤还巢》、《穆桂英挂帅》、《谢瑶环》、《红线盗盒》,《野猪林》等传统戏,同时她还排演了《精卫填海》、《孟丽君》、《海誓》、《金谷园》等新剧目。   

从1999年开始和艺术搭档于魁智合演新编剧目《弹剑记》、《兵圣孙武》、《大唐贵妃》、《晋德裕》、《梅兰芳》、《袁崇焕》、《赤壁》、《满江红》等。

李胜素10岁时因年龄不够,河北柏乡县剧团魏胜良老师特招进入戏班开始学戏,成为戏班中最小也是最可爱※※,自此,走出了进入戏剧事业的第一步。13岁后进入河北艺校学习,在河北省艺校教师齐兰秋的教导下,悉心学习青衣、花旦,1986年毕业,分配到邯郸京剧团,由于她唱腔优美,擅长表现个性色彩,懂得用“心”演戏,赢得家乡观众的好评。1987年,李胜素拜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刘秀荣为师,在表演上又上了一个新台阶.从学戏就崇拜梅派戏大方和深厚内涵的李胜素,于1988年正式入梅派,随梅葆玖老师学戏,《醉酒》、《宇宙锋》、《凤还巢》都是梅老师一遍一遍亲自教,在老师的言传身教中,李胜素渐渐把握了梅派内在的神韵与内涵,经常随老师参加国内外梅派大汇演更奠定了李胜素扎实的表演功力。

1991年李胜素调到山西省京剧院成为主演,任山西省京剧院梅兰芳京剧团团长,2001年正式调入中国京剧院二团。此外还师从齐兰秋、宋德珠、刘元彤、何君英等著名艺术家。在继承传统戏的同时,李胜素和老师一起大胆进行创新,将旦角的各种表演技艺融为一体,加入自己对人物的理解,给老戏注入新的活力。除了在艺术上严格要求,李胜素还不倦求学,在中国戏曲学院“首届全国京剧优秀演员研究生班”的三年学习,她系统掌握了戏曲表演的专业理论。除了在新戏《弹剑记》、《满江红》中任主角,李胜素还在火爆京城的京剧版《宰相刘罗锅》中扮演三格格。2010年9月18日,就任中国国家京剧院一团团长。

李胜素所获奖项:1987年以《廉锦枫》荣获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优秀表演奖;1991年以《红线盗盒》荣获全国中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最佳表演奖;1992年参加全国京剧青年团队新剧目汇演以《孟丽君》一剧荣获优秀演员表演奖;1996年荣获第十三届戏剧梅花奖;2001年荣获全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评比展演荣誉奖。同时,她还被山西省委省※※誉为“三八红旗手”、“先进文艺工作者”、“省第二届十大杰出青年”,并多次到国外出访,1997年参加古巴第十四届世界青年联欢节,获得“杰出青年艺术家”称号。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37.732
主题: 33
帖子: 3545
注册: 2007年7月
李胜素 工青衣、花衫。中国京剧院主要演员。她曾是山西省政协委员,省青联委员,现任全国政协委员。不仅在内地菊坛叫响,在香港、台湾等地区也受到欢迎。李胜素扮相俊俏,秀丽动人,音色圆润优美,唱腔甘醇有味,行腔舒展自然,表演洒脱,功底深厚,有大家风范,颇得梅派神韵。

把李胜素视为梅派后学者中之翘楚,应是当之无愧。就可塑性而言,同辈的京剧演员中达到她目前水剧照(15张)准的屈指可数。从骨子老戏,到新编剧目,她都能驾轻就熟。

李胜素擅演的剧目有:《大保国》、《二进宫》、《宇宙锋》、《红鬃烈马》、《霸王别姬》、《贵妃醉酒》、《生死恨》、《廉锦枫》、《白蛇传》、《四郎探母》、《凤还巢》、《穆桂英挂帅》、《谢瑶环》、《红线盗盒》,《野猪林》等传统戏,同时她还排演了《精卫填海》、《孟丽君》、《海誓》、《金谷园》等新剧目。   

从1999年开始和艺术搭档于魁智合演新编剧目《弹剑记》、《兵圣孙武》、《大唐贵妃》、《晋德裕》、《梅兰芳》、《袁崇焕》、《赤壁》、《满江红》等。

李胜素10岁时因年龄不够,河北柏乡县剧团魏胜良老师特招进入戏班开始学戏,成为戏班中最小也是最可爱※※,自此,走出了进入戏剧事业的第一步。13岁后进入河北艺校学习,在河北省艺校教师齐兰秋的教导下,悉心学习青衣、花旦,1986年毕业,分配到邯郸京剧团,由于她唱腔优美,擅长表现个性色彩,懂得用“心”演戏,赢得家乡观众的好评。1987年,李胜素拜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刘秀荣为师,在表演上又上了一个新台阶.从学戏就崇拜梅派戏大方和深厚内涵的李胜素,于1988年正式入梅派,随梅葆玖老师学戏,《醉酒》、《宇宙锋》、《凤还巢》都是梅老师一遍一遍亲自教,在老师的言传身教中,李胜素渐渐把握了梅派内在的神韵与内涵,经常随老师参加国内外梅派大汇演更奠定了李胜素扎实的表演功力。

1991年李胜素调到山西省京剧院成为主演,任山西省京剧院梅兰芳京剧团团长,2001年正式调入中国京剧院二团。此外还师从齐兰秋、宋德珠、刘元彤、何君英等著名艺术家。在继承传统戏的同时,李胜素和老师一起大胆进行创新,将旦角的各种表演技艺融为一体,加入自己对人物的理解,给老戏注入新的活力。除了在艺术上严格要求,李胜素还不倦求学,在中国戏曲学院“首届全国京剧优秀演员研究生班”的三年学习,她系统掌握了戏曲表演的专业理论。除了在新戏《弹剑记》、《满江红》中任主角,李胜素还在火爆京城的京剧版《宰相刘罗锅》中扮演三格格。2010年9月18日,就任中国国家京剧院一团团长。

李胜素所获奖项:1987年以《廉锦枫》荣获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优秀表演奖;1991年以《红线盗盒》荣获全国中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最佳表演奖;1992年参加全国京剧青年团队新剧目汇演以《孟丽君》一剧荣获优秀演员表演奖;1996年荣获第十三届戏剧梅花奖;2001年荣获全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评比展演荣誉奖。同时,她还被山西省委省※※誉为“三八红旗手”、“先进文艺工作者”、“省第二届十大杰出青年”,并多次到国外出访,1997年参加古巴第十四届世界青年联欢节,获得“杰出青年艺术家”称号。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37.732
主题: 33
帖子: 3545
注册: 2007年7月
李胜素 工青衣、花衫。中国京剧院主要演员。她曾是山西省政协委员,省青联委员,现任全国政协委员。不仅在内地菊坛叫响,在香港、台湾等地区也受到欢迎。李胜素扮相俊俏,秀丽动人,音色圆润优美,唱腔甘醇有味,行腔舒展自然,表演洒脱,功底深厚,有大家风范,颇得梅派神韵。

把李胜素视为梅派后学者中之翘楚,应是当之无愧。就可塑性而言,同辈的京剧演员中达到她目前水剧照(15张)准的屈指可数。从骨子老戏,到新编剧目,她都能驾轻就熟。

李胜素擅演的剧目有:《大保国》、《二进宫》、《宇宙锋》、《红鬃烈马》、《霸王别姬》、《贵妃醉酒》、《生死恨》、《廉锦枫》、《白蛇传》、《四郎探母》、《凤还巢》、《穆桂英挂帅》、《谢瑶环》、《红线盗盒》,《野猪林》等传统戏,同时她还排演了《精卫填海》、《孟丽君》、《海誓》、《金谷园》等新剧目。   

从1999年开始和艺术搭档于魁智合演新编剧目《弹剑记》、《兵圣孙武》、《大唐贵妃》、《晋德裕》、《梅兰芳》、《袁崇焕》、《赤壁》、《满江红》等。

李胜素10岁时因年龄不够,河北柏乡县剧团魏胜良老师特招进入戏班开始学戏,成为戏班中最小也是最可爱※※,自此,走出了进入戏剧事业的第一步。13岁后进入河北艺校学习,在河北省艺校教师齐兰秋的教导下,悉心学习青衣、花旦,1986年毕业,分配到邯郸京剧团,由于她唱腔优美,擅长表现个性色彩,懂得用“心”演戏,赢得家乡观众的好评。1987年,李胜素拜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刘秀荣为师,在表演上又上了一个新台阶.从学戏就崇拜梅派戏大方和深厚内涵的李胜素,于1988年正式入梅派,随梅葆玖老师学戏,《醉酒》、《宇宙锋》、《凤还巢》都是梅老师一遍一遍亲自教,在老师的言传身教中,李胜素渐渐把握了梅派内在的神韵与内涵,经常随老师参加国内外梅派大汇演更奠定了李胜素扎实的表演功力。

1991年李胜素调到山西省京剧院成为主演,任山西省京剧院梅兰芳京剧团团长,2001年正式调入中国京剧院二团。此外还师从齐兰秋、宋德珠、刘元彤、何君英等著名艺术家。在继承传统戏的同时,李胜素和老师一起大胆进行创新,将旦角的各种表演技艺融为一体,加入自己对人物的理解,给老戏注入新的活力。除了在艺术上严格要求,李胜素还不倦求学,在中国戏曲学院“首届全国京剧优秀演员研究生班”的三年学习,她系统掌握了戏曲表演的专业理论。除了在新戏《弹剑记》、《满江红》中任主角,李胜素还在火爆京城的京剧版《宰相刘罗锅》中扮演三格格。2010年9月18日,就任中国国家京剧院一团团长。

李胜素所获奖项:1987年以《廉锦枫》荣获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优秀表演奖;1991年以《红线盗盒》荣获全国中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最佳表演奖;1992年参加全国京剧青年团队新剧目汇演以《孟丽君》一剧荣获优秀演员表演奖;1996年荣获第十三届戏剧梅花奖;2001年荣获全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评比展演荣誉奖。同时,她还被山西省委省※※誉为“三八红旗手”、“先进文艺工作者”、“省第二届十大杰出青年”,并多次到国外出访,1997年参加古巴第十四届世界青年联欢节,获得“杰出青年艺术家”称号。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37.732
主题: 33
帖子: 3545
注册: 2007年7月
李胜素 工青衣、花衫。中国京剧院主要演员。她曾是山西省政协委员,省青联委员,现任全国政协委员。不仅在内地菊坛叫响,在香港、台湾等地区也受到欢迎。李胜素扮相俊俏,秀丽动人,音色圆润优美,唱腔甘醇有味,行腔舒展自然,表演洒脱,功底深厚,有大家风范,颇得梅派神韵。

把李胜素视为梅派后学者中之翘楚,应是当之无愧。就可塑性而言,同辈的京剧演员中达到她目前水剧照(15张)准的屈指可数。从骨子老戏,到新编剧目,她都能驾轻就熟。

李胜素擅演的剧目有:《大保国》、《二进宫》、《宇宙锋》、《红鬃烈马》、《霸王别姬》、《贵妃醉酒》、《生死恨》、《廉锦枫》、《白蛇传》、《四郎探母》、《凤还巢》、《穆桂英挂帅》、《谢瑶环》、《红线盗盒》,《野猪林》等传统戏,同时她还排演了《精卫填海》、《孟丽君》、《海誓》、《金谷园》等新剧目。   

从1999年开始和艺术搭档于魁智合演新编剧目《弹剑记》、《兵圣孙武》、《大唐贵妃》、《晋德裕》、《梅兰芳》、《袁崇焕》、《赤壁》、《满江红》等。

李胜素10岁时因年龄不够,河北柏乡县剧团魏胜良老师特招进入戏班开始学戏,成为戏班中最小也是最可爱※※,自此,走出了进入戏剧事业的第一步。13岁后进入河北艺校学习,在河北省艺校教师齐兰秋的教导下,悉心学习青衣、花旦,1986年毕业,分配到邯郸京剧团,由于她唱腔优美,擅长表现个性色彩,懂得用“心”演戏,赢得家乡观众的好评。1987年,李胜素拜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刘秀荣为师,在表演上又上了一个新台阶.从学戏就崇拜梅派戏大方和深厚内涵的李胜素,于1988年正式入梅派,随梅葆玖老师学戏,《醉酒》、《宇宙锋》、《凤还巢》都是梅老师一遍一遍亲自教,在老师的言传身教中,李胜素渐渐把握了梅派内在的神韵与内涵,经常随老师参加国内外梅派大汇演更奠定了李胜素扎实的表演功力。

1991年李胜素调到山西省京剧院成为主演,任山西省京剧院梅兰芳京剧团团长,2001年正式调入中国京剧院二团。此外还师从齐兰秋、宋德珠、刘元彤、何君英等著名艺术家。在继承传统戏的同时,李胜素和老师一起大胆进行创新,将旦角的各种表演技艺融为一体,加入自己对人物的理解,给老戏注入新的活力。除了在艺术上严格要求,李胜素还不倦求学,在中国戏曲学院“首届全国京剧优秀演员研究生班”的三年学习,她系统掌握了戏曲表演的专业理论。除了在新戏《弹剑记》、《满江红》中任主角,李胜素还在火爆京城的京剧版《宰相刘罗锅》中扮演三格格。2010年9月18日,就任中国国家京剧院一团团长。

李胜素所获奖项:1987年以《廉锦枫》荣获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优秀表演奖;1991年以《红线盗盒》荣获全国中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最佳表演奖;1992年参加全国京剧青年团队新剧目汇演以《孟丽君》一剧荣获优秀演员表演奖;1996年荣获第十三届戏剧梅花奖;2001年荣获全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评比展演荣誉奖。同时,她还被山西省委省※※誉为“三八红旗手”、“先进文艺工作者”、“省第二届十大杰出青年”,并多次到国外出访,1997年参加古巴第十四届世界青年联欢节,获得“杰出青年艺术家”称号。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37.732
主题: 33
帖子: 3545
注册: 2007年7月
李胜素 工青衣、花衫。中国京剧院主要演员。她曾是山西省政协委员,省青联委员,现任全国政协委员。不仅在内地菊坛叫响,在香港、台湾等地区也受到欢迎。李胜素扮相俊俏,秀丽动人,音色圆润优美,唱腔甘醇有味,行腔舒展自然,表演洒脱,功底深厚,有大家风范,颇得梅派神韵。

把李胜素视为梅派后学者中之翘楚,应是当之无愧。就可塑性而言,同辈的京剧演员中达到她目前水剧照(15张)准的屈指可数。从骨子老戏,到新编剧目,她都能驾轻就熟。

李胜素擅演的剧目有:《大保国》、《二进宫》、《宇宙锋》、《红鬃烈马》、《霸王别姬》、《贵妃醉酒》、《生死恨》、《廉锦枫》、《白蛇传》、《四郎探母》、《凤还巢》、《穆桂英挂帅》、《谢瑶环》、《红线盗盒》,《野猪林》等传统戏,同时她还排演了《精卫填海》、《孟丽君》、《海誓》、《金谷园》等新剧目。   

从1999年开始和艺术搭档于魁智合演新编剧目《弹剑记》、《兵圣孙武》、《大唐贵妃》、《晋德裕》、《梅兰芳》、《袁崇焕》、《赤壁》、《满江红》等。

李胜素10岁时因年龄不够,河北柏乡县剧团魏胜良老师特招进入戏班开始学戏,成为戏班中最小也是最可爱※※,自此,走出了进入戏剧事业的第一步。13岁后进入河北艺校学习,在河北省艺校教师齐兰秋的教导下,悉心学习青衣、花旦,1986年毕业,分配到邯郸京剧团,由于她唱腔优美,擅长表现个性色彩,懂得用“心”演戏,赢得家乡观众的好评。1987年,李胜素拜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刘秀荣为师,在表演上又上了一个新台阶.从学戏就崇拜梅派戏大方和深厚内涵的李胜素,于1988年正式入梅派,随梅葆玖老师学戏,《醉酒》、《宇宙锋》、《凤还巢》都是梅老师一遍一遍亲自教,在老师的言传身教中,李胜素渐渐把握了梅派内在的神韵与内涵,经常随老师参加国内外梅派大汇演更奠定了李胜素扎实的表演功力。

1991年李胜素调到山西省京剧院成为主演,任山西省京剧院梅兰芳京剧团团长,2001年正式调入中国京剧院二团。此外还师从齐兰秋、宋德珠、刘元彤、何君英等著名艺术家。在继承传统戏的同时,李胜素和老师一起大胆进行创新,将旦角的各种表演技艺融为一体,加入自己对人物的理解,给老戏注入新的活力。除了在艺术上严格要求,李胜素还不倦求学,在中国戏曲学院“首届全国京剧优秀演员研究生班”的三年学习,她系统掌握了戏曲表演的专业理论。除了在新戏《弹剑记》、《满江红》中任主角,李胜素还在火爆京城的京剧版《宰相刘罗锅》中扮演三格格。2010年9月18日,就任中国国家京剧院一团团长。

李胜素所获奖项:1987年以《廉锦枫》荣获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优秀表演奖;1991年以《红线盗盒》荣获全国中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最佳表演奖;1992年参加全国京剧青年团队新剧目汇演以《孟丽君》一剧荣获优秀演员表演奖;1996年荣获第十三届戏剧梅花奖;2001年荣获全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评比展演荣誉奖。同时,她还被山西省委省※※誉为“三八红旗手”、“先进文艺工作者”、“省第二届十大杰出青年”,并多次到国外出访,1997年参加古巴第十四届世界青年联欢节,获得“杰出青年艺术家”称号。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37.732
主题: 33
帖子: 3545
注册: 2007年7月
李胜素 工青衣、花衫。中国京剧院主要演员。她曾是山西省政协委员,省青联委员,现任全国政协委员。不仅在内地菊坛叫响,在香港、台湾等地区也受到欢迎。李胜素扮相俊俏,秀丽动人,音色圆润优美,唱腔甘醇有味,行腔舒展自然,表演洒脱,功底深厚,有大家风范,颇得梅派神韵。

把李胜素视为梅派后学者中之翘楚,应是当之无愧。就可塑性而言,同辈的京剧演员中达到她目前水剧照(15张)准的屈指可数。从骨子老戏,到新编剧目,她都能驾轻就熟。

李胜素擅演的剧目有:《大保国》、《二进宫》、《宇宙锋》、《红鬃烈马》、《霸王别姬》、《贵妃醉酒》、《生死恨》、《廉锦枫》、《白蛇传》、《四郎探母》、《凤还巢》、《穆桂英挂帅》、《谢瑶环》、《红线盗盒》,《野猪林》等传统戏,同时她还排演了《精卫填海》、《孟丽君》、《海誓》、《金谷园》等新剧目。   

从1999年开始和艺术搭档于魁智合演新编剧目《弹剑记》、《兵圣孙武》、《大唐贵妃》、《晋德裕》、《梅兰芳》、《袁崇焕》、《赤壁》、《满江红》等。

李胜素10岁时因年龄不够,河北柏乡县剧团魏胜良老师特招进入戏班开始学戏,成为戏班中最小也是最可爱※※,自此,走出了进入戏剧事业的第一步。13岁后进入河北艺校学习,在河北省艺校教师齐兰秋的教导下,悉心学习青衣、花旦,1986年毕业,分配到邯郸京剧团,由于她唱腔优美,擅长表现个性色彩,懂得用“心”演戏,赢得家乡观众的好评。1987年,李胜素拜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刘秀荣为师,在表演上又上了一个新台阶.从学戏就崇拜梅派戏大方和深厚内涵的李胜素,于1988年正式入梅派,随梅葆玖老师学戏,《醉酒》、《宇宙锋》、《凤还巢》都是梅老师一遍一遍亲自教,在老师的言传身教中,李胜素渐渐把握了梅派内在的神韵与内涵,经常随老师参加国内外梅派大汇演更奠定了李胜素扎实的表演功力。

1991年李胜素调到山西省京剧院成为主演,任山西省京剧院梅兰芳京剧团团长,2001年正式调入中国京剧院二团。此外还师从齐兰秋、宋德珠、刘元彤、何君英等著名艺术家。在继承传统戏的同时,李胜素和老师一起大胆进行创新,将旦角的各种表演技艺融为一体,加入自己对人物的理解,给老戏注入新的活力。除了在艺术上严格要求,李胜素还不倦求学,在中国戏曲学院“首届全国京剧优秀演员研究生班”的三年学习,她系统掌握了戏曲表演的专业理论。除了在新戏《弹剑记》、《满江红》中任主角,李胜素还在火爆京城的京剧版《宰相刘罗锅》中扮演三格格。2010年9月18日,就任中国国家京剧院一团团长。

李胜素所获奖项:1987年以《廉锦枫》荣获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优秀表演奖;1991年以《红线盗盒》荣获全国中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最佳表演奖;1992年参加全国京剧青年团队新剧目汇演以《孟丽君》一剧荣获优秀演员表演奖;1996年荣获第十三届戏剧梅花奖;2001年荣获全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评比展演荣誉奖。同时,她还被山西省委省※※誉为“三八红旗手”、“先进文艺工作者”、“省第二届十大杰出青年”,并多次到国外出访,1997年参加古巴第十四届世界青年联欢节,获得“杰出青年艺术家”称号。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37.732
主题: 33
帖子: 3545
注册: 2007年7月
李胜素 工青衣、花衫。中国京剧院主要演员。她曾是山西省政协委员,省青联委员,现任全国政协委员。不仅在内地菊坛叫响,在香港、台湾等地区也受到欢迎。李胜素扮相俊俏,秀丽动人,音色圆润优美,唱腔甘醇有味,行腔舒展自然,表演洒脱,功底深厚,有大家风范,颇得梅派神韵。

把李胜素视为梅派后学者中之翘楚,应是当之无愧。就可塑性而言,同辈的京剧演员中达到她目前水剧照(15张)准的屈指可数。从骨子老戏,到新编剧目,她都能驾轻就熟。

李胜素擅演的剧目有:《大保国》、《二进宫》、《宇宙锋》、《红鬃烈马》、《霸王别姬》、《贵妃醉酒》、《生死恨》、《廉锦枫》、《白蛇传》、《四郎探母》、《凤还巢》、《穆桂英挂帅》、《谢瑶环》、《红线盗盒》,《野猪林》等传统戏,同时她还排演了《精卫填海》、《孟丽君》、《海誓》、《金谷园》等新剧目。   

从1999年开始和艺术搭档于魁智合演新编剧目《弹剑记》、《兵圣孙武》、《大唐贵妃》、《晋德裕》、《梅兰芳》、《袁崇焕》、《赤壁》、《满江红》等。

李胜素10岁时因年龄不够,河北柏乡县剧团魏胜良老师特招进入戏班开始学戏,成为戏班中最小也是最可爱※※,自此,走出了进入戏剧事业的第一步。13岁后进入河北艺校学习,在河北省艺校教师齐兰秋的教导下,悉心学习青衣、花旦,1986年毕业,分配到邯郸京剧团,由于她唱腔优美,擅长表现个性色彩,懂得用“心”演戏,赢得家乡观众的好评。1987年,李胜素拜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刘秀荣为师,在表演上又上了一个新台阶.从学戏就崇拜梅派戏大方和深厚内涵的李胜素,于1988年正式入梅派,随梅葆玖老师学戏,《醉酒》、《宇宙锋》、《凤还巢》都是梅老师一遍一遍亲自教,在老师的言传身教中,李胜素渐渐把握了梅派内在的神韵与内涵,经常随老师参加国内外梅派大汇演更奠定了李胜素扎实的表演功力。

1991年李胜素调到山西省京剧院成为主演,任山西省京剧院梅兰芳京剧团团长,2001年正式调入中国京剧院二团。此外还师从齐兰秋、宋德珠、刘元彤、何君英等著名艺术家。在继承传统戏的同时,李胜素和老师一起大胆进行创新,将旦角的各种表演技艺融为一体,加入自己对人物的理解,给老戏注入新的活力。除了在艺术上严格要求,李胜素还不倦求学,在中国戏曲学院“首届全国京剧优秀演员研究生班”的三年学习,她系统掌握了戏曲表演的专业理论。除了在新戏《弹剑记》、《满江红》中任主角,李胜素还在火爆京城的京剧版《宰相刘罗锅》中扮演三格格。2010年9月18日,就任中国国家京剧院一团团长。

李胜素所获奖项:1987年以《廉锦枫》荣获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优秀表演奖;1991年以《红线盗盒》荣获全国中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最佳表演奖;1992年参加全国京剧青年团队新剧目汇演以《孟丽君》一剧荣获优秀演员表演奖;1996年荣获第十三届戏剧梅花奖;2001年荣获全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评比展演荣誉奖。同时,她还被山西省委省※※誉为“三八红旗手”、“先进文艺工作者”、“省第二届十大杰出青年”,并多次到国外出访,1997年参加古巴第十四届世界青年联欢节,获得“杰出青年艺术家”称号。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37.732
主题: 33
帖子: 3545
注册: 2007年7月
俄罗斯国家芭蕾舞团《天鹅湖》

俄罗斯国家芭蕾舞团是由俄罗斯人民演员共青团奖金获得者,全苏和国际芭蕾舞比赛金牌获得者, 莫斯科大剧院总编导戈尔捷耶夫领导的芭蕾舞团。戈尔捷耶夫编排了许多符合时代,富有特色的并继承了俄罗斯古典芭蕾舞剧优秀传统的新版本的芭蕾舞剧,如“天鹅湖”,“吉赛尔”,“睡美人”,“科贝利亚”,“唐·吉珂德”,“胡桃夹子”等著名芭蕾舞剧,在几十个国家巡演,均受到广泛承认和热烈欢迎。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37.732
主题: 33
帖子: 3545
注册: 2007年7月
舞蹈《一片羽毛》,十九位男舞者动作刚柔并济,表现鸟儿在生存环境遭破坏后,无家可归的哀怨等。舞蹈通过表现一群候鸟在迁徙的途中遭遇不幸时勇敢地抗击灾难,顽强地与大自然斗争的场景,形象地表述了爱与团结的力量。正是这个特别的立意使《一片羽毛》在其他充满民族气息的舞蹈中脱颖而出,而姑娘们精湛的表演也完美地诠释了一种自然的和谐与对生命的热爱。

舞蹈《一片羽毛》的服装就是以宽松的白色大腿裤为主的,演员赤裸上身,显露舞者明显的肌肉结构。为了表达鸟儿的悲愤,舞蹈最后一分钟动作难度有很大的跨越。当赤裸上身、背上画着蓝色彩绘的小伙子们出现在观众面前时,大家眼前一亮,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而台上的舞者们用尽全力,下腰、起腿、旋转、跳跃、翻滚,每一个动作都做到最佳状态。两位领舞柔软的舞姿与后来刚劲有力的动作形成鲜明对比,大家被她们传达出的悲伤却更刚强的精神所打动!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37.732
主题: 33
帖子: 3545
注册: 2007年7月
舞蹈《一片羽毛》,十九位男舞者动作刚柔并济,表现鸟儿在生存环境遭破坏后,无家可归的哀怨等。舞蹈通过表现一群候鸟在迁徙的途中遭遇不幸时勇敢地抗击灾难,顽强地与大自然斗争的场景,形象地表述了爱与团结的力量。正是这个特别的立意使《一片羽毛》在其他充满民族气息的舞蹈中脱颖而出,而姑娘们精湛的表演也完美地诠释了一种自然的和谐与对生命的热爱。

舞蹈《一片羽毛》的服装就是以宽松的白色大腿裤为主的,演员赤裸上身,显露舞者明显的肌肉结构。为了表达鸟儿的悲愤,舞蹈最后一分钟动作难度有很大的跨越。当赤裸上身、背上画着蓝色彩绘的小伙子们出现在观众面前时,大家眼前一亮,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而台上的舞者们用尽全力,下腰、起腿、旋转、跳跃、翻滚,每一个动作都做到最佳状态。两位领舞柔软的舞姿与后来刚劲有力的动作形成鲜明对比,大家被她们传达出的悲伤却更刚强的精神所打动!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37.732
主题: 33
帖子: 3545
注册: 2007年7月
舞蹈《一片羽毛》,十九位男舞者动作刚柔并济,表现鸟儿在生存环境遭破坏后,无家可归的哀怨等。舞蹈通过表现一群候鸟在迁徙的途中遭遇不幸时勇敢地抗击灾难,顽强地与大自然斗争的场景,形象地表述了爱与团结的力量。正是这个特别的立意使《一片羽毛》在其他充满民族气息的舞蹈中脱颖而出,而姑娘们精湛的表演也完美地诠释了一种自然的和谐与对生命的热爱。

舞蹈《一片羽毛》的服装就是以宽松的白色大腿裤为主的,演员赤裸上身,显露舞者明显的肌肉结构。为了表达鸟儿的悲愤,舞蹈最后一分钟动作难度有很大的跨越。当赤裸上身、背上画着蓝色彩绘的小伙子们出现在观众面前时,大家眼前一亮,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而台上的舞者们用尽全力,下腰、起腿、旋转、跳跃、翻滚,每一个动作都做到最佳状态。两位领舞柔软的舞姿与后来刚劲有力的动作形成鲜明对比,大家被她们传达出的悲伤却更刚强的精神所打动!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37.732
主题: 33
帖子: 3545
注册: 2007年7月
舞蹈《一片羽毛》,十九位男舞者动作刚柔并济,表现鸟儿在生存环境遭破坏后,无家可归的哀怨等。舞蹈通过表现一群候鸟在迁徙的途中遭遇不幸时勇敢地抗击灾难,顽强地与大自然斗争的场景,形象地表述了爱与团结的力量。正是这个特别的立意使《一片羽毛》在其他充满民族气息的舞蹈中脱颖而出,而姑娘们精湛的表演也完美地诠释了一种自然的和谐与对生命的热爱。

舞蹈《一片羽毛》的服装就是以宽松的白色大腿裤为主的,演员赤裸上身,显露舞者明显的肌肉结构。为了表达鸟儿的悲愤,舞蹈最后一分钟动作难度有很大的跨越。当赤裸上身、背上画着蓝色彩绘的小伙子们出现在观众面前时,大家眼前一亮,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而台上的舞者们用尽全力,下腰、起腿、旋转、跳跃、翻滚,每一个动作都做到最佳状态。两位领舞柔软的舞姿与后来刚劲有力的动作形成鲜明对比,大家被她们传达出的悲伤却更刚强的精神所打动!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37.732
主题: 33
帖子: 3545
注册: 2007年7月
舞蹈《一片羽毛》,十九位男舞者动作刚柔并济,表现鸟儿在生存环境遭破坏后,无家可归的哀怨等。舞蹈通过表现一群候鸟在迁徙的途中遭遇不幸时勇敢地抗击灾难,顽强地与大自然斗争的场景,形象地表述了爱与团结的力量。正是这个特别的立意使《一片羽毛》在其他充满民族气息的舞蹈中脱颖而出,而姑娘们精湛的表演也完美地诠释了一种自然的和谐与对生命的热爱。

舞蹈《一片羽毛》的服装就是以宽松的白色大腿裤为主的,演员赤裸上身,显露舞者明显的肌肉结构。为了表达鸟儿的悲愤,舞蹈最后一分钟动作难度有很大的跨越。当赤裸上身、背上画着蓝色彩绘的小伙子们出现在观众面前时,大家眼前一亮,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而台上的舞者们用尽全力,下腰、起腿、旋转、跳跃、翻滚,每一个动作都做到最佳状态。两位领舞柔软的舞姿与后来刚劲有力的动作形成鲜明对比,大家被她们传达出的悲伤却更刚强的精神所打动!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37.732
主题: 33
帖子: 3545
注册: 2007年7月
舞蹈《一片羽毛》,十九位男舞者动作刚柔并济,表现鸟儿在生存环境遭破坏后,无家可归的哀怨等。舞蹈通过表现一群候鸟在迁徙的途中遭遇不幸时勇敢地抗击灾难,顽强地与大自然斗争的场景,形象地表述了爱与团结的力量。正是这个特别的立意使《一片羽毛》在其他充满民族气息的舞蹈中脱颖而出,而姑娘们精湛的表演也完美地诠释了一种自然的和谐与对生命的热爱。

舞蹈《一片羽毛》的服装就是以宽松的白色大腿裤为主的,演员赤裸上身,显露舞者明显的肌肉结构。为了表达鸟儿的悲愤,舞蹈最后一分钟动作难度有很大的跨越。当赤裸上身、背上画着蓝色彩绘的小伙子们出现在观众面前时,大家眼前一亮,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而台上的舞者们用尽全力,下腰、起腿、旋转、跳跃、翻滚,每一个动作都做到最佳状态。两位领舞柔软的舞姿与后来刚劲有力的动作形成鲜明对比,大家被她们传达出的悲伤却更刚强的精神所打动!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77.745
主题: 4
帖子: 6364
注册: 2005年11月
有味道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回复主题: 舞台摄影——中国戏曲摄影交流
功能受限
游客无回复权限,请登录后再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