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7D 令 M4/3 舒心长叹!
正序浏览
主题图片汇总
主题内检索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5.794
主题: 39
帖子: 3442
注册: 2005年12月
河东河西,今昔有异;璇玑微启,斗换星移。

曾几何时,4/3之垂直入射,屋脊鞭苔交加,虽硕大卡口,亦不得赞!今M4/3者,身形弥巧,然硕口已废,垂直入射之喧亦随之东去,百分寂静。有喻M4/3若4/3之咸鱼翻身,亦可曰其羽化为蝶,4/3之粉者,无任欢喜。

然谨者之忧,M4/3之汤虽换,药无变,感器之大小及像素之众寡无增。故像素之微,其诟貌似依然...... 无料七弟迅捷,一位系列身手不凡!辣手摘星,瞒天过海,4/3超密像素之冠如今已成七弟之冕。而像素之微与画质之劣,其辩孰知何终?

* * *

像素密度,-每平方厘米:

Olympus E-P1:5.1 MP
Canon EOS 7D:5.4 MP

根据DP的数字,7D 像素密度似和 E-P1 相当,甚至比之还略高。虽然不是周末,但是长庆将至,灌一点小水,希望O粉等喜欢.

[人来风 编辑于 2009-09-15 09:53]
相关标签: Olympus E-P1 Canon EOS 7D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浏览:14427 回帖:132
游客没有回帖权限
泡菜
泡网分: 9.46
主题: 53
帖子: 851
注册: 2009年8月
顶一下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5.794
主题: 39
帖子: 3442
注册: 2005年12月
OKOK,搞清楚就行了。
感兴趣的是,D90比D300噪声好很多,快追上全幅了!但是尼康并没有宣扬解释为什么。估计D300s也会不知不觉间噪声比D300有改进。

原文由 notrue 发表

看清楚点,我说的是DC ! nikon的 DC ! 包括5700 !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7.687
主题: 9
帖子: 426
注册: 2009年9月
原文由 zjufan 发表

你自己说的,黄色滤镜是在CCD上的,现在既不是CCD也不是补色,就是不知道你的理论是否还成立。

原文由 notrue 发表
我记得是这么说的:黄光比较容易导致噪点,所以在光线投射到传感器之前先过一个黄色滤光片衰减一部分,出片时再用机内软件补偿回来。机内的补偿算法对自然光做得不错,所以平时看不出 ......  。所以灯光下全片发黄是nikon DC的通病,包括5700。


看清楚点,我说的是DC ! nikon的 DC ! 包括5700 !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
主题: 23
帖子: 110
注册: 2009年6月
D90的黄色确实有点问题,感觉容易过饱和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5.176
主题: 2
帖子: 910
注册: 2007年8月
原文由 zjufan 发表
5700 2/3的CCD,比D100小太多了。
如果说D100是全幅的话,5700比EP1还要小很多。

全幅一万34,G1(G1的3/4)+14140九千多,你会选啥呢?


现在技术不同,自己玩过的机子也不同,选择当然就会变化了
那时D100虽说传感器大,但高感一样很烂,5700虽小iso200还可以用,不过实际使用时只用过iso100
G1,GF1一类的也许有闲心会整个玩玩,但现在不会,我觉得也许玩EP-1和GF-1是玩某种品味,说到便于携带除非饼干头成像再上一个台阶,配一大堆镜头反倒没玩头了,我的DP2就是等EP-1上市后才决定买的,43还是有差距,420用了不超过两次....
近期最有可能的是再添个全副机,不过也是在完善镜头之后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5.794
主题: 39
帖子: 3442
注册: 2005年12月
尼康D300很好理解,D90确实噪声低的有点名堂。

RAW片不降噪时噪声就低。还不太明白什么技术。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5.794
主题: 39
帖子: 3442
注册: 2005年12月


原文由 zjufan 发表

你自己说的,黄色滤镜是在CCD上的,现在既不是CCD也不是补色,就是不知道你的理论是否还成立。

原文由 notrue 发表
我记得是这么说的:黄光比较容易导致噪点,所以在光线投射到传感器之前先过一个黄色滤光片衰减一部分,出片时再用机内软件补偿回来。机内的补偿算法对自然光做得不错,所以平时看不出 ......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6.625
主题: 51
帖子: 9912
注册: 2008年9月
原文由 notrue 发表

谁跟你说现在的单反是补色CCD了 ?


你自己说的,黄色滤镜是在CCD上的,现在既不是CCD也不是补色,就是不知道你的理论是否还成立。

原文由 notrue 发表
我记得是这么说的:黄光比较容易导致噪点,所以在光线投射到传感器之前先过一个黄色滤光片衰减一部分,出片时再用机内软件补偿回来。机内的补偿算法对自然光做得不错,所以平时看不出来,一到复杂灯光环境,机内的补偿算法就搞不掂了。所以灯光下全片发黄是nikon DC的通病,包括5700。

.............................. ......
找到了,google 搜索 “补色CCD” 。

黄色滤镜是在CCD上的,记忆还是有偏差啊,呵呵。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7.687
主题: 9
帖子: 426
注册: 2009年9月
原文由 zjufan 发表
现在都单反哪有什么补色CCD!


谁跟你说现在的单反是补色CCD了 ?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6.625
主题: 51
帖子: 9912
注册: 2008年9月
5700 2/3的CCD,比D100小太多了。
如果说D100是全幅的话,5700比EP1还要小很多。

全幅一万34,G1(G1的3/4)+14140九千多,你会选啥呢?

原文由 小辫 发表

有限,呵呵那时D100一万34,5700九千多,外加广角附加镜什么的好像一共花了也差不多一个D100机身的钱,想想那时候真是脑子有毛病,不过现在也还是不好使,呵呵,40D,7D,E420,DP2都是赶在上市头一批买的

[小辫 编辑于 2009-10-15 23:39] [/QUOT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5.176
主题: 2
帖子: 910
注册: 2007年8月
原文由 zjufan 发表
5700比D100便宜多了吧?


有限,呵呵那时D100一万34,5700九千多,外加广角附加镜什么的好像一共花了也差不多一个D100机身的钱,想想那时候真是脑子有毛病,不过现在也还是不好使,呵呵,40D,7D,E420,DP2都是赶在上市头一批买的

[小辫 编辑于 2009-10-15 23:39]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6.625
主题: 51
帖子: 9912
注册: 2008年9月
5700比D100便宜多了吧?
原文由 小辫 发表
补色ccd只有早期的数码相机采用过,后来被原色ccd淘汰了
5700确实是补色的ccd,色彩存在很大问题,不只是灯光下偏色,即使是阳光下色彩也不正常,但在当时是最顶级的消费机,一直后悔当时买了5700而因顾忌单反进灰问题放弃D100,那时的nikon真是强大......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5.176
主题: 2
帖子: 910
注册: 2007年8月
补色ccd只有早期的数码相机采用过,后来被原色ccd淘汰了
5700确实是补色的ccd,色彩存在很大问题,不只是灯光下偏色,即使是阳光下色彩也不正常,但在当时是最顶级的消费机,一直后悔当时买了5700而因顾忌单反进灰问题放弃D100,那时的nikon真是强大......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6.625
主题: 51
帖子: 9912
注册: 2008年9月
现在都单反哪有什么补色CCD!
原文由 notrue 发表
我记得是这么说的:黄光比较容易导致噪点,所以在光线投射到传感器之前先过一个黄色滤光片衰减一部分,出片时再用机内软件补偿回来。机内的补偿算法对自然光做得不错,所以平时看不出来,一到复杂灯光环境,机内的补偿算法就搞不掂了。所以灯光下全片发黄是nikon DC的通病,包括5700。

.............................. ......
找到了,google 搜索 “补色CCD” 。

黄色滤镜是在CCD上的,记忆还是有偏差啊,呵呵。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7.687
主题: 9
帖子: 426
注册: 2009年9月
我记得是这么说的:黄光比较容易导致噪点,所以在光线投射到传感器之前先过一个黄色滤光片衰减一部分,出片时再用机内软件补偿回来。机内的补偿算法对自然光做得不错,所以平时看不出来,一到复杂灯光环境,机内的补偿算法就搞不掂了。所以灯光下全片发黄是nikon DC的通病,包括5700。

......................................................................

找到了,google 搜索 “补色CCD” 。

黄色滤镜是在CCD上的,记忆还是有偏差啊,呵呵。

[notrue 编辑于 2009-10-15 18:16]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6.625
主题: 51
帖子: 9912
注册: 2008年9月
你的意思是加块黄色滤镜把其它颜色多虑掉一些,所以色噪小了,白平衡偏黄?

但如果这么搞的话应该所有光线下的片子都偏黄才对啊!

原文由 notrue 发表
以前在PChome的数码相机社区有过蛮多讨论的,那块滤镜是nikon独有的技术。

自从国美出事之后,搜索“黄光” 这个词已经找不到答案了,呵呵。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7.687
主题: 9
帖子: 426
注册: 2009年9月
以前在PChome的数码相机社区有过蛮多讨论的,那块滤镜是nikon独有的技术。

自从国美出事之后,搜索“黄光” 这个词已经找不到答案了,呵呵。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47.306
主题: 64
帖子: 11110
注册: 2009年5月
也想知道!
原文由 zjufan 发表
可否具体说说?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6.625
主题: 51
帖子: 9912
注册: 2008年9月
可否具体说说?
原文由 notrue 发表
Nikon的锐度和低噪声是通过黄色滤镜+软件补偿实现的。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7.687
主题: 9
帖子: 426
注册: 2009年9月
原文由 人来风 发表
老实说佳能的降噪技术软件部分做的不太好,降噪后,黑白交界处强烈锐化常常过度,出现“白边儿”。而硬件噪声控制方面,N机D300之后的D90很不错。C强在高像素和比较好的色彩还原深度。尼康的色彩控制超烂,看到好多片子偏黄,灯光下的人脸常看到片子像涂了一层黄漆,有时近乎是纯黄。奥巴和松下富士他们的色彩控制像是都不错 ......


Nikon的锐度和低噪声是通过黄色滤镜+软件补偿实现的。优点是正常光线下面噪点控制无敌,早期的中高端DC 100%原片几乎看不到任何噪点。缺点也非常明显,就是在灯光下黄得离谱,手动白平衡也很难调好。

原文由 拍色忒 发表
  你说的没错,这种车只有傻比会去买


傻的是你,反话都看不懂。奥迪不带T的话连cooper的屁股都看不到。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版内禁言]
泡网分: 9.657
主题: 5
帖子: 165
注册: 2009年1月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5.794
主题: 39
帖子: 3442
注册: 2005年12月
但是东西也不能做的太便宜了,便宜了就意味着越做越烂如果不学IBM、HP和戴尔的话就学Apple。个人希望看到M4/3成为小型化,有特点,有个性,有品位的东西。
原文由 小辫 发表

套头除了解析力其他就什么都没有了,呵呵
别说莱卡就说奥巴自己的好点的头那个也不偏宜,你说话同样的钱干吗不追求个更好的画之呢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5.176
主题: 2
帖子: 910
注册: 2007年8月
原文由 人来风 发表
那就看个人品味了。喜欢牛头儿的,徕卡镜头的可以花多点钱,不烧就玩套头啥的。

套头除了解析力其他就什么都没有了,呵呵
别说莱卡就说奥巴自己的好点的头那个也不偏宜,你说话同样的钱干吗不追求个更好的画之呢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5.794
主题: 39
帖子: 3442
注册: 2005年12月
那就看个人品味了。喜欢牛头儿的,徕卡镜头的可以花多点钱,不烧就玩套头啥的。

原文由 小辫 发表
有道理,我用佳能的机子都把锐度降低和降噪关闭,看着反倒舒服很多
奥巴等的43虽说是专门设计的头解析力的确相当高,可价格呢,单这一点就让优势尽失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5.176
主题: 2
帖子: 910
注册: 2007年8月
原文由 人来风 发表
老实说佳能的降噪技术软件部分做的不太好,降噪后,黑白交界处强烈锐化常常过度,出现“白边儿”。而硬件噪声控制方面,N机D300之后的D90很不错。C强在高像素和比较好的色彩还原深度。尼康的色彩控制超烂,看到好多片子偏黄,灯光下的人脸常看到片子像涂了一层黄漆,有时近乎是纯黄。奥巴和松下富士他们的色彩控制像是都不错 ......


有道理,我用佳能的机子都把锐度降低和降噪关闭,看着反倒舒服很多
奥巴等的43虽说是专门设计的头解析力的确相当高,可价格呢,单这一点就让优势尽失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5.794
主题: 39
帖子: 3442
注册: 2005年12月
真的吗?石马的X3不用马赛克像素合成,本性就应该很锐利的,为什么还要锐化出白边呢?
原文由 一色夫 发表

适马SD14的黑白交界处也有白边。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31.423
主题: 23
帖子: 2103
注册: 2005年3月
原文由 人来风 发表
老实说佳能的降噪技术软件部分做的不太好,降噪后,黑白交界处强烈锐化常常过度,出现“白边儿”。好 ......

适马SD14的黑白交界处也有白边。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5.794
主题: 39
帖子: 3442
注册: 2005年12月
反正有一点是肯定的,在应对高像素密度的分辨率挑战方面,M4/3系统肯定比那些APS-C相机系统有优势!

因为4/3作为小感应器系统一开始就是全新的规格系统应该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而aps-c则是从兼容老镜头开始,需要更强的,aps-c专用的,小像场、高分辨率的镜头的支持。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6.625
主题: 51
帖子: 9912
注册: 2008年9月
???

原文由 windmind2006 发表
主要看机器的取向。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回复主题: 7D 令 M4/3 舒心长叹!
功能受限
游客无回复权限,请登录后再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