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中华博物馆探宝第一期:从陕北到岭南,八大博物馆巡礼,国宝荟萃 ★★★ [主题管理员:情枭的黎明]
正序浏览
主题图片汇总
主题内检索
浏览:183354 回帖:2500
游客没有回帖权限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842
主题: 44
帖子: 4137
注册: 2008年8月
山东博物馆确实宝物多,就是那个题写“山东情妇好”的馆名之外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40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198
白地黑花芦雁瓷枕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40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197
白地黑花兔纹枕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40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196
彩绘瓷虎枕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40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195
彩绘瓷虎枕



ZT
       山东博物馆藏一件彩绘瓷虎枕,十分珍贵。该虎枕高8.5、长29厘米,整器以卧虎为造型,小圆耳,眉毛粗大,圆目,高鼻有双孔,阔口露齿,虎尾盘至腹部,前爪匍伏,虎头垫于其上,显得憨态可掬。该枕以虎背为枕面,枕面开光,上绘折枝花卉,并且以黑彩绘折枝花叶、白彩绘花点缀其上,花叶用彩外浅内深,形象生动,富于立体感。最为精巧的设计在于将枕的出气孔与虎鼻孔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体现了民间工匠的丰富想像力和创造力。
     这件虎枕应为模塑而成,仅虎的头部较形象,虎尾及四肢均省略,以黑彩描绘而成。通过仔细观察,黑彩下压着黄彩,黄彩下有白色化妆土,而在虎枕底有刮过化妆土的痕迹,由此可知其整个过程应为先模塑成型,然后除底部外遍施一层白色化妆土,留出枕面、虎耳、眉、眼和口牙部位,然后大面积施黄彩,颜色有深浅之别,深厚处呈褐色、黄褐色,浅薄处呈浅黄色、淡黄色。然后再用墨彩在虎身绘斑纹,眼脸部进行仔细描绘;枕面用黑彩绘折枝花,用白彩绘花,点缀其间,完成后再施加透明釉入窑烧制。
     这件彩绘虎瓷枕属于明义士的旧藏。据统计,山东博物馆有明义士旧藏28743件,其中瓷器多达1020件[1]。明义士其人,从事※※和考古学研究的人并不陌生。他1910年来华,到安阳地区传教,得地利之便,收购甲骨、青铜器、瓷器等文物,不但成为甲骨收藏大家,而且在甲骨学上有很高造诣,被董作宾先生称之为“西方殷墟考古第一人”。1932年起明义士任教于齐鲁大学。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研究,他以自己之前的藏品在齐鲁大学内建立了古物博物馆。1936年明义士回国,由于多种原因,一直到去世也没有再回到中国来。明义士留在齐大校园内的文物在当时的战争期间历经风险,经多方的努力得以完存[2]。1951年这批文物被山东古代文物管理委员会接收,后归入山东省博物馆,本文介绍的瓷枕就是其中的一件。
      关于这件虎枕年代,可以与其他有纪年的虎枕或有明确出土墓葬的虎枕类比后来认定。到目前为止,同类纪年最早的彩绘虎枕为山西省长治市郝家庄金墓出土的一件莲石鸳鸯纹卧虎枕[3],底部墨书“贞元三年六月五日王造”10字。“贞元三年”是金海陵王完颜亮的年号(1155年)。另外还有几件纪年虎枕,分别为:山西省博物院藏“大定二年” (1162年)黄釉黑花花叶纹虎枕[4]、上海博物馆藏“大定二年”(1162年)芦塘秋禽纹虎枕[5]、美国纽约布鲁克林博物馆藏棕褐釉黑花竹雀纹虎枕(1182年)[6]、河北省博物馆藏“泰和伍年”(1182年)棕褐釉黑花竹雀纹虎枕[7]。这些纪年彩绘虎枕的制作较为精致、绘画风格和技巧较为成熟。以山西省长治市郝家庄金墓出土的“贞元三年”虎枕为例,该件虎枕釉色光亮,胎质细腻,造型生动,绘画笔法熟练,不像是初创时期的产品,可以推断黄河以北山西地区的陶瓷业在贞元三年甚至在更早就已经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目前所见这类彩绘虎形枕,可明确定为宋代产品的极少[8],而到元代却不曾一见,可以说绝大多数为金代产品,整体来说这类彩绘虎枕应始于宋末,盛行于金中后期,金末衰落。
    上海博物馆藏“大定二年”金代鹊鸟纹虎枕,高12.8、长39.6、宽19.5厘米,枕作卧虎状,枕底露胎,墨书“大定二年六月廿六日×家”一行(图二)。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藏白地黑花鸟纹虎形枕,长35.4、宽13.4、高8.3厘米。广州南越王墓藏还藏有类似一例花鸟虎枕,长19.6、宽10、高7.4厘米。画面内容相似,只是尺寸短小。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藏白地黑花鸟纹虎形枕与上海博物馆藏“大定二年”金代鹊鸟纹虎枕相比,枕面均为鹡鸰立渚回望图,画面内容基本一致,均为一只鹡鸰立渚中,睁眼回望远处2只飞鸟,渚中有几丛水草。枕面设计似同一版本,局部稍有改动,鹡鸰或蹲或站,水草位置微有变化,但画面内容和风格一致。另外从虎身用彩来看,脸颊部均为4或5道(组)黑彩,前爪由3道(组)黑彩描绘而成,前肢用3道(组)黑彩绘成,虎身左侧用4或5道(组)粗黑彩描绘,虎尾由8道(组)墨彩组成,虎尾并未塑出形状,仅由黑彩描绘而成。通过仔细观察,我们不难发现,每道(组)黑彩由一道粗彩和一道细彩组成,使画面更富立体感。整体来说,两件虎枕的整体形状,画面内容,用彩风格及特征一致,可以确定为同一时期的作品。
     山东博物馆藏白地黑花虎枕与上述两件虎枕相比,枕面用彩不仅有黑彩,还有白彩,画面更加生动,用彩技术更加成熟。从虎枕脸部特征和虎身用彩来看,小圆耳,眉毛粗大,圆目,高鼻有双孔,阔口露齿,形态一致,眉毛内均为点浓密黑彩,脸颊部由4或5道(组)黑彩组成,虎身由较稀薄的黑彩组成,虎尾均为彩绘示意出来,并没有模制出虎尾的形状,虎尾由多道黑彩绘成,每组均由一道细彩和一道粗彩组成,只是山东博物馆藏虎枕的虎尾黑彩较简化。山东博物馆藏白地黑花虎枕较上海博物馆藏“大定二年”金代鹊鸟纹虎枕形制更为简练成熟,用彩技法更为完善,所以时间上较上海博物馆藏“大定二年”金代鹊鸟纹虎枕晚,应为金代中晚期的产品。
    到目前为止,明确生产彩绘虎枕的窑口有山西长治八义窑、河南禹州钧台窑、禹县扒村窑、鹤壁市鹤壁集窑等。但各窑口出土彩绘虎枕的数量还是很少,能作对比的有限。据有关研究,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藏的一批彩绘虎枕,大多产自山西长治地区,上文介绍该馆藏白地黑花鸟纹虎形枕即为山西长治八义窑的产品[9]。从形制来看,山东博物馆藏的这件瓷虎枕与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藏白地黑花鸟纹虎形枕形制一致,来源应相同。另这件虎瓷枕属明义士的旧藏,据方辉先生对明义士及其藏品的研究,明义士非常喜欢收藏,其足迹遍布华北许多县市[10],考虑到长治与安阳相距不远,这件虎枕极可能从山西一带收集而来。所以这件虎枕应属于山西长治八义窑产品。
    总之,通过对比研究,我们可以初步确定这件虎枕属于金代中晚期山西长治八义窑产品。这一认识有利于我们进一步全面了解八义窑虎枕;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也有利于我们对明义士及其藏品有一个更深的认识。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40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194
宋、金代瓷枕陈列

ZT
      瓷枕是中国古代瓷器造型中较为流行的一种,始烧于隋代,流行于唐代以后。据说开始时是作为陪葬的冥器,以后又作寝具和诊脉之用。宋代,瓷枕的发展进入繁荣时期,不仅器形较前代有所增大,而且装饰技法也突飞猛进,刻、划、剔、印、堆塑等技法纷纷采用,极大地丰富了瓷枕的表现力和艺术性。南宋女词人李清照有一首很著名的词作《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里提到的玉枕就是青白釉瓷枕。
    在瓷枕的发展史上,以宋代北方磁州窑系所烧的瓷枕最具有代表性。这一时期生产的瓷枕种类繁多,造型优美,包括几何形枕、兽型枕、建筑形枕、人物形枕等。瓷枕的装饰纹样也多彩多姿。较为普遍应用的纹饰有动植物纹、人物纹、山水纹、文字纹等。瓷枕的造型与纹饰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中文化、习俗、时尚、追求等方面。这一点尤其以带有文字纹饰的瓷枕所表达出的最为明显。
  古代瓷枕的装饰手法按照不同朝代、不同产地也各有差别。唐和五代以前的瓷枕多以模印、细划绞胎等为主;宋金时代则以绘画为主,同时出现了更为复杂的装饰手法。随着制瓷业在工艺技术、造型装饰手法等方面的不断改进,瓷枕所展现出的工艺、艺术成就也越来越辉煌。  
   除了宋代的磁州窑系之外,中国南北各地的许多著名瓷窑都曾烧制过精美的瓷枕,各地所产的瓷枕在工艺造型、胎釉纹饰等方面也各有特色,其总体风格与相应的时代和瓷窑特色相一致。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40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193
青白釉魂瓶(局部特写)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40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192
青白釉魂瓶

宋 景德镇窑

   
ZT
        直口、长颈、撇圈足、颈部饰人物,通体施青白釉、釉色纯净,此器制作集堆塑、雕、模印装饰手法于一体,体现了相当高的工艺水准。
   魂瓶又称"谷仓罐"、"堆塑罐"。它由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的五联罐演变而来,是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三国两晋(公元220~420年)时期墓葬中特有的随葬品,也有大量魂瓶出土于宋代,亦称“青瓷谷仓罐”。魂瓶是一种“冥器”。“冥”是古代社会唯心主义思想所迷信认为的人们死后进入的世界,比如“冥币”就跟贴近我们现代人生活。以魂瓶这种冥器为例,上面所塑之物,往往象征着死者生前的社会待遇和家庭状况,并且希望死后到达所谓的“冥界”依然能够享用。如果魂瓶上堆宿繁多,则可能是等级较高的社会等级较高或非常富裕的墓主人;堆塑相对简略鲜少则相对地较低,也有毫无实物的管瓶。
  汉代、三国、两晋时期的墓葬出土较多宿有楼阁,飞鸟,廊庑,乐伶等等,宋代则相对女佣女官居多。魂瓶的出土对尚未找到墓志铭的墓葬的断代有指导、佐证作用。汉代三国的魂瓶器型较大,高宽之比相差较小,釉水失透,多为平底;到宋代的魂瓶则跟似于瓶状,旋削修足,多施化妆土,多数器物釉面玻璃质感较强;元代也有造型独特的魂瓶,比如有人首为堆塑体,人体却以刻画在器身上为呈现方式的人物塑造方式。   
    在摈弃魂瓶等冥器中的迷信思想同时,也要发觉魂瓶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中华民族是酷爱物葬礼葬的民族,有点好东西总得埋下去,还特地制造一些冥器,就比如魂瓶下葬。这种习俗多让现代人难以想通。但是,正是因为这种制度、习俗,使我们得以看到几千年的灿烂文明。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40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191
白釉罐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40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190
清白釉梅瓶 明(左一) 青白釉双耳瓶 元(左二) 青白釉莲瓣执壶 元(左三) 青白釉暗花玉壶春瓶 元(左四)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40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189
景德镇窑宋、元、明瓷器陈列

ZT
       中国瓷窑。位于江西省景德镇市。景德镇原名昌南镇,因北宋景德年间烧制的精美瓷器而称今名。景德镇窑自唐代起即烧制青瓷,至北宋时以烧制青白瓷为主。其瓷釉色白而略带青味,这种白中泛青、青中见白的色釉,为景德镇窑的新创,其色调给人以清新爽快之感。青白瓷以光素者居多,亦间有刻花者。
    靖康之变后,随宋室南迁,北方定窑的许多制瓷工匠也随之南下,他们带来了定窑瓷器制作技术,在景德镇仿制定窑瓷器。所产瓷器,胎体釉色纯白如粉,有粉定之称。受其影响,景德镇窑所烧青白瓷,装饰逐渐为印花所替代。青白釉瓷器的釉质透明如水,胎体质薄轻巧,青白的瓷釉罩在刻花、印花的器皿上,纹样的凹下处积釉稍厚而较青,胎薄的花纹在迎光下若隐若现,故又有影青、映青、隐青、罩青之称。景德镇窑青白瓷曾作为贡瓷,供御府使用,其品种有碗、盒、盘、注子、瓶等。造型上常作成瓜棱口、花瓣等形状,纹饰有牡丹、 梅花、芙蓉、 莲花、鸳鸯、鱼、鸭及儿童形象等,其装饰方法为刻花、划花、印花和贴花等种类。
     到了元代,景德镇窑继续发展,已成功地烧制出了青花、釉里红、红釉等品种,并逐渐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明清时期,景德镇窑获得了空前发展,由于原材料的丰富和工匠技艺的高超,使所制瓷器在花色品种、器物类型,以及造型、装饰等方面较之前代,均有极大的丰富、提高和创新,成为中国古代制瓷工艺的鼎盛期。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40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188
定窑刻鱼纹大碗

北宋

ZT
      碗口径较大,内外刻花,内壁饰以鱼纹以及篦划水波纹,外壁刻有莲瓣纹,造型规整,制作严谨,线条清晰流畅,为北宋定窑中的精品。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40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187
定窑瓷器陈列

ZT
        定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窑址在今河北省曲阳涧滋村及东西燕村,宋代属定州,故名。创烧于唐,极盛于北宋及金,终于元,以产白瓷着称,兼烧黑釉、酱釉和釉瓷,文献分别称其为"黑定"、"紫定"和"绿定"。  
    定窑在唐代时就已是著名瓷场,专烧白釉、黄釉瓷,到宋代发展迅速,比之前更大更有名,大量烧制白瓷,其次有黑釉、酱釉、绿釉、白地褐花等品种。白瓷胎土细腻,胎质薄而有光,釉色纯白滋润,上有泪痕,釉为白玻璃质釉,略带粉质,因此称为粉定,亦称白定。其它瓷器胎质粗而釉色偏黄俗称土定;紫色者为紫定;黑色如漆的为黑定,传世极少。[
     
品种    
        定窑产品以白瓷为主,也烧制酱、红、黑等其他名贵品种,如黑瓷(黑定)、紫釉(紫定)、绿釉(绿定)、红釉(红定)等,都是在白瓷胎上,罩上一层高温色釉。元朝刘祁的《归潜志》说,“定州花瓷瓯,颜色天下白”。 可见,定窑器在当时不仅深受人们喜爱,而且产量较大。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在定州时,曾用“定州花瓷琢红玉”的诗句,来赞美定窑瓷器的绚丽多彩。  
     定窑还有北定、南定之分。北宋之前,定窑窑址在北方的定州,这是烧制的物品称为北定;宋室南迁之后,定窑工人一部份到了景德镇,一部份到了吉州,称为南定。在景德镇生产的釉色似粉,又称粉定。
  定窑生产规模宏大,品种繁多。多为碗、盘、瓶、碟、盒和枕,亦产净瓶和海螺等佛前供器,但数量极少,主要是作为贡品进入宫廷。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定州白瓷孩儿枕”,是定窑瓷器的代表作之一。

釉质与胎质
  定窑的胎质薄而轻,胎色白色微黄,较坚致,不太透明,釉呈米色,施釉极薄,可以见胎。釉色洁白晶莹,很多积釉形状好似泪痕,被称为“蜡泪痕”,隐现着黄绿颜色。在器物外壁薄釉的地方能看出胎上的旋坯痕,俗称“竹丝刷纹”。北宋早期定窑产品口沿有釉,到了晚期器物口沿多不施釉,称为“芒口”,芒口处常常镶金、银、铜质边圈以掩饰芒口缺陷,此为定窑一大特色。

独特技术  
    宋代瓷窑装烧技术最为重要的成就,就是发明了覆烧法和“火照术”,定窑就大量采用覆烧方法,还使用了一种垫圈式组合匣钵。这种烧制方法的优点,是最大限度地利用空位空间,既可节省燃料,又可防止器具变形,从而降低了成本,大幅度地提高了产量,对南北瓷窑都产生过很大影响,对促进※※制瓷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装饰纹样
  定窑器以其丰富多彩的纹样装饰而深受人们喜爱。装饰技法以白釉印花、白釉刻花和白釉划花为主,还有白釉剔花和金彩描花,纹样秀丽典雅。北宋早期定窑刻花、构图、纹样趋简,以重莲瓣纹居多,装饰有浅浮雕之美。北宋中晚期刻花装饰精美绝伦,独具一格。装饰图案常用印花、划花和堆花手法,秀丽典雅。印花图案,自然形态经巧妙变形,构成严谨;刻划花,较印花更活泼生动,别具一格。

划花
  划花是宋代定窑瓷器的主要装饰方法之一。通常以篦状工具划出简单花纹,线条刚劲流畅、富于动感。莲瓣纹是定窑器上最常见的划花纹饰。有一花独放、双花并开、莲花荷叶交错而出、有的还配有鸭纹,纹饰简洁富于变化。立件器物的纹饰大都采用划花装饰,刻花的比较少见。早期定窑器物中,有的划花纹饰在莲瓣纹外又加上缠枝菊纹,总体布局显得不很协调,这是当时尚处于初级阶段的一种新装饰手法,也给定窑器断代提供了一个依据。

刻花
  刻花是在划花装饰工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时与划花工艺一起运用。如在盘、碗中心部位刻出折枝或缠枝花卉轮廓线,然后在花叶轮廓线内以单齿、双齿、梳篦状工具划刻复线纹。纹饰中较常见的有双花图案,生动自然,有较强的立体感,通常是对称的。定窑刻花器还常常在花果、莲、鸭、云龙等纹饰轮廓线一侧划以细线相衬,以增强纹饰的立体感。

印花
  定窑纹饰中最富表现力的是印花纹饰。这一工艺始于北宋中期,成熟于北宋晚期。最精美的定窑器物纹饰在盘、碗等器物中心,这类器型内外都有纹饰的较少。定窑器物纹饰的特点是层次分明,最外圈或中间,常用回纹把图案隔开。纹饰总体布局线条清晰,形态经巧妙变形,繁而不乱,布局严谨,讲究对称,层次分明,线条清晰,工整素雅,艺术水平很高。定窑印花大多印在碗盘的内部,里外都有纹饰的器物极为少见。
  定窑印花题材以花卉纹最为常见,主要有莲、菊、萱草、牡丹、梅等,花卉纹布局多采用缠枝、折枝等方法,讲求对称。有的碗、盘口沿作花瓣式,碗内印一盛开的花朵,同时在外壁刻上花蒂与花瓣轮廓线。这种把印、刻手法并用于一件器物,里外装饰统一的做法,使器物造型和花纹装饰浑如一体,十分精美。其次,定窑还有大量的动物纹饰,主要有牛、鹿、鸳鸯、麒麟、龙凤、狮子和飞龙等。定窑飞龙纹一般装饰在盘、碟、碗等卧件的器物中心,祥云围绕,独龙为多,尚未见有对称的双龙纹饰。飞龙身形矫健,昂首腾飞于祥云之间,龙尾与后腿缠绕,龙嘴露齿,欲吞火球,背有鳍,身刻鱼鳞纹,龙须飘动,龙肘有毛,三爪尖利,栩栩如生。而定窑立件上只装饰有变形龙纹,其装饰水平与盘、碟上的龙纹相去甚远。禽鸟纹饰中主要有凤凰、孔雀、鹭鸶、鸳鸯、雁、鸭等,做工精美的飞凤比较少见。   
     定窑瓷器最精美的纹饰大都集中在盘、碟上,纹饰多者可达四层。每层纹饰富于变化,外圈纹饰多为几何纹或变形莲瓣纹,中心为动物、花卉结合纹饰,充满浮雕感,艺术气息浓郁。而宋代定窑孩儿枕更是该窑名品,其造型神态及纹饰的装饰工艺等皆为上乘之作。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40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穿着破背心乱窜 发表于 2012-12-19 17:10
我今年见到一件宋钧


老兄利害,过手这么多宝贝。 此款和1865楼的确很相似。

186
钧窑炉



ZT
       钧窑肇始于北宋,在河南省禹县八卦洞烧制成功贡御瓷,制作精工,以铜红釉的玫瑰紫、海棠红、天青诸色为代表作。元 代时,北方诸名窑均承袭这一工艺,成为这时的一个主要的窑系诸如河北省的磁县、曲阳,河南省的安阳、鹤壁、修武、浚县、淇县、新安、禹县、临汝、郏县、内乡、鲁山、宝丰、林县,山西省的浑源、怀仁、临汾、介休,内蒙古自治区的包头等地,均在烧制。这些窑场大量生产日用瓷器,工艺技术较粗糙,与宋代禹县烧造的精品相比,较为逊色。器型一般厚重,有长瓶、胆式瓶、花口莲座瓶、三足炉、筒式炉、荷叶盖罐、双系罐、鸡心式罐、执壶、 枕、收口碗、墩式碗、鸡心式碗、 缸、洗、盘、碟,亦烧大器。
      元代钧窑器的胎不如宋代细润,特征是胎质较粗松,呈色白、灰白、黄、红、黑。积釉肥厚,浑浊失透,多棕眼,釉泡,光泽较差。施釉不到底,圈足宽厚外撇,内外无釉,足内胎面常留有尖状痕迹。   元代钧窑器多施以天蓝、灰青、月白色釉,并涂抹含铜釉药,经高温还原后呈现红、蓝、紫色的斑块。由于钧窑釉质肥厚失透,刻、划、印花不易显露,所以除了饰以彩色斑块外,也常采用堆贴花为饰。

延伸阅读:
图说元代钧窑瓷器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1.22
主题: 16
帖子: 3326
注册: 2004年9月
情枭的黎明 发表于 2012-12-19 15:50
184
钧窑盂


我今年见到一件宋钧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40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185
钧窑紫斑双系罐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40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184
钧窑盂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40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183
钧窑盘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40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182
钧窑菊瓣盘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40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181
钧窑盂



ZT
     钧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窑址在河南禹县(古属钧州),窑场较多,其中钧台八卦洞窑在北宋后期专烧宫廷用品,工精质高,最具代表性。器形以花盆、盆托、洗、尊为主,器底多刻有一至十的数目字。钧窑器最显著的几个特色是乳光釉、窑变和蚯蚓走泥纹。
    钧窑钧瓷以瑰丽异常的钧釉名闻天下,其基本釉色是各种浓淡不一的蓝色乳光釉,蓝色较淡的称为天青,较深的称为天蓝,比天青更淡的称为月白,这几种色釉都有萤光般优雅的蓝色光泽。
    由于在烧制蓝釉的釉料中又掺入铜的氧化物作为着色剂(以往青瓷烧造以氧化亚铁为着色剂),经还原火焰高温烧成铜红釉,产品出窑后釉色变化万千,红、蓝、青、白、紫等色交相辉映,绚丽多彩,称为“窑变”。有的如蓝天中的晚霞(钧红),有的象熟透了的海棠(海棠红),有的似雨后彩虹。最为可贵的紫斑(玫瑰紫),是在青蓝釉上有意点上红釉而形成的。宛如晴空上飘浮的彩云,如诗画般动人。宋代诗人曾用“夕阳紫翠忽如岚”来赞美钧窑的釉色,可谓恰如其分。钧釉的发明,为中国陶瓷工艺及陶瓷美学开辟了新的道路。
     钧瓷釉层很厚,在干燥或焙烧初期发生干裂,在高温阶段釉料自然流淌填补裂隙,烧成后,釉面出现不规则的流动线条,犹如蚯蚓在泥土中蜿蜒爬行留下的痕迹,故又有“蚯蚓走泥纹”之称,这也是后世仿钧瓷最难神似的地方。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40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看过了汉代古朴的早期青瓷和唐代绚烂的三彩器后,让我们进入中国瓷器大发展的时期:宋代。

宋代是※※陶瓷发展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宋代经济发展,带动了陶瓷生产的市场竞争,促进了制瓷工艺的创新,涌现了一批名瓷名窑,其产品使其他瓷窑竞相仿制,形成了一些产品工艺、釉色、造型与装饰近似的瓷窑体系。“定、汝、官、哥、钧"作为宋代五大名窑名扬四海。定窑以生产白瓷而驰名,其构图工整严谨的印花器,被其邻近的瓷窑所效仿,形成了定窑瓷系;汝窑位于河南汝州,其釉汁具有莹润如堆脂的质感;专为宫廷生产的官窑,产品精益求精;哥窑产品的器身布满裂纹,具有缺憾美;钧窑的海棠红、玫瑰紫灿如晚霞,影响了临汝、宝丰、磁县等南北诸多窑场,形成钧窑系;此外,还有以白釉釉下黑花器为代表的磁州窑系;以犀利潇洒刻著名的耀州窑系;以翠绿晶润的梅子青为极致的龙泉窑系;以建窑为代表的黑釉产品,工艺上有了新的突破,烧出了油滴、兔毫、玳瑁等结晶产品;以浙江余姚的越窑为代表的越窑系产品,工艺精细,造型规整,釉色青绿,划花装饰纤秀;景德镇窑烧制的独具特色的青白瓷,形成了另一个大的具有深远影响的瓷窑体系。

180
哥窑盘


高1.6厘米 口径15.5厘米 底径6厘米

ZT
        酱褐色胎,青灰色釉,盘身布满纵横交织的不规则纹片。年代久远的珍稀与奇特自然的开片,使人顿生错落有致而妙趣天成之感。
     哥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据明朝人传说,有兄弟二人烧窑,兄所烧之窑称“哥窑”,弟所烧之窑称“弟窑”,亦称“龙泉窑”。哥窑瓷器优雅美观,深受喜爱,赢得许多美誉:
(1)釉面满布大小各异、自然美观的纹片,俗称“大小片”或“文武片”,因大纹片纹理呈黑色,小纹片纹理呈黄褐色,历来有“金丝铁线”之誉。
(2)釉质凝厚,釉中有密集的大小气泡,因而被形容为“聚沫攒珠”。
(3)有的哥窑瓷器口沿处瓷釉较薄,略显露紫色的胎骨,加上无釉的深紫灰色底足,与官窑器相仿,所以也有“紫口铁足”的美名。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40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179
三彩女俑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40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178
绿釉白斑盒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40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177
三彩高足杯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40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176
三彩盉

本帖最后由 情枭的黎明 于 2012-12-19 09:10 编辑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40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175
三彩镇墓兽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40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174
三彩盉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40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173
三彩双鱼壶  


通高24.5厘米、口径4.1厘米
出土时间:1953年
出土地点:山东益都(今青州市)出土

ZT
        小口,双鱼相合成器身,口上有盖,下承高圈足。通体施黄、绿、褐彩,造型新奇,烧制精美。造型和烧制均为山东一带出土唐三彩中的精品。该器物做双鱼形,鱼是民间最常用的馈赠佳品,也是唐代崇尚之物,双鱼寓意连年有余,和谐美满,吉祥合欢。双鱼作酒瓶。鱼瓶一起馈赠亲友,情深意长。
       三彩双鱼瓶反映了晚唐制瓷工匠在设计上的高度造诣。鱼眼球凸出呈黑色,二鱼中间各有上下二个小翅,形象逼真,栩栩如生。色分绿、黄、褐三色,互相浸润、交融,形成斑驳灿烂的彩色釉;周身涂抹大面积绿釉以表现鱼的勃勃生机,只在胸部鱼鳞和眼、嘴部位点抹了黄色釉料,使鱼的形象更加突出和逼真。从该器物的造型来看,应属于晚唐或五代的作品。
     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釉陶器,出现并盛行于唐代,其烧成温度约在摄氏800~900度左右,所用胎料为白色粘土。虽是陶胎但质地细腻坚硬,器形规整。唐三彩的釉色有绿、黄、蓝、白、褐等多种颜色,釉料成分是由铜、铁、钴等多种呈色金属的矿物质配制而成,并加入大量的铅来作助溶剂和增加釉色亮度,从而使釉料在受热过程中向四周晕散流动,各种颜色相互侵润,形成自然流畅、斑驳灿烂的彩色装饰,其风格十分的浓艳华丽。唐三彩器物并非每件都是三种以上颜色,也有施一彩或两彩的情况,但都统称为唐三彩。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40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172
三彩盘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40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171
三彩刻花盘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回复主题: ★★★ 中华博物馆探宝第一期:从陕北到岭南,八大博物馆巡礼,国宝荟萃 ★★★
功能受限
游客无回复权限,请登录后再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