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中华博物馆探宝第一期:从陕北到岭南,八大博物馆巡礼,国宝荟萃 ★★★ [主题管理员:情枭的黎明]
正序浏览
主题图片汇总
主题内检索
浏览:183410 回帖:2500
游客没有回帖权限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40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373
彩绘描金半身天王像  唐(618-907年)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40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372
绿釉四系瓷罐

1958年出土于西安市东郊出土

ZT
     此罐胎色灰白,釉色青中闪黄,施釉不到底有流釉现象,釉厚处呈玻璃状。直口,无颈,罐近椭圆形,肩部和腹下部有粗壮的突棱,沿部安复式四系耳。
  四系罐是汉至唐代青瓷中最常见的一种器型,是墓葬断代的标准器之一。直口、丰肩、鼓腹、平底,肩有四耳,耳由两根泥条捏成或削成桥形。魏晋至唐,四系罐演变规律是:器体不断增高,上腹收小,下腹和底相应扩大,重心向下,越来越切合实用。

延伸阅读
罐的始烧年代及其文化内涵
  
本帖最后由 情枭的黎明 于 2012-8-25 11:38 编辑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40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国际农民工 发表于 2012-8-24 23:18
博物馆题材的帖子确实很好,严重支持!!!!!!!!!!!!

※※始于文化,有※※的民族才是有文化的民族,中国5000年文化基本都融入这些精致的文物里面了!!!!!!

PS:10年中国看深圳,算是靠谱了,可是这百年中国--------------,本朝开国也才60几年啊,哈哈哈哈.

顺便一提,三彩乃“葬器”,看多之后自觉多一些阴气,迷信之说犹然,各位看官一瞥足以,切莫过多研习,HOHO


呵呵,出土文物,出土文物,我们现在在各大博物馆看到的相当一部分文物都是殉葬之物,包括各类金银器、瓷器、陶俑、丝织品、书画等等,避犹不及阿。

371
白瓷双龙柄执壶

1958年征集,通高49.5厘米,口径10厘米,腹径25.5厘米。

ZT
      胎质坚硬厚重,釉色百种戴晴,但施釉不到底。盘口,喇叭形高颈,上有弦纹组成的突棱,丰肩鼓腹,下腹微收。盘口上塑衔口的龙首把一对,龙身弓曲,尾部垫于肩上,龙首装饰华丽,制作精湛。
    白瓷首创于隋代,成熟于唐代,唐人曾称颂当时制造的白瓷说:“大邑烧瓷轻且坚,好似美玉天下传。君家白碗盛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唐时白瓷的制作工艺可谓高超之极。然而,这件白瓷执壶虽也精致非常,但与美玉相比似乎还差得很远,可能是唐代平民所用之器,并非唐时白瓷烧造的最佳水平。
    唐代的瓷执壶出土不少,但其用途却有两种,可作酒器,也可作茶具。唐太和三年王明哲墓中出土的瓷壶上写有“老导家茶社瓶”等字,长沙铜官窑出土的瓷壶上则有“陈家美春酒”、“酒温香浓”、“泛花泛蚁”等题识,表明唐代瓷执壶分别可用为酒器和茶具,作茶具者叫茶瓶,作酒器者称酒瓶或酒注子。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7.241
主题: 0
帖子: 173
注册: 2009年9月
博物馆题材的帖子确实很好,严重支持!!!!!!!!!!!!

※※始于文化,有※※的民族才是有文化的民族,中国5000年文化基本都融入这些精致的文物里面了!!!!!!

PS:10年中国看深圳,算是靠谱了,可是这百年中国--------------,本朝开国也才60几年啊,哈哈哈哈.

顺便一提,三彩乃“葬器”,看多之后自觉多一些阴气,迷信之说犹然,各位看官一瞥足以,切莫过多研习,HOHO 本帖最后由 国际农民工 于 2012-8-24 23:22 编辑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40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370
黑釉仕女瓶

简练高雅的造型、光可鉴人的釉面、女体般曼妙流畅的曲线,一件不可多得的瓷器珍品。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40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369
素胎黑花钵 唐

铜川市耀州窑遗址出土

ZT
  “素胎”是指陶瓷生坯没有上釉前预烧的胎,它既可增强坯体机械强度,使其在搬运时不容易损坏,又可在上彩釉时不会因浸湿坯体而导致坼裂。
  唐代素胎点彩,这种装饰手法。目前所知,为耀州窑独创,一直受到收藏界珍爱。
  耀州窑创烧于唐代。窑址临近唐代都城长安。经历五代、北宋、金、元,到明代终结,共有800多年烧制瓷器的※※。《中国陶瓷史》一书高度评价了耀州窑的艺术成就,将其列为中国六大窑系之一,并确认耀州窑为宋代北方青瓷的代表。
  唐代(公元618-907),耀州窑处于初创期。器物造型有仿金银器的迹象。器型有壶、瓶、罐、钵、碗、盘、灯、盏等,尽管多为生活用品,但造型特点仍然折射出唐代人那种典雅、大气、浑厚的审美气息。装饰技法以白釉点绿彩,青釉点褐彩,黑釉点白彩以及贴塑、压瓜棱、划花等为主。釉质有黑釉、白釉、青釉、茶叶沫釉等品种;施釉大多都不到器物底部。胎质较粗,颗粒不匀;由于胎土含铁量高,在胎釉之间施化妆土以美化釉面。这一时期用木柴为燃料,窑炉温度和气氛控制不够成熟,瓷器断面可见气孔和生烧现象;烧成器的胎色也变化较多,不够稳定。不过,耀州窑工艺精细的特点在唐代已经较为明显了。表现在拉坯成形的优美,修坯的精致,釉面的光洁度,底足处理的考究等方面。

延伸阅读:
中國破解古耀州瓷胎800年間的原料產地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40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368
彩绘骑卧驼俑(骆驼头部特写)

骆驼仰头长嘶的一瞬表现得活灵活现。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40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367
彩绘骑卧驼俑(骑驼者特写)

可以看到对骑驼者脸部的刻画非常的生动。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40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366
彩绘骑卧驼俑 唐

1950年宝鸡市出土。通高43厘米。

ZT
      此俑造型别致,骑驼者体魄健壮,面部表情丰富,骑在驼背上显得格外神气。骆驼四足卧地,瞪目张口,鸣示着它即将起行。骆驼的头部塑造得比较精致,很合乎解剖学原理,说明雕塑家们对冒风沙、负重载、长年行进在荒迹沙漠中的骆驼是很熟悉的。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40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365
三彩牵驼俑与驼 唐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40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364
彩绘胡人骑马俑 唐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40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一路风霜 发表于 2012-8-24 15:46
陕西※※博物馆是中国最为重要的※※博物馆之一,里面好东西多。

我在1999年9、10月在中国西北游了一圏,始于西安,终于西安,离开西安前抽时间最后去看了陕西省※※博物馆。


时间过得真快啊!欢迎光临!

364
彩绘釉陶胡人骑马俑

1971年出土于礼泉县郑仁泰墓,高40厘米。

ZT
     骑马人深目虬髯,体态硕壮,神态自若,骑在一匹体圆膘肥的马上。从表情上看,骑马人显示出他那欢快、豪爽的神态,是胡人形象的生动写照。这种彩绘的部分施釉陶俑,也可以看做是唐三彩的“简化版”。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42.58
主题: 241
帖子: 14094
注册: 2004年1月
陕西※※博物馆是中国最为重要的※※博物馆之一,里面好东西多。

我在1999年9、10月在中国西北游了一圏,始于西安,终于西安,离开西安前抽时间最后去看了陕西省※※博物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40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363
黄釉彩绘子母猪  唐 麟德元年

礼泉县唐郑仁泰墓出土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40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362
瓜棱纹黑釉瓷执壶 唐

1984年出土于陕西省铜川市黄堡镇耀州窑遗址,高25.5厘米

ZT
      此壶小口,长颈,短流,桥状执柄,壶腹呈瓜棱状,饼足,足底内凹。褐胎黑釉,上部施釉不匀,肩部和上腹部露出胎地,近足处光素无釉。
  耀州窑遗址主要位于今陕西省铜川一带。从唐代开始,到北宋达到极盛,曾经烧制贡瓷。金、元时期逐渐走向衰落。耀州窑瓷的胎质和釉色变化较大,唐时胎骨多呈深灰色,少数为灰、黄或灰黄混杂色,以烧黑釉瓷器为主;宋时胎骨白中泛黄,质地细而致密,以烧青瓷为主;金、元时胎骨则黄白中呈棕红色,主要烧制色呈姜黄色的青釉瓷。耀州窑所烧制瓷器在造型和装饰风格上也有较大变化。唐、五代时期,器类较少,酒器种类更少,仅有黑釉杯和黑釉执壶等。这件耀州窑出土的瓜棱形黑釉瓷执壶应是唐代耀州窑的代表之作。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40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361
三彩龟兹人俑(半身特写)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40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高原鼠兔 发表于 2012-8-24 09:40
看黎明兄的贴,真真长见识。以后不去博物馆,就到黎明兄的楼里开眼,省得逛博物馆逛的腰酸腿疼啦。


谢高原兄鼓励!

360
彩绘陶说唱俑  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

1955年出土于西安市西郊唐墓出土,高18至23厘米。

ZT
      一组三件,中间一位长髯老者坐在一圆拱形绣墩上,仰首微笑,右手半抬,似在说唱;两乐俑均盘腿而坐,一人铺有蒲团,双手捧笙吹奏;另一人手中乐器虽然已佚,但其形态似在弹拨,应该是琵琶之类的乐器。这组说唱俑完好的再现了唐代说唱艺术的风貌,是研究说唱艺术发展的重要史料.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7.381
主题: 7
帖子: 5060
注册: 2010年4月
看黎明兄的贴,真真长见识。以后不去博物馆,就到黎明兄的楼里开眼,省得逛博物馆逛的腰酸腿疼啦。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40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359
唐三彩马(头部特写)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40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358
金开元通宝 唐

ZT
     唐代开元通宝货币。钱币在唐代始有“通宝”,开创了新纪元,在钱币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唐初沿用隋五铢,轻小淆杂。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为整治混乱的币制,废隋钱,效仿西汉五铢的严格规范,开铸“开元通宝”,取代社会上遗存的五铢。最初的“开元通宝”由书法家欧阳询题写,形制仍沿用秦方孔圆钱,规定每十文重一两,每一文的重量称为一钱,而一千文则重六斤四两。从此,中国的币制正式脱离以重量为名的铢两体系而发展为通宝币制,成为唐以后历朝的铸币标准,沿袭近1300年。
    除铜质开元通宝外,唐初还铸造过金、银质开元通宝。这两种贵重金属币仅限皇家赏赐,供显贵玩赏,并不投入流通,因此存世量极小,尤其是金开元,更弥足珍贵。
   唐代开元通宝的铸制与流通,在※※钱币形制发展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开元通宝简称开元钱或通宝钱。开元即“开国奠基”之意;通宝则是“流通宝货”之内涵。铜钱名曰通宝,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货币作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以钱为宝,则意味着货币即财宝观念的增强和人们对其崇拜程度。
  开元通宝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经济决定金融,开元通宝是当时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逐渐扩大的产物。唐朝(公元618—907年)承隋之后,又重新恢复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时,封建地主经济与文化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较长时期的稳定发展,整个封建社会的经济与文化均呈现出繁荣景象。唐太宗于公元626年8月即位后,励精图治,审慎地调整了统治政策,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诸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封建国家出现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局面,史称“贞观之治”。唐玄宗李隆基于开元元年(公元713年)登基后,在位44年,在他统治前期的开元年间,唐朝进入极盛时期,是唐朝高度发展的黄金阶段,史称“开元盛世”。在农业方面,均田制的推行,使耕地面积扩大,百姓生活殷实富足,府库充实。诗人杜甫在《忆昔诗》中写到:“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当时的兴盛情景。在城市中,商业兴旺,交通发达,很多城市都设邸店,为商人服务,并出现了原始的汇票“飞钱”(或称“便换”)和信用机构“柜坊”,当时商品交换活跃、钱币收支频繁程度可见一斑。唐代冶炼技术取得新成就,全国有168个银、铜、铁、锡冶炼所,金属器物以捶击与浇铸制为主,运用切削、刻凿、焊接等技术。另一方面,汉五铢钱在隋以前已流通了七百多年,其间历经盛衰,大小轻重已无统一标准,即使隋五铢也有大小多种样式,至隋末战乱,社会上薄小劣钱大量出现。再加上前代周、齐、梁旧钱的流通,则通货之状况极度混乱。唐建国后,为适应其统治需要,于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七月着手整顿货币,颁诏废五铢钱,改铸统一的开元通宝。
  开元通宝,钱文为唐初大书法家欧阳询制词及书,文字庄重、隽秀、挺拔,时称其工。其字在篆隶之间,其钱文先上后下,次右左读之。自上及右回环读之,其义亦通,流通谓之开通元宝钱。《龙川略论》中记载,苏辙至京师,参知政事王介甫问铸钱。对曰:“唐开通钱最善,今难及矣”。开元通宝的出现,开元宝、通宝方孔圆钱之先河,宣告了自秦以来流通了八百多年来的铢两货币的结束。从此,※※的方孔圆钱多以通宝、元宝相称,亦即宝文钱的开始。它的文字、重量、形制均成为后世铸钱的楷模。如五代的周元通宝、宋代的宋元通宝都模仿了开元通宝的文字形制。日本、越南、朝鲜钱制也受到开元通宝的影响,而通宝的称谓一直延用至近代。
  开元通宝钱,在※※钱制改革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古代的重量计数,均以二十四铢为一两,而自从二铢四丝的开元通宝流通以后,中国衡制中的一两十钱便由此产生,二十四进位的铢两制随即结束。开元通宝钱,径八分(约2.4厘米),重二铢四丝(约4克)为一钱,每十文重一两,一千文重六斤四两。起用这种新衡制,换算便利,适合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延伸阅读:
开元通宝——影响中国※※近千年的币制改革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40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357
三彩文吏俑 唐(局部特写)

三彩文吏俑的帽子类型是唐代有名的平巾帻,更多关于唐代冠帽的介绍,请参见:
唐代人的帽子   唐代的冠帽制度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40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356
唐 骨骰子(中) 白石围棋子(右)

ZT
骰子
     骰子,亦作色子,为一正多面体,通常作为桌上游戏的小道具,是古老的赌具之一。最常见的骰子是六面骰,它是一颗正立方体,上面分别有一到六个孔(或数字),其相对两面之数字和必为七。中国的骰子习惯在一点和四点漆上红色。骰子是容易制作和取得的乱数产生器。
    相传,骰子的发明人是三国时代的文学家曹植,最初用做占卜的工具,后来才演变成后宫嫔妃的游戏,掷骰子点数赌酒或赌丝绸香袋等物。当时骰子的点穴上涂的是黑色,在唐代才增加描红。但在考古上,最早的骰子是出现在埃及。在两千多年前古埃及的骰子被称为astragal   考古学家曾在出土的古埃及坟墓的壁上,绘有以羊的后足跟制成的称为astragal之赌具的赌戏.这种骨头有四个面,并不对称,每次投掷会落在四个面之一方.  
    传说唐玄宗与杨贵妃在后宫掷骰游乐,眼看要输了,只有出现4点方能解救败局,此时尚有一个仍在旋转之中,唐玄宗心中焦急,便连喊“4!4!”,尘埃落定后果然是4。唐玄宗一高兴,就让高力士宣告天下,骰子上可以描红,红色通常是不能乱用的。

唐代围棋
  唐宋时期,可以视为围棋游艺在※※上发生的第二次重大变化时期。由于帝王们的喜爱以及其他种种原因,围棋得到长足的发展,对弈之风遍及全国。这时的围棋,已不仅在于它的军事价值,而主要在于陶冶情操、愉悦身心、增长智慧。弈棋与弹琴、写诗、绘画被人们引为风雅之事,成为男女老少皆宜的游艺娱乐项目。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第187号唐墓中出土的《仕女弈棋图》绢画,就是当时贵族妇女对弈围棋情形的形象描绘。当时的棋局已以19道作为主要形制,围棋子已由过去的方形改为圆形。1959年河南安阳隋代张盛墓出土的瓷质围棋盘,唐代赠送日本孝武※※、现藏日本正仓院的象牙镶钳木质围棋盘,皆为纵横各19道。中国体育博物馆藏唐代黑白圆形围棋子,淮安宋代杨公佐墓出土的50枚黑白圆形棋子等,都反映了这一时期围棋的变化和发展。   
  唐代"棋待诏"制度的实行,是中国围棋发展史上的一个新标志。所谓棋待诏,就是唐翰林院中专门陪同皇帝下棋的专业棋手。当时,供奉内廷的棋待诏,都是从众多的棋手中经严格考核后入选的。他们都具有第一流的棋艺,故有"国手"之称。唐代著名的棋待诏,有唐玄宗时的王积薪、唐德宗时的王叔文、唐宣宗时的顾师言及唐信宗时的滑能等。由于棋待诏制度的实行,扩大了围棋的影响,也提高了棋手的社会地位。这种制度从唐初至南宋延续了500余年,对中国围棋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从唐代始,昌盛的围棋随着中外文化的交流,逐渐越出国门。首先是日本,遣唐使团将围棋带回,围棋很快在日本流传。不但涌现了许多围棋名手,而且对棋子、棋局的制作也非常考究。如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来唐入贡的日本国王子所带的棋局就是用"揪玉"琢之而成的,而棋子则是用集真岛上手谈池中的"玉子"做成的。除了日本,朝鲜半岛上的百济、高丽、新罗也同中国有来往,特别是新罗多次向唐派遣使者,而围棋的交流更是常见之事。《新唐书·东夷传》中就记述了唐代围棋高手杨季鹰与新罗的棋手对弈的情形,说明当时新罗的围棋也已具有一定的水平。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40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355
白瓷军持 唐

ZT
      军持是一种盛水器,又名军墀、君迟、群持、捃稚迦、净瓶等,为云游僧人、※※※※※盛水洗手用具。这种外国器形大约在隋唐时期传入※※,在※※却长盛不衰,从唐代至清代的南方北方窑口均有持续生产,大量出口。品种丰富,时代特征鲜明。
  军持的器形特征是:长颈,颈上部突出一条宽棱,肩部和腹部丰满,肩、腹之间置流,无柄,平底。但各时期的军持造型有明显不同。唐代军持:腹部比较饱满,流短,流与颈间夹角很小,两者基本平行。各窑的产品形体上差别很大。 北宋军持:腹体比较瘦长清秀。流比较短,流与颈间角仍比较小,约为20~30度,但比唐代的角度已变大。各窑产品变化多,差异大。 南宋军持:腹部较为鼓圆,或扁圆,颈变粗,流与颈间角增大到3 5~45度。各窑所产形体差别较小,同窑所产基本一致。 元代军持:腹部以扁圆为主,颈也粗短,流变得细长,流、颈间夹角进一步扩大,约45~60度。形体差异更小。明清军持:形体大体一致,腹部鼓圆,直颈较粗短,流为丰满的乳房状,流尖端圆滑。
  现已发现的历代军持主要产地有,唐北方白瓷窑场、湖南铜官窑,宋元时期河北定窑、福建德化窑、泉州磁灶窑和广东西村窑,明清两代江西景德镇窑。

关于军持详尽而深入的介绍请参见:
陶瓷军持研究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40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354
唐 滑石兔、折腹高足滑石杯、折枝团花纹滑石盒

ZT
  在唐代墓葬发掘中,时常有一些滑石器出土。这些滑石器通常作为玉器的替代品,它们不仅色泽、质地与玉器相近,而且在装饰工艺上也与玉器相同,当中的一些甚至可以与玉器乱真。可以说这些滑石器从一定程度上是对唐代玉器的补充,在目前出土的众多滑石器中,以滑石盒类最为突出,不仅数量较多,且体积小巧、纹饰精美足与唐代玉器相媲美。唐代玉石器模仿金银器成为普遍的现象,在唐代这种体量较小的盒子主要用于盛放化妆品。
  滑石是热液蚀变矿物。富镁矿物经热液蚀变常变为滑石,故滑石常呈橄榄石、顽火辉石、角闪石、透闪石等矿物假象。滑石是一种常见的硅酸盐矿物,它非常软并且具有滑腻的手感。人们曾选出10个矿物来表示10个硬度级别,称为摩斯硬度,在这10个级别中,第一个(也就是最软的一个)就是滑石。柔软的滑石可以代替粉笔画出白色的痕迹。滑石一般呈块状、叶片状、纤维状或放射状,颜色为白色、灰白色,并且会因含有其他杂质而带各种颜色。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40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老虚 发表于 2012-8-23 17:01
黎明兄这个帖子有图有文字介绍足可以编一本书了。收藏


谢老虚兄支持,基本都是东拼西凑找来的资料,给大家欣赏文物提供一点便利罢了。

353

ZT
      由于外来艺术的影响,天王俑表现出不同于单个人物、动物雕塑的显著特点,具有强烈的戏剧冲突和悲剧性。工匠用对比夸张的手法突显天王俑驱邪镇恶的威慑力量。天王高大威猛气势逼人和夜叉矮小猥琐狰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三彩天王俑鲜艳华丽,黄、绿、蓝三色相互交融,自然流淌,是唐三彩中的佼佼者,也是唐代天王俑中罕见的艺术珍品。三彩俑的制作与其他唐三彩有所不同,釉烧出来以后,即俑的头部不上釉,其面目是经过彩绘而成,需增加画眉、点唇、画头发等工序。面目经彩绘后,俑便鲜活起来。
     唐代是一个文化上兼容并蓄的时代,大量源于非汉文化的元素从各种渠道被吸收进汉文化的文化体系中,天王俑的出现就是这种兼容并蓄的表现之一,从镇墓兽到武士俑再到天王俑,在体现墓主人希望阴间太平,不受鬼神侵扰的心愿的同时,也表现出唐代在美学思想上开始讲阴柔与阳刚之美并重,冲突性开始出现。这尊三彩天王俑正能折射出唐代蓬勃向上的美学观念。

更多天王俑知识请参见:
唐代墓镇天王俑的佛教世俗化因素考略 本帖最后由 情枭的黎明 于 2012-8-23 19:20 编辑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53.741
主题: 16
帖子: 10541
注册: 2007年2月
黎明兄这个帖子有图有文字介绍足可以编一本书了。收藏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40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352
三彩天王俑(铠甲护肩细节)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40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曼曼 发表于 2012-8-23 15:42
很长知识!
同感,不仅中国,也可延伸到亚洲和西方的比较。


感谢曼曼大姐!

351
三彩天王俑(头部特写)

ZT
      天王的表情极尽夸张,怒发冲冠,张口鼓目,具有极强的动感和威慑力,仿佛即将冲过来。天王所戴冠源于的就是唐代武官专用的鹖冠,鹖就是现在所说的褐马鸡,最初的鹖冠源于用褐马鸡的羽毛来装饰武官的冠,唐代的鹖冠常把冠耳变作两只鸟翅形,而鹖鸟自冠前顶部作展翅俯冲的姿势,颇为华贵生动。柳宗元在《送邠宁独孤※※赴辟命序》中说“杨朝晟沉断壮勇,专志武力,出麾下,取主公之节钺而代之位,鶡冠者仰而荣之。”说明鹖冠唐代武官的日常装备,只是没有这样华丽复杂罢了。 本帖最后由 情枭的黎明 于 2012-8-23 16:02 编辑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0.535
主题: 3
帖子: 2313
注册: 2011年12月
大树迎风 发表于 2012-8-23 15:03
所谓“多元”,就是强调“多元平等“。你那叫什么多元?你只是

接受欧美中产阶级白人的一元而已。

强调的平等,就不是真正的平等。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19.338
主题: 36
帖子: 33312
注册: 2006年4月
内容贡献勋章 优质内容勋章
情枭的黎明 发表于 2012-8-23 14:30
这个一言难尽,转帖一篇长文吧:

一、中国古代较少纯粹的雕塑艺术品,这是一般人不重视中国古代雕塑的主要原因。西方雕塑发源于古代希腊,古希腊人重视人体,将神塑造成完美的有血有肉的人。他们崇拜神,也崇拜和神一般完美的英雄——战士与运动家。为他们塑造供人膜拜瞻仰的偶像和纪念像。如此形成传统,在西方世代相传,成为一种纯粹的雕塑艺术。中国古代社会的制度、文化、哲学与宗教,都不同于古代希腊。中国远古时期重礼教,尊鬼神,艺术重心倾向于工艺美术,在礼器、祭器上发挥艺术天才,并且同样也形成传统,影响深远。从陶器、青铜器、玉器及漆器等工艺品发展出以装饰功能为主的实用性雕塑,在历代都占有主流地位。它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纯粹的工艺品,例如象形器皿和供摆设的小型工艺雕刻。一类为建筑(包括陵墓)装饰雕刻,例如一般欣赏教材中都会列举的南朝王陵石刻辟邪和唐代顺陵石狮。实用性除反映在装饰雕刻上以外,还反映在明器艺术与宗教造像上。明器是随葬用品,其中雕塑品占有重要地位,主要是俑和动物雕塑,一般教材都举秦始皇陵陪葬坑兵马俑和唐三彩俑、马为例。俑是人殉的取代物,动物雕塑也用来代替活体陪葬,它们的实用性很强,并非纯粹的雕塑艺术品。宗教造像也是如此 ...

很长知识!
同感,不仅中国,也可延伸到亚洲和西方的比较。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回复主题: ★★★ 中华博物馆探宝第一期:从陕北到岭南,八大博物馆巡礼,国宝荟萃 ★★★
功能受限
游客无回复权限,请登录后再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