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祖国的大地上(二)北京(1),正上图国博非洲雕刻 [主题管理员:hym1941]
倒序浏览
主题图片汇总
主题内检索
浏览:87989 回帖:2316
游客没有回帖权限
陈年泡菜
泡网分: 51.578
主题: 41
帖子: 38321
注册: 2009年1月
内容贡献勋章
年内主力装备
ILCE-7M3
古代中国-秦汉—038

      这一时期的饮食,以五谷杂粮为主的饮食传统依旧保留,肉食的比重有所增加,菜肴的品种不断创新,炙、腌、烩、酱、煎等各种烹饪技术均已使用。

西汉时期,农作物品种逐渐增多,麻、黍、稷、麦、豆、稻等已成为主要的粮食作物。其中麦的种植逐渐普遍,品种有大麦和小麦、“旋麦”(春麦)和“宿麦”(冬麦)的区分,是当时食用最普遍的谷物。水稻在江南各地已广泛种植,在北方种植地区也渐多,出土汉简中常有粢米、白稻米、精米、稻粺米等各种稻米名称的记载。豆类有大豆、小豆、胡豆等不同品种,不仅作为主食,也兼作副食和调味品。麻则指※※,雄雌异株,雄株纤维质量好,主要用于织布。


      《“麻万石”陶仓》
      汉 西汉
      明器
      1953年河南省洛阳市金谷园出土
      各高43厘米、44厘米
金谷园出土的粮仓模型有盖,筒腹,圆肩,平底,三兽足,腹外壁饰四组凸起弦纹,外壁有粉书隶体题记,涉及粟、黍、大豆、大麦等农作物,显示了西汉农业的空前繁荣。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51.578
主题: 41
帖子: 38321
注册: 2009年1月
内容贡献勋章
年内主力装备
ILCE-7M3
古代中国-秦汉—039

      《绿釉陶猪圈》
      东汉
      湖南长沙出土。
      汉代已普遍饲养猪,以圈养为主。一些地方官吏“劝民农桑”,要求每户养2头母猪、5只鸡,或者1头猪、4只母鸡。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51.578
主题: 41
帖子: 38321
注册: 2009年1月
内容贡献勋章
年内主力装备
ILCE-7M3
古代中国-秦汉—040

      《陶灶》
      汉 东汉
      明器
      1955年广东省广州市东郊先烈路出土
      高26厘米
      此陶灶似船形,一端上翘,灶面上有3个火眼,上置釜形炊具,灶身两侧附汤缶,灶门口堆塑狗、猫等动物。
      汉代对灶很重视,认为灶是生养之本。从出土的大量陶灶中可反映出各地生活用灶的形制往往不同,如洛阳一带的灶平面作长方形,即所谓方头灶,西汉时为1个火眼,东汉时火眼增加到3至4个。南方陶灶上往往在前面的火眼上置双耳锅。广东广州地区出土的陶灶还常在灶台两侧附装汤缶,那时的古人已对节约能源有认识了。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51.578
主题: 41
帖子: 38321
注册: 2009年1月
内容贡献勋章
年内主力装备
ILCE-7M3

古代中国-秦汉—041


      这一时期的起居,宫殿苑囿规模宏大,廊院和私人园林屡见不鲜,楼阁式建筑得到发展,三合院或四合院的住房布局已基本形成,为构建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中国古代建筑体系奠定了基础。

《龙纹空心砖》

      秦
      建筑材料
      1974~1975年陕西省咸阳市东郊秦1号宫殿遗址出土
      长100厘米、宽38厘米、厚16.5厘米
      此砖呈长方形,一面模印首尾相衔、相互交织的两条巨龙,一龙身饰鳞纹,另一龙身饰三角纹,双龙环抱三个璧形图案,图案内饰圆圈纹,龙身上下对称装饰着卷云纹和圆圈纹。该砖用来铺设踏步。
      空心砖始见于战国时期,主要用来建筑宫殿、官署和墓葬,西汉是空心砖使用的极盛时期。中国古代有“五德终始说”,认为夏朝是木德,商朝为金德,周朝是火德。商取代夏是金胜木,周取代商是火胜金。秦始皇根据秦文公出猎曾获一条黑龙的传说,作为秦得水德的象征;秦灭六国,即秦朝代替周朝,就是水胜火。龙纹空心砖砖面所饰龙纹,似是这一思想的反映。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51.578
主题: 41
帖子: 38321
注册: 2009年1月
内容贡献勋章
年内主力装备
ILCE-7M3
古代中国-秦汉—042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51.578
主题: 41
帖子: 38321
注册: 2009年1月
内容贡献勋章
年内主力装备
ILCE-7M3
古代中国-秦汉—043

      《绿釉陶楼》
      汉 东汉
      明器
      1956年山东省高唐县固河出土
      高144厘米
      此陶楼为泥质红陶,通体施绿釉,为方形四檐楼阁式。共四层,每层构造大致相同,由一斗三升斗栱支撑腰檐和菱形镂孔平座,平座施勾栏,上有镂空方窗。
      西汉时期,木构楼阁逐渐出现。受技术水平限制,当时的楼阁常采用大木实叠而成的井榦式建筑,楼的外形缺乏变化。东汉时期,木构楼阁显著增多,楼阁的框架结构和施工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尤其是随着斗栱在重要建筑上的普遍使用,高层木构楼阁上的平座和出檐也都由起悬挑作用的斗栱支承,斗栱成为了整座建筑物的有机组成部分。
      东汉以后,除了满足特殊的要求外,高台建筑逐渐减少,而木构楼阁显著增多。这种楼阁合理地运用木构建筑技术,满足了功能上遮阳、避雨和凭栏远眺的要求。同时各层腰檐和平座有节奏地挑出与收进,使楼的外观既稳定又有变化,并产生各部分虚实明暗的对比,成为中国古代木构楼阁此后长期遵循的建筑形式。这件陶楼是当时木构楼阁的一个典型缩影。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51.578
主题: 41
帖子: 38321
注册: 2009年1月
内容贡献勋章
年内主力装备
ILCE-7M3
古代中国-秦汉—044

      《嵌贝鹿形青铜镇》
      汉 西汉
      压席用具
      1957年河南省陕县后川出土
      高9.8厘米
      汉代室内家具种类不多,比较讲究的房间里,也不过陈设矮床、几案、屏风等物,但需要铺席的地方却不少。为避免由于起身落座时折卷席角,人们就在其四隅置镇。汉镇绝大多数做成动物形,鹿是喜用的造型之一,因为“鹿”与“禄”音同。这件卧鹿铜镇,背嵌大货贝,实用性和装饰性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51.578
主题: 41
帖子: 38321
注册: 2009年1月
内容贡献勋章
年内主力装备
ILCE-7M3
古代中国-秦汉—045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修驰道、开河渠,初步建立了全国性的水陆交通网,汉代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以扩展。交通网络的发达,车船制造技术的提高,马车、牛车和舟船等多种交通工具的使用,使人们出行更为方便。

      《陶马车》
      东汉  
      1954年四川成都扬子山出土
      这种带卷蓬的车常为汉代妇女所乘坐。陶马车制作难度之高,工艺水平之精,无不堪称一流,是汉陶中极为难得的文物精品。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51.578
主题: 41
帖子: 38321
注册: 2009年1月
内容贡献勋章
年内主力装备
ILCE-7M3
古代中国-秦汉—046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51.578
主题: 41
帖子: 38321
注册: 2009年1月
内容贡献勋章
年内主力装备
ILCE-7M3
古代中国-秦汉—047

      《陶船》
      汉 东汉
      明器
      1954年广东省广州市先烈路出土
      高16厘米、长54厘米
      此陶船首尾狭,中宽,底平。分三个舱室,前舱矮而宽,蓬顶作拱形;中舱略高,成方形,蓬顶呈圆形而微凸;后舱特高,稍狭,蓬顶作拱形。船首有碇,船尾有舵,舵杆通过舵室固定在船尾部,这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早的船舵形象资料。舵是中国古代造船技术上的重要发明,这是现知最早之例。陶船上塑有6个人物,分立各处作操作状。此外甲板上还布置有6组矛和盾,说明这是一艘有武装保护的内河航船的模型。
     根据船上所塑人物身高比例推算,此船长约14—15米,载量约50石,在当时是一艘中等以上的船。船舵位于船尾中部,且装在船尾专设的舵楼中。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51.578
主题: 41
帖子: 38321
注册: 2009年1月
内容贡献勋章
年内主力装备
ILCE-7M3
古代中国-秦汉—048

      汉代许多墓葬中流行用嵌入墓壁上的画像砖作为装饰,其中以河南、四川的发现最为集中。砖上的画像均模印而成,生动反映了当时生产经济、社会生活和风俗信仰等方面的内容。

      《辎车画像砖》
      东汉  
      墓室内装饰图像  
      1953年四川成都扬子山出土
      汉代辎车主要供妇女乘坐,史书中多处记载皇帝的母亲、皇后或后妃出门必乘辎车。这块画像砖所示是汉代一般富家妇女所乘辎车的情景。车厢分为两部分,主人坐在后舆,驭者在前舆执策驭马。
本帖最后由 hym1941 于 2017-7-3 21:43 编辑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51.578
主题: 41
帖子: 38321
注册: 2009年1月
内容贡献勋章
年内主力装备
ILCE-7M3
古代中国-秦汉—049

      《宅院画像砖》
      东汉  
      1954年四川成都扬子山出土
      画像上的宅院四周有厢房环列作墙,院中由厢房隔成两部分。大门在左院的左下方,门内有两鸡相斗。一进为过厅,内院有双鹤对舞,与《相逢行》中的诗句完全吻合,反映了汉代养鹤的习俗。二进为堂屋,堂上置樽酒,主客对酌。堂右有门通右后院,这里建有一座高大的望楼,下层有梯,上层有窗,供环眺四外。楼下系一猛犬,有仆役执帚清扫。右前一小跨院有井,设案、灶、厨具等,符合古诗中“东厨具肴膳”的描述。这块画像砖运用原始透视技法,驭繁就简,有条不紊。在多以直线构成的建筑物中,穿插以人物、鸡犬,特别是两只身姿优美的舞鹤,使比较单调的景物中漾起一派生机。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51.578
主题: 41
帖子: 38321
注册: 2009年1月
内容贡献勋章
年内主力装备
ILCE-7M3
古代中国-秦汉—050

      《观伎画像砖》  
      东汉(公元25年-220年)
      高40厘米,宽46厘米
      1954年四川成都扬子山出土
      此画描述了汉代宴宾陈伎的习俗,一男一女席地而坐,在鼓、排箫的伴奏声中,欣赏伎人跳丸、跳瓶、巾舞的表演。
      公元前108年的春天,汉武帝在长安城举办了一场规模庞大的百戏汇演,周围300里的百姓都赶赴观看,一时万人空巷,成为当时京城的一大盛事。
      百戏是现代杂技的前身。在汉武帝的倡导下,由宫廷乐府主持的百戏汇演,每年举办一次,相沿成习,直至东汉仍然持续不断。后来,百戏又成为朝廷接待外国宾客的重要表演项目。宫廷百戏汇演的形式,很快影响到贵族阶层,官僚贵族和豪强巨富亦往往拥有私家的乐舞人员,他们在庄园内举办演乐聚会,百戏是必不可少的重头戏。
      这块画像砖上反映的就是家宴上的百戏表演:左上角宾主席地而坐,右上角一个艺人做跳丸表演,一个艺人做舞剑和跳瓶表演;左下角两个乐人吹排箫,右下角一彪形大汉和一细腰女子做巾舞表演。画面※※还陈设着酒樽。
秦汉时期人们喜歌好舞,来自民间的百戏艺术,受舞蹈的影响很大,演出的动作从单纯显示惊险奇特的技巧,发展到讲究节奏感和优美感,并用音乐和舞蹈陪衬。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西方的杂技艺术也对汉代百戏产生了很大影响。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51.578
主题: 41
帖子: 38321
注册: 2009年1月
内容贡献勋章
年内主力装备
ILCE-7M3
古代中国-秦汉—051

      《酿酒画像砖》
      汉 东汉
      墓室内装饰图像
      1954年四川省彭县出土
      高28.4厘米、宽38.3厘米
      此画像砖反映了酒肆酿酒和销售的情景。画面正中是一妇人正在大釜旁操作,其右一人似在协助。灶前有酒炉一座,内有三坛,坛上有螺旋圆圈,连一直管通至炉上。左侧残缺,根据四川新都所出同一内容的画像砖可知,左侧上部是一推独轮车者,车上置酒,其下一人正挑着酒朝店外走去。
      东汉时期,出现了一种被称为“九酝”的新酿造法,促成酒的醇厚和度数的提高。大思想家王充在其《论衡》中云:“美酒为毒,酒难多饮。”“过于三觞,醉酗生乱。”就是当时酒度数提高的佐证。这一时期还出现糟床这种先进的滤酒器具,使酒糟和泛滓得以清滤,成酒更为纯净。
      酿酒业是两汉时期规模较大的一项手工业。当时的酒肆作坊,在都市和乡镇分布极广。这块画像砖上有酿酒使用的瓮形酒具,有一大瓮待以出售的成酒,还有售酒者、买酒者、运酒者,再现了当时小酒肆作坊生产与销售的情景,也反映了汉代饮酒风气之盛和四川酿酒业的发达。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51.578
主题: 41
帖子: 38321
注册: 2009年1月
内容贡献勋章
年内主力装备
ILCE-7M3
古代中国-秦汉—052

      《舂米画像砖》
      东汉
      墓室内装饰图像,
      1955年四川彭山县出土
      除了先秦已有的杵臼外,汉代加工谷物先后出现了脚踏碓、畜力碓和水力碓。脚踏碓在汉代应用普遍,西汉末年的哲学家桓谭说其效率十倍于手工杵舂。这块画像砖完整而精细地刻画了脚踏碓的结构和操作景象。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51.578
主题: 41
帖子: 38321
注册: 2009年1月
内容贡献勋章
年内主力装备
ILCE-7M3
古代中国-秦汉—053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的科学文化  

       秦汉时期,科学文化有很多重要成就。造纸术的发明,使人类书写材料发生了划时代的革命。天文、历算、地震观测、医药等领域的研究,也处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在汉代得到确立。史学家司马迁和班固分别开创了纪传史体裁和断代为史的先河。汉代民歌、散文、辞赋富于时代内容。

      西汉时期,人们发明了利用废旧麻料制成原始型的植物纤维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技术,在原料中增加了树皮和旧鱼网,开辟了木浆纸的先河,制造出质量较好的植物纤维纸,人称“蔡侯纸”。这种纸原料广、成本低,便于书写,逐渐取代缣帛和简牍,成为中国对世界文化的一项重大贡献。墨的制作工艺也有所发展,出现了具有一定硬度和形的墨锭,以隃麋(今陕西千阳)制墨最为有名。

      《甘肃马圈湾纸》、《陕西扶风纸》、《甘肃旱滩坡带字纸》     
      均为西汉时期出土文物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51.578
主题: 41
帖子: 38321
注册: 2009年1月
内容贡献勋章
年内主力装备
ILCE-7M3
古代中国-秦汉—054

      《漆盒石砚》
      西汉  
      1978年山东临沂金雀山周氏墓地出土
      漆砚盒由盒盖和盒身扣合而成,长21.5厘米、宽7.4厘米、厚0.9厘米,内外髹赭色漆。盒内装有石板砚一方,并有一块研磨石,研磨石粘附在一块坛形木块上。盒盖内有两个凹槽,可扣住石板砚的研磨石。出土时盒内还残留有黑墨颗粒。漆盒盖面和外底,绘有内容相同的熊虎争斗流云纹漆画,画面生动传神,漆色明快谐和。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51.578
主题: 41
帖子: 38321
注册: 2009年1月
内容贡献勋章
年内主力装备
ILCE-7M3

古代中国-秦汉—055

      《兔形青铜水盂》
      西汉    
      1957年广西梧州出土
      此水盂是研墨时用来向砚内注水的砚滴。中国古代的砚滴多取与水有关的动物形象,此砚滴则为兔形,兔为月的象征,而月属阴,也与水有关。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51.578
主题: 41
帖子: 38321
注册: 2009年1月
内容贡献勋章
年内主力装备
ILCE-7M3
古代中国-秦汉—056

      这一时期,在天文、历法与算学方面均有许多重大的发现、发明。其中有世界上关于太阳黑子和新星的最早记录。《周髀算经》记载了运用勾股定理做天文计算、比较复杂的分数算法等数学成就。《九章算术》是周秦以至汉代※※算学发展的一部总结性的数学专著。东汉张衡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地动仪。

《青铜漏壶》

      汉 西汉 河平二年(公元前27年)
      计时器
      1976年内蒙古杭锦旗出土
      高48.3厘米,直径19.2厘米
      漏壶又称刻漏、漏刻,主要有泄水型和受水型两类。早期的漏壶多为泄水型。水从漏壶底部侧面流泄,格叉和关舌又上升,使浮在漏壶水面上的漏箭随水面下降,由漏箭上的刻度指示时间。已出土的文物中最古老的漏壶是西汉遗物,共3件,均为泄水型。其中以此壶最为完整,并刻有明确纪年。此壶从梁、盖长方孔处插有刻度的沉箭(已失),沉箭随壶水外漏逐渐下降,以测定时间。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51.578
主题: 41
帖子: 38321
注册: 2009年1月
内容贡献勋章
年内主力装备
ILCE-7M3
古代中国-秦汉—057

     《石日晷》
      汉  
      1897年内蒙古托克托出土
      此日晷为正方形,表面平整,※※有一圆孔。圆孔之外有一半径近4寸的大圆。约占三分之二圆周的线段上刻有六十九个浅孔,孔间距离相等。小孔外按顺时针方向刻有从1到69小篆体的数码。日晷的使用方法是将晷体放正摆平,在中心大孔中立“正表”,在周围的小孔中立“游仪”,将正表与游仪照准日出、日入时的太阳位置,就可以计算出当日的白昼长度,以校准计时器刻漏的记录。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51.578
主题: 41
帖子: 38321
注册: 2009年1月
内容贡献勋章
年内主力装备
ILCE-7M3
古代中国-秦汉—058

      这一时期,中医学的基本体系已经建立,在病理研究、诊治、草药以及针灸、体育健身等方面,都取得重要成就。其中,张仲景奠定了中医辩证施治的基础,华佗在世界上最先施用全身药物麻醉以及进行大手术。

《金医针》

      两汉时期   
      1968年河北省满城县刘胜墓出土   
      规格:长6.5~7厘米、直径0.12~0.18厘米。共出土4枚,均比现在常用的医针粗。这些针细长,柄端方形,针身圆形,柄上端有小孔。以针尖的形制来判断,可分为3种:※※形的为锋针,用作放血;尖锐的为毫针,用作针灸;圆钝的为锡针,用作点刺。针灸是中国古人在长期医疗实践中独创的一种治病方法。金医针的发现,为研究古代针灸术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51.578
主题: 41
帖子: 38321
注册: 2009年1月
内容贡献勋章
年内主力装备
ILCE-7M3
古代中国-秦汉—059

      秦汉时期的艺术创作

      这一时期,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和对精神需求的反映是艺术创作最重要的主题,石雕、陶塑、绘画等成为引人注目的艺术类型,其写实风格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石辟邪》

      东汉
      河南洛阳西郊出土
      高122厘米、长165厘米、宽37厘米,重1000公斤
      此石辟邪颈背阴刻“缑氏蒿聚成奴作”七字,表明是缑氏(今河南偃师)蒿聚村工匠成奴所作。辟邪是东汉时期立于墓前的神兽,常与天禄配对。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51.578
主题: 41
帖子: 38321
注册: 2009年1月
内容贡献勋章
年内主力装备
ILCE-7M3
古代中国-秦汉—060

      《彩绘石骑马人》
      汉 东汉
      明器
      1955年河北省望都县出土   
      高78厘米,长77.2厘米,宽25厘米
      东汉时期,雕塑艺术风格较西汉有较大变化。西汉的石雕作品一般造出大体轮廓,力求简练,东汉则出现了用线条来表现细部,如衣饰、家禽的羽毛等。这件彩绘石骑马人,系用整块石灰石雕成,骑马的僮仆戴黑色平巾帻,着红地白色流云纹剪襟短衣,粉地红色流云纹大口裤,左手提椭圆形酒椑,右手提鱼两尾,作欣欣然沽酒买鱼归来之状,总体造型古拙雄浑,细部刻画又生动传神,为东汉石雕艺术的精品。这种题材的石雕,在汉代也为仅见。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51.578
主题: 41
帖子: 38321
注册: 2009年1月
内容贡献勋章
年内主力装备
ILCE-7M3
古代中国-秦汉—061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51.578
主题: 41
帖子: 38321
注册: 2009年1月
内容贡献勋章
年内主力装备
ILCE-7M3
古代中国-秦汉—062

      《击鼓说唱陶俑》
      汉 东汉
      明器
      1957年四川省成都市天回山出土
      高56厘米
      汉代民间极为盛行说唱表演。此俑头上戴帻,额前有花饰,袒胸露腹,两肩高耸,着裤赤足,左臂环抱一扁鼓,右手举槌欲击,张口嘻笑,神态诙谐,动作夸张,活现一俳优正在说唱的形象是一件富有浓厚民间气息和地方风貌的优秀雕塑作品。,。
      汉代俳优大致以调谑、滑稽、讽刺的表演为主,并以此来博得主人和观赏者的笑颜。他们往往随侍主人左右,作即兴表演,随时供主人取乐。表演时,他们一般边击鼓边歌唱。当时的皇室贵族、豪富大吏蓄养俳优之风甚盛。汉武帝“俳优侏儒之笑,不乏于前”。丞相田蚡“爱倡优巧匠之属”。汉代画像石乐舞百戏图中经常可以看见一些身材粗短、上身赤裸和动作滑稽的表演者,汉墓中也不乏此类形象的陶俑出土,均显示了俳优表演在当时的盛行。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51.578
主题: 41
帖子: 38321
注册: 2009年1月
内容贡献勋章
年内主力装备
ILCE-7M3
古代中国-秦汉—063

      《彩绘陶舞俑》
      汉 西汉
      明器
      1954年陕西省西安市白家口出土
      高50厘米
      此女俑长发中分,向后梳理垂背,颈后挽髻,发梢左垂,身穿交领右衽深衣,深衣褶袖内露长舞袖。面容清秀,流露清淡的笑意。内穿交领长袖舞衣,外罩交领宽袖衣,袖缘有褶条纹饰;右手扬起,长袖飘扬在肩上方;左手后摆,长袖舒展,姿态优美轻盈。整件作品,既取大的动势,又注意细部刻画,成功地塑造了形体舒展洒脱、精神恬静内含的长袖舞伎形象。
      长袖舞是汉代著名的舞蹈。当时的文人对长袖舞的艺术效果作了许多精彩而妥帖的描写,如“长袖交横”、“袖如素蜺”、“袖如迴雪”。除重视舞动长袖产生的流动起伏的艺术效果外,长袖舞还很重视腰肢动作。舞伎腰肢纤细,着束腰长袖舞衣,不仅表现出舞伎体态的袅娜,还使舞姿更加轻盈飘逸。
      西汉时期,国家的统一,经济的繁荣,长期稳定的生活,贵族、官吏的好尚,使乐舞艺术得到蓬勃的发展,长袖舞就是当时所盛行的舞蹈之一。其特点是舞者扬举长袖,在空中飘扬,忽如烟起,忽如虹飞,给人以飘洒的美感和游龙登云的神韵,是长期形成的审美观念的反映。这件彩绘陶舞俑抓住了舞女舞动长袖的一刹那,把轻盈、舒展而柔美的长袖舞刻画得生动传神,是汉代雕塑艺术品中的杰作。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51.578
主题: 41
帖子: 38321
注册: 2009年1月
内容贡献勋章
年内主力装备
ILCE-7M3
古代中国-秦汉—064

      《“熹平石经”残石》
      汉 东汉
      高45厘米
      此残石原应作长方形,上刻隶书※※,每面约35行,每行约75字。“熹平石经”是中国※※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经本,为书法家蔡邕用标准的八分隶书体写成,故又被称为“一体石经”。它集汉隶之大成,用笔方圆兼备,刚柔相济,端美雄健,不但在当时被奉为书法的典范,对后世书法的发展也有很深的影响。“熹平石经”是中国※※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经本石刻,原立于东汉雒阳城南郊大学(今河南省偃师县佃庄乡)。
      河南偃师佃庄,在今天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村庄,在东汉时期则是全国最高学府太学所在地。公元183年,这一带更是成为全国各地文人注目的地方,46通刻着※※的石碑,吸引着当时的读书人纷纷前往瞻读摹写,每日车来人往,填街塞陌,成为学术史上的一件大事。
      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大学,汉武帝时开始在京师所在地设立太学,太学之中由博士任教授,初设五经博士专门讲授儒家经典。东汉时,汉光武帝在洛阳偃师一带建立太学,后来汉明帝刘庄还到太学行礼讲经。公元126年,汉顺帝对太学进行了重修和扩建,建成240个房间、1850室,所招学生被称为太学生。其后,太学生人数多达三万人。当时太学生读的经书都是互相间反复抄写。鉴于经书辗转抄写,错误很多,公元175年,汉灵帝命令蔡邕等人以隶书写定《诗》、《书》、《易》、《仪礼》、《春秋》、《公羊传》、《论语》七经。公元183年,写定的经书被刻到了石碑上,立在太学,以便读经人校对是正,这就是有名的“熹平石经”。“熹平石经”是用标准的八分隶书体写成,故又称“一体石经”,它集汉隶之大成,用笔方圆兼备,刚柔相济,端美雄健,恢宏如宫殿庙堂,不但在当时被奉为书法的典范,而且对后世书法的发展有很深的影响。在汉字字体由隶书变楷书的过渡中,“熹平石经”起了桥梁的作用。
      “熹平石经”的出现对中国印刷术的发明也起到了促进作用。汉代虽然发明了造纸术,但对文化传播起决定作用的印刷术并没有发明出来。“熹平石经”是官定儒家经本,是当时所有读书人梦寐以求的读经范本,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亲临太学瞻读摹写,这样,一种新的方法—传拓技术也就应运而生了。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早年练习书法,“熹平石经”就是他临摹的范本之一。所以说中国拓墨技术的发明与对“熹平石经”※※的需求有密切的关系。而正是由于人们受拓墨技术的启发,才促进了雕版印刷术的发明。这也是“熹平石经”间接的、更为深远的影响。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51.578
主题: 41
帖子: 38321
注册: 2009年1月
内容贡献勋章
年内主力装备
ILCE-7M3

古代中国-秦汉—065

      第四单元:秦汉时期的周边各族  

秦汉时期,除中原地区人口众多的汉族以外,主要有北方的匈奴,东北的乌桓、鲜卑族,西北的西域各族,东南和南方的百越,西南的西南夷等。各族人民创造了各具特点的文化,为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这一时期,匈奴具有发达的游牧经济和强大的军事势力。秦朝大将蒙恬曾率军出击匈奴。汉朝和匈奴之间也曾发生激烈的军事冲突,但又长期互通关市,多次和亲。西汉元帝时,匈奴呼韩邪单于与汉朝立下盟约:“汉与匈奴合为一家。”在一些匈奴人活动地区出土的文物中,草原文化特色和汉式风格并存,反映了两族人民密切交往的史实。

《双羊青铜饰》

      汉 东汉
      车饰
      1967年河北省张家口市出土
      高7.7厘米
      东汉初年,匈奴族分裂为南、北两部分。北匈奴雄据漠北,坚持与汉朝为敌,后在东汉军队的强大攻势下远遁西逃,从此在中国古代史上消失。南匈奴则入居边郡,成为汉帝国境内的一个少数民族。这件铜饰,作双羊伫立状,羊首低俯,双目圆睁,长角盘曲,短尾上翘,显得活泼可爱,为南匈奴遗物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51.578
主题: 41
帖子: 38321
注册: 2009年1月
内容贡献勋章
年内主力装备
ILCE-7M3
古代中国-秦汉—066

      《“汉匈奴归义亲汉长”铜印》
      汉 东汉
      印章
      高2.9厘米、印面每边长2.3厘米
      此印为驼钮,印面篆文阴刻“汉匈奴归义亲汉长”8字,是东汉※※※※赐给匈奴族首领的官印,其中“归义”是汉※※给予其统辖的周边民族首领的一种封号。上孙家寨地处河湟之间,古代称为“湟中”之地。
      此印为东汉※※※※赠给匈奴族首领的官印。印文形式承自西汉宜帝以来传统,在赠给少数民族首领的官印之首,署"汉"字,下为民族名,并在民族名的前后加上"归义"等封号,又常以驼钮作为这种印的基本钮式。汉代匈奴的主体并没有到达青海,但有一支起源于甘肃张掖一带的匈奴别部"卢水胡",在东汉时已越过祁连山和青海东部湟中一带的月氏胡与羌人杂处。此印所称的匈奴,即指卢水胡而言。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51.578
主题: 41
帖子: 38321
注册: 2009年1月
内容贡献勋章
年内主力装备
ILCE-7M3
古代中国-秦汉—067

      秦汉时期,东北地区分布着乌桓、鲜卑、夫余、沃沮、挹娄、高句骊等族。在这些地区出土的遗物,有些与匈奴同类文物相似,又往往与汉式文物共存,表明各族的密切关系。

      《珠饰》
      汉 西汉
      装饰品
      1956年辽宁省西丰县西岔沟出土
      西丰县西岔沟墓葬出土的大量玛瑙、碧色玉石、绿色石、白色石、各色玻璃质的管状珠、圆形珠、瓜棱形珠、扁方、长方形或菱形的石佩,构成了当时所称东胡部族所特有的装饰风格。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回复主题: 祖国的大地上(二)北京(1),正上图国博非洲雕刻
功能受限
游客无回复权限,请登录后再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