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D200随拍 [主题管理员:吴豆]
正序浏览
主题图片汇总
主题内检索
浏览:84818 回帖:1218
游客没有回帖权限
泡菜
泡网分: 12.683
主题: 9
帖子: 11454
注册: 2014年5月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2.683
主题: 9
帖子: 11454
注册: 2014年5月
尼康的肤色,有点厚度。没调直出,做了剪裁。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082
主题: 1
帖子: 71
注册: 2014年11月
原来也有一台D200,D200在那个时代的相机里绝对出类拔萃。

画质、操控和价格,在那个时代几乎达到了中端机完美的平衡。

但如果说色彩,对比D600等现在的CMOS全画幅机器,其实也没有强。

画幅小,ISO超过200就不行了。所以我后来出了。

个人觉得CCD一定要玩大幅的,比如全画幅M9或者中画幅后背,那种透的感觉确实很深刻。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043
主题: 6
帖子: 1037
注册: 2013年10月
跟一张

不合规外链图片,不直接显示,谨慎点击

本帖最后由 菠萝菠萝 于 2014-11-25 21:50 编辑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2.683
主题: 9
帖子: 11454
注册: 2014年5月
D200+DZP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4.1
主题: 0
帖子: 252
注册: 2003年2月
跟一张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823
主题: 0
帖子: 826
注册: 2013年12月
该讨论的是尼康的黄之间究竟有什么不同,符合你的理想吗,ccd的黄是否更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呢.从这个角度讨论应该比较有意义.
本帖最后由 xianglr 于 2014-11-25 20:48 编辑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823
主题: 0
帖子: 826
注册: 2013年12月
每个相机都有一定的色彩取向,都是力求对客观自然状态的再现,同时又有主观的再造成分,最终形成不同品牌之间的风格差异.尼康的黄,佳能的红属于二种完全不同的风格,二者无法类比.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267
主题: 3
帖子: 174
注册: 2012年10月
ccd族你好
本帖由安卓客户端发布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71.527
主题: 162
帖子: 71318
注册: 2014年10月
内容贡献勋章
cddiy 发表于 2014-11-25 19:54
说的真好,赞一个。
瞎说的。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71.527
主题: 162
帖子: 71318
注册: 2014年10月
内容贡献勋章
南山金牛 发表于 2014-11-25 19:53
这P得太随意了,F7.1有这样的虚化?象浆糊似的。。。
可是有人喜欢哪。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6.442
主题: 26
帖子: 704
注册: 2008年8月
pooruhc 发表于 2014-11-24 11:21
摄影从胶片,到CCD,然后到今天的CMOS,商家追求的不是画质,而是在画质没有明显改变或者下降的情况下,增加易用性,便捷度和降低成本. 这个大家都不否认吧.

当初数码普及的时候,人人出片都追求胶片感,那是因为数码出片没有胶片那么好.到现在,cmos追求有CCD的感觉, 恐怕这不是念旧所能解释的. 现在CMOS出的片,其他什么都好,什么高感,色彩(机内PS), 动态范围,但出来的片就感觉有层蜡抹在上面.这是没有用过胶片,或者CCD的人无法感觉到的.


这个不对比可能感觉不出来,CCD的片子的确更通透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6.442
主题: 26
帖子: 704
注册: 2008年8月
camson 发表于 2014-11-23 23:47
同意。其实这些说自己喜欢D200和CCD的,真不见得是JS,好象都是业余爱好者。有的是原来有这些老机器,有的是后入的。自己喜欢,别人也不应该说啥,每个人自得其乐。说人家是JS,不见得是,看样子都不是。这样老的机器,也就是自己品味一下,跟装X是半点关系都挨不上。
个人感觉,老的那些CCD的机器,也不是一无是处,尽管传感器性能落后是很明显的,但是,色彩风格方面应该说是有特定※※时期的特色的。迎新,并不一定非要辞旧;前进,并不是完全抛弃※※。有怀旧情节的,更是可以理解。对真正有价值的影像来说,画质,更是不值一提。


说的真好,赞一个。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38.175
主题: 15
帖子: 15262
注册: 2012年8月
年内主力装备
NIKON D850
D850
camson 发表于 2014-11-24 22:10
休息一下,从C那边偷来两图。不是宣传对方。随机发现引用的。

色彩上,感觉上,个人感觉强于本页其它任何的图。

650D
EOS M

这P得太随意了,F7.1有这样的虚化?象浆糊似的。。。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71.527
主题: 162
帖子: 71318
注册: 2014年10月
内容贡献勋章
被引用内容作者已注销
可能跟个人喜好有关。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823
主题: 0
帖子: 826
注册: 2013年12月
开始数数1....2....等待D200出场.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31.978
主题: 8
帖子: 2386
注册: 2002年10月
dgjiale 发表于 2014-11-25 16:48
。。。。。。
呵呵
仁兄有先见之名,ccd族群和d700群绝对牛x

——————————————————————————————
+1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71.527
主题: 162
帖子: 71318
注册: 2014年10月
内容贡献勋章
来看一眼。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3.761
主题: 26
帖子: 7908
注册: 2011年11月
众测俱乐部标识
年内主力装备
★ SIGMA SD1 Merrill
★ SIGMA dp0 Quattro
★ ILCE-7C
这贴有意思
canon的图一上,马上的哑了
呵呵
仁兄有先见之名,ccd族群和d700群绝对牛x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035
主题: 0
帖子: 34
注册: 2014年8月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71.527
主题: 162
帖子: 71318
注册: 2014年10月
内容贡献勋章
realcut 发表于 2014-11-25 13:40
信噪比问题并不是高像素无用论的救命稻草,讨论光电转换器件的信噪比问题,无论如何都不能抛开技术断代来孤立地讨论,也不能不考虑信噪比本身这个参数是和光照强度有紧密相关性,就信噪比而言,就算高像素器件和同代的低像素器件相比有差距,那也是在光线强度较低的时候才会出现明显的下降,换句话说影响的是高感性能而不是全部光电转换性能;同时,由于技术断代不同,现在的高像素CMOS即使在光照强度较弱的时候的信噪比也要好于前几代低像素感光器件。至于对色彩表现也会有不利影响,恐怕是心理因素更多。
那是,测试条件必须一样。不同年代的机器不同,不必然是低像素的一定信噪比低。需要具体的两台机器实际对比。其实,象DXO那样同条件的对比,是比较合理的。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3.783
主题: 4
帖子: 3605
注册: 2008年6月
camson 发表于 2014-11-24 22:44
像素密度对画面纯净度是直接影响的,就是信噪比。对色彩表现也指定有一定影响。个人体会。但这些只是传感器范围之内的事。传感器之处的影像处理,包括色彩,质感,影像的效果,才是一个厂家的秘诀和法宝。


信噪比问题并不是高像素无用论的救命稻草,讨论光电转换器件的信噪比问题,无论如何都不能抛开技术断代来孤立地讨论,也不能不考虑信噪比本身这个参数是和光照强度有紧密相关性,就信噪比而言,就算高像素器件和同代的低像素器件相比有差距,那也是在光线强度较低的时候才会出现明显的下降,换句话说影响的是高感性能而不是全部光电转换性能;同时,由于技术断代不同,现在的高像素CMOS即使在光照强度较弱的时候的信噪比也要好于前几代低像素感光器件。至于对色彩表现也会有不利影响,如果是说高感时,那是肯定的,但如果高感低感光线好光线差一勺烩来说对色彩表现有不利影响,那就恐怕是心理因素更多。

本帖最后由 realcut 于 2014-11-25 13:50 编辑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3.783
主题: 4
帖子: 3605
注册: 2008年6月
zxh001 发表于 2014-11-25 12:36
CRT解像力是垃圾?你说的解像力就是分辨率吧。以前21寸CRT就可以到1600x1200, 其实还可以升高,只是受制于屏幕尺寸和带宽问题。因为CRT的阴极射线管是模拟管,分辨率是可以接近分子极的, 唯一的问题的就是屏幕大小,分辨率高造成字很小。而液晶,就是点阵集合,一个点的大小是固定的。要增加分辨率只能靠点阵堆积,不是缩小点距就是增加屏幕。一个靠混色模拟出的16M色彩的液晶怎么可能比靠自然3原色发光的CRT显示效果好?这么简单的道理谁都懂。只是现在液晶都是靠高饱和,高对比度来迷惑大家的眼睛。看看论坛里发的照片,都是饱和度,对比度很高的PS照片,这种照片效果能很好掩饰取景上的不足.

其实我不想和你辩论这类问题,你认为科技进步就能带来画质提高,我也不反驳你. 我只是提个问题给大家考虑一下, 市场选择真是消费者的选择?现在的东西显示效果真的优于以前的东西,

等离子电视退出市场也是这个例子,因为松下电器不开放等离子技术使其不能在市场上广泛推广,即使比液晶的色彩再好再有立体感最后也是自生自灭了


看到您这段文字,说的有一定的道理的,但就事论事哈,也有几件事应该是理解上有一些偏差:
1. CRT虽然是模拟的器件,但分辨率也不能说是接近分子级的,就荧光粉而言,也不是在整个玻壳内连续涂布的,三基色的荧光粉在玻壳内测的涂布也是一组一组的,每组就是一个像素,这个可不是随便用面粉糊墙那样的涂,而是红、蓝、绿一组一组的涂布在玻壳上,物理上也要受到工艺的技术水平的影响,去查查CRT的※※就知道了,有品字形、直线等好多涂布荧光粉的办法,sony的CRT曾经就因为其涂布方法形成过品牌优势。换句话说,CRT的分辨率受到荧光粉涂布工艺的限制,一样是点阵式的堆积出来的。
2. 液晶是混色数来的,但CRT同样是三基色荧光粉混色出来的,其实,色彩好不好,和是不是混色没有必然的关系,不管是CRT还是液晶还是其他的什么显示设备,彩色都是用多个基色混合出来的,这一点上没有本质的区别
3. 特别重要的一件事情其实您没有提到,那就是我们说三原色,那什么才是原色呢?什么才是红原色?什么才是绿原色和蓝原色?任何一个显示设备,首先要决定用什么材料发出什么样的波长的光才叫做基色,比如说,在CRT上,用什么样的材料做红色荧光粉才能发出来某种波长的光,这种波长的光定义成红基色是否合适?这不是随便选的,要考虑很多材料、生产工艺、成本的因素,一旦真正定义哪几种波长的光才是这个显示器的基色,这个显示器的色域就被确定了,所以,广色域的显示器其实不是一个软件的问题,更多地是显示器中基色发光材料的生产技术问题,从这个角度来说,其实液晶显示器的可发展空间要大很多。CRT的荧光粉生产起来还是不那么简单的,曾经有过NTSC电视标准制定的时候确定了某种荧光粉是绿基色,但由于这种荧光粉实在是很难大规模平价生产不得不改换成其他材料,导致NTSC标准制定的时候确定的电视色域在很长很长时间内其实只存在于理论中,因为电视机上用的不是标准规定的绿基色而是另外一个类似的颜色。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27.032
主题: 4
帖子: 188
注册: 2003年2月
技术需要创新市场需要盈利,两者平衡是最好的结果 本帖最后由 zxh001 于 2014-11-25 13:07 编辑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27.032
主题: 4
帖子: 188
注册: 2003年2月

CRT解像力是垃圾?你说的解像力就是分辨率吧。以前21寸CRT就可以到1600x1200, 其实还可以升高,只是受制于屏幕尺寸和带宽问题。因为CRT的阴极射线管是模拟管,分辨率是可以接近分子极的, 唯一的问题的就是屏幕大小,分辨率高造成字很小。而液晶,就是点阵集合,一个点的大小是固定的。要增加分辨率只能靠点阵堆积,不是缩小点距就是增加屏幕。一个靠混色模拟出的16M色彩的液晶怎么可能比靠自然3原色发光的CRT显示效果好?这么简单的道理谁都懂。只是现在液晶都是靠高饱和,高对比度来迷惑大家的眼睛。看看论坛里发的照片,都是饱和度,对比度很高的PS照片,这种照片效果能很好掩饰取景上的不足.

其实我不想和你辩论这类问题,你认为科技进步就能带来画质提高,我也不反驳你. 我只是提个问题给大家考虑一下, 市场选择真是消费者的选择?现在的东西显示效果真的优于以前的东西,

等离子电视退出市场也是这个例子,因为松下电器不开放等离子技术使其不能在市场上广泛推广,即使比液晶的色彩再好再有立体感最后也是自生自灭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13
主题: 43
帖子: 1094
注册: 2012年7月
qingjun 发表于 2014-11-24 22:54
后期水平差的人总是再讨论色彩,抛开影调谈论色彩还原还是摄影吗?


极是! 而且不止于此,还有理念,视野都永远停留在二亩三分地里.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2.683
主题: 9
帖子: 11454
注册: 2014年5月
D200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3.679
主题: 8
帖子: 1163
注册: 2004年12月
※※ 发表于 2014-11-25 11:46
CRT的解像力比起液晶就是垃圾,艺卓的显示器3万多也是液晶,CRT已经完成了※※使命,这是市场选择的结果,不管你有多爱他


CRT解像力是垃圾?你说的解像力就是分辨率吧。以前21寸CRT就可以到1600x1200, 其实还可以升高,只是受制于屏幕尺寸和带宽问题。因为CRT的阴极射线管是模拟管,分辨率是可以接近分子极的, 唯一的问题的就是屏幕大小,分辨率高造成字很小。而液晶,就是点阵集合,一个点的大小是固定的。要增加分辨率只能靠点阵堆积,不是缩小点距就是增加屏幕。一个靠混色模拟出的16M色彩的液晶怎么可能比靠自然3原色发光的CRT显示效果好?这么简单的道理谁都懂。只是现在液晶都是靠高饱和,高对比度来迷惑大家的眼睛。看看论坛里发的照片,都是饱和度,对比度很高的PS照片,这种照片效果能很好掩饰取景上的不足.

其实我不想和你辩论这类问题,你认为科技进步就能带来画质提高,我也不反驳你. 我只是提个问题给大家考虑一下, 市场选择真是消费者的选择?现在的东西显示效果真的优于以前的东西,还是商家的宣传。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回复主题: D200随拍
功能受限
游客无回复权限,请登录后再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