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我的尼康双修笔记---180-600就位,55倍手持单筒达成 [主题管理员:realdrbt]
正序浏览
主题图片汇总
主题内检索
浏览:51797 回帖:655
游客没有回帖权限
泡菜
泡网分: 14.279
主题: 6
帖子: 2787
注册: 2008年5月
最近关于50 1.2S的讨论也是比较莫名的
尤其是那些系列ID,都是有自己目的的 。
最早尼康展出50 1.2S模型的时候,我的分析是
50 1.2S的上策,是目前的情况,利用大卡口,廉价做出高品质人像头,因为不以人像为主打卖不出溢价
中策是58 0.95缩水版,成本过高,不划算的,58 0.95做到了中远近俱佳,氛围和分辨率双杀,要缩水起来不好控制
下策是50 1.8s的1.2版,跑分无敌,然而市面上这类镜头有点多了。

所以最后的产品作为人像镜头产出没有任何问题,而且中近距离的表现也是远超58 1.4,我们不谈轴向色差,58 1.4用户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对于这样的镜头有什么好争论的呢?产品经理这次是智商在线了,这头成本高不起来,而且可以让别人以为成本巨高

我是比较不能理解盯着这头那么点球差不放的键摄的心态,用过58 1.4么?没用过就去买个来用,好好理解下什么叫球差爆炸

没事跟人起哄的,非傻即坏

发张58 1.4下的赤狐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1)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4.279
主题: 6
帖子: 2787
注册: 2008年5月
北美市场 Z系的库存

出处:Thom Hogan

不出意外,Z6 Z7停产的乳摸来了
Z7II缺货,Z6II单机身缺货,所以Thom Hogan抨击尼康恶意卖套机的行为
Z50到现在还是发布价格倒也有点意思。

镜头方面,大三元库存没问题,24-200例行的预定中,50 1.2S和两支增距镜预定中,50、85两支1.8以及50-250缺货(估计跟AKM工厂失火是有关系的)

Z5 — available at list price
Z6 — lingering stock available and still on sale (rumors production stopped)
Z6 II — some options out of stock, typically body only
Z7 — lingering stock available and still on sale (rumors production stopped)
Z7 II — out of stock, back-order situation
Z50 — available at list price (though 2-lens bundle still discounted)
And lenses:

14-24mm f/2.8 — available
24-70mm f/2.8 — available
70-200mm f/2.8 — in stock, but not a deep stock
14-30mm f/4 — available
24-70mm f/4 — available
24-50mm f/4-6.3 — available
24-200mm f/4-6.3 — back-order situation
20mm f/1.8 — available
24mm f/1.8 — available
35mm f/1.8 — available
50mm f/1.2 — back-order situation
50mm f/1.8 — in and out of stock
85mm f/1.8 — in and out of stock
16-50mm f/3.5-6.3 DX — in and out of stock
50-250mm f/4.5-6.3 DX — back-order situation for non kits
TC 1.4x — back-order situation
TC 2x — back-order situation
FTZ Adapter — available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4.279
主题: 6
帖子: 2787
注册: 2008年5月
1月4日Thom Hogan发文继续讨论尼康犯下的错误
机翻摘录
看尼康如何在假期推出Z6二代和Z7二代,很有意思。这让我想起了为什么假期发布充满危险。

Z6 II,美国在11月就收到了机身+24-70mm f/4套件,而日本最初并没有收到该套件。果不其然,Z6 II套装在假期期间在美国进货和断货。美国似乎并没有发生只供应机身的情况,或者即使有,也是数量极少(还有NPS优先购买?同时,Z7二代几乎没有出现。有几个幸运儿拿到了机身,但总体数量又非常少,基本上在NPS PP之外,几乎只有一个经销商的标志。据我所知,在最初的、极少的经销商库存中,没有任何套件。

总之,NikonUSA可能会很高兴,因为感觉新机型 "卖光了"。但其实他们应该担心,因为他们没能满足需求,而在不断变化的相机世界里,需求不会永远存在。

我早就对尼康发布套件和机身的方式有意见。整个事情都是由日本的一个电子表格驱动的,尼康认为这个电子表格可以 "最大化 "美元。我完全不相信它是这样做的。此外,它激怒了客户,如果尼康想再次回到相机领域的第二位,就必须停止这种做法。

实质上,尼康在违背 "让市场来决定 "的同时,还试图以对尼康有利的方式来微观管理结果。换个角度看,尼康自大到认为自己比客户更清楚什么产品要不要打包在一起。我很确定尼康是错的,这个假期的Z6二代机型几乎可以成为我指控的第一证据。

从尼康的角度来看,是这样的思路。

捆绑镜头可以获得更高的SKU(库存单位)价格。如果尼康先交付所有的捆绑产品,他们相信他们在上市时的初始收入会更高。这假设最初的买家都需要一个镜头。这里有一个新用户高于现有客户的假设。
捆绑意味着运送更少的盒子。此外,还涉及到成本问题。虽然每箱的成本不高,但如果你的所有箱子都能减少成本,那么成本就会迅速增加。这是假设尼康制造和运输正确的盒子。
下面是站在客户角度的思考。

我不可能总是得到我想要的东西。如果客户想要24-200mm镜头与Z6 II而不是24-70mm,那么他们在2020年的圣诞节就倒霉了,因为捆绑的镜头不存在,你也不能自己造,因为只有机身的盒子没有(而24-200mm本身在很多时候都是缺货的)。很多人干脆就不买了。现在,你可能会说尼康可以在 "下个季度 "把它们卖掉,这也是部分正确的,但尼康基本上忽略了金钱的时间价值。他们最好是现在就出售,而不是以后。而所有这一切都需要一个竞争对手的新相机发布,以使II模型失去光泽。
我的镜头越来越贬值。有些人只是买了他们能买到的捆绑镜头,然后转卖镜头(因为他们已经有了,或者他们想要一个不在捆绑镜头中的不同镜头).eBay现在充满了24-70mm f/4镜头,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尼康的强制捆绑正在创造一些镜头的供应过剩,正如我们都知道的,供应过剩意味着东西贬值。
底线是一样的,我已经写了几十年了。尼康对它的客户并不友好 而且它也不会变得更友好 尽管尼康最容易的销售是对以前的客户。你为什么要故意为难这位前顾客呢?

尼康继续想知道为什么客户会向富士或索尼泄露。嗯,这也是原因之一。不一定是直接原因,但继续假设顾客忍受尼康认为对自己最好的东西是什么,这是一个巨大的摩擦。它使客户更加关注系统的所有其他属性和支持。哦,第三方维修正在被杀死。哦,承诺的固件更新比预期的时间长得多。哦,他们仍然没有修复关于以前的装备的主要投诉之一。哦,他们又削减了NPS支持人员。最终,所有积累的摩擦都会变得如此之大,以至于人们根本就不买账。

我认为正确的做法是我所说的 "建立一个捆绑"。运送机身,运送镜头。当一起购买和注册时,应用一个即时的折扣。(最后一部分很重要,可以防止经销商在系统中博弈。)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4.279
主题: 6
帖子: 2787
注册: 2008年5月
继续黄雀
算是在我的自留地拍摄了,没有别人干扰
看着黄雀群大快朵颐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4.279
主题: 6
帖子: 2787
注册: 2008年5月
关于立体感的讨论,一直都有,摘录一段我在其他帖子里的回复,我隐去了关于锐化和降噪的部分,非AI的锐化和降噪,只会更平面化,以后会有很多玩法,厂商等着挤牙膏呢。
所谓立体感,是相对目前主流的平面化而言的,现代镜头拼全开就是最佳光圈,场曲什么的统统无脑校正的倾向越来越明显了,尤其是早期适马ART和OTUS,跑分一级棒,在互联网时代确实更容被接受,后来的佳能35L2之类的镜头也开始转向这种思路,尼康也是一样
图转网络,原作者认为镜片数量增多,滥用ED+ASPH是主因 (我并不完全同意这个说法,这个还是跟设计思路有关的),左边50 1.4D右边 50ART,机身为D750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4.279
主题: 6
帖子: 2787
注册: 2008年5月
来了群黄雀,总算迁徙到魔都附近了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4.279
主题: 6
帖子: 2787
注册: 2008年5月
wanlixing 发表于 2021-1-2 22:39
Z系镜头我有24-70 F4s 50/1.8s 351.8s,用得最多的还是24-70,感觉锐度足够了,而且还很便携

这年头连24-200都会感觉锐度足够了,而且同样便携,太可怕了
Thom Hogan现在主推Z口的旅游配置就是14-30 + 24-200,之前的推荐是24-70 F4 + AF-P 730E
之前用D750的时候,让35ART坐冷板凳的是4000买来的24-120F4
虽然配合Z7可以获得200端的最大效益,但我还是推荐使用Z6/Z6II搭配这支镜头,小光圈对高感还是有很高要求的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4.279
主题: 6
帖子: 2787
注册: 2008年5月
realdrbt 发表于 2020-8-28 16:24
Matt Granger灭门了,15年,1 D5 2 D850以下加上15个镜头(包括220)一起送走
灭门贴子看过不少,大多数是无病呻吟的,Matt Granger这阵仗么还真能算是灭门
F口式微到只剩炮,确实只是时间问题,但是Z口实在没法看啊


今天这位老兄推送了新的视频,他又回尼康了,买了两台Z7 II,配齐了大三元,顺便上次灭门的时候220没卖掉,我怀疑上次那个视频是骗点击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3.391
主题: 11
帖子: 1115
注册: 2014年2月
Z系镜头我有24-70 F4s 50/1.8s 351.8s,用得最多的还是24-70,感觉锐度足够了,而且还很便携

realdrbt 发表于 2021-1-2 22:13
Z6风光,用58 1.4搞倒是有妙用
去年整个一年我风光就没怎么碰,弄得14-24S都一直在犹豫要不要买,如果不拍了的话不就没用了么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4.279
主题: 6
帖子: 2787
注册: 2008年5月
wanlixing 发表于 2021-1-2 10:58
顶一张Z6

Z6风光,用58 1.4搞倒是有妙用
去年整个一年我风光就没怎么碰,弄得14-24S都一直在犹豫要不要买,如果不拍了的话不就没用了么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3.391
主题: 11
帖子: 1115
注册: 2014年2月
顶一张Z6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1)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4.279
主题: 6
帖子: 2787
注册: 2008年5月
元旦出去转转,拍个冰,这里一定是无反更好用
24-200现在作为挂机头,完全合格
过去很少用大范围的100%放大去审视这类镜头,现在已经没有问题了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4.279
主题: 6
帖子: 2787
注册: 2008年5月
2020年最后一张图,3年前在杭州随手一拍的鸟,红头长尾山雀
24-120 + D750,飞的真没辙,当时 也不认识这货,所以远远的蒙到一张
今天倒是也在用Z6,这类场景比D750挣扎很多,所以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4.279
主题: 6
帖子: 2787
注册: 2008年5月
转一下自己在别人的帖子里 的回复,作为记录
先是关于无反的优势
单反的分光自动对焦的体系已经到极限了,分光多了对焦弱,分光少了取景器暗,EVF取景器只要你不嫌个头大功耗大,就可以玩出花
整个机械体系的极限也差不多要摸到了,尼康在D5时代就终于摸到了非电磁光圈的极限,反光板联动的体系成本能接受的也就16~20fps
未来的取代关系是明确的,只是这个未来有多远,或者一代全域快门的旗舰就可以赶上了。


续之前说的单反分光对焦的极限问题
自动单反时代,单反镜头的任务书里,最大光圈的极限很长时间都是F5.6,6.3已经是对焦模块灵敏度大幅提升以后的事了
而无反时代,F6.3镜头司空见惯,F7.1甚至F11镜头都已经出现,这就是无反的天然优势,对焦模块不缺光
并非单反镜头用料足,或者技术水平高才是5.6,而是不给你个解决有无问题的5.6自动对焦可能成疑
C/N两家的自动对焦系统,要火力全开,最大光圈F4是起步价,最好2.8,这都是现实问题。
这一点,索尼无反空抢跑了那么多年,脑子还是单反的逻辑。


再是关于尼康Z镜头大,都是我在自己主贴讲过的东西
这根本是需求问题,有啥被迫的。
镜头增大增重的原因无非是要求更高了
你丢一堆高折射上去做过去单反小镜头的套路的话镜头可以做得更小
但是你愿意回到过去轴向色差爆炸的状态么?
58 1.4镜片就很小,代价就是轴向色差肆无忌惮。
引入两片低折射的ED进来后镜头就得增大了,所谓适马黑科技那坨,不就是这么堆出来的?


所以,要体现无反对小光圈的容忍的巨大优势,取景器的画质非常重要,这是目前C/N两家明显领先的地方

飞行中的犀鸟,Z6 + 24-200  DX模式拍摄,开WIDE L的时候取景范围非常大
无反的DX模式没有单反的别扭感,开DX就是全屏,缺点是容易忘记关掉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4.279
主题: 6
帖子: 2787
注册: 2008年5月
拍个刺激的,猎豹冲刺,有隔栅阻拦,妥妥的对到了隔栅上,还好光圈小,缩图问题也不大
电光火石之间以Z6的 跟踪能力要瞬间锁定奔跑中的猎豹是没有意义的尝试。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本帖最后由 realdrbt 于 2020-12-28 01:08 编辑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4.279
主题: 6
帖子: 2787
注册: 2008年5月
今天新硬盘到了,倒数据,比起存储卡忧虑(个人觉得Z7在只能用XQD的时候比较头疼,文件大,XQD卡容量上限只有256G),硬盘忧虑才是问题,叠瓦盘不能买,非叠瓦盘成本更高而且也未必靠谱。

讲一下最近圈子里对50 1.2S的攻击吧。
毕竟这是一支让很多人难堪的镜头,网上那群键摄最近已经发了很多文来抨击这货了。
无非就是那些当初把RF50L吹上天的,以及自家没有 1.2镜头的云用户。
个人的看法,尼康在50 1.2S上没有花大代价堆料,这个定位的镜头该有的料用了也叫堆料?
也许还没到这水平呢,毕竟索尼老吹XA媲美研磨非球,佳能干脆在RF50L上两片研磨非球
玻璃大≠堆料,否则徕卡M怎么说。
这是标头上的一次进步,尼康这么设计了,成像很不错,对手实拍比不上,还能怎样?
打了 太多人的脸,才会招人恨 ,仅此而已。
毕竟我一直观察的结果就是6年来,国内的某个圈子确实在致力于精简相机 厂商数量,宾得、富士、尼康都是清理对象
要不是这个圈子里佳能用户势力同样很大,黑成一家独大也是可能的。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4.279
主题: 6
帖子: 2787
注册: 2008年5月
XDL52 发表于 2020-12-25 19:36
说得好:比如单反意味着落后,落伍这种思想是很神奇的,最起码连D500  D850都没见过,凭着过去模糊的印象杜撰出很多单反的原罪出来。。。。。

单反的短板确实已经出现了,就是分光测光的极限,分光多了对焦强但取景器暗,分光少了对焦弱
在两家的对焦分别独立配置 DSP后,功耗就下不去了,D850的续航并不算好。
但是这是建立在分析层面上的,无反要达到同等级的体验,需要拿出更多的干劲。
在镜头方面,也要分清哪些是短法兰的优势,哪些是大卡口的优势,哪些纯粹只是光学工业本身进步了
单反上新时代的E头哪个都不是自家无反镜头说超越就超越的。
尼康亏在上一代专业和半专业单反做得太好了点,反而阻碍了自家的无反推进。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9.711
主题: 0
帖子: 271
注册: 2004年1月
realdrbt 发表于 2020-12-11 21:22
论坛里现在二极管还是特别多的,要学会忽略这些
比如单反意味着落后,落伍这种思想是很神奇的,最起码连D500  D850都没见过,凭着过去模糊的印象杜撰出很多单反的原罪出来。
我的D850在Z6后购买,先是D750 + Z6,再进D850出D750
Z6对D750是大范围的进步,Z6到D850也是大范围的进步,Z6与D750的差距远小于Z6与D850的差距。
Z6最大的失败是,没有打破我对无反的印象,无反仍然是有很多缺陷的,而且尼康自己还造了很多坑,比如XQD盖子容易自动打开,居然不设计竖拍手柄,相机手柄太小,握稍微大一点的镜头压力就很大,腰平取景可能会突然切到EVF实在失败。
对焦我不满意的是任何模式下都是不可靠的我说的是单点,拍静物,比D750好很多,但跟D850比可靠性没的比,D850拍人像咬住就咬住,Z6人眼追踪显示出来了能拍飞,精度一致,要说颠覆,我觉得 D850对我来说才是刷新三观,上一次,是D3。

所以某些二极管,非傻即坏。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


说得好:比如单反意味着落后,落伍这种思想是很神奇的,最起码连D500  D850都没见过,凭着过去模糊的印象杜撰出很多单反的原罪出来。。。。。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4.279
主题: 6
帖子: 2787
注册: 2008年5月
平安夜街拍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4.279
主题: 6
帖子: 2787
注册: 2008年5月
samuelxy 发表于 2020-12-25 01:12
器材几乎一模一样, 问题是昨天魔都能见度挺差的,都没想过要拿到阳台上去拍。

上海拍摄最佳时间是19号,20也行,21稍微差些,22就距离拉远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7.005
主题: 26
帖子: 1091
注册: 2005年10月
realdrbt 发表于 2020-12-21 20:17
今天的天文大戏
太阳系的超级明星——土星和木星将在夜空上演难得一见的大会合!
木星和土星是从太阳向外数第五、第六颗行星,然而土星比木星要遥远很多,几乎要远上一倍的距离,土星围着太阳走上一圈需要近30年,木星走一圈需要近12年,从地球的角度看,土星和木星每一次相会,要等20年的时间。见一面真不容易呢。
而且,土木每次见面距离也是有近有远,今天的这一次,它们之间的距离达到罕见的——0.1度!
什么概念呢?伸直手臂竖起一只手指,它覆盖的宽度大约是1度,而满月的宽度大约是0.5度。这次土木的距离,只相当于满月的1/5!要知道,上一次它们这么近,还是在1623年的时候,快400年前啦!下一次这么近的土木大会合,要到2080年才能看见。

D850 + 840 + 1.4X + MT2542 + XB3-PRO  勉强拍下  JPG直出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器材几乎一模一样, 问题是昨天魔都能见度挺差的,都没想过要拿到阳台上去拍。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4.279
主题: 6
帖子: 2787
注册: 2008年5月
平安夜
58 1.4最有意思的地方是,我用全开占一半
只有键摄才会认为这支镜头实战只能2.8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4.279
主题: 6
帖子: 2787
注册: 2008年5月
补一下昨天认真看了下以后弄出来的土木极近的图
比jpg直出截取还是要好很多的,勉强一看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4.279
主题: 6
帖子: 2787
注册: 2008年5月
比较重磅的尼康关闭仙台工厂的事情
一点都不奇怪,相机出货大幅减小,再养两个工厂是不合适的,肯定不能关掉主力出货的泰国工厂,那么仙台就必须结束。
反正在此之前,单反只剩D5 D6这条线在日本产了,泰国工厂也用D500和D850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尽管有D600、D810、D750这条线惨痛的教训,但可以认为这是尼康的学费,只不过太高昂了,设计产品的时候考虑到日本和泰国的差异决定了成败,很显然,2012年~2014年的时候尼康做的太差。
倒是Z6 Z7在日本产有点莫名其妙,当时媒体曝光的每月3万台的峰值产能也证明了这是个错误的决定,早该迁走,目前我在Z卡口上只有机身和FTZ是日产(FTZ从2019年就迁至泰国),镜头全部泰国产;单反头主力全部日产,机身泰国产的D850,所以没什么好矫情的,早转早活。

图为泰国产镜头24-200的手持1秒,用K版教过的方式手持相机,挺难的,但是办到了。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4.279
主题: 6
帖子: 2787
注册: 2008年5月
今天的天文大戏
太阳系的超级明星——土星和木星将在夜空上演难得一见的大会合!
木星和土星是从太阳向外数第五、第六颗行星,然而土星比木星要遥远很多,几乎要远上一倍的距离,土星围着太阳走上一圈需要近30年,木星走一圈需要近12年,从地球的角度看,土星和木星每一次相会,要等20年的时间。见一面真不容易呢。
而且,土木每次见面距离也是有近有远,今天的这一次,它们之间的距离达到罕见的——0.1度!
什么概念呢?伸直手臂竖起一只手指,它覆盖的宽度大约是1度,而满月的宽度大约是0.5度。这次土木的距离,只相当于满月的1/5!要知道,上一次它们这么近,还是在1623年的时候,快400年前啦!下一次这么近的土木大会合,要到2080年才能看见。

D850 + 840 + 1.4X + MT2542 + XB3-PRO  勉强拍下  JPG直出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4.279
主题: 6
帖子: 2787
注册: 2008年5月
这两天调查了下Z的出货量
目前知道的信息是国行这边的编号大致是4万不到
根据尼康和佳能在国内仍然是无反比例远不如欧洲的实际情况,大致可以反推出Z6 + Z7的总出货量(指出到经销商层面)应该在40万台左右(FTZ出货量已经超过30万了),不算多也不算少,因为当时莫名的选择了日产,而产能满打满算一月3万台,所以总出货量并不算很丢人就是了。
从Z50开始新机身全部泰国产,天花板算是掀掉了,Z50根据1650的 出货量(超过11万只)判断,仍然不够理想,定位不太妙。
镜头方面24-70 F4大致是20万只不到,50 1.8S相信已经到了6万只,14-30超过4万只,720S都超过1.6万倒是相当受欢迎,其他数据估计:20S一万不到,比预期要好,85S没有更新数字,根据和50S的比较看,超过2.5万只是可期的。
粗略的以50多万台计算的话,对应的镜头出货量在60万上下(网上数据有部分是好久没更新的,要自行脑补),比例太小了,健康的比例至少要超过1.6,所以非Sline镜头太少成为最大阻碍。

深秋  24-200拍摄,今年果断出掉超鸡肋的24-120换这个,相当满意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4.279
主题: 6
帖子: 2787
注册: 2008年5月
尝试下大景深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4.279
主题: 6
帖子: 2787
注册: 2008年5月
刷了一下50 1.2S的访谈,比屋脊的要详细的多
http://photo_yodobashi_com/live/interview_nikon2020/

挑点讲吧,这是个biogon标头,本身值得玩味,所以不要去跟58 0.95凑 亲戚关系了,根本没关系。
PY:产品介绍中说镜片配置是 "对称式",也就是说是Biogon型的,对吗?

原田:没错。 众所周知,蔡司Biogon是一款广角镜头,而且是※※悠久的类型,最早设计于上世纪30年代。 这支Biogon从当时亮度很高、性能很高的标准镜头Zonar 5cm F1.5,发展到亮度高、性能高的广角镜头Biogon 3.5cm F2.8,再发展到性能高的超广角镜头2.1cm F4.5。 Berthelet博士负责所有这些发展。 我曾独自研究了很久,想把它再开发出来,应用到现代镜头上。

PY:为什么是Biogon型?

原田:你确定?这是一个很长的故事,不是吗? (笑)对称镜头的配置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高斯型,它的构造是凸凹型。 另一种是Biogon型,它的配置是凹-凸-凹。 两种类型在视角和亮度上都有各自的优缺点,但无论如何,我认为对称型是唯一的选择。 原因是对称型的图像表面曲率和畸变抑制效果非常好。 这是一个独特的特点。 我在想,如何利用这一点,弥补这类机型的不足,制作出一款AF功能的50mm F1.2,同时也适用于视频。 到目前为止,由于镜面空间的原因,使用F卡口的50mm镜头很难实现凹凸配置,但使用Z卡口,我们可以考虑这种可能性。 我研究了很久的对称型,特别是生物贡型的隐蔽可能性,所以我有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想法。 这就是尼康产品说明中的 "由许多凸透镜夹杂着凹透镜组成的对称镜头组,在光圈前后对称排列,并在前后进一步夹杂着凹透镜 "的部分。 换句话说,使用凸透镜和一系列对称元件是一种巧妙的方法,可以干净利落地纠正畸变,无论是部分还是整体镜头,都不会花费过多的精力。 当然,其实我对高斯型也研究和尝试了很久,虽然它适合用相对较少的镜头实现一定的性能,但我觉得要实现很高的性能是有限度的。 看到结果后,我决定选择Biogon型。

PY:对了,你是怎么决定镜头配置的?这是一切发展的起点,所以你要花很多时间去思考,不是吗?

原田:不,通常我需要三天才能有所谓的灵感闪现(笑)。 我在之前的采访中提到过,我们在研发AF-S NIKKOR 24-70㎜ f/2.8E ED VR的时候,也是花了三天的时间,才在休会中提出了VR的主意。 再这样下去就很难集中精力了(笑)。 当然,为了做出一个正式的决定,我们会收集客观的数据,从各方面进行考察,以做出最好的选择,但通过十年的独立研究和三天的短期决策,我能够确定高斯型和Biogon型哪个最适合满足 "最高画质"、"静音高精度AF "和 "考虑视频 "的要求。 在我心中,我已经找到了答案。 然而,如果这是一个F卡口,我会给出一个完全不同的答案。 至少,我认为我不会考虑对称的模型。 我们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是因为Z型支架的原因。 顾名思义,对称镜头的前后镜头配置是对称的,光圈在中间,前后镜头组的特性平衡,我们称之为 "动力安排",应该是平衡的。 如果是F卡口镜头呢?无论前镜头的直径有多大,功率有多大,如果后镜头组的功率仍然很小,就无法实现前后镜头的平衡。 那么你就不能利用这种镜头配置的优势。 同样,这种新型镜头之所以能够实现,是因为我们能够充分利用Z卡口的大光圈。 现在我们可以用Z卡口的大光圈和短法兰背面进行设计,这意味着我们拥有※※上最有利的光学设计条件。 换句话说,我们走在摄影镜头开发的最前沿,这是一种在这些条件下特有的镜头类型。

PY:把原本设计为广角镜头的Biogon型镜头做成50mm镜头,是不是很困难?

原田:我已经跟你说过了,我们有很多改进的想法,所以从一开始我就有信心能把它做好。 而且以尼康的镜头设计方法,我们可以相当快地进行基本设计。 这并不难。 真正难的是AF机构和制造的对位,以及画质的微调。 中野会解释机械原理,那么我们就来谈谈光学性能吧。 我在设计这支镜头时,大部分时间都是为了实现 "锐利而柔和 "的成像平衡。 我不太喜欢所谓的 "紧缩 "成像。

PY:我明白。 对我来说也是如此。

原田:很久以前,我刚开始做这份工作的时候,有一位特别擅长设计超远摄镜头的前辈跟我说:"图像之所以看起来很脆,是因为畸变没有得到正确的修正。 一个好的镜头有一个柔和的图像。 当时,我并不怀疑酥脆的画面是完美对焦的标志,所以我想知道,这到底是什么意思? 我想。 但在五、十年的镜头发展过程中,我渐渐明白,这就是他说的意思。 所以这一次,我决定回去看看他当时到底说了什么。 我想用这支镜头证明,只要认真解决每一个小问题,而不是用蛮力,就能获得锐利但柔和自然的图像,让人赏心悦目。

PY : 乍一看,紧缩的画面似乎很好拍,不是吗?

原田:但其实不是。 虚化也是一样的道理。 "失焦 "和 "虚化 "是有区别的。 如果你把一个脆硬的主体放在一个大而乱的虚化之上,然后说:"好了! 我不认为这是一种立体效果,因为它只是分别显示了图像的两个极端。 重要的是中间的东西,连接两者的东西,以及连接的质量。 你买的镜头不便宜,所以我们不能给你一个便宜的图像。 你不能只是说:"好吧,这是f/1.2,所以让它这么好。 我觉得我必须要自豪地说:"这才是让你真正有立体感的镜头的样子。 顺便说一句,我的资深同事对我说:"我的前辈总是对我说,他们想用最新的技术做出一个伟大的50毫米镜头,而我们的这个镜头已经实现了这个目标。 这让我非常高兴。

PY:即便如此,你是如何得出这个方案的,把Biogon型发展得更亮?

原田:你同意吗?其实,有人说,Biogon是 "20世纪与青霉素一样的伟大发明"。 如果是这样,那我觉得这是21世纪的一点进步。 我只是对自己说了这句话,但我已经被带偏了,对不起(笑)。

PY:(笑)所以你真的为自己的作品感到骄傲?

原田:目前,我认为它是世界上最明亮的Biogon型。 它的精度也很高,它支持适合视频的AF。 这就是贝尔泰尔博士给后人做的功课,"让Biogon变得更好",近70年后,我想我们已经成功提供了其中一个答案。它是这样的。


原田:对于一个光学设计师来说,50mm是一个非常特别的镜头。 这是非常困难的。 ※※上,它被称为 "标准镜头",也是很多公司所珍视的焦距。 不过,从设计的角度来看,相比广角镜头和长焦镜头,视角、畸变的出现方式以及可以使用的镜头结构都是半成品,并没有一个确定的版本。 也许正因为如此,到目前为止被广泛使用的高斯型镜头往往被认为有一定的像差,这是50mm镜头的典型特征。 因此,我们收到了使用过这支镜头的人的反馈:"就像长焦一样"、"就像用中画幅相机拍摄一样"、"3D效果非常棒"。 另外,在样板图发布当天,客户表示很惊喜,看到这些评价,我也很高兴。 这正是我们的目标,我很自豪,我们用这支镜头为50毫米镜头开辟了新的天地。 但同时,我也不认为镜头有优劣之分。 换个说法,就像看书一样。 即使一本书在评论中受到赞扬或批评,你对它是否感兴趣也是完全不同的。 当然,我希望你能买下并使用这支镜头。 请买吧,请买吧! (笑)。 但Z卡口也是可以使用各种镜头的转接头的卡口。 如果你试用一些老镜头,你可能会发现一些新镜头所没有的东西,反之,你会更加感受到新镜头的美。 能这样享受个性而不是优越感,是一种奢侈。 如果把它比作阅读,那么 "读镜头 "就可以同时欣赏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 这就是我想说的,这也是我今天带着旧相机和镜头的原因(笑)。 (笑)不管你用什么镜头,如果你最终拓展了你的摄影世界,丰富了你的日常生活,作为一个涉足摄影界的人,我再高兴不过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4.279
主题: 6
帖子: 2787
注册: 2008年5月
论坛里现在二极管还是特别多的,要学会忽略这些
比如单反意味着落后,落伍这种思想是很神奇的,最起码连D500  D850都没见过,凭着过去模糊的印象杜撰出很多单反的原罪出来。
我的D850在Z6后购买,先是D750 + Z6,再进D850出D750
Z6对D750是大范围的进步,Z6到D850也是大范围的进步,Z6与D750的差距远小于Z6与D850的差距。
Z6最大的失败是,没有打破我对无反的印象,无反仍然是有很多缺陷的,而且尼康自己还造了很多坑,比如XQD盖子容易自动打开,居然不设计竖拍手柄,相机手柄太小,握稍微大一点的镜头压力就很大,腰平取景可能会突然切到EVF实在失败。
对焦我不满意的是任何模式下都是不可靠的我说的是单点,拍静物,比D750好很多,但跟D850比可靠性没的比,D850拍人像咬住就咬住,Z6人眼追踪显示出来了能拍飞,精度一致,要说颠覆,我觉得 D850对我来说才是刷新三观,上一次,是D3。

所以某些二极管,非傻即坏。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2)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4.279
主题: 6
帖子: 2787
注册: 2008年5月
对Nikon Z的画质评价个人有个观点,就是Z的JPG降噪和锐化设置很有问题,数码味很浓,非常难搞
如果是RAW,作为从2018年发布就跟到现在的用户,至少在LightRoom里看到过三个版本的解RAW状态,具体因为我不可能把Z6退回1.0版开始验证了,直接说结论吧。
早期的ACR解早期的Z6 Z7照片,尤其是Z7的时候,噪点消除开的太高,你没看错,ACR解当初Z7的RAW开了很强的降噪
导致我对Z7画质判断一度有问题,自行调整降噪后问题解决。
中期,大致的时间线是3.0版固件以前,Z6的RAW解开后自动载入你拍摄时候设置的优化校准,跟自家软件效果一样了,而且降噪默认关闭,属于最接近拍摄时看见场景的时代。
现在解RAW的结果跟用单反时候差不多了,默认为adobe颜色,跟单反的区别是,单反不会自动勾上移除色差,我这边信息只更新到D850,D6和D780怎么样不清楚。

要表达的意思是,如果你用2018年的ACR解RAW的结果来衡量Z6 Z7的画质,那就是与现实情况严重不符。

Z6 + 24-200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回复主题: 我的尼康双修笔记---180-600就位,55倍手持单筒达成
功能受限
游客无回复权限,请登录后再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