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关于古典音乐之我见 [主题管理员:Jdai]
正序浏览
主题图片汇总
主题内检索
浏览:145654 回帖:2504
游客没有回帖权限
泡菜
泡网分: 27.974
主题: 5
帖子: 575
注册: 2004年1月
说起瓦格纳的大部头
总让我想起日本歌舞伎的名作《假名手本忠臣藏》
这部作品名列日本《歌舞伎18番》之一
是根据日本三大复仇故事之一的《赤穗浪士》的史实改编创作而成
作者是二代目竹田出雲,三好松洛,並木千柳等三人
最早是创作的是人形净琉璃(木偶戏),然后才移植到歌舞伎上
这部戏一共有十一幕之多
全部完整的表演下来大约需要17,8个小时
比瓦格纳的《指环》还要长多得多
实在是让人惊叹
这部戏故事情节非常精彩
人物动作表情非常有看头(音乐性就差了少少了)
可惜我只看过其中的三幕
看来也许此生都不可能看完全戏了
遗憾!

日本歌舞伎是日本三大传统音乐表演艺术(能,狂言,歌舞伎)之一
融音乐、舞蹈和故事于一体
强调戏曲效果的姿势、动作、眼神
以及它的摆架子、玩特技和夸张的出场、快速的换装、神奇的转变等等
素来和中国的京剧并称为“东方艺术传统的姊妹花”
晚清诗人黄遵宪在《日本杂事诗》中赞美道
“玉萧声里锦屏舒,铁板停敲上舞初,多少痴情儿女泪,一齐弹与看芝居。”

下面是关于《赤穗浪士》的史实部分

1701年3月10日东山※※的特使来到江户,3月14日特使将返回京都,返京之前,特使要到德川纲吉将军家作礼节上的拜访。德川纲吉要将准备好的礼物让特使带给※※。因此这天对德川纲吉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一天。
1701年3月14日上午11点左右,朝臣排列在下,仪式快要开始时,事件发生了。事件起因于播州赤穗(现在的兵库县赤穗市)的藩主浅野内匠头长距(35岁)对高家的家主吉良上野介义央(61岁)说,“你还记着这之前的仇恨吗?”说后就拿刀朝吉良砍过去。吉良虽挨了几刀,但刀伤不深。正当浅野还想继续砍时,其他的人把他按住。
至于为什么浅野要讲这样的话,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德川纲吉对在这样重要的日子里发生这种流血事件非常气愤。德川纲吉命令浅野剖腹自杀,断绝浅野的家,然后没收领地,剥夺所有的播州赤穗藩士的俸禄,让浅野的弟弟闭门(=不能作为藩主,解散了藩国)。而对吉良却没有任何处分。
浅野剖腹自杀。死前唱到
“风吹花飘落,春色可可。奈何奈何。”
当消息传到赤穗时,赤穗的藩士大吃一惊。藩士们考虑
. 对幕府开战
. 集体剖腹自杀,要求对吉良处分。再要求浅野的弟弟不闭门。
. 也不开战,也不自杀,按命令将城交还幕府。
但最后结果是,4月19日按命令将城交还给了幕府。藩士们现在成了浪士。在浪士中间,认为替家主报仇是武士的大义,也有人认为看看情况再说。
吉良知道情况不好,他向幕府提出隐居。隐居就是辞职,这样一来幕府就不可能对他处分了。12月11日幕府同意了他的请求。
浪士们看了看情况,复门的可能性好象没有了。因此他们下决心报仇。这时参加的浪士有130多位。但有些武士由于有各种各样的原因--譬如萱原三平的父亲在朝当官,他知道这样做会影响他的父亲,感到苦恼,就自杀了--这样人员减员。1702年7月28日他们正式决定了讨伐,但参加的人减到47人。
1702年12月15日清晨,下着雪,他们开始讨伐。战斗进行了2个小时左右,吉良被杀。幕府为了维持法治,让武士们自杀。这是武士们在参加讨伐之前就已做好的心理准备。武士们集体(注)剖腹自杀。
世间把这些人称为义士。这些武士受山鹿素行的影响很深,山鹿素行提倡“武士道”,他认为这是“武士”的最高道德表现。作为“士”来讲,当然应该有道德规范,就像做买卖有道德规范一样。这种“士”的道德规范,一直影响着日本社会。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27.974
主题: 5
帖子: 575
注册: 2004年1月
引用:同样,51年贝鲁依特的贝九,EMI的“20世纪伟大录音”系列就远远好过“参考”系列。

没听过“20世纪伟大录音”里重新处理的51贝九
手里有“参考”的和日本东芝EMI第一版
东芝EMI这个版本感觉处理的很好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37.645
主题: 6
帖子: 1515
注册: 2003年7月
原文由 jdai 发表
再来一篇转自天涯的文章,相信音乐烧友和音响玩家都有兴趣。作者“十月石”。

《听到唱片中的杂音,幸还是不幸》
  
  


这位老兄如果能从自己的音响上听到那么多“杂音”,至少说明他的音响非同一般。至少几十万,或者是用耳机,或者是每次都专门调整音响,调到听出那个杂音为止。然后再换张碟,重新再调,,,,,也是个乐趣。

还有能听出乐谱掉到地上的声音,,,,,等等。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65.664
主题: 132
帖子: 15240
注册: 2005年3月
再来一篇转自天涯的文章,相信音乐烧友和音响玩家都有兴趣。作者“十月石”。

《听到唱片中的杂音,幸还是不幸》
  
  施纳贝尔+瓦尔特演绎莫扎特第二十二号钢琴协奏曲,多么令人期待!演绎的确精彩,录音尽管糟糕但我还能接受。可是没过多久便间歇性地响起“咯噔咯噔”的声音,到了第三乐章“快活似神仙”的段落居然有人在讲话。这多少影响了我的聆听。喜欢老唱片与现场录音,屡屡听到杂音在所难免,此幸耶?不幸耶?
  
  本人听乐经历有限,听到过的杂音也不多,有点印象的大概罗列起来有这些:
  
  一、来自唱片制作:
  底噪:数码录音开始前基本上所有录音多多少少有一点,更早期的录音还有一些毕毕剥剥的声音。我听到过的一些LIVING STEREO系列的唱片,底噪都还有点多,但我还是认为这些唱片是还录得相当好的。
  
  黑胶转制为CD后的盘片转动声、炒豆声:只要不是太响,我都基本能接受,还可以当自己在听LP,以CD之价而享受LP之独到韵味,亦是一乐。第一次听到这种杂音是在魏因加纳指挥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的第四乐章,背景中沙沙声有节奏地起伏着,仿佛也融进了音乐之中,大有时光倒流之感。
  
  刘雪枫认为,单纯用电脑技术将这些噪音抹掉,会使得每件乐器都很孤立地凸显出来,就像没有肉的骨头,噪音其实便是将这些骨头连在一起的肉。噪音是老唱片时代的灰尘。
  
  
  还有些非古典类的唱片,制作时里面也故意用上一些炒豆声,以达到某些特别的效果。
  
  
  二、艺术家导致的声音:
  哼唱声:如古尔德,经常自成一声部,我倒是挺接受的。
  
  叫喊声:如托斯卡尼尼(最著名例子的恐怕是他录制的《艺术家的生涯》,他那沙哑的嗓音在高潮处不自觉地挤进了留声机,情景也挺动人)。
  
  提琴分句处的呼吸声:卡拉扬的弦乐组感觉这种呼吸声特别多?不过也是若有若无的。
  
  翻谱声:卡拉扬:DG西贝柳斯《忧郁圆舞曲》全曲开始大约四分之一处,有两三下,我感觉这样倒增加了点生活气息。
  
  演奏吉他时指尖滑过琴弦时发出的尖叫声:塞格维亚坚决反对去掉这些声音,他认为音乐并不会受到这些杂音的影响,它们会与音乐共存。
  
  钢琴踏板声:许斐平在雨果留有一曲《致爱丽丝》,可以听到钢琴踏板声,有如人的心跳声。在一套中高音突出的组合上,可以听出毡毛的质感。据制作人老易说,话筒贴在了钢琴反射板上,就录出了此番效果。斯人已逝,唯闻斯人手脚并用的用心演奏。
  
  还有一些所谓发烧碟将吹管乐手和歌手的呼吸声、口水声作为卖点,看来,有些时候,杂音比音乐还重要。
  
  三、现场观众发出的:
  咳嗽:据说有刺激演奏的作用,是对台上艺术家的一种“响应”(!?)
  
  不当的掌声:有打断艺术家创作之嫌的掌声。如2003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邀舞》。而有些掌声在演奏最后几个音符响起时出现,我倒也不太在意,如霍罗维茨与丈人合作的现场《柴一钢协》。
  
  喷嚏:98年柏林除夕音乐会《帕格尼尼狂想想曲》,大概是第六变奏处。当年这个录音听的遍数太多,以致我后来每次不论听什么版本,听到这个地方都会想起一记喷嚏声。
  
  躁动:97年穆蒂指挥维也纳新年音乐会,CD2第九轨有一下枪响,震动全场。尽管音乐还在继续,但观众已无法平静。
  
  讲话声:爽性是如市井之嘈杂了,听着听着也便适应了,只当自己在市中心广场听演出。最吃不消还是一片寂静中,正听得神游天际,猛地窜出几声人语,一下子如黄粱美梦破灭,让人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四、风衣录音中的话筒因为振动而发出巨大的金属声:如大嚼特脆薯片。
  
  五、录音场地外的杂音:
  金斯韦大厅下的地铁声:一不小心录进去的地下火车声,居然也成了DECCA公司一张竖琴专辑的卖点。朋友,你的音响好不好啊?你能听清这张唱片中的金斯韦大厅下的地铁声吗?恭喜你,你的音响很牛啦!(关注DG的朋友一定知道柏林耶稣※※大教堂是一个相当有名的录音地点,据说上面经常飞机光顾,不知有没有朋友听到过飞机声没有?我是从来也没有。)
  
  鸟叫声:哈斯姬尔为DG录制莫扎特第十九钢琴协奏曲,一开头录进了几声鸟鸣。唱片公司因此把这段录音剪掉重录。哈斯姬尔对此闷闷不乐。
  
  高射炮声:兰朵夫斯卡于1940年3月8日至9日在巴黎录制的斯卡拉蒂《E大调奏鸣曲》Kk492,其中似乎可以听到远处打雷般的声音,其实是高射炮发出的轰鸣。其时正值德国人进攻法国,这位高贵的女艺术家因为不愿意放弃教学而留在了巴黎。
  
  我的初步结论:不是所有的杂音都没有音乐的生命力。但也的确有相当不少的杂音是反音乐的。而如蒸馏水一样的纯净无染的录音不见得一定会多少音乐性。有时候,杂音也能成为唱片的卖点。当然,对我来说,冲着1940年3月的那些炮声,我非常愿意掏钱购买兰朵夫斯卡在巴黎录制的Kk492。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65.664
主题: 132
帖子: 15240
注册: 2005年3月
山外有山,天涯网站的古典音乐论坛这两天吸引了我。海纳百川,林子大了总归能找到好鸟。下面转贴的这位网友名叫“守望古典”,他的妙文终于突破重重水贴,进了老人家我挑剔的法眼。

《不谈音乐之一:莫扎特也不想长大?!》

听音乐,尤其是古典音乐,有听“龄”一说,一般来说,听龄越长,水平越高,这是常理。掐指一算,我的“听龄”竟已达十五虚岁。按古人的说法,这是“舞勺”之年了,我不知道这“舞勺”什么意思,大概如老家方言:“有两把刷子”之意吧,表扬某人有点本事时,老家人常说:“某人做某事还真有两把刷子!”。
   “你的音乐欣赏水平一定有两把刷子了吧?”,有人这样问我。但不怕你笑话,要说音乐水平,我其实连一把“刷子”都没有,基本还处于“零”岁状态,或者,顶多一岁!这样说决不是谦虚。
   波兰作家显克维奇《音乐迷扬科》中有个小扬科,万物发出的声音入耳皆为音乐;为了偷一把小提琴而至送命;小杨科应该是我们这些乐迷的头子了。在现实生活中,肯为音乐赴死的超级FANS恐怕为数不多,但爱乐成瘾、成癖乃至成痴的应该不少。我对古典音乐的热爱,虽不及小杨科的万一,但也有点成“瘾”了。几乎每天晚上,我最少要听上一个小时,多的时候两三个小时。为了听好音乐,我省吃俭用置了两套音响,家里一套,宿舍一套,这还不够,另外还有两台CD随身听以备不时之需;古典CD碟也有百多张,基本涵盖了多数的音乐作品。音乐对我,不但是种享受,也如吃喝拉撒睡一样成了一种生理需求。无论阅读、写作、学习,我都会放上一张CD,让音乐在耳边闹上一闹。如果哪天缺了音乐,耳朵就会如鲁智深所云:淡出鸟来。
  前几天,突然在办公室听到电脑里播一首交响乐,这个叫阿霞的姑娘是个歌迷。播放的的这曲调很美妙,也很熟悉,可就是想不起作品名。幸亏阿霞提醒,才知是莫扎特的交响曲第40号。原来,她听了SHE的《我不想长大》(由40号交响曲改编而成),觉得不错,就找了原曲来听,一不小心,一只脚就跨进了古典乐“门”。这首入门曲目,我1996年还在乡下工作时就听过的。当时少说也听了有十几遍,怎么就把它给忘了呢?看来,这“门”我是入了十五年了也没进去,还不如阿霞呢!
   一方面,这跟“细胞”有关,我的“那种”细胞少之又少,甚至没有。另一方面,跟我的态度也有关,多年来,我对古典音乐不甚恭敬,从没把它当作是一种“雅”兴,也很少跟人“雅”谈,更没有写过什么“雅”文。非但如此,我还相当“恶俗”,在我眼里,它只是一种娱乐。跟打麻将、看电视没什么区别。我平时听音乐的态度及其不端正,很少专注地听,总是要在听音乐时干点什么,要么读书,要么聊天,要么学习。并且姿态不雅,有时半躺半卧,有时甚至赤身裸体,反正怎么舒服怎么来。对于一般的乐理,我也没什么兴趣,什么主部主题、副部主题、呈示部等等,我一概不懂;至于一首乐曲是哪个指挥家指挥、哪个乐团演绎的、哪个年代的版本,我也不是很关心;我基本上像一头胃口很好的牛,很少挑食,有什么草吃什么草;协奏曲、交响乐、歌剧、室内乐,样样通吃;古典派、浪漫派、印象派,我一概不拒绝。不但如此,我还喜欢反刍式的听法,这也是“细胞”少所至,许多作品,如果不是一听再听,我是很难品出一点味道来的。对音乐如此的“大不敬”免不了遭到“报应”:一是导致“消化力”甚差,基本上是吃什么拉什么,难以理解音乐的内涵。二是水平低,不可能有自己的见解,要我谈某部作品的优劣得失,不管听得多么烂熟,也说不出个道。 “好听!”,或者,“不好听!”——这就是我评论一部作品的最高的标准。
   但这也有好处,那就是把音乐当“物质”,充分享受它带来的快感,而且不费脑子。对我这种既没品位又没时间的人来说,这是再合适不过了。因此,我可以自豪地说:我享受音乐十几年了。当然,与小杨科比,这种享受还远远不够。小说中说:“有一次,人家派他去干活,让他扬粪,风吹着木杈,他也认为是在奏乐”,试想,如果扬粪都能当音乐享用,又有什么不能呢?
   前个星期六回到家里,我女儿正和她的小表弟星星在客厅里玩耍,电脑里播放着SHE的《我不想长大》,小星星还不到两岁,听到歌声,嘴里含混不清地跟唱着:“我不想长大,我不想长大!”,一边唱还一边舞,陶醉之极,尽享40号交响曲带了的快感。有朝一日,如果他精通了音乐又会是什么样的情景呢,他一定会很生气,甚至要骂一句:“SHE什么玩意,胆敢糟蹋莫扎特!”。那时的他,面对同样的40号交响曲,会因为拥有十几个版本而无所适从,会为某支乐团的演奏没达到听音要求而大为光火,会因为某个细节处理失准而大为扫兴,此时,烦恼大于快乐,音乐也就偏离了它的本原了。
   《五灯会元》里有个尽人皆知公案——唐代青原惟信禅师曾道:“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其实听古典音乐何尝不是如此,当我们还处在童稚状态时,音乐只是音乐,不过一种让耳朵舒服的“色”而已。当我们有一定“水平”时,正是“亲见知识”的层次,音乐却不再是音乐了,它承载了太多之外的东西,什么文化啦、思想啦、流派啦,也就走向了“空”。当然,按《心经》所云,“空不异色”,最高层次还是要“得个休歇处”,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音乐还是音乐,并无别的挂碍。
   既然终点最后又要回到原点,作为一个庸众,我们不妨偷个懒,就地“休歇”,不要长大的好,尽享音乐带来的快感,这样,不也妙哉!何况,你看莫扎特的长相,一副典型的娃娃脸。再听听他的音乐,甜美而又纯净,一定是从孩童般纯净的心灵里流淌出来的。莫非,莫扎特也一直不想长大?

《不谈音乐之三:在“四季”里“浇粪”》

  写下这个题目时,我被自己吓了一跳,这会不会太……“那个”了一点?
  禅宗里有个 “干屎橛”的公案。文偃禅师对问法者,每每答以:“干屎橛”。他把清净的佛法同干屎橛拉扯到一起,旨在打破参问者对清静的执见,使之恍然开悟。我把维瓦尔第的《四季》与浇粪扯到一起,先给自己戴顶“高帽子”:主要是想东施效颦,向文偃禅师讨点禅法,破除大家对古典音乐高雅的“执见”。波兰作家显克维奇在《音乐迷扬科》里说:“让他扬粪,风吹着木杈,他也认为是在奏乐”。突然想起多年前我也曾经在维瓦尔第《四季》里给蔬菜浇粪,这感觉也是蛮受用的。不妨加点“味精”,给大家描述一番:
  夕阳西下,菜园里花鸟草虫均镀上了一层淡淡的金色;远处青山四围,河水荡漾;近处一二农妇在锄草,身影婀娜;空气中飘荡着维瓦尔第的《四季》;我在其中奋力扬勺,浇粪。
  用文字一描,看来还真有点“味道”了。十年前,我身临其境的时候,还真没想到诸多“诗意”。现在回忆起来,却也相当“唯美”。没想到“浇粪”这等低俗的农事,配上维瓦尔第《四季》做背景音乐,谁敢说不雅呢,看来世上没有绝对的俗,也没有绝对的雅。
  1995年,我在内地一个偏远的小镇,做一份被工人老大哥们戏称为“鸡公”的工作。大家这样叫,主要是“机工”(机械工程师)与“鸡公”谐音。我所在的单位是个电力企业,也就是所谓的“电老虎”。当时,我们的家属大院距离镇上有两公里远,处于风景不错的云水河畔。那确实是个开门见山,出门见水的好地方。当时单位实力雄厚,围了几百亩的地作为家属区,但家属楼却不过十多栋。我居住的楼房一共六层,我家住在二楼,前面就是一块巨大的荒地,大概有几十亩之多。
  “我准备向李阿姨学习,挖一块地,种点蔬菜!”
  有一天,吃过晚饭,妻子一边收拾碗筷,一边这样突发奇想。但我并没有把这当回事。你能开垦种菜?我还能女娲补天呢!妻子出身干部家庭,身材娇小,虽不能说养尊处优,但农活是绝对没有干过的,平时杀鸡都要委托楼下的李阿姨代劳。
  不知道从那天起,种菜的风潮开始在家属院里流行起来。始作俑者就是我楼下的李阿姨。这个从小在农村长大的女老师,下了班闲不住。刚搬来不久,就在门前荒地开垦出一块菜地,小白菜、萝卜、茄子样样碧绿可爱,微风一吹,小手一招,挠得一伙城里来的少妇“春心”荡漾。先是阿芳,这个腰细臀翘的“先锋派”下海,邻着李阿姨的菜地,也挖出一块巴掌大的土胚,歪歪扭扭地挤了两排小白菜,虽然黄蔫蔫的,有点营养不良,但这也成了她象征能干的美谈。接下来,是“钟大娘”,一个三十多岁仍风韵犹存的美女,开垦出一块巨大的“自留地”。如果按她的宏伟计划种满蔬菜,估计够一个排的士兵享用了。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有一天,赴墟回来,妻子菜篮子里果然多了一包种籽。然后,借了阿芳的锄头、钟大娘的镰铲,妻子每天下了班就“挖山不止”,快赶上愚公了。功夫不负有心人,不久我家的菜地终于成形,就在楼下三米开外,两垄土,三行芽,茄子,四季豆,苋菜等各种时蔬样样不缺。
   “快下来,该给菜地浇粪啦!”妻子在楼下喊。
  星期天下午,才从梦中醒来,我正躺在沙发上阅读,音响里正播放维瓦尔第的《四季》。妻子挑着一担粪水,踉踉跄跄地从楼下走过,小蛮腰一扭一扭的。“腰断喽,腰断喽”,老卢和几个同事故意站在阳台上吆喝。我有些过意不去,又有些不舍。不行,还是去吧。妻子喊第三次的时候,我便在“春天”中伸了个懒腰,把音量调到最大,然后跑下楼,接过妻子的担子,在“夏天”中迎着夕阳,和着欢快的节拍,迈着坚定的步伐,向妻子在楼下开垦的处女地迈进。然后,在“秋天”中扬起了粪勺,在“冬天”开创了在《四季》里浇粪的伟大创举。
  诸位看官,您老以为,这样在《四季》里浇粪俗吗?

《不谈音乐之五:巴赫里没有“味精”》

  这个星期,我在听巴赫的6首小提琴奏鸣曲。关于巴赫,我所知甚少,以前关注也不够。听这6首“小奏”,起因是网上有评论说,它们技巧高超,是小提琴演奏家难以逾越的“珠穆朗玛峰”。对一个偏爱小提琴的乐迷来说,这很有吸引力。听古典音乐的人都有点象登山爱好者,总是这山望着那山高。以“珠峰”的海拔高度来诱惑我,又怎能抵挡得住呢?于是急忙弄了两张CD来听,不管三七二十一,反正封面上是写着“Six sonanas for violin and Harpsichord”。我一连听了六个晚上,每次三四个小时,还远没听够。
  刚开始,还真没听出什么名堂,只觉得每一首都有些雷同,慢—快—慢—快地周而复始。巴赫的音乐,不会有“味精”,不下点功夫,让耳朵吃点苦头,是难以品出真味道的。连听三晚,果然小有收获,总的感觉是:慢乐章象林荫里的小道,虽然有一点暗淡,但舒缓有致。快乐章呢,应该是阳光充足,莺歌燕舞,一幅暖洋洋的景象。到第四晚,好家伙,开始有些着迷了。具体表现是:乐曲一响,手会情不自禁跟着舞蹈,脖子也有扭动的冲动,这说明“巴赫”开始在头脑里起化学反应了。此后,每听一次,都有会有新的风景,让我意犹未尽。
  昨天,经网友提醒,才知道此“小奏”(BWV1014)并非彼“珠峰”(BWV1001)。不管怎么样,它的高度,在我心中早已经拔地而起,壁立千丈了。不知道听那座真“珠峰”会怎样,实在难以想象出它的高度了。巴赫的音乐总是这样,初听的时候,会觉得淡如白水,这六首小奏如此,过去我听过的双小提琴协奏曲(BWV1043)也是如此。其实,这是一个“骗局”,听多了,你会觉得它每个小节都是一段风景,每个音符都是一座奇峰,但不知怎么回事,听着听着,整首曲子又返朴归真,趋于平淡了。
  菜根谭云:浓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关于这一点,过去吃过的一次青菜粥也可以印证。
  前年,回老家过年,约了几个朋友一起拜访老朋友Y老师。晚饭前,Y师母搞民意调研,笑问:“大家想吃什么?我来做!”,众人想了半天,也没有什么结果。连日来,大鱼大肉,正油腻得慌呢。倒是某君灵机一动,指着菜园中碧绿茁壮的大青菜,突口说:“青菜煮稀饭”,随后又补上一句:“不要放味精哦!”,平时上馆子,味精泛滥成灾,吃点原味的东西也不容易,所以某君要重点强调一下。过了个把小时,带着淡淡青菜味的热气由厨房里升腾而出,几分钟后,青菜粥就端上了桌,满满一大盆,颇为壮观,与之相比,满桌的鸡、鸭、鱼、肉倒成了陪衬。大家缩脖啜之,嗖嗖有声。酒足饭饱之后,无不交口称赞:啧啧,这粥,这味道,鲜!所以,至今记仍忆犹新。
  我这老友,是个作家。虽然被大家尊为Y老师,却非常谦和,没有半点架子,行事为人也相当直扑,甚至近于天真了。记得多年前,坐在他书房中,谈到老死,Y老师自嘲,要赤条条来,赤条条去。又指着靠墙的一架书,说:“死了,没有别的留给你,就这堆书吧”,接着,又很认真的补充:“我会写下遗嘱的!”。书虽不是很多,也多陈旧不堪,但这句话,令我感动至今。
  今天写巴赫的这六首小提琴奏鸣曲,便想起这锅青菜粥以及由此牵出的一段友谊,总感觉三者之间似乎有些关联,又似乎没有。于是把它们记录下来,留待以后好好品味。

《不谈音乐之二:落魄的竹笛》

      上中学时,每晚9点多下自习,走到林业局家属大楼的楼下,就能听到一阵笛子声。几年来,他老是重复吹同一首曲子,很少更换,也很少中断,还特别准点,吹得我都替他发腻了。
      这个吹笛子的“怪人”就是老叼。
      老叼人很孤僻,三十了也没结婚,是县里著名的三大光棍之一。除了吹笛子,也是制作笛子的高手。据住老叼楼上,也是我的同学的阿泰说,老叼房间里,整整三面墙都挂满了各种各样的笛子,横的、竖的、粗的、细的,最粗的比我们的胳膊粗,最细的比小指还细。不过,阿泰素来爱吹牛,他的话打个5折也嫌不够。倒是叼母称:“笛子就是他的命,他的命就是笛子”应该有一定道理。
      我高三毕业那年,老叼出了一次绯闻:经人介绍,他跟一个姑娘恋上了“爱”,对方是个乡下人,眉眼倒也不丑。处了不到一个月,就结了婚,可结婚一个月,就离了。在1986年,这可是石破天惊的事儿。有一种传言说那女人妨碍了老叼玩笛子,所以被老叼毫不留情休掉了,当然,也有人说老叼那方面不行,总之,这段婚姻维持不久,从这事也能看出老叼对笛子的痴迷。
      对老叼一直只有耳闻,参加工作两年后,终于见到他本人。起因是县里搞汇报演出,临时组个职工业余乐队,我弹电吉他,吹长笛的,就是老叼。
      老叼中等个,瘦,秃顶。其实没有想象的那样难于接近,相反,人很随和,话不多。在乐队里,老叼才是真正的高手,笛子已经吹得炉火纯青,跟我们这帮于业余选手差了不知多少个台阶。尽管水平高,但老叼从不摆架子,演奏特别认真,往往一句插曲反复练习几十遍。跟他聊天,除了笛子还是笛子,听他的口气,好像不太把一些演奏家放在眼里的。
      汇报演出后好几年,就再没见过老叼了。
      有一天,我走在街上,背后有人叫我一声,回头一看,是老叼。他穿了身笔挺的西装,几年不见,变化不大。通过交谈,我才知道,他调到地区党校工作,于是邀他到我家小坐。谈着谈着,自然就说起笛子。
      “你还玩笛子吗?”,我问。
      “哦,不玩了,早就不玩了。”他说得很平静,倒是我觉得意外。
      “真的不玩了吗?”我追问。
      “哎哟,那玩意又不能当饭吃!”老叼的嗓门提高了两度。“嗨,那些竹子,送人的送人,烧的烧,留它们霸地方,又不值几个钱。我现在做古董生意,收古董,哎,你有没有什么好古董介绍,我给你回扣,回扣,真的”……
      “竹犹如此,人何以堪”,看来,老叼最知个中滋味。
      再说黄。
      黄是我过去的同事,一个仓库保管员。他眼睛高度近视,两个眼珠望过去总是空空洞洞的,让你不知道他在想什么。时年不到三十,却一副老气横秋的样子,常年只穿件灰色的工作服。有一次,单位头头“刘老大”在大会拿他作反面教材。“黄那个木啊,屙屎都比人慢三拍”——这是刘老大的原话。从此,落下木讷的名声。
      黄还有一个包袱,是他爸留下的。据传,他爸是个老风流,有几个钱都花去“鑖铳”了(方言,嫖妓之意),更有甚者,老黄六十岁还在广东养了“口子”(二奶),老黄的“口子”比小黄还年轻,凡此种种传闻,真真假假,不得而知。
      因为这两大因素,就连扫地的阿兰也不太把他放在眼了。
      但有一个场合——文艺晚会,大家不得不想到黄。他人虽木讷,笛子却吹的一级棒。因此,对单位来说,黄的“剩余价值”就是吹笛子。只要有晚会,必定要抬出他来撑门面。说来也怪,如此木讷的一个人,只要笛子一粘手,从第一个音符开始,便活了起来。这时,他犹如神仙附身,每一个音符都被收拾得服服帖帖。
      黄笛子吹得好,主要得益于他读水电技校时下的苦功。那几年他痴迷笛子,曾打算报考地区文工团。整天逃课吹笛子,什么事都不干,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拉屎的时候手里都拿着琴谱”。一次偶然的机会,认识了地区文艺学校二胡专业某老师,两人如鱼得水,常常一拉一和。几年技校读下来,专业知识几乎为零,笛子水平却大幅度提高。就在技校毕业那年,文工团衰败,他还没不死心,想考省团,最后,被老爸揪着耳朵回家顶替,没过几年就娶妻生子。
      平时,仓库人迹罕至,本该是吹笛练琴的好地方,可他哪怕在办公桌前枯坐一整年,也不愿再碰一下挂在身边的笛子,好象跟它有深仇大恨似的。
      问他为何,答曰:“吊,年轻时上了笛子的狗卵当!”。

《之六:我的“巴赫”之路》
  
  有大佬称:“听古典音乐的人多起于莫扎特或贝多芬,止于巴赫”,这确实是经验之谈。 “止于巴赫”,等于说,听完巴赫的后,就可以画上句号了,这种说法虽有些偏激,但一旦听懂了巴赫,一定会热爱巴赫,最后以至中“毒”,这无需置疑。
  我接触古典音乐,是起于柴可夫斯基的,那是1990年前后的事了。当时,有个喜欢读书的朋友被分配到一个偏僻的山坞里照守废弃的油库,那地方里虽离县城不远,却四面环山,人迹罕至。他这人天生胆小,就约了几个书友长期作伴,我是其中一员。有一天,在西头最大的房间,我发现了一盒磁带,在茶几下搁置了很久,无人问津,落了一层灰。上面的贴纸撕了一半多,不知道是什么内容,恰好,这里有一台“三用”机,我出于好奇,于是就拿来播放。原来是些弦乐曲目,那时,我对西洋音乐心仪已久,多年来苦于穷乡僻壤无处可求,这次偶尔得到,自然如获至宝。可惜,我一播放,大家就捂住耳朵,大叫“这种拉锯声会招神引鬼的!” 。我这人不怕鬼,便搬到东头的小房间,独自享用“拉锯”了。这难听的“拉锯声”就是我最早听到的西洋音乐,其它内容忘了,老柴的《如歌行板》倒还记得。这样说起来,我应该起步于老柴了。
  也因此故,很多年来,我对老柴的音乐多少有些偏爱。当时可听的音源虽然不多,不少都是老柴的作品。从他的交响,到《罗密欧朱莉叶》、《斯拉夫进行曲》,再到第一钢协和D大调小协,一路下来,耳朵里满是老柴的旋律。如你所知,老柴是以旋律大师著称的,他的音乐,味道较“重”,属于音乐中的“川菜”之类,旋律优美,情感直露,或大喜大悲,或浓墨重彩。总之,通俗易懂,感染力强,很对初入门者的胃口。
  但巴赫就不同了,作为音乐泰斗,听得最多的评论,是类似“他的《十二平均律》就是音乐的圣经”、“他的音乐有着超越人类的神秘”等说法,甚至舒曼都说:“巴赫之于音乐犹如创教者之于宗教”。总之,巴赫似乎不是用来听的,而是贴上了“上帝”的标签,放在神坛上供人瞻仰。
  由于这个原因,我还没听他的音乐,心就远了三分。再一看曲目,要么《马太受难曲》,要么《B小调弥撒曲》,要么《托卡塔与赋格》,这些名字似乎也弥漫出一点中世纪教堂里的味道,如此一来,又怵了三分。偶尔心血来潮,鼓起一万个勇气,找来一段巴赫,乍一听,除了“乏味”就是“枯燥”,剩下的三分热情,也就随之殆尽了。就这样,多年来,巴赫被我排斥在外。
  97年,我曾买过一本书,书名是《古典作曲家排行榜》,作者是个美国佬,叫古尔丁,他也是古典音乐爱好者。他老人家有一天突发奇想,将音乐史上50位大音乐家当成梁山好汉,在美国的“聚义厅”排定座次,坐头把交椅的当然是巴赫。书中,老古用那种拗口的、美国式的腔调告诉我们:“你是不可能不从巴赫的音乐中获得愉悦的”。还推荐了一些必备的入门曲目。受他的鼓励,我买了巴赫的《勃兰登堡》,拿回来一听,虽然没有印象中的那么“涩”,但也觉得很一般,没什么味道。听了几次就放下了,当然也就没有“获得愉悦”。
  听巴赫,除了用时间慢慢的“泡”,好象没有别的办法。我听出点味道也是 98年之后的事了。当时,我弄到了一套海菲兹的小协集子。一共五张CD,里面云集贝多芬、拨拉姆斯、门德尔松、布鲁赫等等小协名曲,最后一曲就是巴赫的双小提琴协奏曲,看来,在海飞丝的心中,也该是“止于巴赫的”。这首曲目,我最早是在一则别克车的广告里听到过,本来不太喜欢巴赫,但因为配上画面,显得特别高贵,于是就找出来听,一听之下,还真有些喜欢。多年来,这套CD一直是我的最爱,每一首曲目我都听得烂熟。物极必反,其中所谓的四大名曲实在难于激起我的听音欲望了,奇怪的是,巴赫那首双小协不时还会想听,每次听听都觉得有些新意。看来,巴赫也不是那么遥不可及,而且比一般音乐耐听呢,这次算是入一点巴赫家的门吧。
  前段时间,听完巴赫的BWV1007—1014,有点三月不知肉味了。于是,又弄来六首小提琴无伴奏,大提琴无伴奏,以及几首钢协,一听之下,才知道每一首曲目都可能是该类音乐的极品。巴赫虽然是神,其音乐却是人的。如果开始听会觉得有些“隔”,只能说,自己的火候不到。最美妙的音乐一定不会迁就庸众,这就需要我们付出一点耐心,一点时间,一点修养。巴赫的音乐,灵魂纯真,如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子,和声甘醇,如陈年的美酒,旋律优美,如天工的风景。不听巴赫,一定是乐迷巨大的损失。
  如此肉麻地恭维巴赫,我大概已经“中毒”了吧,除此之外,症候还有三个:一是狂热收集各种版本,不惜血本。二是隔几天不听,心里痒痒的。有段时间,我干脆用巴赫做了一张“三明治”:午休、睡前是6首无伴奏(格鲁米欧拉的),中间的佐料由勃拉姆斯、拉威尔等诸多音乐轮番上阵。看来,其他音乐只能沦为“佐料”了,由此可知巴赫的“毒”性有多大。其三,这也是最致命的一条,开始对某些音乐出现“排异”现象,最典型的是舒柏特的一首三重奏op100。听六首小无之前,觉得它还不错,至少是听得下去,这几天拿来播放,几个小节下来就得掐掉。在巴赫面前,这首三重奏只能算加了点糖的开水。
  这毒是中了,可解药在哪里呢?

《“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的闲扯——听巴赫两个小提琴无伴奏版本》

  不知道是哪个哲学家说过,音乐这种艺术,要经过三次创作,第一次当然是作者本人;第二次,应该是演奏家;到了听众这里,已经是第三次了。这样说,其实是在抬举我们这些听众。不过,一百个观众,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对同一曲目同一版本如此,不同版本之间,味道差别就更大了。
  最近,我因为热衷巴赫,加上一点贪心,也开始搜寻巴赫同一曲目的不同版本。格鲁米欧版的与西盖第版巴赫小提琴无伴奏,就这样被我引进来了。刚开始,我听的是格鲁米欧的版本,格鲁米欧演奏在技法上有什么特点,我不太知道。粗听之下,只觉得他的演奏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总之,是以流畅见长,姑且称之为小桥流水。西盖第的演奏则恰恰相反,风格古奥,速度时紧时疏,线条磷峋,孤独中掺着些许苍凉的味道,属于西风古道。这两者的演奏,对我这样的门外汉来说,难判高下。有一次,与阿龙聊起这两个版本,他最喜欢西盖第的版本,原因是西盖第的演绎最接近巴赫的本质,最忠实于原作。原来,其他人在演奏时,头脑里都想象着一个乐队在伴奏,唯有西盖第别具洞天,认为既然是无伴奏,就不该把它拉成协奏曲的样子,怪不得西盖第的演绎给我不够流畅之感,原因在此。
  王维国在《人间词话》中有论:词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格鲁米欧该的演绎属于有我之境,而西盖第则是无我之境,拉巴赫无伴奏的多数是有我之境,或多或少都加上了自己的主观因素,因此,西盖第也就弥足珍贵了。这样说,道理虽然不错,但我却仍然喜欢格鲁米欧版,至少目前是如此,以后就难说了。有段时间,我常把格鲁米欧的演奏当催眠曲,效果甚佳。好几个燥热之夜,躺在床上,听着听着,竟悄然入梦。有一次,换了西盖第,听着就觉得别扭,听了一小段,就开始替他着急,这一急,就把睡意赶跑了。
  如果从诡辩的角度来看,真正的无我之境的音乐,只能存在于自然界。多年前,我曾到一个叫“黄石坑”的地方做客,朋友家居于山腰,门前有一小溪,溪上有一小桥。很简陋的那种,三个水泥墩,横上几根木头,钉着一些木板而已。从远处看,好一幅小桥流水的写意,当晚,我就这千古名句中酣睡了一宿。山乡旮旯,也没什么娱乐,八点多,就得上床。朋友家属于单门独户,近处没有其他农家,连犬吠也没有。虫鸣么,冬至已过,早已绝迹,唯一能听到的声音就是溪水声了。其实小溪在好几百米开外,白天说着闲话,不觉得它的存在,到了夜晚,则溪声叩窗,不绝于耳。那声音抑扬顿挫,叮叮咚咚的,很是悦耳。它们起转承合,自有其章法,又没有刻意表达的主题,这才是真正的天工妙曲,无我之境啊。那晚面对土墙徒壁,无所事事,此溪水声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65.664
主题: 132
帖子: 15240
注册: 2005年3月
原文由 zhp62 发表

被JDAI点名,我只好冒个泡。

福特问的录音都不好,这是没办法的事,作为乐迷,只能接受事实。
关于同一个录音的不同出版版本,我觉得每次制版压制,都会对声音的平衡度有所改变,不管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但是这种改变是不是改善,那就要看制作人的鉴赏水平,还有更重要的运气啦。

我曾买过一张福特问的“英雄 ......


zhp62今天这个泡冒得很精彩。佩服。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37.645
主题: 6
帖子: 1515
注册: 2003年7月
原文由 jdai 发表

惭愧的很,我目前既不是富特迷也不是贝多芬迷,哪有资格加入富特文格勒协会?这个问题大概zhp62比较熟悉,君不见zhp62正埋头下载※※录音APE尤其老富的各种吗?

关于瓦格纳《指环》和《特里斯坦》孰高孰低,大家尽管拍我砖头。我贴文出来就是让人拍的,不拍说明没人看它。···从音乐角度,我喜欢《特里 ......


被JDAI点名,我只好冒个泡。

福特问的录音都不好,这是没办法的事,作为乐迷,只能接受事实。
关于同一个录音的不同出版版本,我觉得每次制版压制,都会对声音的平衡度有所改变,不管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但是这种改变是不是改善,那就要看制作人的鉴赏水平,还有更重要的运气啦。

我曾买过一张福特问的“英雄”,是根据著名的“乌啦尼亚”版制作的,按理说是精心炮制的,好像还是24BIT/96K的,但是我一听,高音的毛刺感是改善不少,但是 带来了一个更加严重的问题:高低频严重不同步了,低频慢半拍,感觉音乐被拆开了,至少跟苏联战时的版本比是这样。对此,我如果可以选择的话,宁肯要苏联战时的版本,因为它的音乐完整性更好,毕竟我们是在听音乐,而不是听制作得很漂亮的高频,中频和低频。你把它分开来精心雕琢是应该,但是你还必须把它再合成到一起,让音乐成为一个整体才行。所以,对老录音的处理,不能顾此失彼,破坏了它的音乐性,毕竟老录音的核心价值在于它们的无法取代的音乐性,它的演绎。

同样,51年贝鲁依特的贝九,EMI的“20世纪伟大录音”系列就远远好过“参考”系列。

其实,市面上很多打正旗号制作的“发烧级”CD,都是在细节上精雕细琢,但是却犯重大原则性错误,那就是保持音乐完整性。在这些CD里面,音乐被拆得七零八落,就像一堆精致的眼睛、鼻子和嘴巴,但不是脸。

单从音乐说,我觉得《特里斯坦》的音乐比《指环》要有价值,《指环》的成就更大的是内容,表达了瓦格纳的多种精神世界,以及他对社会,时代和人文的态度。与古典主义比较,瓦格纳的音乐更加没有结构,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情绪能充分宣泄为原则。有人说有了瓦格纳,才有现代电影音乐,我比较认同。(怪不得我那么喜欢瓦格纳,同时又那么喜欢大部头的电影音乐!)

《升华的夜》在我看来与浪漫主义音乐没有两样,只是态度上冷漠一些。这个作品是值得去搜集几种版本来比较一下的。因为它框架比较大,允许指挥和乐队“演绎”一番。我可能是先入为主,首次就是听卡拉扬的乐队版,所以觉得四重奏有点“轻”了,所表达的情绪幅度不够。各位觉得谁的演绎够意思,有没有可以推荐的版本?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65.664
主题: 132
帖子: 15240
注册: 2005年3月
原文由 popipig 发表
现在这个版本还没有公开出版,只在福特协会作为会员的内部资料发行。只要加入这个协会,就可以获得这个贝九的录音了。
不知道这里又没有人听过这个珍稀的版本。自从读到这篇文章之后就一直魂牵梦萦啊。
jdai兄,还不去弄一个?


惭愧的很,我目前既不是富特迷也不是贝多芬迷,哪有资格加入富特文格勒协会?这个问题大概zhp62比较熟悉,君不见zhp62正埋头下载※※录音APE尤其老富的各种吗?

关于瓦格纳《指环》和《特里斯坦》孰高孰低,大家尽管拍我砖头。我贴文出来就是让人拍的,不拍说明没人看它。···从音乐角度,我喜欢《特里斯坦》远胜过《指环》。《指环》有很多亮点自不待言,《特里斯坦》则更为紧凑纯粹。二者不是一个类型,硬放在一块儿比较未免有失偏颇。我只说我的看法。楼下那篇文章借着西蒙·拉特尔的话题,塞进了我自己的私货,大家注意甄别好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27.974
主题: 5
帖子: 575
注册: 2004年1月
引用:瓦格纳最伟大的作品并不是《指环》,而是《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

我对这句话难以苟同,也许大家的感悟不一样。诚然《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在音乐创作的手法上来看是瓦格纳主义形成的标志,但是我还是认为《指环》才是他一切音乐理念哲学理念的集大成者。

我在上期的本地出的一本音乐杂志有一个特辑,专门介绍了福特51年拜罗伊特贝九的另一个录音版本。通常我们听到的版本都是来自EMI公司的音源,而且各家公司的转录在后部分都会略有不同。据说是音源出的问题,使得各公司在获得版权后都回自己做些处理。该录音在第三乐章还有几个地方出现破音。

但是据说在巴伐利亚广播局文献里新发现了这场演出的录音版本,音效音质都要大大好于EMI的版本,这真是对这个最伟大的贝九的伟大的发掘。
现在这个版本还没有公开出版,只在福特协会作为会员的内部资料发行。只要加入这个协会,就可以获得这个贝九的录音了。
不知道这里又没有人听过这个珍稀的版本。自从读到这篇文章之后就一直魂牵梦萦啊。
jdai兄,还不去弄一个?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3.877
主题: 8
帖子: 2358
注册: 2005年9月
谢了。这个价格真不错,原版只够买一张碟。赶紧去买来...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55.103
主题: 164
帖子: 6550
注册: 2001年10月
原文由 jdai 发表

引进版不贵,人民币二百多。七张碟,外加一本书和笔记簿。


卓越只要147,免费送货上门。我就是觉得自己恐怕还理解不了当代音乐。目前还是一定要追求旋律的阶段

http://www_amazon_cn/detail/product.asp?uid=168-6377633-3464215&prodid=bkmu510180&ref=SC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65.664
主题: 132
帖子: 15240
注册: 2005年3月
原文由 schen 发表

听上去很吸引人,就是整套价格不便宜,等等看。


引进版不贵,人民币二百多。七张碟,外加一本书和笔记簿。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3.877
主题: 8
帖子: 2358
注册: 2005年9月
原文由 罗德琴科 发表
看来这个远离家园我也要买来看看。


同感。jdai兄说到不止一次,听上去很吸引人,就是整套价格不便宜,等等看。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65.664
主题: 132
帖子: 15240
注册: 2005年3月
原文由 罗德琴科 发表
看来这个远离家园我也要买来看看。


值得大力推荐。内容理解起来会相当吃力,不过绝对开眼界。图像和音效一流,西蒙·拉特尔口齿清楚,颇有BBC风采。不足之处是字幕翻译欠精准,最好是听着拉特尔的原话作参考,比如片中总把“harmony”一词翻译成“和声”,其实在当时语境下,很多场合应该作“谐和音”解。

关于调性向无调性的转变,西蒙·拉特尔用了“※※化”来形容。以前7个自然音在12音律中占有特殊地位,现在把12个音的彼此地位完全视作平等,一下子就突破了很多樊篱和禁忌,声音手段变得丰富起来。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5.091
主题: 8
帖子: 478
注册: 2001年1月
Jdai兄说:

“勋伯格的十二音体系,几乎所有爱乐者都不陌生,也几乎所有爱乐者都只是知道其概念而不知道其含义。私下里几乎很少人喜欢这套怪东西,能为《升华之夜》喝彩的人过去现在都很少”

这个好像和我的印象不相符合。我记得升华之夜是勋伯格的早期作品,那时候还没有十二音体系。为升华之夜喝彩的人好像过去现在都很多,尤其是那些不喜欢十二音体系的人,通常会更加的夸奖升华之夜。我个人也很喜欢听升华之夜,一点都不怪啊。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68.183
主题: 71
帖子: 6709
注册: 2003年12月
看来这个远离家园我也要买来看看。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65.664
主题: 132
帖子: 15240
注册: 2005年3月
人一旦出名,打个哈欠都有人赞美。陈丹青原本画画儿出身,后来竟也写出整本书专门谈古典音乐。业余人士天不怕地不怕,往往有惊人之语,虽然似是而非,倒也不算谬误,譬如陈丹青说,音乐的类型,可以拿饮料来对应。

茶——民间音乐;汽水——流行音乐;酒——古典音乐。

茶叶是所有饮料中最本真、最具乡土气、最清淡质朴、最远离工业处理的饮料,外表虽嫌粗鄙,与汽水可乐或者啤酒白酒相比,是最亲近人类身心的东西;民间音乐也是一样,粗鄙简陋,却是各种音乐最亲切本真的基础;

汽水是所有饮料中最甜美可爱的东西,精心制作,老少咸宜,定位明确,质量稳定,尽管不如茶叶质朴健康,不如醇酒浓烈深沉;流行音乐和可口可乐一样,是工业文明的产物,其质量和品味有稳定保证,永远不会超出消费者的接受能力,但也不负责提供更深层的身心体验;

酒是所有饮料中最刺激最昂贵最复杂的饮料。喜欢和讨厌它的人均作出同样强烈的反应。酒的滋味很难用言辞进行概括和总结,酒的魅力和功效或者危险是永恒的悬念和话题。这的确很象古典音乐,需要多年酿造和精细的蒸馏,每个环节都神秘而讲究,直到最后的消费环节,也依然需要隆重或昂贵的准备。古典音乐的精神含义与酒精的生理作用类似,一句话很难说清,什么情绪和味道都似有非有,它让你欲语还休,欲罢不能,头痛欲裂,目瞪口呆,肝肠寸断,涕泪交流。

总之,古典音乐不是让人拿来当可口可乐的。如果想要甜美甘冽怡情温馨的感觉,应该去听流行音乐。如果想要平心静气回到质朴,去听民间音乐。古典音乐不是用来让人爽让人感受慰藉和温暖关怀甚或兴高采烈的,古典音乐是用来让人头痛心痛甚或痛定思痛最后变得义无反顾不醉不归的。

说到这里,古典音乐在二十世纪,为什么会演变成后现代风格,逻辑上也就不奇怪了。古典音乐不是用来呵护你的,凭什么指望它感动你让你听了之后觉得象喝了糖水作了按摩一样舒服?古典音乐是漫长痛苦思考的结果,酿造的过程是一个纠结和升华的过程,并不轻松。皱着眉头的思考,怎么可能最终得出轻松甚或轻浮的结论?

去看看西蒙·拉特尔的《远离家园》。瓦格纳最伟大的作品并不是《指环》,而是《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从开头序曲的第一个和弦,就揭示了无调性音乐时代的到来。真奇怪,现在听来,这首以“爱之死”为主题的序曲,虽然无调性,但并非不和谐。我们的耳朵已经被改造的不再挑剔音程和谐与否。但是无调性始终让绝大多数爱乐人望而生畏。西蒙·拉特尔轻轻几句话就揭开了秘密。虽然十二音律从巴赫时代就定了标准,但人们的欣赏习惯依然是本能地依托于1234567七个自然音,所以调性就以这七个音的特殊地位而存在,和弦必须分成主音和属音,和声变化最终要落回到主音和弦。然而瓦格纳要表现特里斯坦的痛苦,这个故事比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更为悲惨甚至屈辱,调性音乐已经不足以满足瓦格纳宣泄痛苦的宏大需求,好比学院派技法无法满足梵高的疯狂念头一样。

《远离家园》中《特里斯坦》序曲余音未落,就转到了勋伯格。勋伯格的十二音体系,几乎所有爱乐者都不陌生,也几乎所有爱乐者都只是知道其概念而不知道其含义。私下里几乎很少人喜欢这套怪东西,能为《升华之夜》喝彩的人过去现在都很少,可是把它与瓦格纳《特里斯坦》序曲连起来听,即便你不喝彩,至少也会对其中的故事和渊源感兴趣。如果说勃啦姆斯第一交响乐是贝多芬的影子,那么勋伯格《升华之夜》就是瓦格纳的影子。这不能怪勋伯格,因为彼时他才初出茅庐,写了这首模仿之作来参加某个作曲比赛。模仿不但在于和声技巧,而且也在于故事情节。特里斯坦爱上伊索尔德是个屈辱的悲剧,《升华之夜》中,女主角告诉男主角,她怀上了另一个男人的孩子,男主角经过痛苦思考,毅然说,没关系,这个孩子依然可以看作是我俩的爱情结晶,今夜就是我们感情的升华之夜。

痛苦一个接着一个。西蒙·拉特尔说,维也纳永远是个贪恋奢华而不思进取的城市,却不断培育出一个又一个因着痛苦思索而青史留名的知识分子。这与中国也类似。一百年来集结和产生着这个民族最深刻和独特的知识精英的,是中国那些不思进取的一个又一个内地老城,而不是开放前沿的南方都市或者准殖民地。后者适合生产流行文化和汽水,不适合生产陈年老窖。

勋伯格之后是马勒。马勒是勋伯格的伯乐,自己也身体力行,把痛苦思索写成黑色音乐。第七交响乐简直一团漆黑。夜色中漆黑的森林和湖水,象征作曲家本人心中莫名的纠结和绞痛。

你说,在这样的情形下,还能指望从现代交响乐中听到感人、乐观、向上、积极、美好、温馨、优美的东西吗?别忘了,老酒可不是汽水。

[jdai 编辑于 2007-09-16 15:41]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受限泡菜
泡网分: -0.001
主题: 2
帖子: 160
注册: 2007年9月
原文由 枯痴 发表
62兄,详细的介绍地址在这里:http://oinkzwurgl_org/ssods

jdai兄,不好意思,我们这个有点跑题了,说的是器材。。你感兴趣的话,我解释一下大概意思是这样的:

62兄买了个硬盘库,可以存放5000张CD的音乐,而且是原汁原味的CD质量。不过怎么把这些音乐播放出来呢,我向他推荐了一个播放器,像是收音机一样,可以通 ......


这个N。原来似乎可以用硬盘(PC)来当作纯数字转盘用,数字输出到解码器再到功放、前级。现在连这一部分也单独集成成为一个子系统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受限泡菜
泡网分: -0.001
主题: 2
帖子: 160
注册: 2007年9月
原文由 jdai 发表
值得大伙儿关注的是,今年街上的影音商店忽然比去年少了很多,正版盗版一概消失,流行音乐和最新好莱坞电影都难觅芳踪。


ZF认真做起事来,还是很厉害,尤其是这一方面的事儿。 专 项 行动。 好像还有一个法规是说携带还是贩卖多少张就最多七年(?) 在外面的压力下,打得还是比较狠的。

另一方面,就是BT/eMule的功劳了。

个人比较郁的是一些非常好的电影、CD,国内却是基本可以肯定不会引进(大家可以看看,有几部欧洲的艺术/作家电影引进来过?)原来还指望着一些有水平的D商弄进来,还有机会看看(D商做到一定程度,专业素质水平极高,而且提供差异化服务:都卖“小金人”的片子赚不到钱,选片的眼光就宽泛了,原来很冷门的一些片子也不再冷了——可没有鼓吹D的意思,实事求是地说两句)。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55.103
主题: 164
帖子: 6550
注册: 2001年10月
62兄,详细的介绍地址在这里:http://oinkzwurgl_org/ssods

jdai兄,不好意思,我们这个有点跑题了,说的是器材。。你感兴趣的话,我解释一下大概意思是这样的:

62兄买了个硬盘库,可以存放5000张CD的音乐,而且是原汁原味的CD质量。不过怎么把这些音乐播放出来呢,我向他推荐了一个播放器,像是收音机一样,可以通过无线网络把那个硬盘库的音乐信息接收并加以播放。
这种播放方式,从技术原理上讲,和直接播放CD的声音质量不会有什么差别。而且脱离了PC机,从使用习惯上,和以前欣赏唱片的习惯比较接近。又不用换盘片,其实是更方便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65.664
主题: 132
帖子: 15240
注册: 2005年3月
原文由 zhp62 发表

太好啦,谢谢枯痴兄,提供的信息太重要了,待我仔细研读,就我这点英语全得用上。


你们两个真超前,我基本不明白你们在谈什么。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37.645
主题: 6
帖子: 1515
注册: 2003年7月
原文由 枯痴 发表
62兄,你的CS-406可以做SB3的 server
http://forums_slimdevices_com/showthread.php?t=25993


太好啦,谢谢枯痴兄,提供的信息太重要了,待我仔细研读,就我这点英语全得用上。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55.103
主题: 164
帖子: 6550
注册: 2001年10月
62兄,你的CS-406可以做SB3的 server
http://forums_slimdevices_com/showthread.php?t=25993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55.103
主题: 164
帖子: 6550
注册: 2001年10月
原文由 jdai 发表

值得大伙儿关注的是,今年街上的影音商店忽然比去年少了很多,正版盗版一概消失,流行音乐和最新好莱坞电影都难觅芳踪。大家是太忙,忙着炒股票基金了呢,不想买了呢,是统统上网下载了呢,还是碟片源头断了?


我觉得是网络下载的冲击。网上下载的APE比盗版碟质量更可靠。。
正版音乐也在越来越多地通过网络来发行,Apple已经成为美国的第三大音乐零售商了,他们就是网上卖音乐的。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65.664
主题: 132
帖子: 15240
注册: 2005年3月
原文由 eltonhuang 发表
再加上无限膨胀的磁盘、网络、NAS等设备,呵呵,都不用花时间、精力和金钱的吗?只不过一种形式,换成另一种形式罢了。

就如JDAI所说,大多数人的唱片,不会超过300张。。。电脑上存了一万张碟,每天听两张,听到什么时候,才轮一次。。。


我现在的存货早就超过300张了。没办法,心知很多东西听不过来,还是舍不得放弃。但这损失的仅仅是钱。而时间和精力方面嘛,现在买得越多,今后就越节省,迟早有一天,既不再去唱片店,也不再上网。每个人的唱片架就是一个微型世界,一个小生态,当能够基本自给自足,也就清心寡欲了。

值得大伙儿关注的是,今年街上的影音商店忽然比去年少了很多,正版盗版一概消失,流行音乐和最新好莱坞电影都难觅芳踪。大家是太忙,忙着炒股票基金了呢,不想买了呢,是统统上网下载了呢,还是碟片源头断了?

[jdai 编辑于 2007-09-10 10:11]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21.54
主题: 10
帖子: 557
注册: 2005年9月
再加上无限膨胀的磁盘、网络、NAS等设备,呵呵,都不用花时间、精力和金钱的吗?只不过一种形式,换成另一种形式罢了。

就如JDAI所说,大多数人的唱片,不会超过300张。。。电脑上存了一万张碟,每天听两张,听到什么时候,才轮一次。。。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21.54
主题: 10
帖子: 557
注册: 2005年9月
原文由 zhp62 发表

这个曲子我近年很少听,看别人介绍福特问割了版,就听了MP3的,的确象个王者,但是一方面录音久远,打了折扣,一方面是MP3的,又打折扣,所以,我只是建议在拥有多个版本后再考虑这个版,毕竟听老录音是要有充分思想准备的,再加上不是人人都认同福特问割了的。

APE主要针对的就是讲究版本的人,因为买新版本意味着 ......


网络上很多免费音乐。。。但所谓的免费,看怎么看吧,至少还要交上网费和电费吧,呵呵。还要花很多精力去搜索,时间难道就不是钱?大多数购买正版碟的音乐爱好者,每年购买费用,多数(少数就不提都不会是个很大的数目。至于在网上搜索、下载的精力和时间,要是换算成经济价值,呵呵,有空的不妨算算。。。。。

很多人之所以有这些免费音乐,还购买正版CD,是出于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但烂碟,就免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21.54
主题: 10
帖子: 557
注册: 2005年9月
原文由 zhp62 发表

这个曲子我近年很少听,看别人介绍福特问割了版,就听了MP3的,的确象个王者,但是一方面录音久远,打了折扣,一方面是MP3的,又打折扣,所以,我只是建议在拥有多个版本后再考虑这个版,毕竟听老录音是要有充分思想准备的,再加上不是人人都认同福特问割了的。

APE主要针对的就是讲究版本的人,因为买新版本意味着 ......


网络上很多免费音乐。。。但所谓的免费,看怎么看吧,至少还要交上网费和电费吧,呵呵。还要花很多精力去搜索,时间难道就不是钱?大多数购买正版碟的音乐爱好者,每年购买费用,多数(少数就不提都不会是个很大的数目。至于在网上搜索、下载的精力和时间,要是换算成经济价值,呵呵,有空的不妨算算。。。。。

很多人之所以有这些免费音乐,还购买正版CD,是出于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但烂碟,就免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21.54
主题: 10
帖子: 557
注册: 2005年9月
原文由 zhp62 发表

这个曲子我近年很少听,看别人介绍福特问割了版,就听了MP3的,的确象个王者,但是一方面录音久远,打了折扣,一方面是MP3的,又打折扣,所以,我只是建议在拥有多个版本后再考虑这个版,毕竟听老录音是要有充分思想准备的,再加上不是人人都认同福特问割了的。

APE主要针对的就是讲究版本的人,因为买新版本意味着 ......


网络上很多免费音乐。。。但所谓的免费,看怎么看吧,至少还要交上网费和电费吧,呵呵。还要花很多精力去搜索,时间难道就不是钱?大多数购买正版碟的音乐爱好者,每年购买费用,多数(少数就不提都不会是个很大的数目。至于在网上搜索、下载的精力和时间,要是换算成经济价值,呵呵,有空的不妨算算。。。。。

很多人之所以有这些免费音乐,还购买正版CD,是出于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但烂碟,就免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27.974
主题: 5
帖子: 575
注册: 2004年1月
在我听过的《皇帝》里
最喜欢的是米开朗杰里和朱里尼的版本
米开朗杰里弹得不算很大气
但是予人一种如歌的感觉
音乐有如行云流水般直慰心灵
第一次听到我就把别的版本都忘在脑后了

原文由 chandler_qin 发表
各位老师:
最近在网上试听了一些贝第五钢协,感觉还就是PHILIPHS小双张那版和DG伯恩斯坛指挥的那张还不错,其它的感觉大师们处理得都比较吃力,特别是开始部分.气势差一些吧.
还有好推荐么,比较喜欢这部作品.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回复主题: 关于古典音乐之我见
功能受限
游客无回复权限,请登录后再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