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普洱茶是啥?----版纳自驾品茶之旅
正序浏览
主题图片汇总
主题内检索
禁言中
泡网分: 0
主题: 2
帖子: 173
注册: 2006年3月
最近几年普洱茶是越来越流行,越来越热闹.连无忌这样的摄影网站都已经流行成风.
本人因为近水楼台,喝普洱茶已经有六年※※.直到最这趟云南之行接近尾声,才觉得以前的茶都是白喝了.

最近有个比较长的假期.去哪玩好呢?终于定下目标:西双版纳. 从2000年起,瑞丽,琬丁,保山,腾冲,大理,丽江,中甸,昆明...都自驾车去过了.只剩下西双版纳,仍然保持神秘.这次就直接自驾去版纳吧.

从出发到现在,已经过去半个月了.这次比较深入的地方只有三个: 勐海,易武,老班章.真要感谢当地的几位朋友,让我得已直接深入,几乎得到了老茶商的待遇.可以说是一个爱茶人难得的机缘.进入勐海茶厂的参观,艰苦的深入老班章,由其是在易武连续住了八天.走遍了易武老街所有的老字号,认识了很多茶农,茶商,发烧友.直接去几十个茶农家里品尝了各种各样的老斑章和"易武正山".跟踪了云南广东东北超过十个茶商进山做茶的过程.收获也是二方面的.美好的一面:俺的舌头可是有福了.拨云见日,好茶难得.不太美好的一面:痛心疾首,触目惊心.

这次旅行还没结束.后天还要第二次进山:老斑章.大后天第二次进易武.笔记本硬盘上几个G的照片还没整理.山沟里上网也不容易.慢慢整理慢慢帖.

[2006-05-24 16:10 补充如下]

----------------------------------------------------
赶时髦,我也弄了个博客.还没玩熟.请大家捧场.
mabingcn@blogcn.com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浏览:26499 回帖:263
游客没有回帖权限
泡菜
泡网分: 0
主题: 1
帖子: 80
注册: 2006年7月
今天能在“普洱茶友会”遇上马丙兄。荣幸荣幸!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
主题: 0
帖子: 175
注册: 2003年12月
这种贴子,一定要顶...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
主题: 1
帖子: 80
注册: 2006年7月
原文由 茶女 发表
我来顶、、。普洱人生路!!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
主题: 0
帖子: 19
注册: 2006年9月
我来顶、、。普洱人生路!!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
主题: 0
帖子: 1
注册: 2006年9月
您好;

敝人拜讀過您马丙观茶blog的文章後深感佩服及羨慕

敝人剛進入普洱茶世界, 一直想親近易武和班章茶餅, 但都沒有正確的管道, 您文內提及勐海 / 杨海英小姐 及“天和茗茶”/ 江丽娜小姐不知如何聯繫? 明年想向他們購買, 方便給我知道嗎?

不勝感激

賴明村 敬上 jovi.lai@msa.hinet.net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
主题: 1
帖子: 80
注册: 2006年7月


谢谢你了。
现在马上去学习啦。。。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
主题: 0
帖子: 29
注册: 2006年2月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
主题: 1
帖子: 80
注册: 2006年7月
原文由 duba 发表
有意思,开眼界!
可惜没图。马兄的blog好像不太好使啊?


能告知马兄的blog的连接吗?
谢谢。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
主题: 1
帖子: 80
注册: 2006年7月
原文由 马丙 发表
抱歉.我一直都在.
现在有一本美食杂志我约稿.所以,暂停更新.


强烈要求楼主更新……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
主题: 1
帖子: 80
注册: 2006年7月
原文由 zhangkui 发表

我觉得手臂上的就是茶叶末,应该没什么

我也赞成。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28.839
主题: 61
帖子: 744
注册: 2003年12月
今天单位一位不喝茶的同事见我喝普洱说:这东西上瘾。
我很惊讶和我这几天的感觉一样,脱口而出:“咦,你怎么知道?”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7.352
主题: 34
帖子: 523
注册: 2006年7月
原文由 马丙 发表
第五十三章 恐怖的镜头

这也是在原料筛选环节中出现的镜头。这个画面就出现在易武老街某家老字号的门前。我把它拍下来之后,就跑去一边吐了。直到现在,我看到类似的东西都严重过敏。

这些还能叫“茶”么?

这些“茶”最后会喝到谁的嘴里?

我给它起了个名:不寒而栗茶.

BTW,因为严重的心理不适造成我严重的手 ......


我有点担心普洱茶了,因为云南是※※爱滋病较多的地方,尤其边境地区,毒品又多.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41.485
主题: 30
帖子: 5072
注册: 2002年11月
原文由 稻城喇嘛 发表
马丙兄,我等着尝你提到的老班章啊。


老班章大树青饼(200g)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27.61
主题: 1
帖子: 208
注册: 2003年1月
马丙兄,我等着尝你提到的老班章啊。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3.592
主题: 3
帖子: 93
注册: 2005年11月
有意思,开眼界!
可惜没图。马兄的blog好像不太好使啊?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分论坛版主
泡网分: 79.084
主题: 45
帖子: 8140
注册: 2003年5月
优质内容勋章
帮忙转过来吧,我刚把马兄的文章整理成WORD文档,慢慢研究。转过来吗丙兄不会介意吧?

2006版纳自驾学茶之旅----作者马丙


新人报道--版纳自驾学茶之旅

回到广州已经十多天了。

Nikon D70s,Leica M6,这二台陪我走过数万里山山水水的伙伴就躺在桌上。硬盘上7个G的照片懒洋洋的睡着。口齿间还缠绕着易武和老班章的妖媚的香气。经常在睡梦中醒来以为还是睡在春意李庄靠窗的窄床上。

迷迷乎乎的坐到我亲爱的马桶上,终于能确定:我回广州了。因为春意李庄的客房里没有马桶。整个易武都没有马桶。只能蹲坑。

这要从一个多月前说起。

春天有个比较长的假期.去哪玩好呢?终于定下目标:西双版纳. 从2000年起,瑞丽,琬丁,保山,腾冲,大理,丽江,中甸,昆明...都自驾车去过了.只剩下西双版纳,仍然保持神秘.这次就直接自驾去版纳吧.

已经喝了多年的普洱。被别人用“易武”“班章”等美丽的词汇忽悠了多年。这次去身临其境。

这次比较深入的地方只有三个: 勐海,易武,老班章.真要感谢当地的几位朋友,让我得已直接深入,几乎得到了老茶商的待遇.可以说是一个爱茶人难得的机缘.进入勐海茶厂的参观,艰苦的深入老班章,由其是在易武连续住了八天.走遍了易武老街所有的老字号,认识了很多茶农,茶商,发烧友.直接去几十个茶农家里品尝了各种各样的老斑章和"易武正山".跟踪了云南广东东北超过十个茶商进山做茶的过程.收获也是二方面的.美好的一面:俺的舌头可是有福了.拨云见日,好茶难得.不太美好的一面:痛心疾首,触目惊心.

给拉娜西当客串司机,二次进山,到老班章收茶。所闻所见,深感好茶不易。好茶的美妙让我口水涟涟。茶农的浅薄愚昧让我很想捶胸顿足(捶茶农的胸顿茶农的足)。

想了很久,还是写写游记。有趣的经历与大家共享。

西双版纳

快黄昏了。小心翼翼的奔驰在尚未完工的思小高速公路上。思小高速路面已经铺装完毕。很多路段正在画车道分隔线。一个又一个的隧道内的路面还没完工。个别路段还有很多施工车辆在修修补补。路上随处堆着路障、土方、水泥、修建隔离带的原料。大部分路段只有单方向的车道可能通行。我不断的从正常车道冲进逆行方向的车道,然后再从某个缺口回到正常车道。偶尔会突然有车从对面开来,我们象在乡村公路一样擦肩而过。

看着闪过的一个一个路标:普文、大渡岗、野象谷。昏黄中,向导指着窗外说,远处山脚下那片低矮的建筑就是普文茶厂。然后,高速公路旁边出现了大片整整齐齐的梯田:大渡岗数万亩的茶园。这是我第一次亲眼看到台地茶。再往后,路边的植被明显的有了热带雨林的样子。高大浓密的林木,树上挂满了复杂的寄生植物。这树林里真的有野象么?

冲出思小公路后,天已经黑了。车灯照射下,漫天尘埃。看不到小勐养在哪里,只有景洪的路标依稀可见。弯弯曲曲的山路,路面良好。几个突然出现的大坑让我手忙脚乱。二十几公里转瞬即致。向导说,我们可以省三块钱,躲过进城收费站。于是,在路口右转。左侧的澜沧江气味湿滑。隔岸是景洪市昏黄的灯光。西双版纳,西双版纳,我来了。



第二章 去勐海 [原]

在景洪市新大桥的桥头,就可以看到路标:勐海。
勐海在景洪西方大约52公里。一路上有一处收费站,路过南糯山。这是你所能想象的最好的山路。路面宽阔平整,路标明确,坡缓弯不急。
这条路的尽头是打洛镇。老挝边境。从前打洛是个旅游者必到的地方。地方政策很松。你想玩的东西在打洛基本都有。从前版纳的标志之一“独树成林”就在打洛。
勐海县是西双版纳的二个县之一。西双版纳最大的是景洪市。然后就是勐海和勐腊二个县。其它的都是乡镇村大队※※※这样的编制了。
整个西双版纳只有人口86万。在广州,这只是一个区的人口。
对于喝普洱茶的人,不可能不知道勐海县。你喝普洱而不知道勐海茶厂和大益商标,就好象看中国电影不知道成龙。喝大益茶而不知道7542和7572,就好象看成龙电影不知道飞鹰行动和警察故事一样。



第三章 茶很多 [原]

过了一个收费站,上缴人民币八元之后,就进山了。很随随便便的,山坡上随处可见台地茶。一行行整整齐齐的。就象在北方郊区随随便便的可以见到农田一样。近年普洱茶文化给地方带来的影响也随处可见。
终于可以理解铺天盖地的熟茶生茶都是从哪来的了。
图中山坡上一行行的,都是台地茶园。

第四章 南糯,只是路过[原]

进山后,不停的爬坡。大约十几公里的上坡后,右侧路边的电脑喷绘大牌子让我吃了一惊。

南糯山——云南古茶第一村

南糯山,西双版纳著名茶山之一。最初的时候,我见到南糯山字样,不知道为什么,脑海里总是有另一个词跳出来:糯米香。很多人在喝普洱的时候,会用各种辞藻来形象主观上的感受。比如糯米香,樟香,荷香。我觉得,说的人,尽管说。但是听的人要小心。不要被误导。诸位茶友,如果你听到一个美食家在吃肉的时候说,这肉里有一种茶香。。。。。。不晕死才怪。

真是罪过,我怎么会一直把南糯茶和软绵绵糯米味联系起来呢。在勐海一位茶商那里,我认真尝了几泡刚收回的南糯毛茶。南糯茶的特点很明显:茶气强劲,相当甘苦。

拉回思路,隐约看到三辆轿车在牌子后边右转上山,绝尘而去,消失在山坡上的树林后。

向导看着那三辆车后场起的灰尘说:这车应该是外地来,进茶山的。不过,南糯并不在这块牌子后边。如果要去南糯,应该从左边上山,八、九公里弹石路后,就可以看到大片的南糯野生古树了。

在“长途汽车站”路牌的马路对面,就在路边,有一块平平整整的水泥地面,几十平方米吧。晨光中,一个茶农正在把蓝子里揉捻过的毛茶撒在地面上。等一会,太阳会出来完成晒青的任务。

在水泥地上晒青,其实是很不负责任的。下边不通风,而且烈日下水泥地会产生过高的温度。比较传统的方法,是放在竹子编制的大簸箕里,并且一定要架空了晒。大簸箕是圆形的,直径一米多。在以后的图片中可以多次见到。

另外,虽然茶农自称正在晒的茶是南糯台地茶,虽然南糯山的彩色大路牌近在咫尺,但是实际在南糯村远在半小时车程之外。普洱的风行,南糯的风光,让水泥地上这些灰绿色的小小叶片都仿佛开始闪光了。

懒得跟他理论,继续赶路。神秘的勐海还有十几公里就到了。我要去勐海。


第五章 戴面纱的勐海 [原]

晨雾还没散去,就远远望到勐海县城了。太普通了。

其实,勐海县所辖地区很大。整个西双版纳只有勐海和勐腊二个县。除了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景洪,版纳的地盘都分给这二个县了。

地图上给出的勐海县的资料:与缅甸接壤,国境线长146.556公里。面积5511平方公里,人口28万余人。平均下来,每平方公里才五十多人。

勐海县境内,山地超过90%,傣、哈尼、拉祜、彝、回、汉、佤等8个世居民族占全县总人口的99%。信※※※教的傣族也是勐海的一道风景,当地称为回傣。这块土地※※上曾经多次被缅军侵入,1950年才获得解放。

勐海不止产茶,橡胶更是稳定的产业支柱。勐海还盛产樟脑 、甘蔗;以及铁、铜、金、锡等矿产。

罗嗦到这里,大家应该知道“勐海茶区”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了吧?这五千多平方公里内产的茶,都可以叫勐海茶。“勐海茶叶”,“勐海原料”,统统都是障眼法。

勐海县,和勐海县城,是二回事。

说到勐海县城,大家应该知道象山镇。就好象大理的市区叫下关,广东东莞的市区叫莞城,勐海县的县城府驻地原本叫象山镇。近年才改称为勐海。

象山镇的人口总数只有三万多。勐海茶厂就在象山镇内。所以勐海茶厂的一个产品就起名叫象山青饼。


第六章 清爽的象山

远远看去,象山给我的第一印象,确实太普通了。雾气里,一小片式样不明的低矮建筑。没有形状,没有色彩。稍近些的地方是一个没完工的民族建筑,看样子是为了发展旅游而建。

十分钟后,驶入象山的街道,我就明白,刚才的感觉错了。

不知不觉,太阳出来了。雾气消散。映入眼中的,是一些刚刚从清水中捞出来一样明媚,甚至有些青涩的街道。阳光从天空中直射下来。天是那么蓝,那么纯净。街道的路面一尘不染。二旁的店铺一律都是清新明艳的颜色。空气相当干爽。所有的人的脸上都写着从容二字。

如果谁有魔法,能把一个大活人从广州那阴暗厚重的天空下,直接通过时空隧道“发射”到明媚的象山来,这张隧道门票我想最少值一件20年的老班章干仓老茶。

专门跑到一家书店,想买一张本地的地图。书店售货员告诉我,象山镇,也就是勐海县城,没有地图。地当人不需要地图。外来的人也不需要地图

象山确实不大。资料上表面,这里只有三万人口。街道,也只有那么十几条。我开着车慢慢逛了半小时,已经逛遍了所有的街道。街道布局基本上横平竖直。在一个角落里,我发现了“勐海茶厂”的石碑一样的路牌。


第七章 勐海茶厂 [原]

7542老当益壮,风靡天下。
7572,7262,哪个喝普洱的没喝过?
0532,五级砖,经典66,圣茶之旅,佛缘。。。一个比一个更火。

大益正火。

大益的母体:勐海茶厂。

全称:勐海茶业有限责任有限公司勐海茶厂。前身是佛海茶厂,由旅美华侨范和钧先生受聘到中国茶业公司,奉派前往云南筹建,建于1940年秋。这是一段佳话。

1973年,昆明茶厂与勐海茶厂研究渥堆发酵成功。当年勐海茶厂的第一批普洱熟茶茶砖,由于过度发酵,以失去了普洱茶的本性,但却是极好的良药。被称为“73厚砖”。每次说来都不禁莞尔。。

产品有“普洱茶类”、“红茶类”、“花茶类”、“绿茶类”及“成型茶类”五大系列花色品种。

勐海茶厂、勐海茶业有限责任公司于2004年10月25日下午三时,为云南博闻投资有限公司兼并。

演出开始了。


第八章 勐海茶厂--博物馆 [原]

进了厂门,很显眼的一个老旧红砖房。挺大。这是勐海茶厂的样品陈列室。或者说,这是勐海茶厂的博物馆。里面收藏的是国优、部优、省优等等荣誉。


第九章 勐海茶厂—造钱机器 [原]

离博物馆不远,有一幢不起眼的二层小楼。勐海茶厂的市场部就在里面占了三间小房。另外这里还有企划部,综合设备部等等。

这里就是勐海茶厂的造钱机器。


第十章 勐海茶厂—造钱机器2

走进小楼的门洞,发现里面是个不大的院子。左转是市场部,右转是综合设备部。对面是企划部。刷着绿漆的破旧木门,窗上级同样绿漆的简漏防盗网。


第十一章 勐海茶厂—造钱机器3 [原]

市场部共三间小房。第一间是会客室。第二间是办公室。第三间是经理室。

会客室用来接待客户。

推开绿漆木门,真是跌了回眼镜。这里面的陈设,简单可以用寒酸来形容了。不过回头一想,也不奇怪。这正体现了实力。就算勐海茶厂根本没有会客室,也不会影响大益普洱的热销。


第十二章 勐海茶厂--神秘厂区 [原]

再往里面走几步,是这个大门。里面就是神秘的厂区了。一条不宽的公路通进去。里面停着一些小卡车和摩托车。
一些厂房安静的排列。


第十三章 勐海茶厂—大嘴巴 [原]

进入厂区,左边是勐海茶厂的大嘴巴:茶叶采购站。
路边那些摩托车和小卡车就是来送茶叶的。

一个小小的门口,门右边挂了一块旧木牌,上面是繁体字和傣文:勐海茶厂勐海茶叶采购站。这块牌子看上去很有些年头了,不,是相当有年头了。小门里面,是一个大秤,门外挤着几个汉子,脚下半人高的麻袋里,是他们用摩托车或小卡车送来的毛茶。

毛茶送进去,经过老师傅过目后,定了等级,过秤,然后开了条子,就可以去财务科领钱了。
后来我在老班章和易武,看到真正的顶级高价毛茶都是要认真尝过才能放心交易。

说它是大嘴巴,是因为它吞进大量的毛茶原料。勐海茶厂采购的原料都是从这里进入茶厂的。

正看得入神,一辆警车呼啸而至。吓了我一跳。原来,送毛茶的摩托车和卡车碰在一起。双方把交警请来了。都是来卖毛茶的,相煎何太急。


第十四章 勐海茶厂--原料储备 [原]

勐海厂的熟茶发酵技术和拼配技术,那可真不是盖的。据说不仅用当年各种产地各种等级的原料进行拼配,甚至还用上不同年份的原料。

仓库不让随便进。就从外边窥一下吧。按当时的感觉,上百间教室大(也许更大)的仓库里,堆满了一袋一袋的原料。


第十五章 勐海茶厂—发酵车间 [原]

右侧是新建成的发酵车间。我觉得,这可能是勐海茶厂最神秘的地方。车间巨大,整洁。里面空无一人。车间外边还围了铁围栏。门上挂着一把大铁锁。从窗户向里望去,什么都看不清楚。

这车间里,可以同时加工几百吨的熟茶。勐海厂一年几千吨熟茶的产量都是在这里完成。

民间比较流行的说法是,勐海厂熟茶发酵做得好,这些老窖起了很大的作用。窖中积累的茶气仿佛一只怪兽,就象五粮液的酒窖一样,赋予茶和酒那最关键的灵气。金针白莲就是一个证明。

注:金针白莲是勐海茶厂除宫廷普洱外最高档的熟茶。色泽栗色显带灰白,嫩芽多显金毫,陈香独特显荷香。同样的原料在其它厂里做出来只能叫女儿茶。只有在勐海厂的窖中做出来,才有这种独特荷香,才能叫金针白莲。排在更后一点的,是勐海之星和0532,都是很好的熟茶。大众化的7572是相对较低档的产品了。


第十六章 勐海茶厂—锅炉房 [原]

右边近处破旧的房子是老锅炉房,远一点二层半的新房子是新锅炉房。通向左边的保温管道把蒸气送到加工车间。我们喝到的大益普洱统统被这根管子里的蒸气蒸过。

对于普洱茶生产来说,蒸气是甚为重要。后边在易武的传统加工点,我们可以看到传统工艺的完整生产过程。


第十七章 勐海茶厂—总务

总务楼:这里面有财务,发货,统统在这里面完成。
经销商进货,钱要送到这里。
茶农来卖毛茶原料,要到这里领钱。
提货,也要到这里办手续。

部务楼,离市场部,走路需要大约五分钟。这种布局,明显是老国企的路子。现代企业大多会把这些功能部门集中起来,以提高效率。


第十八章 勐海茶厂—※※ [原]

在厂区内,处处可见各种“古迹”。65年的岁月总要留下些痕迹。

一直在想,“大益”这个商标,不知道当年是谁的Idea。

“大益天下”,豪言壮语莫过于此。

大益这二个字,完全可以穿越时空,惯通古今。

大益商标的图案,古朴厚重,有帝王之相。松鹤、土林、老同志这些商标,在商战未起之时,就已经先输了气概。

勐海茶厂,一路走好。


第十九章 易武? 易武! [原]

易武,一个传奇的名字。显然不是汉语。

和易武联系在一起的,总是极品普洱,还有 “茶马古道”,“六大茶山”。

中国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易武乡。老挝边境。茶马古道的起点。

23个自然村,主要是傣族。海拔700-1400米。麻黑,大漆树,落水洞,三合社,田坝,刮风寨,三丘田。。。。。。虽然都是小小山村,都将写入茶文化的※※

六大茶山:易武、倚邦、攸乐、漫撒、曼砖、革登。易武为首。

易武茶山的古茶树种群较为单纯,大都属普洱茶种(学名为阿萨姆种),外形条索粗壮肥大,香气独特,茶气越陈越猛,最适宜于制成普洱茶。经久藏后,其汤色褐红,陈香活现。尤其是陈旧的易武春芽,汤色红润耐泡,叶底呈现褐红色,二个字:极品。


第二十章 去易武

从州府景洪去易武,一般可以选择二条路。一条是景洪—勐罕—勐伦—勐醒—易武。另一条是景洪—勐养—基诺—勐伦—勐醒—易武。地图上看,后一条路短些。但是问过当地人,营运客车都是走前一条路。那咱就也走前一条路吧。

一出景洪,就是一条沿着澜沧江的二级公路。路面是水泥的,N次修补后,有些颠簸。看着右边的江景,哼着刚学来的傣族小调,路窄弯多,保持60-80的速度已经不易。加上弯处的树林影响视线,超车相当困难。有时跟一排货车慢慢走上几公里,才有机会安全超越。

勐罕到勐伦间,有著名的国家AAAA级西双版纳植物园。但是,让我大呼过瘾的,是路边一小排卖菠萝的小摊档。一块钱一个,绝对是我此生吃过的最好的菠萝。以后我在版纳美食篇再详细介绍。

后边的路就更爽了。车厢里弥漫着菠萝的浓烈香气,十个新鲜菠萝在后排座位地板上滚来滚去。在勐醒农场给车上补充了大量饮料:3块钱/听的泰国产红牛。那滋味和提神效果,啧啧,我怀疑国产红牛有可能全部都是假冒伪劣产品。在版纳,有红牛的时候,绝对不喝可乐。

勐醒农场到易武乡的路只有30公里,要开一个小时。路更窄弯更多,车极少。发动机基本上工作在二档/3000-4000rpm。让我又有了去黄埔大道西开卡丁车的感觉。

从景洪到易武,大约120公里左右。三小时多一点的车程。


第二十一章 易武大街 [原]

曾经多次听人说,易武的生活条件如何如何坚苦。但是,易武的茶还是把我勾引到易武来。再艰苦我也要看个究竟,一亲芳泽。

六大茶山之首,就是易武。茶马古道的起点,就是易武。六大茶山及附近茶区的茶叶集散地、几十家作坊仍然按照一个世纪未曾变过的传统工艺生产普洱茶的,就是易武。

脑子里幻想不断,却不影响车越跑越爽。略带得意的切过一个左弯,右后轮轻微的响胎,带着吱吱声闪过右边的一个小小的加油站,眼前出现一条100米的小街。

没错,这就是易武大街了。我就这样闯进了易武。


第二十二章 易武大街--Mini大街 [原]

Mini大街的意思,并不是说,这条街上停满了BMW Mini这种小车。

Mini是很小很袖珍的意思。

易武大街确实太袖珍了。整条街的长度只有100米左右。而且,几乎只是在马路旁有一排邻街的房子。开满了各种店面。这一排邻街的房子后边,就基本上没有房子了。

印象中,街边有十家左右的旅店,最贵房价是30元。另外还有银行,电信,餐馆,卖百货的,卖农具的,一间药店,一个电影院,易武乡※※。还有一些老字号茶庄茶厂的小门脸。
特别强调一点,这里没有网吧。想上网?抱歉,不能上网。

易武大街,真的只是一条小街而已。


第二十三章 易武乡※※ [原]

了解一个小地方的实力,基本可以关注二个方面:老百姓有没有钱;※※有没有钱。基本上有四种可能:

老百姓有钱,※※更有钱
老百姓没钱,※※有钱
老百姓有钱,※※没钱(这种情况我还没见过)
老百姓没钱,※※也没钱。

所以,我每到一个地方,总是饶有兴趣的去参观一下当地的※※机关。比如说,广州罗岗有一个村叫笔村。这个村,并没有给人任何特别的印象。除了村委大院。一个普普通通村子的村委大院,里面竟然有巍峨的建筑,配以假山、人工湖和喷泉,真的是叹为观止。

我累了不少劲,终于在电影院找到了易武乡※※

我没有搞错。易武乡※※在电影院里。而且,电影院里已经不演电影了。

除了乡※※,我还找到了一个派出所。其它的国家机器:工商局,国税,地税,法院,消防队。。。统统没找到。


第二十四章 春意李庄 [原]

太好了,春意李庄还剩下最后一间空房。

春意,李庄。多么诗情画意的名字。起得真好。老板姓李,大家都叫他老李。看不出年纪,估计在30-60岁之间。他姓李,但是肯定不叫李春意。下次我去易武,一定要问问他的大名。

二话不说,开房。30元/天。

如果春意李庄客满,我还真不知道住去哪里。春意李庄,是易武唯一的有独立卫生间的旅店。

独立卫生间太重要了。这意味着我可以随时洗澡,至少保证每天一次。可以不出房间就随时去方便,可以在自己房间里完成洗脸刷牙洗内衣裤等等生活必须的活动。晚上睡梦中也不会被女朋友拉起来陪着去外边上厕所。

但是,春意李庄仍然有让我不满意的地方。卫生间里没有马桶,只能蹲坑。蹲完了我才发现,没有高压冲水的水箱。冲水设备只有一根自来水管。这点小事难不倒我。我跑到二楼,在楼梯旁顺手拿了一个红色的大塑料盆回房间。难言之隐,一冲了之。

红色大塑料盆就这样被我征用了。直到我离开易武,一直没听说有人找这个盆。

后来我才知道,春意李庄没有马桶是很正常的。因为整个易武乡加上23个自然村,都没有马桶。一个都没有。以至于我后来在云南每住一家酒店,都很认真的在Reception核实客房里是马桶还是蹲坑。


第二十五章 易武老街 [原]

易武大街,只有一百米左右。易武当然不止是这么一点点人口。易武还有一个老街。所谓茶马古道的起点,指的是易武老街。就在易武大街右侧的小山坡后。著名的车顺号,天能号,同兴号,都在那边。

我换了很多个角度,都无法拍下老街的全景。这张图中,大约可以看到老街的一半。照片右上角,老街的尽头就是种满台地茶的山坡。

我在当地问了很多人,想弄清楚易武为什么看上去这么小。易武到底有多少人口。没有人能说清楚。最后总结下来,比较靠谱的数字:易武乡大约有5000人口。包括23个自然村。

老街的人家,都是茶农。一般来说,每家都有一个院子,一个二层小楼,一间作坊,一个厨房,一个猪圈,甚至还有几平方米的菜地,种自家吃的青菜。每家都是一个完整的小茶厂,可以把刚采摘下来的茶叶变成茶饼或茶砖。


第二十六章 易武的古茶树 [原]

来易武,最关心的,还是茶。易武茶。

先聊原料。后聊制作过程。

大树茶,乔木茶。。。这些美丽的词汇,大家已经听过几万次了。

图片中这片茶园,是何天能老人家的。距离易武大街,只有几十米左右的距离。应该说,这片茶园是最正宗的易武茶。没有比这更正的易武正山茶园了。

据何天能老人介绍,这片茶园中的茶树,树龄大约都在100年到300年之间。是地地道道的野生古树乔木茶树。

我的大脚趾被我的眼镜砸得几乎流出血来。原来易武的大树茶高度只有一米左右。

何天能老人说,原来茶树还要高上一点点的。最近几十年间,※※指导茶农“改良”茶树,目的是为了提高产量,便于采摘,结果易武地区的茶树都从1米五左右,变成现在这样的矮子。

我问,某某书上说,某茶树王有20米高,多少多少米宽。。。。。。何老人说,那些都是在深山里,常人难得一见。而且整个云南也就是那么几颗。易武地区正常生产茶叶的,茶树,都是一米上下的高度。

这回我记住了。易武的大树茶,只有一米高。


第二十七章 易武正山 [原]

说句不厚道的话,我个人认为,“易武正山”,并不存在。

首先,凡是易武乡出产之茶,都可以理直气壮的说,这是纯粹的易武茶。
其次,易武乡,包括23个自然村。比如说麻黑,大漆树,三合社,落水洞,这些村的茶很棒,这些村分散在不同的山头上。开车都要走上个把小时。哪个山头才叫正山?根本没有正山。

图中这一片,就是易武乡所在的地区。卫星上根本看不到人烟。


第二十八章 易武的野生茶树 [原]
这是麻黑附近的一片山坡。虽然有雾气,但是,可以看到对面山坡上有很多大树。这些大树不是茶树。大树的空隙里,绿色一小团一小团的,象满地蘑菇一样的,才是茶树。

这是野生的茶树。树龄一般都有数百年。树的高度大约一米左右。


第二十九章 易武的台地茶 [原]

毫无疑问,一排排整齐得象梯田一样的台地茶园,都是人工种植的。比起野生的茶树来讲,它们的价格低,口感差。但是叶片看上去都差不多。由其是各种叶片混在一起的时候。

图中是从易武老街某户人家的院子里,就可以看到旁边山坡上的台地茶园。


第三十章 密集种植的台地茶园 [原]

台地茶园中,种植的密集程度,着实让人咂舌。每株茶树占有的土地和空间,可能不及野生品种的百分之一。树龄短,营养不良。难怪台地茶青的价格要便宜很多。


第三十一章 满山遍野的台地茶园 [原]

无需多说。看图。


第三十二章 农药 [原]

我以前一直认为,茶树是不打农药的,由其象易武这样的普洱圣山。一方面是茶农都很有良心,支持环保,并且怕残留农药影响全国人民的健康;另一方面,网上和很多书籍上都介绍,茶树天生不会有虫害,因为茶树的生物成分含有。。。。。。

Bull Shit!

我亲眼看到茶农给台地茶园施用农药。我问他们为什么要打农药?答案很简单:可以提高产量。

通过后边章节我对制造流程的描述,大家就可以理解茶叶上的残留农药是多么害人。在大家都拼命标榜的“完全传统手工制作”流程中,茶叶是完全不洗的。当然在喝进嘴之前,您可以把第一泡水倒掉。在茶艺里,这叫“洗茶”。发明茶艺的祖先真是先知先觉。


第三十三章 家家户户卖毛茶 [原]

去茶山之前,我一直以为,毛茶原料是分散种植采摘,然后集中销售的。

到易武后,我知道我错了。

他们根本不种茶。或者说几乎不种茶。

因为,野生茶树不需要种。人工种植的茶园,只需要种一次,茶树就会一直生长下去,每年给他们带来“易武正山”茶青。茶农不需要播种,不需要灌溉,不需要施肥(施肥会被骂),很少需要除草,偶尔需要修枝,连打农药都要偷偷的去。他们需要做的,只是收获。

每一家茶农,自己采摘茶青,带回家,再通过杀青晒青等工艺制成毛茶,卖给某个进山来收原料的外地茶厂或茶商;或者干脆把毛茶压成茶饼或茶砖卖给外地茶商,甚至干脆卖给游客。这一切,从生到销,每家都可以独完成。一个村的,不能组织起来么?嘿,同行是冤家,隔壁就是竞争对手。

在易武,几乎每天每家的院墙上,院子里,都会有几个圆形的,直径一米左右的竹制器具晾晒毛茶。这个器具在当地叫簸箕。因为要晒透,所以毛茶在簸箕里摊得很薄,簸箕下边还必须通风。这样才会有好的晒青品质。

毛茶在簸箕里摊得很薄,完全晒干的毛茶很蓬松很轻。所以一个簸箕一天只能生产几两毛茶。数一数这家院子里有几个簸箕,就知道这家大概的毛茶产量了。大部分的院子里,都是4-8个簸箕。所以,每户茶农,每天的毛茶产量,有几斤的已经是高产户了。


第三十四章 好茶何其少 [原]

麻黑村,大漆树村,都赫赫有名。麻黑茶,大漆树茶,好不好?当然好!那香味,啧啧啧。。。

麻黑,大漆树,有多少产量?嘿嘿,没多少产量。只有很少很少。

在上一章,已经清楚的事实是,每户每天,只有几斤的产量,已经包括台地茶在内!而大漆树村,有多少户人家呢?整个易武包括23个自然村的人口才五千左右,一个村能有几户人家?

所以,大漆树村,就是这么小。本章图片中呈现的,是完整的大漆树村。


第三十五章 茶少怎么办 [原]

春茶的生长是很缓慢的。

在版纳地区,春季基本上是完全无雨。第26,30,31章的图中,可以看到土地的干燥程度。

没有雨水,发芽长叶都很慢。产量很少。怎么办?

办法一:嫩芽不采,老了再采。嫩芽虽然好,但是不压称。在重量上太吃亏了。所以,嫩芽的时候,不采。等嫩芽长大,嫩叶变老,再采摘。重量可以重1/3到一倍。嫩叶是黄绿,老叶是深绿。何天能老人说,以前满山是嫩黄的绿色。现在都是※※的绿色。

办法二:台地充大树。谁说一看叶子就知道是台地的还是大树的,因为台地的芽是什么特征,老树的芽是什么特征,台地的叶是什么特征大树的叶是什么特征。。。那是扯淡。你真的各拿50片混在一起给他辨一辨。对本地老茶农也一样看不出。但是他们可以闻得出。实在闻不出,泡了尝一下也绝能分出来了。

办法三:外地茶充易武茶。这个就不详述了。

下边转摘一段资料:
2004年4月,张顺高、张芳赐、王平胜等10余名云南茶界著名专家学者组成古六大茶山考察队,深入易武、倚邦、曼洒、曼庄、革登等古茶山实地考察。考察报告称:勐腊县境内的五大茶山雄姿依存,而茶山面貌全非,革登茶山大部分变成了耕地,仅存几片小茶树;倚邦、曼洒茶山虽然满山都有茶树残遗,但许多地方是零星几株,小片成林的各有六七百亩,茶树稀疏,树势衰弱;曼庄茶山茶树生长较好、密度较高(每亩约100株),也只有千余亩。上述四大茶山古茶园共计3200余亩,年产干茶约16吨。易武茶山保存古茶园7000余亩,年产干茶约90吨,现有传统普洱茶作坊30余户,仍是古六大茶山茶叶购销和加工的基地。目前,已发现易武茶山的落水洞、桥头村地生长着成片大茶树,树龄数百年,根部围径140-160厘米不等,最高达23米左右。
…….
摘自李师程著《普洱茶古茶山览胜》(云南科技出版社2005年3月出版)

上文提到的产量不到110吨/年。小茶厂/作坊30余户。平均下来,每户可分到易武正宗毛茶3吨多/年,按春夏秋三季算,每户小茶厂或作坊每个季度只有一吨左右的正宗原料。易武茶的总量就只有这么多。其中相当一部分还被港台大款们直接收走,根本没机会流入国内市场。

再看看充斥大街小巷的各种名号的“易武正山”茶。可以说,易武的名号已经毁了。根本没有几个尝过真正纯料的易武茶。

我在易武住了八天。我尝过纯料的易武茶。我可以负责任的说,古六大茶山之首的易武大树茶不负盛名,远非常规茶可比。

本章图片拍摄于早春。嫩的是今年的叶子,老的是去年的叶子。芽头刚出,还没长大。

拍下这张照片后,最上面的一芽二叶,就被我吃掉了。

第三十六章 一袋毛茶引发的思考 [原]

一位大姐抱着一袋毛茶走进院子。我的第一个反应是摸了摸腰间的21寸轻版ASP。这大姐有点象武林高手。你看她左手如钩,从上边轻轻揪住麻袋,右手为掌,从下边稳稳托住。手中的※※袋轻若鸿毛稳若泰山,虽然大姐咚咚声走得快捷,手中这个※※袋却纹丝不动。

昨天闲来无聊,又看了一遍馒头。所以我写下的文字也开始变得无厘头。

忍不住好奇之心,我也上去抓住这个麻袋,举过头顶20次。发现我的力气明显比大姐更大些。

这是一袋毛茶。

毛茶是指杀青晒青后,完全干燥的,用来压饼或压砖的毛茶原料。易武大叶种的毛茶条索很长,很脆,非常蓬松。大姐拎的那一袋毛茶虽然看上去很大,其实重量只有十几公斤。非常怕颠簸,非常怕压。运输非常困难。所以才会从古代起,都是以紧压茶的方式运输。

我大约估计了一下,如果用一辆金杯面包车,考虑尽量避免因颠簸挤压造成严重损坏,那么一车大约可以运输一百几十公斤。大卡车可以放更多。但是绝对不能很多层的叠放,那样会把下边的压坏。从易武到昆明大约需要12小时的车程,来回的路费油费时间人工。。。。。。基本没有商业操作价值。

所以,只从这个角度考虑,如果下次满神问我:有一种昆明产的“易武正山纯料古树茶”,价钱便宜量又足,你愿意买吗?靠,我免费给她竖一只中指。

后来我慢慢知道,就算是易武本地产的茶,也是外地料比易武料更多。

第三十七章 开始加工 [原]

鲜叶采摘回来后,加工过程经过萎凋、杀青、揉捻、晒青、精选、压饼、干燥、包装这几个步骤,就可以上市了。

鲜叶采摘的时候,哪些叶子该采,哪些叶子不该采,这里面学问也很大。但是,这次我没有学到有关知识。所以这个章节就欠奉了。

萎凋,一般在茶农家里进行。一张草席铺在地上。把鲜叶铺匀在上面,铺得比较厚。在阴凉干燥的环境下,叶子会失去一部分水份。大约一天左右的时间后,叶片会变软变蔫,这个时候,就可以用大铁锅杀青了。说得通俗一点,用大铁锅来炒茶。

萎凋过程是必不可少的。不萎凋就直接进锅炒,会发生什么?嘿嘿,一炒茶叶就出水了,直接炒成茶粥了。不加水的番茄炒蛋大家应该都吃过。

顺便介绍一下这间"工作室"的布局。
左边:正在萎凋的鲜叶。
右边深入:床。上边可以睡觉,也可以做爱做的事。
右边外侧:下边在实木地板上开了个大洞,里面铺上沙土,可以生火,上方吊一个支架。夏茶下来的时候,正赶上版纳的雨季。所以就不能阴干和晒干。这些干燥过程,都放在这架子上完成。由于是在屋里,所以就算用烟少的炭火烘考,架子上的茶叶一样会被熏上烟味。“夏茶有烟味”是辨别夏茶的主要依据之一。



第三十八章 刷锅 [原]

在易武,有些人家已经很富,甚至有些家里已经有二辆汽车。但是,他们仍然只有一口锅。

易武烧柴,不烧煤气。

厨房里只有一个方形的大锅台,一口直径一米多的大铁锅。一家人的早饭中饭晚饭,所有汤和菜都是用这口铁炒出来。米饭例外。易武有电。可以用电饭煲。

吃完晚饭,当然要刷锅。刷锅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我也喜欢刷锅。由其是刷大锅。

但是,当你知道,刷完锅后,就用这锅给你的茶叶杀青,你是否会逼这个可爱的MM多刷几次呢?


第三十九章 杀青 [原]

杀青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有技术含量的工作。也很享受。因为,现场的气味很香!

不知道干活的MM是不是也觉得很享受。不过,从她脸上冒油的程序看来,这工作不轻松。


杀青,全在火侯的掌握。叶片的老嫩、一次下锅的叶片多少、柴火烧到什么程度,叶片变软的手感,锅里溢于的香气。。。。。。对这些因素的判断和掌握能力,都会直接影响杀青的效果。

我在易武,超过一半的毛茶都杀青不当。大部分是杀得太轻。在一家家门口正在晒青的大簸箕中,杀青火侯刚好的漂亮的灰绿色叶片竟不多见。

第四十章 香香的 嫩嫩的 [原]

杀青后,不妨欣赏一下刚才的劳动成果。

想起林忆莲做过的广告:嫩嫩的,水水的。老叶嫩叶一目了然。

第四十一章 揉捻 [原]

杀青后,马上要做的工序,就是揉捻。

就象用搓板洗衣服一样,弯腰,双手,转着圈的搓揉。

揉捻也是很有讲究的工作。并非会洗衣服的人就会做。

曾在某专业茶网上见到这样的介绍:“揉捻时茶叶之细胞壁被压破,茶汁释出,与氧迅速接触,而起氧化。故由化学方面言之,揉捻之功用,系使叶中所含之单宁,藉过氧化酵素为触煤,发生氧化作用。故揉捻与酦酵二者中之化学变化,实无明显之界限可以区分,仅氧化程度不同而已”。-——如此的神化,普洱能不乱么?真的把细胞壁都揉破了,那就直接用来做面膜算了。

揉捻首先使条索成形。同时,揉捻时,会有部分茶汁渗出,涂于茶叶表面。简单说,轻揉得香,重柔得味。如果某品种或某月份的茶叶香气较显著,则应轻揉短揉;如果某品种或某月份生长迅速,茶叶缺少香气,则应以滋味为主,重揉久揉。

这道理,很多老茶农都懂。可惜,现在易武很多人家都是随便揉揉就算了。如何揉捻,根本不影响卖毛茶。反正来收毛料的人没几个懂的。大家只关心这茶是不是从大树上摘下来。其它的,都没什么人关心。



第四十二章 黄片 [原]

揉捻完成后,嫩的芽叶会卷成条索。太老的,卷不起来,仍然是伸展的一大片,非常的显眼。这就是“黄片”。这些黄片,真的大部分已经老得变黄了。

严格来说,黄片根本不应该被采摘下来。混有黄片的毛茶在跟掺了草没什么区别。黄片喝起来不好喝,陈放后也不会有什么变化空间。一般来说,黄片基本上可以扔了。

但是,易武的黄片不同。易武的生茶不苦不涩,黄片苦涩甚少。而且有香味,直接泡来喝,不如嫩叶那么伤胃。所以,易武的黄片在当年喝,还是可以的。但有个前题,必须足够树龄的黄片才好喝。台地黄片可以直接扔到垃圾筒。差别非常大。

虽然古树黄片可以喝,但是它只值1/10的价钱。黄片便宜不是黄片的错。但是把黄片混在大树茶里卖,就是茶农的不对了。

用古树黄片压成的饼,我收了一片。留个纪念。


第四十三章 晒青 [原]

晒青,就是指在太阳下边晒,把揉捻后的毛茶彻底干燥。

90%以上的茶农,使用前面图片中出现过的圆形的大簸箕,把毛茶薄薄的平摊在上面。几个小时的时间后,毛茶就彻底干燥了。脆得一碰就断。

在大漆树,我见到了一家人正在使用“新式”的方形簸箕。仍然是竹制的。这家人在晒青方面,还是非常的敬业。茶摊得很薄,上下透气。阳光透过茶叶和竹簸箕,仍然可见点点阳光散在地面上。这样牺牲生产效率追求品质的茶农,应该拉出来——表扬。

回想起第四章,南糯山脚下所见,水泥地上的晒青。。。唉。

晒青和后发酵,一直被认为是纯正普洱茶最重要的标志。有别于晒青的是烘青和炒青。烘青可以借助机械设备完成快速干燥,提高生产效率,而且烘青可以带来很好的高香。但是,烘青茶基本没有后发酵转化空间。烘青和炒青在绿茶花茶乌龙等其它茶种上广泛应用,但是,对于云南普洱茶来说,大叶种晒青可能真的是上帝的选择。


第四十四章 四个人物之一 [原]

介绍了晒清之后,接下来的,本应该是介绍毛茶交易。但是,这涉及一些具体的人物。

一方面,我本想将具体人物全都隐去,这样俺老马可以远离一些生意上的是是非非。

另一方面,有朋友要求俺不如出面组织团购。这事更加做不得。俺不是茶商,弄点好茶自己喝已经很满足了,没有精力控制大批茶的品质。不干不干。

再一点,俺很想把制作过程中的负面情况曝光,但是如果连负面人物都曝了光,那么他的茶可真的难卖了。俺是小人物,俺也怕打击报复。

所以,俺决定抱个茶饼半遮面吧。咱把负面人物隐去,负面情况照样汇报,这样可免了被人追杀之忧。正面人物想了想,有四个。插在这里先介绍了。

第一个:小胡子——双溪

我在易武住了八天。双溪泡了足足一个半月。

我的目的是来玩,学些知识。双溪是为了他的理想:监制一批真正纯料的易武好茶。

我住在春意李庄,每日跟一帮茶商厮混,还结识了一个PLMM(第二个人物就介绍她)。双溪反而住在何天能家的茶房里,天天守着他的茶。

我每天在易武老街流窜,东看看西瞧瞧。双溪也是进进出出的忙着收料打听行情。真是低头不见抬头见。在八天里我们一起吃了几顿饭,喝了回酒,一起跟何天能的皮卡车去了麻黑大漆树三合社,还一起痛骂了我的D70S和他的D50在自动白平衡功能上的严重缺陷,一起痛骂茶农无良。双溪的BT作风常常使他在山上跑一天只有几公斤毛茶回库甚至空手而归,也每每在饭前酒后成为我和GF的笑料。

直到四月初。我对勐海的傣族节日“赶摆”更感兴趣,听说傣族MM们要穿着全套的民族服装全体出动。这种大规模的民族时装秀我怎么能错过。双溪则离不开他的茶,也要看四月初的马帮贡茶出发仪式。所以我去勐海,双溪留在易武。后来我们一直保持电话联系。

直到我回程中路过广西,在北海银滩上,晒着大太阳光着脚疯跑的时候,还接到过双溪的一个电话,很兴奋的告诉我,他的料已经收齐了,过二天就可以开工压饼了。这次可以做出自己心中的易武茶了。我气喘吁吁的问他,共有多少?能不能给我留二筒?他支支唔唔的说,成品应该不到300公斤。我气愤的挂断了电话,跟GF说:丫这人有病。


第四十五章 四个人物之二 [原]

图中这个PLMM,叫江丽娜。所有的易武茶商都认识她。我甚至看到她开着一个茶农的0.6吨小货车蛇行在易武大街上。所有外地来的茶商和本地茶农都惊呼:那是江小姐!大家快闪!

晚上,我发现,江丽娜和我同住在春意李庄三楼。就隔一个门。是邻居。另一个昆明茶商向我介绍:这位江小姐,是※※最年轻的持证评茶师。

当时我的样子肯定很傻。因为,要拿到评茶师证,绝对相当难。不仅要有学历,还要有资历。年轻人太难拿证了。

回家后在网上查了一下,评茶师取证培训的报名条件:取得高级评茶员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专业评茶工作不低于5年,经评茶师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毕业证书,方可参加取证培训。当然这个取证培训只是培训,并不能保证你一定拿到证。

江丽娜从2000年就开始每年跑易武。多数是每年的春秋跑二次。定制一些自己的茶。她的茶叫“天和茗茶”,讲求的是天时、地利、人和。江丽娜在易武很受欢迎,无论是本地茶农还是外地茶商,都喜欢跟她没事聊二句。

江丽娜对易武和附近的古六大茶山已经熟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而且每天晚上居心叵测的拉着我们跟她一起玩猜茶游戏。就是把易武各村的茶叶,以及六大茶山的,甚至包括易武以外专门拉进来掺进易武茶里搞拼配的料,专门用来撒面的料,泡一泡来喝。让喝的人只靠舌头和茶底来猜这是哪里的茶。输的人要给赢的人买蒙牛雪糕吃。江丽娜当然每天就有了吃不完的雪糕。有时我们输急了,就耍赖,把易武最邻近的二个村的毛茶,各50%混在一起,泡给江丽娜喝。结果照样还是我们输。按规矩,这次要给她买二只雪糕。
第四十六章 四个人物之三

我在去易武之前,查阅了一些次料。何天能在易武是响当当的人物。

何天能老人今年刚好60岁。刚见到他的时候,几乎不敢相信,眼前这个抱着孙子的瘦老头就是大名鼎鼎的何氏天能号的掌门人。老人家语气凝重,思路清晰。讲话时不断用手做推开眼前的空气的动作,让人倍感亲切。

何氏一家原籍是云南石屏人。有个说法,石屏人开发了易武。何家就是随其它石屏人一起迁到麻黑。后来何天能又迁到易武。他家的茶坊在易武老街661号:何氏天能号。五尺宽的茶马古道就从他家门前蜿蜒而过。现在何天能的兄弟何天强、何天培仍然在麻黑主持成兴昌茶庄。成兴昌茶庄的麻黑砖已成一代传奇。

何氏天能号的门前挂了块牌匾。里面那块是何氏天能号的老招牌。外边的是“云南茶马司茶叶有限公司易武加工点”的电脑喷绘招牌。

何天能老人现在已经处于退休状态,由于车祸,左脚成了行动的负担。但愿老人早日康复,再次亲自上阵。现在的天能号全由嫡传的三儿子承担大任。

何氏天能号是易武老茶庄中,手艺最好的,工艺要求最严的茶庄之一。我跟老何一家学到了不少东西。
第四十七章 四个人物之四 [原]

杨紫琼改开茶店了?

哈哈,开茶店的人姓杨,但是不叫杨紫琼。她叫杨海英。勐海县最火的茶店,就是她开的。此人在勐海茶区可是大大有名。勐海地区的大小茶厂,或多或少都跟她有些关系。

杨海英是著名的老班章茶玩家。每年定制极少量的纯正老班章茶,只够分给朋友和相熟的客户。虽然价钱不便宜,但还真不是一般人能尝得到的。另外他的布朗茶也不错。

我这次在勐海,有幸二次跟她上老班章村。第二次还是给她当临时司机,拉了一皮卡老班章毛料下来。亲历其中辛酸,才知好茶来之不易。不是有钱就能买到的。

游记的下半部,主要就是杨海英和老班章的故事。
第四十八章 毛茶交易 [原]

易武的毛茶交易,特点就是零散,混乱。

零散是把买卖都无法大宗交易。只能一点一点的来。

混乱是指质量标准混乱,价格也混乱。

图中的大姐是福建人。来易武开小茶厂一年多了。自行车后边驮的小口袋就是她今天收的毛料。看样子只有几公斤。我跟她没有细聊。但是,她收的肯定不是台地料,也不是外地杂料。一次只收回这么少,标准应当是相当严格。

象这样的交易很有代表性。认真收料,标准严格,收到的就只能是一点点。

说到外地人来易武开茶厂的,这次我见过好几家。甚至有一家,年产百吨,从来不收易武本地的毛茶。一点都不收。这种肥水流了外人田的行为,激起了易武茶农的集体公愤。我听说易武茶农偷偷开会商量去群殴这个可恶的老板,不知道是真事还是笑话。

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要打他的原因是因为他不收本地原料肥水流了外人田,而不是因为他用外地料来制造“易武正山茶”而把易武的名声坏在自家门口。
第四十九章 毛茶交易2 [原]

另一种毛茶交易方式,就是开车进山,进村子里收料。比如我们在大漆树见到这户人家门前晒着四簸箕毛茶,就可以进去看看他们的货色,问问价钱。合适的话就交钱搬货。不合适的话就继续逛,去下一家。

第五十章 毛茶交易3 [原]

如果价钱合适,那么就是当场验货了。这可一定要看清楚了,出了门再想加来退货可不行。

前面已经分析过,看看他家门口有几个簸箕,就可以估计一下他家的产量。这一小袋毛料肯定是几天才能做出来。这也意味着这一袋毛料中混杂几次采摘,几次杀青,几次揉捻,也就是说几批混在一起。

所以,必须把这袋毛料翻个底朝天,上上下下里里外外都看清楚,有没有在中间掺假,掺入加工失败的货色。

我见到的货,可以说是五花八门。
门前晒的是大树料,袋子里装的是台地料;门前晒的是台地料,袋子里装的是外地料;袋子表面是一种料,袋子底部是另一种料。袋子表面和底部都没问题,但是中间全是外地料。。。。。。

最搞笑的是,见到有一袋料里面,掺入的梗和黄片还有茶碎多达40%。

第五十一章 毛茶交易4 [原]

易武大街的公路就是正常的乡间公路。没有收费站也没有关卡。任何人都可以开车进来。易武乡下属的各村和外地的货车,都可以直接开车拉一些毛茶来易武的茶厂或作坊推销。因为这些车是机动的,所以更加没谱。鬼知道他们是从哪来的。

如果你有火眼金睛,比如江丽娜那样的水平,也可以从送上门来的货中找到好料。


第五十二章 原料的筛选

一批货的料凑齐了,只是痛苦的开始。

首先要精选。

把一麻袋毛茶都倒在大簸箕上,用人工,肉眼,一根一根的看一遍。杂梗,黄片,坏死的黑叶,碎茶渣。。。都挑出来。在重量上造成的损耗,相当大。

第五十三章 恐怖的镜头 [原]

这也是在原料筛选环节中出现的镜头。这个画面就出现在易武老街某家老字号的门前。我把它拍下来之后,就跑去一边吐了。直到现在,我看到类似的东西都严重过敏。

这些还能叫“茶”么?

这些“茶”最后会喝到谁的嘴里?

第五十四章 石磨 [原]

毛茶加工成茶饼,需要一些专用的设备。

说到传统工艺,言必称手工“石磨”压制。

北方农村的石磨,一般是用来磨豆浆的。有时候也可以用来磨练一下驴子的耐性。北方农村的石磨有二个特点:圆形的,能转动。

云南加工普洱茶饼的石磨,其实只是一块圆形的石头而已。上边有个提手,下边浅凹。把茶饼放在下边,上边压上石磨,再站上去个人,扭扭腰扭扭屁股,就把饼压实了。

传统工艺,说来玄妙,其实很普实。想把饼压紧一点,就找个胖子站上去。想把饼压松一点,就找个轻巧的MM站上去。其实现在已经没这么讲究了,随便谁站上去都行。不过腰和屁股是一定要扭一扭的,这样才能把饼的边缘压实,不容易松散。

还有一些茶叫“铁饼”。比如著名的蓝印铁饼。这茶饼叫铁饼,并不是用来比赛投掷用的。而是指几十年前,刚刚开始尝试用机器加工,就把石磨换成铁制模具,人踩换成机器压。估计当时的机械水平实在落后,机器压力无法控制,所以初期用机器压制的茶饼,条索几乎被压烂,干燥后果真坚硬如铁,叫它铁饼也算有些名副其实。

所以,相对于那些坚硬如铁的铁饼来说,当然还是传统石磨压制的茶饼更好。稍松一点的茶饼可以加快后发酵的转化,并且当茶饼陈化到一定的程度,就松得可以用手掰开来泡。把一饼30年的老茶轻轻掰开放入紫砂壶,再浇上滚沸的屈臣氏蒸馏水,茶香氤氲。多么温馨的画面。从桌下摸出一只螺丝刀把一块铁饼撬得满桌碎渣就太杀风景了。

一般来说石磨的大小都是比较固定的,适合压357克/400克的标准七子饼。当然稍大一些或稍小一些,也可以压。但是100克的小饼就一定要特制的小石磨了。

石磨在产茶区,随地可见。在街边就有人当场制作石磨。还可以当场给客人刻上喜欢的图案,或者刻上茶庄的名号。图中的石匠正在石磨上描龙画凤。我直到现在都在后悔,为什么没定制一个小石磨,刻上俺老马的大名,带回广州留个纪念。

第五十五章 小铁桶和桌上的洞 [原]

小铁桶和桌上的洞都是“传统手工工艺”所必须的。

小铁桶的直径大约是标准357克茶饼的2/3。上宽下窄,桶底是一些密密的小洞。

压饼用的干毛茶在小铁桶里被蒸气蒸薰变软,就转移到一个小布口袋里,用石磨压成饼。

桌子上的那个小洞,大约手指粗细。蒸气就从这个洞里冒出来,把小铁桶放在这个洞上面,蒸气就全喷进桶内。眼看着桶里的毛茶变软萎靡,香气随之弥漫。

此时的香气能说明很多问题。毛料的好坏会在这个香气中被夸张的放大。我在这样的现F闻到过茶香中夹杂着臭味。

第五十六章 作坊的规模 [原]

2006版纳自驾学茶之旅 第五十六章 作坊的规模

易武的小茶厂或者称为作坊,有的说法是号称30多家,有的说法是号称50多家.绝大多数是以家庭为单位的.

一个作坊的规模,也就是几十平方米.图中这家,80平方米左右吧.

在这个面积中,要完成的内容有:蒸气蒸薰,上内菲,石磨压饼,饼的干燥,饼的包装纸,上笋壳,装箱,口感品饮等等内容.

由于制作过程中,有很多不确定因素,有责任心的定制商都会从头到尾的监督整个过程.这是一个很无聊也很大压力的工作..图中的监工是江丽娜.

第五十七章 呲一下

很久很久以前,去实地参观过的人就给我讲过,压茶饼前,最主要的就是要呲一下。当时我绞尽脑汁也没弄明白,呲一下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过程。神秘感就是这样产生了。

后来,我在易武的作坊里,那个有洞的桌子旁,才认真观看了”呲一下”这个过程。

右边的MM,把400克的干毛茶称好,放上内菲,再盖上一点撒面用的漂亮茶。请注意看,这个时候,小铁桶里是满满的,隐约还能看到内菲那张白纸片。

然后,把小铁桶移到旁边的小桌上,用桶底罩住桌上正在喷蒸气的小洞。洞里的蒸气迅速使干毛茶变热变湿变软。这时候铁桶里的毛茶会软下去,显得变少了。这个蒸气熏蒸的过程大约几十秒到一分钟左右。

然后,用布口袋从上往上罩住小铁桶,再翻转过来,把小铁桶拿走。湿茶就都在布袋里了。内菲在下边。

把布袋口抓在一起,缠绕一下,变成一个小鬏,这样就封了口。用手把它差不多弄圆,整个放在石磨下边压扁,就变成了茶饼。那个小鬏就把茶饼底下硌出个窝窝。

等茶饼充份干燥,重量又会变回400克。

注:
呲(ci),象声词。用来形容蒸气喷出来的声音。
鬏(jiu,读”揪”),名词,抓成一团。
硌(ge,读”个”),动词,有一粒石头在鞋里,硌脚。


第五十八章 露一手 [原]

上一章的图中,左边的帅哥在工作的时候露了一手。

露的是左手。在右手戴了一只线手套。

被蒸气蒸熏软过的毛茶,变得非常湿热。干这活的时候,起主力作用的右手,虽然有手套的保护,也会迅速被水气泡皱,皮肤发白。再加上高温,十指连心。

所以,做饼的人,一般都是面目狰狞的边呻吟边干活。


第五十九章 踩一踩 [原]

用布口袋包好的茶饼,就是这样摆成一排,上边压上石磨,然后上去个人,把它们一一踩扁,变成茶饼。饼形是否好看,边缘是否饱满密实,就看踩石磨的人扭腰扭屁股的功夫。

踩完,等饼凉下来,就可以把布口袋解开,拿出茶饼,放在架子上,进入下一道工序:干燥。

第六十章 压饼过程中的技术含量 [原]

压饼的过程已经看完.

这个过程中,蒸汽温度、压力、蒸汽含水量、蒸茶时间、揉茶时间、压制时间、解袋时间等,都十分重要。

其中最重要的,应该是蒸气的质量和蒸茶时间。

对于简陋的手工作坊来说,没有条件对蒸气的温度、压力、含水量做准确的控制,所以对蒸茶的时间也只能依照经验来掌控。蒸茶对茶的影响有点类似于杀青,对于茶饼最终的口感、品质、日后的陈化等,都会产生影响。我们在直接品饮毛茶和茶饼时,就可以发现口感上的明显区别。在陈化过程中,毛茶和茶饼也会有区别。

第六十一章 阴干还是晒干?

解袋后,茶饼仍然是湿的。从内到外都湿。摸上去还有点软。

现在需要干燥。彻底的干燥。如果不能干透,会影响香气,会影响陈化,还可能发霉。

很多人的说法,阴干最好。但是江丽娜说,晒干更好。

我见了阴干的,也见了晒干的。阴干的,要干彻底,在版纳的干燥天气一般需要用三天。晒干的,只要半天。从干燥后马上试饮的结果,我认为晒干的更香些。而且,本来原料就是晒青毛茶。再晒半天我认为也没什么。

阴干的优点:环境一般都在室内。很干净。缺点是占用时间很长。只适合产量不大的作坊。

晒干:快。适用于较大的产量。快速干燥后的香气很不错。但是在易武这样的环境,卫生情况有点难以控制。图中的画面,在易武算是比较常见的。

第六十二章 鸡犬相闻茶  [原]

易武是农村.中国的农村都差不多.

不多说了,看图.


第六十三章 包装 [原]

干燥完成后,就是包装了.每个茶饼用一张纸包起来.

对外观要求较高的,会用刀把每个茶饼表面的黄片和难看的梗挑掉.


最后一步是包笋壳.在易武,现在一般的习惯是,每片400克,七片茶饼用笋壳包成一筒,六筒装在一个竹笼里成一件.每件42片约16.8公斤.当然定制茶可以完全按客户的要求.BTW,现在勐海茶厂的常规品种每件通常是84片.

第六十四章 深入台地茶园 [原]

易武台地茶园的规模,那可是漫山遍野的.

有一天没事,就深入茶园去看看.

第一印象,这人工栽培的茶园,揍是整齐.


第六十五章 远看不如近观 [原]

走近看,就有三个印象.
一.没见到有灌溉系统.看来真的是不需要人来浇水.这一点和庄稼不同.
二.真够密的.
三.有些台地茶树,显然已经相当老了.


第六十六章 台地茶树 [原]

现在概念非常混乱.古树,乔木,台地,灌木,大叶,野放,野生......

易武的一些台地茶树,树干已经比较粗.树干上长满了热带才能见到的寄生物.我认为有一些是寄生植物,有一些是寄生菌类.


第六十七章 台地茶一样是大叶种 [原]

台地茶树,假以时日,一样可以树龄够长,一样可以是大叶种.而且叶片可以相当的大.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CN2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4.744
主题: 29
帖子: 1097
注册: 2001年8月
原文由 Lyodi 发表

不是。这几年董厂长的“班章”茶没有用过班章的原料。


哈哈,谢谢兄的信息。

另外,发现马丙兄的新文章都发到博客上了,难道这边就放弃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8.18
主题: 6
帖子: 59
注册: 2006年2月
原文由 CN2 发表
请行家继续掌眼,这个是班章吗?


不是。这几年董厂长的“班章”茶没有用过班章的原料。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CN2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4.744
主题: 29
帖子: 1097
注册: 2001年8月
忽然大家都没了声音?

大益又出班章了,马丙兄过眼了吗?价格不算低,但相对于大益的品牌似乎如果是班章纯料还应更高,另外是否像大益这样的品牌都是拼配的呢?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001
主题: 1
帖子: 28
注册: 2006年2月
大家这么热心,到底普洱茶有什么好喝的地方?云南沱茶是不是普洱茶?我家好酒以前有一砣,不知道还在不在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CN2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4.744
主题: 29
帖子: 1097
注册: 2001年8月
http://www_ynart_com/forums/3658/ShowPost.aspx

还有这里面的,说得有道理吗?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CN2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4.744
主题: 29
帖子: 1097
注册: 2001年8月
请行家继续掌眼,这个是班章吗?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9.18
主题: 1
帖子: 303
注册: 2006年1月
跑到哪里去了?几天没动静了,想偷懒是吧。。。。。这么多无忌茶友能答应吗?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50.172
主题: 3
帖子: 5741
注册: 2006年3月
原文由 马丙 发表

谢谢鼓励!
那篇杂志要我在三期内发完整个游记,并且限了图数和字数.我仔细算了一下,不可能完成.只好等下次机缘了.
这二天在研究博客的模板编辑.还真不是一般的复杂.有点象编程序.等这些事弄好了,就尽快接着写游记!在易武关于制作过程的还没写完.另外还有老班章的经历,傣族节目,版纳美食...


期待。并相信马丙总会有最好的东西和大家分享。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27.61
主题: 1
帖子: 208
注册: 2003年1月
原文由 马丙 发表

这二天忙.我尽快找那个懒人.
我帮她拉的那些毛料,压成饼后我也没见过呢.好歹也要弄二饼我自己尝尝.呵呵.


期待中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
主题: 0
帖子: 124
注册: 2005年6月
相当期待!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0
主题: 2
帖子: 173
注册: 2006年3月
原文由 半盏茶 发表
茶商好,茶客好,都是爱茶才走到一块,无忌天地广阔,难得聚首一堂,论茶为上,炒茶亦可,何必较真……一壶一天地,一砂一世界……继续引颈期待马三下文

谢谢鼓励!
那篇杂志要我在三期内发完整个游记,并且限了图数和字数.我仔细算了一下,不可能完成.只好等下次机缘了.
这二天在研究博客的模板编辑.还真不是一般的复杂.有点象编程序.等这些事弄好了,就尽快接着写游记!在易武关于制作过程的还没写完.另外还有老班章的经历,傣族节目,版纳美食...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0
主题: 2
帖子: 173
注册: 2006年3月
原文由 CN2 发表

可惜我不在深圳,如可能兄弟们给在下匀出0.01kg,够在下尝尝滋味,感激不尽!

上网就不能扳杠,哈哈,最容易误会,都是兄弟,有事都好说,对嘛?……

掐着指头算了半天,0.01KG就是10克.用小盖碗正好二泡.呵呵.兄算得真清楚!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
主题: 0
帖子: 124
注册: 2005年6月
原文由 半盏茶 发表
茶商好,茶客好,都是爱茶才走到一块,无忌天地广阔,难得聚首一堂,论茶为上,炒茶亦可,何必较真……一壶一天地,一砂一世界……继续引颈期待马三下文


兄说得真好。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回复主题: 普洱茶是啥?----版纳自驾品茶之旅
功能受限
游客无回复权限,请登录后再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