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想搞清楚镜头的味道,油润,空气感的物理原因 [主题管理员:冰镜]
正序浏览
主题图片汇总
主题内检索
浏览:223344 回帖:1308
游客没有回帖权限
陈年泡菜
泡网分: 51.046
主题: 29
帖子: 4370
注册: 2003年4月
原文由 今夜不寂寞 在2009-12-09 20:06发表
所谓的“油”,在我眼里就是不正确的曝光,再后期压光比造成的。
我仔细看photozone的测评,蔡司镜头基本上都是本身欠1/3或1/7ev的,而现实使用中很少会有人会知道这个,相机的“正确曝光”就没管ev,回家之后后期看片,诈一看层次好,细节多,处理时抬高曲线又显得不自然,只好压低光比,才造成目前绝大部分片子的“油润” ......


这是重要原因,但油润是个复合而复杂的形成过程。

[哈斯 编辑于 2009-12-11 22:31]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0.023
主题: 5
帖子: 5297
注册: 2007年7月
原文由 老咸鱼 在2009-12-11 10:05发表
FPL53虽然也是含氟,但那是在玻璃的加工过程中加入,和人造萤石那种高污染完全不一样。

附上各种低色散玻璃的Vd和Nd参数,可以看到FPL53和萤石CaF2的折射率很接近
用FPL53代替萤石的原因只是污染少和容易生产,和折射率没什么关系


FPL53折射率略高0.05
這就相當受用了

純螢石含氟量約49%
FPL53含氟量約43%
來自CaF2,MgF2等等
超低色散也叫螢石玻璃
因為同樣含有大量螢石
只是有添加物加強穩定性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0
主题: 0
帖子: 171
注册: 2009年12月
原文由 老咸鱼 在2009-12-09 13:44发表
萤石因生产过程产生氟污染,早就不用在光学玻璃里了,现在都是用FPL53之类的玻璃
佳能仍在使用萤石,只不过是:“新型的萤石镜片”。参见EF 200mm f/2 L数据。

这是佳能的卖点,不可能丟的。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6.416
主题: 8
帖子: 681
注册: 2008年4月
原文由 capss 在2009-12-10 08:27发表
折射率越高越不容易有球差

原文由 老咸鱼 在2009-12-11 02:05发表
用FPL53代替萤石的原因只是污染少和容易生产,和折射率没什么关系

萤石的折射率是比较低的, 应当来说纠正球差的能力有限。 但是, 追求高折射率对球差的纠正太有用了,可以省掉很多镜片。 在一些特殊领域因为大的折射率的存在,使得看起来很难的镜头,很容易做到,例如俺朋友设计的10mm/.85,无畸变,就没几片(两位资深就不用说这是什么镜头了)。 非常可惜的是,在摄影爱好者的镜头, 折射率都比较低。前些日子,肖特说, 最近搞出的 Nd 大于2, 在蓝紫区域透视增高。   

因此,在镜头里, 头号重要的还是玻璃的高折射和色散特性,是最重要的。搞出新材料是最最重要的。

[冰镜 编辑于 2009-12-11 11:00]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46.165
主题: 13
帖子: 6604
注册: 2004年12月
我觉得这个讨论很好!

镜头是光学原件理论上很严谨是靠计算得到的,实际上因为计算并不全面加之有种种干扰因素,镜头最后成型是在一个计算基础上的宽泛范围,物理意义上的优点缺点又不同于感观,所以产生很多味道。

认真分析研究这些东西找到合理的物理解释有意义!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6.416
主题: 8
帖子: 681
注册: 2008年4月
原文由 老咸鱼 在2009-12-10 07:36发表
冰箱到外面也有十度以上的温差,肯定不行啦。
衍射元件的商业化生产还不够好,佳能就一个小绿,光圈也不大,将来也许会发现新的材料吧。

冰箱的测试,也是一些客户提出来,还是希望能找到新的解决色散方法。 衍射光学的方法,在美国的特种应用里面很多的。 Canon 似乎从2000年引入这种特殊的解决色散的镜片进入商用, 一直很关注, 见下图, 可以使得镜头的重量和长度变短, 但是还是要和萤石一起用。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41.857
主题: 45
帖子: 3526
注册: 2004年1月
FPL53虽然也是含氟,但那是在玻璃的加工过程中加入,和人造萤石那种高污染完全不一样。

附上各种低色散玻璃的Vd和Nd参数,可以看到FPL53和萤石CaF2的折射率很接近
用FPL53代替萤石的原因只是污染少和容易生产,和折射率没什么关系

Ohara小原
FPL53 95.00 1.43875
FPL52 90.34 1.456
FPL51 81.60 1.497
FSL5   70.24 1.48749

Schott肖特
CaF2 95.23 1.43385
N-FK5 70.41 1.48749
N-FK51A 84.47 1.48656
N-PK51 76.98 1.52855
N-PK52A 81.61 1.497

原文由 capss 在2009-12-10 16:27发表

低色散玻璃也是含氟
含量大約有40%

FPL53許多廠家採用
Canon是Super UD
Olympus是Super ED
Pentax還是叫ED

之所以會用來取代螢石
是因為生產比較容易
折射率也比純螢石高
折射率越高越不容易有球差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9.228
主题: 6
帖子: 1510
注册: 2004年8月
原文由 老咸鱼 在2009-12-09 22:44发表
FPL53的色散系数Vd=95,属萤石一级的了,FPL51的Vd只有81.6,这个才算中档

资料来源:小原株氏会社网站(光学玻璃的老二)
http://www_ohara-inc_co_jp/cn/product/optical/list/s-fpl.html


ok,记混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0.023
主题: 5
帖子: 5297
注册: 2007年7月
原文由 老咸鱼 在2009-12-09 13:44发表
萤石因生产过程产生氟污染,早就不用在光学玻璃里了,现在都是用FPL53之类的玻璃


低色散玻璃也是含氟
含量大約有40%

FPL53許多廠家採用
Canon是Super UD
Olympus是Super ED
Pentax還是叫ED

之所以會用來取代螢石
是因為生產比較容易
折射率也比純螢石高
折射率越高越不容易有球差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41.857
主题: 45
帖子: 3526
注册: 2004年1月
冰箱到外面也有十度以上的温差,肯定不行啦。
衍射元件的商业化生产还不够好,佳能就一个小绿,光圈也不大,将来也许会发现新的材料吧。

原文由 冰镜 在2009-12-09 23:19发表

多谢。 Canon exclusively 用Ohara 的玻璃, 所以FPL53 vd/95 应当是那些300mm 以上大炮的人造萤石玻璃,不知道对不对? 试过目前萤石,不知道是那个厂的, 冰箱里拿出来产生的温差, 还是碎,所以一直觉得萤石系列的热应力还是很难解决,应用受限制,还是希望一些新技术例如diffrative optics 能提供一些好的方案。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6.416
主题: 8
帖子: 681
注册: 2008年4月
原文由 老咸鱼 在2009-12-09 14:55发表
FPL53在装配时温差过大容易碎,但日常使用没太大问题。

多谢。 Canon exclusively 用Ohara 的玻璃, 所以FPL53 vd/95 应当是那些300mm 以上大炮的人造萤石玻璃,不知道对不对? 试过目前萤石,不知道是那个厂的, 冰箱里拿出来产生的温差, 还是碎,所以一直觉得萤石系列的热应力还是很难解决,应用受限制,还是希望一些新技术例如diffrative optics 能提供一些好的方案。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8.024
主题: 35
帖子: 2844
注册: 2004年5月
强帖留名,学习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41.857
主题: 45
帖子: 3526
注册: 2004年1月
FPL53在装配时温差过大容易碎,但日常使用没太大问题。

原文由 冰镜 在2009-12-09 22:15发表

多谢,这种FPL53这类的玻璃,是不是CANON里面的人造萤石?
随便问问, 这些年用的人造萤石玻璃,是不是容易碎。前面俺写的萤石 看来有误,要删了重写。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41.857
主题: 45
帖子: 3526
注册: 2004年1月
FPL53的色散系数Vd=95,属萤石一级的了,FPL51的Vd只有81.6,这个才算中档

资料来源:小原株氏会社网站(光学玻璃的老二)
http://www_ohara-inc_co_jp/cn/product/optical/list/s-fpl.html

原文由 摇光 在2009-12-09 22:39发表

FPL53这种,还是到不了90的,比不过氟化钙,只能算中档的ED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9.228
主题: 6
帖子: 1510
注册: 2004年8月
原文由 冰镜 在2009-12-09 22:15发表

多谢,这种FPL53这类的玻璃,是不是CANON里面的人造萤石?
随便问问, 这些年用的人造萤石玻璃,是不是容易碎。前面俺写的萤石 看来有误,要删了重写。


FPL53这种,还是到不了90的,比不过氟化钙,只能算中档的ED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6.416
主题: 8
帖子: 681
注册: 2008年4月
原文由 老咸鱼 在2009-12-09 05:44发表
萤石因生产过程产生氟污染,早就不用在光学玻璃里了,现在都是用FPL53之类的玻璃


多谢,这种FPL53这类的玻璃,是不是CANON里面的人造萤石?
随便问问, 这些年用的人造萤石玻璃,是不是容易碎。前面俺写的萤石 看来有误,要删了重写。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9.591
主题: 18
帖子: 2743
注册: 2007年10月
所谓的“油”,在我眼里就是不正确的曝光,再后期压光比造成的。
我仔细看photozone的测评,蔡司镜头基本上都是本身欠1/3或1/7ev的,而现实使用中很少会有人会知道这个,相机的“正确曝光”就没管ev,回家之后后期看片,诈一看层次好,细节多,处理时抬高曲线又显得不自然,只好压低光比,才造成目前绝大部分片子的“油润”,红色红的发暗发紫,绿色绿的发暗绿,黄色暗的像到了非洲,但细节是客观存在的,所以不至于像普通头一样压光比之后少了层次,要知道这些ps后期在胶片时代是根本不存在的。这些所谓的“油”根本都不是镜头公司的初衷,而是玩家自己对镜头不够理解造成的。
以上是我个人看法,欢迎各界人士,新老玩家与我讨论此类问题。

[今夜不寂寞 编辑于 2009-12-09 20:10]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41.857
主题: 45
帖子: 3526
注册: 2004年1月
萤石因生产过程产生氟污染,早就不用在光学玻璃里了,现在都是用FPL53之类的玻璃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
主题: 0
帖子: 63
注册: 2009年10月
又乱讲!水洗过大白里的那片“莹石”,毛事没有!
原文由 冰镜 在2009-12-09 11:55发表
对色散的处理上,不能不提canon. 最好的色散材料是萤石,这个材料真是好, 就是太脆弱:潮解。 从来没见过瞬间自己可以变成碎末的材料。在佳能众多的大炮中, 里面都会有萤石来克服色散, 都要求高度密封的技术。 很多年前,都认为没法子的事, canon 还正是到了很好的密封。每次看到canon 的这张广告图,防水防尘,心里很佩 ......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
主题: 0
帖子: 63
注册: 2009年10月
nikon老定焦头?pre-ai,auto,ai/ais,还是af?用过FD的佳能?蔡斯?用过cy口的(ZF的不提也吧)?蔡斯,尼康大中幅镜头用过?
手动时代尼康佳能镜头的色散控制已经不比蔡斯差!
没用过就敢下结论,自己掌嘴!

原文由 冰镜 在2009-12-08 10:42发表
对色散最常用的控制方法是,用一片CROWN和一片FLINT 玻璃(Achromatic)合在一起来抵消色差, 为此Abe 做出了下面的这个图。 这个图看起来很复杂,实际上很简单,大多数玻璃抖落在直线上,称为normal, 要补偿色散, 一定要有一个没有落在直线上的玻璃。不幸的是, 没有落在直线上的玻璃,都很贵,有的很难加工。 下面是搜集 ......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6.416
主题: 8
帖子: 681
注册: 2008年4月
高折射异常色散玻璃(包括萤石), 都是很贵的材料。 Canon 还开发出一种新型的弥补色散的玻璃,就是所谓的diffractive optics. 这种技术, 基本是就是在最便宜的BK7 玻璃上来引入类似光栅的东西,克服色散。 canon 将这种技术用在了EF 70-300mm f/4.5-5.6 DO IS USM 和 EF 400mm f/4 DO IS USM 这两个镜头上。 这种东西在学术上没什么, 但是真的用在产品上, 还是相当了不起的。 回头谈谈这个技术。 所以CANON在色散控制上的贡献还是很大的。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6.416
主题: 8
帖子: 681
注册: 2008年4月
原文由 capss 在2009-12-08 03:52发表
蔡斯是在設計上對色散控制好
而且相同玻璃純淨度也比較高
於是有今天的成就

capss XD,多谢支持,很高兴和你分享同样的观点。 从外界的角度,利用已有的光学知识,来猜测,求证其中的奥妙, 大概是镜头的最有趣的事之一。
蔡司发表的MTF,很多是白光下的测试,比较有用。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6.416
主题: 8
帖子: 681
注册: 2008年4月
原文由 sigmasd18 在2009-12-06 07:58发表
另外现在的 确善能/蔡司,应该也是用廉价玻璃,可是ZK25的素质还是很卓越的(其他的还没用过,据说也都不错

Sigmasd18 XD, 希望前面的图和解释对你有用,无论是hoya 还是肖特, 贵的高折射异常色散的玻璃牌号都是贵的。玻璃的世界因为Abe,有他们自己的共同语言。

原文由 今夜不寂寞 在2009-12-07 10:44发表
遮光罩内圈设计成绒质防止光反射,镀膜的..

好仔细的观察,good point.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0.023
主题: 5
帖子: 5297
注册: 2007年7月
原文由冰鏡在2009-12-08 10:42發表
在這個時候,考慮到日本的鏡頭工業,在“只要夠用的優質產品”的理念下,至少從初期顯然不可能大量使用特殊色散的昂貴玻璃。相反,德系特別是蔡司,利用肖特玻璃的支持(都是一家人),從一開始就在色散的問題上處理的很乾淨,不惜用料。俺見過的德系工程師,總是對俺說“ oh, optics is expensive”. Ohara, Hoya這些玻璃廠,都是後起之秀。因為日系選材上設計上的局限,特別NIKON,對其鏡頭MTF曲線總是不說實測值,因為差距明顯,很鬼。


MTF所能測試的
只有單色下的成像
並無法看出色散表現

其實異常色散玻璃等等
多半都是美國Kodak發明
甚至還研發過v=99的材料
即使螢石的超低色散也只有95

材料上蔡斯和日本立足點相同
都是在美國專利之後開始研究

蔡斯是在設計上對色散控制好
而且相同玻璃純淨度也比較高
於是有今天的成就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9.591
主题: 18
帖子: 2743
注册: 2007年10月
我还不理解的是国内海鸥还有没有了?是不是早就倒闭了?我看海鸥的锐度和色彩还原都挺好的啊,家里现在还有好几支。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6.416
主题: 8
帖子: 681
注册: 2008年4月
对色散最常用的控制方法是,用一片CROWN和一片FLINT 玻璃(Achromatic)合在一起来抵消色差, 为此Abe 做出了下面的这个图。 这个图看起来很复杂,实际上很简单,大多数玻璃抖落在直线上,称为normal, 要补偿色散, 一定要有一个没有落在直线上的玻璃。不幸的是, 没有落在直线上的玻璃,都很贵,有的很难加工。 下面是搜集的这些玻璃的价钱( 因为价钱会变,就从美国的教科书上选)。
Kzfsn4 玻璃价钱是 BK7 玻璃的 7倍
Lak8玻璃价钱是 BK7 玻璃的 8倍x8
Psk53a玻璃价钱是 BK7 玻璃的 11倍
Lasfn30玻璃价钱是 BK7 玻璃的 24倍
Fk54玻璃价钱是 BK7 玻璃的 30倍

在这个时候, 考虑到日本的镜头工业, 在“只要够用的优质产品”的理念下, 至少从初期显然不可能大量使用特殊色散的昂贵玻璃。 相反,德系特别是蔡司,利用肖特玻璃的支持(都是一家人),从一开始就在色散的问题上处理的很干净,不惜用料。俺见过的德系工程师,总是对俺说“ oh, optics is expensive”.   Ohara, Hoya 这些玻璃厂,都是后起之秀。 因为日系选材上设计上的局限, 特别NIKON, 对其镜头MTF曲线总是不说实测值,因为差距明显,很鬼。

俺长期一来怀疑以往日本镜头的色散特性不好,因为几乎所有的NIKON老定焦头在数码下的都紫边严重。  德系镜头的色彩好是因为色散控制的严格。因为最近Zeiss 给NIKON,Canon 提供ZF ZE系列,使得在同一相机的条件下,可以比较。俺拿 这些ZF镜头和俺的NIKON的牛头比( 24-70,14-24,70-200), 客观的说,ZF色彩上的优势还是有的。

顺便谈谈ZF,ZE这些镜头的制造, 这些镜头尽管是日本制造, 但仍然是用相同的蔡司理念, 对色散的控制方法一致,使用和以往一样的玻璃牌号。唯一不一样的是环保玻璃的使用, 如前面capss 的数据显示, 在蓝紫处的变化,根据Kremer-Kronig 关系, 必然引起对应折射率和色散关系的变化, 设计会有所调整,但是这种调整应当是比较小的。

日系镜头, 人穷志不断, 一直在相对便宜的玻璃上努力,寻求别的方法。 CANON, NIKON都做出了很多贡献。在今天体现光学设计水平的光刻机上,和蔡司平分天下。  俺慢慢写。
(俺知道一些人要跳出来打耳光,反正打到最后都是打自己)。

[冰镜 编辑于 2009-12-08 10:44]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2.263
主题: 0
帖子: 104
注册: 2008年2月
这跟听音响,听出松香味一样,都是虚无的东西,

认为怎么样,就是怎么样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6.416
主题: 8
帖子: 681
注册: 2008年4月
色散一直是镜头设计里面试图解决的主要问题。日系镜头一直吃亏。在解决色散上的问题上,导致了不同技术,风格的出现。

伟大的牛顿,认为色散是不可以解决的, 直接发明了另一类结构镜头。在我们关心的镜头里面,色散的解决目前有很多办法。从解决色散的方法上,德系日系的风格差异明显。

蔡司的确是光学里的巨人, 阿贝和肖特两人在18世纪,就对玻璃的特性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建立了描述玻璃的系统,比如横坐标是阿贝数,Y是色散和折射率,一直用到今天。 因为强大的玻璃基础, 使得蔡司设计镜头,非常依赖玻璃,特别是其异常的色散特性。这种设计风格, 一直到今天, 即使今天的ZF,ZE,ZK系列,一如既往。后头在讲讲这些新的系列和老的蔡司镜头的区别。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9.591
主题: 18
帖子: 2743
注册: 2007年10月
时代在进步,胶片感光特性和数码不同,所以尼克尔D头也在慢慢改进筒内光反射改进为G头,从14mm金圈和部分遮光罩改进材磨沙质或设计成^^^^^^^^防止光线折射就明白光反射对数码感光器是多么重要,而蔡司的ZF提高是有目共睹的,遮光罩内圈设计成绒质防止光反射,镀膜的数码优化,第一层是蓝色,相信镀膜对数码机身的色彩还原起到很大的作用。从ZE50用的镜片比ZF50多了一片可理解蔡司对数码色彩的理解不仅仅是以前YC的层面上了。
我一直不理解为什么日本的做工那么不被影友叫好,要知道比起严谨,日本的作风和信誉是全球首屈一指的,我只是客观的去评论现实存在的问题,如果德国的劳动力比日本廉价的话蔡司应该是不会给日本去做,纵观全球的工业制造,哪个品牌不是为了降低成本到别的国家找劳动力?大到汽车,小到耳塞,都是哪个国家劳动力廉价就去哪个国家制造,中国制造的外国汽车就没有其品牌的质量了吗?我们看看诺基亚的原装耳塞,打着“越南制造”的标志,品质下降了吗?恐怕你听不出越南味,日本先锋的碟机放到中国制造就没有先锋的品质了?我看还是出于心理上的暗示。
我仅代表个人发表以上看法。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8.092
主题: 8
帖子: 367
注册: 2008年1月
为什么部分人一出现,帖子的味道就会有改变?安安静静的学习学问,长见识不好吗?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回复主题: 想搞清楚镜头的味道,油润,空气感的物理原因
功能受限
游客无回复权限,请登录后再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