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想搞清楚镜头的味道,油润,空气感的物理原因 [主题管理员:冰镜]
正序浏览
主题图片汇总
主题内检索
浏览:223338 回帖:1308
游客没有回帖权限
泡菜
泡网分: 5.849
主题: 4
帖子: 140
注册: 2008年6月
膜拜一下!
and,
"enter to grow wisdom"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57.545
主题: 22
帖子: 5494
注册: 2001年12月
这个帖子讨论的真好,内容翔实,有探索精神。

希望能在屋脊看到更多这样的帖子。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0.023
主题: 5
帖子: 5297
注册: 2007年7月
原文由 siriuslive 在2009-12-30 23:45发表
感觉蔡司都不爱用特殊镜片,各种名镜都没有用
至于NANO镀膜在数码上肯定是有优势的,不过不知道会不会影响到极限分辨率比如在胶片上


蔡司從以前CY21等等
不少鏡用異常色散玻璃
ZF21也有五片異常色散
只是沒有特別說明而已

其他比如Leica
過去只要有異常色散就列APO
坊間再進一步謠傳是有螢石

另外
Nikon Nano是降低斜光鬼影
沒有什麼特異功能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0.023
主题: 5
帖子: 5297
注册: 2007年7月
原文由 摇光 在2009-12-30 18:23发表
烦劳capss解释下像场分裂,谢谢。


指放射、同心方向
兩像場彼此分離
也就是MTF中兩線分開

這當然要視設計而定
有些蔡司鏡頭也會分離
但通常非球面比較明顯

最典型的例子
就是Leica 50/1.4 Asph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21.074
主题: 2
帖子: 140
注册: 2005年1月
I服了You,LZ真是个书呆子.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3.536
主题: 0
帖子: 1349
注册: 2008年7月
原文由 摇光 在2009-12-30 18:23发表

烦劳capss解释下像场分裂,谢谢。


大概是指非球面镜对焦外的影响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3.536
主题: 0
帖子: 1349
注册: 2008年7月
感觉蔡司都不爱用特殊镜片,各种名镜都没有用
至于NANO镀膜在数码上肯定是有优势的,不过不知道会不会影响到极限分辨率比如在胶片上
其实反望远结构的广角就那样了。。
莱卡是个特例,连M头也是用的这种结构,可能已经掌握了其中奥秘挥发自如。
1424除了其优点外还有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体积和重量..汗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0.578
主题: 6
帖子: 791
注册: 2009年7月
顶知识贴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982
主题: 92
帖子: 14532
注册: 2005年9月
原文由 wenlee0406 在2009-11-19 10:09发表
...
根据上面的情况总结一下想要拍出的照片有传说中的“空气感”,我想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征,1、镜头焦距要尽量符合人眼的视角;焦外不应出现过大的虚化效果,虽然拍出的照片不一定很维美,不过拍摄近距离特写由于光学镜头特性这也是不可避免的;2、不应出现明显的二线性;3、物体间颜色的过度要平缓,这点胶片比CCD或CMOS要容易做到;4、线条的表现不能过于生硬,也就是说不见得非得刀刻一般;5、反差及对比要适中,过大或过小都不会符合人大脑的默认影像 ;6、色彩这点我认为只要不是偏色严重,我们大脑都会自动修正的,而且相对艳丽的影调会让人舒畅些,虽然有时候会觉得颜色不够真实。

...


学习了,帖子看的云里雾里...

凭感觉贴两张(JPG)不知对味不?




.

[haoyj93 编辑于 2009-12-30 22:10]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9.228
主题: 6
帖子: 1510
注册: 2004年8月
原文由 capss 在2009-12-30 18:07发表

14-24是木村小姐設計
她用非球面是比較省事
但非球面容易像場分裂
所以蔡司都少用非球面
雖然1901年就率先研究


烦劳capss解释下像场分裂,谢谢。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0.023
主题: 5
帖子: 5297
注册: 2007年7月
原文由 冰镜 在2009-12-30 16:48发表
第二回合: 抗反膜 (NIKON)
NIKON 的Nano 镀膜,也是省钱的东西,Zeiss要做很多层的抗反膜,用NANO可以省下很多层。


14-24是木村小姐設計
她用非球面是比較省事
但非球面容易像場分裂
所以蔡司都少用非球面
雖然1901年就率先研究

至於Nikon Nano Coat
它和傳統多層膜完全相同
只是第一層做海綿狀處理
可以將斜光反射降到2.5%
Nikon原有鍍膜大約4.5%

所以並沒有省下很多層
而且鏡頭25反射面
僅其中一面有Nano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6.416
主题: 8
帖子: 681
注册: 2008年4月
这个算是2009研究总结,根据本帖所学,以ZF21和Nikon14-24的成像特点和高低为例

第一回合: 镜头的设计有效性 (NIKON )
在上面ken 的表里面, 如果是对镜头设计竞赛有些了解的人,不难理解,在达到相同的MTF下,镜片越少越好。尽管ZF21 盛名(distagon),但是和Nikon1 14-24 比, ZF21多用了两片镜片,已在下风,还不用说Nikon可以在14mm , 还是个变焦镜头了。 这里面可以初见非球面镜的功效,和Canon 同样的3 个非球面镜 的16-35, 也能看出NIKON 14-24的非球面做的比canon 的16-35做的好。 因为也提到了Leica 21,只用了9片, 再次看到另一德系镜头的强大实力(明年在研究)。

第二回合: 抗反膜 (NIKON)
NIKON 的Nano 镀膜,也是省钱的东西,Zeiss要做很多层的抗反膜,用NANO可以省下很多层。

第三回合: 中心分辨率 (zeiss)
前面讲过,玻璃的折射率是第一位的, 玻璃流派的Zeiss应当是最好的。

第四回合: 边角分辨率 (NIKON)
边角分辨率,非球面镜的作用很大, 因为俺有这个14-24,经常觉得这个镜头的边角分辨率是高的出奇,和中心差的很少,特别是换下别的镜头的时候,对比强烈。   

第四回合: 色散 (zeiss)

在广角这个焦段, 色散不是很大, 讲究玻璃搭配和色散的zeiss 应当做的更好。事实上, Zeiss 自己说,zf21是看不到紫边。NIKON的14-24,尽管用了两片ED,但是还是可以看到一些紫边和色散,似乎NIKON的ED片在广角端的控制精度有限。

不对的地方,明年再学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6.416
主题: 8
帖子: 681
注册: 2008年4月
原文由 photocrazy 在2009-12-29 17:52发表
Ohara现在绝对属于世界顶尖的光学玻璃制造商了。英国的Cooke电影镜头就用肖特和Ohara两家的玻璃。就电影镜头光学素质的要求来比,135相机镜头的要求还是处于低级阶段的。

没错,肖特和ohara,或是hoya,对135镜头提供玻璃真是不算啥,电影镜头回头研究研究。
原文由 legendzhu 在2009-12-29 19:12发表
最近都在玩胶卷,贴几张自己以为有油润度的片子. 撇开色彩,我仍然觉得很油润.

XD好久没见,又有进展。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22.363
主题: 133
帖子: 7626
注册: 2006年6月
屋脊上老有人说油润. 下次能不能组织几次测试.

1. 同一题材, 几个高手资深拍了上来大家比.
2. 同一组图片, 请PS高手调好传上来让大家比比油润是PS的还是头的特性.

否则, 我看德头的油润不外是绿叶背景压暗, 中间主题一缕光.

[捞一把 编辑于 2009-12-30 08:34]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6.788
主题: 8
帖子: 15499
注册: 2006年2月
最近都在玩胶卷,贴几张自己以为有油润度的片子. 撇开色彩,我仍然觉得很油润.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3.569
主题: 24
帖子: 1107
注册: 2002年9月
原文由 冰镜 在2009-12-08 10:42发表
在这个时候, 考虑到日本的镜头工业, 在“只要够用的优质产品”的理念下, 至少从初期显然不可能大量使用特殊色散的昂贵玻璃。 相反,德系特别是蔡司,利用肖特玻璃的支持(都是一家人),从一开始就在色散的问题上处理的很干净,不惜用料。俺见过的德系工程师,总是对俺说“ oh, optics is expensive”. Ohara, Hoya 这些玻璃厂,都是后起之秀。


Ohara现在绝对属于世界顶尖的光学玻璃制造商了。英国的Cooke电影镜头就用肖特和Ohara两家的玻璃。就电影镜头光学素质的要求来比,135相机镜头的要求还是处于低级阶段的。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6.416
主题: 8
帖子: 681
注册: 2008年4月
原文由 冰镜 在2009-12-05 21:59发表
目前德系日系镜头差别越来越小, 但是理念还是不一样的。 简单说, 德系镜头, 玩的是折射率, 特别是玻璃的折射率;日系镜头玩的就是相对较为便宜玻璃上的加工工艺。


如果说有流派的话, 德系镜头就是玻璃流派的, 日系镜头是便宜上的玻璃的加工流派。前面提了色散的处理,这里提非球面镜。 非球面镜可以有效的纠正球差,有了他可以大大减少镜片数量的使用和设计的难度。  

Zf21和14-24,都是很不错的镜头,Zeiss自己说ZF21是传奇镜头。一个是定焦,一个是变焦, 14-24中用了一个很难制作的非球面镜。 看看结果, Zeiss 21 是16片13组,没有球面镜,N14-24 是14片11组,3 个球面镜。 zeiss 定焦用的镜片竟然比14-24变焦多!

leica 镜头经常是走在昂贵玻璃和加工都用的路线, 采用大折射率玻璃和非球镜,leica 21 只用了9片7组,和N, Zeiss, Canon相比,  镜头尺寸竟然只有令人发指的55mm. 价格是3倍左右。 俺很好奇,想知道leica,Zeiss到底用的是多贵的玻璃。

KenRockwell 做了一个很好的比较,可以体会,从中理解德系镜头和日系镜头的差别。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3.593
主题: 0
帖子: 53
注册: 2005年11月
看看这个有空气感不 颜色也有点忧郁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4.787
主题: 13
帖子: 5703
注册: 2008年5月
外行人 问些不专业的问题
不知 Nano蔡司 会不会 比 Nikon Nano 更强 呵呵
还有 传说中的 X3感光技术 会不会增强些细节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6.416
主题: 8
帖子: 681
注册: 2008年4月
个人觉得,这种Nano膜的引入对镜头的要求是,
这种“灰”没了,对镜头的分辨率要求更高, 所以NIKON的带N膜的镜头,基本上分辨率都高了一截子。 从60mm, 105,14-24,24-70,70-200II,都是这样。

这种分辨率的提高,应当是diglloyd所说的NIKON的Nano膜缩短和蔡司差距的原因。

[冰镜 编辑于 2009-12-23 13:58]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6.416
主题: 8
帖子: 681
注册: 2008年4月
原文由 冰镜 在2009-12-05 21:59发表
镜头设计百年来起最大作用的,第一位的是折射率(玻璃和镀膜的),第二位是非球面和ED、APO镜的使用


前面说了玻璃的折射率,随便提提Nikon的NANO膜, 这种镀膜的尽管叫做NANO,其实和纳米材料没什么关系, 实际上追求的是接近于一的低折射率, 提供一种抗反膜。搞过镜头,玻璃的人都知道抗反膜很重要,但是当年读书的时候,真的没想到可以进一步降低薄膜的折射率,光想着多层镀膜了。这种低折射率的薄膜用处很大, 前些日子还和朋友要投资作这种薄膜的公司。

有了这种NANO膜,俺仔细体会了Nikon这种膜的效果, 感觉对片子的反差改变有影响, 直观的说, 拍地板的照片,感觉地板上的灰被抹掉了。 这种反差的改变, 应当引入镜头设计特别是分辨率的作对应的修改。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6.416
主题: 8
帖子: 681
注册: 2008年4月
原文由 singlephenix 在2009-12-18 04:55发表
发现油润感似乎和它在高光和暗部的控制有关,所以有了一种假想。
在这里提出一个理论,应该算是假说吧,毕竟是想象的,没有验证过。
油润感假说:油润感来自镜头(不清楚是镜片还是镀膜其主要作用)对于光线的过滤,镜头加大 ......

XD好久不见。

俺琢磨一段时间, 蔡司或是leica的高光和暗部的细节都比较容易看到, 不仅仅是暗部的细节,包括白色的,这是低反差高分辨的特征,这个MTF专门就有这条曲线。至于XD说的假说,俺还要琢磨。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47.006
主题: 23
帖子: 3843
注册: 2002年9月
学习,留念,感谢:)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0.722
主题: 12
帖子: 1274
注册: 2007年6月
今天在看《莱卡:一种生活的态度》https://forum.xitek.com/showthread.php?threadid=549806 时发现油润感似乎和它在高光和暗部的控制有关,所以有了一种假想。
在这里提出一个理论,应该算是假说吧,毕竟是想象的,没有验证过。

油润感假说:油润感来自镜头(不清楚是镜片还是镀膜其主要作用)对于光线的过滤,镜头加大了漫反射的通过率,降低了直射光的通过率。

由于减少了直射光,高光部分就得到了控制;增加了漫反射光,细节才能更多的体现。
再者说漫反射光能更加突出色彩的饱和度,并通过连续变化的灰阶和色阶来体现物体的质感。
举个例子,我们知道一副油画表面是粗糙的,不同于油漆在板上作画,后者是不会变现出来油润和质感的。因为油漆干后表面要光滑许多,更多的是直射光进入眼帘。
大概就是这个意思,不知道我表达的对不对。见笑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6.416
主题: 8
帖子: 681
注册: 2008年4月
要出差,回头再写。开贴以来,和各位XD研讨,无意中学到了很多东西, 想起harvard 校门上的名言 "enter to grow wisdom", 和XD共勉。 节日将近,祝各位节日快乐。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6.416
主题: 8
帖子: 681
注册: 2008年4月
在上面的diglloyd 的描述中, 他说蔡司偏暖, 他觉得是最舒服的颜色再现,比N,C,甚至leica,还好。 最后他说,因为NIKON 的NANO 镀膜缩短了差距。 俺想了想, 觉得在这个帖子XD讨论的很多东西可以理解这种特性。 就从ZF21和NIKON14-24举例。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6.416
主题: 8
帖子: 681
注册: 2008年4月
原文由 中灰镜 在2009-12-11 02:49发表
镜头是光学原件理论上很严谨是靠计算得到的,实际上因为计算并不全面加之有种种干扰因素,镜头最后成型是在一个计算基础上的宽泛范围,物理意义上的优点缺点又不同于感观,所以产生很多味道。


进一步来讲, 因为各种原因, 使得不同的厂家会有不同的考虑,特别是对不同像差的平衡。最近比较了一下ZF21和NIKON14-24的一些区别,来分享一下,来体会一下对像差的处理的区别。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6.416
主题: 8
帖子: 681
注册: 2008年4月
原文由 capss 在2009-12-11 08:22发表
FPL53折射率略高0.05
這就相當受用了

Capss XD, 0.05的折射率变化是很大, 用老咸鱼的数据,Ohara和zeiss 的萤石间的折射率应当是差0.005. 是不是?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51.046
主题: 29
帖子: 4370
注册: 2003年4月
我举手赞成!!!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9.591
主题: 18
帖子: 2743
注册: 2007年10月
原文由 哈斯 在2009-12-11 22:21发表

这是原因之一,油润时个复合的形成过程。

老兄,您的这个观点是赞成呢?还是反对呢?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回复主题: 想搞清楚镜头的味道,油润,空气感的物理原因
功能受限
游客无回复权限,请登录后再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