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想搞清楚镜头的味道,油润,空气感的物理原因 [主题管理员:冰镜]
正序浏览
主题图片汇总
主题内检索
浏览:222350 回帖:1308
游客没有回帖权限
泡菜
泡网分: 15.673
主题: 0
帖子: 46
注册: 2006年10月
路过,学习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7.864
主题: 82
帖子: 6513
注册: 2008年7月
原文由 冰镜 在2010-04-18 15:33发表
好一阵子都找不到这个帖子,费了好半天。

前两年,研究了色彩和色散,现在试试别的。
关于油润, 一个特征是,含有曲面,这个面上有高光; 类似的, 像差里面,有个像场弯曲的物理概念, 看看能不能对上号,下面是一张典型图片

原文由 gqlbluesky 在2010-10-14 09:31发表

我也觉得,所谓的“油润”,必须要曲面高光点,以及高光的一个渐暗面


确实感觉如此。
以下是我的观点:
"油"在我看来就是在主体中有局部高亮点,就像透过阳光看水珠,之中会有局部的高亮点。解释为油是因为,水珠现象太小而且不多,但是很多时候能够看见大面积反光的物体,导致反光的可能是水,或者油分所致,因为角度的关系,物体都会有一个明显的高亮到暗的变化,而且非常均匀。油就是比较表面的,直观地感受。
"润"在我看来就是能通过表面,清楚地看到之后的物体。比较难解释。
举个例子,就是看水面反光。光说油的话,就是大逆光,看夕阳,表面很亮,有明显过度的感觉,有高亮点。油润的话,就是在某个特定角度,除了有高亮点以外,还能够透过水面清晰看见水面下的物体,水还必须是非常清澈干净的。在我看来这才是油润的感觉。

另外还有一个猜想,楼主说Nikon镜头对于蓝紫光的透过率不是很高,导致成像中蓝紫色缺失,这个是不是也是导致了Nikon自动白平衡偏低的原因?就我所知,日光下,Nikon白平衡数值大概在5100左右,比其他家偏低300-400。Nikon是不是希望通过这个途径来增加图像的蓝色?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2.965
主题: 3
帖子: 85
注册: 2011年1月
认真学习了一遍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107.949
主题: 56
帖子: 21062
注册: 2007年3月
内容贡献勋章
以这二张 油润+空气感 为范例,大家参考后就可明白什么是 油润+空气感 !

D90+ZF35/2
[wlhls 编辑于 2011-01-20 17:57]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0.88
主题: 0
帖子: 50
注册: 2008年6月
世上啥牛人都有,真长知识。看来按两下快门不算真正的摄影,专业和业余还是有质的区别。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9.706
主题: 2
帖子: 312
注册: 2009年3月
读楼主此贴受益良多。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6.866
主题: 27
帖子: 2845
注册: 2007年8月
镜头镀膜的特性,有点像特种钢材,里面的微量元素就差那么一点点,出来的效果就不一样,各厂家有各厂家的工艺和配方,不说出来,其它人光靠试验很难复制或仿制,尤其是多元素多比例的情况,排列组合太多了,也许原厂当时也是偶然得到的。

现在材料应用和设计计算都提高了很多,各家的产品差异也就不如过去那么明显了。

其实有些名镜的偏色,但偏得符合人天性中那种喜好。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2.805
主题: 4
帖子: 435
注册: 2008年5月
强帖留名。搬个凳子学习。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6.575
主题: 18
帖子: 493
注册: 2008年9月
原文由 冰镜 在2010-04-18 15:33发表
好一阵子都找不到这个帖子,费了好半天。

前两年,研究了色彩和色散,现在试试别的。

关于油润, 一个特征是,含有曲面,这个面上有高光; 类似的, 像差里面,有个像场弯曲的物理概念, 看看能不能对上号,下面是一张典型图片


我也觉得,所谓的“油润”,必须要曲面高光点,以及高光的一个渐暗面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84.052
主题: 140
帖子: 20000
注册: 2005年3月
内容贡献勋章
主贴很长,但还是看了一遍,收获很大,谢谢,改日有时间在重新细读。

老朽认为,所谓油润感在片子拍得清晰的前提下,主要与色阶的丰富、连贯、过渡细腻性和色彩空间的宽度、色彩丰富、补色关系等有关,特别重要的是高光部分。如果片子拍得不油润,后期很难弥补,要弥补的话,最好在RAW处理阶段。

通透感和空气感应该和灰度和对比度关系比较大,这个靠后期比较容易,但可能要牺牲一些油润感。

空气感还应该和短波端光线,也就是蓝调和紫调有关。空气感其实就是蓝、紫色调光线在大气中的散射。

所以,和镜头是有关的,与镜头的色彩透过和色散特性是有关的。数码时代,和感光器、处理器的关系也很大。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28.503
主题: 6
帖子: 647
注册: 2003年7月
老不来屋脊,这等强贴要留名阿,以后慢慢学习。
正巧刚才看了几个德头毒贴,也正在想这个问题,第一感是反差控制,当然还有分辨率,色彩还原什么的还没想到。感觉德头油润在于层次细节,特别是暗部细节好,因此想应该反差控制得理想。反差大,显得锐,但会丢失细节,反差小,显得灰,分辨率即使不低,看起来肉。老人们都这么说尼佳的。德头油润原因觉得在于镀膜工艺。
不知道有几分道理,有空在学习本贴。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3.449
主题: 20
帖子: 1436
注册: 2008年9月
这几天回看以前借同学的A350-16080ZA的片子。Z头果然油润啊。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5.849
主题: 4
帖子: 140
注册: 2008年6月
你知道的太多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
主题: 8
帖子: 114
注册: 2010年7月
尽管还是有点云里雾里,但是学习了~
谢谢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0.314
主题: 7
帖子: 2281
注册: 2006年4月
原文由 冰镜 在2010-06-27 12:59发表

多谢capss 的※※资料。 其实BKFAN的问题问得很精彩, 这个问题表面上就是负镜的作用,但是实际上就是镜头设计的精彩之处:出人意料。 负镜表面上是发散, 但事实上,负镜不仅是纠正色散的组成, 而且是telephoto, retrofocus的关键。


感谢老咸鱼兄,冰镜兄等对本人提问的关注及分享,特别感谢capss资深又一如既往的带来很多光学方面技术资讯分享!

capss资深,请问您所质疑Rudolf Kingslake著作错漏,是否"A History of the Photographic Lens"这本名著?

另外,关于这个cooke panchrotal anastigmat 4inch的光学结构,昨天我竟然发觉起t2.5与t2.8版本似乎有所不同! 我有幸同时拥有两个版本,原来"
想当然"地以为两版本除了最大光圈与最小光圈稍有不同其他应该一样,但是,昨天无意中两支同时拿出来把玩,发觉分别如下:
1)T2.5是C MOUNT,T2.8是配有一个德制的调焦桶,MOUNT不详;
2)t2.5后组直径较小,T2.8前组直径较小;
3)两镜头前组镀膜反光不一样;
4)最惊讶的是,两镜的最后一片镜片为:T2.5的是众所周知一片曲率较大凹镜头,而T2.8的摸上去至少感觉不是凹镜头!
5)接上我的minolta XD明亮取景器,看到的也是明显不同成像方面.

正在实拍对比了解中......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6.416
主题: 8
帖子: 681
注册: 2008年4月
原文由 capss 在2010-06-27 04:27发表
史上最早有修正的望遠設計
是一次大戰時Taylor Hobson
為英國空軍生產的望遠鏡頭

這款和Panchrotal很接近
已經在後組加上凸鏡修正

所以後組凹鏡本身是主體
並不是加他去修正前面的

[capss 编辑于 2010-06-27 12:30]


多谢capss 的※※资料。 其实BKFAN的问题问得很精彩, 这个问题表面上就是负镜的作用,但是实际上就是镜头设计的精彩之处:出人意料。 负镜表面上是发散, 但事实上,负镜不仅是纠正色散的组成, 而且是telephoto, retrofocus的关键。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0.023
主题: 5
帖子: 5297
注册: 2007年7月
史上最早有修正的望遠設計
是一次大戰時Taylor Hobson
為英國空軍生產的望遠鏡頭

這款和Panchrotal很接近
已經在後組加上凸鏡修正

所以後組凹鏡本身是主體
並不是加他去修正前面的

[capss 编辑于 2010-06-27 12:30]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0.023
主题: 5
帖子: 5297
注册: 2007年7月
原文由 冰镜 在2010-06-27 11:41发表
还是试着回答BKFAN的问题, 后面的负镜,有改变焦距的(例如望远结构);有改善色散的例如高斯结构中的另一半,但是很多是achromat组合的flint部分。


沒錯鏡片有很多用法
並不是只要後面加鏡片
就一定是修正像差色散

現在大家知道很多廣角鏡
是逆望遠結構或逆焦設計
那什麼是"正"望遠結構?

1834年開始有一種新想法
距離凸鏡後方遠處加凹鏡
這樣能讓焦距移到鏡頭前
使鏡頭長度小於焦距
畫了範例如下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6.416
主题: 8
帖子: 681
注册: 2008年4月
原文由 capss 在2010-06-26 04:23发表

望遠結構並非來自高斯
所以也不是用後組凹鏡
來抵銷前組像差

看來要說明下望遠結構

[capss 编辑于 2010-06-26 12:27]


还是试着回答BKFAN的问题, 后面的负镜,有改变焦距的(例如望远结构);有改善色散的例如高斯结构中的另一半,但是很多是achromat组合的flint部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7.207
主题: 18
帖子: 5810
注册: 2008年10月
本坛穿甲弹兄的片子空气感和油润感俱佳,估计很多人也看过,是个十分值得学习摄影的榜样!所以本人恳请各位老师能否畅谈一下他那样的片子究竟是怎样形成的,是前期拍摄就很好,还是后期的功力十足?感激不尽!~链接是他的帖子!https://forum.xitek.com/showthread.php?threadid=463497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JLC
泡菜
泡网分: 87.505
主题: 108
帖子: 17853
注册: 2003年6月
内容贡献勋章
原文由 singlephenix 在2010-01-12 11:36发表

虽然蔡司的头有一种迷人的紫,那是镜头呈现出来的特色,即使是在后期调整仍然办不到,这里面的味道包含着色彩的取向,还包含着对于高光和暗部的表现,以及色彩的过度。我试过后期调整,总觉得欠那么一点。
建议到坛子里看看《莱卡:一种生活的态度》,看多了或许你能体味到其中的一些点滴。

zeiss紫,第二次看人提到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0.023
主题: 5
帖子: 5297
注册: 2007年7月
原文由 老咸鱼 在2010-06-26 15:00发表
你大概还是没有看清楚,2310502专利白纸黑字写的是F/1.4光圈,请看附件


您這是在扯什麼?
這樣做不嫌過分?

2310502是我在1099帖所提
說Ivotal是四群四片結構
難道我自己不曉得?

我質疑的是您在1098帖說的
Ivotal25/1.4是双高斯設計
來自美國專利2194413號
這鏡頭我之前也有看過
但該項專利只到2.0
如果加大到光圈1.4
鏡片會彼此相撞重疊
因此不可能是這設計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41.857
主题: 45
帖子: 3526
注册: 2004年1月
原文由 capss 在2010-06-25 22:57发表

您也知道那項專利的結構
白紙黑字是標明光圈2.0
我計算過如果口徑要1.4
許多鏡片會彼此相撞重疊
這可有能生產出來嗎?

如果實際使用修改的結果
這項專利不就沒有代表性?


你大概还是没有看清楚,2310502专利白纸黑字写的是F/1.4光圈,请看附件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0.023
主题: 5
帖子: 5297
注册: 2007年7月
原文由 冰镜 在2010-06-26 02:43发表
老咸鱼的解释比较容易理解
原文由 老咸鱼 在2010-06-25 13:49发表
实际结构来说Panchrotal是一种从基本高斯一正一负两透镜(注意,不是正负负正的双高斯)衍生而来的望远设计,前面两组都是正透镜会聚光线,最后一组负透镜发散,抵消正透镜带入的球差、彗差、色差、像散


望遠結構並非來自高斯
所以也不是用後組凹鏡
來抵銷前組像差

看來要說明下望遠結構

[capss 编辑于 2010-06-26 12:27]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6.416
主题: 8
帖子: 681
注册: 2008年4月
原文由 bkfan 在2010-06-23 06:22发表
楼主是光学方面的知识者(抱歉,不清楚您实际的专业资格是高工?教授或首席科学家,只好这样暂称),现请教一个问题.以下光学结构图里,镜头后组的一片凹镜头对整个镜头成像起什么作用? 因为这种最后组是凹镜的镜头设计确实少见.

bkfan兄

好久没来这个帖子,回复晚,见谅。 俺的实际专业资格不重要,重要的和你一样,就是比较好奇。 你的这个问题也是很好奇。这样的设计是比较少见。俺也试图看看有没有简单的解释。 capss和老咸鱼是 坛子里well respected的光学专家,从定性上讲,老咸鱼的解释比较容易理解

原文由 老咸鱼 在2010-06-25 05:49发表
实际结构来说Panchrotal是一种从基本高斯一正一负两透镜(注意,不是正负负正的双高斯)衍生而来的望远设计,前面两组都是正透镜会聚光线,最后一组负透镜发散,抵消正透镜带入的球差、彗差、色差、像散,但是因为是非对称结构,像差的校正不是很好,像场只有中间很好,往边缘走像质急剧下降。想像场平坦一点就只能减小各面的弯曲程度,也就是拉长整体焦距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6.523
主题: 5
帖子: 483
注册: 2010年3月
搬个板凳学理论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0.023
主题: 5
帖子: 5297
注册: 2007年7月
原文由 老咸鱼 在2010-06-25 22:30发表
我手上三只不同时期Ivotal 25mm/1.4都是同样的双高斯专利,若是说镜筒搞错恐怕有点说不过去。


您也知道那項專利的結構
白紙黑字是標明光圈2.0
我計算過如果口徑要1.4
許多鏡片會彼此相撞重疊
這可有能生產出來嗎?

如果實際使用修改的結果
這項專利不就沒有代表性?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5.418
主题: 63
帖子: 1954
注册: 2009年5月
来学习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23.421
主题: 115
帖子: 7305
注册: 2005年4月
你们知道的太多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41.857
主题: 45
帖子: 3526
注册: 2004年1月
从你的照片看Ivotal 50/1.4的专利号是2310502,这个是Sonnar结构没错,回头我看看我手上的Ivotal 50/1.4是否也是如此。

我手上三只不同时期Ivotal 25mm/1.4都是同样的双高斯专利,若是说镜筒搞错恐怕有点说不过去。

所以极有可能Ivotal也有分别,25mm为双高斯,50mm为Sonnar。

原文由 capss 在2010-06-25 19:58发表

是的有些IVOTAL尾部標
Brit587090 US2194413
我懷疑是共用鏡尾弄錯
這款双高斯光圈只有2
如果口徑再加大到1.4
鏡片會互相碰撞重疊

最早的IVOTAL 50/1.4
是四群四片Sonnar設計
後來改版並加入廣角等
完成全系列IVOTAL家族

[capss 编辑于 2010-06-25 20:04]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回复主题: 想搞清楚镜头的味道,油润,空气感的物理原因
功能受限
游客无回复权限,请登录后再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