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想搞清楚镜头的味道,油润,空气感的物理原因 [主题管理员:冰镜]
正序浏览
主题图片汇总
主题内检索
浏览:222353 回帖:1308
游客没有回帖权限
泡菜
泡网分: 1.962
主题: 1
帖子: 110
注册: 2011年4月
纯无聊的贴.....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43.112
主题: 50
帖子: 3611
注册: 2000年12月
“对同一场景,用相同相机,换镜头后有的时候区别是明显的”,没错!我也经常有此感觉。但是经过试验后,我认为这种差异主要来自于曝光、白平衡和MTF差异。

举个例子:
我有一只Mamiya Sekor代工的Sears 28mm/2.8定焦头,生产于60年代,从镜头表面上看是单层镀膜的。实拍中感觉这镜头味道明显不同于我常用的Canon L头,很喜欢,因此在一个晴天户外特地作了实验:
Sears 28mm/2.8 对比 Canon EF 17-40/4L, EOS 5D, f/8 光圈优先自动曝光, daylight白平衡, 顺光和逆光两种情况, 1/3EV包围曝光挑选曝光值最接近的照片对比
结论:两只镜头在色彩和味道上区别很小,Sears稍微好一点因为定焦头MTF好些。

但是为什么我实拍中感觉这镜头味道明显不同于L头呢?
1.两个镜头曝光值不同。同样是f/8光圈优先自动曝光,Sears 28mm比17-40/4L亮1/3 - 2/3EV,色彩表现当然不同。
2.白平衡不同。我通常户外摄影时,都用自动白平衡,自动白平衡对不同的镜头影响不同。上面的例子中我用的是daylight白平衡;如果用手动定制白平衡,结果差异将更小。
3.反差。Sears 28mm是定焦头,宏反差(macro contrast)比17-40/L略小,微反差(micro contrast)比17-40/L略大,因此色彩表现上有所差异,总体更好一点,但是并无质的区别。

我当时做完实验后很失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数码时代,镜头色彩的区别已经没有多大的特点了,相机的设置影响更大,后期更不用说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6.416
主题: 8
帖子: 681
注册: 2008年4月
原文由 walker 在2011-11-12 02:33发表
不同的镜头色彩表现不同,这肯定。问题是:在数码时代,如果对同一场景,对不同镜头做手动白平衡后,是否色彩表现还会差别很大?要有差别,也应该是微反差(micro contrast)引起的,而非新旧玻璃,楼主怎么看?


我没有专门对比,但是感觉对同一场景,用相同相机,换镜头后“有的时候”区别是明显的,但是白平衡又让事情难说。 所以一直在实验。似乎自动白平衡,会使老镜头经常有特殊的色彩。24/2.4,绿的有点特殊,50/1.4似乎红的很特别,135/2, 似乎容易发紫色。

这些年来,镜头只有玻璃和镀膜有变化,和MTF的变化。MICRO CONTARST 应当是在MTF中高频的提高,这也是可能的。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43.112
主题: 50
帖子: 3611
注册: 2000年12月
不同的镜头色彩表现不同,这肯定。问题是:在数码时代,如果对同一场景,对不同镜头做手动白平衡后,是否色彩表现还会差别很大?要有差别,也应该是微反差(micro contrast)引起的,而非新旧玻璃,楼主怎么看?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6.416
主题: 8
帖子: 681
注册: 2008年4月
原文由 walker 在2011-11-06 18:07发表
感谢楼主冰镜的工作,赞!

楼主的分析理论上看很有道理,但是必须通过实践检验才行。本贴实拍的比较照片不多,尚不能充分说明楼主的论点。

比如我提个疑问:
ISO 100比ISO 200的信噪比大约高一倍,但是实际拍摄下来效果并没有质的差别,至少没有到区分镜头特点的地步。
由此而看,就算新玻璃比老玻璃蓝色透光率小50 ......


好久没来,惭愧的很。最近经常把二十年前的NIKON (24/2.4, 50/1.4 AIS,135/2 AIS)和最近的镜头17-55、70-200对比, 在同一个相机上D200, 能感受到色彩上的区别。 对50/1.4 AIS等,觉得色彩真好。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6.788
主题: 8
帖子: 15499
注册: 2006年2月
以前只有在看幻灯的时候感觉到油润。最近仔细研究了一下扫描的技术,扫正片自己感觉已经挺满意了。扫完才觉得用胶片的确容易体现油润感。

国庆带女儿出去转了转,拍了些片子,昨天终于把片子扫出来了。

这张片子扫描后没有做过任何的后期调整,只是魔术手加了个框,个人感觉油润感很强。

Contax T3, RDPIII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7.331
主题: 1
帖子: 342
注册: 2009年12月
原文由 zwd 在2011-07-31 17:08发表
为什么像这些东西这么多人讨论呢,就像音响、酒类,就是因为这些东西没有个固定的标准,很多东西纯粹是个人感觉,搞得越来越玄。
音响有一个标准,就是声音的还原度,越接近真实的声音就是越好,镜头也是,越接近人眼看见的就越真实,色彩还原、清晰度还原、质感还原,因为莱卡蔡司还原度高,所以受人追捧。人类来自大自然终归要回到大自然!这是事物发展的规律。

[烧蔡司 编辑于 2011-11-07 17:17]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73.761
主题: 34
帖子: 17057
注册: 2002年6月
年内主力装备
★ HUAWEI Pura 70 Pro
ELS-N39
大家有這樣探究学问的态度,真值得贊和學習!!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4.682
主题: 118
帖子: 2333
注册: 2008年7月
原文由 walker 在2011-11-07 02:07发表
感谢楼主冰镜的工作,赞!

楼主的分析理论上看很有道理,但是必须通过实践检验才行。本贴实拍的比较照片不多,尚不能充分说明楼主的论点。

比如我提个疑问:
ISO 100比ISO 200的信噪比大约高一倍,但是实际拍摄下来效果并没有质的差别,至少没有到区分镜头特点的地步。
由此而看,就算新玻璃比老玻璃蓝色透光率小50 ......


“ISO 100比ISO 200的信噪比大约高一倍”的这种说法是不对的。看dpreview ISO-noise测试就可知道,ISO100和ISO200的noise差别并没有两倍。
noise随ISO提高通常是先缓升,达到一定ISO 成都以后再迅速提升的。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43.112
主题: 50
帖子: 3611
注册: 2000年12月
感谢楼主冰镜的工作,赞!

楼主的分析理论上看很有道理,但是必须通过实践检验才行。本贴实拍的比较照片不多,尚不能充分说明楼主的论点。

比如我提个疑问:
ISO 100比ISO 200的信噪比大约高一倍,但是实际拍摄下来效果并没有质的差别,至少没有到区分镜头特点的地步。
由此而看,就算新玻璃比老玻璃蓝色透光率小50%,而红、绿相当,经过白平衡算法后,其效果的差别应该没有ISO 200对ISO 100的大。也就是说实拍差别不明显,对吧?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4.682
主题: 118
帖子: 2333
注册: 2008年7月
个人感觉油润,空气感和镜头没多大关系,但是和曝光和光线的特质有关。只要不是太烂的镜头,都可拍出油润和空气感。
只要确保曝光合适,而且不要在太强的光直射下。
尽可能的拍RAW,然后保留更多的层次,少加锐,少降噪,特别高光处不可溢出。暗部倒是可以适当下压保留层次但是降低亮度。或许可以看上去更“油润”
照片亮度不足的话不要加亮或者加曝光,而是尽量用PS的图层混合方法“滤色”来抬亮度,同时保留细节。

[louisschumacher 编辑于 2011-11-07 00:44]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545
主题: 2
帖子: 266
注册: 2011年11月
向LZ表达敬意:提出崭新的思路,辅以大量研究,并且分享给大家。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11
主题: 0
帖子: 120
注册: 2011年8月
强贴如云,高手太多,长见识!各位大侠继续!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997
主题: 1
帖子: 68
注册: 2011年8月
耐心看完了,学习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21.54
主题: 10
帖子: 557
注册: 2005年9月
德国人自己可压根没把徕卡镜头蔡司镜头当做玄学,日本人在某一个阶段,也非常谦虚非常客观地学习过徕卡蔡司的技能和本领,并在低价消费类镜头和机身系统,超越了德国人。

那些国外在生产高性能音响的公司上班的人,也压根没有人把高性能的音响系统当成玄学,只是来到中国的媒体,变成了那个样子。

[eltonhuang 编辑于 2011-08-23 00:16]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0.74
主题: 65
帖子: 3654
注册: 2004年12月
原文由 zwd 在2011-07-31 17:08发表
为什么像这些东西这么多人讨论呢,就像音响、酒类,就是因为这些东西没有个固定的标准,很多东西纯粹是个人感觉,搞得越来越玄。


这些东西是必要的,不是所有的东西都可以被物化或者量化,而这是现在很多地方出现的一个误区,试图用数字和指标说明一切,而说不清楚的东西就说是玄,瞎吹。举个例子,如果要从营养和蛋白质构成方面分析你完全可以写一片苍蝇的营养价值高于牛肉的评测,如果有人说牛肉的口感更好,你是不是会觉得这个人是瞎吹,是玄。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4.169
主题: 2
帖子: 476
注册: 2010年9月
lz这个设想也不错,现在是电子时代,某种程度可以通过对镜头-cmos的光线进行分析,优化,可以在卡片机上试试。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8.353
主题: 17
帖子: 3403
注册: 2008年3月
神棍贴,和音响届的有得拼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MIT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2.603
主题: 4
帖子: 1014
注册: 2004年12月
mark之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21.54
主题: 10
帖子: 557
注册: 2005年9月
再顶尖的音响的指标也是可以量化的,只是在国内做出质量好的能媲美顶级欧货日货美货的产品,成本上根本不会比外国货低一分钱,这时怎么做市场推广呢。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zwd
陈年泡菜
泡网分: 77.384
主题: 30
帖子: 14629
注册: 2003年10月
为什么像这些东西这么多人讨论呢,就像音响、酒类,就是因为这些东西没有个固定的标准,很多东西纯粹是个人感觉,搞得越来越玄。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484
主题: 4
帖子: 489
注册: 2011年7月
老兄辛苦啊,真厉害!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867
主题: 0
帖子: 149
注册: 2011年7月
进来学习。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3.327
主题: 7
帖子: 623
注册: 2011年6月
原文由 Jalir 在2011-07-06 08:06发表
很想知道如何解决NIKON或者是否能通过后期解决NIKON的干涩感

尼康的干涩很大程度是锐化过渡造成的。
可以用RAW。然后自己控制加锐程度。
还有换成尼康的牛头和副厂的头可以看很大程度减轻干涩、层次丢失的问题。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0.499
主题: 1
帖子: 379
注册: 2009年5月
原文由 banditlj 在2011-07-29 20:49发表
个人不认为镜头有啥味道,油润,空气感,只觉得味道油润空气感都是光线,被摄体决定的。


我同意一半您的見解,拍出一張照片在任何相同的硬件下出來的效果都是一樣,唯一可以改變做成不同效果的就是鏡頭。
在同一套硬件之下用不同質素的鏡頭拍同一埸景光線的人興與物,其效果都會不一樣。
其實什麼味道,油潤,空氣感之類的形容詞,倒不如説是拍出最真實感現場感,會不會較科學化的説法呢。

[Emele 编辑于 2011-07-31 09:59]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55.921
主题: 120
帖子: 9226
注册: 2000年5月
个人不认为镜头有啥味道,油润,空气感,只觉得味道油润空气感都是光线,被摄体决定的。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0.499
主题: 1
帖子: 379
注册: 2009年5月
曾看到有些文章談到數碼相機拍出來的片很多時出現嚴重紫邊,紫邊問題很明顯在現代數碼年代的鏡頭比菲林年代鏡頭少很多,其有個原因在於感光原件比菲林的感光物料薄很多,因此給藍色光線照射到感光原件時而未能同時間完全射在原件上而出現(因為藍光波長最短),如果收細光圈後因為接收光照射的時間較長而得到改善。這方面在鏡頭設計上不無關係,以前的鏡頭設計用於現代數碼相機內就有必要接受這方面的缺陷!
現在這方面仍沒有正式的官方報導,其原因亦因為很多鏡頭廠只交代新設計的成果,研究這方面的文章就只有在民間自行探討和發表,我們才有機會看得到和多一分了解,至於是真是假我們只能以一項冷智識來看吧!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0.499
主题: 1
帖子: 379
注册: 2009年5月
原文由 尼杆子 在2011-05-31 19:29发表

本来只想看看,结果看了这段忍不住了!中学物理就有的东西好像不用国家地理阐述,而且国家地理会不会犯这样的错误呢?蓝光波长是不是最短我不知道,但我听说上有红外线,下有紫外线,好像没有蓝外线的说法。


相信尼杆子也是有拍攝的,也相信您的眼睛應該沒有問題吧!
我的全文裏都好像沒寫過有"藍外綫"説法,請閣下再一次細看清楚才下判論吧,文明人!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回复主题: 想搞清楚镜头的味道,油润,空气感的物理原因
功能受限
游客无回复权限,请登录后再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