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想搞清楚镜头的味道,油润,空气感的物理原因 [主题管理员:冰镜]
正序浏览
主题图片汇总
主题内检索
浏览:222349 回帖:1308
游客没有回帖权限
泡菜
泡网分: 8.888
主题: 18
帖子: 535
注册: 2009年8月
好长~~~~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2.312
主题: 6
帖子: 2935
注册: 2009年8月
为了保证色彩饱和度的还原, 镜头必需尽量去掉不需要的光, 例如漫反射的光,或发白的光。 垂直入射的光, 没办法, 能去掉的应当是大角度入射的漫反射光。

方法之一, 是在镀膜的时候, 对一定角度以上的光通过率降低,或kill. 一般的平板镀膜, 很难实现, 因为同时满足不同的波长和角度的相位条件要求很难。 另一个办法, 我认为NIKON 所谓的NANO镀膜就是干这个的, 是个好东东, 可以有效的消除大角度入射。

方法之二, 就是前面讲过的暗角效应, 应当是最容易的, 凡是大角度入射的光线, 包括紫色的, 和漫反射的光线, 全部KILL, 这个应当是德系的最擅长的。 做个实验, 紫边和暗角, 应当同时消除(例如收小光圈); 在大光圈下, 油润的镜头, 暗角明显, 俺第一次用蔡司就感受到了, 很多朋友都莫名奇妙, 俺当时说,暗角是镜头设计者常用的手法, 应当别有用途 。 钛色大侠看到了

即使都采用RAW出片,但由于前期采集保留到的光学色彩不一样,最终出片还是有所差异。这点就好比录音一样。不同的设备差别在于保留和损失的部分不一样。虽然能通过后期去弥补损失的那一部分,但人眼和软件的局限只能让这种后期效果无限接近于天然效果,而无法真正一模一样。因为色彩的数量几乎是无限的,对色彩的处理不可能象拼图那样简单,可以说是人力和软件无法达到的。“色彩数量”在此不太严谨,不过暂时想不出别的来代替。
--------------------------------------------------------------------------------

俺比较同意这个观点, 一个镜头的对色彩的取样能力, 大概是最关键的;

如果取样足, 那么加工的余地比较大。 在基本的信号处理中, 有个采样定律, 要求有个基本的采样数据量,来恢复原始数据; 但是这个理论, 好像从没有用在色彩的采样上。 设计上大概都是用RGB三个颜色来计算。

在MTF的测试上, 不清楚厂家的测试是否都用什么光来测。 因为可见光的光谱很宽,所以没有很好的激光器来提够准确的光源。 所以, MTF 的测试结果, 很容易引起争议, 所以只有参考价值。

玻璃的吸收特性, 很关键。 如果缺色, 特别是暗紫色缺色, 从采样的角度,不太可能恢复原有的图像画质。

引用:
--------------------------------------------------------------------------------
引用:原文由 暮雪独行 发表
至于“柔润”和“凝重感”,个人认为和色彩过渡有关,例如胶片的感觉就是色彩过渡好,形成了那种特有的感觉。而“干”很可能就是色彩过渡不好形成的。
所谓“空气感”,个人认为和虚化柔润度有关。

不同的镜头由于玻璃、镀膜、光学设计等原因、还有CCD\CMOS的的接收、光学引擎的处理等等,各家相机和镜头最终形成照片时采集到(或者说保留下来的)色彩数量是不一致的。这就形成了各家的色彩风格。

例如我用的PENTAX镜头,在宾得自己的机器上很油润,但转接到奥林巴斯的机器上,效果不太一样;转接到佳能机器上,效果也不太一样。具体表现为仍然很油润,但色彩上有所区别。
虽然各家的图像处理引擎也不一样、也有优劣,但我始终认为镜头对最终的成像效果起关键作用。
--------------------------------------------------------------------------------

[2008-09-03 07:06 补充如下]

引用:
多层镀膜所呈现的颜色是多种颜色镀膜混合在一起的反射颜色(*并不是说为了要作出顶级镜头就要把镀膜的颜色“做成”暗紫红色或暗绿色)。不同厂家使用不同的镀膜技术使得每个厂家镜头的膜色都有一定特征,每种镜头的膜色也各不相同。一般来说,颜色不鲜艳的镀膜光谱响应比较难控制,会出现偏色(因此在不同镜片镀不同厚度的膜也是为了调和色调)。对比日本厂商的镀膜技术,也许可以体会出完全不同于德系的“味道”。

比如索尼的镀膜,可以看到每个镜片的膜色非常“卡通” 橘黄,淡粉这种颜色皆有之;富士低端的镀膜很艳丽(虽然是低端,却也把镜头弄得五彩缤纷),fuji的镀膜最好的是EBC镀膜,据说比宾得的 takumar还好,富士的色彩应该和膜色关系很大。尼康的早期膜色并不很耀眼,偏土绿、土黄这类色调。尼康在历史上并不以镀膜牛而著称,后来的mc镀膜已经是它本身最强的镀膜了。对于高档镜头的膜色,绿色的镀膜很讨好大众的眼睛,以前也有人说绿色的镀膜基本都是多层膜或宽带膜。这有一定道理,但也不完全对,有些低档镜头的翠绿色镀膜就很糟糕,完全为了装饰。所以说,你所看到迷人的镀膜颜色并不一定就是采用了顶级镀膜技术,膜色只是表象,高超的镀膜工艺和设计才是本质。

再看德系的镀膜。

T*镀膜与禄来HFT镀膜、福伦达AR镀膜、徕卡镀膜、施耐德MRC镀膜、罗敦斯德镀膜(特别是大幅头的)等共筑了一道绝美的色彩风景线。这些镀膜风格各异,各有自己独到的技术特色,为这些世界名镜增辉添彩。这次以同样受到众多粉丝追捧的禄来HFT镀膜为例,也许你可以感受到即使是在德系本身之中,也还是有不同的“味道”(*当然中画幅和135的差别还是很大的,不过这9不是偶这次讨论的主题了~吼吼)。

禄来HFT镀膜与蔡司T*镀膜有着极深的渊源。"HFT"为High Fedility Transfer第一个字母简写,中文意思“高保真透光”,是1972年由禄来、蔡司和福伦达三大光学巨人联手打造的。早期禄来镀膜据说是福伦达厂內真空炉加工,后来因真空炉损坏了,才由其它工厂代工,直到禄来在新加波建厂后才又重新加工生产。HFT镀膜也使用在蔡司和施耐德接受OEM为禄来定制的镜头上,由禄来指定技术制作。HFT镀膜与蔡司T*镀膜的效果很相似,只是在阴天时,HFT镀膜的镜头比T*镀膜镜头的色彩还原更加艳丽一点,特别是红色。关于HFT镀膜的“味道”,有很多形容词可以用来比较:

a。“HFT特有效果是色彩凝重与画面空间感,此方面略胜于原有蔡司公司的传统T*超级多层镀膜工艺”,这是HFT很牛的地方,镜头的空间感加上立体感,营造了电影般的梦幻效果;
b。禄来HFT的色彩非常正,鲜艳而真实,但在大红大绿混杂时略有偏色,很轻微,不像蔡司T*有偏青明显的现象;
c。禄来HFT非常通透,犹胜蔡司T*

多层镀膜的镜头,其镜头的透光率极高,镜片表面的直接反光很弱,盖上镜头尾盖,正对着镜片玻璃逆光观看,只见镜头内“很黑”,只有从镜片的侧面观察才可以看到彩色的反光。这种反光多为深红(大幅增透蓝光)、深蓝(大幅增透红光)、深黄(大幅增透蓝绿光)和深绿色。其中,深绿色的镀膜可以同时增加光谱两端的蓝光和红光的透过率,只有光谱中部的黄绿色光才被反射回来,因为这种增透膜的透过率曲线有红、蓝两个增透峰值,就像两个驼峰一样,故又称为“双峰膜 ”。

多层镀膜的镜头,其各个镜片不可能都镀上同一种增透膜,否则这个镜头就会发生偏色。因此,每一个镜头的不同镜片,要根据镜片所用的材质及其对不同色光的吸收程度,分别镀上不同特性的增透膜,相互搭配起来,既能使镜头总的透光率增加,又能使镜头对色光的透过率达到平衡,做到既不偏蓝也不偏红。因此,不同材质的镜片就要镀上不同特性的增透膜(*在徕卡HDC镀膜中还是不同厚度的),所以其镜片反光的颜色也不可能相同。—— 这就是传说中的镀膜设计,也就是非常核心的东西,日系和德系、徕卡HDC和禄莱HFT之间,这样的核心设计是很能区别“味道”的。
--------------------------------------------------------------------------------

[2008-10-09 11:53 补充如下]

又仔细看了各位XD的回复,发现油润感和记录介质的动态范围密切相关, 明度和眼色的饱和度需要落在响应的动态范围里面

引用:
--------------------------------------------------------------------------------
原文由 hjf 发表
欠曝可以加大颜色饱和度让片子比较养眼一些,因为那么多颜色都挤在一小段明度空间里了。阴天,雨天表现好是因为明暗的光比小,比如10:1,阳光下可能到50:1或者100:1。用CCD的全部感光范围去容纳10:1或100:1两个场景,自然是10:1的可以被展得更宽显得层次更细密。

--------------------------------------------------------------------------------

[2008-10-12 06:22 补充如下]

一位很有物理分析水平的帖子

引用:
--------------------------------------------------------------------------------
原文由 10ds 发表

空气感是光线通过不同的空气界质所造成的细微变化反应出的现象。
在摄影上,空气感与空间感、立体感三者间并无明确的分界。
之后,谈一下颜色的空间感

光线通过空气时,会因为距离及角度等产生变化,越远的物体反差越低,细节越少,颜色越偏蓝,原因是光的散射。一是因为物体反射光源进入我们眼睛的光随著其距离我们越远,散射的越严重,二者是因为阳光照射气层后的散射,因短波容易散射,因此透过越厚的空气看东西,有越多的蓝光(短波长的光),当空气中的成份不同及阳光入射的角度不同,便会造成空气感些微的差异。
绘画时,如果要从颜色上表现出空间感,那么远景就一定得冷色调,不能是暖调,后者会让空间看起来很压迫。
--------------------------------------------------------------------------------

[2008-11-12 12:26 补充如下]

给大家一个关于“蓝紫调”的阶段小结。 从最初legendzhu的那个照片里背景里的暗蓝色, 我们提出了一个德系镜头蓝色透射率高的结论, 来解释普遍的德系镜头“蓝调”的特征。

经过一番研究, 基本上对头; 但是俺买了ZF25以后, 实验发现蓝调很淡了,好奇之下, 读书加问人(很多都是真正的镜头设计人员,水平很高俺也听不懂),基本如下:

1. 传统的德系镜头玻璃, 在克服色差使用的某类flint玻璃, 在蓝色区域损耗很小, 但是这种玻璃含铅, 导致目前被禁止生产。
2. 替代的玻璃, 里面仍然要加入稀土元素才能提高折射率和降低阿贝数, 但是导致的蓝紫色区域的损耗很大。这两点在美国目前光学设计的牛人smith的书或fischer的书,或多或少都有阐述。 所以, 新版的德系镜头, 蓝紫调很淡了。
3. 因为替代的玻璃, 性能还和含铅的玻璃有差距, 不仅在透射谱, 还有热学性能有差距,关键是色散曲线, 导致传统的德系镜头的经典设计,需要修正, 多数情况, 镜片数量要增加来控制色散, 具体数量不知道。 不加的话, 色散控制变差。

导致以下后果:

1. 传统德系镜头, 保持德味的蓝调, 这使得老德系镜头可能有收藏价值。
2. 环保后的镜头, 蓝调没有了, 但是可能分辨率更高;光谱不全可能会引起味道变化很大。

目前蓝色问题告一段落,要蓝调的话, 大概要给PS和控制色温。 油润和空气感,还需研究。

引用:
--------------------------------------------------------------------------------
原文由 capss 发表

無鉛玻璃改版後
差別最嚴重的
紫光每片降低5%

還不至於完全消失
但整組鏡頭免不了降低10%以上
--------------------------------------------------------------------------------

[2008-12-01 21:10 补充如下]

来自牛人Warren Smith的书,指出一些SF系列玻璃在蓝紫区域透射下降,这些玻璃会显得发黄。 这可以帮助理解很多镜头的成像特点。 这个图很重要,因为SF玻璃广为使用。 给本帖一个科学基础。

蓝紫区域就是在0.3~0.4um 横坐标的地方,纵坐标是透射率。

[2008-12-05 12:20 补充如下]

蓝紫区域, 应当是0.4um到0.46um的区间,不是0.3 到0.4um的区域。 改正

[2008-12-05 22:51 补充如下]

capss 提供了 在蓝紫区域, 含铅玻璃和不含铅玻璃的透射谱的区别, 向capss致谢。

世界三大玻璃材料廠
幾種新舊玻璃透光度比較

同款玻璃以四排為組
廠牌順序依次為
1. Zeiss高鉛玻璃
2. Zeiss環保玻璃(N)
3. 小原環保玻璃(S)
4. HOYA環保玻璃(E)

[2008-12-07 21:12 补充如下]

解释一下capss 的图。 nd 就是折射率; TAUI10/400, 例如就是在波长400nm的透视率。

举例,对SF6 玻璃, 含铅的, 在400nm(紫色处), 透射率是, 91.5%, 环保玻璃就是82.1%(N-SF6)。 即在蓝紫色区域的透过率, 不含铅玻璃下降。

引用:
--------------------------------------------------------------------------------
原文由 随心而飞 发表
我手里的好几个比较好的老镜头,玻璃有朋友一看就说是含铅的,很润,就像马的眼睛一样,通透,但是还有润的感觉.凡是有这种感觉的镜头成像都非常好,对细微光线的还原也非常出色.看现在的镜头的玻璃通透,镀膜好,眩光少,但是就是没有那种感觉.
--------------------------------------------------------------------------------

[2008-12-07 21:57 补充如下]

试着研究一下 镜头如果缺色的(例如蓝紫色透射率下降的), 对色彩的影响

一副图像颜色 的物理量 P 可以在色彩空间表示成:

P = a.R(红)+ b.G(green) + c. B(blue).

这里, R, G, B,就是三个波长, 可能过于简化, a, b, c 就是在三个波长处的系数(权重); 即是三个颜色的量来恢复原来的颜色的系数。

如果要恢复图像原来的颜色, 如果在蓝色区域缺色的话:
方案(1)对应的在红色和绿色的区域, 权重要增加
方案(2) 增加蓝色对应的权重

但是颜色变化很多, 如果在后期的图像处理或镀膜中调整, 难免偏色, 例如发黄。

要么就是维持原样, 保持对大多数颜色的恢复。 这样在焦外颜色散开的时候, 缺色就会很明显。

后头再写。(简化的研究,错误在所难免)

[2008-12-12 18:54 补充如下]

引用:
--------------------------------------------------------------------------------
原文由 capss 发表

Contax T*鏡頭中
多數的鍍膜是紅色
只有少數玻璃用料不同的, 呈藍色被少數人追捧為藍玉

對照早期的T*配方
是以640nm紅光為高峰所設計, 雖然同樣是寬帶膜,但和日系鍍膜不同

這可以解釋為因玻璃的藍光透光度夠高,才可以無後顧之憂的發展自己特色
蔡司鏡向來以紅色的綿密演繹聞名

但是新一代的T*,雖高達7~8多層膜,卻改以500nm藍綠光為高峰
用意應是彌補新式環保玻璃的不足
--------------------------------------------------------------------------------

2008 阶段小结,

研究完了焦外的蓝紫问题, 再看看镜头的聚焦问题, 仔细看了手里的蔡司25/2.8的很多照片,发现蔡司的镜头, 只要照片里面有红色, 就会有跃跃欲出的感觉, 想起 capss 的描述,

引用:
--------------------------------------------------------------------------------
原文由 capss 发表
蔡司鏡向來以紅色的綿密演繹聞名
--------------------------------------------------------------------------------

蔡司镜头和日头的区别, 比较明了: 在对聚焦点的控制上,蔡司对红色的聚焦, 控制很严,像差很小, 这大概是所谓的红色慎密, 绵绵不绝的原因。 由于在镜头设计上的开始, 需要对三个颜色的像差权重的选取, 加强对红色的控制和权重是非常现实的。

所以, 蔡司镜头和NIKON等日系镜头的区别, 在焦内, 对红色的像差控制的很严; 在焦外, 有很强的蓝紫色。

因为红色是暖色, 蓝紫是冷色, 所以, 蔡司镜头的特点, 在画面上冷暖的对比很大。 这样,比较符合艺术的口味。这大概是“味道”的一种。

singlephenix 补充了莱卡的一些味道:

引用:
--------------------------------------------------------------------------------
原文由 singlephenix 发表
至于莱卡的味道,印象中比较深刻的就是她在暗处的表现:
灰--有怀旧的感觉,又如咖啡的味道!
润--柔和而不失锐度,象咖啡中加了奶油!
绵--焦外色彩鲜明,朦胧,缠绵!
莱卡的特点和蔡司完全不同,一眼就能分出!

--------------------------------------------------------------------------------

rolk XD 的见解

引用:
--------------------------------------------------------------------------------
原文由 rolk 发表
油润我觉得更多的是对高光的控制和对暗部细节的描写提升,就是宽容度增加,这样对色彩的过渡和明度的过渡都有好处。
--------------------------------------------------------------------------------

一位XD的NX上的实践

引用:
--------------------------------------------------------------------------------
原文由 voodoor 发表
自定义曲线略微压低,白平衡偏蓝,饱和度锐度开到最大。
后期处理在nx里主要是做这几件事:
1。用画笔选区,然后分别用模糊和锐化把主体和背景分割出来
2。用彩色控制点,给暗部减暖色,给亮部加暖色
3。用色彩增强器,加大约25到35
--------------------------------------------------------------------------------

油润,和反差度低高分辨直接相关, 这个XD讲的很好。

引用:
--------------------------------------------------------------------------------
原文由 yueliangliang 发表
油润、空灵的感觉, 我觉得还可能来源于较低的对比度和更多的细节
对比度降低,在明暗两端中间的过度就会更加自然,成为一条曲线而不是台阶状的折线
越发自然的过度,从视觉上或许就会产生柔和的感觉

--------------------------------------------------------------------------------

同时MONET的画, 也是低反差,细节丰富的代表。

引用:
--------------------------------------------------------------------------------
原文由 ~钓鱼~ 发表

[冰镜 编辑于 2009-12-15 12:50] [/QUOTE]

强贴!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0.023
主题: 5
帖子: 5297
注册: 2007年7月
原文由 老咸鱼 在2010-06-25 17:34发表
关于Ivotal的结构,我并没有参考Kingslake的书,而是直接查Cooke Ivotal 25mm/1.4镜头上所标明的美国专利号2194413得知其结构如图所示为双高斯,如果你手头上也有此镜头一样可以查到。


是的有些IVOTAL尾部標
Brit587090 US2194413
我懷疑是共用鏡尾弄錯
這款双高斯光圈只有2
如果口徑再加大到1.4
鏡片會互相碰撞重疊

最早的IVOTAL 50/1.4
是四群四片Sonnar設計
後來改版並加入廣角等
完成全系列IVOTAL家族

[capss 编辑于 2010-06-25 20:04]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41.857
主题: 45
帖子: 3526
注册: 2004年1月
原文由 capss 在2010-06-25 14:02发表

Ivotal同樣不是双高斯
而是簡化的Sonnar設計

又是Kingslake的書誤導了


关于Ivotal的结构,我并没有参考Kingslake的书,而是直接查Cooke Ivotal 25mm/1.4镜头上所标明的美国专利号2194413得知其结构如图所示为双高斯,如果你手头上也有此镜头一样可以查到。

[老咸鱼 编辑于 2010-06-25 17:36]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0.023
主题: 5
帖子: 5297
注册: 2007年7月
原文由 老咸鱼 在2010-06-25 13:49发表
所以你看同一时期16mm C口的Cooke电影镜头,25mm和50mm焦段都是Ivotal双高斯


Ivotal同樣不是双高斯
而是簡化的Sonnar設計

又是Kingslake的書誤導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51.046
主题: 29
帖子: 4370
注册: 2003年4月
我个人体会,有些镜头采用了特殊材料或玻璃,使颜色很饱和,尤其是蓝色和红色;在曝光不足的区域,就感觉特别饱和,好像油画,产生一种油润感觉.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41.857
主题: 45
帖子: 3526
注册: 2004年1月
BK兄,

Anastigmat消像散设计早在1890年代就已经开始流行了,只要在设计时校正了球差,彗差和像散就算Anastigmat,Anastigmat是和早期镜头比较而言的,实际结构千差万别,例如这个三片式也是叫Anastigmat呢后来的镜头因为都是校正了各种像差,所以1950年代之后就基本不用印上去废话了。

实际结构来说Panchrotal是一种从基本高斯一正一负两透镜(注意,不是正负负正的双高斯)衍生而来的望远设计,前面两组都是正透镜会聚光线,最后一组负透镜发散,抵消正透镜带入的球差、彗差、色差、像散,但是因为是非对称结构,像差的校正不是很好,像场只有中间很好,往边缘走像质急剧下降。想像场平坦一点就只能减小各面的弯曲程度,也就是拉长整体焦距了,所以你看同一时期16mm C口的Cooke电影镜头,25mm和50mm焦段都是Ivotal双高斯,只有2.8"(70mm),4"(100mm)才用上Panchrotal,同时望远结构有个好处就是整体长度比较短,不象双高斯基本是焦距多长镜头中心到成像面就要多长。

网上资料来源,主要是那篇蔡司镜头设计吧?中文是译自英文的,英文见:http://www_cartage_org_lb/en/themes/arts/photography/photproces/photogralens/carlzeiss/carlzeiss.htm

这篇文章写得不错,但是有一些地方是有错误的,不光是Panchrotal的规类,还把Cooke Kinic和Kodak Ektar也都放进Planar去了

众所周知双高斯结构最大的特点就是中间有一球形空间被两边的镜片包围,而Panchrotal Anastigmat结构,恕我眼拙怎么也看不出这个球来,各位可以自己比一下。
双高斯于1888年由美国西北大学天文学家小克拉克(Alvan Graham Clark,与其父一起制造了世界上最大口径的1.02米折射望远镜)提出,结构为互相对称的两组高斯镜片(每组高斯镜片有一正一负两片透镜,正透镜在外,负透镜在内,相对而立),而鲁道夫(Rudolph)是在1896年才由基础的双高斯结构进行改进,加厚中间的两片负透镜,同时为了减少加厚所带来的像差,将厚厚的负透镜变成两片式胶合透镜,采用不同材料以达到消色差目的,此为Planar,Planar是改良的双高斯设计,而1920年Horace.W.Lee则用高折射率冕玻璃改良双高斯,并且衍生出后来的Speed Panchro等。

原文由 bkfan 在2010-06-25 11:15发表

老咸鱼兄,

我无意在这里讨论你所提及几支镜头的比较,原因是我并不拥有上述所有镜头,无法得出自己的数据.但是我正在胶片全幅做一实验,比较的是panchrotal 4inch,schneider cine-xenon 100/2. baltar 100/2.3.

我本意真是想了解一下cooke panchrotal Anastigmat这个光学设计. Anastigmat,代表镜头可以同時把球面像差 ......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0.023
主题: 5
帖子: 5297
注册: 2007年7月
原文由 bkfan 在2010-06-25 11:15发表
最后,我也利用这个机会回复你,查阅了几个资料来源,都把cooke panchrotal Anastigmat归到双高斯结构去了.所以她的distortion现象未必如你说那样因为不是双高斯结构而造成.而根据实际玩镜体会,你的隐含逻辑"拥有高级光学结构的镜头就一定光学表现更好"是轻易就会被一个简单的比照拍摄推翻的.


Anastigmat是蔡司鏡頭名稱
指消除邊緣像散astigmatism
這名號也被別家使用
才逐漸有其他的解釋
後來因鏡頭都有像散修正
漸漸就不再特別標明這項

舊版Dallmeyer Super-Six
原本就是模仿Cooke OPIC
兩者都是最早期的双高斯
因此分辨率並沒有特別高
Cooke後來對双高斯修正
對分辨率各方便都有改善
也就成為現代鏡頭的基礎

Panchrotal是望遠結構
而且是以縮小體積為重
某方面是沒有双高斯先進
然而因Kodak光學設計主任
Rudolf Kingslake搞錯了
在知名著作中列為双高斯
於是就被大量引用傳開來

我以前就提過他的書錯誤百出
被取笑竟敢批評Rudolf Kingslake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0.314
主题: 7
帖子: 2281
注册: 2006年4月
原文由 老咸鱼 在2010-06-23 17:00发表
bk兄,

首先声明一点,我目前手上并无Panchrotal Anastigmat,Speed Panchro或Deep Field Panchro镜头,所以没有利益冲突。

其次,对镜头的比较肯定要是基于其它条件相同或相似的客观情况,我们这里对结构的分析,自然是指同一厂家,相同设备材料工艺的批量生产结果,二手的话也要是相似的状况,你总不能说一个镜头长 ......


老咸鱼兄,

我无意在这里讨论你所提及几支镜头的比较,原因是我并不拥有上述所有镜头,无法得出自己的数据.但是我正在胶片全幅做一实验,比较的是panchrotal 4inch,schneider cine-xenon 100/2. baltar 100/2.3.

我本意真是想了解一下cooke panchrotal Anastigmat这个光学设计. Anastigmat,代表镜头可以同時把球面像差、慧形像差、与散光修正到可以忽略的程度;在二战前后一段时间,标上"Anastigmat"就犹如现在镜头标上"APO","ED"一样,是厂家的一个卖点,等同好镜头的身份.然而,在一些达人的测试结果里,这只cooke panchrotal Anastigmat 4inch T2.5在135ff上确实发现有pincushion distortion.日本老镜玩家有一个相对严谨的测试
http://www_ksmt_com/panorama/090822harajuku/090822harajuku.htm
希望哪位通晓日文的朋友把发翻译出来分享.在这个panchrotal,Opic,Super six之间的比照测试里你发现除了轻微边缘变形,她的分辨率,抗耀光能力等相比另二镜更优秀.我在想,镜头标的这个"Anastigmat"是否仅保证了16mm底片的成像?或者这个结构为了前述的优点而无暇顾及distortion?这是我发问的动机所在.

最后,我也利用这个机会回复你,查阅了几个资料来源,都把cooke panchrotal Anastigmat归到双高斯结构去了.所以她的distortion现象未必如你说那样因为不是双高斯结构而造成.而根据实际玩镜体会,你的隐含逻辑"拥有高级光学结构的镜头就一定光学表现更好"是轻易就会被一个简单的比照拍摄推翻的.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3.323
主题: 2
帖子: 4575
注册: 2008年5月
我觉得真不像是透射率的问题,UV镜在400nm下的透射率普遍很低,难道说加了UV镜就再也没有“油润”了?
贴一个UV镜的透射率曲线,高档货,低档货更差劲。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0.023
主题: 5
帖子: 5297
注册: 2007年7月
原文由 老咸鱼 在2010-06-23 21:03发表
这样的解释并没有说明镜片的作用。


不知要怎麼說比較得體
每片鏡不也都是要兼顧
其他鏡片產生的像差?

而且因後組必須是負鏡
所以第六片本身才是主體
並不是他去補償第五片鏡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41.857
主题: 45
帖子: 3526
注册: 2004年1月
这样的解释并没有说明镜片的作用。

原文由 capss 在2010-06-23 18:05发表

並不是這樣

他是望遠結構的變形
這類結構後組原本就是負鏡
Panchrotal是因為體積要求
所以後組的負鏡曲率誇張些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0.023
主题: 5
帖子: 5297
注册: 2007年7月
原文由 老咸鱼 在2010-06-23 15:15发表
这个是Cooke Panchrotal Anastigmat的光学结构图,光学设计是一个互相补偿的的过程,最后一片主要是补偿第五片凸镜带来的正色差和球差,当然也要算上前面两组的残余量。


並不是這樣

他是望遠結構的變形
這類結構後組原本就是負鏡
Panchrotal是因為體積要求
所以後組的負鏡曲率誇張些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41.857
主题: 45
帖子: 3526
注册: 2004年1月
bk兄,

首先声明一点,我目前手上并无Panchrotal Anastigmat,Speed Panchro或Deep Field Panchro镜头,所以没有利益冲突。

其次,对镜头的比较肯定要是基于其它条件相同或相似的客观情况,我们这里对结构的分析,自然是指同一厂家,相同设备材料工艺的批量生产结果,二手的话也要是相似的状况,你总不能说一个镜头长霉有划痕一个镜头玻璃极新净来比结构之间的成像差别吧。

至于同场比较嘛,现在没条件做不了,不过好在现代社会网络发达,可以找些Panchrotal Anastigmat 100和Deep Field Panchro 100的照片来参考,Deep Field Panchro 100的照片我是有一些,

重点看看边缘的线条成像有没有弯曲,有没有像质下降

这是Deep Field Panchro 100的(找边缘有线条的照片还真不好找):
Panchrotal Anastigmat 100就借用茶片坊的laenee拉登兄啤酒罐照片上传到无忌,拉登兄请莫见怪。

[老咸鱼 编辑于 2010-06-23 17:01]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0.314
主题: 7
帖子: 2281
注册: 2006年4月
原文由 老咸鱼 在2010-06-23 15:15发表
这个是Cooke Panchrotal Anastigmat的光学结构图,光学设计是一个互相补偿的的过程,最后一片主要是补偿第五片凸镜带来的正色差和球差,当然也要算上前面两组的残余量。
说实在的Panchrotal的结构先天不足,像场小,场曲和畸变厉害,边缘画质下降很快,优点就是胶合面多,在早期镀膜技术不是很好的时候,只有6个空气面的光 ......


咸鱼资深,首先多谢你在不同场合分享同一观点.

在其他场合,我没有质疑你的回复.一是因为缺少相应氛围,二是也对你的热心回应表示感谢.但是,在这个探讨气氛颇浓的帖子,我斗胆请你上图说明你的分析.我有这样的疑问,是因为我看到了其他一些发烧友相对严谨的测试对比,我还需要对相关光学理论做严谨一点的了解,才会得到自己的结论.

你的观点,如果同时由同一个厂家用相同的材料,生产设备,工艺按两种结构产生两支镜头出来,是可能如你说的结构优者优胜. 你或者可以说,以纯结构分析而言,此结构优彼结构劣.但是,单凭光学结构不同,就把两支不同个体的镜头表现评优劣,太不严谨了,须知一支镜头表现,除了光学结构,还有材料,工艺等因素呢.

实话说,你如此执着两镜头之比较,没有图片比较恐怕说服不了多少人呀.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41.857
主题: 45
帖子: 3526
注册: 2004年1月
这个是Cooke Panchrotal Anastigmat的光学结构图,光学设计是一个互相补偿的的过程,最后一片主要是补偿第五片凸镜带来的正色差和球差,当然也要算上前面两组的残余量。
说实在的Panchrotal的结构先天不足,像场小,场曲和畸变厉害,边缘画质下降很快,优点就是胶合面多,在早期镀膜技术不是很好的时候,只有6个空气面的光线反射损失还是很小的,但是镀膜技术发展成熟之后,双高斯的结构还是强多了。而且就算是Cooke自家的同一时期电影镜头,16mm胶片用Panchrotal,35mm胶片用Speed Panchro和Deep Field Panchro(双高斯)。

原文由 bkfan 在2010-06-23 14:22发表
楼主是光学方面的知识者(抱歉,不清楚您实际的专业资格是高工?教授或首席科学家,只好这样暂称),现请教一个问题.以下光学结构图里,镜头后组的一片凹镜头对整个镜头成像起什么作用? 因为这种最后组是凹镜的镜头设计确实少见.

哪位路过达人愿意分享见解的,也一并致谢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0.314
主题: 7
帖子: 2281
注册: 2006年4月
楼主是光学方面的知识者(抱歉,不清楚您实际的专业资格是高工?教授或首席科学家,只好这样暂称),现请教一个问题.以下光学结构图里,镜头后组的一片凹镜头对整个镜头成像起什么作用? 因为这种最后组是凹镜的镜头设计确实少见.

哪位路过达人愿意分享见解的,也一并致谢了!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5.119
主题: 5
帖子: 1453
注册: 2009年11月
受益匪浅,希望无忌这样的好帖多一些!以前只是凭经验知道但凡颜色油润鲜艳的镜头暗角一定比较严重(日系的也是一样),现在才知其然,感谢!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9.175
主题: 13
帖子: 1299
注册: 2006年5月
好严谨的帖子,留MARK~~~备查~~~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6.475
主题: 0
帖子: 91
注册: 2006年10月
原文由 rajiao 在2008-08-02 10:46发表
什么感觉,什么咚咚,其实啊,最后也就是看镜头的光谱特性,全通过当然是最好了,比如针孔。


上帝就在这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在讨论上帝是活着还是死了呢?因为我们人类有视而不见的功能。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6.475
主题: 0
帖子: 91
注册: 2006年10月
我个人认为,油润感,故名思意,象光线从油面返射后给人的感觉,我们为什么会用油润感而不用水润感来形容我们看到的光线,那是因为油返射回来的光线更“致密”,
这样我们思考一下镜头,那就因该是镜头透过的光线更“多”一些,我想这个“多”因该是光谱中不同波长的光多,或者说更全,
而且,这一切还和色散有关,打个比方,在电镀行业,我们有经验的师父都知道,电镀层要厚一点而且要电镀液中杂质要少,这样镀层表面的光泽度越好。如果杂质多,或者镀的太快,颗粒感就大,光泽度就差。同样的例子在冲洗底片时也有同样的经验,显影液,定影液中的杂质,温度都影响底片的质量,
色散就象增加了杂质使色彩的过度变得不好,就影响了色的纯度,也就没有油润感。
同时色散对通透性也有影响,它直接使画面的杂色增加,
所谓另一种画面的通透性,比如说空气的透明度不高使画面雾而变灰变蓝,那是原本的东西,不是这里讨论的东西,那因该是有些人说的空气感吧。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44.276
主题: 247
帖子: 7618
注册: 2004年1月
空气感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它涉及的方方面面实在是太多了,实在不必太较真(专门进行研究的专家除外)!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3.684
主题: 123
帖子: 2133
注册: 2008年6月
好贴!lz可以发表SCI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6.259
主题: 11
帖子: 221
注册: 2010年2月
商业秘密不便透露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56.845
主题: 26
帖子: 15229
注册: 2008年11月
内容贡献勋章
这个好贴一定要留名。有空再好好研究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9.077
主题: 8
帖子: 7764
注册: 2006年10月
这个好贴一定要留名。有空再好好研究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9.58
主题: 65
帖子: 281
注册: 2005年10月
顶一下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001
主题: 0
帖子: 46
注册: 2009年6月
再明显一些。搞得我也差一点把我的n头扔了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001
主题: 0
帖子: 46
注册: 2009年6月
也是一种格调问题,以前用的是含铅玻璃,发蓝,所以照的照片也是,像有些XD说的,德镜白色部分都发蓝,在叶子的反光处,你就容易识别,看到光泽,显得油润,再者,这种格调适合欧洲,那里空气好,建筑古老,空气湿润,也适合怀旧之人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001
主题: 0
帖子: 46
注册: 2009年6月
原文由 hjf 在2008-10-11 21:23发表
日本式的油润?适马17-70mm变焦到50mm F4.0(该焦距的最大光圈)。新旧莱卡50/2和这张都今天在十分钟内对同一物体拍摄完毕。不比不知道,真是货比货得扔。不过看在适马广角还不可缺少的份上还得留着用。德国式的油润感,虽然想不明白其内在缘由,但至少从表象来看也是不服不行。

日本镜头就是蓝紫色差,调一下就差不多了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回复主题: 想搞清楚镜头的味道,油润,空气感的物理原因
功能受限
游客无回复权限,请登录后再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