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单电相机——数码相机的发展方向! [主题管理员:半瓶咣当]
正序浏览
主题图片汇总
主题内检索
禁言中
泡网分: 0
主题: 18
帖子: 1127
注册: 2007年12月
欣闻松下发布了可换镜头的微4/3系统的G1,从而使本人今年初作出的“数码相机必将朝着屏弃单反,向‘单电’方向发展”的论断有了新的论据。现在重读本人年初的这篇文章,其中单电相机将向大CCD、可换镜头方向发展的预言,已经由G1得到实现!单反相机也可以实现视频拍摄的预言,也已经在佳能无敌兔身上得以实现!!!

单电相机——数码相机的发展方向

不是单反,何必跟着单反跑?

EVF相机是到了为自己正名的时候了


常常听到“单反如何如何,DC如何如何”的说法,其实这是不科学的。

一、 何谓“DC”?

DC —— DIGITAL CAMERA 的缩写,即“数码相机”的简称。

DC是与胶片相机相对的一个概念。

众所周知,胶片相机包括旁视取景和反光取景(单镜头与双镜头反光)相机。同样,数码相机(DC)也包括反光取景与旁视取景相机。随着数码相机的发展,数码相机又出现了虽然也是通过镜头,但是不采用反光镜的电子取景的新型取景方式。
(此外,当然还有主要用于大中画幅相机的机背取景相机,在这里不做讨论。)

DC还是胶片,是从成像介质方面划分的,与取景方式无关。而单反与旁视,是从取景方式进行划分的,与成像介质无关。

可见,DC是个母概念,包括了单镜头反光数码相机与旁视取景以及电子取景各种取景方式的数码相机等子概念。(这当中有些相机并非只有一种取景方式,而是同时兼有二种取景方式,如带光学(旁视)取景方式的口袋型数码相机,既可通过光学取景器取景,也可以通过LCD进行电子取景。一些单反数码相机,除了可以用五棱镜进行光学取景,也可以通过LCD进行电子取景。)

而把单反与DC相提并论,就是把母概念与子概念相提并论,显然是混淆了这两个不同概念的“级别”。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单反数码相机(或者简称单反DC)、旁视数码相机(或者简称旁视DC)。由于旁视DC中有些已经彻底取消了光学取景系统,所以,可以把保留光学取景和没有保留光学取景的数码相机,统称为“便携DC”或者“口袋DC”,或者干脆就叫“小DC”。

二、 不必跟着单反跑,为“类单反”正名

除了单反DC、便携DC外,还有一类相机——类单反DC,如富士发布的S100,我们知道,这类数码相机在使用习惯上几乎与单反DC没有什么差别,只是把反光镜取景变为电子取景,既然这种相机的取景方式与单反是完全不同的,就没必要跟着单反屁股后面跑,叫什么“类单反”,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取景方式来命名,称做单镜头“电子取景”数码相机(简称单电数码相机,或者单电DC—DSLE—Digital Single Lens Electronic Viewfinder——单镜头电子取景数码相机),与单反DC(DSLR—Digital Single Lens Reflex )相对应。

由此我们可以把数码相机(DC)分为口袋DC、单反DC与单电DC三大类。

三、各种DC取景方式的特点

1. 单反DC

单镜头反光镜取景的优势是:

* 由于采用了独立于成像元件之外的光学对焦系统,因此具备与传统单反相机基本一样快的反应速度,使其进行体育摄影和抓拍突发事件优势明显;

* 比EVF和LCD取景器更加明亮、清晰;

但是,反光镜取景也是有缺陷的,否则,为什么还要在单反数码相机上发展电子取景呢?

* 对焦精度有误差。由于单反DC的成像和AF检测不是同一个平面,跑焦不可避免,而且理论上很难彻底解决。(景深一定程度地掩盖了这个问题。)

* 由于反光镜的阻隔,纯光学取景无法提供实时电子取景,也就无法实时查看影象效果以及直方图等大量重要的拍摄信息,以便随时作出修正,摄影的盲目性较大;

目前这个问题已经初步得到解决,但是与单电DC和便携DC相比,仍有差距。例如取景与成像采用同一块CCD的解决方案,由于实时电子取景工作时反光镜抬起,阻断了光路,而使对焦迅速的AF无法工作,要在反光镜落下后再进行调焦以及CCD的归零,这就增加了快门的时滞,从而丧失了单反“快”的优势,实际上,此时单反已经变成了非单反;而采用在五面镜里增加一块影象传感器的方案,虽然工作时无须抬起反光镜,从而避免了上述缺陷,但却带来了新的问题——调焦传感器与成像传感器不是同一块CCD,难免有误差,由于中低端单反数码相机的光学取景范围不是100%,因此对五面镜进行“摄像”的CCD,传达出来的取景范围,与成像的主CCD有一定的视差,而非单反数码相机由于成像与取景使用同一块CCD,则没有这个弊病。并且,上面说的仅仅是取景范围的误差,由于采用的两块CCD物理性能很难完全一致,取景时看到的影象,与实际拍摄的影象,在色彩等方面也很难保证没有差异。尤为重要的是,由此产生的对焦精度上的误差。这几方面的问题,非单反数码相机都完全不会产生,有着明显的得天独厚的优势;

* 目前的技术尚未解决因反光镜的结构造成的没有视频拍摄功能的缺陷,但我相信在已经解决了电子实时取景的基础上,解决这个问题技术上是没有障碍的;

* 反光镜工作时引起的震动,对像质有负面影响;这个反倒是不太容易解决的老问题,虽然问题并不严重,但追求高像质的单反迷们,应该不会独独对这个问题视而不见吧;

* 与反光镜震动随之而来的工作噪音。在需要安静的场合,这个缺点尤为明显;

* 由于反光镜工作需要一定的空间,导致镜头后镜片与CCD必须保持一定的距离,理论上说,对像质是有不良影响的,也不如能尽量贴近CCD的非单反DC。

没必要用以下优点为单反DC进行辩护,因为那不是因采用反光镜取景才特有的优势,其他取景类型的相机也一样可以作到:

* 采用规格比较大的图象传感器,像质优秀;

* 具备很大的高速缓存,能达到很高的连拍速度,甚至在设定为RAW格式时也能有较快的连拍速率;

* 可更换的丰富的镜头系统;

* 丰富的配件系统。

也没必要用以下缺陷对单反DC进行攻击,因为那些缺点与采用“反光镜”没有必然因果关系,其他取景类型的数码相机也有可能有这些缺点,如果他们也采用同样设计的话:

* 由于镜头可换,因此暴露在外的影象传感器(CCD或CMOS)容易受到灰尘污染;

* 镜头昂贵;

* 更换镜头麻烦;

2.非单反DC(包括单电DC与便携DC)

此类数码相机采用的是电子取景方式(有些也附带旁视光学取景),机械快门+电子快门的结构。在这其中真正控制曝光时间的是电子快门。而在一般情况下机械快门是常开的,这样就使光线通过镜头直接到达影象传感器上,CCD感光成像,这就是LCD或者EVF显示屏上显示的画面了。你可以通过LCD或者EVF显示的画面来取景。当构图取景完成后,按下相机快门,这时,数码相机的机械快门关闭,阻断光线到达CCD上(像计算器清零一样,保持CCD全黑,清除CCD上残余的光信号。)。然后快门在瞬间打开,同时电子快门工作,CCD把目前得到的图象抓取下来,保存到存储卡里。这就是非单反数码相机拍摄一张照片的全过程。

电子取景的优点:

* 成像与调焦是同一个平面,对焦精度高,不存在跑焦的情况;

* 成像与电子取景使用同一块影象传感器,没有视差,所见即所得;

* 拍摄时相当安静,几乎没有噪音;

* 轻松实现有声动态录像功能;

* 通过EVF或LCD取景,可随时观看实际成像效果,并且可查看实时柱状图等丰富的信息,便于随时修正各种设置,拍摄更有保证;

* 没有反光镜,镜头后片可以尽量贴近CCD,有利于提高成像质量;

* 没有反光镜工作时产生的震动,有利于提高像质;

电子取景的缺点:

* 由于CCD取景后需要“清零”才能暴光,所以快门时滞较长;

* 取景器的清晰程度,目前还不如反光镜取景方式。

没必要用以下优点为非单反DC贴金,因为那不是因为没采用反光镜取景才产生的优势,反光镜取景数码相机也一样可以具备这些优势,如果他们愿意的话:

* 由于镜头不可换,因此影象传感器(CCD或CMOS)不容易受到灰尘污染;

* 一镜走天下,非常方便,并避免了镜头的昂贵投入;

* 可以免除更换镜头的麻烦;

也没必要用以下缺陷对非单反DC进行攻击,因为那些缺点与不采用“反光镜”取景没有必然因果关系,其他取景类型的数码相机也有可能有这些缺点,如果他们也采用同样设计的话:

* 采用规格比较小的图象传感器,像质够用而已;

* 高速缓存空间小,不能达到很高的连拍速度;

* 不可更换镜头;

* 没有丰富的配件系统。

* 体积与重量比较大;

不必诟病单电DC的像质,这不是EVF的错,而是CCD面积所致。不信,把单反DC换成2/3规格CCD,像质也一样下来,不会比S100好。没有规定单电数码相机只能使用2/3英寸以下规格的传感器。所以,单电DC也可以做成APS-C规格的,单电DC用上APS-C规格CCD,像质不但不会比单反DC差,而且还会比单反DC的好,因为他避免了反光镜的震动!并且随着影象传感器尺寸的增大,其镜头的物理口径必然也加大,光通量也增大,这些都有利于像质的提高,那时单电的像质立即会让单反DC哑口无言,再采用可更换镜头的设计,单反还能说什么?

不必诟病单电DC不可以更换镜头,可更换镜头并非单反DC的专利,也不是单反DC的根本特征,他的根本特征是“反”。单电也完全可以采用可换镜头的设计,这与取景方式无关;

不必诟病单电DC的体积与重量,他与单反DC是同级别的机型,为何体积必须小,重量必须轻呢?

不必诟病单电DC的价格,既然与单反DC同级别,如果CCD规格相同,为什么单电必须比单反便宜?

四、取消反光镜——大势所趋

人类发展史证明,没有一个技术能永远辉煌。在胶片时代,由于存储影象的介质——胶片在取景时必须严格保护不能漏光,而单反巧妙地利用反光镜既解决了取景的视差问题,又避免了胶片在取景过程中漏光。胶片时代,单反相机把相机技术推到了顶峰。

然而,进入数码时代,情况有了根本性的变化——CCD不怕漏光!它既可以用来取景,也可以在清零后再用于成像,所以,反光镜存在的必要性已经大打折扣,它的工作原理,决定了反光镜取景不适合数码摄影,在完全可以实现全电子化的数码相机上,没有必要还保留一个机械部件——反光镜。虽然因为可以兼顾通过镜头取景与保护胶片不漏光而使人们对反光镜笨重复杂的结构可以容忍,但当今数码时代影象传感器的不怕漏光的特性,使反光镜的存在变得已经不是必须的了,从而使得人们完全没有必要再容忍它的笨重与复杂的结构。 随着电子取景技术的日臻完善,有朝一日,电子取景的清晰度与明亮度迟早会好得足以取代反光镜了,陷入窘境的肯定是单反DC,因为单电DC本来就没有光学取景系统,具有旁视光学取景系统的小DC也可以毫无包袱地取消光学取景系统,没有人会对此说什么。但是单反DC却不同——反光镜取景是它的根本特征,一旦取消,就意味着单反的彻底消亡。不取消,就只能与电子取景并存,大有蛇足之嫌。何况,消费者还要为这只蛇足额外多掏银子。

单反的全盛时期是在胶片时代,目前单反还不退出数码相机领域,是有诸多原因的,如传统相机生产企业可以利用自己品牌的镜头的巨大保有量,建立对自己有利的竞争优势;目前电子取景的效果,还不尽善尽美,也给了这些厂家以机会。

总之,是市场的原因,利用了技术的因素,才导致目前这个局面的。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单反寿终正寝是迟早的事。

一些力挺单反的人,其实并没有在单反的鼎盛时期使用过单反,而是在单反开始走向没落的现在,才使用单反,其实,他们尊捧的单反,早已越过了顶点,开始走下坡路了。

希望单电数码相机向扩大CCD面积的方向迅速发展,第一目标——APS-C画幅,终极目标——全幅。同时采用可以更换镜头的设计。

当APS-C规格的单电相机诞生的时候,希望大家不要认为是单反取消了反光镜,不要搞错,那是单电增大了CCD!因为,如果单反真的取消了反光镜,单反就不成其为单反,也就彻底否定了自己。

因此,不要因为上有低端单反DC,下有便携DC,就过早地说单电的地位尴尬——眼光放远一点,将来尴尬的还不一定是谁呢。人类发展史证明,没有一个技术是永远辉煌的,单镜头反光数码相机,在数码时代将会走向没落,取代它的将是“单镜头电子取景数码相机”,这一天迟早会到来的。

不过,那时,挺单反派和挺单电派反而可以不打口水仗了,双方都可以认为自己胜利了,就像几年前我的母校南开大学一度与天津大学酝酿合并,双方对合并后的新学校叫什么名字争执不下,于是有人出了个高招——叫“ 天津南开大学 ”,这样双方的心理都可以满足了。天、南大的合并最终没有实现,不知单反与单电的“合并”是否会成为现实?

想买单电数码相机的朋友不必受唯单反为尊的人的影响,我们的观念要改了——你买到的,是代表数码相机发展方向的最新型的照相机——单电DC,单镜头电子取景数码照相机!不过,现在的单电DC,少有使用APS-C规格的机型,而单反则普遍使用APS-C规格的影象传感器,甚至是全幅传感器,所以单电DC的像质比单反DC还有一些差距,只适合于消费理念是“够用就好”的朋友。青年人虽然还没成长得身强体壮,但那是迟早的事,前途是他们的。

单电DC代表了数码相机的发展方向,就像数码相机发展到一定水平后,传统相机生产厂家宣布停产胶片机一样,随着单电数码相机的发展,迟早有一天,相机生产厂家会宣布 —— 停产单反数码相机,改为全部生产单电数码相机!当然,是大CCD的,可以换镜头的。

(注:本文从取景方式的角度,对数码相机的分类进行了梳理,对目前存在的混乱概念进行了澄清,提出“单电”数码相机的概念,并对数码相机的发展作出展望。需要指出的是,这个展望,仅仅是从取景方式的角度进行的。既是展望,必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文中对单电DC的发展前景作出的预测,即属于此种性质。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EVF的效果迟早有一天会接近反光镜,从而完全取代反光镜,使数码相机成为真正的电子化产品,抛掉反光镜这个机械的赘足。)


单镜头反光镜取景数码相机——单反;

单镜头电子取景数码相机——单电;

Digital Single Lens Reflex ——DSLR;

Digital Single Lens Electronic Viewfinder——DSLE。


[半瓶咣当 编辑于 2008-11-26 23:04]
相关标签: CCD 反光镜 快门 胶片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浏览:25760 回帖:490
游客没有回帖权限
泡菜
泡网分: 22.76
主题: 8
帖子: 428
注册: 2005年6月
如今,不是SONY A7Rm2和SONY A6300等为代表的微单相机正在日益快速地取代全幅和半幅单反相机的市场,成为※※的形势吗!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001
主题: 0
帖子: 1
注册: 2007年11月
转眼这么多年过去了,单电好象发展得没那么好,单反也是专业人士用得多一些,似乎手机照相现在是大行其道!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6.326
主题: 120
帖子: 36044
注册: 2005年3月
内容贡献勋章
lz还是有点预见的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6.89
主题: 13
帖子: 324
注册: 2009年12月
好文要顶!
补充一个首贴没提到的单电DC的困难,即较短的法兰距虽然在广角镜头的设计上带来优势,但同时会造成像场边缘的光线“斜射”到CCD/CMOS上。用的CCD/CMOS的面积越大那么着个弊端就越明显。
leicaM8没用全幅CCD好像就是这个原因,现在leica自称M9已经用了特殊技术解决了这个问题。由于M9昂贵的价格,不免猜测解决CCD/CMOS斜射的问题的成不是不是很高啊。
不过还是很看好单电的发展。
除了沿用旁轴光学取景的leica,现在已经有松下,奥巴,三星等厂商参与进单电的行列。三星还用上了X1.5倍大小的CMOS。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6.399
主题: 0
帖子: 48
注册: 2009年10月
有这么复杂吗?不就是一个可更换镜头DC吗?
觉得名字不够响?那就叫可更换镜头高性能DC吧~
还不行?可更换镜头超级DC,可更换镜头天下第一DC总行了吧??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2.498
主题: 1
帖子: 1092
注册: 2008年7月
原文由 半夜逛荡 发表
  

上述问题解决了,数码单镜头反光取景(相机)就会变成数码单镜头(相机)?


一个好的相机应该具备如下特征:

1:它是你的一个随身伴侣;
2:坚固,轻盈,可靠,耐用,稳定;
3:优异的成像,层次分明,细致入微;
4:高度的创作和记录灵活性;

在这几个方面,徕卡相机始终都是当时时代做得最好的。不过,现有的马赛克技术成像单元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褪色,不能满足耐用性的要求。倒是X3技术,这个方面则很有前途。

理想的相机应该如下,徕卡的设计,徕卡标准工艺的机身,徕卡镜头,X3成像单元,微四三升级后的产品架构。奥林巴斯如果要继续搞微四三系统,估计在镜头设计上要狠下工夫,尤其在镀膜技术上,现有的以锐利为特征的瑞光镜头,实际是卖贵了。就是号称银圈的那些图,看了一些坛子上的图片,也感觉很一般,仅仅是个专业镜头的水平,卖那种价钱,实在是有些夸张了。死马的一些贵头也有类似问题。设计不得要领。不过奥林巴斯在广角和长焦端有长处,可以避开徕卡的打击和竞争,但奥林巴斯的产品特点是质量较差,尤其是外观质量,比如四二零,外观就很粗糙,不够精细,设计结构也不够坚固,和徕卡是有很大距离的。虽然四三的系统中,许多人说徕卡的那个14-50头容易坏,不过,偶估计是这些用的人可能太粗心导致的,而不是产品不够坚固。

一般来看,如果X3加入微四三行列,估计没有什么人去买非X3系列的其他厂家的机身了,而这个技术对于镜头分辨率要求则大幅下降,但对镜头镀层则要求更高,因为只有能够细腻表现色彩的镜头才更有优势,而这恰好是日本镜头的劣势区,当然,宾得的三公主镀层是很不错的,算是一个例外。因此,偶不怎么明白死马为什么在四三系统上动作如此迟缓。他们自己的那个系列,根本就不怎么好卖。

X3技术如果做得八百万X三单元,估计现有的马赛克技术相机就几乎全部卖不动了。好在这个芯片的高感目前稍微差点,否则,其他厂家基本不会有太多机会存活了。X3成为未来的主流感光芯片,只是时间问题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
主题: 3
帖子: 2190
注册: 2007年12月
原文由 张咕噜 发表

要谈就谈得全面点,而且要有重点的谈。

还有一点,就是应该“理论”而不应该钻牛角尖咬文嚼字。


指出错误只要指出要点即可,不用把非错误也提一遍。承认并了解错误并不是一件丢面子的事情。

并且“理论”必须钻牛角尖咬文嚼字——您见过那条理论不是咬文嚼字出来的?理论就是具有严谨性,就是不怕被人钻牛角尖。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1.186
主题: 4
帖子: 2225
注册: 2007年7月
原文由 不玩高档 发表

既然摆出来谈技术,就不怕谈缺陷,就不怕人专门找缺陷。相反,要进步就需要有人专门找缺陷。如果有人怕别人专门找缺陷,那他就一定不是真正希望进步的人。


要谈就谈得全面点,而且要有重点的谈。

还有一点,就是应该“理论”而不应该钻牛角尖咬文嚼字。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
主题: 3
帖子: 2190
注册: 2007年12月
原文由 半夜逛荡 发表
  

凡事都有两面性,客观分析才是重要的,而客观上任何技术也都是各有长短,不能说指出某个技术的优势就是什么“填灭”其不足。

指出优势与劣势,都是可以的,只要是实事求是。不能说谈缺陷是实事求是,指出优势就不是实事求是了。

实事求是既要客观,也要全面,那种专门找缺陷,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做法,也不 ......


既然摆出来谈技术,就不怕谈缺陷,就不怕人专门找缺陷。相反,要进步就需要有人专门找缺陷。如果有人怕别人专门找缺陷,那他就一定不是真正希望进步的人。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1.186
主题: 4
帖子: 2225
注册: 2007年7月
原文由 不玩高档 发表

俺只是指出您的错误而已,没有否认这两点吧?

不能说指出一点缺陷,就能拿其它的优势来填灭其不足——既然要讨论技术就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来探讨——您说的这两点很重要,尤其是曝光补偿更简化了拍摄,不必否认其优势。


你明白这两点优势就行了,那就不多说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3.924
主题: 34
帖子: 2023
注册: 2008年3月
原文由 不玩高档 发表

俺只是指出您的错误而已,没有否认这两点吧?

不能说指出一点缺陷,就能拿其它的优势来填灭其不足——既然要讨论技术就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来探讨——您说的这两点很重要,尤其是曝光补偿更简化了拍摄,不必否认其优势。
  

凡事都有两面性,客观分析才是重要的,而客观上任何技术也都是各有长短,不能说指出某个技术的优势就是什么“填灭”其不足。

指出优势与劣势,都是可以的,只要是实事求是。不能说谈缺陷是实事求是,指出优势就不是实事求是了。

实事求是既要客观,也要全面,那种专门找缺陷,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做法,也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尽管他说的那个缺陷可能客观上也可能确实存在。

[半夜逛荡 编辑于 2008-11-26 12:03]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
主题: 3
帖子: 2190
注册: 2007年12月
原文由 张咕噜 发表

evf可以在拍摄之前就看到白平衡和曝光补偿的效果,光学取景器无论如何做不到。你别说这两点对摄影不重要,你可以说如果技术好经验丰富可以预判,但是无论如何没有直接可以看得到方便。


俺只是指出您的错误而已,没有否认这两点吧?

不能说指出一点缺陷,就能拿其它的优势来填灭其不足——既然要讨论技术就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来探讨——您说的这两点很重要,尤其是曝光补偿更简化了拍摄,不必否认其优势。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1.186
主题: 4
帖子: 2225
注册: 2007年7月
原文由 不玩高档 发表

evf能在按快门之前就看到最后成像这点带来的方便是非常大的,能大大提高成品率——原理性错误。

您在“按快门之前”绝对不是看到的“最后成像”,这在对象高速运动摄影早有验证。甚至不用高速,一个跑步的人就会造成拍摄失误的比例增加。简单地说,按下快门后,由于对象高速运动,常常可能是看到对象在画面中心,拍 ......


evf可以在拍摄之前就看到白平衡和曝光补偿的效果,光学取景器无论如何做不到。你别说这两点对摄影不重要,你可以说如果技术好经验丰富可以预判,但是无论如何没有直接可以看得到方便。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0.102
主题: 2
帖子: 2484
注册: 2006年4月
双反实际上是旁轴的一种表现形式。
在胶片时代,单反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在数码时代,厂家任意暴露单反的缺点,并不加粉饰,无异于有预谋地自寻死路。
现在建议厂家开始改进数码单反的机械和对焦取景系统,看能不能延长几天寿命?

[2008-11-25 16:28 补充如下]

改进的第一步,取消副反光镜。第二步,在主反光镜抬起的期间抽掉取景屏,插入实时LCD。这样可以满足各种习惯,又花不了多少钱,看似一个不错的活路。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
主题: 3
帖子: 2190
注册: 2007年12月
原文由 张咕噜 发表

我们理解的角度不一样。绘画和摄影虽然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你举的例子其实也是有道理的。但是摄影和绘画有一点共同的,就是作品不一定要跟直接用肉眼看起来的一样。如果我想拍一张跟肉眼看起来差别挺大的照片,那么用evf能在按快门之前就看到最后成像这点带来的方便是非常大的,能大大提高成品率,这点不会有人质 ......


evf能在按快门之前就看到最后成像这点带来的方便是非常大的,能大大提高成品率——原理性错误。

您在“按快门之前”绝对不是看到的“最后成像”,这在对象高速运动摄影早有验证。甚至不用高速,一个跑步的人就会造成拍摄失误的比例增加。简单地说,按下快门后,由于对象高速运动,常常可能是看到对象在画面中心,拍摄结果却是对象在边沿。曾经为了改善单反反光板遮黑的那个若干分之一秒,单反厂商尽了相当大的努力。EVF如果在按快门之前就结像,造成的差距就更大。

说句技术外的话,大概应该为某些人“单电”的叫法多加一点调料:叫做“单电单充”比较好记,特别是路边那些回收手机的,一听就明白。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8.967
主题: 5
帖子: 258
注册: 2005年10月
原文由 陶卜子 发表
楼主断言:"取消反光镜——大势所趋".我倒不这么认为.通过光的反射看到景物与通过光电转换再看到景物二者哪个方便,快捷和完美明白人都知道.其实佳能公司早在10多年前就生产过一款反光镜不用翻转的相机(EOS-1N RS)他在反光镜上涂了一层膜,光线既可透过也可反射.也就没有反光镜的震动,如果随着科技的进步涂的膜能在按 ......

呵呵,补充一下,按下快门的一瞬间光线全部透过而没有反射,按下快门之前光线全部反射而没有透射。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1.186
主题: 4
帖子: 2225
注册: 2007年7月
原文由 箭筒 发表

你没有看懂我的意思,我没有说电子取景没有用,我只是对“电子取景效果可以赶上直接光路取景”这句话有感而发而已。

哪些事情对摄影重要,我对你的话无法苟同。我认为对被摄物的观察、了解、体会太重要了,可以说是最重要。摄影是个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如果只看接近最后作品的东西就可以出好的作品的话,美术家画人 ......


我们理解的角度不一样。绘画和摄影虽然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你举的例子其实也是有道理的。但是摄影和绘画有一点共同的,就是作品不一定要跟直接用肉眼看起来的一样。如果我想拍一张跟肉眼看起来差别挺大的照片,那么用evf能在按快门之前就看到最后成像这点带来的方便是非常大的,能大大提高成品率,这点不会有人质疑。

你说的对,即使不这样,技术过硬经验丰富的话完全可以拍出预期的效果。但是如果从这个角度分析,就解释不了为什么单反取景方式会在与旁轴和双反的竞争中占据优势了。我个人觉得可以预判成像效果比起没有视差带来的方便是更大的。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8.967
主题: 5
帖子: 258
注册: 2005年10月
原文由 张咕噜 发表

其他的不说,我就说取景器效果这一项。照相机是用来照相的,不是用来看的,evf显示效果虽然不如光学的真实(这个永远都赶不上),但是更接近最后成像,这点对于摄影来说太重要了。

你没有看懂我的意思,我没有说电子取景没有用,我只是对“电子取景效果可以赶上直接光路取景”这句话有感而发而已。

哪些事情对摄影重要,我对你的话无法苟同。我认为对被摄物的观察、了解、体会太重要了,可以说是最重要。摄影是个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如果只看接近最后作品的东西就可以出好的作品的话,美术家画人体,画静物时就可以不用模特和物品了,对着几张不同角度的更接近最后作品的照片画不就行了,那省了多少麻烦多少尴尬,也省了钱。我们知道现在的摄像机都是EVF取景器,所摄制的影像也都是彩色的。低端家用的都是彩色取景器,高端专业的大多是黑白取景器,彩色取景器当然比黑白取景器更接近最后成像,看来这点对摄像不太重要。

取景器就是用来看的,从取景器中看到的应更接近被摄物,最终成像应该体现的是你的功力。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3.924
主题: 34
帖子: 2023
注册: 2008年3月
原文由 Hunthuang 发表
上述问题解决了,DSLR就会变成DSL。
  

上述问题解决了,数码单镜头反光取景(相机)就会变成数码单镜头(相机)?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1.186
主题: 4
帖子: 2225
注册: 2007年7月
原文由 箭筒 发表

电子取景效果可以赶上直接光路取景?我看永远也赶不上。

如果比较旁轴和反光两种不同的光学取景方式,单说影象的质量旁轴要优于反光。旁轴只不过在你取景的光路中增加了一些透镜,在取景过程中你看到的仍然是被摄物本身,进入你眼中的能量完全来自被摄物。反光有很大不同,在取景过程中你看到的不是被摄物本身,而是被 ......


其他的不说,我就说取景器效果这一项。照相机是用来照相的,不是用来看的,evf显示效果虽然不如光学的真实(这个永远都赶不上),但是更接近最后成像,这点对于摄影来说太重要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25.474
主题: 1
帖子: 273
注册: 2003年10月
就目前来说,有几个技术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首先是大面积感光器(CCD/CMOS)噪点的抑制,这个直接影响成像质量。取景和成像都用一个感光器,长时间工作时产生的噪点是个大问题。
其次就是现有的对焦模块、测光模块如何整合到感光器里?换句话说,如何用图像感光器实现快速、准确地对焦和测光?
其实已经有不少技术小组正在研究解决上述问题,只是目前还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案。
上述问题解决了,DSLR就会变成DSL。
有些问题不是像你所说的那么简单,不是说他们不想做,而是目前他们做不到(在保证成像质量的前提下)!
有没有反光板并不重要,叫不叫单反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成像质量和快速、准确地对焦和测光!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5.509
主题: 8
帖子: 251
注册: 2007年7月
极不赞同文章标题。

我不想从技术上来论述,只想从现代科技的迷失谈起。

    就连互联网之父罗伯特•卡恩都在反思互联网给人类到底带来文明进步没有,更别说取景器这种雕虫小技。

    要达到光学取景的速度和清晰度,液晶取景不知道要经历多少技术进步,而要取得成功需要社会投入多少时间和金钱。这些人应该反思一下,这种技术进步能给人类带来什么价值。现在的人类科技好多都是非理性的,或者说发明人只是考虑了自己的利益(我不敢说楼主是代言人,但是可能受到了蛊惑)。

     最可笑的是手机“彩铃”,浪费了多少电视频道的资源,又浪费了多少机房和服务器以及网络带宽,吸引多少青少年把金钱和时间花在这种无聊的事情上面.......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9.258
主题: 0
帖子: 198
注册: 2007年11月
楼主断言:"取消反光镜——大势所趋".我倒不这么认为.通过光的反射看到景物与通过光电转换再看到景物二者哪个方便,快捷和完美明白人都知道.其实佳能公司早在10多年前就生产过一款反光镜不用翻转的相机(EOS-1N RS)他在反光镜上涂了一层膜,光线既可透过也可反射.也就没有反光镜的震动,如果随着科技的进步涂的膜能在按下快门的一瞬间光线全部透过而没有反射.那时的单反机又进了一步.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1.236
主题: 1
帖子: 144
注册: 2008年5月
原文由 Schumann 发表
开个玩笑:按照楼主的观点,也许有一天我们不会再照镜子了,而是通过一个(液晶)电子平板来看自己,这一天会到来么?会很快到来么?人们会接受么?
如果有一天 通过(液晶)电子平板看自己 可以显示自己的健康状况 视力情况 皮肤的健康指标或者螨虫的位置........我想一定会比普通镜子受欢迎 哈哈 开个玩笑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21.29
主题: 3
帖子: 45
注册: 2003年5月
开个玩笑:按照楼主的观点,也许有一天我们不会再照镜子了,而是通过一个(液晶)电子平板来看自己,这一天会到来么?会很快到来么?人们会接受么?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
主题: 3
帖子: 2190
注册: 2007年12月
原文由 fzooadm 发表
有句话叫:道不同不与谋,我的理解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看问题的角度和观点,求同存异是论坛和谐的根本,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与人,对于不认同的观点完全没必要一再针锋相对,上纲上线,冷嘲热讽,大道通天各走一边。


建议每个人都要走一条坚持真理的道路,不要受人蛊惑走一条貌似真理的道路。在看不清道路到底是不是真理的时候,最好的办法是研究※※

这倒不是俺说的,是唐朝名人说的: 以史为鉴,可以……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8.967
主题: 5
帖子: 258
注册: 2005年10月
原文由 LennyTsang 发表

你不发言应该是为了保护这个ID吧。日元不是那么好拿的,枪手。
我并没有不情愿单反消亡,因为我不是保守派。如果EVF的取景效果可以赶上直接光路取景、如果CCD直接对焦速度能够赶上相位对焦、如果EVF相机耗电量能像DSLR相机那样省,为什么不能用呢。但是这毕竟只是如果吧,EVF相机远没有某些枪手估计得那样乐观。至少某 ......

电子取景效果可以赶上直接光路取景?我看永远也赶不上。

如果比较旁轴和反光两种不同的光学取景方式,单说影象的质量旁轴要优于反光。旁轴只不过在你取景的光路中增加了一些透镜,在取景过程中你看到的仍然是被摄物本身,进入你眼中的能量完全来自被摄物。反光有很大不同,在取景过程中你看到的不是被摄物本身,而是被摄物在调焦屏上的象,但能量依然是来自被摄物。在电子取景器中我们看到的象是算出来的,能量也不是来自被摄物。在技术发展过程中,光学取景永远是电子取景追赶的目标,但能赶上吗。一些厂商只要可能就要在DC上装一个光学取景器,我觉得还是有道理的,而且也受到了很多人的欢迎。

技术发展给DC带来的进步,我的理想是能达到这样一种境界。在现在LCD的地方就是CCD(也不排除未来的什么新的感光器件)的背面,在取景的时候CCD的背面是完全透明的,当然CCD本身也是要完全透明的,前面类似磨砂玻璃,呵呵,整个一个机背取景。在拍摄的时候它的背面要完全不透明,前面当然不能再象磨砂玻璃,但要尽量做到不反光,用肉眼看上去深邃不见底,好象要把所有射到上面的光线都吸进去。尺寸嘛现在要求不高,有1.8英寸(注意不是1/1.8)就满足啦。当然了问题很多,比如取景看到的象是上下左右颠倒的,这些都留给未来的技术人员解决吧。就这些妄想都变成现实我都不敢说单反会淘汰。

[箭筒 编辑于 2008-11-22 14:46]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8.177
主题: 15
帖子: 1105
注册: 2008年2月
这文章又偏激又垃圾,观点论据十分肤浅,居然还发表了,一般人看了估计影响还真不小。楼下说的对,传感器和后镜的距离根本不是影响像质的关键,说到底,还是镜头,而传感器和后镜的距离决定了镜头的设计方式,过分的靠近或远离都将造成镜头设计的局限性,必然造成一些焦段的成像质量下降,而不是提高,所以很多变焦镜头的后组镜片在变焦过程中是移动的,而不是固定的,不知道楼主是不是想说,真垃圾,越来越远了,哈哈哈,搞笑之极。只不过是厂商的宣传手段而已,你还当做法宝了。APS画幅的sony R1早就出来了,画质还行吧,可是对焦速度和取景呢,差远了诶。取景,电子取景不可能取代光学取景,因为光学取景是真正的真实取景,符合人眼的观察需要,电子取景不可能超越,只能在某些情况下暂代,除非技术出现神奇般的跨越,虽然电子取景也有它比较突出的优点,但是目前来说取代是完全不可能的。对焦速度,这个倒是可能解决的东西,相差对焦的方式决定了它的对焦速度远远低于独立的对焦系统,等哪天DC的对焦速度问题解决了,那么,这类相机的市场一定会扩大,目前的单反市场可能会缩小,特别是低端单反市场,和一些特殊用途市场,至于完全取代,遥遥无期啊。我在想啊,哪天单反取消了,那独立对焦系统咋办,真的做到感受器上?这样能行吗?那再加个折射镜片?以后叫单折相机?我FT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8.967
主题: 5
帖子: 258
注册: 2005年10月
反光取景相机因有双镜头和单镜头之分所以有双反和单反的不同称谓。旁轴取景相机因没有双镜头和单镜头之分所以没听过单旁的叫法。

    旁轴取景和反光取景在光学测距方面在不同的焦距范围各有千秋,因为这个原因可更换镜头的135旁轴取景相机没有焦距超过135mm的镜头。在一些DC上虽然还有类似旁轴取景相机的光学取景器,但它已经不承担光学测距的工作同时也不和镜头的调焦系统联动,所以它们和传统的旁轴取景相机已经有了天壤之别,而不仅仅是成像介质的不同。DC以外的数码相机就不同了,除了成像介质和有一些新的操作(比如,相机可以调整成像介质的ISO、成像介质防抖等等。呵呵,新的操作还是很多的)等不同以外最大限度的保留了传统相机的特点。数码单反相机(单反取景自动调焦)和DC虽同为电子测距,但原理大不相同。不同测距方式的优劣都不做分析就说谁将出局是不是过于武断了。

    我们知道旁轴取景相机的广角镜头的素质一般来说强于单反相机的广角镜头,但原因并不是因为镜头后片可以尽量贴近成像介质。而是因为单反为了在镜头后面留出反光镜的空间而不得不采用反望远结构造成的。也就是说虽然旁轴取景相机的广角镜头后片距离成像介质是很近,但距离不是它素质高的原因。具体说到数码相机,镜头后片贴近成像介质就一定好,也未必。4/3系统在说道它的强项时特别的强调它是光线垂直入射传感器,不管4/3系统说的是真是假,我们可以看到在数码时代光线的入射角是个很重要的问题。镜头后片距离成像介质很近了,入射角是不是有问题呀。我没用过M8和R-D1,不知道15mm镜头还能不能用。

    回过头来再说说旁轴取景相机的概念。刚才说旁轴取景相机没有双镜头和单镜头之分,但是如果从字面的意义上讲凡是取景时的光学轴线和拍摄时的光学轴线不重合的相机都应称作是旁轴取景相机,这么说双镜头反光取景相机,甚至目测取景也应称作是旁轴,所以旁轴取景相机应该是个所谓的母概念。但是,我们平时说的旁轴(取景)相机就是指旁轴平视取景测距联动相机。

    最后,按本帖的分类,M8和R-D1算什么呀。

    我呀,真是半瓶子逛荡,说得不对,包涵包涵!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回复主题: 单电相机——数码相机的发展方向!
功能受限
游客无回复权限,请登录后再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