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ZT——[西事纪闻]飞腾的火焰 萨珊波斯四百年(超长慎入)
正序浏览
主题图片汇总
主题内检索
浏览:19885 回帖:310
游客没有回帖权限
泡菜
泡网分: 39.848
主题: 13
帖子: 3265
注册: 2008年7月
 第3季 多事之秋 第6章 塞上兵火
  
   这位让大国师颇为忌惮的人,就是巴赫兰二世的叔叔、太宗幼子泥涅师(Narseh, Narses, Narseus),当时是塞人王(Sakashah == Saka Shah == 塞种人 国王)。他所在的塞人藩国,是太宗晚年建立的。其领土以塞种人(Saka)所居之地锡斯坦(Segistan, Sistan, Sakastan)为中心,涵盖帝国东南的信德、俾路支斯坦直到※※※海沿岸等地,按现在的国家划分,包括伊朗东南部,巴基斯坦西部、南部,阿富汗西南部,是萨珊帝国※※上的最大藩国。塞人藩国的东北部与贵霜沙、东部与残存的东贵霜王国相接,控制着从印度次大陆到两伊的海陆交通要冲,富庶程度不算低。军事方面,这里不仅能召集或雇佣塞种、贵霜重骑兵,还能从印度搞来当时世界的头号大杀器—战象。

============================== 继续更新 ==============================
  
  宗教方面,这里是婆罗门教、佛教、摩尼教、祆教的交汇之地,尤其令现代史家感兴趣的,是印度西海岸的※※※会。印度的※※※会,以叙利亚语为官方语言,最迟建立于公元50年代,是世界上最早的成形※※※会,相传是由十二使徒之一的圣多马(St. Thomas, Thomas the Apostle,常译作‘圣托马斯’)建立的。前文提到多马(Thomas)的本意是双胞胎(twin),于是有人怀疑他是耶稣的双胞胎兄弟,他也以多疑而被称为【多疑的多马】(Doubting Thomas),现在圣多马是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的主保圣人(Patron Saint)。也就是说,公元30多年耶稣死后不久,印度就有成形教会了,其建立时间比西方教会早得多,这令 16 世纪进入印度洋的葡萄牙航海家们大为惊奇。史家们对此有很多种解释,甚至有人认为耶稣没有被钉死在十字架上(莫非钉死的是耶稣双胞胎弟弟圣多马),而是东行去了印度。由于印度人很早就与※※※打交道,对※※※知根知底,即使大航海时代以来,※※※在这个世界人口第二多的国家,发展得一直不尽人意。印度的※※※教会以※※悠久、传承有序自居,对欧洲教会也一直不大买账。卡提尔的宗教大迫害开始之后,两伊地区的许多异※※和祆教异端,东逃到帝国东北的呼罗珊和西南的塞人藩国。日后泥涅师的表现证明,他的宗教信仰颇为可疑,至少与卡提尔强调的正统祆教教义相去甚远。

做为唯一健在的皇叔,掌管着帝国最边远、最大、宗教最芜杂的藩国,拥有强大重骑兵和象兵,宗教信仰又颇可疑的泥涅师,自然让卡提尔和巴赫兰二世十分头痛。为了防患于未然,巴赫兰二世下旨,平级调动泥涅师离开经营10多年的塞人藩国,去帝国西北部的亚美尼亚做藩王(Armenshah)。自从272年原亚美尼亚王霍尔米兹德入继大统以来,亚美尼亚已经有7年没有藩王镇守了。大国师的如意算盘打的噼啪山响,如果皇叔泥涅师奉命徙封,从大东南调到大西北,正好能根除泥涅师在东方的影响,皇叔去往亚美尼亚的途中,必然途经泰西封述职,此时伺机将皇叔拿下,也是个不错的选择;如果皇叔抗命不遵,又可以名正言顺的出兵征讨。无论如何,这步棋既能削藩,还能根除东方的异※※,对更远方的贵霜沙们,也是一个极大的震慑。于是巴赫兰下达圣旨后,便搬来板凳坐看皇叔泥涅师如何反应。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39.848
主题: 13
帖子: 3265
注册: 2008年7月
比其父巴赫兰一世更年轻、更孱弱的巴赫兰二世,更加依赖卡提尔。在皇帝的慷慨赐予下,这位大国师的头衔和权力不仅越来越高,还越来越吓人。除了原有的祆教最高※※地位,巴赫兰二世还给了他帝国最高司法权,《魏书 西域传》说波斯国【大官有摸胡坛,掌国内狱讼】,这个【摸胡坛】对应的真实官职,史学界一直有争议,但对卡提尔来说,他【掌国内狱讼】是毋庸置疑的,大致身兼汉初三公之一的【御史大夫】和九卿之一的【廷尉】。巴赫兰二世还让他掌管故都伊什塔克尔城的安娜希德神庙,也就是※※阿尔达希尔世代担任的神职,因此卡提尔又兼任掌管皇家祭祀的九卿之一【太常】。在皇帝个人的精神领域,巴赫兰二世授予他【巴赫兰的灵魂拯救者】(soul-saviour of Varahran)称号,大致是太师加太傅,所有头衔和职位都加起来,卡提尔相当于皇帝的【相父】、【尚父】或【仲父】。

在卡提尔留下的石刻中,强调卡提尔被授予贵族身份(nobility),并被称为领主(the load)。从这个记载,大致能看出3点:
  
  1 卡提尔原本可能是平民出身,能身居高位,并非蒙祖上余荫。
  2 平民获得贵族地位很难。
  3 贵族的特权和地位,在巴赫兰二世朝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在巴赫兰二世治下,卡提尔肯定是【万人之上】,说他【一人之下】则未必,因为他是帝国的实际统治者,从理论和实际上巴赫兰二世都是他的傀儡,对他言听计从,任其摆布。卡提尔也没浪费手中的权力,继续高举净化灵魂的大旗,将巴赫兰一世朝开始的整肃运动进一步扩大化。在一片血雨腥风中,卡提尔的教权完全凌驾于皇权之上,这个时期也是帝国400年※※上,教权最大的时期。
  
  279年,名位等身、帝后侧目的大国师突然想起,帝国土地上还有一个人,是他实现大权独揽的最后绊脚石,让他食不甘味、寝不安席。欲知此人是谁,请看下一章《塞上兵火》。
  ========================= 本章结束,谢谢观赏 =========================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39.848
主题: 13
帖子: 3265
注册: 2008年7月
第3季 多事之秋 第5章 温馨帝室
  
  276年10月1日,巴赫兰一世的儿子巴赫兰二世(Bahram II)即位。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当时巴赫兰一世还活着,但健康状况很差,巴赫兰二世以副王或共治皇帝的身份即位。如果太宗沙普尔这时还在世的话,大约66岁,做为太宗孙子,巴赫兰二世的即位年龄在20岁上下,不会超过25岁,再次刷新了萨珊皇帝即位年龄的最低纪录。

相比于他的前任和继任者们,这位年轻皇帝是帝国※※上最特殊的君主之一,他在285年前后发行的一款银币充分表现了他的特质。
  
  银币正面文字为:【信仰的捍卫者,马兹达的信徒,巴赫兰,伊朗的王中王,来自上天的雅利安人的后裔】(Defender of the faith, Mazdayasna, Bahram, King of Kings of Iran, of celetial Aryan origins)。王冠上有战神巴赫兰的鹰翼, Oyrmbos (皇冠上面的球状物)为丝绸制成,头发用丝带扎起,胡子上缀有宝石,佩戴硕大宝石耳坠。
  
  巴赫兰的远端是皇后Shapurdukhat,她头戴象征着战神巴赫兰的野猪冠的。帝后二人都面向币面右侧的年幼皇子,这孩子头戴有褶皱的帽子,可能是继任皇帝巴赫兰三世。
  
   银币背面※※是他的的专有圣火坛【巴赫兰之火】。火坛的左侧是头戴皇冠的巴赫兰二世,右侧是头戴野猪冠的皇后。俩人相对面向火坛站立,右手高举,皇帝的左手握住腰间的剑柄,皇后的左手叉腰。左下角有个公牛头。

============================== 继续更新 ==============================
  
   这个银币的独特之处有3,容我一一道来。
  
  1 自太宗开始使用【伊朗与非伊朗的王中王】头衔以来,巴赫兰二世是第一位恢复使用【伊朗王中王】的萨珊皇帝,这说明巴赫兰二世在位的中后期,帝国已经深陷内外交困,版图大幅缩水,※※、太宗打下的【非伊朗】已经丢的差不多了。这位愧对祖宗的不肖子孙,没有打肿脸充胖子,硬要维持虚幻的祖先头衔。往好了说,巴赫兰二世这是实事求是;往坏了说,这叫没有进取心,承认丧失土地。
  
   2 这种帝、后、子共存的银币,在萨珊※※上是独一无二的,在世界范围内,笔者也没见过第二个。一般认为这位皇后或【后中后】,是巴赫兰二世的姐妹,甚至可能是同母妹妹,币面右侧的皇子则是这位皇后亲生的儿子。其乐融融的三口之家温馨气氛,虽历经1700年,我们依然能感同身受。然而,即使帝后夫妇情深,皇后身份高贵还生下太子,更加母以子贵,巴赫兰二世发行这样一款独特银币,也说明他颇为惧内,进而可以说他意志脆弱,容易受人操纵。如果巴赫兰二世是个普通百姓,他肯定是个敬爱妻子的好丈夫、舔犊情深的好父亲。问题在于他是堂堂一国之君,这种孱弱的性格并不可取。
  

3 帝后的独特巴赫兰皇冠,值得罗嗦一番。与大多数神话一样,古雅利安神话中也有自己的战神,名叫【婆罗毗罗那】(Varathragna, Verethragna),《祆教史》译作【弗瑞斯勒格纳】,其地位相当于埃及神话中的荷鲁斯(Horus)、希腊—罗马神话中的阿瑞斯/马尔斯(Ares/Mars)或大力神赫勒克勒斯。如果将婆罗毗罗那抽象化的话,也可以理解为胜利,所以婆罗毗罗那有战神、胜利之神、胜利的三重含义。《亚尔斯兰战记》提到【帕尔斯国】诸神中【手上拿着巨大乌鸦羽毛的是胜利之神乌尔斯拉克纳】,就是这位【婆罗毗罗那】(Varathragna)。

在信仰祆教的第一波斯帝国历法中,每月的第20日,被称为婆罗毗罗那日。巴列维文出现后,婆罗毗罗那在巴列维文中拼写为巴赫兰(Varahran、Vahram、Varanes),在※※※文中又被拼做Bahram。这位战神有多个化身,包括全副武装的武士、迅疾的暴风、发情的骆驼、金角公牛、捕食的飞鹰等等。与绝大多数以人的形象呈现的雅利安诸神不同,战神巴赫兰的最常见形象是野猪。据《婆罗毗罗那颂》的记载,这头野猪【尖牙利齿、致人死命、难以近身、面目可憎、满脸斑点、身强体壮,长着铁踵、铁足、铁腿、铁尾和铁爪】。《西游记 第六十七回 拯救驼罗禅性稳 脱离秽污道心清》说,为了在恶臭腥秽的八百里七绝岭中前进,猪八戒化身为巨猪,像推土机一样用铁蹄巨嘴推出一条坦途,只见他:
  
    嘴长毛短半脂膘,自幼山中食药苗。黑面环睛如日月,圆头大耳似芭蕉。
    修成坚骨同天寿,炼就粗皮比铁牢。齆齆鼻音呱诂叫,喳喳喉响喷喁哮。
    白蹄四只高千尺,剑鬣长身百丈饶。从见人间肥豕彘,未观今日老猪魈。
  
   猪八戒的这个形象与战神巴赫兰十分吻合,既然孙悟空的原型可能是印度神猴哈罗曼,高种姓印度人与波斯人又同属雅利安人,那么猪八戒的原型没准就是战神婆罗毗罗那/巴赫兰。事实上野猪剽悍好斗,繁殖能力旺盛,深受雅利安人的喜爱,所以在萨珊帝国有着很高地位。巴赫兰二世夫妇的皇冠,就是以战神巴赫兰的飞鹰、野猪两种形象为基础,设计和制造的。这位头戴野猪冠的皇后,估计是个果敢干练的女人。不幸的是,※※※征服后,家猪和野猪都被视为污秽之物,不复昔日的崇高地位。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39.848
主题: 13
帖子: 3265
注册: 2008年7月
============================== 继续更新 ==============================
  
  只有40岁左右的巴赫兰,可能健康状况不佳,这位意志薄弱的君主,又被弗洛里阿努斯的未遂东征吓得不轻。他感觉自己死期将近,便加快了为子孙拔刺的进度,匆匆将摩尼召到贡德沙普尔。无论摩尼是瘐死狱中还是被剥皮实草,摩尼都肯定在276年下半年死于贡德沙普尔,摩尼死后不久,巴赫兰一世也驾崩了。
  
   276年下半年,在位仅有3年的巴赫兰一世去世,享年约40岁。我给巴赫兰一世的谥号是【绍帝】,取【疏远继位曰绍】之意。
  
   太宗去世后的短短4年间,萨珊帝国就更换了2位皇帝,这个频率大大超过以往。欲知巴赫兰一世的继承者是谁,是个什么样的人物,请看下一章《温馨帝室》。
  ========================= 本章结束,谢谢观赏 =========================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39.848
主题: 13
帖子: 3265
注册: 2008年7月
从这篇信心爆棚、不可一世的铭文来看,太宗朝的卡提尔已经是帝国宗教界、博士集团无可争议的第一把手。霍尔米兹德一世在位期间,卡提尔获得了头衔 【Magupat of Ohrmuzd】,这个【Ohrmuzd】是双关语,前文说过霍尔米兹德就是阿胡拉-马兹达的转写,【Magupat】意为首席博士、博士导师,也可以理解为国师,所以这个头衔既是【阿胡拉-马兹达的国师】,也可以理解为【霍尔米兹德的国师】。到了巴赫兰在位期间,卡提尔又获得了【Magupat of the Blessed Bahram and Ohrmuzd】头衔,意为【神灵庇佑的巴赫兰与霍尔米兹德的国师】,这个头衔很值得留意,巴赫兰的名字不仅放在了霍尔米兹德前面,前面还有美化语【神灵庇佑的】,这一切都说明卡提尔在巴赫兰朝获得了远比霍尔米兹德朝更高的权势和地位。

除了石刻头像,考古学家们共发现了4处他的石刻铭文,对一位非君主的人物来说,这种待遇在萨珊帝国是即使不是一无二的,也是非常罕见。根据这些卡提尔的石刻,他做了增加祆祠、火坛、僧侣数量,提高其质量和影响的工作,严酷打击了摩尼教、※※※、犹太教、佛教、以察宛派(Zurvanism,也叫祖尔万、佐而文)为代表的各色祆教异端。对于皇帝,卡提尔也提出了高标准严要求,他认为【理想的君主】(ideal king)应当将宗教置于一切事物之上,要对宗教顾问言听计从,根据祆教信条和教义来行事。君主的主要工作是根据大穆贝德和贵族顾问的建议,对外决策战争、和平,对内任命军政官员,保证和促进经济繁荣,实现公正司法等等;甚至包括狩猎、宴饮、婚姻等看似细微的皇家、百姓事物。君主还应该是臣民的伦理、道德等社会生活的楷模典范,更要为自己的各种决策负责,不能将责任推给臣子。剥离那些浮华的辞藻,卡提尔的观点其实很简单,就是君权应当服从教权,皇帝要听命于他这个大穆贝德。

============================== 继续更新 ==============================
  
   这些无可争议的考古证据,加上一些广为流传却又自相矛盾的【据说式】史料,巴赫兰一世的上位,是由卡提尔策划的,至少卡提尔是最重要的策划者之一。坐上宝座的巴赫兰一世,也无愧于卡提尔的期待,对卡提尔言听计从,许多伊朗史学家说他是【一个被博士和贵族们操纵于鼓掌之中,意志薄弱的玩物】(a weak-willed plaything in the hands of the magi and nobles)
  
   就在巴赫兰一世虔诚而狂热的清算摩尼、非祆教各教和祆教异端的大环境下,任何卡提尔及其党徒所不喜欢的人物,都可能被戴上一顶异※※或异端的帽子,而遭到严厉整肃,轻的破财丢官,重的家破人亡,上至功勋卓著位高权重的功臣宿将,下至斗升小民布衣黔首,人人自危、战战惶惶,不知卡提尔的屠刀何时落到自己脖子上。火祆恐怖气氛弥漫全国,进而政局动荡、军心不稳。
  
   萨珊帝国动荡不安的同时,她的头号劲敌罗马帝国也在按自己的轨道运行。275年奥勒良在东征萨珊帝国的征途中遇弑,导致这次东征流产。由于奥勒良功勋卓著,颇受中下层军人拥戴,参与弑君的高级将领又很多,所以愤怒的军人们为了给奥勒良复仇,屠杀了一大批元勋宿将,加之奥勒良无子,所以动乱结束后,一贯野心家层出不穷的军队居然无法产生皇帝人选,于是军人们将皮球踢给了老牌橡皮图章元老院,就这样元老院最后一次真正行使了选举皇帝的权力,一位资深官僚塔西陀(Marcus Claudius Tacitus)当选为皇帝。

塔西佗皇帝在位只有1年,276年遇弑身亡。这一次军队没有再烦劳元老院,自行选举了禁卫军长官弗洛里阿努斯(Marcus Annius Florianus)做皇帝。在弗洛里阿努斯的钱币上,这位皇帝头戴密特拉式皇冠,说明他与巴赫兰一世一样,也是密特拉的信徒,但这不能确保他们俩能和平相处。根据东罗马帝国编年史作家马拉拉斯(John Malalas)的记载,276年上半年,弗洛里阿努斯继承奥勒良的遗志,起兵东征萨珊帝国。在他与大军途径圣保罗的诞生地、西里西亚首府【大数】(Tarsus,也译作塔尔苏斯,土耳其东南部)时,弗洛里阿努斯与偶像奥勒良一样遇弑身亡,终年65岁,这次东征又无果而终。登上罗马帝位的,是大将普罗布斯(Marcus Aurelius Probus)。

弗洛里阿努斯的未遂东征期间,巴赫兰一世的宫廷可能不在泰西封,而是在太宗新建的胡泽斯坦城市贡德沙普尔(Gondeshapur),该城的与古都苏萨很近,地处同一地缘单元,背对伊朗高原,面对两河平原,又有卡伦河通往两河下游,进可攻退可守,其国防形势比无险可守的泰西封强得多。弗洛里阿努斯的意外身亡,让在贡德沙普尔躲避罗马兵锋的巴赫兰一世,大大松了一口气。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39.848
主题: 13
帖子: 3265
注册: 2008年7月
第3季 多事之秋 第4章 乱像初现
  
  无论僧俗贵族们对霍尔米兹德一世有多么仇视,推翻霍尔米兹德一世,或者剥夺霍尔米兹德系继承权的大事,依然是萨珊帝国※※上的首例。这么大的事,需要一位强有力的人物在前台幕后谋划和操作,哪路神仙有这么大能量呢,种种迹象都指向一个人,祆教大穆贝德卡提尔(Kartir、Kirder、Kirdir)。

根据※※※文史料记载,萨珊帝国第一位大穆贝德是坦撒尔(Tansar, Tosar)。大致在太宗朝晚期,卡提尔当上大穆贝德。260年前后,也就是太宗对罗马亚洲的两次攻略期间,卡提尔以大穆贝德的身份,在摩崖石刻上留下了一大段铭文,用来宣示他在新征服土地上的宗教地位,此文英文版由已故著名英国籍伊朗学家玛丽-博伊斯(Mary Boyce 1920~2006)翻译,中文版由笔者翻译,翻译的很生涩,大家凑合看吧:
  
首先我—卡提尔,以我的灵魂的名义,为祆教信仰和君主做了大量艰苦而繁重的工作。
   And from the first, I, Kirdir, underwent much toil and trouble for yazads and the ruler, and for my own soul’s sake.
   在伊朗和非伊朗的土地上,我燃起无数火坛,又为发展祆教组建许多教士学校。
  And I caused many fires and priestly colleges to floourish in Iran, and also in non-Iranian lands.
  在王中王陛下大军所过的非伊朗土地上,本有很多火坛和教士。
  There were fires and priests in the non-Iranian lands which were reached by the armies of the King of kings.
  包括叙利亚省及其省城安条克、西里西亚及其周边地区、卡帕多西亚省及其省城凯撒利亚与周边地区,涵盖本都、亚美尼亚省、格鲁吉亚、高加索阿尔巴尼亚、Ba※※※※gan(高加索阿尔巴尼亚以南,阿卓佩蒂尼以北的地区,今阿塞拜疆境内),直到阿兰门(也叫打耳班关)的诸多地方,这些火坛和教士遭到吾皇沙普尔和大军的屠杀、焚掠和废弃。
  The provincial capital of Antioch and the province of Syria, and Cilicia, and the districts dependent of Cilicia; the porvincial capital of Caesarea and the province of Cappadocia, and the districts dependent on Cappadocia, up to Pontus, and the province of Armenia, and Georgia and Albania and Ba※※※※gan, up to the ‘Gate of the Alans’ – these were plundered and burnt and laid waste by Shapur, King of Kings, with his armies.
  我受※※圣命,管理这些土地上的教士和火坛,我不允许任何人伤害或掠卖他们。已经被掠走的教士或火坛,必须送回原处。在这片土地上,我将让马兹达崇拜发扬光大,优秀教士们得到应有荣誉。
  There too, at the command of the King of kings, I reduced to order the priests and the fires which were in those lands. And I did not allow harm to be done them, or captives made. And whoever had thus been made captive, him indeed I took and sent back to his own land. And I made the Mazda-worshipping religion and its good priests esteemed and honoured in the land.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39.848
主题: 13
帖子: 3265
注册: 2008年7月
============================== 继续更新 ==============================
  
  1 祀。巴赫兰显然对祆教十分虔诚,他的王冠是以太阳神密特拉为主题的,说明他至少表面上是一个正统的祆※※。巴赫兰一生中最著名的作为,莫过于对摩尼和摩尼教的处理。霍尔米兹德在位期间,摩尼被请出泰西封礼送到巴比伦居住。巴赫兰一世即位后,摩尼一度恢复了人身自由,他离开巴比伦顺底格里斯河而下,去了霍尔米兹德新建的城市阿瓦士(Ahwaz),短暂盘桓后,他打算去帝国东北方,也就是摩尼教老巢呼罗珊。显然巴赫兰和朝廷对他的行止十分警惕,禁止他远行,于是摩尼转而继续南下去往两河河口的查拉塞尼地区。
  
  查拉塞尼本是太宗次子沙普尔的藩国,这位沙普尔是太宗四个儿子中唯一死在太宗前面的,可他留下了若干儿女,所以此时的查拉塞尼应该是巴赫兰某个侄子统治下的藩国,当年摩尼就是被太宗的弟弟卑路斯推荐给太宗而发迹的,摩尼来到查拉塞尼,很可能是故技重施,企图利用皇亲的面子寻求庇护。然而巴赫兰没给侄子面子,将摩尼召回泰西封并软禁起来,接着严厉打击摩尼教,焚烧经卷、迫害※※,盛极一时的摩尼教被迫转入地下。关于摩尼的死,有两种说法:
  
   A 瘐死狱中。摩尼去世于276年,此时他60高龄了,即使摩尼不受肉体折磨,眼看自己的宗教事业受到沉重打击并转入地下,以他的年龄和心理上的挫折感,也很难再多活几年。
  
   B 巴赫兰下令活剥摩尼的人皮,然后将血肉模糊却还活着的摩尼钉死在十字架上,最后把实草的摩尼皮囊悬挂在贡德沙普尔的城门上。这个死刑可以拆解为三个步骤,前两个步骤是剥皮和钉十字架,这个死法与死在亚美尼亚的圣巴托罗买相同,而霍尔米兹德又长期担任亚美尼亚王,很难相信这一切都是巧合。即使圣巴托罗买的事迹属于虚构,且形成更晚,笔者也认为虚构者多少受了摩尼之死的影响。最后一个步骤也不容忽视,有些中文史料说,摩尼被【悬挂在”贡迪萨波尔门”上示众】,字面上好像泰西封有个城门叫【贡迪萨波尔门】,实则这是翻译错误,外文资料的本意是【贡德沙普尔城】(Gundeshapur)的某个城门。前文说过【贡德沙普尔城】是太宗沙普尔在胡泽斯坦地区新建的城市,位于古都苏萨附近,这个城门也因此得名为【摩尼门】。胡泽斯坦与西面的查拉塞尼藩国相邻,而摩尼又曾企图在查拉塞尼寻求庇护,由此可见,同处两河下游的胡泽斯坦和查拉塞尼一定是摩尼教流传较广的地区,巴赫兰如此残忍的处死摩尼并示众,既是震慑这里的摩尼※※,也是对查拉塞尼王室的严重警告。

============================== 继续更新 ==============================
  
   2 戎。巴赫兰一世也是一位太平天子,没有记载他发动外战,或者遭到外敌入侵的史料。反倒是奥勒良的未遂东征,发生在他的治下。军事贵族们对他也不会太满意,可相比于霍尔米兹德一世莫名其妙的外交政策,巴赫兰的不作为反而强得多。
  
   除了上述两大国务,有2个细节值得注意。多才多艺的太宗沙普尔,可能是闲的蛋疼,他给儿子们设计了圣火坛,其中包括巴赫兰的长兄霍尔米兹德、幼弟泥涅师,偏偏太宗没给巴赫兰设计火坛,所以巴赫兰的母亲的出身可能不高。再从太宗对4个儿子的分封来看,最重要的是霍尔米兹德的亚美尼亚藩国,最富庶的是沙普尔的查拉塞尼藩国,最大的是泥涅师的塞人藩国,最穷最弱的就是巴赫兰一世的吉兰。种种迹象表明,巴赫兰一世是个弱势君主。
  
   分析了这么多,笔者的结论是,巴赫兰一世的接班,是不正常的,甚至可以说是篡位。其根源在于沙普尔晚年的作为,包括他推行摩尼教和对外不作为,这些都惹得博士们和贵族们的不满,可太宗是个强势君主,他功勋卓著,能力超群,还能够有效压制僧俗势力。霍尔米兹德长期担任亚美尼亚王,本就缺乏在泰西封的班底和人气,他对太宗的萧规曹随和对外政策的失误,终于招致反对派的强力反弹,霍尔米兹德在位只有一年,就被推翻或暗害,即使霍尔米兹德是自然死亡,笔者也认为反对派剥夺了他的后代的继承权,转而由他的弟弟巴赫兰一世即位。退一步说,即使霍尔米兹德一世是正常死亡,他也没有儿子,巴赫兰一世对其父、其兄内外政策的严厉清算,也是萨珊※※上的重大转折点。
  
   既然贵族和博士们开了废立皇帝的恶劣先例,权贵们再无所忌惮。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章《乱像初现》。
  ========================= 本章结束,谢谢观赏 =========================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39.848
主题: 13
帖子: 3265
注册: 2008年7月
============================== 继续更新 ==============================
  
  除了边远的贵霜沙只是名义上听命于朝廷,实际完全独立外,皇帝对各个藩国的控制力度相当大,其控制方式介乎周天子对诸侯,汉初皇帝对同姓王的控制力度之间。大致可以归纳为3点:
  
  1 藩王们在藩国有足够的权力,军政财权一把抓,还能铸造钱币,比私自铸钱煮盐的吴王刘濞权力大得多。
  2 王爵世袭,再通过祆教的种姓制度,使得藩王们世代享有高位。
  3 封地不固定,藩王会被朝廷平级调动,这样藩王在封地的势力,就不会因为世袭而日益巩固,导致尾大不掉使得帝国分裂。例如霍尔米兹德一世即位前是亚美尼亚王,他入朝为帝后,亚美尼亚王位空缺,也可能亚美尼亚由霍尔米兹德直辖。巴赫兰一世即位后,他的弟弟、原塞人王泥涅师被调任为亚美尼亚王。
  
  萨珊帝国的继承制度,从前三代皇帝的继承来看,大致是老皇帝生前就指定了继承人,让继承人先担任副王,与父亲共治,老皇帝死后副王接班,太宗、霍尔米兹德一世都是这么即位的,巴赫兰一世没走这条路。这种指定和任命,绝非皇帝一人就能决定,而是要贵族和博士两大集团或者种姓都表态、同意才行。只不过太宗、霍尔米兹德一世都是皇子中深孚众望的佼佼者,这一过程并不那么明显而已。
  
  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我们不妨穿越一下做个假设。朱元璋打下天下当了皇帝,虽然儿子们还小,老朱仍然册封儿子们当藩王,其中朱棣是燕王。等朱棣16岁在首都南京结了婚,就去北平就藩,兼任北方局※※。干了10年之后,军政文教方面都有可观之处,为了防止他在河北坐大,老朱平级调他去四川,担任西南局※※,四川是古蜀国所在,可以改朱棣的头衔为蜀王,也可以为了避免麻烦让他继续使用燕王头衔,老朱的其余儿子也照此办理。等老朱年事已高,需要册立太子的时候,老朱找来文官代表李善长、武将代表徐达、常遇春,文化界代表曲阜的衍圣公,道教代表龙虎山的张天师,佛教界代表少林寺的方证大师来南京。老朱拿出长孙朱允炆、秦王、晋王、燕王等诸位皇子皇孙的军政绩效,大家畅所欲言,讨论谁最合适继承大统,经过大家公议、老朱认可,认为燕王朱棣最合适,于是老朱下旨召朱棣进京担任副帝兼太子,等老朱死了副帝朱棣顺利接班。

 ============================== 继续更新 ==============================
  
   这种制度的好处在于新皇帝是各方势力都认可的人物,能力肯定不会太差,幼年即位的君主也很少,在权力分配格局中,皇帝的角色至少是贵族、博士两大集团或种姓联席会议主席,不会被臣下架空而导致权力丧失,有权势的贵族受到其他僧俗贵族的牵制,不可能推翻皇帝取而代之,断绝了王莽、杨坚产生的土壤。新皇帝是公议产生的,落选者即使心怀不满,也会因为这是制度造成的,不得不服从,谁敢作乱谁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天下共讨之。因此,纵观萨珊帝国将近40位皇帝,除了亡国前夕的一票短命皇帝,几乎没有无能之辈,连平庸之君都少见,整体素质很高,笔者认为与中国的西汉相当,远超只有唐太宗一个明君的唐朝。另一方面,作为贵族、博士共同推举出的人物,新君的权力受到很大制约,即使有昏暴之辈,也得忍着不能发作。
  
  缺点在于新君登基依赖贵族、博士的背书,因此几乎每位皇帝即位后,都要补偿贵族、博士们拥戴之功,而向他们做出权力、利益的退让,导致贵族、博士的权利越来越大,到了帝国建立260年,积弊越来越深的时候,居和多一世(卡瓦德一世,484~531)皇帝已经没有足够的权力来实行较为深刻的变革了,居和多想干一番事业,只能利用和赞助自下而上的马兹达克运动(我想起了※※※),从体制外冲击旧有体制,遭到体制内僧俗贵族反弹而被废黜后,居和多转而求助于嚈哒的外力支持,为此帝国陷入更大的动荡。待居和多一世、库萨和一世利用马兹达克运动和嚈哒,沉重打击了旧有的僧俗势力,真正建立起典型的中国式乾纲独断之后,帝国在英明的库萨和一世统治下达到了鼎盛。然而缺少制约的巨大皇权,又产生了库萨和二世这样的好大喜功、好动乱民的隋炀帝型君主,导致帝国攀上辉煌顶峰后迅速崩溃。
  
   由萨珊皇帝的产生机制可以看出,萨珊早期和中期皇帝的天然权力十分有限,受到很大制约。《左传》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是宗教文化,戎是军事外交,在萨珊帝国分别对应博士、贵族两大集团和种姓。一位皇帝能获得多大权力,还要看他即位后在祀戎两方面的表现,能从博士、贵族们手中攫取多少权力,能力强的君※※力就大,能力差的权力就小,所谓【贵族是弹簧,你弱它就强】。

 ============================== 继续更新 ==============================
  
   说道霍尔米兹德一世与巴赫兰一世的兄终弟及,是不是正常的权力交接,首先得看霍尔米兹德一世在祀戎两方面做得如何。
  
   1 祀。这方面霍尔米兹德做的非常不好,他本人的宗教信仰就很可疑,笔者怀疑他是个※※徒。在宗教政策上,他也没有清算太宗朝重臣摩尼,只是将其赶出泰西封了事。他的暧昧宗教信仰和态度,无疑遭到博士集团的极大反感,必欲除掉他而后快。
  
   2 戎。如果霍尔米兹德能有其父的赫赫武功,为掌握枪杆子的贵族们带来足够的财富和荣耀,博士们也将无可奈何。从※※建国起,以七大家族为首的贵族们的权利就很大,帝国的军事核心,就是由贵族们组成的精英重骑兵。太宗组建了万人不死军,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皇权,可依然未能从根本上撼动贵族们在军政方面的巨大特权。如果我们盘点一下※※以来的历次战役,除了胜多败少之外,我们可以发现2个规律:一是大规模战事,基本上是7年一次。二是持续时间都不长,一般都在一年内结束。《晋书 宣帝本纪》记载道,司马懿的辽东攻略为【往百日,还百日,攻百日,以六十日为休息,一年足矣】,萨珊帝国的历次战争也基本是这样的节奏。这样的战争节奏,既能让贵族们在战争发财,又能让这些好勇斗狠的家伙流血牺牲,削弱他们的人数和势力,却不至于从根本上打击贵族们的根基。
  
   260年之后,帝国的对外战争基本结束,到霍尔米兹德去世时,已有13年,折合2个七年周期,嗜血好斗又精力过剩的贵族们,必然对霍尔米兹德非常不满,既然没有公战,那就只好在国内私斗了。霍尔米兹德的对外政策非常失败,就帕尔米拉政策来说,上策是大力支持帕尔米拉,与被围于帕尔米拉城的芝诺比娅女皇内外夹击,击破远道而来的奥勒良,进入将帕尔米拉帝国变成自己的附庸。中策是出兵帮助罗马灭亡帕尔米拉,大家一块打落水狗,一块吃女皇的豆腐,还能给罗马帝国卖好。下策是坐视帕尔米拉帝国灭亡,毕竟他们曾经进犯萨珊帝国,令先帝沙普尔蒙羞。霍尔米兹德的做法很令我费解,他先派一点兵马支援坐困愁城的芝诺比娅女皇,得罪了罗马帝国,之后又送一辆御用战车给奥勒良示好,并与后者签订和平友好条约。这样颠三倒四的外交,不仅两头得罪、毫无好处,还招致天下人笑话。事实上奥勒良对萨珊帝国毫不领情,他把霍尔米兹德赠送的战车当成战利品,在凯旋式上展出以炫耀武功,275年奥勒良更是撕毁条约准备讨伐萨珊,要不是奥勒良被自己人干掉,萨珊帝国能否躲过这一劫都很难说。
  
   综上所述,霍尔米兹德的对外政策、宗教态度,都首鼠两端,非常暧昧,最后搞得谁都讨厌他,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说完霍尔米兹德,我们再看看巴赫兰一世的作为,与他的亡兄有何区别。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39.848
主题: 13
帖子: 3265
注册: 2008年7月
============================== 继续更新 ==============================
  
  第3季 多事之秋 第3章 国祚转移
  
   萨珊帝国第三代皇帝霍尔米兹德一世在位只有一年多,《塔巴里史》记载的更精确,为1年零10天。他的皇帝生涯中犯的最大错误,莫过于对帕尔米拉帝国的处置。继亚美尼亚灭亡之后,两个超级大国之间再一次没了缓冲国。这样罗马、萨珊两国都必须直面对方的兵锋,对于国力较弱,又十多年没打大仗的萨珊帝国来说,其国防局势显得更为不妙。我们很快就能看到,霍尔米兹德的对外政策,对于萨珊帝国的内政、外交的恶劣而深远的影响。
  
  按本文的惯例,笔者给他的谥号是【康帝】,按苏洵的《谥法总论》,【丰年好乐曰康,安乐抚民曰康,令民安乐曰康】,他的太平治世比较符合【康】。霍尔米兹德一世的功业不足、在位时间又太短,所以笔者没有给他庙号,他成了本文中第一位没有庙号的皇帝。
  
  ===== 现代西亚各国,波斯湾西部的小岛国就是巴林 =====
  
   273年继承霍尔米兹德一世帝位的,不是他的儿孙,而是他的弟弟,吉兰王巴赫兰(Bahram),史称巴赫兰一世(Bahram I)。巴赫兰的原型是Varahran、Vahram、Varanes,是祆教中的专有名词,在巴列维文(Pahlavi)中意为胜利(Victory)。Bahram是该词的※※※文变形,另一个变形是Bahrain,即波斯湾西部的小岛国巴林。不过巴林(Bahrain)是纯※※※语,意为【两个海洋】(two seas),与巴列维文中的胜利是否有暗合,是个有趣的话题,巴林恰好地处伊朗的波斯湾对面,长期受波斯帝国或波斯化国家的政治统治和文化影响,很难相信这两个词的相似是个巧合。

与每位萨珊皇帝一样,巴赫兰一世也发行了自己的银币。银币正面文字为:【信仰的捍卫者,马兹达的信徒,伊朗与非伊朗的王中王,来自上天的雅利安人的后裔】(Defender of the faith, Mazdayasna, King of Kings of Iran and non-Iran, of celetial Aryan origins)。硕大王冠上有放射光芒状巨大垭齿,象征着太阳神密特拉。王冠侧面有护耳,Oyrmbos (皇冠上面的球状物)为丝绸制成,胡子和头发用丝带扎起,脖子上有宝石项链,斗篷或者上装前方没有扎起,而是敞开露出胸膛。
   背面是他的的专有圣火坛【巴赫兰之火】。坛的左侧是头戴皇冠的巴赫兰,右侧是头戴太阳神密特拉冠的教士。俩人背对火坛,一手持矛,一手握悬挂于腰间的剑柄。
  
  例行公事的介绍了巴赫兰一世的基本背景后,笔者要讨论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就是作为萨珊建国以来第一位非父死子继的皇帝,巴赫兰一世的这次兄终弟及是不是正常的呢?虽然各种史料都没说霍尔米兹德是否有儿子,不过纵观整个萨珊帝国的※※,几乎没有绝嗣的成年皇帝,因此笔者臆测霍尔米兹德有儿子。在回答巴赫兰一世即位之谜前,不得不先说说萨珊帝国的皇子分封制度和继承制度。

============================== 继续更新 ==============================
  
  在古代世界※※上,除了奥斯曼帝国独特的卡农制度,绝大多数君主制国家都对皇子实行分封制。笔者大致将其分为三大类型,一是分国制,即老皇帝将国家大致平分给几个儿子,老皇帝去世就意味着国家分裂,分裂出来的几个国家互不统属,例如罗马帝国提奥多西※※将帝国分给两个儿子,导致帝国分裂;又如法兰克帝国被查理曼的三个孙子分为三块,赵武灵王也曾打算将赵国分给两个儿子。二是分封制,即老皇帝的一个儿子拥有至少名义的宗※※,其余儿子去地方上的封国做藩王。这种制度是世界上使用最广的制度,中国的两周、两汉、明朝都实行这一制度,大蒙古帝国早期也是这么做的,名义上有一位大汗为共主,宗王们各有自己的兀鲁思。藩王们的头衔、封地世袭,只有没有大的过错,藩王们的头衔和封地世代沿袭不变。最后一种我称之为封王制,皇子们只拥有王爵头衔,并无封地,王爷们是否拥有实权要看皇帝是否授予他们实职,中国的中晚唐、宋、清都是这种制度。两晋、南北朝的封王制度,可算做第2、3种制度的结合。
  
   君主制国家的继承制度,我归纳为4种。一是明确建储制度,老皇帝在去世前就明确指定继承人,例如中国的嫡长子制度。二是明确不建储制度,老皇帝生前不指定继承人,这在※※※国家尤其多见。在奥斯曼帝国早期,甚至形成了老皇帝死后,谁先赶到首都谁就当皇帝的惯例。三是老皇帝生前暗示谁做继承人,死后由贵族大会确认,最典型的是大蒙古帝国早期的忽里台制度。成吉思汗暗示由窝阔台即位,可成吉思汗死后,幼子托雷以监国身份拖着不交权,直到召开忽里台窝阔台才正式登基。最后一种是秘密建储制度,清朝雍正之后实行,乾隆、嘉庆、道光、咸丰4代都是这么即位的,大概在世界上都独一无二。

============================== 继续更新 ==============================
  
   萨珊帝国的相应制度非常有特点,对皇子们实行分封制,除了一位皇子继承皇位之外,其余都封为王/沙,他们都有自己的封地或曰藩国。萨珊皇帝的正式称号有两种,一是早期的【伊朗王中王】,二是太宗沙普尔晚年才启用的【伊朗与非伊朗的王中王】。霍尔米兹德一世、巴赫兰一世都使用后一种称号,但随着帝国的中衰,巴赫兰一世之后的许多皇帝放弃了【非伊朗的王中王】的头衔,恢复为早期的【伊朗王中王】。按萨珊帝国的头衔惯例,帝国每征服一个新地区,都会分封一位皇子去做藩王,例如太宗沙普尔一世征服亚美尼亚后,分封长子霍尔米兹德一世为【亚美尼亚王/亚美尼亚沙】 (Armenshah),征服印度河口一带后,封幼子泥涅师为【塞人王】(Sakashah),※※、太宗还分封远支皇族去更边远的印度,做贵霜沙(Kushanshah)。至于皇子们是去封地上任还是坐镇京城遥领,这就不一定了,一般来说只要皇子的年龄够大,就会去藩国上任。所以萨珊皇帝的头衔很简单,就是王中王,而不像后世欧洲君主那样,每征服一块新领地,就给自己加一段头衔。如俄国沙皇身兼俄国凯撒、波兰国王、芬兰大公等一大串君主,这种头衔制度本身就是帝国分裂的隐患。这种事在萨珊帝国不会上演,【王中王】头衔简洁明了而且名副其实。
  
   根据残缺的石刻铭文,※※朝至少册封了4位藩王,藩国分别在木鹿、呼罗珊、克尔曼(蒙元史料中的乞儿漫)和锡斯坦。
  
  太宗朝册封过两批藩王,第一批有3位,都是太宗的弟弟或稍远支宗亲,从名字和封地来看,其中的一部分可能是※※朝册封过的,要么被太宗改了封地,要么重申了封号和封地,一个叫阿尔达希尔的御弟做克尔曼王,另一个阿尔达希尔做阿狄亚贝尼王(伊拉克北部),一个远亲Amazasp做格鲁吉亚王。
  
   第二批是太宗的4个儿子,长子霍尔米兹德一世为亚美尼亚王,次子沙普尔为查拉塞尼王,三子巴赫兰一世为吉兰王,幼子泥涅师为塞人王。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39.848
主题: 13
帖子: 3265
注册: 2008年7月
 ============================== 继续更新 ==============================
  
   数月后Myrod生下一个健康强壮的男婴,Hargand为他取名为沙普尔(Shapur),意为国王之子。沙普尔长大后,Hargand为他聘请教师,让他习文学武,接受最好的教育。转眼间10多年过去了,※※阿尔达希尔的帝国越来越大,荣誉与财富与日俱增,可他膝下一直无子。直到某一日,※※照镜叹曰:【老将至而无子,奈何?】闻听此言的Hargand立即上前说:【陛下实有子】,随即将前因后果陈述一遍(纪贵妃与弘治?)。见※※将信将疑,Hargand又说,此事的经过都详细记载在当年上呈的述职报告上,不信可以现在验看。※※当即命人拿来当年封印的盒子,打开一看果然如Hargand所说。※※大喜,可是认子归宗之事,是关系到帝国千秋万代的大事,还需慎重处置。于是※※命令Hargand,把那孩子和另外99名年龄相同、体格相似的男孩,穿上同样的衣服带入皇宫。皇帝不要Hargand做任何暗示,而要用自己的眼睛,在这100个孩子中寻找儿子。
  
   就这样,100名少年被带到皇帝驾前,※※只一眼就从人群中认出了自己的儿子,可他依然不动声色,要做进一步确认。他让男孩们分成两队,在王宫前的广场上打马球,※※则端坐在王宫中的宝座上观看。于是少年们跨上骏马、抡起球杆,人喊马嘶的玩得热火朝天。打着打着,不知是谁,一杆子把马球打出球场,那球咕噜噜滚进王宫深处,没了球,球赛自然打不下去了,少年们面面相觑不知如何是好,喧闹的广场上瞬间安静下来。这时,那个疑似为皇子的少年大大方方的登堂入殿,捡起马球往外就走,浑身热流涌动的※※强作镇静的开口了:【你叫什么名字?】,少年从容对曰:【沙普尔(国王之子)】。※※站起身来,拉着沙普尔的手,对臣工们宣布沙普尔就是他的儿子,这个身兼萨珊、安息两大皇族血统的少年也是帝国继承人。

============================== 继续更新 ==============================
  
   故事二是关于沙普尔和霍尔米兹德父子的。
  
  ※※打天下的过程中,听星象家和预言家们说,地方诸侯Mihrak的后代将统治世界。从名字看,这位诸侯可能身兼太阳神密特拉祭司。于是※※发兵击破了Mihrak的藩国,并下令将其家族成员赶尽杀绝。但是Mihrak的一个女儿却逃脱了这场大屠杀,这位郡主不仅聪明、美丽而且非常强壮,她化妆为男人逃进沙漠,在那里一群牧羊人接纳了她(白雪公主与七矮人?)。
  
   一天,身为皇子的沙普尔与随从们深入沙漠狩猎,一通猛冲猛打之后,沙普尔发现自己与其他人走散了,沙漠中的酷热又让他干渴难耐。经过一番苦苦寻找,他发现了牧人的帐篷,在这里他讨来水,咕嘟咕嘟连灌数碗之后,才发现眼前的牧人主妇其实是个容貌美丽、体态婀娜、气质高雅、强健有力的少女。就在他惊诧的合不拢嘴的时候,牧人们回来了。财大气粗的沙普尔对牧人们提出,要把眼前的美少女买走。在征询了少女的态度后,牧人们对沙普尔严肃指出,这女孩是他们中的一员,不是任意买卖的女奴,要带走可以,但你们必须结婚。色迷心窍的沙普尔立刻满口答应,于是他们在帐篷中结婚了。

 ============================== 继续更新 ==============================
  
   沙普尔满心欢喜的带着美丽新娘回到太子东宫,他的新婚妻子这才知道老公居然是皇太子。到了晚上,精虫上头的沙普尔要与妻子圆房,遭到了妻子的坚决拒绝,自恃身强力壮、武艺高强的沙普尔要霸王硬上弓,可一动手才知道妻子力气很大,又善于摔跤,将气势汹汹、欲火中烧的老公摔得鼻青脸肿。类似的事情日后又发生多次,既让沙普尔非常烦恼,又激起了他更强烈的占有欲。最终沙普尔见硬的不行,决定改用软功,他指出圆房是夫妻双方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既然你嫁给了我,就该履行义务,否则干吗同意嫁给我,不带这么忽悠人的。妻子叹了口气说:【我其实是Mihrak的女儿,令尊阿尔达希尔诛杀了我全家,我这么做其实是为你好,怕你的坏脾气老爹牵连你。】闻听此言,沙普尔来了精神,立刻指天画地的起誓发愿,这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我一定守口如瓶绝不让他人知道云云。郡主又叹了口气,沙普尔见老婆心意松动,知道机会来了,便赶紧爬上床,将其推到……
  
   之后不久郡主生下了霍尔米兹德,但沙普尔对外隐瞒了妻子的身份和孩子的出世,直到数年后的一天,※※不请自来突然光临太子东宫,他走进儿子的房间刚坐下,就见一个手持马球杆的健壮小男孩,边跑边叫的追逐着一个马球,冲进房间跑到※※身边。※※只一眼,就从男孩的脸型、身材和气质认定,这是他的家族成员。于是他轻声细语的问男孩,沙普尔在哪。闻讯而来的沙普尔见到老爹赶紧跪下,一五一十的招认他与郡主的糗事,※※看着孙子霍尔米兹德,才明白Mihrak的后代将统治世界的预言的涵义,兴高采烈的接纳了这个孙子,这个孩子就是未来的霍尔米兹德一世。
  
  ========================= 本章结束,谢谢观赏 =========================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39.848
主题: 13
帖子: 3265
注册: 2008年7月
 ============================== 继续更新 ==============================
  
  第3季 多事之秋 番外篇 很黄很暴力轶事两则
  ****************************************
  注: 原第三章 动荡瓶颈期 改为 《第3季 多事之秋》
  原 第三章 动荡瓶颈期 -- 3.1 盛世危局 改为 《第3季 第1章 盛世危局》
  第三章 动荡瓶颈期 -- 3.2 太平天子 改为 《第3季 第2章 太平天子》
  
  好几天不写东西,手变生了,于是决定先翻译两条来自《塔巴里史》的轶事。虽然可信度不高,却颇能表现萨珊朝廷的统治风格。
  ****************************************
   《塔巴里史》中,记载了关于※※阿尔达希尔一世、太宗沙普尔一世、第三代国君霍尔米兹德一世之间的两个故事,内容很黄很暴力,请读者不喜勿读,笔者尽量以直译来叙述。

============================== 继续更新 ==============================
  
   故事一是关于※※和太宗的。
  
  ※※的祖先萨珊曾发誓,要求他的子孙杀光安息皇室的所有成员,男女无论、老少孑遗(叶赫那拉就算只剩下一个女人,将来也会报此大仇?)。※※率军占领泰西封之后,将安息皇宫团团围住,然后严格履行祖先的誓言,屠杀安息的凤子龙孙们。在这些皇族之中,唯一的漏网之鱼是一位名叫Myrod的公主,她早早换上侍女的服装,希冀混水摸鱼逃过这一劫。※※提剑入宫之后,遇到了Myrod,被她惊人的美貌所吸引。
  
   ※※问Myrod曰:【汝系何人?】
   Myrod对曰:【王宫侍女耳。】
   问:【汝为处女耶,寡妇耶?】
   曰:【处女也。】
   ※※大悦,遂幸之,纳为妃,甚见宠遇,已而有身。
  
  与萨珊宫中众多的美女相比,Myrod不仅仅年轻貌美,她高贵的气质很快就引起了皇帝、其他后妃以及宦官、宫女们的侧目,加上她恃宠生娇,以为怀上龙种就有了护身符,嘴上没了把门的,以致暴露了她的安息公主身份。闻听此事后,※※召来年事已高的心腹家臣Hargand,对向他说:【虽然朕非常宠爱Myrod,可朕毕竟是萨珊的子孙,必须履行祖先的誓言,朕令你把她带走,让她从人世间消失。】
  
   Hargand带着哭哭啼啼、披发赤足的Myrod出宫的路上,这位前朝公主五步一徘徊,要※※和Hargand看在腹中胎儿的面子上,饶自己不死。离开了皇宫,Hargand找来妇产科医生查验Myrod是否真的怀孕了,得到肯定答复后,Hargand没有杀死Myrod,而是将其藏在家里的地下室中,没让任何男性家人知道此事,再把此事经过写下来并封装在一个盒子里。办完这一切,他到※※驾前复命:【如陛下圣旨,Myrod已经去了地下(郑庄公黄泉见母?)。微臣记下并封装了行刑经过,请陛下在盒子上加盖御用封印并收藏到皇家档案馆,以备来日复核】。心如刀绞的※※没有心情打开盒子查看,只命令有司按Hargand的要求照做。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39.848
主题: 13
帖子: 3265
注册: 2008年7月
============================== 继续更新 ==============================
  
  帕尔米拉/达莫年表
  
  2000BC左右,Mari 城的泥板书上出现关于达莫的记载
    971-931BC,所罗门王在位,这期间发生了示巴女王玛姬妲和孟尼力克的故事,所罗门为示巴女王在达莫修建了一夜宫。《圣经》说达莫是所罗门修建的,鉴于达莫1000年前就见于记载,所以所罗门可能是重建达莫,而不是新建,更具体的时间和过程已经不可考。
    此后600年,缺乏史载
    
    312 BC–63 BC,塞琉古帝国时期,达莫是个沙漠城邦,其实是个帐篷村,不受塞琉古帝国统治,或者接受名义统治。
    64 BC,伟大的庞培征服塞琉古,满足于征服沿海地区,没理睬达莫,达莫反而真正独立了。
    44 BC,凯撒遇刺,罗马※※再次爆发,安息趁机干预罗马※※
    41 BC,马克-安东尼报复安息,出兵东进,企图趁机征服两国之间的独立城邦达莫,达莫人夹包走人跑到幼发拉底河东岸。罗马人走后,达莫人又回来了,以前怎么过,之后还怎么过。这是达莫第一次与罗马的【接触】。
    14-37,提比略皇帝在位期间,达莫被罗马帝国征服,并入帝国的叙利亚省,具体时间和过程不详。《Palmyra and its Empire》说,史学界对达莫的征服时间有争议,有说75年的,也有说114年图拉真征服奈伯特王国之后的。笔者觉得都差不多,这么一个破帐篷村,征服也好、臣服也罢,都是双方统治者一句话的事。叙利亚官方和多数史家认为是提比略时期,我采信这种说法。
    97,(东汉)和帝永元九年,都护班超遣甘英使大秦,抵条支。临大海欲度,…… 英闻之乃止。
    106,图拉真征服奈伯特王国。
    116,图拉真远征安息,占领泰西封、苏萨,抵达波斯湾两河口的查拉克斯。
    上述三件事,使得东西商路北移,奈伯特的商路地位被帕尔米拉取代,帕尔米拉迎来繁荣,成了古代版迪拜和拉斯维加斯。
   
    129,图拉真的继承者,哈德良皇帝到达莫视察,给予帕尔米拉【自由市】地位,大约在这一时期,达莫被称为帕尔米拉,但达莫依然在用。从史料看,达莫是官方名称,帕尔米拉是罗马-希腊人对该城的俗称。从此之后的罗马时期,该城都叫帕尔米拉。闪族的※※※人兴起后,达莫的称呼再次流行起来,因为【达莫】是属于闪族语言的阿拉米语,※※※人喜欢。从这个时间点开始,本文改称这里为帕尔米拉。
  
    此后100年,是帕尔米拉经济的黄金时期。
  
    212,罗马塞维鲁王朝的卡拉卡拉皇帝,有叙利亚血统,给予帕尔米拉免税权和自治权,帕尔米拉成了自治城邦,或曰【帕尔米拉※※※】。
    218-222,帕尔米拉的姊妹城市—埃美萨的太阳神祭司埃拉伽巴卢斯,去罗马当皇帝,推广太阳神崇拜,崇拜黑陨石。

============================== 继续更新 ==============================
  
  约220,奥登纳图斯诞生。
  222,埃拉伽巴卢斯被杀,同样拥有叙利亚血统的亚历山大塞维鲁即位
  以上三位皇帝都有叙利亚血统,很宠爱埃美萨和帕尔米拉,太阳神埃拉伽巴尔(Elagabal)就是巴力,崇拜巴力的帕尔米拉自然更受皇帝们宠爱。
  
  226,安息帝国灭亡,阿尔达希尔一世在泰西封加冕称帝,建立萨珊帝国,并成为首任皇帝。
    231年,亚历山大塞维鲁率军抵达安条克,准备进攻萨珊帝国,由于新兵太多,亚历山大利用军训的空闲,去了帕尔米拉。在这里他很可能遇到了生于220年,年仅11岁的奥登纳图斯。
    232,亚历山大塞维鲁的三叉戟之役失利,旋即返回罗马。
    235,亚历山大塞维鲁遇弑,塞维鲁王朝灭亡。色雷斯人马克西明即位,罗马三世纪危机开启。
    240,芝诺比娅诞生。哈特拉被萨珊军队占领并摧毁,罗马帝国失去东方的要塞和附庸国,罗马的东方国防形势急剧恶化,帕尔米拉成了前线,但她的的商业、军事地位反而因此加强。
  241,萨珊太宗沙普尔即位,罗马的灾星来了。
  244,马西切战役中,罗马皇帝戈狄安三世战死,※※※人菲利普即位并退兵。
  约251,帕尔米拉※※※变成了自治王国,奥登纳图斯就任国王。
  253,罗马瓦勒良皇帝派出的6万远征军,在巴巴利索被萨珊皇帝沙普尔一世全歼。
  256,沙普尔一世攻占帕尔米拉东方最后一个罗马要塞丢拉,至此帕尔米拉真正成为前线城市。
  258,奥登纳图斯迎娶了第二任王后,年仅18岁的芝诺比娅,夫妻年龄差异大约为20岁。
  259,罗马西部独立为高卢帝国。
  
============================== 继续更新 ==============================
  
  260年初,罗马瓦勒良皇帝及其7万大军,在埃德萨城下被萨珊皇帝沙普尔全歼,瓦勒良被俘。
    大约在同年夏季,奥登纳图斯在幼发拉底河畔,突袭沙普尔的禁卫军,俘获其美人宝货。
    野心家老马克林趁东方的权力真空,在埃美萨扶植两个儿子小马克林和奎图斯为皇帝。
  261,老小马克林远征罗马,在色雷斯兵败被杀。奥登纳图斯起兵攻杀留在埃美萨的伪皇帝奎图斯,并趁机接管马克林的地盘和财货。
  264,罗马皇帝伽利埃努斯册封奥登纳图斯为东方皇帝,承认了他对东方的统治,帕尔米拉成为帝国。
  267,奥登纳图斯遇刺身亡,皇后芝诺比娅临朝称制,以太后身份统治东方。
     听说奥登纳图斯横死,伽利埃努斯派大将赫拉克良,以东征萨珊为名去东方招兵买马,芝诺比娅果断的与其翻脸,出兵打把赫拉克良打成裸奔。
  268,日耳曼人从海路入侵东地中海,攻入安纳托利亚,芝诺比娅挫败了东路日耳曼远征军,趁机控制了安纳托利亚。
     伽利埃努斯遇弑,克劳狄二世即位。
  269,芝诺比娅大破台努赫人,杀其渠帅哲狄默,攻占博斯拉。
    芝诺比娅派大将宰达南侵埃及。
  270,宰达征服埃及。
     罗马皇帝克劳狄二世病死,其弟奎提卢斯即位,下半年又被奥勒良取代。
  271,芝诺比娅自称女皇/奥古斯塔。
     年底,奥勒良发动对女皇的东征。
  272,奥勒良先后在伊美亚/达芙妮双重会战、埃美萨战役歼灭帕军主力。
     萨珊帝国沙普尔一世去世,其子霍尔米兹德一世即位。
     女皇被俘,帕尔米拉陷落。
  273,帕尔米拉军民起义,奥勒良回师血洗该城。
  274,奥勒良灭高卢帝国,恢复帝国统一,回到罗马举行凯旋式,公开展览芝诺比娅。
    同年或次年,芝诺比娅与一位元老结婚,从此再无关于她的记载。
  275,灭亡帕尔米拉帝国的奥勒良皇帝,在东征途中遇弑。
  622,萨珊军队攻占帕尔米拉。
  634,※※※名将哈立德攻占帕尔米拉。
  1678,两位英国商人【发现】帕尔米拉。
  1751,第一次试探性考古发掘。
  1920年代,西方考古学家真正对古城进行考古发掘,从此帕尔米拉成为旅游胜地。

============================== 继续更新 ==============================
  
  参考书目列表,及其作者、链接:
  
  The Bible/圣经
  
  Historia Augusta/奥古斯塔史 成书于3-4世纪
  http://penelope_uchicago_edu/Thayer/E/Roman/Texts/Historia_Augusta/home.html
  
  The History of Count Zosimus 作者:Zosimus (490s-510s)
  http://www_third-millennium-library_com/readinghall/UniversalHistory/Rome/COUNT_ZOSIMUS/HISTORY_DOOR.html
  World Chronicle from the Creation to AD 563(Chronographia) 作者:John Malalas ,约成书于574年
  
  罗马帝国衰亡史 中文版 作者:爱德华 吉本
  
  Palmyra and Its Empire: Zenobias revolt against Rome 作者:Richard Stoneman
  http://books_google_com_hk/books?id=8kLFfE1qPhIC&printsec=frontcover&dq=Palmyra&hl=zh-CN&ei=A-ndTJ62FYSsugP-3-HdDg&sa=X&oi=book_result&ct=result&resnum=8&ved=0CEkQ6AEwBw#v=onepage&q&f=false
  Cambridge Ancient History Volume 12 The Crisis of Empire, AD 193-337 作者之一:Maurice Sartre
  
  The Roman Eastern Frontier and The Persian Wars_(AD_226-363) 作者:Michael H. Dodgeon & Samuel N. C. Lieu
  
  下面是网络文章,包括旅游网站
  Aurelian’s Campaign in the East, AD 272/273,作者:Emperor Aurelianus
  http://www_roman-empire_net/articles/article-002.html
  History of Palmyra
  http://www_lonelyplanet_com/syria/palmyra/history
  Tadamora Palace Hotel & SPA -- About Palmyra
  http://tadamorapalace_com/site/index.php?page=show&dir=docs&ex=2&lang=2&myser=2&cat=45
  Syria Gate, All about Syria, Cities & Governorates, Palmyra
  http://www_syriagate_com/Syria/about/cities/Homs/palmyra.htm
  Sol Invictus
  http://www_ask_com/wiki/Sol_Invictus

 ============================== 继续更新 ==============================
  
  编者按:终于写完了《沙漠新娘》,深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之感。现在心力交瘁,全凭毅力完成,既然挖了帕尔米拉的坑,不得不硬着头皮填完。按现在的写法,东拉西扯不断外延,实在没信心完成整个萨珊波斯的400年※※。无论如何,我得休息一段时间,估计要下周再重启填坑,原因有 3
  
  1 写完帕尔米拉十分疲惫。
  2 萨珊已经停了很久了,再捡起来我要重整思路、再缕脉络。
  3 把田中芳树的《亚尔斯兰战记》看完,这书在描述萨珊及周边各国的文化、※※、军事、宗教方面,颇值得一看。
  
  例如这句话
  **********
  在希巴、因德拉、阿古尼、巴鲁纳……所有的神明作证之下,下一任的辛德拉国王是拉杰特拉!
  **********
  
  虽然没看到英文拼写,单从中文名字看
  
  希巴 == 湿婆(Shiva),印度教三大神之首
  因德拉 == 因陀罗(Indra),雷雨及战争
  阿古尼 == 阿格尼(Agni),火神。印度的烈火※※就是他,军迷一定熟悉。
  巴鲁纳 == 伐楼那(Varuna),宇宙大王
  
  拉杰特拉/Rajendra,这译法不地道,我看应该叫【罗阇达罗】。Raj* == Raja == 罗阇 == 王公,标准的刹帝力种姓。
  辛德拉/Shindra,应该翻译成【辛达罗】,或【申达罗】。
  
  待我看完了《亚尔斯兰战记》,有可能写个番外篇。
  ========================= 本章结束,谢谢观赏 =========================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39.848
主题: 13
帖子: 3265
注册: 2008年7月
 ============================== 继续更新 ==============================
    
  第2季 沙漠新娘 大结局 第12章 足往神留
  
   盛大凯旋式的次年,即275年,奥勒良皇帝起兵东征,企图征服萨珊帝国,重现图拉真的辉煌。在进军途中的拜占庭附近,他与大多数前任一样遇弑身亡,死后被元老院尊为神。
  
  雄才伟略的奥勒良,一生中获得了大量勋号,都加在一块为 【Germanicus Maximus, Gothicus Maximus, Persicus Maximus, Parthicus Maximus, Sarmaticus, Armeniacus, Adiabenicus, Carpicus Maximus】,意为【对日耳曼人的胜利者 大获全胜,对哥特人的胜利者 大获全胜,对波斯人的胜利者 大获全胜,对帕提亚人的胜利者 大获全胜,对萨尔马特人的胜利者,对亚美尼亚人的胜利者,对阿狄亚贝尼人的胜利者,对卡尔皮人的胜利者 大获全胜】,元老院还送给他徽号【Restitutor Orientis, Restitutor Orbis, Deus et Dominus Natus】意为【东方的※※者(restorer of the East),世界的※※者(restorer of the world),神和天命之主(god and born ruler)】

============================== 继续更新 ==============================
  
   至于芝诺比娅女皇,她的结局大致有三种说法,罗列如下:
   1 在去往罗马的途中,独子巴巴拉图斯淹死在黑海海峡之后,女皇病死或绝食而死。一般认为这种说法为后人所编造,以避免她在罗马凯旋式上受辱,让她如自杀的埃及艳后一样,有个体面的结局。
  
   2 凯旋式之后女皇被奥勒良斩首。对此,笔者认为这不是事实。从行事方式看,奥勒良是个说话算数,讲究师出有名、名正言顺的统治者。既然在埃美萨大审判中,没有追究芝诺比娅的战犯责任,皇帝就没有理由在罗马杀她。他对帕尔米拉城的宽恕,笔者认为是一种引蛇出洞,皇帝以帕尔米拉人开门献降为代价,宽恕了市民和守军。他明知这么做,树大根深的帕尔米拉日后一定会闹事,可还是信守诺言。他磨磨蹭蹭到巴尔干,听说帕尔米拉闹事,马上就杀个回马枪,借此机会名正言顺的斩草除根。同理,他既然宽恕了芝诺比娅,只要女皇不闹事,皇帝就不会处死这个年轻寡妇,何况杀掉一个爪牙尽失的寡妇,既不荣誉也不光彩。
  
   3 皇帝在元老院发布了一篇激情四溢的演讲,高度赞扬了芝诺比娅与奥登纳图斯,抵御萨珊、日耳曼入侵,稳固帝国东疆的丰功伟绩和过人胆识。之后奥勒良将位于罗马城郊、台伯河边,距离哈德良皇帝行宫不远的一套豪宅与庄园(estate)送给女皇,并给予芝诺比娅体面的礼遇。年龄才三十出头,貌美无双、经历传奇的女皇,自然不缺乏追求者,在274或275年,女皇与一位显要的元老结婚,奥勒良亲自参加婚礼助兴。芝诺比娅可能还有几个女儿,即小皇帝巴巴拉图斯的姐姐,据说有一位嫁给了奥勒良,其他的也嫁给了罗马显贵之家。此后再无关于芝诺比娅的相关记载,也许她逐渐变成了一位真正罗马贵妇,随着荏苒的岁月逐渐变老并默默死去。虽然这个结局并不辉煌壮烈,可对于芝诺比娅个人来说,仍不失为良好的谢幕。
  
   女皇旗下的头号名将宰达,结局不明。最可能的是在埃美萨大审判中,作为女皇的替罪羊,以战犯身份被处决。可能性稍小的是被带到罗马,作为展品参加了凯旋式,之后很可能作为角斗士死于圆形斗兽场,也可能被奥勒良宽恕,成为平民或奴隶。

============================== 继续更新 ==============================
  
   经过罗马军队的血洗的帕尔米拉城,永久失去了往日的风采。可她的甘泉和战略位置还在,所以此后的数百年,她仍不失为一个重要的边防要塞。坐镇东方的戴克里先皇帝(Diocletian 284~305)在位期间,重修并加强了帕尔米拉的城防,做为防御萨珊帝国和※※※游牧民骚扰的支撑点。东罗马帝国时期,热心的※※徒们,在城中建设了一些教堂。公元6世纪,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Justinian 527~565),再次修缮帕尔米拉城防,可这个时候,帕尔米拉的商业地位已经大不如前,途经此地的驼队越来越少。622年,萨珊军队占领帕尔米拉,但这也是萨珊帝国的落日余晖了,其后不过10年,萨珊帝国便分崩离析了。

634年,※※※帝国军界双子星之一,【※※之剑】【哈立德-伊本-韦立德】(Khalid ibn al-Walid),在征服叙利亚的过程中,攻占帕尔米拉。这是帕尔米拉城真正衰落的开始,考古证据表明,※※※军队在巴力神庙中驻扎,并将其改建为城堡。城市衰落导致人口锐减,并崩解为数个小村庄,绝大部分城区被永久抛弃。雄伟的建筑群被多次地震破坏,沙漠中的日晒、风吹、沙剐也加速了建筑损毁,位置较低的建筑则被沙土埋没而不见天日。
  
   1678年奥斯曼帝国时期,两位定居于阿勒颇的英国商人【重新发现】了帕尔米拉城。然而,由于帕尔米拉废墟距离最近的定居农业区,有5天的危险沙漠行程,所以很少再有外来访客造访这里。直到1751年,这里才有第一次试探性考古发掘和测绘,并从此掀起了对古城探险的热潮。在18~19世纪,无数各怀心腹事的访客驴友,从阿勒颇、大马士革云集于此,然而也正是这些人,加速了古城的毁坏。对帕尔米拉的真正意义上的考古发掘,是在1920年代,由德国、法国考古学家进行的。至此,美丽的沙漠新娘才掀开黄沙覆盖的沉重面纱,重现绽放灿烂的笑靥,成为引人入胜的旅游胜地。
  
  《第二季 沙漠新娘—帕尔米拉的红颜与枯骨》全文结束,欢迎观赏。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39.848
主题: 13
帖子: 3265
注册: 2008年7月
 ============================== 继续更新 ==============================
  
   队列中最引人瞩目的,是泰特里库斯皇帝和东方女皇。前者穿着紫袍、高卢裤子和黄色的上装。他身边是其年幼儿子—泰特里库斯二世,这孩子曾与他的父亲共享高卢皇帝称号。后者是芝诺比娅女皇,她身上每个能佩戴珠宝的地方,都被名贵珠宝占满,她手足上是粗大的黄金镣铐,甚至美丽颀长的颈项上也有一条黄金锁链,这些负担重得让她无法承受,所以皇帝让一名波斯侏儒小丑为她举着金锁链。即便如此,女皇仍然步履维艰,只能走走停停。

伟大的皇帝还展示了大批金质王冠,每顶代表一个感其恩德或为他所征服的城市。随后是罗马市民代表们,每个行业协会、居民小区都派代表举着自己的旗帜,浩荡前行,最后面是凯旋的军队和部分元老。盛大的凯旋式从早晨开始,到全部结束用了足足一个白天。之后数天则是皇帝免费向公众提供的各种娱乐,包括剧场演出、驷马战车竞速、角斗士厮杀、※※模拟战斗等等。
  
   奥勒良的凯旋式,是他的人生顶点;相应的,芝诺比娅女皇的人生,也在此陷入黑暗的最低谷。
  
  ***** 节目预告:下一章结束本季,共12 章,数字比较吉利 *****
  ========================= 本章结束,谢谢观赏 =========================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39.848
主题: 13
帖子: 3265
注册: 2008年7月
 ============================== 继续更新 ==============================
  
   在埃美萨,皇帝面临的紧要问题是如何处置芝诺比娅及其臣僚,虽然广大愤怒的将士,强烈要求处死杀伤他们大量战友的女皇,奥勒良依然认为杀掉一个寡妇并非多么光荣的事。为了显示公平公正公开,他在埃美萨召开法庭,公开审判女皇和她的的臣工们。在法庭上,谙熟希腊辩论术和罗马法律的女皇,为自己做了无罪辩护,并将所有战争行为推给哲学家首相朗基努斯等人,而深受皇恩的朗基努斯则将脏水照单全收,宣称是自己蛊惑女皇做了错事。于是皇帝顺水推舟,下令处死朗基努斯为首的一大票帕尔米拉显贵。
  
  随后皇帝带上女皇和小皇帝巴巴拉图斯,踏上通向罗马的条条大路。很不幸,他们在卡尔西顿、拜占庭之间渡过黑海海峡时,帕尔米拉小皇帝巴巴拉图斯失足坠海淹死,虽然没有足够证据,证明这是奥勒良故意之为,可这事情看起来实在蹊跷。
  
   刚刚踏上欧洲的土地,皇帝又撞上前来袭扰的卡尔皮人(Carpi),干净利索的肃清对手后,元老院又慷慨的送给他勋号【卡尔皮库斯 马克西穆斯】(Carpicus Maximus),意为【对卡尔皮人的胜利者 大获全胜】。继续西行的奥勒良,行至Rhodope地区,即今天保加利亚、希腊边境一带,接到了帕尔米拉人造反的消息。原来忠于芝诺比娅的帕尔米拉军民,在Achilleus领导下起义,将城中的600罗马守军全歼,拥立一个号称是女皇之子的,名叫【赛普提米乌斯-安条克】(Septimius Antiochus)的5岁男孩为皇帝。受此鼓舞,一位名叫菲尔穆斯(Firmus)的希腊人,自称是芝诺比娅的臣属,在埃及首府亚历山大扯旗造反,进而加冕称帝。
  
  早有思想准备的奥勒良立刻回师,残酷※※了帕尔米拉的起义,并对城市大肆破坏,该城数百年积蓄的公私财物,被嗜好抢劫的罗马官兵一扫而空,从此帕尔米拉再也未能恢复昔日的繁华。唯一让皇帝感到心痛的,是城中的太阳神巴力/密特拉神庙也毁于兵燹。因此奥勒良给当地长官留下300磅黄金、1800磅白银,让他重建神庙。从这笔金银,我们能看出皇帝在东方搜刮到多少财富,以及他对太阳神的虔诚。不知疲倦的奥勒良,旋即杀入埃及,菲尔穆斯的乌合之众,自然不是皇帝百战雄师的对手,叛乱很快就被平定,随之而来的是罗马军队对埃及的一番饱掠,从皇帝到伙夫都因此盆盈钵满。至273年下半年,帕尔米拉帝国的影响被彻底肃清,再无复兴可能。

 ============================== 继续更新 ==============================
  
   再次踏足欧洲的奥勒良马不停蹄,又发动了对苟延残喘的高卢帝国的攻势。274年初,奥勒良亲率的罗马※※军与高卢皇帝泰特里库斯(Tetricus I)的军队,在今天法国北部的沙隆-香槟(Chalons-en-Champagne)地区,展开第一次沙隆战役(Battle of Chalons,第2次是451年阿提拉与西罗马帝国的战役)。奥勒良的浩荡军威,迫使泰特里库斯不战而降,这个有13年寿命的割据政权就此灭亡,罗马帝国于是恢复了天下一统。

从高卢凯旋的奥勒良皇帝,堂而皇之的带着海量战利品,浩浩荡荡开入罗马城,为自己举行了三世纪最盛大、最壮观、最当之无愧的凯旋式。

============================== 继续更新 ==============================
  
   队列最前方是三辆皇家战车,其中一辆由黄金白银、各色珠宝装饰,为前任帕尔米拉皇帝奥登纳图斯的御用座驾。第二辆的豪华程度与前者相当,是萨珊皇帝霍尔米兹德送给奥勒良的私人礼物。第三辆则是芝诺比娅为自己打造的,准备将来君临罗马时使用。虽然这个计划没有真正实现,可是造化弄人,她做为战俘,战车做为战利品,还是来到了罗马。三车之后皇帝陛下亲自驾乘的战车,由四匹美丽牡鹿牵引,曾属于被奥勒良击毙的哥特酋长Cannabas,其目的地是罗马卡皮托山(Capitoline Hill,罗马七山之一),在那里皇帝将亲手杀死这四匹健壮的动物,以此向诸神献祭。

接踵而至的是20头大象、200头来自利比亚和巴勒斯坦的各种野兽,这是皇帝献给罗马市民的私人礼物,未来它们的食物和饲料将由皇帝本人支付,无需动用国帑。它们后面是4头老虎和若干长颈鹿、麋鹿等大型食草动物。
  
  跟着动物方阵的,是鱼贯而来的800对角斗士和成群的蛮族战俘,前者将在未来数天,用鲜血和生命娱乐罗马市民,后者将被卖为奴隶。来自布伦米人(Blemmyes,苏丹境内黑人部族)、阿克苏姆人(Axomitae,埃塞俄比亚东北部)、※※※、印度、大夏(Bactrian)、高加索伊比利亚、萨拉逊、波斯等国的使节,衣着华贵、器宇轩昂,手持本国的特色礼品结队而来,充分展现【万国衣冠拜冕旒】的大国气象。一长串双手被捆扎在一起,哥特人、阿兰人、罗克索兰尼人(Roxolani,萨尔马特人的一支)、萨尔马特人、法兰克人、苏维比人(Suebians)、汪达尔人、日耳曼人的俘虏,身穿本民族服装,胸前挂着标有来源地的牌子,证实着奥勒良的辉煌战功。跟在他们后面的,是来自帕尔米拉、埃及的参与叛乱的顶级贵族,他们华衣美服、峨冠博带,虽是虎落平阳,仍然器宇轩昂,顾盼自雄。10个在战场上被俘获的哥特女战士迤逦而至,她们曾像男人一样参加战斗,身前的标牌写着她们是亚马孙女战士,以及她们的名字和族属。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39.848
主题: 13
帖子: 3265
注册: 2008年7月
第2季 沙漠新娘 第11章 帝国破灭
  
   从埃美萨向东去往帕尔米拉的沿途,是一片无垠的荒芜沙漠,途中几乎没有水源,不要说保证数万罗马大军和蛮族辅助※※的人吃马喂,光是饮水就是个大问题。这一带是帕尔米拉帝国的发祥地,群众基础远非安纳托利亚和安条克等地可比。奥勒良率领大军,顶着烈日在沙漠中缓缓前行,沿途不断有帕尔米拉散兵游勇、忠于女皇的※※※贝督因人、惯于打劫任何过路者的叙利亚匪帮的持续袭扰,他们还曾歼灭罗军的几支小股※※,干尽杀人越货的卑鄙勾当,这些更让大军苦不堪言。尽管如此,在奥勒良皇帝卓有成效的组织下,罗军还是比较顺利的抵达帕尔米拉城下,随即将该城团团围住,并开始了攻城作业。
  
  城中的女皇也没闲着,早在埃美萨战役失利后,她就派人去泰西封,向萨珊皇帝霍尔米兹德一世求援,晓之以唇亡齿寒之理,动之以十年睦邻之情。可惜任凭帕尔米拉使者磨破了嘴唇,耗干了唾沫,霍尔米兹德一世都装聋作哑,一副【敌国相争乃※※之福】的嘴脸,最后只是勉强的派遣了一点人马,象征性的意思一下。
  
   尽管女皇的野战军已经在伊美亚/达芙妮双重会战、埃美萨会战中丧失殆尽,不过经营数百年的帕尔米拉城防极为坚固,仿佛是海神波塞冬修筑的特洛伊城。守城者战斗意志顽强,帕尔米拉城矢石、粮食储备丰富,城中又有取之不尽的甘洌清泉,面对惊涛骇浪般的攻势,帕尔米拉依旧是【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仗着城墙高大,城上的守军对罗军纵情叫骂,其中有一个人嗓门奇大,对奥勒良挥洒百般污言秽语。皇帝身边的一个波斯武士对皇帝说,只要陛下愿意,我定能整死那家伙。得到了皇帝同意后,他一箭殪之。尽管这一箭颇为解恨,可对于攻城毫无裨益。旬月之间,不仅攻势毫无进展,徒然损失士卒,喜欢身临险境的奥勒良的臂膀上还挨了一箭。幸好箭上无毒,否则轻的要刮骨疗毒,重的老命就搭在这了。
  
============================== 继续更新 ==============================
  
   对于眼下的困境,表面上镇定从容的奥勒良,在给友人Mucapor的信件中,流露出焦虑而复杂的情绪:
  ------------------ 信开始 ------------------
  每个罗马人都在轻蔑的谈论,朕在与一个寡妇的打仗,仿佛芝诺比娅孤苦伶仃独自一人对抗朕的大军。事实上呢,敌军数量庞大斗志昂扬,芝诺比娅如此顽强,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她的恐惧和负罪感。没人知道城中积蓄了多少矢石投枪,守军准备充分、视死如归,每段城墙上都有两三台强劲的弩炮和投石机,发射出无坚不摧的致命火箭和巨大火球,所以朕无法理解为何有那么多闲言碎语。不过朕相信,现在的芝诺比娅,也像普通女人一样害怕应有的惩罚,正是恐惧才驱使她做困兽之斗。尽管如此,神灵庇佑罗马帝国及其大军,我们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
  ------------------ 信结束 ------------------
  
   笃信太阳神的奥勒良,也在沙漠坚城之下,感受到了【夏日之阳,畏其炎烈】。这么围攻下去总是个事,东方的萨珊帝国,西面的高卢帝国、北方的日耳曼人何时入侵或干预,都是未定之数,为了避免夜长梦多,皇帝向芝诺比娅送去劝降信,其内容如下:
  ------------------ 信开始 ------------------
  罗马世界和东方的恢复者奥勒良皇帝(Emperor of the Roman world and recoverer of the East) 遗 芝诺比娅及其战争盟友(注意没提她的头衔,并有意离间她和臣下) 书曰:
   朕命令尔等投降,并承诺饶尔等不死。对于你—芝诺比娅,连同你的孩子,朕将根据最崇高的元老院的决议,给予妥善安置,虽然你的珠宝、黄金、丝绸、驼马,都必须上交帝国国库。帕尔米拉百姓的生命财产等各项权利,都将得到保护。何去何从,尔等尽快决定。
  ------------------ 信结束 ------------------
  
   览罢来信,高傲的女皇让哲学家宰相朗基努斯,用叙利亚文写就一封答书:
  ------------------ 信开始 ------------------
  东方女皇(Queen of the East)芝诺比娅 遗 奥勒良皇帝(Aurelian Augustus,注意有头衔) 书曰:
   从无一人如陛下者,可仅凭一纸书信,就得到在战争中都没得到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只能靠英勇拼杀来取得。陛下要求哀家投降,想必陛下忘了,当年埃及艳后在奥古斯都面前,选择了帝王般的死去,而不是苟且偷生。我们并非孤立无援,任凭陛下宰割,波斯即将出兵援助我们,他们绝不会坐视※※灭亡。在城外,尚有忠于哀家的※※※人、亚美尼亚人,沙漠中的叙利亚匪帮也曾挫败过你们的队伍。陛下还想听哀家再说什么呢?待哀家期待的各路援军云集城下之时,可以确信,陛下必将抛弃令哀家投降的傲慢,彼时你我会猎城下,鹿死谁手犹未可知。
  ------------------ 信结束 ------------------

============================== 继续更新 ==============================
  
   看到女皇的回信,奥勒良提高了警惕,先派兵向东挫败了萨珊派来的聊胜其无的援军,甚至可能对萨珊帝国发动了一次惩罚性的小规模远征,因为后来元老院送给他勋号【对波斯人的胜利者 大获全胜,对帕提亚人的胜利者 大获全胜】(Persicus Maximus, Parthicus Maximus),接着他又软硬兼施的瓦解了※※※、亚美尼亚援军,彻底截断了女皇的外援。眼见敌人围攻日紧,城中的给养越来越少,女皇不甘坐吃山空,决定亲自去泰西封求霍尔米兹德出兵援助。于是芝诺比娅在忠勇的禁卫军护卫下,骑着她最心爱的雌性单峰驼,杀出重围向东奔去。之所以不骑马,是因为帕尔米拉与幼发拉底河之间都是沙漠,马匹固然速度快,但耐力不够,不足以横渡大漠,而且女皇的这匹座驾是万里挑一的极品,比普通的马迅捷得多。听说女皇逃跑,奥勒良派遣轻骑兵,一人多马、换马不换人的日夜追赶,终于在幼发拉底河边,女皇踏上渡船的最后一刻,将其生擒活捉。

 ============================== 继续更新 ==============================
  
   面对被擒的女皇,奥勒良问道:【芝诺比娅,是什么让你胆敢对罗马皇帝如此傲慢?】
   女皇的应对不卑不亢:【哀家以为,陛下是一个真正的皇帝,因为陛下所向无敌、战无不胜。至于伽利埃努斯、奥利奥卢斯之流,哀家从来不认为他们是皇帝。哀家一直自认是胜利女神维多利亚(Victoria)的化身,希望自己的举止与一位真正的皇帝身份相称,对陛下的傲慢正是对陛下的尊重。】
  
   且不论两位皇帝的斗嘴谁胜谁负,随着女皇被生擒,帕尔米拉城守军丧失了抵抗意志,在得到了皇帝对守军和市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的保证承诺后,帕尔米拉人开门投降。在这里,奥勒良接见了萨珊帝国的使者,接受了王中王霍尔米兹德的一份厚礼—一辆极尽豪华的御用战车,双方正式签订互不侵犯条约。留下一位叫做Sandario的军官和600名弓箭手镇守帕尔米拉后,皇帝带着高贵的帕尔米拉战俘们,和天文数字的战利品返回埃美萨,在这里他再次向太阳神献上布施,其中包括大量覆盖珠宝的华服、头饰、缴获的萨珊龙旗等战利品。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39.848
主题: 13
帖子: 3265
注册: 2008年7月
第2季 沙漠新娘 第10章 军崩都颓
  
  离开安条克的奥勒良,并没有急于南下,而是慢慢腾腾、稳扎稳打的向南推进。摄于罗马军威,沿途的Apamea(安条克以南,奥伦特河右岸)等城开门迎降,每到一城奥勒良都要砸出大把金钱大排筵宴、举办歌舞娱乐,既展示朝廷的盛大气象,也用来招揽帕尔米拉帝国的反对派。见帕尔米拉日渐式微,众多对芝诺比娅心怀不满的美索不达米亚人、叙利亚人、腓尼基人、巴勒斯坦人、田纳人、※※※人,纷纷加入皇帝的阵营,其中最重要的是※※※骑兵和巴勒斯坦步兵。

 前文提到芝诺比娅曾发兵大破台努赫部落联盟,杀其酋长哲狄默(Jadhima al-Abrash)。由于哲狄默无子,加上军事失利,台努赫部落联盟瓦解为数个部落。其中最重要的是莱赫米(Lakhmid)部,其酋长是哲狄默的外甥阿慕尔(Amr ibn Adi)。阿慕尔是※※※※※上的传奇人物,其母是哲狄默的的妹妹Raqush,阿慕尔出生时嘴里含着个金勺子,比口含通灵宝玉的贾宝玉还神,因为勺子有长把,子宫里空间狭小,搞不好会划伤母亲的子宫或自己的口腔。阿慕尔长的非常漂亮,其母Raqush为了不招惹麻烦,从小就给他带上面纱。阿慕尔成年时,正赶上摩尼创立、传播摩尼教,他没有选择传统的犹太教、※※※、祆教、密特拉,而是赶时髦做了摩尼※※。听说奥勒良来讨伐帕尔米拉,阿慕尔登高一呼,号召原台努赫各部落,组成联军为奥勒良效力。罗马人将这些自备干粮,赶来讨伐帕尔米拉的※※※人,统称为【萨拉逊人】(Saracen),用来与忠于女皇的※※※人相区别,据考证这是第一次有明确记载的【萨拉逊人】称呼。

巴勒斯坦步兵是由来自巴勒斯坦中部山地的剽悍山民组成,他们的形象,有意或无意的模仿希腊神话中的大力神赫勒克勒斯 (Hercules)。赫勒克勒斯的典型形象是不穿盔甲、赤裸上身,左肩披着刀枪不入的【尼密阿巨狮】(Nemean Lion)的皮,右手持握钉头大棒。这些人身材魁梧、力大无穷、蛮勇好斗,身上不穿着盔甲,手中的钉头大棒,做为钝器是各种铠甲的天敌,如果让他们冲起来,冲击力不逊于骑兵。

当奥勒良带着越来越多的军队,抵达埃美萨城下时,芝诺比娅和她的倾国之兵已经恭候多时了。埃美萨是女皇的首都,更是太阳神的圣地,广大密特拉信徒的精神家园,根本不容有失。为了一举打垮奥勒良,女皇放弃了帕尔米拉、埃美萨之外的所有城市,将所有能搜刮来的军队都集结到埃美萨城下,她的大军多达7万人,其中约有2万骑兵,5万步兵,帝国的兴废存亡就在此一战了。

奥勒良将罗军的阵型一字展开,步兵居中,其中坚为皇帝的禁卫军,以及日耳曼前线久经考验战功卓著的各个军团,其成员多为潘诺尼亚人 (Pannonians,奥地利和匈牙利)、莫西亚人(Moesians,保加利亚)、凯尔特人(Celtic)。、以巴勒斯坦步兵为代表的新入伙的中东步兵,部署在罗马正规军的侧翼。罗军的骑兵,得到了安纳托利亚人、萨拉逊人的补充,数量有所增加,分为两支部署在步兵的两侧,以防帕军侧翼迂回。
  
  帕军的阵型与罗军相同,只不过朝向相反,也是步兵居中,骑兵在两翼。步兵的中坚为帝国扩张过程中收编的罗马军团,辅以中东盛产的步行弓箭手。骑兵以重骑兵为主,轻骑兵为辅。本来帕尔米拉的重骑兵比例很低,随着帝国的扩张和富裕,重骑兵的比例迅速上升。帕军的所谓轻骑兵,与重骑兵的最大区别,在于马匹没有重甲,骑手的铠甲依然质优量足,与罗马重骑兵不相上下。帕、罗两军的人数相当,步骑兵的比例也相差无几,只不过帕军的骑兵质量高,罗军步兵质量高,双方各有所长又各有所短,真打起来鹿死谁手,犹未可知。

随着女皇轻轻颔首,大将宰达挥动令旗,命令帕军两翼的骑兵骤马出击。听吧,号角绵长、鼓声擂起;看呐,身披叙利亚锁甲,头戴半蛋壳形头盔,留着漂亮胡须的帕军骑兵,端起长矛,抖动缰绳、催骤战马,提速、加速、冲刺,向罗军两翼的骑兵发起冲击。女皇的儿郎们,圆睁的怒目、戟张的须发、闪亮的矛尖和扬起的漫天沙尘是你们的标志,是你们在幼发拉底河畔剿灭萨珊帝国禁卫军,令沙普尔夜不能寐;是你们在安纳托利亚扫荡牛高马大的日耳曼强盗,将他们赶回海上;是你们在博斯拉粉碎了哲狄默的萨拉逊人,让他们部众瓦解,四散奔逃;还是你们在巴比伦堡摧毁了普罗布斯的罗马人顽敌,完成了女皇收复埃及的丰功伟业。高傲的帕尔米拉武士们,用长矛、短剑和骏马来捍卫自己的荣誉吧,你们的正面冲击是坚不可摧的,无论是特洛伊的坚固城墙,还是希腊的巍峨奥林匹斯山,都抵挡不住你们的奋力一击。让奥勒良和他的军队抱头鼠窜,为女皇的战旗再增加一抹亮色。罗马的骑兵们,伊美亚战役是你们的最后辉煌,奥勒良皇帝呀,你即位以来所向无敌,余威震于殊俗,可是你的好运到头了,今天你脚下的黄沙定是你的葬身之地。

哦,奥勒良皇帝故技重施,又命令两翼的骑兵全体向后转,卸去我军的无敌冲锋,让我们一击不中,想消耗我们的锐气和体力,重现伊美亚的胜利。端坐在远方高处金宝装饰的骆驼背上的女皇,看到此情此景,绽放出难得的微笑。怎么,亲爱的皇帝陛下,又想玩这一套,又想靠太阳神帮忙吗?没关系,哀家早已洞悉其奸,你的骑兵不和我打,我的重骑兵的确追不上,但是把你们逐出战场已经足够了,我的重骑兵已经绕到了你们※※步兵的背后。皇帝陛下呀,你忘了我还有步行弓箭手吧,我军的弓比你们的强劲有力,我的弓箭手训练有素,百步穿杨。我要让他们向你的步兵倾泻箭雨。如果你的步兵按兵不动,我军就继续射,屠杀你们。你要是让步兵向前推进,那么我以步兵为砧板,你中军背后的我军重骑兵为刀斧,粉碎你的步兵,那时即使你能率领轻骑兵逃走,你的5万步兵却已经覆没了,你败局已定,喜祸乐乱的罗马将士们,一定会像你杀害伽利埃努斯一样,割断你的喉管。传令:步行弓箭手前进,向敌人射击。让勇敢的骑兵们继续追击,把敌人的骑兵赶得远远地,只要他们不干扰哀家摧毁奥勒良的步兵就够了。

 随着女皇的一声令下,帕尔米拉步兵整体前压,进入射程后张弓搭箭,向罗马※※的步兵倾泻箭雨,罗马步兵们纷纷举起盾牌,即便如此仍不断有人中箭倒地。那些装甲单薄、只有血气之勇的中东新兵们,伤亡更加惨重,与坚韧的罗马步兵不同,许多即使没被射中要害的,也满地打滚,痛苦的哀号之声不绝于耳。心如铁石的奥勒良皇帝对步兵遭到的远程打击,似乎视而不见,他冷酷的眼神,紧盯着渐行渐远的敌我骑兵。我看见了,帕尔米拉的骑兵们,你们贪功心切,复仇心急,追击的太猛了。我看见了,你们的队形乱了,身体疲劳了,你们盔歪甲斜带朗袍松、辙乱旗靡;啊,是不是脚下的沙土太软了?有的马马失前蹄,扑倒在地,有的骑兵坐不住马鞍桥(当时没有马镫),翻身坠马。好了,机会到了,朕等的就是这个时刻。传令骑兵小伙子们,掉转马头,沾上去,与敌人面对面肉搏,只要重骑兵失去了速度,没了冲击力,肉搏起来,你们的优势并不明显。

嗯,双方的骑兵都完全失去速度,纠缠在一起开始了近身肉搏,他们用长矛、直剑甚至匕首互相攻击,战马们也在用尖利的牙齿、粗壮的后肢互相啃咬和蹬踹,令人怀疑它们是否真的是食草动物。朕的骑兵小伙子们是好样的,虽然甲弱盾小,却仗着体力充沛,肉搏中没有吃亏。机会来了。传令:全体步兵向后转,前后夹击帕军骑兵。

一直忍受着帕军箭雨的罗军步兵,立即行动起来。根本没有铠甲的巴勒斯坦步兵,跑的最快、冲得最猛。这些壮高大汉高举钉头大棒,嘴里咕哝着旁人听不懂声音,不知是在咒骂敌人,还是给自己鼓劲,抑或是什么让自己刀枪不入的神秘咒语。一直在与罗马、萨拉逊轻骑肉搏的帕尔米拉骑兵们,在烈日下奋力挥动长矛和短剑,早已气喘吁吁、汗流浃背,完全是靠信念和毅力与敌人做死亡之舞。许多战马突然看到屁股后面,一群胡须纠结、满身油渍、如狼似虎的彪形大汉从背后嚎叫着冲上来,纷纷失去控制,要么受惊乱跑,要么完全失去斗志,前腿跪地将骑士掀下马来。饶是帕军骑兵铠甲坚固,也抵挡不住这些壮汉的硕大钉锤。这些打扮如赫勒克勒斯,力大如参孙(Samson,《圣经 旧约士师记》中的大力士)的莽汉,用大棒卷起漫天血雨,大棒落处,听到是头碎骨断的闷响,大棒抬起,带起人马身上的肉块、脑浆和体液。腹背受敌的帕军骑兵瞬间崩溃,并迅速被罗军的冲击波淹没,转瞬之间,一股股刺人毛孔的腥臭和恶臭,就随着沙漠中的热风,钻进了每个活人的鼻孔。

远处观敌瞭阵的芝诺比娅女皇和奥勒良皇帝,也许没有意识到,这是3世纪世界上最大的一场骑兵会战。但是女皇的感官已经明白无误的告诉她,自己的骑兵覆没了,催人呕吐的血腥味让她的五官扭曲,心如刀绞。强忍着呕吐的她意识到,没有了骑兵就意味着败局已定。果然,罗军步兵再次向后转、整体前压,向帕※※央阵地推进。罗军骑兵则向两翼张开,对帕军侧后迂回。下面发生的就是例行公事了。本来肉搏能力就不如人的帕军步兵们,眼睁睁看着骑兵兄弟全军覆没,已经心胆俱裂,与罗军步兵一经接触,立刻全线动摇。罗军骑兵则利用这段时间,完成两翼起飞,并立即向内旋转,发起向心攻击。顷刻之间,帕军步兵全线崩溃,并四处逃窜,士兵们自相践踏,造成了比敌人刀矛马蹄更大的伤亡。即便如此,帕尔米拉的溃军也极少有人能逃离战场,罗马轻骑兵们的四条马腿,是送他们渡过阿卡伦河 (Acheron,希腊神话的冥河)的免费单程船票。短短几个小时内,整个战场成了屠场,7万帕尔米拉大军,伏尸疆场,肝脑涂地,几乎全军覆没。

又一次战败的女皇和宰达,这次没敢回埃美萨,他们抛下都城中积攒多年的财宝物资,率领亲随向东逃往故都帕尔米拉,企图依靠坚固的城防做最后一搏。获胜的奥勒良皇帝,倒也不急于追赶芝诺比娅,而是以战胜者的身份,以盛大的入城式,浩浩荡荡开进这个东方圣城。入城后,奥勒良派人接管女皇多年积攒下来的巨额财富,皇帝本人免冠徒跣,以最虔诚的心境,步入城中有数百年※※的太阳神庙。在这里他向太阳神献上巨额布施,并将自己登上皇位,和一系列辉煌胜利归功于太阳神的庇佑。除此之外,作为埃拉伽巴卢斯之后,第一个确信无疑的太阳神信徒皇帝,他下令在罗马兴建更为辉煌壮丽的太阳神庙。

大约就在这个时候,奥勒良决心做一番宗教改革。罗马传统的太阳神叫做索尔(Sol),现代英语中的【太阳的、阳历的】(solar)就是索尔的变形。与其对应的是月神露娜(Luna),英语中的【月亮的、阴历的】(lunar)是露娜的变形。希腊神话中的太阳神阿波罗传入罗马之后,导致索尔的地位日渐没落,不过土生的索尔并没有与外来且更加强势的阿波罗合并,一直保持着独立性。随着闪族的巴力/埃拉伽巴尔、雅利安人的密特拉,这两大太阳神逐渐传入罗马帝国,被遗忘的索尔又被翻了出来,索尔与巴力/埃拉伽巴尔、密特拉被罗马人合并,并赋予了一个新的称呼—【索尔-因维克多】(Sol Invictus),意为【不可战胜的太阳神】(unconquered sun),其中的Invictus == in + victus,in == 否定,victus == 战胜,是【胜利/victory】等词汇的祖先。简单地说,索尔-因维克多是以罗马土生的索尔为表,东方来的密特拉为实的一个神明,索尔-因维克多 == 巴力/埃拉伽巴尔 == 密特拉 ≠ 阿波罗,曾经盛极一时的阿波罗则日益被冷落。

除了皇帝本人崇拜太阳神之外,从更深层次来说,奥勒良的太阳神改革,可能是受到古埃及太阳神阿吞崇拜(Aten, Aton)、※※※、祆教等一神教的影响,萨珊皇帝沙普尔支持摩尼创建、传播摩尼教的启发,奥勒良打算以索尔为核心,为罗马帝国量身制作一个新宗教,并利用索尔这个罗马传统神明马甲,重建罗马※※※和帝国的光辉传统,进而压制※※※、祆教、摩尼教等纯外来宗教。与前任埃拉伽巴卢斯的激烈改革不同,他采用了循序渐进的方式,其举措主要有4条:
  
   1 大大提高索尔在帝国诸神体系中的位置,但并不高于朱庇特/宙斯。
   2 大修神庙,并将他从帕尔米拉帝国劫掠来的大量财宝布施给索尔神庙,让索尔神庙有足够的财力扩大影响,并吸引英才为太阳神服务。
   3 将元老院中的资深和精英人物,任命为索尔祭司,以此提高太阳神神职人员的社会地位。
   4 从274年开始,每4年为纪念索尔组织一次全国性运动会。其模式类似于奥运会,奥运会的初衷是用来纪念希腊主神宙斯的。
  
   参拜了太阳神、献上贡品并修葺神庙,没收了女皇府库中的财宝,并让将士们得到充分休整和分到足够战利品后,奥勒良率领盆盈钵满的罗马大军再次踏上征程,他们的目标是女皇的最后堡垒—号称坚不可摧的千年古城帕尔米拉。
  
  ***** 注:写到帕尔米拉骑兵覆没,我 *****
  

 ========================= 本章结束,谢谢观赏 =========================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39.848
主题: 13
帖子: 3265
注册: 2008年7月
============================== 继续更新 ==============================
  
  这位年过半百的皇帝选择了后者,究其原因,除了要在不多的有生之年,恢复帝国旧疆的个人雄心壮志之外,笔者总结出三个原因:
  
  1 财政。帕尔米拉帝国征服了罗马帝国的全部东方领地,完全封死了东方商路,东方的丝绸、香料、宝石等商品不仅要由萨珊帝国过一手,还要被帕尔米拉雁过拔毛,※※的损失不说,定价权也在帕尔米拉手中,罗马帝国的财政因此濒于崩溃。
  2 粮食。罗马帝国有两大农业区,西北方的高卢,东南方的埃及。高卢帝国独立,使罗马失去了高卢农业区,另一个面包篮子埃及,又被帕尔米拉征服,罗马帝国陷入粮荒,随之而来的是粮价飞涨,进而带动整体 CPI 上涨,恶性通货膨胀让民生日益窘迫。高卢帝国屡次与日耳曼人、罗马帝国征战,高卢农业区遭到巨大破坏,即使消灭高卢帝国,恢复高卢的农业生产也需要时间,而埃及遭受的兵燹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尽快收复埃及才是解决粮荒的正道。
  3 宗教。经过数百年的宗教传播与融合,埃拉伽巴尔/巴力/密特拉逐渐融合为统一的太阳神密特拉。作为太阳神女祭司的儿子,奥勒良是个狂热的密特拉信徒,帕尔米拉新都埃美萨是他心目中的圣地,窃据圣地的帕尔米拉帝国,自然是他的头号敌人。
  
  271年底,乘着剿灭巴尔干半岛上的日耳曼人的余威,奥勒良率军经拜占庭渡过黑海海峡,正式拉开了东征的序幕。
  ========================= 本章结束,谢谢观赏 =========================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39.848
主题: 13
帖子: 3265
注册: 2008年7月
第2季 沙漠新娘 第8章 太阳之子
  
   在帕尔米拉帝国的急剧扩张的一两年间,在位的罗马皇帝是克劳狄二世(Claudius II),由于他曾在奈苏斯战役大破哥特人,所以也被称作【克劳狄-哥特库斯】(Claudius Gothicus),意为【克劳狄,对哥特人的胜利者】。268年底,他与战友奥勒良(Lucius Domitius Aurelianus, 通称Aurelian)、赫拉克良(Heraclianus)等人,合谋杀害了伽利埃卢斯皇帝,随后被将士们拥立为帝,270年1月,他死于瘟疫,总共在位一年多一点。虽然在位时间短暂,可他是罗马帝国※※上颇有作为的一位皇帝。他用一连串的胜利,击退了阿勒曼尼人(Alamanni)的入侵,夺回了高卢帝国治下的西班牙和高卢(法国)南部,为彻底消灭这个割据政权打下了基础。
  
  克劳狄二世有两个弟弟,一个叫奎提卢斯 (Quintillus),在他死后继承了皇位。另一个叫做【奎普斯】(Crispus),奎普斯有个女儿叫【克劳迪娅】(Claudia),其夫婿叫【欧卓皮乌斯】(Eutropius),这两口子有个儿子叫【康斯坦丁乌斯】(Constantius),康斯坦丁乌斯是戴克里先【四帝并立】时代的四个皇帝之一,他的儿子更有名,就是以《米兰敕令》、修建君士坦丁堡而闻名的【君士坦丁※※】(Constantine the Great)。

 奎提卢斯接哥哥克劳狄的班,登上帝位的时候,已经50岁了,虽然年纪一大把,可他的军功和人望都远不如亡兄。他原以为哥哥的嫡系※※会拥戴他,不幸的是不仅东方的芝诺比娅不承认他的合法性,罗马军队也同样不喜欢他。270年夏季,奎提卢斯遇弑,克劳狄二世的爱将奥勒良登上帝位。

214年(或215),奥勒良出生在巴尔干半岛的一个下层家庭中,他的父亲是一个愚鲁而贫穷(stupidity and low estate)的农民,他的母亲【推罗的卡丽葵特斯】(Callicrates of Tyre)却不同凡人,她是当地的太阳神女祭司。她的出生地推罗(Tyre)是腓尼基(黎巴嫩)古城,也译作【提尔】,是迦太基女王黛朵(Dido)的故乡。再考虑到推罗与太阳神埃拉伽巴尔的老巢埃美萨很近,210年代又是有埃美萨血统的塞维鲁王朝统治时期,太阳神密特拉崇拜也逐渐向罗马帝国传播,这位【推罗的卡丽葵特斯】应该是太阳神埃拉伽巴尔/巴力/密特拉女祭司。
  
   史书上没有记载为何这位高贵的女祭司,要嫁给一个又蠢又穷的农民(难道又是一只吃老公的母螳螂)。无论如何,他们的儿子确实不同凡响。奥勒良出生时,他家后院中长出有着玫瑰芬芳、金色花蕊的紫色无名花卉。他出生后,一只老鹰把襁褓中的奥勒良叼走,将其放在附近太阳神殿的火祭坛上,本来应该有火的祭坛偏偏此时火熄灭了,等等一大堆祥瑞。

奥勒良从小就力大无穷,天生是当兵的料,所以他十几岁时便投身军旅生涯,并迅速以勇猛善战步步高升。他曾在与来自东欧草原的萨尔马特人 (Sarmatians)的战争中,一天之内手刃48个敌人,并以300人的兵力在数日内击毙9050个萨尔马特人。希腊神话中有个著名的部族—亚马孙人 (Amazon),部族成员都是女性,为了便于射箭,她们割掉右侧乳房,【Amazon】的本意就是【没有乳房】(A=没有 mazon=乳房)。据说萨尔马特人就是亚马孙人的原型,以善于骑射著称。奥勒良对萨尔马特人的辉煌胜利,让他获得了骑兵专家的美誉。在美因茨 (Mainz德国美因茨)附近的一次对法兰克人的战役中,他率领一小队骑兵,一举击杀700法兰克人、俘获300人,并将所有战俘卖为奴隶,为此军营中流传起一首歌谣:
  
  一千法兰克人呀,一千萨马尔特
  Franks, Sarmatians by the thousand,
  我们杀光一千又一千
  once and once again weve slain.
  我们现在要杀一千波斯人
  Now we seek a thousand Persians
  
  到伽利埃卢斯执政晚期,他已经是皇帝陛下的骑兵司令了。克劳狄在位时,他更成了军界第二号人物,帝国的全部骑兵都由他指挥,鉴于那时的骑兵相当于后世的机械化※※,他的军职有点像装甲兵总监古德里安。克劳狄死后他递补为帝国头号资深名将,众望所归的取代奎提卢斯当上了皇帝。

奥勒良的军纪非常严明,严禁官兵不经允许的劫掠平民和互相※※,他告诉自己的军纪官:【如果你想活命,就管好士兵们的手。不要让士兵偷窃平民或其他士兵的家禽、绵羊、葡萄、谷物、油、盐、柴火,大家要满足于自己的军饷和津贴(暗喻不许军官克扣军饷),让他们利用战利品发财而不是靠劫掠地方致富】(if you wish to remain alive, restrain the hands of your soldiers. None shall steal anothers fowl or touch his sheep. None shall carry off grapes, or thresh out grain, or exact oil, salt, or firewood, and each shall be content with his own allowance. Let them get their living from the booty taken for the enemy and not from the tears of the provincials.)由于军纪好,他又总能带领部下打胜仗,所以他的※※以军容整齐、器械完备、纪律严明著称。
  
  另一方面奥勒良非常残忍。当他还是个军官时,他手下有一个士兵与平民的妻子通奸,被苦主捉奸在床。奥勒良下令将两颗大树的强行拉弯,树梢分别捆在士兵的两条腿上,之后一声令下放开两棵树,绷直的大树瞬间将这个倒霉蛋撕成两半。这件事之后,全军上下无不震恐。他的做法和风格,在骄兵悍将横行的罗马军界,绝对是个异类。将士们对他又敬又畏,畏远多于敬。
  
  奥勒良接手的罗马帝国,虽然经过克劳狄二世的修补,依然像一条千疮百孔的破船,随时都可能沉没。东面是蒸蒸日上的帕尔米拉帝国,西面是仍然具有一定实力的高卢帝国,北面则是纠缠不休的日耳曼人。经过短暂的权衡,皇帝的矛头首先指向北方的日耳曼人,270年底,他相继大破汪达尔人(Vandals)、萨尔马特人、朱同人(Juthungi)、马考曼人(Marcomanni),将他们赶出意大利,为了表彰他的卓越功勋,元老院送给他勋号【日耳曼尼库斯 马克西穆斯】(Germanicus Maximus),意为【对日耳曼人的胜利者,大获全胜】。次年他又粉碎了阿勒曼尼人对意大利的入侵,并彻底剿灭了多瑙河以南的哥特人,杀其酋长 Cannabas。至此多瑙河以南的巴尔干半岛全部肃清,为此奥勒良又获得了勋号【哥特库斯 马克西穆斯】(Gothicus Maximus),意为【对哥特人的胜利者,大获全胜】。为了减轻边防压力,他主动缩短战线,放弃多瑙河以北的、图拉真皇帝设置的达西亚省(罗马尼亚)。

肃清巴尔干之后,奥勒良的触角就可以越过黑海海峡,与帕尔米拉帝国治下的安纳托利亚发生接触了。帕尔米拉帝国与奥勒良皇帝的罗马帝国,关系十分微妙。虽然芝诺比娅和儿子巴巴拉图斯皇帝拒绝承认奎提卢斯,但是对威名远播的奥勒良却是另一番态度。奥勒良即位后,芝诺比娅治下的亚历山大城,发行了一款很有趣的银币,两个币面分别是奥勒良和巴巴拉图斯的头像,这表明芝诺比娅承认奥勒良是罗马帝国合法皇帝,同时巴巴拉图斯是奥勒良的共治皇帝,按这个逻辑,帕尔米拉帝国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帝国,而是罗马帝国的一部分。问题在于巴巴拉图斯的皇帝/奥古斯都头衔,并不是罗马元老院授予的,而是他自封的。
  
  对于巴巴拉图斯的做法,奥勒良可以做一个选择题
  1 承认巴巴拉图斯的皇帝头衔,继续与他维持一国两帝的假象,大家井水不犯河水,转而去打距离较近、势力日衰的高卢帝国。
  2 以巴巴拉图斯擅自称帝为名,宣布对方是伪帝僭主,公然撕破脸皮,发兵讨伐对方。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39.848
主题: 13
帖子: 3265
注册: 2008年7月
============================== 继续更新 ==============================
  
  她肤色微黑,黑色双眸炯炯有神,她神采庄严犹如女神,又美艳不可方物。她的牙齿洁白如珍珠满口,嗓音清澈又有男人的般威严。
  Her face was dark and of a swarthy hue, her eyes were black and powerful beyond the usual wont, her spirit divinely great, and her beauty incredible. So white were her teeth that many thought that she had pearls in place of teeth. Her voice was clear and like that of a man.

她行事严峻,如有必要,甚至有些残酷。当她认为应当宽恕时,又不吝惜帝王的仁慈。她慷慨却又慎重,绝不像普通女人那样看重财宝等身外之物。
   Her sternness, when necessity demanded, was that of a tyrant, her clemency, when her sense of right called for it, that of a good emperor. Generous with prudence, she conserved her treasures beyond the wont of women.
  
  她出行乘坐马车,极少乘坐女式香车,但更多的时候骑马。据说在行军时,她经常与步兵一同步行3到4英里。她酷爱狩猎,对此有着西班牙人般的热情。
  She made use of a carriage, and rarely of a womans coach, but more often she rode a horse; it is said, moreover, that frequently she walked with her foot-soldiers for three or four miles. She hunted with the eagerness of a Spaniard.
  
  虽然在其他方面禁欲,她却经常同将军们一起饮宴,目的是和他们搞好关系。她的酒量极佳,即使善饮的波斯人、亚美尼亚人都不是她的对手。宴会上她使用的酒器为黄金和宝石制成,其中不乏埃及艳后的御用之物。
  She often drank with her generals, though at other times she refrained, and she drank, too, with the Persians and the Armenians, but only for the purpose of getting the better of them. At her banquets she used vessels of gold and jewels, and she even used those that had been Cleopatras.

============================== 继续更新 ==============================
  
  她身边的仆人,多数是年老的宦官,极少有侍女。她让她的儿子说拉丁语,事实上她们母子也说希腊语,但次数很少且并不流利。
  As servants she had eunuchs of advanced age and but very few maidens. She ordered her sons to talk Latin, so that, in fact, they spoke Greek but rarely and with difficulty.
  
  她自己的拉丁语很不好,可她不怕露怯,时常会说些拉丁语。另一方面,她的埃及语说得很好。
  She herself was not wholly conversant with the Latin tongue, but nevertheless, mastering her timidity she would speak it; Egyptian, on the other hand, she spoke very well.
  
  她熟读亚历山大城和东方的※※,甚至为此编写了一个提纲,在罗马史领域,她阅读希腊文版本。
  In the history of Alexandria and the Orient she was so well versed that she even composed an epitome, so it is said; Roman history, however, she read in Greek.
  

========================= 本章结束,谢谢观赏 =========================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39.848
主题: 13
帖子: 3265
注册: 2008年7月
============================== 继续更新 ==============================
      
  第2季 沙漠新娘 第7章 入埃及记
  
  埃及行省是罗马帝国最重要的省份之一,以农业发达著称,是帝国最重要的农产品产地,号称【罗马的面包篮子】,其首府亚历山大为亚历山大※※所建,是仅次于首都罗马的帝国第二大城市。另一方面,随着亚洲被芝诺比娅控制,罗马唯一能控制的与东方的商路,是奈伯特王国灭亡后就日益衰落的【地中海—>埃及— >红海—>印度洋】一线。对于克劳狄皇帝来说,亚洲领土相继被萨珊、日耳曼人蹂躏,所过残破、民生凋敝,丢给固然芝诺比娅固然可惜,可还不至于过于心痛。埃及则是帝国必保的土地,一旦失去埃及,不仅帝国将陷入粮荒,而且通往东方的商路将完全被芝诺比娅堵死,钱粮两荒的罗马帝国就真要亡国了。幸好当时的埃及总督(dux,本意为领导“leader”)是普罗布斯(Probus),一位威名远播的名将,手下有数万精兵,虽然亚洲为芝诺比娅所有,导致他孤悬海外,可普罗布斯一直向罗马克劳狄皇帝效忠,堪称海外孤忠。
  
  为了征服埃及,芝诺比娅调来了帐下头号名将,【帕尔米拉大将军】(commander of Palmyra)宰达(Septimius Zabdas)。所谓【瞌睡有人送枕头】,就在太后厉兵秣马之际,一位名叫【提马根涅斯】(Aurelius Timagenes)的埃及亚历山大人(可能是个商人)主动前来投效,这位埃及版张松愿意充当向导,为帕尔米拉大军征服埃及贡献力量。
  
  对于帕尔米拉人的异动,普罗布斯并非没有防范,他集结了5万大军部署在帕军南下的必经之路上。在普罗布斯看来帕军虽精锐,但人数不多,何况芝诺比娅名义上还是帝国的臣民,面对他的大军,会有所顾忌而知难而退,他本人则奉克劳狄的圣旨率领埃及舰队,围剿还在东地中海零星活动的日耳曼海盗。269年,宰达以极快的速度召集了一支包括帕尔米拉人、叙利亚人、各色蛮族雇佣兵在内的7万大军,并迅速从博斯拉西进,将5万埃及军队打得大败亏输,一举占领整个埃及。以为大局已定的芝诺比娅,只留下5千人驻守亚历山大等地,将宰达和主力军队撤回。

显然芝诺比娅小看了普罗布斯,这位在海上漂泊的将军,听说老窝被端了没有率舰队逃走,而是迎难而上率领舰队和※※※※※回到亚历山大,视帕尔米拉人为入侵者的市民也趁机发动暴乱。城中的几千帕尔米拉守军见势不妙,不战而退拱手让出城市。随后普罗布斯迅速收拢此前被击溃的军队,又广撒钱财招募※※※贝督因人、努比亚黑人做雇佣军,很快就势力复振。芝诺比娅不甘心失败,以宰达为主将、提马根涅斯为副将,率领大军返回埃及与普罗布斯决战。两位名将的首战,以主场作战的普罗布斯获胜而告终,但宰达主力未损,为了缩短战线他向南退却,一副【不动如山】的架势。普罗布斯见对手不好对付,便构思了一个大胆的计划,要将宰达和他的大军一网打尽,他的目标是巴比伦堡。

尼罗河三角洲是世界上最大的三角洲之一,面积约2.4万平方公里。埃及首府亚历山大在三角洲西北角,三角洲内水网密布,不适合大军行动,所以穿越三角洲最好的路线,是从亚历山大向东南,在三角洲根部渡过尼罗河,然后折向东北。早在罗马帝国入主埃及前,在三角洲根部、尼罗河东岸、现代埃及首都开罗以北,就建起了一座重要城堡,名为【巴比伦堡】(Babylon)。从名字看,巴比伦堡可能是由第一波斯帝国第二代皇帝,热衷埃及文化而且死在埃及的冈比西斯,驱使巴比伦人修建的。巴比伦堡北面,则是连接红海和尼罗河的【法老运河】(Canal of the Pharaohs,也叫托勒密运河、图拉真运河),它连接红海—尼罗河—地中海,其地位相当于现代的苏伊士运河。罗马征服埃及后,由于巴比伦堡的战略位置过于重要,它成为第十三“盖米那”军团(Legion XIII Gemina)的驻地。普罗布斯的计划是率领轻骑兵,绕过宰达的大军,抢先占领巴比伦堡或周围地区,截断宰达通往叙利亚的退路和粮道,让敌人匹马无归。

心动不如行动,普罗布斯抛下步兵主力,只带上轻装※※※骑兵和骆驼骑兵,人衔枚马裹蹄迅速南行,绕过宰达的帕军,渡过尼罗河夺回防御松懈的巴比伦堡。随后普罗布斯留下少量人马驻守巴比伦堡,自己和大部人马驻扎在巴比伦堡附近的山里,与巴比伦堡形成掎角之势,一举截断了帕军的归路和粮道。消息传到帕军大营,一时间帕军大惧,军心浮动。如果换了旁人,帕军可能不战自溃了,可惜普罗布斯的对手宰达是名满中东的名将,短暂慌乱之后宰达很快就镇定下来,他与提马根涅斯拟定了应对之策,由宰达率领主力装作很慌乱的样子,大张旗鼓向巴比伦堡正面推进,吸引普罗布斯的注意力。熟悉埃及地理的提马根涅斯,则率领2千最精锐的帕尔米拉重骑兵,悄悄渡过尼罗河,人不知鬼不觉的绕到普罗布斯的扎营的山后,乘其不备出其不意,以雷霆万钧之势,一举粉碎了普罗布斯的军队,普罗布斯本人被生俘,不久后自杀。
  
  巴比伦堡战役,是帕尔米拉帝国※※上最辉煌的战役。此战之后,埃及的罗马势力被一扫而空,埃及不复为罗马帝国所有。《奥古斯塔史》记载,没有法老已经 300年的埃及人,齐声尊奉芝诺比娅为克里奥帕特拉(Cleopatra)。一直以埃及艳后克里奥帕特拉七世的后人自命的芝诺比娅,终于恢复了祖先的旧疆,建立起一个地跨亚非两洲的※※国,这也是※※※人建立的第一个※※国,此时的她是激动得内牛满面,还是得意的放声大笑,我们这些后人只能按自己的想象来揣度和猜测了。征服埃及的消息迅速传遍了整个罗马帝国东部,安纳托利亚的众多城市,传檄而定、望风归降,截止270年初,罗马帝国的全部亚洲土地、非洲领地东部的埃及全部、利比亚东部,全部被芝诺比娅的石榴裙覆盖,帕尔米拉帝国达到极盛。

 相比于对芝诺比娅作壁上观、几乎毫发无损的萨珊帝国(虽然失去了尼西比斯),罗马可就亏大了,继西部最重要的农产区高卢(法国)独立后,又失去仅有的面包篮子埃及、东方商路完全被芝诺比娅控制,罗马帝国马上陷入财政拮据、粮食紧缺的窘境,随之而来的是粮价高企。粮价是物价的根本,粮价上涨带来整体CPI 高扬,除了人命越来越不值钱,好像一切都在涨价。似乎朱庇特大神都在跟罗马帝国过不去,一场大瘟疫横扫帝国西部,在位刚刚一年出头的克劳狄二世皇帝也成了瘟疫的牺牲品,270年1月份,克劳狄二世病逝,他是自211年塞普提米乌斯-塞维鲁病死在约克城以来,第一位勉强可以算善终的罗马皇帝(不算死因不明的瓦勒良)。接替克劳狄二世皇位的,是他50岁的弟弟【奎提卢斯】 (Marcus Aurelius Claudius Quintillus,约220 – 270–270)。别看奎提卢斯年纪不小了,可他的战功和人望都远不如其兄,一场习惯性的皇位争夺战一触即发。所以270年的上半年,也许是3世纪罗马最濒于崩溃的时期。
  
  看到罗马帝国衰到这份上,芝诺比娅认为终于到了称孤道寡的时候。年仅4岁的东方皇帝巴巴拉图斯,拒绝承认奎提卢斯的合法性,给自己加上了【执政官,罗马人的※※,太尉】(consul, dux Romanorum, imperator)头衔。不久后,巴巴拉图斯按照罗马帝国的习惯,给自己加上了一长串头衔,并刻在石碑上:

【太尉 凯撒 卢西乌斯 尤里乌斯 奥雷利乌斯 塞普提米乌斯 巴巴拉图斯 雅典娜多鲁斯,波斯库斯 马克西穆斯 马克西穆斯,※※※库斯马克西穆斯,阿狄亚贝尼库丝 马克西穆斯,虔诚的,幸福的,无敌的,奥古斯都】(Imperator Caesar Lucius Julius Aurelius Septimius Vaballathus Athenodorus, Persicus Maximus, Arabicus Maximus, Adiabenicus Maximus, the Devout, the Fortunate, the Unconquered, Augustus)
  
   这个头衔大致可以分为5部分:
   1、Imperator,即中世纪的【皇帝】(imperor),本意为【帝国最高统帅】,也可以理解为【太尉】、【天下兵马大元帅】;
  2、Caesar,表示他继承了凯撒将军的遗志和美德;
  3、他的本名,即【Lucius Julius Aurelius Septimius Vaballathus Athenodorus】,名字的前面几部分前文都讲述,只有【Athenodorus】比较新鲜,细看一下就知道它是雅典娜女神(Athena)的变形;
  4、勋号,表明他在位期间针对异民族取得的功绩,每打败一个民族就增加一个字,这里是【Persicus Maximus, Arabicus Maximus, Adiabenicus Maximus】,说明他曾经先后打败过波斯人、※※※人和阿狄亚贝尼人,其中“Persicus”后面再加上【Maximus】,是表明他击败波斯人的战役极其辉煌。【Maximus】的现代英语变形是【maximum】或【max】,意为最大的;所以【Persicus Maximus】意译是【对波斯人的胜利者,大获全胜】,其他两个勋号的意思相似。
  5、Augustus,音译为【奥古斯都】,意译就是皇帝,这是罗马皇帝的正式称呼。原意为“崇高的、伟大的、尊严的”,也可以理解为“帝国第一公民”;
  
   另一块石碑上的头衔是【Lucius Julius Aurelius Septimius Vaballathus Athenodorus, King, Consul, Imperator, dux of the Romans】,该头衔尾部是巴巴拉图斯的具体职务,包括国王(King),执政官(Consul),太尉(Imperator),罗马人的※※(dux == ※※ leader)。这些职务加上前文的5部分头衔,组成典型的罗马皇帝头衔,换句话说,巴巴拉图斯确信无疑的称帝了。

============================== 继续更新 ==============================
  
  以宰贝、宰达领衔的帝国的文武大臣,在帕尔米拉为芝诺比娅和先帝奥登纳图斯,建起两座巨大的石像,石像的基座上有帝后的煊赫头衔。先帝的头衔为:【王中王,东方全境的恢复者】(King of Kings and Restitutor of all Orient);皇太后的头衔为【最卓越的最虔诚的皇后】(most illustrious and pious queen)。
  
   到了271年,芝诺比娅终于没忍住皇帝瘾,在埃及首府亚历山大铸造的银币上,她公然给自己戴上了女皇头衔—【奥古斯塔】(Augusta),即【奥古斯都】的阴性形式,至此我们可以把这位皇太后改称为女皇了,她和帕尔米拉帝国的权势和荣耀达到了顶峰。

伟大的女皇从来不吝惜手中的财富,花费大笔金钱美化故都帕尔米拉和新都埃美萨,为军队购置最好的武器、盔甲和马匹。她对于功臣、宿将们也一向挥金如土,她的身边从不缺乏从世界各地重金罗致来的艺人、学者、诗人。这些人则投桃报李,为女皇撰写诗篇和颂歌。他们用诗情画意的语言,为女皇绘制了这样一幅肖像画:
  
  ***** 注:最头痛这种大段的人物描写了,翻译的不好,欢迎纠错或给出更好的翻译 *****
  
  芝诺比娅是禁欲典范,她与丈夫同房的唯一目的是孕育后代。每次她与丈夫同房后都要禁欲,直到月经来时验看是否有身,如果没有身孕,她才给老公再次同房的机会。
  Such was her continence, it is said, that she would not know even her own husband save for the purpose of conception. For when once she lain with him, she would refrain until the time of menstruation to see if she were pregnant; if not, she would again grant him an opportunity of begetting children.
  
  她讲究排场,在公共场合,她受到波斯式的的崇拜和罗马式的前呼后拥,她佩戴头盔,腰系有紫色镶边、下沿悬挂宝石的腰带,腰带※※镶嵌有名为cochlis(产自※※※的巨大宝石)的珠宝。与多数女人不同,她不佩戴贵妇们常用的胸针,并习惯于赤裸双臂(可能是为了便于使用武器)。
  She lived in regal pomp. It was rather in the manner of the Persians that she received worship and in the manner of a Roman emperor that she came forth to public assemblies, wearing a helmet and girt with a purple fillet, which had gems hanging from the lower edge, while its centre was fastened with the jewel called cochlis, used instead of the brooch worn by women, and her arms were frequently bare.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39.848
主题: 13
帖子: 3265
注册: 2008年7月
============================== 继续更新 ==============================
  
   对于奥登纳图斯与芝诺比亚,罗马史家一贯不吝惜赞誉之词,《奥古斯塔史》(Historia Augusta)对他们有如下描写:
  
   毫无疑问,他与他的妻子芝诺比亚,不仅将帝国的东方恢复到了往昔状态,还征服了世界的每个角落。
   For of a surety he, with his wife Zenobia, would have restored not only the East, which he had already brought back to its ancient condition, but also all parts of the whole world everywhere,
  
  正如绝大多数作家指出的那样,除却在战争中卓越表现,他在狩猎中表现出的英勇与冷酷更加令人印象深刻。从早年开始,他就在狩猎中承担了一个男人的责任,深入森林和山峦之中,忍受着酷热、豪雨和各种艰辛。他挥汗如雨,英勇猎杀森林中的狮子、花豹与巨熊,正是这些艰辛与困难让狩猎的成功更加令人陶醉。
  Since he was fierce in warfare and, as most writers relate, ever famous for his memorable hunts; for from his earliest years he expended his sweat, as is the duty of a man, in taking lions and panthers and bears and other beasts of the forest, and always lived in the woods and the mountains, enduring heat and rain and all other hardships which pleasures of hunting entail.
  
  经过狩猎磨砺的他,能忍受烈日和沙尘的煎熬,与波斯人激烈鏖战;虽然有些难以令人接受,仍有许多人认为,他的妻子芝诺比亚比他的丈夫更加勇敢无畏,是东方最高贵的女性。Cornelius Capitolinus甚至认为,芝诺比亚是世上最美丽的女人。
  Hardened by these, he was able to bear the sun and the dust in the wars with the Persians; and his wife, too, was inured to hardship and in the opinon of many was held to be more brave than her husband, being, indeed, the noblest of all the women of the East, and, as Cornelius Capitolinus declares, the most beautiful.

 ============================== 继续更新 ==============================
  
  267年,事业如日中天的奥登纳图斯,接到了哥特人、斯基泰人(Scythians,也译作“西徐亚人”,南俄草原上的游牧民的统称)从海路入侵卡帕多西亚的消息。对于这位东方皇帝来说,这既是向罗马朝廷表现忠心和能力的舞台,更是趁机吞并安纳托利亚的天赐良机。就在奥登纳图斯整装出发前,一位贵族的生日宴会上,他与长子希律,被他的堂弟麦尼奥( Maeonius)刺杀,而刺客麦尼奥则迅速被卫兵们杀死。

对于麦尼奥刺杀堂兄的动机,《奥古斯塔史》记载道,麦尼奥曾经期待自己能继承帕尔米拉的王位,希律的诞生和茁壮成长,让他失去了即位的可能,所以他对奥登纳图斯和希律充满了怨恨。另一方面,皇后芝诺比亚刚刚在1年前生下了自己的儿子【巴巴拉图斯】(Vaballathus),这样非其亲生的皇长子希律就成了她的眼中钉肉中刺,于是芝诺比亚怂恿麦尼奥刺杀了奥登纳图斯和希律。
  
  爱德华-吉本(Edward Gibbon)的《罗马帝国衰亡史》(The History of the Decline and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对此则是另一番记载:麦尼奥是奥登纳图斯的侄子而不是堂弟。奥登纳图斯最喜爱的娱乐是狩猎,而狩猎活动恰好是他的死因,或是他致死的条件。他的侄子麦尼奥公然在他之前投掷标枪;而尽管对他这种错误行为提出指责,麦尼奥却再次坚持不改。作为一国君主,也作为一项运动的参加者,奥登纳图斯被激怒了,他派人牵走了麦尼奥的马匹(这在帕尔米拉人中被视为一种侮辱),并将这个冒失的青年关了一段时间禁闭。这一冒犯行为很快便被奥登纳图斯遗忘,但那次惩罚却结下了冤仇;麦尼奥邀了几个大胆的同伙,在一次盛大的宴会上把奥登纳图斯和希律杀害了。
  
   无论哪一种说法是真相,其结果是确信无疑的,年方一岁的皇次子【巴巴拉图斯】(Vaballathus)即位为帕尔米拉皇帝,他的27岁母亲芝诺比亚临朝称制,代行儿子的皇权,成了事实上的东方女皇。
  ========================== 本章结束,谢谢观赏 ==========================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39.848
主题: 13
帖子: 3265
注册: 2008年7月
============================== 继续更新 ==============================
  
  芝诺比亚的母系同样非常高贵,据说是迦太基女王【黛朵】(Dido)的后人。根据荷马史诗《伊利亚特》(Illiad)和维吉尔史诗《埃涅伊德》(Aeneid)的记载,黛朵本是腓尼基城市推罗(Tyre,也译作“提尔”,黎巴嫩境内)的王后,她的小叔子害死了她的老公,还想娶黛朵。黛朵不从,又没有像哈姆雷特这样的剽悍儿子,便利用腓尼基人扬名世界的航海技术,和亲随们一道乘船出海去了北非,建立起迦太基城(Carthage)并在此定居。这边黛朵刚刚忙完建设迦太基,那边特洛伊战争也打完了,城破后背着老父出逃的特洛伊英雄【埃涅阿斯】(Aeneas),乘船到了迦太基,与黛朵发生了一段恋情。埃涅阿斯不愿留在迦太基做上门女婿,选择了北上去意大利开创天地,他的后人经过繁衍生息形成了罗马人。数百年后残酷的布匿战争,就是在这对老情人,埃涅阿斯和黛朵的后人们之间进行的。

相比于更接近传说人物的黛朵,芝诺比亚的母系,更像埃及托勒密王朝(Ptolemaic Dyansty)的后人,埃及艳后克里奥帕塔拉七世(Cleopatra VII)的亲属。因为芝诺比亚熟读埃及※※,偏爱埃及文化和语言文字,她发迹之后将埃及首府亚历山大称为【我祖先的城市】(my ancestral city)。
  
  从这份长长的家谱,我们可以看出,芝诺比亚的血统比他的老公奥登纳图斯更加高贵。兼有腓尼基/迦太基的黛朵、托勒密埃及艳后、埃美萨太阳神祭司这三重血统,并通过埃美萨血统,与罗马帝国塞维鲁王朝搭上了亲戚。她的政治地位也不比奥登纳图斯低多少,因为她是【阿慕拉齐】部落女酋长。这桩强强联合的联姻,无疑大大加强了帕尔米拉及其王室的权势和地位。

============================== 继续更新 ==============================
  
  由于帕尔米拉本身重要的地缘地位,以及新郎新娘的高贵血统,罗马帝国的达官显贵、在罗马、萨珊之间从事各种合法、非法买卖的豪商大盗,都纷纷携带厚礼参加这场盛大婚礼。正在东方巡边的罗马瓦勒良皇帝,也可能送来了新婚祝福。
  
  婚后不久,奥登纳图斯国王就发现,自己的这位少女王后,绝非普通的纤弱贵族女性可比。高贵而坚毅芝诺比亚,很快就与雄心勃勃的丈夫,珠联璧合、相得益彰,令陷入困境的帕尔米拉,迅速迸发出璀璨光芒和巨大能量。
  
  ========================== 本章结束,谢谢观赏 ==========================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39.848
主题: 13
帖子: 3265
注册: 2008年7月
========================= 继续更新 =========================
  
  第2季 沙漠新娘 第4章 彼何人斯,若此之艳 彼何若此
  
   美丽的新任王后芝诺比亚生于240年(《剑桥古代史第10卷》做241),是个生、长于帕尔米拉的※※※人。与他的老公一样,她的名字也兼具罗马和※※※特征。她的※※※名字是【阿尔-楂芭 本特阿慕尔 本 扎里布 本 哈桑 本 阿丁那 本 阿尔-萨米达】(al-Zabba bint Amr bin al-Zarib bin Hassan bin Adhinat bin al-Samida)。前文说过【本】(bin)相当于【xxx的儿子】(son of ),这个【本特】(bint)就意为【xxx的女儿】,所以从她的※※※名字能清晰得知她的祖宗名字。
  
   【萨米达】(Samida)是芝诺比亚的6世祖,这名字可能是【Sami】的变形,意为【提升、崇高、最高】(elevated, sublime, supreme)。
  
   【阿丁那】(Adhinah)是芝诺比亚的高祖父,这名字是【Adina】的变形,意为【苗条的、纤细的】(slender, delicate)。《圣经 旧约 历代志上 11:42》中流便支派(Reubenite)的【亚第拿】就是这名字。
  
   【哈桑】(Hassan) 是芝诺比亚的曾祖父,【哈桑】也写作【Hasan】,是至今依然极为常见的※※※名字,意为【美化、装饰、美化者】(to be beautiful, to be good, beautifier) ,穆圣的长外孙就是这名字。
  
   【扎里布】(Zarib)是芝诺比亚的祖父,这名字可能是【Zahra】的变形,原意是【灿烂的、光明的】(brilliant, bright)。

【阿慕尔】(Amr)是芝诺比亚的父亲,这名字是个常见的※※※名字,也是【乌玛尔】(Umar)、【奥马尔】(Omar)的变形,原意为【长生、长寿】(to live a long time)。《圣经 旧约创世纪36:11》中有【阿抹】(Omar),他是以扫(Esau)的孙子。※※※※※上最著名的【阿慕尔】,大概是【阿慕尔-伊本-阿绥】(Amr ibn al-Aas,553–664,中译名来自《※※※通史》),他是※※※帝国早期,与【※※之剑】【哈立德-伊本-韦立德】齐名的两大名将之一,埃及的征服者。

========================= 继续更新 =========================
  
  相比于只留下名字的祖先,芝诺比亚的父亲【阿慕尔】的事迹就很多了。他是最早定居、建设帕尔米拉城的四个※※※部落之一 —【阿慕拉齐】('Amlaqi)部落的酋长。帕尔米拉城留下的石刻记载说,阿慕尔的希腊名字是【安条克】( Antiochus),与塞琉古帝国的多位皇帝同名。另有史料记载,阿慕尔与埃美萨的太阳神祭司家族出自同一父系,这样他就与罗马塞维鲁王朝的皇帝们沾上了转折亲。

虽然【阿慕拉齐】部落已经是帕尔米拉市民,却一直保留着游牧传统,每年他们都在夏季和冬季草场之间来往迁徙。笔者猜测,【阿慕拉齐】人把城里的房地产出租给外来的打工仔和商户了,自己则继续在城外从事游牧生活,这样既维持了尚武好斗的本性,又不耽误赚钱。【阿慕拉齐】部落与帕尔米拉南方,原籍也门的【台努赫部落联盟】(Tanukh confederation)是世仇,芝诺比亚还是孩子时,阿慕尔在与【台努赫人】的战斗中战死,于是芝诺比亚继承了其父的酋长位置,年纪轻轻的就已经成了帕尔米拉最有权势的人之一。

========================= 继续更新 =========================
  
  【阿尔-楂芭】(al-Zabba)是芝诺比亚的※※※本名,来自她的同名母亲,所以芝诺比亚签署文件时,在公文上的签名是【Bat-Zabbai】,意为【Zabbai的女儿】。【阿尔-楂芭】本身的来源有两种说法:
  
  1 【阿尔-楂芭】是芝诺比亚母亲的绰号,意为【长发美女】(the one with long lovely hair)。
  
  2 【阿尔-楂芭】(al-Zabba)是【Zaynab】的变形,后者是※※※语中一种沙漠中芳香花卉的名字。穆圣的妻子【Zaynab bint Khuzayma】、他们的女儿【Zaynab bint Muhammad】都叫这名字。但是另有解释说,这种花卉是以芝诺比亚的名字命名的,而不是相反。

========================= 继续更新 =========================
  
   芝诺比亚的的罗马名字是【艾尤莉亚-奥勒莉亚-芝诺比亚】(Iulia Aurelia Zenobia),由首名/名、次名/姓、尾名/第三名,三部分组成。

首名【艾尤莉亚】(Iulia)是【尤莉亚】(Julia)的变形,【Julia】则是【尤里安】(Julian)、【尤里乌斯】(Julius)的阴性变形,【尤里乌斯】(Julius)则是罗马神话中最高神祗【朱庇特】(Jupiter,即希腊神话中的宙斯)的转写。罗马帝国※※上最著名的【尤里乌斯】,莫过于第一位真正的罗马皇帝【盖乌斯-尤里乌斯-凯撒】(Gaius Julius Caesar),西方语言中的七月(如英语中的July),便是罗马奥古斯都皇帝(Augustus)为纪念凯撒※※,以其姓/次名【尤里乌斯】(Julius)命名的。

【奥勒莉亚】(Aurelia)是【奥雷利乌斯】 (Aurelius,也译作“奥勒留”)的阴性变形,【奥雷利乌斯】 (Aurelius)则是罗马金币【奥雷乌斯】 (aureus)的变形。【奥雷乌斯】 (aureus)本意是【黄金的,镀金的】(golden, gilded),后来成为罗马金币的名字,前文《第一季 浩浩汤汤 2.4 三皇会战》中,提到※※※人菲利普向沙普尔缴纳50万第纳尔赎金,顺便谈了一下罗马币制,这罗马金币就是【奥雷乌斯】。罗马帝国※※上最著名的【奥雷利乌斯】是父子俩,即【安东尼王朝】五贤帝之一的【马尔库斯-奥雷利乌斯-安东尼】(Marcus Aurelius Antoninus 121-161-180)和末代皇帝、电影《角斗士》中的大反派【卢西乌斯-奥雷利乌斯-康茂德】(Lucius Aurelius Commodus 161-180-192)。也正因这两位【奥雷利乌斯】皇帝的存在,所以史家一般认为,芝诺比亚的祖先在这两位皇帝在位时,即161-192年之间,获得了罗马公民权。
  
  芝诺比亚出嫁之后,采用了老公的罗马姓氏【赛普提米乌斯】(Septimius)的阴性形式【赛普提米亚】(Septimia),因此芝诺比亚有时被称为【赛普提米亚-芝诺比亚】(Septimia Zenobia)。
  
  【芝诺比亚】(Zenobia),是【芝诺】(Zeno)和【βιος /bios】组成。【芝诺】是希腊神话最高神—天父【宙斯】(Zeus)的变形,以【芝诺悖论】(Zeno's paradoxes)闻名的古代哲学家【埃利亚的芝诺】(Zeno of Elea)便以此命名。【βιος /bios】是希腊文,原意为【生命】(life),这个词作为词根衍生出很多词汇,如【生物学】(biology)、【传记】(biography)。【Zeno】和【βιος /bios】组合在一起,意思是【life of Zeus】,意思是【宙斯的生命】(我这翻译没有神韵,欢迎读者给出更好译法)。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39.848
主题: 13
帖子: 3265
注册: 2008年7月
==================== 继续更新 ====================
    
  第2季 沙漠新娘 番外篇 金紫螳螂—塞维鲁王朝与叙利亚
  
   罗马帝国最后一个像样的王朝塞维鲁王朝(Severan dynasty 193-235),与叙利亚的关系非常密切,特别是对于埃美萨和帕尔米拉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对此做一个简单梳理。
  
   塞维鲁王朝的创建人,是【卢西乌斯-赛普提米乌斯-塞维鲁】(Lucius Septimius Severus 145-193-211)。他于145年4月11日生于非洲的Leptis Magna,今利比亚境内。160年代,他开始了仕宦生涯,并步步高升。
  
  175年塞维鲁娶了第一位妻子Paccia Marciana,186年Paccia Marciana去世,《奥古斯塔史》(Historia Augusta)说这个女人生下了两个女儿,但是此后没有关于她们俩的记载,所以很可能Paccia Marciana并无生育,或者有生育但孩子夭折了。这时塞维鲁刚过40岁,已经事业有成,俗话说中年男人三大喜事【升官发财死老婆】,塞维鲁都赶上了。当时有传闻说,一位叙利亚埃美萨女人有皇后命,胸怀大志的塞维鲁马上想尽办法要迎娶她。这个女人是埃美萨Sampsigeramus家族成员,名叫【尤莉亚-当娜】(Julia Domna 170-217)。
  
  埃美萨在罗马征服前,是个信仰太阳神埃拉巴加尔(Elagabal, El-Gabal)的小王国,由※※※人Sampsigeramus家族担任世袭祭司和国王,实施政教合一的统治。Elagabal有【bal】后缀,其实就是闪族广泛信仰的【巴力】(Baal, Bel, Ba’al)。公元前1世纪中期,伟大的庞培(Pompey the Great)征服了塞琉古帝国及其周边各独立半独立小国,但保留了Sampsigeramus家族对埃美萨的统治。到了公元后,这个家族的政治权利逐渐被罗马帝国剥夺,世袭祭司地位则继续保留。作为一个古老、高贵又具备足够神秘感的家族,Sampsigeramus家族在帝国东部,享有崇高地位,这个家族的女儿自然是紧俏物资,非常抢手。
  
  这时的大祭司【盖乌斯-尤里乌斯-巴西安努斯】没有儿子,只有两位千金,长女【尤莉亚-梅萨】(Julia Maesa, 7 May ca. 165 AD–ca. 3 August 224)已经嫁给了埃美萨贵族【盖乌斯-尤里乌斯-阿维图斯】(Gaius Julius Avitus),只有次女【尤莉亚-当娜】尚待字闺中。大祭司对前途无量的塞维鲁十分看好,同意了后者的求婚。187年夏季塞维鲁和当娜结婚。这一年塞维鲁43岁,当娜年方17岁,标准的老牛啃嫩草。次年,即188年4月4日,当娜生下长子【卢西乌斯-赛普提米乌斯-巴西安努斯】(Lucius Septimius Bassianus),这孩子的首名、次名与父亲相同,尾名与外公相同,他的绰号更为有名,即【卡拉卡拉】(Caracalla),这个绰号来自他成年后特别喜欢穿着的高卢式斗篷。189年3月7日,当娜生下次子【帕卜留斯-赛普提米乌斯-格塔】(Publius Septimius Geta)。
  
  193年塞维鲁称帝并参加皇位争夺战,当娜果然成了皇后。197年塞维鲁芟除群雄一统罗马帝国,同年他入侵安息帝国,占领并洗劫其首都泰西封,达到了军事生涯的顶峰。当娜受过良好教育,是个典型的大家闺秀,更是丈夫的好助手,内能持家教子,外能与丈夫出生入死,运筹帷幄。到了塞维鲁晚年,她已经掌握了帝国实权。
  
  198年,塞维鲁册封10岁的长子卡拉卡拉为帝,与自己共治。209年,他又册封20岁的次子格塔为皇帝,形成了父子3 帝共治局面。211年初,塞维鲁在不列颠的Eboracum(英国约克)去世,临终前给两个皇帝儿子留下遗言:【吾儿当修睦相处、使军士富裕,余者不足问】(Be harmonious, enrich the soldiers, and scorn all other men)。
  
  塞维鲁死后,卡拉卡拉与弟弟格塔共治,实权掌握在太后当娜手中。这哥俩是塞维鲁王朝※※上第一位(对)有叙利亚血统的皇帝,可他俩之间一直不睦,经常当着太后的面争执,直到两人都怕对方谋杀自己而互不见面。211年12月19日,太后安排两人见面和解,可就在这次见面会上,哥哥谋杀了亲弟弟,从此卡拉卡拉成了帝国唯一的皇帝。
  
   217年,卡拉卡拉欲重复父皇的辉煌,亲率大军征讨安息帝国,大军一路畅通无阻,如入无人之境。但很不幸,4月8日行军到卡莱附近时,卡拉卡拉一时内急,跑到路边小解,被一位叫Julius Martialis的军官杀害,终年29岁。随后卡拉卡拉的禁卫军队长,努米底亚人马克里努斯(Macrinus,也译作马克林),趁乱当上皇帝并撤军,让这次远征无疾而终。得到卡拉卡拉遇弑的消息,留守后方、夫子俱亡、万念俱灰的当娜太后自杀。马克里努斯生于今阿尔及利亚,很可能是个黑人,与大多数靠军功起家的皇帝不同,他是文官出身,所以从即位之日起,他的统治就危机四伏。

前面说过塞维鲁的妻子尤莉亚-当娜,她是家里的小女儿,父亲是世袭太阳神祭司【盖乌斯-尤里乌斯-巴西安努斯】(Gaius Julius Bassianus)。她的大姐【尤莉亚-梅萨】(Julia Maesa),在尤莉亚-当娜嫁给塞维鲁之前,就已经嫁给了埃美萨贵族【盖乌斯-尤里乌斯-阿维图斯】(Gaius Julius Avitus)。由于【盖乌斯-尤里乌斯-巴西安努斯】无子,所以这位塞维鲁皇帝的连襟(在我家乡,这种关系叫“一担挑”或“担挑”)继承了岳父的首名、次名和大祭司的职位。
  
  【盖乌斯-尤里乌斯-阿维图斯】和【尤莉亚-梅萨】也没有儿子,生了俩女儿,也就是卡拉卡拉皇帝两位表姐。
  
  长女【尤莉亚-索亚篾斯-巴西安娜】(Julia Soaemias Bassiana 180 - March 11, 222),老公是【马切鲁斯】(Sextus Varius Marcellus),她的长子是【瓦鲁斯-阿维图斯-巴西安努斯】(Varius Avitus Bassianus )。【盖乌斯-尤里乌斯-阿维图斯】死后,太阳神大祭司职位,由他的外孙【瓦鲁斯-阿维图斯-巴西安努斯】继承。
  
  次女【尤莉亚-阿维塔-马梅亚】(Julia Avita Mamaea 14 or 29 August after 180–235),老公是【马奇安努斯】(Marcus Julius Gessius Marcianus),她生下一子【亚历山大】(Marcus Julius Gessius Bassianus Alexianus, 1 October 208 –222- 18 March 235)。
  
   这母女三人的老公,都很短命且生卒年、人生经历不详,似乎在生下孩子后就挂了。大概这个家族的女人过于富贵、命太硬,仿佛是生吃老公的母螳螂,没有皇帝命的男人做她们的老公,贡献了男人精华之后就立马踏上黄泉路,找哈迪斯报道去了。

==================== 继续更新 ====================
  
  虽然塞维鲁已经绝后,可他的这位大姨子【尤莉亚-梅萨】(Julia Maesa),绝非等闲之辈,她上蹿下跳,从事反马克里努斯皇帝的颠覆活动,声称她的长外孙、卡拉卡拉的表外甥【瓦鲁斯-阿维图斯-巴西安努斯】,其实是卡拉卡拉的私生子。经过一番※※,仅仅在位一年的马克里努斯皇帝被推翻、灭族,【瓦鲁斯-阿维图斯-巴西安努斯】登上皇位。如果你在罗马帝国皇帝名单里找不到此君,那一点不奇怪,作为太阳神埃拉伽巴尔的祭司,他的绰号埃拉伽巴卢斯(Elagabalus 203 –218- March 11, 222)更为著名。他是罗马帝国※※上,第一位真正身兼祭司身份的皇帝。
  
  埃拉伽巴卢斯大概是罗马※※上最荒淫无耻的皇帝,这位14岁的少年以同性恋著称,不仅公然与马车夫【结婚】,还经常光着身子在大街上揽客当鸭子(只接带男宾)。如果说同性恋还算私生活的话,他的宗教改革触怒了几乎所有罗马人。作为太阳神埃拉伽巴尔的祭司兼狂热信徒,他强行推广太阳神崇拜,将太阳神的地位提高到天父朱庇特(Jupiter, 即宙斯)之上。看他的表现,我想他的真正偶像,或许是古埃及法老【阿赫那吞】(Akhenaten 1351–1334)。由于这位年轻皇帝忙于宗教事务和接客,帝国的实权掌握在其母【巴西安娜】太后手中。可惜埃拉伽巴尔的权力根基远不如阿赫那吞那么稳固,他的所作所为激起了军、官、民的一致反感和痛恨,222年,他和他的母亲【尤莉亚-索亚篾斯-巴西安娜】双双被禁卫军杀害。
  
  埃拉伽巴卢斯死后,他的表弟亚历山大被禁卫军推上宝座,史称【亚历山大-塞维鲁】。亚历山大即位年龄与表哥埃拉伽巴尔一样,都是14岁,帝国的实权也一如既往掌握在太后手中,只不过太后变成了前任太后的妹妹【马梅亚】。塞维鲁王朝的皇帝们似乎都与波斯人有仇,除了忙于教改的埃拉伽巴尔,都要发动东征。 231/232年,亚历山大与如影随形的【马梅亚】太后一道,发动了对萨珊帝国的战争并大败而归。235年,亚历山大和【马梅亚】在日耳曼前线被杀,色雷斯人马克西明即位,塞维鲁王朝灭亡,罗马帝国进入【三世纪危机】时期。自211年卡拉卡拉皇帝以来,叙利亚人或具有叙利亚血统者,及其精力充沛的母亲们,对罗马帝国24年的统治也随之结束。
  
  ==================== 本篇结束,谢谢观赏 ====================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39.848
主题: 13
帖子: 3265
注册: 2008年7月
==================== 继续更新 ====================
  
  第2季 沙漠新娘 第3章 化国为家
  
  奥登纳图斯(Odaenathus)是个※※※人,※※※文名字是【伍宰伊奈】(Udhaynah,中译名来自《※※※通史》)大约生于220年。他的全名是【卢西乌斯-赛普提米乌斯-奥登纳图斯 本 希律 本 巴巴拉图斯 本 纳斯尔】(Lucius Septimius Odaenathus bin Herod bin Vaballathus bin Nasor),这是个兼具※※※、罗马风格的名字。【卢西乌斯-赛普提米乌斯-奥登纳图斯】(Lucius Septimius Odaenathus)是他的罗马风格本名,后面则是※※※风格名字。【本】(bin)是个连词,相当于【xx的儿子】(son of ),【希律】(Herod)是他的父亲名字,【巴巴拉图斯】(Vaballathus)是其祖父名字,【纳斯尔】(Nasor)是其曾祖名字。
  
  由于缺乏史料,奥登纳图斯祖先的事迹,已经渺不可考,可他长长的名字却在不经意间,透露了很多有价值的信息。他的曾祖【纳斯尔】(Nasor)是至今仍然很常见的※※※男性名字,也写做【Nasir】,在※※※语意为【帮助者】(helper),最著名的转写是【纳赛尔】(Nasser),也就是近 1000年来※※※世界头号政治家【迦玛尔-阿卜杜尔-纳赛尔】(Gamal Abdel Nasser)。从名字看,大致生于160年的纳斯尔,应该是个纯种※※※人,甚至是个贝督因人,他或他的祖先在沙漠中游牧,帕尔米拉建城之后成为该城的早期市民。

==================== 继续更新 ====================
  
  奥登纳图斯祖父的名字【巴巴拉图斯】(Vaballathus),是※※※名字【瓦赫卜-阿拉特】(Wahb Allat)的希腊文写法,意为【阿拉特的礼物】;【阿拉特】则是希腊神话中最著名女神【雅典娜】(Athena)的※※※文写法,所以【巴巴拉图斯】完整意思是【雅典娜的礼物】(Gift of Athena),这是个十分希腊化的名字。由此可见,奥登纳图斯的祖父已经由纯种※※※人向有很高文化水平的希腊人转化,至少可以确定【巴巴拉图斯】是个定居的城里人,甚至可以反推,【巴巴拉图斯】的母亲,即【纳斯尔】的妻子是个希腊人,或希腊化民族的成员。

==================== 继续更新 ====================
  
  相比于更早的祖先,有关奥登纳图斯的父亲【希律】(Herod)的史料更为丰富。希律大约生于公元200年,他的本名叫【卢西乌斯-赛普提米乌斯-希律】(Lucius Septimius Herod),是个典型的罗马人名字,分为三部分。
  
  【卢西乌斯】(Lucius)是首名(Praenomen, given name),【Lucius】在《圣经》中译作【路求】,是拉丁文【光】(Lux, ‘light’)的变形,引申为【光明、照耀】(brightness, to shine),。
  
  【赛普提米乌斯】(Septimius)是姓、家名、次名(Nomen, gentilicium, second name),这个词汇是【第七、七】(Septimus)的变形,早期用这名字的人,往往是家中的老七,或生于七月等等。英文中的【九月】(September)也是【Septimus】的变形,本意是【第七月】,即罗马早期历法的第七个月。后来罗马历法改革,增加了一月 (January)、二月(February),原来的各个月份都往后推两个月,七月变成九月,八月(October,变形如八进制octal)变十月,九月(November)变十一月,十月(December,变形如十进制 decimal)变成十二月。罗马帝国※※上最著名的姓【赛普提米乌斯】的人,莫过于塞维鲁王朝(193-235)创始人【卢西乌斯-赛普提米乌斯-塞维鲁】(Lucius Septimius Severus 193-211),他的首名、次名与【卢西乌斯-赛普提米乌斯-希律】相同,所以史家普遍认为后者在塞维鲁王朝获得了罗马公民权。

==================== 继续更新 ====================
  
  【希律】(Herod)是名、尾名(Cognomen, third name),【Cognomen】最初相当于绰号(nickname),用来区分重名过多的家族成员的。对于熟读《圣经》的人来说,【希律】实在不能再熟悉了。耶稣※※活动的时代和地区,正处于罗马藩属国希律王朝(Herodian Dynasty)治下。希律家族是以东人(Idumean),公元前2世纪以东人皈依了犹太教,并逐步融入犹太人。公元前一世纪中期,经过安提帕特 (Antipater)、大希律 (Herod the Great)父子两代的经营,希律家族在犹地亚(Judea,以色列王国故地)建立希律王朝。大希律非常残暴,《圣经 新约马太福音》记载,【东方三博士】来犹地亚朝拜即将诞生的耶稣,大希律【差人将伯利恒城里,并四境所有的男孩,照着他向博士仔细查问的时候,凡两岁以里的,都杀尽了】。耶稣受难时的犹地亚国王,是大希律的儿子【希律-安提帕】(Herod Antipas),他的妻子是上文提到的※※※奈伯特王国的公主。从名字看,我们的这位希律很可能有以东、犹太血统,至少也与犹太人有密切的经济、文化联系。

==================== 继续更新 ====================
  
  费了这么多唾沫,解读了奥登纳图斯的父、祖、曾祖的名字,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清晰的脉络,这个家族由一家默默无闻的※※※人,相继与希腊人、犹太人、罗马人结交、通婚,经济、文化、政治地位稳步提高。到了塞维鲁王朝时代,这个家族已经完成了罗马化,获得、使用了塞维鲁皇帝的首名、次名,大约在220年代,希律当上了罗马元老和帕尔米拉市长(senator and chief of Tadmor),成了罗马帝国的高级权贵。
  
  231年亚历山大-塞维鲁对帕尔米拉的访问,令【沙漠新娘】蓬荜生辉,市长大人希律不惜重金,净水泼街黄土垫道,隆重接待皇帝陛下。年方十岁、聪明伶俐的市长公子奥登纳图斯,肯定受到年轻皇帝的亲切接见,这一面之缘,奠定了奥登纳图斯与帝国最高层的融洽关系。
  
  之后的20年,萨珊帝国强势崛起,与罗马帝国恶战数合,罗马一方不断丧师失地、节节败退,东方军事形势的不断恶化,让享受了300多年太平岁月,【戴白之人,不识干戈】的帕尔米拉成了边防要地,特别是240年,同为绿洲城邦的哈特拉的陷落和毁灭,更让帕尔米拉人真切感受到什么叫【兔死狐悲物伤其类】。

==================== 继续更新 ====================
  
  显然,帕尔米拉原有的适应商业发展的共和制政体,已经不能适应严峻的边防态势,就像罗马※※※演变成帝国一样,帕尔米拉的政体,也在240-250年代发生了巨变。在帕尔米拉经营四代,树大根深又能和皇室能说上话的奥登纳图斯,上有天子信任,下有万民拥戴,最迟在251年10月当上了【达莫/帕尔米拉国王】(ras Tadmor, ‘exarchos of the Palmyrenes’),从此【帕尔米拉自由市】或【帕尔米拉※※※】,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帕尔米拉王国】(Kingdom of Palmyra, Palmyrene Kingdom)。
  
  既然当了王,就得摆足派头按规矩来,奥登纳图斯依照罗马帝国父子双皇共治的惯例,册封嫡长子希律(Herod)为帕尔米拉国王。戴上王冠的奥登纳图斯并不见得真正开心,东边的萨珊帝国蒸蒸日上、皇帝沙普尔一世精力充沛、极为好斗,西面的宗主国罗马深陷【三世纪危机】,经济萧条、※※频仍,根本无暇东顾,他的小王国成了两大国之间擦脚垫,一旦萨珊大军西进,饶是帕尔米拉城高池深,恐怕也低档不住沙普尔的雷霆一击。
  
  果不其然,仅仅两年后的253年,瓦勒良派出的6万大军,在幼发拉底河畔的巴巴利索全军覆没。三年之后的 256年,帕尔米拉东面的坚固要塞丢拉(Dura-Europos),被萨珊皇帝沙普尔攻克,这位精力充沛的王中王旋即西进,横扫叙利亚和安纳托利亚,【侵掠如火】如入无人之境,攻陷并洗劫了安条克、凯萨利亚在内的众多名城大邑。显然沙普尔没把帕尔米拉和她的国王放在眼里,根本当她是空气。即便如此,国王陛下仍然又惊又恐不敢怠慢,他命令城外的百姓全部进城,烧毁城外所有房屋店铺,关闭城门、拉起吊桥、全城※※、严查间谍,恐怖肃杀的气氛弥漫全城,【沙普尔】的名字能止小儿夜啼。

==================== 继续更新 ====================
  
  幸好沙普尔来的快,去得也快,很快就带着劫掠来的人口、财宝撤军了。奥登纳图斯深知自己处境险恶,曾经的前线城市哈特拉、丢拉都已经被萨珊人攻陷、平毁,下次萨珊人再来的话,帕尔米拉必然首当其冲。既然帕尔米拉已经是自己的私产,奥登纳图斯的第一要务是让城市和子民生存下去,即使世受罗马浩荡皇恩,他也不愿意为罗马帝国火中取栗,做下一个哈特拉或丢拉。于是他派使者携带他的亲笔信和萨珊帝国所没有的特色礼品,去泰西封见王中王沙普尔

==================== 继续更新 ====================
  
  高傲的王中王沙普尔读罢来信,随手将国王的亲笔信撕成碎片,对使者说:【奥登纳图斯以为自己是什么东西,也配给主人写信吗?若想朕轻饶也行,让他亲自来负荆请罪。不然,朕将亲提六师荡平帕尔米拉】(Who is he, and how has he dared to write to his master ? if then he wants to obtain lighter punishment, let him prostrate himself again with his hands in chains. Otherwise, let him know that I shall destroy him and his land),说完命令手下将国王的礼物通通扔进底格里斯河。
  
  奥登纳图斯绝非软弱无能之辈,使者的回报,反而激起了他的雄心壮志。原想在东西方之间骑墙的国王,彻底抛弃幻想,坚定的站在罗马一边。为了应付未来的战争,他积极招兵买马,整顿城防,筑墙积粮,招揽人才。就在奥登纳图斯忙的团团转时,他的原配夫人亡故了,留下8岁的长子希律(Herod)。作为一国之君的奥登纳图斯,他的婚姻生活绝非个人私事,想当个单身贵族是不可能的,形形色色的媒人、说客迅速踏平了王宫门槛。258年,38岁的国王陛下梅开二度,迎娶了年方二九的花样丽人—芝诺比亚(Zenobia)。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回复主题: ZT——[西事纪闻]飞腾的火焰 萨珊波斯四百年(超长慎入)
功能受限
游客无回复权限,请登录后再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