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中华博物馆探宝第一期:从陕北到岭南,八大博物馆巡礼,国宝荟萃 ★★★ [主题管理员:情枭的黎明]
正序浏览
主题图片汇总
主题内检索
浏览:177404 回帖:2500
游客没有回帖权限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第五组 纺织与髹漆
  二里头文化时期,平纹绢与斜纹织物均有发现。商代丝织品中,出现了菱形纹的回纹绮、大孔罗,表明当时已有了配备提花装置的织机。
  髹漆工艺运用较多。商代后期,这项工艺中还加入蚌片、绿松石、龟甲片等细小饰物的镶嵌。西周时期,漆器数量明显增加,使用范围扩大,出现了雕花漆器与漆木、青铜复合器。

165
从左至右:漆器残片(商,河北出土)、玉人(商,妇好墓出土)、沾有平纹绢残迹的青铜片(商后期,1953年河南安阳大司空出土)、沾有织痕的青铜觚(商)、纺织轮(商,河南郑州、辉县、安阳与山东济南出土),玉蚕(商后期)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164
玉兔、玉牛、玉兽、玉蚕(从左至右)

西周早期 1955年-1957年陕西长安张家坡出土

玉兔佩(左一)

西周 1957年陕西省西安市张家坡出土 长3.2厘米、宽1.5厘米、高1.5厘米

ZT
    玉质碧绿色,圆雕。玉兔四肢弯曲呈蹲伏状,双圆眼向外凸起,长角向后伏,形状如磨菇形,角下有双耳,嘴大张,口部琢一圆孔直通到尾部,孔两面钻成,孔径达0.6厘米。背部起脊,短尾,臀部肥硕,刻出四肢及爪部轮廓,身体只刻出两道区分肢体肌肉的弧线纹。玉质光润。
    玉雕兔最早见于商代,殷墟妇好墓就出土过玉兔。周代雕刻的玉兔有立体圆雕,也有片雕,形状有站立式,也有卧伏式等。周代玉工能抓住兔的基本特征,准确雕刻出兔的形态,具有立体感,没有过多的纹饰雕刻,给人一种朴实粗犷的艺术美感。周代早期玉兔,多光素无纹,雕琢精细,造型生动,十分可爱。该玉兔头顶长角,很别致,是周代动物玉雕中的精品。

本单元夏商周玉器到此结束,欣赏更多请参见:
陕西出土的古代玉器-夏商周篇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163
鸟纹玉饰(左)、玉鸟(中,右上)、玉蝉(右下)

西周早期 1956年陕西长安张家坡出土

陕西长安张家坡的玉器出土被列为新中国玉器考古60项重大发现之一,参见下面:

延伸阅读:
新中国玉器考古60项重大发现 本帖最后由 情枭的黎明 于 2012-10-28 21:57 编辑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162
玉龙(左上中)、龙形玉刻刀(左下)、玉鱼(右上中)、鱼形玉刻刀(右下)

西周早期 1957年陕西长安张家坡出土

ZT
       新石器时代晚期以来的红山文化与良渚文化,已有以大量玉器贴身殓葬的现象,显见当时人们已相信玉质本身所具备的超自然力量。
    鱼是人们最早关注的动物之一,在新石器彩陶上即有鱼纹图案。佩鱼之风始于商代,玉雕中有片状鱼,多为平直状,有些口部带孔,尾端有长榫,似刻刀,可能是随身携带的工具。西周时期,大型墓有在棺椁的帷幕上悬挂玉鱼的葬习,多的可达数十件。
周代玉鱼多呈弯形,少数玉鱼还雕刻鱼鳞,形象更为生动。
    玉鱼因出土位置的不同,有佩饰及殓葬等功能。商代玉鱼多置于口中作为口晗及腰胸间作为佩饰。西周时期玉鱼出现了手握、头饰、背枕、下肢两股间(佩饰)、瞑目缀玉等不同的用途。西周的墓葬中出土的玉鱼,一部分是佩饰,另一部分是明器。佩饰多较精致,明器则质地差,刀法简陋。
    西周时期墓葬内片状鱼形器多散见于各处,说明了当时人们相信鱼具有某种象征意涵。随着西周中晚期礼制改革的成熟,在追求以量取胜的时代氛围下,葬鱼数目从先前的求有转向求多。以往单墓只出土数件到数十件,至西周晚期演变成必须拥有数百件的“鱼”方能获取对等的价值。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下面我们来看西周的玉器:

161
玉组佩

西周

ZT
       西周玉器的最大变化,表现在玉器品种上。新石器时期至商代盛行的工具型玉器,至此时已逐渐消失;西周的创新玉器较为突出,且数量多,造型独特,纹饰优美,有玉圭、束绢玉佩、玉覆面、玉组佩、人龙合体纹玉璜、人龙合体玉佩等。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玉组佩,其形式多由若干件玉佩和甚多不同质色的管、珠等成组串缀而成,亦会杂有玉龙、玉鱼、玉蚕等动物形玉饰,佩挂在胸前至腿足,走起路来有环佩叮当的感觉。玉组佩除了有很美的视觉听觉效果外,还起到节制步伐的作用,使得佩玉也要在礼制的框架内达到循规蹈矩、亦步亦趋的效果。
  从一般意义讲,凡由两件或两件以上玉器(件)组合成的玉佩,都可称之为“组佩”。中国最早组佩性饰品,当属距今约1.8万年前北京山顶洞人以石珠、骨珠、兽牙、海贝壳等经钻孔串连而成的佩饰。大汶口文化的玉石组佩发现较多,良渚文化组佩更为精致。到西周时期,较大型的组佩兴盛起来,从西周早期墓曲沃M6214中的以二璜配珠、蚕、鸟等组成的玉佩,到西周中期墓张家坡M58出土的以三璜间以多件珠管组成的玉佩,再到西周晚期,大型组玉佩达到高峰。如山西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出土的大型组佩饰,多达十几组。
  观其大型组玉佩的结构,可知它们的共性是:以玉璜为主体,间配以其它种小件玉饰。
  这组玉佩以璜为主体,有一定的道理。玉璜弯曲如彩虹,又如拱桥形,两端穿孔,或在上端中间部位也穿孔。拱桥形玉璜在组佩中可承受较大的重力;二或三穿孔,可保持组佩整体的均衡稳定。因此,玉璜的作用是成为组佩的“骨架”,起支撑作用,使数十件甚至上百件玉饰组成整体,在佩者行走时,通过璜的连锁保持它的平衡稳定。所以,璜、衡二字音相近,同在古音中阳部;以璜求衡,于理可通。《礼记经解》:“行步则有环佩之声”。在获得听觉审美效果的同时,贵族们还要保持“行步有佩玉之度”,佩者的步伐与组佩的摆动也要相和谐,以表现出佩者仪态与风度之美。
  由于玉的品质高洁、坚贞不渝,人们把它当作修身养志的道德象征。这在古书中有很多记载,比如:“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比德于玉焉”。玉,作为一种时尚,已经渗透到周代贵族生活的各个领域,上至天子,下至王公贵族,都以佩玉作为对君子风采的追求。
  但大型的结构繁复的组佩,不仅是作为修身立志的道德标准,而且是贵族们表示身份地位及权势的佩饰。从墓葬中所出土的组佩情况看,墓主人的身份地位越高者,其所佩组佩的结构越复杂,长度越长。西周组佩多从死者颈部开始往下佩系,下垂可至腹以下,组合巧妙,绚丽多彩,尽显华贵。  
  大型组佩所反映的是多样统一,形式有序,实质即是“礼”,也是一种秩序观念,如统治者用玉则根据其地位、官级、身份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尊卑有度,规范森严。从西周时起,周代用玉确已步入政治化、制度化和礼仪化的轨道。大型组佩即包括这方面的文化特色。另外,西周时的“礼”之本义还在于“和”。如《逸周书 度训解》:“众非和不聚,和非中不立,中非礼不慎,礼非乐不履。”组佩中众多饰件之间的有机结合,也是这种“和”、“中和”思想的体现。而组佩的内在美,是通过其结构中的对立统一的复杂性来体现的。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下面让我们来看国博妇好墓出土文物中的最后一件玉器、也是最重要的一件玉器。这件玉器就是一个跽坐(跪坐)的玉人,但这个玉人在参观的时候却非常容易遗漏,因为它既没有象前面介绍的阴阳玉人在独立展柜陈列,也没有和其它的妇好墓出土玉器排列在一起陈列,而是被国博另外放到了介绍商周纺织的展柜,而这个玉人又非常之小,表面看上去更是平平无奇,但殊不知,此件玉器却是一件不可不看更不可不细细钻研的玉器,因为有人认为,这件玉人形象代表的,就是妇好本人!

160
跽坐玉人

商后期 约公元前14~前11世纪 装饰品
1976年河南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
高7厘米

     跽坐玉人用黄褐色和田玉雕成,双手抚膝而坐,头梳长辫盘于顶,头戴圆箍形冠,冠前例卷成筒状。脸形长,细眉大眼,宽鼻小口,方形小耳,表情肃穆。身穿交领长袍,下缘长至足踝,衣袖窄长至腕,腰束宽带,腹前悬长条“蔽膝”(商代没有裤子,大都是腹前悬长布条。※※出现裤子的时间是在战国时期,但流行不广,魏晋南北朝才广泛流行)。两肩饰臣字眼的动物纹,右腿饰S形蛇纹,腰部近左侧佩一卷云状宽柄器(可能是一种武器),气度雍容,显然是一个上层奴隶主贵族的形象。和其他人像相比,此玉人确有特殊之处,妇好墓出土的人像中,仅此一件腰部佩一卷云状宽柄器,殷墟出土的人像资料中也是独一无二。专家猜测此人或许就是妇好本人的造像。
     同时出土的玉、石人物雕像和人头像共10余件。通过这些雕像可看出殷人服饰,一种为交领,窄口长袖,衣下缘至踝,腰束宽带,衣上有云纹。另一种为后领较高,长袖窄口,衣下缘至臀部,衣上有云纹。蔽厀多为长条形,有的中腰较窄,有的上窄下宽,都系于腹上,下缘垂至于膝。冠有圆箍状、圆箍前加一卷状饰,以及高冠或稍低的冠等多种形式。从中可以了解殷人的衣、冠和殷代不同阶层的人物形象。
    商代玉雕人像艺术品是最神秘的话题,单在妇好基就出土了赔件之多。这些玉人有的站立、有的群、有的穿着华丽、有的赤身露体。商之玉人从新石器时代玉人继承发展而来,早在距今60年前的大江口文化、大溪文化当中,各种玉人较为丰富。有的稚拙简朴、有的纹饰繁复、有追求写实、有的讲究变形,而且有男有女、有有侧,令人叹为观止。及至良渚文化玉球上林兽面纹的出现,把玉雕人像推向了一个高峰。雕人像归根结底是古传宗教信仰和当时现实生的写照。商代社会由于人间帝玉的出现而产生新的至上种崇拜,然后再由崇拜神折向崇拜人。个新的理念在玉雕人像上充分体现了出来,在崇拜之中透露出人崇拜的信息。
   纵观商代玉器的大量文献和众多高品位的玉器文物;我们惊叹在殷商的这数百年间,玉器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达到了自新石器时代以来的又一个高峰。玉雕技艺的高超和精湛,玉器造型的进一步精美与成熟,礼祭用玉的强化和丰富,人身和器物装饰用玉大范围的扩大,都是前代无法比拟的,特别是国家殿堂上的仪仗用玉和在社会生活领域的全新开发,无论是在实践上还是在理论上,对中华文化都有着无法估量的影响。
      殷商时代之所以能够取得卓越的玉雕艺术成就,有两个重要的原因;一是社会发展方面的因素。国家的垄断政治统治的需要为玉器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二是意识形态方面的因索。商代社会虽然,经从原始社会的荒原中走了过来,但社会生活还没有从野蛮恐怖中解放商代大批杀殉奴隶就是重要的例证。但另一人面,对鬼神的信仰毕竟有所松动理性的幼芽已欲萌发,那些的经被认为神圣不可亵读的玉开始了走向社会生活的步伐,这就如同为玉雕艺术打开一扇通向无限广阔前景的大门。  

延伸阅读:
殷墟妇好墓圆雕玉人柄形器的文献解读     扑朔迷离 商代妇好墓的主人到底是谁      马未都说妇好玉人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159
司(后)辛石牛

商王武丁时期
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
高14.5厘米,长25厘米,宽11.5厘米

    石牛采用白色大理石圆雕。牛呈跪卧状,双耳后抿,耳上有孔,细眉方目,额部阴刻菱形纹,鼻长且上卷,张口露齿,下颔阴刻“司(后)辛”二字。“辛”即是妇好死后的庙号。蹄呈方形,短尾下垂紧贴于臀部,身体满饰云纹,背脊与尾雕刻书状纹。
    石牛所饰纹样采用阴线刻画,即沿花纹直接刻入,玉雕工艺上称之为“勾”。这种技法在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凌家滩文化、良渚文化、龙山文化及二里头文化的玉石器雕琢中已大量使用,其中尤以良渚文化最为突出。与之相比,商代的阴线更为流畅,坚劲。
  牛与殷商之族很早就结下了不解之缘。传说商人的祖先王亥很早就掌握了“服牛”的畜牧技术,常用牛运货贸易,此部族逐渐强大,成为一方霸主。这件石牛是妇好墓出土玉石类动物雕刻中体积最大的一件,造型古朴规整,纹饰华美,器表磨制光润亮泽,刻工精致,有很高艺术价值。送此器物的应不是一般的人,而有可能是商王武丁。武丁送牛给妇好作随葬品,或许就是让妇好在另一个世界里观赏此物的同时,记着祖先对商人以及整个人类所做出的贡献。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158
青玉簋

商后期 约公元前14~前11世纪 盛食器
1976年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
高12.5厘米、口径20.5厘米、壁厚1-1.6厘米

ZT
     此簋为绿色,平口方唇,腹部微鼓,圈足略外撇。同出土的还有一件白玉簋,侈口圆唇,下腹微鼓,圈足直矮。主题纹饰为波动状的窗纹,上口配以论纹圈足处同样制以云纹和曰纹。簋腹有四组等距离会直方向的扉棱。器形光洁圆润,装饰线级明快简练。
  二件玉簋与琮、圭、璧、环、瑗、玦、盘等礼器共出175件,以璜为数最多,共73件,环次之,共24件。这与《考工记》中记载的玉礼器基本相符,除璋外,已基本齐全。“礼玉”专指璧、琮、圭、璋、璜、琥这6种玉器,也可称为“六瑞”。妇好墓出土玉礼器,对研究周代玉礼器的渊源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商代玉的品种有璧、琮、圭、璋、环、瑗、璜、玦、簋、盘储器。殷墟出土之有案可稽者约200多件。商之玉礼器归根结底乃新石器则代祖神玉器之传播和后续,其造型已成千年不变之定势,这一类玉器因其具有代表神灵的功用,形制不会轻易改变,唯有在纹饰方面有所发展和变化,但值得特别注意的是,在商代五礼器之中出现了两个新成员,这就是玉簋和玉盘,颇值得一书:
    玉簋:簋本为食器,相当于大碗,但绝非寻常之具。典章中对此有明确记载。《礼记·乐记》曰:簠簋俎豆,制度义章,礼之器也。《礼记·曾子间》曰“天子尝、啼、郊、北、社五祀之祭,因簋既陈......
         可知盘为朝廷之重大礼器,乃天于、王侯祭祀或宴飨之具。多为青铜制造,如西周时著名的利簋、班簋等。腹内皆铸有铭文记载了当时国家重大事件,足为传世之宝。根据史※※载,直往往成偶数出现。妇好墓中发掘的这两件玉簋出土时置于椿顶东西陈列,证实了这一礼数。

延伸阅读:
安阳商代妇好墓出土玉器欣赏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157
玉琥(左)
商 武丁时期 (前1300 - 前1046年)
1976年河南省安阳市妇好墓出土
高3.1厘米、长14厘米、宽1.9厘米

ZT
    玉质为深绿色,上有黄色沁,立体圆雕呈虎形,作伏卧状。方形头,头顶双角后伏,“臣”字形眼,张口露齿,背呈弧形,中部下凹,臀部隆起,四肢前屈,尾长下垂,尾尖上卷。器身饰卷云纹,尾饰竹节纹。
  玉琥在殷墟妇好墓※※出土8件,其中圆雕4件,片雕4件。《说文》:“琥,发兵瑞玉,为虎文。”古代文献把它与璧、琮、璜、圭、璋一起,列为“六瑞”之一。《周礼》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用玉与天地四方及鬼神沟通,使玉蒙上一层神秘色彩。此件玉琥造型生动,纹饰精美,既威严又活泼可爱,写实性强,器身上无孔,应为陈设器。
  商代玉雕动物形象艺术品先后出土近400件,单是殷墟妇好墓就有155件。全部品种大致分兽类、禽鸟类、两栖类、爬行类、昆虫类和鱼类,在商代玉器当中占有较大的比重。从总体上来看,商代玉雕动物具有三大特色:一是着力刻画结构和动态,把各种动物雕琢得准确优美。大从虎、牛、熊、象,小到螺丝、螳螂,无不造型逼真,让人一目了然。不管是马、鹿、兔、猴,还是狗、羊、兽头,或站立,或匍匐,或回首,形神动态都非常生动,显示了旺盛的生命力量,充分反映了商代工匠敏锐的艺术洞察力和艺术表现功力。二是讲究变形,对许多动物形态进行了归纳和夸张,将艺术特征表现得更加鲜明和突出。这一艺术特色在禽鸟类动物当中运用得几乎炉火纯青。三是装饰纹样独特,艺术风格协调。商代玉雕动物在造型上追求写实,但在动物体表的刻画上几无一例使用写实的表现手法,而是全部运用阴刻或阳纹雕琢纹样进行装饰,如云纹、鳞纹、旋纹、图纹等。纹样和造型相互协调,纹样和纹样又相互协调,艺术风格统一表现出独特的时代特征。非凡的才华、神奇的创意这是殷商琢玉巨匠留给后人的无穷财富。

玉马(右)
商 武丁时期 (前1300 - 前1046年)
1976年河南省安阳市妇好墓出土

ZT
       微有沁蚀。扁平体,作一马行走状,俯首,“臣”字形眼,张口,竖耳,琢出颈部鬃毛,足肢粗短,长尾下垂,尾末磨成斜刃,马耳后穿一孔,可穿系。这种玉马在商代十分少见,也是玉器中最早的马形象。 本帖最后由 情枭的黎明 于 2012-10-28 16:19 编辑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156
玉鸽
商王武丁时期
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

ZT
      在妇好墓出土的大量玉器中有一件玉雕鸽。发掘报告称:“鸽一件,淡绿色,圆雕。作站立状。尖喙圆眼,双翼并拢,两足前屈,短尾分开。头饰羽毛纹,翼饰翎纹。胸前有左右钻通小孔,可佩带。高5.05厘米。”
  此鸽用绿玉雕成,羽毛花色无法表现。它已从野鸽进化成观赏鸽。显著的特征是嘴很短,头圆,眼皮宽,已接近观赏鸽,与野鸽大异。它是现知中国观赏鸽的最早形象,野鸽被驯养应当还远在此之前。 ?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有龙又有凤,再来一个龙凤合体玉:

155
玉龙凤饰(龙凤合体珮,右)

商王武丁时期
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
高11.1厘米,宽4.4厘米

ZT
    玉质多呈黄褐色,间少许淡绿。整器造型为一凤负一龙,构思别致。凤圆眼、尖喙,冠部为瓶形双角,短尾,身饰羽翎纹,一足,下踏云纹。龙“臣”字状目,瓶形角,身尾向上勾卷,饰菱形纹、鳞纹。
    商代的玉石器雕刻继承了二里头文化的双线阴勾,而且用以表现龙、兽、禽、鱼类的装饰花纹各不相同。如龙、兽、禽的眼部造型多作“臣”字状,少数作圆形,而鱼类则均为圆形。龙身多饰鳞纹、菱形纹,中脊作扉棱状,兽类身上多用斑条纹或变形云纹,禽类饰羽翎纹,鱼类用鳞纹,这些均形成较为固定的程式化纹样,成为最具商代工艺特色的技法。此玉龙凤饰上所雕琢的双线阴勾菱形纹、鳞纹、羽翎纹即是此类装饰的代表。
   谓此凤为“怪鸟”,殆因其冠羽造型特别。但我们可以从古文字中加以考察。甲骨文龙字作 (《佚》219),凤字作 (《燕》558),它俩的角与冠羽形象相同,此珮亦然。另外,《妇好》标本993亦属龙凤合体玉珮,其凤头上有卧龙,凤一爪举至胸前,状如奔走,与甲骨文凤字作 (《粹》866)、 (《簠•天》7)胸前有爪的形象相同。
   《三国志•魏志•管宁传》:“龙凤隐耀,应德而臻。”《文选•陆云赠顺彦先诗》:“腾都之骏,龙凤合尘。”皆可作为龙凤合体珮“龙凤”联称之证。
   诚然,商族击败夏国入主中原,按理对它的敌国的族神──龙,是不会采取崇拜态度的;但是,※※规律不可抗拒。上龙(夏)下凤(商),作为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朝代更迭和※※延续,会深深地印刻在商人的脑海里。“桀不务德而武伤百姓”(《史记•夏本纪》)“夏桀为虐政淫荒”(同书《殷本纪》)的※※教训,商人也是不会忘记的。“武丁修政行德,天下咸驩,殷道复兴。”(《殷本纪》)虽然道路坎坷艰难,却终于出现了“武丁中兴”的局面。妇好墓的这块上龙下凤相连、造型异乎寻常的美玉,也许就是商人对※※经验的再总结与对武丁王兴邦建勋的再赞颂。
  正象没有原始社会就不会有夏王朝一样,商国是在夏朝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废墟上建筑起来的,并是比其前代更加巩固的奴隶制社会。不是殷废夏礼,而是“殷因于夏礼”。上龙下凤的造型,表示出夏商两代的政治、文化与伦理上的继承与融合关系。正是由于夏商两大族※※的和文化的大融合,中华民族才得以形成与发展,也正因为有龙凤两大图腾主义的肥美温床,龙凤艺术才得以萌生与茁壮,并从此被人们赋予永恒的神力。
  妇好墓龙凤合体珮,为西周乃至后世历代玉雕中龙凤合体的造型找到了源头。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脊梁──龙凤艺术,它的漫漫历程,大概就由这类龙凤合体的造型起步了,它驾着那块祥云(此珮凤足下踏云纹)起飞了!
  龙凤合体珮,体现的是商人如下的民族精神──伦理的和政治的。
  首先是商族统治阶级,在宣扬战胜和继承前人英雄业绩的文化心态上的反映。玉凤已经超出了代表精神的威严,而又象征商族夺取政权,实行新统治、新秩序的“文化精英”!玉凤与玉龙相关连,或许反映出商族的这种观念:龙作为敌神,在这里似乎并不简单地被视为象征“敌人”的神物,它似乎又不是恶神,而是以夏桀因昏庸政治而导致灭亡的※※教训和借鉴。这是位具有反面教材意义的“善神”。商人仍然高举着这面龙旗,其最终目的,是为了维护和巩固因战胜龙神而取得的胜利与辉煌。不然的话,为什么在商代的工艺美术作品中,龙神到处可见,又无比繁盛呢?

玉鹰(左)
商王武丁时期
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 本帖最后由 情枭的黎明 于 2012-10-28 14:56 编辑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有龙自然就有凤,下面就介绍一件非常珍贵的妇好墓出土玉器,有着中华第一凤称号的“玉凤”。

154
玉凤

商后期 约公元前14~前11世纪 装饰品
1976年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
长13.8厘米、宽3.2厘米、厚0.8厘米

ZT
   在妇好墓的大量玉器中,玉凤仅此一件。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玉凤造型,也是妇好墓装饰品中最精美的一件。      黄褐色,镂空雕刻。形状为侧首回身状,头似公鸡,头顶有齿脊状冠。圆眼,尖喙,胸部向外凸起,与尾连成弧线形。短翅长尾,尾翎分开两叉。爪卧胸下,背中间有一突,背部外突的穿孔圆钮,应是供穿绳悬挂之处。翅膀上雕刻四条阳线以饰翎纹。造型优美,线条流畅,制作精细。
    在新石器时代的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及二里头文化玉石器雕刻中,也使用阳线表现主题,其中一种做法是将纹样周围的地面剔除,通过减地使其成为浅浮雕,此玉凤翅上雕琢的羽翎纹即是采用这一技法。而对于冠、翅、尾翎部位的虚实处理则反映出商代工匠已经熟练掌握了镂空、钻孔技术。整器雕琢精细,光泽闪烁,显示了出色的抛光技术。此外,这件玉凤与新石器时代晚期石家河文化中玉凤的造型、雕琢工艺极为相似。
     凤、龙都是古人想像中的祥瑞动物,龙凤是中华民族肇始的化身,龙代表男性,凤代表女性,不过他们并不是同时降临人间。早在五千年前中原地区仰韶文化,东北辽河流域红山文化的先民们,已开始塑造龙的形像,把龙树为心目中的神,而凤则是商代的新创,是殷商人崇拜的对象。
  据《史记》记载,夏是龙的后裔,帮助大禹治水的殷契是凤的后裔。殷契的母亲简狄在户外洗澡时,吃了玄鸟(即凤)卵而怀孕生了契,即所谓“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契长大后协助大禹治水有功,后来成为殷商的始祖。殷商崇信玄鸟,因而商代的青铜器上铸有很多变幻无穷的凤纹图案。妇好墓出土了很多玉龙,而玉凤仅此一件,说明妇好对凤的极端重视。
  此器与商代甲骨文中的凤字极为相似,是研究商代人心目中凤的形像的极佳实物。这件玉凤身躯扁平,形体修长,亭亭玉立。引颈回首,好像振翅欲飞,弯弯的身躯,外缘凸张,内缘凹曲,凤冠高耸,尖喙如鸡,长尾舒展,双翅微张,显得体态婀娜,灵动有致。整件器物造型优美,线条流畅,玉质莹润,神态迷人。凤的形像美丽、精巧,玉质晶莹润洁,让人忍不住多看一眼而持之难释。
  《山海经》上说:“凤鸟首文曰德,翼文曰顺,膺文曰仁,背文曰义,见则天下和。”足见凤在当时还是道德、仁义的象征,也许当年妇好佩此玉凤,除了表示高贵,还寓吉祥之意吧。

延伸阅读:
妇好墓七件玉雕揭秘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153
玉龙

商后期 约公元前14~前11世纪  装饰品
1976年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
高5.6厘米,长8.1厘米

ZT
    器玉质呈墨绿色,间有褐色沁斑。圆雕玉龙,龙首微昂,双角后伏,“臣”字状目,眼珠突起,鼻部微凸,张口露齿。龙身于右侧盘曲,尾尖内卷,两短足前屈,各有四趾。中脊饰扉棱,身、尾饰双线阴勾菱形纹、鳞纹,左足外侧饰云纹。玉龙下颏正中有一对钻的小孔,可供系挂用。
   此器为所见商代玉龙中惟一一件圆雕作品,且制作精致,身形五宫清楚可见,对了解玉龙和龙文化的产生发展,特别是商代玉龙的具体形态,有重要的价值。
    此外,商代玉龙还有一种片状的蟠龙造型,首尾相对,与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凌家滩文化中的玉龙相同。
    龙是商代造型艺术中最重要的母题,习见于青铜器、玉器、骨角器的装饰中,仅妇好墓即出土9件玉龙。而且在龙的刻画中,眼部多作“臣”字状,身、尾多饰鳞纹、菱形纹,中脊以扉棱表现。这些程式化的纹样,既反映了商代艺术的成熟,又是时人对于龙的诠释。

   殷墟者,殷商之故都也,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西北效渔河两岸面积约24平方公里。据文献记载自金庆迁都于此至纣玉(帝辛)亡国整个商代后期以此为都,共经八代十二玉,年代约为公元前14世纪末至前11世纪。1899年玉绍荣首先在被称为“龙骨”的中药上发现契刻文字。其后罗振玉等通过调查,弄清了甲骨文出土于今安阳市的小屯村并在甲骨文上发现了商玉朝先公先玉的名字,证明其为商代甲骨。玉国维对甲骨文辞中所见的玉亥、玉恒、上甲等商代渚先公进行考证证实《史记》所记载的商玉朝世系是可信的;同时根据受家的帝玉有愿祖丁、武祖乙、文祖丁(即康丁、武乙、文丁)之称确定帝乙之世尚建都于此从而确定古木竹书纪年所记载的自盘度过段至纣之亡,更不徙松之说符合※※事实。这样以商代甲骨的发现为契机,商代后期的玉都遗址——殷墟诬告发现并开始进行了发掘和研究。
    在殷墟的发掘中,出土了大量精美的商代遗物其中就包括不少的玉器。殷墟究竟出土过多少玉器已难以考察。仅就新中国建立以来的考古发掘而言,据不完全统计,出土玉器约一千二百件以上。但自古以来殷墟一带盗掘古墓成风,致使殷墟的墓葬遭受严重的破坏,有些玉室墓葬虽然规璜很宏大但很少发掘到完整玉器。然而从古书的记载来看,殷代玉室贵族使用玉器是相当普遍的。商代末年,商纣玉荒淫无道引起了周围各族的反抗周武玉率领军队发动灭商战争,又见方在商都城郊外的牧野展开决战,在战斗中,商军士兵阵前倒戈引导周军攻入商都,商纣玉见大势已去,将浑身裹满玉自焚而死。周武玉灭商后,“俘商旧玉亿有百万”。这个数字虽然有些夸张,但其数量应当是相当可观的。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152
雕龙玉刀

商王武丁时期 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
总长33.5厘米,刀宽5.2厘米,厚0.5厘米

ZT
     是一件绿色玉材琢制的大刀,刀身细长,形如弯月。刀背琢有突出的扉棱,刀刃由两面磨成,沿刀身两面各有一条典型的商代浅雕龙纹。龙头向着刀柄;龙尾延向刀尖。细眉目眼,龙口大张。纹样和造型异常协调,器用和礼仪相得益彰。这是一件非常精致的玉雕作品。
   商代玉器中的钺、戚、矛、刀、戈等,都是‘玉兵”之类,是用于“兵技”的仪仗用器。商前对外征伐连绵不绝,为显扬商国军本力量的强大,以玉制兵技礼器用于战前的誓师,或战后的凯旋,或庆功的武乐歌舞节目,即《礼记明堂位》所谓朱千玉戚,以舞大武。的“武舞。妇好墓的戈、钺、戚、刀、矛等仪仗器共出54件、从此可以想见当时战争礼仪的盛况。

本帖最后由 情枭的黎明 于 2012-10-28 13:00 编辑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ZT
     商代文明不仅以庄重的青铜器闻名,也以众多的玉器著称。商代早期玉器发现不多,琢制也较粗糙。商代晚期玉器以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玉器为代表,按用途可分为礼器、仪仗、工具、生活用具、装饰品和杂器六大类。商代玉匠开始使用和田玉,并且数量较多。商代出现了仿青铜彞器的碧玉簋、青玉簋等实用器皿。动物、人物玉器大大超过几何形玉器,玉龙、玉凤、玉鹦鹉,神态各异,形神毕肖。玉人,或站,或跪,或坐,姿态多样;是主人,还是奴仆、俘虏,难以辨明。商代已出现※※最早的俏色玉器――玉鳖。最令人叹服的是,商代已开始有了大量的圆雕作品。
   前面介绍了妇好墓出土的青铜器,其实妇好墓出土的玉器同样蔚为大观。在出土玉器755件之中,其中500多件是佩玉,可见妇好是爱玉之人。
   妇好墓出土的玉器数量之多,器形之优美,都是令今人叹为观止的。我们先从一件非常奇特、内蕴丰富的玉器说起:

151
阴阳玉人

商后期 约公元前14~前11世纪 装饰品
1976年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
高12.5厘米、肩宽4.4厘米、厚1厘米

ZT
    玉人为淡灰色,裸体,作站立状,一面为男性,一面为女性,头上梳二角形发髻,耸肩,双手放于胯间或腹部,足下附短榫。。这是一件浮雕式的人像,大概是表现出某种神像。商代玉雕花纹一般是先雕出极浅的“毛边”阴线,再沿浅线反复雕琢,直到线条流畅为止。在玉器上雕琢阳纹,特别是浅浮雕,难度较大,但从这件玉人上不难看出,商后期的玉雕艺人已达到了较高的技术水平。
  玉人女性的一面,双手置腹部,我找到了一张资料图片放在这里对比,男性的另一面,双手放于胯间,请看最下面我拍摄的大图;
  要揭示两性合体玉人的粤秘,需从古代的两性神、生殖神崇拜和阴阳哲学观念中去探讨。
  ※※原始社会晚期,就出现了两性神崇拜意识。青海省乐都县柳湾三坪台马家窑文化遗址出土的彩陶人像壶(本集远古时代部分有过介绍),作男像,但突出胸乳,并刻划女阴,它就是初民们供奉的两性神像。
  从生物学角度看,由于上古时近亲血缘关系的普遍流行,导致产生出一种畸形两性人。那时,人们对于这秘密的生理原因尚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在困惑之下,便视这种怪人为某种神的意志的产物。于是,畸形两亦随之变成一种神灵,并被人们所畏惧与崇拜。
  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角度看,在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时期,父权向母权进行激烈的夺权斗争。而在族与族之间既斗争又融合的社会潮流中,在诸神崇拜面前,他们的行动,都会屈从于神灵的安排。因之,男权与女权之间,也就会出现某种妥协与圆融。两性神所表现的,正是以女性为代表的母权制与以男性为代表的父权制,共存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所处于暂时状态的二重性。商代社会,是脱胎于原始社会不久的初期奴隶制社会。阴阳人玉雕像,可能是上古两性神崇拜意识的余波。
  ※※※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把人类社会生产,概括为生活资料生产与人类自身生产,即种的蕃衍。囿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或较低,后者是原始社会乃至早期奴隶制社会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商代社会生产力之所以较前有所发展提高,首先是因为有更多的人力劳动力资源。因此,人口增长仍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而人口增殖,要受到自然界和社会诸多因素的制约,所以,求子多子观念,即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意识形态。民族学材料说,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城北五公里处有座“公母山”,山式分别为男女生殖器状。它是当地人民进行旨在祈求子孙繁旺的生殖崇拜,即生育神崇拜(8)。另外,近年来在内蒙古、新疆和闽南地区,相继发现的古代岩画上,也有不少表现男女交媾以求生育的生动画面。阴阳人玉珮可以证明,商代对男女敦伦生子现象已有一定认识。卜辞中有些关于武丁王关心妇好怀孕生子及生育能力的记载。如:“庚已卜,殷贞,妇好有子?”(《合集》13926。占问有否怀孕)“贞,今五月,好毓(育),其籊?”(《粹》1233。卜问其分娩是否顺利)这些占卜活动,当然要虔诚地面对生育神进行祈祷,以求获吉。由此推测,这件阴阳人玉珮,极可能是妇好生前所供拜的生育神。因玉人足下有榫,正好可将它插入器座,以便礼拜。
  关于※※阴阳五行说的兴起,学者们大多确认在商周之际。而它孕育于※※传说中,则时代就更久远了。《五运历年纪》:“元气鸿蒙,萌芽滋始,遂分天地,肇立乾坤,启阴感阳,分布元气,乃孕中和,是为人也,首为盘古。”《述异记•上》:“盘古氏夫妻,阴阳之始也。”遥遥盘古者,被认定是阴阳合体的造物大神了。阴阳合体玉人的出现,应与※※最早的阴阳五行说有关。《太极图说》:“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易传•说卦》:“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又《系辞》:“天地絪缊,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古人在男女共同生活、蕃衍后代的体验中,认为男女交媾,不仅可以生产子孙,而且阴阳籈缊是万物产生的唯一根源。于是。《周易》就把这种观念加以总结概括,将一(男根)定为阳,即乾;把一(女阴)定为阴,即坤。由此,世间万物都可以由阴阳交感化生而成了。
  阴阳合体玉珮的问世,说明中国传统阴阳文化,当源于生殖文化,进而产生阴阳哲学思维这一极其重要观念形态。
  殷墟妇好墓玉阴阳人是※※古代玉器的一个杰出代表。其两性兼体的外在形式,是人类两性同体崇拜心理的具体表现,代表着对和谐、互补带来的终极的、完美的神性力量的崇拜,应是当时人们心目的集创世神、祖先神和保护神于一体的至高神。这种两性合体的文化代码,同时也成为※※传统阴阳哲学的理论基础和当前双性化教育的思想源泉。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说完了夏商周时代的青铜器和陶瓷,我们再来看一下玉器文化:

第四组 玉石器加工
  二里头文化时期,玉石器器类增多,雕琢更加精细,出现了新的装饰纹样以及在青铜上镶嵌绿松石的工艺。商代的玉石器加工工艺取得了明显进步,器类更多,其中的人物、动物造型生动传神,通常装饰程式化的纹样,反映出艺术发展的成熟。
  西周时期,玉石器被赋予丰富的礼制内涵,其中由多件玉饰结成的玉佩与玉覆面尤具时代特色。

150
玉戈

商   礼器
1974年湖北省黄陂县盘龙城出土
约长62厘米、援长48.8厘米、胡长10.1厘米

ZT
     此戈玉色驳杂,器型巨大。戈援狭长,有中脊与上、下刃,前锋作三角形,上、下阑略凸,内部为长方形,前端近阑处有一圆穿。出土此器的盘龙城遗址,位于湖北武汉黄陂区滠口镇叶店村境内,年代约在公元前15世纪,面积约75400平方米。城内发现大型宫殿建筑基址,城外掘有壕沟,附近分布同时期墓地。这件玉戈形体巨大,制作精良,并非实用器,属于礼器。1952年在湖北黄陂盘龙城发现了商代早期遗址,并于1974年、1976年进行了发掘。城墙南北约290米、东西约260米。城为夯筑而成,城垣外侧有宽约14米、深约4米的壕沟。城东北隅高地上有密集的大型建筑群,已发现的3座宫殿基址,均坐北朝南,前后平行,在一条中轴线上,是一个整体建筑群的组成部分。其中一座建筑基址,面阔39.8米、进深12.8米,有高出地面20厘米以上台基,四周外沿各有一排大檐柱穴,东西两侧各5个,南边20个,北边17个。内分4室,每面都有土墙,四周有回廊2米多,回廊外沿围绕着43个大檐柱,这是一座面阔4间、外绕回廊,并在回廊外侧阶下设有散水的“四阿重屋”式的宫殿建筑,在遗址中出土玉戈、铜鼎等。盘龙城是当时南方的一个重镇,盘龙城遗址的城墙夯筑技术、埋葬习俗及出土的青铜器、玉器、陶器等,与郑州商代遗址晚期遗存具有明显的一致性,证实当时商文化已影响到长江流域。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和前面原始瓷豆、瓷尊相比,这件原始瓷壶,更象“瓷器”。

149
原始瓷壶

西周  盛水器
1959年安徽省屯溪市出土
高14厘米、口径6厘米、重0.6千克

ZT
     此件瓷壶表面呈淡黄色,釉色不十分均匀光洁,呈短颈鼓腹型,器身用密布凸起的弦纹来装饰。原始瓷器烧制的温度比较低,瓷质较为松软,器型也比较简单,多是尊、罐类器物。安徽在商周时期是淮夷聚居地,这件瓷壶的出土,表明了当地在西周时期出现了原始制瓷工艺。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148
印纹硬陶豆


1975年福建黄土苍出土
口径18厘米、腹径27.3厘米、高25厘米

ZT
  印纹硬陶是中国青铜时代至汉代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地区生产的一种质地坚硬、表面拍印几何图案的日用陶器。这类陶器最早出现于夏代,黄河及长江流域均有发现。印纹硬陶是新类型的陶器,质地比一般陶器细腻。原料含铁量较高,烧成温度也比一般陶器高,颜色多呈紫褐、红褐、黄褐、灰褐或青灰色。泥料中部分成分和原始青瓷相似,烧制地区也一致。成型方法主要采用泥条盘筑法,也有轮制成型。器鼻和耳等附件是手捏成型后粘贴的。初步成型后要用“抵手”抵住内壁,用刻有花纹的拍子拍打器壁,使胎体坚密。印纹硬陶在黄河中下游地区也有发现,但数量很少,出现时间比白陶为晚。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第三组 原始瓷器制作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二里头文化时期已发现原始瓷器。商代的一部分原始瓷器,以高岭土为胎,人工配制的石灰釉施在器表及部分口沿内,光亮透明,呈现深浅不同的青色,烧成温度约在1200℃左右,质地坚硬,无吸水性或吸水性很弱,已经具备瓷器的基本特征。西周时期,原始瓷器的制作工艺比商代有所提高,器类增加,使用更加普遍。

147
从左至右:原始瓷豆(商代),原始瓷豆(西周),原始瓷尊(西周),原始瓷尊(商前期),原始瓷尊(商)

原始瓷豆(左一)
西周  盛食器
1954年陕西长安普渡村长思墓出土
高7厘米,口径13厘米,足径7.8厘米

ZT
     瓷器是在白陶和印纹硬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早在商周时期就出现了原始瓷器,因釉料中含铁,故烧成后呈青色。春秋时期,原始青瓷主要出产于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地区。
   豆盘敛口,浅腹,粗柄,圈足侈大,釉呈青色。西周时期,原始瓷器的制作工艺比商代有所提高,器型增加,主要有豆、罍、瓮、、碗、罐、盘、盂、尊、盉、钵等。出土范围更加广泛,在北京、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安徽、湖北、江苏、浙江、江西等地均有为数众多的发现。其中南方地区出土的原始瓷器数量大,而且器型丰富。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商周青铜器的篇章暂告一段落(后面还有更重量级的宝贝),让我们再看一看冶炼青铜的工具:

146
熔铜坩埚

商 (约公元前14-前11世纪)   熔铜工具
河南省安阳市出土

ZT
    目前在中国发现最早的坩埚残片是夏代的。河南郑州、安阳等地发现了完整的商代坩埚。郑州发现的有3种形式,一种是灰陶大口尊,一种是红陶大口缸,一种是草拌泥制成的炼炉。郑州人民公园内、安阳殷墟发现的坩埚有二种:一种是草拌泥盘筑的,直径约83厘米、壁厚约4-5厘米,内壁有烧流,有的粘附有铜渣;一种是形似顶盔的厚胎红色陶器,称为“将军盔”。这件“将军盔”式坩埚在出土时粘有铜渣,它一次能熔铜约12.5千克。坩埚的大量使用,提高了炼铜效率,促进了青铜冶铸业的发展。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145
“盠”青铜方彝(局部特写)

ZT
       盠方彝的装饰采用浮雕技法,雕铸出粗犷豪放的文饰,装饰主次关系明确,层次十分清晰,精湛的艺术水平令人叹为观止。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再说这李喜娃挖出的第二件青铜国宝:

144
“盠(lí)”青铜方彝 (yi )

西周中期 盛酒器
1955年陕西郿县李村出土
高22.2厘米,口径14.2厘米,底径13.3厘米

ZT          
  盠驹尊揭秘了西周王室的养马基地,而1955年3月陕西郿县东李村村民李喜娃在地里挖苜蓿时发现的铜器窖藏中,除了这件驹尊,还有1件方尊和2件方彝,均是造型精美且有长篇铭文的铜器佳品,其中体形稍大的1件盠方彝目前也珍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彝为古代的盛酒器,主要盛行于商至西周。盠方彝整体造型呈长方形,侈口,器腹微鼓,圈足外撇。器身四壁作弧线状,四角均饰翘起的扉棱,似卷云翻滚。腹部两侧各有一宽扁形竖耳,耳作象鼻形,饰扉棱及垂珥,耳上端向外翻卷,且高出彝口数厘米,如此奇特造型的器耳仅见于西周中期,之后极少见到。巨大的器盖占据了整器的三分之一,造型为四坡屋顶形,铸以扉棱为脊,共有一条正脊和四条斜脊,正脊中间立一屋顶形钮,反映了当时的四面坡、重屋式的建筑结构,使今人可一窥周王室宫殿的建筑风采。
  整器表面通体满饰花纹,最为醒目的是器盖和器腹的中心位置均装饰由涡纹和云纹组成的圆形漩涡纹,此纹饰与同出一处的盠驹尊主体纹饰如出一辙,令人不免猜测是否为一族徽标记。器盖圆形漩涡纹上方装饰窃曲纹,两侧为夔纹。颈部饰一周窃曲纹带,其下为两凹形槽。腹部纹饰与器盖纹饰类似,也是圆形漩涡纹与夔纹的组合,并以云雷纹填地。圈足饰窃曲纹带,与器腹也以两凹槽相隔。
  这件盠方彝内壁铸铭文10行108字,记载作器人“盠”是周王的同宗,周王命盠掌管司徒、司马、司空和周六师、殷八师的军政和屯田事务,并赐盠衣物、玉佩和车马饰等厚赏,盠因此作器以记其荣宠,颂扬天子恩泽。这是※※最早有屯田的文字记录,文中提及西周职官中的“司徒”、“司马”、“司空”与军队编制中的“六师”、“八师”。是研究西周社会政治、经济、军事、书法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
 

  盠方彝造型典雅庄重,纹饰繁缛缜密,层次清晰,极具艺术感染力,其精美而又带有神秘色彩的文饰,浑厚庄重的器身以及铭文,通过雕铸将他们有机的融合到一起,是西周青铜艺术品中的成功之作,再现了西周青铜器铸造业的辉煌。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143
“盠 ”青铜驹尊(局部特写)

ZT
西周盠驹尊铭文拓片
左图为颈胸部铭文,右图为背部尊盖内铭文。

    驹体颈胸之处有铭文94字,盖内有铭文11字,记述某年十三月(闰月)甲申,周王举行执驹典礼,周王亲赐盠两匹马驹,盠拜赐后,称颂周王不忘旧宗小子,给予他辉煌的荣誉。盠为颂扬周王之恩德,并祭祀其亡父而作其器,以此纪念。
      
    一只公鸡在崖背上刨虫吃,不小心会啄出一件宝物;一个瞎子走错了路,不小心会被一件宝物绊倒。这里满坡都是宝。这面几十丈高的黄土高坡,像凝固了的壶口瀑布一样厚重。每到日出时分,它处处闪烁着金子般的光泽;每到夜深人静时分,地下总会发出一阵怪怪的声音:如风铃摇曳、韶乐飘逸、仙者长叹。这是黄土下的青铜器在舒展筋骨呢!这种声音很古,是专门让“考古者”听的,只有“老古董”才能听到“古董”的呻吟。这面坡,就是眉县马家镇杨家村后那刀削斧劈般的危崖陡坡。
    这面坡上自从蹦跶出“金马驹”后,像一座宝窟打开了大门,让世人为之震惊:1972年,这里出土了大旟鼎,郭沫若给村上写来了感谢信;1985年,这里出土了18件编钟;2003年,这里挖出了27件旷世国宝,王拉乾等5位农民,一夜之间蜚声中外,与王蒙、巴金一起成了2003年度十大杰出文化人物......
     老天爷有意从这里甩出几件宝物,中国※※的界碑就要挪一挪位置,人们像读天书一样破译着宝物上的铭文。谁不企羡像王拉乾等5位农民一样能交上好运,一镢头挖出一座宝窟,能领那么丰厚的奖金,还开了一回“洋荤”,一夜之间成了“明星”。老实巴交的王拉乾等5位农民,做梦也没想到有这么多的好事等着他们,他们至今可能还恍若梦中。
    与王拉乾等相比,“金马驹”的发现者——李喜娃,却因为挖宝祸事接踵而来,以至于到了家破人亡的地步。同样是这面坡,也同在一个村,挖宝人的命运竟是这般不同。宝,带给人的究竟是福?是祸?迷信的人说?“宝,是阴间的东西,煞气太重。”懂科学的人说:“宝,当然是好东西,挖到了宝就挖到了钱,我做梦都想挖宝。”带着这一连串问号,让我们来到杨家村寻找答案。
       关于挖掘者李喜娃的遭遇,请参见:
李喜娃:金马驹害得他成了“李哭娃”
本帖最后由 情枭的黎明 于 2012-10-27 16:34 编辑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再上两件经历曲折、价值连城的青铜重器。
   一九五五年三月在郿县车站郷东李村出土一批西周青铜器,同坑共五件。为该村农民李含璧(李喜娃)扵掘地时得之,后由其侄李琨送交陕西省博物馆,其中两件目前收藏在国家博物馆,先说第一件:

142
“盠 ”青铜驹尊

西周  盛酒器
1955年陕西郿县李村出土
高32.4厘米、长34厘米、重5.68千克

ZT
    整器为一马驹,昂首站立,生动传神。器盖置于驹背,驹腹饰涡纹,周缘环饰穷曲纹。驹背、颈、胸部铸铭文105字,记述甲申日周王“执驹”,并赏赐两匹马驹。此驹尊正是为纪其事而作。
    铭文所记“执驹”之事,见于《周礼·夏官》“校人”及“廋人”职中,是周天子考牧简畜的一种制度,即为幼马断奶,离其母,正式编入马厩。此外,“执驹”之礼还见于1985年出土于陕西长安张家坡西周中期M152井叔墓的“达”青铜铭文中。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这件青铜器国博又开始摆乌龙,官方网站称其为鸭尊,可陈列里却标示为青铜雁尊,是雁还是鸭??查了一下,在生物分类学上,鸟纲中的大雁,鹅,鸭子有很近的亲缘关系,皆被归为雁形目 (Anseriformes)鸭科(Anatidae)。雁形目的鸟在中文中,通常被称为“鸭”“鹅”或“雁”,包括了人们通常所说的鸭、潜鸭、鹅、天鹅、各种雁类等鸭雁类(或雁鸭类)的鸟。本目的鸟都是游禽,在世界上分布广泛。
   雁和鸭在外形上怎么区分?还是仅仅是看是否驯化?我没有找到答案。但这个名字其实却非常重要,是天上的飞禽还是驯化的家禽,它也许透露着这座青铜器铸造的来源和目的......

141
鸭尊(青铜雁尊)  
西周 (约前11世纪-前10世纪)盛酒器
1955年辽宁省凌源市出土
高44.6厘米、口径12.7厘米,长41.9厘米,重6.6千克

ZT
    这件青铜酒尊通体做成鸭形,尊口开于鸭背。鸭的双脚在前,后腹另出一足,与双脚共同支撑全体。商周时期的青铜酒尊常常做成动物的样子,有象、犀、虎、牛、羊、凤、怪兽等形状。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又是一件不知来历的青铜器.....

140
青铜鼎 西周中期

局部铭文特写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同上一件介绍的青铜罍(象首耳兽面纹铜罍)一样,国家博物馆对这个文物给了一个笼统的名字:青铜觥。国博陈列和网站也没有多作介绍,根据出土地点盘查,收藏在南京博物院的同款文物叫凤鸟纹兕(sì)觥。
疑惑阿,这当然不可能是复制品,一般国内各地出土多件同款式或类似款式文物,国博(也就是前身国家※※博物馆或者社科院考古所等※※单位)会动用资源来征集一件,以河南文物为例,譬如前面介绍的国宝级的妇好青铜鸮尊、贾湖骨笛、乳钉纹青铜方鼎(都是属于河南博物院镇馆之宝类别的顶级文物)等等,都是北京郑州兄弟长期两地分居,不知是否这种情况,但为何国博陈列又不提及呢?

139
青铜觥(凤鸟纹兕觥) 周康王时期  1954年江苏丹徒烟墩山出土

ZT
      似四足兽,兽身为园角长方形,上有兽纽盖。腹饰对称的凤鸟纹,云雷纹地。
   
南京博物院官方网站同款文物图片,细看似乎四足兽头部中间的犄角和国博陈列品有所区别:
 
  觥,古代酒器,腹椭圆,上有提梁,底有圈足,兽头形盖,亦有整个酒器作兽形的,并附有小勺。
    烟墩山土墩墓,是解放后在江苏省镇江市发掘的重要古代墓葬。位于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县大港镇东烟墩山南麓斜坡上60米方圆内。1954年考古发掘出土青铜器12件,随葬物主要是青铜礼器,有鼎、簋、鬲、盂、觥等,其中其中有一件“宜侯夨簋”(参见本帖1306楼介绍),内有铭文126字,是※※考古史上的重大发现。
    凤鸟纹包括凤纹和各种鸟属的图案,鸟纹的特征比较形象。最早的鸟纹发现于新石器时代,如上海青浦福泉山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玉琮上已有明确的鸟纹。凤纹除了华丽的冠外,它的体躯和尾部也有很多变化,凤的冠大致有多齿冠、长冠和花冠三种形式。多齿冠凤纹,冠作多齿形,宽尾下垂,装饰很华丽,多齿冠在凤纹中较为少见,盛行于商末周初。长冠凤纹,在凤的头部有一条逶迤的长冠垂于颈后,长的可达背部,尖端作向上或向下卷曲。这类凤纹体躯很多是卷曲的,并有长尾或尾部下垂,盛行于殷墟中期到西周晚期。 花冠凤纹,花冠是凤头部长冠的修饰,表示凤冠华丽的绶带。花冠有作长羽飘举状,也垂于胸前的,有时花冠可垂至足部,然后再向上卷,尽量发挥它的装饰作用。花冠凤纹盛行于西周时期。
    云雷纹是青铜器上一种典型的纹饰。基本特征是以连续的回旋形线条构成的几何图形。有的作圆形的连续构图,也单称云纹;有的作方形的连续构图,也单称为雷纹。云雷纹常作为青铜器上纹饰的地纹,用以烘托主题纹饰。也有单独出现在器物颈部或足部的。盛行于商和西周,春秋战时期仍见沿用。

延伸阅读:
《诗经》中的酒器及食器
本帖最后由 情枭的黎明 于 2012-10-27 14:08 编辑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终于在四川博物馆网站找到同款文物的介绍文字,原来有一个象首耳兽面纹铜罍的名字,而且是四川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如此重器,为何国博陈列和网站均无介绍???

138
象首耳兽面纹铜罍(局部特写)  

尺寸:通高69.4厘米、口径21.8厘米。

ZT
   中国青铜器时代始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经夏、商、周,跨越十五个世纪历程。青铜器的出现标志着石器时代的终结。它被广泛地应用于生产、生活和军事领域,被当时封建礼制视为"示身份、名贵贱"的器物。青铜礼器是宗庙中和宫室中陈设的器物,使用于各种祭祀、宴飨和各种典礼仪式的场合。铜罍是古人盛酒或盛水的大型容器,是商代晚期至春秋中期古人在祈祷上天赐予人类风调雨顺、五谷丰收,祈祷战争能百战百胜或拜祭祖先等祭祀活动中的重要的礼器之一。
  1959年,修建成灌铁路至彭县时,工人意外的在当时的竹瓦※※青龙大队发现了一批窖藏青铜器。计有8件青铜容器和13件青铜兵器。1980年2月,青龙大队四组一个农民挖泥烧砖,结果在距前窖藏东南约25米的地方再次发现一批存储在一个大陶缸中的青铜器。有4件容器、15件兵器。前后两次共计出土40件青铜器,均造型美观、制作精致、花纹繁复。其中一件兽面象首纹铜罍造型宏大,纹饰美观,构图精巧,堪称精品。
  这件西周时期的兽面象首纹铜罍,通高69.4厘米,口径21. 8厘米,现藏于四川省博物馆,因为他造型大方,铸造精美,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堪称四川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铜罍器身的肩部、腹部之间装饰有两个立体的长鼻象头耳(耳,即把手),两耳之间和一面腹下各铸一立体象首。自颈部至圈足,由四道高耸的扉棱将器体分为四等份,其间分别铸四组相同的纹饰。每组纹饰分上、中、下三段:肩上中间为一蟠龙,两边间以夔纹(夔为一种变形的小龙);腹部为浓眉大眼的夔龙、张口蜷身,独足四趾;腹下饰牛纹一周。三段皆以云雷纹为地。盖部顶端装饰有四道与器体相对应的鸟形扉棱,扉棱之间装饰有卷身夔龙,以扉棱为鼻,云雷纹为地。这件铜罍的造型和纹饰,以浮雕和圆雕的手法突出主纹和装饰器物的某些特殊部位,对称布置,构成瑰丽繁缛的图案,颇具特色。整个铜罍通体碧绿晶莹,似有古玉的光泽,是西周时期青铜器中难得的精品。其造型、纹饰和铸造技术,综合了绘画、雕塑、造型艺术和工艺美术于一体。显得大气——带有民族原生时代的强悍、粗犷和勃勃生机。
  根据专家考证,这批青铜器铸造年代在商末周初,埋藏时间可能在西周末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礼器有的是不能够动的,所谓"重器不出门",如果对家族有重大意义的器物不能保住,通常意味着一个家族的消亡。那么这些埋藏在地下的精美青铜器背后,或许就有一个不为人知的家族兴亡的故事。或许是因为战乱,或许是因为其它无奈的原因,让它们的主人忍痛把他素日最心爱的宝贝埋藏地下,或许准备将来有朝一日能重回家园,与这些心爱之物重逢。不想,竟然一埋千年。
  这件铜罍曾在日本、美国、法国等国家展出,观众无不为之叹为观止。其铸造技术精湛,工艺精美,是当时古人先进铸造技术的体现,为考古学家、史学家提供了研究当时人们政治、生活、祭祀等活动难得的实物依据。它无论在造型、纹饰、构图、工艺上都堪精品,不愧为国之重宝。 本帖最后由 情枭的黎明 于 2012-10-27 13:16 编辑

以下内容由 情枭的黎明 于 2012-10-27 14:17 补充
南京博物院官方网站同款文物图片:
网络图片:
以下内容由 情枭的黎明 于 2012-10-27 14:19 补充

南京博物院有误,应为四川博物馆官方图片。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137
青铜罍(局部特写)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136
青铜罍(lei)  

西周早期  1980年四川彭县竹庄出土

如此精美大气、风格迥异于中原地区的青铜重器,竟然查不到更多的详细资料,可叹!

ZT
        精美的青铜器皿,见证着人类文明的发展。
   斑斑锈迹,掩饰不了中国古代贵族的文明生活。
  罍是古代用来盛酒或盛水的器皿,《诗经.卷耳》中有这样的记载:“我姑酌彼金罍。”意思是说:“我姑且斟满酒在那青铜罍里。”金罍指的是青铜罍,说明罍是盛酒用的。
  据相关史料记载,罍,在古代是酿酒器,又为大型盛酒器。罍的形制大致有两种:圆体罍和方形罍,特征是敞口、广肩、短颈,肩上有两耳,正面下腹有一环鼻,以系绳提取倒酒之用,圈足。罍流行于商至西周,绝于战国晚期。
  试想2000多年前,打开罍盖,取出美酒,那是多么的惬意。
  当然,能喝上酒,并能拥有这种器皿的人家,并不是普通人,而是贵族。
  据相关史料记载,商代贵族饮酒成风,西周初曾严厉禁酒,西周中期以后青铜饮酒器大为减少。
  在古人心目(古代文献)中,青铜器有两种基本功能或用途,一是“纳(内)、入”,即盛装物件;一是“设”即陈设布列。
  罍,也是一种礼器。在古代,祭祀和打仗是国家的头等大事,正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作为礼器中的重器,罍象征着国家权力和高贵身份,在祭祀天地、鬼神和祖先等典礼场合必不可少,同时也是贵族钟鸣鼎食的高雅点缀。
  在商代,祭祀用的青铜器(即青铜礼器)有鼎、酒器和食器等。罍,作为酒器,也作为青铜礼器,也进入了祭祀行列。
  在中国古代有“无酒不成礼”之说,故酒是祭神享祖、礼仪交往、宴宾会客等活动的必备之物,盛酒的青铜器具也就自然成为礼器了。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回复主题: ★★★ 中华博物馆探宝第一期:从陕北到岭南,八大博物馆巡礼,国宝荟萃 ★★★
功能受限
游客无回复权限,请登录后再试